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沛星互動科技(未)公司新聞
沛星是台、日AI原生廣告與行銷科技廠商,在營收與國際客戶數量居台灣龍頭地位,正積極擴張歐美市場。
全球企業面對生成式AI帶來的營運策略與行銷技術轉變,游直翰從2016年開始在沛星研發方向導入生成式AI概念,現在正好迎來企業對生成式AI的需求。
提前布局AI趨勢帶來的優勢,讓沛星自2022年提前獲利,近年業績逐年成長。游直翰日前接受本報專訪,暢談AI時代下,企業行銷模式轉變與如何讓AI加速拓展客戶群提升價值的訣竅。
以下為專訪紀要:
問:生成式AI發展迅速,對行銷科技(MarTech)產生的改變?如何確保AI解決方案持續為不同產業的客戶帶來價值並解決問題?
答:生成式AI快速發展將使行銷科技更高效,特別在創意生成、決策支援及行銷流程的高度自動化方面。
沛星從2012年起就以AI為核心,設計以行銷應用層對應基礎模型的架構,將來還會看到專業領域「AI Agent」的進化,AI會從行銷助理變成超級助理(Marketing Agents)。
換言之,行銷人員將從執行者變成監督者,減少被取代的焦慮,廣泛受益於AI技術的支持。
沛星將AI技術以「垂直整合」方式客製化到不同產業,包括電商、數位內容、品牌行銷等,核心競爭優勢在於技術自主開發和資料處理具備彈性與擴張能力。
我認為,AI應用市場爆發成長才要開始,實際上公司只做一個引擎,以統一化的平台達成客戶大部分的目標,客製化的需求可以讓AI學習,不需要調派更多人力去做客製化。
理解新工具 提升可信度
問:如何看現在工作者的AI適應能力?當前大家是否信任AI技術?
答:當前AI技術進步速度很快,導致人們需要不斷追趕技術,很多人還在適應如何使用AI工具。但透過設計便捷的工具,能幫助專業人士更快上手。
2017、2018年進行生成式AI初期,技術效果不穩定,市場接受度較低,但2023年生成式AI性能顯著提高,甚至做到超越人類,AI技術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使人們更容易接納,例如我們最近收購一家AI公司,透過AI工具,能讓毫無背景的實習生製作出全公司最好的設計,好的工具不僅能提升成效,還能讓使用者快速成長。
仍有很多人對AI使用數據抱持質疑態度,其實要增加信任,第一是使用者數據來源必須符合相關法律和規章,其次是提升AI的解釋性(explainability),讓使用者清楚瞭解AI的運作原理。
一旦AI功能和邏輯能被清楚的解釋,使用者的信任感就會增加,也能更高效使用AI。我們也在AI設計上加入特定功能,在AI不確定時會詢問使用者,以減少不準確的問題、提升AI的可靠性。
問:沛星導入新技術時遇到哪些障礙?會給未來想加入產業者什麼建議?
答:我們開始導入AI應用落地到企業與公司內部的過程中,當看到AI成效超越人類的時候,員工不但要面對這個現實,更要提高接受度。技術發展也代表軟體工程師可因應技術升級變成軟體架構師,將自己可做的範圍、視野擴大,從整個產品的角度來看設計。
菜鳥工程師反而擁有優勢,因為是AI原生世代,從一開始的教育便接觸AI工具,例如用ChatGPT完成作業,比一些職場中才接觸AI的資深人員適應力更強。這種熟悉AI合作方法已成為新的時代技能,公司內部如果常與最新技術接軌,世代差異也會縮小。
開拓新領域 勤奮是關鍵
在人才培育和整合上,現在的人才要學會和AI協同合作,使用AI能力很重要。
未來的AI產品設計會更專注於讓技術簡單易用,新一代的產品負責人須理解技術特性,設計出更直覺的交互界面,將AI工具包裝更好。
不過,隨著上述演變,設計上須投入更多資源,讓使用者能提供正確指令,保證代理人能完成正確行動,也就是說可能在介面上、產品包裝上讓大家很清楚理解產品的設計理念,讓軟體代理做對事情。
問:沛星近期收購新公司是否有加分效果?開拓新市場的訣竅?
答:要開拓新市場,「勤奮」是關鍵,現在花較多時間在歐洲市場深耕,了解當地市場。
沛星收購法國巴黎AdCreative.ai公司是擴張策略的一環,透過收購不僅取得在地的優秀人才、用新的創意行銷客戶,也深入了解歐洲市場的特性,快速建立當地據點與技術優勢,我們從原本的成效型廣告推進到創意生成、影音製作等全新領域。
近期沛星首次參加法國坎城舉辦的Cannes Lions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Creativity,這是全球最大型的創意品牌盛會,聚焦生成式AI在品牌與創意行銷領域的應用,這是我們首度由「成效型科技」邁向「創意生成」的轉型。
參加這場展會也增加很多不曾接觸的企業族群,進而擴展商業模式與收入來源,從偏向效能導向(如電商轉換率)客戶,拓展到重視品牌形象、創意表現的行銷客戶群。這也是我們朝「結合成效與創意」全方位AI行銷科技公司發展,強化在全球MarTech市場中的地位。
問:未來併購會考量那些方面?
答:併購不是為了規模而併購,而是要找「對的方向與夥伴」。標的必須能補足沛星在產品線、技術或市場上的關鍵拼圖。
例如AdCreative.ai就是針對公司想深化「生成式創意」此方向進行的精準布局,在進行併購時,考量的是確保收購對業務成長、技術創新與市場拓展具有明確助益。包括與公司的戰略契合、技術與產品的互補性、是否能創造綜效及地市場與人才資源。併購對象要有獨特的AI技術能力,與沛星現有平台無縫整合,例如創意生成、視覺辨識、多模態AI等,強化沛星原本「AI-native」解決方案,相關技術要快速轉化為商品化應用;在市場上綜效包括開發加速、客戶基礎擴展、跨區域合作等。
我們成功打開歐洲市場,取得原本無法觸及的品牌行銷客戶,這種「1+1大於2」的效果是併購核心目的之一。我們重視當地市場知識與人才深度,歐美市場公司若能帶入本地熟悉業務與研發團隊,有助沛星快速建立據點與文化融入。
沛星過去有幾次不成功的產品開發經驗,例如我20年前想做自動車,但現在這項產品才開始落實、市場剛準備好,其實我們是「走得太早」,現在我們很重視新技術,但也關注市場是否準備好了,併購也要切合市場時機,太早投入可能也拖累整體資源運用與績效表現。
游直翰分析,在衝刺與長跑間達成平衡,就像看準時間領先研發新技術,才能在市場需求開始興起時有足夠方案提供客戶需求。
游直翰創業前在哈佛主修的就是AI,一路看著AI落實為現實,「感覺過去好像只有幾個人在講,現在大家都在講」。他以務實態度提前預測市場未來需求,但他認為,不用把AI視為威脅,而是擴展能力的工具,「AI不是來取代人,而是來升級人」。
他常分享在AdCreative.ai公司看到的案例:毫無設計背景的實習生,卻能用AI工具做出高水準視覺素材,讓他驚豔。他認為這不只是技術勝利,也是沛星產品哲學:讓AI成為人的助力,而非門檻。沛星逐步從台灣走向亞洲、歐美市場,成為全球企業,游直翰領導風格強調開放與共識,在管理層部分,重大策略往往來自集體討論與思辨,團隊成員有技術深度也能兼顧市場敏銳度,建立高透明度組織文化。公司文化方面,沛星擴張到全球17個據點、逾700名員工編制,游直翰與經營團隊仍鼓勵員工「有問題就問」。
對於想打進日本市場的新創,游直翰指出,希望沛星在日本市場的價值不只是技術輸出者,而是「AI實務應用的指標性企業」,日本是沛星最大市場之一,選擇日本上市不是選擇最容易的市場,而是最能放大品牌影響力的市場。
他說:「我們不只想成為上主板公司,是要思考十年後能不能交出漂亮成績單。」他以快速長跑態度讓AI技術多元發展,不斷譜寫新亮點。
日本上市公司Appier沛星互動科技近期公布了2025財年第一季的營收報告,顯示出強勁的成長動能。根據公告,該季營收達94億日圓,年增長率達27%,若排除匯率影響,則年增長率為31%。這一成長主要來自於東北亞市場,其中年增長率達37%,美國和EMEA等市場也有逾3成的成長。
在毛利方面,Appier沛星互動科技第一季毛利年增長26%,達到48億日圓。排除匯率影響後,毛利率提升至52.3%,這主要歸功於AI技術帶來的效率提升。
若排除併購的一次性費用,公司的EBITDA年增長45%,達到11億日圓,營業利益年增長近三倍,達到1.95億日圓。此外,客戶流失率創下歷史新低,顯示了產品的高黏著度和客戶的穩健擴展。排除匯率影響後,單一客戶平均季營收(ARPC)年增長10.1%。
Appier沛星互動科技的主要客戶來自於電商、遊戲產業和數位內容產業。在東北亞市場,第一季營收年增長37%,主要得益于日本和韓國市場的強勁表現,尤其是電商產業的亮眼表現。美國和EMEA市場的營收年增長32%,這主要受益於產業多元化布局和數位內容垂直產業的成長。
Appier沛星互動科技在上一季末完成了AdCreative.ai的併購,整合後將新增廣告雲、個人化雲和數據雲等產品。公司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游直翰表示,目前客戶最喜歡的四大生成式AI功能分別是可玩式廣告、自動生成影片、時尚攝影和創意素材等。
該公司運用AI自動產出更受歡迎的廣告版本,根據客戶的初步回饋,轉換率(成交率)成長了一倍。雖然目前採用時間尚短,樣本數量不夠,無法提供科學依據,但公司對此趨勢感到樂觀。
AI驅動科技行銷公司沛星互動科技(Appier)近日公布第一季財報,公司營運表現亮眼,受惠於AI技術的深化應用,各主要市場均實現成長。根據公布數據,第一季營收達94億日圓,年增率近三成,毛利率高達52.3%。
Appier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游直翰在發表會上表示,公司已完成對AdCreative.ai的併購,這將對產品創新和業務推廣產生積極影響。Appier將進一步擴大其服務範圍,從亞洲市場擴及到歐洲乃至美國,助力品牌和企業在數位化道路上發展。
具體來看,第一季營收年增27%,若排除匯率影響,則年增率達31%。營業毛利為48億日圓,年增26%,毛利率維持在52.3%的水準。排除併購一次性費用後,EBITDA(稅前息前折舊攤提前獲利)為11億日圓,年增45%。營業利益則實現了近三倍的增长,達到1.95億日圓。然而,稅後純益為3,500萬日圓,年減38.6%,這主要是由於業外收入較去年有所下降,每股純益為0.34日圓。
Appier指出,第一季東北亞市場年增37%,其中日本和韓國市場表現尤為突出,尤其是在電商產業。美國及EMEA市場年增32%,這主要得益於公司產業布局的多元化以及數位內容垂直產業的持續成長。值得注意的是,營收增長中有57%來自既有客戶,顯示公司客戶基礎的穩定性和成長潛力。
Appier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游直翰表示,已經完成對AdCreative.ai的併購,將催化產品創新及業務推廣,從亞洲到歐洲、再到美國,賦能品牌與企業。
據財報,Appier第1季營收94億日圓,年增27%,排除匯率影響則為31%;營業毛利48億日圓,年增26%,排除匯率影響,毛利率52.3%;排除併購一次性費用,EBITDA(稅前息前折舊攤提前獲利)11億日圓,年增45%;營業利益年增近三倍,達1.95億日圓;稅後純益3,500萬日圓,年減38.6%,因業外收入較去年下降,每股純益0.34日圓。
Appier認為,今年第1季東北亞市場年增37%,因為日本與韓國,又以電商產業表現最亮眼,美國及EMEA年增32%,主因為產業布局多元化與數位內容垂直產業的持續成長,營收成長部分有57%來自既有客戶。
Appier表示,第一季毛利年增26%,來到48億日圓。在排除匯率影 響下,毛利率提升至52.3%,歸功於AI驅動的效率提升。
若排除併購的一次性費用,EBITDA(息稅折舊攤提前盈餘)年增4 5%,達 11億日圓,營業利益年增近三倍,達1.95億日圓。另一方面 ,客戶流失率創歷史新低,凸顯產品的高黏著度與客戶穩健擴展。排 除匯率影響後,單一客戶平均季營收(ARPC)年增10.1%。
該公司主要客戶為電商、遊戲產業、數位內容產業者。其中,東北 亞地區第一季營收年增 37%,主要受惠於日本與韓國市場的強勁動 能,特別是電商產業表現亮眼。美國與EMEA亦受惠於產業多元化布局 與數位內容垂直產業的成長,營收年增32%。
Appier於上一季末完成AdCreative.ai的併購,整合後將新增廣告 雲、個人化雲與數據雲等產品。
Appier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游直翰表示,目前客戶最喜歡的四大生 成式AI的功能,分別是可玩式廣告、自動生成影片、時尚攝影及創意 素材等。該公司並運用AI自動產出較受歡迎的廣告版本,根據客戶的 初步回饋表示,轉換率(成交率)成長一倍,但因目前剛採用且樣本 數不夠,無法做科學依據,但該公司樂見此趨勢的發展。
台灣沛星互動科技公司的董事簡立峰近日在「2024科技論壇-AI賦能 催動產業智慧升級」活動上,強調AI技術將成為未來產業運作的關鍵。他指出,隨著「網路世代剛過去、AI世代正開始」,我們必須加速AI技術的應用,同時避免AI導致人類學習與大腦變成「外包」。簡立峰建議應利用AI技術提升工作技能,培養出能夠學習成為「π型人才」的專業人士。
簡立峰在發表專講「AI世代新風貌」時,提到今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AI運算學門的科學家,這一榮譽肯定了AI技術在蛋白質結構預測方面的貢獻,並有助於新藥的開發。此外,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也包括AI領域的運算專家,顯示AI對化學這一重要基礎學門的影響力已經開始顯現,未來的發展勢頭不容小覷。
簡立峰強調,人類不需要與機器競爭,而是應該利用AI科技與機器協作,提升自身的能力。他指出,許多大企業已經開始導入AI技術以提升效率,例如Google的新開發程式碼就是由AI撰寫的,這象徵著智慧服務工作中的知識服務工作已經開始被AI取代。未來,工程師的技能也需要進行調整,從簡單的程式編寫轉向參與決策、分析和規劃。
簡立峰還提到,廣告公司的客服主管與客戶討論時,AI不僅能夠跟著聽,還能立即做出圖表、提供建議,甚至參與寫作,進入AI協作的新時代。矽谷工程師也必須轉變工作模式,因為舊的工作可能已被AI取代,新的工作模式將應運而生。
簡立峰以Google的自駕車Waymo擴大營運為例,指出「司機將來也是AI」的時代即將到來,台灣也可能面臨公車司機短缺的狀況。他提醒,台灣職場對AI的附加價值感受可能會比知識型國家晚,但在知識型國家中,產業已經感受到AI帶來的巨大衝擊。
簡立峰認為,AI技術將改變生活,年輕人應該關注新工作的機會,並提升自己的技能。他提醒,AI雖然優秀,但也可能取代人的大腦,讓人類的學習與大腦變成外包。未來的AI世代需要的是π型人才,即在職場中能夠寫出程式,並利用AI進行測試和修正,以擴展自己的工作領域。
簡立峰最後指出,人類可能會更依賴AI來幫助解答問題,將學習外包給AI,這可能導致決策能力的消失。但也有人能夠透過AI加強自己的能力,這是AI世代的新風貌。
簡立峰昨日出席「2024科技論壇-AI賦能 催動產業智慧升級」,以「AI世代新風貌」為題發表專講,釋出以上訊息。
他指出,今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給AI運算學門的科學家,肯定AI的技術對蛋白質結構預測有幫助,有助產生新藥;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也包括AI領域運算。化學這麼重要的基礎學門已經宣示AI的影響力,未來可預見還會發生。
簡立峰說,人不用和機器比,利用AI科技協作,賦能自己變強,「做對的事情最重要。」AI協作工作模式已經開始,「你的AI同事正在身邊」。
他表示,很多大企業已經導入AI提升更多效率,例如Google現在新開發的程式碼是AI撰寫的,這件事情象徵在所謂的智慧服務工作中,本來靠白領階級、靠知識服務的工作,已經開始被AI取代了。未來所有的工程師技能要改變,可能要更參與決策、參與分析、參與規劃,而不只是寫程式。此外,也有廣告公司客服主管和客戶討論時,AI不但跟著聽,甚至馬上做出圖表、給予建議,參加寫作,進入AI協作的時代。矽谷工程師都要跟著轉變新的工作模式,因為舊工作已經被AI取代,產生新的工作模式。
他舉例,Google的自駕車Waymo日前宣布要擴大營運,這也是因應生活環境改變,「司機將來也是AI」的狀況將到來,連台灣也找不到公車司機,未來人們也要相信AI司機,或讓AI成為人們的副駕駛。
簡立峰指出,人們跟AI協作已經有一段時間,台灣職場沒有感受到這個附加價值,因為台灣偏向製造業,對AI衝擊的感受會比知識型國家晚。但在不少知識型國家中,產業受到的打擊很大,例如顧問業效能被AI取代而提高,許多年輕的白領階級已經利用AI輔助信件或是工作文件的生成,或是以AI追蹤客戶的需求。
AI技術改變生活,AI世代的年輕人該關注的重點是什麼?簡立峰指出,每一個世代都會有新的工作機會,現在的年輕世代要去關注的是新工作的機會,既有職場工作者是要把自己的技能再做提升。他提醒,AI很好,但也可能取代人的大腦,讓人類的學習與大腦變成外包。未來的AI世代就是π型的人才,例如在職場工作中,工程師可以寫出程式,透過AI測試、利用AI修正,提高效能,把自己的工作領域變寬。
他坦言,人會更依賴AI幫忙做答案,將學習外包給AI,最後決策能力會消失,但也有人透過AI加強能力,這是AI世代新風貌。
在這個科技飛躍的時代,沛星科技(Appier)與中華電信董事、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共同指出,生成式AI,透過大語言模型(LLM)的快速發展,已經漸漸成為人們的得力助手。目前AI的角色還是輔助人類,未來甚至可能成為決策者,但當前這個時代,人機協作是當前的趨勢。簡立峰強調,AI的發展將帶來無盡的可能,但也需要我們更加謹慎面對其帶來的衝擊。
簡立峰進一步提到,AI世代將會熟練運用AI助手,強大的AI將推動產業的發展與團體的進步。然而,這也意味著法律、社會文化和教育制度必須跟進,以應對AI帶來的環境變革。
經濟日報將於11月20日舉辦的2024科技論壇,主題為「AI賦能 催動產業智慧升級」,將邀請各界專家共同探討如何發揮台灣資通訊產業的優勢,透過產業的跨業、跨界合作,加速產業智慧升級,並把握AI新革命帶來的新商機。這場論壇將由中華電信、工研院、資策會、日月光集團、玉山銀行、凱基金控共同協辦。
簡立峰將在論壇上以「AI世代新風貌」為主題發表專題演講。他認為,AI作為「輔助者」的角色已經無庸置疑,它給予各行各業巨大的幫助。今年諾貝爾物理獎、化學獎的頒發,更是對AI研究者的肯定,包括物理獎得主中的電腦科學家,化學獎得主中的Alphabet旗下的DeepMind創辦人。
簡立峰指出,隨著AI的發展,幾乎所有內容都可以輕鬆翻譯成多國語言,這將使得強勢文化的國家,其內容能夠更快速地進入其他國家,影響其文化和價值觀。因此,社會制度、法律和文化必須跟進,以應對AI快速發展的衝擊。
未來AI世代的學習方式和結果,將會發生重大變革。學生將通過問問題就能得到答案,與過去傳統教育學習推論答案的方式截然不同。這意味著,如果不能學習更好的推論能力,我們可能會被AI取代。簡立峰預期,未來將是一個「80分才及格」的年代,專業領域工作者的成就感可能會大幅降低,因為AI可以快速學習、模仿,並做得比人更好。因此,培養專業人才和鼓勵孩子學習專業將更加困難,但這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挑戰。
簡立峰認為,AI雖然帶來了挑戰,但也提供了機會。在AI時代,個人在某些方面可能會感到渺小,但利用AI取得的成就和影響卻是巨大的。他近期在中研院的交流中發現,AI在找題目、讀論文的能力上甚至超過了研究員,這對舊世代來說是一個衝擊,但同時也為新世代提供了機會。
他強調,AI世代將會熟練使用AI助手,強大的AI將會帶動產業發展與團體進步,惟法律、社會文化和教育制度都要跟上,以面對AI帶來的環境變化。
經濟日報將於11月20日舉辦2024科技論壇,以「AI賦能 催動產業智慧升級」為主題,邀請各界專家探討如何發揮台灣資通訊產業優勢,透過產業跨業、跨界合作,催動產業智慧升級,掌握AI新革命帶來的新商機。本論壇由中華電信、工研院、資策會、日月光集團、玉山銀行、凱基金控協辦。
簡立峰當天將以「AI世代新風貌」為主題發表專題演講。他認為,AI作為「輔助者」的地位已不可否認,給予各行各業極大幫助,今年諾貝爾物理獎、化學獎罕見頒給非專業學門的AI研究者,包括物理獎得主有電腦科學家,化學獎得主也包括Alphabet旗下的DeepMind創辦人。
現在幾乎所有內容都可以輕鬆翻譯成多國語言,如此一來強勢文化的國家,內容將更快速進入其他國家,主宰其文化和價值觀。社會制度、法律和文化必須跟得上很重要,以因應AI快速發展的衝擊。
簡立峰指出,未來AI世代的學習方式和結果,會有更大改變,將來的學生用問問題就可以得到答案,與過去傳統教育學習推論答案的方式完全不同。但也因為大家都會用AI,如果不能學習更好的推論能力,沒有顯著差異,就會被AI取代。
以此來看,簡立峰預期,未來是一個「80分才及格」的年代,會讓專業領域工作者的成就感大幅削減,因為過去學很久的東西,AI很快就學會、模仿,做得比人更好,要培養出專業人才會更難,更難的是鼓勵孩子去學專業、自我學習,面對「問就有答案」的快速AI,培養自我學習能力會更挑戰,但若不培養,未來學習能力可能隨AI強大而消失。
簡立峰認為,AI有好也有壞,個人在AI時代變得很渺小,但利用AI造成的成就與影響很大,他近期在中研院的交流中發現,AI找題目、讀論文的能力都比研究員強,顯示出對舊世代的衝擊,但給了新世代機會。
台灣沛星互動科技技術長陳明愉表示,隨著ChatGPT等生成式AI技術的崛起,各行各業都在尋求將這些技術應用於實際商業運作中。過去,個人或企業對生成式AI的態度只是好奇和嘗試,但現在已經轉變為對這些技術的實際需求。陳明愉預測,2024年將是企業大量採用大型語言模型(LLM)的關鍵時刻,LLM不再僅僅是實驗性工具,而是成為企業發展策略和營運的基本要件。 陳明愉指出,過去一年,各大企業積極實驗和改進LLM工具,已經解決了許多技術問題,使得商務版產品能夠更好地滿足企業需求。他看好LLM在客戶服務和內容創建兩大領域的發展潛力,預計這兩項應用的品質和採用率將有顯著提升。 陳明愉強調,2024年將是LLM技術發展的轉捩點,主要受到技術演進和市場情緒的影響。目前,LLM技術已從簡單的文案改善和分析模型,演變為功能全面的聊天機器人,能夠執行程式碼、運用工具,並存取外部知識和搜尋網路。此外,LLM開發人員今年將積極解決資料安全问题,確保企業將LLM產生的數據安全存放在內部系統。 以沛星互動科技為例,該公司已為客戶導入生成式AI產生的圖片與文案,效果顯著,使得一般人難以區分AI生成的內容和真實拍攝的圖片。陳明愉還提到,將LLM聊天機器人整合到客戶服務中,能夠幫助企業節省成本,並提供更個人化的互動,提升客戶滿意度。 陳明愉認為,利用LLM創建內容的優點之一是速度快,不滿意結果時可以迅速調整提示措辭。這對行銷和廣告領域尤為重要。他強調,LLM不僅是企業未來的一部分,還在積極塑造未來,為企業的成長和效率開創新的途徑。
臺灣沛星互動科技技術長陳明愉預測,隨著Open AI的生成式AI技術ChatGPT在全球席捲,2024年將是企業大量採用大型語言模型(LLM)的關鍵年。陳明愉強調,過去,LLM工具多被用於內部參考,但現在,各大企業正積極改進,商務版產品將能滿足更多實際需求。這讓LLM從昂貴的新穎技術,變成了商業運作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陳明愉指出,LLM技術的演進,不僅從改善文案和分析模型,演變成功能全面的聊天機器人,還能存取外部知識和搜尋網路。而今年,LLM開發人員將積極解決資料安全問題,讓企業能將LLM產生的數據安全存放在內部系統。這將使LLM應用程式在全球大型企業中得到更具規模化的採用。
以沛星互動科技為例,該公司積極將LLM應用於客戶服務和內容創建,預計這兩大領域的品質與採用率將有顯著提升。陳明愉相信,隨著技術的進步和市場情緒的好轉,LLM將更深入地融入企業的營運策略。
ChatGPT崛起 席捲各行各業
陳明愉預期,2024年將是企業採用LLM的關鍵一年,也使其不只是實驗性工具,而是企業可以發展策略和營運的基本要件。
「先前ChatGPT或其他LLM工具在協同作業時,最大的問題是『幻覺』,導致產出內容多數僅用於內部參考,但過去一年各大企業積極實驗改進,商務版產品將可進一步滿足企業需求」,陳明愉看好LLM的AI服務將在「客戶服務」和「內容創建」兩大應用領域發展,這兩項應用的品質與採用率可望有顯著的提升。
陳明愉說,2024年將是大規模採用LLM的轉捩點,兩大關鍵因素是「技術演進」和「市場情緒」。
現在LLM技術已經從單純改善文案和分析模型,演變成為功能全面的聊天機器人,不僅能執行程式碼、運用工具,還能存取外部知識和搜尋網路。
LLM開發人員今年也會積極克服「資料安全」,讓企業將LLM產生的數據安全存放在內部系統。隨著更強大的功能、更廣泛的支持以及更清晰的認識,LLM應用程式將在全球各大型企業中得到更具規模化的採用。
以Appier為例,為客戶導入生成式AI產生的圖片與文案,已經有語氣的差異,現在一般人往往難以分辨AI或是真實拍攝的圖片,而導入正確的素材,生成式圖片帶動的交易轉換率將不遜於正常的圖片。如今將LLM聊天機器人整合到客戶服務中,讓企業節省成本。
聊天機器人 導入客戶服務
由於消費者對企業和企業體驗的要求愈來愈高,這些LLM聊天機器人可以提供更個人化的互動,並且持續提高客戶滿意度。
他指出,利用LLM創建內容的優點之一是速度快。不滿意生成的結果,只須重新調整提示措辭,不到一分鐘就能獲得新的結果,在行銷和廣告領域尤其有用。甚至只要稍微改變一下提示用語,ChatGPT和解決方案能就同一主題產生不同的內容。
使用者可以要求LLM內容創作者,採用某種寫作風格或語氣,LLM的最終目標是在最短的時間內產出聽起來像公司創作的優秀內容。
陳明愉觀察客戶應用過程,LLM從實驗工具到變成商業資產的趨勢很明顯,更對企業在客戶服務和內容創建等領域提供效率和客製化服務。今年不僅是技術進步的一年,這些工具也會整合到業務營運結構中。他認為LLM的廣泛採用證明了新技術改變企業營運、溝通和創新方式的潛力。
「LLM不僅是企業未來的一部分,它們還在積極塑造未來,在數位化日益加劇的世界中,為企業的成長和效率開創新的途徑。」
Appier沛星互動科技,這家在台灣科技領域中搖曳生姿的公司,背後站著一位對AI人工智慧充滿熱情的領軍人物——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游直翰。從台大資工系畢業,到美國史丹佛大學攻讀碩士,再到哈佛大學取得電腦博士學位,游直翰的學歷可說是星光熠熠,而他的創業故事也一樣精彩。
這位學霸級的理工高材生,並非一開始就鍾情於創業,而是在學術界深耕十年後,決定投身於AI人工智慧的研究。他的創業之路,從多次失敗中不斷學習,最終在2012年成立了Appier沛星互動科技,以AI技術幫助企業提高投報率,並打造獨特競爭優勢。
Appier沛星互動科技的主要業務是B2B,利用AI技術幫助客戶洞察客戶行為,做出有價值的商業決策,並提升轉換率。從早期的預測型AI,到現在火紅的生成式AI,Appier沛星互動科技不斷進化,為客戶提供更精準的行銷方案。
游直翰強調,AI技術的關鍵在於將第一方數據與AI技術結合,以創造差異化的競爭優勢。他認為,預測型AI與生成式AI可以相輔相成,為企業帶來更多商機。在Appier沛星互動科技的幫助下,企業能夠更有效地掌握客戶喜好,進行精準的廣告投放。
Appier沛星互動科技不僅在台灣受到矚目,其市值也一路攀升。截至2024年1月16日,Appier市值已達新台幣389億元,成為台灣極少數獨角獸軟件公司之一。這背後,除了游直翰的領導力,還有他豐富的人脈和強大的團隊支持。Google前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台大資工系教授林軒田、林守德等,都加入了Appier沛星互動科技的經營團隊,共同打造這家AI獨角獸。
【臺灣新聞】 在這個數位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AI(人工智能)已經成為企業競爭的關鍵。今天要來聊聊沛星互動科技,這家公司在AI領域可是大放異彩。Appier的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游直翰就AI發展提出了一個獨到的見解。 游直翰強調,企業要想在AI時代脫穎而出,首要任务是掌握自己的數據。無論是成功或失敗的經驗,都應該被利用來訓練AI,讓它更聰明、更學習到更多。他說,企業要善用第一方數據,這是AI成功方程式中的關鍵。 在AI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能只告訴它正確的答案,還要讓它知道什麼是錯誤的答案。只有這樣,AI才能夠學會辨識正確的資訊。游直翰認為,生成式AI在數位行銷市場上的成長前景非常看好。 根據數據,到2023年,生成式AI在市場的占比約為3%,總額達到21億美元。雖然這個比例相對較小,但預測型AI的市場規模則是720億美元,佔了97%的比重。然而,未來的發展趨勢卻截然不同。Market Research.biz預測,生成式AI在數位行銷領域的年複合成長率將近30%,到2032年時,市場規模將達到195億美元,成長速度驚人。 沛星互動科技推出的「預測型AI」加上「生成式AI」的商業模式,已經吸引了許多知名企業,如星宇航空、foodpanda、漢堡王、星傳媒體,甚至還有南韓遊戲大廠Nexon。這些企業都通過Appier的AI技術,實現了行銷策略的創新和市場效益的提升。 舉個例子,Nexon就利用Appier的AI技術找出可以再次行銷的客戶,在遊戲熱度消退時,成功帶來新的熱潮。而漢堡王則是利用Appier的個人化行銷平台,成功挽回了流失的客戶,並實現了高達31%的轉換率。 沛星互動科技的這些成功案例,無疑是AI在數位行銷領域實力的最好證明。未來,隨著AI技術的不斷發展,沛星互動科技將在這個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帶來更多創新的可能性。
Appier沛星互動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游直翰,長期投入AI人工智慧 研究,相當有熱忱的踏上創業之路,他所成立的Appier沛星互動科技,正以AI技術,幫助企業提高投報率(ROI,Return On Investment )並打造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理工高材生的游直翰,不對客戶畫大餅,而是直接告訴他們「成功 方程式」。AI人工智慧時代,企業成功的方程式為「第一方數據加上 人工智慧(預測型AI及生成式AI),等於差異化競爭,亦能有效提高 投報率(ROI)」。
攤開游直翰的學歷,只有「學霸」一詞可形容。台大資工系畢業,赴美國史丹佛大學就讀碩士,進入該校人工智慧實驗室,師承全球AI人工智慧大師吳恩達(Andrew Ng),爾後再到哈佛就讀電腦博士學 位。大學時代一頭栽進人工智慧的領域,他便著迷至今。
哈佛念書時與室友時常腦力激盪,也因此促成他與室友(Appier資訊長蘇家永)走上創業之路。在學術界沉浸了十年才創業,並非一帆 風順,曾經運用AI引擎投入遊戲產業等,共失敗了八次,後來鎖定數 位行銷領域,成立Appier沛星互動科技,才算開啟成功之路。
Appier沛星互動主要的商業模式為B2B(企業對企業),利用AI幫 助客戶去判斷顧客行為產出洞察,以及有價值的商業決策,並提升轉 換率。
初期所使用的是「預測型AI」模式。以電商客戶為例,針對不同類 型的客戶,給予不同的行銷策略。例如,偵側到「價格敏感型」客戶 正在比價,預期這位客戶即將要流失,值此關鍵時刻,AI系統會告知 商家,趕快送出一張折價券,通常會促成交易成功。如果是「低價格敏感」型態的客戶,AI系統反而會建議推播最新最炫的產品訊息給他 們。
2023年開始火紅的生成式AI,可在短時間內成各類型的素材,低成 本產出大量不同型態的行銷方案,經過訓練後,AI系統會更加精準掌 握客戶的喜好。
舉例來說,同樣的一款香水,其廣告文案的背景分別為森林場景或 海邊情境,喜歡森林的客戶會點選以森林為背景的廣告文案,喜歡海 景者也會偏愛有海景的DM。透過消費者不同的點閱行為,AI系統可以 學習客戶的喜好,未來可做出更精準的廣告投放。
游直翰表示,預測型AI與生成式AI,可以相輔相成,產生出差異化 的優勢及競爭力。除此之外,生成式AI還可以生成最佳行銷途徑和旅 程。有了這項工具,人的價值就在於「選擇合適的工具及提供有效的 第一方數據」。
2012年成立的Appier是純度很高的AI軟體公司,其背後股東包括有 紅杉資本、日本軟銀、LINE、Naver、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I)。 該公司於2021年赴日本掛牌,短短一年多前從Mothers板(現為Grow th板)成功轉Prime市場板。
以2024年1月16日收盤價計算,Appier市值高達新台幣389億元,為 台灣極少數獨角獸軟體公司,也因為游直翰在學術界擁有豐富人脈, Appier邀請到Google前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擔任獨董,台大資工系 教授林軒田、林守德等亦加入其經營團隊。
AI成功方程式中,「第一方數據」是掌握在企業手中,也是最重要 的因素。游直翰指出,企業需好好的整理及掌握資料,交由AI訓練時 ,不論是成功或是失敗都是值得被訓練的。
AI的學習過程中,不但要告知正確的答案,也需適當告知何謂錯誤 的答案。經由正反兩方的訓練,AI才會知道何謂正確的資訊。
游直翰指出「生成式AI在數位行銷市場的成長可期」。2023年為止 ,生成式AI在市場的占比約3%,占21億美元,預測型AI則是占720億 元,占比97%。但市調機構Market Research.biz預估,生成式AI在 數位行銷領域,從2023年至2032年的年複合成長率近3成(29.2%) ,至2032年時達195億美元規模,成長率為8倍,呈現指數型成長。至 於預測型AI為穩定成長的曲線。
預測型AI可以做到用戶分眾、用戶預測、及個人化等。生成式AI則 是可以提供行銷計畫的生成、創意生成、影片內容及創意素材生成等 。
Appier沛星互動發展出「預測型AI」加上「生成式AI」的商業模式 ,目前客戶包括有星宇航空、foodpanda、漢堡王、星傳媒體及南韓 遊戲大廠Nexon。
舉例來說,南韓遊戲大廠Nexon利用AI找出可以再度行銷的客戶( 如,三日內APP有購買行為、單日內開啟遊戲至少5次以上)成功在遊 戲熱度消退期之際,再創一波熱潮。漢堡王則採用Appier個人化行銷 平台,成功挽回流失客戶並下單,實現高達31%轉換率。
台灣沛星互動科技(Appier)執行長游直翰近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隨著生成式AI(GenAI)在行銷科技領域的崛起,這項技術已經成為商務行銷的全新利器。然而,他強調,生成式AI技術的整合並非只是為了追求時尚,而是要真正從商業應用角度出發,為企業帶來實質的價值。以下是他對於生成式AI在行銷科技應用的見解和Appier的實際做法。
游直翰指出,生成式AI能夠創造出各種有趣的圖片和文案,但這些應該從娛樂性質轉變為為客戶帶來實際的投資報酬率(ROI)。行銷科技業者需要擁有足夠的數據和決策式AI的辅助,以證明生成式AI的實際效果,這樣才能夠讓客戶願意投入資金。
Appier作為AI行銷服務提供商,將AI技術作為核心,通過機器學習和數據分析,為客戶提供決策支持。在生成式AI的熱潮中,游直翰還提到,決策式AI的產值目前仍然較高,因為它在推薦引擎、廣告投放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並且呈現穩定成長。生成式AI在整個AI行銷產值中只佔3%,但他預期到2030年,生成式AI將會迅速成長。
游直翰強調,企業對生成式AI的需求並不僅僅是技術上的,更重要的是商業效率。他認為,生成式AI應該能夠幫助企業提升業務,而這需要優秀的決策式AI來輔助。Appier的產品都利用數據和機器學習來建構消費者個人歷程,並通過決策式AI提供有效的決策,這些決策是基於大量的AI技術累積。
此外,Appier也關注到,企業主對生成式AI的需求是多元化的。他們並非對所有生成式AI都有需求,而是希望它能夠幫助完成業務相關的應用。例如,整合生成式AI演算法與OpenAI的ChatGPT語言模型,可以幫助行銷人員在幾秒內生成多國語言的文案建議,並根據不同的口吻來吸引潛在用戶的關注。
總之,沛星互動科技認為,生成式AI在行銷科技的應用,應該以實際的商業效益為目標,結合決策式AI,為企業帶來更好的效益和更高的點擊與轉換率。
商業應用 首重效率
游直翰指出,就行銷科技產業的角度來看,生成式AI可以生成許多有趣的圖片或文案,但娛樂性質居多,得從娛樂性質轉為客戶帶來投資報酬率( ROI,Return of investment ) ,行銷科技業者後台要有足夠的數據和決策式AI的輔助,證明生成式AI的效果,才能說服客戶埋單。
Appier以AI為核心、進行機器學習分析數據提供客戶決策。在近期的生成式AI風潮中,游直翰指出,以AI產業大角度來看,目前決策式AI的產值還是較高,因為應用在推薦引擎的搜尋成果、廣告投放等應用位居主流,且穩定成長,生成式AI大約占整個AI行銷產值的3%,其他以決策型AI為主,但他預期到2030年之間,生成式AI會快速成長。
他觀察企業客戶確實都覺得要應用生成式AI,但針對企業客戶,要做得好不只是生成式AI的技術好、可以生出漂亮圖片,也要要兼顧商業效率。生成式AI可以做出很有趣的情境圖片,但如果對業務沒有幫助,客戶照常不埋單。
他指出,當前企業主投入預算謹慎,對生成式AI的成果,要看到投資報酬率。以Appier為例,所有的行銷產品目前都利用數據、機器學習,建構消費者個人歷程,以決策式AI有效的提供企業主判斷該投放的資源。但這些決策背後是大量的AI與過去技術累積,所以能幫助生成式AI準確產生有點閱率、轉換率的圖片或文案。
游直翰強調,生成式AI在行銷科技的應用,仍要能為企業客戶拉高業務,好的決策式AI可以輔助生成式AI產出的圖片與文案,產生更好的效益、帶來提高點擊與轉換率。
優化內容 吸引關注
另外,企業主也並非對所有生成式AI都有需求,主要還是完成業務相關的應用,Appier觀察,近期整合生成式AI演算法與 OpenAI的ChatGPT語言模型蔚為風潮,「廣告投放興趣主題與目標參數生成」、「智慧應答對話機器人」、「行銷文案發想與內容自動生成」三大行銷場景是目前企業主需求較高的解決方案。
行銷科技業者有效結合智慧用戶輪廓獲取(Intelligent Profiling & Acquisition,IPA)解決方案,加上ChatGPT 功能,例如輸入實際的商品標題與介紹, AI內容助理已經能在幾秒鐘內生成多國語言的文案優化建議,同時搭配不同口吻(專業、機智、積極、緊湊、令人好奇或是資訊充沛)吸引潛在用戶的關注,並且滿足廣告平台對文案字數的限制,讓行銷人員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