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所幸,包括新竹、台中、台南等三大科學園區,因使用161KV特高壓,而受影響較少。但加工區則以高雄楠梓、前鎮兩區影響最大。
因停電造成損失,王美花說,賠償模式會比照2017年8月15日大停電模式,給予停電戶電費減免。至於後續究責、檢討層級會視調查報告而定,會儘快對外公布。
高雄路北超高壓變電所匯流排故障,導致興達電廠電力無法輸出而跳機,各兩部燃煤及燃氣機組共4部跳機,影響約220萬瓩電力,占尖峰負載6%。台電發出緊急警報細胞簡訊,為確保電網安全,通知用戶下午3時起將緊急分區輪流停電。
由於2017年815大停電時由AB組進行分區停電,這次針對CD兩組進行輪流停電,實施至晚間8時修復,總計有六輪限電,影響約400萬戶、1,139萬戶次。其中62工業區中有29個輪流停電,209家加工出口區廠商、55家園區廠商受到影響,受損金額仍待復電後評估。
台電檢討這次停電原因有三,由於供電瞬間出現缺口,加上其餘供電狀況較預期減少,包含綠能預測失準,太陽光電減少30萬瓩、風電減少25萬瓩,另水情不佳與節水機組不敢啟動而減少180萬瓩,且又有林口、麥寮、核三等3部大型機組正在歲修,下周才會回到供應行列,影響240萬瓩,種種原因造成供需瞬間無法平衡,才會停電。
台電發言人張廷抒表示,匯流排就像是「延長線插座」,當延長線插座故障時,即使有電,也無法傳輸,這就是為何發電沒有問題,但匯流排一故障,就出現停電狀況。對此,王美花責成政次曾文生與國營會調查與檢討匯流排故障原因,14日盡快完整對外說明。
據資料顯示,13日原先預估備轉容量率還有10%,但因氣候炎熱,實際尖峰用電達3,670萬瓩,較原先預估5月尖峰用電3,500萬瓩高出許多,加上去年開始缺水,慣常水力減少80萬瓩,抽蓄機組無法全力使用減少100萬瓩,合計減少180萬瓩,相當備轉容量率減少5%。
本周用電量已連續四天創今年用電新高,甚至爬升至歷年5月單月用電前三名,用電量遠高於過去預估值,經濟部最近聽取台電供電報告,才為供電是否充裕戰戰兢兢。
儘管這次事故是電網匯流排臨時故障所致,導致興達電廠無法輸出電力、影響南電北送,但從台電檢討13日供電沒有更充分餘裕的原因,其實仍有很多供電結構值得檢討之處。
5月台電向來有多部機組正在維修,為了夏天用電尖峰做準備,可以理解,但近幾年氣候逐步極端化,台電的歲修排程早應有所警覺而更具彈性安排,才能快速因應氣候極端的變化。
台電分析大停電原因之一,更點到綠電供應減少,使得系統餘裕不足,包括綠電也較預期減少55萬瓩,直接讓備轉容量率減少超過1個百分點,還有缺水,摜常水力大幅減少,讓救援機組明顯不足。
2025年蔡政府要讓再生能源極大化,達發電占比20%,是否會讓類似興達事故發生時,更難讓系統有立即起停的餘裕,風險更因此增加?
儘管蔡政府一直認核四重啟不可行,也不願意讓三座核電廠延役,但如果今天核電機組全數運轉,即使無法避免興達電廠跳機實施全台輪流停電,但知情專家都坦言,至少影響可望減少。
政府對外表示,2020年全年供電亮出供電穩定的綠燈,備轉容量率皆高於10%,也一再保證供電沒有問題,瞬間供電喪失也應有餘裕來因應,但台電卻推給綠電及用電尖峰大增,這種理由恐怕很難令外界接受。
日前行政院長說疫情有新情況,大家都該收收心了,面對國內外疫情腹背受敵且缺水嚴峻,蘇揆似乎更該說「台電該收收心了。」
台灣電力供需面臨挑戰,工商團體緊張以待
近期,台灣電力供需情況引發關注,尤其在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出現變數的情況下,讓不少工商團體和科技產業感到緊張。經濟部於12日公布最新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預計未來7年用電量年均成長2.5%,這一成長率將由台商回台投資帶動的產業發展和車輛電動化用電量增加所帶來。
能源局維持「燃氣50%、燃煤30%、綠能20%」的政策規畫,並計劃在2026年後,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每年將分別增加1GW(10億度)及1.5GW。然而,由於三接延遲,備轉容量率可能低於法定15%,而經濟部對於三接公投過關後的供電情況,則未做明確預估。
報告指出,去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國內經濟活動銳減,用電需求僅成長0.4%。但下半年隨著疫情趨緩,用電需求大幅成長3.6%,全年平均成長2.1%。其中,住宅部門用電成長6.4%為最多。
去年全年發電量達2,798億度,較前一年度增加57萬度。其中,燃氣發電量增加87億度,再生能源(太陽光電21億度,風力4億度)也有所增長。燃煤因空污季減少發電,全年減少4億度,核能則減少9億度。
未來供電目標為2025年天然氣發電占比達50%、燃煤30%、再生能源20%。由於國內增氣減煤政策力度加大,預計2025年燃煤占比將降至27%,2026年後也將以此為基礎延續。
值得注意的是,台電台中電廠新設天然氣機組的都審計畫仍處於進行中,能源局表示,由於存在不確定性因素,機組上線時間比原計劃延後一年,首部機組預計在2025年6月完工併網,第二部機組則在2026年。
行政院日前公布的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外推方案,讓供氣期程延後2.5年,預計將影響大潭電廠的發電能力,減少約102至186萬瓩。
經濟部強調,未來備用容量率將維持在15%以上的法定標準,但2023年與2024年將因天然氣第三接收站期程推遲而降低,分別降至12.7%與14.5%。在此期間,將新增民營IPP電廠約250萬瓩,優先調度新設高效率燃氣機組,並研擬需量反應擴大至100萬瓩,以抑低用電,同時提高現有兩座天然氣接收站供氣能力。
台電在高雄亞灣南部電廠啟動了「5GAIoT推動辦公室」,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因為它不僅是台電國營事業的領先行動,也是亞灣推動5GAIoT創新園區後,將這項技術應用於產業的關鍵案例之一。這個辦公室的成立,是為了響應政府「亞灣5GAIoT創新園區」計畫,並將5GAIoT技術融入電力調度、智慧電網、輸電鐵塔維修和巡檢作業等領域。 台電董事長楊偉甫在啟用儀式上表示,南部電廠早已與高雄市民的生活緊密相連,未來隨著電力供應的穩定性日益重要,科技的角色將更加關鍵。楊董事長強調,高雄市政府推動亞灣5GAIoT創新園區的開發,將形成產業聚落,吸引更多產業、官方和研發單位共同參與,打造全新的產業環境。 楊董事長進一步指出,台電成立研發推動辦公室的目的是為了應對氣候變遷、能源轉型和數位轉型的挑戰,引進新興科技、智慧化設施、人才和業界的合作,與國際接軌,推動智慧電網的發展,滿足未來的用電需求。 高雄市長陳其邁也對此表示肯定,他指出,亞灣5GAIoT創新園區內的辦公場域目前非常短缺,預計兩年內將達到1.5萬坪的需求。台電將協助特貿三開發及招商,使亞灣成為台灣5GAIoT的重鎮。
能源局維持「燃氣50%、燃煤30%、綠能20%」政策規畫,並表示2026年以後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每年將分別增加1GW(10億度)及1.5GW,惟三接延遲會讓備轉容量率低於法定15%,三接公投過關後供電情況,經濟部則未做預估。
能源局指出,去年因疫情影響,國內經濟活動銳減,上半年用電需求僅成長0.4%,惟下半年因國內疫情趨緩,用電大幅成長3.6%,全年平均成長2.1%,以住宅部門用電成長6.4%為最多。
整體供電方面,去年全年發電量2,798億度,較前一年度增加57萬度,其中燃氣增加87億度;再生能源則是太陽光電增加21億度,風力增加4億度;燃煤則因空污季減少發電致全年減少4億度,核能則減少9億度。
未來供電方面,經濟部表示仍以2025年天然氣發電占比達50%、燃煤30%、再生能源20%為目標,惟燃煤因國內增氣減煤政策力度加大,預估2025年燃煤占比會降至27%,2026年後也會以2025年為基礎延續。
值得注意的是,台電台中電廠新設天然氣機組仍在台中市政府都審計畫中,能源局說,目前仍有不確定性因素,因此推遲機組上線時間,較過去規劃延後一年,首部機組在2025年6月完工併網,第二部機組則在2026年。
另行政院日前公布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外推方案,讓供氣期程延後2.5年,能源局說,大潭電廠會因燃料供應問題減少發電能力,預估減少約102至186萬瓩。
經濟部指出,未來備用容量率都能維持在15%以上的法定標準,唯獨2023年與2024年會因天然氣第三接收站期程推遲而降低,備用容量率分別降至12.7%與14.5%略低於法定標準。
經濟部說,在三接延遲這段期間將新增民營IPP電廠約250萬瓩、優先調度新設高效率燃氣機組、研擬需量反應擴大至100萬瓩抑低用電,也會提高現有兩座天然氣接收站供氣能力。
台電響應政府「亞灣5GAIoT創新園區」計畫,12日在亞灣南部發電廠成立「台電5GAIoT推動辦公室」,台電董事長楊偉甫表示,南部電廠已經融入高雄市民的生活中,未來電力供應穩定,絕對有更多必須仰賴科技,高市府推動亞灣5GAIoT創新園區開發,形成產業聚落,引進更多產、官、研單位,一起打造全新的產業。
他說,台電今更率國營事業之先,成立研發推動辦公室,目的是為面臨氣候變遷、能源轉型、數位轉型,引進更多新興科技、智慧化設施、人才及業界的合作,聯手開創跟國際接軌的重要產業,推動智慧電網發展,滿足未來用電需求。
高雄市長陳其邁指出,目前亞灣5GAIoT創新園區內辦公場域非常短缺,兩年內需求約1.5萬坪,台電協助特貿三開發及招商,讓亞灣成為台灣5GAIoT重鎮。
氣候變遷、淨零碳排、台灣能源轉型,這些關鍵詞在4月22日的全球氣候高峰會後,為台灣電池芯產業帶來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春天」。21世紀的綠色潔淨產業革命才剛剛開始,台灣若能從電動巴士電芯國產化邁出第一步,整合各政府部會資源,在電動車、储能場域練兵,幫助本土電芯廠強化核心技術,三到五年內就有機會打造出台灣電池產業新局。 電池芯作為電池產業鏈的核心,其重要性無容置疑。它不僅決定了整個電池系統的安全、性能、品質,更是電池產業鏈附加價值最高的部分。沒有電池芯,電池產業只能算是一個組裝業,整體產業價值受限。 隨著電動車、储能新時代的來臨,動力電池產業迎來了創能、節能、储能的爆發新商機。雖然目前中、日、韓的電池大廠主導著全球市場,但由於電池產業的戰略性地位,美國、歐洲,甚至印度等國家都宣示要投入大量國家資源,建立自主的電池芯產業鏈。台灣電芯產業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已具備不錯的技術能力與人才,在內地大力推動發展電動車、再生能源發電產業的環境下,為台灣電池芯產業帶來了大量的應用測試機會。 近年來,國內新興的電動車、储能市場,無論是電動機車、電動巴士、台電大型储能備用電源等,都受限於產能規模、成本因素,台灣電芯廠並沒有太多的在地優勢。但近年來,能元、有量、格斯等電芯廠家先後規劃投入數十億元,甚至百億元台幣,建置1GWh等級以上產能規模,展現了企業放手一搏的決心。 與中、日、韓的電芯大廠相比,台灣電芯廠的產能規模雖然不及前者,但已能掌握相關材料設計、製程技術,並從電芯向上整合上游關鍵材料,向下整合模組、系統。台廠開發出多款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快充放、長壽命、低溫特性佳的電芯產品,以客製化、特殊、利基應用切入市場。 今年2月,政府宣布電動巴士國家隊正式成軍。為了協助政府將資源有效運用,落實電動巴士電芯國產化,近期國內電池芯產業界積極與行政院、經濟部工業局、交通部、國發會、立委林政憲等行政立法機構交流洽商,力推電動巴士示範補助計畫納入電芯國產化方案,完善政府能源轉型的綠能產業政策。電芯產業界期待在政策的支持下,繼續作優、作大、作強,再造台灣另一座護國神山。
電池芯是電池產業鏈的核心,電池芯基本上決定了整個電池系統的安全、性能、品質,它是電池產業鏈附加價值最高的部分,缺少了電池芯,電池產業頂多只能算是組裝業,創造的整體產業價值是有限的。
進入電動車、儲能新時代,動力電池產業迎來了創能、節能、儲能爆發新商機,雖然現今中、日、韓電池大廠主導全球電池市場,但是由於電池產業具有的戰略性地位,美國、歐洲,甚至印度等國家都宣示要投入大量國家資源,建立自主的電池芯產業鏈;台灣電芯產業歷經二十年發展來已具備不錯的技術能力與人才,面對國內大力推動發展電動車、再生能源發電產業環境下,也為台灣電池芯產業帶來大量應用測試的良好契機。
近年國內新興的電動車、儲能應用市場,不論是電動機車、電動巴士、台電大型儲能備用電源等應用上,受限於產能規模、成本因素,台灣電芯廠並沒有太多的在地優勢;為建立經濟規模競爭力,近年能元、有量、格斯等電芯廠家先後規劃投入數十億元,甚至百億元台幣,建置1GWh等級以上產能規模,一定程度向外展現企業放手一搏的決心。
相較於中、日、韓電芯大廠,儘管台灣電芯廠產能規模不及前者,但台廠已有能力掌握相關材料設計、製程技術,不僅從電芯向上整合上游關鍵材料,也向下整合模組、系統,包括高階三元、高性能磷酸鐵鋰、長壽命與快充放LTO等不同材料電芯製造技術,開發出16800、21700及40138圓柱型,方型大容量,40Ah、25Ah大容量軟包等多款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快充放、長壽命、低溫特性佳的電芯產品,以客製化、特殊、利基應用切入市場。
今年2月政府宣布電動巴士國家隊正式成軍,為協助政府將資源有效運用,落實電動巴士電芯國產化,近期國內電池芯產業界積極拜會行政院、經濟部工業局、交通部、國發會、立委林政憲等行政立法機構,參與產官研交流洽商會,大力催生電動巴士示範補助計畫納入電芯國產化方案,致力完善政府能源轉型之綠能產業政策,電芯產業界盼能在政策支持下,繼續作優、作大、作強,再造台灣另一座護國神山。
台灣電力公司為了應對減煤增氣的能源轉型政策,苗栗通霄電廠計劃在廠區內興建五部燃氣複循環機組,總裝置容量將低於330萬瓩。這項計畫於昨日(28日)通過環保署的環評大會審查。台電表示,這將對供電穩定性有所提升,並能夠減少污染,公司將依據承諾落實環境保護措施。 通霄電廠的二期更新改建計畫,在經過兩次初審會議和一次環評大會的審查後,最終順利通過。台電在申請環評時承諾,將持續進行鯨豚調查,並在施工期間空氣品質指數(AQI)超過100時採取減輕措施,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這次的環評通過,也顯示了台電對環境保護的承諾和努力。
環保署今(28)日舉行環評大會,正式通過台電通霄電廠二期更新改善工程。未來台電將拆除舊有的機組,並新增5部機組,總裝置容量達330萬瓩,對於電力系統的穩定調度將有顯著的幫助。完工後,備轉容量率預計將提升8%,確保電力供應的穩定性。
台電表示,這個計畫的機組將由台中港接收站供氣,因此將規劃鋪設海底輸氣管線,連接台中港天然氣接收站與苗栗通霄電廠。這不僅能確保未來電力供應的穩定性,還能減少空氣污染及二氧化碳排放,同時持續提高天然氣發電的占比,達到電力供應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台電強調,燃氣複循環機組具有快速起停的特性,調度彈性佳,能夠應對未來大量再生能源併網的間歇性,加強電力系統的穩定度,進行最佳調度。通霄電廠拆除舊機組後,新增的5部燃氣複循環機組與現有的大型燃氣機組將對供電穩定性產生顯著的正面影響。
以完工那一年尖峰負載估算,4,000萬瓩尖峰負載下,新增的5部複循環機組共330萬瓩,將提供8%的備轉容量,對於提升供電能力具有顯著貢獻。
台電提出通霄電廠二期更新改建計畫環評,歷經兩次初審會議、一次環評大會,在台電承諾持續滾動檢討鯨豚調查、施工期間空氣品質亮橘燈時(空氣品質指數AQI大於100)採行減輕對策等,昨天順利過關。
台電表示,本計畫機組由台中港接收站供氣,因此規劃鋪設海底輸 氣管線,連接台中港天然氣接收站與苗栗通霄電廠,不旦可確保未來 電力供應穩定,並減少空氣污染及二氧化碳排放,且持續提高天然氣 發電占比,藉以兼顧電力供應與環境保護。
台電指出,燃氣複循環機組具有快速起停特性,具有調度彈性佳等 優點,可因應未來大量再生能源併網間歇性,加強電力系統穩定度, 做到最佳調度。
通霄電廠拆除舊機組後增設5部新燃氣複循環機組,加上現有大型 燃氣機組,對供電穩定有很大助益。以完工那一年尖峰負載4,000萬 瓩估算,新增5部複循環共330萬瓩等於提供8%備轉容量,對供電能 力有不小貢獻。
台中發電廠新建燃氣機組計畫雖已於2020年1月通過環評,卻因故一直無法開工。這起事件引發了台灣社會的關注,特別是關於能源轉換與環境保護的議題。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張木彬對此表示,台中市政府要求台電拆除四部燃煤機組才發放施工許可,這一做法是否合法合理,實屬可疑。
張教授強調,根據火力發電廠設計的40年壽命來看,台中電廠1至4號機組剛完成空汙防制設備升級,卻要求提前除役,這對於法規和國家利益都構成影響。他建議,在能源轉換的關鍵時刻,這四部機組可以作為「救援投手」,在供電緊急時提供支持,並遵循特定原則,以確保空氣品質不受影響。
對於台電未來的發展,張教授提出建議,讓這四部機組在達到設計年限或國內天然氣及再生能源發電比率達到規劃占比時再退役,是較為合理的做法。此外,他也對蔡政府提出的「展綠、增氣、減煤、非核」能源轉型方針提出質疑,認為天然氣發電占比上升至50%存在風險。
目前,台中電廠計畫興建兩部天然氣發電機組以取代燃煤機組,但由於台中市政府尚未通過施工審查,進度受阻。同時,台灣再生能源發展不及預期,水力發電量也受到乾旱影響,對2025年能源轉型目標構成挑戰。張教授呼籲加快再生能源發展步伐,以達成既定目標。
中央大學的環工研究所教授張木彬在評論台中電廠的環境貢獻時表示,適度的降載對於改善周邊地區的空氣品質是個明顯的進步,台電的確在努力,但絕不能就此停歇。他建議台電可以學習產業界的先進技術,不斷進步,對燃煤電廠的空氣汙染問題要有解決的決心。 從台電的數據來看,2020年台中電廠的燃煤總量為1,229萬公噸,相比2017年的1,772萬公噸,減少了30.6%。同時期,台中市PM2.5的平均濃度也從每立方公尺20.2微克下降到了15.4微克。 張教授強調,雖然不同發電方式的成本各有利弊,但過去台電為了降低成本、壓低電價,採取了經濟調度政策。近年來,隨著大眾對於乾淨空氣的渴望,台電的發電策略也轉向了環保調度。每年10月至隔年4月,即空品不良季節,台電會降低污染較重的燃煤機組發電配比,從而降低整體的汙染排放。 關於燃煤機組的空氣汙染排放問題,張教授提到,隨著空氣汙染控制技術的日益成熟,許多國家都在積極研發和應用「超低排放」技術,目標是持續降低燃煤機組的空氣汙染物排放濃度。
根據台電資料顯示,以2020年為例,台中電廠總燃煤量1,229萬公噸,與2017年的1,772萬公噸相比,降幅達30.6% ,同一期間台中市PM2.5年平均濃度也由每立方公尺20.2微克降至15.4微克。
張木彬說,各種發電方式的成本互有高低,過去台電公司為降低發電成本以抑低電價採行經濟調度政策,近年來則為因應國人對呼吸乾淨空氣的殷切期待,台電的發電配比也轉型為環保調度,於每年10月至隔年4月空品不良季節降低汙染程度較高的燃煤機組的發電配比,以降低整體汙染排放量。
回到燃煤機組的空汙排放問題,張木彬指出,現今空汙控制技術發展日趨成熟,各國也積極投入空汙「超低排放(Ultra-low Emission)」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目標是持續降低燃煤機組的空氣汙染物排放濃度。(系列完)
張木彬表示,他個人強烈呼籲政府做好產業調整規劃,要求各產業力行節電措施,並積極檢討電價合理性,敦促國人力行節能減碳,降低用電量。
張木彬指出,國內燃煤及燃氣發電機組肩負了80%的供電來源,責任重大,如何提供豐沛穩定的電力並兼顧空氣品質維護,政府及業者責無旁貸,但全國民眾也要力行節電,一方面保護地球,另一方面也可舒緩台電在電源開發方面的壓力。
以2020年的數據資料為例,全國用電量2,389億度,以全國人口2,357萬計,每人平均分攤用電1萬135度,張木彬表示,這個數字遠超過國民所得比台灣高的日本(7,519度)及新加坡(7,680度),更大幅超車工業先進國家如德國(6,693度)及法國(6,644度),不僅耗費天然資源也加大了全國溫室氣體排放量,實值得政府及國人警惕。
張木彬指出,就一般火力發電廠設計運轉40年的壽命而言,要求尚未達使用年限且剛投入大筆經費完成空汙防制設備升級的台中電廠1至4號機提前除役,不僅於法不合,更浪費國民納稅錢,並不符合國家整體利益。
張木彬建議,可行之道是讓這四部燃煤機組在這能源轉換的關鍵時段扮演「救援投手」的角色,平常備而不用,於供電吃緊的關鍵時刻(一般多在夏季非空汙季節)則發揮救援功能,並遵循「空汙季不啟用、空氣品質指標AQI達100以上不啟用,及備轉容量率未低於8%不啟用」的三不既定原則。
另外,台電也要與時俱進,持續努力,做好這四部機組的維護與空汙改善工作。當國內天然氣及再生能源發電比率達到原先規劃的占比時或四部機組達設計年限時再功成身退,方為上策。
張木彬並指出,「展綠、增氣、減煤、非核」是蔡政府宣示國家能源轉型及對抗空汙的重要方針,具體而言,2025年全國終止核能發電,燃煤發電比率降至30%,天然氣發電上升為50%,再生能源占比大幅增加為20%,但此轉型過程目前看來並不順利。且他個人認為,天然氣發電占比上升為50%實在太危險了,目前天然氣發電占比達五成的國家,全球只有以色列、墨西哥、荷蘭,但這三國都有產天然氣,無需仰賴進口。
除了台中電廠規劃興建兩部天然氣發電機組以取代部分燃煤機組,雖已通過環評,但因電廠所在地的台中市政府遲未通過施工審查,導致進度延宕,相關爭議引發的後續問題令人憂心外,張木彬指出,目前我國再生能源的發展也不如預期,加上近年受乾旱影響,水力發電量大幅萎縮,2020年國內再生能源發電量為137.8億度,低於2019年的發電量141.5億度,與原先規劃的272億度相差更大,再生能源發電僅占5.8%,進度嚴重落後,近期必須加快步伐,迎頭趕上,否則2025年能源轉型目標勢必跳票。
國發會預估今年台灣經濟成長有望衝破5%,這股熱潮也帶動了4月的用電需求。台電最新公布,由於外銷市場和內需雙旺,加上炎熱的春夏季氣候,4月尖峰用電量較去年同期增加了超過278萬瓩。台電強調,為了應對夏季用電尖峰可能創下的新高,已經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力保供電穩定。 從3月底開始,台電用電負載不斷攀升,3月29日至31日連續三天尖峰負載打破歷年3月用電紀錄,今年第一季供電量也較去年同期增加了超過3%。數據顯示,4月份以來,用電量持續上升,22日的尖峰用電量達到3,276.5萬瓩,比去年同期的2,999萬瓩增加了278萬瓩。截至22日,供電量達到137.7億度,比去年同期增加近10億度,增幅超過7%。 台電發言人張廷抒分析,4月用電量增加的原因有幾個,包括今年出口暢旺、後疫情時代國內消費增加,以及今年4月比去年更熱。根據這些趨勢,今年夏季用電可能打破去年的紀錄。面對可能再創新高的夏季用電尖峰,台電已經全力進行各項機組的大修或檢修,如核三廠1號機和大林電廠燃氣機組6號機的大修。 不過,由於水情不佳,今年第一季水力發購電量減少了近16%,對於第二季水力發電能量,台電並不敢過度樂觀預測。為了滿足用電需求,台電會調度狀態良好、效率高的機組上線發電,確保備轉容量率維持在10%以上,並保持供電燈號綠燈,維持供電穩定。
「台灣電力再創紀錄!林口電廠超超臨界燃煤機組減排效益顯著」
最近,台灣的電力產業再次帶來好消息!根據中央大學大氣所教授鄭芳怡的研究,林口電廠應用的「超超臨界燃煤機組」在減少空氣污染方面,表現出色。這種新機組與過去亞臨界機組相比,排放的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總懸浮微粒,以及PM2.5濃度都有顯著下降,對於改善台灣的空氣品質有著顯著的效益。
鄭芳怡教授強調,為了改善台灣的PM2.5空氣品質並保障國民健康,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乾淨綠能、天然氣使用以及超超臨界燃煤火力發電廠的發展。雖然對於超超臨界燃煤技術,部分民眾仍存在疑慮,但台電已特別進行委外計劃,進行「林口電廠空汙排放對環境PM2.5及重金屬之影響調查研究」。
這項研究從2019年到2021年在林口電廠周圍進行PM2.5以及重金屬採樣,並通過空氣品質數值模式進行模擬,評估超超臨界燃煤機組對周圍環境的影響。結果顯示,在發電量相同的條件下,新機組的硫氧化物(SOx)排放比舊機組減少了65%,氮氧化物(NOx)減少了87%,總懸浮微粒(TSP)減少了77%。
此外,通過空氣品質模式評估,超超臨界燃煤機組對周圍環境PM2.5濃度的影響,平均約在0.5–1 μg/m3之間。這個結果讓人欣慰,也讓人看到台灣在環保與發展之間找到了一條平衡之道。
雖然還沒到夏天,但家裡的冷氣、冷飲都已經開始消耗電力了!台電統計,4月的用電量已經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0億度,用電尖峰也打破了往年紀錄,增加了278萬瓩,累積供電量達到137.7億度,這是4月份歷年來的新高啊! 但話說回來,我們也不能忘記去年因為降雨減少,各地水情不斷惡化的事情。台電的數據顯示,我們的水力發電年發電量本來是40至50億度,最高的時候甚至達到過63億度,但去年因為水情不好,發電量只有29億度,比往年同期減少了46.2%。 今年情況更嚴重,第一季的水力發購電量比去年同期少了近16%。現在,許多水力電廠因為流量不足或無法取水而停擺,連日月潭抽蓄發電都因為水位持續下降,快要無法發電了。估計如果未來沒有大量降雨,蓄水量只能撐到5月中下旬。 雖然用電量不斷增加,但台電還是得面對供電不足的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台電說,現在中午的用電尖峰可以靠太陽光電來滿足,而傍晚的用電尖峰則會改用燃氣發電來替代抽蓄水力,這樣可以確保整體供電能力,讓備轉容量率保持在法定的綠燈1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