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核二1號機因燃料池滿,無法興建乾貯設施提早停機,2號機也將面 臨40年役期屆滿而停機,外界關注是否影響台灣穩定用電?王美花1 7日表示,這是既定的狀態,為此,去年開始展開電力調度,以及安 排相關的水利調度,今年4、5月供電沒有問題。
經濟部補充說,台電及早因應核二2號機停機、調整歲修時間因應 ,規劃今年歲修期程時,將核二2號機停機的時程計算進去。考量去 年下半年、今年上半年用電需求較低,為因應今年下半年景氣的復甦 ,相關歲修時程配合提早,預計在5月底前,包括協和4號機、通霄3 號機、台中7號機、南部3號機等,就會完成歲修結束、陸續加入供電 。
與此同時,今年也新增通霄小型機組及大潭8號機,合計130萬瓩上 線運轉外,大於停機的核電機組裝置量。另外再生能源持續併網,搭 配高水位慣常水力操作,夜間抽蓄水力調節,以及需求面管理措施方 案施行,可確保供電穩定。
王美花17日上午在立法院強調,核二2號機役期已滿,時間到了就 一定要停機,經濟部因此去年開始對電力調度,雖大潭8號機上線時 間比較晚,但去年也利用調度機組的方式安排好相關水利調度,供電 沒有問題。
此外,針對物價居高不下的問題,王美花說,國際能源價格高漲、 物價持續上漲是全球性的問題,政府有很多因應措施,在疫後特別條 例中推出對產業、就業等相關經濟刺激方案等,加上多項協助弱勢的 措施,期望疫後特別條例可以順利通過,協助弱勢團體。
薪資水準遠落後於物價上漲是另一受矚目的議題,王美花說,從經 濟部的角度,希望產業不斷升級,可以讓產業更有國際競爭力、自然 帶動薪資,內需服務業的部分,也要有更多力道協助升級轉型,只要 當內需服務業有較好的品質、就可帶動薪資,這是目前經濟部努力的 方向。
她也針對日商JERA撤資台灣離岸風電一事表示,JERA在台灣還有兩 個風廠投資案,會持續進行,只是不再投資新風場,且JERA不再投資 的消息傳出後,立刻有法商承接,顯示台灣風場對外商還是很有吸引 力。
經濟部補充說,台電及早因應核二2號機停機、調整歲修時間因應 ,規劃今年歲修期程時,將核二2號機停機的時程計算進去。考量去 年下半年、今年上半年用電需求較低,為因應今年下半年景氣的復甦 ,相關歲修時程配合提早,預計在5月底前,包括協和4號機、通霄3 號機、台中7號機、南部3號機等,就會完成歲修結束、陸續加入供電 。
與此同時,今年也新增通霄小型機組及大潭8號機,合計130萬瓩上 線運轉外,大於停機的核電機組裝置量。另外再生能源持續併網,搭 配高水位慣常水力操作,夜間抽蓄水力調節,以及需求面管理措施方 案施行,可確保供電穩定。
王美花17日上午在立法院強調,核二2號機役期已滿,時間到了就 一定要停機,經濟部因此去年開始對電力調度,雖大潭8號機上線時 間比較晚,但去年也利用調度機組的方式安排好相關水利調度,供電 沒有問題。
此外,針對物價居高不下的問題,王美花說,國際能源價格高漲、 物價持續上漲是全球性的問題,政府有很多因應措施,在疫後特別條 例中推出對產業、就業等相關經濟刺激方案等,加上多項協助弱勢的 措施,期望疫後特別條例可以順利通過,協助弱勢團體。
薪資水準遠落後於物價上漲是另一受矚目的議題,王美花說,從經 濟部的角度,希望產業不斷升級,可以讓產業更有國際競爭力、自然 帶動薪資,內需服務業的部分,也要有更多力道協助升級轉型,只要 當內需服務業有較好的品質、就可帶動薪資,這是目前經濟部努力的 方向。
她也針對日商JERA撤資台灣離岸風電一事表示,JERA在台灣還有兩 個風廠投資案,會持續進行,只是不再投資新風場,且JERA不再投資 的消息傳出後,立刻有法商承接,顯示台灣風場對外商還是很有吸引 力。
經濟部電價審議委員會去年7月起調漲1,001度以上用戶電價9%, 俗稱「豪宅用電」,根據統計用戶數有47.4萬戶,占整體戶數的3.6 %;但因電價上漲,去年8至12月間「豪宅用電」反而減少1.6億度, 但占同期間整體減少用電度數6.3億度的25%,顯見以價制量產生效 果。
經濟部官員說,去年8∼12月氣溫均溫較前一年同期低,空調用電 需求較低的影響,及疫情穩定民眾外出頻率提高、居家時間減少,同 時因電價調高讓用戶大戶產生減少用電效果,以致去年8至12月總體 用電量比起前一年度減少。
經濟部去年7月開始啟動新電價,電價調整排除民生用電1,000度以 下、小商店及低壓用戶、食品百貨餐飲等6類高壓用戶凍漲,其餘平 均調漲8.4%,整體平均電價從每度2.26253元調整為2.8458元。
其中,民生用電部分只有家戶每月用電超過千度以上才會調漲,假 設每月1,001度,超過的1度才會調漲。相當於非夏月每一期帳單(兩 個月)6,592元、夏月一期(兩個月)7,904元以上的用電戶才會受影 響,帳單金額在以下的家戶不受影響,估算總戶數有1,272萬戶,相 當於97%的用戶不調漲。
電價調整經過半年後,根據台電最新統計,2022年8至12月住宅用 電情形,總用戶數1,328.3萬戶,較去年同期增加15.3萬戶,不過用 電度數225.3億度,較去年同期減少6.3億度,相當於減少2.7%。近 一步分析,其中1,001度以上的用電戶,用電量減少1.6億度,卻占整 體減少度數6.3億度當中的25%,顯示節電有明顯效果。
如果只看去年8月用電狀況,因月均溫較前一年增加1度,空調用電 需求增加,整體住宅用電比2021年8月增加1,600萬度;但1,001度以 上用戶部分,用電4,800萬度,相當於用電量減少5.1%,顯示價格抑 制用電成效顯著。
經濟部官員說,去年8∼12月氣溫均溫較前一年同期低,空調用電 需求較低的影響,及疫情穩定民眾外出頻率提高、居家時間減少,同 時因電價調高讓用戶大戶產生減少用電效果,以致去年8至12月總體 用電量比起前一年度減少。
經濟部去年7月開始啟動新電價,電價調整排除民生用電1,000度以 下、小商店及低壓用戶、食品百貨餐飲等6類高壓用戶凍漲,其餘平 均調漲8.4%,整體平均電價從每度2.26253元調整為2.8458元。
其中,民生用電部分只有家戶每月用電超過千度以上才會調漲,假 設每月1,001度,超過的1度才會調漲。相當於非夏月每一期帳單(兩 個月)6,592元、夏月一期(兩個月)7,904元以上的用電戶才會受影 響,帳單金額在以下的家戶不受影響,估算總戶數有1,272萬戶,相 當於97%的用戶不調漲。
電價調整經過半年後,根據台電最新統計,2022年8至12月住宅用 電情形,總用戶數1,328.3萬戶,較去年同期增加15.3萬戶,不過用 電度數225.3億度,較去年同期減少6.3億度,相當於減少2.7%。近 一步分析,其中1,001度以上的用電戶,用電量減少1.6億度,卻占整 體減少度數6.3億度當中的25%,顯示節電有明顯效果。
如果只看去年8月用電狀況,因月均溫較前一年增加1度,空調用電 需求增加,整體住宅用電比2021年8月增加1,600萬度;但1,001度以 上用戶部分,用電4,800萬度,相當於用電量減少5.1%,顯示價格抑 制用電成效顯著。
士電(1503)布局綠能、電動車事業有成,成市場追捧標的,轉投 資行綠能接獲美國能源商9,000支電動車超級充電樁總計20億元大單 ,士電今年預計出貨千支,業績進補,且因應明後年訂單需求,規劃 在新竹電裝廠新增設產線。
士電剛與起而行、和泰集團合資成立充壩,跨足電動車充電運營領 域。起而行預期今年可轉為盈,規劃2025年IPO,充壩未來也有IPO計 畫,可增加士電業外投資收益。士電15日買盤湧進,成交爆大量,開 盤不到一小時,股價推升至漲停74.4元鎖死至終場,創波段新高。
士電近年轉型跨足綠能,又有台電強韌電網計畫進補,去年合併營 收連續第二年締造歷史新高,今年營運目標是營收及獲利持續追求成 長,營收再度挑戰史上新高。
士電看好電動車是未來市場主流,開發4KW∼150KW電動汽機車動力 系統,10KW電動機車動力系統交貨給光陽及三陽(2204),也與中華 車(2204)合作開發3.5噸電動物流車。
起而行董事長簡金品表示,起而行電動機車充電樁出口以日本及東 南亞市場為主,電動汽車充電樁銷往日本外,今年新獲得美國一家能 源商3年共9,000支345KW電動汽車超級充電樁大單,每支報價200萬∼ 300萬元,訂單金額超過新台幣20億元。士電主管指出,起而行開發 的充電樁由士電負責生產,上半年出貨500支、年底前再出貨500支, 今年對士電營收貢獻逾1億元。
士電剛與起而行、和泰集團合資成立充壩,跨足電動車充電運營領 域。起而行預期今年可轉為盈,規劃2025年IPO,充壩未來也有IPO計 畫,可增加士電業外投資收益。士電15日買盤湧進,成交爆大量,開 盤不到一小時,股價推升至漲停74.4元鎖死至終場,創波段新高。
士電近年轉型跨足綠能,又有台電強韌電網計畫進補,去年合併營 收連續第二年締造歷史新高,今年營運目標是營收及獲利持續追求成 長,營收再度挑戰史上新高。
士電看好電動車是未來市場主流,開發4KW∼150KW電動汽機車動力 系統,10KW電動機車動力系統交貨給光陽及三陽(2204),也與中華 車(2204)合作開發3.5噸電動物流車。
起而行董事長簡金品表示,起而行電動機車充電樁出口以日本及東 南亞市場為主,電動汽車充電樁銷往日本外,今年新獲得美國一家能 源商3年共9,000支345KW電動汽車超級充電樁大單,每支報價200萬∼ 300萬元,訂單金額超過新台幣20億元。士電主管指出,起而行開發 的充電樁由士電負責生產,上半年出貨500支、年底前再出貨500支, 今年對士電營收貢獻逾1億元。
經濟部昨(14)日公布2022年全國發電量為2,880億度,與2021年相比,減少了29億度電,減少1%。從業別來看,向台電購電成長率最高者為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成長近四成最多;身為台灣經濟發展基石的「半導體業」,則不受景氣變動影響,用電仍年成長10%。
據台電統計,2022年全國發電量為2,880億度,與2021年相比,減少了29億度電,年減1%;而單獨台電系統本身的售電量較2021年增加15億度,成長0.6%。經濟部說明,台電略增,主因為2021前半年,汽電共生業者考量燃料價格高,許多均採取少發、不發電策略,減少44億度,轉向台電購電。
依產業別分析,向台電購電成長率最高者為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成長近四成,原因包括汽電共生業者不發電、相關產品與景氣相關性較低。半導體業隨著新興科技運用強勁,較不受景氣變動影響,用電年增10%。
然而產業遭遇逆風者,用電量也隨之下降,包括面板、相機、光學鏡片的光電材料及元件製造業、非鐵金屬及金屬製品製造業、鋼鐵業、紡織皮革等受到全球經濟趨緩、各國通膨嚴重及升息等因素,面臨終端需求減少及去化庫存效應,用電減少5%至9%。
而去年7月1,000度以上工業、民生用戶電價調漲。對於漲價後續效應,台電統計,對高壓以上用戶的夜尖峰用電轉移效果頗為明確,如鋼鐵製造業轉移量達13.7萬瓩、金屬製品製造業轉移量為6.3萬瓩,其餘包括化學品、塑橡膠等,也有3.6萬瓩的效果,代表當產業可挪移製程,業者均可在價格誘因下,轉移用電時間讓鴨子曲線更平滑。
其次,由於住宅用電於1,001度以上電價調漲9%,也帶動住宅用電大戶減少用電。以2022年8月為例,月均溫較前一年增加1℃,推升空調需求;但2022年8月住宅用電較2021年8月增加1,600萬度,但1,001度以上用戶部分,用戶數減少2.69萬戶、約8.5%,減少用電4,800萬度、約5.1%。
對於今年上半年是否缺電,經濟部說明,2022年因為景氣循環,用電呈現「前高後低」,上半年高、下半年低,今年預測應回歸往年的「前低後高」。今年1月用電排除季節因素,仍較同期減少6億度,因此全年用電預測從成長2.5%下調至1.4%,再加上大潭8號機、通霄小型機組將陸續上線,以及水庫維持高水位等,即使核二2號機3月下線,供電供應端仍無疑慮。
據台電統計,2022年全國發電量為2,880億度,與2021年相比,減少了29億度電,年減1%;而單獨台電系統本身的售電量較2021年增加15億度,成長0.6%。經濟部說明,台電略增,主因為2021前半年,汽電共生業者考量燃料價格高,許多均採取少發、不發電策略,減少44億度,轉向台電購電。
依產業別分析,向台電購電成長率最高者為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成長近四成,原因包括汽電共生業者不發電、相關產品與景氣相關性較低。半導體業隨著新興科技運用強勁,較不受景氣變動影響,用電年增10%。
然而產業遭遇逆風者,用電量也隨之下降,包括面板、相機、光學鏡片的光電材料及元件製造業、非鐵金屬及金屬製品製造業、鋼鐵業、紡織皮革等受到全球經濟趨緩、各國通膨嚴重及升息等因素,面臨終端需求減少及去化庫存效應,用電減少5%至9%。
而去年7月1,000度以上工業、民生用戶電價調漲。對於漲價後續效應,台電統計,對高壓以上用戶的夜尖峰用電轉移效果頗為明確,如鋼鐵製造業轉移量達13.7萬瓩、金屬製品製造業轉移量為6.3萬瓩,其餘包括化學品、塑橡膠等,也有3.6萬瓩的效果,代表當產業可挪移製程,業者均可在價格誘因下,轉移用電時間讓鴨子曲線更平滑。
其次,由於住宅用電於1,001度以上電價調漲9%,也帶動住宅用電大戶減少用電。以2022年8月為例,月均溫較前一年增加1℃,推升空調需求;但2022年8月住宅用電較2021年8月增加1,600萬度,但1,001度以上用戶部分,用戶數減少2.69萬戶、約8.5%,減少用電4,800萬度、約5.1%。
對於今年上半年是否缺電,經濟部說明,2022年因為景氣循環,用電呈現「前高後低」,上半年高、下半年低,今年預測應回歸往年的「前低後高」。今年1月用電排除季節因素,仍較同期減少6億度,因此全年用電預測從成長2.5%下調至1.4%,再加上大潭8號機、通霄小型機組將陸續上線,以及水庫維持高水位等,即使核二2號機3月下線,供電供應端仍無疑慮。
士林電機大變身,近年積極轉型發展綠電及公共工程,效益逐步顯現,仰德集團副執行長暨士電總經理謝漢章昨(14)日表示,綠能是現在士電主要的成長動能,若是加上台電強韌電網計畫,預計綠能相關業績可在二年內占比從二成提升到四成,有信心今年全年持續成長。
士電近年全力搶攻綠能市場,更轉型為綠電的發電業者,成為從綠建置到供電的一條龍業者,且善用集團優勢,與業界強強合作,布局效益再擴大。
在綠能發展上,士電瞄準四大領域,包括綠電供應者(漁電共生、電廠EPC統包工程)、升壓站建置(自用或供應他人)、儲能案場(從規劃到維運)、綠能應用(充電站、充電樁、DC電源開關、電動車動力系統)。
謝漢章指出,過去士電是設備供應商, 現已提升到電廠EPC統包工程,幫廠商蓋太陽能電廠、儲能系統等,且在全球淨零碳排、政府力推綠能產業趨勢下,士電的統包工程訂單滿手,動能強勁。
謝漢章表示,今年第1季展望樂觀看待,由於士電屬於訂貨型生產模式,去年下半年接了不少台電、重電、綠能等相關訂單,陸續在今年第1季出貨,第2季有望持平。
謝漢章指出,至於下半年應該會比上半年好,主要是上半年中國大陸仍有疫情等變數。
士電近年全力搶攻綠能市場,更轉型為綠電的發電業者,成為從綠建置到供電的一條龍業者,且善用集團優勢,與業界強強合作,布局效益再擴大。
在綠能發展上,士電瞄準四大領域,包括綠電供應者(漁電共生、電廠EPC統包工程)、升壓站建置(自用或供應他人)、儲能案場(從規劃到維運)、綠能應用(充電站、充電樁、DC電源開關、電動車動力系統)。
謝漢章指出,過去士電是設備供應商, 現已提升到電廠EPC統包工程,幫廠商蓋太陽能電廠、儲能系統等,且在全球淨零碳排、政府力推綠能產業趨勢下,士電的統包工程訂單滿手,動能強勁。
謝漢章表示,今年第1季展望樂觀看待,由於士電屬於訂貨型生產模式,去年下半年接了不少台電、重電、綠能等相關訂單,陸續在今年第1季出貨,第2季有望持平。
謝漢章指出,至於下半年應該會比上半年好,主要是上半年中國大陸仍有疫情等變數。
兔年開始不久,去年全球熱議的能源危機依舊持續,綜觀各項已經 揭露的數據,我國不僅無法置身事外,今年恐怕更加嚴峻。主因是核 二廠2號機即將於今年3月14日停止運轉,並進入為期25年的除役階段 ,在替代發電機組來不及商轉的情況下,經濟部欲透過有效電力調度 維持今年供電穩定,挑戰之大將會是前所未有。
依照台電的電源開發規畫,裝置容量100萬瓩的核二2號機除役後, 其供電缺口必須分別由原訂去年及今年上線的大潭電廠8號機與9號機 補上。這兩部新機組的裝置容量合計達225萬瓩,除了因應核二機組 除役,另需擔負大潭7號機於去年底停轉待修後,所短少的60萬瓩容 量。
關鍵是,大潭8號機迄今仍未完工,台電自估的上線時間已修正為 今年夏天;9號機完工時間將推遲半年,預計今年底方能上線。在可 調度電力早已不足的情況下,兩部新機組商轉延遲,今年供電恐接二 連三出現不同程度的困境。
首先,出現第一道困境的時間點當然是3月中旬。核二機組停轉的 時間,氣候已開始回暖,用電量勢必隨之上升。在大潭8號機未上線 之前,全台可調度的發電機組裝置容量將較前一年短少160萬瓩。由 於供電量短少的情況集中在北部,若欲滿足區域需求,必須加強仰賴 「南電北送」。
問題是南北電力主要輸配幹線的最大使用容量,已瀕臨300萬瓩的 上限值,在不可能犧牲備用替代幹線以擴充輸電量的情況下,北部地 區用電若要獲得滿足,區域內的需量反應及汽電共生電力都必須擴增 ,但透過這兩項措施的可得電量有限,增加穩定供電的難度。
其次,進入盛夏後的用電量變化也須留意。除了無可避免的季節性 因素,俄烏戰爭衝擊降低及新冠疫情舒緩,均足以讓我國今年的經濟 狀況較去年為佳,並進一步推升全台用電量,台電更因此自估今年尖 峰用電量將較去年增加100萬瓩。此時,若新機組依然遲未上線,白 天受惠於太陽光電的大幅出力,供電或許不成問題;太陽下山後,第 二用電尖峰出現而光電卻快速歸零,總體發電量不足導致的備轉容量 過低,便可能直接衝擊供電穩定性。
夏天過後,即便大潭8號機已如預期商轉,供電緊繃夢魘恐仍揮之 不去。根據往年經驗,影響供電穩定性的因素在秋冬季節將不減反增 ,除了延續夏季難解的用電量上升與夜間用電尖峰,此階段另須面對 機組歲修與空污降載的挑戰。
公民營發電機組的歲修排程一向嚴謹,大致從夏季用電尖峰結束後 的9、10月開始,通常持續至次年3月。於此期間,維持足夠的備用容 量通常不是問題,但若天候異常、高溫不降,便可能出現備轉容量率 低於6%但的供電警戒危機,此一情況在前年10月上旬便曾連續兩天 出現。另一方面,近年因台灣本島在秋冬季節的空污問題嚴重,各燃 煤機組均被要求固定或即時降載運轉,等同限縮了台電可調度的備轉 容量。
台電原本冀望大潭9號機於今年6月商轉後,除了強化夏季供電能力 ,也可增加電力調度彈性。但現實是該機組必須延遲至年底才能上線 ,而氣候暖化難使秋季用電量出現明顯下降,歲修與降載恐使此季節 成為今年供電最嚴峻的時期。
今年的供電缺口太大,台電可用的調度籌碼相對不足,勢必讓隸屬 用電大戶的企業感到不安。雪上加霜的是,經濟部於上周釋出針對企 業大戶調漲電價的訊息,結果立即引來企業主公開嗆聲,「政府錯誤 能源政策導致的發電成本增加,不應由企業或全民承擔」。屆時再有 供電吃緊的危機浮現,教各大企業情何以堪。
早在去年,學者專家便不斷提醒政府,今年將是穩定供電挑戰最大 的一年,然而截至目前為止,並未看到主事的經濟部及台電有更積極 的作法與規畫。為能及時防止供電不足導致的跳電災難發生,政府應 立即以除役轉備用的方式讓各屆齡的發電機組停機待命,包括已於去 年底除役的大林電廠5號機以及即將除役的核二2號機,甚至應追溯涵 蓋尚處除役過渡階段的核二1號機。
非核家園並非牢不可破的一塊鐵板,2018年的「以核養綠」公投結 果已提供政府懸崖勒馬的最佳憑藉,面對不斷逼近的缺電危機,只要 肯動心轉念,就會有轉機。
依照台電的電源開發規畫,裝置容量100萬瓩的核二2號機除役後, 其供電缺口必須分別由原訂去年及今年上線的大潭電廠8號機與9號機 補上。這兩部新機組的裝置容量合計達225萬瓩,除了因應核二機組 除役,另需擔負大潭7號機於去年底停轉待修後,所短少的60萬瓩容 量。
關鍵是,大潭8號機迄今仍未完工,台電自估的上線時間已修正為 今年夏天;9號機完工時間將推遲半年,預計今年底方能上線。在可 調度電力早已不足的情況下,兩部新機組商轉延遲,今年供電恐接二 連三出現不同程度的困境。
首先,出現第一道困境的時間點當然是3月中旬。核二機組停轉的 時間,氣候已開始回暖,用電量勢必隨之上升。在大潭8號機未上線 之前,全台可調度的發電機組裝置容量將較前一年短少160萬瓩。由 於供電量短少的情況集中在北部,若欲滿足區域需求,必須加強仰賴 「南電北送」。
問題是南北電力主要輸配幹線的最大使用容量,已瀕臨300萬瓩的 上限值,在不可能犧牲備用替代幹線以擴充輸電量的情況下,北部地 區用電若要獲得滿足,區域內的需量反應及汽電共生電力都必須擴增 ,但透過這兩項措施的可得電量有限,增加穩定供電的難度。
其次,進入盛夏後的用電量變化也須留意。除了無可避免的季節性 因素,俄烏戰爭衝擊降低及新冠疫情舒緩,均足以讓我國今年的經濟 狀況較去年為佳,並進一步推升全台用電量,台電更因此自估今年尖 峰用電量將較去年增加100萬瓩。此時,若新機組依然遲未上線,白 天受惠於太陽光電的大幅出力,供電或許不成問題;太陽下山後,第 二用電尖峰出現而光電卻快速歸零,總體發電量不足導致的備轉容量 過低,便可能直接衝擊供電穩定性。
夏天過後,即便大潭8號機已如預期商轉,供電緊繃夢魘恐仍揮之 不去。根據往年經驗,影響供電穩定性的因素在秋冬季節將不減反增 ,除了延續夏季難解的用電量上升與夜間用電尖峰,此階段另須面對 機組歲修與空污降載的挑戰。
公民營發電機組的歲修排程一向嚴謹,大致從夏季用電尖峰結束後 的9、10月開始,通常持續至次年3月。於此期間,維持足夠的備用容 量通常不是問題,但若天候異常、高溫不降,便可能出現備轉容量率 低於6%但的供電警戒危機,此一情況在前年10月上旬便曾連續兩天 出現。另一方面,近年因台灣本島在秋冬季節的空污問題嚴重,各燃 煤機組均被要求固定或即時降載運轉,等同限縮了台電可調度的備轉 容量。
台電原本冀望大潭9號機於今年6月商轉後,除了強化夏季供電能力 ,也可增加電力調度彈性。但現實是該機組必須延遲至年底才能上線 ,而氣候暖化難使秋季用電量出現明顯下降,歲修與降載恐使此季節 成為今年供電最嚴峻的時期。
今年的供電缺口太大,台電可用的調度籌碼相對不足,勢必讓隸屬 用電大戶的企業感到不安。雪上加霜的是,經濟部於上周釋出針對企 業大戶調漲電價的訊息,結果立即引來企業主公開嗆聲,「政府錯誤 能源政策導致的發電成本增加,不應由企業或全民承擔」。屆時再有 供電吃緊的危機浮現,教各大企業情何以堪。
早在去年,學者專家便不斷提醒政府,今年將是穩定供電挑戰最大 的一年,然而截至目前為止,並未看到主事的經濟部及台電有更積極 的作法與規畫。為能及時防止供電不足導致的跳電災難發生,政府應 立即以除役轉備用的方式讓各屆齡的發電機組停機待命,包括已於去 年底除役的大林電廠5號機以及即將除役的核二2號機,甚至應追溯涵 蓋尚處除役過渡階段的核二1號機。
非核家園並非牢不可破的一塊鐵板,2018年的「以核養綠」公投結 果已提供政府懸崖勒馬的最佳憑藉,面對不斷逼近的缺電危機,只要 肯動心轉念,就會有轉機。
士電(1503)總經理謝漢章14日表示,士電今年上半年營運審慎樂 觀,下半年有機會更好,營收力拚創新高,獲利目標設定成長。士電 今年營運成長動能來自綠能相關產品,目標明年綠能及台電強韌電網 計畫營收占比達40%。
士電去年合併營收307.45億元,連續第二年創新高,年成長11.05 %;今年1月合併營收31.58億元,年增6.74%。謝漢章14日指出,士 電屬於訂貨型生產,去年下半年接很多重電、綠能及台電強韌電網計 畫訂單,今年第一季持續出貨,目前看起來第一季營運樂觀,第二季 持平,雖然自動化、工具機,以及大陸子公司及合資公司受大陸防疫 封控影響,表現不佳,下半年其他事業群營運回升。整體來看,上半 年營運審慎樂觀,下半年有機會更好,目前有信心2023年營運會成長 。
謝漢章表示,台灣1月出口衰退,預計第二季才會慢慢恢復。大陸 解除防疫封控後,預期下半年景氣會復甦,士電與日本合資大陸公司 下半年營運也會回升。
謝漢章指出,士電近年轉型發展綠能,也幫其他企業建置太陽能電 廠或儲能系統。三地能源在台南七股建置太陽能漁電共生案場的儲能 系統就是由士電提供,泓德能源(6873)在台南柳營建置206MW漁電 共生及儲能案場,從設計、規畫及完成都是士電統包,士電還投資泓 德能源。此外,友達光電在雲林建置太陽能電廠也是由士電統包。
謝漢章表示,士電去年綠電產品相關占營收比重20%,今年持續擴 大,明年綠能以及台電強韌電網計畫營收倍增至40%。
謝漢章指出,士電今年成長動能來自綠能產品,綠能產品朝智能化 、節能減碳及數位轉型發展。
士電去年合併營收307.45億元,連續第二年創新高,年成長11.05 %;今年1月合併營收31.58億元,年增6.74%。謝漢章14日指出,士 電屬於訂貨型生產,去年下半年接很多重電、綠能及台電強韌電網計 畫訂單,今年第一季持續出貨,目前看起來第一季營運樂觀,第二季 持平,雖然自動化、工具機,以及大陸子公司及合資公司受大陸防疫 封控影響,表現不佳,下半年其他事業群營運回升。整體來看,上半 年營運審慎樂觀,下半年有機會更好,目前有信心2023年營運會成長 。
謝漢章表示,台灣1月出口衰退,預計第二季才會慢慢恢復。大陸 解除防疫封控後,預期下半年景氣會復甦,士電與日本合資大陸公司 下半年營運也會回升。
謝漢章指出,士電近年轉型發展綠能,也幫其他企業建置太陽能電 廠或儲能系統。三地能源在台南七股建置太陽能漁電共生案場的儲能 系統就是由士電提供,泓德能源(6873)在台南柳營建置206MW漁電 共生及儲能案場,從設計、規畫及完成都是士電統包,士電還投資泓 德能源。此外,友達光電在雲林建置太陽能電廠也是由士電統包。
謝漢章表示,士電去年綠電產品相關占營收比重20%,今年持續擴 大,明年綠能以及台電強韌電網計畫營收倍增至40%。
謝漢章指出,士電今年成長動能來自綠能產品,綠能產品朝智能化 、節能減碳及數位轉型發展。
伴隨近期動力煤價轉弱,民營電廠成本壓力逐步降低,加上台電為 鼓勵民營電廠增加發電,供應基載電力而提升購電價格,台汽電(8 926)、大汽電(8931)及麥寮汽電等收益條件可望逐步改善,營運 加分。
分析師認為,台灣核二廠將在3月14日停機,屆時將出現98.5萬瓩 供電缺口,對此台電冀望於可用作基載電力的燃氣電廠及汽電共生廠 的電力來支應。為鼓勵汽電共生廠加強對基載電網的供電,相關購電 價格應該至少會延續去年調升後的水準,對台汽電、大汽電及麥寮汽 電應有正面助益。
俄烏戰爭引爆歐洲能源供應問題,催化天然氣、油價及煤價行情, 導致台塑集團公用事業及台汽電、大汽電及麥寮汽電等電廠營運挑戰 嚴峻。
受制去年煤價衝高,導致民營電廠出現「多發電多虧錢」窘境,台 電為鼓勵業者提升發電量,採取重新議約、調高購電價格的措施,藉 此提升電廠發電意願,營運壓力也有所舒緩。
為減少動力煤價波動對售電成本衝擊,台汽電展開以廢棄物轉製的 固體再生燃料混燒膠片與煤的鍋爐轉型工作。大汽電也降低對動力煤 依賴,展開燃煤機組的退役準備工作,目標在2026年前後完成所有發 電機組的能源轉型工作。
分析師認為,台灣核二廠將在3月14日停機,屆時將出現98.5萬瓩 供電缺口,對此台電冀望於可用作基載電力的燃氣電廠及汽電共生廠 的電力來支應。為鼓勵汽電共生廠加強對基載電網的供電,相關購電 價格應該至少會延續去年調升後的水準,對台汽電、大汽電及麥寮汽 電應有正面助益。
俄烏戰爭引爆歐洲能源供應問題,催化天然氣、油價及煤價行情, 導致台塑集團公用事業及台汽電、大汽電及麥寮汽電等電廠營運挑戰 嚴峻。
受制去年煤價衝高,導致民營電廠出現「多發電多虧錢」窘境,台 電為鼓勵業者提升發電量,採取重新議約、調高購電價格的措施,藉 此提升電廠發電意願,營運壓力也有所舒緩。
為減少動力煤價波動對售電成本衝擊,台汽電展開以廢棄物轉製的 固體再生燃料混燒膠片與煤的鍋爐轉型工作。大汽電也降低對動力煤 依賴,展開燃煤機組的退役準備工作,目標在2026年前後完成所有發 電機組的能源轉型工作。
3月開會 電價上漲壓力大 費率審議受關注 考量四版本 1.凍漲 2.民生工業齊調 3.僅升工業電費 4.上調大戶費率
去年受俄烏戰爭影響,國際燃料暴漲,台電全年大虧2,675億元,電價上漲壓力蠢蠢欲動。電價費率審議會預計3月下旬開會決定今年4月至9月電價是否調漲。
各界對於電價調漲版本均有很多猜想,包括「凍漲」、「民生、工業均漲」、「民生不漲、漲工業」、「漲大用戶」等四種情境都列入盤算內。
知情人士指出,台電已拿到政府1,500億元增資及超徵稅收補助約500億元,再考量到近期物價民怨、明年總統選舉及國際燃料價格走跌,凍漲確實最不容易引起民怨;但政府恐須再花預算緩解台電財務壓力,並被批評「全民埋單」。
「民生、工業均漲」、「民生不漲、漲工業」、「漲大用戶」等三種方式則是調漲電價的不同組合。知情人士分析,考量到物價、民怨及用電正義角度,要漲也是選擇先漲有賺錢、用電最多的工業用電。
其中,「民生、工業均漲」是最能反映台電成本,但也是對蔡政府傷害最深的作法;完全集中在工業用戶又容易引發產業界反彈,威脅出走台灣。最後,若比照去年6月,僅調漲1,000度以上的住宅及工業用電的電價,雖然引發民怨較小,但對於台電財務困境如杯水車薪。
台電昨(13)日表示,去年受俄烏戰爭影響,國際燃料暴漲,各國電業均面臨虧損與調漲電價壓力。電價影響民生與物價甚鉅,但電業在財務面的永續經營,也攸關民眾用電權益與國家經濟發展。
台電表示,台電前年燃料成本2,924億元,去年俄烏戰爭爆發,燃料成本暴增為6,163億元,全年虧損達2,675億元。
台電清楚因漲電價會直接影響民生與物價,無法完全反映成本,將持續在國際燃料價格漲勢中扮演「消波塊」,為國家擋住輸入性通膨的「海嘯」。去年僅透過調漲部分產業及少數高用電量民生用戶電價,及政府增資等綜合性方式,幫助台電度過艱困財務。
然而,台電也期盼維持穩供使命,將在後續的電價費率審議會中,針對未來的燃料成本以及電業營運成本充分說明,以利審議會做出決定。
去年受俄烏戰爭影響,國際燃料暴漲,台電全年大虧2,675億元,電價上漲壓力蠢蠢欲動。電價費率審議會預計3月下旬開會決定今年4月至9月電價是否調漲。
各界對於電價調漲版本均有很多猜想,包括「凍漲」、「民生、工業均漲」、「民生不漲、漲工業」、「漲大用戶」等四種情境都列入盤算內。
知情人士指出,台電已拿到政府1,500億元增資及超徵稅收補助約500億元,再考量到近期物價民怨、明年總統選舉及國際燃料價格走跌,凍漲確實最不容易引起民怨;但政府恐須再花預算緩解台電財務壓力,並被批評「全民埋單」。
「民生、工業均漲」、「民生不漲、漲工業」、「漲大用戶」等三種方式則是調漲電價的不同組合。知情人士分析,考量到物價、民怨及用電正義角度,要漲也是選擇先漲有賺錢、用電最多的工業用電。
其中,「民生、工業均漲」是最能反映台電成本,但也是對蔡政府傷害最深的作法;完全集中在工業用戶又容易引發產業界反彈,威脅出走台灣。最後,若比照去年6月,僅調漲1,000度以上的住宅及工業用電的電價,雖然引發民怨較小,但對於台電財務困境如杯水車薪。
台電昨(13)日表示,去年受俄烏戰爭影響,國際燃料暴漲,各國電業均面臨虧損與調漲電價壓力。電價影響民生與物價甚鉅,但電業在財務面的永續經營,也攸關民眾用電權益與國家經濟發展。
台電表示,台電前年燃料成本2,924億元,去年俄烏戰爭爆發,燃料成本暴增為6,163億元,全年虧損達2,675億元。
台電清楚因漲電價會直接影響民生與物價,無法完全反映成本,將持續在國際燃料價格漲勢中扮演「消波塊」,為國家擋住輸入性通膨的「海嘯」。去年僅透過調漲部分產業及少數高用電量民生用戶電價,及政府增資等綜合性方式,幫助台電度過艱困財務。
然而,台電也期盼維持穩供使命,將在後續的電價費率審議會中,針對未來的燃料成本以及電業營運成本充分說明,以利審議會做出決定。
台電昨(13)日表示,各國電業近年均面臨虧損與調漲電價的壓力,台灣不論電價、或電價漲幅,都遠低於國際水準,例如同樣是國營電業、且核電占比更高的南韓,其電價調漲的幅度和虧損的金額均大於台電。
面對國際燃料價格飆漲,全球電力公司都面臨財務壓力,包括法國、日本及南韓等使用核電國家同樣受到影響。台電指,韓國電力公司去年更是虧損逾新台幣7,000億元,遠大於台電。
台電比較2020年至2022年各國電價,英國2020年住宅電價及工業電價原為每度新台幣7.25元及4.77元,2022年則達到12.53元、8.23元,調幅達73%,為各國調漲最多。
美國住宅電價及工業電價則從每度新台幣4.12元、2.19元,分別調漲19%及34%。
亞洲部分,日本2020年住宅電價為每度新台幣5.95元,工業電價為3.82元,經過兩年時間,電價分別增加三成、五成。南韓去年調漲電價,民生電價較2020年調漲二成,工業調漲二成七,民生電價每度3.22元,工業電價每度3.08元。
面對國際燃料價格飆漲,全球電力公司都面臨財務壓力,包括法國、日本及南韓等使用核電國家同樣受到影響。台電指,韓國電力公司去年更是虧損逾新台幣7,000億元,遠大於台電。
台電比較2020年至2022年各國電價,英國2020年住宅電價及工業電價原為每度新台幣7.25元及4.77元,2022年則達到12.53元、8.23元,調幅達73%,為各國調漲最多。
美國住宅電價及工業電價則從每度新台幣4.12元、2.19元,分別調漲19%及34%。
亞洲部分,日本2020年住宅電價為每度新台幣5.95元,工業電價為3.82元,經過兩年時間,電價分別增加三成、五成。南韓去年調漲電價,民生電價較2020年調漲二成,工業調漲二成七,民生電價每度3.22元,工業電價每度3.08元。
外界質疑台電核二廠2號機3月使用執照到期後將除役停機,引起缺 電隱憂。經濟部13日指出,由於台電已及早因應,調整歲修時間,五 月底前,至少協和、通霄等4座主要機組上線供電外,各界關注的大 潭8號機、通霄小型機組增加的裝置容量130萬瓩大於核二2號機停機 的98.5萬瓩裝置容量,可確保供電穩定。
國民黨團13日召開「蔡政府能源政策何去何從?」記者會,關注核 二2號機將在3月停機除役,但大潭8號機工程進度不如預期,憂心今 夏或者4月、5月之前會不會缺電?要求檢視政府能源政策。
對此,經濟部強調,台電規劃今年歲修期程時已將核二2號機停機 時程計算進去。考量景氣趨緩,用電需求較低,為因應下半年景氣復 甦,相關歲修甚至提早。預計5月底前包括協和4號機、通霄3號機、 台中7號機、南部3號機等,都會歲修結束,陸續加入供電。
同時,今年也新增通霄小型機組及大潭8號機,合計130萬瓩上線運 轉外,大於停機的核電2號機98.5萬瓩的裝置容量。另外再生能源持 續併網,搭配高水位慣常水力操作,夜間抽蓄水力調節,以及需求面 管理措施方案施行,可確保供電穩定。
至於核電廠問題,經濟部指出,台灣目前仍有核電運轉,且依「核 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規定,規劃既有核電廠運轉至使用年限。其中 核二1號機因燃料池滿,無法興建乾貯設施,只好提前停機;未來2號 機也會面對停機之後,因為沒有空間,用過核廢料無法取出反應爐的 問題。顯見新北市府的反對、地方民意看法,對核電使用、尤其是核 廢料議題的高度爭議,非常需要中央地方共同合作解決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外界質疑天然氣存量不足問題,經濟部表示,目前 國內天然氣存量為11天、高於法定存量,且中油自多國採購氣源、多 重運送路線,各界關注去年大陸軍演時的能源安全,但當時各項船運 也如常進行,並無異常。
國民黨團13日召開「蔡政府能源政策何去何從?」記者會,關注核 二2號機將在3月停機除役,但大潭8號機工程進度不如預期,憂心今 夏或者4月、5月之前會不會缺電?要求檢視政府能源政策。
對此,經濟部強調,台電規劃今年歲修期程時已將核二2號機停機 時程計算進去。考量景氣趨緩,用電需求較低,為因應下半年景氣復 甦,相關歲修甚至提早。預計5月底前包括協和4號機、通霄3號機、 台中7號機、南部3號機等,都會歲修結束,陸續加入供電。
同時,今年也新增通霄小型機組及大潭8號機,合計130萬瓩上線運 轉外,大於停機的核電2號機98.5萬瓩的裝置容量。另外再生能源持 續併網,搭配高水位慣常水力操作,夜間抽蓄水力調節,以及需求面 管理措施方案施行,可確保供電穩定。
至於核電廠問題,經濟部指出,台灣目前仍有核電運轉,且依「核 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規定,規劃既有核電廠運轉至使用年限。其中 核二1號機因燃料池滿,無法興建乾貯設施,只好提前停機;未來2號 機也會面對停機之後,因為沒有空間,用過核廢料無法取出反應爐的 問題。顯見新北市府的反對、地方民意看法,對核電使用、尤其是核 廢料議題的高度爭議,非常需要中央地方共同合作解決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外界質疑天然氣存量不足問題,經濟部表示,目前 國內天然氣存量為11天、高於法定存量,且中油自多國採購氣源、多 重運送路線,各界關注去年大陸軍演時的能源安全,但當時各項船運 也如常進行,並無異常。
三地集團旗下北基國際轉投資的三地能源,13日與和潤企業旗下和 潤電能、鴻海集團旗下利億國際、及遠雄集團旗下遠雄人壽簽約,合 資在高雄興建一座170MW儲能案場,總投資額70億元,是迄今全台最 大的儲能案場。聯貸銀行並於13日簽約承貸47.5億元,全案預定202 4年第一季完工,預估每日可儲存31.8萬度的電量。
此案4大合資機構中,除三地能源持股過半,其餘3家持股比例分別 為20%、10%和9%,四方合組「亨豐能源公司」。三地集團執行長 鍾育霖表示,三地集團布局綠能產業逐漸開花結果,高雄牛潮埔智慧 儲能案場資金已全部到位,準備開工,預計2024年Q1可完工上線。
和潤電能董事長劉源森表示,和潤電能自2022年5月開業以來積極 擴展綠能事業,此次投資是和潤電能第一個參與的儲能合資案。他說 ,因應再生能源間歇性,近年國內大力發展儲能系統,該案場採dRe g 0.25(即時動態調頻備轉)技術規格興建,完成後將參與政府建置 的電力交易平台,提供調頻備轉服務,充分運用儲能設備彈性優勢, 快速反應充放電,協助台電穩定電網,提升整體電力品質。
高雄經發局長廖泰翔致詞指出,牛潮埔智慧儲能案場可說是三地能 源在儲能布局上的新里程碑,將成為全台最具指標的儲能案場之一。 他說,三地集團是在地企業,近年成功轉型發展綠色能源,短時間內 就達成許多重大成果,從高雄客運購置鴻海集團Model T電動巴士, 推動大型漁電共生電場興建計畫、高雄三民區的灣興儲能案場,舉辦 高雄首座「AFC智慧儲能系統啟動儀式」,有效協助台電穩定電網。
此案4大合資機構中,除三地能源持股過半,其餘3家持股比例分別 為20%、10%和9%,四方合組「亨豐能源公司」。三地集團執行長 鍾育霖表示,三地集團布局綠能產業逐漸開花結果,高雄牛潮埔智慧 儲能案場資金已全部到位,準備開工,預計2024年Q1可完工上線。
和潤電能董事長劉源森表示,和潤電能自2022年5月開業以來積極 擴展綠能事業,此次投資是和潤電能第一個參與的儲能合資案。他說 ,因應再生能源間歇性,近年國內大力發展儲能系統,該案場採dRe g 0.25(即時動態調頻備轉)技術規格興建,完成後將參與政府建置 的電力交易平台,提供調頻備轉服務,充分運用儲能設備彈性優勢, 快速反應充放電,協助台電穩定電網,提升整體電力品質。
高雄經發局長廖泰翔致詞指出,牛潮埔智慧儲能案場可說是三地能 源在儲能布局上的新里程碑,將成為全台最具指標的儲能案場之一。 他說,三地集團是在地企業,近年成功轉型發展綠色能源,短時間內 就達成許多重大成果,從高雄客運購置鴻海集團Model T電動巴士, 推動大型漁電共生電場興建計畫、高雄三民區的灣興儲能案場,舉辦 高雄首座「AFC智慧儲能系統啟動儀式」,有效協助台電穩定電網。
企業淨零排放,好比是一趟下山的路程,首先要從「碳盤查」開始 ,確立碳達峰年度,從「高碳」、「減碳」,最後走到「零碳」目的 地。在2022年COP27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中提出名為「Integrity Ma tters」的報告,未來將明定頻率更高的溫室氣體排放盤查責任,從 2025年開始,每五年制定一次臨時目標,以觀察企業減排實際作為, 以確保企業淨零承諾的實現。
■以ISO國際標準導航 避免迷航
近一年來,淨零減排研討會與碳盤查工具如雨後春筍,客戶開始迷 惘如何跨步,筆者建議企業可以透過碳盤查相關ISO國際標準的導入 ,降低在淨零路程上迷航的可能性。首先,透過導入ISO 14064溫室 氣體盤查 (簡稱溫盤)以及ISO 14067產品碳足跡,可以知道企業組 織或個別產品排放溫室氣體的總量與來源(高碳階段),接著就溫室 氣體排放減量作為,企業接續導入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簡稱 能盤),分析主要的碳排放源,審查外購能源(溫盤的範疇二)的使 用,例如:電力、燃油、燃氣與水資源;可以進行重大能源使用單位 的鑑定,並進行減排策略的擬定,應包含溫盤的範疇一與範疇二,例 如:提高再生能源使用比例(RE50/RE100)、調整或汰換製造設備, 提高能源生產力(EP100)、變更產品設計與低碳原料採購等,接續 鑑別主要的碳排放來源,設定改善目標,依據減排策略推行改善計畫 ,逐年按時程規劃,持續地進行溫
室氣體減量目標管理(減碳階段) ,最後才透過國際「碳中和」市場購買碳權,達成「零碳」目的地, 真正落實溫室氣體減量承諾。
在此刻「碳焦慮」升溫的發酵期,企業開始挑選碳盤查數位工具, 希望能夠降低「碳焦慮」。目前絕大多數的管理顧問公司在輔導企業 碳盤查活動上,幾乎都是使用試算表的工具,但試算表工具畢竟非系 統,過多人工作業設定試算表複雜公式與數據範圍過程中,可能產生 非預期的失誤,更難以發現錯誤的發生。
碳盤查是企業淨零排放路程的開始,企業要完成碳盤查數據的收集 、分類、計算與分析,計算功能是必要,但是源頭的碳排源數據收集 、管理與分析才是真正的重點,企業必須經常分析碳排來源,進行監 督改善;相對地,如果碳盤查工具只是用來收集每項碳排來源的總量 數據,進行簡單的排放係數乘法計算,產生報告,這樣的工具,只是 「碳盤查計算或是申報工具」,不能稱為
完善的淨零排放認證管理系 統。一個套完善的淨零排放認證管理系統,必須要針對ISO 50001、 ISO 14064、ISO 14067等碳盤查相關ISO國際標準認證要求項目來進 行設計,在發展內部管理制度與輔導認證過程,企業可以使用此系統 來收集、管理、分析與舉證所有盤查數據來源、計算方式與報告,供 內部的長期管理,落實於工作的日常,以及外部的第三方查證,取得 認證。
■碳盤查標準 魔鬼藏在細節裡
首先,在ISO 14064國際標準,要能支持企業進行各種或是少見排 放類別項目的盤查,讓用戶可以自訂與盤庫存一樣簡單的碳盤查表格 、任務派送與主管覆核,確保來源活動數據收集的完整性與正確性, 並可以套用企業自訂碳排係數與自己編製的溫室氣體盤查報告章節與 預置內容,減輕產製溫盤報告的負擔。其次,在ISO 50001國際標準 ,要能支持所有能源使用項目盤查數據的上
傳,智慧化處理台電電費 單據或連線EMS能源管理系統,完成能源設備用量自動化盤查,並提 供SEU重大能源項目鑑別、節能減碳計畫、基線分析建立與節能減碳 長期監督改善。最後,就ISO 14067國際標準,要能建立產品PCR產品 類別規則內的產品生命週期圖,對應製造階段的製造地圖,系統化整 合企業內部ERP企業資源系統與MES製造執行系統,取得每項產品的製 程、工序活動數
據,據以精準計算每項產品的碳足跡。
碳盤查數位工具必須具備以上關鍵功能,對企業解決「碳焦慮」來 說,才算是一個完善的淨零排放認證管理系統。
■以ISO國際標準導航 避免迷航
近一年來,淨零減排研討會與碳盤查工具如雨後春筍,客戶開始迷 惘如何跨步,筆者建議企業可以透過碳盤查相關ISO國際標準的導入 ,降低在淨零路程上迷航的可能性。首先,透過導入ISO 14064溫室 氣體盤查 (簡稱溫盤)以及ISO 14067產品碳足跡,可以知道企業組 織或個別產品排放溫室氣體的總量與來源(高碳階段),接著就溫室 氣體排放減量作為,企業接續導入ISO 50001,能源管理系統(簡稱 能盤),分析主要的碳排放源,審查外購能源(溫盤的範疇二)的使 用,例如:電力、燃油、燃氣與水資源;可以進行重大能源使用單位 的鑑定,並進行減排策略的擬定,應包含溫盤的範疇一與範疇二,例 如:提高再生能源使用比例(RE50/RE100)、調整或汰換製造設備, 提高能源生產力(EP100)、變更產品設計與低碳原料採購等,接續 鑑別主要的碳排放來源,設定改善目標,依據減排策略推行改善計畫 ,逐年按時程規劃,持續地進行溫
室氣體減量目標管理(減碳階段) ,最後才透過國際「碳中和」市場購買碳權,達成「零碳」目的地, 真正落實溫室氣體減量承諾。
在此刻「碳焦慮」升溫的發酵期,企業開始挑選碳盤查數位工具, 希望能夠降低「碳焦慮」。目前絕大多數的管理顧問公司在輔導企業 碳盤查活動上,幾乎都是使用試算表的工具,但試算表工具畢竟非系 統,過多人工作業設定試算表複雜公式與數據範圍過程中,可能產生 非預期的失誤,更難以發現錯誤的發生。
碳盤查是企業淨零排放路程的開始,企業要完成碳盤查數據的收集 、分類、計算與分析,計算功能是必要,但是源頭的碳排源數據收集 、管理與分析才是真正的重點,企業必須經常分析碳排來源,進行監 督改善;相對地,如果碳盤查工具只是用來收集每項碳排來源的總量 數據,進行簡單的排放係數乘法計算,產生報告,這樣的工具,只是 「碳盤查計算或是申報工具」,不能稱為
完善的淨零排放認證管理系 統。一個套完善的淨零排放認證管理系統,必須要針對ISO 50001、 ISO 14064、ISO 14067等碳盤查相關ISO國際標準認證要求項目來進 行設計,在發展內部管理制度與輔導認證過程,企業可以使用此系統 來收集、管理、分析與舉證所有盤查數據來源、計算方式與報告,供 內部的長期管理,落實於工作的日常,以及外部的第三方查證,取得 認證。
■碳盤查標準 魔鬼藏在細節裡
首先,在ISO 14064國際標準,要能支持企業進行各種或是少見排 放類別項目的盤查,讓用戶可以自訂與盤庫存一樣簡單的碳盤查表格 、任務派送與主管覆核,確保來源活動數據收集的完整性與正確性, 並可以套用企業自訂碳排係數與自己編製的溫室氣體盤查報告章節與 預置內容,減輕產製溫盤報告的負擔。其次,在ISO 50001國際標準 ,要能支持所有能源使用項目盤查數據的上
傳,智慧化處理台電電費 單據或連線EMS能源管理系統,完成能源設備用量自動化盤查,並提 供SEU重大能源項目鑑別、節能減碳計畫、基線分析建立與節能減碳 長期監督改善。最後,就ISO 14067國際標準,要能建立產品PCR產品 類別規則內的產品生命週期圖,對應製造階段的製造地圖,系統化整 合企業內部ERP企業資源系統與MES製造執行系統,取得每項產品的製 程、工序活動數
據,據以精準計算每項產品的碳足跡。
碳盤查數位工具必須具備以上關鍵功能,對企業解決「碳焦慮」來 說,才算是一個完善的淨零排放認證管理系統。
台電計畫利用現有水力設施增加抽蓄式水力發電來增加發電與穩定 電網,並利用餘電來抽水進行儲能,台電擬規劃桃園石門與台中大光 明2計畫,總經費斥資334.9億元,最快2033年開始投入商轉。
由於再生能源容易受天後狀況有不穩定的情況,造成電網穩定度大 打折扣,台電為降低衝擊與增加電網調度餘裕,計畫在桃園石門水庫 、台中大甲溪德基水庫等地方進行抽蓄式水力發電計畫,將設置共4 15MW的裝置容量,供未來再生能源大量併網時,可以進行調度發電。
台電發言人吳進忠說,抽蓄式水力發電是利用上下水池的高低落差 來發電,在用電尖峰時發電,並利用電網有餘電時把下池水抽回高處 ,讓餘電不浪費。並且新式的抽蓄式機組較現有的日月潭明潭、大觀 電廠來說,新增調速功能,在發電與抽水的過程當中,都可以調整電 網頻率與發電量(用電量),讓電網保持在平衡狀態,讓用戶端有更 好的用電品質。
經費部分,台電規劃在大光明抽蓄水力計畫投資總額為264.88億元 ,石門抽蓄水力計畫投資總額新台幣70.02億元,合計334.9億元。
根據計畫,台電規劃在石門水庫推動「桃園石門抽蓄水力計畫」, 預計利用石門水庫及下游後池堰進行抽蓄式發電,預計設置裝置容量 47MW,目前已進入環評階段,預計2033年完工並投入發電。
另一案是「大甲溪光明抽蓄水力」,由於裝置容量達368MW,且涉 及地質敏感區與開發面積大,已經進入二階環評程序,預計最快203 4年完工併網。
值得注意的是,在環評審查階段,環評委員對於石門抽蓄式水力發 電,認為可以有效靈活調度電源,應該要加大設置,台電回應,受限 後池堰的大小與上下池的水位落差有限,目前已經是最大發電量,更 直言「如果可以擴大就會規劃」。
由於再生能源容易受天後狀況有不穩定的情況,造成電網穩定度大 打折扣,台電為降低衝擊與增加電網調度餘裕,計畫在桃園石門水庫 、台中大甲溪德基水庫等地方進行抽蓄式水力發電計畫,將設置共4 15MW的裝置容量,供未來再生能源大量併網時,可以進行調度發電。
台電發言人吳進忠說,抽蓄式水力發電是利用上下水池的高低落差 來發電,在用電尖峰時發電,並利用電網有餘電時把下池水抽回高處 ,讓餘電不浪費。並且新式的抽蓄式機組較現有的日月潭明潭、大觀 電廠來說,新增調速功能,在發電與抽水的過程當中,都可以調整電 網頻率與發電量(用電量),讓電網保持在平衡狀態,讓用戶端有更 好的用電品質。
經費部分,台電規劃在大光明抽蓄水力計畫投資總額為264.88億元 ,石門抽蓄水力計畫投資總額新台幣70.02億元,合計334.9億元。
根據計畫,台電規劃在石門水庫推動「桃園石門抽蓄水力計畫」, 預計利用石門水庫及下游後池堰進行抽蓄式發電,預計設置裝置容量 47MW,目前已進入環評階段,預計2033年完工並投入發電。
另一案是「大甲溪光明抽蓄水力」,由於裝置容量達368MW,且涉 及地質敏感區與開發面積大,已經進入二階環評程序,預計最快203 4年完工併網。
值得注意的是,在環評審查階段,環評委員對於石門抽蓄式水力發 電,認為可以有效靈活調度電源,應該要加大設置,台電回應,受限 後池堰的大小與上下池的水位落差有限,目前已經是最大發電量,更 直言「如果可以擴大就會規劃」。
為強化供電穩定,台電規劃利用高雄興達燃煤電廠舊1號機改裝成 生質能示範機組,相關計畫已經公布, 預計2026年要設置50萬瓩, 成為台灣首個利用老舊燃煤除役機組,進行生質能發電試驗,若未來 轉型順利及原料取得無虞,將考慮推展到其他即將除役的燃煤機組。
台電表示,為配合能源轉型及擴大再生能源發電規劃,這項計畫依 政府政策指示,既有興達電廠燃煤1號機除役後,將其規劃改裝成專 燃木質顆粒燃料之生質能機組,並配合設置木質顆粒卸收及輸儲相關 設備,相關環保計畫已送到環保署,後續將蒐集相關資料,進行相關 設計,預計改裝工時約27個月(2年3個月),後續可營運10年。
台電發言人吳進忠指出,過去燃煤機組是靠燃煤燒水產生水蒸氣, 利用大量水蒸氣推動汽輪機來發電,生質能則是利用舊有鍋爐,燃料 改採木質顆粒作為燃料,透過同樣燒水來發電,現有鍋爐裝置容量就 有50萬瓩,理論值就可提供最大50萬瓩的發電能力,不過未來的發電 量則要看木質顆粒的熱值而定,需待未來試驗結果才能得知。
至於計畫可能匡列的經費,台電表示,由於生質能機組計畫目前內 部在可研議階段,所需投資金額研擬中,要等未來有確切執行項目後 ,會逐年編列預算,讓生質能也成為台電能源轉型的一環。
值得注意的是,台電除了興達電廠正在進行除役之外,未來還有台 中電廠舊1與2號機,興達3與4號機,都將在未來幾年除役,後續會視 生質能試驗狀況,評估是否將燃煤舊機組轉作生質能發電。
另外,為了補足未來電力缺口,台電也正在推動燃氣發電,包含大 潭9號機、興達新2號與3號機、台中新1號機與2號機、協和新1號機與 2號機,並且透過混氫的方式來降低碳排放。
台電表示,為配合能源轉型及擴大再生能源發電規劃,這項計畫依 政府政策指示,既有興達電廠燃煤1號機除役後,將其規劃改裝成專 燃木質顆粒燃料之生質能機組,並配合設置木質顆粒卸收及輸儲相關 設備,相關環保計畫已送到環保署,後續將蒐集相關資料,進行相關 設計,預計改裝工時約27個月(2年3個月),後續可營運10年。
台電發言人吳進忠指出,過去燃煤機組是靠燃煤燒水產生水蒸氣, 利用大量水蒸氣推動汽輪機來發電,生質能則是利用舊有鍋爐,燃料 改採木質顆粒作為燃料,透過同樣燒水來發電,現有鍋爐裝置容量就 有50萬瓩,理論值就可提供最大50萬瓩的發電能力,不過未來的發電 量則要看木質顆粒的熱值而定,需待未來試驗結果才能得知。
至於計畫可能匡列的經費,台電表示,由於生質能機組計畫目前內 部在可研議階段,所需投資金額研擬中,要等未來有確切執行項目後 ,會逐年編列預算,讓生質能也成為台電能源轉型的一環。
值得注意的是,台電除了興達電廠正在進行除役之外,未來還有台 中電廠舊1與2號機,興達3與4號機,都將在未來幾年除役,後續會視 生質能試驗狀況,評估是否將燃煤舊機組轉作生質能發電。
另外,為了補足未來電力缺口,台電也正在推動燃氣發電,包含大 潭9號機、興達新2號與3號機、台中新1號機與2號機、協和新1號機與 2號機,並且透過混氫的方式來降低碳排放。
根據財政部9日公布的最新統計,2022年政府稅收超徵5,237億元, 這是繼2021年稅收超徵4,330億元後,再次產生鉅額超徵。其中針對 中央所能運用的3,800億元,行政院提出「疫後強化經濟與社會韌性 及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特別條例」草案,並期透過特別預算方式支用。 然藉「稅收超徵」來「還稅於民」、「全民共享」,或許皆大歡喜, 卻有諸多值得商榷之處,所凸顯出的「政府失
靈」問題勢難迴避。
首先,「稅收超徵」屢屢引起爭議,名實不符現象必須正其名。「 稅收超徵」一詞,原本只是呈現稅收實徵數大於預算數的現象,卻普 遍被誤認為像是買東西多付錢一樣;而在政治人物推波助瀾下,要求 退稅就被視為理所當然。因此,政府針對「稅收短估」引發超徵之現 象,必須費心尋求客觀、精確的專有名詞以呈現,避免對國家財政與 社會造成無謂困擾。
其次,稅收推估方式應與日俱進,不可因循怠惰影響稅政效能與稅 制健全。政府依據憲法及租稅法定主義依法課稅,人民依法納稅,在 正常情況下,不該有違法超徵、退稅於民之事。然在不確定性日增之 變局下,稅務機關不但要強化稅收預估能力,更應從誘因機制上改進 公務人員過於保守心態。如何建立合適、管用的稅收估測模型,利用 大數據及人工智慧(AI),充分掌握相關
資訊與合理參數,進而提高 稅收推估精確度,實乃大勢所趨。並且參考行政院主計總處「國民所 得統計評審委員會」的功能,由相關部會派員及專家學者組成稅收統 計評審委員會,改進稅收估計與預測機制、預算編列與稅務運作、稅制變遷與稅政配合等方面呈現「行政失靈」、「制度失靈」之諸多政 府失靈現象。
第三,稅收超徵若有來自全民卓越努力的部分,能夠「全民共享」 亦當言之成理。在疫情、戰爭、經濟停滯膨脹等不安情境中,全國上 下努力生產、消費、創造財富,經濟成長率超出預期,帶動政府稅收 超乎尋常的大幅成長,包括營利事業所得稅、綜合所得稅、營業稅等 ;此時以「經濟紅利」而非「稅收超徵」的名義分享於民,自然理所 當然。而在稅收超徵總額中,期待政府建立
具體指標,將這方面的貢 獻區隔出來,避免因政治炒作而引起不必要的爭議。如此使得特別條 例及預算中,以1,400億元用來每人發放現金6,000元,較能名正言順 。
第四,一時性的稅收超徵收入,實難支應勞健保及台電長期虧損。 此次特別條例擬以1,000億元增強撥補勞保及健保基金財務缺口,並 增加投資台電,進行電價補貼。由於勞保、健保在性質上屬社會保險 ,財務必須獨立自主。政府長期壓低保費討好民眾,入不敷出造成潛 藏性債務,卻要全體納稅人埋單,並不合公平與效率原則。對此長期 沉痾之對症下藥方式,就是推動勞健保制度的
根本改革,實在刻不容 緩。至於電價理應合理反映成本,不應刻意壓抑而造成事業虧損,再 用一般納稅人的稅收來填補。電價機制被政府扭來扭去,美其名是照 顧民眾與企業,實際上卻造成資源配置與經營上的無效率。無謂的壓 低電價,也不合乎節能減碳與環境保護目的。
第五,政府常態性業務與角色扮演,不應仰賴特別預算籌編融通。 此次送立法院審議的特別條例,約以1,000億元「加強韌性經濟」, 協助在當前情勢下受衝擊的產業和族群,包括中小企業和傳統產業的 升級轉型、減輕民眾居住和交通負擔、照顧農漁民生計權益、加強照 顧中低收入弱勢族群,以及穩定民生物價等。坦白言,這些本來就屬 於政府平常該做之事,卻仰賴編列特別預算籌
錢融通,實在不可思議 。
最後,稅收低估所呈現的「超徵」現象,應尋求正途來改善。由於 提出特別預算,在預算法第83條有其嚴格的條件,近年來卻一再地被 濫用,政府不守財政紀律,早為人所詬病,必須慎重為之。相對地, 在追加預算方面,預算法第79條只有「追加歲出預算」之相關規定; 然對於稅收超乎預期的增長(即所謂的「稅收超徵」),則是缺乏追 加稅收預算的管道。此處建議修訂預算法,
對規模達一定金額以上的 稅收短估,建立能在預算年度內,適時辦理稅收追加的矯正機制,使 得預算收支在處理上具對稱性與完整性;至於低於門檻金額的「稅收 超徵」,則直接進入償債基金用於償債,並期降低歲計賸餘與舉債融 通間糾纏不清的亂象。
靈」問題勢難迴避。
首先,「稅收超徵」屢屢引起爭議,名實不符現象必須正其名。「 稅收超徵」一詞,原本只是呈現稅收實徵數大於預算數的現象,卻普 遍被誤認為像是買東西多付錢一樣;而在政治人物推波助瀾下,要求 退稅就被視為理所當然。因此,政府針對「稅收短估」引發超徵之現 象,必須費心尋求客觀、精確的專有名詞以呈現,避免對國家財政與 社會造成無謂困擾。
其次,稅收推估方式應與日俱進,不可因循怠惰影響稅政效能與稅 制健全。政府依據憲法及租稅法定主義依法課稅,人民依法納稅,在 正常情況下,不該有違法超徵、退稅於民之事。然在不確定性日增之 變局下,稅務機關不但要強化稅收預估能力,更應從誘因機制上改進 公務人員過於保守心態。如何建立合適、管用的稅收估測模型,利用 大數據及人工智慧(AI),充分掌握相關
資訊與合理參數,進而提高 稅收推估精確度,實乃大勢所趨。並且參考行政院主計總處「國民所 得統計評審委員會」的功能,由相關部會派員及專家學者組成稅收統 計評審委員會,改進稅收估計與預測機制、預算編列與稅務運作、稅制變遷與稅政配合等方面呈現「行政失靈」、「制度失靈」之諸多政 府失靈現象。
第三,稅收超徵若有來自全民卓越努力的部分,能夠「全民共享」 亦當言之成理。在疫情、戰爭、經濟停滯膨脹等不安情境中,全國上 下努力生產、消費、創造財富,經濟成長率超出預期,帶動政府稅收 超乎尋常的大幅成長,包括營利事業所得稅、綜合所得稅、營業稅等 ;此時以「經濟紅利」而非「稅收超徵」的名義分享於民,自然理所 當然。而在稅收超徵總額中,期待政府建立
具體指標,將這方面的貢 獻區隔出來,避免因政治炒作而引起不必要的爭議。如此使得特別條 例及預算中,以1,400億元用來每人發放現金6,000元,較能名正言順 。
第四,一時性的稅收超徵收入,實難支應勞健保及台電長期虧損。 此次特別條例擬以1,000億元增強撥補勞保及健保基金財務缺口,並 增加投資台電,進行電價補貼。由於勞保、健保在性質上屬社會保險 ,財務必須獨立自主。政府長期壓低保費討好民眾,入不敷出造成潛 藏性債務,卻要全體納稅人埋單,並不合公平與效率原則。對此長期 沉痾之對症下藥方式,就是推動勞健保制度的
根本改革,實在刻不容 緩。至於電價理應合理反映成本,不應刻意壓抑而造成事業虧損,再 用一般納稅人的稅收來填補。電價機制被政府扭來扭去,美其名是照 顧民眾與企業,實際上卻造成資源配置與經營上的無效率。無謂的壓 低電價,也不合乎節能減碳與環境保護目的。
第五,政府常態性業務與角色扮演,不應仰賴特別預算籌編融通。 此次送立法院審議的特別條例,約以1,000億元「加強韌性經濟」, 協助在當前情勢下受衝擊的產業和族群,包括中小企業和傳統產業的 升級轉型、減輕民眾居住和交通負擔、照顧農漁民生計權益、加強照 顧中低收入弱勢族群,以及穩定民生物價等。坦白言,這些本來就屬 於政府平常該做之事,卻仰賴編列特別預算籌
錢融通,實在不可思議 。
最後,稅收低估所呈現的「超徵」現象,應尋求正途來改善。由於 提出特別預算,在預算法第83條有其嚴格的條件,近年來卻一再地被 濫用,政府不守財政紀律,早為人所詬病,必須慎重為之。相對地, 在追加預算方面,預算法第79條只有「追加歲出預算」之相關規定; 然對於稅收超乎預期的增長(即所謂的「稅收超徵」),則是缺乏追 加稅收預算的管道。此處建議修訂預算法,
對規模達一定金額以上的 稅收短估,建立能在預算年度內,適時辦理稅收追加的矯正機制,使 得預算收支在處理上具對稱性與完整性;至於低於門檻金額的「稅收 超徵」,則直接進入償債基金用於償債,並期降低歲計賸餘與舉債融 通間糾纏不清的亂象。
台電預計在基隆協和電廠興建天然氣接收站(四接),由於當地居 民抗議,加上外界質疑影響基隆港進出,台電表示,協和接收站有其 必要性,是未來北部電力供應重要來源,同時也是平衡區域供電支柱 ,期盼各界給予支持。
台電強調,基隆河谷產業發展需要電力,台電全力推動協和電廠及 協和接收站計畫,北東電網涵蓋北北基480萬人口,不能沒有協和。 特別是基隆、南港、汐止及其他北北基重要商業區為北部用電重鎮, 用電持續升高,預估2025年該區域供需缺口將達470萬瓩,缺口不能 只靠輸電線路區域外融通,新建電源才是根本解方。台電期盼,讓基 隆港成為北北基產業發展揚眉國際的重要門戶,也讓協和電廠成為北 北基產業發展的有力後盾。
面對包括基隆在內的北北基地區產業發展及480萬人用電需求,台 電推動協和電廠更新及協和接收站計畫,且為兼顧穩定供電與港埠發 展,台電採取「增加堤防有助提高港內水面靜穩」、「錯開商船進港 時間並禮讓郵輪進港」,及「會同港務公司擬定LNG船進出港與繫泊 作業規定」等三個方法,全力促成港站並存。
台電指出,協和接收站碼頭位於港嘴,LNG船進入港嘴後便可迴轉 離開基隆港的航道進行停靠接收站,並未進入基隆港原有港區,在停 靠碼頭繫上第一根纜繩後,其他商船便可正常通行作業,毋需等待L NG卸收,使用航道時間非常短,經操船模擬,這段時間大約是30分鐘 ,目前協和規劃1個月有二艘LNG船次。
此外,LNG 船利用清晨離峰時段進港,與其他商船錯開,影響時間 非常有限,若該時段有國際郵輪進港,也將先行禮讓其優先進港,以 降低對基隆港營運影響。
台電強調,基隆河谷產業發展需要電力,台電全力推動協和電廠及 協和接收站計畫,北東電網涵蓋北北基480萬人口,不能沒有協和。 特別是基隆、南港、汐止及其他北北基重要商業區為北部用電重鎮, 用電持續升高,預估2025年該區域供需缺口將達470萬瓩,缺口不能 只靠輸電線路區域外融通,新建電源才是根本解方。台電期盼,讓基 隆港成為北北基產業發展揚眉國際的重要門戶,也讓協和電廠成為北 北基產業發展的有力後盾。
面對包括基隆在內的北北基地區產業發展及480萬人用電需求,台 電推動協和電廠更新及協和接收站計畫,且為兼顧穩定供電與港埠發 展,台電採取「增加堤防有助提高港內水面靜穩」、「錯開商船進港 時間並禮讓郵輪進港」,及「會同港務公司擬定LNG船進出港與繫泊 作業規定」等三個方法,全力促成港站並存。
台電指出,協和接收站碼頭位於港嘴,LNG船進入港嘴後便可迴轉 離開基隆港的航道進行停靠接收站,並未進入基隆港原有港區,在停 靠碼頭繫上第一根纜繩後,其他商船便可正常通行作業,毋需等待L NG卸收,使用航道時間非常短,經操船模擬,這段時間大約是30分鐘 ,目前協和規劃1個月有二艘LNG船次。
此外,LNG 船利用清晨離峰時段進港,與其他商船錯開,影響時間 非常有限,若該時段有國際郵輪進港,也將先行禮讓其優先進港,以 降低對基隆港營運影響。
台電換置全台1,400萬具智慧電表帶來龐大商機,去年招標之後,各家得標廠商今年陸續開始出貨,業者估計,2023年及2024年汰換總量量高達260萬具,玖鼎(4588)、斯其大智慧電表營運占比高,今年在台電標案出貨下,全年業績展望正向。
玖鼎電力去年全年營收7.15億元,創新高,年成長率高達95.9%,反映全球節能減碳大趨勢下,該公司相關主要產品線明顯受惠,伴隨台電標案貢獻,推升該公司去年營收亮眼。斯其大去年全年營收同寫新猷、達8.83億元,年增30.9%。
台電在智慧電表使用年限、精準度等品質考量下,採限制性招標,僅大同、中興電、康舒、玖鼎及斯其大等五家廠商具投標資格,其中,玖鼎、斯其大營運完全以智慧電表及相關產品為營運主軸,其餘各大廠雖然也獲台電標案,但由於營運項目多元及規模更大,因此台電標案對營運推升力道相對較小。
玖鼎去年取得台電「低壓智慧型電表」標案訂單,總金額13.49億元,今年起分批交貨,以該公司去年全年營收7.15億元的規模來看,今年單是台電標案出貨,就對營運就極具助益。
斯其大去年同樣獲台電智慧電表標案,取得A組訂單金額約6.5億元,以該公司去年全年營收8.83億元規模來看,今年標案出貨也將對營運具明顯助益。
玖鼎電力去年全年營收7.15億元,創新高,年成長率高達95.9%,反映全球節能減碳大趨勢下,該公司相關主要產品線明顯受惠,伴隨台電標案貢獻,推升該公司去年營收亮眼。斯其大去年全年營收同寫新猷、達8.83億元,年增30.9%。
台電在智慧電表使用年限、精準度等品質考量下,採限制性招標,僅大同、中興電、康舒、玖鼎及斯其大等五家廠商具投標資格,其中,玖鼎、斯其大營運完全以智慧電表及相關產品為營運主軸,其餘各大廠雖然也獲台電標案,但由於營運項目多元及規模更大,因此台電標案對營運推升力道相對較小。
玖鼎去年取得台電「低壓智慧型電表」標案訂單,總金額13.49億元,今年起分批交貨,以該公司去年全年營收7.15億元的規模來看,今年單是台電標案出貨,就對營運就極具助益。
斯其大去年同樣獲台電智慧電表標案,取得A組訂單金額約6.5億元,以該公司去年全年營收8.83億元規模來看,今年標案出貨也將對營運具明顯助益。
中興電(1513)拿下台電161KV、345KV超高壓氣體絕緣開關(GIS )標案,加上統包工程,在手訂單272億元,今年營收及獲利將挑戰 史上新高。中興電董事長江義福表示,今年成長動能來自台電強韌電 網計畫、統包工程、氫燃料電池、太陽能電廠及儲能系統。
台電為期十年的強韌電網計畫,中興電累積拿下台電及民間企業G IS絕緣開關訂單182億元,去年又5月接獲核三廠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 機組建置標案37億元,統包工程合計70億元,目前在手訂單從去年底 250億元攀升至272億元,2025年底前訂單都不成問題。
江義福指出,中興電因應台電及民間企業對GIS絕緣開關的需求增 長,過年期間,生產線員工提前開工。中興電原本僅2座GIS開關工廠 ,廠區經整理後,去年底增加至6座,今年再增2座,預計2月新增1座 工廠,6月再增加1座,合計8座工廠,加速消化現有訂單。
中興電表示,中興電擁有甲醇重組製氫技術,看好氫能事業前景, 去年啟動「氫能華亞園區A+」計畫,華亞園區租地4,000坪廠房,作 氫能生產基地,主要應用分散式加氫站、燃油車除碳機、氫能備源電 力、低功率氫能車、氫能微電網系統及碳捕捉系統等產品。
江義福指出,中興電在台灣建置氫能生產基地目前有2條生產線, 1條產線開始生產甲醇重組器;另1條產線主要生產燃料電池產品,規 畫今年將氫能事業分拆,另設子公司中興氫能,主攻印度及東協,大 陸則與當地廠商合作。
中興電認為,餘氫發電是全球用氫發電最快的方式,去年11月與台 苯簽署合作意向書,共同發展工業餘氫發電,中興電預計今年底前在 台苯高雄廠建置第一座2MW餘氫發電廠,明年建置10座餘氫電廠。
台電為期十年的強韌電網計畫,中興電累積拿下台電及民間企業G IS絕緣開關訂單182億元,去年又5月接獲核三廠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 機組建置標案37億元,統包工程合計70億元,目前在手訂單從去年底 250億元攀升至272億元,2025年底前訂單都不成問題。
江義福指出,中興電因應台電及民間企業對GIS絕緣開關的需求增 長,過年期間,生產線員工提前開工。中興電原本僅2座GIS開關工廠 ,廠區經整理後,去年底增加至6座,今年再增2座,預計2月新增1座 工廠,6月再增加1座,合計8座工廠,加速消化現有訂單。
中興電表示,中興電擁有甲醇重組製氫技術,看好氫能事業前景, 去年啟動「氫能華亞園區A+」計畫,華亞園區租地4,000坪廠房,作 氫能生產基地,主要應用分散式加氫站、燃油車除碳機、氫能備源電 力、低功率氫能車、氫能微電網系統及碳捕捉系統等產品。
江義福指出,中興電在台灣建置氫能生產基地目前有2條生產線, 1條產線開始生產甲醇重組器;另1條產線主要生產燃料電池產品,規 畫今年將氫能事業分拆,另設子公司中興氫能,主攻印度及東協,大 陸則與當地廠商合作。
中興電認為,餘氫發電是全球用氫發電最快的方式,去年11月與台 苯簽署合作意向書,共同發展工業餘氫發電,中興電預計今年底前在 台苯高雄廠建置第一座2MW餘氫發電廠,明年建置10座餘氫電廠。
台電1日與中央研究院簽署「減碳及綠能技術發展應用合作備忘錄」,雙方將於去碳燃氫、地熱、海洋能等減碳綠能領域密切合作,加速推動國家零碳電力的進程。
台電指出,為推動氫能發電,2022年引進我國第一套混氫型微氣渦輪發電系統,並成功混燒10%氫氣,產生潔淨低碳電力,而中研院去碳燃氫技術兼具提供潔淨氫能與固碳效益,希望透過簽署MOU強強聯手,共同朝2050電力淨零碳排目標邁進。
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表示,台灣用電密度高,因應電網與再生能源未來發展,仍需部分發電機組協助調節電網,怎樣走向用氫當作燃料,讓發電機繼續維持電網穩定,同時減少排碳,變成台電非常大的需求,希望透過與中研院合作,目標今年底可將第一桶生產出來的氫氣,搭配興達電廠燃氣機組進行「氫氣混燒」測試。
台電說,MOU合作內容包含以「去碳燃氫」發電技術(天然氣裂解製氫燃燒發電技術)共同開發混氫、全氫發電應用,初期採技術示範,將與台電微氣渦輪機發電技術整合運用於分散式電網;後續則將擴展規模,以去碳燃氫供給氫氣予國內電廠機組,逐步提高混氫比率與氫供應量。另雙方也將針對地熱、海洋能等綠能技術進行交流。
台電指出,去碳燃氫是提供無碳氫氣來源用於氫能發電上游技術,經中研院研發,利用天然氣裂解可持續穩定產製氫氣與固態碳;其中,氫氣可做為發電及工業使用,固態碳則可用於工業生產原物料,且產氫過程中不會產生二氧化碳,讓該技術除可提供穩定多元電力,更可發揮減碳效益。
中研院長廖俊智表示,中研院去年發布台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具體建議「創造足夠的零碳電力」為我國淨零科技推動策略重中之重,這次與台電首要合作項目即為去碳燃氫發電應用,希望儘速提升零碳電力占比。
台電指出,為推動氫能發電,2022年引進我國第一套混氫型微氣渦輪發電系統,並成功混燒10%氫氣,產生潔淨低碳電力,而中研院去碳燃氫技術兼具提供潔淨氫能與固碳效益,希望透過簽署MOU強強聯手,共同朝2050電力淨零碳排目標邁進。
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表示,台灣用電密度高,因應電網與再生能源未來發展,仍需部分發電機組協助調節電網,怎樣走向用氫當作燃料,讓發電機繼續維持電網穩定,同時減少排碳,變成台電非常大的需求,希望透過與中研院合作,目標今年底可將第一桶生產出來的氫氣,搭配興達電廠燃氣機組進行「氫氣混燒」測試。
台電說,MOU合作內容包含以「去碳燃氫」發電技術(天然氣裂解製氫燃燒發電技術)共同開發混氫、全氫發電應用,初期採技術示範,將與台電微氣渦輪機發電技術整合運用於分散式電網;後續則將擴展規模,以去碳燃氫供給氫氣予國內電廠機組,逐步提高混氫比率與氫供應量。另雙方也將針對地熱、海洋能等綠能技術進行交流。
台電指出,去碳燃氫是提供無碳氫氣來源用於氫能發電上游技術,經中研院研發,利用天然氣裂解可持續穩定產製氫氣與固態碳;其中,氫氣可做為發電及工業使用,固態碳則可用於工業生產原物料,且產氫過程中不會產生二氧化碳,讓該技術除可提供穩定多元電力,更可發揮減碳效益。
中研院長廖俊智表示,中研院去年發布台灣淨零科技研發政策建議書,具體建議「創造足夠的零碳電力」為我國淨零科技推動策略重中之重,這次與台電首要合作項目即為去碳燃氫發電應用,希望儘速提升零碳電力占比。
與我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