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塑生醫(未)公司新聞
初步統計,台廠至少已有30家公司旗下新藥分別拿到歐、美孤兒藥 、罕見兒科疾病資格。上周國邑治療肺動脈高壓新藥L606,就以2.2 5億美元(約合新台幣70億元)將北美市場授權予Liquidia公司;今 年3月安基也將治療罕病甘迺迪氏症的小分子新藥AJ201,以2.5億美 元(約合新台幣逾75億元)授權美國Avenue新藥公司,創下國內最大 的罕病新藥授權金紀錄,足見罕病新藥卡位投資熱潮已成新顯學。
專家認為,罕病新藥因缺口大、成功率和投報率高,吸引國際藥廠 分食大餅;台廠在中橡治療龐貝氏症的Myozyme、智擎胰臟癌新藥安 能得、藥華藥療真性紅血球增生症的Besremi/P1101多年前即已授權 ,加上新近的國邑和安基等,都將為罕病新藥公司創造「吸金」利基 。
此外,新世代主流的基因與細胞治療,隨著再生醫療雙法今年可望 過關,2050全球再生醫療市場3,800億美元的商機規模,激勵廠商布 局,除育世博、長聖、基亞、訊聯、向榮、台寶、宣捷等生技公司外 ,大型集團也以結盟方式加入戰局,像是佳世達與大江基因合作,今 年啟動細胞新藥臨床前開發;宏碁AI助攻三顧個人化「腫瘤新抗原D C」篩選;台塑生醫則以7.55億元取得長春藤51%股權,長春藤專攻 的「CIK自體免疫殺手細胞醫療技術」,已完成治療晚期肝、肺癌的 臨床一期人體試驗,驗證其安全性無虞。
首創和利基新藥中,則以ADC(抗體藥物複合體)最受關注,浩鼎 、泰福、免疫功坊、台耀、永昕、台康、旭富以新藥開發和CDMO代工 生產模式加入戰場。
台塑生醫搶攻精準醫療市場,展開策略結盟新篇章!旗下子公司普生(4117)與多家醫院及診所攜手,提供新一代循環腫瘤細胞檢測及腫瘤標記檢測服務,與富邦人壽異業結盟,為保戶提供健康檢測服務,奠定中長期營運發展基礎。普瑞博(6847)則與康健基因合作,推廣產前基因篩檢、癌症早篩、病原篩檢產品,搶攻大陸每年超過4,000萬人次檢測需求市場。此外,普瑞博「抗凝血型白血球減除過濾器」已取得多國上市許可,並申請更多國家上市許可證。台塑生醫與南亞(1303)合作建置台灣首座血袋廠,並與台塑(1301)簽訂授權合約書,搶攻全球血庫市場。再生醫療兩法三讀通過,台塑生醫加速啟動「產、醫、學」策略結盟,與康、長春藤生命科學策略投資,結盟長庚體系,搶進骨科、幹細胞等再生醫學應用,並與普瑞博合作推動精準檢測用耗材,考慮合資設產線,展開多元能量加乘發揮。
普瑞博(6847)攜手康健基因推產前基因篩檢、癌症早篩、病原篩 檢產品,已和數家中國大陸指標基因公司達成合作,搶攻大陸每年超 過4,000萬人次檢測需求的龐大市場。
普瑞博「抗凝血型白血球減除過濾器」取得美國FDA、台灣TFDA及 歐盟CE上市許可,於美國、東南亞、台灣等地區銷售,亦申請東南亞 、中東及南美洲等各國家上市許可證。
普瑞博策略授權南亞(1303)減白過濾器技術專案,合作建置台灣 首座血袋廠;「雙離子ZW-03抗沾黏高分子」產品專案也與台塑(13 01)簽訂授權合約書,自上游生醫材料、關鍵零組件至下游銷售通路 完整布局,搶攻全球產值277億元的血庫市場。
此外,再生醫療兩法三讀通過,因細胞治療需要醫院臨床試驗場域 ,生技公司結盟、掌握醫院資源者擁有優勢。台塑生醫加速啟動「產 、醫、學」策略結盟,完成和康、長春藤生命科學策略投資,結盟與 長庚體系,搶進骨科、幹細胞等再生醫學應用;讓既有人工代用骨延 伸至骨水泥與針劑型膠原蛋白、玻尿酸領域,強化布局細胞治療與基 因治療領域。
台塑生醫還將與普瑞博合作推動包括精準檢測用耗材(採血管、病 毒過濾器等),並考慮合資設產線。
新冠疫情來襲,台塑生醫展現強大健康養身與防護實力,特別是在「快篩國家隊」中的表現,讓其醫療檢測能力獲得廣泛認可。隨著台塑生醫即將邁入20周年,董事長王瑞瑜接受專訪,透露未來發展新藍圖。王瑞瑜指出,台塑生醫自成立以來,就確立了「生活」、「生物」、「生化」、「醫學」、「醫材」、「醫藥」六大發展主軸,並逐漸擴展至「品牌」、「生技」、「預防醫學」、「新能源」四大面向。其中,新能源因全球綠能、儲能、電動車等趨勢加速發展,台塑生醫特別成立了台塑新智能公司,全力投入節能、儲能、新能源與循環再利用等四大領域。對於未來20年的發展,王瑞瑜表示將加速啟動「產、醫、學」策略結盟,透過AI應用、高階醫材、幹細胞等再生醫學應用及生物晶片廠投資布局,擴大品牌國際化及生技園區運營能量。疫情期間,台塑生醫成功調整策略,運用實體與線上融合,推出防疫、提升免疫力與宅配型飲食產品,維繫營運成長動力。2022年營收超過32.5億元,其中檢驗試劑、醫療器材、保健品等成長最為明顯。未來,台塑生醫將持續強化疾病預測大數據演算法、眼底鏡應用技術、精準檢測技術及光療儀器等,並搶進骨科、幹細胞等再生醫學應用。此外,台塑生醫將加速布局NK、CIK等再生醫學應用,並延伸至其他基因治療與m-RNA應用技術領域,與長庚醫院、普瑞博生技等伙伴資源合作,推動生技醫療升級發展。
台塑生醫,這個從台化清潔劑部門起家的公司,如今已經成功轉型,成為台塑集團的新事業亮點。從王瑞瑜總裁的帶領下,公司不僅在生技領域展開布局,更在新能源領域大放異彩。這一路走來,充滿了辛苦與挑戰,但也充滿了驕人的成就。
回想起20年前的經營感觸,王瑞瑜總裁坦言,從「沒錢」起家,要打造品牌定位、耕耘終端市場,並非易事。初期,由於規模限制,無法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市場行銷。但幸運的是,集團創辦人、父親王文慶初期自掏腰包支持,並有台塑企業總裁王文淵的1億元廣告預算支持,讓台塑生醫得以逐漸打開知名度。
台塑生醫的前身是台化旗下的清潔劑專案組,在王瑞瑜的帶領下,成功轉虧為盈,並在2004年獨立成為台塑生醫。從清潔劑用品開始,公司跨足美容保養品事業,並在廖偉志的建議下,成功進駐微風百貨,進一步打開通路。
目前,台塑生醫擁有Dr’s Formula生活用品、FORTE專櫃保養品、BioLead居家用品、DF美肌醫生開架醫美、醫之方保健食品等多個品牌,年營收從清潔劑時期的8.4億元成長到32億元規模。
除了擴大營收,台塑生醫也積極進軍健康服務領域,如桃園的「i醫健康管理中心」以及士林區的不動產進軍計劃。王瑞瑜總裁強調,即使營收在集團內只是小兵,但小兵也能立大功,「一間公司大小不重要,而是你做了什麼東西、對社會有什麼幫助。」
隨著公司營運觸角延伸至聯亞藥、聯生藥、和康生技、長春藤生命科學,以及轉投資台塑新智能、台塑水科等,王瑞瑜帶領團隊不斷跨進新領域,成為台塑集團與時俱進、引領時代趨勢的尖兵。
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近日在公開場合強調,公司未來將積極發展「再生醫學」、「高端醫材」以及「智慧醫療」三大領域,並預計投資或成立三到五家相關公司,展開深度合作。王瑞瑜表示,選擇與普瑞博合作,將共同開發精準檢測用耗材,並考慮合資設產線,開發植入性醫材及生物反應器。此外,台塑生醫還將對再生醫學、基因治療等領域進行新投資,並評估建立CDMO生產體系。王瑞瑜提到,台塑生醫宜蘭廠將成為生技園區用地,規劃檢驗試劑自動化產線,並配合高端醫材發展。他強調,台塑生醫將運用企業研發能量進行自主研發,並與長春藤生命科學、和康生技等互補性公司合作,以提升產業競爭力。此外,台塑生醫也將加強遠端醫療諮詢與健康管理服務,並應用AI技術於疾病預測和篩檢。王瑞瑜最後指出,台塑生醫將致力于降低成本,以高性價比產品回饋消費者,造福社會。
台塑生醫這間公司,從一個小家庭用品公司發展到現在,已經20個年頭了,真的是不可思議。從早期的保健食品、生醫產品,到現在的新藥開發、再生醫療,甚至是電池材料研發,台塑生醫的觸角真的是遍佈各個領域,而且還都做得有聲有色。這一切的背後,當然不能不提到台塑集團董事長王瑞瑜,她可是台塑生醫的幕后推手。 從台塑集團的創辦人王永慶、王永在開始,集團的經營權和所有權就分開了,但王瑞瑜董事長還是繼承了父親的精神,不斷推動創新和永續發展。員工們私下都說,王瑞瑜董事長既穩健又開創,真的很像王永慶董事長的女兒。她在公司裡被親切地稱呼為「常委」、「三小姐」,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現在也積極地帶領著台塑集團的兩大創新事業,成果不斷。 回想起台塑生醫的成立,王瑞瑜董事長表示,那時台塑剛剛在美國設廠,北美那邊空氣很乾燥,所以長庚醫療團隊才研發了保養皮膚的草本植萃凝膠,這個產品還得到了父親的認可,從而讓台塑生醫得以成立。今年是台塑生醫成立的20周年,將會有一系列慶祝活動,對台塑生醫來說,這也是一個關鍵性的時刻。 這兩年來,台塑生醫在預防醫學方面的布局,可望隨著再生雙法的通過,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王瑞瑜董事長表示,她期望未來細胞療法能夠實現治療癌症、預防疾病的夢想,而且價格要合理,讓每個人都能夠負擔得起。這樣的預防醫學,將會為更多人帶來健康和幸福。
台塑新智能不僅在電動車電池市場上大展拳腳,還積極布局固態電池,並計劃在年底啟動試驗產線。這家台灣公司還打算建立自己的電池回收廠,並在2024年底與電芯廠同步啟用,展現對循環經濟的堅定承諾。台塑新智能暨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表示,他們目標是實現從模組到電池芯的100%國產化,並將電池回收也納入其中,以實現真正的循環經濟,並對台灣的能源轉型和淨零碳排做出貢獻。 在電動車市場方面,台塑新智能已成功打入美國Aptera電動車供應鏈,並與國內車廠合作設計電動物流車,包括貨運和貨卡,同時也將參與電動大巴的開發。總經理劉慧啟透露,公司規劃的電池回收線將能夠回收正極片的邊角料和不良品,並不僅限於鋰鐵電池和鋰鐵錳電池,還包括固態電池和次世代電池,進行珍稀元素的回收再利用,達到循環經濟的目標。 為了進一步發展新能源,台塑新智能與明志科大、長庚大學等學術機構合作,將在年底前完成固態電池試驗線的建置。此外,公司還將進行太陽能儲能、氫能等各種研發項目,展現其在新能源領域的廣泛布局。
王瑞瑜表示,台塑生醫成立時就設立「生活」、「生物」、「生化 」、「醫學」、「醫材」、「醫藥」等六大發展主軸;其後進一步勾 勒「品牌」、「生技」、「預防醫學」、「新能源」四大面向。其中 ,新能源因全球綠能、儲能、電動車等趨勢加速發展,並切割成立台 塑新智能公司,全力跨入節能、儲能、新能源與循環再利用等四大領 域發展。
擴大「品牌國際化」
展望台塑生醫「下一個二十年發展藍圖」,王瑞瑜指出,將加速啟 動「產、醫、學」策略結盟,透過AI應用、高階醫材、幹細胞等再生 醫學應用及生物晶片廠投資布局,擴大「品牌國際化」、「生技園區 」營運能量。以下為專訪摘要:
問:台塑生醫在新冠疫情衝擊下,如何快速調整,成功拓展業務?
答:疫情改變社會運作及民眾生活模式,更打破虛實通路生態,成 為跨多元年齡層不可逆的消費習性,因此,多元布局及通路虛實整合 ,快速反應市場需求及掌握消費者心態非常重要!疫情之初,台塑生 醫運用實體、線上融合,搭配防疫、提升免疫力與宅配型飲食產品, 維繫營運成長動力。2022年營收超過32.5億元,其中檢驗試劑(+21 8%)、醫療器材(+34%)、保健品(含護康茶、樟芝飲、維生素B 、維生素D3等防疫型保健品(+40.6%)等成長最明顯。
此外,「i醫健康診所」推出遠距諮詢及線上體適能課程,支援防 疫、健康照護,持續吸引會員參與預防醫學服務;「宜蘭龍潭湖悠活 園區」、「彰化健康悠活館」祭出Call-out團(代)購、宅配美食維 繫銷售動能;並藉部署疫後團客行程蓄積業績動能,「彰化健康悠活 館」2022年營收年增26%,較疫前2019年成長6.4%。
問:台塑生醫如何掌握未來生技產業的發展利基?
答:過去這三年可發現四項有利趨勢,包括法規應變速度加快、供 應鏈自主加速整合、新技術導入更具彈性(如m-RNA技術)及跨領域 生技規模化量體順勢成型(如新冠快篩、CDMO)。我們將順勢貫徹「 預防醫學」核心主軸,強化「醫療」(疾病診療新應用技術)、「醫 材」(疾病預測、預防及精準檢測)及「醫藥」(再生醫學)三領域 擴展。
首先,「i醫健康診所」推動新醫療輔助技術研究,如r-TMS對腦部 疾病、失智症、憂鬱症改善治療研究;靜脈雷射針對提升免疫力、新 陳代謝功效研究;外泌體(Exosome)提升身體機能研究。
另外業強化疾病預測大數據演算法、眼底鏡應用技術、精準檢測技 術(含晶片檢測及專一性病原體濾膜技術) 及光療儀器(如OLED微 光眼鏡)。至於「醫藥」則完成「和康」、「長春藤生命科學」策略 投資,搶進骨科、幹細胞等再生醫學應用。
推動生醫升級發展
問:展望「下一個二十年」,如何擘劃台塑生醫的發展藍圖?
答:在保養品、健康養身、醫材、檢測等產品完備及站穩市場後, 加速啟動「產、醫、學」策略結盟。其中,投資「和康」開發各類人 工組織植入物(含人工代骨、膠原蛋白等);投資「長春藤生命科學 」則是台灣首家通過審核的細胞培養中心(GTP實驗室),自主開發 CIK免疫療法,且完成末期非小細胞肺癌二期臨床試驗,配合台灣「 再生醫療雙法」通過,有機會取得五年期臨時藥證。
目前加速布局NK、CIK等再生醫學應用,並延伸至其他基因治療與 m-RNA應用技術領域。另外將串長庚醫院、普瑞博生技等伙伴資源, 擴大布局「i醫健康診所」、AI應用及高階醫材、生物晶片廠等投資 ,並搭配宜蘭生技園區建置,推動生技醫療升級發展。
王瑞瑜說,要訴求品牌定位、耕耘終端市場,需要適度市場行銷, 但一開始卻受限規模條件,沒錢打廣告。所幸集團創辦人、父親王文 慶初期自掏腰包買台塑生醫禮盒送給員工,間接支持王瑞瑜;此外, 她也要感謝台塑企業總裁王文淵,同意以一年1億元廣告預算,支持 台塑生醫做品牌行銷,讓台塑生醫一步步打開品牌知名度。
台塑生醫前身是台化旗下清潔劑專案組,在王瑞瑜帶隊整頓下成功 轉虧為盈,並在2004年獨立成為台塑生醫。因王永慶支持,從清潔劑 用品開始跨入美容保養品事業;而微風集團創辦人廖偉志的一席話, 更讓台塑生醫通路布局踏出關鍵性的一步。
王瑞瑜透露,規劃保養品行銷通路時,原與統一集團旗下康是美洽 商合作,但微風集團總裁廖偉志告訴她,品牌「從下往上」發展很困 難,「由上而下」布局相對較易成功,表態願意讓台塑生醫進駐微風 百貨。
因有微風廖家協助,台塑生醫FORTE品牌順利在台北微風廣場設立 第一個旗艦專櫃,並得到廖鎮漢、孫芸芸夫婦幫忙,漸漸打開知名度 ,孫芸芸更首次跨刀代言非自家品牌力挺王瑞瑜。目前台塑生醫已有 Dr’s Formula生活用品、FORTE專櫃保養品、BioLead居家用品、DF 美肌醫生開架醫美、醫之方保健食品等品牌,年營收更從清潔劑時期 的8.4億成長到32億元規模。
台塑生醫繼桃園首座「i醫健康管理中心」,提供健檢後醫療諮詢 、個人化健康管理等服務後,今年也取得士林區不動產,準備進軍台 北市。王瑞瑜強調,台塑生醫營收在集團內只是小兵,但小兵也能立 大功,「一間公司大小不重要,而是你做了什麼東西、對社會有什麼 幫助。」
隨著台塑生醫營運觸角延伸至聯亞藥、聯生藥、和康生技、長春藤 生命科學,以及轉投資台塑新智能,並成立台塑水科進軍水資源處理 、要讓一滴水循環利用至少九次等,王瑞瑜帶領團隊不斷跨進新領域 ,扮演台塑集團與時俱進、引領時代趨勢的尖兵。
王瑞瑜透露,將與「普瑞博」合作推動包括精準檢測用耗材(採血 管、病毒過濾器等),並考慮合資設產線,開發植入性醫材(仿生物 性材質導管)及生物反應器(細胞培養袋)。新投資標的則包括再生 醫學延伸異體細胞治療、基因治療,並將評估成立CDMO生產體系;高 端醫材以次世代檢驗技術及具專一選擇性生化膜技術醫材為主;AI智 慧醫療技術將評估遠距醫療技術、疾病預測演算法及AI疾病趨勢判斷 研發。
此外,將以「台塑生醫宜蘭廠」現址近3.1公頃土地作為「台塑生 醫生技園區」用地,除規劃檢驗試劑自動化產線外,亦配合高階醫材 發展,評估設置次世代檢驗試劑與生化膜特用醫材產線,依據再生醫 學與各類蛋白質藥物、試劑發展需要,建構大型CDMO產能。
王瑞瑜指出,生技產業發展日新月異,將運用企業研究能量進行關 鍵技術自主研發,並與具互補性、有助跨領域夥伴合作,如長春藤生 命科學有助整合長庚醫學團隊於再生醫學領域獨有技術,布局細胞治 療與基因治療領域;和康生技讓既有人工代用骨延伸至骨水泥與針劑 型膠原蛋白、玻尿酸領域。
此外,掌握關鍵數據即可掌握客戶需求,創造黏著度,台塑生醫推 動遠端醫療諮詢與健康管理服務,疾病大數據分析及電商會員管理大 數據演算分析等,強化AI運營能力。
另台塑生醫已將「智慧精準預防醫學系統」應用於「健康老化大數 據資料庫建置」、「個人疾病風險預測」、「人工智慧篩檢X光影像 之骨質疏鬆風險」與「眼底AI推論疾病風險」主題,展望未來,台塑 生醫的目標是降低成本,包含自有品牌產品、醫材產品及其他生醫產 品,以高性價比回饋消費者,造福更多有需要的人。
台塑集團從兩位創辦人王永慶、王永在創辦迄今,經營權與所有權已經正式分立,但王瑞瑜秉持父親王永慶努力不懈的精神,一直推動集團的創新與永續工作。台塑員工私下透露,王瑞瑜兼具穩健與開創性,可能是最像王永慶的女兒。
王瑞瑜被員工暱稱「常委」、「三小姐」,從小追隨在父親王永慶的身邊,耳濡目染下,如今積極衝刺台塑集團兩大創新事業,並已陸續開花結果。
回顧台塑生醫的成立,王瑞瑜表示,當時台塑剛剛到美國設廠,而北美空氣乾燥,所以才讓長庚醫療團隊研發保養皮膚的草本植萃凝膠,進而拿給父親使用,在得到他的認可後,著眼於人類未來更好生活的台塑生醫方能成立。
今年是台塑生醫成立20周年,除了將有一連串慶祝活動外,對台塑生醫來說也是關鍵性的一年,布局多年的預防醫學可望隨再生雙法通過,而有突破性的進展。王瑞瑜指出,期許不久後的將來,細胞療法可實現治癒癌症、預防疾病的夢想,而且價格合理人人用得起,實現預防醫學,擴大造福人群。
台塑新智能暨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表示,希望不僅從模組到電池芯可100%國產化,連電池回收都可以一併做到、同步到位,這樣才是真正落實循環經濟,貢獻台灣能源轉型、淨零碳排。
台塑新智能也持續布局電動車市場。繼打入美國Aptera電動車供應鏈後,針對電動車進展部分,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透露,目前至少已與國內車廠合作設計電動物流車,包括貨運跟貨卡,同時也會策略性的參加電動大巴的開發。
劉慧啟指出,依據所規劃的電池回收線,包括正極片的邊角料、不良品都可直接回收等,而且回收的電池種類則不限種類,包含鋰鐵電池、鋰鐵錳電池、固態電池等,就連次世代電池也都可回收,可針對電池裡各類型的珍稀元素進行回收再利用,可達到循環經濟的目標。
在其他新能源布局部分,台塑新智能結合明志科大、長庚大學的研發量能,最快今年底,固態電池的試驗線就可完成建置。同時也會進行太陽能儲能、氫能等的各式研發案。
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表示,此為全台第一座結合鋰鐵電池儲能系 統的太陽光電球場,預計年發電約11萬度,年減碳量約58噸,相當種 植4,830棵樹,不僅讓學校電力自發自用外,餘電不躉售,還可供應 部落緊急用電需求。斷電時,此儲能系統可供應球場一周的照明需求 ,若再搭配太陽能發電,更可提供長達41天的防災需求,成為綠能供 應站。
石門國小為南排灣族部落的原民小學,因位屬台灣國境之南的恆春 半島,交通不便,為少數台電無法布建電力饋線的偏遠地區。為此, 台塑生醫決定支援偏鄉需求,協助催生全台第一座光電儲能球場,以 期對原住民地區學生運動發展增添有助益。
訊聯(1784)細胞委託製造訂單續旺,已通過14件細胞治療計畫, 整體獲准計畫數占全台8成,其中自體脂肪幹細胞治療慢性傷,是全 台首家業者通過。搭配與子公司創源生技(4160)合資成立新公司, 加速開發細胞治療新藥,強化長期營運利基。
尖端醫(4186)受惠細胞治療技術助攻,去年營收連六月創新高, 年增34.61%。看好細胞委製訂單及細胞治療項目,提供包括免疫細 胞治療肺癌、食道癌、胃癌等10多項適應症與間質幹細胞產品治療退 化性關節炎、膝關節軟骨缺損、脊髓損傷等多元細胞治療。
14家業者 攻馬國醫衛市場
這次落地深耕馬來西亞醫衛市場的臺灣廠商共計十四家,包括:長 庚醫學科技公司、台塑生醫、研華科技、緯創醫學科技、富伯生醫科 技、聯合骨科、台寶生醫、群曜醫電、友華生技、商之器、上銀科技 、元太科技、財團法人醫藥工業技術發展中心、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 院,均為臺灣自有品牌、臺灣精品和臺灣自行研發製造的優秀機構。
「臺灣特色醫療科技產品推廣中心」7日於馬來西亞檳城盛大開幕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決策委員會主委程文俊率同台北長庚院長黃集仁 、林口長庚副院長馮思中等主管親自出席,開幕典禮並邀請到馬來西 亞中央部會副部長級主管藍卡巴星(The Honorable Ramkarpal Sin gh)及檳城首長曹觀友、馬來西亞各州民意代表及當地的醫療院所院 長,我衛福部國合組技監劉麗玲、財團法人台灣醫療健康產業卓越聯 盟基金會董事長陳昱瑞、外貿協會等貴賓到場見證,馬來西亞醫材經 銷/代理商也都派員參加,現場來賓逾二百五十位,是疫情以來當地 難得的盛事,也在檳城州得到民眾熱烈迴響。
TAMC擔任一站式聯繫窗口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決策委員會主委程文俊表示,長庚紀念醫院配合 政府新南向政策,即持續與馬來西亞合作,尋求雙贏。TAMC設立後將 作為一站式聯繫窗口及示範場域,合作重點包括擴大專業醫事人員培 訓計畫、促進醫療產業合作、實施醫療援助和醫療設備用品捐贈。期 待此中心成為加強和整合臺灣與馬來西亞醫衛系統業務合作之平台, 共同提升醫療健康照護品質,未來並作為臺灣在馬來西亞產業的串聯 平台,協助臺灣廠商的代理與認證,順利跨足進軍東協市場。
馬來西亞檳城首長曹觀友則表示,檳城是馬來西亞和東南亞醫療技 術公司最集中的地方,基礎設施和生態系統滿足了醫療技術行業的需 求,因此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地方。他對TAMC的盛大開幕表示衷心祝 賀,並相信TAMC將為馬來西亞的醫療保健和醫療器械行業帶來新的曙 光。
TAMC國際醫療專區 有亮點
「臺灣特色醫療科技產品推廣中心」位於馬來西亞檳城喬治市(2 0,Jalan Bagan Jermal, 10250 Georgetown,Penang),室內空間約 86坪,室外有大停車場供參訪者使用。館內規劃四大展區,包括「台 灣醫療特色」、「智慧醫療」、「醫衛材產品」以及「機器人復健中 心」。此外還特別設置「國際醫療專區」,為TAMC一大亮點,考量馬 來西亞僑民過去若有醫療需求時往往選擇返台就醫,現在透過長庚醫 學科技公司所研發的五官鏡,能即時提供視訊影像到臺灣長庚醫院進 行遠距醫療,避免舟車勞頓及延誤醫療。TAMC今後將定期舉辦產品說 明會、研討會或健康講座等活動,以及不定期安排主題展示,邀請馬 來西亞當地代理商/經銷商、醫療機構及一般民眾參加。
在COVID-19疫情影響下,長庚紀念醫院2020年之後多半透過線上活 動保持與馬來西亞交流,並且在疫情及距離的挑戰中,努力推動TAM C的成立,透過實體展館的成立,攜手國內廠商共同至馬來西亞落地 深耕。長庚紀念醫院期盼藉由我國醫療衛生軟實力,深耕醫衛人脈網 絡,擴大我國在新南向國家的影響力,並透過全面性醫衛合作與相關 產業鏈連結,促進我國生技醫衛產業發展。
台塑生醫總經理劉慧啟表示,再生醫療雙法有機會在明年第一季過 關,台塑生醫今年3月透過投資長春藤生命科學公司,布局細胞治療 領域後,目前專攻的「CIK自體免疫殺手細胞醫療技術」(產品名簡 稱IKCR),不但已完成治療晚期肝、肺癌的臨床一期人體試驗,驗證 其安全性無虞。
同時也與北榮、三總合作,在2021年已完成全台第一個以免疫細胞 治療第四期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二期人體試驗,有效性經證實,接受 「自體免疫殺手細胞IKCR」治療的晚期肺癌患者,不僅具臨床成效, 其生活品質大幅提升,而且副作用極低。此臨床試驗成果已發表於國 內知名醫學期刊。
劉慧啟表示,長春藤除累積近20年的細胞治療臨床測試經驗外,設 置符合GTP(人體細胞組織優良製造規範)的細胞製備工廠,是台灣 首間通過衛福部「細胞製備中心許可證」審查核准者。團隊正力拚再 生醫療雙法過關後,長春藤也將以非小細胞肺癌的臨床二期人體試驗 數據,申請5年臨時藥證。
另外,為了提高民眾大腸直腸癌篩檢意願、與減少檢測流程的不便 利性,長庚大學吳旻憲教授、邱月暇副教授與朱柏宇博士與準訊生醫 公司產學合作,成功開發衛生紙式家用糞便潛血檢測產品「擦即測( JustWipeR)」。這項創新技術已累積獲得多個獎項肯定,並於2020 年通過歐盟醫材認證,未來上市後可望成為癌篩利器。
至於明志科大則是採用特殊高吸濕環保材料增加吸收水氣效果,利 用熱能與材料遠紅外線雙重特性,針對人體穴位增強熱能趨入及深層 細胞活化效果,開發好穿脫且美觀的衣服樣式設計,結合行動電源進 行供電,舒緩人們肌肉酸痛問題,後續將進行技術的商品化及落地。
新車缺車效應下,導致搶購情況更熱,促使消費者買車更積極,和泰車豪華車品牌LEXUS全車系「受訂殘」,即已接訂單但尚未交的車訂單,達上萬輛。其中,LEXUS RX發表改款新車當天就湧入2,000張訂單,但相對NX車系的6,000張,仍然是小巫見大巫。
以NX為例,改款上市已經一年,累積的「受訂殘」相當可觀,而原廠供應明顯不足,尤其是高階或油電車款更缺。
南陽代理的現代汽車今年銷售表現也相當亮眼。以現代的國產車為例,TUCSON缺車最嚴重,大概要四個月以上,其他VENUW跟PORTER都有欠車,但不超過兩個月,農曆前都有機會滿足。
裕日車的KICKS改款車在10月開始交車後,也展開向原廠爭取配額的大業。由於供應受限、車色與規格與訂單需求不完全相符,10月的交車數約1,200輛,11月可望增加,不過,缺車問題仍在。
對於和泰車來說,不只是LEXUS缺車,TOYOTA也有供不應求的情形。尤其是油電車款,因為晶片與電池、貴金屬都有缺貨的問題,供應量明顯不足。
台塑新智能科技公司由台塑企業管理中心常委、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擔任董座,總座則由台塑生醫總經理劉慧啟擔任。
王瑞瑜表示,因應全球能源產業發展與永續、環保大趨勢,台塑整合企業內相關資源,全力推動新能源關鍵技術與產業布局。台塑新智能將跨入節能、儲能、新能源與循環再利用等四大領域,除進行多元能源發展布局外,亦將為台灣每年至少減碳20萬噸。
王瑞瑜指出,第一階段預計投資60億元,設置規模2.1GWh的磷酸鋰鐵電池芯廠,預計明年動工、2024年可以量產,同時期許2025年即可全產全銷;第二階段則預計投資100億元、2025年起建,設置規模2.9GWh的磷酸鋰鐵電池芯廠,目標2027年完工量產。
另一方面,因應電池芯廠量產前、新能源市場的龐大需求,已於台化彰化廠區先設置了年產能達200百萬瓦時(Mega-Watt hour)的第一階段鋰鐵電池模組產線,正在試俥中;第二階段年產能1GWh,目標2023年12月投產,屆時將供應台灣、日本、美國、東南亞等地區各類UPS緊急備用電源需求。
在儲能布局上,劉慧啟表示,台塑新智能已與日本雙日集團、協禾國際、達方及中保星生合作,啟動台灣、日本、美國家庭用儲能市場布局,規劃推出12.2度電居家儲能系統,可供3-4口之家一整天的電力備用需求,預估每年銷售量可達10,000組以上。
至於商業用儲能系統,目前全球已安裝超過1,200台以上緊急備用電源電源/UPS之鋰鐵電,包括:日本林業加工廠、上海半導體廠、印尼孤島電網、台灣半導體廠、電信廠、汽車廠等;其中,工業用儲能貨櫃則有彰濱案的1.5MW,已併網台電電網運行近兩年,還有彰化廠1.2MW等。
劉慧啟表示,結合翰可能源、華城電機等合作夥伴,將加速布局台電AFC電網調頻服務、用電大戶及風力發電等領域之電網級儲能貨櫃市場,預計2022年底前的設置容量將可超過50MW,亦已著手規劃二座100MW電網級超級儲能站。
王瑞瑜指出,台塑集團投入電池研發、綠能的根基,其實早在近30年前就已經打下,而經過近十多年的沈潛後,現在即將開花結果。
王永慶當年曾說:「人類即將面對石油枯竭的困境,電動車是解決能源危機的最佳方案。只要能掌握電動車電池製造,配合低成本生產條件和管理,前途樂觀可期。」也因為王永慶的一番話,讓台塑成為電動車的先行者,比特斯拉早了十年。
王瑞瑜透露,1996年時找到了美國一家電池公司,王永慶還派人去美國承接他們的技術,並在南亞成立研究中心,可惜當時的技術是鎳氫電池,因先天不足而功敗垂成,也導致台朔汽車業務暫停。
記取前車之鑑後,深知電動車成敗的關鍵在於電池,於是台塑集團從那時候「彎身練功」,逐一詳細比較所有電池技術優劣後,最終選擇投入鋰鐵電池的研發,更在台塑生醫成立材料組。
王瑞瑜表示,從電池芯開始到模組,這一路走來,不僅在鋰鐵電池上累積了上百個技術專利,更取得一連串的廠商認證,這也將成為其他後進鋰鐵電池廠商難以望其項背的優勢,奠定台塑新智能未來的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