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徵信(未)公司新聞
CRIF中華徵信所研究團隊指出,此次新入榜稅後純益前十大榜單的 企業中,茂德科技也入列,這是因該公司將未受償重整債權餘額511 .95億元,認列為債務整理利益,以彌補帳上累計虧損,屬於單年、 單一事件。另外,排名第七的台塑公司,當年稅後純益495.5億元, 小幅成長0.34%,是受惠於2018年全球石化產業需求成長。
至於在5千大企業中屬於「會衝刺業績」的營收淨額TOP 10,CRIF 中華徵信所指出,多數是熟面孔,除了台塑石化營收成長23.02%, 以7,655億元重返前十大,並擠下營收淨額7,509億元的緯創資通站上 第八名,其他排名順位僅有些許變化。其中營收成長15.38%的台灣 中油晉升為第三名,以營收淨額1兆346億元擠下營收淨額1兆239億元 的台積電、9,886億元的廣達電腦;仁寶電腦則以9,111億元,擠下7 ,995億元的國泰人壽,上升一位來到第六。
CRIF中華徵信所9日公布了一個重量級的排名,就是東協台商的千大排名!這個排名讓我們看到,台灣企業在東協市場可是越做越大,總營收竟然快逼近3兆6千億元大關,獲利也突破千億元,這真的是超級亮眼的成績喲!而且,超過七成的台商在這個市場都能賺到錢,看來東協這個20億人口的內需市場真的是超級有誘力的。 再來,這份排名也告訴我們,東協台商中,有39.4%的企業營收在成長,而且有62家是在2016年後成立或併購的,其中33家更是2017年後的,這不就證明了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對產業界有實質的幫助,讓台灣對東協的投資熱度不斷上升。 CRIF中華徵信所的總編輯劉任說,千大東協台商中,有706家獲利,但從產業的角度來看,純益率最能看出廠商的獲利狀況。根據調查,千大東協台商的平均純益率是3.05%,其中傳產製造業的純益率是3.75%,泛電子業則是4.08%,這兩大產業也是台灣製造出口的強項。 不過,劉任也提醒我們,東協市場雖然前景看漲,但要獲得高獲利並不容易。他還提到,台資企業對東協地區的投資似乎缺少了一點「狼性」,比如說,2010到2017年間,韓國在東協地區投資了342億美元,台灣企業則是175億美元,還不到韓商的一半。以越南為例,台商投資總額只有53.5億美元,只占韓國在越南的30%,這顯示韓國企業看到機會就把握,投資時間也較長,台灣則是觀察很久,搞懂穩賺後才願意投資,這個差異讓我們看到台灣企業在投資氣魄上還有進步空間。 自從2018年CRIF中華徵信所發布東協台商500強排名以來,今年再度加碼,整合CRIF集團在東協地區的豐富徵信資源,進行千大東協台商調查。CRIF中華徵信所正積極整合CRIF大中華及東協地區的資源,打造大亞洲數據資料中心,幫助台灣企業更順利地開拓大亞洲市場。
CRIF中華徵信所近日發布報告,揭示台灣大型企業在中美貿易戰背景下,對東協市場的投資策略。報告指出,台商並未因應貿易戰而大量增加對東協的投資,而是對東協、印度、澳紐市場的重要地位有著明確的理解。千大東協台商現階段的投資地點前五大分別為越南、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尼。若以當地台商的總營收來看,新加坡最高,第二至五名分別為馬來西亞、越南、印度、泰國、印尼。 報告進一步分析,越南有235家台商,泰國有195家,新加坡有189家,這三個經濟體的台商數目總計達619家,佔千大的六成以上。越南雖然投資家數最多,但總營收只排名第三,主要是因為台商在越南集中在傳統產業,其中紡織業就佔了38家,占總數的16%。台商選擇越南作為海外傳統產業生產重鎮,未來有望發揮全球供應鏈移轉的帶動潛力。 印尼與印度則被CRIF中華徵信所視為台商耐心放長線經營的地區。印尼地大物博,但物流成本較高,台商在印尼創造的年度總營收約台幣585億元,遠不如印度的3,464億元。 CRIF集團近年積極併購各地相關企業資料庫,對印度台商的情況有第一手的掌握。CRIF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提醒,台商普遍對當地政府保持距離,並少有機會運用政府資源。劉編輯建議台商應重視當地經濟政策的規劃與轉變,這將有助於把握機會進行轉型。
調查結果也顯示,東協台商1,000強中,營收成長的企業占比達39 .4%。此外,東協台商1,000強中,有62家為成立或併購於2016年之 後,其中又有33家併購或成立於2017年之後,反映出蔡政府的新南向 政策對產業界確有影響,讓台灣對東協及南向的投資明顯加溫。
CRIF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指出,千大東協台商的獲利家數達706 家,但就產業面來看,純益率最能反映廠商賺的輕不輕鬆,以中華徵 信所的調查分析,千大東協台商平均純益率3.05%,其中傳產製造業 純益率3.75%、泛電子業4.08%,這兩大類產業也是台灣製造出口的 強項。
但劉任也提醒,「東協地區是方興未艾的市場,業者要享有高獲利 卻極不容易」,此外,相較於韓國企業勇於在國際市場投資布局,他 也認為,台資企業對東協地區的投資少了一點「狼性」。
他舉例說,2010∼2017年期間,韓國在東協地區投資342億美元, 台灣企業投資175億美元,大概是韓商的一半,以最大單一市場的越 南來看,台商投資總額53.5億美元,卻僅是韓國在越南的30%,「韓 國看到機會就把握,投資也看較長,台灣經常觀察很久,搞懂穩賺後 才肯投資,缺少投資氣魄。
繼2018年CRIF中華徵信所率先發布東協台商500強排名後,挾母公 司CRIF集團的東協地區豐富徵信資源,今年再度加碼東協台商調查, 以東協成員國加上印度、澳洲及紐西蘭,作出千大東協台商排名的新 名單。CRIF中華徵信所表示,正在積極整合CRIF大中華及東協地區的 資源,作為大亞洲數據資料中心,以協助台灣企業開拓大亞洲市場。
千大東協台商的地理座落,調查單位指出,越南有235家,泰國19 5家,新加坡有189家,三個經濟體加總的台商數目就有619家,占千 大的六成以上。
CRIF中華徵信所研究團隊指出,將投資家數前五大國家和國別總營 收兩項交叉分析,越南雖然投資家數最多、總營收卻只排名第三,主 要是越南台商主要集中在傳統產業,單是紡織業就占了38家、占幅1 6%,台商選擇越南為海外傳產生產重鎮,未來可以發揮全球供應鏈 移轉的帶動潛力。
此外,印尼與印度,CRIF中華徵信所認為,是台商正以耐心放長線 經營的地區,當地台商總數分別是55、49家,印尼地大且多島,物流 成本較高,印尼台商創造的年度總營收約台幣585億元,遠不如印度 的3,464億元。
CRIF集團非常重視東協、印度的市場潛力,近年積極併購各地相關 企業資料庫,對於印度台商的情況第一手掌握。
CRIF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提醒,從東協台商的普遍行為及策略可 以發現,台商對於當地政府多是敬而遠之,也鮮少有機會運用當地政 府的資源,建議台商宜多重視當地經濟政策的規劃與轉變,可望有助 掌握機會進行轉型。
根據中華徵信所「2018版台灣地區大型集團企業研究」,2017年百大集團資產總額創下98兆4,517億元的新高,資產成長率高達11.45%,2017年台灣百大集團的總體營運亮麗,包括企業集團投資旗下企業家數、資產總額、營收總額、稅後純益總額、淨值總額均創下歷年新高,以及集團營收成長家數,均創2011年以來新高。
但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警告,百大集團獲利亮麗的同時,也面臨著中美貿易戰帶來的全球貿易巨變,全球景氣已出現反轉的風險升高,最可能直接衝擊百大集團明年訂單減少的重大因素,則是產業創新應用鈍化,以及產業鏈轉變所帶來的市場挑戰,這三大挑戰對業界的營運衝擊是「殊途同歸」。
中華徵信所研究團隊分析,產業創新應用的鈍化,最明顯的例子是半導體產業的成長趨緩,以台積電集團為例,該集團的合併營收連續三年成長低於15%,早在2015年就預測合併營收應突破1兆元大關,但到2017年仍然沒有突破,甚至2017年集團合併營收只成長3.41%,由此可看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隱憂。
劉任認為,許多產業創新缺乏普及的市場應用,推陳出新的產品市場反應也不如預期,像智慧手機問世以來,幾乎所有的創新應用都已將用罄,加上市場滲透率已經很高,高規手機市場有其侷限,已造成電子消費產品成長快速鈍化,這從蘋果iPhoneX及iPhone8的銷售情況就可看出,且會擴大為產業鏈的影響,將由半導體產業往下延燒,百大集團首當其衝。
至於中美貿易戰對百大集團的衝擊,中華徵信所分析,百大集團大陸營收總額達近14兆9千億元,稅後純益超過3,300億元,百大集團代工基地有八成五都設在大陸,一旦中美雙方全力阻擋對方製造的產品進入本國,這將使得台灣設於大陸的全球產業供應鏈,產生嚴重的營運問題,包括產品無法出口至美國,以及訂單可能移轉到他國的競爭對手,百大集團訂單必定會驟減。
中華徵信所分析,上市公司投資大陸收益2016年創下2,986.37億元新高,2017年亦創下次高的2,925.89億元,甚至今年上半年也有1,329.98億元,高於2017年同期,合計2017年至今年上半年的匯回金額更多達557.16億元,這可解讀為這些公司正積極處分沒有績效的大陸子公司,為回台投資做好準備。
對於大陸的現況,包括中美貿易大戰正式展開,兩岸關係緊繃,及大陸製造成本持續上升等,中華徵信所認為,大陸台商面臨極大的經營壓力,需要決定出走大陸或返台生產,實際上台灣蘋果供應鏈大廠都在準備A、B計畫,即到大陸以外地區生產,或直接將生產線移回台灣。
中華徵信所研究團隊追蹤分析的數據,第一是投資面,2016、2017年連兩年政府核准廠商對大陸投資金額都低於100億美元,是2010年以來首見,「廠商投資大陸,當時就開始慢慢踩煞車」。
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指出,隨著大陸經濟近年來趨緩形勢,台商投資大陸已逐漸降溫,去年投審會核准廠商投資大陸的金額,投資執行率僅有35.22%,這意味六成五投資計畫處於停擺狀態。
另一方面,從撤資面來看,2015年起上市公司累計處分大陸子公司投資金額就在增加,匯回台灣的金額也持續上升,2017年單一年度上市公司就瘋狂匯回342.48億元,相當於歷年來匯回台灣金額的近九成,劉任認為,如今的兩岸關和中美貿易戰開打,無疑會再加速生產外移。
中華徵信所表示,台廠特別強化品牌行銷與產品技術創新,銷售單價逐年走高,平均銷售單價近三年均超過新台幣4萬元,沒被歐盟認定反傾銷及反補貼,顯示高品質台灣製品可以在國際市場大展身手。
電動自行車低污染、操作簡單、省力及不必駕照等特色,逐漸成為代步工具新的選擇,外銷需求也十分熱絡,讓產值連續三年呈現快速成長,2017年達新台幣72.8億元,創下歷年新高,年增76.5%,同時直接外銷值達新台幣69.32億元,較2016年成長84%。
中華徵信所研究團隊指出,電動自行車在2018年上半年產值為60.64億元,年增74.4%,出口金額已達58.66億元,預期全年在業者持續研發材質並開發新市場下,產值可望突破100億元。
該研究團隊分析,台灣電動自行車以出口為導向,2017年直接外銷比重達96.4%,今年前七月出口2.18億美元,年增率54.2%;一如台廠自行車產業選擇高單價路線發展,作為和大陸業者切割的重要策略,電動自行車也採相同模式,以歐美為主要出口市場。
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指出,台灣電動自行車在歐盟進口市場市占率達23.4%,僅次大陸的56%,並遠高於排名第三位的越南(11.1%),但大陸產製自近年來被歐盟啟動反傾銷及反補貼調查,並在今年7月間認定大陸電動自行車有傾銷進口的事實,對其課徵臨時反傾銷稅;雖然歐盟發現台灣及越南進口量在同一時間也明顯上升,產品單價則偏向高端產品,且受當地消費者接受,認定不是傾銷進口,這讓台廠更加確定優質高價策略可行。
CRIF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指出,台灣在東南亞國家具備的優勢有三,一是台灣是東協國家長期友好市場;二是550大集團於當地投資行之有年,建構良好投資基礎,近五年台灣550大集團前往東南亞投資總家數或營收額都正成長,稅後純益則持平,其中投資總家數從2012年的856家成長至2016年的1,022家,成長近20%。
第三是台灣於東協共有208個台資金融業據點,提供企業良好的資金後盾。
CRIF中華徵信所台灣區總經理郭曉薇指出,台灣有13項於東南亞市場具優勢的產品,包含醫療器材、家電、家務維護用品、通訊器具、遊樂運動器材、家具家飾、影音設備、食品飲料等。
劉任也預估,台灣在印尼、馬來西亞的較大投資案,都還在建廠階段,而台灣在大陸的產能逐漸飽和,台商會把第二產能放在東南亞或印度,但印度沒這麼快,因此東南亞是最好的選擇,預計台灣出口東南亞占總出口比,有機會在2020年突破20%。
國銀到東南亞布局,常面臨殺價競爭的壓力,CRIF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分析,台商是國銀起步的市場,但國銀最主要的市場還是當地市場,或許國銀到東南亞跟國際大銀行相比不見得有太大的優勢,但台灣的銀行操作面、服務、產品都比當地銀行強。
另外,他說,國銀擅長選擇好的客戶,因此會比當地銀行更有膽量接受有潛力的客戶,尤其是很多中小型客戶可能在當地無法融資,這對國銀是一個機會,看起來整個東南亞是「遍地黃金」,現在只怕東南亞開的門太小。
劉任指出,未來CRIF中華徵信所在東協將扮演更重要的中介機構角色,提供產業包括金流、徵信需求及金融業對於台商的融資等服務。
中華徵信所加入CRIF集團後,獲全球資源與科技挹注,致力轉型為以科技服務為核心的新型徵信公司,透過徵信、工商資訊、信用解決方案及外包和加工等服務,已於亞洲12市場布局,未來將推出整合全亞洲的商業信息平台(BusinessInformation),使企業透過平台快速獲得資訊與情報。
CRIF中華徵信所台灣區總經理郭曉薇建議,前進東南亞,政府可先主導、卡位,在東南亞才有談判籌碼,才能洽談關稅貿易協定,台灣有台灣的優勢,台灣政府也可更為開放金融,例如由輸出入銀行出來擔任金流中心的角色,把中小型企業推出去,這樣台灣才有條件跟人談判。
中華徵信所提出的六大「怪」,包括電子業旺季但指標股大跌、指數愈高大盤本益比愈低、低價股有業績也漲不動、股票周轉率狂掉、大盤不動資券卻同減,和三大法人合計賣超迄今破3千億元,股票到哪去了。
劉任說,第三季原本是出口旺季,特別是電子業旺季,但是股市卻呈現量縮盤整走勢,今年的指標股被動件元件龍頭國巨股價在7/3∼8/4間跌幅超過55%,華新科同一期間的跌幅也超過50%,出現罕見的在多頭過程中,領漲指標股的跌幅遠超過大盤跌幅。
其二是低價股有業績也未必漲,劉任舉例瀚宇博德上半年EPS為0.92元,較2017年同期成長超過一倍,但一個多月來股價卻由35.2元跌到25.75元才止跌。
第三怪是指數愈高,大盤本益比愈低。中華徵信所研究團隊分析,2013年台股平均指數8,092點,本益比為18.4倍,2017年大盤上萬點,本益比下降至15.66倍,今年迄7月底,平均本益比又進一步下滑到15.21倍,也是極不合理的情況。
劉任認為,此外還有三怪,年周轉率今年狂掉32個百分點至51.48%,融資融券現在面臨資券同減,以及三大法人合計賣超3,098億元,這麼多股票到底落入誰家、「如果說這是在盤底,那麼後面的支撐是什麼」,答案令人費解。
根據櫃買中心創櫃板公司財報統計,截至今年8月10日在創櫃板登 錄的企業家數累計有135家,中華徵信所採樣至2017年底有公開財報 的91家,營收總額約為台幣52.91億元,較2016年成長9.91%,成長 率較前兩年的18.34%、20.43%低,但平均每家創櫃公司營收在201 7年約0.58億元,較前兩年的0.49億元、0.47億元都高。再觀察全體 創櫃公司的毛利總額,在2017年約16.34億元,較2016年的13.96億元 成長17.05%。
中華徵信所研究團隊指出,只是如果從營業淨利、稅後淨利來看, 2017年底91家創櫃公司中,營收達1億元以上的公司僅18家,營收低 於1千萬元以下則多達28家,全體創櫃公司相關淨利因此持續虧損, 但2017年全體稅後淨利虧損3.85億元已是三年來的新低。
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指出,59家創櫃公司在2017年呈現虧損,虧 損超過1千萬元的有19家;但相對盈利的32家公司中,稅後淨利超過 1千萬元的有七家,低於100萬元則有十家,這些情況都顯示微型創業 過程非常艱辛,即使能夠籌到一筆營運資金,堅持三年下來也未必能 獲利。
此外,獲利的32家創櫃公司,中華徵信所統計合計稅後淨為2.2億 元,其中有超過半數、約18家營收超過5千萬元,營收低於2千萬元的 只有六家,劉任指出,看來營收5千萬元是創櫃公司的進階門檻。
中華徵信所研究團隊指出,6月許多景氣領先指標不佳,為接下來的出口帶來變數,但台灣出口強項的消費電子產品有兩大現象值得期待,首先是第三季向來是台灣傳統出口旺季,許多即將上市的消費性電子新品,尚停留在上游持續備料、下游組裝還沒進入出貨階段。
第二是電子業因原物料的價格上漲,正在調升國際客戶產品出貨價格,加上新台幣弱勢有利出口,7月出口應有很大機會維持高熱度。
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強調,如果沒有意外,7月台灣出口金額應不會低於290億美元,並不排除創下300億美元的單月新高。今年上半年扣除農曆長假的2月,其他各月出口金額都在267億美元以上,3月單月出口金額曾高達299.9億美元,距300億美元「大關」僅一步之差。
劉任認為,去年下半年的出口金額一路拉高,相較起來,今年下半年因為基期墊高,出口成長幅度有可能減小,但從多數產業5月及6月出口表現來看,並未看到7月有突然轉壞的跡象,因此不排除7月出口金額有突破300億美元的機會。
中華徵信所研究團隊進一步以個別公司進行分析,847家上市公司 中,上半年有574家公司營收成長,占全體上市公司的67.77%,其中 營收成長達兩位數的共有329家,表現相當亮麗。相當罕見的是,金 融產業開發金控上半年合併營收成長率達739%,排名全體上市公司 第一名,不過主要成長原因是併購中國人壽。
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指出,上半年台灣出口旺暢,較去年同期成 長10.9%,上市櫃公司營收同步暢旺,其中上市公司的整體營收成長 表現奇佳。
劉任提醒,這一波景氣明顯好轉開始於去年下半年,當時上市公司 的營收基期已墊高,對於上市公司今年下半年的營收進一步成長,成 為無法避免的阻礙,應注意整體成長是否放緩。
中華徵信所分析,今年上半年營收TOP 10的產業別的前五名都與內 需有關,包括建材營造類(+39.38%)、水泥類(+27.44%)、電器 電纜類(+26.40%)、油電燃氣類(+23.03%),這四大類產業合併 營收成長超過20%,加上排名第五名的鋼鐵類(+17.87%)。
此外,第六至十名產業依次為造紙(+16.52%)、塑膠(+14.98% )、半導體(+14.80)、電子通路(13.13%)、其他電子(12.43% )。
劉任指出,合併營收成長前十大類產業中,傳統產業居然占了七名 ,電子類僅有半導體、電子通路及其他電子三大類入榜,而光電和通 信網路兩類產業,還入列合併營收衰退的類產業名單,和印象中有些 不同。
CRIF中華徵信所最新公布統計至2017年底的「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 名TOP 5000研究」,其中5000大企業的2017年營收及獲利雙雙創新高 ,營收總額達36兆1,433億元,翻轉過去兩年的衰退,轉為正成長; 獲利部分,5000大企業稅後純益年成長15.2%。CRIF中華徵信所分析 ,應是出口暢旺加上全球金融市場熱絡所致。
CRIF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指出,其中金融業的銀行、證券業都已 直接受惠,保險業儘管7成投資國外而造成1,700億元的匯損,也仍然 獲利豐厚。
但該所也提醒,台灣企業的成長態樣出現結構變化,其中營收TOP 500大企業的「營收成長」自2015年起,連續三年低於「獲利成長」 ,「這是一個值得正視的課題」,企業發展畢竟要靠擴張營收,才是 增加獲利的根本來源,也是兼顧量與質的正規模式,否則不太可能持 久。
CRIF中華徵信建議,大企業應創造新的營運模式,並普遍補強研發 與技術,強化人才培育。
劉任也指出,非金融業的台灣頂尖企業營收成長,出現連續三年低 於獲利成長,對此抱持「哀矜勿喜」的心情,並希望業者和政府都能 正視,企業的營收不增、但獲利增加,情況不太可能持久,即使是走 「利基型」產品,最終還是需要攫取更大的市場。
他強調,由於市場並非業者可掌控,全球貿易戰方興未艾,且兩岸 形勢更為複雜,導致產業供應鏈重新洗牌,台灣都是嚴重的受害者, 因此CRIF中華徵信所建議,業者應回到自身的準備,並在研發創新、 人才培育等方面,採取主動,讓淺碟經濟的台灣產業能有深度永續發 展的可能。
中華徵信所昨(28)日公布TOP5000家的營收與獲利資料,完整統計台灣地區公民營企業、金融業等,單一企業的各項經營績效,其中金融機構資產總額排名部分,TOP10依序為國泰金、中華郵政、富邦金、國壽、中信金、臺灣金控、臺灣銀行、南山人壽、富邦人壽和兆豐金。
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表示,相較去年,最新排名除了第10的兆豐金和第11的合庫金排序對調,其餘9家金融機構排名近年都相當穩定。他強調,資產雄厚的金融機構,最有條件執行「金金併」等市場擴張策略。
劉任指出,金融業總資產多、自有資金也多,因此在淨值TOP10企業中,國泰金以6,084億元排名第3、富邦金融4,887億元排名第4,國泰人壽4,355億元則排名第6,顯示金融機構最有能力進行企業擴張,金管會正持續放寬壽險業資金運用,也有利台灣業者穩定台灣市占率,保險相關的金融機構前景將會更好。
至於中華徵信所統計的全國營收淨額TOP10大企業名單,也有3家金融機構入列,其中國泰人壽排第6、南山人壽排名第9、富邦人壽則排名第10;國壽2017年的營收淨額超過8,611億元,以服務為本的金融業和製造實業的台積電、廣達在獲利可一較長短,十分驚人。
中華徵信所昨天也表示,由於前十大企業的每年排名順位鮮少變化,反而是規模門檻愈來愈高,此次統計的取決點已拉高至6,300億元以上,想要跨過這個高門檻的難度非常大,未來2年能夠挑戰這個門檻的業者,大概只有台塑石化和國泰金控。
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說,受惠全球景氣回升,企業經營表現出現佳績,頗有否極泰來的意味。
此項統計中,加總營收表現前5千大企業的總營收,2017年達台幣36兆1,433億元,較前一年增加1兆3,800餘億元,中華徵信所表示,此項金額創下5千大企業的營收新高;獲利方面,5千大企業稅後純益總額為2兆9,623億元,也有15.20%的年成長率,亦創新高。
中華徵信所同時統計這5千家企業的產業落點,發現入榜的175個產業中,有營收成長的產業高達122個,約占69.71%,並有42個產業營收成長達兩位數以上。
劉任指出,營收成長10大產業,以原物料相關的金屬產業、化學相關產業占有5個產業最多;受惠股市登上萬點,證券商相關產業也占有3個產業;這3大類產業成為營收成長的最大受益族群。
入列全國營收淨額10大企業名單中,前4名包括鴻海精密工業、和碩科技、廣達電腦、台積電,都是蘋果供應鏈的重要夥伴,加上第7的仁寶電腦工業、第8的緯創資通,有6家電子業為蘋果供應鏈。
中華徵信所表示,台灣蘋果供應鏈廠商1年合計營收高達數兆元,長遠來看,營收太過於集中於一個品牌,是台灣電子業的一大隱憂。
亞洲企業商會是在馬來西亞吉隆坡創立,以平台模式邀請各國企業串接創造創業家精神、創新、CSR(企業社會責任)等議題。馬來西亞裔的吳恩明說,他從創業時就明白馬來西亞的內需市場不夠大,要經營好企業,一定要走出大馬,因此十多年來他帶著團隊征戰包括台灣在內的亞洲市場。
吳恩明指出,亞洲企業商會在亞洲各地推廣創新DNA,也發掘創新企業、創新經營模式,發現台灣企業非常擅長創新、數位化應用,連CSR落實都能作出創新成果,「台商應以創新為競爭優勢,包括研發、技術、經營模式、商品」。單從電子製造業來看,他說,台商能從OEM、ODM,一路發展到OBM,這都讓東協企業望其項背。
吳恩明提議,台灣食品加工業應該現在重返東協,主要是台商能把生技(BIOTECH)應用成營養品,或是商品口味、包裝創新,已超脫過往只是製造初級品的模式。
根據中華徵信所統計,東協十國台商的食品加工業主要有飼料配製業、米麥粉及其製品業、飲料業、罐頭食品及調味品業、其他食品業等,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強調,但該統計以「核心業務在台灣」的台商集團為主,海外台商多數不在統計之內。
吳恩明強調,台灣企業若能與東協企業共融於生態系,且確定藉此成為全球企業的雄心,新南向才有機會開花結果。
中華徵信所今年首度針對東協地區的台灣企業統計,據中華徵信所資料,東協市場營收前三名均屬於泛電子業,第一名是華碩集團的ASUSGLOBALPTE.LTD.,營收台幣3,687.32億元;第二是鴻海集團的ECMMSPRECISIONSINGAPOREPTE.LTD.,營收3,312.6億元;第三是台達電集團的DELTAELECTRONICSINT'L(SINGAPORE)PTE.LTD.,營收2,251.42億元。
就純益率來看,中華徵信所也以2016年企業財報進行加總分析,純益率前十產業依序為創業投資業、建築投資業、醫療器材及設備業、銀行業、租賃及分期付款業、休閒服務業、半導體業、其他紡織及製品業、運輸輔助業,和電力供應業,其中又以銀行業純益率近三成、且穩定成長,最具投資績效。
比較企業營收表現和純益率兩項數據,可以明顯看出東協台商「有生意,但不一定好賺錢」,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指出,東協台商多以代工廠出口為主,且近八成是成立十年以上的公司,正向來看是台商長期扎根,但也反映台商在東協的發展依舊維持過往傳統,台灣的「軟實力」尚未進入東協內需市場。
郭曉薇建議,廠商新南向應有三個思維必須改變,第一是改變市場布局思維,東協的區域整合不同於歐盟,屬於新興市場的低度約束力,每個市場有不同文化、國情及市場消費習性,企業想要經營成功,就要當成十個國家來規劃。
第二是改變代工投資布局的思維,擴大台灣軟實力等優勢進攻當地市場,才不會重蹈投資大陸的覆轍。第三是廠商要改變「大投資」的思維,有效率的投資,融合當地國情、善用各國的獎勵政策,並側重併購、合資、通路,考慮用「三攻」(攻原物料、攻內需打品牌、攻基礎建設)的策略。
中華徵信所總編輯劉任指出,去年陽信銀和國票金控被升格至大集團,加上力成科技集團轉成外資控制,因而退出中型企業名單,使得整體250個進榜企業的資產總額衰退,但整體營收總額與稅後獲利連續兩年走低,對台灣經濟實力可說是一個警訊。
劉任進一步指出,整體台資中型集團在大陸營收總額最新增加至3,708億元,稅後純益卻由前一年的53億元成長至目前的149億元,成長幅度達181.13%,強勝2016年的21.94%,連續兩年獲利大幅成長。
上市公司財務顧問康榮寶表示,台灣中型企業大陸布局已從過去的純生產線轉向全方位,從研發、生產到行銷的「五臟俱全」,如今大陸獲利連年超越台灣,顯示中型集團在大陸轉型有成。
康榮寶指出,以大陸為市場的台資產業向來發展都不錯,台資中型集團只要有大陸子公司或轉投資企業,在當地創造盈收的能力均在水準之上,且大陸台資企業現在的「樣子」已符合大陸資本市場的條件門檻,大陸上市公司PE倍數(本益比)平均達50、台灣則僅15倍,只要時機成熟,從台灣下市、大陸上市可能是較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