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集中保管結算所(未)公司新聞
隨著台灣證券市場的蓬勃發展,基金規模不斷攀升,對投信公司及保管銀行的作業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為了應對日益繁複的交割指示作業,現行以人工作業傳真的方式已經顯得費時費力,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出錯。為此,台灣第一銀行積極參與信託公會的規劃,與集保建置了「交割指示傳送平台」,透過電子化方式進行基金交割指示,大幅提升了雙方的作業效率和自動化水平。
基金保管機構在履行其職責時,每日都需要處理大量的事務,包括個別約定指示傳輸方法、核對交割指示來源、將資料鍵入系統等。這些過程通常需要大量人力,成本高昂,而且容易出現錯誤。集保傳輸平台的建置,將大大簡化這些流程,減少人工操作,提高準確性和效率。
第一銀行於2月5日率先與投信公司上線使用這個平台,實現了交割指示的單一化、傳檔彈性化、文件電子化、服務擴大化、自動化等目標。這一举措不僅提升了作業效率,還降低了人力成本。
第一銀行自1988年開辦保管業務以來,已經超過30年歷史,目前保管資產規模超過1兆元。為了應對市場變化,該行不斷自我革新,自行開發新保管系統,並取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核發的新型「專利證書」。此外,導入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等先進技術,以提升作業效率和降低人工錯誤。
第一銀行榮獲第二屆多元信託創新獎的「最佳基金保管信託獎-優質獎」,這是對其優質服務的肯定。未來,第一銀行將持續優化基金保管作業,提供客戶迅速、安全、正確的保管銀行服務,確保業績穩定成長。
【新聞報導】 哈囉,大家好!今個天來跟大家報導一則關於台灣金融市場的好消息!隨著我們國內證券投信基金的快速成長,投信公司跟保管銀行之間的交割指示作業變得越來越複雜,以前都是靠人工傳真,這樣子費時又費力,還容易出錯。但現在,第一銀行大動作啦! 今天(5日),第一銀行正式上線了一個超給力的「交割指示傳送平台」,這個平台是由信託公會規劃、集保建置的,透過電子化方式辦理基金交割指示,這下子可真是為我們的工作流程帶來大進步啊! 以前,基金保管機構每天都要處理一堆事務,還得跟投信公司一一約定傳輸方法,這樣子自然耗時又耗力。現在有了這個平台,我們可以輕鬆對照資料,進行後續交割,還可以直接傳真結果給投信公司,簡直是太方便了! 第一銀行自從1988年開始辦理保管業務,超過30年了,保管資產規模也超過了1兆元。為了跟上法規的腳步,提升作業效率,降低人工錯誤,他們還是搞出了自己的新保管系統,還是拿到了智慧財產局的專利證書呢! 這次的改進,可是讓我們的工作流程大加分,也讓我們的服務更完善。第一銀行還是那個我們信賴的老牌銀行,不斷進步,不斷創新,真不愧是獲得過多元信託創新獎的優質服務提供者呢! 記得哦,這個新平台是為了讓我們的工作更高效,更簡便,也是第一銀行對客戶服務的又一次升級。未來,我們還會看到更多的好消息,一起期待吧!
基金保管機構係依投信公司之運用指示從事保管、處分、收付基金資產,每日例行事務繁雜,除需個別約定指示傳輸方法外,傳輸方法亦不一,需要大量的人力作業成本,保管銀行除須核對並確認交割指示來自投信公司有權人員,還須將接收的資料,鍵入內部系統與交割指示核對無誤後,才能辦理後續交割,最後再將處理結果以書面傳真回覆給投信公司,整個過程中保管銀行多以人工作業,費時費力且極易產生錯誤。
鑑於集保傳輸平台已建置完成,並獲得金管會同意投信公司與保管銀行間可透過「交割指示傳送平台」辦理交割指示,第一銀行將全面推動使用,並已完成系統相應設定和調整,搶先於今日與投信公司正式上線使用,以達到傳輸單一化、傳檔彈性化、文件電子化、服務擴大化、自動化、降低人力和提升作業效率等效能。
第一銀行自1988年開辦保管業務迄今已逾30年,目前保管資產規模超過1兆元,隨著基金市場的蓬勃發展,為符合與時俱進的法規要求、提升作業效率、降低人工錯誤等,第一銀行自行開發新保管系統,並取得經濟部智慧財產局核發新型「專利證書」,持續運用科技與創新,導入RPA(機器人流程自動化)等優化作業流程,以因應數位轉型發展,同時以提供客戶完整的保管服務為目標,並曾獲工商時報主辦、信託公會協辦之第二屆多元信託創新獎之「最佳基金保管信託獎-優質獎」。
基金保管機構是依投信公司的運用指示從事保管、處分、收付基金 資產,每日例行事務繁雜,除需個別約定指示傳輸方法外,傳輸方法 也不一,需大量人力作業成本,保管銀行除須核對並確認交割指示來 自投信公司有權人員,還須將接收的資料,鍵入內部系統與交割指示 核對無誤後,才能辦理後續交割。最後再將處理結果以書面傳真回覆 給投信公司,整個過程多以人工作業,費時費力且極易錯誤。
鑑於集保傳輸平台已建置完成,並獲得金管會同意投信公司與保管 銀行間可透過「交割指示傳送平台」辦理交割指示,一銀將全面推動 使用,並已完成系統相應設定和調整,搶先於2月5日與投信公司上線 使用,以達到傳輸單一化、傳檔彈性化、文件電子化、服務擴大化、 自動化、降低人力和提升作業效率等效能。
一銀自1988年開辦保管業務迄今已逾30年,目前保管資產規模超過 1兆元,隨基金市場蓬勃發展,為符合與時俱進的法規要求、提升作 業效率、降低人工錯誤等,自行開發新保管系統,並取得經濟部智慧 財產局核發新型「專利證書」,持續運用科技與創新,導入RPA(機 器人流程自動化)等優化作業流程,以因應數位轉型發展,同時以提 供客戶完整的保管服務為目標,曾獲工商時報主辦、信託公會協辦的 第二屆多元信託創新獎的「最佳基金保管信託獎-優質獎」。
擁有最佳基金保管服務團隊的一銀,將持續優化基金保管作業,提 供客戶各項迅速、安全、正確的保管銀行服務。
臺灣集中保管結算所的最新數據顯示,近年來國泰永續高股息ETF基金表現亮眼,受益人數持續攀升。從2024年1月起,該基金受益人數已達118.8萬人,超越知名企業台積電的117.7萬人,位居第二,僅次於中鋼的123.3萬人。這也意味著該基金已成功晉升為投資人數第二大標的。 在持股前十名中,國泰永續高股息(00878)位居第三,深受22歲以下學生族、上班族和家庭主婦等三大群組的喜愛。2023年,該基金受益人數較2022年增加38.6萬人,規模也大增1,118.33億元,連續兩年超過千億元。 根據證交所最新數據,截至2023年底,該基金的定期定額戶數已超過21.6萬戶,在所有ETF中排名第二。這一成績的取得,與該基金的高報酬率密不可分。2023年,該基金報酬率達到45%以上,於1月31日公告的最新配息,2024年首季配息再加碼,配息金額0.4元,以當日收盤價21.63元估算,年化配息率高達7.4%。 儘管台股即將封關,但對於該基金的未來走向,市場法人普遍持樂觀態度。雖然1月17日外資單日賣超782億元,一度引發市場恐慌,但實際上,外資持有台灣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和仍較高,這主要是由於股市大漲,外資只是進行部位調節,而非看壞台股。
儘管2023年台灣ETF市場股債ETF百花齊放,國泰永續高股息整體受 益人數仍較2022年增加了38,6萬人,規模大增1,118.33億元,連續兩 年增加超過千億元;證交所公布最新的2023年12月資料亦顯示,其定 期定額戶數已超過21.6萬戶,在所有ETF中排名第二大。
2023年報酬率高達45%以上的國泰永續高股息ETF基金1月31日公告 最新配息,2024年首季配息再加碼,配息金額0.4元,以31日收盤價 21.63元估算,年化配息率高達7.4%。預期農曆年後可望帶動高股息 ETF市場另一波買氣。
台股即將封關,該續抱還是要進行調節,市場法人表示,雖然1月 17日外資單日賣超782億元,一度引發市場恐慌,但其實同步觀察外 資持有台灣上市公司的市值總和,可以看出外資持有台股水位仍高, 主因是股市大漲,才調節部位,並非看壞台股。
台灣集中保管結算所成為金融穩定性關鍵,強化國際連結貢獻卓越
總統大選落幕,台灣面臨的挑戰與機遇並存,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的金融治理與穩定性倍受關注。其中,台灣集中保管結算所(以下簡稱「集中保管結算所」)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
隨著地緣政治風險的升溫以及全球金融和產業的緩慢復甦,台灣的金融環境日益複雜。在少數執政的局勢下,金融政策的方向更加受到矚目。在此情境下,集中保管結算所的穩定性成為保障金融市場正常運作的重要支柱。
集中保管結算所的優勢在於與產業結合,發展綠色金融,並與產業攜手走向國際。這種做法有助於台灣產業金融供應鏈的發展,同時也能夠提供南向和印太地區產業所需的資金,為台灣金融穩定性貢獻一份力量。
此外,台灣在金融基礎建設方面也亟待提升。由於地緣政治風險,我們必須強化金融國安和國際連結。政府應該理解金融基礎建設的國際化是達到金融韌性、強化國安的必要手段。
近年來,台灣在交易所整合方面積極推動,其中,集中保管結算所的整合案懸而未決。為此,台灣應該立即推動解決法制障礙,成立交易所控股公司來整合這四個機構,並將控股公司股票在證交所子公司上市,釋股給國際大交易所,以結盟互相持有對方股權。
韓國的金融服務委員會在組織名稱和組織上更注重金融發展和金融服務,這對台灣金融業的發展具有啟示意義。台灣應該朝向金融發展、金融服務的方向改組金管會,並摒棄保守僵化的官僚心態,強調發展,以提升台灣金融業的國際地位。
總之,在面對多種挑戰的時候,集中保管結算所的穩定性對於台灣金融市場的正常運作至關重要。同時,政府應該積極推動金融基礎建設的國際化,並改組金管會,以提升台灣金融業的國際競爭力。
正是因為面對國會不過半,將來金融政策方向上,必須是共識先行、且發展優先於管制、且應務實可行。我國多年一直是口號多於執行,由以往的亞太金融中心或亞太籌資中心等等口號,要超越香港趕過新加坡,這很多是忽略台灣和新加坡與香港的不同,相較新加坡與香港,我國在人才、法制、語言都居於劣勢,但台灣優勢在於我國有產業,前述二地主要重點發展都在金融,所以我國應該從我們的優勢出發,金融要和產業結合,並發展在地的綠色金融,並與產業攜手共行走向國際,協助台灣產業金融供應鏈發展,並建立提供南向和印太地區產業所需資金為主的供應鏈金融。
再者我國需要有更多的金融基礎建設,因地緣政治風險,我們更要做到強化金融國安和國際連結,政府必須理解金融基礎建設的國際化是達到金融韌性、強化國安的必要手段,我國常常政策喊得響徹天,卻沒有做好的金融基礎建設,以交易所整合為例,多年一直討論的證交所、期交所、櫃買中心、集保結算公司四合一整合案懸而未決、不願推動,我國應立即推動解決法制障礙,成立交易所控股公司來整合這四個機構,控股公司股票並應於證交所子公司上市,並釋股給國際大交易所,以結盟互相持有對方股權,國際間的結盟也到處可見。
1998年德國期貨交易(DTB)和瑞士衍生性商品交易所(Soffex)合併成立歐洲期貨交易所(Eurex);其後Eurex和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組成交易所聯盟;2000年10月,巴黎、阿姆斯特丹和布魯塞爾等三個交易所合併成立泛歐交易所(Euronext),當我國交易所國際化之後,交易所公司不單單只是我國的交易所,而是世界擁有的交易所,交易所控股公司股權的國際化除了可強化國際資本連結外,對我國金融國安,絕對有幫助。
另外,無論朝野在學界和實務界也開始強力呼籲,要求政府對「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名並做組織改革,金融在台灣如果只有監督和管理,不強調發展,金融業絕對只有死路一條,少數執政更應該虛心傾聽業界和人民的聲音,金融主管機關不該只是金融警察,也應該是一個鋪橋造路的發展機關,以韓國而言,其最高金融主管機關名稱是「金融服務委員會」,由組織名稱來看,其強調「金融服務」我國卻是困守「金融監督管理」,以韓國的金融服務組織上更包括:規劃協調局、金融創新局、財政政策局、金融消費局、金融業局、資本市場局、金融與企業重組局、金融情報部門、金融集團監管局。
其組織分類兼顧功能性和發展性,我國卻是略以業別分類(銀行局、保險局、證期局和檢查局),故在金管會名稱和組織上應朝向金融發展、金融服務的方向改組前進,機關文化上更要摒棄保守僵化的官僚心態,小國金融更需要強調發展,國家的產業和金融才有可能向上提升,而非停滯不前,單單強調監管和穩定,台灣金融在國際上,永遠是弱小的小朋友,只有發展才是硬道理。
台灣集中保管結算所的最新數據顯示,近期債券ETF的受益人數量不斷攀升,反映了市場對於美債殖利率的波動和美聯儲(Fed)降息預期的關注。在這波市場動盪中,元大美債20、群益ESG投資等級債20+以及國泰20年債ETF等產品尤其受到投資者的青睞。 從數字上看,元大美債20的受益人數在1月26日時已達25.3萬人,近一周內又增加了5,000人。而群益ESG投資等級債20+,雖然上市未滿兩個月,但受益人數已經衝上15.4萬人,近一周增加了1.1萬人。此外,國泰20年債ETF也同樣吸引了大量資金,受益人數一周內增加0.66萬人,達到14.29萬人。 群益投信ETF及指數投資部副總經理張菁惠表示,在這個時候,投資者應該關注債券ETF的四大準則:天期長、安全性高、報酬率高以及收益率高。這樣的投資策略既可穩健獲利,又能在後續貨幣政策反轉下有潛在的資本利得空間。 中信高評級公司債經理人游忠憲則認為,今年以來美國經濟數據的堅韌性,加上聯準會官員的鷹派預期,使得市場對3月降息的預期進行修正。不過,他仍然看好投資級債券ETF,因為它們具有穩定的配息和資本利得潛力。 面對未來,游忠憲建議投資者分批布局長天期美債ETF,以追求未來美聯儲利率政策轉向後的潛在資本利得。這些數據和觀點都顯示了台灣投資市場對於債券ETF的高度關注和積極布局。
依台灣集中保管結算所資料顯示,元月19日止,受益人最多的人氣 債券ETF已逾百萬人來到101萬人,近周長天期債券ETF價格再跌,投 資債券ETF受益人再增加3萬餘人,來到104.23萬人。
受益人一直居冠的元大美債20受益人數至元月26日時已來至25.3萬 人,近一周又增加5,000人;首檔月配息的群益ESG投資等級債20+人 氣更爆棚,去年12月5日才掛牌交易,上市未達2個月,受益人數居債 券ETF第二,到26日人數已來到15.4萬人,近一周增加1.1萬人,因應 持續湧入的資金,群益投信已二次追募;排名第三的國泰20年債ETF 近一周同樣增加0.66萬人來到14.29萬人,不難看出投資人資金前仆 後繼湧入債券ETF盛況。
群益投信ETF及指數投資部副總經理張菁惠表示,主要央行立場轉 鴿,降息幾乎已確立,債券收益率處相對高點,存債仍具吸引力。建 議挑選債券ETF可把握四大準則,即天期長、安全性高、報酬率高及 收益率高,既可穩健收益,又有後續貨幣政策反轉下潛在資本利得空 間,受惠程度高的長天期美債ETF,及產業安全性高、報酬表現高、 收益水準較一般投資級公司債更優。
中信高評級公司債經理人游忠憲指出,今年1月以來美國經濟數據 具韌性,加上聯準會官員鷹派預期,使市場逐步修正對3月降息預期 ,26日芝商所FedWatch工具顯示,Fed在3月例會按兵不動機率來到4 8.4%,整體投資級債利差逐步縮窄,顯示企業營運基本面及自由現 金流相當穩健。
展望後市,下半年美國經濟軟著陸機率較大,目前相對看好投資級 債券ETF,具穩定配息也能兼顧資本利得,全球景氣不確定風險增加 ,建議分批布局長天期美債ETF,追求未來美國聯準會利率政策轉向 後潛在資本利得。
台灣集中保管結算所(以下簡稱集保)近來在金融市場的穩定成長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在金管會的政策指導和金融業者的共同努力下,集保不僅推動數位創新服務,而且營運績效卓越,並布建完善的金融基礎建設,引領金融市場的永續發展。 集保的董事長林丙輝強調,集保的多元創新組織文化,具備跨領域與轉型的特質,不遺餘力地推升市場變革,深獲投資人與主管機關的信任。在2023年,集保在核心業務上,如有價證券登錄、集中保管、帳簿劃撥與結算交割等方面,積極優化並穩健成長,同時在創新服務上也取得亮眼的成績。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業務推動項目: 1. 股東e服務成長快速,其中「股務事務電子通知平台」(eNotice)半年內獲得近千家發行公司簽約,電子投票平台(eVoting)在三年內達成電子投票率60%的目標。 2. 境內基金集中清算平台已經有14家投信與七家銷售機構加入,基金規模市占率達56%,大幅增進市場款項收付效率。 3. 開放證券服務上線,與三家第三方服務提供者合作,提供便利多元的查詢服務。 4. 集保e手掌握App連結銀行範圍擴充,涵蓋全國前20大金融機構存款餘額逾9成。 5. 集保e手掌握App成長快速,使用戶數已逾450萬戶,提供多元資產一站式的查詢服務。 6. ESG IR平台升級,推出股東會投票逐案揭露服務,提升評等透明度與國際接軌。 7. 基富通證券推廣普惠金融,平台開戶數達25萬人,基金存量超過1,200億元,創新高。 展望未來,集保將持續深化「創新」、「韌性」、「永續」及「普惠金融」的四大願景,透過數位發展與資安強化雙軌發展,建構台灣數位金融基礎建設,厚實營運韌性,迎向市場變革與永續金融。
集保多元創新的組織文化,具備跨領域與轉型的特質,推升市場變 革不遺餘力,深獲投資人與主管機關的信任。集保2023年在有價證券 登錄、集中保管、帳簿劃撥與結算交割等核心業務上,積極優化並穩 健成長,在創新服務上亦繳出漂亮的成績,重要業務推動項目如下:
一、股東e服務成長快速。股東e服務的「股務事務電子通知平台」 (eNotice)2023年中上線,投資人熱烈響應,半年來近千家發行公 司簽約,占有配股配息公司70.3%。電子投票平台(eVoting)亦於 三年內達成電子投票率60%之目標,公司總數、投票筆數與股數皆創 新高。視訊股東會平台(eMeeting)提供發行公司便利股東參與股東 會管道,2023年計有96家公司採用,較前年成長33.3%。
二、境內基金集中清算平台上線。建置境內基金集中清算平台,提 供境內基金申購、買回與收益分配等交易資訊,以及款項收付集中處 理機制,透過集中處理、彙整收付,建立基金市場標準化與自動化機 制,至今已有14家投信與七家銷售機構加入,基金規模市占率達56% ,銷售機構及投信透過平台辦理的匯款筆數平均減少74%,大幅增進 市場款項收付效率。
三、開放證券服務上線。集保推動開放證券公開資料查詢新服務, 證券、期貨與投信投顧三業別均完成上線,並與三家第三方服務提供 者(TSP)合作,提供便利多元的查詢服務。
四、開放銀行持續擴充。集保持續擴充集保e手掌握App連結銀行範 圍,投資人可透過集保e手掌握App,查詢16家金融機構的存款餘額及 交易明細,其涵蓋範圍占全國前20大金融機構存款餘額逾9成,是國 內首創的單一App資產整合服務。
五、集保e手掌握ESG效益顯著。集保e手掌握App成長快速,使用戶 數已逾450萬戶,以證券、存款、基金等多元資產一站式的查詢服務 ,提供用戶便利、快速、即時的使用者體驗,並有效降低紙本存摺掣 發及證券商作業成本,ESG效益顯著。
六、ESG IR平台升級。投資人關係整合平台(ESG IR平台)揭露我 國公司治理評鑑及全球六大ESG評等機構,對台灣600多家上市櫃公司 的評等,2023年發布「ESG評等機構行為準則」,並推出股東會投票 逐案揭露服務,提升評等透明度與國際接軌。
七、基金資訊觀測站優化。基金資訊觀測站2023年約有179萬次點 閱,為加強視覺化及使用者體驗,分階段升級觀測站內容,包含ESG 基金、數據與統計、投資教育等以專區式呈現,並優化搜尋功能及新 增互動式圖表,同時推廣定期定額、退休理財及反詐騙等理財教育。
八、基富通證券推廣普惠金融。集保子公司基富通證券持續落實普 惠金融政策,提供友善理財平台並推廣金融理財,平台開戶數達25萬 人,基金存量超過1,200億元,皆創新高。
展望未來,集保將持續深化「創新」、「韌性」、「永續」及「普 惠金融」的四大願景,深植互利共生的企業文化,並擴大AI應用及數 位金融推廣,透過數位發展與資安強化雙軌發展,建構我國數位金融 基礎建設,厚實營運韌性,迎向市場變革與永續金融。
【金融新聞】權王大賽結果揭晓!台灣權證市場熱絡程度再創新高,群益金鼎證券榮獲「最佳卓越獎」
近期,由工商時報主辦,台灣證券交易所、櫃買中心、集保結算所等單位共同協辦的「第十四屆台灣權王大賽」落下帷幕。今年比賽吸引了近6,000人報名,總報名人數比前屆翻倍,累積總買入金額更達到277.8億元,創下歷史次高紀錄,顯示台灣權證市場的熱絡程度不斷攀升。
自從工商時報與證券商攜手推動權證市場以來,這已經是權王大賽的第14個年頭,累積參與人次近56萬,總買入金額逼近1,400億元。在本屆比賽中,群益金鼎證券以「權王大贏家得獎券商客戶、總報酬率最高」榮獲「最佳卓越獎」,永豐金證券則因「競賽報名人數最多、總買入金額最高」獲頒「最佳旺市獎」。
此外,兆豐證券以「實動率最高,達64.71%」奪得「最佳動能獎」,元大證券則以「積極推動競賽活動,總累積實動戶數最多」獲頒「最佳績效獎」。中國信託證券因分公司績效優良,獲得「最佳精進獎」,統一證券則以獲利金額成長率飆升,獲頒「最佳突破獎」。
國泰證券實動戶數表現亮眼,獲頒「最佳潛能獎」,凱基證券總買入金額與報名戶數皆名列前茅,獲頒「最佳業績獎」。最令人矚目的「權王大贏家」則由群益金鼎證券下單的參賽者以6,831.9萬元獲利金額奪冠,總獲利金額高達1.25億元,創下權王新紀錄。
台股在2023年因AI熱潮帶動,指數波動在4,000點左右,讓許多「權民」湧入市場。由工商時報主辦的「第14屆台灣權王大賽」在16日盛大舉行頒獎典禮,總買入金額衝出277.8億元的次高紀錄,參與人數也呈倍數成長。金管會主委黃天牧表示,自2023年11月10日起實施的權證避險交易降稅政策,確實讓權證市場更加活絡。從上市權證發行數據來看,降稅後兩個月的發行檔數達10,410檔,比同年9、10月的8,597檔增加21.09%,也比2022年11、12月的6,156檔增加69%。
臺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強調,台灣權證市場規模穩定成長,2023年上市權證發行檔數達4.9萬檔,未來將持續提升交易基礎建設,簡化作業流程,並協助多元、多樣金融商品發展,讓台灣資本市場更加發光發熱。集保結算所董事長林丙輝則表示,集保結算所致力提供後台服務,確保市場安全可靠,並期望券商能提供更多元化商品,同時持續培養投資人正確的投資理念,為權證市場創造更佳的交易環境。
櫃買中心總經理李愛玲提到,權證作為一種「以小資金參與大行情」的理财工具,其參與者年齡層雖然還是以31~50歲為主,但21~30歲年齡層也逐漸成為重要力量。本屆台灣權王大賽進入校園宣導,將幫助權證交易知識向下扎根。券商公會理事長陳俊宏則表示,權證避險降稅政策對權證市場的發展帶來正面效果,券商公會將加強推廣,並預計在下半年於權證模擬平台上舉辦交易競賽,以帶動市場交易活絡。
臺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指出,台灣權證市場規模穩定成長, 2023年上市權證發行檔數達4.9萬檔,未來將持續提升交易基礎建設 、簡化作業流程,協助權證等多元、多樣金融商品發展,讓台灣資本 市場更添光彩。
集保結算所董事長林丙輝表示,集保結算所致力提供後台服務,以 安全、可靠維繫市場發展,期盼未來券商提供多元化商品,也持續建 立投資人正確理念,為權證市場提供更好的交易環境。
櫃買中心總經理李愛玲指出,權證是「以小資金參與大行情」的重 要理財工具,目前參與權證交易的年齡層雖仍集中於31∼50歲間,但 21∼30歲也是重要年齡層,本屆台灣權王大賽深入校園進行宣導及講 座,將有助權證交易資訊向下扎根。
券商公會理事長陳俊宏指出,權證避險降稅通過後,對於權證市場 發行、交易及穩定度上都具有正向發展效果,券商公會將加強推廣, 預計下半年在權證模擬平台上舉辦交易競賽,帶動市場交易活絡。( 相關新聞見A6)
工商時報與證券商攜手推動權證市場,舉辦權王大賽第14年,開賽 至今近56萬人參與,累積總買入金額達近新台幣1,400億元,在本屆 台灣權王大賽中,八大券商推廣權證市場不遺餘力,群益金鼎證券以 「本屆權王大贏家得獎券商客戶、總報酬率最高」獲頒「最佳卓越獎 」;永豐金證券以「競賽報名人數最多、總買入金額最高」榮獲「最 佳旺市獎」;兆豐證券則以「本屆實動率最高,達64.71%」奪得「 最佳動能獎」;元大證券則以「積極推動競賽活動,總累積實動戶數 最多」,獲頒「最佳績效獎」。
此外,中國信託證券則因分公司績效優良,單一分公司實動戶數破 百,而獲得「最佳精進獎」;統一證券獲利金額成長率飆升,較上一 屆成長率為2.09倍,獲頒「最佳突破獎」;國泰證券實動戶數表現亮 眼,實動率較前次成長1.1倍,獲頒「最佳潛能獎」;凱基證券總買 入金額與報名戶數皆名列前茅,表現優異,獲頒「最佳業績獎」。
而每年皆備受期待的最大獎「權王大贏家」,本屆獲獎參賽者績效 再度技驚四座,由在群益金鼎證券下單的參賽者,以高達6,831.9萬 元獲利金額抱走冠軍,且因透過不同券商下單,同一參賽者更以在永 豐金證券下單獲利的5,736.6萬元順勢帶走亞軍頭銜,冠亞軍兩大獎 項全包辦,個人在本屆競賽中總獲利金額高達1.25億元、突破億元大 關,寫下權王新里程碑。
台股的貨櫃航運族群最近可真是熱鬧非凡,因為紅海危機,股價不斷創新高。2024年第一週,長榮和陽明海運的股價分別漲了11%和13%,陽明海運的成交量甚至一周內爆出超過20萬張的大單。雖然這些公司長期來都有散戶套牢,但這次紅海危機讓他們獲利解套,股東數量也相對減少,長榮退場3.2萬人,陽明退場2.63萬人。 不過,取而代之的是,融資主力資金大量進場,當沖客也來湊熱鬧,長榮和陽明的當沖比分別高達52.95%和60.64%,顯然當沖客更偏向於交易陽明。 海運業在2024年開年就硝煙四起,充滿變數。上海出口貨櫃運價指數(SCFI)在第一週就開紅盤,漲了137.07點,漲幅7.79%,但漲幅已經明顯收斂。亞洲的年前出貨潮只剩一個月,業界預測運價還會維持在高點,但漲幅有限,關鍵還是要看貨量。過年工廠不出貨,運價可能會修正,關鍵還是要看農曆年後3月大陸出貨和歐美訂單的情況。 紅海危機以來,除了歐洲線、地中海線的運價翻倍,美東、波斯灣、南美航線的運價也走揚,讓原本運力供過於求的貨櫃海運市場一夕之間翻身,賺得滿滿的機會財。長榮、陽明、萬海這三家公司的股價從2023年12月8日至2024年1月5日,分別上漲了40%、32%和20%。 但是,法人和專家也提醒,上一次疫情期間,海運業賺到的利潤是創紀錄的,這次紅海的漲價效應可能是短期現象。許多股民在上一次搶著買船票上船卻被套牢,這次獲利後就結束了,等待更好的波段操作機會。 從集保中心最新股東人數統計來看,套牢的散戶這次紅海危機解套機會,紛紛選擇離場。長榮的最新股東數是33.96萬人,比前一周減少了1.04萬人,持股少於100張的股東快速退潮,整體股東人數也比紅海危機前減少了3.2萬人。反觀融資餘額快速增加,比紅海危機前增約1萬餘張,顯示主力大戶以融資進場交易,當沖客也積極參與,長榮近一周當沖占比高達52.95%。 陽明的最新股東數是40.19萬人,周減1.3萬人,同樣是散戶退場,比紅海危機前股東數大減2.63萬人。由於陽明海運的股價較低,當沖客較集中在交易陽明,一周當沖比達到60.64%。
取而代之的是,融資主力資金大增,當沖客進場炒熱氣氛,長榮、 陽明一周當沖比分別為52.95%、60.64%,當沖客明顯集中交易陽明 。
海運業進入2024年硝煙四起、充滿變數,上海出口貨櫃運價指數( SCFI)2024年首周開紅盤,續漲137.07點或7.79%,但漲幅明顯收斂 。亞洲年前出貨潮倒數一個月,業界估,可維持高運價,但漲幅有限 ,主要看貨量;接下來過年工廠不出貨,運價將面臨修正,關鍵要看 農曆年後3月起大陸出貨與歐美訂單狀況,運價走勢更明朗。
紅海危機爆發至今,除直接衝擊的歐洲線、地中海線運價翻倍,美 東、波斯灣、南美航線等運價也走揚,令原本承受運力供過於求壓力 的貨櫃海運市況,一夕翻盤,大賺機會財,激勵全球航商及貨櫃三雄 股價大漲,累計2023年12月8日至2024年1月5日,長榮、陽明、萬海 分別上漲40%、32%、20%。
唯法人示警,上一波疫情讓海運業賺到創紀錄利潤,這波紅海之亂 漲價效應目前看來恐怕是短期效應,上波搶著買船票上船卻遭套牢的 眾多股民,有獲利就了結,等待時機波段操作。
從集保中心最新股東人數統計來看,套牢散戶緊緊抓住這次紅海危 機解套機會紛紛跳船,尤其以長榮、陽明最具代表性。
長榮最新股東數33.96萬人,比前一周35萬人大減1.04萬人,持股 少於100張的股東快速退潮,整體股東人數也比紅海危機前大減3.2萬 人。反而融資餘額快速增加,較紅海危機前增約1萬餘張,顯示主力 大戶以融資進場交易,當沖客更積極共襄盛舉,長榮近一周當沖占比 52.95%。
至於陽明最新股東數40.19萬人,周減1.3萬人,同樣是散戶退場, 比紅海危機前股東數大減2.63萬人,因屬於低股價,當沖客集中交易 陽明,一周當沖比高達60.64%。
集保結算所的最新大數據分析顯示,台股市場在2023年的投資熱絡程度再創高峰。截至去年12月底,台股證券戶數全年新增97.8萬戶,開戶人數達到1,227萬人,這一數字充分展現了國內投資者對股市的極大興趣。年輕一代的投資者也在這股熱潮中崛起,20至29歲的年齡層佔比高達4成以上,首次開戶的年輕人數也在不斷增長,從2022年的15.26%成長至2023年的21.07%,投資理財教育向下扎根的趨勢已經明顯。 在投資標的方面,國內投資者持股前十大依序是中鋼、台積電、國泰永續高股息、元大高股息、開發金、鴻海、聯電、元大台灣50、玉山金及中信金。細分年齡層後,22歲以下的學生族投資者偏好ETF,前五大持股是國泰永續高股息、元大高股息、元大台灣50、中鋼及台積電。上班族和家庭主婦則更傾向於持有大型電子股,如台積電、中鋼等。 值得注意的是,退休族群的投資仍以個股為主,前20大持股中沒有一檔是台股ETF,金融股則佔據了大半壁江山。這顯示了ETF在年齡分層上的投資差異,與退休族群的個股偏好形成對比。 在2023年台股熱門人氣王中,股東人數新增前五名均以ETF為主,包括復華台灣科技優息、國泰永續高股息、群益台灣精選高息、元大美債20年、元大高股息與復華富時不動產。而退休族群的投資則仍以個股為主,這反映了近年來國人投資理財標的的多元化,ETF在台股的重要性不斷提升,並獲得市場的廣泛認同。
遠傳friDay理財+決定提前退出開放銀行,震撼金融圈!知情人士透露,遠傳已經向所有合作業者發出通知,將在2024年4月19日終止與金融機構的第二階段開放銀行服務。這一決定讓金融圈震驚,因為遠傳是僅有的兩家TSP業者之一。遠傳表示,這是基於對內外環境的綜合評估,並獲得了合作夥伴的理解。儘管如此,遠傳強調金融創新合作未停下腳步,將與更多金融機構合作,發揮其數位化、AI、流量等優勢。然而,金管會去年宣布的開放銀行第三階段至今仍處於難產階段,遠傳的退出讓業界對開放銀行政策的未來產生擔憂。據了解,遠傳退出是因為使用者數量不多,但維護成本相對較高,因此決定喊停。遠傳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1月底,與七家金融機構合作,但若無法與集保簽約,將無法繼續參與第二階段開放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