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美實業公司新聞
田建中以「碳交易平台的發展策略為題」演講,他首先說明碳交易 已經漸受到國際重視,「現在亞洲碳交易所已快比證券交易所多」; 未來臺灣碳交所短期將採取自願性碳費機制,做法包括碳信用抵換機 制及企業內商碳定價。
田建中強調,減碳已是上市公司最重要的工作,國內企業如奇美落 實企業減排、華邦電展開零碳家庭日。
另愛迪達已將製造一雙鞋排碳降至2.94公斤、減幅達66%,華碩全 面推碳抵換服務,將商用電腦從一台碳排300公斤降至220公斤,玉山 銀行也推出首張零碳信用卡等,減碳已成為商機,「有助於提升企業 形象、獲利及績效」。
在協助企業碳管理,以及減排步驟,田建中表示,目前金管會已要 求上市櫃公司在2027年完成溫室氣體盤查,也有以供應鏈與國際標準 設定減碳目標的「RE 100」,以及資本額達到20億元的上市櫃公司, 2023年出具的永續報告書應遵循「TCFD」的資訊揭露等。
他並說明,未來碳交所建置碳權交易平台將企進碳權交易的價格發 現具體措施,以及激勵企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進一步培育我國低 碳科技創新產業
奇美實業近年來在追求工業與生態平衡的道路上,不斷地展現其創新與責任。自2021年起,公司便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生物資源所副教授賴宜鈴團隊合作,於全台首座樹電共生太陽能電廠——奇美綠能園區,展開了對動植物和土壤的生態調查。如今,這項工作已經取得豐碩的成果,記錄到的動、植物種類超過300種,讓人驚艷不已。
10月16日,屏科大行政大樓內,奇美實業舉辦了生態調查的成果發表會,並首次向公眾公佈了拍攝歷時一年的生態紀錄片《太陽的禮物》。這部影片將帶領觀眾深入園區,一窺園區內在不同季節和時間的生態樣貌,展現了綠色能源與保護生態環境之間的和諧共存。
奇美綠能園區是奇美實業為了實現工業與生態平衡而設立的實踐場域。園區內保留了三分之二以上的空間給自然生態,並與屏科大合作進行詳盡的生態調查,包括動植物的多樣性和土壤性質。調查結果顯示,園區的生態環境非常豐富,且土壤接近天然,無重金屬污染,這對於高度開發的平原區來說,實在是一個難得的野生動植物庇護所。
負責這項計畫的賴宜鈴副教授對於奇美綠能園區的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她認為這個園區為野生動植物提供了一個極佳的生存環境。而奇美實業副總經理陳世賢也表示,奇美綠能園區不僅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能源,還與生物多樣性實現了共榮。這次與屏科大的合作,為奇美綠能園區的永續發展提供了實證,並通過《太陽的禮物》這部影片與大眾分享這份驕傲。
影片連結:[YouTube - 太陽的禮物](https://youtu.be/7q0CfZjZs9A)
奇美綠能園區是奇美以追求工業與生態平衡發展為願景的實踐場域 。園區內保留近三分之二的空間給自然生態,為長期監測園區土地的 自然生態變化並規劃相關保育行動,特與屏科大合作,進行包括動植 物的多樣性和土壤性質的詳實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園區生物相豐富 令人驚豔,自2021年至今已記錄到的動物和植物皆超過300種物種, 且森林區和光電板區的土壤接近天然無受重金屬污染。主持計畫的賴 宜鈴也肯定「奇美綠能園區為高度開發的平原區野生動植物提供一個 庇護所。」
《太陽的禮物》透過一年的蹲點拍攝,將這一精采的調查成果以紀 錄片形式傳達。這部影片將帶領觀眾深入綠能園區,探索園區中不同 時間與季節的多種生態樣貌,展現出在綠色能源和保護生態環境之間 的和諧共存。
奇美實業副總經理陳世賢表示,奇美綠能園區作為太陽的禮物,不 僅提供了可永續發展的能源,同時也與生物多樣性實現了共榮。這次 合作提供了寶貴的見證,證明奇美綠能園區追求的永續發展是可行的 ,《太陽的禮物》影片連結:youtu.be/7q0CfZjZs9A。
全球高性能材料領導廠商奇美實業最近宣布了一個重大成就:他們的塑橡膠全產品線已經在9月份完成了國際永續性與碳驗證(ISCC)PLUS認證。這個認證的取得,對於奇美塑橡膠永續材料的應用範圍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提升,也將滿足各行業對永續材料的需求。 從去年10月起,奇美實業就開始了這個認證的過程,並在第一波產品取得ISCC PLUS認證後,陸續推出了Ecologue系列的生質ABS與生質橡膠產品。這些產品的原材料來自可再生原料,像是廢食用油、植物加工過程的廢棄物等,這不僅減少了對新開採石化原料的依賴,還能夠根據生質原料的使用比例,提供客戶低碳、碳中和,甚至是負碳的產品方案。 現在,當奇美塑橡膠的全產品線都取得了ISCC PLUS認證,公司將會更加積極地與各行業客戶進行對話和溝通,擴大生質塑橡膠材料在市場上的應用範圍,並幫助客戶推出更符合永續理念的产品。 ISCC PLUS認證採用的是質量平衡會計準則,這個準則確保了可再生進料在生產流程中被正確計算和使用,從原料到最終產品的整個供應鏈都具有可追溯性,為產品的永續性提供了全球適用的標準。 奇美Ecologu永續產品組合,不僅透過回收、生質塑膠、製程等創新方案來提升高性能材料的永續性,還將與整個供應鏈共同努力,為溫室氣體排放減量做出貢獻。
奇美自2022年10月第一波產品取得ISCC PLUS認證後,已陸續推出 Ecologue系列的生質ABS與生質橡膠產品,由於生質塑橡膠產品的原 料是以可再生原料(來源如廢食用油、植物加工過程廢棄物等)取代 新開採的石化原料,依生質原料使用比例的不同,可提供客戶低碳、 碳中和、甚至是負碳的產品方案。在全產品線皆取得ISCC PLUS認證 後,奇美更將擴大與各行業客戶對話與溝通,以提升生質塑橡膠材料 的應用範圍,協助客戶推出更具永續性的產品。
ISCC PLUS認證採質量平衡會計準則,確保可再生進料在生產流程 中被正確計算與使用,提供了從原料到最終產品的整個供應鏈的可追 溯性,為產品的永續性提供全球適用之標準。
奇美Ecologu永續產品組合,致力透過回收、生質塑膠、製程等創 新方案以提升高性能材料的永續性。奇美將偕同供應鏈,努力為溫室 氣體排放減量做出貢獻。
南台灣一家知名化學大廠主管透露,去年303大停電事件讓他至今心有余悸。雖然該廠有自備燃煤發電設備,但對於生產所需的大量電力,仍得仰賴台電供電。他擔心,若廠區內的化學品發生意外,將導致嚴重後果。該主管強調,台灣電力裝置容量雖然保持在50GW,但最高用電量不過40GW,最怕的就是瞬間供需缺口。政府計劃兩年後燃氣占比達50%,現正加緊蓋設燃氣機組及接收站,但公共建設常遲到,若氣源無法及時供應,將成為一大風險。
安瑟樂威執行長鄭智文指出,現有不少企業自建電廠、做儲能,並投入不斷電系統的建設。他認為,電網最大的挑戰在於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和土地面積限制,以及氣候變遷帶來的不確定性。今年7月21日,中油台中接收站因故減發電量,幸好台電極力調度,才避免了大停電危機。鄭智文強調,在大燃氣時代,油氣水要互相支援,嚴防天然氣儲運風險。
長春集團、奇美實業與台聚三家石化化工業者,合組綠電團購公司「化盟」。化盟再生能源總經理趙煥章表示,為了達到政府要求的10%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企業們正積極尋求綠電解決方案。他認為,綠電價格不透明,政府若能推出「綠電版」的實價登錄,將對企業決策大有幫助。
此外,環境部宣布將於明年初開徵碳費,並在2025年實際收費。不少企業估算,未來碳費將會漸進式調高。業界對於碳費的開徵基準和費率仍存有疑問,認為應考慮各行業的特性和疫情對生意造成的不確定性。
該主管說,業者也明白,這幾年台灣的裝置容量都保持在50GW,最高用電量不過40GW,「理論上」不缺電,最怕就是瞬間供需有缺口,尤其政府說兩年後燃氣占比要達50%,現在政府努力蓋燃氣機組、接收站,別忘了,政府公共建設常遲到,萬一到時氣沒接上來,該怎麼辦?
電力是企業重要生產要素,沒有電,工廠就無法運作,近年積極參與台電電力交易平台的安瑟樂威執行長鄭智文觀察,眼下有不少企業努力自建電廠、做儲能,與做不斷電系統,「現在電網最大挑戰是再生能源比重高,它有間歇性,也受限土地面積;還有一個變數是氣候變遷,以前大家很難想像香港、內華達州會淹水,現在極端氣候發生了,這對電力業者來說,是很大挑戰。」
今年7月21日周五晚間,中油台中接收站(二接)因廠區內安全儀控系統故障,導致台電大潭電廠電力減發、民營海湖電廠解聯,所幸台電極力調度,讓全台「閃過」大停電危機。當晚,鄭智文也收到了電力調度動員令,他說,在大燃氣時代,油氣水要互相支援,一個小地方出問題就會波及整個系統,台灣更要嚴防天然氣儲存不夠或沒辦法運送,這真的是比較大的風險!
嚴防天然氣儲運風險
同樣在7月,長春集團、奇美實業與台聚,這三家老字號石化與化工業者,合組一家綠電團購公司,名叫「化盟」,取意「石化同盟」。化盟再生能源總經理、長春環安衛部經理趙煥章說,之前長春為了買綠電,初步盤算要買50MW,結果因為量太少,被風電業者委婉拒絕,現在三家企業團結力量大,初步算出要買的團購量是200MW,「這段期間有很多風電業者前來報價,也有其他同業想要『加1』。」
趙煥章觀察,國內現在急著買綠電的,除了是備受國際品牌催促要用綠電的供應鏈者,在石化產業中,因為很多都是用電大戶,政府這幾年要求用電大戶要自備10%的再生能源,「10%的要求,現在看起來不是太為難,但是很多同業『未雨綢繆』,認為未來政策要求一定會提高,所以現在就得布建一條綠電之路。」
趙煥章說,長春估算自己一年需要的綠電,差不多是2億度,如果把最近這些前來探聽的業者算進來,「以他們現在ESG報告揭露的用電量『抓』個十分之一,又是好幾億度的電」。不過,他認為,買綠電雖然急,但是不能躁進,畢竟要買的量這麼多,跟風電業者一簽約就是20年,「這個決策壓力很大,老闆一定會來問我,有沒有買到合理價?大家都是用幾塊錢買的?」
盼催生綠電實價登錄
他認為,現在的綠電價格不夠透明,既然很多人買房子都會上實價登錄網站比價,法規也要求買賣方要做售價揭露,如果政府可以推出「綠電版」的實價登錄,相信會對企業決策有幫助,「有了透明的價格,大家不用擔心買貴,交易量自然會上來!」
最近,另一個讓全台用電大戶揪心的事,還有環境部宣布明年初開徵碳費、2025年要實際收費,未來費率還將漸進式調高。儘管目前費率尚未公布,不過,不少業者估算時,都還是以先前環境部委外調查建議的每噸10美元,預估未來碳費。
一家近期參加環境部說明會的用電大戶說,其實過去幾年的減碳支出,早就超越未來一年可能要繳的碳費,每家公司耐受度不同,環境部打算針對不同行業的既定排放量,算一個開徵前三年的排放平均值做基準量。有的人就抱怨,為什麼這個行業減碳要求這麼高,那個行業低;還有這三年剛好籠罩在不正常的新冠疫情期間,有人生意突然大好,有人大壞,這樣的基準客觀嗎?
的確,一碗水很難端平,尤其此刻正處能源轉型關鍵期,不論傳統電價,還是綠電價格,都與碳費環環相扣,深刻影響企業行為。
石化公會表示,PC是ECFA早收清單項目,而此次反傾銷調查只針對 台灣地區,業者擔憂其他ECFA早收清單是否也將被調查。據了解,韓 國、台灣是大陸進口最大來源,韓國因加入RCEP、關稅將逐步降為0 ,且目前PC關稅僅2.5%,台灣一旦被課徵兩位數的關稅,將完全沒 有競爭力。
對此,台化董事長洪福源表示,公司自認PC輸陸不存在反傾銷行為 ,因為大陸還沒有來查核,看過後就會知道,將會持續溝通說明。不 過,大陸當前PC產業供過於求明顯,台化每月只有1.5萬噸產量銷售 ,且早已啟動美、歐、東南亞等多元市場布局,將持續轉開發其他市 場,及推動產品高值化,影響應不致太大。
奇美實業指出,PC塑料加上附加稅率對接單一定有影響,除持續跟 客戶溝通,也期待與大陸商務部溝通,希望進行實地核查。石化公會 指出,聚碳酸酯是消費電子、汽車零部件、家用電器、LED照明、建 築板材、光學透鏡、光碟基料及專用防護和醫療器械等重要材料,若 PC出口不利,也將影響酚等石化基礎原料之生產,盼政府單位給予溝 通協助。
台灣主要PC廠商為台化(年產22萬噸)採日本出光化學的光氣聚合 製程生產,奇美(年產16萬5,000噸)採無光氣環保製程製造。至於 大陸PC年產則由2018年126萬噸一路上升至2022年322萬噸;PC年進口 量2018年為142萬噸,2019年為160萬噸,2020年為163萬噸,2021年 因產能提升降為150萬噸,2022年為138.6萬噸。
根據陸媒報導,大陸商務部官網14日公告,15日起將對自台灣進口 的聚碳酸酯產品,課徵臨時反傾銷保證金。業者在進口台灣公司生產 相關產品時,應依據陸方初裁所確定的各公司保證金比率,向大陸海 關提供相應的保證金。
陸方對台灣化纖、台灣出光石油徵收16.9%保證金比率;對奇美實 業、奇菱科技徵收17%;其他台灣公司則為22.4%。
報導稱,2022年11月30日,陸商務部決定對原產於台灣的進口聚碳 酸酯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聚碳酸酯是常見的塑膠原料,可泛用於電 子電器、板材/薄膜、汽車、光學、包裝、醫療器械、安全防護等諸 多領域。
台灣海關統計,2022年台灣出口聚碳酸酯約10.6億美元、占總出口 比重僅約0.2%。今年前七個月,出口值約4.7億美元。而2022年,台 灣出口至大陸的聚碳酸酯產品約8.3億美元,大陸為我聚碳酸酯最大 出口市場,占比約為78.5%。今年前七月,有近3.5億美元出口至大 陸,占比超過七成。
為了讓科普教育更廣泛地深入民間,全球高性能材料的領導品牌奇美實業,在今年暑假盛大舉辦了第三屆「奇美科普營」。這場盛會吸引了台南市仁德區8所小學的四、五年級學童,以及奇美實業員工的子女,總計近180位小朋友參與其中。活動在7月12日圓滿落幕,讓我們一探究竟吧! 因應疫情影響,奇美科普營已停辦兩年,今年終於重燃希望之火。從7月4日開始,分為6梯次進行,每梯次都充滿了學習與樂趣。奇美不僅關注營隊的學生來自仁德區的小學,還與台南大學的「Devossion」團隊攜手合作,讓大學生們成為小學生們的隊輔,陪伴他們學習、完成團隊任務,增強了學習的互動性。 活動地點設在奇美員工專屬運動館,透過小組合作和競賽遊戲,讓小朋友們在遊戲中學習,體驗慣性定律、推力、彈力和摩擦力等力的原理,並學會如何將這些原理應用到日常生活中。在Gigo智高積木的手作課程中,小朋友們親自動手搭建小機械,透過實際操作,理解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並展現創意,設計出各種有趣的裝置。 此外,隊輔團隊精心設計的兩個科學實驗,讓小朋友們在有趣的活動中,理解科學原理,並將這些知識應用到日常生活。奇美科普營秉持著共創永續幸福的信念,不斷推廣科學教育,希望為學童們提供豐富多元的學習體驗,激發他們對科學的熱情,並培養他們的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
由於疫情影響,奇美科普營停辦兩年,今年恢復舉辦。營隊活動時 間自7月4日至12日,共分6梯次。奇美持續深耕與回饋在地,除了參 加營隊的學生以仁德區的小學四、五年級為主,今年也同樣與台南大 學社會回饋活動執行團隊「Devossion」攜手合作,由同學們規劃營 隊活動並擔任隊輔,陪伴孩童學習、完成各項團隊的任務。
「奇美科普營」今年在奇美員工專屬運動館舉行,以小組合作及競 賽遊戲,讓小朋友除了能學習和實際體驗慣性定律、推力、彈力和摩 擦力等各種力的原理與生活中的應用,也引導他們互相合作,培養團 隊精神。在Gigo智高積木的手作課程中,孩童親自動手建造小機械, 探索這些力如何影響物體的運動和相互作用,同時也動腦發揮創意, 通過改變積木零件大小、數量或位置,打造出跑得更快或飛得更遠的 裝置。而在隊輔團隊親自設計與指導的兩個科學實驗中,孩童們能夠 透過有趣的活動理解科學原理,並將這些概念應用到他們日常生活中 的各種情境。
「奇美科普營」秉持奇美共創永續幸福的信念,將持續不斷地致力 於推廣科學教育,為學童們提供一個富有啟發性且豐富多元的學習體 驗,激發他們對科學的無限潛能,也希望透過各式互動和實踐探索, 培養孩童們的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團隊合作精神。
化盟公司總經理兼發言人,也是長春集團環安衛部經理趙煥章表示 ,因採購綠電需長期穩定、採購量大,且有公司財務、債信評等條件 ,加上三集團在營運項目多不重疊競爭,各有耕耘領域,採購綠電可 由三集團協調使用,因此決定合作啟動綠電採購新模式。
趙煥章說,台灣目前綠電以離岸風電數量較多,除積極接洽政策已 確定的離岸風電開發三期之一業者,還會與後續將開展的離岸風電第 三之二期潛在開發商進行接觸,也不排除與其他國內外再生能源業者 洽談合作事宜。
台灣石化業廠商近年面臨國際供應鏈對淨零碳排要求,須確保能順 利取得再生能源這項「戰略物資」,去年上半年長春、台聚、奇美三 集團不約而同決定擴大再生能源使用占比。惟受限國內再生能源市場 的諸多限制,特別是離岸風電開發商對採購門檻的要求,有綠電需求 的企業可說是遭逢相當大挑戰。三家公司在目標一致下,拍板決定共 同設立合資公司,盼能突破企業在簽署CPPA(企業購售電合約)時面 臨的困境。
台聚指出,三家公司對2030年前順利取得再生能源供應都有強烈企 圖心,未來透過化盟公司平台,由一家公司代表,以集體採購、統一 簽約的模式,滿足再生能源業者期待。以離岸風電為例,第一階段會 以200MW為採購目標,也希望能有更多機會與國內外再生能源業者洽 談合作事宜。
奇美強調,化盟公司的名字象徵著「石化同盟」,代表著三家公司 希望透過結盟的方式,務實解決台灣再生能源取得不易的困難。未來 如能順利與離岸風電業者洽簽CPPA,將從三家合資股東做起,整合上 下游供應鏈需求,畢竟除本身範疇一、二要減碳,石化業在範疇三的 碳排也有很高的占比,順利取得綠電才能達到全面減碳目標。
全球高性能材料領導廠商奇美實業,在地球日即將來臨的3月,展現了對環境保護的堅定承諾。公司啟用了全台首座天然氣燃氣渦輪汽電共生廠,這項創舉不僅代表著能源轉型的進步,更是對缺電問題的一個重要解決方案。這座廠房每年能發出5億度潔淨電力,幫助奇美實業達到能源自主供電的八成目標,確保了用電的穩定性,同時也不與民爭電。 奇美汽電共生廠的運作,選擇了天然氣這種潔淨燃料,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量,並將產生的餘熱回收再利用,這種循環經濟的作法預計每年可減碳12.4萬噸,相當於1033萬棵樹或320.4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的碳吸附量。這一步對於奇美邁向淨零碳排目標來說,是一大步進展。未來,奇美還計劃將20%至40%的氫氣加入燃料中,進一步提高減碳效益。 除了能源轉型,奇美在永續材料方面也展現了領先的布局。公司於3月推出的永續材料解決方案Ecologue系列的生質ABS(Bio-ABS)產品,以生質原料取代石化進料,不僅性能與傳統ABS相當,還能夠減少碳足跡,甚至達到負碳排放。這種前瞻性的選擇,滿足了各行業對材料永續的需求。 在推動低碳足跡產品的同時,奇美還投入了碳手印計劃,透過技術開發新型節能光阻,幫助客戶降低生產能耗。這些節能光阻產品已為客戶帶來10%至100%的節能效益,並在終端產品上創造了10%的節能效益。 「足跡」代表已經造成的影響,「手印」則象徵著為對氣候產生正面影響所採取的行動。奇美實業的碳手印計劃,將企業自身的減碳行動,擴展到協助客戶和上下游企業減少碳足跡,進一步擴大減碳影響力。 奇美實業近年來不斷積極實踐各項永續行動,包括製程節能改善、綠色能源、循環利用、綠色金融等,累積了寶貴的永續經驗。公司深知永續發展需要成本,並需要整個價值鏈夥伴和消費者的共同參與。奇美將與供應鏈夥伴及各界不斷對話與溝通,推動永續發展,讓減碳效益與成本共享,共同創造永續的未來。
全球高性能材料領導廠商奇美實業,在世界地球日前夕,啟用了台灣製造業首座天然氣燃氣渦輪汽電共生廠,這一舉動象徵著該公司能源轉型的重大突破。這座廠房每年將發出5億度潔淨電力,幫助奇美實業達到能源自主供電的八成,同時確保了用電的穩定性,並能夠不與民爭電,為缺電問題提供了解決方案。 奇美汽電共生廠使用天然氣作為燃料,減少了溫室氣體的排放,並將熱能回收再利用,落實循環經濟的作法。預計每年總減碳效益可達12.4萬噸,相當於1,033萬棵樹或320.4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的碳吸附量,對於奇美實業邁向淨零碳排目標是一大步。未來,奇美計劃將20%至40%的氫氣混入燃料中,進一步增加減碳效益。 不僅如此,奇美對於永續材料的布局早已啟動。3月份,該公司推出了以生質原料製成的生質ABS(Bio-ABS)產品,以生質原料取代石化進料,不僅性能不減,還能夠減少碳足跡,甚至達到碳中和甚至負碳排放的效果,滿足各行業對材料永續的需求。 在推動低碳足跡產品方面,奇美實業已規畫了「碳手印」計劃,透過技術開發新型節能光阻,幫助客戶實現低溫製程,從而降低生產能耗。該公司的節能光阻產品為客戶帶來了10%至100%的節能效益,終端產品也能創造10%的節能效益。 「足跡」代表我們已經造成的影響,「手印」則是我們對氣候產生正面影響所採取的行動。奇美實業的碳手印計劃,就是將企業自身減少碳排的行動,擴展到協助客戶及上下游企業減少碳足跡,進一步擴大減碳影響力。 奇美實業堅持任何可實踐的永續行動,包括製程節能改善、綠色能源、循環利用、綠色金融等,積累了寶貴經驗。該公司強調,永續發展需要整個價值鏈的夥伴和消費者共同參與,共享減碳效益並共攤成本,才能更快看到成果,真正達到永續。奇美實業不斷與供應鏈夥伴及各界對話與溝通,讓永續理念持續發展。
奇美汽電共生廠採用潔淨的天然氣作為燃料,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且將餘熱回收再利用, 落實循環經濟作為,預估年總減碳效益可達12.4萬噸,相當於1,033萬棵樹、320.4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的碳吸附量,為奇美邁向淨零碳排目標的一大步。未來更將混摻20%至40%氫氣做為燃料,加大減碳效益。
除能源轉型外,奇美對永續材料的布局早已成形,3月引領推出永續材料解決方案EcologueTM系列的生質ABS(Bio-ABS)產品,以生質原料取代石化進料。生質ABS不僅擁有相同性能,採用一定比例生質原料的產品,能減少碳足跡至碳中和甚至負碳排放,為高性能材料提供前瞻性選擇,滿足各行業對材料永續的需求。
在推動低碳足跡產品之際,奇美已規畫下一哩路-「碳手印」,利用自身技術開發出新型態節能光阻,透過客戶實現低溫製程,其中一手法即是透過讓客戶實現低溫製程,協助客戶有效降低生產能耗。奇美的節能光阻產品為客戶不同的製程工序帶來10%至100%的節能效益;終端產品也創造10%節能效益的實績。
「足跡」是已經造成的影響,「手印」代表對氣候產生正面影響所採取的行動。換句話說,足跡是自己少走一點,手印則是幫助別人做到「少走」。碳手印的核心概念,是將「企業自身做到減少碳排」,提升到「伸手出去協助客戶及上下游企業,積極減少碳足跡」,進一步擴大減碳影響力。
奇美實業不放棄任何可親身實踐的永續行動,包括製程節能改善、綠色能源、循環利用、綠色金融等,累積寶貴經驗,更從中體會到永續發展需要成本,成本需要整體價值鏈的夥伴,甚至消費者,共享減碳效益並共攤成本,唯有如此,才能更快看到成果,真正達到永續。奇美不斷與供應鏈夥伴及各界對話與溝通,讓永續持續發生。
同時,奇美汽電共生廠採用潔淨的天然氣作為燃料,可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且將餘熱回收再利用,落實循環經濟作為,預估年總減碳效益可達12.4萬噸,相當於1033萬棵樹、320.4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的碳吸附量,為奇美邁向淨零碳排目標的一大步。未來更將混摻20%?40%氫氣做為燃料,再加大減碳的效益。
除了能源轉型,奇美對於永續材料的布局也早已成形。同樣在今年3月,奇美引領推出永續材料解決方案Ecologue系列的生質ABS(Bio-ABS)產品。以生質原料取代石化進料,生質ABS不僅擁有相同性能,同時,生質原料達一定比例的產品能減少碳足跡至碳中和甚至負碳排放,為高性能材料提供更前瞻性的選擇,滿足各行業對材料永續的需求。
在推動低碳足跡產品的同時,奇美更已投入下一哩路?碳手印,利用自身技術開發出新型態節能光阻,其中一手法即是透過讓客戶實現低溫製程,協助客戶有效降低生產能耗。奇美的節能光阻產品已為各家客戶不同的製程工序分別帶來10?100%的節能效益;終端產品上也有創造多達10%節能效益的實績。
「足跡」是已經造成的影響,「手印」代表為了對氣候產生正面影響所採取的任何行動。換句話說,足跡是自己少走一點就好,手印則是伸手去幫助別人做到「少走」。碳手印的核心概念,就是將「企業自身做到減少碳排」,提升到「伸手出去協助其客戶/上下游企業,積極減少碳足跡」,進一步擴大減碳影響力。
奇美實業近年不放棄任何可親身實踐的各項永續行動,包括製程節能改善、綠色能源、循環利用、綠色金融等,累積出自身寶貴的永續經驗,更從中體會到永續發展是需要成本的,而成本需要整體價值鏈的夥伴,甚至是消費者,大家能共享減碳效益,並共攤成本,唯有如此,才能更快看到永續的成果,也能真正達到永續。奇美將不斷與供應鏈夥伴及各界對話與溝通,讓永續持續發生。
奇美實業昨(19)日發行今年首檔可持續發展連結債券(SLB),總額達新台幣21億元,展現了公司對永續金融的積極投入。這是奇美實業發行的第二檔SLB,其目的在於實現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提高生產用水循環使用率等永續目標。這次SLB連結的目標是到2025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比2021年減少16.8%,並使生產用水有80%來自水資源循環體系。奇美實業透過這些綠色行動,旨在實現「創造永續幸福的世界」的企業核心目標。 近年來,淨零永續議題在全球範圍內日益受到關注,各國政府紛紛制定淨零轉型策略,企業也紛紛訂定減排目標。櫃買中心指出,SLB作為達成溫室氣體減排的利器,已成為國際市場上最熱門的新種永續發展債券商品。為了推動這項制度,櫃買中心於2022年7月8日建立了SLB櫃檯買賣制度,並提供發行人更多彈性和便利性。 對於有興趣了解SLB制度、發行資訊及申請書件的讀者,可以參考櫃買永續發展債券專網(www.tpex.org.tw/web/bond/sustainability)。此外,櫃買中心還將於今(20)日至26日在高雄、台中、新竹及台北舉辦債券市場宣導說明會,歡迎債券發行公司和投資及中介機構至「櫃買中心官網>櫃買活動」項下報名參加。
奇美實業本次SLB連結2025年溫室氣體排放較2021年減量16.8%,以及2025年生產用水來自水資源循環體系之比例占80%的永續目標,透過落實綠色生產、綠色能源及綠色倡議,實現奇美實業「創造永續幸福的世界」的企業核心目標。
櫃買中心指出,近年來淨零永續議題已逐漸成為全球新顯學,各國政府紛紛制定淨零轉型路徑與策略,也有愈來愈多企業訂定淨零目標及提出減排承諾,所以淨零排放已不僅關係著環境永續,也攸關到國際競爭力,而SLB是協助企業達成溫室氣體減排的最佳利器之一,因此已成國際市場上最熱門的新種永續發展債券商品。
櫃買中心順應國際發展趨勢,於2022年7月8日建立SLB櫃檯買賣制度,以期協助國內企業達成永續發展目標。另外為推動永續發展債券發展,除發行人訂定的計畫書可重覆使用外,櫃買中心亦已將資格認可申請改為總額制,申請額度後得一次或分次發行,提供債券發行人資金運用及發債作業上的彈性與便利性。
更多有關SLB制度介紹、發行資訊及申請書件下載等,請參考櫃買永續發展債券專網(www.tpex.org.tw/web/bond/sustainability),櫃買中心表示,將於今(20)日起至26日於高雄、台中、新竹及台北舉辦債券市場宣導說明會,歡迎債券發行公司和投資及中介機構至「櫃買中心官網>櫃買活動」項下報名參加。
秉持「Clean & Green」的綠色願景,奇美實業不斷尋求各種創 新的綠色生產方式並努力提升能源使用的效率及效果,自2018年開始 規劃建置汽電共生廠,歷經四年多的努力,於今啟用供應奇美生產所 需的穩定電力。
該廠採用天然氣複循環發電機組,以潔淨的天然氣取代傳統的燃煤 作為燃料,不僅大幅減少發電過程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且於發 電過程中同時將餘熱回收、產生蒸汽,再回饋給廠內製程使用,落實 循環經濟作為,提升營運成本效益,滿足安全、穩定、環保及高效率 的供電需求。
奇美「汽電共生廠」每年預估總減碳效益可達12.4萬噸,相當於1 ,033萬棵樹、320.4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的碳吸附量,為奇美邁向淨 零碳排目標的一大步。
奇美以減碳為首要目標,逐步實現能源自主,確保產能穩定性,達 到環保與生產雙贏的局面。
未來也將持續審視減排空間,奇美燃氣汽電共生廠將朝向混摻20% ∼40%氫氣做為燃料,同時從製程節能、布局再生能源、導入生質原 料、開發綠色產品以及投資研發碳捕捉再利用與化學回收等多面向技 術,與合作夥伴攜手建立具有韌性的永續價值鏈,一同為環境永續作 出積極貢獻。
此次生產之生質ABS採用奇美實業於2022年10月取得的國際永續性 與碳驗證PLUS認證,此認證採質量平衡會計準則,確保可再生進料在 生產流程中被正確計算與使用,提供了從原料到最終產品的供應鏈可 追溯性,為產品的永續性提供全球適用之標準。在此認證下也能確保 奇美使用的生質材料,並非來自於糧食來源。
配合生質ABS產品,為充分實踐循環再利用,擴大減廢、減碳之效 益,奇美更積極攜手供應鏈上下游夥伴,將已使用過的單一材質PP包 裝袋回收之後再製成PCR PP包裝袋,每袋的減碳效益可達24%。展現 奇美致力於減少產品生命週期各環節碳足跡之努力,攜手上下游供應 鏈達到淨零碳排目標。
奇美也持續致力於Ecologue(tm)三大領域的創新:回收創新、生 質塑膠創新和製程創新。以Ecologue(tm)命名,奇美希望它不僅只 是永續材料的catalogue(目錄),更能藉由對話(dialogue)推動 變化,更增進高性能材料的永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