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管會規劃建置「臺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 TISA帳戶)」機制,統一投信為首波率先響應的投信業者之一,並祭出旗下的旗艦型台股基金「統一大滿貫基金」及「統一台灣動力基金」,新增TISA級別。
統一投信長久以來深耕定期定額市場,廣獲投資大眾的肯定信賴,據投信投顧公會統計至2025年5月,統一投信當月定期定額扣款金額高達7.75億元,扣款人數、筆數分別為9.45萬人、15.03萬筆,皆穩居業界之冠。統一投信自2020年4月以來即穩坐定期定額三冠王寶座,力推長線穩健投資的目標與TISA制度不謀而合。
要做為TISA基金,需要經過臺灣集保結算所層層篩選,條件包括基金成立滿3年、規模達新台幣5億元以上。須至少取得晨星綜合評等及各年期評等任3星以上,或理柏保本評等3星以上之其中一項評等。
統一投信此次率先響應政策,展現誠意推出兩檔旗艦級的台股基金「統一大滿貫基金」及「統一台灣動力基金」,經理費從原本的1.6%,以低於4折的優惠程度分別折讓至0.6%、0.5%,並於6月25日取得金管會核准函做為首波TISA級別基金。
其中,「統一大滿貫基金」截至5月29日,規模達114.84億元,為百億級別的長青基金,且獲獎無數,累積至今已得獎21座。而「統一台灣動力基金」在今年2025年晨星基金獎中,是唯一一檔獲得台灣股票型基金獎的優質基金。投資人自7月1日起即可在基富通平台申購,未來也會在其他銷售通路陸續上架。
統一投信表示,TISA帳戶首波上路以台股基金商品先行。中華民國居民,包含因工作、婚姻、生活而長居臺灣的外籍人士都可申購,申購方式僅限定期定額,每筆最低申購金額1,000元,適合想要長期累積退休金的民眾。
安聯投信表示,關稅議題不斷,全球市場紛紛擾擾。第3季75%可採多重資產策略,聚焦結構式成長契機,包括收益成長、人工智慧(AI)等不同主題的策略;15%在投資等級及非投資等級債基金,以降低波動同時追求收益;10%在台股基金,參與漲勢擴散輪動行情。
安聯投信表示,在歷經第2季初洗禮後,市場呈現V型反彈。接下來,建議以收益打底,策略以息收為主軸,全球多元分散布局,以成長股、非投資等級債及可轉換公司債組合為核心資產,建構跟漲抗跌的投資組合,參與成長也應對高檔震盪。
在收益成長資產方面,安聯收益成長基金全都聚焦美元資產,美國成長股、非投資等級債及可轉債各占三分之一,每月重新平衡。這是國人持有最多的單一一檔基金,到2025年5月底持有金額7,017億元,遙遙領先其他基金。如果選擇美元穩定月配息級別,半年來年化配息率介於7.78~8.49%。
安聯收益成長基金有境內版,即安聯收益成長多重資產基金,增加新台幣及人民幣計價類別,到5月底規模達619.9億元。這檔基金的全球版則是安聯全球收益成長基金,北美占69%,且增加投資等級債部位,以掌握長期股息及債息收益機會。
投組中安聯收益成長基金可占65%,安聯AI收益成長多重資產基金占10%。後者於2024年第3季推出,到今年5月底規模達104億元,由安聯AI團隊結合收益成長團隊,掌握多重收益來源,股票部位以資訊科技、金融及非核心消費股最多。
純債券基金方面,安聯投資級公司債基金可占10%。這檔基金目前債種以公司債逾九成最多,次為公債6%;區域上,87%在美債。如果選擇美元穩定月配息級別,年化配息率逾5.2%。安聯美國短年期非投等債可配置5%。這檔基金到5月底規模67.9億元,布局涵蓋天然氣運輸、消費商業租賃融資、居家產品及醫療等。
台股基金也不能缺席。安聯投信是主動式台股基金龍頭,旗下僅三檔台股基金,績效及人氣都很出色,最近更推出第一檔主動式ETF。到今年5月底,安聯台灣科技基金規模502.7億元、安聯台灣大壩基金267.7億元,安聯台灣智慧基金258.9億元,分別是台股基金第一、三、四名。
主動安聯台灣高息(00984A)經理人施政廷表示,全球資金配置來到轉折點,第3季將是布局台股的關鍵時點。歷史經驗顯示,第3季布局台股,有助於參與成長與累積息收兩大資產。
由許維翔創立的巨宇翔集團興櫃股(2760)旗下品牌「澧饗餐旅Hotel Leisure–台南行旅」,榮獲Agoda頒發的金環獎(Gold Circle Awards),為全球逾32萬家旅宿中僅1%入選的優秀業者,彰顯其在國際旅宿市場的卓越表現。
金環獎由Agoda每年頒發,旨在表揚持續改善顧客服務、積極參與平台發展的合作夥伴。大中華區總經理Angel Huang指出,該獎不僅肯定業者對服務品質的堅持,更是Agoda全球團隊評估業界趨勢與創新表現的依據。
澧饗餐旅目前在全台擁有6家旅店,涵蓋城市型與度假型旅宿,包括淡水、日月潭、嘉義、台南與高雄等主要觀光城市,總房間與床位數超過600間。巨宇翔集團總經理蔡政豪表示,集團目標打造高CP值的台灣環島食宿旅遊鏈,預計今年底旅店數拓展至10家,並計畫進軍越南、日本等海外市場。
為搶攻高CP值大眾旅遊市場,蔡政豪看好疫情後國內旅遊經濟的逐步復甦,積極配合政府爭取今年2025國際旅客來台1,000萬人次目標決心,鎖定韓國、日本與東南亞市場,深化與Agoda國際合作,持續推廣台灣美食與旅宿文化,為無陸客時代的觀光產業注入新動能。
生醫族群掛牌動能減,根據最新統計數據,今年以來無論是以掛牌上市櫃或申請上市或上櫃的生醫公司,較去年同期都減少,顯示生醫產業投資動能今年不如去年。
根據證交所及櫃買中心登記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生醫族群上市及上櫃掛牌的公司共有五家,其中包括三家上市及兩家上櫃,另外,當前提出上市櫃申請的生醫族群僅有三家;相較之下,2024年全年,國內上市櫃生醫族群掛牌公司達到15家,預期今年生醫族群上市櫃掛牌家數與去年比恐將大幅縮水。
證交所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已成功上市的生醫族群,包括元月15日掛牌的青松健康(6931)、4月28日掛牌的永鴻生技、及6月10日掛牌的愛派司,三公司分別代表長照產業、農業生技及醫材產業。目前已申請上市掛牌的公司,則僅有7月3日剛通過上市審議的禾榮科。
在櫃買中心方面,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已核准掛牌上櫃的公司僅有體外診斷試劑業者威力德生醫、及首家生醫資電(Bio-ICT)浩宇生醫兩家公司;仍在申請上櫃的生醫族群則有細胞治療業者台寶生醫、及藥廠友霖生醫兩家公司。
國內生醫族群2024年上市櫃掛牌家數達到歷史高峰,根據證交所統計,2024年成功上市的生技公司共有九家,櫃買中心核准上櫃掛牌的生技公司有六家,兩大市場掛牌的生技公司共計15家,遠高於2023年的七家。
根據PWC Global IPO Watch統計,全球首次公開募股(IPO)2023年度下滑了近20%,唯有台灣資本市場逆勢成長,尤其在生醫族群,台灣生技股過去幾年成長表現超越美國、日本、韓國及香港等市場,因此日本大和投資公司近年來積極想促成日本生技公司來台掛牌上市櫃。
法人分析,今年想申請上市櫃的生醫族群,目前已知包括漢達、訊聯智藥、三鼎生技、永笙-KY、圓祥生技、圓點奈米、向榮生技、普瑞博等公司,今年股東會都已通過將申請上市櫃、或辦理現金增資供初次上市櫃公開承銷,這些公司都將爭取今年上市或上櫃。
櫃買中心與臺灣證券交易所共同成立的「資本市場服務團」,於7月4日與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在台中林酒店舉辦「2025年度推動優質企業邁入資本市場座談會」,邀集近20家優質企業共同參與。
座談會旨在整合資本市場資源,打造一個共同推動的平台,為各類規模的企業提供一站式資本市場服務。協助企業透過進入資本市場,持續強化公司治理,擴大營運規模,進而邁向國際市場。
櫃買中心副總經理李淑暖表示,櫃買中心成立30年來,已協助超過2,600家公開發行公司進入資本市場,也已建構多層次資本市場,滿足不同發展階段與營運規模的中小微企業多元掛牌需求。
櫃買中心在世界交易所聯合會(WFE)70多個會員交易所中,成交值周轉率位居第二,掛牌公司本益比約25倍,顯示出櫃買中心擁有活躍的股票市場及合理的本益比。
李淑暖表示,公司進入資本市場不僅可以加強健全營運體質,也有助提升企業知名度、招募優秀人才,並能滿足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此外,櫃買中心將持續傾聽企業、證券商及會計師的建議,除不斷檢討並調整上櫃相關規定外,協助企業順利進入資本市場。
安侯建業副執行長陳宗哲則指出,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營運挑戰日益嚴峻,如何靈活應對、維持競爭優勢,成為當前的重要課題。KPMG長期偕同櫃買中心及證交所協助企業IPO、併購、股權規劃及ESG轉型等領域,陪伴許多企業從初創階段走向資本市場。
國內生醫族群今年上市櫃掛牌家數與去年比相對清淡,但在興櫃市場方面,今年年初至今,已核准登錄興櫃的公司仍有六家,與上市櫃市場比仍然熱絡。
櫃買中心資料顯示,年初至今已登錄興櫃的生醫族群包括1月10日的海昌生技(7814)、 3月10日登錄的視航生醫、 5月8日的智新生技*、5月28日的啟新生、6月3日的思捷優達-KY、及 6月20日的漢康-KY,其中漢康生技一進入資本市場就展現驚人的營運表現。
法人分析,去年是台灣生技醫藥類股湧入資本市場的最高峰,總共有高達36家生技製藥公司進入興櫃市場或是登錄創新板,今年資本市場要超越去年應該不容易。
國內生醫族群今年上市櫃掛牌家數與去年比相對清淡,但在興櫃市場方面,今年年初至今,已核准登錄興櫃的公司仍有六家,與上市櫃市場比仍然熱絡。
櫃買中心資料顯示,年初至今已登錄興櫃的生醫族群包括1月10日的海昌生技(7814)、 3月10日登錄的視航生醫、 5月8日的智新生技*、5月28日的啟新生、6月3日的思捷優達-KY、及 6月20日的漢康-KY,其中漢康生技一進入資本市場就展現驚人的營運表現。
法人分析,去年是台灣生技醫藥類股湧入資本市場的最高峰,總共有高達36家生技製藥公司進入興櫃市場或是登錄創新板,今年資本市場要超越去年應該不容易。
國內生醫族群今年上市櫃掛牌家數與去年比相對清淡,但在興櫃市場方面,今年年初至今,已核准登錄興櫃的公司仍有六家,與上市櫃市場比仍然熱絡。
櫃買中心資料顯示,年初至今已登錄興櫃的生醫族群包括1月10日的海昌生技(7814)、 3月10日登錄的視航生醫、 5月8日的智新生技*、5月28日的啟新生、6月3日的思捷優達-KY、及 6月20日的漢康-KY,其中漢康生技一進入資本市場就展現驚人的營運表現。
法人分析,去年是台灣生技醫藥類股湧入資本市場的最高峰,總共有高達36家生技製藥公司進入興櫃市場或是登錄創新板,今年資本市場要超越去年應該不容易。
國內生醫族群今年上市櫃掛牌家數與去年比相對清淡,但在興櫃市場方面,今年年初至今,已核准登錄興櫃的公司仍有六家,與上市櫃市場比仍然熱絡。
櫃買中心資料顯示,年初至今已登錄興櫃的生醫族群包括1月10日的海昌生技(7814)、 3月10日登錄的視航生醫、 5月8日的智新生技*、5月28日的啟新生、6月3日的思捷優達-KY、及 6月20日的漢康-KY,其中漢康生技一進入資本市場就展現驚人的營運表現。
法人分析,去年是台灣生技醫藥類股湧入資本市場的最高峰,總共有高達36家生技製藥公司進入興櫃市場或是登錄創新板,今年資本市場要超越去年應該不容易。
國內生醫族群今年上市櫃掛牌家數與去年比相對清淡,但在興櫃市場方面,今年年初至今,已核准登錄興櫃的公司仍有六家,與上市櫃市場比仍然熱絡。
櫃買中心資料顯示,年初至今已登錄興櫃的生醫族群包括1月10日的海昌生技(7814)、 3月10日登錄的視航生醫、 5月8日的智新生技*、5月28日的啟新生、6月3日的思捷優達-KY、及 6月20日的漢康-KY,其中漢康生技一進入資本市場就展現驚人的營運表現。
法人分析,去年是台灣生技醫藥類股湧入資本市場的最高峰,總共有高達36家生技製藥公司進入興櫃市場或是登錄創新板,今年資本市場要超越去年應該不容易。
國內生醫族群今年上市櫃掛牌家數與去年比相對清淡,但在興櫃市場方面,今年年初至今,已核准登錄興櫃的公司仍有六家,與上市櫃市場比仍然熱絡。
櫃買中心資料顯示,年初至今已登錄興櫃的生醫族群包括1月10日的海昌生技(7814)、 3月10日登錄的視航生醫、 5月8日的智新生技*、5月28日的啟新生、6月3日的思捷優達-KY、及 6月20日的漢康-KY,其中漢康生技一進入資本市場就展現驚人的營運表現。
法人分析,去年是台灣生技醫藥類股湧入資本市場的最高峰,總共有高達36家生技製藥公司進入興櫃市場或是登錄創新板,今年資本市場要超越去年應該不容易。
生醫族群掛牌動能減,根據最新統計數據,今年以來無論是以掛牌上市櫃或申請上市或上櫃的生醫公司,較去年同期都減少,顯示生醫產業投資動能今年不如去年。
根據證交所及櫃買中心登記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生醫族群上市及上櫃掛牌的公司共有五家,其中包括三家上市及兩家上櫃,另外,當前提出上市櫃申請的生醫族群僅有三家;相較之下,2024年全年,國內上市櫃生醫族群掛牌公司達到15家,預期今年生醫族群上市櫃掛牌家數與去年比恐將大幅縮水。
證交所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已成功上市的生醫族群,包括元月15日掛牌的青松健康(6931)、4月28日掛牌的永鴻生技、及6月10日掛牌的愛派司,三公司分別代表長照產業、農業生技及醫材產業。目前已申請上市掛牌的公司,則僅有7月3日剛通過上市審議的禾榮科。
在櫃買中心方面,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已核准掛牌上櫃的公司僅有體外診斷試劑業者威力德生醫、及首家生醫資電(Bio-ICT)浩宇生醫兩家公司;仍在申請上櫃的生醫族群則有細胞治療業者台寶生醫、及藥廠友霖生醫兩家公司。
國內生醫族群2024年上市櫃掛牌家數達到歷史高峰,根據證交所統計,2024年成功上市的生技公司共有九家,櫃買中心核准上櫃掛牌的生技公司有六家,兩大市場掛牌的生技公司共計15家,遠高於2023年的七家。
根據PWC Global IPO Watch統計,全球首次公開募股(IPO)2023年度下滑了近20%,唯有台灣資本市場逆勢成長,尤其在生醫族群,台灣生技股過去幾年成長表現超越美國、日本、韓國及香港等市場,因此日本大和投資公司近年來積極想促成日本生技公司來台掛牌上市櫃。
法人分析,今年想申請上市櫃的生醫族群,目前已知包括漢達、訊聯智藥、三鼎生技、永笙-KY、圓祥生技、圓點奈米、向榮生技、普瑞博等公司,今年股東會都已通過將申請上市櫃、或辦理現金增資供初次上市櫃公開承銷,這些公司都將爭取今年上市或上櫃。
生醫族群掛牌動能減,根據最新統計數據,今年以來無論是以掛牌上市櫃或申請上市或上櫃的生醫公司,較去年同期都減少,顯示生醫產業投資動能今年不如去年。
根據證交所及櫃買中心登記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生醫族群上市及上櫃掛牌的公司共有五家,其中包括三家上市及兩家上櫃,另外,當前提出上市櫃申請的生醫族群僅有三家;相較之下,2024年全年,國內上市櫃生醫族群掛牌公司達到15家,預期今年生醫族群上市櫃掛牌家數與去年比恐將大幅縮水。
證交所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已成功上市的生醫族群,包括元月15日掛牌的青松健康(6931)、4月28日掛牌的永鴻生技、及6月10日掛牌的愛派司,三公司分別代表長照產業、農業生技及醫材產業。目前已申請上市掛牌的公司,則僅有7月3日剛通過上市審議的禾榮科。
在櫃買中心方面,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已核准掛牌上櫃的公司僅有體外診斷試劑業者威力德生醫、及首家生醫資電(Bio-ICT)浩宇生醫兩家公司;仍在申請上櫃的生醫族群則有細胞治療業者台寶生醫、及藥廠友霖生醫兩家公司。
國內生醫族群2024年上市櫃掛牌家數達到歷史高峰,根據證交所統計,2024年成功上市的生技公司共有九家,櫃買中心核准上櫃掛牌的生技公司有六家,兩大市場掛牌的生技公司共計15家,遠高於2023年的七家。
根據PWC Global IPO Watch統計,全球首次公開募股(IPO)2023年度下滑了近20%,唯有台灣資本市場逆勢成長,尤其在生醫族群,台灣生技股過去幾年成長表現超越美國、日本、韓國及香港等市場,因此日本大和投資公司近年來積極想促成日本生技公司來台掛牌上市櫃。
法人分析,今年想申請上市櫃的生醫族群,目前已知包括漢達、訊聯智藥、三鼎生技、永笙-KY、圓祥生技、圓點奈米、向榮生技、普瑞博等公司,今年股東會都已通過將申請上市櫃、或辦理現金增資供初次上市櫃公開承銷,這些公司都將爭取今年上市或上櫃。
生醫族群掛牌動能減,根據最新統計數據,今年以來無論是以掛牌上市櫃或申請上市或上櫃的生醫公司,較去年同期都減少,顯示生醫產業投資動能今年不如去年。
根據證交所及櫃買中心登記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生醫族群上市及上櫃掛牌的公司共有五家,其中包括三家上市及兩家上櫃,另外,當前提出上市櫃申請的生醫族群僅有三家;相較之下,2024年全年,國內上市櫃生醫族群掛牌公司達到15家,預期今年生醫族群上市櫃掛牌家數與去年比恐將大幅縮水。
證交所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已成功上市的生醫族群,包括元月15日掛牌的青松健康(6931)、4月28日掛牌的永鴻生技、及6月10日掛牌的愛派司,三公司分別代表長照產業、農業生技及醫材產業。目前已申請上市掛牌的公司,則僅有7月3日剛通過上市審議的禾榮科。
在櫃買中心方面,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已核准掛牌上櫃的公司僅有體外診斷試劑業者威力德生醫、及首家生醫資電(Bio-ICT)浩宇生醫兩家公司;仍在申請上櫃的生醫族群則有細胞治療業者台寶生醫、及藥廠友霖生醫兩家公司。
國內生醫族群2024年上市櫃掛牌家數達到歷史高峰,根據證交所統計,2024年成功上市的生技公司共有九家,櫃買中心核准上櫃掛牌的生技公司有六家,兩大市場掛牌的生技公司共計15家,遠高於2023年的七家。
根據PWC Global IPO Watch統計,全球首次公開募股(IPO)2023年度下滑了近20%,唯有台灣資本市場逆勢成長,尤其在生醫族群,台灣生技股過去幾年成長表現超越美國、日本、韓國及香港等市場,因此日本大和投資公司近年來積極想促成日本生技公司來台掛牌上市櫃。
法人分析,今年想申請上市櫃的生醫族群,目前已知包括漢達、訊聯智藥、三鼎生技、永笙-KY、圓祥生技、圓點奈米、向榮生技、普瑞博等公司,今年股東會都已通過將申請上市櫃、或辦理現金增資供初次上市櫃公開承銷,這些公司都將爭取今年上市或上櫃。
生醫族群掛牌動能減,根據最新統計數據,今年以來無論是以掛牌上市櫃或申請上市或上櫃的生醫公司,較去年同期都減少,顯示生醫產業投資動能今年不如去年。
根據證交所及櫃買中心登記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生醫族群上市及上櫃掛牌的公司共有五家,其中包括三家上市及兩家上櫃,另外,當前提出上市櫃申請的生醫族群僅有三家;相較之下,2024年全年,國內上市櫃生醫族群掛牌公司達到15家,預期今年生醫族群上市櫃掛牌家數與去年比恐將大幅縮水。
證交所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已成功上市的生醫族群,包括元月15日掛牌的青松健康(6931)、4月28日掛牌的永鴻生技、及6月10日掛牌的愛派司,三公司分別代表長照產業、農業生技及醫材產業。目前已申請上市掛牌的公司,則僅有7月3日剛通過上市審議的禾榮科。
在櫃買中心方面,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已核准掛牌上櫃的公司僅有體外診斷試劑業者威力德生醫、及首家生醫資電(Bio-ICT)浩宇生醫兩家公司;仍在申請上櫃的生醫族群則有細胞治療業者台寶生醫、及藥廠友霖生醫兩家公司。
國內生醫族群2024年上市櫃掛牌家數達到歷史高峰,根據證交所統計,2024年成功上市的生技公司共有九家,櫃買中心核准上櫃掛牌的生技公司有六家,兩大市場掛牌的生技公司共計15家,遠高於2023年的七家。
根據PWC Global IPO Watch統計,全球首次公開募股(IPO)2023年度下滑了近20%,唯有台灣資本市場逆勢成長,尤其在生醫族群,台灣生技股過去幾年成長表現超越美國、日本、韓國及香港等市場,因此日本大和投資公司近年來積極想促成日本生技公司來台掛牌上市櫃。
法人分析,今年想申請上市櫃的生醫族群,目前已知包括漢達、訊聯智藥、三鼎生技、永笙-KY、圓祥生技、圓點奈米、向榮生技、普瑞博等公司,今年股東會都已通過將申請上市櫃、或辦理現金增資供初次上市櫃公開承銷,這些公司都將爭取今年上市或上櫃。
生醫族群掛牌動能減,根據最新統計數據,今年以來無論是以掛牌上市櫃或申請上市或上櫃的生醫公司,較去年同期都減少,顯示生醫產業投資動能今年不如去年。
根據證交所及櫃買中心登記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生醫族群上市及上櫃掛牌的公司共有五家,其中包括三家上市及兩家上櫃,另外,當前提出上市櫃申請的生醫族群僅有三家;相較之下,2024年全年,國內上市櫃生醫族群掛牌公司達到15家,預期今年生醫族群上市櫃掛牌家數與去年比恐將大幅縮水。
證交所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已成功上市的生醫族群,包括元月15日掛牌的青松健康(6931)、4月28日掛牌的永鴻生技、及6月10日掛牌的愛派司,三公司分別代表長照產業、農業生技及醫材產業。目前已申請上市掛牌的公司,則僅有7月3日剛通過上市審議的禾榮科。
在櫃買中心方面,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已核准掛牌上櫃的公司僅有體外診斷試劑業者威力德生醫、及首家生醫資電(Bio-ICT)浩宇生醫兩家公司;仍在申請上櫃的生醫族群則有細胞治療業者台寶生醫、及藥廠友霖生醫兩家公司。
國內生醫族群2024年上市櫃掛牌家數達到歷史高峰,根據證交所統計,2024年成功上市的生技公司共有九家,櫃買中心核准上櫃掛牌的生技公司有六家,兩大市場掛牌的生技公司共計15家,遠高於2023年的七家。
根據PWC Global IPO Watch統計,全球首次公開募股(IPO)2023年度下滑了近20%,唯有台灣資本市場逆勢成長,尤其在生醫族群,台灣生技股過去幾年成長表現超越美國、日本、韓國及香港等市場,因此日本大和投資公司近年來積極想促成日本生技公司來台掛牌上市櫃。
法人分析,今年想申請上市櫃的生醫族群,目前已知包括漢達、訊聯智藥、三鼎生技、永笙-KY、圓祥生技、圓點奈米、向榮生技、普瑞博等公司,今年股東會都已通過將申請上市櫃、或辦理現金增資供初次上市櫃公開承銷,這些公司都將爭取今年上市或上櫃。
生醫族群掛牌動能減,根據最新統計數據,今年以來無論是以掛牌上市櫃或申請上市或上櫃的生醫公司,較去年同期都減少,顯示生醫產業投資動能今年不如去年。
根據證交所及櫃買中心登記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生醫族群上市及上櫃掛牌的公司共有五家,其中包括三家上市及兩家上櫃,另外,當前提出上市櫃申請的生醫族群僅有三家;相較之下,2024年全年,國內上市櫃生醫族群掛牌公司達到15家,預期今年生醫族群上市櫃掛牌家數與去年比恐將大幅縮水。
證交所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已成功上市的生醫族群,包括元月15日掛牌的青松健康(6931)、4月28日掛牌的永鴻生技、及6月10日掛牌的愛派司,三公司分別代表長照產業、農業生技及醫材產業。目前已申請上市掛牌的公司,則僅有7月3日剛通過上市審議的禾榮科。
在櫃買中心方面,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已核准掛牌上櫃的公司僅有體外診斷試劑業者威力德生醫、及首家生醫資電(Bio-ICT)浩宇生醫兩家公司;仍在申請上櫃的生醫族群則有細胞治療業者台寶生醫、及藥廠友霖生醫兩家公司。
國內生醫族群2024年上市櫃掛牌家數達到歷史高峰,根據證交所統計,2024年成功上市的生技公司共有九家,櫃買中心核准上櫃掛牌的生技公司有六家,兩大市場掛牌的生技公司共計15家,遠高於2023年的七家。
根據PWC Global IPO Watch統計,全球首次公開募股(IPO)2023年度下滑了近20%,唯有台灣資本市場逆勢成長,尤其在生醫族群,台灣生技股過去幾年成長表現超越美國、日本、韓國及香港等市場,因此日本大和投資公司近年來積極想促成日本生技公司來台掛牌上市櫃。
法人分析,今年想申請上市櫃的生醫族群,目前已知包括漢達、訊聯智藥、三鼎生技、永笙-KY、圓祥生技、圓點奈米、向榮生技、普瑞博等公司,今年股東會都已通過將申請上市櫃、或辦理現金增資供初次上市櫃公開承銷,這些公司都將爭取今年上市或上櫃。
生醫族群掛牌動能減,根據最新統計數據,今年以來無論是以掛牌上市櫃或申請上市或上櫃的生醫公司,較去年同期都減少,顯示生醫產業投資動能今年不如去年。
根據證交所及櫃買中心登記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生醫族群上市及上櫃掛牌的公司共有五家,其中包括三家上市及兩家上櫃,另外,當前提出上市櫃申請的生醫族群僅有三家;相較之下,2024年全年,國內上市櫃生醫族群掛牌公司達到15家,預期今年生醫族群上市櫃掛牌家數與去年比恐將大幅縮水。
證交所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已成功上市的生醫族群,包括元月15日掛牌的青松健康(6931)、4月28日掛牌的永鴻生技、及6月10日掛牌的愛派司,三公司分別代表長照產業、農業生技及醫材產業。目前已申請上市掛牌的公司,則僅有7月3日剛通過上市審議的禾榮科。
在櫃買中心方面,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已核准掛牌上櫃的公司僅有體外診斷試劑業者威力德生醫、及首家生醫資電(Bio-ICT)浩宇生醫兩家公司;仍在申請上櫃的生醫族群則有細胞治療業者台寶生醫、及藥廠友霖生醫兩家公司。
國內生醫族群2024年上市櫃掛牌家數達到歷史高峰,根據證交所統計,2024年成功上市的生技公司共有九家,櫃買中心核准上櫃掛牌的生技公司有六家,兩大市場掛牌的生技公司共計15家,遠高於2023年的七家。
根據PWC Global IPO Watch統計,全球首次公開募股(IPO)2023年度下滑了近20%,唯有台灣資本市場逆勢成長,尤其在生醫族群,台灣生技股過去幾年成長表現超越美國、日本、韓國及香港等市場,因此日本大和投資公司近年來積極想促成日本生技公司來台掛牌上市櫃。
法人分析,今年想申請上市櫃的生醫族群,目前已知包括漢達、訊聯智藥、三鼎生技、永笙-KY、圓祥生技、圓點奈米、向榮生技、普瑞博等公司,今年股東會都已通過將申請上市櫃、或辦理現金增資供初次上市櫃公開承銷,這些公司都將爭取今年上市或上櫃。
生醫族群掛牌動能減,根據最新統計數據,今年以來無論是以掛牌上市櫃或申請上市或上櫃的生醫公司,較去年同期都減少,顯示生醫產業投資動能今年不如去年。
根據證交所及櫃買中心登記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生醫族群上市及上櫃掛牌的公司共有五家,其中包括三家上市及兩家上櫃,另外,當前提出上市櫃申請的生醫族群僅有三家;相較之下,2024年全年,國內上市櫃生醫族群掛牌公司達到15家,預期今年生醫族群上市櫃掛牌家數與去年比恐將大幅縮水。
證交所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已成功上市的生醫族群,包括元月15日掛牌的青松健康(6931)、4月28日掛牌的永鴻生技、及6月10日掛牌的愛派司,三公司分別代表長照產業、農業生技及醫材產業。目前已申請上市掛牌的公司,則僅有7月3日剛通過上市審議的禾榮科。
在櫃買中心方面,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已核准掛牌上櫃的公司僅有體外診斷試劑業者威力德生醫、及首家生醫資電(Bio-ICT)浩宇生醫兩家公司;仍在申請上櫃的生醫族群則有細胞治療業者台寶生醫、及藥廠友霖生醫兩家公司。
國內生醫族群2024年上市櫃掛牌家數達到歷史高峰,根據證交所統計,2024年成功上市的生技公司共有九家,櫃買中心核准上櫃掛牌的生技公司有六家,兩大市場掛牌的生技公司共計15家,遠高於2023年的七家。
根據PWC Global IPO Watch統計,全球首次公開募股(IPO)2023年度下滑了近20%,唯有台灣資本市場逆勢成長,尤其在生醫族群,台灣生技股過去幾年成長表現超越美國、日本、韓國及香港等市場,因此日本大和投資公司近年來積極想促成日本生技公司來台掛牌上市櫃。
法人分析,今年想申請上市櫃的生醫族群,目前已知包括漢達、訊聯智藥、三鼎生技、永笙-KY、圓祥生技、圓點奈米、向榮生技、普瑞博等公司,今年股東會都已通過將申請上市櫃、或辦理現金增資供初次上市櫃公開承銷,這些公司都將爭取今年上市或上櫃。
生醫族群掛牌動能減,根據最新統計數據,今年以來無論是以掛牌上市櫃或申請上市或上櫃的生醫公司,較去年同期都減少,顯示生醫產業投資動能今年不如去年。
根據證交所及櫃買中心登記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生醫族群上市及上櫃掛牌的公司共有五家,其中包括三家上市及兩家上櫃,另外,當前提出上市櫃申請的生醫族群僅有三家;相較之下,2024年全年,國內上市櫃生醫族群掛牌公司達到15家,預期今年生醫族群上市櫃掛牌家數與去年比恐將大幅縮水。
證交所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已成功上市的生醫族群,包括元月15日掛牌的青松健康(6931)、4月28日掛牌的永鴻生技、及6月10日掛牌的愛派司,三公司分別代表長照產業、農業生技及醫材產業。目前已申請上市掛牌的公司,則僅有7月3日剛通過上市審議的禾榮科。
在櫃買中心方面,資料顯示今年年初至今,已核准掛牌上櫃的公司僅有體外診斷試劑業者威力德生醫、及首家生醫資電(Bio-ICT)浩宇生醫兩家公司;仍在申請上櫃的生醫族群則有細胞治療業者台寶生醫、及藥廠友霖生醫兩家公司。
國內生醫族群2024年上市櫃掛牌家數達到歷史高峰,根據證交所統計,2024年成功上市的生技公司共有九家,櫃買中心核准上櫃掛牌的生技公司有六家,兩大市場掛牌的生技公司共計15家,遠高於2023年的七家。
根據PWC Global IPO Watch統計,全球首次公開募股(IPO)2023年度下滑了近20%,唯有台灣資本市場逆勢成長,尤其在生醫族群,台灣生技股過去幾年成長表現超越美國、日本、韓國及香港等市場,因此日本大和投資公司近年來積極想促成日本生技公司來台掛牌上市櫃。
法人分析,今年想申請上市櫃的生醫族群,目前已知包括漢達、訊聯智藥、三鼎生技、永笙-KY、圓祥生技、圓點奈米、向榮生技、普瑞博等公司,今年股東會都已通過將申請上市櫃、或辦理現金增資供初次上市櫃公開承銷,這些公司都將爭取今年上市或上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