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根據台電標準,備轉容量率大於等於10%,代表供電充裕,供電亮綠燈;10%至6%則為代表供電吃緊,亮黃燈;小於等於6%則代表供電警戒的橘燈。一旦備轉容量掉到90萬瓩以下,代表限電警戒的紅燈;備轉容量50萬瓩以下就亮黑燈,進入限電準備。
DSET全名為「科學、民主與社會研究中心」,為國科會轄下智庫,昨日發布「氣候變遷與基礎設施韌性:台灣半導體產業水資源與電力使用分析報告」,分析台灣半導體產業用水、用電。
報告指出,隨半導體晶片處理技術提升,相同製程每單位產量能耗率雖正在下降,但由於製程產量與品質增加,使半導體製造整體耗電量仍攀升。
報告更指出,台積電雖已投資節能與綠能,近年卻因產能不斷擴張,用電量約呈現每五年翻倍成長的趨勢。
隨著用電成長,另外台積電2奈米預計今年起陸續量產,外界關切台灣是否面臨缺電危機。報告指出,若考量台積電2奈米廠房預計分別於2025、2026年陸續量產,根據已通過的環評或環差報告書,結合主要科學園區用電負載數據,考慮2奈米先進製程可能所需新增用電量後,主要科學園區最大用電負載將一舉攀升至7.51GW(百萬瓩),占全台於2024年最大用電負載41.19GW的18.23%。
報告指出,考慮經濟部所評估的用電需求年成長率,加上目前已知2奈米先進製程的最高用電量1.928GW後,以此估算台電2025年至2035年每天夜尖峰的供電能力表現,結果指出,總量上並無缺電疑慮,然而未來三年(2025年至2027年)夜尖峰備轉容量率可能偶爾略低於6%。
四接再掀環評大戰,環境部今年初召開四接環評初審時,罕見從早到晚召開一整天會議,整天下來高達55位民眾表達意見,其中46人為現場發言,另有九人是透過電話參與,正反意見正面交鋒,也讓環評專案小組罕見作出「建議通過」及「不同意開發」兩案並陳的結論,將於下周環評大會討論。
若在下周大會順利闖關成功,將代表歷時多年的四階環評終於畫下句點;若不同意開發,台電擔憂將對供電穩定產生變數;若議而不決,再留待下次討論,四接環評將進入延長賽。
彭啓明昨日表示,下周四接環評,他將不會出席參與,主因他過去在民間時,曾與台電合作天氣風險評估相關工作,因此以最高規格、自我要求迴避,會議將由次長葉俊宏主持。
彭啓明表示,環評並不是聲量大、人數多就會贏,也並非零和遊戲,是由環評委員做最後決定,他尊重各界意見,過去幾次會議中,各界意見也都有提出,若有新的說法也都很歡迎;他強調,環境部絕對沒有護航,都是依法讓會議能順利進行。
台電先前表示,四接對於穩定供電有其重要性,而穩定供電需以「區域平衡」為核心,隨著北東電網內機組陸續除役,未來僅剩和平電廠的130萬瓩可用,供應量遠低於區域需求,屆時北東電網缺口達470萬瓩以上。
台灣電力公司(台電)面臨著嚴峻的財務挑戰,累計虧損已高達4,229億元。為了力圖改善財務狀況,台電祭出五大開源節流措施,包括擴大綠電轉售、房地活化、調升線路設置費率、降低資金成本以及精進燃料採購策略等。
然而,由於這些改善措施需要時間逐步實施,並且受到國際燃料價格波動的影響,台電預估即使這些措施得以實施,對於總體財務的改善效果有限。經濟部撥補的預算遭到立法院刪除,使得台電自救之路更加艱難。
在現行電價下,台電推估2025年至2027年仍將處於售電虧損狀態。即使國際燃料價格無明顯回落,這些開源節流措施在今年最多只能為台電帶來20億元的收益,而到了2026年則可增加至60億元,2027年則僅增加91億元。與其高達4,000多億元的累計虧損相比,這些增額收益實屬杯水車薪。
台電的五大自救措施中,首先將是擴大綠電轉售。台電規畫在2025年中推出「RE30」低碳電,預計今年可為公司帶來5億元的收益,而隨著綠電的釋出,到2027年可增加至30億元。
第二招是房地活化。台電預計,部分不動產開發案場,如台北市嘉興街、仁愛路臨停土地等,開發完成後可為公司帶來約20億元的增值利益。而量體較大的開發案,如北儲、特貿三等,則預計要到2029年後才能完成。
第三招是調升線路設置費率。由於輸配電成本逐年上升,經濟部電價費率審議會已決議自2025年起調升高壓以上新增用戶線路設置費45%,預計每年可增加15億元的收益。
第四招是降低資金成本。台電表示,過去三年央行升息六次,重貼現率從1.125%調升至2%,加上台電資金需求高,以及舊有債項陸續到期償還,新舉借債項借款利率相對較高,未來借款平均利率持續攀升。台電預估2026年至2027年綜合借款利率為1.73%,並將持續觀察資金市場情勢,伺機洽降利率,以降低整體債項平均利率,預計每年可撙節利息支出25億至26億元。
最後一招是精進燃料採購策略。台電將視情況機動調整長約與現貨採購比例,開拓新供應商以增加競爭性,並在穩定供電及國家安全的前提下,檢討燃料庫存合理天數,降低資金積壓及管理負擔,調整船期,減少滯船費用。
經濟部旗下四大國營事業的2024年財報陸續揭曉,結果讓人驚訝。台電和中油因為國際燃料價格未回升至俄烏戰爭前的水平,加上民生用電用油的凍漲,去年分別出現411億元和355億元的虧損。台水則因為投入自來水工程,去年虧損41億元。唯有台糖獲利,去年稅前淨利達到57億元。
截至去年底,台電的累計虧損已經高達4,229億元。由於政府撥補給台電的2,000億元預算可能無法如預期到位,經濟部將在3月的電價審議會上討論4月的電價。國內水價已經31年未調整,行政院長卓榮泰日前指示經濟部啟動合理的檢討,未來電價和水價的走勢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油價檢討也已在規畫中。中油雖然有油價公式,但受到「平穩措施」和「亞鄰最低價」雙重約束。為了爭取合理反映成本,經濟部正在討論鬆綁「亞鄰最低價」,給予中油更多的調整空間,但具體討論時間尚未確定。中油去年為了配合政府穩定物價,吸收民生和產業油氣價格,結果造成355億元的税前虧損,累計虧損達到691億元,超過資本額一半,負債比近93%,財務狀況相當堪憂。若今年油氣價格無法合理反映,估計還將虧損300億元。
台水在2024年虧損41億元,與2023年的虧損42億元相當接近。近年來,台水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進行自來水工程,這些工程都是透過自行借貸來完成的,如今借款已經高達1,000多億元,每年都必須支付大量的利息費用。隨著這些工程陸續完工並入帳,還將衍生出折舊攤提的問題。此外,台水從今年開始投入「持續推動降低漏水率計畫」,預計在未來八年內再投入807.7億元,目標是將2031年的漏水率降至10%。這意味著台水還需要舉借更多的債款來應對,虧損情況難以改善。
在台灣的工業發展脈絡中,近年來不僅有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更見證了創新技術的蓬勃發展。榮成(1909)公司今年即將啟動新業務,積極投入綠色低碳紙箱生產,這一舉動將不僅對環保產業帶來新動能,也將為公司拓展新的收益來源。
榮成(1909)表示,未來將不再增加造紙產能,轉而著重於減碳工作的落實。公司計劃全力推動綠色包裝低碳紙箱的生產,這一策略將有助於降低產業對環境的負擔,同時提升工業用紙的自用比率。
在能源轉型方面,永豐餘公司也展現了領先的行動。公司旗下永餘智能與欣欣客運合作,共同推動虛擬電廠計畫。這項計畫結合了智慧充儲系統,並將聚合電動載具充電樁與储能系統以及台電交易平台服務相結合,預計今年底即可完成,這將是台灣首次實施的這類案例。
華紙則在追求高附加價值產品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公司宣佈將開發木材纖維抽絲紡紗產線,並已經開始進行試產機台的調校工作,小量製造工作也正在進行中。華紙的這一策略將使公司走出傳統「紙」的框架,開拓綠色環保的商機。
這些公司的行動不僅體現了台灣企業對環保與創新的堅定承諾,也為台灣的工業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市場需求的變化,這些公司預計將在未來的競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經濟部撥補台電預算遭立法院刪除,台電為自救祭出五大招,然而因財務改善措施是陸續呈現,若國際燃料價格無明顯回落,五大開源節流措施可增加淨收益有限,台電無法單靠自身財務改善而達成損益兩平,電價調漲仍面臨壓力。
台電推估,在現行電價下,預估2025年至2027年仍處於售電虧損,若國際燃料價格無明顯回落,開源節流措施在今年約只增加20億元收益,2026年則增加60億元,到2027年也僅增加91億元,與高達4,000多億元累虧相比,猶如杯水車薪。
台電採行五大自救措施,第一是擴大綠電轉售。台電規畫將自建綠電於2025年中推出「RE30」低碳電,預估今年可增加5億元收益,隨著綠電釋出,至2027年可增加至30億元收益。
第二招是房地活化。台電預估,台電部分不動產開發案場如台北市嘉興街、仁愛路臨停土地等案開發完成,增值利益約20億元;至於量體較大的開發案,如北儲、特貿三等案,預計要至2029年後完成。
第三招是調升線路設置費率。因輸配電成本逐年提高,2024年經濟部電價費率審議會已決議自2025年起調升高壓以上新增用戶線路設置費45%,預計每年可增加15億元。
第四招是降低資金成本。台電表示,過去三年央行升息六次,重貼現率由1.125%調升至2%,以及台電資金需求仍高,且較低利率之舊有債項陸續到期償還,新舉借債項借款利率相對高,未來借款平均利率持續攀升。
台電並預估2026年至2027年綜合借款利率為1.73%,將持續觀察資金市場情勢伺機洽降利率,於利率相對低檔之際,舉債固定利率的借款並發行公司債,以抑低整體債項平均利率,預計2026年至2027年每年可撙節利息支出25億至26億元。
第五招是精進燃料採購策略。台電將視情況機動調整長約與現貨採購比例,開拓新供應商增加競爭性,以抑低採購成本。此外在穩定供電及國家安全前提下,檢討燃料庫存合理天數,降低資金積壓及管理負擔,調整船期,減少滯船費用。
截至去年底,台電累虧仍高達4,229億元,因政府撥補台電2,000億元預算恐落空,經濟部將在3月電價審議會討論4月電價;國內水價31年未調整,行政院長卓榮泰日前指示經濟部啟動合理檢討。未來電價、水價走勢受外界關注。
油價檢討亦有規畫。中油油價雖有公式,但仍有「平穩措施」與「亞鄰最低價」雙緊箍咒,中油積極爭取合理反映成本,經濟部已在討論鬆綁「亞鄰最低價」,讓中油多一點調整空間,惟何時端上檯面討論則未定。
中油因配合政府穩定物價,吸收民生、產業油氣價格,去年稅前虧損355億元、累積虧損達691億元,超過資本額一半,負債比近93%,財務狀況堪憂;今年若油氣價格無法合理反映,估再虧損300億元。
台水2024年虧損41億元,與2023年虧損42億元接近。台水近年投入自來水工程,都是自行借貸,如今借款已高達1,000多億元,每年都須支付利息費用;其次,這些工程陸續完工,財產要入帳,就會衍生出折舊攤提。此外,台水今年起投入「持續推動降低漏水率計畫」,八年再投入807.7億元,達成2031年漏水率降至10%。這代表著台水還得舉更多債支應,虧損很難改善。
榮成表示,未來將不再新增造紙產能,經營重心會放在落實減碳工作上,全力朝下游綠色包裝低碳紙箱擴展。
永豐餘旗下永餘智能去年底與欣欣客運簽署「智慧充儲系統應用於虛擬電廠平台計畫」,為首個聚合電動載具充電樁結合儲能系統與台電交易平台服務的案例,預計今年底完成。華紙在去年宣布切入高附加價值產品,強調將走出「紙」的框架,開發綠色環保商機。
台灣電力價格再次成為焦點,經濟部長郭智輝近日強調,確保工業電價具有競爭力是經濟部的核心目標,但在此同時,台電的財務狀況也必須得到妥善處理。面對台電的虧損問題,政府原計劃編列一千億元協助台電改善電價,但現階段這筆預算卻無法到位,迫使經濟部向國會提出求助。
郭智輝在記者會上表示,台電目前的虧損並非來自於業務不景氣,而是因為過去對一般民生用電的補助,這部分開支是否可以由工業用電電費來承擔,將是電價審議委員會需要詳細計算的問題。他強調,將盡可能確保電價調整不會對物價產生太大影響,同時也要保持工業電價的競爭力。
過去一年內,台灣工業電價已經四次調整,平均電價從每度約2.58元上升至逾4元,累積漲幅高達6成。去年,工業電價更經歷了兩次調漲,分別在4月1日和10月16日。市場普遍預測,今年4月工業電價可能再次面臨調漲壓力。
郭智輝提到,政府原計劃的千億元預算原本只刪減了30億元,但在送至立法院後,竟然遭到全額刪減。這對台電的財務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打擊。儘管政府已經有預算準備來補助台電,但現階段卻無法使用,迫使經濟部不得不向國會尋求支持。
對於沒有千億元補助,台電今年將會虧損多少,郭智輝表示,這部分仍在計算中。雖然今年國際原物料成本有所下降,但由於台電的負債比高達90%以上,這才是台電財務問題的根本所在。經濟部將繼續努力,尋找解決之道。
台灣電力公司(台電)面臨財務壓力,經濟部長郭智輝於近期表示,由於過去對民生電價的補貼,台電目前處於巨大虧損狀態。為了解決這一困境,郭智輝強調,電價調整需遵循不影響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以及保持工業電價競爭力的原則。 郭智輝在出席一場活動時指出,台電的負債比已經高達九成,政府雖然已編列預算補助,但目前尚未動用。他呼籲各界若不能接受電價調漲,應向國會表達關切,並請求協助台電改善財務狀況。 根據郭智輝的說法,台電的虧損主要來自於對民生電價的補貼,而非經濟部的不努力。目前台電的成本為每度3.7元,而民生用電價格為2.7元,造成每發一度電就虧損1元。為了補貼民生用電,台電每年需要承擔700至800億元的虧損。 由於立法院先前通過刪除114年度挹注台電千億元預算案,以及113年度追加千億撥補預算的難以預期,經濟部將於3月中下旬召開電價審議會,決定4月的電價。外界預期,台電將準備電價調漲方案,以應對財務困境。 郭智輝強調,電價調整的決定權在於電價審議會,並呼籲大眾理解台電所面臨的財務壓力,以及為了維持經濟穩定和工業競爭力,調整電價的必要性。
郭智輝表示,台電負債比高達九成,政府已編列預算補助,「已經放在抽屜裡面,不讓我們拿來用」;若外界不能夠接受電價調漲,請各界向國會拜託一下,請國會高抬貴手,協助台電改善財務。
經濟部將於3月中下旬召開電價審議會,決定4月電價,外界預期,由於立法院年前通過刪除114年度挹注台電千億元預算案,113年度追加千億撥補預算亦難樂觀,經濟部將會準備電價調漲方案
郭智輝昨出席勤業眾信「鏈結創新驅動未來高峰會」時受訪表示,台電過去對民生電價有很多補貼,因此面臨巨大虧損,至於未來電價是否還要由工業電價繼續吸收仍須再討論,電價調整需由電價審議會決定。他說,不影響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以及工業電價具備競爭力,都是電價調整的基本原則。
媒體詢問,若台電今年未獲得補助或沒有調漲電價,是否有試算台電今年的虧損情況。郭智輝表示,還在計算中,今年購買的原料價格不會那麼緊張,經濟部也會努力,但台電現在負債比高達九成,這是根本的問題。
郭智輝日前針對電價議題回應,「大家如果同意,稍微讓我們調一下」,他先前強調,台電虧損是因補貼民生用電,並非經濟部不努力,現在成本是每度3.7元,民生用電是2.7元,目前每發1度就虧損1元,光是補貼民生用電,一年就要虧700、800億元。
郭智輝表示,台電目前狀況大家都很清楚,且台電虧損不是因為經 營不好,主要是過去補助一般民生用電,這部分是不是能由工業用電 電費再吸收,必須詳細計算,電價審議委員會會盡可能算出不影響物 價(CPI)且具有競爭力的價格。
國內工業電價2022年來已四度調整,平均工業電價由平均每度約2 .58元調高至逾4元,累積漲幅已逾6成。單是去年,工業電價即歷經 兩波調漲,4月1日漲了一次,10月16日又再漲一次。市場多數預估, 今年4月工業電價會再度面臨漲價壓力。
郭智輝表示,政府本來有準備1千億元要來協助 改善台電財務,進 而降低電價調漲壓力,但現在受到預算影響,「如果大家都不能夠接 受漲價的話,可能就是大家要稍微跟國會再拜託一下,請國會能夠高 抬貴手」。
郭智輝強調,原本1千億預算在經濟委員會只刪了30億元,結果送 到大院時變成統刪1千億元,這1千億元對台電的財務來講,「是非常 大的問題」,政府有準備預算來補助、錢已經放在抽屜,但現在不能 拿來用。
針對如果沒有1千億元補助,台電今年會再虧多少?郭智輝表示, 現在還在計算,因為今年國際原物料成本下降,可能買原料的價格就 不會那麼緊張,但因台電現在負債比逾90%,這才是台電財務最根本 的問題,經濟部會再努力。
台灣知名電器製造商Panasonic集團,不僅是全球市場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是環境永續的堅定推動者。昨日,該集團於台灣展現其對「Panasonic Green IMPACT」環境永續承諾的堅定,公佈了朝向2030年全事業碳中和及2050年使用能源小於創造能源的環境願景的最新進展。
在昨日的新品發表中,Panasonic集團隆重推出全新VX極致旗艦家用空調系列,並正式發表了「史上最省電PLUS」家用空調。這款新產品在智能省電方面再創高峰,其節能效能超越國家新1級標準,並搭載了智能語音聲控功能,讓消費者能夠享受更加舒適便利的生活。
台灣Panasonic集團為了提供符合減碳需求的商品,今年推出的全新外觀VX系列家用空調,搭載了全新AI節能制御系統。該系統透過速冷科技和智感控濕的交互作用,能夠有效維持室內濕度在60%以下,創造出最佳體感狀態,並達到舒適冷房的效果。
此外,Panasonic還推出了「六恆智能控制器」,這款控制器能夠智慧串聯所有電器,根據不同空間的需求,一鍵開啟智能模式,實現對每個空間空氣品質的精準掌控,達到舒適的環境狀態。
為響應政府推動的深度節能計畫,Panasonic展示了6項能源解決方案。對於企業端,重點放在能源節約和管理上,提供「省能源解決方案」和「替代能源解決方案」,並提供適合大型用戶的大型空調機種以及「RE100能源解決方案」。該方案整合了ABS吸收式與GHP瓦斯式空調,在夏季用電高峰時提供省電且穩定的空調系統。
在能源管理方面,Panasonic提供了「能源管理解決方案」,從源頭幫助企業進行能源使用和存量控管,以達到資源運用最大化。對個人消費者而言,則有「省能源家電解決方案」,鼓勵消費者汰換家中老舊家電,使用節能電器,減少不必要的能源浪費。
此外,「HOME IoT解決方案」讓消費者能夠遠端操控空調及除濕機等家電,以響應台電ADR計畫目標,實現電力削減。
台灣安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昨(12)日於董事會上宣布,已通過屏東農科廠的相關招標程序,並同時決定進行二次配電擴充工程,該工程預算將控制在7,590萬元以下。此外,公司董事會也公佈了去年每股盈餘為2.05元,並決定每股配發現金股利1.2元。 安心食品在2024年整年度的營收為60.45億元,與前一年度相當,而税後純益為6,632萬元。由於業外投資收益減少,年減幅達60.2%,每股稅後純益為2.05元,較前一年度的5.17元有所下降。董事會同時通過了每股配發現金股利1.2元的決議。 安心食品坐落於行政院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該公司規劃了一個萬坪基地,以打造專屬的食品廠房——安心農科廠。為了應對後期新增製程設備的需求,公司在原有工程規劃的基礎上,發現原規劃的容量已經不夠使用,因此決定進行二次配電擴充工程。 此項工程將由關係人「東元電機」承攬。根據安心食品的說明,由於後期製程設備的增設,向台電申請的使用容量已經達到原規劃的極限,為了確保生產運作不會受到影響,公司決定進行二次配電擴充,以滿足生產需求。
台灣Panasonic集團致力提供符合減碳需求商品,今年推出全新外觀的VX系列家用空調,搭載全新AI節能制御系統,透過速冷科技和智感控濕交互作用,能讓室內濕度有效維持在60%以下體感最佳狀態,有效達到舒適冷房效果;Panasonic推出「六恆智能控制器」,智慧串聯所有電器,可依住家不同空間需求,一鍵開啟智能模式,掌控每個空間空氣品質,達到舒適環境狀態。
響應政府深度節能計畫,Panasonic針對各類型用電戶展示6項能源解決方案,對企業端著重在能源節約和管理兩大面向,節約上有「省能源解決方案」和「替代能源解決方案」,提供企業客戶適配的大型空調機種,以及「RE100能源解決方案」,整合ABS吸收式與GHP瓦斯式空調,提供大型用戶在夏季用電高峰時省電且安定的空調系統,以及多元的能源解決方案。能源管理面向,Panasonic提供「能源管理解決方案」,從源頭助企業進行能源使用和存量控管,達成資源運用最大化;個人端則有「省能源家電解決方案」,鼓勵消費者汰換家中老舊家電,使用節能電器,省下更多不必要浪費;另外「HOME IoT解決方案」,讓消費者能遠端操控空調及除濕機等家電,響應台電ADR計畫目標,實現電力削減。
安心食品2024年全年營收為60.45億元,跟前一年度金額差不多,稅後純益 6,632萬元,據了解,因業外投資收益減少影響出現年減60.2%,每股稅後純益為2.05元,前一年度EPS5.17元;董事會也通過每股配發現金股利1.2元。
安心食品位於行政院屏東農業生物科技園區,規劃萬坪基地打造專屬食品廠房安心農科廠,委請關係人「東元電機」承做有關本廠二次配電工程,依原建廠規劃向台電申請的使用容量,因後期新增製程設備,在既有工程規劃基礎上,原規劃之容量已經不足使用,故辦理二次配電擴充之工程,工程價款不超過7,590萬元。
機電四雄之一的士電(1503)在1月份交出亮麗的成績單,合併營收達42.48億元,年增長達8.71%,創下同期新高。這主要得益於台電強韌電網計畫的推動,以及變壓器及配電盤的外銷業務的增長,為公司營收和獲利帶來顯著的提升。
另一家機電龍頭華城(1519)在1月份的合併營收為12.75億元,雖然與上月相比減少了63.65%,但年增長達89.01%,同樣創下同期新高。華城的成長動能來自於台電訂單及外銷業績的認列,以及綠能產業的發展。華城預計,由於去年第四季新增外銷訂單破百億元,加上累計在手訂單超過300億元,未來3至5年的訂單量將無虞。
中興電(1513)在1月份的合併營收為19.29億元,年減少0.70%,但這仍然改寫了同期的次高紀錄。由於1月份是農曆年長假,工作天數減少,但中興電今年仍目標新增訂單達200億元,目前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及統包工程在手訂單合計近400億元。
亞力(1514)在1月份的合併營收為5.72億元,年減少11.68%,創下同期次高。這主要受到農曆年提前至1月下旬,工作天數減少的影響。亞力強調,台電強韌電網計畫以及晶圓雙雄海外設廠所需的配電盤及變壓器等電力設備訂單,將成為今年營收成長的重要動能,目前在手訂單超過百億元,最長訂單能見度可見至2028年。
大同電器(2371)在智慧電表與商用空調市場的表現亮眼,帶動公司1月合併營收達35.6億元,年增率達6.01%,創下近七年來同期新高。公司指出,這次的成績得益于集團各子公司的策略布局逐漸發酵,特別是電力事業群在首月就展現出良好的毛利率成長。
電力事業群在1月的營收表現中,智慧電表項目因台電標案交貨時程的順利,使得營收年增率及月增率均達雙位數。大同已取得馬來西亞電力公司及日本第二世代智慧電表訂單,預計今年將陸續生產並交貨。
商用空調方面,受益於節能與高電價的效應,高效節能空調系統熱銷,營收年增率超過6%。該系統特別為商業大樓、工業廠房及公共設施所設計,具備智慧化管理、能耗優化和高效運行的特點,滿足客戶對節能與穩定性的雙重需求。
在電力核心設備方面,重電與電纜的交貨依台電工程規劃陸續進行,需求穩定增長。大同電器同時在新能源事業上也有所發展,子公司大同智能保持成長動能,320MW太陽能電廠年發綠電約4億度,穩定供電給台電及企業使用。
此外,大同電器與特斯拉合作的Powerwall儲能技術等實績經驗,在VPP市場取得領先優勢,進一步確立了公司在新能源領域的地位。
電、亞力創同期次高。
士電近年重電事業拜台電強韌電網計畫、變壓器及配電盤外銷增長,支撐公司營收及獲利成長,自結1月合併營收42.48億元、年增8.7 1%,
創同期新高。
台電強韌電網計畫、電力級變壓器外銷、綠能產業是華城近年營收獲利成長主要動能。1月合併營收12.75億,雖月減63.65%,但年增
89.01%,創同期新高。華城指出,1月營收成長主因台電訂單及外銷 業績認列。
華城表示,去年第四季新增外銷訂單破百億元,累計在手訂單超過300億元,加上AI產業對電力需求孔急,樂觀未來3∼5年訂單無虞。
中興電受1月農曆年長假、工作天數減少影響,單月合併營收19.2 9億、年減0.70%,但仍改寫同期次高。中興電表示,今年新增訂單 目標
訂為200億,目前台電強韌電網計劃及統包工程在手訂單合計近 400億元。
亞力1月合併營收5.72億元、年減11.68%,創同期次高,主因是農曆年提前至1月下旬,1月工作天數減少影響。亞力指出,台電強韌電 網計
畫、晶圓雙雄海外設廠所需的配電盤及變壓器等電力設備訂單, 都是亞力今年營收成長動能,目前在手訂單超過百億元,最長訂單能 見度看到
2028年。
事業群先前布局策略逐漸發酵,尤其電力事業群在新年度首月即見毛利率繼續成長,其中,重電、電表及商用空調毛利率比前期和 去年同期都
見攀升。
大同電力事業群1月營收表現亮眼,大同表示,智慧電表受惠台電標案交貨時程,營收年增率及月增率均達雙位數,之前取得馬來西亞電
力公司及日本第二世代智慧電表訂單,預計今年陸續生產交貨。
商用空調受惠於節能及高電價效應帶動高效節能空調系統熱銷,營收年增逾6%,該系統專為商業大樓、工業廠房及公共設施設計,具備
智慧化管理、能耗優化和高效運行的特點,滿足各類商業客戶對節能與穩定性的雙重需求。電力核心設備的重電與電纜依台電工程規劃陸續交
貨,需求穩定增長。
新能源事業方面,子公司大同智能持續保持成長動能,320MW太陽能電廠年發綠電約4億度,穩定供給給台電及企業使用;與特斯拉合作
Powerwall儲能技術等實績經驗,在VPP市場取得領先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