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信託證券投資信託(未)公司新聞
面對國際股市波動劇烈,投信對台股始終不離不棄,9日繼續買超 20.47億元,已連續26日買超,追平歷史最高紀錄,而累積買超金額 則以745.47億元,再寫歷史新高。 這段時間以來,投信對南亞科(2408)、華邦電(2344)等,買超 不間斷,長達27天之久,在金額上則對台積電(2330)累積買超98. 76億元最高,對長榮(2603)也有近50億元的累積買超金額。 據統計,投信近期連26∼28日買超的個股,包括南亞、統一超、南 亞科、華邦電、元大金;而近26日以來,就投信買超累計金額觀察, 有包括台積電、長榮、聯發科、中鋼、智原、欣興、群聯、世芯-KY 、南亞科、祥碩、華邦電、長榮航、晶豪科、奇鋐等,在20億元以上 水準。 以連續天數與累計金額交叉篩選,有包括台積電、長榮、欣興、群 聯、南亞科、華邦電、晶豪科、奇鋐、鴻海、南電、台達電、台勝科 、旺宏等13檔,連續4∼27日買超,近26日來累積金額在12億元以上 ,堪稱投信火力集中股,電子為大宗,在第一季季底倒數之際,具作 帳行情的想像空間。 針對投信源源不絕的買超,證期雙照分析師翁偉捷認為,近兩年台 股行情大好,被動式基金ETF規模也持續壯大,特別是著墨於高股息 的主題ETF;隨基金規模向上攀升,投信須在市場持續買進,是造就 這波投信一路加碼盛況的主因,而面對近日股市波動加劇,投信買盤 較偏好具殖利率優勢者,上市櫃公司的股息配發是市場焦點。 中信投信表示,科技股仍是未來經濟成長重心,近期支撐因子有二 ,一為今年來科技股修正幅度相對高,估值已回落到去年第二、三季 水平;再者,是烏俄戰爭爆發,市場原先預期3月升息兩碼機率大減 ,目前市場主要共識為升息一碼,升息預期的重新校準,有利科技股 估值回升。
根據高盛預估,今年標普500指數主要產業中,以科技股獲利成長率最為強勁,高達25%,明顯高於其它產業。中信投信表示,地緣政治、全球利率正常化、通壓等三重壓力下,企業獲利將是推升報酬率關鍵,但短期市場進入高檔震盪格局,建議以科技多重資產做為配置主力,緩衝下檔風險。中國信託科技趨勢多重資產基金經理人楊士醇表示,全球都在關注俄烏衝突進展,但參考過去歷史,1990波灣戰爭、2001年阿富汗戰爭、2003年伊拉克戰爭等經驗,戰爭前不確定性往往導致風險性資產下挫,但由於地域性戰爭對全球經濟影響有限,戰爭開打後不確定性下降,大盤隨即逐步收復失土,近期的回檔修正反而提供切入科技多重資產的買點。針對市場近日擔憂的利率正常化,楊士醇表示,自1950年以來聯準會的12次升息循環中,美股的年均增長率為9%,其中11次實現了正報酬。如果將時間拉近,從1994年以來,聯準會升息後科技股報酬率通常還高於大盤,首次升息後的6個月後,科技股平均優於大盤8%,12個月後則是高出13%。楊士醇認為,目前債市配置上相對看好非投資級債,隨經濟重啟,美企營收成長反彈強勁,有望帶動非投資等級債進入升評循環。根據美銀統計,明日之星(由非投資級債升評至投等債)每月總市值從去年5月後出現一波反彈,顯示市場對其未來展望具備信心。中國信託科技趨勢多重資產基金聚焦雲端運算、AI、物聯網等主流趨勢產業,搭配自駕車、元宇宙等前瞻科技產業,並以非投資級債為目前配置主力,打造兼具成長與收益的投資組合。
美股財報季接近尾聲,根據目前公布資料,標普500指數中高達95 %的科技公司營收擊敗預期,該比例居所有產業之冠。中信投信表示 ,近期市場氛圍受俄烏戰爭壓迫,不確定性上升,股市陷入震盪格局 ,建議定期定額投入科技多重資產,捕捉未來長線科技股反彈機會, 兼以科技債券獲取收益,削減下檔風險。 中國信託科技趨勢多重資產基金經理人楊士醇表示,今年以來至3 月8日,標普500指數、MSCI世界指數皆下跌約12%,美國科技投資級 債跌幅6%,美國科技非投資級債挾其穩定現金流,較投資級債更抗 跌,同期間下修幅度為4.7%,緩衝下檔風險。 楊士醇表示,市場波動劇烈,基金布局策略除鎖定營收獲利穩健的 科技股,輔以債券抑制跌幅外,亦保有部分反向ETF避險部位因應。 未來持續看好5G、半導體、數據中心等。以半導體為例,根據美國商 務部調查半導體供應鏈結果,2021年晶片需求比2019年高出17%,產 能不足導致晶片荒將在今年延續,需求持續遠超過供給;研調機構I C insights報告亦指出,全球半導體產業繼2020/2021年分別成長13 %、26%後,今年有望再年增11%,罕見連三年雙位成長,產業基本 面穩健。 楊士醇指出,俄烏戰爭雖添增市場不確定性,但俄羅斯經濟無法應 付長期戰事消耗,預料此事件將停留在地域性戰爭,對於長期全球未 來科技趨勢進展影響有限,市場將回歸基本面,建議投資人定期定額 投入科技多重資產基金,抵禦通膨壓力。 中國信託科技趨勢多重資產基金聚焦雲端運算、AI、物聯網等主流 趨勢產業,搭配自駕車、元宇宙等前瞻科技產業,並以非投資級債為 目前配置主力,打造兼具成長與收益的投資組合。
Smart智富台灣基金獎(晨星技術指導)2022年得獎名單公布,今年總計頒發32座大獎,包括23座主動式基金獎項、六座ETF獎項及三座團隊研究獎。安聯投信及富邦投信為最大贏家。在主動式基金獲獎名單中,安聯投信是最大贏家,四檔基金共抱回五項大獎,包括安聯全球永續發展基金(全球股票型基金獎與ESG基金獎)獲兩項獎、安聯台灣智慧基金(台灣股票型基金獎)、安聯台灣科技基金(科技股票型基金獎)及安聯四季豐收債券組合基金(債券型組合式基金獎)。在ETF獎項方面,富邦投信以富邦台50及富邦NASDAQ正2奪下二獎最多,這也是富邦台50第二度獲獎。另外,統一投信、元大投信、中信投信和國泰投信則各獲一獎。在團隊研究獎方面,今年Smart智富台灣基金獎罕見共頒發三座獎項。由於入圍團隊投研實力堅強,難分軒輊,評審團最終決定股票型基金獎團隊研究大獎由安聯投信、野村投信共享榮耀,這是自2015年以來第二度出現兩家投信共享這項獎;固定收益型基金團隊研究大獎,則由安聯投信獨得。基金獎評審團主席、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邱顯比盛讚這次獲獎基金的表現,其中台股基金表現堪稱有史以來最出色一年。
上市櫃公司元月營收14日截止公告。台灣出口動能強勁,已連續1 9個月正成長,進一步觀察各產業,營收連兩個月以上成長族群,以 半導體為最佳,總計超過30家上榜,其中,以力積電(6770)連14個 月成長最多;排名第二的族群則是其他電子、有17家,光電族群則以 12家名列第三大族群,代表個股為惠特(6706),連18個月成長。 在非電族群中,則以生技醫療最多,有28家,以長聖長達14個月營 收都月成長為首;排名第二的族群,則是電機機械,有15家,其中, 包括廣隆、鈞興-KY及至興等,都是連續4個月繳月增佳績;貿易百貨 族群則名列第三族群,有11家,以詩肯連續5個月營收月成長為首。 中信投信表示,就台股主要權值股公布的1月營收結果來看,台股 有望迎來淡季不淡的第一季,且在營利成長支撐下,目前台股加權指 數本益比僅14.6倍,低於歷史平均,半導體族群本益比略高約16倍, 相較那斯達克本益比為116.7倍,台股本益比仍相對合理,長期指數 仍具上行空間,投資人可逢低加碼半導體等基本面穩健族群。 光電族群以惠特連18個月營收步步高升最為突出,其2021年前三季 獲利6.79億元,每股大賺9.55元,已勝過前一年全年度獲利,法人預 估,惠特2021年全年EPS可望輕鬆跨越1個股本,著眼於前一年度的配 息率高達78%,配息可期。
中信投信近年積極發行優質商品,為提供投資人多樣化的投資選擇,成績受國際專業資產管理評比機構肯定。2022一開年即獲得亞洲資產管理雜誌(Asia Asset Management,AAM)評選為「台灣最佳零售基金公司」及「台灣最佳ETF管理公司」兩項大獎。在此之前,中信投信更連續2年獲頒AAM最佳投資人教育獎。中信投信於2012年11月正式成為中信金控一份子,秉持「We Are Family」的企業精神,以客戶需求為核心,積極研擬及發展對投資人有利基的投資商品,從2018年中初踏入指數股票型基金(ETF)投資領域,不到4年期間發行超過18檔股債型ETF及越南機會、科技趨勢多重等基金,產品創新多元。去年中信投信更一口氣推出6檔ETF,包含台灣首2檔ESG概念的債券ETF(中信ESG投資級債ETF、中信低碳新興債ETF)、首檔陸股高股息型ETF(中信中國高股息ETF)、首檔半導體ETF(中信關鍵半導體ETF)及元宇宙概念的科技趨勢多重資產基金等,可視為去年開發新品相對積極的資產管理公司;其中,尤以ETF成績相對出色,根據CMoney統計,不僅ETF受益人數年成長超過1,600%,資產管理規模上揚逾20%,且由於中信中國高股息ETF受投資人青睞,中信投信後發先至,一躍成為陸股ETF資產管理規模最大的投信。中信投信總經理張浴澤表示,中信投信向來將投資人的需求放在首位,將永續概念納入指數編製原則是為了降低非財務面風險;高股息產品則是為了滿足低利時代,眾多屆退族對於穩定現金流的剛需;台股ETF提供投資人多元的投資策略。值得一提的是,甫上市的中信電池及儲能ETF更是精準鎖定電動車最核心的電池製作供應鏈及能源轉型帶來儲能設備雙產業,獲獎也是對公司所有同仁過去數年努力的肯定,將持續努力,多方拓展投資觸角。(賴俊明)
農曆年後,投資人手中的紅包資金急尋投資方向,投信法人表示,股市連漲二年後,今年震盪可能加大,分批進場的存股策略較為妥當,建議今年納入存股標的兩大類ETF,分別是ESG型、科技型。元月美股歷經劇烈修正提前反映聯準會升息預期。春節封關期間,美股回升,風險資產修正有機會逐步緩解。永豐投信認為,行情震盪幅度加大時,投資人宜採存股策略布局虎年行情;升息壓力下,市場偏好業績題材與美財報正向的科技股供應鏈。另一方面,科技權值股跌深,股價下跌後殖利率上升,基本面穩健等利多因素也將帶動紅包資金回流挹注;整體來說,ESG權值型ETF與偏重科技股配置標的反彈潛力值得留意。針對存股族今年適合的ETF,中信投信國際投資科主管葉松炫表示,看好科技股的「核心供應鏈」。美股主要權值股財報已近乎告一段落,從財報結果可看出通膨、供應鏈壅塞、疫情干擾仍在,但電動車、半導體等長期展望仍相當強勁,相關ETF具備長期持有價值。風險屬性偏保守的投資人,則不妨考慮將ESG納入指數篩選原則的ETF。中信投信固定收益投資科主管張勝原指出,隨美債殖利率上升,投資人可逐步納入ESG投資級債ETF做中長期配置。因近年ESG投資蔚為國際潮流,吸引市場資金湧入,加上ESG債券ETF除考量發行人信用風險,可排除ESG風險過高標的,長線更具投資保護力,也是適合存股族選擇。昨(8)日台股盤中再度站上「萬八」,終場卻因權值股遭到摜壓而漲幅縮小,未能站穩「萬八」。永豐投信表示,觀察農曆年後紅盤日與年後各期間的台股漲跌變化,隨紅包資金陸續歸隊,年後10日、20日、60日,上漲機率都高達八成以上,平均漲幅分別可達2.5%、3.3%、5.1%,若台股再度出現行情大幅回落,將提供投資人市場短期修正後的較佳進場點。
2021年全球股市表現佳,投資人也瘋ETF,推升各家投信ETF的受益 人數及規模。據CMoney統計,2021年ETF發行商受益人成長率前五大 為中信投信(1681%)、富邦投信(229%)、國泰投信(127%)、 元大投信(36%)、群益投信(17%)。若就規模成長率來看,前五 大為富邦投信(37%)、中信投信(25%)、國泰投信(24%)、元 大投信(20%)、群益投信(2%)。 中信投信總經理張浴澤表示,2021年中信投信一口氣推出六檔ETF ,包含台灣首兩檔ESG概念之債券ETF(中信ESG投資級債ETF、中信低 碳新興債ETF)、首檔陸股高股息型ETF(中信中國高股息ETF)、首 檔半導體ETF(中信關鍵半導體ETF)及元宇宙概念的科技趨勢多重資 產基金等,是2021年開發新品相對積極的資產管理公司。且由於中信 中國高股息ETF受投資人青睞,中信投信後發先至,一躍成為陸股ET F資產管理規模最大的投信。 富邦投信指出,2021年富邦投信ETF受益人數大幅成長主要來自於 2021年度發行5檔新ETF商品,截至2021年底,富邦特選台灣高股息3 0ETF受益人數破11萬、富邦富時越南ETF逾8萬、富邦未來車ETF、富 邦台灣核心半導體ETF也都有逾5萬7千人、富邦基因免疫生技ETF則逾 2萬5千人。 國泰投信指出,國泰投信ETF產品線的受益人數成長,主要特色在 於新ETF與舊ETF全面同步性的均衡增長,並未僅依賴舊產品或推出新 產品。其中已有發行歷史的ETF,例如國泰永續高股息ETF、國泰台灣 5G+ ETF受益人數皆持續大增,新發行的ETF如國泰全球智能電動車E TF、國泰基因免疫革命ETF,也廣受投資人的關注,參與人數攀升。 元大投信指出,2021年面對市場激烈競爭,元大經典產品依舊最受 市場歡迎,0056全年受益人大增20萬人為ETF第一,超越其他新發行 ETF,0050和0056規模大增千億元也拿下冠亞軍,同時元大在2021年 首度締造ETF總受益人跨越百萬人的里程,絕對是引領市場的精神指 標。
中信投信近年積極發行優質商品,為提供投資人多樣化投資選擇, 成績受國際專業資產管理評比機構肯定。2022一開年即獲得亞洲資產 管理雜誌(Asia AssetManagement,AAM)評選為「台灣最佳零售基 金公司」(Best Retail FundHouse)及「台灣最佳ETF管理公司」 (ETF Manager of The Year)兩項大獎。在此之前,中信投信更連 續2年獲AAM最佳投資人教育獎(Best InvestorEducation)。 中信投信從2018年中初踏入指數股票型基金(ETF)投資領域,不到 四年期間發行超過18檔股債型ETF及越南機會、科技趨勢多重等基金 ,產品創新多元。 2021年中信投信推出6檔ETF,包含台灣首兩檔ESG概念債券ETF(中 信ESG投資級債ETF、中信低碳新興債ETF)、首檔陸股高股息型ETF( 中信中國高股息ETF)、首檔半導體ETF(中信關鍵半導體ETF)及元 宇宙概念的科技趨勢多重資產基金等;以ETF成績相對出色,據CMon ey統計,不僅ETF受益人數年成長超過1,600%,資產管理規模上揚逾 20%,且由於中信中國高股息ETF受投資人青睞,中信投信後發先至 ,一躍成陸股ETF資產管理規模最大投信。 中信投信總經理張浴澤表示,中信投信向來將投資人的需求放在首 位,將永續概念納入指數編製原則是為了降低非財務面風險;高股息 類產品則是為了滿足低利時代,眾多屆退族對於穩定現金流的剛需; 台股ETF則提供投資人多元的投資策略。甫上市中信電池及儲能ETF更 精準鎖定電動車最核心的電池製作供應鏈及能源轉型帶來儲能設備雙 產業,提供投資人掌握長期投資契機。 除規模、受益人增長,對投資人教育的深入付出也是獲獎主因之一 。中信投信2019年起深入全台鄉鎮舉行投資分享會,2020年疫情爆發 後改採線上直播,後續翻新形式,改造成主持人與來賓對談「脫口秀 」,每周二晚間於中信投信Youtube頻道上舉行「周二Fund愛講」, 與投資人一起寓教於樂。
110年度ETF及ETN競賽結果出爐。台股ETF交易貢獻獎、進步獎分別 由凱基台北及國泰敦南獲得冠軍;ETN交易貢獻獎、進步獎分由統一 城中及永豐金中正居第一;ETF發行貢獻獎及台股ETF造市獎分別由富 邦投信及兆豐證奪冠;元大證則囊括ETN發行貢獻獎、台股ETF總貢獻 獎及ETN總貢獻獎三冠王。
由證交所、證券商公會、投信投顧公會及期貨商公會共同舉辦的「 110年度ETF及ETN競賽」,已於去(110)年12月底結束,各獎項得主 已出爐,證交所預計於今年2月舉辦頒獎典禮,將邀請主管機關、公 會代表與得獎者共同出席。
各獎項得獎名單以及獎金如下:
一、台股ETF交易貢獻獎:第一名(獎金20萬元)凱基證券台北分 公司、第二名(15萬元)元大證券經紀部、第三名(10萬元)台銀證 券經紀部。
二、台股ETF交易進步獎:第一名(獎金20萬元)國泰證券敦南分 公司、第二名(15萬元)富邦證券建國分公司、第三名(10萬元)凱 基證券城中分公司。
三、ETN交易貢獻獎:第一名(獎金15萬元)統一證券城中分公司 、第二名(10萬元)統一證券、第三名(5萬元)國泰證券敦南分公 司。
四、ETN交易進步獎:第一名(獎金15萬元)永豐金證券中正分公 司、第二名(10萬元)兆豐證券寶成分公司、第三名(5萬元)元大 證券中港分公司。
五、ETF發行貢獻獎:第一名(獎金40萬元)富邦投信、第二名( 30萬元)中國信託投信、第三名(20萬元)國泰投信。
六、ETN發行貢獻獎:第一名(獎金20萬元)元大證券。
七、台股ETF造市獎:第一名(獎金20萬元)兆豐證券、第二名( 15萬元)永豐金證券、第三名(10萬元)元大證券。
八、台股ETF總貢獻獎:第一名(獎金40萬元)元大證券、第二名 (30萬元)凱基證券、第三名(20萬元)永豐金證券。
九、ETN總貢獻獎:第一名(獎金20萬元)元大證券。
由證交所、證券商公會、投信投顧公會及期貨商公會共同舉辦的「 110年度ETF及ETN競賽」,已於去(110)年12月底結束,各獎項得主 已出爐,證交所預計於今年2月舉辦頒獎典禮,將邀請主管機關、公 會代表與得獎者共同出席。
各獎項得獎名單以及獎金如下:
一、台股ETF交易貢獻獎:第一名(獎金20萬元)凱基證券台北分 公司、第二名(15萬元)元大證券經紀部、第三名(10萬元)台銀證 券經紀部。
二、台股ETF交易進步獎:第一名(獎金20萬元)國泰證券敦南分 公司、第二名(15萬元)富邦證券建國分公司、第三名(10萬元)凱 基證券城中分公司。
三、ETN交易貢獻獎:第一名(獎金15萬元)統一證券城中分公司 、第二名(10萬元)統一證券、第三名(5萬元)國泰證券敦南分公 司。
四、ETN交易進步獎:第一名(獎金15萬元)永豐金證券中正分公 司、第二名(10萬元)兆豐證券寶成分公司、第三名(5萬元)元大 證券中港分公司。
五、ETF發行貢獻獎:第一名(獎金40萬元)富邦投信、第二名( 30萬元)中國信託投信、第三名(20萬元)國泰投信。
六、ETN發行貢獻獎:第一名(獎金20萬元)元大證券。
七、台股ETF造市獎:第一名(獎金20萬元)兆豐證券、第二名( 15萬元)永豐金證券、第三名(10萬元)元大證券。
八、台股ETF總貢獻獎:第一名(獎金40萬元)元大證券、第二名 (30萬元)凱基證券、第三名(20萬元)永豐金證券。
九、ETN總貢獻獎:第一名(獎金20萬元)元大證券。
電動車崛起 電池儲能成王牌 中信投信:新能源商機將遍地開花,目前只是起點
近年電動車進入戰國時代,相關供應鏈起漲,其中,電池作為電動 車的核心,漲勢更加驚人!中信投信鎖定市場近期飆車潮,及長期再 生能源興起帶動的儲能需求,推出具備王牌「ACE」強勢特性的中信 電池及儲能ETF(00902),助投資人績效踩油門。
中信電池及儲能ETF經理人詹佳(峰)解釋,近期電動車進入百家 爭鳴時代,每多一間科技新貴、傳統車廠進入電動車領域,電動車的 廝殺就更加激烈,而電池廠就多一間客戶。一台電動車需要7,000顆 鋰電池,未來於碳中和趨勢下,再生能源發電量有望提高,而由於再 生能源間歇性發電(例如太陽能只能白天發電、風力具季節強弱), 需要儲能系統作為配套。電動車加上儲能需求,為電池產業帶來百萬 倍需求擴張的歷史機遇。
中信電池及儲能ETF具備王牌(ACE)優勢,分別為聚焦A+龍頭企業 、Core直攻電動車核心供應鏈、Exceed更高毛利率。詹佳(峰)表示 ,電池產業進入的技術門檻相當高,高盛研究,至2030年前全球前十 大電動車電池供應商市占將達八成;也就是電池廠將維持大者恆大的 趨勢,龍頭企業受益的機會更高。
該ETF追蹤ICE FactSet電池與儲能科技指數,成分股含全球前二大 電池原料商、電動車電池供應商,鎖定龍頭企業,投資更精準得分。
詹佳(峰)指出,若拆解電動車零組件占比,可看出電池占電動車 成本高達45%,是驅動系統、車身、底盤、配備等其他零組件成本約 二至三倍左右,高昂成本驗證「電池為電動車心臟」,電池為電動車 最核心供應鏈,也就是王牌中的Core。
詹佳(峰)強調,更重要的是,由於電池進入門檻高,從2015年到 2020年這段電動車起飛前的練功期,中國、美國動力電池相關專利每 年申請的數量幾乎都是電動車專利(不含動力電池)的兩倍以上,更 深的護城河造就更高的毛利率,因此電池供應鏈龍頭諸如寧德時代、 雅保公司,其毛利率高於下游的整車廠例如特斯拉、蔚來、小鵬等, 呼應了王牌中的Exceed。
未來世代,能源使用會漸漸由汽油轉向電池,儲能設備也將遍地開 花,預計至2030年全球儲電裝置將成長近20倍。中信電池及儲能ETF 追蹤的ICE FactSet電池與儲能科技指數近二年報酬率為160%,相較 MSCI世界指數同期間報酬率為34.6%,顯見電池供應鏈受惠電動車轉 型浪潮,成長趨勢蔚然成形,而目前只是全球能源轉換的起點,未來 的表現空間值得期待。
近年電動車進入戰國時代,相關供應鏈起漲,其中,電池作為電動 車的核心,漲勢更加驚人!中信投信鎖定市場近期飆車潮,及長期再 生能源興起帶動的儲能需求,推出具備王牌「ACE」強勢特性的中信 電池及儲能ETF(00902),助投資人績效踩油門。
中信電池及儲能ETF經理人詹佳(峰)解釋,近期電動車進入百家 爭鳴時代,每多一間科技新貴、傳統車廠進入電動車領域,電動車的 廝殺就更加激烈,而電池廠就多一間客戶。一台電動車需要7,000顆 鋰電池,未來於碳中和趨勢下,再生能源發電量有望提高,而由於再 生能源間歇性發電(例如太陽能只能白天發電、風力具季節強弱), 需要儲能系統作為配套。電動車加上儲能需求,為電池產業帶來百萬 倍需求擴張的歷史機遇。
中信電池及儲能ETF具備王牌(ACE)優勢,分別為聚焦A+龍頭企業 、Core直攻電動車核心供應鏈、Exceed更高毛利率。詹佳(峰)表示 ,電池產業進入的技術門檻相當高,高盛研究,至2030年前全球前十 大電動車電池供應商市占將達八成;也就是電池廠將維持大者恆大的 趨勢,龍頭企業受益的機會更高。
該ETF追蹤ICE FactSet電池與儲能科技指數,成分股含全球前二大 電池原料商、電動車電池供應商,鎖定龍頭企業,投資更精準得分。
詹佳(峰)指出,若拆解電動車零組件占比,可看出電池占電動車 成本高達45%,是驅動系統、車身、底盤、配備等其他零組件成本約 二至三倍左右,高昂成本驗證「電池為電動車心臟」,電池為電動車 最核心供應鏈,也就是王牌中的Core。
詹佳(峰)強調,更重要的是,由於電池進入門檻高,從2015年到 2020年這段電動車起飛前的練功期,中國、美國動力電池相關專利每 年申請的數量幾乎都是電動車專利(不含動力電池)的兩倍以上,更 深的護城河造就更高的毛利率,因此電池供應鏈龍頭諸如寧德時代、 雅保公司,其毛利率高於下游的整車廠例如特斯拉、蔚來、小鵬等, 呼應了王牌中的Exceed。
未來世代,能源使用會漸漸由汽油轉向電池,儲能設備也將遍地開 花,預計至2030年全球儲電裝置將成長近20倍。中信電池及儲能ETF 追蹤的ICE FactSet電池與儲能科技指數近二年報酬率為160%,相較 MSCI世界指數同期間報酬率為34.6%,顯見電池供應鏈受惠電動車轉 型浪潮,成長趨勢蔚然成形,而目前只是全球能源轉換的起點,未來 的表現空間值得期待。
電動車被視為智慧型手機之後,將影響未來10年市場動向的關鍵題材,但以電動車供應鏈來說,相較下游需求端的電動車廠,中上游電池製造廠享有較高毛利率,且電池供需吃緊,導致電池中上游製造商去年表現更勝下游整車廠;得電池者得天下已為市場共識,中信投信推出中信電池及儲能ETF(00902),今(11)日至13日募集。
中信電池及儲能ETF經理人詹佳峯表示,根據能源諮詢機構Rystad Energy預估,隨全球棄油轉電,石油需求將於2026年見頂後逐漸下降,國防戰略也會從儲油轉向儲電,儲能需求上升,再加上一台電動車約需7,000至8,000顆鋰電池,將促使電池的需求出現百萬倍擴張。
詹佳峯表示,電池最大宗需求來自於電動車,隨2020下半年以來電動車需求加速,未來電池供給將跟不上需求速度。根據SNE Research報告,電池估計約在2025年發生供不應求的現象,可能一路維持到2030年。
電池需求成長除了來自電動車,另一主要來源為儲能電池。詹佳峯表示,為達碳中和目標,各國勢必得提升再生能源發電量。但綠能間歇性發電的特質,導致電網供電不穩定,因此再生能源併入電網的建置需要儲能技術做為配套,藉由「削峰填谷」作用穩定再生能源輸出。
需求揚升的同時,電池製造商還具有高毛利優勢。以電動車供應鏈來說,相較下游需求端的電動車廠,中上游電池製造廠享有較高毛利率;「利爭上游」的支撐下,中信電池及儲能ETF追蹤的ICE FactSet電池與儲能科技指數近2年報酬率高達233.9%。
ICE FactSet電池與儲能科技指數篩選以美國、中國、日本、韓國、香港等具代表性國家為主,且成分股營收來源需有超過25%來自電池相關業務。(賴俊明)
中信電池及儲能ETF經理人詹佳峯表示,根據能源諮詢機構Rystad Energy預估,隨全球棄油轉電,石油需求將於2026年見頂後逐漸下降,國防戰略也會從儲油轉向儲電,儲能需求上升,再加上一台電動車約需7,000至8,000顆鋰電池,將促使電池的需求出現百萬倍擴張。
詹佳峯表示,電池最大宗需求來自於電動車,隨2020下半年以來電動車需求加速,未來電池供給將跟不上需求速度。根據SNE Research報告,電池估計約在2025年發生供不應求的現象,可能一路維持到2030年。
電池需求成長除了來自電動車,另一主要來源為儲能電池。詹佳峯表示,為達碳中和目標,各國勢必得提升再生能源發電量。但綠能間歇性發電的特質,導致電網供電不穩定,因此再生能源併入電網的建置需要儲能技術做為配套,藉由「削峰填谷」作用穩定再生能源輸出。
需求揚升的同時,電池製造商還具有高毛利優勢。以電動車供應鏈來說,相較下游需求端的電動車廠,中上游電池製造廠享有較高毛利率;「利爭上游」的支撐下,中信電池及儲能ETF追蹤的ICE FactSet電池與儲能科技指數近2年報酬率高達233.9%。
ICE FactSet電池與儲能科技指數篩選以美國、中國、日本、韓國、香港等具代表性國家為主,且成分股營收來源需有超過25%來自電池相關業務。(賴俊明)
電動車商機爆發,「得電池者得天下」已為市場共識。中信投信總 經理張浴澤5日指出,為助投資人掌握電動車風潮、把握全球轉型商 機,中信投信推出2022年首檔ETF「中信電池及儲能ETF(00902)」 將在1月11月至1月13日盛大開募,助投資人搶搭這波「強池奪鋰」熱 潮。
張浴澤指出,電動車被視為智慧型手機之後,將影響未來十年市場 動向的關鍵題材,但以電動車供應鏈來說,相較下游需求端的電動車 廠,中上游電池製造廠享有較高毛利率,且電池供需吃緊,導致電池 中上游製造商2021年表現更勝下游整車廠。電池作為電動車心臟,如 何強化電池效能,鞏固電池最重要原料鋰礦的供給,成為車廠廝殺的 主戰場,未來是有「鋰」才能走天下。
中信電池及儲能ETF經理人詹佳(峰)表示,根據能源諮詢機構Ry stad Energy預估,隨全球棄油轉電,石油需求將於2026年見頂後逐 漸下降,國防戰略也會從儲油轉向儲電,儲能需求上升,再加上一台 電動車約需7000至8000顆鋰電池,將促使電池的需求出現百萬倍擴張 。
電池最大宗需求來自於電動車,隨2020下半年以來電動車需求加速 ,未來電池供給將跟不上需求速度。
供需吃緊下,電池關鍵供應商2021年漲幅更勝整車廠。根據統計, 2021年市場關注度極高的電動車龍頭特斯拉漲幅為53.9%,全球最大 電動車製造商寧德時代、全球最大鋰礦商亞保公司同期漲幅為64%、 58.9%。
根據ESS InfoLink預估,至2030年全球鋰電池儲市場將以年複合成 長率30%至40%速度成長。而中信電池及儲能ETF追蹤的ICE FactSe t電池與儲能科技指數近兩年報酬率高達233.9%。
ICE FactSet電池與儲能科技指數篩選以美國、大陸、日本、韓國 、香港等具代表性國家為主,且成分股營收來源需有超過25%來自電 池相關業務。30檔成分股中,上游原料與設備商與中游的電池組裝廠 各占15檔,範圍包含電動車電池、儲能電池,全球前二大的電池原料 商及電動車電池商皆為重要成分股。
張浴澤指出,電動車被視為智慧型手機之後,將影響未來十年市場 動向的關鍵題材,但以電動車供應鏈來說,相較下游需求端的電動車 廠,中上游電池製造廠享有較高毛利率,且電池供需吃緊,導致電池 中上游製造商2021年表現更勝下游整車廠。電池作為電動車心臟,如 何強化電池效能,鞏固電池最重要原料鋰礦的供給,成為車廠廝殺的 主戰場,未來是有「鋰」才能走天下。
中信電池及儲能ETF經理人詹佳(峰)表示,根據能源諮詢機構Ry stad Energy預估,隨全球棄油轉電,石油需求將於2026年見頂後逐 漸下降,國防戰略也會從儲油轉向儲電,儲能需求上升,再加上一台 電動車約需7000至8000顆鋰電池,將促使電池的需求出現百萬倍擴張 。
電池最大宗需求來自於電動車,隨2020下半年以來電動車需求加速 ,未來電池供給將跟不上需求速度。
供需吃緊下,電池關鍵供應商2021年漲幅更勝整車廠。根據統計, 2021年市場關注度極高的電動車龍頭特斯拉漲幅為53.9%,全球最大 電動車製造商寧德時代、全球最大鋰礦商亞保公司同期漲幅為64%、 58.9%。
根據ESS InfoLink預估,至2030年全球鋰電池儲市場將以年複合成 長率30%至40%速度成長。而中信電池及儲能ETF追蹤的ICE FactSe t電池與儲能科技指數近兩年報酬率高達233.9%。
ICE FactSet電池與儲能科技指數篩選以美國、大陸、日本、韓國 、香港等具代表性國家為主,且成分股營收來源需有超過25%來自電 池相關業務。30檔成分股中,上游原料與設備商與中游的電池組裝廠 各占15檔,範圍包含電動車電池、儲能電池,全球前二大的電池原料 商及電動車電池商皆為重要成分股。
全球淨零碳排的趨勢興起,引領電動車市場倍速成長,動力電池供 不應求,帶動電池中上游供應商營收大躍進,尤其「鋰礦」為電動車 動力電池最主要原料,根據統計,中國大陸鋰金屬價格近一年飆漲4 27%,相關供應鏈股價相應上揚。看準這股新能源商機,中信投信推 出中信電池及儲能科技ETF(00902),追蹤ICE FactSet電池與儲能 科技指數,2020年該指數報酬率衝破112%,顯見能源轉型浪潮銳不 可擋。
中信電池及儲能科技ETF(00902)經理人詹佳(峰)表示,美中為 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前兩國家,兩國政策皆在近年出現明顯轉彎,美 國宣示2030年前減碳50%以上,2035年前實現發電「淨零碳排」;中 國也喊出2060年實現「碳中和」。交通做為碳排主要來源,支持電動 車成為兩國共識,也帶動全球電動車發展浪潮,掀起電動車競爭白熱 化。電池作為電動車心臟,如何強化電池效能,鞏固電池最重要原料 鋰礦的供給,成為車廠廝殺的主戰場,進一步掀起市場「強池奪鋰」 的熱潮。
詹佳(峰)指出,根據調研機構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 e(BMI)的碳酸鋰與氫氧化鋰指數,過去一年鋰價漲幅已經超過1倍 。去年全球鋰礦需求約為32萬噸,市場預估2025年需求將達到100萬 噸,2030年末將達到300萬噸。據估計,2029年底以前,全球的鋰消 費量將成長4倍。近一年以來,全球前二大鋰礦供應商股價漲幅皆超 過90%,表現相對優於全球多數電動車廠。因應電池需求的急速增長 ,鋰礦商以及中上游電池供應商雖加緊腳步擴大產能,但是市場供不 應求態勢短期內難緩解,有助支撐中上游廠商的毛利率表現。
中信電池及儲能科技ETF(00902)為市場首檔聚焦電池及儲能科技 的基金,隨全球能源消耗將棄油轉電,未來電池需求預料將增長百萬 倍,其追蹤的指數篩選營收來源超過25%在電池相關業務的公司,成 分股包含電池上游的原料及設備商、主要鋰礦供應商,至中游的電池 組裝廠,完整函括未來能源轉型商機。
中信電池及儲能科技ETF(00902)經理人詹佳(峰)表示,美中為 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前兩國家,兩國政策皆在近年出現明顯轉彎,美 國宣示2030年前減碳50%以上,2035年前實現發電「淨零碳排」;中 國也喊出2060年實現「碳中和」。交通做為碳排主要來源,支持電動 車成為兩國共識,也帶動全球電動車發展浪潮,掀起電動車競爭白熱 化。電池作為電動車心臟,如何強化電池效能,鞏固電池最重要原料 鋰礦的供給,成為車廠廝殺的主戰場,進一步掀起市場「強池奪鋰」 的熱潮。
詹佳(峰)指出,根據調研機構Benchmark Mineral Intelligenc e(BMI)的碳酸鋰與氫氧化鋰指數,過去一年鋰價漲幅已經超過1倍 。去年全球鋰礦需求約為32萬噸,市場預估2025年需求將達到100萬 噸,2030年末將達到300萬噸。據估計,2029年底以前,全球的鋰消 費量將成長4倍。近一年以來,全球前二大鋰礦供應商股價漲幅皆超 過90%,表現相對優於全球多數電動車廠。因應電池需求的急速增長 ,鋰礦商以及中上游電池供應商雖加緊腳步擴大產能,但是市場供不 應求態勢短期內難緩解,有助支撐中上游廠商的毛利率表現。
中信電池及儲能科技ETF(00902)為市場首檔聚焦電池及儲能科技 的基金,隨全球能源消耗將棄油轉電,未來電池需求預料將增長百萬 倍,其追蹤的指數篩選營收來源超過25%在電池相關業務的公司,成 分股包含電池上游的原料及設備商、主要鋰礦供應商,至中游的電池 組裝廠,完整函括未來能源轉型商機。
據國際數據顧問公司ETFGI預估,今年底全球ETF規模將突破10兆美元大關,台股ETF也跟進全球趨勢,總規模創下新台幣2.1兆元新高。法人認為,受惠於海外資金回流、退休財富投入及年輕人入市,為ETF在內的股票市場及泛證券商品注入活水,加上股市行情大好,帶動各ETF發行投信的資產管理規模在今年繳出強成長。
今年多家投信競發ETF搶市,新募集ETF檔數達到19檔,根據CMoney統計,至昨(27)日為止ETF發行投信的規模變化,元大投信今年來旗下ETF規模大增逾1,028億元排行第一,並且以6,228億元居龍頭之位。
雖然今年來元大投信沒有新ETF推出,但憑藉兩檔高知名度的元老級ETF元大台灣50(0050)及元大高股息(0056),管理規模就增加超過千億元,0050和0056在今年分別增逾600億元及400億元,表現傲視群雄。
0050是國內首檔成立的ETF,法人指出,今年年中0050配息一度因除權息遞延影響,相關未配發的股息都將在元月派發,有機會挑戰同期最高的配息,後續可以留意。
此外,國泰、富邦、中國信託投信今年來ETF規模都增胖逾百億元,表現亮眼。規模成長第二大的為富邦投信,增加764億元至2,937億元,一共發行五檔新商品,其中,富邦越南以及富邦特選高股息30都是百億元ETF,且富邦特選高股息30以逾150億元規模,創下今年新成立基金之冠。
今年多家投信競發ETF搶市,新募集ETF檔數達到19檔,根據CMoney統計,至昨(27)日為止ETF發行投信的規模變化,元大投信今年來旗下ETF規模大增逾1,028億元排行第一,並且以6,228億元居龍頭之位。
雖然今年來元大投信沒有新ETF推出,但憑藉兩檔高知名度的元老級ETF元大台灣50(0050)及元大高股息(0056),管理規模就增加超過千億元,0050和0056在今年分別增逾600億元及400億元,表現傲視群雄。
0050是國內首檔成立的ETF,法人指出,今年年中0050配息一度因除權息遞延影響,相關未配發的股息都將在元月派發,有機會挑戰同期最高的配息,後續可以留意。
此外,國泰、富邦、中國信託投信今年來ETF規模都增胖逾百億元,表現亮眼。規模成長第二大的為富邦投信,增加764億元至2,937億元,一共發行五檔新商品,其中,富邦越南以及富邦特選高股息30都是百億元ETF,且富邦特選高股息30以逾150億元規模,創下今年新成立基金之冠。
基金募集潮 下月引爆 富邦元宇宙ETF、中信電池及儲能商品陸續獲准 搭上當紅題材 吸金潛力十足
時間接近年底,投信法人積極未來金虎年開春新基金募集催油門。富邦元宇宙ETF、中信電池及儲能ETF陸續於20日、21日獲准募集,預計明年元月開募,再加上國泰美國ESG基金、富蘭克林華美潔淨能源ETF率先於月初吸金,明年元月投信搶錢大戰一觸即發。
今年第4季全球股市最夯投資題材莫過於「元宇宙」,從美股、陸股一路熱到台股,台灣有投信業者火速規畫相關產品,開出第一炮的是富邦投信,於20日獲准募集「富邦元宇宙ETF」,追蹤指數為「Solactive元宇宙指數」,鎖定已開發國家及台韓,同時考量市值及流動性,利用關鍵字搜尋網羅在元宇宙領域具高參與度的企業,兼具規模大與小的企業,並為少數提供季配息的全球型ETF。
富邦投信量化及指數投資部主管呂其倫表示,元宇宙是近來科技界最夯的投資題材,五大發展關鍵包括多面向的基礎設施、順暢快速的通訊雲端處理、舒適與高解析的AR/VR裝置、開放式的平台/服務,以及多元繽紛的內容/體驗。
富邦元宇宙ETF的十大持股均屬國際科技巨擘,當中,持股最多的是已正式進軍元宇宙業務的臉書(已更名Meta),達8.58%,再來是遊戲開發商聯合技術、持股達8.14%,另輝達、蘋果持股也各超過7%,SNAP、谷歌則各逾6%。
相較於今年第4季熱度明顯上升的元宇宙概念,今年堪稱是電動車ETF元年,國泰智能電動車、富邦未來車、中信綠能及電動車、永豐智能車供應鏈等四檔陸續出線,為選項最多的主題產業ETF。受到特斯拉股價大漲帶動,國泰車、富邦車昨(23)日股價漲幅都超過2%,中信車、永豐車也出現上漲。
向來擅長主題型商品的中國信託投信雖已有中信綠能及電動車,仍進一步規劃被稱為電動車心臟的電池主題--「中信電池及儲能ETF」,並於20日獲准募集。
中信電池及儲能ETF經理人詹佳峯表示,全球電池應用場景主要為三大塊,包括電動車使用的動力電池、儲能電池、消費性電池;目前動力電池占超過一半比例。據EV-Sales資料,預估2022年電動車銷量將成長26.5%,鋰電池需求成長更達47.6%。電池的成長甚至高過電動車。隨全球整體的電池用電需求將由2000年代以手機、平板為主,到2020年後轉為以電動車、儲能為主,電量需求將擴張百萬倍。美國總統拜登政府持續落車當選承諾,大力推動電動車發展,加大政策力度,驅使電動車產業更加快速成長。
時間接近年底,投信法人積極未來金虎年開春新基金募集催油門。富邦元宇宙ETF、中信電池及儲能ETF陸續於20日、21日獲准募集,預計明年元月開募,再加上國泰美國ESG基金、富蘭克林華美潔淨能源ETF率先於月初吸金,明年元月投信搶錢大戰一觸即發。
今年第4季全球股市最夯投資題材莫過於「元宇宙」,從美股、陸股一路熱到台股,台灣有投信業者火速規畫相關產品,開出第一炮的是富邦投信,於20日獲准募集「富邦元宇宙ETF」,追蹤指數為「Solactive元宇宙指數」,鎖定已開發國家及台韓,同時考量市值及流動性,利用關鍵字搜尋網羅在元宇宙領域具高參與度的企業,兼具規模大與小的企業,並為少數提供季配息的全球型ETF。
富邦投信量化及指數投資部主管呂其倫表示,元宇宙是近來科技界最夯的投資題材,五大發展關鍵包括多面向的基礎設施、順暢快速的通訊雲端處理、舒適與高解析的AR/VR裝置、開放式的平台/服務,以及多元繽紛的內容/體驗。
富邦元宇宙ETF的十大持股均屬國際科技巨擘,當中,持股最多的是已正式進軍元宇宙業務的臉書(已更名Meta),達8.58%,再來是遊戲開發商聯合技術、持股達8.14%,另輝達、蘋果持股也各超過7%,SNAP、谷歌則各逾6%。
相較於今年第4季熱度明顯上升的元宇宙概念,今年堪稱是電動車ETF元年,國泰智能電動車、富邦未來車、中信綠能及電動車、永豐智能車供應鏈等四檔陸續出線,為選項最多的主題產業ETF。受到特斯拉股價大漲帶動,國泰車、富邦車昨(23)日股價漲幅都超過2%,中信車、永豐車也出現上漲。
向來擅長主題型商品的中國信託投信雖已有中信綠能及電動車,仍進一步規劃被稱為電動車心臟的電池主題--「中信電池及儲能ETF」,並於20日獲准募集。
中信電池及儲能ETF經理人詹佳峯表示,全球電池應用場景主要為三大塊,包括電動車使用的動力電池、儲能電池、消費性電池;目前動力電池占超過一半比例。據EV-Sales資料,預估2022年電動車銷量將成長26.5%,鋰電池需求成長更達47.6%。電池的成長甚至高過電動車。隨全球整體的電池用電需求將由2000年代以手機、平板為主,到2020年後轉為以電動車、儲能為主,電量需求將擴張百萬倍。美國總統拜登政府持續落車當選承諾,大力推動電動車發展,加大政策力度,驅使電動車產業更加快速成長。
2021年進入倒數兩周,美國聯準會也畫好升息路徑,正是提前布署2022年投資配置的時刻。調查國內基金管理規模前十大投信公司對明年首季基金建議,科技股、高收債並列最推薦投資基金,台股超車美股獲得超過半數基金公司推薦,美股名次降至第三,可做為投資人配置參考。
據投信投顧公會資料,至11月底,規模前十大投信依序為元大、國泰、群益、復華、富邦、中信、安聯、凱基、柏瑞、野村。相對於前一季調查,扣除柏瑞向來以債券商品為主,科技股基金幾乎獲得九票近全壘打的推薦,並於10月以來走勢相對其他類股突出,帶給投資人亮麗績效,科技股在本次調查獲得八票,唯二未推薦的是富邦、柏瑞,富邦這次轉推薦金融股,柏瑞則未推薦股票型商品。
「科技創新財是重要的投資趨勢。」群益投信投資長李宏正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以來,民眾生活、產業發展甚至更為倚賴科技創新協助,建議投資人瞄準在全球科技趨勢中角色越來越吃重的台股、科技創新領頭羊的美股。
台股方面,李宏正預估,台灣2022年GDP仍有4%左右,在晶圓代工、IC設計領軍擴張下,台灣相對其他新興市場仍有優勢,且不少權值股具備高殖利率、長線資金有望卡位布局,也有助支撐指數,故農曆年前在景氣熱絡與作帳作夢行情下,正面看待台股。
安聯投信投資長張惟閔表示,科技股仍是台灣最重要、也是扎根很深產業,非科技類股也有些機會,看好半導體產業鏈、電動汽車產業鏈、高速運算與高速傳輸、升息環境與內需成長等四大主題。安聯投信台股團隊表示,在供給仍緊俏、需求持續增溫、海運等問題仍在下,台股部分產業仍將持續上修獲利。以股價而言,第4季及明年第1季淡季影響多已反映,預期明年第1季晶圓代工、電源管理 IC、ABF、矽晶圓仍將供不應求,上游電子供應鏈淡季不淡。
在固定收益產品方面,聯投信海外投資首席許家豪、李宏正認為,明年經濟成長動能雖放緩,但預估企業獲利仍有5~10%正成長,支撐信用市場保持穩定,高收益債違約率預估將低於長期均值;從收益率角度來看,高收益債明顯高於投資級債,且存續期較短,高收益債投資價值高於投資等級債券。
據投信投顧公會資料,至11月底,規模前十大投信依序為元大、國泰、群益、復華、富邦、中信、安聯、凱基、柏瑞、野村。相對於前一季調查,扣除柏瑞向來以債券商品為主,科技股基金幾乎獲得九票近全壘打的推薦,並於10月以來走勢相對其他類股突出,帶給投資人亮麗績效,科技股在本次調查獲得八票,唯二未推薦的是富邦、柏瑞,富邦這次轉推薦金融股,柏瑞則未推薦股票型商品。
「科技創新財是重要的投資趨勢。」群益投信投資長李宏正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以來,民眾生活、產業發展甚至更為倚賴科技創新協助,建議投資人瞄準在全球科技趨勢中角色越來越吃重的台股、科技創新領頭羊的美股。
台股方面,李宏正預估,台灣2022年GDP仍有4%左右,在晶圓代工、IC設計領軍擴張下,台灣相對其他新興市場仍有優勢,且不少權值股具備高殖利率、長線資金有望卡位布局,也有助支撐指數,故農曆年前在景氣熱絡與作帳作夢行情下,正面看待台股。
安聯投信投資長張惟閔表示,科技股仍是台灣最重要、也是扎根很深產業,非科技類股也有些機會,看好半導體產業鏈、電動汽車產業鏈、高速運算與高速傳輸、升息環境與內需成長等四大主題。安聯投信台股團隊表示,在供給仍緊俏、需求持續增溫、海運等問題仍在下,台股部分產業仍將持續上修獲利。以股價而言,第4季及明年第1季淡季影響多已反映,預期明年第1季晶圓代工、電源管理 IC、ABF、矽晶圓仍將供不應求,上游電子供應鏈淡季不淡。
在固定收益產品方面,聯投信海外投資首席許家豪、李宏正認為,明年經濟成長動能雖放緩,但預估企業獲利仍有5~10%正成長,支撐信用市場保持穩定,高收益債違約率預估將低於長期均值;從收益率角度來看,高收益債明顯高於投資級債,且存續期較短,高收益債投資價值高於投資等級債券。
錢潮洶湧 台股ETF突破2兆元 年輕人積極入市、存股盛行,今年來規模增逾3千億,高股息、5G主題最吸金
據統計,至2021年10月底,全球交易所交易商品(ETP,包括ETF及 ETN等)資產規模達9.98兆美元,較9月底9.5兆美元小增,11月可望 突破10兆美元大關;台股情況相同,今年來ETF規模增逾3千億元,一 舉突破2兆元大關,以高股息、5G等主題式ETF成長最為快速,躍居投 資新寵。
台灣股民投資ETF熱度持續升溫,今年在多檔新ETF募集潮,以及上 市櫃獲利可望創高,配息樂觀預期下,大舉吸納資金流入ETF市場, 整體受益人增加逾160萬人、來到320萬人,較去年翻倍成長,ETF規 模也隨之衝高。
據統計,2020年底ETF市場規模達1.7兆元,今年來再增加3,094億 元,來到2.08兆元,超越2兆元大關,以高股息、5G及區域型等主題 式ETF成長最為快速,躍居投資新寵。
元大台灣50、元大高股息、國泰台灣5G+、富邦台50、富邦越南及 中信中國高股息等六檔股票ETF,今年規模都增加逾百億元;另國泰 投資級公司債、中信優先金融債也各增加205.3億元、135.7億元。
法人表示,今年ETF規模成長特色在於指數型、高股息投入資金明 顯增加,主要受惠年輕人積極入市和存股風氣帶動,如元大台灣50今 年就增加620億元。另以產業、區域為主題的新募集ETF,因挾帶成長 題材,也獲得股民青睞,與往年多由債券ETF大幅成長有所轉變。
若以ETF發行投信業者來看,包括龍頭業者元大,積極發行募集新 ETF的國泰、富邦、中信等四家,今年ETF規模皆有顯著成長,其中, 又以元大增加1,041億元最多,國泰及富邦各增加677億元、增加574 億元,中信也增加468億元。
展望後市,投信業者分析,搭上元宇宙、物聯網等新興科技發展, 新發行相關主題的ETF可望持續吸納市場資金。同時,ETF定期定額人 數規模成長,且股民逐漸有將配息再投入,擴大複利效果的投資趨勢 ,預料2022年整體ETF市場規模將再往前推進。
據統計,至2021年10月底,全球交易所交易商品(ETP,包括ETF及 ETN等)資產規模達9.98兆美元,較9月底9.5兆美元小增,11月可望 突破10兆美元大關;台股情況相同,今年來ETF規模增逾3千億元,一 舉突破2兆元大關,以高股息、5G等主題式ETF成長最為快速,躍居投 資新寵。
台灣股民投資ETF熱度持續升溫,今年在多檔新ETF募集潮,以及上 市櫃獲利可望創高,配息樂觀預期下,大舉吸納資金流入ETF市場, 整體受益人增加逾160萬人、來到320萬人,較去年翻倍成長,ETF規 模也隨之衝高。
據統計,2020年底ETF市場規模達1.7兆元,今年來再增加3,094億 元,來到2.08兆元,超越2兆元大關,以高股息、5G及區域型等主題 式ETF成長最為快速,躍居投資新寵。
元大台灣50、元大高股息、國泰台灣5G+、富邦台50、富邦越南及 中信中國高股息等六檔股票ETF,今年規模都增加逾百億元;另國泰 投資級公司債、中信優先金融債也各增加205.3億元、135.7億元。
法人表示,今年ETF規模成長特色在於指數型、高股息投入資金明 顯增加,主要受惠年輕人積極入市和存股風氣帶動,如元大台灣50今 年就增加620億元。另以產業、區域為主題的新募集ETF,因挾帶成長 題材,也獲得股民青睞,與往年多由債券ETF大幅成長有所轉變。
若以ETF發行投信業者來看,包括龍頭業者元大,積極發行募集新 ETF的國泰、富邦、中信等四家,今年ETF規模皆有顯著成長,其中, 又以元大增加1,041億元最多,國泰及富邦各增加677億元、增加574 億元,中信也增加468億元。
展望後市,投信業者分析,搭上元宇宙、物聯網等新興科技發展, 新發行相關主題的ETF可望持續吸納市場資金。同時,ETF定期定額人 數規模成長,且股民逐漸有將配息再投入,擴大複利效果的投資趨勢 ,預料2022年整體ETF市場規模將再往前推進。
中信投信推出中國信託科技趨勢多重資產基金,打造科技主題股債投資組合,6日獲准成立。中信投信表示,受變種病毒omicron來襲、聯準會立場轉鷹等影響,近期恐慌指數攀升到3月以來新高,不少科技成長股拉回,估值回落至相對合理點位,投資人可趁拉回布局科技趨勢行情。
11月中變種病毒omicron來襲至今,美股標普500指數修正,中小型科技成長股也面臨較大幅度修正。不過,中國信託科技趨勢多重資產基金經理人楊士醇發現,納斯達克100指數僅跌2.6%,較大盤更抗跌,意味在市場拉回時,成長性明確的大型科技股仍可吸引資金匯聚;類似現象也出現在高收債,科技高收債由於財務體質相對好,跌幅相較能源高收債、整體高收債更小。
楊士醇指出,若新增病例數再度上竄,元宇宙討論熱度或有機會再度攀升;尤其愈來愈多企業、創作者投入非同質化代幣(NFT)發行,利用NFT結合元宇宙方式行銷,其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力將日漸發酵。
11月中變種病毒omicron來襲至今,美股標普500指數修正,中小型科技成長股也面臨較大幅度修正。不過,中國信託科技趨勢多重資產基金經理人楊士醇發現,納斯達克100指數僅跌2.6%,較大盤更抗跌,意味在市場拉回時,成長性明確的大型科技股仍可吸引資金匯聚;類似現象也出現在高收債,科技高收債由於財務體質相對好,跌幅相較能源高收債、整體高收債更小。
楊士醇指出,若新增病例數再度上竄,元宇宙討論熱度或有機會再度攀升;尤其愈來愈多企業、創作者投入非同質化代幣(NFT)發行,利用NFT結合元宇宙方式行銷,其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力將日漸發酵。
科技趨勢加速創新,催生獨角獸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中信投信指出,近年科技獨角獸像是訂房平台Airbnb、線上支付Stripe、叫車平台Grab、航太製造商SPACEX等科技新創公司有加速成長趨勢,據CB Insight統計至6月底,今年美國已有374個、全球有729隻獨角獸崛起,科技破壞性革命正準備於各領域翻轉市場;然而,明年市場仍充滿升息、通膨等不確定性,建議運用科技多重資產基金穩中求贏。
中國信託科技趨勢多重資產基金經理人楊士醇表示,近年來雲端運算、AI、物聯網、5G、數位轉型、金融科技、電動車等產業中出現不少令人驚豔的獨角獸。
不僅破壞性創新的獨角獸具投資潛力,新冠疫情也推升科技巨頭有了革命性的變化。在過去5年間,物聯網平台市場規模以年化成長率48%擴大,科技巨頭如亞馬遜、微軟主導市場,更多大型跨國公司採用物聯網平台。據IoT Analytic預計到2025年前物聯網市場規模將以年化成長率27%的速率成長至4,000億美元以上,屆時物聯網裝置將達總人口3倍。
中信投信指出,中國信託科技趨勢多重資產基金因應當前市況,著重雲端運算、AI、物聯網等主流趨勢產業,還搭配5G、數位轉型、金融科技電動車等產業,債券部位預計信評配置以BB級債比重為主,為投資人打造兼具成長與收益的投資組合。(賴俊明)
中國信託科技趨勢多重資產基金經理人楊士醇表示,近年來雲端運算、AI、物聯網、5G、數位轉型、金融科技、電動車等產業中出現不少令人驚豔的獨角獸。
不僅破壞性創新的獨角獸具投資潛力,新冠疫情也推升科技巨頭有了革命性的變化。在過去5年間,物聯網平台市場規模以年化成長率48%擴大,科技巨頭如亞馬遜、微軟主導市場,更多大型跨國公司採用物聯網平台。據IoT Analytic預計到2025年前物聯網市場規模將以年化成長率27%的速率成長至4,000億美元以上,屆時物聯網裝置將達總人口3倍。
中信投信指出,中國信託科技趨勢多重資產基金因應當前市況,著重雲端運算、AI、物聯網等主流趨勢產業,還搭配5G、數位轉型、金融科技電動車等產業,債券部位預計信評配置以BB級債比重為主,為投資人打造兼具成長與收益的投資組合。(賴俊明)
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