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濟部長郭智輝昨(10)日接受媒體專訪,針對外界關切電價是否調漲,他回應,「大家如果同意,稍微讓我們調一下」。他並說,還是
會照顧一般民生,基本上不漲,但用電量大者,基於「使用者付費」原則「加一點」,朝此方向研擬。
經濟部將在3月中下旬召開電價審議會,決定4月電價,外界預期,由於立法院年前刪除114年度挹注台電千億元撥補預算案,而113年度追加
預算1,000億元撥補,看來也難獲立院支持,將直接衝擊台電財務,因此可能推升電價調漲的機率。
郭智輝昨日接受網路節目專訪,被主持人問到,中央政府總預算被立法院刪減2,076億元,又以經濟部最慘,被砍1,037億元,電價是不是要
漲?
郭智輝用台語表示,「大家如果同意,稍微讓我們調整一下。」這並非經濟部不努力,政府已準備千億元補貼老百姓用電,無奈遭立院刪
除此筆預算。
郭智輝強調,台電虧損是因補貼民生用電,現在成本是每度3.7元,民生用電是2.7元,目前每發1度就虧損1元,光是補貼民生用電,一年就
要虧700、800億元,加上其他學校、機關等補助,更上看800、900億元。
究竟電價如何調整,郭智輝重申,仍需由電價審議會決定,總統賴清德、行政院長卓榮泰都很關心此事,需照顧到民眾水、電、油等日常
需求,基本上這部分不漲價。至於大量使用的對象,則可能基於使用者付費「加一點」,電價審議委員應會朝此方向考量。
除了電價考慮調整之外,郭智輝也提到,水價已31年未漲,每年都要借錢補貼數百億元,但因要照顧民生,不要跟百姓漲水價,未來只能
從水質下手,例如,民生用水一噸賣10元,觀光飯店提供水龍頭打開即能生飲等級用水,或者開發「小分子水」,一噸就賣它100元,朝高
價值方向去走。
至於中油,郭智輝不諱言,中油從「好野人」(台語,指有錢人)到現在負債累累,未來會朝航空用油市場發展,例如汽車用油很難漲,飛機用的油就可以漲,希望未來推動高值化商品。
龍年封關,台股交出亮眼成績,其中電力概念股表現格外突出。華城(1519)與中興電(1513)終場收紅,券商建議,對於電力概念股持多頭的投資人,可考慮買進相關權證,透過槓桿效應放大獲利空間。
外資對台灣電力設備產業給予高度評價,摩根士丹利(大摩)指出,去年多家供應商的電力設備積壓仍呈現年成長,全球一級供應商的交貨期延長四至五年,台灣廠商則延長二至三年。此外,政府持續加強電力需求,台電已完成投資5,645億元的電網復甦計畫,比原定2032年完工日期提早四年。
里昂分析,由於AI需求、再生能源滲透率提高及電網升級的推動,台灣與美國變壓器的需求強勁。產業持續擴充產能,變壓器的供需缺口預計將於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達到高峰,台灣設備製造商有望受惠。
華城去年12月營收逾35億元,月增108.1%、年增36.2%,全年營收首度突破200億元,年增45.3%,創歷史新高紀錄。中興電表現亦不俗,12月營收23.5億元,年增16.7%,全年營收256億元,年增15.6%,同創歷史新高。
法人指出,華城已在接2027年至2028年的訂單,去年第4季新接訂單金額約120億至150億元,與三至五家核心客戶簽訂長約,並保有調價機制,確保未來營收持續成長。中興電在重電設備市場的領導地位穩固,在離岸風電及儲能領域亦具優勢,但由於台電工程進度因缺工而遞延,預期今年下半年拉貨速度才會轉快,業務量能有望迎來成長高峰。
權證發行商建議,看好相關個股後市的投資人,可選擇價內外10%以內、逾90天的商品介入。華城相關權證包括華城統一48購01(079392)、華城群益46購02(060438);中興電相關權證有中興電統一4B購02(058834)、中興電國泰47購01(059291)。
隨著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台灣的電力需求不斷攀升,今年的用電尖峰負載創下了新高。為應對這一挑戰,台灣電力公司(台電)積極規劃,將於今年上線興達電廠的燃氣複循環機組新1號及2號機組,預計新1號機將於2月10日加入供電陣容,而新2號機則將在年底前上線。此外,新3號機則預計在2026年底前完成上線,整體計劃將興建三部燃氣複循環機組,每年可望提供超過217億度電力。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近期強調,興達電廠的三部新機組陸續投入運作後,未來將直接為南科提供電力,這將有效提升科學園區的供電裕度和品質。曾文生表示,興達電廠將成為台南乃至台灣重要的穩定供電基地。
台電透露,若路權取得順利,興達電廠至南科、台中電廠至中科工程的電力輸送工程有望在2032年完成。隨著南科園區的持續擴大,以及台積電在南部陸續設廠,興達電廠的燃氣複循環機組將在滿足用電成長需求與達成淨零目標上扮演關鍵角色。
台電進一步指出,今年用電尖峰負載達到4,206萬瓩,夜間尖峰負載則為3,831萬瓩,均創下新高紀錄。新1號機自2024年9月點火後,目前正在進行試運轉測試,預計將在2月10日接受調度,並邁入商轉階段,正式上線後預計每年可增加逾70億度低碳電力。而新2號及3號機則正在進行機械儀電的安裝作業中。
亞力電機(1514)積極推動表後儲能技術,以楊梅工廠為範本,自建置650kW太陽光電系統及650度電儲能系統。該公司廠區運作,由自主開發的能源管理系統(EMS)進行監控,並採用楊梅廠生產的GIS及非晶質變壓器,打造出完善的微電網系統。亞力電機擁有智能軟體平台及硬體設備,由專業團隊負責從設計規劃到施工的整個流程,提供專業且完整的微電網服務。
亞力的微電網能源智能管理平台,透過雲端圖形化介面,能夠完整監視廠內用電狀況,並在用電尖時主動控制可控負載。該平台還能調配自發自用的太陽能系統及儲能系統,有效降低契約容量,並在長期停電時自主啟動備援柴油發電機組,減少停電造成的損失。此外,平台還能將AC及DC充電樁納入管理,避免電動車充電造成額外負載容量超約。
隨著重電大廠紛紛搶進能源再生市場,亞力電機也成為太陽能變流器專業廠,前年變流器出貨量已挤進前五大。去年10月,亞力推出225kW、1,500Vdc直流/800Vac交流輸出新產品,該產品在大型案場具有高性價比,助力實現淨零碳排目標。亞力電機根據全球能源轉型、ESG趨勢、淨零碳排及RE100等議題,研發了工商級微電網解決方案,其中微電網能源智能管理平台(EMS)及非晶質變壓器是核心技術,能幫助電力用戶完美整合再生能源、可控負載及儲能系統,精準監視負載及能源管理,避免用電超約,並實現綠電使用最佳化、契約容量適度化。
亞力電機自1957年成立以來,113年產線滿載,自製產品出貨處於高峰,獲利有機會再創新高。未來營運展望佳,除了來自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及半導體大廠國內外擴廠的帶動,AI運算對龐大電力需求也帶來機房商機,在手訂單已逾100億。太陽能變流器新產品及大型案場系統建置,储能及微電網與充電樁等新產品,以及高鐵、台鐵、捷運、輕軌汰舊換新,均為亞力帶來新的動能。今年公司站在成長軌跡上,預計年營收將有兩位數成長,突破100億,獲利也將創歷史新高。
近期,台灣的能源市場經歷了一波波挑戰,特別是在大型案場推動方面,業界普遍對今年的併網前景不樂觀。大同智能總經理黃允巍甚至將當前情況形容為「寒冬中的寒冬」。然而,在這樣的景氣低谷中,黃允巍認為這是公司練兵和深化業務布局的絕佳機會。
黃允巍透露,大同智能將透過太陽能EPC與維運、充電樁、儲能等多元業務的發展,保持成長動能,並維持原訂的IPO時程不變。他強調,綠電的營收對公司來說非常可觀,而VPP虛擬電廠則是能源轉型中的關鍵角色。大同智能擁有320MW的太陽能電廠,年發綠電量達4億度,與Tesla合作銷售40多套Powerwall儲能系統,即將開展工廠表後儲能建置,在VPP市場取得領先優勢。
面對企業對綠電需求的殷切,黃允巍指出,電廠炙手可熱,但市場上也出現了一些亂象。部分業者採取「先買電再找用戶」或「賣未來電」的模式,先與用戶簽約,但電廠尚未開始發電,甚至尚處於開發或建置階段,這種做法潛藏著不確定性風險,甚至可能影響綠電產業的發展。
黃允巍強調,售電微利且非穩賺不賠,若業者未依合約足額供電,將面臨罰款的經營風險。擁有自有電廠,在供電青黃不接時可以彈性調度,確保供電穩定。大同智能提供電廠持有人具保障的交易條件,並向電廠持有人及用戶喊話,目前已有需求者名單,簽約即可立即售電,避免收錢風險,並有充裕的綠電現貨與持續供應能力,協助用戶實現RE100及淨零目標。
隨著綠電交易從「一對一」模式轉向「一對多」、「多對一」甚至「多對多」的複雜形態,從購電業者、電廠到台電及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等複雜申辦流程,都需精準對接並定期提交報表給相關機關及業主查驗,以確保交易透明與合規。黃允巍認為,售電業者的專業與整合效益對穩定市場至關重要,政府與產業界合作致力完善法規並優化流程,降低綠電交易的複雜性與風險,是台灣能源轉型的穩定動能。
台灣電力公司(台電)面臨著嚴峻的財務壓力,近期經濟部爭取的2,000億元撥補預算恐將落空,這對台電的經營造成不小的影響。由於台電截至2024年底累虧逾4,229億元,若要扭虧為盈,電價平均還需調漲約6.6%。這波調漲若確定實施,將成為自2024年起電價連續三度調漲。
經濟部對此局勢感到進退兩難。一方面,台電去年虧損411億元,累虧4,229億元,若能獲得千億元的救命錢,預計2024年將轉盈餘589億元,累虧亦可降至3,229億元,讓台電得以維持正常營運。另一方面,立法院已刪除經濟部編列的台電撥補預算,這對台電的財務狀況和更新汰換電力設備的能力造成重大影響。
對於2,000億元撥補預算的未確定,經濟部已進行兩個方向的沙盤推演。第一個選項是保持電價不變,觀察國際能源價格走勢;第二個選項則是調漲電價,但調漲幅度將非常重大。若要讓台電打平,平均電價還需調漲6.6%,若要達到3%的合理利潤,則需調漲9.6%。預計這波調漲將主要影響民生電價,包括住宅和小商店。
台電指出,民生電價330度以下用戶的每度單價比20年前還低,以最低的120度來看,現行價格為1.68元,而2004年的價格則為2.1元。雖然俄烏戰爭後國際燃料價格大漲,台電自2022年起陸續調漲電價,但民生電價多數時間保持凍漲或較低調幅。然而,產業電價已經四次調漲,單價達每度4.29元,累計漲幅超過六成,而民生電價平均單價仍為2.77元,台電每賣一度電就虧損超過1元。
經濟部對立法院刪除台電撥補預算表示關切,認為這將弱化台電支持民生電價的財務狀況,並癱瘓台電更新汰換電力設備的能力,對國人用電造成衝擊。台電將會將相關財務情況及成本結構資料提報至電價費率審議會討論。總之,經濟部保留調整電價的空間。
台電面臨嚴峻財務挑戰,為維持公司營運所需現金,今年計劃發行債券達1,500億元,創歷年新高。作為全台最大的發債公司,台電的市場投資意願恐難以維持,能否如期籌資成為一大變數。
截至2024年底,台電的債在外餘額已高達5,400億元,市占率達15%。今年繼續發債,市場對投資意願的降低以及利息負擔的上升,對台電來說都是不小的壓力。台電預估,每年利息將增加20億到40億元。
回顧2023年,台電已向市場發行六期公司債,總額達1,161億元。今年的舉債額度更是預計將達1,500億元,超過了去年的數字。
根據台電的財報,截至2024年底,台電的長短期借款已經超過1.6兆元,這包括了銀行借款及發債。隨著舉債規模的擴大,加上央行多次升息,台電的利息支出已達到300億元,負債比達92.7%。
儘管經濟部在2024年初為台電增資千億元,使得台電的負債比較2023年略有下降,但負債比仍高達九成以上,處於高水位。
對台電來說,最為棘手的財務狀況是政府撥補的2,000億元尚未到位。若台電必須額外舉債,將面臨籌資困難及融資成本高等多重困難,進一步惡化公司的財務狀況。
台灣智慧能源領域再掀新篇章,全球領先的智慧能源技術公司SolarEdge(NASDAQ:SEDG)正式發表了其首款商用儲能系統SolarEdge CSS-OD,以及專為打造智慧型微電網的備用電源解決方案SolarEdge BUI。這兩款新品將於今年第一季開始出貨,為台灣市場帶來嶄新的能源解決方案。
SolarEdge台灣區總經理蔡尚霖在發表會上表示,SolarEdge CSS-OD商用儲能系統特別為中小型商用系統量身打造,適用於室內外安裝,其核心組成包括102.4kWh電池櫃和50kW電池變流器,總容量可擴充至每電站1MWh。該系統與太陽能系統完美整合,為用戶帶來更高的能源效益。
SolarEdge CSS-OD提供10年保固,並在出廠時即完成預先組裝,大幅縮短現場安裝時間,加速系統部署。此外,該產品還可整合電力備援功能,與100kW及250kW商用備用介面相結合,有效防止現場電力中斷對生產和設備造成的損失。
為了進一步提升能源管理效率,SolarEdge CSS-OD整合了新型雲端型能源優化平台SolarEdge ONE工商型。該平台能自動同步處理及最佳化電站發電和儲能,降低能源成本,並能透過單一軟體介面管理內外部的即時資料,協助客戶做出最佳的能源決策。
蔡尚霖總經理強調,SolarEdge推出的SolarEdge CSS-OD商用儲能系統和電力備援BUI,結合高效率的直流優化太陽能變流器與SolarEdge ONE工商型能源優化平台,提供全方位的功能,滿足用戶的自發自用需求。這不僅是台灣智慧能源市場的一大進步,也將為台灣的電力供應帶來更多可能性。
台灣電力產業近期受到市場關注,其中華城、中鋼、堤維西等公司因應川普政府的基礎建設政策,表現亮眼。華城集團在國際市場表現強勁,外銷市場的動能不斷提升,同時受益於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及2025年淨零碳排目標,帶動重電設備的需求。此外,華城也積極開拓AI市場,認為算力背後的電力需求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點。近期,華城已接獲2027年至2028年的訂單,並在擴充產能,為未來發展做準備,其中三廠預計明年底完成試車,最快2026年可出貨。
中鋼集團則因應川普政策,在基礎建設及特斯拉供應鏈等利多下,表現亮眼。近期股價從低點18.1元上漲至20.15元,短期漲幅逾11%。這主要受益於多項重建題材的激勵,如洛杉磯大火、以色列與哈馬斯的停火以及俄烏戰爭有望結束等,這些事件都將吸引大量重建資金,其中鋼材需求將扮演重要角色。春節長假後,鋼市預計將迎來一波補貨潮,中鋼開春開紅盤的機率高,對鋼價有正面影響。
堤維西集團則在北美市場展開新局,在底特律附近設廠,直接供應美國車廠。在美國廠落成啟用前,堤維西將先由台灣產線供應,這也使得堤維西在車燈領域的競爭力受到市場矚目。
外資點讚電力設備產業,摩根士丹利(大摩)表示,去年多家供應商的電力設備積壓仍呈現年成長表現,其中全球一級供應商的交貨期已延長四至五年,台灣廠商則延長二至三年;另外,政府持續調高電力需求成長,目前台電完成投資5,645億元的電網復甦計畫,比原定的2032年完工日期提早四年。
里昂指出,由於AI需求、再生能源滲透率提高及電網升級的推動,台灣與美國變壓器的需求強勁。產業持續擴充產能,變壓器的供需缺口將於今年下半年至明年上半年達到高峰。由於變壓器的利潤較高,台灣設備製造商將有望受惠。
華城去年12月營收逾35億元,月增108.1%、年增36.2%;去年全年首度突破200億元,年增45.3%,單月、全年皆創歷史新高紀錄。中興電表現也不俗, 12月營收23.5億元,年增16.7%;2024年全年營收256億元,年增15.6%,單月、全年同創歷史新高。
法人指出,目前華城已在接2027年至2028年的訂單,去年第4季新接訂單金額約120億至150億元,並與三至五家核心客戶簽訂長約,保有調價機制,以確保未來營收持續成長。
中興電方面,法人表示,中興電在重電設備市場的領導地位穩固,在離岸風電及儲能領域亦具備優勢,惟台電工程進度因為缺工有遞延現象,預期今年下半年拉貨速度才會轉快,屆時中興電業務量能有望迎來一波成長高峰。
權證發行商建議,看好相關個股後市的投資人,可選價內外10%以內、逾90天的商品介入。連結華城的相關權證包括華城統一48購01(079392)、華城群益46購02(060438);中興電相關權證有中興電統一4B購02(058834)、中興電國泰47購01(059291)。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日前表示,興達電廠三部新機組陸續上線後,未來將拉線直供南科,增加科學園區供電裕度及品質。他強調,興達電廠將是台南、台灣重要的穩定供電基地。
台電表示,只要路權取得順利,興達電廠到南科、台中電廠到中科工程有望在2032年完成。
南科園區持續擴大,台積電也在南部陸續設廠,因應用電成長需求與淨零目標,興達電廠燃氣複循環機組將扮演要角。台電估計,今年用電尖峰負載4,206萬瓩,夜尖峰負載3,831萬瓩,雙雙寫下新高。
台電表示,新1號機自2024年9月點火加入發電陣線,目前正進行試運轉測試,目標2月10日可接受調度,接續邁入商轉,正式上線後可望年增逾70億度低碳電力;新2、3號機現正進行機械儀電安裝作業。
亞力的微電網能源智能管理平台,以雲端圖形化介面,完整監視廠內用電狀況,用電尖時主動控制可控負載,也能調配自發自用太陽能系統及儲能系統,具有降低契約容量的效益,長期停電時,也會自主啟動備援柴油發電機組,避免因長期停電造成損失。此外,可將AC及DC充電樁納入管理,避免電動車充電造成額外負載容量超約。
重電大廠紛紛搶進能源再生市場,亞力也是太陽能變流器專業廠,前年變流器出貨擠進前五大,去年10月推出225kW、1,500Vdc直流/800Vac交流輸出新產品,在大型案場具有高性價比,助力實現淨零。
因應全球能源轉型、ESG趨勢、淨零碳排及RE100等議題,亞力研發工商級微電網解決方案,微電網能源智能管理平台(EMS)及非晶質變壓器,為最重要的核心,使電力用戶完美整合再生能源、可控負載及儲能系統,精準監視負載及能源管理,避免用電超約,並且實現綠電使用最佳化、契約容量適度化。
亞力1957成立,113年產線滿載,自製產品出貨處於高峰,獲利有機會再創新高,未來營運展望佳。除了來自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及半導體大廠國內外擴廠,AI運算對龐大電力需求也帶來機房商機,在手訂單逾100億。太陽能變流器新產品及大型案場系統建置,儲能及微電網與充電樁等新產品,高鐵、台鐵、捷運、輕軌汰舊換新均帶來動能。今年站在成長軌跡,年營收有機會兩位數成長,突破100億,獲利同步創歷史新高。
景氣低谷是練兵的好時機,黃允巍表示,這是公司強化競爭力與深化業務布局的機遇。憑藉太陽能EPC與維運、充電樁、儲能等多元業務同時展開,今年將持續保持成長動能,原訂IPO時程不變。黃允巍說,綠電的營收貢獻可觀,VPP虛擬電廠是能源轉型關鍵,大同智能憑藉320MW太陽能電廠,年發綠電約4億度,與Tesla合作售出40多套Powerwall儲能,即將展開工廠表後儲能建置,在VPP市場取得領先優勢。
企業對綠電需求殷切,電廠炙手可熱,但亂象頻現。部分業者以「先買電再找用戶」或「賣未來電」的模式運作,先與用電戶簽約,但電廠還未開始發電,甚至尚在開發或建置階段,潛藏不確定性風險,甚至可能影響綠電產業發展。黃允巍指出,售電微利且非穩賺不賠,業者若未依合約足額供電,將面臨罰款的經營風險。擁有自有電廠,在供電青黃不接時彈性調度,可確保供電穩定。大同智能提供電廠持有人具保障的交易條件,向電廠持有人及用電戶喊話,目前握有需求者名單,簽約可立即售電,不會有收錢的風險,有充裕綠電現貨與持續供應能力,協助用電戶實現RE100及淨零。
綠電交易從「一對一」模式轉向「一對多」、「多對一」,甚至「多對多」的複雜形態。從購電業者、電廠到台電及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等複雜申辦流程,都需精準對接並定期提交報表給上述機關及業主查驗,以確保交易透明與合規。售電業者的專業與整合效益對穩定市場至關重要,政府與產業界合作致力完善法規並優化流程,降低綠電交易的複雜性與風險,是台灣能源轉型的穩定動能。
截至2024年底,台電累虧逾4,229億元,依據台電成本,電價平均仍需調漲約6.6%才能打平,因近年工業電價多次調漲現已超過台電發電成本,因此若這波調漲電價,預料將會以民生電價為主,包括住宅及小商店,若最後決定調漲,將是自2024年起電價連三漲。
經濟部在114年度編列撥補台電1,000億元,但在農曆年前,立法院已三讀、刪除這筆撥補預算;經濟部另編列113年度編列追加預算1,000億元,立法院對此案決議「由院長召集協商,協商後再行處理」,換言之,這筆千億撥補是否還有轉圜空間,立院本會期見真章,但外界並不樂觀。
此局勢令經濟部及台電進退兩難。一方面,台電去年虧損411億元、累虧4,229億元,但若仍有千億元救命錢支應,2024年將由虧轉盈餘589億元,累虧亦可降到3,229億元,台電尚可營運調度。二方面,該案如何處理,主動權仍是在野陣營,立院本會期開議,又適逢3月電價審議會前夕,因此難以決定是否要以調漲電價因應。
經濟部官員說,已要求台電先預測今年國際能源價格走勢,是否漲電價,「現還未到決定時候」。
據了解,對於2,000億元撥補未有著落,經濟部內部沙盤推演兩個方向。第一個選項是電價先按兵不動,再視國際能源價格走勢來判斷。惟在川普2.0時代,國際能源價格走勢不好預測,若由台電繼續舉債苦撐,國際上一有風吹草動,台電恐難以因應。
第二個選項就是調漲電價,但事關重大。若要讓台電打平,平均電價還要漲6.6%,若要讓台電有3%合理利潤,平均電價則要漲9.6%。外界預期,這波電價調漲將會以民生電價為主。
據台電財務報告評估,台電若未能拿到2,000億元撥補,以目前電價水準,預估2025年還要再虧損400多億元,建議適度調整「民生電價」,讓整體財務不再惡化。台電提及,民生電價330度以下用戶的每度單價比20年前低,以最低的120度來看,現行是1.68元,2004年則是2.1元。
俄烏戰爭後,國際燃料大漲,台電在2022年起陸續漲電價,民生電價多凍漲或採較低調幅,但產業電價漲了四次,單價已達每度4.29元,累計漲幅超過六成;而民生電價平均單價還在2.77元,台電是每賣一度就虧超過1元。
對於立法院刪除台電撥補預算,經濟部對外表示,此舉除弱化台電支持民生電價的財務狀況,更癱瘓台電更新汰換電力設備的財務能力,進而對國人用電造成衝擊。至於外界關切電價議題,台電會將相關財務情況及成本結構資料,提報至電價費率審議會討論。簡言之,經濟部保留了電價調整空間。
台電舉債規模龐大,2024年底公司債在外餘額高達5,400億元,市占率高達15%。
台電今年繼續發債,除市場投資意願已降低,還會推升利息負擔,台電推估,每年利息就增加20億到40億元。
台電曾在2023年向市場大舉債,一共發行六期公司債、合計1,161億元。今年舉債額度達1,500億元,超越2023年。
據台電財報,2024年底台電長短期借款已破1.6兆元,包括銀行借款及發債,隨舉債規模日益龐大,加上央行多次升息,光利息支出達300億元,負債比達92.7%。因經濟部在2024年初增資台電千億元,才使台電負債比較2023年略降,但負債比仍在九成以上高水位。
對台電來說,最糟財務狀況就是政府撥補2,000億元未有著落,台電必須額外舉債,將面臨籌資難,及融資成本高等困難,又會進一步惡化財務。
SolarEdge台灣區總經理蔡尚霖表示,SolarEdge CSS-OD專為中小型商用系統設計,為表後應用,可安裝於室內外,由額定值102.4kWh電池櫃及50kW電池變流器組成,總容量最高可擴充至每電站1MWh,並與太陽能系統整合,為終端使用者提供更多的能源效益。
這款商用儲能系統提供10年保固,出廠時已預先組裝完成,大幅縮短現場安裝時間,加快系統部署。可整合電力備援功能,搭配100kW及250kW商用備用介面,以防止現場電力中斷及間歇造成生產損失或設備停機的影響。
該產品整合新型雲端型能源優化平台(SolarEdge ONE工商型),能自動同步處理及最佳化電站發電和儲能,降低能源成本,並且統整內外部的即時資料,透過單一軟體介面管理,協助客戶做出最佳的能源決策。其功能強大的EMS解決方案,支援多種能源優化模式及應用,包括最大化發電自用及削峰填谷,也能在未來支援適用於台電的需量反應功能,針對動態定價的電價優化和電網參與。
蔡尚霖表示,SolarEdge推出首款可整合太陽能系統應用的商用儲能解決方案SolarEdge CSS-OD及電力備援BUI,搭配高效率的直流優化太陽能變流器與SolarEdge ONE工商型能源優化平台,提供全方位功能,滿足自發自用。
華城受惠於外銷市場強勁動能、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及2025年淨零碳排,帶動重電設備的需求,而AI商機也是未來的重點之一,因為算力的背後需要電力,AI資料中心建置帶動算力及電力需求,華城近期已在接2027年至2028年的訂單。
除此之外,華城擴充產能,為未來做準備 ,其中三廠預計明年底完成試車,最快2026年可出貨。
中鋼方面,機構法人看好將受惠川普政策,中鋼有基礎建設及特斯拉供應鏈等利多,今年將跟著川普吃香喝辣。
中鋼這波低點18.1元上漲至20.15元,短期漲幅逾11%,主要是受惠多項重建題材激勵。包括洛杉磯大火以及以色列、哈馬斯停火,加上俄烏戰爭有望結束,這都將吸引大筆重建資金釋出,其中用鋼需求將會扮演重要角色。
隨著春節長假後上班,鋼市有機會迎來一波補貨潮,中鋼開春開紅盤的機率高,短中期對鋼價有撐。
堤維西前進北美在底特律附近設廠,直接供應美國車廠,美國廠落成啟用前,將先由台灣產線供應,這也使堤維西在車燈領域的競爭力受到市場矚目。
近年來,中華電信不僅在國內市場深耕不輟,更積極拓展國際版圖,與台灣網通廠商攜手,共同打造先進的技術解決方案。近期,中華電信與台揚合作,成功搶進美國資金支持,投資開放網路技術與應用,展現了台灣網通產業的實力與潛力。
根據最新消息,中華電信與台揚共同推出的戶外大功率Open RAN方案,在227家網通產業競爭者中脫穎而出,榮獲美國國家電信暨資訊管理局(NTIA)NOFO2計畫的3,500萬美元資金支持。這項成就是中華電信與台揚共同邁向國際市場的重要里程碑,也讓台灣網通產業在國際舞台上受到矚目。
中華電信研究院院長蘇添財強調,與台揚的合作,不僅顯示了中華電信在技術創新上的能力,也展現了台灣網通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未來,中華電信將持續深化與政府機構、國內產業領導者及國際夥伴的合作,加速技術商業化落地,為台灣網通產業的發展注入新動能。
在智慧電表領域,中華電信近年來也展現了領先的技術實力。該公司積極發展智慧電表的FAN通訊模組,能夠精準傳送低壓用戶的用電資訊至台電公司,實現電力供需調度的最佳化。截至目前,中華電信已累積佈建167萬具智慧電表通訊模組,成為國內智慧電表通訊市場的領導者。
此外,中華電信與中磊的合作更是創新與實力的象徵。兩家公司聯手採用NB-IoT/LTE-M1通訊硬體技術,並結合中華電信自主研發的智慧電表HAN通訊模組,打造出更高效的智慧電表解決方案。這套方案已率先通過台電公司的「推廣用戶端能源管理服務合作原則」計畫的「符合性測試」及「交互可用性測試」,顯示了其在智慧電表領域的領先地位。
總結來說,中華電信近年來在技術創新、市場拓展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果,不僅提升了台灣網通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也為用戶帶來了更優質的服務。未來,中華電信將繼續與台灣廠商攜手,共同開拓更廣闊的市場,為台灣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中華電信日前宣布與台揚合作戶外大功率Open RAN方案,於全球227家網通產業的角逐者中脫穎而出,獲得美國國家電信暨資訊管理局(NTIA)的NOFO2計畫3,500萬美元資金支持,與NOKIA國際大廠同登全球七家獲注資者之一。
中華電信研究院院長蘇添財表示,與台揚合作,顯示有實力推動台灣網通產業共同邁向國際市場,將持續深化與政府機構、國內產業領導者及國際夥伴合作,加速技術商業化落地。
近年中華電信也積極發展智慧電表的FAN(Field Area Network)通訊模組,將低壓用戶的用電資訊精準傳送至台電公司,實現電力供需調度的最佳化。中華電信指出,已累積佈建167萬具智慧電表通訊模組,為國內智慧電表通訊市場領導業者,更攜手中磊,率先通過台電智慧電表測試,開創用戶端能源管理新服務。
中華電信與中磊聯手採用NB-IoT/LTE-M1通訊硬體技術,並結合中華電信自主研發的智慧電表HAN通訊模組,打造更高效的智慧電表解決方案,並率先通過台電公司「推廣用戶端能源管理服務合作原則」計畫(Route B)的「符合性測試」及「交互可用性測試」。
14位學者包含前美國能源部長、諾貝爾獎得主朱棣文、台灣經濟研究院董事長吳中書、中經院長連賢明、台北政經學院教授陳添枝、中研院長廖俊智,廖俊智也是氣候變遷委員會副召集人。
賴清德總統昨日宣布台灣減碳新目標,14位學者專家也共同發表「台灣能源政策建議報告」,呼籲應以「今天不做、明天後悔」的緊迫感,全力推動能源轉型。
這份能源政策建議報告指出,對台灣而言,能源議題尤為關鍵,作為全球半導體與AI產業領導者,台灣經濟結構高度依賴人才密集與能源密集的高科技產業。同時化石燃料、石化產業和基礎金屬生產等傳統能源密集產業仍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隨著全球能源轉型加速,如何在有限能源資源下滿足科學園區綠能需求,並兼顧中小企業生存發展,已成刻不容緩挑戰。
14位專家學者建議,未來能源政策應以提升能源供給量能為首要目標,並逐步調整電價以反映實際成本。然而現行低電價政策雖能短期穩定經濟,卻對長期能源供給發展造成壓力。
台電多年持續虧損,2022年赤字達2,675億元,即便政府每年補貼超過1,000億元,仍無法應對資金缺口。該份能源政策報告示警,低電價使台電無法投資基礎設施升級和再生能源發展,進而影響能源供需穩定性。同時低電價削弱用戶節能意識,加劇能源資源浪費。
該份報告也直言,為確保能源供給量能,台灣需合理調整電價,將政策重心放在提升電網韌性與發展儲能設施,從而滿足高科技產業和社會持續增長的能源需求,並提出兩大建議。
首先應逐步提高能源價格,減少對電價大量補貼,能源價格合理化有助反映市場真實成本,促使用戶更有效率使用能源。其次,考量消費行為慣性,台電需設計合理機制,逐步引導用電行為改變。例如可實施分階段價格調整,搭配用電激勵措施與教育宣導。
14位專家學者包括朱棣文、吳中書、連賢明、陳添枝、廖俊智、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教授王平、政大經濟系副教授李文傑、台大經濟系教授李怡庭、政大經濟系李柏樂、新加坡國立大學教授楊賢、中經院研究員劉哲良、芝加哥大學教授蔡瑞胸、中山大學教授盧展南、芝加哥大學教授謝長泰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