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台灣八大工商團體昨(15)日齊聲發表聯合聲明,強烈呼籲朝野各黨派支持1,000億元撥補台電預算,這是為了穩定電價、減輕產業負擔、避免民生物價波動,以及協助企業應對當前挑戰。這八大工商團體分別是全國工業總會、全國商業總會、工商協進會、全國中小企業總會、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電機電子公會、工業協進會、工商企業聯合會。
聯合聲明中指出,台灣產業近期剛從疫情衝擊中恢復,卻又面臨美國高關稅及匯率波動的威脅,對外銷產業造成重創。為了國家發展和人民福祉,各工商團體呼籲應該共同努力,避免內耗資源。
商總理事長許舒博特別強調,面對國際局勢的變化,如關稅和匯率的影響,夏季電價的到來可能對產業發展和民生用電造成衝擊。他呼籲朝野避免政治爭鬥對產業民生造成衝擊,並希望台電能夠穩定供電。
對於先前多次撥補台電預算但仍見電價調漲的情況,許舒博表示,希望撥補後能夠實現電價穩定,並鼓勵採用多元發電方式,減少過度干預,以避免未來再次需要撥補。
聯合聲明強調,支持台電預算的撥補,是為了穩定電價,照顧民生,支持產業發展。物價波動對街邊小吃店、麵攤、小商家等民生攸關的行業影響甚大,因此朝野共同合作,以人民福祉為依歸。
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對此表示,行政院已經在特別條例中撥補了1,000億元給台電,旨在穩健台電財務,平穩物價。她呼籲朝野共同支持,以確保台電能夠穩健營運。
關於未來電價的調整,李慧芝表示,電價將尊重電價審議委員會的專業決議。該委員會由獨立專家組成,定期在每年4月和9月召開會議,但若有重大因素,也可隨時召開會議進行討論。
台灣電力公司在追求碳中和的進程中,再添新里程碑。近期,台電與巴斯夫宣布合作,引入碳集應用科技公司(CCAT)的OASE blue氣體處理技術,於台中發電廠減碳技術園區打造台灣首座商轉碳捕集與封存(CCS)示範設施。這一重要合作將台灣能源產業推向了碳中和的邊緣,預計於2023年底啟動,並有望每年捕集2,000噸二氧化碳。
該項目若能順利實施,台電將評估規劃新的商轉裝置,下一階段目標將是每年捕集100萬噸二氧化碳。目前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將封存於台中電廠內,未來則將評估封存於台灣外海地層的可能性。
OASE blue技術是巴斯夫為化石燃料發電廠、蒸汽重整器、廢棄物焚化爐、水泥業和海事業等設計的專業煙氣碳捕集技術,擁有90%以上的高捕集率,並且具有低能耗和低胺耗的成本效益,操作靈活,易於擴展和模組化。此外,該技術還能實現高二氧化碳純度,適用於食品級應用。
CCAT總經理姚文祥表示,能夠承攬台灣第一個碳捕集商轉的示範工程,並與巴斯夫攜手合作,感到非常榮幸。這次合作將推動雙方在綠色能源領域的發展,並為台電提供更具效能的解決方案,促進能源生產過程中的清潔排放。
巴斯夫亞太區中間體業務部OASE氣體處理工藝技術總監駱逸雄(Lawrence Loe金)則表示,這項目將成為公司另一個令人振奮的參考裝置,展示巴斯夫OASE blue碳捕集技術如何幫助客戶如台電實現碳捕集和封存目標,並加速能源產業的永續轉型。
東元強調,將積極搶進綠色能源、電氣化布局,並放眼龐大的中東及烏克蘭重建商機,其中,機器人業務訂單能見度高,為營運增添新動能。
高飛鳶指出,美國關稅與油價波動先前雖對旗下馬達產品短期訂單造成壓力,但本季起馬達接單動能已顯著增長,高毛利產品比重提升,有助改善毛利率,並挹注下半年營收。
他說,因應關稅不確定性仍大,東元將提升墨西哥廠產能,第3季逐步轉移越南小馬達產線,強化短鏈供應。
東元日前已公布首季財報,營收136.17億元,季增0.7%,年減0.8%;歸屬母公司業主淨利11.47億元,季減3.71%,年減1.02%,每股純益0.54元。
展望未來,東元將深化綠色能源、電氣化、節能減碳、重點區域等四大策略。綠能方面,爭取離岸風電EPC、台電STATCOM、太陽能EPC案,已取售電執照簽CPPA,儲能與氫燃料電池示範案場亦建置完成,展現潔淨能源完整布局。
電氣化布局方面,東元印度電動車產線量產,拓展北美、歐、墨電動巴士市場。機器人商機上,5月出貨30套關節模組,後續訂單達300套,今年出貨150套、明年上半年180套,挹注營收動能。
節能減碳方面,東元持續推動Super ESCO專案,鎖定北美電子業擴廠及資料中心訂單,其千噸級冰水主機預計第3季上市,瞄準龐大散熱商機。
包括全國工業總會、全國商業總會、工商協進會、全國中小企業總會、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電機電子公會、工業協進會、工商企業聯合會等八大工商團體共同聲明指出,考量我國產業這幾年剛度過疫情衝擊,目前遭逢美國高關稅及匯率急遽動盪,造成外銷產業嚴重打擊,台灣沒有內耗本錢,應共同為國家發展、人民福祉努力。
商總理事長許舒博另外指出,面對包括關稅、匯率等國際局勢轉變,對國內造成重大衝擊,擔憂夏季電價到來,會影響產業發展與民生用電,建議朝野不要因政治爭鬥,對產業民生有所衝擊,才提出呼籲,希望讓台電穩定供電。
對於先前多次撥補,台電仍調漲電價,許舒博也說,希望撥補後電價能夠穩定,更要採用多元發電方式,不要太多干預,否則將來仍須撥補,台電還是沒有救。
八大工商團體聲明指出,呼籲朝野各黨派支持1,000億元撥補台電預算,因為撐住台電,就是穩定電價。共同支持才能照顧民生、撐住產業,以避免預算未能撥補時,影響產業發展。物價波動對街邊小吃店、麵攤、小商家,影響民生甚大,朝野共同合作,以人民福祉為依歸。
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昨日表示,行政院在特別條例撥補台電1,000億元,希望穩健台電財務,平穩物價,希望朝野共同支持,讓台電穩健營運。
至於未來電價調整,李慧芝表示,電價尊重電價審議委員會專業決議,而電價審議委員會由獨立專家組成,定期在每年4月、9月召開,不過也有制度,若有重大因素可隨時召開。
此計畫於2023年底決標啟動,根據台電設計規劃要求,預計每年捕集2,000噸二氧化碳。如果成功,台電將評估規劃新的商轉裝置,下一階段目標每年捕集100萬噸二氧化碳。現階段捕集到的二氧化碳將封存於台中電廠內,下一階段將評估封存於台灣外海地層的可能。
OASE blue為巴斯夫氣體處理技術,專為來自化石燃料發電廠、蒸汽重整器、廢棄物焚化爐、水泥業和海事業等的煙氣碳捕集而設計。該技術具90%以上的高捕集率,且有低能耗和低胺耗的成本效益,以及靈活的操作範圍,易於擴展和模組化的優勢。此外,它還可以被設計為實現高二氧化碳純度,適用於食品級應用。
CCAT總經理姚文祥表示:「很榮幸能承攬台灣第一個碳捕集商轉的示範工程,並與巴斯夫攜手合作,此合作採用先進的OASE blue技術,將進一步推動雙方在綠色能源領域的發展,同時為台電提供更具效能的解決方案,促進能源生產過程中的清潔排放。」
巴斯夫亞太區中間體業務部OASE氣體處理工藝技術總監駱逸雄 (Lawrence Loe金)表示:「該項目將成為我們另一個令人振奮的參考裝置,展現巴斯夫OASE blue碳捕集技術如何幫助台電等客戶實現碳捕集和封存目標,進而加快能源產業朝永續轉型。」
卓榮泰說,台灣今日的韌性,有賴公私部門不分晝夜為國家和產業 奔波努力,政府一定會與產業共同合作,讓各事業體繼續茁壯,也要 讓所有的產業能夠在公平、友善、有秩序的環境底下,為政府的政策 共同努力。他並感謝電電公會在這個關鍵時刻,與政府站在同一個立 場,站在產業先驅發聲。
卓榮泰談及,在此全球經貿秩序巨變的情況下,政府與產業都面對 美國關稅貿易制度的重新洗牌,行政院先前提出930億元產業支持方 案,不會遺漏中小微企業,因為行政院認為,愈大的企業自我調適能 力愈高,但中小微企業面對衝擊時,更需要政府拿出更大的力道。
卓榮泰並感謝電電公會在這個關鍵時刻,與政府站在同一個立場, 並站在產業先驅共同發聲。目前「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 安全韌性特別條例」草案已在立法院審議當中,八大工商團體聲明能 夠加速立法院審議過程,未來行政院亦將提出特別預算,分門別類地 從工業類、農業類、教育、弱勢照顧、國土安全韌性等各方面全面展 開。
面對後關稅時代變局,他表示,在這個重要的時刻,更希望大家能 夠凝聚一堂,共同努力維持台灣全世界最先進高科技半導體製造的地 位,也讓政府推動產業支持、全球產業布局,站在同樣的高度與理念 「一同往上」,一方面要維持領先地位,另一方面要把產業根本核心 留在台灣,根留台灣,讓台灣能夠用「Taiwan+1」的精神向外發展 。
他並指示各部會未來舉辦更多產業傾聽之旅,聆聽政府是否在政策 執行面不夠周全之處,逐步來改善。
行政院長卓榮泰日昨受訪時暗示,不排除漲民生電價,八工工商團 體因而感到非常憂心,面對美國關稅戰、貨幣戰可能重創各產業之際 ,若電價因台電財務缺口不得不調漲,衝擊的將不只是民生,產業也 將因此承受「加成」的壓力。
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說明,關於電價是否調整,一切都要尊重電價 費率審議會的專業決議,電價費率審議會由獨立專家組成,定期在每 年4月及9月召開,不過也有制度,如果有重大因素的話也可以隨時召 開。
工商團體認為,眼前台電鉅額虧損已是現實,若無政府的千億撥補 ,為免虧損恐怕只有調整電價,一旦電價調整,政府為因應關稅對企 業的補助將形同變相減碼,且直接影響眾多微小企業、小店家等的生 計,若小店家、微小企業若因此反映在售價,則衝擊民生且恐導致通 膨,影響層面可說是一環扣一環。
八大工商團體坦言,由政府編列預算撥補千億予台電以穩電價,並 非長久之計,但在產業外有關稅戰衝擊時,對內若能因此不必憂心電 價波動,也是助產業度這波關稅難關的當務急事,因此,呼籲立法院 各黨派針對1,000億撥補台電預算,予以支持。
八大工商團體也同時對政府呼籲,應監督台電確保穩定供電,並考 慮多元發電方案,勿使台電持續重大虧損,影響國家及產業經濟發展 。
業者指出,線纜業第一季營收因國際銅價相對去年同期上漲而增加 ,業者使用多半是去年第四季相對低價購入的銅材或銅板,是台電強 韌電網受益線纜廠首季本業全面獲利的主因。
華新(1605)、華榮(1608)及大亞三家線纜大廠,第一季營收及 本業獲利都優於去年同期,卻因轉投資事業虧損或認列金融評價損失 ,獲利倒退嚕。華新受轉投資華邦電第一季虧損拖累,第一季EPS從 去年同期0.2元降至0.17元。華榮第一季認列金融評價損失1.32億元 、轉投資第一銅(2009)虧損2百多萬元,合計投資損失1.34億元, EPS從去年同期0.69元降至0.37元。
大亞第一季營收71.43億元,創同期新高,本業淨利6.5億元,稅後 純損0.66億元,每股虧損0.09元。大亞主管表示,大亞及大亞創投投 資保瑞、穎崴、東元越南廠及聚恆等多家沒有控制權的公司第一季都 獲利。惟台股下跌,大亞認列投資保瑞及穎崴等股價下跌金融評價損 失,以及衍生性商品虧損、向銀行貸款建置投資太陽能光電案場等, 支付利息2億多元,是稅後純損0.66億元,每股淨損0.09元主因。
華電、宏泰、大山、億泰及合機等線纜廠專注線纜本業經營,第一 季營收及獲利均比去年同期成長。華電第一季營收14.26億元,創同 期新高,稅後純益1.37億元,EPS從去年同期0.67元增至0.86元。
宏泰第一季EPS由去年同期0.58元增至0.6元。大山第一季營收15. 15億元,EPS從去年同期0.87元增至1.06元,全面創同期新高。
立法院財委會15日處理主計總處及財政部預算解凍案。立委關切, 主計總處日前發布第一季經濟成長率上修到5.37%,如其他各季不變 ,全年經濟成長率上修到3.6%,在關稅壓力下,台灣今年經濟成長 是不是保3有望。
陳淑姿回應,第一季經濟成長率上修主要是拉貨效應,3.6%的估 值並未考量關稅因素,當然拉貨效應也可能延續到第二季,後續還是 要看關稅協調的結果,主計總處會在28日發布最新修正後的經濟成長 率和CPI年增率估值。她說,美國提出對等關稅之初,主計總處曾估 算影響最嚴重的結果是影響經濟成長0.5個百分點到1.5個百分點,即 經濟成長率可能只剩1%多,現在看起來不至於這麼差。
對台電調漲民生電價可能的影響,她表示,若依台電的版本是每戶 全年會增加7,500元,主計總處的估算比較低、每戶全年約是3,500元 ,換算對CPI的影響約0.31個百分點。主計總處原估計今年CPI年增率 為1.94%,如果因民生電價增加0.31個百分點,即會超過2%,還是 希望可適度撥補台電,特別是優先填補先前台電凍漲民生電價產生的 缺口。
出貨台電的高壓及超高壓線纜較去年同期增加,第一季營收10.88 億元,EPS從去年0.62元倍增至1.23元,創同期新高。4月營收8.02億 元,年增幅225.13%,創單月次高。
上述案場,是由矽品提供場地,眾騰寶執行儲能系統設置規劃,使 其化身為集團儲能的示範案場,等上線使用後,矽品將成為全台首創 儲能服務訂閱制的廠房,不但可減少矽品廠區對台電主電網的依賴, 並達成電力自主調度。
未來若台電宣布停電,矽品還能維持廠區正常運作,更有效降低電 網不穩定性及停電時的生產損失。矽品強調,未來矽品工廠不再被動 依賴台電供電,而是將廠區打造成一座「獨立自主性智慧電廠」。
矽品說明,此專案公司導入創新商業模式,捨棄傳統重資產投資, 改採「訂閱儲能功能」,並由眾騰寶規劃建置20座儲能櫃與2套功率 調節系統,矽品只需選擇所需功能,採使用者付費,零出資即可獲得 備援電力、削峰填谷,及優化電力效益,藉以降低因電力中斷或電網 不穩所造成的損失。
矽品表示,建置上述微電網目的,在於提高能源自給自足、確保供 電穩定性、降低用電成本,及環保減碳。尤其,局部性獨立供電系統 能平衡供需、確保區域供電的穩定性與自主性,進而對廠房能源及用 電達到決定性優勢。
至於「表後儲能設備」,可作為緊急備用電源,亦可透過儲能系統 ,避免罰款、優化電力品質與穩定台電電網,並藉由尖離峰價差達成 電價削峰填谷,藉以降低用電成本。
矽品強調,未來公司將透過製程改善、再生能源應用與綠電投資等 多方面,以期持續朝向永續發展目標邁進。
推動四大策略重點工作項目,綠色能源方面,積極爭取離岸風電陸 上變電站、太陽能EPC、台電STATCOM案件,並簽署第一張綠電供應商 、綠電需求企業的企業能源採購協議。電氣化方面,印度電動車產線 量產,台灣增設變壓器產線,並且拓展人型機器人(機器狗)商機, 預計5月出貨30套關節模組。
在節能減碳上,積極推動Super ESCO專案,爭取北美電子業擴廠、 Data center訂單,開發1,000噸冰水主機,預計6月試作樣機、第三 季上市。重點區域發展上,東南亞爭取IDC案件取單,墨西哥廠計劃 產能提升。
東元表示,美國關稅的不確定性與消費信心不足,影響民生產業投 資計畫,對低壓馬達取單以及墨西哥工廠生產都是挑戰,尤其油價與 天然氣價格疲弱,削減企業資本投入意願,對高壓馬達取單短期也會 造成壓力。
此外,東元也看好中東及鳥克蘭重建商機,特別在氫能、海水淡化 及電力的領域,高飛鳶表示,東元早年曾在中東發展、在這些領域也 有既有客戶,從大陸團隊導入大型客戶及工程建廠,由歐洲團隊導入 設去亞備廠商,雙軌並進,並在中東著手設立經銷商投入當地服務, 希望能將過去亞洲成功的經驗複製至中東。
對於近期台幣升值,東元表示,目前東元營收有55%收新台幣,有 45%為外幣營收,新台幣升值後營收會下降,不過馬達材料如矽鋼片 和銅線等均以美元計價,加上海外子公司應收應付各有幣別差異,合 併報表來看,匯率波動影響性相對有限。
日本311地震之後,全球興起一股反核浪潮,但近年來找不到其他更好減碳替代方案,加上科技日新月異,AI浪潮興起,微軟、亞馬遜 和Google等科技巨擘,掀起「核能復興潮」支撐資料中心,俄烏戰爭 後,各國開始重新擁抱核能,沈寂十年的核電再度由黑翻紅,成全球 熱議話題。
全球200多個國家中,僅33個國家使用核電,在使用核電國家中, 真正從「有核」走入「零核」國家,嚴格說,只有廢核急先鋒德國, 但是德國仍使用法國輸送的核電。在俄烏開戰之際,歐盟急欲與俄羅 斯天然氣脫勾,惟俄切斷輸歐天然氣管線,打亂德國2022年關閉核電 廠計畫,迫於形勢,德國延後一年才實現「非核家園」。
聯合國2023年12月COP28年會中,有22個國家提出2050核能產量成 長3倍的擁核倡議,而前一年2022年7月6日,歐洲議會正式認定核能 為「綠能」,指其有助實現碳中和目標。但早在俄烏戰爭開打之前, 國際能源署(IEA)就曾表示,全球核能工業規模須在未來20年內擴 大1倍,才能實現「淨零碳排」目標。
顯見,在國際迫於減碳工具有限、俄烏戰爭、AI科技發展電力需求 大增等現實考量下,不得不重新正視被冷落十年的核能工業。先前曾 有廢核規劃的國家,都紛紛出現鬆動,重新擁抱核能。
例如比利時政策轉彎,除役年限延至2035年;瑞典原本公投決定逐 步廢核,這兩年也決定將在2045年前新建十座常規核反應爐,並取消 國內最多只能有十座反應爐限制。義大利也是公投決定廢核,俄烏戰 爭後,政府計劃到2050年核能預計占全國電力供應約11%~22%。除了瑞典、義大利外,歐洲類似情況還有瑞士、丹麥及荷蘭等多國。
核能市場 進入新一波發展浪潮
亞洲最具代表是日本,311福島核災事故後,對核電造成重大衝擊 ,日本政府暫停54部核電機組運轉。但歷經十年,在能源安全自主壓 力、國際情勢變化及淨零迫切,逐步重啟且延役舊核電,並投入擁抱 小型SMR新核電,2030年計畫核電占比達20%至22%。南韓也取消前 任總統文在寅任內去核電政策,改為積極活用核電。
全球核能市場進入新一波發展浪潮,有40多個國家計劃新建核電廠 ,其中十個國家過去從未擁有核能設施,而美、法、日積極投資SMR 小型模組化反應爐,將其視為下一代核能關鍵技術發展。新建大型核 反應爐國家,以中國及俄羅斯為代表,中國每年核准新建十部機組以上,計劃2030年前超越美國,成為全球容量最大國家,將占全球新增 核能發電量一半以上。
據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網站統計,全球至少有127部舊有核電 機組延役,年限以20年為主流,少數國家一次以十年為限,例如南韓 、英國。美國核管會核准94部機組
近期,台灣的電力問題成為了社會關注的焦點。在野黨立委提出了一項引人注目的建議,主張刪除撥補台電千億元預算。這一議題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財政委員會的聯席審查中引起了廣泛討論。
主計長陳淑姿在會議上指出,若不對台電進行補貼,將會導致每戶家庭全年電費上漲7,500元,換算下來,每人將增加約3,000元的電費負擔。考慮到其他物價的連動上漲,每人的總負擔可能會增加超過6,000元。
在立法院的討論中,除了政院提出的4,100億元版本外,國民黨和民眾黨也提出了對案。在野陣營堅持刪除撥補台電的千億元預算,並主張普發現金1萬元給民眾。
陳淑姿對於普發現金或撥補台電的優缺點進行了分析,她表示,如果電價上漲,每戶全年電費預計增加7,500元,加上其他物價的漲幅,每人約增加3,600元的負擔。從這個角度來看,每戶的總負擔可能會超過1萬元。
有立委提出質疑,認為每戶和每人的單位不同,不宜直接相加。如果以每戶平均2.5人計算,電費每人每年應增加3,000元,加上物價漲幅,每人每年的增加負擔應為6,000元。
在野立委要求台電承諾重啟核電並不漲電價作為交換條件,以換取千億元預算的撥補。對此,台電表示,核能的使用必須以安全為前提,不能輕率地以核安作為交換條件。台電強調,千億元特別預算用於健全台電財務,調節能源價格,減少對物價的影響。台電也將盡力開源節流,穩定合理電價,並在關稅衝擊下成為全國產業的後盾,希望國會能夠支持這一立場。
台灣環境部近日宣布成立「綠色先行者聯盟」,旨在推動碳交易與碳費制度並行,並預計於6月下旬組團前往德國進行學習交流。該聯盟由17家高碳排業者組成,包括台塑、中鋼、台積電、台電、中油、台泥等知名企業,共同參與環境保護的先行作戰。
環境部長表示,除了已推動的碳費制度外,為了提升台灣碳費至國際水準,環境部將與德國簽署的碳交易合作協議為基礎,組織「綠色先行者聯盟」前往德國取經。此次出訪將聚焦於德國在碳交易和總量管制碳交易方面的成功經驗,並尋求提升台灣碳費的途徑。
台灣目前的碳費僅為每公噸300元新台幣,約合10美元,遠低於瑞典等國家的碳稅標準。台積電等大企業的減碳成本已達每噸3,000至5,000元,甚至更高,顯示台灣企業在減碳方面的投入和努力。
環境部與台積電去年已簽署碳捕捉合作備忘錄,計劃將碳捕捉技術導入公有焚化爐,以冷凍液化二氧化碳,並運輸至再利用端或碳封存場,以換取碳權。嘉義縣鹿草焚化廠將成為首個導入此技術的焚化廠。台灣每年約有600萬至700萬噸垃圾在焚化,估計產生200萬至300萬噸碳排,每噸碳的成本有望達萬元以上。
環境部為鼓勵國內淨零新興產業投資,去年向國發基金爭取100億元,並計劃於5月23日掛牌的綠色成長基金專案辦公室,每案投資金額約在2,000萬至1億元,以帶動國內淨零新創產業的發展。
全球200多個國家中,僅33個國家使用核電,在使用核電國家中, 真正從「有核」走入「零核」國家,嚴格說,只有廢核急先鋒德國, 但是德國仍使用法國輸送的核電。在俄烏開戰之際,歐盟急欲與俄羅 斯天然氣脫勾,惟俄切斷輸歐天然氣管線,打亂德國2022年關閉核電 廠計畫,迫於形勢,德國延後一年才實現「非核家園」。
聯合國2023年12月COP28年會中,有22個國家提出2050核能產量成 長3倍的擁核倡議,而前一年2022年7月6日,歐洲議會正式認定核能 為「綠能」,指其有助實現碳中和目標。但早在俄烏戰爭開打之前, 國際能源署(IEA)就曾表示,全球核能工業規模須在未來20年內擴 大1倍,才能實現「淨零碳排」目標。
顯見,在國際迫於減碳工具有限、俄烏戰爭、AI科技發展電力需求 大增等現實考量下,不得不重新正視被冷落十年的核能工業。先前曾 有廢核規劃的國家,都紛紛出現鬆動,重新擁抱核能。
例如比利時政策轉彎,除役年限延至2035年;瑞典原本公投決定逐 步廢核,這兩年也決定將在2045年前新建十座常規核反應爐,並取消 國內最多只能有十座反應爐限制。義大利也是公投決定廢核,俄烏戰 爭後,政府計劃到2050年核能預計占全國電力供應約11%∼22%。除 了瑞典、義大利外,歐洲類似情況還有瑞士、丹麥及荷蘭等多國。
核能市場 進入新一波發展浪潮
亞洲最具代表是日本,311福島核災事故後,對核電造成重大衝擊 ,日本政府暫停54部核電機組運轉。但歷經十年,在能源安全自主壓 力、國際情勢變化及淨零迫切,逐步重啟且延役舊核電,並投入擁抱 小型SMR新核電,2030年計畫核電占比達20%至22%。南韓也取消前 任總統文在寅任內去核電政策,改為積極活用核電。
全球核能市場進入新一波發展浪潮,有40多個國家計劃新建核電廠 ,其中十個國家過去從未擁有核能設施,而美、法、日積極投資SMR 小型模組化反應爐,將其視為下一代核能關鍵技術發展。新建大型核 反應爐國家,以中國及俄羅斯為代表,中國每年核准新建十部機組以 上,計劃2030年前超越美國,成為全球容量最大國家,將占全球新增 核能發電量一半以上。
據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網站統計,全球至少有127部舊有核電 機組延役,年限以20年為主流,少數國家一次以十年為限,例如南韓 、英國。美國核管會核准94部機組延壽至60年,但有的因成本太貴放 棄,仍有多達86部機組延壽60年,其中有12部延役至80年。
日本原有54部機電機組,福島核災後被廢止24部,現共有33部核電 機組,有14部獲准重啟,其中七部獲准延役20年,有一部待核准中; 南韓計畫讓十部老舊核電機組延役,有一部擬延役十年正審查中。台 電核一廠曾在2009年提出「延役」申請,但2016年7月即主動撤案, 歷經七年多審查,中間曾中斷審查三年多。
環長彭啟明舉IAEA報告為例指出,日本重啟費時約5∼6年,而延役 經費450億到622億元、重啟經費750億到1,775億元,並不便宜。對此 ,核電專家指出,核一、二廠停機,卻興建大量再生能源,投入數千 億成本,相較之下,核電廠容量大,這些延役的必要成本仍具經濟效 益。
清大核工系教授葉宗洸也引數字說,台電曾於2014年評估,不含燃 料、維護、人事等,必要安檢與設備更換約需400億元。其中,核一 、二廠四部機共200億元,核三若更換蒸汽產生器,兩部機亦需200億 元,保守以十年通膨增為3倍估算,六部機組延役共需1,200億元,平 均每部機約200億元,絕非外傳的千億天價。
對此,台電並不願鬆口,過去曾以在運轉中機組估算延役成本,因 此較便宜,但歷經日本311事故,加上十多年營建物價翻倍上揚,且 核安會可能有很多不確定要求,重啟經費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除非 確定延役哪一部機組,台電才會審慎評估重啟費用。
不論歐美或亞洲,廢核政策一一轉彎,反觀台灣呢?仍以「核安、 核廢料能處理、社會共識」等三大前提為緊箍咒。日韓是我競爭對手 國,已迫於現實,跟進國際核電復興潮流,號稱與國際民主國家共享 自由民主價值、與友盟國家供應鏈緊密連結的台灣,能獨自缺席?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財政委員會昨天聯席審查《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國土安全韌性特別條例》,除政院版本4,100億元外,國民黨、民眾黨也提出對案,在野陣營主張刪除撥補台電千億元,同時主張普發現金1萬元。
對於普發現金或撥補台電的優缺點,陳淑姿回應,若電價上漲,每戶全年電費估增加7,500元,考量其餘物價上漲每人約增加3,600元負擔。換言之,整體合計每戶負擔可能會超過1萬元。
有立委提問,每戶、每人單位不同,不宜直接相加,若以每戶平均2.5人計算,電費每人每年應增加3,000元,加上物價漲幅,每人每年增加負擔應為6,000元。
在野立委要求台電承諾重啟核電及不漲電價來換千億元預算撥補,台電表示,核能使用以安全為前提,不能輕率以對,把核安作為交換條件不是負責態度,而千億元特別預算用於健全台電財務,調節能源價格,減少對物價影響, 台電也將盡力開源節流穩定合理電價,在關稅衝擊下做全國產業後盾,希望國會支持。
答:我上任以來除了推動碳費制度上路外,也宣布將啟動總量管制碳交易與碳費制度並行。環境部與企業共組「綠色先行者聯盟」,預計6月下旬要前往德國取經,初步已經有17家業者會加入,這些業者未來也將投入環境部試辦的雙軌制。
綠色先行者聯盟包括台塑、中鋼、台積電、台電、中油、台泥、長春石化、友達光電、聯電、台灣美光、永豐餘集團、東和鋼鐵、日月光、奇美、台達電、宏碁與華碩等17家,主要是高碳排業者。
由於環境部與德國簽有碳交易合作協議,因此今年6月綠色先行者聯盟出訪首站將選定德國,將前往當地了解德國如何處理碳交易、如何進行總量管制碳交易。
除了解國際制度運行,更想要了解的是,如何讓台灣碳費可以提高至國際水準。目前,台灣碳費每公噸僅收新台幣300元、約10美元,在世界來說是中後段班,以瑞典來說,碳稅每噸訂於137美元,超過新台幣4,000元,雖然這在台灣在未來十年都很難發生,但像是台積電等前幾名的排碳大戶,自身投入減碳的成本已經到了每噸約3,000元至5,000元,甚至還上看3萬元。
問:未來在減碳方面,與產業界有哪些新合作?
答:舉例來說,台積電與環境部去年簽署碳捕捉合作備忘錄(CCU),希望把碳捕捉相關技術導入公有焚化爐,把捕捉到的二氧化碳冷凍液化後,運輸至再利用端或是碳封存場,換取碳權,而首個導入台積電碳捕捉技術的焚化爐就是嘉義縣鹿草焚化廠。
台灣20多座焚化廠,每年約燃燒600萬噸至700萬噸各種垃圾,經過碳盤查,估計有200萬至300萬噸碳排,這樣一來,每噸碳的成本上看萬元,基於台積電持續在台灣增加投資的經營目標、及國際供應鏈的淨零宣示,讓台積電願意持續投入減碳。
現在雖然仍在測試階段,但未來環境部也會從法規端協助,例如讓碳捕捉的減碳效果獲得更明確的認證、以及公私部門合力減碳的碳權分配標準等細節,進而形成「碳捕捉」產業。
此外為了鼓勵國內淨零新興產業持續投資,環境部去年向國發基金爭取100億元,而綠色成長基金專案辦公室預計5月23日掛牌,每案投資金額約在2,000萬至1億元,希望透過綠色成長基金借力使力,帶動國內淨零新創產業成長。
核三廠2號機即將在5月17日進行除役,台灣供電將正式進入「零核」時代。然而,立法院在13日三讀通過《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正案,為台電公司在核電廠轉執照有效期間屆滿後,提供了一項新選擇。
根據修正案,台電公司可向核安會申請「再進行運轉」,並經過安全無虞的確認及審核同意後,始得換發執照並繼續運轉,有效期間可達20年。立委們認為,現行規定核電廠運轉執照最長40年,即使設備狀況良好、系統安全無虞,也無法延長運轉,這種規定過於僵化,此次修法正是為了解開這道不合時宜的枷鎖。
對於已經停機的核三廠1號機及即將停機的二號機,政府確認有「再運轉」的必要,這將為能源議題提供更多選擇。然而,行政院發言人李慧芝表示,對於使用40年達到使用年限的二號機,國家必須以國人安全為優先,且因為修法通過後還沒有相關細部規範,故並無相關延役評估規劃。
行政院長卓榮泰在接受網路節目訪問時強調,即使沒有核電,備載容量預計僅減少3%左右,目前台灣每日備載容量有12%至15%,即使減少3%,仍遠高於安全備載容量6%的標準,因此「綽綽有餘」。卓榮泰也提到,南部六大電廠發電量,加上AI發展的用電需求,預計到2032年前台灣穩定供電無虞,政府也積極推動能源轉型,預計在2026年達到20%綠能供電量的目標。
卓榮泰還強調,無論《核管法》如何修改,核三廠二號機都須先經過安全檢查,且檢查後能否重啟仍是未知數,可能面臨設備無法更新等技術難題。他提到,台灣沒有重啟核電的經驗,必須請教國外專家,包括重啟程序、安全體檢、地震影響、設備更新等問題。
至於近期美國在台協會提到的小型模組反應爐(SMR),卓榮泰認為,這些技術要在10年或20年內商轉,困難度蠻大的。他說,政府願意與世界同步討論這些技術,若新式核能能夠解決核廢料處理問題,確保核安無虞,並取得社會共識,政府可以接受新式核能的概念。
中鼎集團近期在美國子公司的投資失利,導致公司首度在單季財報中出現虧損,每股虧損達1.52元。該公司於13日舉行記者會,對此情況進行說明。中鼎董事長楊宗興在會上強調,將會對美國子公司的運營進行定期追蹤,並在必要時調整預期信用減損損失的提列。
楊宗興透露,第一季因美國BKRF專案長期應收款的預期信用減損損失約31億元,扣除所得稅利益後,淨影響數為26億元。這次預期信用減損的計算基於GCEH提供的財務預測,以及與主要債權人協商後的還款機制,預計可回收金額為5.04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67億元。
為緩解此次虧損對公司財務的影響,楊宗興提出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啟動穩健財務體質方案、規劃盈餘轉增資、辦理私募現金增資,並將手中已營運的工程轉讓給集團旗下另一上櫃公司崑鼎,以強化財務結構。
楊宗興強調,中鼎集團的在手工程案量超過3,200億元,並將逐步轉換成營運資金。此外,公司合併現金及約當現金充足,足以支應營運所需。主要往來銀行也陸續表示支持,確保資金與銀行額度無虞。
今年,中鼎集團已取得多個重要工程案,包括國光電廠、中捷運藍線BM01標機電系統暨機廠與主變電站統包工程,以及中油洲際接收站LNG儲槽興建統包工程。在這些專案的支撐下,中鼎集團預計能穩定營運,度過目前的逆境。此外,公司還積極參與多個國內外大型標案,如台電大型電廠、民營電廠、LNG接收站氣化設施等,為未來的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