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沛星互動科技(未)公司新聞
Emin的重要技術是透過AI與滑鼠追蹤技術,分析消費者在網頁上的即時行為動態、進行分群,判斷「即將購買」「猶豫不決」或「只逛不買」,並且給予「猶豫不決」的買家限時優惠促銷訊息,創造購買動機來增加成交率。(延伸閱讀:執行長游直翰專訪/沛星搭上AI 搶跨螢大商機)
Emin推出這項技術以來,推升電商轉換率達40%。Appier執行長游直翰指出,「被遺棄的購物車」(將商品放入購物車後卻未結帳)是電商業者常遇到的挑戰,Emin 團隊的AiDeal可望積極解決這項問題。
Appier全額收購Emin,Emin團隊也將加入Appier。Appier執行長游直翰表示,Appier的產品將包括協助企業收集跨螢資訊及提供決策的AIXON商業決策平台,收購印度新創業者後成立的AIQUA幫助企業行銷自動化,以及促進電商消費者購買意願的AiDeal。
Appier成立以來募資三輪,目前已經取得8,200萬美元(約新台幣25億元)的資金,股東陣容耀眼,包括阿里巴巴、LINE及母集團NAVER、淡馬錫旗下蘭亭投資、聯發科、日本軟銀、美國紅杉資本、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私人投資公司都是Appier股東,也助Appier在東北亞、東南亞等地區開拓市場。游直翰表示,全球百大企業中有不少已經是客戶,在日本、新竹、新加坡等地也設立研發據點。
他指出,怎麼使用數據、正確收集資料,在亞洲企業來說,技術仍不夠好,這正是Appier的強項,讓AI在客戶的資料分析、決策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台灣沛星互動科技(Appier)近年來在亞洲AI市場上發揮著重要角色,公司創辦人暨執行長游直翰透露,隨著亞洲企業對AI技術的快速接受,沛星科技不僅在日本和韓國市場取得成功,更將觸角伸向整個亞洲地區。從泰國曼谷到印度,沛星科技已在東南亞多個城市佈局,並透過收購、技術實力、資料資產的豐富性以及在地化服務等多元策略,加速擴張其市場版圖。 Appier自創立以來,發展迅猛,吸引了眾多國際投資機構的目光,包括美國矽谷紅衫資本、新加坡大華創業投資管理、日本軟銀、新加坡淡馬錫、NAVER和香港尚乘集團等。經過A、B、C三輪募資後,Appier已獲得超過8,200萬美元的投資,並兩度榮獲CB Insights評選為全球百大AI企業,同時被美國財星雜誌評選為全球50家引領AI革命的企業。 游直翰在分享Appier最新營運成果時指出,公司正不斷深化在亞洲市場的布局,目前已在亞洲14個城市設有據點,除了台北總部外,還在新加坡設立了首站海外研發中心。在東京、大阪、吉隆坡、胡志明市、馬尼拉、香港等地,Appier的員工總數超過300名,並為全球上千家代理商與品牌提供AI解決方案,客戶來自金融業、零售業、電信業以及科技公司。 作為台灣新創公司,沛星科技在開拓市場時擁有技術實力、資料資產的豐富性以及在地服務等多項優勢。去年,Appier收購了印度新創公司Qgraph,並推出AIQUA行銷自動化平台,這是Appier拓展亞洲市場的重要策略之一。游直翰強調,收購並非單純的投資行為,而是尋找與Appier技術和業務相補的公司,以實現互補發展。 此外,Appier針對亞洲企業導入AI的進程進行了調查,發現印尼企業在AI應用的佈局程度位居亞洲第一,65%的受訪者表示其公司已完成AI導入或正在朝規模化方向發展,遠超過韓國、新加坡、日本和台灣等已開發經濟體。
Appier成立後發展快速,屢獲國際級投資機構青睞,包括美國矽谷紅衫資本、新加坡大華創業投資管理(UOB)、日本軟銀、新加坡淡馬錫、NAVER、香港尚乘集團等Appier經過A、B、C三輪募資以外,已獲得超過8,200萬美元投資,也兩度獲得CB Insights評選為全球百大AI企業,更被美國財星雜誌評選為全球50家引領AI革命的企業。
游直翰分享Appier近期最新營運成績表示,Appier正持續推進亞洲市場,深化人工智慧佈局,除了台北總部以外,目前Appier在亞洲14個城市設有據點,包括在新加坡設立首站海外研發中心,另外在東京、大阪、吉隆坡、胡志明市、馬尼拉、香港等地,員工總數超過300名,目前已經為全球上千家代理商與品牌提供AI解決方案,客戶遍及金融業、零售業、電信業以及科技公司。
Appier雖發展快速,但身為台灣新創公司,在開拓市場時有何優勢?游直翰表示,Appier在技術實力、資料的豐富性以及在地服務上是主要優勢;而去年Appier更收購印度新創Qgraph,持有其百分百股權,並藉此推出AIQUA行銷自動化平台。游直翰表示,收購是Appier拓展亞洲市場的策略之一,收構時不只是純投資上的考量,而會著眼在與Appier的互補性,作為選擇併購的標準
至於亞洲企業導入AI的進程,Appier則發布調查報告指出,印尼企業佈局AI 應用的程度位居榜首,有65%受訪者表示其公司已完成導入AI,或正在朝AI規模化方向發展以加速企業升級轉型,高於韓國(57%)、新加坡(50%)、日本(47%)和台灣(44%)等已開發經濟體。
游直翰體認到,除了擁有AI核心技術,創業必須面對並聆聽用戶, 找到核心競爭力與市場關鍵破口,終於在產品歷經8次失敗與修正後 ,他與Appier技術長暨共同創辦人蘇家永找到了一個一直未被解決的 企業痛點。
「行動裝置的普及帶來的是消費者行為的碎片化,對於企業而言, 當資料分散四地,企業無從認識消費者的樣貌,也讓『洞悉消費者行 為』變成一件非常挑戰的事情。」
因此當時游直翰與蘇家永決定,利用AI來幫助企業,串連消費者在 不同行動裝置上的行為,協助企業以此資訊,傳遞廣告訊息、維繫顧 客關係、深入與消費者互動等,在消費者行為碎片化的時代完成精準 商業決策。
相較於Appier第一款產品,將AI應用於遊戲中,讓電腦模擬玩家的 玩法,玩家下線仍可由電腦繼續練功的離線avatar設計,更為貼近市 場需求。
這也實現了游直翰從學術圈轉戰創業圈的初衷,「許多學術研究要 能在市場落地應用或是真正被市場看見價值,往往還有一大段路要走 。」
2012年6月Appier創立後,游直翰僅用了兩年時間,便走完他口中 的「一大段路」,成功獲得紅杉資本挹注A輪資金600萬美元,至今已 將觸角擴及至新加坡、東京、大阪、曼谷、香港、胡志明、新德里、 首爾、吉隆坡等亞洲14個城市,今年更進一步在新加坡設立了台北之 外的第2個研發中心。
游直翰觀察,亞洲市場近年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企業對AI都非常 有興趣,近期Appier委託知名市場研究機構Forrester所做的調查顯 示,亞洲企業普遍期望運用AI獲得「提升企業營運效益」、「優化消 費者數位體驗」兩大優勢。
提升企業營運效益包含簡化企業營運、增加營收、改善風險預測能 力;優化消費者數位體驗則涵蓋優化產品與服務、獲得更準確的消費 者行為洞察等。更有逾7成受訪者期待藉由AI提升企業營運績效,逾 6成受訪者希望透過AI優化產品或服務,而這正是Appier的強項。
「Appier是一家AI科技公司,我們的理念是making AI easy。」游 直翰表示,將會持續透過AI開發不同產品,協助企業克服商業挑戰, 除了推廣現有產品,也將透過AI打造更多服務,並且不會只侷限在單 一面向 ,希望產品能夠為企業串聯起使用者,在商業上解決營運、 銷售、內部溝通、財務等挑戰。
放眼未來,Appier今年8月才宣布併購了印度行銷自動化新創團隊 QGraph,並推出全新的AIQUA人工智慧平台,結合過去的CrossX程式 化購買平台與AIXON人工智慧商業決策平台,讓企業可由淺入深提升 顧客終身價值。
Appier的團隊從創立初期的5人,拓展到今日的超過300人,繼201 6年延攬台大資訊工程學系副教授林軒田為首席資料科學家後,今年 再度找來知名學界人才,清大電機工程學系助理教授孫民出任首席人 工智慧科學家。
各界都相當看好Appier的前景,但對於未來上市櫃的計畫,游直翰 話說得保守,「目前我們仍聚焦在AI技術與產品的研發,同時也會持 續深耕亞洲各市場,維持各市場營運穩健成長。」
不過毋庸置疑的是,Appier已經成功搶進未來數年國際市場上的無 限商機。
Appier專注人工智慧,協助企業進行數位轉型,是最有潛力成為台灣獨角獸的新創公司之一。
她認為,要贏得市場的關鍵是「多了解這個市場」,不會以本位主義去看市場,從他們的角度去看你自己的產品與解決方案、服務平台能否滿足客戶需求。
她說,台灣民族性的優點是,大部分台灣人都願意去尊重了解不同市場的文化與需求,才能把服務打造到最貼近客戶的需求。
有二件事要認真詢問自己的,要有重要利基;台灣團隊強項是有好的技術,但除了好技術,也要找到好的應用場域,讓技術發揮最大價值。
接下來要問是要做台灣市場還是國際市場,這兩個都有其價值之處。若要打造國際市場,這是沒國界的,心態就要準備打世界市場,包括人才,產品規劃方向就要是國際市場了。
第三,新創團隊的第一要務是「生存」,否則都不切實際;生存下來後就要想著商業模式,打造成可永續經營的企業。
李婉菱表示,每個新創公司在成長過程多少都會遇到一些挑戰,她以自身經驗為例,找到屬於自己團隊的優勢及核心價值;「對的技術」找到「適合應用及發揮的舞台領域」,是Appier成功的兩大關鍵。
李婉菱說,Appier為了持續在市場上保有競爭力,產品持續創新進步,洞悉市場需求,並與團隊反覆討論修正產品,讓產品更貼近使用者及市場的需求,只有這樣才能讓很先進、很酷的技術,解決終端使用者的痛點。如此,技術才會有價值,不只是願意使用,而是讓使用者、企業願意掏錢出來,這是有價值的產品。
杜奕瑾與Appier沛星互動科技營運長暨共同創辦人李婉菱、Gogoro行銷副總彭明義昨天以「創新公司的新機會」為題,進行專題對談。該對談由AAMA台北搖籃計劃共同創辦人顏漏有主持。
顏漏有表示,台灣其實有很多優勢,面對未來數位浪潮,台灣有許多新藍海,有世界級軟體人才,有非常強的ICT優勢,加上台灣是多元化、人性化的社會,不要低估了台灣的新藍海。
杜奕瑾表示,台灣發展新創、人工智慧的「陽光」,就是政策一定要支持軟體發展。「空氣」是台灣人的思想要去改變,軟體是有價值的,軟體、體驗,能帶出新的經濟鏈,包括服務和硬體。
思維就是「空氣」,台灣許多年輕人,新創團隊都是有此想法的,但台灣在產業面過去是「缺氧」的,缺氧的原因是轉型力道不夠,一直長期停滯在製造代工的思維,以硬體為主,軟體為軟的思維,這都要改變的。
「水」就是資金面,種子在發芽時不能不給它水,或只給它幾滴水,飢餓養新創產業是很辛苦的。
但杜奕瑾不贊成一開始就給新創一大筆錢,因為會導致「野蠻生長」,導致創業者在追逐資金,忘記了原本創業的初衷;建議應該採「有機成長」,逐步觀察、給予必要的協助。
但杜奕瑾也說,台灣在開放心態上還要再加強;很多公司無法理解聘一個月薪幾十萬的人才,和雇用時薪500元的軟體人才,兩者之間有什麼差別,有些企業願意花幾百萬買一台AI主機,但覺得20萬軟體服務太貴了;機器買900萬沒問題,但人才一年給200萬卻是肥貓,這都是轉型中要面臨的挑戰。
經濟日報將於9月26日舉辦「2018科技論壇-數位創新.企業新創」,邀請行政院長賴清德、交通部長吳宏謀、國發會主委陳美伶等部會高層,與產學界探討如何協助新創業者,培養出台灣的「獨角獸」。本論壇由中華電信、工研院、資策會協辦。
會中將邀請杜奕瑾、沛星互動科技營運長暨共同創辦人李婉菱、Gogoro 行銷副總彭明義,以「創新公司的新機會」為題,進行專題對談,由AAMA台北搖籃計劃共同創辦人顏漏有主持。
趕上全球這一波數位創新、企業新創風潮,台灣新創搖籃AAMA台北搖籃計劃、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兩個公益平台早已動起來,沛星互動科技、Gogoro這兩家台灣最具潛力成為獨角獸的新創公司也努力衝。
顏漏有指出,產業創新攸關國家的經濟發展,創新對企業來說則是保持競爭力的關鍵,過去十年台灣缺乏新一代具指標性的新創企業或創業家,希望經過十年、20年可以培育出一些具指標性的創業家。
李婉菱認為,新創的特色在於先研究市場的痛點,找到問題,研究解決方案,但要確保在市場中的領先地位。往往需要多方碰壁、嘗試,重要的是每次都能學到下一次改進的機會。
Gogoro認為,Gogoro不只是電動機車設計製造廠,更是為推動能源開放平台的創新品牌。用創新的概念建立能源網路,改變對能源的運用,並運用能源網路的建置推動電動機車在城市普及。
Appier最新報告委託市場研究機構Forrester進行,針對8個亞洲市場進行調查指出,印尼企業布局AI應用的程度位居榜首,該國超過65%的受訪企業都已導入AI應用,或正朝AI規模化發展,以加速企業升級轉型。
緊跟在印尼之後的分別為中國(63%)、印度(62%)。報告指出,印尼、中國、印度3個市場落實AI應用的程度,高於南韓(57%)、新加坡(50%)、日本(47%)和台灣(44%)等已開發市場。
不過,該報告同時也發現,這樣的差距將在近幾年內將縮小:成熟經濟體中有較高比率的受訪者表示,預計在未來1年內採用AI技術,包括台灣、澳洲、新加坡的企業。
Appier指出,亞洲企業普遍期望運用AI獲得兩大優勢—「提升企業營運效益」以及「優化消費者數位體驗」。前者包含了簡化企業營運、增加營收、改善風險預測能力,後者則涵蓋了優化產品與服務、獲得更準確的消費者行為洞察。而超過6成的台灣受訪者則表示,希望透過導入AI解決方案,來提升對消費者行為的預測準確度。
不過,導入AI解決方案會遇到哪些困難?該報告顯示,超過半數受訪企業表示,「蒐集與整合資料」是最大挑戰,在台灣,則有近7成受訪者認為「建立能靈活合作的跨部門專案團隊」是布局AI時最大的困難。Appier指出,近10年來「大數據」一詞被廣泛討論,但多數企業仍欠缺駕馭大量資料的能力。
Appier共同創辦人游直翰則指出,為克服這些阻礙,企業須慎選合作夥伴,了解對方在技術研發、模型建立、資料整合方面的能力,才能享受AI帶來的極大商業效益。
Appier成立於2012年,技術團隊專長涵蓋人工智慧、資料分析與分散式系統等領域,總部設於台北,在亞洲14個城市設有據點,從創立以來不斷深化AI各種商業應用,目前在全球服務的品牌與企業已超過1,000家。
Appier有國際富爸爸們支持,資金來自日本軟銀、LINE、LINE母公司NAVER、新加坡經濟發展局私人投資公司(EDBI)、香港尚乘集團等,創業五年來,已獲得超過8,200萬美元資金挹注,更被科技部長陳良基點名可望成為「下個台積電」。
孫民主要專精於電腦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與強化學習領域,師承頂尖人工智慧專家,如前百度首席資料科學家吳恩達、GoogleCloud首席資料科學家李飛飛及史丹佛大學AI學者SilvioSavarese。孫民曾在由李飛飛所主持的ImageNet圖像識別研究計畫中,參與草創期的系統設計,也曾協助開發機器人作業系統(ROS)以及微軟Kinect人體姿態辨識系統。
孫民擁有兩項美國專利,曾帶領Appier研究團隊於第32屆美國人工智慧年會中,針對「AI創造力」發表前瞻性研究成果。過去三年,孫民於國際頂尖人工智慧會議中發表超過20篇研究論文,是相當多產的AI學者。
Appier為加快人工智慧在產業上的應用,2016年率先延攬了台大資工系的副教授林軒田,近期又再招募孫民,目前團隊中已有5位來自世界各地的AI專家。孫民表示,加入Appier之後,將善用自身的專業,找到客戶的問題點,將龐雜的資料與模型優化,協助Appier加速AI在產業的規模化。
孫民於2014年自美返台,任教於清華大學電機系,他表示,「其實過去帶領實驗室的經驗,和在新創公司工作很像」、「學生2至3年就會換一批,除了要幫助他們設立短期目標以外,也要想方法激勵學生、團隊管理,同時還要身兼HR的工作,面試、培訓樣樣不能少。」他認為,除了自己的專業以外,過去在學校的模式也將可應用在Appier的工作上。
孫民指出,人工智慧從1950年發展至今,中間經歷了幾次「寒冬」,主要是因過去的資料不像現在一樣數位化。「過去要解決一個AI問題,需要先跟該領域的專家訪談,再把人類心中的目標寫下來,還要讓程式看得懂。」在這樣的過程當中,就容易出現障礙。
孫民表示,因網路與物聯網的時代來臨,使用者的數位足跡都被一一記錄,未來三到五年內,人類八成的生活行為都將被數位化。有了豐富的數據與資料,再加上運算能力的突破,未來AI在各行各業的發展腳步將會更快,實際的應用也將跳脫出電腦、手機,並延伸到如自駕車或其他物聯網裝置上。
孫民觀察,台灣產業界在2015年後就有不少廠商討論如何導入人工智慧解決方案,到現在產業界普遍已有AI認知。不過他建議企業,維持對AI的熱度很好,但如要導入相關解決方案,首先要先定義出對的、可評估的目標。第二,則是要釐清公司累積的數據資料夠不夠多。「如果一家企業在數據化的進程較緩慢,或相關資料收集的不完整,則需要先把這一部份建立起來,才能往下一步邁進」。
上述兩個步驟完成後,則進入到「人」的問題。公司要評估自己的規模,來決定AI專案是要招募人才自己做?還是外包給專業團隊執行?孫民表示,執行一個AI專案與一般專案很不同,「中間必須要有足夠的試錯空間,且短期目標常需要根據前期測試出的結果做出調整與改變。」他強調,一家企業若要導入人工智慧解決方案,公司高層在做決策時,需要有數據導向(data-driven)的觀念,才可能順利執行。
孫民表示,AI一詞近幾年在新聞上很熱,相關應用也已經爆發。儘管如此,仍然有許多人不理解導入AI的進程,甚至不知道要先將資料數據化。「簡而言之,AI解決方案並不像買一台冷氣一樣直接安裝就可以一次到位。」
孫民指出,現在的人工智慧發展進程快速,除了各行各業正加快搜集巨量資料的腳步以外,物聯網裝置的興起也加速了數據的累積。此外,GPU、CPU的運算能力提升,加上深度學習(deeplearning)、增強學習(reinforcementlearning)技術上的突破,可以幫助AI在各領域上加快整合。
而至於台灣發展AI人工智慧的優勢何在?孫民表示,「人才」是台灣的一大優勢。他表示,台灣的數理教育向來頗為紮實,人才素質可達國際水準,且近幾年台灣工程人才的英語程度也有顯著提升,可以更快速地與國際學界與產業界最新趨勢接軌。
Appier成立後發展快速,屢獲國際級投資機構青睞,經過A、B、C三輪募資已獲得超過8,200萬美元投資,也兩度獲得CBInsights評選為全球百大AI企業,及被美國財星雜誌評選為全球50家引領AI革命的企業。
游直翰提供最新營運成績表示,Appier在亞洲14個地區設有據點,包括新加坡、東京、大阪、吉隆坡、胡志明市、馬尼拉、香港等地,員工超過300名,客戶遍及金融、零售、電信及科技公司。旗下團隊還包括另外4位人工智慧專家,如專精機器學習的台大資工教授林軒田、清大電機教授孫民、韓國Coupang前首席資料科學家黃世昭及曾任職Google研發中心的宮嵊益,可謂Appier的「超級AI戰隊」。
游直翰表示,亞洲每個市場特色不一,消費者在使用裝置上留下的數位足跡豐富,這些數據是發展AI以及自動化的重要利基。著眼於亞洲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Appier期望透過AI的力量幫助亞洲的企業數位轉型。至於企業如要導入AI轉型,應該鎖定三個步驟:一是數據資料,二是要有尖端AI技術,最後是關鍵的商業應用。
他也說,2018年是台灣產業「AI化」的關鍵時刻,過去的「行動至上」,如今演變為「AI至上」,透過Appier旗下三大解決方案—CrossX(跨螢廣告解決方案)、Aixon(商業決策平台)以及最新的AIQUA(行銷自動化),可幫助品牌精準鎖定對的消費者,並把行銷綜效極大化,以幫助企業加速轉型。
Appier創立於2012年,去年第3季獲得多家國際企業共同挹注3,300萬美元C輪資金(約新台幣10億元),主要投資人包括日本軟銀、LINE、NAVER、香港尚乘集團等。Appier在種子與A、B、C輪募資後,已獲得超過8,200萬美元資金挹注,是台灣發展最快的人工智慧新創公司,被視為最有機會成為獨角獸的台灣新創企業。
游直翰表示,本次收購主要是著眼於Qgraph在行銷自動化的產品。Qgraph是2015年成立的新創公司,主要業務為幫助企業透過網頁、App推播、手機簡訊、Email等方式,向用戶發送高度個人化的內容,客戶遍布東南亞,包括交友應用程式Paktor、印度知名影音串流Zee5、最大時尚珠寶零售商Voylla以及最大眼鏡零售商Lenskart等。
游直翰表示,全球企業高層決策者普遍認為「個人化行銷」是提升用戶留存率的關鍵。然而,一般企業所擁有的用戶行為資料,往往來自於自家網站或自家開發的行動應用程式,無法掌握用戶在其他網站上所留下的數位足跡以及隱性需求。此外,「跨螢」趨勢興起,隨著消費者的行為不斷在不同裝置間移轉,也讓企業的行銷之路充滿挑戰與不確定性。
他說,這次併購Qgraph後推出AIQUA行銷自動化平台,將可協助企業運用AI,掌握消費者在不同裝置與網站上的行為,透過不同渠道,在特定時間向消費者發送高度個人化的訊息,加深品牌與消費者的互動。此外,AIQUA的一大特色為直覺式介面設計且操作容易,大幅降低行銷人員使用AI工具的門檻。
游直翰指出,過去20年來全球技術典範轉移,「1995年網路興起、2005年行動時代來臨,2015年則是AI人工智慧革命的開始。」Appier希望可以透過海外併購,深化人工智慧布局,幫助企業在這波AI浪潮中轉型。
Appier以人工智慧(AI)精準行銷技術見長,該公司執行長游直翰表示,收購後將100%持股QGraph,未來不排除繼續收購其他企業。
游直翰表示,Appier希望讓企業簡單使用AI分析資料,並精確對自己的客戶行銷。收購QGraph後的三大產品線,將涵蓋協助企業分析資料及主要客戶、進行行銷決策的Aixon人工智慧商業決策平台,以及讓企業精確提供客戶個人化行銷與互動的AIQUA人工智慧行銷自動化平台,及拓展新市場採購廣告的CrossX程式化購買平台。
QGraph成立於2015年,主要協助企業客戶進行各種數位行銷,包括東南亞的Paktor(拍拖)、串流影音業者Zee5、印尼時尚珠寶商Voylla和線上眼鏡零售業者Lenskart 。游直翰說,未來透過Appier的AI技術,將改善AIQUA行銷平台的技術,協助企業做更好的行銷。
他說,數位行銷概念不新,但需要更快、更精確給予消費者所需的訊息。AIQUA是「行銷自動化引擎」,協助企業將自身網站與站外的資料,加上Appier的跨螢消費者行為數據,利用簡訊、App推播、數位廣告等管道,可在第一時間給消費者最有感的資訊。
孫民師承頂尖人工智慧專家吳恩達、李飛飛,專精於電腦視覺、自 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與強化學習,研究領域涵蓋3D物體辨識、人體 姿態辨識、場景理解、影像理解與文字摘要。孫民擁有兩項美國專利 ,曾帶領Appier研究團隊於第32屆美國人工智慧年會中,針對「AI創 造力」發表前瞻性研究成果,並在過去三年,於國際頂尖人工智慧會 議中發表超過20篇研究論文。
孫民表示,加入Appier首要任務便是將AI人工智慧系統規模化,並 落實到商業應用領域,協助Appier開發更多以AI為基礎的企業解決方 案,同時也會帶領團隊探索AI在企業不同面向的應用,為企業創造更 大的商業價值。
Appier除專注於人工智慧發展外,也持續推動產學人才交流與培育 ,2016年啟動的「Appier人工智慧與資訊科技頂尖研究獎勵計畫」, 提供500萬獎助金鼓勵台灣學子在學期間參與國際級創新技術交流, 2016至今已扶植50多位學生參與頂尖國際人工智慧與資訊科技會議。 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游直翰表示,非常歡迎孫民的加入,期待借助他 多年的研究經歷,讓人工智慧應用可以更貼近市場需求,清大電機資 訊學院黃能富院長也表示,清大向來鼓勵產學間人才的培育與交流, 讓學術理論與創新想法能在市場上獲得實踐,相信孫民的加入,將能 為產學間帶來良性的交流,並培育更多優秀的台灣AI人才。
李婉菱指出,透過大數據分析可以發現,與亞太地區相比,台灣消 費者相當精明,平均需要多接收37%的廣告曝光次數才願意點擊,意 味著消費者對廣告的敏感度愈來愈低。
另外,台灣消費者的數位軌跡也更為零碎多變。Appier報告指出, 超過半數(51%)台灣消費者擁有四個以上裝置,較亞太地區的41% 高。而近三成消費者會在不同裝置上,點選完全不同類型的廣告,該 比例相較亞太地區高出近一倍,顯示台灣用戶在網路上的路徑與行為 比想像中更複雜,對品牌來說是相當大的考驗。
另一個有趣的觀察,「行動裝置制霸」其實是個普遍的迷思。李婉 菱強調,雖然台灣的行動裝置普及率與黏著度不斷升高,但當要進行 如「填單」、「註冊」、「購買」等動作時,多數台灣消費者主要仍 依賴電腦完成(52%),高於亞太地區平均(20%)。
此外,台灣消費者在下班回家後,用平板上網的用量高於手機,與 過去普遍認為「上班用PC、下班用手機」的迷思不同。Appier指出, 台灣用戶的行動裝置用量在夜間達到顛峰,其中平板的使用量又更甚 於手機,顯示台灣消費者更習慣於下班後在家中使用平板。
Appier報告也揭露台灣不同年齡層用戶在網路上的有趣現象。台灣 Y世代(18∼35歲)手機使用比重高達59%,突顯出年輕族群對手機 的依賴。而長青世代(56歲以上)偏好大螢幕裝置,平板的網路使用 量比重最高,達10%,Appier建議,品牌在行銷時需思考與各世代跨 螢行為的相應的行銷對策。
而針對用戶在網路上「下單」的關鍵時刻,Appier報告指出,台灣 消費者最愛在白天購買個人金融服務、在深夜下單零售及旅遊產品。
在遊戲、電商類的行銷中,台灣男女在夜晚的網路使用量均最為活 躍。遊戲、電商兩類應用程式開啟次數與下載次數更是在夜晚達到顛 峰,占全天的三至四成。
Appier創立於2012年,去年第三季才獲得多家國際企業共同挹注3 ,300萬美元C輪資金(約新台幣10億元),主要投資人包括日本軟銀 、LINE、NAVER、香港尚乘集團等。Appier在種子與A、B、C輪募資後 ,已獲得超過8,200萬美元(約24.8億新台幣)資金挹注,是台灣發 展最快的人工智慧新創公司,同時也被業界普遍點名為最有機會成為 獨角獸的台灣新創企業。
游直翰表示,今年是台灣產業「AI化」的關鍵時刻。過去的「行動 至上」,如今已經演變為「AI至上」,且今年開始,全球的終端設備 如智慧手機、穿戴裝置、無人機、智慧家電等,都將開始與AI接軌。 此外,台灣的AI人才需求也已隨之爆發,在過去三年內已翻倍成長。
游直翰指出,預計在2018到2020年,人工智慧將有三大趨勢引領下 一波產業革命,包括創意AI(Creative AI)、可解釋AI(Explaina ble AI)以及互動AI(Interactive AI)。游直翰認為,隨著AI快速 發展,接下來將在創意上有更大的突破,激發出全新的點子。
此外,機器學習的能力雖然強大,但多數卻仍以「黑盒子模式」進 行,指的是人們只能看見AI的決策結果,卻無法了解其過程與原因。 游直翰指出,但在許多行業中,決策過程的「為什麼」是很重要的, 接下來Appier將在接下來的新產品上導入「可解釋AI」。最後,游直 翰預期,人工智慧接下來將會產生更多不同的互動模式,AI與人類的 互動可以更緊密。
2014年,由劉峻誠在美國加州創辦的耐能,主要業務是從事AI晶片,儘管資本額僅350萬美元,但短短3年就註冊約12項專利,並成功拿下安謀、鴻海、騰訊、華碩等大廠訂單。
在得到阿里巴巴投資時,耐能在去年底還獲得高通旗下高通創投,以及奇景光電、中華開發資本、中科創達、紅杉資本等超過千萬美元的A輪投資。耐能表示,這筆資金將主要用於公司內部資源整合與技術開發、市場拓展和應用普及。
沛星、數位宅妝台杉相中
另外,阿里去年公布第一波投資名單中的沛星互動科技、數位宅妝,也傳出被我國家級投資公司-台杉投資管理公司看上,正在評估投資的可行性。由國發基金、工研院旗下創新工業技轉公司及台灣銀行作為3大股東的台杉,目前將投資焦點放在新興科技、生技、金融等領域。
2015年3月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訪問台灣時,喊出將投資百億台幣,創立基金扶持台灣創業,並在當年11月成立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李治平昨在媒體茶敘中表示,截至今年2月,該基金已投入約20億台幣於22家台灣公司。
據阿里巴巴台灣創業者基金提供的資料,該基金第一波投資名單有安智生醫、沛星互動科技、Bitmark、皮爾愛迪亞、慧康生活科技、數位宅妝、樂利數位、聯齊科技、創意引睛等9家公司。第二波投資名單總數則較上一波增加至13家,包含耐能、諦諾科技與SpaceCycle等。
身為基金的執行者,李治平一直希望基金所投資的公司都能變成獨角獸,但要成為獨角獸需要天時地利人和,一切都無法預期。他建議,台灣公司在創業初期就要把市場設定大一點。若以目前基金所投資名單,目前估值最高者應為沛星互動科技(Appier)。
阿里巴巴的「創業者基金」目前分別在台灣和香港設立。據李治平觀察,香港的創新多在商業模式,至於台灣的創投項目,由於創辦人多為科技大廠出身,因此創新領域也多立基於硬體之上。
李治平表示,在台灣創業者基金第2波的投資標的可看到,有不少企業投入AI的研發應用,這即緣於台灣過去在半導體的長期深耕,硬體與AI結合是趨勢,也是台灣切入AI領域的最佳機會點。但他提醒,若台灣公司想往AI的純應用發展,那必須從一開始就將自己定位在一個規模夠大的AI應用市場。
另外,在外界高度關注的區塊鏈技術部分,李治平表示,阿里巴巴對區塊鏈技術很感興趣,特別是螞蟻金服也投入很多資源,希望能將該技術更廣泛應用於阿里生態體系。不過,該基金目前對應用區塊鏈技術的虛擬貨幣興趣並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