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春石油化學(公)公司新聞
張聰淵創辦的宏福國際專門為耐吉、Puma、UGG等知名品牌生產鞋 類,今年4月宏福國際中國事業在深圳上市後股價大漲,使張聰淵個 人資產淨值達到138億美元,擠下一票富豪成為今年台灣首富。
國泰金控蔡宏圖、蔡政達兄弟今年蟬聯第二名,兄弟資產淨值從去 年的71億美元增至92億美元。富邦金控蔡明忠、蔡明興兄弟更從去年 的第五名爬到第三名,資產淨值從57億美元增至79億美元。相較之下 ,頂新魏家四兄弟資產淨值只較去年增加6億美元至78億美元,痛失 台灣首富寶座,今年名次掉到第四名。
今年進榜的50位富豪當中有多達36位資產淨值都較去年增加,前5 0名富豪資產總額較去年增加30%以上,達到1,490億美元。在上述3 6位資產淨值增加的富豪中,增加金額最大的是日月光張虔生、張洪 本兄弟,兩人合計資產淨值從去年的46億美元一口氣增加26億美元, 達到72億美元,主因是過去一年全球半導體需求爆量。
同樣受惠於這波半導體需求的還有聯發科董事長蔡明介及前副董事 長卓志哲,個人資產淨值分別達到33億美元及15.6億美元,皆較去年 增加1倍以上。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個人資產淨值也較去年增加87% 至28億美元。
半導體之外,特斯拉帶動的電動車趨勢也讓相關產業水漲船高,例 如供應特斯拉電源零件的台達電股價節節上漲,讓創辦人鄭崇華個人 資產淨值增加1倍以上。長春石化集團創辦人鄭信義的兒女鄭正、鄭 信愛也因此在今年首度進榜,資產淨值合計26.5億美元,位居第17名 。
長春集團總裁林書鴻近期接受採訪時表示,雖然去年中美貿易戰帶來營收壓力,但今年在疫情影響下,公司營運動能依然穩定。由於兩岸經濟環境持續進步,石化行情自10月起開始回暖,11月更是升溫。在半導體、5G、電動車等領域的帶動下,長春石油和長春樹脂的全年EPS預計仍能維持在10到20元的水準。展望明後年,公司營運動能有望加速增溫。 為了加強競爭力,長春集團不僅把握住5G和電動車的發展趨勢,還在新加坡裕廊島石化專區啟動了10萬噸VAE二期擴建計劃,投資額達1.5億美元。此外,公司還成功研發並興建了台灣第一座生物可分解塑膠工廠,產品已開始上市銷售。 林書鴻強調,受疫情影響,經濟需求曾一度急凍,石化廠也陸續減產。隨著疫苗研發的進展和需求爆發,短線供需緊縮,石化行情因而強勢攀升。預計這股熱潮將持續三到六個月,之後將恢復正常。 長春集團在台灣、大陸、新加坡、印尼和馬來西亞都有生產基地,未來還計劃拓展美國市場,以增加公司的靈活應對能力。 林書鴻還提到,長春集團的銅箔生產有三個廠區,分別位於台灣苗栗、大陸江蘇常熟和遼寧省盤錦市。由於電子化學材料品質極佳,公司會優先考慮在客戶端附近設廠。而由於銅箔單價較高,則會以生產成本為考量選擇生產地點。 目前,長春集團正在研發汽車用安全玻璃中間膜、液晶電視所需的PVA偏光膜材、5G相關電路板基材以及高階光學樹脂所需的特殊功能單體TCDDM等產品。在生物可分解聚酯PBAT和PBS方面,公司積極投入開發,並已成功在萬噸級生產線量產,成為台灣第一家生產這些聚酯的廠商。
【台灣新聞】長春集團總裁林書鴻透露,去年中美貿易戰及今年疫情對集團營收造成影響,但幸運的是,在兩岸經濟穩定發展的幫助下,石化行情逐漸回溫。他預計,今年除大連化工外,長春石油、長春樹脂的EPS仍能維持在10至20元的水準,明後年營運動能將加速增溫。 為了強化利基能量,長春集團不僅積極布局5G、電動車市場,還在新加坡裕廊島石化專區啟動了10萬噸VAE二期擴建,投資額達1.5億美元。此外,集團還成功研發並興建了台灣第一座生物可分解塑膠工廠,已開始上市銷售。 林書鴻表示,隨著疫苗研發傳出好消息,經濟需求動能逐漸恢復,石化行情也連番上漲。他預計,這股熱潮將持續三至六個月,之後將回復正常。 長春集團在台灣、大陸、新加坡、印尼及馬來西亞均擁有生產基地,並計劃未來在美國進行布局,以增加靈活的應對空間。 集團的銅箔生產分佈在台灣苗栗、大陸江蘇常熟、遼寧省盤錦市三個廠區。由於電子化學材料品質極端優秀,長春集團優先考慮在客戶端附近設廠。而銅箔因單價較高,則會以生產成本為考量選擇生產地。 目前,長春集團正在研發汽車用安全玻璃中間膜、液晶電視PVA偏光膜材、5G相關電路板基材、高階光學樹脂等產品。此外,集團在生物可分解聚酯PBAT及PBS的開發上也取得重大進展,近期已成功在萬噸級生產線量產,成為台灣第一家生產PBAT及PBS聚酯廠。
強化利基能量,長春除掌握5G、電動車布局,新加坡裕廊島石化專區正啟動10萬噸VAE二期擴建,投資額約1.5億美元;另因應全球環保限塑、回收、可分解趨勢,長春還成功研發、興建台灣第一座生物可分解塑膠工廠(PBAT、PBS)已上市銷售中。
林書鴻指出,先前受疫情影響,經濟需求動能急凍,石化廠紛紛減產因應,如今,疫苗研發傳出好消息,加上長期壓抑需求爆發,短線供需緊縮,造成石化行情連番強勢攀揚,預期此熱度需求約三∼六個月,後續會回復正常。
長春集團在台灣、大陸、新加坡、印尼及馬來西亞都有生產基地,加計未來美國布局,增添靈活因應空間。
林書鴻說,長春銅箔生產有台灣苗栗、大陸江蘇常熟、遼寧省盤錦市三廠區。電子化學材料因品質極高端,優先考慮就近客戶端設廠,銅箔因單價高,應以生產成本考量去選產地。
目前研發中有汽車用安全玻璃中間膜(聚乙烯醇縮丁醛薄膜)、液晶電視所須的PVA偏光膜材、5G有關電路板基材的開發、高階光學樹脂所需的特殊功能單體TCDDM等。
此外,長春在生物可分解聚酯PBAT(聚己二酸對苯二甲酸丁二酯)及PBS(聚丁二酸丁二醇酯)積極投入開發,近期已成功於萬噸級生產線量產,成為台灣第一家生產PBAT及PBS聚酯廠。
台積電昨(3)日舉辦了盛大的第20屆供應鏈管理論壇,這次活動感謝了所有供應商夥伴的鼎力相助。在這場論壇上,台積電特別表彰了應用材料、旭化成、艾司摩爾、迪思科高科技、IBM等15家優秀的供應商,其中還包含了長春石化、和淞科技、漢唐3家台灣本土廠商,這充分展現了台積電對於在地供應鏈的積極布局。 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今年台積電沒有召開主會議暨頒獎典禮,但這並不妨礙近700位來自半導體業界的設備、原物料、封裝、測試、廠務、資訊系統、環保及廢棄物處理等供應商的熱情參與。台積電資訊技術及資材暨風險管理資深副總經理林錦坤在會上表示,面對2020年全球疫情的嚴峻挑戰,台積電能夠依賴供應商夥伴的支持,成功將5奈米技術帶入量產,並快速提升良率。 林錦坤副總經理強調,台積電將與這些夥伴攜手合作,向著3奈米技術的目標前進。此外,台積電還公布了2020年的優良供應商卓越表現獎,其中應用材料、旭化成(與黃光材料技術合作並量產)、艾司摩爾等主要業者獲獎。這些獲獎企業中,還包括了迪思科高科技與迪恩士半導體、住重離子、特諾本科技、東京威力科創等,他們在量產支援上扮演了關鍵角色。晶圓廠自動化則是靠著IBM的協助,而晶圓原物料量產支援則有信越化學、勝高科技的貢獻。至於廠務設施建設,則是由台灣廠商的和淞科技和漢唐集成負責。 這次論壇的舉辦,不僅是台積電對供應鏈夥伴的感謝,也是對整個半導體產業供應鏈的肯定。在未來的發展中,台積電將繼續與這些優秀的夥伴攜手,共同創造更多的價值。
台積電因應新冠肺炎疫情,今年未召開主會議暨頒獎典禮,在嚴格的防疫措施下,仍有近700位半導體業界設備、原物料、封裝、測試、廠務、資訊系統、環保及廢棄物處理等供應商踴躍參與。
台積電資訊技術及資材暨風險管理資深副總經理林錦坤表示,2020年全球面臨疫情的嚴峻考驗,台積電依賴供應商夥伴的支持,5 奈米技術仍領先業界進入量產並快速提升良率。台積電將和夥伴合作,邁向3奈米技術。
台積電發布2020年優良供應商卓越表現獎,依序為應用材料、旭化成(黃光材料技術合作與量產),艾司摩爾等主要業者。包括迪思科高科技與迪恩士半導體、住重離子、特諾本科技、東京威力科創等支援量產,晶圓廠自動化則是IBM協助,美商科林技術合作,晶圓原物料量產支援則包含信越化學、勝高科技。廠務設施建設則是台廠的和淞科技和漢唐集成。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最近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對於台灣15家用電大戶的綠電使用情況進行了檢視。他們發現,許多知名企業在綠電使用上表現不盡理想,特別是台塑石化、大連化工、南亞塑膠等,竟然在綠電這塊上交了白卷。不僅如此,中石化、長春石化、中國鋼鐵、台灣塑膠、中龍鋼鐵等企業也只賣綠電而不自用,對於推廣綠能的貢獻有限,因此聯盟呼籲這些企業應該要承擔起社會企業責任。
對於這個問題,台塑集團回應表示,他們將會加速在綠能與儲能領域的布局。他們已經和日本豐田結盟,在雲林麥寮推展風力發電,並計劃在嘉義新港廠區建立全台最大的太陽能系統,以推進「綠電儲能」的發展。這種做法不僅能夠滿足自身的電力需求,也能夠對綠能的推廣起到示範作用。
然而,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對於用電大戶條款的預告表示關注,他們指出,由於用電大戶的資訊並未公開,這樣的交易過程相當不透明,讓人質疑綠電是否能夠真正受到社會大眾的檢驗。能源局官員則解釋,用電大戶條款的法規內容仍在討論中,預計年底前會公告,但目前這個問題還未進入法規階段,只能透過道德勸說來推動。
在這15家用電大戶中,台積電是唯一加入RE100的企業,承諾到2030年將全公司生產廠房25%、非生產廠房100%使用綠能。而台灣化纖在自發自用太陽光電方面做得相當出色,設置了共1,500kW的太陽能系統,但實際使用率只有0.07%。而台泥、亞泥、中油、群創、友達等五家企業,綠電使用率也只有0.05%以下,但這在國內企業中已經算是領先群體。
對於被點名的台塑石化、大連化工、南亞塑膠三家企業,台塑集團表示,他們已經計劃在麥寮汽電廠區與豐田合作建置風力發電,並計劃投資25~30億元,預計第四季送出環評。此外,台塑集團還將在嘉義新港廠區設置1,500kW的太陽能系統,預估完工後將以自用為主。南亞董事長吳嘉昭也表示,公司將會在嘉義、新港等地加速擴大再生能源的建置。
對此,台塑集團指出,將加速布局綠能與儲能領域,透過結盟日本豐田於雲林麥寮推展風力發電、加碼建置嘉義新港廠區最大太陽能系統,作為電池供應鏈推進「綠電儲能」前鋒。
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27日在立法院舉行「用電大戶綠能使用比一比」記者會時指出,正在預告的用電大戶條款,並沒有公開用電大戶資訊,相關交易不透明,質疑綠電無法受到社會大眾檢驗。
能源局官員解釋,用電大戶條款法規內容還在討論中,預計年底前公告,現環團指用電大戶買綠電不足並未進入法規階段,只能用社會企業責任道德勸說,無法有正式法源依據。
該聯盟指出,台積電是15個用電大戶中唯一加入RE100的企業,承諾至2030年全公司生產廠房25%,非生產廠房100%使用綠能。而台灣化纖為設置自發自用太陽光電最多共1,500kW,惟實際使用只有0.07%。台泥、亞泥、中油、群創、友達等五家企業,只使用0.05%以下綠電,雖在這次排名算中段班,但在全國企業已屬領先族群。
針對台塑石化、大連化工、南亞塑膠三家企業被點名完全沒有參與任何再生能源,台塑集團表示,麥寮汽電擬與豐田合作在麥寮廠區建置風力發電,預計布建七支風機,台朔重工也將建置三支風機,單支發電容量約4.2MW(百萬瓦),合計新建10台風機,投資約25∼30億元,預計第四季送出環評。
太陽光電的部分,除既有高雄仁武廠、台宇汽車大肚廠區、台亞加油站太陽光電系統外,台塑集團將加碼在嘉義新港廠區斥資逾億元,設置1,500kW的太陽能系統,預估完工後所發電力以自用為主,並為集團對太陽能投入最大筆的投資。
南亞董事長吳嘉昭則說,公司除新港廠區已有太陽能建置,麥寮資源回收廠區也將規劃;後續會請南亞光電協助優先在嘉義、新港,加速擴大建置再生能源。
而對於大社工業區編案,身為廠家之一的林書鴻並首度表達立場,他認為,大社工業區的土地、設備都為各公司所有,政府沒有顧及廠商權益,應由特種變更為甲種,讓他們有生存空間。
長春集團是民營重量級石化集團,旗下長春石油、長春人造纖維、大連化工三寶去年營收合計近3,200億元,稅後賺進287.94億元,績效非常優異,也是國內高質石化品代表集團。以下為訪談摘要:
兩岸大拓點
營運動能強
問: 美中貿易戰陰影下,如何看待石化景氣變化? 請談長春集團的因應對策和新布局?
答: 美中貿易戰陰影下,雙方角力恐將成為常態,中國大陸的對策是持續提振內需,延續其經濟動能,並擴大一帶一路的規模,與中亞、西亞和歐洲國家的對接,以對抗美國。
對外商而言,在中國大陸的產業供應鏈被迫挪移,但以當前越南、馬來西亞、印尼等東南亞國家條件,是無法全數承接供應鏈支援,全球景氣也會拖累受阻。
中國大陸為了對抗美國的制裁,更加大扶植半導體、5G等產業發展,在此契機下,將使長春的電子化學品、電解銅箔等高端應用,獲得加速推進機會。
長春先前斥資270億元擴廠兩岸銅箔產能已獲得各電動車廠採用;並加碼80億元推動電子化學品投資,包括在台灣苗栗、高雄及大陸揚州、漳州、常熟各地新廠正陸續完工,目前總建廠進度已達到65%,預期一年內可全面投產,未來獲得客戶認證後,將顯現營運效益。
長春除了在中國大陸布局之外,旱期在東南亞,包括印尼、馬來西亞及新加坡,都設有生產基地。近期也加大投資力度,像在新加坡即將再斥資30億元擴充新的乳膠生產線。
針對長春強項產品醋酸乙烯,現在在台灣自行開發出一座實驗工廠,只要觸媒技術確定,準備赴美國設立新的生產基地。規劃新廠年產能在40至50萬公噸,將利用當地便宜的shale gas(頁岩氣)做進料,可直接產出醋酸乙烯,不須再透過醋酸、乙烯各占70%和30%聚合生產,大幅降低成本。
問: 子公司大連化工設廠的大社工業區被降編,請談對該案看法?
答: 大社工業區降編案起因於該區有一次發生工安事故,面對地方抗議聲浪,時任經濟部長的江丙坤基於政府做出中油五輕25年遷廠的承諾,因此答應大社工業區將一併處理。
但問題是政府沒有準備土地給業者們遷建、沒有顧及到廠商的權益;依據憲法規定,政府對人民的生命財產應該有保護的責任,而大社工業區的土地、設備都為各公司所有,無論法理上均行不通的。
而這廿多年來,隨著工安、環保技術的進步,廠商與地方一直維持良好的關係,相安無事,像今年中,高雄市長韓國瑜曾夜宿大社,並未聽說有空汙問題。
由於該工業區現在雖為特種,可以從事裂解、煉油、炸藥、放射性等工業,但實際上,現有業者都是一般的化工業,若降為乙種,只能從事產值低的食品、衣服加工製造等,應該給業者一條路走,變更為甲種,讓他們有生存空間。
整合上下游
降低碳足跡
問:長春致力發展綠色化工製程多年,請談為何特別重視發展綠色科技? 有那一些重要的發展策略?
答:身為台灣綜合化工集團,產品100多種橫跨工程塑膠、複合塑料、電子材料、電解銅箔、電子化學品、塑料添加劑、黏著劑、藥用中間體、塑料抗氧化劑、工業中間體及樹脂類等。
我們不斷努力整合上下游供應鏈,自行開發製造產品所需的原料及中間體,並創新新產品。重要發展策略上,包括有降低碳足跡與水足跡,使用綠色原料、開發生物可分解材料;增加產品競爭力,開發新產品、去瓶頸工程、產品高值化;開發關鍵技術,新觸媒開發、開發綠色製程、製程改善。其中,像綠色製程與綠色產品應用都展現具體成果,首先是長春石化位於麥寮的廠區,它收集鄰近工廠所排出的二氧化碳作為年產80萬公噸醋酸廠的原料,取代舊有製程,減少溫室氣體CO2排放,一年可達16公噸,相當於408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碳吸附量。
其次,所開發的環氧樹脂可應用於裝置容量6,000 KW以上的大型離岸風車葉片,單座每年可削減二氧化碳約14公噸,提供更潔淨的電力來源。
長春現為全球最大電解銅箔生產廠商,供應銅箔應用於鋰電池產業,進而用來生產電動車及油電混合車,降低燃油車產生的廢氣污染,及應用於儲能產業,使得能源效益能充分發揮。因應電動車及儲能市場發展蓬勃,並正持續擴產,進一步研發並提高銅箔品質,配合未來鋰電池能量密度提升。
此外,為減少石化原料用量及塑膠廢棄物,集團投入開發並取得初期成果,如PBS、PBAT等可於工業推肥環境下分解形成二氧化碳及生物基,可應用於一次性餐具如吸管、刀叉和塑膠袋及農業地膜,減少塑膠廢棄物。另外PBS (聚丁二酸丁二醇酯)具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分解性,為新一代綠色材料,由琥珀酸及長春生產BDO聚合而成,安全無毒,易被自然界中多種微生物分解,最終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可助海洋垃圾減量。
談能源政策…挺汽電共生
問: 低碳循環經濟已蔚為世界潮流,請談長春的節能減碳作為?
答: 長春採取積極管理、主動因應的態度,每個月定期召開節能減碳會議,調整執行方向,並持續追蹤執行成效。
在管理方針方面,環安衛本部定期掌握及追蹤相關法規變化並提出因應對策,每年進行溫室氣體盤查,確認當年度的節能減碳成效,並提出下一年度計畫據以實施。
同時配合我國溫室氣體減量目標訂定集團2025年、2030年及2050年的減量目標,訂定短、中長期溫室氣體行動方案,更進一步追蹤各廠能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及減量效益。
問:對政府的能源政策有何建議?
答:政府在能源政策上,應鼓勵汽電共生,以現有的發電技術能源效率約在40%,但汽電共生能源效率可達80%。如此巨大的效率差異,卻長久以來被我們所忽略。
以使用1公噸標準煤 (650萬千卡熱值)發電來說明,純粹發電時,可發電3,023度(260萬千卡熱值),能源效率是260萬千卡熱值除以650萬千卡熱值,等於是40%。
而汽電共生時,可發電3,023度 (260萬千卡熱值),但是尚可產出4,000公斤蒸氣(260萬千卡熱值),兩者合計520萬千卡熱值,能源效率為520萬千卡熱值除以650萬千卡熱值,等於是80%。
因此,政府應該要鼓勵汽電共生廠的設置,相較只有產電用途,可有一倍的熱效能產出,提供給產業使用。
據悉,長春集團此次古雷投資包括建置年產30萬噸丙二酚,及上游 異丙苯42萬噸、苯酚30萬噸、丙酮18.6萬噸,加計相關土地、港口、 管線等投資,總投資額6.6億美元(含自有資金與銀行融資額度); 其中,台灣長春樹脂持股30%,大陸子公司長春化工(江蘇)持股7 0%,興建時程約2~3年。
長春集團是國內第二大民營石化集團,僅次於台塑集團。2018年即 使遭逢第四季油價、塑化行情急挫衝擊,長春石化、長春樹脂和大連 化工合計營收3186.68億元,獲利287.95億元,年增16.36%;其中, 大連化工EPS 17.62元、長春石化EPS 19.44元,長春樹脂EPS更高達 21.61元。
大陸當前對丙二酚採保護策略,台灣丙二酚出口至大陸需課徵關稅 及反傾銷稅,稅率各為5.5%、6%。繼南亞日前決定進行寧波丙二酚 擴建計畫,長春集團也決定配合下游客戶奇美推動大陸古雷年產15萬 噸聚碳酸酯(PC)計畫,由長春樹脂首度前進福建古雷石化專區,展 開丙二酚一貫投資布局。
石化業者表示,目前大陸PC進口量約105萬噸,預估未來大陸開出 新產約100萬噸,供應自給需求,後續可能會進一步擴大開出新產10 0∼200萬噸,除支援持續增長的內需市場,甚至朝出口趨勢推進。因 此,提前加碼插旗步局大陸,擴大耕耘內需商機,並放眼東南亞等市 場,實為企業長期營運發展之重要運籌帷幄策略。
分析師認為,大陸在加速環保稽查的整頓產業、及貿易戰等干擾壓 力下,仍須穩住提振經濟的重要目標,營運績效、布局規模相對領先 的外商、台廠,反倒有機會伺機搶占新投資機會,藉此延續企業海外 新的生存能量。
南亞、長春即透露,過去大陸廠初期產能多支應外銷,惟近年大陸 廠產能已約八成供應內銷市場,其餘外銷。
石化廠商表示,中美貿易衝突,部分廠商將生產轉進東南亞,政府更呼籲台商回歸,祭出支持台商回流策略。然而,全球各國保護主義愈顯升溫,恐將對當前既有全球貿易、全球化分工的經濟結構,造成嚴重衝擊,惟具足夠、龐大內需市場的國家或能在此波全球經濟混亂紛爭中,走堅勝出。
台灣因內需市場及天然等資源不足,經濟多仰賴外銷,一旦各國保護主義興起,在高度仰賴外銷,又在區域經貿協商(FTA等)嚴重落後局勢下,勢必遭逢嚴峻考驗。如此,企業若要延續長期成長動能,前進美國、大陸建置在地生產投資,成較佳評估選項;其中,大陸除有龐大內需市場,更有東協關稅優惠等條件,成為加碼布局焦點。
大陸七大石化產業基地包括大連長興島、河北曹妃甸、江蘇連雲港、浙江寧波、上海漕涇、廣東惠州和福建漳州古雷。其中,台聚集團參與的大陸古雷煉化一體化項目為兩岸首次石化廠合作案。
古雷煉化一體項目一期投資額人民幣250億∼300億元,將從事經營乙烯、丙烯以及丁二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樹酯(EVA)、環氧乙烷(EO)、乙二醇(EG)等,預計2020年投產。
奇美除與國喬合作在福建漳州推動年產45萬噸ABS投資(後續可擴建至60萬噸),投資額約人民幣30億元;更在古雷推動新建年產15萬噸聚碳酸酯(PC),也列為福建2019年度重點項目名單,投資約人民幣20億元。國喬今年3月在福建泉州泉港區的石化項目招商完成簽約,將以總投資台幣500億元,展開年產100萬噸丙烷脫氫(PDH)、及年產90萬噸聚丙烯(PP)的入園投資協議;日前宣布一期投資290億元,建置年產60萬噸丙烯之PDH與年產30∼45萬噸PP一貫布局,建廠時程約2.5∼3年,營運觸角從SM(苯乙烯)系列拓展至丙烯系列。
【臺灣新聞】國內石化龍頭長春集團,近期發生重大人事變動,展開二代交班的序幕。旗下大連化工昨日(23日)公布董監改選結果,長春集團總裁林書鴻的長子林顯東接任董事長,而創辦人廖銘昆之子廖龍星則繼續擔任長春石化與長春樹脂的董事長。這一系列動作,讓外界對長春集團的未來發展更加關注。
林書鴻,這位高齡90歲的石化界老將,將會從董事會中退下,由其子林顯東接棒。而廖龍星,這位從基層一路堅持上來的接班人,將繼續帶領公司向前邁進。這次的人事更迭,不僅是家族企業的傳承,更象徵著創辦人們對接班人的信任與期待。
回顧過去,長春集團在2013年首次啟動二代交班,當時廖龍星接下長春石化、長春樹脂、大連化工等三家公司董事長的重任,這一決定也讓業界對三位創辦人家族的情誼與無私感到驚艷。當時,林書鴻與鄭信義都選擇退居幕後,將重任交給廖龍星,這被外界形容為「情義交棒」。
為了輔助二代接班,長春集團特別設立總管理處,讓林顯東和鄭信義的兒子鄭正等第二代家族成員進入集團,共同參與公司的運營。
去年,長春集團旗下三大公司合計營收達3,286億元,總獲利288億元,其中大連化工每股純益17.62元、長春石化每股純益19.44元,長春樹脂每股純益則高達21.61元。這亮麗的獲利表現,讓外界對這家行事低調、堅持不上市的企業更加好奇。
三大創辦人之一的鄭信義家族,第二代鄭正、第三代鄭安哲昨天也同步公告轉讓「長春三寶」多數持股,至一家「平安寰宇投資公司籌備處」,一連串動作引發外界聯想。
大連化工因任期屆滿改選董監,根據公告的新任董事名單,高齡90歲的林書鴻退出董事會,由長子林顯東取代廖龍星出任大連化工董事長。
長春集團在2013年首度啟動二代交班動作,由三位創辦人之一的廖銘昆之子廖龍星一次接下長春石化、長春樹脂、大連化工等三家公司董事長。當時主要的考量是,三位創辦人林書鴻、鄭信義和廖銘昆的第二代中,以廖龍星年紀最長,而且是從基層一路磨練,因此決定由廖龍星成為二代接班的第一棒。
當時林書鴻與鄭信義都退居幕後,但是卻把重擔交給已故的創辦人廖銘昆之子廖龍星,受到業界矚目,也顯示出三位創辦人家族之間的交情與無私,當時外界更形容這是「情義交棒」。
長春集團設立總管理處,輔佐二代接班,包括林顯東、鄭信義的兒子鄭正都進入集團。
長春集團旗下石化、長春樹脂和大連化工等三大公司去年合計營收3,286億元,總獲利達288億元。
三家公司獲利表現亮麗,大連化工去年每股純益17.62元、長春石化每股純益19.44元,長春樹脂每股純益高達21.61元。但長春集團行事低調,堅持不上市,目前都是公開發行公司,讓外界對長春集團更好奇。
榮化成為台灣第一家私有化下市的石化業者,這個消息讓人驚嘆不已。但你知道嗎?在台灣還有許多實力派的公司選擇不上市,他們的表現一點也不輸給那些上市的同業。像長春集團、奇美實業這些名字,你一定聽過吧? 長春石化集團總裁林書鴻曾經說過,他們公司成立70年來從未虧過錢。既然手頭不缺錢,那麼長春集團就堅持不上市、不借錢的原則,默默地在市場上打拼。這種低調的作風,讓人不得不佩服。 長春集團旗下的長春石化、長春樹脂、大連化工,去年合計營收高達3,176億元,首次突破3,000億元大關,規模僅次於台塑集團。這三家公司的上半年每股獲利分別為10.56元、13.05元、10.56元,半年全部賺進一個股本,合計稅後純益達165.16億元。這個成績實在是驚人! 而另一家石化業的「南霸天」奇美實業,去年營收也有1,645億元,同樣沒有上市。奇美創辦人許文龍希望打造一個幸福的企業,他認為企業不應該只以賺錢為目的。由於與資本市場的邏輯背道而馳,所以奇美實業選擇穩穩當當地賺錢,也不上市。 這些公司不上市的原因,除了不缺錢之外,還有對資本市場波動的擔憂。上市公司的股價每日波動,投資人重視短線績效,這對企業長遠的策略規畫並不利。因此,近年來國內外愈來愈多的上市櫃公司轉向私有化。 看來,上市與否,其實並不是衡量一個公司成功与否的唯一標準。這些選擇不上市的公司,他們的穩健經營和實力,也讓人不得不對他們刮目相看。
公司上市方便籌資,有利營運規模擴大,並提高能見度,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加入。但資本市場每日股價波動,投資人重視短線績效,不利企業長遠的策略規畫,這幾年國內外有愈來愈多上市櫃公司轉向私有化。
國內有不少石化廠堅持「不上市」。長春石化集團總裁林書鴻曾說,公司成立70年來沒虧過錢。既然不缺錢,長春就堅持以不上市、不借錢為原則,低調打拚。
長春集團旗下長春石化、長春樹脂、大連化工等「長春三寶」,去年合計營收3,176億元,首度突破3,000億元大關,規模僅次於台塑集團。三家公司去年上半年每股獲利分別為10.56元、13.05元、10.56元,半年全部賺進一個股本,合計稅後純益達165.16億元。
另外石化業「南霸天」奇美實業去年營收1,645億元,也沒有上市,奇美創辦人許文龍希望打造幸福企業,他認為,企業不應只以賺錢為目的。由於與資本市場的邏輯背道而馳,因此奇美實業寧可穩穩賺也不上市。
「潘文淵獎」為表揚長期對我國科技產業發展有傑出卓越貢獻的終身成就獎,為國內科技業領導人的最高殿堂,今年是第12屆,先前得獎者包括張忠謀、鄭崇華、施振榮、蔡明介、施崇棠、林百里、許勝雄等人,都是各產業的佼佼者。
過去得獎者以電子科技業為主,昨天代表石化業的林書鴻獲獎,還是史上頭一遭。對此,前行政院長暨潘文淵獎評審召集人劉兆玄昨日特別解釋,這個獎是為紀念有「台灣半導體產業推手」之稱的潘文淵,對台灣電子產業的貢獻,因此過去主要頒獎給電子業。
但現在產業發展愈來愈「跨領域」,像是台積電最新的7奈米製程,裡頭的電子封裝,就要用到長春的高純度樹脂,很多化工材料其實是電子業上游重要一環。
他稱讚林書鴻帶領的長春集團是「跳出傳統、走出創新的路」,集團每年固定支出總營收的5%投入研發,公司主要的產品與製程有八成都是自行研發。
林書鴻因為作風低調、加上集團公司堅持「永不上市」,知名度不高。但集團旗下包括長春石油、長春人造、大連化工等十多家公司,光是上述三家指標公司去年合計營收就高達2,848億元,僅次於台塑集團。
受惠今年前三季油價大漲,長春集團旗下包括長春石油、長春人造、大連化工等「長春三寶」,今年上半年合計營收已達1,604億元,表現超進度,全年營收很有機會首度挑戰3,000億元大關。
獲利方面更是出色,三家公司上半年每股稅後純益分別為10.56元、13.05元和10.56元,僅上半年就全都賺逾一個股本,合計稅後純益已達165.16億元。
林書鴻昨天坦承,最近一個月開始感受到美中貿易戰的影響,長春一些樹脂、銅箔等材料都是客戶拿到大陸加工、再輸出到美國,因為貿易戰會增加關稅,不確定性增高,大家不敢訂貨,以致長春短線訂單確實降很多。不過,他看好未來台灣化工業有兩大新機會,電動車和5G,可望帶動長春未來業績繼續成長。
林書鴻獲頒今年台灣科技業最高榮譽「潘文淵獎」,為國內石化業第一人,昨天他親自出席頒獎典禮。特別點名電動車將是這個世紀最重要的科技革命之一,估計到2025年電動車的年市場規模高達1,500萬輛,雖然台灣的汽車工業沒有太好的基礎,但是可以開發其中的材料。
像是鋰電池,包辦電動車成本將近四成,這裡頭要用到很多的化學材料,長春已開發出其中負極材料的銅箔,供應給松下等大廠,技術極高,只有長春和另一家日本公司會做,這幾年需求扶搖直上,從二年前一個月出貨約500噸,到現在一個月平均出貨已達到1,800萬噸。
其次是5G,因為高頻的關係,印刷電路板(PCB)裡頭的環氧樹脂、銅箔,都和過去一般的產品不同,長春已經開發出來,可望迎接未來的商機。
包括台達化、華夏、國喬及台塑集團股的台塑、台化及南亞等11檔 個股,昨日開盤股價就一路攻堅、齊喊衝,收盤漲幅0.23∼3.33%, 扮演台股昨日衝鋒要角。
國內老字號長春石化集團雖堅持不上市,但其動向仍備受市場關注 ,長春預估,明年集團營收可望達2,800億元、成長率約8.5%,可見 石化產業景氣持續看好。
法人指出,塑化明年景氣春燕指日可待,包括台達化、台化、華夏 、台塑、國喬、再生-KY、炎洲、中石化、南亞、聯成、台苯等11檔 塑化族群昨日同聲歡呼,其中,台塑、台化已領先創波段新高。
許博傑指出,美原油鑽井平台數量漸趨穩定,在油井數量未急速增 多下,就毋需擔心美國頁岩油破壞油價行情。再者,在旺季需求下, 未來景氣也持續看好,原油庫存下跌,由此可知,油價上升來自真正 需求,而非炒作而來。
石油輸出國家組織(OPEC)與俄羅斯等夥伴國決議減產延長至明年 底,也是穩定油價的重要因素;中東地區近日因川普承認耶路撒冷為 以色列首都、伊朗與沙烏地阿拉伯間的對峙等,導致地緣政治升溫, 同是讓油價居高不下的原因,許博傑認為,油價短期可維持高檔。
李政諺認為,油價維持高檔是塑化族群有力支撐。除了對上游有利 外,二線塑化類股也獲帶動。此外,電子股近期表現相對弱勢,資金 從電子族群撤出後,將流向非電族群,其中以傳產族群為尤,作為替 代、避險選擇,塑化族群近期可望持續強勢。
參與昨天會議的台塑執行副總林善志會後表示,無奈、失望。至於台塑是否提出訴願或是重做環評,林善志表示,環評大會既已做出決定,台塑只能尊重,下一步則還要再評估。一位台塑主管直言,「環差都過不了,環評還過得了嗎?」
六輕擴建環差案已審查多時,一直被環團批評是六輕五期「死灰復燃」版,以4.6、4.7、4.8及4.9期環差案規避,除了4.7期環差案已於2012年通過外,其他三案歷經四至六年,合計超過50次會議審查,此投資案中除台塑外,還有15家企業,包括長春石化等。
去年民進黨執政後,決定將4.6、4.8、4.9期併案審查,環保署今年1月間召開環評聯席審查會議,決議退回重做環差。昨天環評大會上,台塑集團執行副總林善志帶隊尋求翻案失敗,環評大會仍決議退回重做環評。環差是指環評說明書已經通過,只做局部變更,但是環評則要重提報告,召開大會討論。
環評大會昨天並決議,六輕4.6、4.8及4.9期三案申請以環差送審,但都涉及六輕四期擴建相關產能、空氣汙染物(含有害)變更,且多與六輕四期原環評報告有產能上下游關係、或設備管線共用、或據以汙染抵減來源等高度關聯性,徒增審查判斷困擾,因此認定應合併採重新辦理環境影響評估的形式送審。
這是近兩年來長春集團嚴重工安意外,是集團第二代、總經理廖龍星上任以來重大考驗。
苗栗二廠發生粉塵外洩、噴濺工安意外,有二名員工正進行壓克力罐裝作業,疑似因為化學原料比例調製不當引起粉塵噴濺。警方已經採證,造成化學液體外洩確切原因還在調查。
長春石化苗栗二廠廠長何瑞莊強調,並未發生爆炸。
長春集團共有四家核心關係企業,包括長春人造樹脂、長春石化、大連化工、台豐印刷電路板,其中只有大連化工公開發行,其餘均未上市櫃。根據集團公告的資訊,整體年營業額上千億元,員工總數近5,000人。
蘇士光表示,昨天公司高層立即趕往苗栗了解狀況。苗栗二廠有40年歷史,壓克力樹脂也是公司生產40多年的老產品,第一線同仁應該對製程有十足操作經驗,過去也未發生過嚴重工安意外,此次發生事故,公司也很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