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證券交易所(未)公司新聞
臺灣指數公司近日公布了臺韓資訊科技指數12月的成份股定期審核結果,帶來了新鮮血液的注入。在這次審核中,共有五檔股票新加入指數,這些都是在我們熟悉的臺灣證券交易所掛牌的股票,他們分別是奇鋐(3017)、台光電(2383)、京元電子(2449)、健鼎(3044)以及大聯大(3702)。這些新加入的成份股將從12月8日的盤後交易開始生效。 這個指數是為了追蹤00735國泰臺韓科技ETF而設計的。截至10月底,該基金的規模已經接近1.8億餘元。儘管投信在調整持股結構時,這次新增的成份股可能會對個股股價產生一定影響,但預計影響並不大。 同時,也有兩檔股票被從指數中刪除,這兩檔股票都是來自韓國證券交易所的,分別是LG Display(034220)和SK Square(402340)。這樣的調整不僅反映了市場的變化,也讓指數更加精準地反映了臺灣和韓國資訊科技產業的實際狀況。
臺灣碳權交易所總經理田建中日前在「大南方淨零新經濟高峰論壇」上預告,即將在年底前,將國外碳權商品引進台灣平台,讓產業能夠獲得國際碳權,減緩對碳排放的擔憂。田建中強調,國內碳權交易尚待環境部制定碳費標準,預計2024年上半年正式啟動。
在專題演講中,田建中以「接軌國際碳交易、促進企業創新機」為題,提到碳定價區分強制性及自願性兩種機制。強制性機制包括台灣碳費課徵,而自願性機制,如蘋果公司提出的2030年淨零目標,雖非政府強制,但在供應鏈中的影響力往往更大。他舉例指出,台積電作為蘋果的供應商,雖然在減碳方面不斷努力,但因擴大生產規模,絕對值仍未下降,對其達成淨零目標是一大挑戰。
田建中提到,全球減碳趨勢不可逆,亞洲地區的香港、日本、韓國、大陸、馬來西亞及印尼都已經成立了碳交易所,新加坡甚至成立了三個,這些都顯示了各國對碳權交易未來和地球永續的關注。他幽默地說,「未來碳權交易所可能會比證券交易所更多。
田建中還提到,勞動基金近日發布新規,未來上市櫃公司若不編製永續報告,將不會被該基金作為投資標的。他說,未來規定將越來越嚴格,證交所也正在規劃永續報告評鑑制度,未來將要求公司編制報告,並進行評鑑,以利用金融力量推動產業減碳。
田建中表示,碳交易所提供國內外碳權交易、碳諮詢與教育宣導等服務,並與國際認證機構合作,提供國外碳權交易支援,協助供應鏈減碳和實現碳中和。此外,碳交易所還積極培育綠領人才,8月份與全台各地大學等機構推動教育訓練宣導活動,並與國際專業機構合作開設碳盤查、碳足跡、碳中和等課程。
田建中強調,目前全球減碳進度落後,2022年9國碳強度不減反增,脫碳率僅2點多,全球脫碳目標刻不容緩,必須加速推進。
臺灣證券交易所最新統計顯示,11月份的證券商承作定期定額投資金額達到了93.4億元,雖然比10月份的95.71億元有所下降,但這一數字仍然創下了自該業務開辦以來的第二高紀錄。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數字已經自8月份開始,連續四個月保持在90億元以上,顯示了市場的穩定成長。 儘管台股在11月份的表現相當亮眼,漲幅接近9%,但這主要得益於外資買盤的回歸。從交易戶數來看,11月份的戶數為295萬9,102戶,比10月份的299萬9,463戶減少了40,361戶。在集中市場的成交結構上,自然人和外資的比重也發生了變化,自然人成交值占比為55.95%,外資成交值占比則為33.59%,相比10月份的55.01%和34.05%,外資的比重有所上升。 成交量方面,11月份集中市場的成交量周轉率為8.76%,比10月份的7.33%有所上升。當沖交易也相當活躍,當沖成交值占比達到了38.01%,平均每日當沖戶數為100,259戶,這比10月份的39.14%和94,999戶都有所增加。然而,ETF的成交值占比在11月份略有下降,從10月的5.46%降至4.94%。
台灣證交所總經理簡立忠昨日透露,面對2050年淨零碳排的國家政策目標,交易所將綠色金融理念融入資本市場,結合產業、投資者及相關利害關係人的力量,共同推動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生態系統的建構。簡立忠強調,自金管會於2022年發布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後,證交所便開始協助上市櫃公司進行碳盤查,並邀請多家龍頭企業進行宣導與分享,透過供應鏈的整合,從大帶小共同推動減碳工作。為了提供投資者更透明的資訊,交易所也打造了ESG資訊平台,讓投資者能夠更清楚地了解所投資的公司及產業的碳排情況與改進進度,並搭建投資者與被投資者之間的橋樑。簡立忠進一步表示,未來將會推出更多永續相關指數與商品,並計劃在兩年內將公司治理評鑑轉型為ESG評鑑,強調更多E(環境)和S(社會)的要素,作為指數商品的重要基礎。此外,與國發會合資成立的碳交所也開始向產業界宣導,並培養碳管理人才,包括碳盤查與碳鑑定專業人才,與國際級組織合作進行認證。金管會於今年8月宣布將推動永續資訊揭露,未來永續資訊將作為年報的一部分,以應對國際對永續議題的關注。交易所將提出相關指引,協助上市櫃公司實施永續發展策略。
【台北訊】哇塞,台股11月真的是來勁了!整個月上漲了1,432點,這可是今年來單月最佳表現啦!不過,看起來散戶投資人們可能是在高點獲利了結,因為臺灣證券交易所統計,11月的定期定額買股金額比前個月減少了2.3億元,從95.7億元降到93.4億元,沒有再創單月的新高。 話說回來,這次台股的強勢反彈,跟美國的通膨降溫和經濟數據轉弱有很大的關係。雖然聯邦儲備銀行(Fed)的官員們最近說的話有點雜雜湊湊,有鷹派也有鴿派,但市場上還是普遍認為這波升息循環要結束了。結果就是美股殖利率和美元指數都從高點回拉,國際熱錢開始回流亞洲新興市場,台股自然就跟着強勁反彈了,整整漲了8.9%呢!真的是超級精彩的一月啊!
數位發展部與臺灣證券交易所攜手舉辦創新與新創交流分享會,聚焦資金、人才、市場三大面向剖析趨勢。證交所董事長林修銘強調,臺灣在數位產業上有發展空間,期待結合資本市場與產業政策,培育新創公司,打造「護國神山群」。數位發展部部長唐鳳則提到,臺灣在數位競爭力上取得佳績,未來將持續優化數位發展優勢,並擴大公私協力促進數位轉型。證交所「臺灣創新板」成為創新性企業的上市籌資平台,預計今年申請創新板上市的公司數量將有顯著成長。會議中,多位專家與企業代表分享經驗,激盪出更多創新思維。
為了實現國家2050淨零排放目標,臺灣證券交易所與碳交所攜手各大院校,規劃了一系列淨零永續課程及論壇活動。這次,我們與國立清華大學合作,舉辦了「淨零排放碳權管理與碳交易人才培育訓練」系列活動,並在6日成功舉辦了首場研討會,主題是「從CBAM碳焦慮談碳減量及碳管理策略」。這場研討會吸引了191位來賓參加,反應熱烈,也為這個系列活動開了個好頭。這樣的培訓計畫,對於企業來說,是培育碳權管理和碳交易專業人才的關鍵一步。 證交所強調,2050淨零排放是一個複雜的跨世代、跨領域及跨國界的轉型過程,需要大量人才的投入。因此,證交所從2022年起就提出了「ESG生態系」,結合各方資源,提供企業積極的淨零治理策略。我們希望透過建置整合性ESG資訊平台、推動ESG評鑑、促進ESG商品發展、協助企業進行碳盤查及揭露、建置碳權交易平台、人才培育以及強化投資人關係連結等八大行動方案,來帶動綠色循環經濟。 清華大學資深副校長戴念華表示,這個培訓計畫著重於環境永續發展中的管理層面,幫助企業將公司治理與淨零排放策略結合,進行碳權管理和健全碳交易制度。 研討會後,證交所將與碳交所及清大共同於明年舉辦12場教育訓練工作坊,主題將涵蓋「減量與調適」、「負碳技術」及「碳權交易」三大主軸。更多活動資訊將會在碳交所官網上公告。
創新板成為台灣證交所扶植雲端數位產業的重要平台,近期已有Gogolook走著瞧-創(6902)成功掛牌,預計明年將有更多數位雲端產業公司陸續申請創新板上市。證交所董事長林修銘透露,明年預計將有近十家數位雲端產業公司送件申請創新板,預計今年申請創新板上市家數將比去年增加近倍,年底掛牌家數有望達到十家,涵蓋電動車、數位雲端、綠能環保、生技醫療、半導體等產業,總市值將突破1,500億元。數位發展部攜手證交所舉辦《軟時代大未來-數位產業創新與新創交流分享會》,數位發展部部長唐鳳強調,將持續優化台灣在知識、科技、未來準備度等面向的數位發展優勢,並優化產業環境,擴大與民間公私協力促進數位轉型。林修銘以《支持軟體新創邁向資本市場》為題致詞,強調台灣在數位經濟與資訊安全方面仍有努力空間,並宣布證交所進行產業新分類,新增「綠能環保」、「數位雲端」等四項產業類別,以鼓勵新興產業發展。證交所副總陳麗卿則表示,證交所將持續推動創新板上市業務和新創生態圈交流,期望在三至五年內累計送件數達80家公司、10年逾150家公司,並建構友善多元的新創籌資環境,讓數位軟體業者站在新經濟的浪頭,形塑台灣資本市場未來十年的產業新藍圖。
臺灣證券交易所聯手清大推淨零永續教育,碳權交易人才培訓啟動序幕
臺灣碳權交易所即將在12月底啟動國外碳權交易業務,為了讓更多企業了解並投入碳權交易市場,臺灣證券交易所積極舉辦各種教育宣導活動。近期,證交所與碳交所及各大院校合作,規畫了一系列淨零永續課程及論壇活動。
其中,與清華大學攜手舉辦的「淨零排放碳權管理與碳交易人才培育訓練」系列活動,於昨日(6日)成功舉辦首場研討會。這場以「從CBAM碳焦慮談碳減量及碳管理策略」為主題的研討會,吸引了191位來自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參與,為系列活動開了個好頭。
證交所強調,2050年淨零排放是一個跨世代、跨領域及跨國界的轉型過程,也是一個新興領域,需要大量人才投入與推動。為此,證交所自2022年起就提出「ESG生態系」,結合周邊單位與各方資源,提供企業更積極的淨零治理策略。
清華大學資深副校長戴念華在致詞時提到,淨零排放是產官學研各界的重點發展項目。自政府宣布2050年淨零排放目標後,減碳已成為共同目標。這次的人才培訓計畫旨在強化環境永續發展中的管理層面,幫助企業結合公司治理與淨零排放策略。
未來,證交所將與碳交所及清大共同舉辦12場教育訓練工作坊,主題將涵蓋減量與調適、負碳技術及碳權交易等三個主軸,為台灣碳權交易市場培育更多專業人才。
臺灣證券交易所近日參加了「2023 Meet Taipei 創新創業嘉年華」,展會以「創新永續 上市新聚落」為主題,展區內精心規劃了「TIB上市英雄榜」專區,介紹了十家創新板(準)上市公司的產品和業務。這次活動吸引了眾多人潮,不僅讓民眾對創新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讓多家新創企業與投資人有了交流的機會。
展會開幕前,證交所代表詳細介紹了創新板的設立緣由、宗旨和目標,並由TIB上市公司代表上台分享經驗。活動中,各公司代表進行了專題演講,包括正瀚生技、泓德能源、錼創科技、巨鎧精密和倚天酷碁等,讓參與者對創新板的企業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下午場的活動中,參與的企業包括將於12月上市掛牌的金萬林、提供數位防詐與風險管理服務的Go golook、市值最大的鴻華先進、專注再生能源的雲豹能源以及台灣虎航等,這些企業代表分別介紹了自己的產品和業務。
證交所董事長林修銘在活動中致詞,強調證交所近年來積極參與新創生態圈交流,並努力爭取更多優秀創新企業在臺灣上市。他提到,未來將與國發會、國發基金、創投公會等單位合作,透過資源整合和資金引導,支持新創企業發展。
自2021年7月創新板開板以來,已累計有18家公司申請上市,預計年底將達到10家掛牌公司。這些公司分佈在電動車、綠能環保、數位雲端、生技醫療、半導體等領域,都是各自行業的領軍企業。證交所表示,未來將持續支持創新企業進入資本市場,促進新經濟產業的良性發展,並為臺灣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
「112年度證券商負責人業務座談會」於台北君悅酒店盛大舉行,超過200名證券界領袖齊聚一堂,共商業界發展之道。會議中,各路英豪熱烈討論,氣氛融洽,針對業務開放、法規鬆綁等議題,達成高達56項的初步共識,並由證交所建立管控機制,確保各項事項按時進行。
證交所董事長林修銘強調,雖然近年來台股受到多種外部因素影響,但仍然展現出強韌性,並在谷底翻升。他提出未來將著重多元產業發展,特別是支持新創企業和生技產業,努力打造更多「護國神山」。
在資安維護方面,林修銘提出區域聯防概念,並對第四級證券商提供補助。他還提到,2024年將進行證券業的資安總體檢,希望共同創造一個資安零容忍的交易環境。
金管會副主委邱淑貞在會議上強調,市場應注重穩健成長,並遵循韌性、創新、永續及國際化四大原則。她還提到,金管會積極參酌業者意見,進行多項開放政策,以風險管理取代傳統禁止性規定,從投資人之利益與需求出發。
證券商公會理事長陳俊宏代表業界發表看法,提出多項建議,包括現股當沖減稅常態化、調降權證掛牌費用等,期盼主管機關能夠進一步調整規範,朝向更加開放和有利於業界發展的方向。
臺灣證券交易所近日對外發布,針對證券商提出降低權證掛牌費用的建議,證交所表示,由於每年在電腦系統建置與權證交易系統穩定維護上的成本相當可觀,因此與權證發行人維持著夥伴關係,將持續與業界進行溝通,共同尋求最佳解決方案。同時,櫃買中心也表示,對於是否再次降低掛牌費用,將進行深入研究並與證交所進行討論。 權證作為台灣新金融商品的核心技術,證券商在經營權證業務時,負有造市與動態避險的責任。幸運的是,權證避險降稅修法已通過,這將有助於減緩業者的經營壓力。由於證券商公會認為深度價內、外權證成交量偏低,因此提出適時調降掛牌費用的建言,旨在鼓勵券商增加權證發行,以活絡市場。 證交所進一步分析指出,雖然權證交易金額在大盤中占比僅約1%,但卻佔用了幾倍於此的電腦交易系統資源。每年除了需要增加人力配備,還需編列預算以建置或升級硬體設備,因此不能僅以表面收取的費用來評估調降空間。 證交所相關主管強調,證交所與權證發行券商之間是夥伴關係,應該共同創造雙贏與價值。證交所將與證券商公會持續溝通協調,並建議發行商在選擇權證發行標的時,應謹慎考慮,以節省發行費用。
【台北訊】近期,臺灣證券交易所(證交所)官網新推出了「觀點專區」,其中「投資新利器-盤中零股交易」一文,深入剖析了自2020年10月26日實施盤中零股交易制度以來,台股市場出現的五大現象。以下是這五大現象的詳細介紹:
首先,上市公司家數逐年成長,高獲利帶動股價持續創新高。從2004年的11檔股價超過100元的股票,到2019年底的122檔,再到今年9月30日的182檔,股價超過100元的股票數量不斷攀升,其中股價超過500元的股票更是達到18檔,顯示高價股已經成為投資的一個新門檻。
其次,盤中零股成交值及占比顯著提升。從2010年前九月的盤後零股交易日均值2.23億元,占集中交易市場成交額比率約0.12%,到今年9月30日的20.79億元,占比提升至0.69%,盤中零股的實施成效十分顯著。
第三,零股市場年輕人參與度較高。整體來看,30歲以下投資人在整股成交值占比為13.5%,而在零股成交值占比中,30歲以下則佔28.4%,顯示盤中零股確實為年輕人參與股市投資創造了有利環境。
第四,盤中零股交易投資標的以權值股為大宗。盤中零股交易投資標的以臺灣50成份股和臺灣中型100指數成份股為主,分別佔62.5%和15.9%,其他個股則佔14.5%,這表明盤中零股對於小資族群的投資門檻較高的個股有積極的影響。
最後,盤中零股交易帶動定期定額投資倍數成長。今年9月的定期定額成交值達91.2億元,相比開辦第一個月的146,416元,增長了623倍,顯示長期投資在投資人心目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從這些現象中,我們可以看出,盤中零股交易對於台股市場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不僅提升了市場的活躍度,還吸引了更多年輕人參與股市投資,對於整體市場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臺灣碳權交易所為了幫助台灣達成2050年的淨零排放目標,不斷在碳市場人才基礎建設上努力。最近,它與清華大學攜手,於6日舉辦了一場關於碳減量及碳管理策略的研討會。這場研討會吸引了許多對淨零減碳有興趣的產業界人士參加。
自從今年8月碳交所成立以來,它就與臺灣證券交易所以及北中南地區的各大院校合作,規劃了一系列的淨零永續課程和論壇活動。這次與清華大學在旺宏館國際會議廳舉辦的研討會,正是這些活動中的一環。
研討會的內容非常豐富,從ESG投資觀點下的企業淨零轉型,到企業ESG與綠電策略,再到如何建立CBAM碳含量分析能力,以及環保會計制度的意义與建置等,都一一被詳細探討。此外,還有關於數位轉型達成淨零碳排、循環經濟下的減碳效益評估、負碳技術的碳捕獲封存,以及開發生質能碳存技術等議題。
此次研討會邀請了清華大學、臺灣大學、中興大學、中山大學、宜蘭大學等多所院校的專家學者,以及工研院和產業代表企業的專家,共同分享他們在淨零永續領域的知識和經驗,為企業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碳管理策略。
未來,碳交所、證交所和清大還計劃在2024年舉辦12場淨零議題工作坊,這將在淨零發展策略和碳知識普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臺灣證券交易所近日來上市掛牌案頻傳,將掀起年底上市熱潮。5日將審議KKT-KY(6950)一般板上市案,6日則是愛爾達(8487)創新板上市案。這兩家公司將成為市場關注焦點,而澤米、華凌等公司也預計在近期內陸續掛牌上市。由於第四季申請送件家數熱烈,證交所也加強了上市審議委員會的工作,以應對這波上市潮。
KKT-KY董事長為王堂,公司資本額達16.4億元,從事音樂串流、多媒體科技和雲端智慧服務等業務。過去三年,KKT-KY的稅前盈餘分別為2.9億元、0.72億元和2.35億元,2023年前三季則有0.37億元,EPS也呈現穩定成長。
另一家即將上市的公司愛爾達,董事長為陳怡君,資本額為2.5億元,主要從事數位內容業務和媒體廣告託播。愛爾達過去兩年的稅前盈餘分別為0.54億元和0.75億元,2023年前三季更是衝高至1.2億元,EPS也逐漸攀升。
這波上市潮對於市場來說,無疑是注入了新鮮血液,也顯示了台灣企業在創新和發展上的活力。隨著更多新公司的加入,市場競爭將更加激烈,但同時也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多投資選擇。
臺灣證交所為了提升上市公司的業務水平與遵循規定,特別在台北、新竹、台中、台南及高雄等地舉辦了八場上市公司業務宣導會。這次會議吸引了超過千名上市公司代表參與,證交所透過這些會議,與上市公司代表進行交流,分享關於重大訊息、資訊申報及公司治理等相關規定的重要知識。 在會議中,證交所強調了上市公司在揭露重大訊息時,必須遵守及時、正確、完整的原則,以確保證券市場資訊的對稱與透明。根據統計,截至11月28日,上市公司已公告近3萬則重大訊息,這些訊息的傳播對投資人的投資決策具有重要影響。 為了幫助上市公司更好地理解重大訊息評估程序、陳核紀錄保存及違失處置等相關規定,證交所彙整了常見缺失案例,並提供給上市公司參考。例如,今年對重訊第3條的修訂,明確規範了重大訊息發布內容不得偏頗,以避免誤導投資人。 此外,證交所也提醒全體上市公司,自2024年起,需在會計年度終了後75日內申報年度自結財務資訊或財報。同時,證交所的TWSE ESG Info Hub已於今年7月全面上線,提供投資人ESG整合資訊。 為了幫助企業進行碳管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的衝擊,證交所與臺灣碳權交易所合作,在宣導會中向上市公司介紹碳交所未來業務計畫、預計開戶流程及國際碳權市場發展趨勢。這對於近期國際碳權市場爭議多且詐騙頻傳的狀況來說,尤為重要。 最後,證交所也將會議內容的講授課程影片上傳至證交所WebPro3.0影音傳播網,讓外界線上觀看,以擴大宣導會的影響力。
台灣證交所為了提升KY股(第一上市公司)的經營表現透明度,以及增加與投資人的交流機會,將於12月4日至29日期間,分別在4日、5日、6日、7日、8日、11日、14日和29日,共舉辦16場KY股財務業務說明會。這場說明會將邀請包括金麗-KY、吉源-KY、永固-KY等11家KY股公司參與,並以面對面的方式與投資人溝通,強化資訊流通及透明度。
由於KY股主要營運基地在海外,為了讓投資人更加了解其財務狀況,證交所每季都會固定邀請KY公司到場地舉行法說會。此次活動將由16家KY股公司和1家本國公司參與,首場說明會由金麗-KY、吉源-KY及永固-KY三家公司帶頭舉行。
不過,今年來KY股的營運表現普遍陷入衰退,股價表現也相對疲弱。法人普遍認為,隨著明年半導體庫存調整告一段落,KY股的營運將轉向正面,預計營收及獲利將有增長。
首日登場的三家KY股,今年營運表現都不太理想。金麗-KY前三季每股稅後小幅虧損0.09元,營收年減20.13%;吉源-KY前三季每股虧損1.17元,營收小減2.73%;永固-KY前三季虧損3.04元,營收年減20.17%。
接下來的12月5日,將有IKKA-KY、台南-KY、力達-KY等三家KY股公司登場。12月6日則是再生-KY,12月7日則是全宇生技-KY,而12月8日則有ABC-KY、康控-KY及聯德控股-KY等三家KY股公司舉行說明會。
下一周,12月11日將有福貞-KY、麗豐-KY及峰源-KY等三家KY股公司參與,12月14日則是益航與子公司大洋-KY攜手舉行說明會。最後,12月29日則由冠星-KY作為年底壓軸。
在這些說明會中,IKKA-KY、台南-KY、力達-KY、全宇生技-KY和聯德控股-KY等五家公司的獲利表現較佳,EPS都在2元以上。
證交所強調,這些法說會將提供上市公司與投資人雙向溝通的平臺,讓投資人能夠更直接地了解KY股的營運狀況,並與公司經營階層進行交流。這樣的活動將有助于提升KY股的競爭優勢和能見度。
臺灣證券交易所暨臺灣碳權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近期在參加碳市場高峰會時強調,碳權將成為淨零時代企業的關鍵減碳工具。他提到,碳交所將不斷努力,為企業提供一個公平、公開、透明的碳權交易平台,並協助企業培養淨零人才,共同打造淨零生態圈。
碳交所總經理田建中則表示,隨著各國紛紛成立碳權交易所,碳權已經成為達到淨零目標的重要經濟工具。他透露,碳交所將根據氣候變遷因應法子法的修訂進度,逐步提供國內外減量額度交易服務,並在12月底前率先展開國際碳權交易,交易品項均為具公信力的國際認證機構所核發,並經過嚴格標準篩選。
為幫助企業提升減碳能力,證交所、碳交所與中山大學共同舉辦了「碳市場啟航 永續未來新篇章」高峰會,吸引了近300位企業法人高階主管及ESG領域負責人參與,共同探討最新的碳管理趨勢。
經濟部部長王美花在會上表示,根據世界銀行主導編制的《碳定價現狀與趨勢報告》,全球碳定價的收入約達950億美元。她強調,臺灣碳交所的成立,就是為了通過一個公開透明的平台,讓企業能夠購買到經過認證的高品質碳權,並能夠與國際供應鏈進行抵換。
在會議中,各領域專家也對碳定價國際趨勢、供應鏈減碳管理、氣候變遷因應法如何促進淨零轉型等議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例如,中山大學碳權研究與服務中心主任蔡宏政強調,企業應該思考如何將碳成本轉化為投資,進行產業轉型升級。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組長郭肇中提出,企業減碳應先進行全面健檢(碳盤查),然後對症下藥,進行低碳化、智慧化的雙軸轉型。他還提到,政府將提供製造業免費企業人才培育、碳盤查與轉型診斷輔導,以及大帶小補助方案和單一服務窗口,以降低企業減碳的難度。
環境部氣候變遷署減量交易組組長蘇意筠表示,臺灣將邁入碳排有價時代,政府將以碳費徵收輔以自願減量及增量抵換等經濟誘因來促進減量。她還提到,碳費徵收對象將以直接及間接碳排量超過2.5萬噸的製造業及電力業為主。
清大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高銘志則對比了國際與臺灣氣候相關法規,並建議逐步放寬臺灣法規的限制,以促進碳權市場的發展。
證交所創新板抽獎活動熱鬧開跑!從12月1日至7日,只要簡單截圖,就有機會獲得500元禮券,還有三波活動參加,還能加碼抽中1000元大獎!這次活動是為了宣傳創新板,讓更多民眾了解創新板的特色和優勢。
活動第一波是回答上市創新板公司名稱的抽獎,第二波則是要求民眾截圖證交所創新板影片。這支影片由證交所人員演出,介紹創新板的上市板塊,強調鼓勵擁有核心技術和創新能力的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籌資。今年9月,證交所還放寬了合格投資人的資格條件,讓更多投資人能夠參與新創公司的投資。
亞洲最大創新板嘉年華「Meet Taipei」剛剛過了十週年慶,11月30日至12月2日在南港展覽館盛大舉行。證交所也在這個時機,於12月1日邀請了10家創新板(準)上市公司現場分享公司的營運創新亮點和未來發展潛力。12月2日,證券商也到場解說「推廣合格投資人開戶及交易獎勵活動」,讓民眾更了解如何參與創新板的投資。
這次抽獎活動是證交所為了推廣創新板,讓更多民眾了解創新板,並鼓勵投資新創公司所舉辦的。只要參與活動,就有機會獲得禮券和獎金,真的是超級划算!趕快動起來,一起加入這場創新板的抽獎熱潮吧!
臺灣證券交易所近期公布了10月份定期定額交易戶數前20名的ETF,結果出人意料地熱鬧。除了大家熟悉的幾檔市值型、高股息ETF外,還有七檔海外ETF入榜,顯示了投資者對跨國市場的興趣。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是,近一年來有七檔ETF基金的報酬率超過了1成,其中統一FANG+、元大高股息、富邦NASDAQ兩年期定期定額表現亮眼,兼具人氣與實力。 在10月份定期定額前20名的人氣ETF基金中,前三名依然由規模最大的三檔ETF基金包辦。元大台灣50以21.5萬人的戶數高居榜首,接著是國泰永續高股息的20.8萬人,以及元大高股息的20.4萬人,分列第二、三名。第四名則是富邦台50,戶數達11萬人,第五名則是元大台灣高息低波,有6.3萬人。 從績效的角度來看,聚焦在科技股與部分高股息ETF基金的定期定額長線表現較佳。這些基金包括統一FANG+、元大高股息、富邦NASDAQ、元大台灣高息低波、群益台灣精選高息、富邦特選高股息30、國泰永續高股息等,一年期定期定額的績效都在1成以上。 投信業者表示,科技股雖然在股市波動下震盪較劇烈,但由於產業長期趨勢向上,因此更適合採用定期定額的投資策略。這種策略在多頭行情中往往能夠凸顯其領先反彈突破新高的動力,進而表現出較出色的績效。 目前法人普遍預期明年美台股市在企業成長支撐下將有所表現,因此投信法人建議,投資者可以以美股、台股相關的投資標的為主軸,並由於科技產業可望在兩地股市中扮演領頭羊的角色,因此可以先佈局聚焦科技產業的相關基金,以掌握明年股市的多頭行情。 第一金投信進一步指出,美股、台股在第三季與第四季已經進入獲利翻正期,研究機構預估科技次產業將在2024年恢復成長動能。這波科技股的噴出行情,實質成長動能頗佳,需求、訂單、報價與出貨量正向,支撐新成長循環。因此,明年建議投資者鎖定科技基金作為積極投資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