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金融控股(公)公司新聞
對於即將踏入社會的應屆畢業生,選擇投身的服務領域是未來職涯的第一步抉擇。當企業對於人才擁有完善的培育計畫及高度的重視,將能幫助社會新鮮人踏穩職涯的第一步,並能讓新人有可靠的舞台發揮所長。臺灣金控及臺銀人壽已連續10餘年蟬聯保險龍鳳獎獎項,能在眾多的金融同業中脫穎而出,百分百的國營品牌、悠久穩健的經營歷史和誠信可託的企業形象,是獲得財金保險系所同學的肯定和青睞的最主要原因。
臺灣金控集團關注每名員工之職能成長與職涯規畫,發展人才多樣性,提供多元學習平臺與資源,並保障員工權益、打造平等友善職場,營造勞資互信氣氛,促進多元內部溝通,營造幸福友善企業環境,期望提升員工績效及滿意度、發展全方位金融人才,為永續金融挹注動能。
臺銀人壽成立迄今已逾80年,將持續以世代傳承的企業永續理念,秉持公平在心、待客如親的服務精神,用心深耕臺灣壽險市場,呼應政府政策和社會需求,精進並提供符合國人保障需求及順應社會發展趨勢之保險商品及服務。在科技網路盛行的今日,臺銀人壽也積極地創新廣宣模式及拓展多元通路,以符合時代潮流及接觸更多民眾,展現國營品牌的活力及創新的新形象。
112年臺銀人壽在董事長張志宏及總經理劉啟聖等高階主管由上到下凝聚共識並策勵未來,延續「精進公平待客」、「深化業務改革」、「穩健接軌新制」和「踐履永續經營」等四大策略主軸,分別完成改善金融弱勢族群數位落差、取得ISO 10002申訴管理制度認證、完成問責制度法制化、設置永續長並完成首次碳盤查並經SGS認證等公平待客積極強化內容。未來仍將持續深化人才的管理、多元化保險商品的發展及精進友善金融的服務,發揮國營品牌價值,實踐企業永續的經營使命。
新光金控子公司新光人壽昨(5)日於摩天大樓盛大舉辦創立60周年慶祝茶會,家族成員及業界精英齊聚一堂,共同慶祝這一歷史性的時刻。當天,新光金名譽董事長吳東進與台新金董事長吳東亮兄弟同台,展現新光金控的家族企業特色。會中,新光金控對於市場關注的新壽增資案及合併案等議題,吳東進明確表示將全力支持增資,並強調新光金控的發展策略。
新光人壽董事長魏寶生在會上立下未來十年目標,希望在新光人壽70歲時,累積保單能突破3,000萬張,展現新光人壽的發展潛力。吳東進在會後受訪時提到,新光金控自2002年上市以來,資本額從242億元增長至1,578億元,年增長率達63億元,並強調公司成長主要來自現金增資、募資、海外存託憑證(GDR)及購併,而非單靠業務成長。
對於未來新光金與台新金的合併案,吳東亮表示,在未解決新壽接軌問題前,合併案尚無法進行。吳東亮並指出,新壽有較多高利率保單,需要改善體質並進行增資。此次慶祝茶會的召開,不僅是對新光人壽60年歷史的回顧,也是對未來發展的展望,新光金控將繼續堅定發展策略,創造更多價值。
外界也關注新壽增資案、新光金與台新金是否啟動合併案等議題,吳東進承諾,一定會支持增資。
市場關注,新壽增資需求大,身為新光金及新壽大股東,吳東進是否同意增資,他說,「這個問題是白問的」,因為一定要增資的,金管會曾要求他支持新壽增資,同時他也透露,針對新團隊,金管會也曾四度去函新光金要求增資,包括第一個函文是要求繼任團隊須完成之前答應的增資案;第二個函文則要求70億元增資案,須於年底前完成;第三個函文則請新團隊提出增資規劃時程,如今時間距離年底只剩下一個月,吳東進也期盼新團隊儘快增資完成,未雨綢繆。
台新金董事長吳東亮也親自出席慶祝茶會,與吳東進兄弟倆在場上互相打招呼,互動熱絡。對於未來新光金與台新金是否啟動合併案,吳東亮表示,在新壽接軌問題沒有解決前,不太可能談合併,新壽有較多高利率保單,在接軌前要改善體質,也將面臨增資。
新壽昨日舉行創立60周年慶祝茶會,新光金名譽董事長吳東進及妻子許嫺嫺,新光金董事吳欣儒及新光保全董事長吳昕東,台新金董事長吳東亮及妻子彭雪芬、壽險公會理事長陳慧遊、南山人壽董事長尹崇堯、台灣金控董事長沈榮津、國票金控董事長魏啓林等均受邀出席,現場冠蓋雲集。
新光人壽董事長魏寶生更立下未來十年目標,期望在新光人壽70歲時,累積保單能突破3,000萬張。
外界關注新光金增資案,吳東進於受訪時指出,新光金在2002年掛牌上市時的資本額為242億元,如今新光金的資本額為1,578億元,除下來就是平均一年增加63億元,兩年前資本額甚至還高於國泰金控。他認為,「要幫公司長大,不是靠賺錢,而是靠併購他人來長大」。
吳東進表示,新光的資本額構成主要為現金增資與募資、海外存託憑證(GDR)、購併,其中,現增與募資近900億元,購併294億元,也就是聯信銀行、誠泰銀行及元富證券,「真正要靠業務成長來長大,是很慢的,這也是他的經營作法,但若有人認為做得不好要換人,我覺得這是不合理的事」。
台灣金融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台灣金控」)近日積極參與全球綠色金融趨勢,特別關注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潛力。董事長沈榮津上任後,強調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的重要性,並指出未來20年最看好的產業之一就是淨零排放相關的電動車產業。台灣金控計劃在經濟部未來四年投入50億元補助研發的基礎上,積極支持電動車產業的發展。 沈榮津還提到,台灣金控看好能源轉型帶來的重電機國產化,這將帶動中興電工、士林電機、亞力等相關企業的成長。太陽光電產業的發展也將提高升壓站的需求,加上電網韌性計畫的進行,相關產業至少到2030年都將具有顯著的成長機會。 不僅台灣金控,其他公股銀行也看好綠色產業的發展。例如,兆豐銀統籌主辦離岸風電、太陽能、電動車等ESG聯貸案,累計逾7827億元。第一銀行則積極參與ESG聯貸案和永續績效連結專案授信,截至今年9月,承作永續績效連結專案貸款共105件,核准總金額近1900億元。 此外,兆豐銀還開辦了綠色定存,兩個月內就吸引了遠洋漁業、航空、電子、水泥等超過50家知名企業參與,使整體新台幣定存金額從第二季的7590億元增至第三季的7900億元。京城銀則在海外債券投資上,將30%的投資針對能源相關產業。 綜觀公股銀行和非公股銀行,無不積極參與綠色金融,支持再生能源產業的發展,展現台灣金融業對綠色金融的堅定信念和積極作為。
台灣金控董事長沈榮津上任後重視台灣金ESG成績,更點名身為淨 零要角的再生能源產業重要性。他表示,未來20年最看好、也希望台 灣金帶頭支援的產業,就包括淨零排放相關的電動車產業,在經濟部 規劃未來四年將投入50億元補助研發下大有可為;同時看好能源轉型 帶來的重電機國產化,將帶動例如中興電工、士林電機、亞力等業者 ,例如太陽光電的發展將提高升壓站需求,加上電網韌性計畫正在進 行,相關產業至少到2030年都相當具備成長機會。
其他公股銀也看好綠色產業,包括電動車供應鏈,如電控、電機、 電池等零組件在國際舞台競爭,以及再生能源與其帶動的鋼鐵等產業 ,和台電與民間皆積極開發的儲能設施,也將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公股銀主管指出,公股銀相當支持再生能源產業的授信,以承作太 陽光電為大宗,其次是離岸風電,如兆豐銀統計前者占6成以上,後 者約占3成;土銀今年已核准首件地熱融資,綠能的風力、太陽光電 、地熱、生質能等皆有推展。
整體授信方面,公股銀行無不爭相參與ESG聯貸案,以兆豐銀行為 例,即統籌主辦離岸風電、太陽能、電動車等ESG聯貸案,自2021年 起,綠色與永續投融資金額大幅成長,截至今年10月底,累計逾7,8 27億元。
第一銀行也積極參與ESG聯貸案和永續績效連結專案授信,截至今 年9月承作永續績效連結專案貸款共105件,核准總金額近1,900億元 。
特別的是,例如兆豐銀6月開辦綠色定存,兩個月內就帶動遠洋漁 業、航空、電子、水泥等各大產業超過50家知名企業參與,整體新台 幣定存也從第二季的7,590億元,到第三季增至7,900億元。兆豐銀說 明,這麼明顯的增加就是因為客戶支持綠色定存專案。
非公股也同樣看好能源相關產業,例如以債券投資見長的京城銀, 在海外債券投資上,有3成都是能源相關。
台灣金融控股公司(台金)與其他公股金控及銀行今年獲利亮眼,董事長們在立法院的質詢會上,對於明年是否會為員工加薪的問題,紛紛舉手表示肯定。這一連串的舉動,顯示了台灣金融業對員工福利的關注,以及對人才留存的積極態度。 在立法院財委會的會議中,台金董事長沈榮津、台灣銀行董事長呂桔誠、土地銀行董事長謝娟娟等八大金控及銀行的董事長們,共同承諾將為員工加薪。其中,呂桔誠特別提到,台銀今年已經加薪,後年將再次進行調薪。這一做法與台灣金、土銀、輸銀等國營金融業的加薪機制相似,即兩年為一個循環。 財政部長莊翠雲在會議上也強調,財政部一直鼓勵公股金融機構提高員工福利,但具體的加薪決策則由各家公司根據自身財務狀況來決定。兆豐金控董事長雷仲達則表示,若兆豐金能維持今年的獲利水準,明年將向財政部爭取更高的加薪幅度,甚至超過公務人員的4%。 公股金融業的獲利好,自然會讓管理者樂意為員工加薪。但從成本的角度來看,銀行每年的人事成本高達200億元,若按照公務人員的加薪標準,加薪幅度將達到5%。這也意味著,公股金、銀高層承諾加薪,將帶來10億元的人事成本,成為未來獲利的「甜蜜負擔」。 台灣金融業的加薪幅度一直被視為業界調薪的「領頭羊」。今年上半年,部分公股金融業的加薪幅度已經曝光,如台銀、土銀的平均加薪約為5%,華南銀的平均調薪為3%,臺企銀的平均加薪接近3%,兆豐銀、合庫銀、第一銀、彰銀的加薪幅度則在2.3%至3%之間。
八大金控及銀行董事長2日在立院財委會回答立委質詢時,以「舉 手」方式承諾明年會為員工加薪,包括台灣金控董事長沈榮津、台灣 銀行董事長呂桔誠、土地銀行董事長謝娟娟、兆豐金控董事長雷仲達 、第一金控董事長邱月琴、合庫金控董事長董瑞斌、華南金控董事長 張雲鵬、彰化銀行董事長凌忠嫄、臺企銀總經理張志堅等。
但呂桔誠補充說,台銀今年已加過薪,承諾後年會再加薪。據了解 ,未民營化的國營金融業,包括台灣金、土銀、輸銀,加薪機制與績 效連動,就是兩年一次,因此今年加薪後,後年才會再次加薪。
莊翠雲表示,財政部一向鼓勵各公股金融機構對員工加薪、提高員 工福利,但這也涉及公司治理,因此就由各家公股金控、銀行依照自 身財務狀況來做決定。
雷仲達日前受訪時指出,兆豐金目前是公股行庫中的獲利王,如果 能維持此水準到年底,明年加薪幅度一定向大股東財政部爭取,要比 公務人員的4%還要高。
公股金融主管認為,獲利好管理者當然樂於加薪,但以成本角度來 看,就銀行來說,每年人事成本近200億元,若比照公務人員加薪, 不只是外界看到的4%,還包括體制既存的升職等,加起來加薪約5% 。公股金、銀高層承諾加薪,以200億元來算,就等於多出10億元的 人事成本,也成為未來獲利「甜蜜的負擔」。
公股金融業整體平均加薪幅度被視為是業界調薪上的「領頭羊」, 每年皆會受到檢視。今年上半年部分公股金融業加薪幅度曝光,包括 台銀、土銀平均加薪都是約5%,華南銀平均調薪3%,臺企銀平均加 薪也接近3%,兆豐銀、合庫銀、第一銀、彰銀也落在2.3%∼3%之 間。
台灣金融控股公司(台金控)積極響應政府淨零目標,不斷推動節電措施,但近年來節電成果顯現出瓶頸。根據專家分析,金融業在節電和購買綠電方面已達到一定的「能力上限」,應該轉變角色,成為各產業節能減碳的「賦能者」。 以台金控為例,該公司近年來在溫室氣體排放和用電度數方面都有所減少,但減少幅度逐漸收窄。2020年和2021年,台金控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分別比前一年減少了3.75%和4.69%,但到了2022年,減少幅度僅為0.47%。在用電度數方面,2021年比2020年減少了200萬度,而2022年則減少不到100萬度。兆豐金控的用電度數減少幅度也十分有限,2021年比2020年少了1萬多度,但2022年不減反增。 不僅台金控,其他公股行庫近年來在節電目標上的基準年各有不同,但大多以2020年為基準,2023年節電目標為5%以下。這意味著在節省用電方面,各公司所能做到的相當有限。 BSI英國標準協會東北亞區總經理蒲樹盛表示,金融業的節能工作,不僅是自身節電或購買綠電,更重要的是在所有產業的節能工作中,擔任「賦能」角色。他建議台灣從政策開始,大膽設下節能目標,並讓各產業在符合法規的前提下進行設備更新和轉型。這時,金融業就能提供資金支持,間接促進整體節能的進展。
以台灣金控來說,2020年、2021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比前一年減少3 .75%、4.69%,但2022年溫室氣體排放量比起前一年只減少0.47% ,用電度數方面,2021年比前一年減少用電200萬度,2022年年減不 到100萬度。兆豐金控用電度數減少有限,2021年用電度數比2020年 少了1萬多度,2022年不減反增。
其他公股行庫近年統計基準各有不同,不過在確立節電目標上,部 分以2020年作為基準年,2023年只要達成節電5%以下,可見在節省 用電上,能做到的相當有限。
專家認為,金融業比起其他高耗能產業,節電、買綠電都有「能力 上限」,該如何進一步協助節能?反而應跳脫「用電者」的角色,成 為「賦能者」。
BSI英國標準協會東北亞區總經理蒲樹盛指出,金融業的節能工作 ,「自身節電」或「自己買綠電」不是最重要的,應是在所有產業的 節能工作中,擔任「賦能」角色,台灣應從政策開始大膽設下目標。 例如過去曾經設下「禁賣燃油車」時間點,不過後來因相關產業業者 抗議而改變政策力道,若政策能訂出較有力道的規定,讓各產業在必 須符合法規的要求下進行設備更新、轉型,就會需要資金,這時金融 業就能出手協助,達到間接對整體節能的貢獻。
九大行庫全力推動永續金融,台灣金控帶頭降碳排!近來,台灣金融界在環保永續的道路上又跨出了重要一步。根據最新消息,台灣金控旗下九家公股金融機構全數簽署了「赤道原則」,並陸續展開減碳行動,對高風險產業的授信和融資占比進行調整。 作為公股銀行中的佼佼者,第一銀行率先在2020年12月21日簽署「赤道原則」,成為台灣金融界的領航者。隨後,兆豐銀行、合庫金控、輸出入銀行、彰銀、台銀、土銀、華銀等行庫也陸續加入,共同推動環保永續金融的發展。直至今年9月16日,臺灣中小企銀也正式簽署,九家公股金融機構全數成為赤道原則協會會員銀行。 「赤道原則」是一套國際金融標準,旨在評估和管理高額融資項目所涉及的環境與社會風險。以台灣金控為例,其旗下台銀今年上半年在聯貸管理方面表現亮眼,並積極投資永續發展債券,去年全年投資金額達262.03億元,對國內永續相關產業投資總額為344.07億元。對於「高碳排」產業的投資限額也逐年降低,今年授信占比限額必須低於16.12%、投資占比限額低於10.7%。 此外,兆豐銀行也在近日的法說會上公布了其永續金融投融資的總額,截至今年6月底,已達7,210億元。兆豐銀還簽署了科學基礎減量目標倡議(SBTi),規劃至2030年的溫室氣體總量將減少42%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一銀還推出了「永續績效連結授信專案」,截至目前已核准133件,核准額度超過2,000億元。合庫金控也成為台灣第一家以金控身分簽署「赤道原則」的公股金融機構,並在減碳目標上領先其他公股行庫,通過SBTi審核,旗下子公司將逐步減碳。 這一系列的行動不僅體現了台灣金融界對環保永續的承諾,也為台灣的永續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金融支持。
一銀為公股銀行首例,在2020年12月21日率先簽署「赤道原則」, 2021年兆豐銀簽署,2022年合庫金控、輸出入銀行、彰銀、台銀、土 銀、華銀陸續簽署,2022年9月16日臺灣中小企銀簽署後,九家公股 金融機構都成為赤道原則協會會員銀行。
「赤道原則」由國際上主要大型金融機構根據世界銀行與國際金融 公司的政策及指南所建立,用以判斷、評估及管理一定金額以上的專 案融資所涉及的環境與社會風險。
以台灣金控為例,台銀是今年上半年聯貸管理行冠軍,去年全年永 續發展債券投資金額為262.03億元,對國內永續相關產業投資總額為 344.07億元。另對「高碳排」的非金屬礦物製品製造業、基本金屬製 造業、電力及燃氣供應業、石油及煤製品製造業、化學材料製造業等 五大業別投資限額逐年降低,今年授信占比限額必須低於16.12%、 投資占比限額低於10.7%。
兆豐銀近日法說指出,截至今年6月底,兆豐銀永續金融投融資總 額7,210億元,統計去年適用赤道原則的專案融資案件共13件,中度 風險共6件,低度風險類7件,包含位於中台灣地區的漁電共生太陽能 電廠、地面型太陽能電廠及資源化處理中心等共19.6億元,至於高風 險類融資案件已經歸零;同時兆豐金在今年4月簽署科學基礎減量目 標倡議(SBTi)承諾,規劃至2030年的溫室氣體總量將減少42%以上 。
一銀為首家推出「永續績效連結授信專案」的公股銀行,截至今年 6月底,永續績效連結授信專案已核准133件,核准額度超過2,000億 元。
合庫金控除了是台灣第一家以金控身分簽署「赤道原則」的公股金 融機構外,在減碳目標上也領先公股行庫,於8月底通過SBTi審核, 旗下子公司的營運及投融資等都將依循目標逐步減碳。合庫金統計指 出,集團對高污染高碳產業融資及其他交易占比,2021年為30.59% 、2022年為29.24%,正在下降之中。
元大金控子公司元大銀行近日召開董事會,宣布重要人事變動。新任董事長由前元大金控總稽核蔡明修接任,這位具有豐富金融實務經驗的專才,將帶領元大銀行在提升資本使用效率的同時,強化風險控管和遵法內控。此舉不僅是元大金控的內部升遷,也是對蔡明修過去在風險管理上的出色表現的肯定。
蔡明修在加入元大金控之前,曾在大眾銀行擔任總經理,並在財務長、總稽核、風險管理處長、國際金融業務授信主管等職位上累積豐富經驗。自2016年大眾銀行併入元大金控後,蔡明修轉任總稽核,對集團風險管理政策及內控制度進行督導,確保風險預警與法規遵循的實施。
元大金控總經理翁健,則在完成三年兼任元大銀行董事長的任務後,將於8月7日辭去董事長職務。翁健在兼任期間,成功發揮集團優勢,在法金與個金領域均衡發展,穩健擴大業務規模,並維持優質的資產品質與資本適足率。為了實施「金銀分治」原則,翁健決定辭去董事長職務,但將繼續擔任總經理,制定整體經營策略,並整合集團制度。
這次人事變動,也反映了元大金控對「金銀分治」概念的採納。類似的人事配置在國內其他民營金控中也逐漸成為趨勢,如臺灣金控和合庫金等,都選擇讓不同人選擔任金控與子公司銀行的董、總,以達到更好的治理效果。
蔡明修曾任大眾銀行總經理,熟稔財金、風險管理領域,具扎實的 金融實務經驗,於大眾銀行任職期間,歷經財務長、總稽核、風險管 理處長、國際金融業務授信主管等職務。2016年大眾銀行併入元大金 控後,蔡明修轉任元大金控總稽核,督導集團完善風險管理政策及內 控制度,確實落實風險預警與法規遵循。
元大金控表示,借重蔡明修長才,元大銀行未來在提升資本使用效 率的同時,更強化整體風險控管、遵法內控角色,在良好的資產品質 及健全經營基礎下,極大化獲利能力。
元大金控總經理、也是元大銀行前董事長翁健,2020年10月以金控 總經理身份兼任銀行董事長,迄今即將屆滿三年,在8月7日辭去董事 長職務。元大金說明,翁健兼任元大銀董座期間,善用集團優勢,於 法金與個金領域均衡發展,穩健擴大各項業務規模,資產品質與資本 適足率皆維持優質水準;因完成階段性任務,也為落實「金銀分治」 原則,請辭董事長職務,但翁健仍具元大銀行董事身分,未來將專任 總經理職務,制定整體經營策略,整合集團制度,督導各子公司營運 。
其實元大金在4日的重訊公告,蔡明修離開總稽核職務,由副總稽 核翁素卿接任,蔡明修以自然人董事身份出任元大銀董事,當時外界 就推測,元大銀董事長會由蔡明修接任。
目前國內民營金控大多都由不同人選擔任金控與子公司銀行的董、 總,今年初「金銀分治」的概念也吹向公股金控,包括臺灣金控董事 長沈榮津上任後,並未同時兼任臺灣銀行董事長之位,由呂桔誠專任 ;合庫金在歷經前任金、銀董事長林謙浩因病過世後,7月底確認新 人選時,也改採「金銀分治」,由董瑞斌專任金控董事長、原合庫銀 總經理林衍茂陞任合庫銀董事長。
臺灣金融控股董事長沈榮津接受專訪時強調,他上任以來的任務就是推動「政策金融」以支持「產業升級轉型」和「2050淨零碳排轉型」。他預測臺灣未來三大潛力產業,分別是AI相關產業、車輛電動化相關產業以及能源轉型相關產業。
沈榮津過去在經濟部長和行政院副院長的職位上積累了豐富的官場經驗,如今轉戰臺灣金控董事長,他明確定義了在臺灣金的角色,即利用政策金融來支持產業發展。他認為,當前產業最需要的是數位轉型和淨零轉型。
沈榮津提到,過去電子業已經經歷過一次數位轉型,並在全球範圍內獲得了成功。如今,其他產業也到了推動數位轉型的時候。他將再次扮演轉型推手的角色,並認為轉型的關鍵在於資金的支持。
為了幫助產業轉型,臺灣金控將主辦或參與大型聯貸案,並導入永續金融管理機制,以責任授信原則來助中小企業升級轉型。沈榮津非常重視淨零轉型,並舉例指出台銀對綠電及再生能源產業的授信餘額。
未來20年,沈榮津最看好並將帶頭支援的產業有三類:AI相關產業、電動車產業以及能源轉型帶來的重電機國產化產業。他希望金融業能夠與企業合作,共同推動產業轉型。
沈榮津強調,臺灣金控將不僅追求績效表現,更要在淨零轉型、社會共榮共好、公司治理等ESG多元面向努力精進,實踐永續經營的目標。
臺灣金融控股公司(以下簡稱「臺金控」)董事長沈榮津近日表示,臺金控旗下的臺灣銀行(以下簡稱「臺銀」)將積極配合政府政策,在金融服務上全力支持臺商國際化發展。沈榮津強調,臺銀海外營運以「有根的國際化」為策略目標,近期在亞利桑納州鳳凰城設立代表人辦事處,展現對臺商國際布局的堅定支持。
沈榮津指出,臺銀近年來以「建構領導銀行,布局全球市場」為願景,結合政府新南向政策,不斷擴大國際布局。目前,臺銀海外據點已達22個,分佈在歐美亞澳非五大洲,並持續在關鍵地區設點,以服務臺商為核心目標。
以台積電為例,當台積電選擇在美國鳳凰城設廠時,臺銀迅速在當地設立辦事處,提供專業的金融服務,支持臺商在海外發展。此外,臺銀還為長榮海運等臺商提供融資服務,展現其在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力。
沈榮津表示,臺銀海外營運以國際聯貸為主軸,結合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海外分行及各辦事處,為臺商提供整合性服務。臺銀會根據客戶需求,提供客製化服務,例如為台積電母公司提供存款、放款、匯款等服務。
為了提升國際業務發展,臺銀也與國際指標金融機構建立策略合作關係,拓寬國際市場。未來,臺銀將持續關注海外臺商客戶與產業發展趨勢,適時評估在具有商機及發展潛力的國家設立據點,並探索各辦事處升格為分行的可能性。
臺灣金融控股公司董事長沈榮津強調,未來金融市場將是「N O ESG NO MONEY」的時代,沒有落實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的企業將難以獲得資金支持。為此,臺灣銀行已建立ESG評估制度,並積極參與政府推動的淨零轉型活動。 截至今年4月底,臺銀對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的授信餘額達9,315億元,其中對綠電及再生能源產業的放款規模領先同業。沈榮津預測,未來企業必須從低碳進階到零碳,並符合RE100全球再生能源倡議,才能在金融市場立足。 臺銀透過ESG評估制度,對授信戶的ESG表現進行評核,並作為調整授信條件和利率的參考。同時,依據赤道原則進行環境與社會風險審查,確保大型融資專案不對環境和社會造成潛在風險。 為支持政府2050淨零排放目標,臺銀正進行投融資範疇的三碳盤查,並規劃加強辨識高氣候風險產業。沈榮津強調,臺銀將與授信戶積極合作,引導企業進行永續轉型。 此外,沈榮津要求臺銀積極參與工業局舉辦的淨零轉型講習會,並與CEO們建立聯繫,協助企業調整經營策略和資源分配。臺灣金控已成立永續發展委員會,引領旗下公司如臺銀、臺銀人壽、臺銀證券、臺銀保經等進行永續金融的推動。
回憶今年初從行政院副院長,一躍斜槓到臺灣金控的過程,沈榮津 表示一切源於「長官的安排」,他沒有太過猶豫,就應允此安排,被 追問「長官」是不是指總統蔡英文時,沈榮津笑著不做回應。沈榮津 過去的經歷中,並沒有金融資歷,但他依舊信心滿滿,強調「(臺灣 金控)集團董事長需要的是瞭解任務是什麼」,指臺灣金控的政策任 務非常多,例如紓困與振興方案、居住正義相關政策,如社會宅聯貸 案的主辦銀行和管理銀行等,每項政策主管機關都有委託額度,身為 董事長,他要做好計畫管控達成任務。
沈榮津表示,他從事公職53年,一分一秒都很珍惜,由於他是出生 於台南新營鄉下的農家子弟,來到首善之都台北打拚時,沒有任何背 景人脈,但沈榮津從任職於台北工專(北科大前身),轉職到經濟部 工業局,從局長、次長到部長,累積非常多產業人脈,產業老闆與他 不僅是主管機關與業者的關係,更是「一通電話就幫忙」的關係。例 如美超微創辦人梁見後就是在台北工專(北科大前身)擔任助教的老 同事,沈榮津在經濟部長任內拚台商回台投資,他親自拜訪梁見後促 膝長談,梁見後就決定斥資百億回台設廠,臺灣首富林書鴻、NVIDI A的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黃仁勳,也都與他有交情。
也因此,沈榮津很了解企業主的痛點,他說,企業主真正想要的不 是金融業幫忙找到多少錢,重要的是有沒有適合的團隊、技術協助提 升企業競爭力,一但可以牽線,企業甚至會捧著錢來排隊合作。他舉 例,近期了解到南部不銹鋼脫蠟鑄造業者的智慧化成果,他不僅親自 到彰化、高雄、屏東去看,更馬上幫忙聯絡兩部遊覽車的相關業者、 公會,直接協助業者解決技術及市場布局。
沈榮津對產業的敏感度,建立於他花了許多心力親自走訪產業,這 讓產業界對他十分信任,也會主動和他更新產業最新動態、趨勢,沈 榮津在獲得資訊後,能立即聯想到自己手上有什麼人脈、資源可以牽 線,他描述自己「不是冷冰冰的」,面對產業,他總會發現最重要的 「眉角」、知道自己該扮演什麼角色。
沈榮津表示,為了讓臺商走出國際時,能同時有可靠的金融服務, 臺銀近年來以「建構領導銀行,布局全球市場」為願景,融合政府新 南向政策,順應全球經濟金融情勢變化,強化國際布局,例如持續於 新南向國家、美國矽谷及德國法蘭克福設點。
目前臺銀海外計有12家分(支)行及10家代表人辦事處,共22個據 點遍布歐、美、亞、澳、非五大洲。隨著台積電落腳美國鳳凰城,供 應鏈臺商也跟著前進美國,2022年6月,臺銀看好台積電為首的臺資 半導體產業鏈,率國銀之先於美國鳳凰城成立辦事處,也是首家於亞 利桑納州開設據點的外資銀行,就是希望能就近服務臺資企業,支持 臺灣產業聚落形成。
沈榮津指出,臺銀海外營運以國際聯貸為主軸,並以「有根的國際 化」為策略目標,結合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海外分行及各辦 事處,強化與企業國內母公司關係,為臺商企業提供整合性服務,具 體來說,臺銀會就客戶國內外據點相關存款、放款、匯款等需求,進 行整體瞭解與考量,並且依其需求提供客製化服務,例如台積電母公 司為臺銀存款客戶,台積電至美國亞利桑那州設廠時,臺銀洛杉磯分 行就提供了開立信用狀等融資服務;我國世界級航商長榮海運母公司 為台銀存、放款往來客戶,2021年其子公司在美國提升硬體設備時, 臺銀洛杉磯分行也為其提供放款、開信用狀等融資服務。
沈榮津表示,臺銀為了讓展業模式更有效率,提升國際業務發展, 也同時與國際指標金融機構建構策略合作關係,開拓國際市場。未來 臺銀將持續關注海外臺商客戶與產業發展趨勢,視各國准入條件及成 本效益,適時評估於具有商機及發展潛力的國家申設據點,以及各辦 事處升格為分行的可行性。
臺銀截至今年4月底,六大核心戰略產業授信餘額9,315億元,排名 第一,其中對「綠電及再生能源產業」放款規模更領先同業。沈榮津 說,未來趨勢是「從低碳到零碳」,企業要符合RE100全球再生能源 倡議,例如公開承諾在2020至2050年間達成100%使用綠電的時程, 他認為將來可由金融業訂立低碳目標,藉由政策金融支持產業數位轉 型、淨零轉型。
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建構ESG評估制度,內容包括逐案檢核ESG三大 構面,評估授信戶的努力與績效,做為調整授信條件及利率參考。以 及依據赤道原則導入環境與社會風險審查機制,確保大型融資專案不 會對環境面與社會面帶來重大潛在風險或負面衝擊。
同時,為支持政府2050淨零排放目標,目前也正進行投融資範疇三 碳盤查,以掌握投、融資部位轉型風險,並規劃加強辨識高氣候風險 產業;未來將持續透過強化與授信戶議合,積極引導授信戶永續轉型 ,真正做到「NO ESG,NO MONEY」。
沈榮津具備深厚的「產業底」,更知道要如何最快與企業ESG需求 接軌,他要求臺銀積極參與工業局的「淨零轉型說明會」,他分析, CEO掌握了企業的所有資源,藉由說明會,CEO聽到未來的淨零轉型趨 勢,未來也會要求企業去調整公司的經營策略、調整公司的資源,進 一步重新檢討製程、流程;在CEO思考企業需求的時候,臺銀分行經 理就在現場發名片,巧妙地「把橋樑架起來」。
沈榮津指出,在協助企業發展ESG外,臺灣金也要做到永續金融, 因此已組成永續發展委員會,由董事長及總經理擔任主任委員及副主 任委員,子公司董事長及總經理為委員,引領永續政策發展方向,旗 下公司如臺銀、臺銀人壽、臺銀證券、臺銀保經等也設有永續發展委 員會,並由副總經理層級擔任永續長,負責各子公司永續業務之推動 。
沈榮津並預測臺灣未來三大潛力產業,一是AI(人工智能相關)運 用高速運算的產業,如廣達子公司雲達;二是符合淨零碳排,如車輛 電動化相關產業;三是能源轉型相關產業,如重電機、儲能、再生能 源等。
從官場歷練 轉戰至金控
沈榮津在新冠肺炎疫情三年間,從穩住口罩量能的經濟部長、到催 生淨零排放的行政院副院長,疫後亟需復甦之時,接下臺灣金控董事 長,即要從金融角度協助臺灣產業。
從產業界走到金融界,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沈榮津清楚定義在臺 灣金的任務,金管會制定金融政策,但臺灣金要「用政策金融,支持 產業」。
沈榮津指出,產業目前最需要兩項升級,一是數位轉型,二是淨零 轉型。他回憶20多年前電子業已進行一波數位轉型,國際品牌要求供 應鏈從中心廠到衛星廠都要導入電子化,沈榮津當時是經濟部工業局 副局長,任內協助推動示範性計畫,讓臺灣IT產業與國際接軌、在全 球揚名20年。
「其他產業那時候時機還不成熟,現在談工業4.0,其他產業都可 以推動數位轉型」,沈榮津說這次他又「躬逢其盛」來到金融單位, 因為「轉型的時候就是需要錢」,他能再延續20年前的轉型推手使命 。
具體以資金協助產業轉型的方式,包括針對臺灣重要戰略性產業, 如半導體、5G、人工智慧,將主辦或參貸大型聯貸案;至於國內中小 企業在轉型之外還有疫情後的振興需求,臺灣金控會導入永續金融管 理機制,以責任授信原則,助中小企業升級轉型,培養符合國際減碳 要求的能力。
其中,沈榮津非常重視淨零轉型的發展,台銀到2023年4月底對綠 電及再生能源產業授信餘額為4,702億元,除了2021年兩件指標聯貸 案:友達光電500億元永續指數連結聯貸案、中能452億元離岸風場聯 貸案外,沈榮津上任後,2023年4月台銀又主辦了華邦電200億元永續 指數連結聯貸案,以及友達光電5年期200億元永續指數連結聯貸案。
除了「護國神山」半導體產業、淨零要角的再生能源產業外,沈榮 津指出,未來20年,他最看好、也會在臺灣金帶頭支援的產業有三類 ,首先是AI相關產業,例如具備高速運算能力的伺服器,在臺灣就有 廣達子公司雲達、全球高市占率的美超微(Super Micro Computer, Inc.),希望未來能串聯商機;第二是淨零排放相關的電動車產業, 經濟部也已規劃未來四年將投入新臺幣50億元,補助電動車與智慧車 電領域研發;第三類則是能源轉型帶來的重電機國產化,例如中興電 工、士林電機、亞力等業者,沈榮津說,在綠能如太陽光電發展下, 會產生升壓站等需求,同時電網韌性計畫正在進行,相關產業至少到 2030年都相當具備成長機會。
登高一呼 拋磚引玉
為了要讓金融業能確實協助企業進行轉型,沈榮津指出,除了臺灣 金控、臺銀積極協助,包括主辦或參與相關聯貸案外,有資金需求的 企業更多、金額越大時,他也有心在銀行公會登高一呼,呼籲金融業 一起「挺產業」,不會獨享。沈榮津分析,企業本身就有資本,最需 要的其實是商機,而銀行配合ESG談利率條件,既可以做生意賺利息 ,又可以帶領產業往ESG的方向走,創造雙贏,甚至對國家、企業和 銀行都很好,現在各銀行其實也都在做了。
另外,沈榮津也提到,除了協助產業轉型,公司治理同樣是他的任 務。他指出,集團內金控和三家子公司的數位轉型,並不是為數位轉 型而轉型,他的方向很清晰,就是「讓利害關係人:顧客、行員,都 有感轉型」,例如透過數位工具提升行政效率及方便客戶,達到轉型 的最佳效益。
沈榮津強調,臺灣金做為「國家和政府的堅定力量」,將戮力執行 政策任務,齊心打造共融、共好、共榮的幸福臺灣。同時更要做為「 民眾和企業的堅穩靠山」,為社會大眾提供多元可靠的金融商品、溫 暖細緻的貼心服務,還要協助大企業開疆關土、拓展全球市場,協助 中小企業轉型升級、提升經營效率。臺灣金的定位及角色是優質國營 金控公司,自我期許精益求精,不僅只追求績效表現,更要在淨零轉 型、社會共榮共好、公司治理等ESG多元面向努力精進,實踐永續經 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