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徵信(未)公司新聞
CRIF集團的主要服務項目包括商業資訊報告、信用管理、市場研究、財務顧問、專業出版、教育訓練等業務,第一步都要搜集資料、建立資料庫,雷斯塔除了要親臨親為亞洲各地的營運,也負責監督CRIF產品及解決方案的國際銷售部門,尤其著重於徵信機構解決方案,可是這些業務都是「B2B」,CRIF連續七年入榜IDCFinTech全球TOP50金融科技業,亦鮮少被台灣金融圈所熟知,相必在亞洲其他市場也面臨同樣的問題。
「我曾與60多個國家或地區的不同客戶合作過,最終能打開客戶的心房開展合作、並有創造利益,是因為彼此建立起信任關係」,雷斯塔表示,CRIF規劃的數據資料搜集、分析,作出解決方案等,能幫助CRIF所在的市場推動金融和貿易交易,或許推動過程不太外顯,但對整體經濟有用、為改革帶來價值,因為CRIF就像金融基礎設施的建築師,經過顧問專家的客製化組合解決方案,例如能為原本搞不懂為何違約率高掛的銀行帶來資金成本的降低。
於此,雖然CRIF集團並無意在資本市場掛牌上市,公司股份90%也是由創始人和管理階層持有,但是其餘10%的股份,卻是各種信貸機構爭相持有,1990年代迄今只有三家國際銀行達成心願,即法國巴黎銀行(BNL-BNPParibas),德意志銀行和義大利最大公共合作信貸機構BancoBPMSPA。
從商業資訊服務、數位資料分析,CRIF在2018年向金融科技邁出了重要一步,經過併購取得歐盟第一張信用評分執照(AISP),隔年就在31個歐洲國家完成註冊。雷斯塔指出,這正是歐洲市場信任專家的最佳實證,AISP是啟動開放銀行(openbanking)的一項關鍵,有人認為這將挑戰傳統信用數據業務,但CRIF認為這是獲得更多數據,以便於協助客戶進行預測和解決資料品質的良機,「我們相信這些數據對客戶的價值,最終客戶更信任我們。」
基於開放銀行進程亦在台灣已然啟動,雷斯塔說,CRIF集團已備有開放銀行所需要的豐富工具(解決方案),像是能隨時提供開放銀行客戶需求的「工廠產線」,而CRIF中華徵信所在地串接金融機構,大學和IT業者,實證CRIF的台灣市場場景運用,未來匯整使用經驗後還能回饋給亞太區兄弟公司,或讓台灣市場與其他區域互動更緊密,可以幫助台灣企業拓展國際。
雷斯塔最後強調,新冠疫情帶來全球危機,「這代表客戶、供應商都需要更有效率的解決方案」,當世界愈被封鎖、愈顯示數位解決方案的需求持續增長,而連陣這一切的前題,是要有能被信任、經過驗證的資訊/數據和正確的專家分析!
台灣金融業在東南亞市場的布局日益廣闊,特別是隨著台商的「新南向」政策,台灣金融機構在這個快速成長的市場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近期,一場以「壯闊東協 台商雄起」為主題的論壇即將於8月12日登場,這場論壇將聚焦於金融產業在東協市場的發展與布局。 論壇在開幕前,於7月22日舉行的暖身閉門論壇中,已經邀請了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輸出入銀行保險部經理王廷傑、馬來西亞拿督潘健成等業界專家和東協成員代表進行交流與討論。CRIF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則在會中發表了關於台商金融業發展現況的專業分析。 劉任指出,雖然金融業在整體東協台商千大排名中占比不高,但27家金融業的總營收達346.04億元,年成長率達114.01%,稅後淨利為86.65億元,年成長率更是高達90.90%,成為成長最驚人的產業。這些數據顯示,參股當地上市公司金融業和東協金融機構,已經成為台商金融業獲利的關鍵。 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建議,台商應該善用創新科技,如金融科技和5G,並與金融機構合作,以確保龐大的金流系統作為後盾。輸出入銀行保險部經理王廷傑則強調,對於前往東協市場的台商,輸銀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包括融資、保險及保證,以降低投資風險。 馬來西亞拿督潘健成提醒台商,雖然東協市場規模龐大,基礎勞工成本較低,但政策的不穩定性以及技術人才的難以取得,都是台商在進入市場時需要考慮的因素。他強調,台商若要成功發展,需要與當地的物流業者緊密合作,並善用台灣的金流平台。
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近期在論壇上指出,隨著東協市場的快速發展,金融業在這裡的發展速度相當驚人。他提到,雖然東協地區的金融業規模還不算太大,但已經有28家泛金融業(包括租賃業)在這裡扎根,而且這些企業的總獲利已經超過了86億元,比起去年成長了90%,這個成長速度實在令人眼睛為之一亮。 劉任進一步分析,在這次東協千大台商調查中,銀行業(包括分支及辦事處)就有226家,保險業和證券業各11家,總計248家金融機構為台商提供海外服務。他強調,台資金融業應該擁有開放的心態,不僅要服務台商,還要努力闖進當地市場。特別是近期貿易戰引發的全球大遷徙,為已在東協佈局的台商金融業帶來了新的商機。 劉任還觀察到,銀行業進入外國市場經營並不容易,在東協千大台商金融業中,獲利前三名的企業都是透過參股當地的上市公司來獲得高獲利,但股權並未過半。這是台灣企業需要注意的一個特點。 對於金融業在海外市場的發展,劉任認為政府相當關注海外曝險情況,金融業在亞洲市場的發展確實辛苦,他建議政府可以適度鬆綁政策,或實施差異化式開放,讓大型金控公司在東南亞佈局時能夠更自由地運用資金。 關於台商金融業於海外發展的未來,劉任認為台灣對東協市場的開發應該有更積極的企圖心,要打造屬於自己的「淡馬錫」。他強調,政府在制定政策時,應該思考如何協助廠商,例如官股與民股結合,共同尋找適合的金融企業投資,取得過半股權,以更有效地協助台資企業在東協市場的經營。
【壯闊東協
台商雄起】論壇將於8月12日登場。主場論壇之前的暖身閉門論壇 先於7月22日舉行,針對金融產業的東協布局,邀請業界專家、東協 成員代表交流與談,包括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輸出入銀行保險部 經理王廷傑,馬來西亞拿督潘健成等,並由CRIF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 任導言台商金融業發展現況。
論壇主持人、工商時報總編輯梁寶華指出,過去政府雖祭出政策利 多,鼓勵台商往東南亞發展,但一直不見明顯成效,直到近兩年來, 因中美貿易戰、中國大陸生產力條件出現變化,新的經濟利益促使海 外台商發生「自然形成」的移動,除了遷廠返台重置,前往東南亞地 區發展非常普遍。
CRIF中華徵信所除累積50年的台灣企業徵信暨排名資料,加入義大 利CRIF集團後,也獲得東南亞市場資料庫的分享,強化大數據能力。 劉任分析指出,2020版東協台商千大排名,共有41個金融業樣本,最 終有27家金融業入榜,加上一家非台灣金融業投資的東南亞金融公司 ,較上年增加了七家公司。
劉任強調,雖然金融業在整體東協台商千大占比很低,不過,27家 金融業總營收達346.04億元,較上年成長114.01%。依稅後淨利計算 的總獲利為新台幣86.65億元,年成長率90.90%,「如此接近一倍的 年成長率,可說是成長最驚人的產業!」,相當於每家金融業平均獲 利3.21億元。其中,獲利前三大台商金融業有一共同點:參股當地上 市公司金融業,參股東協金融機構成為一條較快的獲利之路。
元大投信董事長劉宗聖指出,台商早期在東南亞發展製造導向的傳 統產業,現在的布局應善用創新科技,金融科技、5G都是很好的產業 領域,走在前面設廠生產的台商,需要金融機構提供融資保險等,接 著需要資本形成的協助,選擇企業上市、公開籌資,這些都需要有龐 大的金流系統作為後盾。台灣金融業開拓東協市場,需要金管會集合 各部會之力予以廠商協助,加強與東協各國政府的法制關係,簽訂雙 方合作備忘錄,內容可包括雙方的法規交叉比對,投資人保護、資訊 揭露等。
輸出入銀行保險部經理王廷傑表示,最近真的有很多廠商因中美貿 易戰到新南向國家投資,輸銀為這些廠商提供融資、保險及保證的「 一條龍服務」,國內廠商前往新南向國家投資時,輸銀可以提供海外 投資貸款,若擔心到當地投資可能發生因沒收、戰爭或禁止匯款等導 致投資損失,也可以向輸銀投保海外投資保險,東協市場新興經濟體 組成,產業發展多元豐富,輸出入銀行保險部經理王廷傑表示,「這 樣的市場仍有一定的風險」,所以輸銀提供台商布局時的輸出保險服 務,不幸遇到客戶倒帳,「輸銀可以賠給你 !」,「台商到哪裡, 輸銀服務就要到哪裡,要把這一點作到最適切。」
群聯電子董事長兼總經理潘健成為馬來西亞籍,因事業有成榮頒馬 來西亞拿督。
他提醒台商,前進東協確實可受惠於市場規模夠大,基礎勞工現在 也比大陸便宜,但是除了新加坡,東南亞各國執政者變化快,政策難 以延續,要取得技術人才亦有難度;若台商想要發展電子商務,金融 業可引用台灣建制的金流平台,但需有完善的在地物流業者搭配,才 能順利發展。
本次的東協千大台商調查,銀行業(包括分支及辦事處)計226家 ,保險業及證券業各11家,合計共有248家金融機構在海外設點服務 台商。劉任表示,台資金融業要開放思維,不僅服務自己人,也要持 續力拚打入當地市場,尤其貿易戰引發新一波的大遷徙,能為已在東 協布局的台商金融業,帶來新商機。
據劉任觀察,銀行業要進入外國市場經營,確實不容易,進榜東協 台商千大的金融業中,獲利前三名的業者,都是透過參股當地的上市 公司,也因此,雖然獲利高,但多數仍未擁有過半的股權。這是台灣 業者可以注意的一項特點。
劉任還說,政府相當關注金融業的海外曝險情況,因此金融業在海 外打亞洲盃,確實有其辛苦之處,他建議政府適度讓政策鬆綁,或差 異化式的開放,讓大型金控公司在東南亞布局時,可自由地運用資金 。
台商金融業於海外發展的未來性到底如何?劉任認為,台灣對東協 市場開發要有企圖心,要打造屬於自己的「淡馬錫」。如何協助廠商 ,是政府在制定政策時必須思考的重點。例如,由官股與民股結合, 一起赴東南亞當地尋找適合的金融企業投資,取得過半股權,如此便 能更進一步協助台資企業,經營東協市場。
負責新南向台商投資調查的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指出,台商在東協國家的表現相當亮眼,可以概括為「五個聚焦、一個新亮點」。這個新亮點就是,東協將成為科技產業的新樂園,各國都將通訊基礎建設視為戰略產業,重點發展智慧型手機、半導體晶圓製造、醫療設備、通訊等行業。台商們要準備好迎接競爭的挑戰。
劉任強調,轉單效應是本次調查的主要焦點之一。在貿易戰持續影響下,全球經濟成長放緩,但東協卻迎來轉單效應,為台商帶來商機。調查顯示,台商千大營收總額突破4兆元,比去年成長19.24%,有321家台商營收成長率超過22%。這顯示轉單效應不僅帶來商機,也是台商營收成長的關鍵因素。
調查還發現,台商千大稅後淨利超過1,022億元,共有722家台商獲利。與過往數據相比,東協台商獲利家數已連續兩年超過七成。對於有意向東協投資的台商,劉任提醒兩點:一是東協出口預計在2023年成長30%~50%,台商要加快布局速度,否則可能錯過機會;二是東協通訊基礎建設正在迅速發展,電子業者應把握商機,迎接產業高峰期。
台灣企業在全球供應鏈變局中,尋找新機遇的腳步不斷加快。近期,工商時報與中華徵信所聯手舉辦「壯闊東協台商雄起」系列論壇,聚焦產業發展趨勢。會議由總編輯梁寶華主持,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中租控股策略長廖英智、商研院所長曾志成等業界重量級人士共同參與,共同探討東協市場的未來發展。
論壇上,劉任總編輯指出,電子業在東協市場的投資熱潮中扮演關鍵角色,其中神達電腦等台商早在1988年便開始布局。隨著貿易戰的爆發,廠商紛紛調整據點策略,加速在東協市場的布局。
廖英智策略長則強調,金融服務業的發展與台商的進軍密不可分,中租迪和在泰國、越南等地早已開拓市場。他強調,台商在東協市場的發展,關鍵在於「本土化」的深度,與當地企業的合作是成功關鍵。
印尼駐台經濟貿易辦事處投資部主任斐道斯表示,印尼擁有龐大的人力資源和低廉的工資,適合勞力密集型企業發展。在貿易戰背景下,印尼的穩定環境和地理位置成為台商投資的優勢。
曾志成所長則認為,肺炎疫情和貿易戰改變了產業鏈的生態,台商應該把握產業升級與市場結合的機遇,把握伊斯蘭世界的人口紅利市場。
前進東協的浪潮正在蔓延,嗅覺敏銳的台商當然不會也不能缺席。為此,工商時報與中華徵信所聯手舉辦「壯闊東協台商雄起」系列論壇,首場就產業面的問題進行討論。由總編輯梁寶華主持,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中租控股策略長廖英智、商研院所長曾志成,以及印尼駐台經濟貿易辦事處投資部主任斐道斯等人共同參與,分享東協國家未來的發展趨勢及產業願景。以下是座談會的紀要:
這一波的東協投資熱,電子業扮演相當關鍵的角色。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表示,電子零組件銷售及電腦機器周邊軟體產業,已是目前東協台商投資規模的前兩大產業。他強調,台商電子業在東協的發展相當早,1988年即開始布局,代表性業者為神達電腦,並引入了一條龍式的電子生產工廠。而電子業者加速布局的腳步,與貿易戰爆發以來,廠商重新調整據點策略有很大的關係。
中租迪和策略長廖英智則認為,以金融服務業來說,最早當然是跟著台商的一起走,中租很早就在泰國、越南經營,而低廉的勞工、土地容易吸引製造業來此設廠,將商品外銷到各國,當地的製造業也會跟著一起發展。
經過一段時間,決勝的關鍵還在於「本土化」的深度,不只是任用當地的幹部和與當地企業往來,連公司的進一步擴張,都要思考與當地具有規模的企業集團合作,一起開發市場。
廖英智強調,南向國家即使都是信奉回教,經營者的角度來看仍有很大的不同。例如馬來西亞跟印尼,一個極為保守一個卻相對開放,地理環境雖然接近,投資人不能憑著想像就進去。台商前進東協,必須在當地合作夥伴協助下,加速服務的微調、產品的差異,企業才能順利發展。
印尼駐台經濟貿易辦事處投資部主任斐道斯也說,由於印尼擁有龐大的人力資源,工資也低廉,適合勞力密集型企業發展,當貿易大戰讓整個國際社會出現動盪時,印尼還擁有穩定的環境,地理位置可輻射到世界上主要的地區,可做為台商選擇投資的參考。
商業研究院所長曾志成認為,肺炎、貿易戰改變了產業鏈的生態,現在連中國大陸的廠商,都搶著進駐東協,原本佇立於南向國家的台商們,不應只把產品做好加工外銷而感到滿足,應該要思考產業升級與市場的結合,把握伊斯蘭世界的人口紅利市場。
劉任首先強調,方興未艾的轉單效應是主要焦點之一。因為,在貿易戰持續干擾的情勢下,全球經濟成長趨緩,但東協反迎來轉單效應,助攻台商,表現得可圈可點。本次調查台商千大營收總額突破4兆元,較上年大幅成長19.24%,營收成長率達兩位數的台商更有321家之多,增幅超過22%,可見轉單效應,不僅為台商帶來商機,更是使其營收成長力道顯著關鍵因素。
第二個焦點是,台商千大稅後淨利超過1,022億元,共計722家台商獲利。如何過往的統計數據一起觀察,東協台商獲利家數已連兩年超過七成;第三點則與家數的成長有關係。對於有意前往東協投資的台商,劉任也提醒兩點。第一,東協地區出口在2023年,可望成長30%∼50%,台商布局速度要快,否則可能錯過立足的機會;第二,東協通訊基礎建設產業如火如荼進行中,台商電子業者應把握商機,迎接新一波的產業高峰期。
2020年,5G技術正式登場,台灣政府也推出一系列政策來推動這項技術的發展。隨著全球5G建設支出的不斷增加,預計到2025年將達到9,750億美元,亞太地區成為最大市場。這不僅帶來消費者的便利,對台灣資通訊產業的技術版圖也有著深遠的影響,並為行動通訊產業開啟了新的服務機遇。 今年適逢《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50週年,CRIF中華徵信所與工商時報聯合舉辦《名家論壇》系列座談,回顧台灣企業發展,檢視產業變遷,並前瞻台灣經濟。其中,以「5G發展與台灣產業前景」為主題的第二場座談,由工商時報總主筆葉玉琪主持,CRIF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擔任引言人,並邀請了多位學者專家進行專家與談。 葉玉琪在會上提到,5G技術對於人們的生活將帶來「鋪天蓋地」的影響,從日常生活到各種行業,都將因為5G的運用而發生巨大變革。與談專家們強調,5G與台灣資通訊產業的結合,將開啟一個新的世代,為台灣帶來面向世界市場的無限商機。 劉任在會上提到,CRIF中華徵信所關心的是,在5G技術改變未來人類生活的背景下,台灣應該扮演什麼角色?他們從企業統計分析出發,勾勒出台灣5G產業的圖像。根據數據,2019年台灣5G上中下游概念股總營收達10.03兆元,稅後淨利6,550億元,5G對總營收的貢獻度達25%,預計今年總營收至少有2.5兆元,稅後淨利貢獻度可達1,638億元。 劉任進一步分析,全球5G產業鏈投資額預計在2020至2035年間將達到4兆美元,其中中國大陸約占30%。由5G技術驅動的全球產業應用將創造超過12兆美元的銷售額。在全球5G產業的競爭中,蘋果、高通、美國電塔、思科以及AT&T等跨國科技公司將成為大贏家。雖然台灣有台積電這樣的強大後盾,但台灣在全球5G的定位以及5G服務的發展前景,以及華為供應鏈在美國干擾下的未來,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今年亦是《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第50週年,編制機構CRIF中華徵信所與工商時報共同舉辦《名家論壇》系列座談,邀請學者專家共同回顧台灣企業發展、檢視台灣產業變遷,並透過政府政策前瞻台灣經濟。【5G發展與台灣產業前景】是本系列第二場,由工商時報總主筆葉玉琪主持,CRIF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擔任引言人,邀請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所長蘇孟宗,野村綜合研究所副總經理陳志仁,遠傳電信企業客戶事業群協理梁翔渝,進行專家與談。
葉玉琪表示,大家對於5G的想像是「鋪天蓋地」,對所有層面都有影響,在5G的充份運用下,人們將來的生活會有很大的改變,一般比較熟悉的像無人車、影像傳輸等。本次論壇多位與談專家描述的5G結合台灣資通訊產業,將開啟下一世代的新局面,讓台灣面向世界市場有無限的商機。
劉任指出,5G會改變未來人類生活,台灣發展5G的角色和位置在哪裡?是CRIF中華徵信所關心的問題。CRIF中華徵信所從企業統計分析著手,勾勒台灣5G產業圖像,總計有73檔5G上中下游概念股,2019年總營收達到10.03兆元,較2018年成長1.45%;合計稅後淨利6,550億元,較2018年成長1.22%,以平均營收25%來計算5G貢獻度,今年總營收至少也有2.5兆元的貢獻,稅後淨利貢獻度可達1,638億元。
劉任並分析,全球5G產業鏈投資額在2020∼2035年期間預計約有4兆美元,其中中國大陸約占30%;與此同時,由5G技術驅動的全球產業應用將創造超過12兆美元的銷售額。5G的大贏家,會是蘋果、高通、美國電塔、思科以及AT&T這些軟硬跨國科技公司,台灣雖然有台積電有豐富的蘋果訂單,但更大的面向來看,台灣在全球5G的位置在哪裡?台灣的5G服務又會是怎樣的情況?在美國干擾下,華為供應鏈又要何去何從?都很值得產官學的探討。
CRIF中華徵信所表示,5,000大企業的衰退關鍵,在於中國大陸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地,但美中貿易戰正在瓦解大陸世界工廠地位,這形同改變台灣在全球供應鏈的出貨模式,使長達27年的「兩岸產業共榮」時代宣告瓦解。
CRIF中華徵信所認為,台灣應以美國為中心超前部署,方向有二,一是針對美國未來十年的新需求,用政策來布建台灣的新供應鏈。例如研究哪些產品值得投入,涉及到哪些領域的產業要被納入,如何扶植重點公司進行超前部署,把新的供應鏈組建起來。
其次是對大陸以外的全球市場進行出口比重提升分配。例如台灣想將對美國的出口比重由14%提升到28%,就要先看台灣出口到大陸的產業及產品配置情況、能移轉到美國市場有多少、移轉到其他市場的有多少,需要分幾階段或幾年達成等。
CRIF中華徵信所指出,5,000大企業去年營收總額由2018年的37兆3,024億元,微幅上升至37兆5,035億元,再創新高,但僅微幅成長0.61%,為近三年成長率最低,且是連續兩年營收成長率下降,顯示5,000大企業的營收成長動能確實因貿易戰而萎縮。去年營收成長僅2,300家,是三年新低,較2018年減少541家。
CRIF中華徵信所最近發布了一項報告,指出在新冠疫情的影響下,台灣50家觀光業者的營收受到重創。不過,在這波困難當中,還是有七家公司在觀光業重創下逆勢成長,實現了三成長的亮眼成績。這50家觀光業者包括了上市、上櫃、興櫃及公開發行公司,其中亞果遊艇、豆府、揚秦國際、亞洲藏壽司和八方雲集等公司表現突出。
亞果遊艇因為經營金字塔頂級客戶,發行會員卡搶手,今年營收未受疫情影響,反而成長了57.94%。亞果遊艇集團董事長侯佑霖所經營的公開發行公司亞果,也因購併燦星而進一步強化市場地位。而豆府則以涓豆腐等韓式料理品牌為主,今年1、2月營收表現出色,3月微衰退,4月下滑23%,但5月以1.61億元創下今年單月新高,顯示其品牌實力。
揚秦國際則是興櫃公司,手上握有麥味登、REAL真.烘焙坊及炸雞大獅三品牌,不畏疫情今年仍然展店積極,前五月每月營收都在1億元之上,5月營收更為2019年以來的單月新高。亞洲藏壽司則在4月業績大滑後,5月立即回升到1.81億元,創下今年單月次高,累計前五月營收年增8.67%。
公發公司八方雲集則因應疫情結合線上訂餐及快送、增加新產品,除了1月營收持平外,2月至5月均較去年同期成長,5月以4.20億元寫下去年11月以來單月新高。遠雄悅來歷經今年2月至4月的度小月後,5月營收快速回溫至0.34億元,累計前五月營收得以維持2.57%的小幅成長。知本老爺酒店則因以散客為主,較不受團客流失影響,5月營收回溫至2,300萬元之上,累計前五月營收也能維持1.59%的小幅成長。
CRIF中華徵信所強調,這七家觀光業者能夠在疫情中創出好成績,關鍵在於他們有屬於自己經營的特質、良好品牌形象、敢於危機入市,以及服務貼心培養長期客戶。
50家觀光業者包含上市、上櫃、興櫃及公開發行公司;三成長意指,5月營收較4月成長、5月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前五月營收也較去年同期成長。
累計前五月營收成長最多的,為亞果遊艇,因為經營金字塔頂級客戶,發行會員卡搶手,今年營收未受疫情影響,反而成長57.94%。亞果甫購併燦星,為亞果遊艇集團董事長侯佑霖所經營的公開發行公司。
營收成長第二高的則是豆府,前五月營收成長16.52%。以涓豆腐等韓式料理品牌為主的豆府,今年1、2月營收表現出色,3月微衰退,4月下滑23%,5月1.61億元創下今年單月新高,顯示涓豆腐的品牌軟實力可在最短時間內喚回老客戶。
第三名為興櫃公司揚秦國際,前五月呈現12.54%的雙位數成長。揚秦手上握有麥味登、REAL真.烘焙坊及炸雞大獅三品牌,不畏疫情今年仍然展店積極,不但前五月每月營收都在1億元之上,5月營收更為2019年以來的單月新高。
第四名為亞洲藏壽司,雖然4月業績大滑一跤,營收下滑至1.29億元,不過5月立即回升到1.81億元,創下今年單月次高,累計前五月營收年增8.67%。
第五名為以鍋貼聞名的公發公司八方雲集,因應疫情結合線上訂餐及快送、增加新產品,除了1月營收持平外,2月至5月均較去年同期成長,5月以4.20億元寫下去年11月以來單月新高。
遠雄悅來歷經今年2月至4月的度小月後,5月營收快速回溫至0.34億元,並因今年1月營收大幅成長84%,使得公司累計前五月營收得以維持2.57%的小幅成長。
知本老爺酒店3月及4月雖然分別出現16%及26%的衰退,4月營收甚至滑落至2,000萬元以下,不過因為以散客為主,較不受團客流失影響,5月隨疫情緩和,營收回溫至2,300萬元之上;累計前五月營收也能維持1.59%的小幅成長。
CRIF中華徵信所表示,這七家觀光業者能相對其他業者在疫情中創出好成績,關鍵在於有屬於自己經營的特質、良好品牌形象、敢於危機入市,以及服務貼心培養長期客戶。
【台灣金融新聞】 哇靠,台灣金融界又有一件大事在進行中啊!你們知道嗎?我們的開放銀行(OPENBanking)正在緊锣密鼓地進行中,這可是跟國際趨勢相關連的大事情呢!金管會和銀行公會去年就開始規劃,現在已經進入第二階段了,好厲害吧! 這個開放銀行啊,現在是由我們的財金公司主導,第一階段就有25家銀行和中華郵政加入,還有七家TSP業者參與,真的超級有勢力。目前,我們已經上線了「公開資料查詢」,還提供了存款、貸款和其他銀行服務的API,每月的使用量平均有90~100萬筆,真的超級方便。 但是,話說回來,第二階段還有個很重要的部分,就是信評資料。結果呢,目前參與的七家TSP業者竟然沒有這個背景,這不是在開玩笑吧!那麼,誰能來拯救這個局面呢?這時候,我們就看到了CRIF中華徵信所的身影。 這家公司的母公司CRIF集團,可是有推動客製化「供應鏈平台服務」的強大能力,他們還有超強的商業資訊平台SkyMinder,對吧?他們的總經理郭曉薇還說,從3月份開始,企業對徵信服務的需求增長了5%,這不是明顯告訴我們,信評資料的即時服務是多麼重要嗎? 所以,我們可以期待CRIF中華徵信所能夠在開放銀行的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讓我們的金融服務更加完善和便利。這個趨勢,真的讓人期待未來會有什麼樣的變化啊!
開放銀行在台灣的落實,目前由財金公司主導,除第一階段已有25家銀行、中華郵政完成「公開資料查詢」上線,有七家TSP業者參與,至於第二階段的帳戶整合、消費推薦需要API架接,財金公司最新統計,共計18支API,應用項目共分為存款類、貸款類、其他銀行服務三大項目,去年迄今每個月的使用量平均90∼100萬筆,提供個人金融資訊查詢與低風險金融申請服務,可作OPENAPI的第二階段成果。
在三階段落實開放銀行的規劃中,第二階段的漸進發展還包括信評資料,可是目前參與的七家TSP業者完全沒有該項目的背景。擁有「徵信科技」解決方案跨國能力的CRIF中華徵信所,卻尚未融入台灣的開放銀行架構。
目前CRIF中華徵信所運用母公司CRIF集團,推動客製化「供應鏈平台服務」,就商業徵信領域提供「API資料庫串接」、「一站式供應鏈管理平台」兩大客製化服務,結合中華徵信所累積近百萬筆的台灣企業資料庫與CRIF集團全球商業資訊平台SkyMinder的商業大數據優勢。
CRIF中華徵信所總經理郭曉薇表示,3月以來企業的徵信服務需求成長5%,顯示企業需要信評資料的即時服務,應考量在開放銀行進程中確切落實。
新冠肺炎疫情陸續緩和,但對台灣企業的影響卻是複雜多變。根據CRIF中華徵信所的最新統計,今年前四月台灣公開發行公司的營收表現,各產業呈現截然不同的面貌。在這波疫情中,177家半導體業的綜合年成長達到逾二成,顯示了其強大的抗風險能力,而56家觀光事業群則整體衰退近三成,讓人不禁為其未來感到擔憂。此外,還有29項產業的營收出現衰退,其中內需產業受創最為嚴重。
CRIF中華徵信所於26日發出警告,指出疫情不僅顯露出國際產業鏈的變數,也讓台灣企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由於台灣企業高度接軌國際產業供應鏈,若產業鏈發生重整或移轉,台灣企業可能會受到波及。因此,CRIF中華徵信所呼籲企業要特別謹慎,做好風險預防。
該所對2,301家公開發行公司進行了分析,包括上市、上櫃、興櫃、公開發行公司。結果顯示,這些公司在今年前四月的總營收較去年同期衰退了6.76%。在35大類產業中,有29個產業的營收下滑,但也有6個產業維持正成長,分別是半導體業、電子商務、電子通路業、資訊服務業、電子零組件業和汽車工業。
在這些產業中,半導體產業的年成長率最高,達到21.97%。這主要得益於全球對半導體產品的巨大需求。而電子商務業也因為居家工作的人數增加而顯現出良好的成長勢頭,年成長率達到12.46%。不過,這些成長都是基於特定情況下的,例如汽車工業的成長可能受到基期因素的影響。
CRIF中華徵信所還提醒,中美貿易戰的持續升溫,以及進入旺季的電子業,都讓台灣企業需要關注國際產業鏈的變數。由於產業鏈的重整或移轉,台灣企業可能會遭受波及。這就像疫情全球大流行時,各國採取的封城與隔離措施,讓供應鏈面臨更多不確定性。
在觀光業方面,由於台灣限制外國人入境以及民眾減少外出,這個產業的營收高居衰退產業之首,年衰退率達到27.92%。其次是油電燃氣業、橡膠工業、電器電纜、紡織纖維、鋼鐵工業、塑膠工業、證券期貨、水泥工業和玻璃陶瓷等產業,這十大產業的年成長衰退幅度都在15%以上。
CRIF中華徵信所總經理郭曉薇表示,企業在面對這些挑戰時,應該擴大供應商風險管理的範圍,並持續強化內部信用風險的管理能力。同時,對於國內外合作夥伴的經營穩健程度與信用風險應進行更嚴格的評估,並適時調整給予的信用額度,以避免因疫情等限制措施影響企業營運。
CRIF中華徵信所26日提醒,疫情凸顯國際產業鏈的變數太多,台灣企業高度接軌國際產業供應鏈,可能會因產業鏈重整或移轉而遭受波及,需特別謹慎。
CRIF中華徵信所分析2,301家公開發行公司,包括上市、上櫃、興櫃、公開發行公司,共計2,301家公司前四月總營收,發現整體較去年同期衰退6.76%,35大類產業中有多達29個產業呈現營收下滑,但有六個產業維持正成長,包括半導體業、電子商務、電子通路業、資訊服務業、電子零組件業、和汽車工業。
其中,半導體產業年成長高達21.97%,電子商務拜居家工作之賜,年成長12.46%,整體電子製造產業雖然在疫情中表現相對出色。至於汽車工業情況比較特別,應是比較基期因素,而非真正業務衝刺帶來的成長。
CRIF中華徵信所也提醒,中美貿易戰持續升溫,正要進入旺季的電子業,需關注國際產業鏈的變數,台灣業者會因產業鏈重整或移轉而遭受波及,一如疫情全球大流行以來,各國採取封城與隔離措施造成供應鏈更多不確定性。
由於台灣限制外國人入境以及民眾減少外出等因素,該所研究團隊指出,觀光事業的營收高居衰退產業之首,其次是油電燃氣業,橡膠工業,電器電纜,紡織纖維,鋼鐵工業,塑膠工業,證券期貨,水泥工業,玻璃陶瓷等,這十大產業年成長的衰退幅度,都在15%以上,最慘的觀光業衰退達27.92%。
CRIF中華徵信所總經理郭曉薇表示,供應商風險管理也須擴及至更多面向,建議台灣企業持續強化內部信用風險的管理能力,並且更審慎評估國內外合作夥伴的經營穩健程度與信用風險,給予的信用額度更須視情況適時調整,避免因疫情等限制措施影響企業營運。
報告指出,我國今年經濟走勢在新冠病毒影響下,顯得相當詭異。因為大陸全國性封城,今年以來台灣產業供應鏈一直表現緊張,IMF預測台灣經濟成長率會下滑至負4.1%,今年首季上市公司總營收也衰退了7.10%,但官方資料顯示,台灣首季出口金額卻較去年同期成長3.7%。
其次,今年以來許多中小企業受到疫情影響,營運支撐不住,但至3月底台灣的設立公司總家數為70萬8,019家,還反較2019年底增加了2,465家。
進一步看,今年前三月新設立公司高達9,849家,也較2019年同期新設立9,208家公司小增641家。再以今年前三月解散、撤銷及廢止公司家數為7,404家來看,更較2019年同期的8,694家大幅減少1,290家。
新增公司家數增加,解散、撤銷及廢止公司家數減少,怎麼看都不像不景氣。
退票張數及退票金額方面,今年前三月退票總張數為19,341張,遠低於2019年同期的24,145張、2018年同期的35,427張。前三月總退票金額110.18億元,也低於2019年同期的129.97億元及2018年同期的195.73億元。
【台北訊】近期,CRIF中華徵信所發布了一份報告,揭示了台灣上市公司在2019年的中國大陸投資獲利再創歷史新高的現實。雖然中國大陸經濟受到美中貿易戰的衝擊,整體經濟形勢快速緩慢,但台灣企業在這個過程中卻逆勢上揚,讓人驚艷。 報告指出,2019年台灣上市公司認列中國大陸轉投資事業的收益,達到了3,744.20億元,這是過去十年來第五次創下新高。這一數字不僅反映了台灣企業在對岸的投資成效,也顯示了在面對外圍環境的挑戰時,台灣企業的應對策略。 從產業別來看,電子產業是這次獲利的最大受益者。過去十年,電子產業的大陸投資收益除了2013年外,其他九年都佔了整體上市公司的六成以上。其中,2012年、2014年、2015年、2016年的投資收益占比都超過了七成,2015年更是高達84.29%。 然而,自2017年起,電子產業在大陸的收益占比就沒有再超過70%。2019年雖然電子產業的大陸投資收益創下了2,507.78億元的新高,但整體占比僅為66.98%。這一數字顯示,台灣上市公司的中國大陸投資收益成長並不僅依賴電子產業,而是逐漸延伸到其他產業。 這份報告對於台灣企業而言,既是一個警鐘,也是一個機遇。在面對外圍環境的變化時,台灣企業需要更加靈活地調整策略,不僅要堅守電子產業的優勢,還要拓展其他產業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