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塑生醫(未)公司新聞
台灣生技產業再創佳績!「2023 Taiwan BIO Awards傑出生技產業獎」頒獎典禮盛大舉行,13家優秀公司榮獲殊榮。其中,長聖與轉投資長佳智能分別奪得金質獎和潛力標竿獎,成為本次頒獎典禮的焦點。正瀚開發的Radiate NEXT更因為其減碳、提升品質和增加產量的優異性能,獲得產業創新獎。生物產業協會理事長吳忠勳強調,這個獎項的設立旨在挖掘潛力新秀,帶動產業發展,讓世界看見台灣生醫產業的進步。
今年參賽廠商超過40家,最終13家機構及產品技術脫穎而出,涵蓋生技新藥、CDMO、免疫/細胞療法、再生醫療、創新醫材、高端醫材、醫療人工智慧、農業生技、健康食品等多元領域。其中,保瑞、中裕、葡葡王等公司表現亮眼,分別在市場營收、產品開發、技術創新等方面展現卓越成就。
獲得金質獎的保瑞,2022年合併營收突破百億元,名列國內上市櫃生技股營收、獲利及市值前五大。長聖則在免疫細胞與幹細胞療法領域擁有三間符合衛福部認可的細胞製劑廠區,其免疫癌症治療項目佔衛福部核定項目的32.4%。啟新則專注於微生物檢驗試劑,應用於醫學與產業檢驗,市佔率超過50%。利統則在功能性食品市場表現亮眼,營收逐年成長。
在「潛力標竿獎」方面,中裕新藥專注於生物醫藥的臨床開發與法規核准,安基則聚焦創新小分子新藥開發。長佳智能則以臨床醫療資料庫和數據處理為核心,創造市場定位與差異化。和康生則與大江生醫、台塑生醫合作,建立第三等級醫材產開發、生產及國際認證的核心能力。
亞果生醫的「超臨界二氧化碳平台技術於再生醫療產業應用」、晉弘科技的「赫羅斯拋棄式鼻咽內視鏡」、博晟的「舒效切自體脂肪前驅細胞收集套組」、正瀚的「永續型農化產品 - Radiate NEXT」、葡萄王的「機能性植物乳桿菌 GKM3」等產品,則因其在技術創新方面的卓越表現,獲得產業創新獎。
生物產業協會理事長吳忠勳表示,每年舉辦「傑出生技產業獎」, 就是要挖掘具潛力的明日之星,藉此帶動生技產業能量,讓國際看見 台灣生醫產業發展趨勢。
獎章委員會召集人、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張文昌指出,今年參賽廠 商超過40家,最終共13家機構及產品技術脫穎而出,得獎名單涵蓋生 技新藥、CDMO、免疫/細胞療法、再生醫療、創新醫材、高端醫材、 醫療人工智慧、農業生技、健康食品,足見產業多元發展及研發能量 。
拿下「金質獎」的四強中,保瑞2022年合併營收突破100億大關, 名列國內上市櫃生技股營收、獲利及市值前五大;長聖主攻免疫細胞 與幹細胞療法,擁有三間符合衛福部認可細胞製劑廠區,衛福部核定 139件免疫癌症治療中,該公司高達45件 (占所有核定項目的32.4% )。
另外,啟新專攻微生物檢驗試劑,應用於醫學與產業的檢驗用培養 基市佔率超過50%,鎖定醫學感染性疾病診斷、生技製藥品管管制及 食品安全三大領域;利統則從事功能性食品,切入亞健康市場,在疫 情洪流中營收逐年成長。
『潛力標竿獎』四家公司中,中裕新藥專注於生物醫藥(Biologi cs)的臨床開發與法規核准以創造價值;安基聚焦創新小分子(Nrf 2 活化劑 AJ201、HDAC6 抑制劑 AJ302/303、以及次世代雄性激素降 解促進劑 AJ202)三大主軸的新藥開發,擅長新藥選題、轉譯醫學及 藥品開發規劃,創造出高市場價值併購效益。
長佳智能經營主軸環繞臨床醫療資料庫,及基於醫療醫學專業知識 的數據處理,創造市場定位與差異化;和康生在大江生醫、台塑生醫 入股策略合作後,已建立第三等級醫材產開發、生產及國際認證的核 心能力。
「產業創新獎」則由亞果生醫「超臨界二氧化碳平台技術於再生醫 療產業應用」、晉弘科技「赫羅斯拋棄式鼻咽內視鏡」、博晟「舒效 切自體脂肪前驅細胞收集套組」、正瀚「永續型農化產品 - Radiat e NEXT」、葡萄王「機能性植物乳桿菌 GKM3」獲選。
台塑企業,這個在台灣深植根柢的石化能源龍頭,正悄悄地進行著一場大膽的轉型。隨著全球對碳中和、綠能、電動車的熱潮,台塑也開始透過石化升級、電子加碼,以及創新事業的成立,展開多軌轉型的大計劃。其中,台塑新智能公司,這個由台塑四寶和台塑生醫合資成立的子公司,成為了集團在電池、儲能、水資源等新能源領域的衝刺先鋒。 總經理劉慧啟強調,台塑企業的發展版圖從來不是一成不變,從煉油石化到電子材料、DRAM、矽晶圓,再到鋼鐵、生醫生技、UVLED,甚至到台塑新智能,這一切都是該公司求新求變企業文化的自然延伸。他提到,企業的「細胞分裂」法則,在集團的穩健支持下,是創新公司能夠快速發展的關鍵。 劉慧啟認為,在這個地緣政商角力、科技快速翻轉的時代,具有建立企業內創業模式,推動組織細胞分裂的集團,才能讓員工有足夠的創新、堅持、抗壓、大膽作夢的底氣。 對於能源產業,劉慧啟認為無論是傳統石化能源還是新能源,都是國家安全、經濟發展與民生需求的必要。他強調,新能源與傳統石化能源的最大不同在於其打破地域限制,產業多元發展,但也因此競爭更加激烈。 台塑企業自2008年投入鋰鐵正極材料生產,這是跨足新能源布局的重要轉捩點。台塑生醫過去12年在新能源領域的發展基礎,特別是掌握BMS、EMS等關鍵核心技術及國際安規認證布局,使得台塑新智能公司得以全方位展開新能源發展布局。 台塑新智能以節能、儲能、新能源及回收再利用為發展主軸,以關鍵材料、規模化電芯產能、產業鏈整合能力為三核心焦點,積極爭取勝出機會。公司策略不僅限於電池,而是涵蓋新能源生態圈(循環經濟)、產業鏈整合(國際盃、國家隊概念)的多元發展定位。 當前,台塑新智能的重點布局在電芯量產前市場布建、UPS、大型儲能、居家儲能、電動載具需求開發等,以及電池芯廠興建投資。彰化觀光工廠的1.2MW/1.3MWh s-Reg電力服務系統已正式上線,成為台灣首座,而後續的電動大巴應用及建立自有廢電池回收產線等計畫,都是公司營運逐步扎根後,蓄勢延伸、推進的目標。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一位從台化清潔劑組出身的化工專才,自1995年加入台塑企業以來,已走過近28年的職涯旅程。作為台塑企業的「100%寶寶」,劉慧啟在台塑生醫的保養品和生醫事業中展開了他的多元創新之路。從投入台塑離鐵正極材料的開發,到如今掌舵台塑新智能與台塑水科等創新公司,劉慧啟的職業生涯可謂是跨足新能源和水資源處理領域的精彩篇章。
劉慧啟表示,他一直保持開放學習的心態,不怕挑戰新事物,並利用企業的廣度來擴大視野。他珍惜在集團穩健支持下,能從大企業的事業發展評估角度參與和體驗「企業內創業」的經歷,這讓他的職業生涯更加豐富多元。
劉慧啟強調,組織的創新與多元發展,關鍵在於人才,特別是資深員工和中階幹部。他認為,整合企業資源,尤其是產醫學資源,導入新觀念和新人才,對於新技術、新業務、新客戶和新市場的開拓至關重要。
對於工作職場,劉慧啟認為不僅僅是關於收入,若能將興趣與職業發展結合,找到長期學習和發揮的機會,將能夠豐富職場生涯。他鼓勵持續學習,跨領域輪調,並參與國際化業務,這是企業和員工共同追求的目標。
在當前台塑新智能對新能源領域的長期、多元及產業串連發展規劃中,劉慧啟認為,透過技術扎根和廣泛合作,能夠讓組織成長得更快,並提升國際化程度,為發展帶來更多契機。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表示,環顧台塑企業一路至今的發展版圖 ,從煉油石化延伸至電子材料、DRAM、矽晶圓,其後跨界鋼鐵、生醫 生技、UVLED,到台塑新智能等事業領域,本就是該公司企業文化中 ,鼓勵求新求變基因,逐步多元開展的結果。其中,運用企業人力、 資源推動的「細胞分裂」法則,是讓創新公司能在集團合力穩健支持 下,全力開展事業版圖的關鍵要素。
劉慧啟強調,大企業絕非只有僵固、遲緩之刻板缺陷。在大環境的 地緣政商角力、科技快速翻轉及財務波動劇烈之際,具有建立企業內 創業模式,推動組織細胞分裂之集團,更能讓員工有更為充足之創新 、堅持、抗壓、大膽作夢等文化支援底氣。
劉慧啟認為,能源產業不管是傳統石化能源或是新能源,都是國安 、經濟發展與民生需求的必要,其特徵包括政策主導、高資本、產業 鏈龐大,但新能源與傳統石化能源最大不同之處,是其打破地域的限 制,產業多元發展,更容易遍地開花,相形而言競爭也更激烈。台塑 企業2008年投入鋰鐵正極材料生產,是跨大新能源布局的一個重要轉 捩點;其後,憑藉台塑生醫過去12年在新能源領域建構的發展基礎, 特別是掌握BMS、EMS等關鍵核心技術及最完整國際安規認證布局,成 立「台塑新智能公司」,全方位展開新能源發展布局。
台塑新智能以節能、儲能、新能源及回收再利用四個領域為發展主 軸。面對當前諸多企業及創新公司積極切入耕耘,將以關鍵材料+規 模化電芯產能+產業鏈整合能力三核心焦點,爭取勝出機會。亦即透 過掌握包括能源產業基礎延伸;掌握核心技術(如關鍵材料、固態電 池技術等);人才養成(三校+外部人才);台灣新能源產業生態系 建構(彰化新能源基地/明志科大新能源研發基地);本土產業鏈串 接發展等條件,發揮集團合作、產業策略結盟的加乘效果。
劉慧啟指出,台塑新智能策略不只有電池,而是囊括新能源生態圈 (循環經濟)、產業鏈整合(國際盃、國家隊概念)的多元發展定位 。當前電芯量產前市場布建,UPS、大型儲能、居家儲能、電動載具 需求開發等,及電池芯廠興建投資,是該公司第一階段布局重點。
電力交易平台部分,彰化觀光工廠1.2MW/1.3MWh已正式上線,為 台灣首座s-Reg電力服務系統。後續電動大巴應用及建立自有廢電池 回收產線等計畫,都是營運逐步扎根後,蓄勢延伸、推進的目標。
從最初台化清潔劑組轉進投入台塑生醫保養品、生醫事業開拓,並 因台塑生醫投資台塑離鐵正極材料,切入過往學校主學習之正極材料 領域;到如今,肩責台塑新智能公司、台塑水科等創新公司推展,跨 入新能源、水資源處理領域。隨時保持開放學習、不怕挑戰新事物, 並利用企業廣度,放寬自身視野,是劉慧啟讓自己工作得以持續保持 樂趣,獲得成就感的關鍵因素。
劉慧啟透露,工作職場期間,有多次機會,可與朋友一同創業,目 前朋友事業發展也頗為順利,但自己十分珍惜,也享受在集團穩健支 持下,得以從大企業開闊的事業發展評估角度,一路參與、體驗特殊 的「企業內創業」經歷,讓自身職場發展,得以豐富多元能量及樂趣 。
劉慧啟指出,組織求新求變、跨領域多元發展成功與否的關鍵,在 於人,特別是資深員工與中階幹部;因此讓企業資源、特別是產醫學 資源整合很重要,導入新觀念、新人才。對新技術、新業務、新客戶 、新市場,保持熱忱,才能夠克服困難、開拓新版圖。
劉慧啟認為,工作職場不單僅看收入,若能將自身有興趣的領域、 項目,找到長期學習、發揮機會,更能豐富職場生涯。持續學習;鼓 勵跨領域輪調,歷練不同領域專業職能;參與國際化業務,是企業、 員工都需雙向期許的目標。
正如當前台塑新智能對新能源領域之長期、多元及產業串連發展規 劃,正需求人才多元;透過技術紮根、合作面向廣,讓組織細胞分裂 更多更快,強化國際化程度,勾勒發展契機。
台塑企業近期再加碼加速在新能源領域的布局,特別是與台塑四寶、台塑生醫合資成立的台塑新智能,由王瑞瑜常委主導,全力推動新能源生態圈的發展。這個新計畫將在彰濱、彰化、明志科大綠能中心、台南微藻等地設立四大專區基地,全面展開應用版圖,預計總投資將達200億元。 彰濱基地將著重於電芯、模組、電池回收、關鍵材料及零組件的發展;彰化基地則將聚焦於自動化模組產線,包括家用儲能和中大型電池模組產線;明志科大綠能中心將負責固態電池試量產線和智慧載具開發;台南微藻基地則將推廣微藻量產線。這四大基地的設立,不僅是台塑新智能對新能源產業的投資,也是對台灣新能源產業的強力支持。 台塑新智能在兩年前已投資韓國電池回收廠,並計劃明年啟動廢電池回收廠的投資,第一期預計投資10億元。此外,該公司也與政府商討,廢電池回收廠將不僅限於企業合作聯盟回收,更將支援台灣電池市場,以擴大國家與產業的整體發展能量。 對於新能源的發展,台塑新智能認為,除了電動車的發展外,還包括光風熱氫等新能源及充電、電力能源產業所構建的新能源產業鏈。他們強調,新能源車的成功關鍵在於穩定充足的電源來源,因此新能源生態圈的布建是當前的重要任務。 為了提升關鍵材料、規模化電芯產能及產業鏈整合能力,台塑新智能不僅僅發展電池,還將推動新能源生態圈(循環經濟)的發展,並串聯產業鏈整合(國際盃、國家隊概念)。未來,中大型儲能案場布建、3S技術精研(BMS/EMS/PCS)、電動載具開發、智慧充電與微電網技術發展、風光熱氫能研發,以及產業、國際策略結盟合作都將是台塑新智能持續推動和布局的項目。
據台塑新智能規畫,彰濱基地聚焦電芯、模組、電池回收、關鍵材 料及零組件;彰化基地為自動化模組產線(含家用儲能、中大型電池 模組產線);明志科大綠能中心主責固態電池試量產線、智慧載具開 發;台南微藻基地訴求微藻量產線放量推廣。四大基地合計總投資額 ,約需200億元。
台塑新智能繼兩年前投資韓國電池回收廠後,將和明志科大環資學 院、綠能中心合作,規畫明年啟動廢電池回收廠投資,第一期電池回 收產線預估投資10億元。台塑新智能更與政府商討,廢電池回收廠將 不單局限企業合作聯盟回收,表態可支援台灣電池市場為主軸,擴大 國家、產業整體發展能量。
台塑新智能表示,國際對加速推動新能源來達到淨零排放目標,共 識已成,除電動車活絡發展外,包括光風熱氫各類新能源及充電、電 力能源產業所構建的新能源產業鏈也成形,跨過基本經濟規模化門檻 。然而,新能源車成功關鍵在於「穩定充足的電從哪裡來?」,新能 源生態圈布建是重點。
有鑑新能源發展在於關鍵材料、規模化電芯產能及產業鏈整合能力 ,台塑新智能策略不單只有發展電池,而是推展新能源生態圈(循環 經濟),串聯產業鏈整合(國際盃、國家隊概念),因而擬定彰濱、 彰化、明志科大綠能中心、台南微藻四大專區基地的新作戰布局,全 面快速開展應用版圖。
此外,中大型儲能案場布建、3S技術精研(BMS/EMS/PCS)、電動 載具開發、智慧充電與微電網技術發展、風光熱氫能研發,及產業、 國際策略結盟合作都是將持續推動、布局的項目。
台塑生醫在罕見疾病治療領域再下一城!旗下新藥「諾健生」針對脊髓性肌肉萎縮症,以每劑4,900萬元的健保價格進入市場,為台灣新藥產業帶來新希望。近期來,罕病藥和基因/細胞治療在國際市場上成為熱門話題,台灣廠商也把握這股趨勢,不斷推出新藥,爭奪世界市場的席次。 根據初步統計,台灣已有至少30家藥廠旗下新藥獲得歐美孤兒藥或罕見兒科疾病認證。例如,上周國邑治療肺動脈高壓的新藥L606,以2.25億美元(約合新台幣70億元)的價格將北美市場授權給Liquidia公司;今年3月,安基治療罕病甘迺迪氏症的小分子新藥AJ201,以2.5億美元(約合新台幣75億元以上)的價格授權給美國Avenue新藥公司,創下國內罕病新藥授權金紀錄。 專家指出,罕病新藥因為市場缺口大、成功率與投報率高,吸引國際藥廠爭相投入。台灣廠商如中橡治療龐貝氏症的Myozyme、智擎胰臟癌新藥安能得、藥華藥療真性紅血球增生症的Besremi/P1101等,都已在罕病新藥市場上取得亮麗成績。 此外,新興的基因與細胞治療領域也備受關注。隨著再生醫療雙法預計今年通過,全球再生醫療市場規模預計將達3,800億美元,這個巨大的商機吸引了廠商們的布局。除了育世博、長聖、基亞、訊聯、向榮、台寶、宣捷等生技公司外,大型集團如佳世達與大江基因、宏碁AI與三顧個人化「腫瘤新抗原DC」篩選等,也紛紛加入戰局。 在這股熱潮中,台塑生醫更是搶先一步,以7.55億元取得長春藤51%股權。長春藤專注於「CIK自體免疫殺手細胞醫療技術」,已完成治療晚期肝、肺癌的臨床一期人體試驗,證明其安全性。而台塑生醫與多家生技公司的合作,也讓其在新藥開發和CDMO代工生產上取得重要進展。 在創新藥物和治療技術的發展上,台灣廠商正積極爭取全球市場的話語權,台塑生醫的「諾健生」只是開始,未來將有更多台灣新藥登上世界舞台。
初步統計,台廠至少已有30家公司旗下新藥分別拿到歐、美孤兒藥 、罕見兒科疾病資格。上周國邑治療肺動脈高壓新藥L606,就以2.2 5億美元(約合新台幣70億元)將北美市場授權予Liquidia公司;今 年3月安基也將治療罕病甘迺迪氏症的小分子新藥AJ201,以2.5億美 元(約合新台幣逾75億元)授權美國Avenue新藥公司,創下國內最大 的罕病新藥授權金紀錄,足見罕病新藥卡位投資熱潮已成新顯學。
專家認為,罕病新藥因缺口大、成功率和投報率高,吸引國際藥廠 分食大餅;台廠在中橡治療龐貝氏症的Myozyme、智擎胰臟癌新藥安 能得、藥華藥療真性紅血球增生症的Besremi/P1101多年前即已授權 ,加上新近的國邑和安基等,都將為罕病新藥公司創造「吸金」利基 。
此外,新世代主流的基因與細胞治療,隨著再生醫療雙法今年可望 過關,2050全球再生醫療市場3,800億美元的商機規模,激勵廠商布 局,除育世博、長聖、基亞、訊聯、向榮、台寶、宣捷等生技公司外 ,大型集團也以結盟方式加入戰局,像是佳世達與大江基因合作,今 年啟動細胞新藥臨床前開發;宏碁AI助攻三顧個人化「腫瘤新抗原D C」篩選;台塑生醫則以7.55億元取得長春藤51%股權,長春藤專攻 的「CIK自體免疫殺手細胞醫療技術」,已完成治療晚期肝、肺癌的 臨床一期人體試驗,驗證其安全性無虞。
首創和利基新藥中,則以ADC(抗體藥物複合體)最受關注,浩鼎 、泰福、免疫功坊、台耀、永昕、台康、旭富以新藥開發和CDMO代工 生產模式加入戰場。
台塑生醫搶攻精準醫療市場,展開策略結盟新篇章!旗下子公司普生(4117)與多家醫院及診所攜手,提供新一代循環腫瘤細胞檢測及腫瘤標記檢測服務,與富邦人壽異業結盟,為保戶提供健康檢測服務,奠定中長期營運發展基礎。普瑞博(6847)則與康健基因合作,推廣產前基因篩檢、癌症早篩、病原篩檢產品,搶攻大陸每年超過4,000萬人次檢測需求市場。此外,普瑞博「抗凝血型白血球減除過濾器」已取得多國上市許可,並申請更多國家上市許可證。台塑生醫與南亞(1303)合作建置台灣首座血袋廠,並與台塑(1301)簽訂授權合約書,搶攻全球血庫市場。再生醫療兩法三讀通過,台塑生醫加速啟動「產、醫、學」策略結盟,與康、長春藤生命科學策略投資,結盟長庚體系,搶進骨科、幹細胞等再生醫學應用,並與普瑞博合作推動精準檢測用耗材,考慮合資設產線,展開多元能量加乘發揮。
普瑞博(6847)攜手康健基因推產前基因篩檢、癌症早篩、病原篩 檢產品,已和數家中國大陸指標基因公司達成合作,搶攻大陸每年超 過4,000萬人次檢測需求的龐大市場。
普瑞博「抗凝血型白血球減除過濾器」取得美國FDA、台灣TFDA及 歐盟CE上市許可,於美國、東南亞、台灣等地區銷售,亦申請東南亞 、中東及南美洲等各國家上市許可證。
普瑞博策略授權南亞(1303)減白過濾器技術專案,合作建置台灣 首座血袋廠;「雙離子ZW-03抗沾黏高分子」產品專案也與台塑(13 01)簽訂授權合約書,自上游生醫材料、關鍵零組件至下游銷售通路 完整布局,搶攻全球產值277億元的血庫市場。
此外,再生醫療兩法三讀通過,因細胞治療需要醫院臨床試驗場域 ,生技公司結盟、掌握醫院資源者擁有優勢。台塑生醫加速啟動「產 、醫、學」策略結盟,完成和康、長春藤生命科學策略投資,結盟與 長庚體系,搶進骨科、幹細胞等再生醫學應用;讓既有人工代用骨延 伸至骨水泥與針劑型膠原蛋白、玻尿酸領域,強化布局細胞治療與基 因治療領域。
台塑生醫還將與普瑞博合作推動包括精準檢測用耗材(採血管、病 毒過濾器等),並考慮合資設產線。
新冠疫情來襲,台塑生醫展現強大健康養身與防護實力,特別是在「快篩國家隊」中的表現,讓其醫療檢測能力獲得廣泛認可。隨著台塑生醫即將邁入20周年,董事長王瑞瑜接受專訪,透露未來發展新藍圖。王瑞瑜指出,台塑生醫自成立以來,就確立了「生活」、「生物」、「生化」、「醫學」、「醫材」、「醫藥」六大發展主軸,並逐漸擴展至「品牌」、「生技」、「預防醫學」、「新能源」四大面向。其中,新能源因全球綠能、儲能、電動車等趨勢加速發展,台塑生醫特別成立了台塑新智能公司,全力投入節能、儲能、新能源與循環再利用等四大領域。對於未來20年的發展,王瑞瑜表示將加速啟動「產、醫、學」策略結盟,透過AI應用、高階醫材、幹細胞等再生醫學應用及生物晶片廠投資布局,擴大品牌國際化及生技園區運營能量。疫情期間,台塑生醫成功調整策略,運用實體與線上融合,推出防疫、提升免疫力與宅配型飲食產品,維繫營運成長動力。2022年營收超過32.5億元,其中檢驗試劑、醫療器材、保健品等成長最為明顯。未來,台塑生醫將持續強化疾病預測大數據演算法、眼底鏡應用技術、精準檢測技術及光療儀器等,並搶進骨科、幹細胞等再生醫學應用。此外,台塑生醫將加速布局NK、CIK等再生醫學應用,並延伸至其他基因治療與m-RNA應用技術領域,與長庚醫院、普瑞博生技等伙伴資源合作,推動生技醫療升級發展。
台塑生醫,這個從台化清潔劑部門起家的公司,如今已經成功轉型,成為台塑集團的新事業亮點。從王瑞瑜總裁的帶領下,公司不僅在生技領域展開布局,更在新能源領域大放異彩。這一路走來,充滿了辛苦與挑戰,但也充滿了驕人的成就。
回想起20年前的經營感觸,王瑞瑜總裁坦言,從「沒錢」起家,要打造品牌定位、耕耘終端市場,並非易事。初期,由於規模限制,無法投入大量資金進行市場行銷。但幸運的是,集團創辦人、父親王文慶初期自掏腰包支持,並有台塑企業總裁王文淵的1億元廣告預算支持,讓台塑生醫得以逐漸打開知名度。
台塑生醫的前身是台化旗下的清潔劑專案組,在王瑞瑜的帶領下,成功轉虧為盈,並在2004年獨立成為台塑生醫。從清潔劑用品開始,公司跨足美容保養品事業,並在廖偉志的建議下,成功進駐微風百貨,進一步打開通路。
目前,台塑生醫擁有Dr’s Formula生活用品、FORTE專櫃保養品、BioLead居家用品、DF美肌醫生開架醫美、醫之方保健食品等多個品牌,年營收從清潔劑時期的8.4億元成長到32億元規模。
除了擴大營收,台塑生醫也積極進軍健康服務領域,如桃園的「i醫健康管理中心」以及士林區的不動產進軍計劃。王瑞瑜總裁強調,即使營收在集團內只是小兵,但小兵也能立大功,「一間公司大小不重要,而是你做了什麼東西、對社會有什麼幫助。」
隨著公司營運觸角延伸至聯亞藥、聯生藥、和康生技、長春藤生命科學,以及轉投資台塑新智能、台塑水科等,王瑞瑜帶領團隊不斷跨進新領域,成為台塑集團與時俱進、引領時代趨勢的尖兵。
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近日在公開場合強調,公司未來將積極發展「再生醫學」、「高端醫材」以及「智慧醫療」三大領域,並預計投資或成立三到五家相關公司,展開深度合作。王瑞瑜表示,選擇與普瑞博合作,將共同開發精準檢測用耗材,並考慮合資設產線,開發植入性醫材及生物反應器。此外,台塑生醫還將對再生醫學、基因治療等領域進行新投資,並評估建立CDMO生產體系。王瑞瑜提到,台塑生醫宜蘭廠將成為生技園區用地,規劃檢驗試劑自動化產線,並配合高端醫材發展。他強調,台塑生醫將運用企業研發能量進行自主研發,並與長春藤生命科學、和康生技等互補性公司合作,以提升產業競爭力。此外,台塑生醫也將加強遠端醫療諮詢與健康管理服務,並應用AI技術於疾病預測和篩檢。王瑞瑜最後指出,台塑生醫將致力于降低成本,以高性價比產品回饋消費者,造福社會。
台塑生醫這間公司,從一個小家庭用品公司發展到現在,已經20個年頭了,真的是不可思議。從早期的保健食品、生醫產品,到現在的新藥開發、再生醫療,甚至是電池材料研發,台塑生醫的觸角真的是遍佈各個領域,而且還都做得有聲有色。這一切的背後,當然不能不提到台塑集團董事長王瑞瑜,她可是台塑生醫的幕后推手。 從台塑集團的創辦人王永慶、王永在開始,集團的經營權和所有權就分開了,但王瑞瑜董事長還是繼承了父親的精神,不斷推動創新和永續發展。員工們私下都說,王瑞瑜董事長既穩健又開創,真的很像王永慶董事長的女兒。她在公司裡被親切地稱呼為「常委」、「三小姐」,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現在也積極地帶領著台塑集團的兩大創新事業,成果不斷。 回想起台塑生醫的成立,王瑞瑜董事長表示,那時台塑剛剛在美國設廠,北美那邊空氣很乾燥,所以長庚醫療團隊才研發了保養皮膚的草本植萃凝膠,這個產品還得到了父親的認可,從而讓台塑生醫得以成立。今年是台塑生醫成立的20周年,將會有一系列慶祝活動,對台塑生醫來說,這也是一個關鍵性的時刻。 這兩年來,台塑生醫在預防醫學方面的布局,可望隨著再生雙法的通過,取得突破性的進展。王瑞瑜董事長表示,她期望未來細胞療法能夠實現治療癌症、預防疾病的夢想,而且價格要合理,讓每個人都能夠負擔得起。這樣的預防醫學,將會為更多人帶來健康和幸福。
台塑新智能不僅在電動車電池市場上大展拳腳,還積極布局固態電池,並計劃在年底啟動試驗產線。這家台灣公司還打算建立自己的電池回收廠,並在2024年底與電芯廠同步啟用,展現對循環經濟的堅定承諾。台塑新智能暨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表示,他們目標是實現從模組到電池芯的100%國產化,並將電池回收也納入其中,以實現真正的循環經濟,並對台灣的能源轉型和淨零碳排做出貢獻。 在電動車市場方面,台塑新智能已成功打入美國Aptera電動車供應鏈,並與國內車廠合作設計電動物流車,包括貨運和貨卡,同時也將參與電動大巴的開發。總經理劉慧啟透露,公司規劃的電池回收線將能夠回收正極片的邊角料和不良品,並不僅限於鋰鐵電池和鋰鐵錳電池,還包括固態電池和次世代電池,進行珍稀元素的回收再利用,達到循環經濟的目標。 為了進一步發展新能源,台塑新智能與明志科大、長庚大學等學術機構合作,將在年底前完成固態電池試驗線的建置。此外,公司還將進行太陽能儲能、氫能等各種研發項目,展現其在新能源領域的廣泛布局。
王瑞瑜表示,台塑生醫成立時就設立「生活」、「生物」、「生化 」、「醫學」、「醫材」、「醫藥」等六大發展主軸;其後進一步勾 勒「品牌」、「生技」、「預防醫學」、「新能源」四大面向。其中 ,新能源因全球綠能、儲能、電動車等趨勢加速發展,並切割成立台 塑新智能公司,全力跨入節能、儲能、新能源與循環再利用等四大領 域發展。
擴大「品牌國際化」
展望台塑生醫「下一個二十年發展藍圖」,王瑞瑜指出,將加速啟 動「產、醫、學」策略結盟,透過AI應用、高階醫材、幹細胞等再生 醫學應用及生物晶片廠投資布局,擴大「品牌國際化」、「生技園區 」營運能量。以下為專訪摘要:
問:台塑生醫在新冠疫情衝擊下,如何快速調整,成功拓展業務?
答:疫情改變社會運作及民眾生活模式,更打破虛實通路生態,成 為跨多元年齡層不可逆的消費習性,因此,多元布局及通路虛實整合 ,快速反應市場需求及掌握消費者心態非常重要!疫情之初,台塑生 醫運用實體、線上融合,搭配防疫、提升免疫力與宅配型飲食產品, 維繫營運成長動力。2022年營收超過32.5億元,其中檢驗試劑(+21 8%)、醫療器材(+34%)、保健品(含護康茶、樟芝飲、維生素B 、維生素D3等防疫型保健品(+40.6%)等成長最明顯。
此外,「i醫健康診所」推出遠距諮詢及線上體適能課程,支援防 疫、健康照護,持續吸引會員參與預防醫學服務;「宜蘭龍潭湖悠活 園區」、「彰化健康悠活館」祭出Call-out團(代)購、宅配美食維 繫銷售動能;並藉部署疫後團客行程蓄積業績動能,「彰化健康悠活 館」2022年營收年增26%,較疫前2019年成長6.4%。
問:台塑生醫如何掌握未來生技產業的發展利基?
答:過去這三年可發現四項有利趨勢,包括法規應變速度加快、供 應鏈自主加速整合、新技術導入更具彈性(如m-RNA技術)及跨領域 生技規模化量體順勢成型(如新冠快篩、CDMO)。我們將順勢貫徹「 預防醫學」核心主軸,強化「醫療」(疾病診療新應用技術)、「醫 材」(疾病預測、預防及精準檢測)及「醫藥」(再生醫學)三領域 擴展。
首先,「i醫健康診所」推動新醫療輔助技術研究,如r-TMS對腦部 疾病、失智症、憂鬱症改善治療研究;靜脈雷射針對提升免疫力、新 陳代謝功效研究;外泌體(Exosome)提升身體機能研究。
另外業強化疾病預測大數據演算法、眼底鏡應用技術、精準檢測技 術(含晶片檢測及專一性病原體濾膜技術) 及光療儀器(如OLED微 光眼鏡)。至於「醫藥」則完成「和康」、「長春藤生命科學」策略 投資,搶進骨科、幹細胞等再生醫學應用。
推動生醫升級發展
問:展望「下一個二十年」,如何擘劃台塑生醫的發展藍圖?
答:在保養品、健康養身、醫材、檢測等產品完備及站穩市場後, 加速啟動「產、醫、學」策略結盟。其中,投資「和康」開發各類人 工組織植入物(含人工代骨、膠原蛋白等);投資「長春藤生命科學 」則是台灣首家通過審核的細胞培養中心(GTP實驗室),自主開發 CIK免疫療法,且完成末期非小細胞肺癌二期臨床試驗,配合台灣「 再生醫療雙法」通過,有機會取得五年期臨時藥證。
目前加速布局NK、CIK等再生醫學應用,並延伸至其他基因治療與 m-RNA應用技術領域。另外將串長庚醫院、普瑞博生技等伙伴資源, 擴大布局「i醫健康診所」、AI應用及高階醫材、生物晶片廠等投資 ,並搭配宜蘭生技園區建置,推動生技醫療升級發展。
王瑞瑜說,要訴求品牌定位、耕耘終端市場,需要適度市場行銷, 但一開始卻受限規模條件,沒錢打廣告。所幸集團創辦人、父親王文 慶初期自掏腰包買台塑生醫禮盒送給員工,間接支持王瑞瑜;此外, 她也要感謝台塑企業總裁王文淵,同意以一年1億元廣告預算,支持 台塑生醫做品牌行銷,讓台塑生醫一步步打開品牌知名度。
台塑生醫前身是台化旗下清潔劑專案組,在王瑞瑜帶隊整頓下成功 轉虧為盈,並在2004年獨立成為台塑生醫。因王永慶支持,從清潔劑 用品開始跨入美容保養品事業;而微風集團創辦人廖偉志的一席話, 更讓台塑生醫通路布局踏出關鍵性的一步。
王瑞瑜透露,規劃保養品行銷通路時,原與統一集團旗下康是美洽 商合作,但微風集團總裁廖偉志告訴她,品牌「從下往上」發展很困 難,「由上而下」布局相對較易成功,表態願意讓台塑生醫進駐微風 百貨。
因有微風廖家協助,台塑生醫FORTE品牌順利在台北微風廣場設立 第一個旗艦專櫃,並得到廖鎮漢、孫芸芸夫婦幫忙,漸漸打開知名度 ,孫芸芸更首次跨刀代言非自家品牌力挺王瑞瑜。目前台塑生醫已有 Dr’s Formula生活用品、FORTE專櫃保養品、BioLead居家用品、DF 美肌醫生開架醫美、醫之方保健食品等品牌,年營收更從清潔劑時期 的8.4億成長到32億元規模。
台塑生醫繼桃園首座「i醫健康管理中心」,提供健檢後醫療諮詢 、個人化健康管理等服務後,今年也取得士林區不動產,準備進軍台 北市。王瑞瑜強調,台塑生醫營收在集團內只是小兵,但小兵也能立 大功,「一間公司大小不重要,而是你做了什麼東西、對社會有什麼 幫助。」
隨著台塑生醫營運觸角延伸至聯亞藥、聯生藥、和康生技、長春藤 生命科學,以及轉投資台塑新智能,並成立台塑水科進軍水資源處理 、要讓一滴水循環利用至少九次等,王瑞瑜帶領團隊不斷跨進新領域 ,扮演台塑集團與時俱進、引領時代趨勢的尖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