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經濟部將在今(27)日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會議前夕,行政院長蘇貞昌昨日表示,電是民生必需的,但如今發電成本因戰爭與疫情關係翻倍上漲,使台電負擔沉重,最終不管如何都尊重委員會決議。
台灣電價已凍漲四年,目前看來漲價的必備因素全都具備,外界也推測漲電價機率相當高。對於電價到底要不要漲?漲多少?漲的是民生用電還是工業用電?均是外界關注焦點。
蘇貞昌表示,發電成本無論是油、天然氣、煤炭,都因為戰爭和疫情翻倍成長,所以台電的負擔非常沉重,該怎麼讓供電永續、怎麼提供民生用電、怎麼拚經濟,政府都會全方位來考量;電價審議委員會也會從方方面面來做最審慎的評估、最好的考量,不論結果如何行政院都給予尊重。
在今年3月底的電價費率審議會上,考量到2021年下半年起國際油價上漲,再加上俄烏戰爭甫開打,情勢未明,學界代表全數認為應漲電價,商業代表則意見分歧,如工總認為可適度調整,但是商總則是以服務業、餐飲業才走出谷底,不應再調整電價打擊。因此,電價暫不決定,先觀望戰事發展。
電價決策延宕三個月後,根據知情官員指出,本次學界委員對於漲電價的態度參半,一改3月時全面一致堅定調漲,主因是台灣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高達3.39%,此時調漲電價將會讓物價漲幅也難以煞車;即使真的要漲,也須研究對物價影響最小方案。
台灣電價已凍漲四年,目前看來漲價的必備因素全都具備,外界也推測漲電價機率相當高。對於電價到底要不要漲?漲多少?漲的是民生用電還是工業用電?均是外界關注焦點。
蘇貞昌表示,發電成本無論是油、天然氣、煤炭,都因為戰爭和疫情翻倍成長,所以台電的負擔非常沉重,該怎麼讓供電永續、怎麼提供民生用電、怎麼拚經濟,政府都會全方位來考量;電價審議委員會也會從方方面面來做最審慎的評估、最好的考量,不論結果如何行政院都給予尊重。
在今年3月底的電價費率審議會上,考量到2021年下半年起國際油價上漲,再加上俄烏戰爭甫開打,情勢未明,學界代表全數認為應漲電價,商業代表則意見分歧,如工總認為可適度調整,但是商總則是以服務業、餐飲業才走出谷底,不應再調整電價打擊。因此,電價暫不決定,先觀望戰事發展。
電價決策延宕三個月後,根據知情官員指出,本次學界委員對於漲電價的態度參半,一改3月時全面一致堅定調漲,主因是台灣5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高達3.39%,此時調漲電價將會讓物價漲幅也難以煞車;即使真的要漲,也須研究對物價影響最小方案。
全台用電迭創新高,繼22日尖峰負載3,926.6萬瓩,創歷史用電新高後,昨(23)日尖峰負載出現在13時40分達3,994萬瓩,再度刷新紀錄,昨日備轉容量251萬瓩,備轉容量率約6.28%,不僅連兩天刷新歷史紀錄,更連四天刷新6月的紀錄。
至於昨日備轉容量251萬瓩,備轉容量率6.28%,備轉容量率燈號亮出「供電吃緊」的黃燈,更在16時、17時一度亮起「供電警戒」橘燈。昨天中午台北市信義區永吉路、虎林街一帶一度跳電,共計1,021戶停電,原因是線路開關跳脫。
台電表示,原預期7月下旬才會打破4,000萬瓩,但今日將召開供電會議檢討未來兩周負載,預估有機會超過4,000萬瓩。
台電說明,今年用電增加主因汽電共生業者過去都會將餘電出售給台電及科技廠。但因今年燃煤價格高達每噸400美元以上,導致汽電共生業者寧可選擇少發。
至於昨日備轉容量251萬瓩,備轉容量率6.28%,備轉容量率燈號亮出「供電吃緊」的黃燈,更在16時、17時一度亮起「供電警戒」橘燈。昨天中午台北市信義區永吉路、虎林街一帶一度跳電,共計1,021戶停電,原因是線路開關跳脫。
台電表示,原預期7月下旬才會打破4,000萬瓩,但今日將召開供電會議檢討未來兩周負載,預估有機會超過4,000萬瓩。
台電說明,今年用電增加主因汽電共生業者過去都會將餘電出售給台電及科技廠。但因今年燃煤價格高達每噸400美元以上,導致汽電共生業者寧可選擇少發。
國內電價喊漲,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昨(23)日直言:「這是沒辦法的」,因為天然氣、煤都漲價。他並強調,「工業要負擔,民間也要負擔。」這(通膨)是全世界性的狀況。至於他會不會因電價漲出走,王文淵則說:「我要去哪裡?台灣是個島耶,我一直走就掉海裡。」
針對電價議題,台塑四寶董事長日前在自家股東會上曾多次發言,加上這是王文淵自今年3月中辭去工總理事長後首度露面,因此王文淵對調漲電價態度,對於下周一(27日)將召開的經濟部電價審議委員會,有相當關鍵的影響力。
王文淵昨天出席台塑集團旗下DRAM大廠南亞科新廠動土典禮,針對電價議題,釋出以上看法。媒體提問電價漲幅應該多少,王文淵回答:「總不能台電都虧、我們都虧。」實際要漲多少「很難講」。
業界盛傳,經濟部下周的電價審議委員會中只漲工業用電大戶,引發部分工商企業人士不滿,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日前砲轟:「若只漲用電大戶,是在處罰企業,企業一定會出走」。
王文淵被問及企業是否會因電價調漲選擇出走時,一開始以「我也不知道」回應。媒體追問他是否會出走?王文淵則說:「我要去哪裡?台灣是個島耶,我一直走就掉海裡。」
王文淵坦言,調漲電價「這是沒辦法的。」全世界原物料都在漲價,天然氣、煤都在漲,工業要負擔、民間也要負擔,這是全世界性的狀況。
據了解,由於電價連續凍漲八次,早已遠低於發電成本,因此台塑化董事長陳寶郎曾表示,因為目前電價太低,反而造成企業與民眾浪費電而不自知,所以應該要合理反映發電成本。也就是說,王文淵所說可能暗示此次電價調整可能還有變數,可能並非一次漲足而採多次調漲方式進行。
市場也關注攸關台灣DRAM發展關鍵的南亞科未來營運是否會因國內電價調整而受影響,南亞科總經理李培瑛回應,對半導體廠而言,設備等成本更高,電力成本只是總成本一部分,電價若上漲,雖使南亞科生產成本增加,但因整體成本比例低,影響不大。
針對電價議題,台塑四寶董事長日前在自家股東會上曾多次發言,加上這是王文淵自今年3月中辭去工總理事長後首度露面,因此王文淵對調漲電價態度,對於下周一(27日)將召開的經濟部電價審議委員會,有相當關鍵的影響力。
王文淵昨天出席台塑集團旗下DRAM大廠南亞科新廠動土典禮,針對電價議題,釋出以上看法。媒體提問電價漲幅應該多少,王文淵回答:「總不能台電都虧、我們都虧。」實際要漲多少「很難講」。
業界盛傳,經濟部下周的電價審議委員會中只漲工業用電大戶,引發部分工商企業人士不滿,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日前砲轟:「若只漲用電大戶,是在處罰企業,企業一定會出走」。
王文淵被問及企業是否會因電價調漲選擇出走時,一開始以「我也不知道」回應。媒體追問他是否會出走?王文淵則說:「我要去哪裡?台灣是個島耶,我一直走就掉海裡。」
王文淵坦言,調漲電價「這是沒辦法的。」全世界原物料都在漲價,天然氣、煤都在漲,工業要負擔、民間也要負擔,這是全世界性的狀況。
據了解,由於電價連續凍漲八次,早已遠低於發電成本,因此台塑化董事長陳寶郎曾表示,因為目前電價太低,反而造成企業與民眾浪費電而不自知,所以應該要合理反映發電成本。也就是說,王文淵所說可能暗示此次電價調整可能還有變數,可能並非一次漲足而採多次調漲方式進行。
市場也關注攸關台灣DRAM發展關鍵的南亞科未來營運是否會因國內電價調整而受影響,南亞科總經理李培瑛回應,對半導體廠而言,設備等成本更高,電力成本只是總成本一部分,電價若上漲,雖使南亞科生產成本增加,但因整體成本比例低,影響不大。
經濟部長王美花昨(23)日指出,俄烏戰爭導致國際燃料成本大漲,也讓台電、中油財務壓力增加;全世界電價都在漲,台灣電價在全世界來說非常低,「我們只是要做合理反映」,將交由下周一召開的電價審議委員會決定是否調漲。
據了解,台電提出多種漲價組合,包含住宅用電原則不漲,或是調漲每月達700度或1,000度以上的住宅大戶;店家方面,則考慮小商家不調漲或調漲1,500度以上商家。
針對工商用電大戶部分,台電有提出8%,或甚至10%以上的調幅,但會將電影院、百貨業及賣場等內需型服務業排除,藉此不要影響到民生經濟;但是最終是否會選擇調漲、如何調漲都必須由電價審議委員會決定。
王美花昨天出席南亞科12吋新廠動土典禮,她證實下周一召開審議會,並提出「合理反映成本」的說法,外界解讀調漲電價已經箭在弦上。
對工商大老擔心只漲工商大戶將造成製造業出走,王美花解釋,雖然近幾年成本上漲,但台灣目前電價在全世界來說非常低,「其他國家只有比台灣更貴、更高,我們只是要就整個方向來做合理的反映」。
國內電價至今已經「連八凍」,電價審議委員會3月29日破天荒未達成結論,當時決定觀察俄烏戰爭、國際情勢對燃料成本的相關影響,再召開臨時會審查電價方案。
王美花指出,受到俄烏戰爭影響,燃料價格成本比去年開戰前增加三、四倍,對台電、中油財務成本壓力相當大。台電已經提出許多方案,不過經濟部還要考慮國際原料、國營事業財務及民生物價等因素,下周一召開電價審議委員會,由產官學共同決定是否調漲。
台電今日將召開股東會,會中將會揭露預估今年虧損達到上千億元,官員表示,電價調漲不可能以讓台電轉虧為盈為目標,而是在台電持續吸收虧損情況下,確保其營運安全。
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昨天也說,俄烏戰爭影響國際燃料成本,增加中油、台電財務負擔,但這只是考量因素之一,民生物價的穩定也須納入全盤考量。
據了解,台電提出多種漲價組合,包含住宅用電原則不漲,或是調漲每月達700度或1,000度以上的住宅大戶;店家方面,則考慮小商家不調漲或調漲1,500度以上商家。
針對工商用電大戶部分,台電有提出8%,或甚至10%以上的調幅,但會將電影院、百貨業及賣場等內需型服務業排除,藉此不要影響到民生經濟;但是最終是否會選擇調漲、如何調漲都必須由電價審議委員會決定。
王美花昨天出席南亞科12吋新廠動土典禮,她證實下周一召開審議會,並提出「合理反映成本」的說法,外界解讀調漲電價已經箭在弦上。
對工商大老擔心只漲工商大戶將造成製造業出走,王美花解釋,雖然近幾年成本上漲,但台灣目前電價在全世界來說非常低,「其他國家只有比台灣更貴、更高,我們只是要就整個方向來做合理的反映」。
國內電價至今已經「連八凍」,電價審議委員會3月29日破天荒未達成結論,當時決定觀察俄烏戰爭、國際情勢對燃料成本的相關影響,再召開臨時會審查電價方案。
王美花指出,受到俄烏戰爭影響,燃料價格成本比去年開戰前增加三、四倍,對台電、中油財務成本壓力相當大。台電已經提出許多方案,不過經濟部還要考慮國際原料、國營事業財務及民生物價等因素,下周一召開電價審議委員會,由產官學共同決定是否調漲。
台電今日將召開股東會,會中將會揭露預估今年虧損達到上千億元,官員表示,電價調漲不可能以讓台電轉虧為盈為目標,而是在台電持續吸收虧損情況下,確保其營運安全。
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昨天也說,俄烏戰爭影響國際燃料成本,增加中油、台電財務負擔,但這只是考量因素之一,民生物價的穩定也須納入全盤考量。
電價漲定了。經長王美花23日表示,受到俄烏戰爭持續,全球燃料 價格維持在高點,中油台電二家公司面臨很大的財務成本壓力,電價 調漲要考量國際原物料高漲、中油和台電財務成本、穩定物價並照顧 民生等面向,工作小組已提出數個方案,交由產官學組成的審議委員 會27日決定。
王美花23日出席「南亞科技新廠動土典禮」受訪表示,受戰爭持續 影響,全球的燃料價格持續在高點,跟去年沒有戰爭相比,燃料價格 今年漲了3∼4倍,燃料成本對台電、中油財務成本確實是很大壓力。
她說,國營事業同時肩負穩定物價政策目標,導致虧損擴大。工作 小組已經召開會議,對經濟部來說,若要調整電價還要考慮很多因素 ,包括國際原物料高漲、中油和台電財務成本、穩定物價並照顧民生 等面向,在審議委員會上讓產官學代表決定。
外界擔心只針對工業大戶漲電價會導致製造業出走。對此,王美花 表示,全世界許多國家在這一、二年陸續調漲電價,但台灣目前電價 在全世界來說非常低,其他國家只比台灣更貴更高,我們只是在整個 方向做合理反映。
對此,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也表示,審議委員會有一定機制,會衡 量各界意見及影響電價相關因素再做決定,政院予以尊重。他說,電 價議題眾所關注,國際趨勢影響一定要注意,像俄烏戰爭對國際燃料 成本影響,已比過去增加3∼4倍,「確實增加中油跟台電財政負擔, 是不爭事實」,但他也強調,產業發展、物價民生穩定,也要一併考 慮進去。
此外,台灣美國商會日前發布「2022台灣白皮書」,關心穩定供電 議題。王美花以南亞科新廠投資案為例說,廠商在投資前,就會與相 關單位進行事先評估,確保對廠商供電、供水無虞。王美花指出,短 期內,在用電較吃緊夏季會謹慎調度供應,但長期來說,政府現在正 進行「電力韌性」改革,改革事項包括電網韌性、再生能源搭配儲能 設施等措施與相關規範,甚至建設電網等,台電會持續努力改善。
王美花23日出席「南亞科技新廠動土典禮」受訪表示,受戰爭持續 影響,全球的燃料價格持續在高點,跟去年沒有戰爭相比,燃料價格 今年漲了3∼4倍,燃料成本對台電、中油財務成本確實是很大壓力。
她說,國營事業同時肩負穩定物價政策目標,導致虧損擴大。工作 小組已經召開會議,對經濟部來說,若要調整電價還要考慮很多因素 ,包括國際原物料高漲、中油和台電財務成本、穩定物價並照顧民生 等面向,在審議委員會上讓產官學代表決定。
外界擔心只針對工業大戶漲電價會導致製造業出走。對此,王美花 表示,全世界許多國家在這一、二年陸續調漲電價,但台灣目前電價 在全世界來說非常低,其他國家只比台灣更貴更高,我們只是在整個 方向做合理反映。
對此,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也表示,審議委員會有一定機制,會衡 量各界意見及影響電價相關因素再做決定,政院予以尊重。他說,電 價議題眾所關注,國際趨勢影響一定要注意,像俄烏戰爭對國際燃料 成本影響,已比過去增加3∼4倍,「確實增加中油跟台電財政負擔, 是不爭事實」,但他也強調,產業發展、物價民生穩定,也要一併考 慮進去。
此外,台灣美國商會日前發布「2022台灣白皮書」,關心穩定供電 議題。王美花以南亞科新廠投資案為例說,廠商在投資前,就會與相 關單位進行事先評估,確保對廠商供電、供水無虞。王美花指出,短 期內,在用電較吃緊夏季會謹慎調度供應,但長期來說,政府現在正 進行「電力韌性」改革,改革事項包括電網韌性、再生能源搭配儲能 設施等措施與相關規範,甚至建設電網等,台電會持續努力改善。
針對台灣美國商會昨(22)日指出,供電穩定性的隱憂,已是會員「愈來愈擔心的議題」,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表示,政府已考量用電成長,滾動檢討至2027年新增與除役機組時程規劃,確保逐年備用容量率可符合國內電力需求。
高仙桂也說,為穩定輸配電,政府將執行「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推動分散電網、強固電網工程。同時,為平衡用電負載,台電公司亦於去年設立電力交易平台,並開放日前輔助服務市場。
在促進永續未來,國發會3月已正式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並提出「12項關鍵策略」,2030年前將整合跨部會資源投入新台幣9,000億元,誘發民間投資4兆元。
關於改善勞動市場和建立人才庫方面,國發會則回應表示,行政團隊也於去年5月,正式推動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創新條例,鬆綁大學法等相關法規,由產業界與大學合作,共同培育本土人才。
目前已核定成立六所半導體學院、二所國際金融學院、人工智慧與循環經濟學院各一所。
高仙桂指出,今年6月台美宣布啟動「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正式展開台美經貿協定談判工作,是台美關係歷史性突破,也期望雙方採行堆積木方式,逐步達成簽訂BTA目標,也為台灣第二輪加入「印太經濟架構(IPEF)」創造更好條件與機會。
高仙桂也說,為穩定輸配電,政府將執行「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推動分散電網、強固電網工程。同時,為平衡用電負載,台電公司亦於去年設立電力交易平台,並開放日前輔助服務市場。
在促進永續未來,國發會3月已正式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並提出「12項關鍵策略」,2030年前將整合跨部會資源投入新台幣9,000億元,誘發民間投資4兆元。
關於改善勞動市場和建立人才庫方面,國發會則回應表示,行政團隊也於去年5月,正式推動重點領域產學合作創新條例,鬆綁大學法等相關法規,由產業界與大學合作,共同培育本土人才。
目前已核定成立六所半導體學院、二所國際金融學院、人工智慧與循環經濟學院各一所。
高仙桂指出,今年6月台美宣布啟動「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正式展開台美經貿協定談判工作,是台美關係歷史性突破,也期望雙方採行堆積木方式,逐步達成簽訂BTA目標,也為台灣第二輪加入「印太經濟架構(IPEF)」創造更好條件與機會。
經濟部下周將召開電價審議委員會,傳出用電大戶將一次調漲8%。台泥董事長張安平昨(22)日表示,支持政府逐步調漲電價,但強調應搭建相關配套。
對於配套方案,張安平提出四大建言,包括布建儲能設施與強化電網,另應將核能列為選項;此外,不應發展耗能而無建設性的產業,最後應提升台灣的能源效率。
張安平指出,政府打造綠能發電時,應強化儲能及電網系統的發展;其次,不要忽視核能新技術的未來發展,就算當前不考慮核能發電,但是人才培養不能放掉。
國際能源價格今年持續上漲,台電過去未反映燃料上漲成本,經濟部有意調漲電價8%,消息傳出後引發工商界反彈。台泥雖列名國內用電大戶,但是張安平卻說:「台灣電價跟水價都太便宜了,應該要漲。」
張安平表示,台灣電價與國際相比其實很便宜,而太便宜就會造成浪費,浪費容易導致「不夠用」,不夠反而更慘。他以歐洲國家今年第1季工業用電為例,義大利及德國每度平均電價以新台幣計都在10至12元之間,最便宜的土耳其也有4.4元,而台灣電價只有2.45元。
張安平說,台灣產業必須在國際上競爭,「如果只能在電價上生存,產業的未來性不高」。
不過,他也強調,雖然支持逐步調漲電價,但政府應有配套措施。首先,今年無論煤、油、天然氣價格都是倍數上漲,現在政府在發展綠能,發展綠電必須搭配儲能,綠電不儲存就會浪費;另外,配合綠能發展,台灣的電網系統也須更完備。
其次,全世界核能技術不斷發展,台灣不應該把核能的Option(選項)丟掉,政府現在不支持核電沒問題,但仍需培養足夠的人才,一旦有新技術發展起來時,才有辦法承接。
第三,現在很多人都在談「元宇宙」,發展「元宇宙」背後需要消耗很多能源。張安平舉例,每人每天使用手機3分鐘,一年下來會消耗45公斤的二氧化碳,相當於砍掉三棵樹。「元宇宙」若是無法成為優化產業的工具,只是在裡面創造一個為了賺錢的市場,就不應該成為政府鼓勵發展的項目。
最後,台灣的能源效率需要提升,雖然能源價格起來以後,可能有些百姓負擔不起,政府要如何透過配套平衡,要進一步思考。
對於配套方案,張安平提出四大建言,包括布建儲能設施與強化電網,另應將核能列為選項;此外,不應發展耗能而無建設性的產業,最後應提升台灣的能源效率。
張安平指出,政府打造綠能發電時,應強化儲能及電網系統的發展;其次,不要忽視核能新技術的未來發展,就算當前不考慮核能發電,但是人才培養不能放掉。
國際能源價格今年持續上漲,台電過去未反映燃料上漲成本,經濟部有意調漲電價8%,消息傳出後引發工商界反彈。台泥雖列名國內用電大戶,但是張安平卻說:「台灣電價跟水價都太便宜了,應該要漲。」
張安平表示,台灣電價與國際相比其實很便宜,而太便宜就會造成浪費,浪費容易導致「不夠用」,不夠反而更慘。他以歐洲國家今年第1季工業用電為例,義大利及德國每度平均電價以新台幣計都在10至12元之間,最便宜的土耳其也有4.4元,而台灣電價只有2.45元。
張安平說,台灣產業必須在國際上競爭,「如果只能在電價上生存,產業的未來性不高」。
不過,他也強調,雖然支持逐步調漲電價,但政府應有配套措施。首先,今年無論煤、油、天然氣價格都是倍數上漲,現在政府在發展綠能,發展綠電必須搭配儲能,綠電不儲存就會浪費;另外,配合綠能發展,台灣的電網系統也須更完備。
其次,全世界核能技術不斷發展,台灣不應該把核能的Option(選項)丟掉,政府現在不支持核電沒問題,但仍需培養足夠的人才,一旦有新技術發展起來時,才有辦法承接。
第三,現在很多人都在談「元宇宙」,發展「元宇宙」背後需要消耗很多能源。張安平舉例,每人每天使用手機3分鐘,一年下來會消耗45公斤的二氧化碳,相當於砍掉三棵樹。「元宇宙」若是無法成為優化產業的工具,只是在裡面創造一個為了賺錢的市場,就不應該成為政府鼓勵發展的項目。
最後,台灣的能源效率需要提升,雖然能源價格起來以後,可能有些百姓負擔不起,政府要如何透過配套平衡,要進一步思考。
經濟部即將在27日召開電價審議委員會臨時會,台電累計1∼5月虧 損將近500億元,希望在這次電價審議時,申請讓調漲電價打開3%天 花板限制,平均漲幅8%,或工業漲10%以上皆在考量之內。高層人 士說,全球都在調漲電價,但審議委員要求電價調漲方案必須對抗通 膨,避免對內需產業及民生產生衝擊為最大原則。預計這次工業用電 大戶,及1,000度以上豪宅用電應是漲定了!
據了解台電日前在電價審議會前工作小組向委員建議,盼這次同意 打破3%天花板上限,但委員要求台電所提方案務必考量通膨衝擊, 因此台電將以「拼圖」方式提出工業、商業及民生各種不同調漲腹案 ,其中民生用電以700度、1,000度為考量調整級距,若僅漲每月用電 1,000度以上豪宅,預估工業漲幅需達10%以上,平均調幅才能在8% 以內。
官員表示,國際煤價今年以來每噸已翻漲3∼4倍達400美元以上, IPP及汽電共生業者叫苦連天;天然氣價格在俄烏戰爭下水漲船高, 國際油價每桶110美元居高不下。因此台電前五月累計虧損近500億, 若加上去年成本高漲以來累虧更是鉅額,將在周五(24日)向股東說 明;中油今年以來虧損逾800億元,兩者合計虧損超過千億。
高層官員表示,各國都在調漲電價,但同時也以升息對抗通膨,台 電要適時反映成本,調漲電價勢不可免,但要以不衝擊內需及降低民 生影響為最大前提。
知情人士表示,電價委員要求台電提出調漲方案優先考量通膨,工 業用電將有3%、5%、8%、10%以上不等漲幅,且剔除影響民生的 工業一併納入考量;商業用電除1,500度以下小商家凍漲外,高壓表 燈營業用戶將剔除會影響物價的百貨及賣場;民生用電門檻則以700 度或1,000度以上調漲為考量,依這些「拼圖」反推平均漲幅,平均 漲幅8%只是其一選項,台電將估算要回收多少收入可以撐久一些。
高層說,電價確有上漲壓力,但各方意見落差甚大,工業代表認為 電價調漲會間接影響到民生物價,對於民眾來說生活壓力更大;部分 學者認為,近期國內通膨明顯,若再調整電價,會加劇物價上揚壓力 。但是台電認為,電價若是不調整,對節電沒有幫助,傾向調整用電 大戶及豪宅民生用電。
據了解台電日前在電價審議會前工作小組向委員建議,盼這次同意 打破3%天花板上限,但委員要求台電所提方案務必考量通膨衝擊, 因此台電將以「拼圖」方式提出工業、商業及民生各種不同調漲腹案 ,其中民生用電以700度、1,000度為考量調整級距,若僅漲每月用電 1,000度以上豪宅,預估工業漲幅需達10%以上,平均調幅才能在8% 以內。
官員表示,國際煤價今年以來每噸已翻漲3∼4倍達400美元以上, IPP及汽電共生業者叫苦連天;天然氣價格在俄烏戰爭下水漲船高, 國際油價每桶110美元居高不下。因此台電前五月累計虧損近500億, 若加上去年成本高漲以來累虧更是鉅額,將在周五(24日)向股東說 明;中油今年以來虧損逾800億元,兩者合計虧損超過千億。
高層官員表示,各國都在調漲電價,但同時也以升息對抗通膨,台 電要適時反映成本,調漲電價勢不可免,但要以不衝擊內需及降低民 生影響為最大前提。
知情人士表示,電價委員要求台電提出調漲方案優先考量通膨,工 業用電將有3%、5%、8%、10%以上不等漲幅,且剔除影響民生的 工業一併納入考量;商業用電除1,500度以下小商家凍漲外,高壓表 燈營業用戶將剔除會影響物價的百貨及賣場;民生用電門檻則以700 度或1,000度以上調漲為考量,依這些「拼圖」反推平均漲幅,平均 漲幅8%只是其一選項,台電將估算要回收多少收入可以撐久一些。
高層說,電價確有上漲壓力,但各方意見落差甚大,工業代表認為 電價調漲會間接影響到民生物價,對於民眾來說生活壓力更大;部分 學者認為,近期國內通膨明顯,若再調整電價,會加劇物價上揚壓力 。但是台電認為,電價若是不調整,對節電沒有幫助,傾向調整用電 大戶及豪宅民生用電。
電價審議委員會即將召開,商總理事長許舒博、中小企業總會理事 長李育家都不反對電價「可以漲一些」。但是,他們也都指出,即使 調漲也不宜一次漲足,應考慮分階段調漲,尤其對還在接受紓困的疫 情受創產業,或會引發通膨、物價上漲的行業,都應考慮暫時凍漲。
許舒博指出,眼前國際原物料上漲,是客觀現實,台電虧損,也是 客觀事實,當台電總成本不足時,是要用國家預算去補足,而很多大 企業都願意去買相對價格較高的綠電,因此,基本電價調漲一點,是 應該的。
但是,有關漲幅及該怎麼調漲,許舒博指出,要用數據攤開來討論 。他認為,有些製造業確實是處於出口長紅情形,「應該是要多負擔 一點責任。」但是對仍在接受紓困、因疫情受創的產業,或會因電價 調漲引發通膨、物價上漲的行業,就不宜再增加其經營負擔,應該考 慮暫時凍漲,等到疫情結束後,再來調漲這些產業的電價,否則已經 受創產業,會更慘。
李育家也表示,電價不是不能漲,但「是否可以不要一次漲到足, 而是分階段漲」,如果一次調到足,對中小企業而言壓力太大。
李育家還指出,針對中小企業而言,不是單純的電價調漲,而是一 個接一個的沈重壓力,因為緊接著是基本工資調漲,再加上通膨、升 息等,負擔是愈來愈沈重。
李育家還說,中小企業面對的不只是電價等經營成本增加,接踵而 至的還有淨零轉型、數位轉型的壓力,問題如排山倒海而來,每項課 題都是難題,對電價的態度自然也相對比較沈重,因此電價盼能夠分 階段,不要一次漲足。
許舒博指出,眼前國際原物料上漲,是客觀現實,台電虧損,也是 客觀事實,當台電總成本不足時,是要用國家預算去補足,而很多大 企業都願意去買相對價格較高的綠電,因此,基本電價調漲一點,是 應該的。
但是,有關漲幅及該怎麼調漲,許舒博指出,要用數據攤開來討論 。他認為,有些製造業確實是處於出口長紅情形,「應該是要多負擔 一點責任。」但是對仍在接受紓困、因疫情受創的產業,或會因電價 調漲引發通膨、物價上漲的行業,就不宜再增加其經營負擔,應該考 慮暫時凍漲,等到疫情結束後,再來調漲這些產業的電價,否則已經 受創產業,會更慘。
李育家也表示,電價不是不能漲,但「是否可以不要一次漲到足, 而是分階段漲」,如果一次調到足,對中小企業而言壓力太大。
李育家還指出,針對中小企業而言,不是單純的電價調漲,而是一 個接一個的沈重壓力,因為緊接著是基本工資調漲,再加上通膨、升 息等,負擔是愈來愈沈重。
李育家還說,中小企業面對的不只是電價等經營成本增加,接踵而 至的還有淨零轉型、數位轉型的壓力,問題如排山倒海而來,每項課 題都是難題,對電價的態度自然也相對比較沈重,因此電價盼能夠分 階段,不要一次漲足。
梅雨鋒面離開後全省各地多是晴朗好天氣,炎熱氣溫加上產業接單 暢旺,半導體、電子零組件、基本金屬製造業等特高壓用戶用電量成 長10%,讓22日尖峰用電量達3,926.6萬瓩,一舉寫下歷史單日最高 紀錄,預估尖峰負載將續創新高,今夏恐衝破4,000萬瓩。
台電表示,近期各地天氣高溫炎熱,加上經濟發展、疫情影響民眾 居家上學及辦公,連帶推升用電需求,22日下午約2時20分尖峰用電 達到3,926.6萬瓩,不僅連續三天刷新歷年6月紀錄,更創下歷史用電 量單日新高紀錄。其中備轉容量297.4萬瓩,備轉容量率約7.57%, 亮出供電吃緊黃燈,而太陽光電於尖峰時刻發電出力達440萬瓩以上 ,約佔尖峰負載達11%。
台電發言人吳進忠指出,22日尖峰用電量與去年創下歷史紀錄(7 月27日3,884.4萬瓩)非比,整體成長近42萬瓩,其中主要因產業景 氣持續暢旺,半導體、電子零組件、基本金屬製造業等特高壓用戶用 電量較去年提升一成,增加約93.7萬瓩,高壓用戶則以學校、服務業 用電增加較多。由於時序尚未進入盛夏,部分學校也還未放暑假,一 般民宅等低壓用戶,用電量較去年7月尖峰負載低。
面對未來用電需求可能再度攀升,台電指出,今年水情好轉及機組 陸續歸隊,皆有助於供電穩定。以慣常水力為例,在5月實績發電量 有達約180萬瓩,而抽蓄機組所需用水充沛,可確保260萬瓩抽蓄發電 能力無虞;另台電自去年起精進調整機組大修作業,機組已經陸續回 歸供電系統,並將強化管控機組維修品質,以維持系統各時段供電能 力。
台電表示,目前已規劃因應各項需求面措施,包括推動需量反應措 施、輔助服務、用電大戶支援應變等多元措施,調整用電尖峰,並隨 時掌握用電變化,即時因應並確保穩定供電。
台電表示,近期各地天氣高溫炎熱,加上經濟發展、疫情影響民眾 居家上學及辦公,連帶推升用電需求,22日下午約2時20分尖峰用電 達到3,926.6萬瓩,不僅連續三天刷新歷年6月紀錄,更創下歷史用電 量單日新高紀錄。其中備轉容量297.4萬瓩,備轉容量率約7.57%, 亮出供電吃緊黃燈,而太陽光電於尖峰時刻發電出力達440萬瓩以上 ,約佔尖峰負載達11%。
台電發言人吳進忠指出,22日尖峰用電量與去年創下歷史紀錄(7 月27日3,884.4萬瓩)非比,整體成長近42萬瓩,其中主要因產業景 氣持續暢旺,半導體、電子零組件、基本金屬製造業等特高壓用戶用 電量較去年提升一成,增加約93.7萬瓩,高壓用戶則以學校、服務業 用電增加較多。由於時序尚未進入盛夏,部分學校也還未放暑假,一 般民宅等低壓用戶,用電量較去年7月尖峰負載低。
面對未來用電需求可能再度攀升,台電指出,今年水情好轉及機組 陸續歸隊,皆有助於供電穩定。以慣常水力為例,在5月實績發電量 有達約180萬瓩,而抽蓄機組所需用水充沛,可確保260萬瓩抽蓄發電 能力無虞;另台電自去年起精進調整機組大修作業,機組已經陸續回 歸供電系統,並將強化管控機組維修品質,以維持系統各時段供電能 力。
台電表示,目前已規劃因應各項需求面措施,包括推動需量反應措 施、輔助服務、用電大戶支援應變等多元措施,調整用電尖峰,並隨 時掌握用電變化,即時因應並確保穩定供電。
「清晨5點,只要太陽從大屯山出來,就開始發電了!」站在林家透天厝前,淡水忠寮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李鎮榮指著裝設太陽能板的屋頂,興奮地說:「我們推動公民電廠,把太陽光電賣給台電,一度電7.03元(當年價),一年收入超過18萬元,減碳又有綠能,為何不做?」
國發會3月底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要從減碳做到零碳,沒有人可自外於這張路徑圖。而以公民作為參與主體,透過集資取得一定股權,並參與電廠營運的公民電廠,此刻正以螞蟻雄兵之姿,助力台灣邁向零碳社會。
用太陽能長綠電其實不難,李鎮榮笑說,一開始他是為了推動社區活動,苦無經費,聽說可以把太陽光電賣給台電,於是他在自家生態園區外蓋了六片太陽板,裝置電力1.8kW(瓩)。白天陽光充足時,生態園區全部使用太陽光電,有餘電就存起來,「(儲能電池)可存6度電,晚上用於冰箱、飲水機、電燈照明設備等,電夠用,也證明太陽光電是可行的。」
公民電廠 成綠能新起點
與此同時,曾在台電工作30多年、退休前擔任台電董事長特助的淡水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許慧明,也開始推動公民電廠。他與李鎮榮共同發起新北市智慧綠能社區合作社,一切從零開始。
合作社推動公民電廠的作法是,由社員認購股金,每股100元、至少認購100股。兩人從525萬元股金起步,從2020年做到今天,已建置七座公民電廠,總發電數為46.1萬度電,賣電收入達272萬餘元。
在收入上升後,合作社的社員人數也從起初的100人,倍增至200多人,股金更擴大到2,600多萬元。眼看合作社有了明確的獲利模式,現在上海銀行也主動提供八成融資。
李鎮榮說,我們的社區意識很強,一開始蓋公民電廠時,口湖子林家三兄弟立刻同意出租三棟透天厝的屋頂架設太陽能板,帶動示範,「若每個家戶的屋頂自己發電,積少成多,綠電就可以生出來了。」後來,淡水北新醫院看到此案例,也找上合作社「生綠電」。
發展綠電 沒人是局外人
許慧明指出,一般太陽光電產業合作社不敢花資本培養人力,大都直接外包給系統業者做,但我們找到綠能產業夥伴加入,用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從規劃設計、採購、施工監造到發電商轉,邊學邊做,「現在全部一條龍作業,今年又標到東吳大學屋頂建置太陽光電案,有342kW(瓩)裝置容量。」
公民電廠看在一些人眼裡,或許覺得「小打小鬧」,不過,在歐美日等國家,這一座座的公民電廠,甚至是更小的家庭用戶,都是珍貴無比的綠能新起點。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鄭楚忻表示,很多歐洲國家都鼓勵公民電廠發展,歐盟2050年的目標是,有45%的再生能源要由公民電廠供應。
鄭楚忻認為,台灣地小人稠,公民電廠可讓台灣屋頂太陽光電積少成多,「公民綠電不是負擔,而是一次付出,就可長期回收。」她建議,政府不能只停留在宣導層次,而是要明確訂出公民電廠發電量,開放更多公有屋頂讓市民參與,提供更高收益率,這樣螞蟻雄兵的力量才能發揮。
國發會3月底公布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要從減碳做到零碳,沒有人可自外於這張路徑圖。而以公民作為參與主體,透過集資取得一定股權,並參與電廠營運的公民電廠,此刻正以螞蟻雄兵之姿,助力台灣邁向零碳社會。
用太陽能長綠電其實不難,李鎮榮笑說,一開始他是為了推動社區活動,苦無經費,聽說可以把太陽光電賣給台電,於是他在自家生態園區外蓋了六片太陽板,裝置電力1.8kW(瓩)。白天陽光充足時,生態園區全部使用太陽光電,有餘電就存起來,「(儲能電池)可存6度電,晚上用於冰箱、飲水機、電燈照明設備等,電夠用,也證明太陽光電是可行的。」
公民電廠 成綠能新起點
與此同時,曾在台電工作30多年、退休前擔任台電董事長特助的淡水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許慧明,也開始推動公民電廠。他與李鎮榮共同發起新北市智慧綠能社區合作社,一切從零開始。
合作社推動公民電廠的作法是,由社員認購股金,每股100元、至少認購100股。兩人從525萬元股金起步,從2020年做到今天,已建置七座公民電廠,總發電數為46.1萬度電,賣電收入達272萬餘元。
在收入上升後,合作社的社員人數也從起初的100人,倍增至200多人,股金更擴大到2,600多萬元。眼看合作社有了明確的獲利模式,現在上海銀行也主動提供八成融資。
李鎮榮說,我們的社區意識很強,一開始蓋公民電廠時,口湖子林家三兄弟立刻同意出租三棟透天厝的屋頂架設太陽能板,帶動示範,「若每個家戶的屋頂自己發電,積少成多,綠電就可以生出來了。」後來,淡水北新醫院看到此案例,也找上合作社「生綠電」。
發展綠電 沒人是局外人
許慧明指出,一般太陽光電產業合作社不敢花資本培養人力,大都直接外包給系統業者做,但我們找到綠能產業夥伴加入,用師傅帶徒弟的方式,從規劃設計、採購、施工監造到發電商轉,邊學邊做,「現在全部一條龍作業,今年又標到東吳大學屋頂建置太陽光電案,有342kW(瓩)裝置容量。」
公民電廠看在一些人眼裡,或許覺得「小打小鬧」,不過,在歐美日等國家,這一座座的公民電廠,甚至是更小的家庭用戶,都是珍貴無比的綠能新起點。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鄭楚忻表示,很多歐洲國家都鼓勵公民電廠發展,歐盟2050年的目標是,有45%的再生能源要由公民電廠供應。
鄭楚忻認為,台灣地小人稠,公民電廠可讓台灣屋頂太陽光電積少成多,「公民綠電不是負擔,而是一次付出,就可長期回收。」她建議,政府不能只停留在宣導層次,而是要明確訂出公民電廠發電量,開放更多公有屋頂讓市民參與,提供更高收益率,這樣螞蟻雄兵的力量才能發揮。
經濟部6月底前將召開「電價審議委員會」,決定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的電價要如何制訂。每次到了這個時刻,必然會有兩種力量拉扯,一是繼續「凍漲」來照顧民生,二是合理反映成本,讓市場機制發揮功能。但在選舉壓力下,往往是壓抑市場機能,以凍漲來「照顧民生」。
水、電和汽油價格在台灣大部分都受政府控制,要脫離市場機制讓其「凍漲」非常簡單,也可以獲得民眾支持,稱讚政府體恤民瘼。當年馬政府兩次大漲油電價格,遭到民眾諸多抱怨,也讓後續蔡政府點滴在心,小心翼翼地處理此事;也因此竟然從2018年4月迄今,連續八次放棄調價公式而凍漲電價,創了史上最長的凍漲期間。
如今,因全球供應鏈不穩加上俄烏戰爭和各國疫情下過度增加貨幣供給,能源和商品價格大漲,適度反映在最終油電價格上,應屬合理;但是年底有地方選舉,要遵循市場機制調漲電價的阻力,應該比過往更大。繼續凍漲對台灣社會產生的代價,已經明顯大於效益,政府必須慎重思考此事,以免未來傷害持續加深,將付出龐大的社會成本。
首先,台灣是個幾乎不產能源的經濟體,但工業用電價格竟然是全球第六低,這是個不可思議的現象。電價對一般居民而言,30年來也幾乎是文風不動,不僅許多耗電產業在全民「補貼」之下,不合理地在台灣生存和成長,也造成全民不知愛惜資源,過度或浪費使用電力的扭曲現象,這也對2050年的「淨零碳排」的追求形成了更大壓力。
其次,目前電價凍漲造成的虧損,是靠台電的「電價平穩基金」補貼,但這個基金已經從高點的800多億元,大幅下滑到接近乾涸的狀態。台電目前公司淨值約3,000億元,到今年4月已累計虧損853億元,若完全認列價值近3,000億元的核四報廢所帶來的資產減損,台電將立即破產。再加上未來氣電和風電將成為台灣能源主力,其成本都明顯高於目前電價,未來電價要如何調整、讓台電可以繼續營運,將會是個極艱鉅的問題。
台電的營運困境,必須靠政府不斷撥款填補虧損才能倖存;這樣的企業,無論是招募人才或進行借貸等,都將逐漸產生問題。政府將這個過去信譽良好的國營企業,搞成一個隨時可能滅頂的瀕危企業,是不負責任和不道德的。
第三,即使台電可以在如此艱困的情況下苟活,它還是面臨許多嚴重問題:一是沒有能力做出良善的維護,導致設備問題不斷發生,區域性停電會愈來愈嚴重,在停電問題明顯惡化之下,將引發消費者強烈不滿,蔡政府也必須承擔其衍生之政治效果。二是沒有能力進行「綠電」的研發工作,如地熱、洋流、潮汐、海浪、新核能等,讓台灣的綠電幾乎完全依賴風力,以及大規模的氣電,未來台灣的電力供應將面臨極高風險,嚴重影響企業投資。
第四,大量耗電的廠商在低價的全民「補貼」下過度發展,最明顯的就是半導體產業。加上壓低的水價、政府協調提供的低價土地,造成晶片業怠於對外投資,進一步耗用台灣寶貴而且匱乏的自然資源,炒高了周邊都會區的房地產價格(例如台南和高雄)、加劇了年輕人不婚不生的意願、妨礙了其他產業獲取人才發展的機會、惡化了勞工的所得分配,政府卻樂此不疲、短視地只看到眼前的出口和經濟表現。
其實,讓市場機能運作、適當反映成本,並不必然衝擊民眾生活;只要充分說明、分階段執行、分對象區別調整,都可以將影響降到民眾和企業可以也應該忍受的程度。否則,問題往後拖到完全無力動彈之時才被迫動手,痛苦將會無比淒楚。
水、電和汽油價格在台灣大部分都受政府控制,要脫離市場機制讓其「凍漲」非常簡單,也可以獲得民眾支持,稱讚政府體恤民瘼。當年馬政府兩次大漲油電價格,遭到民眾諸多抱怨,也讓後續蔡政府點滴在心,小心翼翼地處理此事;也因此竟然從2018年4月迄今,連續八次放棄調價公式而凍漲電價,創了史上最長的凍漲期間。
如今,因全球供應鏈不穩加上俄烏戰爭和各國疫情下過度增加貨幣供給,能源和商品價格大漲,適度反映在最終油電價格上,應屬合理;但是年底有地方選舉,要遵循市場機制調漲電價的阻力,應該比過往更大。繼續凍漲對台灣社會產生的代價,已經明顯大於效益,政府必須慎重思考此事,以免未來傷害持續加深,將付出龐大的社會成本。
首先,台灣是個幾乎不產能源的經濟體,但工業用電價格竟然是全球第六低,這是個不可思議的現象。電價對一般居民而言,30年來也幾乎是文風不動,不僅許多耗電產業在全民「補貼」之下,不合理地在台灣生存和成長,也造成全民不知愛惜資源,過度或浪費使用電力的扭曲現象,這也對2050年的「淨零碳排」的追求形成了更大壓力。
其次,目前電價凍漲造成的虧損,是靠台電的「電價平穩基金」補貼,但這個基金已經從高點的800多億元,大幅下滑到接近乾涸的狀態。台電目前公司淨值約3,000億元,到今年4月已累計虧損853億元,若完全認列價值近3,000億元的核四報廢所帶來的資產減損,台電將立即破產。再加上未來氣電和風電將成為台灣能源主力,其成本都明顯高於目前電價,未來電價要如何調整、讓台電可以繼續營運,將會是個極艱鉅的問題。
台電的營運困境,必須靠政府不斷撥款填補虧損才能倖存;這樣的企業,無論是招募人才或進行借貸等,都將逐漸產生問題。政府將這個過去信譽良好的國營企業,搞成一個隨時可能滅頂的瀕危企業,是不負責任和不道德的。
第三,即使台電可以在如此艱困的情況下苟活,它還是面臨許多嚴重問題:一是沒有能力做出良善的維護,導致設備問題不斷發生,區域性停電會愈來愈嚴重,在停電問題明顯惡化之下,將引發消費者強烈不滿,蔡政府也必須承擔其衍生之政治效果。二是沒有能力進行「綠電」的研發工作,如地熱、洋流、潮汐、海浪、新核能等,讓台灣的綠電幾乎完全依賴風力,以及大規模的氣電,未來台灣的電力供應將面臨極高風險,嚴重影響企業投資。
第四,大量耗電的廠商在低價的全民「補貼」下過度發展,最明顯的就是半導體產業。加上壓低的水價、政府協調提供的低價土地,造成晶片業怠於對外投資,進一步耗用台灣寶貴而且匱乏的自然資源,炒高了周邊都會區的房地產價格(例如台南和高雄)、加劇了年輕人不婚不生的意願、妨礙了其他產業獲取人才發展的機會、惡化了勞工的所得分配,政府卻樂此不疲、短視地只看到眼前的出口和經濟表現。
其實,讓市場機能運作、適當反映成本,並不必然衝擊民眾生活;只要充分說明、分階段執行、分對象區別調整,都可以將影響降到民眾和企業可以也應該忍受的程度。否則,問題往後拖到完全無力動彈之時才被迫動手,痛苦將會無比淒楚。
因應燃料價格高漲並鼓勵增氣減煤,經濟部周一預告修正汽電共生系統實施辦法,針對汽電共生發電收購價格,能源局擬以「電力交易平台日前輔助服務市場補充備轉容量之電能價格」訂為上限,亦即每度電最高可達10元,以提高民營業者意願。
台塑化董事長陳寶郎昨(21)日強調,還未接獲真正的收購價格數字,無法表示意見。若台電收購價格可高於發電成本,汽電共生電廠會願意開機發電,將電賣給台電。台電及能源局表示,依照現行時間電價,夏月尖峰電價可達每度4.44元,許多汽電共生業者認為沒有誘因,這次提出修法,將比照電力交易平台日前輔助服務市場補充備轉容量之電能價格上限,也就是約每度10元,以提高誘因。
台電強調,此價格為上限,還須看申請業者的燃料別、發電量等細節,並非所有汽電共生業者都能達到每度10元。
陳寶郎指出,汽電共生廠大多採燃煤發電,隨國際煤價飆漲,目前每度發電成本已超過4元,但台電夏季用電收購價格僅2.4元,根本是賣一度賠一度,所以現在沒有人要發電。
台塑化董事長陳寶郎昨(21)日強調,還未接獲真正的收購價格數字,無法表示意見。若台電收購價格可高於發電成本,汽電共生電廠會願意開機發電,將電賣給台電。台電及能源局表示,依照現行時間電價,夏月尖峰電價可達每度4.44元,許多汽電共生業者認為沒有誘因,這次提出修法,將比照電力交易平台日前輔助服務市場補充備轉容量之電能價格上限,也就是約每度10元,以提高誘因。
台電強調,此價格為上限,還須看申請業者的燃料別、發電量等細節,並非所有汽電共生業者都能達到每度10元。
陳寶郎指出,汽電共生廠大多採燃煤發電,隨國際煤價飆漲,目前每度發電成本已超過4元,但台電夏季用電收購價格僅2.4元,根本是賣一度賠一度,所以現在沒有人要發電。
政府在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中宣示:2025年不再興建新的燃煤電廠,2040年電動車及電動機車市售比要達到100%,2050年時新建建築必須是近零碳建築。未來30年,台灣的能源轉型,將大舉改變台灣社會、產業面貌,屆時也將有不少產業受創,像是現在的機車行老闆、修車廠員工,以及加油站、煉油廠的從業人員,該何去何從?
事實上,早在2015年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UNFCCC COP21)簽署的《巴黎協議》就提到世界各國在減碳過程中,必須考量勞動力的公正轉型及創造良好優質的工作機會。國際勞工組織也倡議,面對氣候變遷、推動淨零轉型,「不遺落任何人」(Leave no one behind)。
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表示,政府已把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列入淨零政策的一環,盼協助受到能源轉型「不利益」的產業及勞工,降低損害。蔡玲儀是政府制定「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的核心幕僚。
她指出,加油站現在是使用化石燃料,當以後路上跑的是電動車、氫能車,加油站員工的生計,必須未雨綢繆。她舉例,德國宣示2038年要廢煤,但是燃煤工人不可能立刻轉去做風電、太陽光電,這時政府就要積極培訓和輔導轉業。
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也認同:「公正轉型不能到以後再講,在變化的過程中,就要慢慢去調適。」他舉例,台電現有的燃煤電廠,現在正逐步改為燃氣(天然氣)電廠,因為台電是國營事業,電廠的員工都是同一家公司,轉換的門檻不高,經過再訓練就可去燃氣電廠。
但另一個國營事業中油公司現在的主力都放在油品,若以後都改電動車,沒有加油站,現在也得考慮投入氫能,為能源轉型做準備。
科技部近期提出的五大淨零科技領域,也首次納入社會科學。科技部次長林敏聰解釋,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台灣需要有大量的社會科學人才,投入整體效益評估,比如對經濟的影響,或是社會接受度與衝擊評估等,尤其在「公正轉型」上,需要有一群人未雨綢繆,提前規劃配套。
他認為,這次台灣推動淨零轉型,除了仰賴很好的科技做驅動,也需要有很好的制度與社會科學,兩隻腳來推動。
不過,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鄭楚忻質疑,政府的公正轉型,迄今還是模糊的概念,「英國為了能源轉型,每年至少花50億英鎊(約新台幣2,000億元)投入產業轉型、人才培養等工作,例如英國透過政策鼓勵,讓三分之一原本從事石油、天然氣產業的勞工,改做離岸風電;政府的公正轉型工作,不能等,現在就要開始做。」
事實上,早在2015年第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締約方大會(UNFCCC COP21)簽署的《巴黎協議》就提到世界各國在減碳過程中,必須考量勞動力的公正轉型及創造良好優質的工作機會。國際勞工組織也倡議,面對氣候變遷、推動淨零轉型,「不遺落任何人」(Leave no one behind)。
環保署氣候變遷辦公室主任蔡玲儀表示,政府已把公正轉型(Just Transition)列入淨零政策的一環,盼協助受到能源轉型「不利益」的產業及勞工,降低損害。蔡玲儀是政府制定「2050淨零排放路徑圖」的核心幕僚。
她指出,加油站現在是使用化石燃料,當以後路上跑的是電動車、氫能車,加油站員工的生計,必須未雨綢繆。她舉例,德國宣示2038年要廢煤,但是燃煤工人不可能立刻轉去做風電、太陽光電,這時政府就要積極培訓和輔導轉業。
經濟部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也認同:「公正轉型不能到以後再講,在變化的過程中,就要慢慢去調適。」他舉例,台電現有的燃煤電廠,現在正逐步改為燃氣(天然氣)電廠,因為台電是國營事業,電廠的員工都是同一家公司,轉換的門檻不高,經過再訓練就可去燃氣電廠。
但另一個國營事業中油公司現在的主力都放在油品,若以後都改電動車,沒有加油站,現在也得考慮投入氫能,為能源轉型做準備。
科技部近期提出的五大淨零科技領域,也首次納入社會科學。科技部次長林敏聰解釋,在能源轉型過程中,台灣需要有大量的社會科學人才,投入整體效益評估,比如對經濟的影響,或是社會接受度與衝擊評估等,尤其在「公正轉型」上,需要有一群人未雨綢繆,提前規劃配套。
他認為,這次台灣推動淨零轉型,除了仰賴很好的科技做驅動,也需要有很好的制度與社會科學,兩隻腳來推動。
不過,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鄭楚忻質疑,政府的公正轉型,迄今還是模糊的概念,「英國為了能源轉型,每年至少花50億英鎊(約新台幣2,000億元)投入產業轉型、人才培養等工作,例如英國透過政策鼓勵,讓三分之一原本從事石油、天然氣產業的勞工,改做離岸風電;政府的公正轉型工作,不能等,現在就要開始做。」
對於經濟部擬修訂汽電收購費率上限、鼓勵增氣減煤,目前台灣民營汽電共生電廠最大業者、台塑化給予經濟部肯定,但也打了個問號。
對於修訂汽電收購費率上限,台塑化指出,關鍵不在收購費率,而是電價過低,因收購價不可能高於電價,若以現行電價看,再怎麼調高收購費率,民間業者仍不敷成本。
至於經濟部能源局擬修正辦法的第二個重點,是透過第12、13條的條文修改,增加「燃料別費率」的定價方式,透過給予燃氣、燃煤不同費率,鼓勵業者「增汽減煤」的做法,台塑化則是予以肯定支持。
台塑化重申,目前最大的問題是電價八次凍漲後,造成電價與發電成本之間,兩者差距太大。這問題不解決,在台電收購電價遠低於發電成本下,無論怎麼修改公式或是改上限,還是無法讓汽電共生業者埋單,將所發的電賣電給台電。
據了解,台塑化內部雖肯定經濟部能源局迅速回應電價過低的議題,但是也指出,這不是收購價格上下限的問題,而是連續凍漲所產生,造成電價偏離成本太多。
正因為收購價格無法高於電價,這時候無論怎樣訂上限,根本於事無補,因為已然過低的電價已成了天花板,還是無法解決掉業者的問題。除非能源局能有效解套,讓收購價格可以高於電價且不會產生其他疑慮爭議。
對於修訂汽電收購費率上限,台塑化指出,關鍵不在收購費率,而是電價過低,因收購價不可能高於電價,若以現行電價看,再怎麼調高收購費率,民間業者仍不敷成本。
至於經濟部能源局擬修正辦法的第二個重點,是透過第12、13條的條文修改,增加「燃料別費率」的定價方式,透過給予燃氣、燃煤不同費率,鼓勵業者「增汽減煤」的做法,台塑化則是予以肯定支持。
台塑化重申,目前最大的問題是電價八次凍漲後,造成電價與發電成本之間,兩者差距太大。這問題不解決,在台電收購電價遠低於發電成本下,無論怎麼修改公式或是改上限,還是無法讓汽電共生業者埋單,將所發的電賣電給台電。
據了解,台塑化內部雖肯定經濟部能源局迅速回應電價過低的議題,但是也指出,這不是收購價格上下限的問題,而是連續凍漲所產生,造成電價偏離成本太多。
正因為收購價格無法高於電價,這時候無論怎樣訂上限,根本於事無補,因為已然過低的電價已成了天花板,還是無法解決掉業者的問題。除非能源局能有效解套,讓收購價格可以高於電價且不會產生其他疑慮爭議。
燃料成長驟增衝擊汽電共生業者發電意願,加劇電網系統負擔,為增加汽電共生業者發電意願,經濟部能源局昨(20)日預告修正《汽電共生系統實施辦法》,修訂收購費率上限,增加台電購電彈性,持續確保供電穩定。
台灣有部分電力來源是民營業者及汽電共生系統,今年前五月,汽電共生系統減發14億度電,並多向台電購買8億多度電,一來一往已增加系統超過22億度電需求,加重台電系統負擔。
汽電共生系統是指投入燃料可同時產出熱能與電能的能源轉換技術,國內主要為工廠內製程需求所設置,達到「自發自用」,不僅可以減少使用到台電所產生的電,更可以把多餘電賣回給台電。
按照能源局所公布的「合格汽電共生系統餘電電價表」,位於產業園區、提供高壓的業者夏月容量費率每瓩每月為223.6元,能量費率在夏月尖峰時間每度為2.4763元,對於汽電共生業者相當優惠。
然而,汽電共生業者考量目前的國際燃煤價格已達平時的三至四倍,燃料成本遽增,也減少業者發電意願,降低餘電售量。經濟部表示,今年前五月,汽電共生系統售電度數較去年減少14.54億度,減少47.28%;同時間,業者今年使用台電用電13.67億度,增加幅度將近兩倍,一來一往對電力系統造成負擔。
因此,此次修正辦法有兩大重點,第一是給予公用售電業針對特殊情形,修訂合格系統能量費率收購費率上限的依據。
第二個重點,則是考量國家對低碳轉型、邁向2050淨零轉型的需求,過去多以燃煤為主的汽電共生系統,將透過增加「燃料別費率」的定價方式,增加業者增氣減煤的誘因。
經濟部指出,本辦法修正後,取得合格登記證的汽電共生系統,就依本辦法辦理,至於既設的汽電共生系統業者,過去選用原公用售電業售電電價連動計費,也可變更為燃料別費率,但變更次數以一次為限。
盼這次修正,持續確保系統供電穩定及保有公用售電業購電彈性,並鼓勵增氣減煤的低碳機組設置,持續走向低碳轉型及淨零碳排的國際趨勢。
台灣有部分電力來源是民營業者及汽電共生系統,今年前五月,汽電共生系統減發14億度電,並多向台電購買8億多度電,一來一往已增加系統超過22億度電需求,加重台電系統負擔。
汽電共生系統是指投入燃料可同時產出熱能與電能的能源轉換技術,國內主要為工廠內製程需求所設置,達到「自發自用」,不僅可以減少使用到台電所產生的電,更可以把多餘電賣回給台電。
按照能源局所公布的「合格汽電共生系統餘電電價表」,位於產業園區、提供高壓的業者夏月容量費率每瓩每月為223.6元,能量費率在夏月尖峰時間每度為2.4763元,對於汽電共生業者相當優惠。
然而,汽電共生業者考量目前的國際燃煤價格已達平時的三至四倍,燃料成本遽增,也減少業者發電意願,降低餘電售量。經濟部表示,今年前五月,汽電共生系統售電度數較去年減少14.54億度,減少47.28%;同時間,業者今年使用台電用電13.67億度,增加幅度將近兩倍,一來一往對電力系統造成負擔。
因此,此次修正辦法有兩大重點,第一是給予公用售電業針對特殊情形,修訂合格系統能量費率收購費率上限的依據。
第二個重點,則是考量國家對低碳轉型、邁向2050淨零轉型的需求,過去多以燃煤為主的汽電共生系統,將透過增加「燃料別費率」的定價方式,增加業者增氣減煤的誘因。
經濟部指出,本辦法修正後,取得合格登記證的汽電共生系統,就依本辦法辦理,至於既設的汽電共生系統業者,過去選用原公用售電業售電電價連動計費,也可變更為燃料別費率,但變更次數以一次為限。
盼這次修正,持續確保系統供電穩定及保有公用售電業購電彈性,並鼓勵增氣減煤的低碳機組設置,持續走向低碳轉型及淨零碳排的國際趨勢。
躉購制度之外,另一個阻擋綠電進入市場的障礙,還有開發案場「三轉一」的限制。
曾為售電業者瓦特先生創辦人之一的楊青晏說,原來根據電業法規定,第三型再生能源電廠只能自發自用,或躉售給台電,但隨著綠電需求旺盛,經濟部同意讓更多第三型電廠轉型為可以參與綠電轉供市場的第一型電廠,過去流程需時一年,現已縮短為半年,是一大進步;但「三轉一」手續依然繁瑣,這也影響小型開發案場向市場釋出綠電。
金融業對再生能源的支持,至今改善也有限。2019年經濟部修訂「再生能源條例」,讓與台電簽下20年躉購合約的開發商,可隨時與台電解約,到市場交易綠電,也可以隨時恢復與台電的合約關係,即所謂的「回娘家條款」。
儘管能源局的設計,對開發商很通融,但是提供開發案場融資的金融機構還是會擔心,「經常要求準備解除與台電躉購合約的開發商,先還完貸款再說。」綠電應用協會秘書許博涵無奈表示,這些金融機構可能只認台電和台積電吧!
類似情況,能源局也時有耳聞。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說:「我們可以去向金融機構說明,也歡迎金融機構來找我們溝通,讓他們放心」。
有業者說,金融業多提供與台電簽有躉購合約的大型開發案場,較優惠利率,由此也讓打算離開躉購的開發商心有疑慮,影響了綠電的供應。
由此,綠色和平基金會發言人鄭楚忻表示,綠色和平正準備倡議,推動金融機構給再生能源業者一個公平對待的友善環境,支援台灣綠電發展。
曾為售電業者瓦特先生創辦人之一的楊青晏說,原來根據電業法規定,第三型再生能源電廠只能自發自用,或躉售給台電,但隨著綠電需求旺盛,經濟部同意讓更多第三型電廠轉型為可以參與綠電轉供市場的第一型電廠,過去流程需時一年,現已縮短為半年,是一大進步;但「三轉一」手續依然繁瑣,這也影響小型開發案場向市場釋出綠電。
金融業對再生能源的支持,至今改善也有限。2019年經濟部修訂「再生能源條例」,讓與台電簽下20年躉購合約的開發商,可隨時與台電解約,到市場交易綠電,也可以隨時恢復與台電的合約關係,即所謂的「回娘家條款」。
儘管能源局的設計,對開發商很通融,但是提供開發案場融資的金融機構還是會擔心,「經常要求準備解除與台電躉購合約的開發商,先還完貸款再說。」綠電應用協會秘書許博涵無奈表示,這些金融機構可能只認台電和台積電吧!
類似情況,能源局也時有耳聞。能源局副局長李君禮說:「我們可以去向金融機構說明,也歡迎金融機構來找我們溝通,讓他們放心」。
有業者說,金融業多提供與台電簽有躉購合約的大型開發案場,較優惠利率,由此也讓打算離開躉購的開發商心有疑慮,影響了綠電的供應。
由此,綠色和平基金會發言人鄭楚忻表示,綠色和平正準備倡議,推動金融機構給再生能源業者一個公平對待的友善環境,支援台灣綠電發展。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日前宣布,以後新開發光電案場的綠電,不能再賣給單一廠商,有一部分要留給在「綠電零售市場」有需要的中小企業。這項政策正由工業局、能源局等單位規劃中,預計明年以後完成招標的公有土地光電案場與區塊開發離岸風場,就會有這項規定。
除了增加供給,標檢局也規劃推出「綠市集」,進一步建立開發商、售電業者與中小企業間的買綠電撮合機制。官員說,建立便利的交易機制是主要著眼點。
標檢局六組組長黃志文受訪時指出,標檢局已拜訪開發案場與21家售電業者,目前匯集了逾100MW(千瓩)可交易的綠電,最快6月初在台北、桃園、台中和高雄等標檢局分處,舉辦實體加線上的交易會,之後定期辦理。
初步發現,有開發商提交的價格,比現有台電離岸風力躉購價還高,代表業者期待在自由交易市場上,能獲得跳躍式的利潤,不過,也許經過市場洗禮後,價格會再回歸「主流」一些。
黃志文提到,有些案場開發商會擔心,來到綠市集,售電業者會搶走他們的生意,但他認為,這反而提供開發商另一個思考角度:過去在躉購制度下,綠電可以穩定賣給台電,未來在自由市場交易時,則要面臨眾多中小企業的買方,屆時就會有合約管理、談判、繳規費等問題。
「這些都會激勵業者去想,是否要設立專人管理或新設部門負責?還是確立獲利空間後,委由售電業者處理?」黃志文強調,成立「綠市集」最大目的是,希望將「綠市集」當作業者的練兵場,「在這裡,讓業者累積信譽和實績,可進一步發展出綠電的多元商業模式。」
針對需要綠電的中小企業,有些是大樓裡的租戶,標檢局也準備推「單一電號多用戶」的進化版,提供房東代購、租戶團購綠電的便利措施。
經濟部努力降低中小企業買綠電的障礙,中小企業磐石獎聯誼委員會總會長陳萬來很肯定政府的用心,但具體效益還待觀察,比如要求公有地光電和區塊開發的風電要有一定比例綠電進入市場,但是案場開發需要時間,真正可供電的時間、電量,能否符合需求急的中小企業,不無疑問。
台灣綠電應用協會秘書長許博涵也認為,在綠電零售市場裡,最大問題不是缺乏媒合者,而是無法得到合理的貨源;關鍵還是應該讓更多綠電進到市場,依照市場規則賣綠電給中小企業。
此外,對售電業者來說,現行合約機制中的轉供行政程序耗時,也限制了售電業發展「多對多模式」,也就是由多家電廠提供綠電、給多個用戶的模式。
曾是瓦特先生創辦人之一的楊青晏舉例,在做客戶管理時,可能會遇到有客戶臨時不需要這麼多的綠電,這時售電業者就可把用不到的綠電,再轉供給其他用戶,「在這種情況下,通常一通電話或一封電郵就可辦理完成,但依照現行程序,最快要一個月才能通過,實在緩不濟急。」
他建議,未來應往更有彈性的交易機制發展,才會有利零售市場茁壯。
除了增加供給,標檢局也規劃推出「綠市集」,進一步建立開發商、售電業者與中小企業間的買綠電撮合機制。官員說,建立便利的交易機制是主要著眼點。
標檢局六組組長黃志文受訪時指出,標檢局已拜訪開發案場與21家售電業者,目前匯集了逾100MW(千瓩)可交易的綠電,最快6月初在台北、桃園、台中和高雄等標檢局分處,舉辦實體加線上的交易會,之後定期辦理。
初步發現,有開發商提交的價格,比現有台電離岸風力躉購價還高,代表業者期待在自由交易市場上,能獲得跳躍式的利潤,不過,也許經過市場洗禮後,價格會再回歸「主流」一些。
黃志文提到,有些案場開發商會擔心,來到綠市集,售電業者會搶走他們的生意,但他認為,這反而提供開發商另一個思考角度:過去在躉購制度下,綠電可以穩定賣給台電,未來在自由市場交易時,則要面臨眾多中小企業的買方,屆時就會有合約管理、談判、繳規費等問題。
「這些都會激勵業者去想,是否要設立專人管理或新設部門負責?還是確立獲利空間後,委由售電業者處理?」黃志文強調,成立「綠市集」最大目的是,希望將「綠市集」當作業者的練兵場,「在這裡,讓業者累積信譽和實績,可進一步發展出綠電的多元商業模式。」
針對需要綠電的中小企業,有些是大樓裡的租戶,標檢局也準備推「單一電號多用戶」的進化版,提供房東代購、租戶團購綠電的便利措施。
經濟部努力降低中小企業買綠電的障礙,中小企業磐石獎聯誼委員會總會長陳萬來很肯定政府的用心,但具體效益還待觀察,比如要求公有地光電和區塊開發的風電要有一定比例綠電進入市場,但是案場開發需要時間,真正可供電的時間、電量,能否符合需求急的中小企業,不無疑問。
台灣綠電應用協會秘書長許博涵也認為,在綠電零售市場裡,最大問題不是缺乏媒合者,而是無法得到合理的貨源;關鍵還是應該讓更多綠電進到市場,依照市場規則賣綠電給中小企業。
此外,對售電業者來說,現行合約機制中的轉供行政程序耗時,也限制了售電業發展「多對多模式」,也就是由多家電廠提供綠電、給多個用戶的模式。
曾是瓦特先生創辦人之一的楊青晏舉例,在做客戶管理時,可能會遇到有客戶臨時不需要這麼多的綠電,這時售電業者就可把用不到的綠電,再轉供給其他用戶,「在這種情況下,通常一通電話或一封電郵就可辦理完成,但依照現行程序,最快要一個月才能通過,實在緩不濟急。」
他建議,未來應往更有彈性的交易機制發展,才會有利零售市場茁壯。
「台電要調度電力了!」4月下旬的一個午後,外頭下著雨,安瑟樂威執行長鄭智文與共同創辦人陳威霖一同受訪。訪談到一半,原本聊得正愉快的陳威霖突然收到台電發出的電力調度訊息,他立刻起身處理。鄭智文笑說,這就是虛擬電廠的日常,時刻都在張羅明天的電力。
安瑟樂威是國內第一家通過台電交易平台的合格交易者,也是台電最大的需量反應夥伴。相比台電蓋了不少「看得見」的電廠,安瑟樂威利用「人工智慧物聯網技術」(AIoT),把分散在各地的微型綠電與電力整合起來集中調度,可發電、可儲能,也可協助客戶管理用電。
訪問的當天,雖是人間四月天,但天氣卻已炎熱,那陣子好些天都亮起代表供電警戒的橙燈。鄭智文說,前幾次的大停電深植人心,加上政府提供政策誘因,現在在業界轉一圈,都發現儲能比以往更受到重視,大家也都願意投入。
安瑟樂威是國內少數有遠見且以鴨子划水之姿布局電力事業的一員。不過,根據經濟部能源局3月底對用電大戶的綠電行為調查,卻發現全台約300多家大戶、共485個用電戶號,有46%的人表示,將設置再生能源設備;50%的人會購買綠電憑證,打算投入儲能的,卻不到4%。
用電大戶蓋儲能 自用不可賣
根據2021年上路的再生能源條例用電大戶條款規定,契約容量在5,000kW(瓩)以上的用電戶,需在五年內自備10%綠電。要怎麼做到這10%,政府給的四個選項是,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購買綠電憑證、設置儲能,以及繳納代金。
從結果看,儲能居然不是用電大戶的優先選項,箇中原因與主管機關的規定有關:用電大戶蓋儲能,限定自用不准賣。
一位用電大戶說,這幾年綠電夯,很多同業都努力在工廠找地蓋太陽能板,也動念投資儲能設備。大家的盤算是,蓋了之後可以自發自用,以後還可以拿到綠電交易市場賣,不料,政府說:這些電只能自用,不能賣,「儲能設備貴桑桑,跟其他三個相對便宜的選項擺一起,當然就不考慮了!」
對此,能源局組長陳崇憲解釋,訂定用電大戶條款的目的,是希望用電大戶善盡社會責任。目前政府對於選擇設置再生能源設備的業者,也是限定自發自用,那麼對於選擇設置儲能設備的業者,也應當一視同仁。
經濟部新計畫 收購夜間光電
近期包括儲能聯盟及相關業者都持續遊說政府,盼鬆綁「自用令」。一位業者說,禁令解除,可降低業者投資儲能的成本,還可促進儲能產業發展、提高台灣可調度的電力,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
據了解,為了加快建置儲能,解決太陽下山後的「夜尖峰」用電問題,經濟部近期規劃透過太陽光電結合儲能的競標機制,在地面型光電案場設置500MW(千瓩)儲能。在3月提出的草案中,經濟部擬以躉購保證收購費率,加上儲能成本,收購光電案場夜間釋出的光電。
不過,近來因原物料與電池成本高漲,交期延宕等變數,加上競標機制,也會影響業者成本估算。能源局表示,這部分仍在討論溝通中,尚未定案。
此外,經濟部在2026年第三階段離岸風電區塊開發案中,確立離岸風電需負穩定電網之責,如果案場可準備裝置容量4%的儲能,將可作為競標取得開發權的加分項目。
安瑟樂威是國內第一家通過台電交易平台的合格交易者,也是台電最大的需量反應夥伴。相比台電蓋了不少「看得見」的電廠,安瑟樂威利用「人工智慧物聯網技術」(AIoT),把分散在各地的微型綠電與電力整合起來集中調度,可發電、可儲能,也可協助客戶管理用電。
訪問的當天,雖是人間四月天,但天氣卻已炎熱,那陣子好些天都亮起代表供電警戒的橙燈。鄭智文說,前幾次的大停電深植人心,加上政府提供政策誘因,現在在業界轉一圈,都發現儲能比以往更受到重視,大家也都願意投入。
安瑟樂威是國內少數有遠見且以鴨子划水之姿布局電力事業的一員。不過,根據經濟部能源局3月底對用電大戶的綠電行為調查,卻發現全台約300多家大戶、共485個用電戶號,有46%的人表示,將設置再生能源設備;50%的人會購買綠電憑證,打算投入儲能的,卻不到4%。
用電大戶蓋儲能 自用不可賣
根據2021年上路的再生能源條例用電大戶條款規定,契約容量在5,000kW(瓩)以上的用電戶,需在五年內自備10%綠電。要怎麼做到這10%,政府給的四個選項是,設置再生能源發電設備、購買綠電憑證、設置儲能,以及繳納代金。
從結果看,儲能居然不是用電大戶的優先選項,箇中原因與主管機關的規定有關:用電大戶蓋儲能,限定自用不准賣。
一位用電大戶說,這幾年綠電夯,很多同業都努力在工廠找地蓋太陽能板,也動念投資儲能設備。大家的盤算是,蓋了之後可以自發自用,以後還可以拿到綠電交易市場賣,不料,政府說:這些電只能自用,不能賣,「儲能設備貴桑桑,跟其他三個相對便宜的選項擺一起,當然就不考慮了!」
對此,能源局組長陳崇憲解釋,訂定用電大戶條款的目的,是希望用電大戶善盡社會責任。目前政府對於選擇設置再生能源設備的業者,也是限定自發自用,那麼對於選擇設置儲能設備的業者,也應當一視同仁。
經濟部新計畫 收購夜間光電
近期包括儲能聯盟及相關業者都持續遊說政府,盼鬆綁「自用令」。一位業者說,禁令解除,可降低業者投資儲能的成本,還可促進儲能產業發展、提高台灣可調度的電力,一舉數得,何樂而不為?
據了解,為了加快建置儲能,解決太陽下山後的「夜尖峰」用電問題,經濟部近期規劃透過太陽光電結合儲能的競標機制,在地面型光電案場設置500MW(千瓩)儲能。在3月提出的草案中,經濟部擬以躉購保證收購費率,加上儲能成本,收購光電案場夜間釋出的光電。
不過,近來因原物料與電池成本高漲,交期延宕等變數,加上競標機制,也會影響業者成本估算。能源局表示,這部分仍在討論溝通中,尚未定案。
此外,經濟部在2026年第三階段離岸風電區塊開發案中,確立離岸風電需負穩定電網之責,如果案場可準備裝置容量4%的儲能,將可作為競標取得開發權的加分項目。
為即時反映汽電共生發電成本,經濟部將預告修正汽電共生系統實 施辦法,由過去一年調整一次,改為每月可調整一次,預計21日起預 告七天,最快下周起公告上路。台塑、台化、大園汽電、華亞、長春 化工、中石化、永豐餘等40多家業者將因此受惠。
由於國際能源價格高漲,造成民營電業因成本負擔減少發電,經濟 部21日起預告修正《汽電共生系統實施辦法》,除給予公用售電業因 應特殊情況調整收購費率外,另為了未來能源轉型及淨零需求,也給 予燃氣、燃煤不同費率作法,增加業者增氣減煤誘因。官員表示,現 在汽電共生成本一年才調整一次,要視前一年台電的購電成本而定, 修改後將可每月隨國際燃料價格變動調整一次;同時目前燃煤及燃氣 採用同一價格收購,修法後也隨台電購電成本不同,採不同價格收購 。能源局指出,這次修訂辦法原因之一是國際燃料上漲,業者為減少 成本減少自身發電量、改用台電供電。
由於國際能源價格高漲,造成民營電業因成本負擔減少發電,經濟 部21日起預告修正《汽電共生系統實施辦法》,除給予公用售電業因 應特殊情況調整收購費率外,另為了未來能源轉型及淨零需求,也給 予燃氣、燃煤不同費率作法,增加業者增氣減煤誘因。官員表示,現 在汽電共生成本一年才調整一次,要視前一年台電的購電成本而定, 修改後將可每月隨國際燃料價格變動調整一次;同時目前燃煤及燃氣 採用同一價格收購,修法後也隨台電購電成本不同,採不同價格收購 。能源局指出,這次修訂辦法原因之一是國際燃料上漲,業者為減少 成本減少自身發電量、改用台電供電。
與我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