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營運長李威儀表示,台普威攜手北美前三大儲能系統設備商Powin Energy,設計一套標準化、能快速建置且可靠度高達99%以上的儲能案場,符合台電調頻輔助服務dReg0.25、dReg0.5、sReg的整體設計方案,協助有意願參與台電輔助服務的業主快速擴建案場,並協助取得儲能併網,與台電進行輔助平台交易,提供15年到20年的維運服務,展現永續服務的決心。
在嚴格控制成本的目標下,台普威營運團隊精算設備到案場安裝時間,快速完成安裝,並通過台電執行能力測試。這歸功於Powin BESS快速安裝的模組化設計,以及TPE工程團隊專業的技術能力,4小時就完成電池櫃安裝並開始進行測試。李威儀表示,從2月21日電池貨櫃上基墩到送電、平衡、自我測試,4月29日通過專家會審,取得台電AFC項目證照,前後不到2個半月。
再生能源發電具間歇性及不易預測性,導致傳統電力系統需承受電壓、頻率不穩定等衝擊,對傳統電力調度模式是很大的挑戰。台普威藉由此案場的設置經驗,引領台灣在能源轉型下,以新型態的電力系統調度環境,邁向新紀元。(翁永全)
創辦人戴承宏表示,近年來該公司專注於AIoT與雲計算的深度技術整合,並發展大數據資料庫應用,致力AI智慧健康。在2018年推出健康快篩,守護企業員工、偏鄉居民健康後,更於去年為防疫提前部署,成功推出Thermo AI防護儀(TAI ONE),結合臉部識別、體溫檢測、未戴口罩提醒、語音播報、高溫者閃光燈警示、接觸史追蹤、資料28天自動刪除及大數據整合分析等十大功能的AIoT搭配雲服務,更投入未來5G在人臉識別、掃碼、掃卡、流量等大數據整合分析相關應用。
鼎博康AI防護儀應用於各種不同的場域,協助防疫、量測體溫、提醒戴口罩、高溫警示、插電即可使用,成果已深獲各界好評與肯定,更榮獲環保署、聯發科技、新竹市政府、台電、中油、工業安全衛生協會、臺灣銀行、新光證券、永豐證券、玉山銀行、愛買百貨、國賓飯店、臺北市公車、桃園市公車、統聯客運轉運站、TOYOTA、動物醫院、餐廳、辦公大樓等各家業者的採用,在許多公共場合設置安裝,為全民防疫總動員。
鼎博康智慧生技電話(02)2657-9778。(楊連基)
台灣近日來連續發生兩次大規模停電,引發民眾不滿和憤慨。就在此緊急關頭,台電核三廠1號機的歲修計畫原定於5月26日結束,卻在台電和原子能委員會的緊急協調下,於15日迅速獲得核准並恢復運轉,比預計時間提前了11天。這次審查作業的速度,甚至比過去的平均時間還短了四天,顯示出超高效率。 然而,這一決定並非沒有引起外界的質疑。有人懷疑原能會是否為了讓核三1號機盡快恢復發電,而在審核過程中放緩了標準,進而忽略了一些核能安全上的問題。對此,原能會在12日發出的新聞稿中澄清,已經收到了台電關於核三廠1號機大修後再起動的申請,並規劃在12日至17日進行加強查核。 不過,由於5月13日發生的重大停電事件,原能會在15日再次發出新聞稿,宣布已經核准1號機的起動申請,並強調當天的加強視察作業已經完成,並符合起動要求。原能會也強調,送審的文件和機組現場狀態都經過確認,確保符合起動運轉的所有要求。
台灣電力公司近來遭遇前所未有的供電緊澀,導致全台分區大停電,民眾怨聲載道。根據台電昨(18)日凌晨發布的新聞稿,供電緊澀的問題主要來自於三個數字:一是大修機組裝置容量約457萬瓩,占備轉容量超過10%;二是17日尖峰負載達到3,744.3萬瓩,創下歷史5月用電紀錄;三是17日至晚間7時30分,負載仍接近3,500萬瓩。經濟部長王美花在錄影會中坦承,此次停電是因為氣候變遷、景氣好、製造業24小時生產、機組歲修、水情不佳等多重因素造成的。王美花表示,將依總統及行政院長指示,一周內提出相關檢討及改善報告,並徹底解決問題。對於夏季電價,王美花強調將如期實施,不因停電影響電費機制。此外,台電董事長楊偉甫表示,將比照513大停電,當期電費減收5%,並將訂出一個新的規則,不會在同個區域輪流停電。面對夏季尖峰用電的提前,政府將進行大規模的電力調度檢討,並強化需量反應。對於台塑沒按計畫發電造成缺電的說法,王美花表示,台塑麥寮電廠3號機能提前結束大修,提早因應支援,經濟部感謝都來不及了,不敢有責怪。此次大停電對工業區、科學園區造成影響,台電將比照513大停電補償。
台灣近期天氣悶熱,加上疫情影響,許多人選擇居家辦公,使得電力需求大增。昨日,台灣北部地區的學生因為「停課不停學」也讓用電量顯著上升。台電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早就亮出了供電吃緊的黃燈,讓人們對可能再次出現分區輪流停電感到擔憂。 幸好,在昨日午後台北下了一場雨,這場雨讓供電緊張的狀況稍微緩和了點。不過,台電也並未放鬆,他們迅速採取了三項策略來應對供電吃緊的狀況。首先,他們已經通知了大用戶減低用電條件,並加強了需量反應措施,預計在下午4時後可以減少80萬瓩的需求。其次,他們還協調了民營電廠(嘉惠二期)加入發電,這將增加25萬瓩的供電能力。最後,他們也將汽電共生機組的發電量增加至161萬瓩,這將為供電帶來額外的16萬瓩能力。 根據台電的資料,昨日最高用電量(尖峰負載)出現在下午1時39分,達到了3,728.8萬瓩,這是歷年來第十高的尖峰用電量。當天的備轉容量率為309.5萬瓩,備轉容量率為8.3%,供電燈號為黃燈,顯示供電情況仍屬緊張狀態。
【台灣新聞】 513大停電事件讓全台灣陷入一片漆黑,而這次事件中,台電的抽蓄水力發電設備更是被推到了風口浪尖。經濟部政次曾文生在道歉記者會上坦承,這次停電的「最壞狀況」就是抽蓄水力發電的「缺席」。在當時水情緊迫的情況下,台電為何不敢使用這些「最佳後援投手」呢? 原來,台電的抽蓄水力發電設備在緊急供電需求時,可以迅速啟動,5分鐘內就能併聯發電。在離峰時,它還可以把水從下池抽回,不造成水資源的浪費,真可謂是「板凳上最可靠的後援投手」。然而,在513大停電時,台電卻「不敢用」這些設備。 原因在於,台電目前擁有的抽蓄水力機組中,大觀電廠2廠有四部機組,明潭發電廠有六部機組。在513大停電時,這些機組因為水情緊迫,並未發揮作用。但在517日中午,興達電廠1號機故障後,這些機組卻全力啟動,發電到極限。 更讓人驚訝的是,由於明潭水庫下池已經蓄滿,沒有空檔把水抽回上池,台電不得不在晚間8時開始「放水」。這是「除非颱風期的調節或緊急需要,明潭下池放水的機會很少」的罕見行為。顯見,台灣當前水資源寶貴,台電已經顧不得被罵,祭出「不得不」的緊急措施。
台灣電力公司近日在高雄亞洲新灣區的南部發電廠成立了「台電5G AIoT推動辦公室」,這一舉動是為了響應政府推動的「亞灣5G AIoT創新園區」計畫。這個辦公室的成立,旨在結合智慧電網應用與園區的資通訊技術,進行智慧能源的數位轉型,從而提升電力供應的品質。 高雄市長陳其邁對此表示,亞灣未來將成為5G AIoT產業的聚集地,研發能量強大。目前園區內辦公場域短缺,感謝台電的協助,特別是特貿三開發及招商,使亞灣成為台灣5G AIoT的重鎮。陳市長也強調,市府將積極打造亞灣成為5G AIoT的完整驗證場域,並努力翻轉高雄重工業的刻板印象,讓亞灣在全球市場上綻放。 台電董事長楊偉甫則表示,南部電廠已與高雄市民的生活緊密相連,未來電力供應的穩定性將更多仰賴科技。台電作為國營事業的領頭羊,成立5G AIoT研發推動辦公室,旨在應對氣候變遷、能源轉型與數位轉型,引入新興科技、智慧化設施、人才及業界合作,共同開創與國際接軌的重要產業,並推動智慧電網的發展。 高雄市經濟發展局也表示,為提供5G AIoT業者更多創新研發空間,市府與台電合作特貿三公辦都更案,並與經濟部攜手開發高軟二期園區。日前,市府向NCC申請的全台首個由公部門設置的實驗研發專網也已通過,將會研擬公告相關申請使用辦法,為業者提供最便利的創新應用技術驗證場域。
面對近期連續發生的停電事件,許多人不禁質疑台電為何在5月還進行機組大修,導致供電出現缺口,引發缺電危機。事實上,台電的應變能力確實有待提升,然而,政府對於反核的堅持,卻讓整體能源架構與配比陷入不合理,這才是電力系統調度彈性不足的根本原因。
每年5月,台電都會進行機組大修,這是例行公事。然而,今年5月,由於氣候異常和疫情影響,民眾在家上班、學生在家上課,以及製造業的活絡,導致17日用電量創下歷年5月單日新高,使得台電的電力調度彈性消耗殆盡,再次陷入缺電的陰影。
根據台電的全年電力調度規劃,機組維修期程會在前一年排定,並在6月前讓所有機組完成歲修歸隊,以迎接夏季用電尖峰。但近年來,5月用電量不斷攀升,氣候異常也日益明顯,機組妥善率無法維持在最佳狀態,只能硬著頭皮上場,扛起供電的重責。
值得注意的是,往年冬季用電量較少,是機組大修的密集期。但自2016年起,政府啟動增氣減煤政策,讓燃氣機組在冬天全力運轉,直到4月解除空污限制後才進行維修。然而,排程相當緊湊,近期核三1號機、台塑麥寮等機組就在維修期卻硬抓回歸隊發電。今年核三廠適逢大修,一口氣排定1.5個月進行縝密細修,但最後因主蒸汽隔離閥可用性測試未通過,最終沒派上場發電,否則可能成為嚴重的核安問題。
不僅如此,近期疫情也對電力供應造成影響。許多企業採取在家上班,高中以下學生又在家遠距教學,加上炎熱的天氣,家家戶戶甚至每房都開冷氣,一夕之間用電量激增。同時,今年水情極差,水力發電比同期減少350萬瓩,備轉容量率少了10%,讓台電在沒有增加電力的情況下,支出不斷增加,最終只能吃老本。
府院高層要求台電重新檢討相關機組及調度排程,但若整體能源架構與配比不調整,抱著反核神主牌,只是穿著衣服改衣服,結果可能變成削足適履。企業需要的是實際穩定的供電,而不是「供電無虞」的口號。政府亡羊補牢的解方必須經得起各界檢驗。
上周台灣經歷了400萬戶大規模停電,這次事件讓民眾對於台電的供電能力產生了質疑。17日,興達電廠1號機發生故障,再次引發分區限電,讓民眾對政府宣稱的「電夠用」感到不信任。事實上,台電公布的備轉容量率雖然有10%以上,但將無法立即投入發電的機組也計入其中,造成供電量灌水,形成不缺電的假象。然而,最新數據顯示,17日的備轉容量率僅剩3.84%,與政府宣稱的供電充足情況截然不同。這次停電事件對企業信心造成重擊,也讓民眾在缺電危機下生活。台電在17日下午表示,機組跳機有水力抽蓄支援,不會有缺電問題,但晚間因緊急調度的抽蓄水力用盡,加上興達電廠併聯發電升載情況不如預期,以及台塑麥寮機組未如期歸隊,導致供電缺口,造成55萬戶停電。台電匆忙發出簡訊立即停電,對於用戶權益未顧及。面對各界質疑,政府只一味地將問題歸咎於電網和調度問題,但實際上,台灣發電量充足,也有足夠的備援電力,不應該發生停電。現在還不到夏季用電尖峰,卻一再發生電力不足的問題,顯示台電近年來的電源開發計畫顯然趕不上實際用電的狀況。在嚴峻疫情下,停電讓民眾難以遠距工作,與政府積極防疫的概念背道而馳,恐怕成為防疫的破口。
5月機組大修,是台電每年例行公事,因此5月每日調度機組量能有限,偏偏近期遇上氣候異常、又有疫情迫使民眾在家上班,且疫情讓製造業十分活絡,以致17日用電量創歷年5月單日新高,台電電力調度彈性消耗殆盡,企業與民眾重回缺電陰影。
依台電全年電力調度規劃,會在前一年排定所有機組維修期程,最晚在每年6月時,讓所有機組完成歲修歸隊,以健康機組迎接夏季用電尖峰,但近年來5月用電量不斷攀升,氣候異常愈發明顯,機組妥善率無法維持在最佳狀態,只能硬著頭皮上場,扛起供電重責。
值得注意的是,往年冬季用電量較少,是機組大修密集期,但2016年起,政府啟動增氣減煤,讓燃氣機組在冬天全力運轉,直到4月解除空污限制後,才讓機組下線維修,惟排程相當緊湊,近期就發生核三1號機、台塑麥寮等機組仍在維修期卻硬抓回歸隊發電。但核三廠今年適逢近年來大修,一口氣排定1.5個月進行縝密細修,但在最後時刻,卻因主蒸汽隔離閥可用性測試沒有通過,最終才沒派上場發電,不然恐將成為嚴重的核安問題。
不但遇上氣候異常,近期偏遭逢疫情大幅升溫窘況,許多企業採取在家上班,高中以下學生又在家遠距教學,天氣炎熱,不得不家家戶戶甚至每房都開冷氣,一夕用電量激增。同時今年水情極差,水力發電比同期減少350萬瓩,相當於備轉容量率少了10%,等於台電在沒有增加電力的情況下,支出又不斷增加,最終吃老本終究會垮。
府院高層要求台電重新檢討相關機組及調度排程,但整體能源架構與配比不調整,抱著反核神主牌,穿著衣服改衣服情況下,結果恐變成削足適履。企業需要的是實際穩定供電,而不是「供電無虞」的口號,政府亡羊補牢的解方必須經得起各界檢驗。
至於517大停電補償,台電董座楊偉甫說,比照513大停電當期電費減收5%。另外,基於公平起見,若有下次停電,台電研議將改從E、F組兩組開始。
18日供電也一度緊張,供電亮黃燈,用電尖峰約3,728萬瓩,略低於17日用電量,一度備轉容量只有6%多,最後實際為8.3%備轉量僅309.5萬瓩,台電緊急啟動抽蓄水力發電救援上場。
王美花18日在線上影片回應媒體提問指出,一周停電兩次經濟部難辭其咎,決提出三大方向改進。一、檢討電力調度彈性、歲修排程、備用備轉計算;二、強化需量反應,讓尖峰用電平均在不同時段,因應新尖峰挑戰;三、強化儲能機制,讓備轉即時救援能量,並進行需求端管理找到最佳平衡。
行政院長蘇貞昌已責成王美花一周內提出改善方案。
王美花說,氣候變遷讓氣溫異常高,5月出現38度高溫,用電大幅提升,加上台灣景氣很好,很多製造業24小時生產,帶動工業用電大幅增加,17日用電高達3,744萬瓩,是有史來5月最高用電量,甚至超過2019年,也創史上第六高。
為何台電沒有跟上用電攀升腳步?王美花說,機組排休沒有配合檢討氣候變遷、用電量升高,台電仍按過往經驗,讓很多機組排休到5月下旬才陸續歸隊,導致17日供電不足卻缺少可用機組備援,未歸隊機組達460萬瓩。
至於懲處層級,王美花強調,短時間停電兩次非常不應該,「政府不能怪東怪西」,台電從電廠管理、應變速度、機組排休等相關調度都還有很大進步空間,強調現階段「最重要是來解決問題,釐清找出解決的辦法」,後續會依照檢討報告進行懲處。
面對供電吃緊,台電18日也啟動三項措施因應,一、通知大用戶抑低用電條件及加強需量反應措施,於16時後減少用電,約減少80萬瓩需求。二、協調民營電廠(嘉惠二期)加入發電,約增加25萬瓩供電。三、汽電共生機組躉售量增至161萬瓩,可增加16萬瓩供電。
此外,一周二次大停電停到CD組,令民眾質疑停電順序不公,台電也緊急展開研議,最終拍板若未來再因電量不足,考慮公平性將打破一年兩分組的規劃,若下次再採輪流停電下一順位擬從EF兩開始。
近期台電公布備轉容量率都有10%以上,但卻把無法馬上投入發電 的機組也列入其中,供應量灌水形成不缺電的假象,但實際上供需早 就命繫一線。根據最新數據顯示,17日備轉容量率僅剩3.84%,絕對 不是政府宣稱有10%以上供電充足的情況,全國企業與民眾都被謊言 矇騙,在缺電危機下生活,短期內連續發生停電跳電,企業信心絕對 因此大受打擊。
17日下午台電才說機組跳機有水力抽蓄支援供應,不會有缺電的問 題,晚間就因緊急調度的抽蓄水力,蓄水池用盡無法再發電,而原本 興達電廠併聯發電升載情況就不如預期,台塑麥寮機組也未如期歸隊 ,因此在晚間8點就發生供電缺口,造成55萬戶因系統保護措施而停 電,隨即啟動分區輪流限電,但台電卻匆忙發出簡訊立即停電,對於 用電戶權益全未顧及。
面對各界質疑台灣是否缺電,政府只一味的說是因電網、調度問題 而引起,倘若台灣發電量充足,也有足夠的備援電力,當然就不會發 生停電,現在還不到夏季用電尖峰,卻一再發生電力不足的問題,台 電近年來的電源開發計畫顯然趕不上實際用電的狀況。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台灣正面臨嚴峻疫情,許多民眾被迫在家遠距 上班,但停電意外讓民眾難於遠距工作,只得於出門補上工作;這與 政府積極防疫概念背道而馳,停電恐怕因而又成了防疫的大破口!
高雄市長陳其邁表示,亞灣未來絕對是5G AIoT產業最聚集、研發能量最強的中心,但目前亞灣5G AIoT創新園區內辦公場域非常短缺,感謝台電協助特貿三開發及招商,讓亞灣成為台灣5G AIoT重鎮。高市府亦將積極打造亞灣成為5G AIoT觀念驗證、服務驗證到商業模式驗證最完整場域,翻轉高雄重工業刻板印象,讓亞灣從鐵鏽堆裡綻放出最美麗的花朵,更要放眼全球市場。
台電董事長楊偉甫說,南部電廠已融入高雄市民的生活中,未來電力供應穩定絕對有更多必須仰賴科技,台電率國營事業之先,成立5G AIoT研發推動辦公室,因應面臨氣候變遷、能源轉型、數位轉型,引進更多新興科技、智慧化設施、人才及業界的合作,聯手開創跟國際接軌的重要產業,推動智慧電網發展,滿足未來用電需求。
高雄市經發局表示,為提供5G AIoT業者更多創新研發空間,市府不僅與台電合作特貿三公辦都更案,並與經濟部攜手開發高軟二期園區,日前向NCC申請全台首個由公部門設置的實驗研發專網也已通過,後續將研擬公告相關申請使用辦法,提供業者最便利的創新應用技術驗證場域。
原能會12日發出新聞稿表示,上午收到台電核三廠1號機大修後再起動臨界的申請,並規畫12日至17日到廠加強查核。但隔天513大停電,原能會15日發出新聞稿表示,已核准1號機的起動申請,強調加強視察作業已於當天完成,也符合要求。
其二是17日尖峰負載達到3,744.3萬瓩,比預期多了64萬瓩,再度打破歷史5月用電紀錄,其三則是就17日至晚間7時30分,負載仍接近3,500萬瓩。
在二度停電後22小時,經濟部長王美花在昨日傍晚以錄影方式表示,「非常不應該」。她也解釋,517二度停電主因是氣候變遷高溫異常、台灣景氣非常好、製造業24小時生產,大型機組歲修、水情不佳無法啟動水力機組救援,又出現興達電廠機組故障等四原因疊加所致;王美花雖再次向國人致歉,但關於個人去留,以及相關懲處名單皆隻字未提。
王美花表示,將依照總統跟行政院長指示,一周內提出相關檢討及改善報告,以及相應懲處名單,徹底檢討並解決問題。供電不穩能否在6月如期實施「較貴的」夏季電價?王美花說,因為夏季電價是平均電價的一部分,今年仍如期實施,不因513及517停電而影響電費機制。
談到517停電補償,台電董事長楊偉甫昨日表示將比照513大停電,當期電費減收5%。已連兩次停電的C、D組是否變更?他說,近期將訂出一個新的規則,不會在同個區域輪流停電。
王美花坦言,517最高用電量達3,744萬瓩,不僅是有史以來5月最高,也是史上用電第六高。面對夏季尖峰用電的提前,政府首要之務將進行大規模的電力調度檢討,尤其是機組歲修的排程以及電廠的管理維護,才能因應新的情勢。
她還提到,過去備用、備轉的計算也需要重新檢討,目前太陽光電已經可以解決日間的尖峰負載,但現在真正的備轉挑戰會落在夜間尖峰用電,面對新的尖峰挑戰,有必要強化需量反應。
另,針對台電昨日提到517缺電的一大關鍵因素是「台塑沒按計畫發電造成缺電」的說法,王美花則是表示,台塑麥寮電廠3號機能提前於昨日結束大修,提早因應支援,經濟部感謝都來不及了,不敢有責怪。
而517大停電對工業區、科學園區有多大影響?王美花說,工業局所屬的工業區有19處受停電影響,合計影響有47家廠商;科學園區則使用超高壓線路,影響較小,後續台電將比照513大停電補償。
回顧過去30年,包括1995、1999年的四次無預警大停電,多數跟地震、雷擊和土石流等天災有關,背後代表著供電網路的韌性不足,政府與台電因此投下鉅資改善輸電線路與強化變電所,加上1999年之後民營電廠陸續啟用,備轉容量率維持高水準,從發電到輸電端的提升,讓台灣維持了十多年不缺電與不停電的好光景。
但在2017年815大停電後,逐漸顯露出供電弱點,這與台灣的能源轉型密不可分。蔡英文總統在2016年上任後推動非核家園,核能在2025年逐步除役,台灣將失去約20%的供電量。照蔡政府的規劃,少掉的20%供電將由綠能取代,這面臨能源轉型的第一個挑戰:基載電力夠不夠?
過去我國的基載電力由核能和燃煤組成,尖載電力由燃氣與其他電力組成,在核退綠進的發展策略上,首先要面臨基載電力版圖的挪移。蔡政府認為基載電力可以由燃氣補上,這也是蔡總統設定2025年燃氣發電要達到50%的主因,但燃氣發電的先天限制是全數天然氣均要從海外進口,而且儲存有其限制,在夏天供電最吃緊時,燃氣庫存只能使用七到十四天。
第二個挑戰是綠能的發電特性,必須看老天的臉色。以513與517兩次停電為例,原因或許不同,但軌跡類似,就是在下午太陽能發電量走下坡後,供電餘裕就迅速縮小。舉例來說,中午太陽能發電達到320萬瓩,但下午3時以後受到降雨和多雲的影響,發電量掉至250萬瓩,兩者差距70萬瓩已是一部大型火力機組的發電量。台電在513與517兩次停電時,都承認太陽能、風電與水力發電不如預期是主因,未來綠能占比愈來愈高時,政府與台電必須要用新思維來調度電力。
第三個挑戰是總體電力夠不夠使用?台電在517停電後承認電不夠,但台電僅承認是「5月或機組密集歲修時的電不夠」,並稱5月歲修機組是為了在夏天供電高峰來臨前確保有最多機組可以供電。這兩次停電雖然對產業影響輕微,但已讓國人對政府能穩定供電產生疑慮。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曾說:「台積電1分鐘都不能缺電。」政府與台電必須做到「任何時間台灣都不缺電」,因為電是最基本的生產要素,也是蔡總統能源政策一定要做到的承諾。
政府必須從國安的位階重新盤點現有的能源政策,首要工作是確認短、中、長期都能夠有可實踐性的電源開發方案。舉例來說,蔡政府目前正面臨三接藻礁公投的挑戰,此案直接影響北部供電,但因事前缺乏溝通與評估,以致於現在面臨公投直球對決,讓未來供電存在重大隱患。第二件工作是重新擬定電源調度方案,要找到符合能源配比的調度方式。國外綠能開發較高的國家,近年已發現面臨新的調度挑戰,像是日落後的太陽能發電驟降,如何透過燃氣等快速機組調度或儲能設備的配套,都值得借鏡參考。
政府在檢討513與517兩次停電肇因時,若還是延續檢討815大停電時過度注重技術問題,而沒在總體能源政策的周全度上著墨,將會面臨見樹不見林的困局。蔡總統執政時的三次停電重創國人對其能源轉型的期望,也讓產業界的「五缺」疑慮更深。停電絕非胖手指或歲修不順的單一因素所致,蔡政府必須從這三次的跌倒處學得教訓。
513的人員誤觸開關、517的鍋爐系統故障,這些缺失,台電難辭其咎。但若仔細分析其餘原因,錯估夏季用電需求、未及早提出水力發電因水情吃緊的調度對策,以及大型機組歲修排程未考量極端氣候,經濟部作為主管機關豈無督導缺失?
台灣能源問題無特效藥,須透過長遠規劃「強身健體」。台電作為台灣能源政策執行者,每天責任是穩定供電。提出「2025非核家園」的遠大目標則是經濟部能源局、經濟部、行政院,甚至總統府身上。
「2025非核家園」所提出「燃氣50%、燃煤30%、綠能20%」能源配比達標難度雖高,若能按表操課或許仍可如期達成,但現實上中卻常常出現政治力凌駕專業之上。
最早從蔡政府在野時提倡2025年將所有核電廠退役;2018年時任行政院長賴清德以一句話推翻深澳燃煤電廠。現今則有中火燃氣機組因台中市府反對卡關;三接因藻礁公投陷入僵局,政府更選擇「陣前換將」捨棄擁護多時方案,改採外推換取支持。
面對一次次政治因素影響專業電力計畫,台電只能憑藉約2.7萬名公司員工執行蔡政府的「2025非核家園」政策目標,還須確保其中不得出現差錯。然而,差錯隨處可見,例如太陽光電等綠能發電極其不穩定,常常須「看天吃飯」,更只能在白天發揮「削峰填谷」,不可能直接取代火力發電的基載電力角色。
兩次停電,知名日劇《半澤直樹》所出現的金句「部下的功勞歸上司所有,上司的失敗是部下的責任」重新浮上檯面。若台電努力完成2025能源轉型,讓蔡政府擁有掌聲,那能源轉型中所發生的停電事故,同樣不應只僅於台電的責任。
直到昨日午後台北下了一場雨,才讓供電吃緊的恐慌稍稍鬆一口氣。
此外,為因應「供電吃緊」,台電昨日下午也「超前部署」三策略來減少用電與增加供電。包括:已個別通知大用戶抑低用電條件及加強需量反應措施,於下午4時後減少用電,約可減少80萬瓩需求;並協調民營電廠(嘉惠二期)加入發電,約增加25萬瓩供電能力;此外,汽電共生機組發電量增至161萬瓩,可增加16萬瓩供電能力。
台電表示,昨天最高用電(尖峰負載)出現在下午1時39分達到3,728.8萬瓩,創下歷年尖峰用電量第十高,昨日備轉容量率309.5萬瓩,備轉容量率8.3%,供電燈號為黃燈。
她強調要重新檢視全國電力調度規劃,並請行政院長蘇貞昌指示副院長沈榮津、經濟部長王美花檢討極端氣候、景氣暢旺對電力調度產生的挑戰。
蔡總統昨日協同蘇貞昌視察、慰問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在視察行程結束後蔡總統發表談話,並且在談話初始,率先就停電議題說明。
蔡總統說,有關17日晚間再一次停電的事,一周內有兩次停電,這樣的情況,「我想不只民眾很難接受,我也很難接受」,她在此要向大家表達歉意。
蔡總統說,但更重要的是,這兩次事故「或許是有些人為因素」,但這兩次事故也確實提醒他們,需要重新檢視並思考全國電力的調度規劃。
蔡總統表示,因為極端氣候與景氣暢旺,對於台灣的電力調度,確實產生很大挑戰,對於這件事情,她已經與蘇揆討論過,蘇揆也已經指示沈榮津、王美花與台電公司,全面檢討電力的調度,同時因應上述的這些新挑戰。
抽蓄水力發電反應最快,若有緊急供電需求時,在5分鐘內就能併聯,發電完、離峰時,把水從下池抽回,不會浪費水,可說是「板凳上最可靠的後援投手」。
台電目前抽蓄水力機組中,有大觀電廠2廠四部機組,以及明潭發電廠六部機組,這些513大停電時「不敢用」的抽蓄水力,在517日中午興達電廠1號機故障後,十部機組全力啟動,發電到極限。
明潭水庫下池甚至因已經蓄滿、沒有空檔把水抽回上池,緊急通知晚間8時開始「放水」。
核四前廠長王伯輝指出,一般來說「除非颱風期的調節或緊急需要,明潭下池放水的機會很少」,但台灣當前水資源寶貴,可見台電已顧不得被罵,祭出「不得不」的緊急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