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徵信(未)公司新聞
藍濤亞洲總裁黃齊元昨(7)日表示,台灣談了5、6年的產業整併一直沒成效,現在股市無力、經濟不好,投資銀行界手上滿滿「求售企業」標的,但在興航案例後,可看到很多公司愈來愈難賣,台灣企業估值正快速下跌,「十幾倍本益比,已折價到頂多5、6倍而已」。
根據台灣證交所最新統計,台股本益比為13.46,優於新加坡的11.75、香港的9.9。黃齊元表示,台灣事實上錢多到淹腳目,問題在於大家不願意投資,在台灣投資環境沒有改善下,強力引導資金流向可能有潛在風險,因此很多台灣公司現在很想賣掉。
他進一步分析,企業想賣的原因有三項:一是沒有接班人;二是企業轉型關卡;三是對小英政府沒信心。像Uber被封殺,官員還在沾沾自喜,實則反映了台灣與全球創新背道而馳的潛藏問題,也間接影響到台灣企業的價值。
他強調,台灣企業如果想要賣掉,要在有價值時脫手,不要以為來台灣買公司的都是陸企,現在連外資都不一定想要台灣公司,建議業者不要等到變成破銅爛鐵才想賣,像興航目前已經完全沒有價值。
中華徵信所最新分析近五年工廠營運狀況,2011∼2015年總家數成長率達17.84%,但實際上是集中在2012年,單年成長相當於近五年工廠增加數量的67.64%。該所研究團隊指出,主要當年是兩岸ECFA早收清單上路的一年,正等待進行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及正準備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政策,鼓勵了製造業在台生產投資。
但之後因自經區、服貿協議先後停擺,工廠成長速度明顯減緩,2013∼2015年台灣每年所增加的工廠家數都低於2,000家,合計增加家數還不到2012年當年的50%。
黃齊元指出,股市無力、經濟不好,現在是PE進行產業整併的黃金時機,但現在整併的關鍵字是「跨境」,一定要有國際化思維,不要只是台灣內部產業間整併,心態上要走向國際,像亞洲PE基金BAIN CAPITAL在日、韓為上市公司進行下市後的跨境整合,是成功案例。
根據台灣證交所最新統計,台股本益比為13.46,優於新加坡的11.75、香港的9.9。黃齊元表示,台灣事實上錢多到淹腳目,問題在於大家不願意投資,在台灣投資環境沒有改善下,強力引導資金流向可能有潛在風險,因此很多台灣公司現在很想賣掉。
他進一步分析,企業想賣的原因有三項:一是沒有接班人;二是企業轉型關卡;三是對小英政府沒信心。像Uber被封殺,官員還在沾沾自喜,實則反映了台灣與全球創新背道而馳的潛藏問題,也間接影響到台灣企業的價值。
他強調,台灣企業如果想要賣掉,要在有價值時脫手,不要以為來台灣買公司的都是陸企,現在連外資都不一定想要台灣公司,建議業者不要等到變成破銅爛鐵才想賣,像興航目前已經完全沒有價值。
中華徵信所最新分析近五年工廠營運狀況,2011∼2015年總家數成長率達17.84%,但實際上是集中在2012年,單年成長相當於近五年工廠增加數量的67.64%。該所研究團隊指出,主要當年是兩岸ECFA早收清單上路的一年,正等待進行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及正準備推動「自由經濟示範區」的政策,鼓勵了製造業在台生產投資。
但之後因自經區、服貿協議先後停擺,工廠成長速度明顯減緩,2013∼2015年台灣每年所增加的工廠家數都低於2,000家,合計增加家數還不到2012年當年的50%。
黃齊元指出,股市無力、經濟不好,現在是PE進行產業整併的黃金時機,但現在整併的關鍵字是「跨境」,一定要有國際化思維,不要只是台灣內部產業間整併,心態上要走向國際,像亞洲PE基金BAIN CAPITAL在日、韓為上市公司進行下市後的跨境整合,是成功案例。
中華徵信所出版的「2016台灣地區大型集團企業研究」,完整剖析台灣100大集團及逾8,000家分子企業經營實力,為完整介紹台灣大型集團企業結構圖、家族關聯圖、核心人物資料及經營團隊的專業書籍;刻正熱烈銷售中,每本定價9,500元。
中華徵信所表示,根據「2016年版台灣地區大型集團研究」調查指出,在全球基本面不佳情況下,百大集團的總體營運呈現「虛漲實衰」的趨勢。最明顯的是,雖然2015年百大集團稅後純益創下1兆5,717億元新高,但僅較2014年成長0.6%,若扣除台積電集團的稅後純益,百大集團的稅後益總額則為衰退2.58%,顯示稅後純益創新高為虛,衰退則為實。另外,百大集團中稅後純益成長的集團僅為43個集團,也就是逾半數的集團獲利都衰退。此外,2014年稅後純益超過100億元的集團多達42個集團,但2015年則縮減到只有35個集團,皆反映出百大集團獲利實況。
「2016台灣地區大型集團企業研究」將國內100大集團詳列資產總額、營收淨額、經營績效、稅後純益、營收成長率、大陸投資排名等10多項排名表現,以及近5年全球投資趨勢圖、大陸投資經營趨勢圖。並詳述集團概況及全球佈局、業績總表及近3年各項指標排名、集團結構圖、集團家族表、近5年指標排名、經營績效趨勢圖及各行業分子企業財務狀況總表。
此書同時也對集團核心人物加以分析,為國內唯一深入研究台灣大型集團經營狀況的專業書籍。
中華徵信所表示,根據「2016年版台灣地區大型集團研究」調查指出,在全球基本面不佳情況下,百大集團的總體營運呈現「虛漲實衰」的趨勢。最明顯的是,雖然2015年百大集團稅後純益創下1兆5,717億元新高,但僅較2014年成長0.6%,若扣除台積電集團的稅後純益,百大集團的稅後益總額則為衰退2.58%,顯示稅後純益創新高為虛,衰退則為實。另外,百大集團中稅後純益成長的集團僅為43個集團,也就是逾半數的集團獲利都衰退。此外,2014年稅後純益超過100億元的集團多達42個集團,但2015年則縮減到只有35個集團,皆反映出百大集團獲利實況。
「2016台灣地區大型集團企業研究」將國內100大集團詳列資產總額、營收淨額、經營績效、稅後純益、營收成長率、大陸投資排名等10多項排名表現,以及近5年全球投資趨勢圖、大陸投資經營趨勢圖。並詳述集團概況及全球佈局、業績總表及近3年各項指標排名、集團結構圖、集團家族表、近5年指標排名、經營績效趨勢圖及各行業分子企業財務狀況總表。
此書同時也對集團核心人物加以分析,為國內唯一深入研究台灣大型集團經營狀況的專業書籍。
2016年「台灣地區大型集團企業」各項排名8日揭曉,資訊科技業和碩集團營收排名從第6名躍升至營收第3大集團,2015年營收台幣1兆2,137億元、創造19.02%的年營收高成長率,績效最為亮麗!可成科技、大立光電集團的資產總額、營收淨額及稅後純益成長率,3項指標都達到20%以上,不受全球景氣不佳的衝擊,成為百大集團中逆勢成長的代表性集團。
此項新的集團排名中,調查單位表示,有3家新入榜集團,包括華通電腦集團、中美矽晶集團及麗寶集團。其中,建築投資業為核心的麗寶集團第一次入榜百大集團,旗下擁有上市建設公司名軒開發,並跨足飯店、生醫和休閒遊樂園,已連續5年資產總額上升。而華通電腦集團、中美矽晶集團則是在睽違多年後,此次重返百大集團之列。
調查單位中華徵信所表示,鴻海科技集團在營收總額排名部分已連續9年稱霸,並持續改寫集團營收紀錄,再創4兆8,499億元的歷史新高,2015年較2014年成長7.18%,已連續兩年營收成長都達7%以上。鴻海科技集團近年朝向多角化經營,不斷扶植子公司上市,是營收續創新高的主要因素,此外,該企業集團透過併購及參股模式,進行全球智財權布局,亦有助於營收成長動能的穩定。
中華徵信所指出,最會賺錢的台灣企業集團,非台積電莫屬了!受惠於蘋果訂單加持,台積電集團稅後純益2015年首度突破3,000億元大關,創下3,071億元歷史新高,連續第6年蟬連獲利王,台積電先進製程的優勢創造該公司在全球半導體業位居領先地位。
此外,台塑集團的獲利成績則是令市場驚訝,原本以為原油價格下跌,對石化產業十分不利,最新調查結果,台塑集團反而得利於低油價刺激油品需求,石化原料利差擴大,稅後純益成長17.48%,來到1,845億元,創下2008年以來的新高紀錄。
至於企業集團的資產總額排名,金融集團仍佔據排名前10大,霖園集團達7兆6,431億元,連續14年資產排名冠軍,富邦集團因凱擘公司及其所屬有線電視群一併納入,進一步縮小了與霖園集團的差距。元大金控集團則因合併大眾銀行,以高達54.31%的驚人成長,登上此次的總資產成長率第一名王座。
此項新的集團排名中,調查單位表示,有3家新入榜集團,包括華通電腦集團、中美矽晶集團及麗寶集團。其中,建築投資業為核心的麗寶集團第一次入榜百大集團,旗下擁有上市建設公司名軒開發,並跨足飯店、生醫和休閒遊樂園,已連續5年資產總額上升。而華通電腦集團、中美矽晶集團則是在睽違多年後,此次重返百大集團之列。
調查單位中華徵信所表示,鴻海科技集團在營收總額排名部分已連續9年稱霸,並持續改寫集團營收紀錄,再創4兆8,499億元的歷史新高,2015年較2014年成長7.18%,已連續兩年營收成長都達7%以上。鴻海科技集團近年朝向多角化經營,不斷扶植子公司上市,是營收續創新高的主要因素,此外,該企業集團透過併購及參股模式,進行全球智財權布局,亦有助於營收成長動能的穩定。
中華徵信所指出,最會賺錢的台灣企業集團,非台積電莫屬了!受惠於蘋果訂單加持,台積電集團稅後純益2015年首度突破3,000億元大關,創下3,071億元歷史新高,連續第6年蟬連獲利王,台積電先進製程的優勢創造該公司在全球半導體業位居領先地位。
此外,台塑集團的獲利成績則是令市場驚訝,原本以為原油價格下跌,對石化產業十分不利,最新調查結果,台塑集團反而得利於低油價刺激油品需求,石化原料利差擴大,稅後純益成長17.48%,來到1,845億元,創下2008年以來的新高紀錄。
至於企業集團的資產總額排名,金融集團仍佔據排名前10大,霖園集團達7兆6,431億元,連續14年資產排名冠軍,富邦集團因凱擘公司及其所屬有線電視群一併納入,進一步縮小了與霖園集團的差距。元大金控集團則因合併大眾銀行,以高達54.31%的驚人成長,登上此次的總資產成長率第一名王座。
中華徵信所最新統計,2015年百大集團稅後純益創下1兆5,717億元新高紀錄,仔細分析,其實僅較2014年成長0.6%,若扣除台積電集團的稅後純益,百大集團的稅後益總額則為衰退2.58%,調查單位表示,從稅後純益來看,百大集團「創新高為虛,衰退則為實」。
2016年「台灣地區大型集團企業」排名中,擠入百大排名的集團,稅後純益「有成長」者,2015年僅有43個集團,換句話說,57%、半數以上的集團獲利都呈現衰退,全年整體ROE、ROA亦呈現衰退。進一步看,回顧2014年稅後純益超過100億元的集團多達42個集團,但2015年則縮減到只有35個集團,皆反映出百大集團獲利實況。
中華徵信所表示,長期追蹤台灣地區百大集團表現,近年來發現諸多問題,除前述賺錢能力下降,百大集團也明顯缺乏新秀,而百大集團總資產提升的速度亦相當緩慢。
對此,該機構對業界提出建言,跟隨跨國企業的主流趨勢,以「併購三策」:強強聯手、智財權、紅色供應鏈進行改善,其一,國內同產業間的大型集團併購,以形成國家級產業龍頭;二是向歐美地區進行智財權的布局併購;三是對技術已成氣候,但目前尚未上市的紅色供應鏈進行略策併購及參股,強化企業集團的成長動能。
中華徵信所研究團隊表示,若大型集團視同業間「強強聯手」為畏途,或不願聯手、各行其事,將會不利於產業整併與提升競爭力,同時影響台灣企業在全球供應鏈的話語權,令人擔心。
基於蔡政府積極推動新南向,調查單位此次特別統計,百大集團在東協地區的投資家數,5年來由390家增加至436家,亦顯示業界對於布局東協的「不熱中」;而從營收成長分析,百大集團在東協地區的營收總額成長,2015年較2014年衰退5.09%,且過去五年中居然有三年營收成長為衰退,顯示十分不理想。
2016年「台灣地區大型集團企業」排名中,擠入百大排名的集團,稅後純益「有成長」者,2015年僅有43個集團,換句話說,57%、半數以上的集團獲利都呈現衰退,全年整體ROE、ROA亦呈現衰退。進一步看,回顧2014年稅後純益超過100億元的集團多達42個集團,但2015年則縮減到只有35個集團,皆反映出百大集團獲利實況。
中華徵信所表示,長期追蹤台灣地區百大集團表現,近年來發現諸多問題,除前述賺錢能力下降,百大集團也明顯缺乏新秀,而百大集團總資產提升的速度亦相當緩慢。
對此,該機構對業界提出建言,跟隨跨國企業的主流趨勢,以「併購三策」:強強聯手、智財權、紅色供應鏈進行改善,其一,國內同產業間的大型集團併購,以形成國家級產業龍頭;二是向歐美地區進行智財權的布局併購;三是對技術已成氣候,但目前尚未上市的紅色供應鏈進行略策併購及參股,強化企業集團的成長動能。
中華徵信所研究團隊表示,若大型集團視同業間「強強聯手」為畏途,或不願聯手、各行其事,將會不利於產業整併與提升競爭力,同時影響台灣企業在全球供應鏈的話語權,令人擔心。
基於蔡政府積極推動新南向,調查單位此次特別統計,百大集團在東協地區的投資家數,5年來由390家增加至436家,亦顯示業界對於布局東協的「不熱中」;而從營收成長分析,百大集團在東協地區的營收總額成長,2015年較2014年衰退5.09%,且過去五年中居然有三年營收成長為衰退,顯示十分不理想。
台股大盤徘徊在9,200點上下,上市公司能否再出利多,推升整體表現?中華徵信所表示,上市公司整體業績成長自9月起由負轉正,其中前三季最有表現的電子資訊業,9月成長逼近二成,期待電子資訊業能在第四季持續有表現,且將成為上市公司全年成長關鍵。
在不包含F股的情況下,今年前三季全體上市公司合併營收總額,中華徵信所統計為20兆1,936億元,較去年同期微幅衰退1.26%,該單位研究團隊指出,對照當前全球貿易形勢,已經算是差強人意,尤其9月該值達2兆5,854億元,與去年同期相較,僅衰退0.83%。
月比較上,則出現月成長由負轉正,更較8月成長10.16%,顯示第四季上市公司整體業績仍有機會攀高。
對於景氣表現,各經濟預測機構至今普遍認為,一來「黑天鵝頻傳」,且即使景氣有好轉跡象,也難以看到雨露均霑,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彭素玲指出,產業景氣復甦不均,是此波經濟新況最需注意的細節。
中華徵信所統計上市公司的營收數據,也突顯同樣問題。據統計,今年前三季上市公司28大類股中,只有8個類股合併營收能維持成長,超過七成類股至今表現不佳,
「上市公司第四季成長,具有的潛在變數」,中華徵信所研究團隊指出,今年前三季的表現中,整體電子資訊業合併營收為12兆5,226億元,占全體上市公司合併營收總額的62.01%,具有決定景氣動向的關鍵。
此外,電子資訊業面對景氣榮枯震盪大,如今年其前三季營收較去年同期衰退1.85%,略高於全體上市公司的衰退,但是9月單月合併營收,則較8月大幅成長19.25%。
中華徵信所指出,電子資訊業第四季的表現,會是上市公司全年成長關鍵,因此深入研究其產業細類表現,設定條件「9月單月營收達5億元、前3季累計合併營收達50億元,且今年前三季合併營收成長、9月合併較8月及去年同期都成長」的標準。
但結果發現,電子資訊業8大類股中,資訊服務業沒有一家上市公司達到此項標準,光電業則僅有瑞軒出線,共計出線的19家入榜公司,前5名分別為合併營收成長39.67%的至上電子(電子通路業)、聯發科(合併營收成長36.48%、IC設計)、樺漢科技(合併營收成長34.83%,電腦及周邊設備)、宣昶(合併營收成長29.94%、電子通路業),及瑞昱(合併營收成長29.36%、IC設計),多屬於廣泛電子零組件業。
在不包含F股的情況下,今年前三季全體上市公司合併營收總額,中華徵信所統計為20兆1,936億元,較去年同期微幅衰退1.26%,該單位研究團隊指出,對照當前全球貿易形勢,已經算是差強人意,尤其9月該值達2兆5,854億元,與去年同期相較,僅衰退0.83%。
月比較上,則出現月成長由負轉正,更較8月成長10.16%,顯示第四季上市公司整體業績仍有機會攀高。
對於景氣表現,各經濟預測機構至今普遍認為,一來「黑天鵝頻傳」,且即使景氣有好轉跡象,也難以看到雨露均霑,中華經濟研究院經濟展望中心主任彭素玲指出,產業景氣復甦不均,是此波經濟新況最需注意的細節。
中華徵信所統計上市公司的營收數據,也突顯同樣問題。據統計,今年前三季上市公司28大類股中,只有8個類股合併營收能維持成長,超過七成類股至今表現不佳,
「上市公司第四季成長,具有的潛在變數」,中華徵信所研究團隊指出,今年前三季的表現中,整體電子資訊業合併營收為12兆5,226億元,占全體上市公司合併營收總額的62.01%,具有決定景氣動向的關鍵。
此外,電子資訊業面對景氣榮枯震盪大,如今年其前三季營收較去年同期衰退1.85%,略高於全體上市公司的衰退,但是9月單月合併營收,則較8月大幅成長19.25%。
中華徵信所指出,電子資訊業第四季的表現,會是上市公司全年成長關鍵,因此深入研究其產業細類表現,設定條件「9月單月營收達5億元、前3季累計合併營收達50億元,且今年前三季合併營收成長、9月合併較8月及去年同期都成長」的標準。
但結果發現,電子資訊業8大類股中,資訊服務業沒有一家上市公司達到此項標準,光電業則僅有瑞軒出線,共計出線的19家入榜公司,前5名分別為合併營收成長39.67%的至上電子(電子通路業)、聯發科(合併營收成長36.48%、IC設計)、樺漢科技(合併營收成長34.83%,電腦及周邊設備)、宣昶(合併營收成長29.94%、電子通路業),及瑞昱(合併營收成長29.36%、IC設計),多屬於廣泛電子零組件業。
中華徵信所12日指出,從台化關廠、總統國慶演說等近期事件來看,小英政府出現過大的行政權力,強悍且缺少思考的作為,台灣企業在社會上快要成為「弱勢族群」,讓企業界感到戒慎恐懼,「如果讓企業成為政治下最弱勢的族群,將是政府重振經濟最大的敗筆」。
中華徵信所研究團隊強調,政府一直在倡議創新,事實上真正該談創新的,不是企業,「應該是政府本身」。
對於政府近期的政策與措施,中華徵信所提出兩項,一是「一例一休」修法,一是台塑集團台化彰化廠化關廠處理,這兩項應當是新政府執政刻不容緩的課題,在推動過程,卻給人「急於擺脫過去,卻又過於激進的做法」。
針對台化關廠事件,臺大社科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亦呼籲,已擴及環境領域甚至勞動領域的新興風險治理議題,不是屬於地方政府層級的傳統行政轄區可以專責解決的風險事件,可說是「複合型態的風險災難」,不能把問題單純歸究企業或員工。
且各方協商共謀解決之道的同時,從中央到地方、企業和工會均應秉持開放的理念,其中台化公司應負責員工工作權,政府得介入協調、而非主導。
中華徵信所指出,十分擔心台灣企業如今面臨的困境,政府似乎對於重大事件,僅只於在枝微末節的處理,且經常作出過大的行政權力、強悍卻缺少思考的作為,企業在社會上近乎成為弱勢族群,經營者每天對變動的政策感到戒慎恐懼,突顯出目前情勢是政府重振經濟最大的敗筆。
中華徵信所研究團隊強調,政府一直在倡議創新,事實上真正該談創新的,不是企業,「應該是政府本身」。
對於政府近期的政策與措施,中華徵信所提出兩項,一是「一例一休」修法,一是台塑集團台化彰化廠化關廠處理,這兩項應當是新政府執政刻不容緩的課題,在推動過程,卻給人「急於擺脫過去,卻又過於激進的做法」。
針對台化關廠事件,臺大社科院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亦呼籲,已擴及環境領域甚至勞動領域的新興風險治理議題,不是屬於地方政府層級的傳統行政轄區可以專責解決的風險事件,可說是「複合型態的風險災難」,不能把問題單純歸究企業或員工。
且各方協商共謀解決之道的同時,從中央到地方、企業和工會均應秉持開放的理念,其中台化公司應負責員工工作權,政府得介入協調、而非主導。
中華徵信所指出,十分擔心台灣企業如今面臨的困境,政府似乎對於重大事件,僅只於在枝微末節的處理,且經常作出過大的行政權力、強悍卻缺少思考的作為,企業在社會上近乎成為弱勢族群,經營者每天對變動的政策感到戒慎恐懼,突顯出目前情勢是政府重振經濟最大的敗筆。
歐美及兩岸9月PMI均呈現擴張,中華徵信所昨(4)日表示,台灣9月出口額可望達250億美元,是去年4月以來首度站上此關卡,預估第3季有機會順勢挑戰740億美元,第4季出口更上看788億美元,據此上修全年出口金額,「或有機會上看2,845億美元」,優於經濟部預估,明年更有望重返3,000億美元的榮枯量之上。
官方統計的8月出口終結連續負成長,為全年的出口成長帶來一些希望,但中華徵信所研究團隊昨天提醒,今年全年出口成長想要拼由負轉正,仍然需要後續景氣以刺激工業需求;而且,國際油價回升、美國總統大選在即、美國聯準會年底升息的多重因素下,全球後續景氣仍相當不確定,國人的期待要能達成「並不容易」;就產業類別觀察,關鍵在於半導體出口,以及運輸工具、電機產品、紡織品能否再縮小衰退幅度。
經濟部統計處先前預測第3季的出口金額應有722.64億美元,中華徵信所指出,由於7、8月合計出口金額已達487.54億美元,9月的出口金額只要有235.1億元,就能達成此目標。
目前看來,9月期間意外多放的颱風假,若沒有對電子製造業造成影響,泛電子業出貨維持大量,9月出口金額可望站上250億美元大關,這也是去年4月以來的首次,也因此能為第3季的出口金額助挹到740億美元。
中華徵信所研究團隊指出,展望第4季的出口金額,資通與視聽產品、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塑橡膠及其製品、化學品、光學器材都有機會在9月出口轉正,電子零組件則續旺,預估9∼12月的出口看漲,經濟部統計處稍早預估全年出口2,766億美元,可望上修至2,845億美元,超標2.7個百分點。
官方統計的8月出口終結連續負成長,為全年的出口成長帶來一些希望,但中華徵信所研究團隊昨天提醒,今年全年出口成長想要拼由負轉正,仍然需要後續景氣以刺激工業需求;而且,國際油價回升、美國總統大選在即、美國聯準會年底升息的多重因素下,全球後續景氣仍相當不確定,國人的期待要能達成「並不容易」;就產業類別觀察,關鍵在於半導體出口,以及運輸工具、電機產品、紡織品能否再縮小衰退幅度。
經濟部統計處先前預測第3季的出口金額應有722.64億美元,中華徵信所指出,由於7、8月合計出口金額已達487.54億美元,9月的出口金額只要有235.1億元,就能達成此目標。
目前看來,9月期間意外多放的颱風假,若沒有對電子製造業造成影響,泛電子業出貨維持大量,9月出口金額可望站上250億美元大關,這也是去年4月以來的首次,也因此能為第3季的出口金額助挹到740億美元。
中華徵信所研究團隊指出,展望第4季的出口金額,資通與視聽產品、基本金屬及其製品、塑橡膠及其製品、化學品、光學器材都有機會在9月出口轉正,電子零組件則續旺,預估9∼12月的出口看漲,經濟部統計處稍早預估全年出口2,766億美元,可望上修至2,845億美元,超標2.7個百分點。
國內投資環境惡化,企業出走投資潮湧現!中華徵信所昨(23)日指出,今年上半年投審會核准的對外投資金額,不含對大陸投資即高達82.1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增81.94%,創下同期對外投資史上新高。
對比國內投資,主計總處最新統計,上半年民間固定投資實質成長僅0.79%,相較103年成長率3.17%、104年2.75%、今年預估1.15%,成長力道明顯進一步下滑。
中華徵信所指出,此波台灣企業對外投資集中在新加坡,即和台灣同屬小型經濟體、天然資源更為缺乏,即使台商對新加坡投資已連續成長5年,今年上半年仍繼續新增6.3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744.06%。
根據統計,今年僅上半年,整體台灣對外投資已高達123.11億美元,遠超過去年同期91.47億美元、甚至超越2012年全年的80.99億美元,是歷年對外投資第2高記錄,粗估今年整體對外投資金額將達215.4億美元,再度刷新記錄。
中華徵信所分析,儘管上半年對外投資額創新高中,包括鴻海對日本夏普的巨額投資,但就算把該案扣除,對外投資依然創新高。這代表目前情勢十分明顯,企業對台灣投資環境趨惡、勞資對立情結升高,甚至兩岸關係動盪,以及民粹治國的離譜現象,十分無奈,因此選擇出走。
相對國內企業大舉出走直接投資,國際熱錢則湧入台灣資本市場。中華徵信所提醒,現在來台的外資,多是棄歐美負利率、流向亞洲的國際熱錢,今年截至7月底,外資累計淨匯入達122.13億美元,今年至8月18日為止,外資對上市公司買超新台幣4,094億元,然而,外資買股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對於台灣產業實質並無益處。
對比國內投資,主計總處最新統計,上半年民間固定投資實質成長僅0.79%,相較103年成長率3.17%、104年2.75%、今年預估1.15%,成長力道明顯進一步下滑。
中華徵信所指出,此波台灣企業對外投資集中在新加坡,即和台灣同屬小型經濟體、天然資源更為缺乏,即使台商對新加坡投資已連續成長5年,今年上半年仍繼續新增6.34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744.06%。
根據統計,今年僅上半年,整體台灣對外投資已高達123.11億美元,遠超過去年同期91.47億美元、甚至超越2012年全年的80.99億美元,是歷年對外投資第2高記錄,粗估今年整體對外投資金額將達215.4億美元,再度刷新記錄。
中華徵信所分析,儘管上半年對外投資額創新高中,包括鴻海對日本夏普的巨額投資,但就算把該案扣除,對外投資依然創新高。這代表目前情勢十分明顯,企業對台灣投資環境趨惡、勞資對立情結升高,甚至兩岸關係動盪,以及民粹治國的離譜現象,十分無奈,因此選擇出走。
相對國內企業大舉出走直接投資,國際熱錢則湧入台灣資本市場。中華徵信所提醒,現在來台的外資,多是棄歐美負利率、流向亞洲的國際熱錢,今年截至7月底,外資累計淨匯入達122.13億美元,今年至8月18日為止,外資對上市公司買超新台幣4,094億元,然而,外資買股說來就來、說走就走,對於台灣產業實質並無益處。
醫院產業的營運績效一直是個迷,中華徵信所運用大數據資料庫分析國內醫療保健服務業年度營收,其中,營收前十大醫院的本業獲益普遍偏低,本業利益率最好竟是排名第五的彰化基督教醫院,約4.5%,營收淨利達555億元排名第一的長庚醫院,本業利益率其實僅有1.53%,連熱門掛號要排2個月的台大醫院,3.8%的本業利益率還比不上賣披薩的達美樂。
中華徵信所「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總編輯劉任表示,外界經常批評「血汗醫院」,認為醫院只顧賺錢、不顧醫療品質,事實上醫院並不是真的好賺,幾乎是要靠公積金孳息、租金、損贈等,創造醫院的高收益,「醫院本業並沒有暴利可言」。
中華徵信所指出,2015年5,000大企業中,「醫療保健服務業」入榜家數共有23家,僅有2家當年營收衰退,平均營收成長率為6.52%,相對於其他入榜177 個產業,當中有多達94個產業衰退,表現相對還算不錯。
其中,就營收淨額計算,長庚、台大、台北榮總、馬偕、彰化基督教醫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國醫大附設醫院、奇美、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國泰醫院,為前十大醫院。
統計10大醫院的營收合計為2,034.78億元,與前一年合計營收1,953.75億元相較,成長4.75%,當中僅有中國醫大附設醫院營收衰退0.13%,其他9家營收皆有1∼8%的成長,反映出醫療服務產業的市場需求溫和擴張。
劉任指出,不過由獲利角度看,10大醫院的本業獲利率其實很普通,甚至「與一般製造業差不多」,不像大部份服務業、也無法擠身高附加價值產業。以營收排名第1名的長庚醫院為例,依照醫務收入淨額統計的營收淨額,雖然高達556.55億元,因醫院符合免稅條件,稅後純益僅40.49億元,純益率為7.27%;若再細看醫務利益的本業利益,實際上僅8.53億元,營業利益率1.53%。
中華徵信所分析,主力產品是賣披薩的達美樂,營業利益率為4.61%,放眼十大醫院的本業利益率,最高也不過是彰化基督教醫院的4.5%,台大醫院稅後純益31.36億元、本業利益率3.80%,還是比不上達美樂賣披薩的好獲利。
中華徵信所「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總編輯劉任表示,外界經常批評「血汗醫院」,認為醫院只顧賺錢、不顧醫療品質,事實上醫院並不是真的好賺,幾乎是要靠公積金孳息、租金、損贈等,創造醫院的高收益,「醫院本業並沒有暴利可言」。
中華徵信所指出,2015年5,000大企業中,「醫療保健服務業」入榜家數共有23家,僅有2家當年營收衰退,平均營收成長率為6.52%,相對於其他入榜177 個產業,當中有多達94個產業衰退,表現相對還算不錯。
其中,就營收淨額計算,長庚、台大、台北榮總、馬偕、彰化基督教醫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國醫大附設醫院、奇美、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國泰醫院,為前十大醫院。
統計10大醫院的營收合計為2,034.78億元,與前一年合計營收1,953.75億元相較,成長4.75%,當中僅有中國醫大附設醫院營收衰退0.13%,其他9家營收皆有1∼8%的成長,反映出醫療服務產業的市場需求溫和擴張。
劉任指出,不過由獲利角度看,10大醫院的本業獲利率其實很普通,甚至「與一般製造業差不多」,不像大部份服務業、也無法擠身高附加價值產業。以營收排名第1名的長庚醫院為例,依照醫務收入淨額統計的營收淨額,雖然高達556.55億元,因醫院符合免稅條件,稅後純益僅40.49億元,純益率為7.27%;若再細看醫務利益的本業利益,實際上僅8.53億元,營業利益率1.53%。
中華徵信所分析,主力產品是賣披薩的達美樂,營業利益率為4.61%,放眼十大醫院的本業利益率,最高也不過是彰化基督教醫院的4.5%,台大醫院稅後純益31.36億元、本業利益率3.80%,還是比不上達美樂賣披薩的好獲利。
台灣不乏默默打拚,努力在經營條件、財務實力深耕的企業。中華徵信所評選出的「金磚企業」今年進入第十年,共有79家金磚企業上榜,其中有邦新工業等3家是3度重覆上榜。
中華徵信所指出,想要入選「金磚企業」必需完備6項條件門檻,包括本國非公開發行公司,年營收5億元,年成長率20%,稅後純益1億元,EPS4元,純益率達10%。
中華徵信所自2007年起,每年從「台灣大型企業TOP 5000資料庫」的大數據當中進行篩選,剛好滿十周年。中華徵信所分析團隊指出,顯然此模型的篩選條件嚴苛,例如每年都想要達到年成長率20%,特別困難,因此想多次入榜「金磚企業」實在不容易,頂多是跨年、隔一陣子再重覆入榜,像巨大機械子公司巨瀚科技是2009、2011入榜。
但這十年,仍有9家超級厲害的金磚企業曾連續入榜,如第一代金磚企業中的四零四科技(工業網路設備),曾於2007年及2008年連續兩年入榜;葡眾企業及和潤企業於2012年及2013年續入榜。
今年上榜「金磚企業」有15家,再度出現有7家是曾入榜的企業,包括統一數網、頂瑞機械、朋億、中冠資訊,邦新工業,裕力機械,中鋼運通,最後3家就是十年間3度重覆上榜的純金級金磚企業。
中華徵信所研究部門認為,近百萬家的台灣企業,儘管規模大小不一,卻能有令人驚喜的個案,十年來追蹤上榜的金磚企業,果真是真金不怕火煉,僅管多數只歸類在傳統產業,大多能一路成長,表現遠勝許多上市櫃科技公司。
中華徵信說,其中也有不必金磚企業後來通過掛牌審核,包括85度C的美食達人,森田印刷、耀億工業,以及進入興櫃的景傳光電、歐普羅、廣越企業和倉和等,也有像中華全球石油轉為公開發行,為資本市場增加不少的潛力新星名單。
中華徵信所指出,想要入選「金磚企業」必需完備6項條件門檻,包括本國非公開發行公司,年營收5億元,年成長率20%,稅後純益1億元,EPS4元,純益率達10%。
中華徵信所自2007年起,每年從「台灣大型企業TOP 5000資料庫」的大數據當中進行篩選,剛好滿十周年。中華徵信所分析團隊指出,顯然此模型的篩選條件嚴苛,例如每年都想要達到年成長率20%,特別困難,因此想多次入榜「金磚企業」實在不容易,頂多是跨年、隔一陣子再重覆入榜,像巨大機械子公司巨瀚科技是2009、2011入榜。
但這十年,仍有9家超級厲害的金磚企業曾連續入榜,如第一代金磚企業中的四零四科技(工業網路設備),曾於2007年及2008年連續兩年入榜;葡眾企業及和潤企業於2012年及2013年續入榜。
今年上榜「金磚企業」有15家,再度出現有7家是曾入榜的企業,包括統一數網、頂瑞機械、朋億、中冠資訊,邦新工業,裕力機械,中鋼運通,最後3家就是十年間3度重覆上榜的純金級金磚企業。
中華徵信所研究部門認為,近百萬家的台灣企業,儘管規模大小不一,卻能有令人驚喜的個案,十年來追蹤上榜的金磚企業,果真是真金不怕火煉,僅管多數只歸類在傳統產業,大多能一路成長,表現遠勝許多上市櫃科技公司。
中華徵信說,其中也有不必金磚企業後來通過掛牌審核,包括85度C的美食達人,森田印刷、耀億工業,以及進入興櫃的景傳光電、歐普羅、廣越企業和倉和等,也有像中華全球石油轉為公開發行,為資本市場增加不少的潛力新星名單。
中華徵信所發布最新的「台灣地區大型企業排名TOP5000研究」報告,2015年5000大企業營收總額年減近1兆元,下滑至34.97兆元,平均營收成長率僅剩0.78%,創2008年金融海嘯以來、史上第二低紀錄。
根據中華徵信所的統計,雖然營收創次低,但總稅前純益創歷史新高達2.98兆元,年增1,399億元,主要來自台電受惠油價重挫,出現獲利大爆發,年成長達502億元,挹注整體企業獲利攀升。
除台電貢獻外,全部公營事業整體獲利(含台電)年成長則是882億元,成為5000大獲利的主力。
最值得注意的是,中華徵信所指出,在本次服務業TOP10企業中,僅中華電信、統一超商還各維持4.8%、1.58%的營收成長,其他全部衰退,甚至如排名擠進11及12名的長榮航空及陽明海運,雖同樣是負成長,但因為衰退幅度相對小,而排名上升,這可說是一大警訊。
營收總額TOP10顯現幾家歡樂幾家愁;中華徵信所指出,製造業龍頭鴻海再創歷史新高達3.64兆元,已連續11年蟬連全國營收最大企業,高出排名第二的和碩逾2兆元,顯見龍頭地位難撼動。但和碩、台積電則是10大之中,少數雙位數成長的企業,排名分別上升至第二及第五名,名次進步最多。
稅後純益部份,獲利王台積電以3,066億元連續12年蟬連龍頭寶座,年成長16.18%,比第二名鴻海1,469億元多出逾倍。
值得一提的就是新入榜的台電及台塑化,在油價重跌下雙雙大爆發,尤其台電年成長3倍多,一入榜就奪第三名,台塑化也順利擠入第六名,同集團的南亞受惠擠入前十強。
中華徵信所說明,去年全球經濟成長不如預期,5000大營收只剩2,190家成長,年減達870家,也代表只有不到一半的44%成長,顯示國內企業成長動能衰竭,台灣經濟正陷入「低成長時代」泥淖。
觀察製造業、服務業營收成長十大產業;中華徵信所指出,顯現聚焦「智慧生活、健康生活」主題產業,製造業營收成長前三名由醫藥包辦一、三名,純益率分別為13.09%及14.1%,由於占製造業比重仍小,還有相當成長空間。
服務業十大成長產業,第一是環境污染防治業,營收成長率和純益率分別高達35.27%和35.16%;排名第四的「工程技術服務業」有相當高比重屬LED節能燈具業者與太陽能電池工程業者。
根據中華徵信所的統計,雖然營收創次低,但總稅前純益創歷史新高達2.98兆元,年增1,399億元,主要來自台電受惠油價重挫,出現獲利大爆發,年成長達502億元,挹注整體企業獲利攀升。
除台電貢獻外,全部公營事業整體獲利(含台電)年成長則是882億元,成為5000大獲利的主力。
最值得注意的是,中華徵信所指出,在本次服務業TOP10企業中,僅中華電信、統一超商還各維持4.8%、1.58%的營收成長,其他全部衰退,甚至如排名擠進11及12名的長榮航空及陽明海運,雖同樣是負成長,但因為衰退幅度相對小,而排名上升,這可說是一大警訊。
營收總額TOP10顯現幾家歡樂幾家愁;中華徵信所指出,製造業龍頭鴻海再創歷史新高達3.64兆元,已連續11年蟬連全國營收最大企業,高出排名第二的和碩逾2兆元,顯見龍頭地位難撼動。但和碩、台積電則是10大之中,少數雙位數成長的企業,排名分別上升至第二及第五名,名次進步最多。
稅後純益部份,獲利王台積電以3,066億元連續12年蟬連龍頭寶座,年成長16.18%,比第二名鴻海1,469億元多出逾倍。
值得一提的就是新入榜的台電及台塑化,在油價重跌下雙雙大爆發,尤其台電年成長3倍多,一入榜就奪第三名,台塑化也順利擠入第六名,同集團的南亞受惠擠入前十強。
中華徵信所說明,去年全球經濟成長不如預期,5000大營收只剩2,190家成長,年減達870家,也代表只有不到一半的44%成長,顯示國內企業成長動能衰竭,台灣經濟正陷入「低成長時代」泥淖。
觀察製造業、服務業營收成長十大產業;中華徵信所指出,顯現聚焦「智慧生活、健康生活」主題產業,製造業營收成長前三名由醫藥包辦一、三名,純益率分別為13.09%及14.1%,由於占製造業比重仍小,還有相當成長空間。
服務業十大成長產業,第一是環境污染防治業,營收成長率和純益率分別高達35.27%和35.16%;排名第四的「工程技術服務業」有相當高比重屬LED節能燈具業者與太陽能電池工程業者。
中華徵信所總經理張大為指出,隨著全球大環境改變,現代「好企業」定義已不再僅限於財務實力、盈收表現,更需要兼顧獲利、與社會、環境共好,好企業應該專注於三個目標:「給予世界善的力量」、「回饋社會」、「為企業創造營利」,再以不同面向定義一個企業的成功。
中華徵信所最新大數據資料指出,外銷金額前20大的上市櫃公司,在台灣設廠生產占比愈高者,占出口值比重就更高,例如鴻海集團、台積電就是兩大極端個案。
中華徵信所統計,2014年上市櫃公司合併財報揭露的外銷金額前20大公司,外銷總金額達台幣11兆4,199億元,但以鴻海領軍的這20家知名企業,在國貿局出口實績統計為628.29億美元,換算新台幣僅約1兆9,081億元,兩者間的落差超過台幣9.5兆元。
中華徵信所表示,這顯示這些大型企業透過全球布局,海外供應鏈完整,海外地區銷售金額龐大,但多半不是經由台灣海關出口,對台灣的出口貢獻遠不如想像。
該所研究部門分析,一旦企業以各項因素不在台灣繼續投資生產,投資環境只會惡化,未來影響最大的是中高階人才的供給,進而衝擊創新、轉型等永續問題,未來新政府不是只改善台灣的出口結構問題就好,要同時能夠補救企業所需的各項缺口。
中華徵信所最新大數據資料指出,外銷金額前20大的上市櫃公司,在台灣設廠生產占比愈高者,占出口值比重就更高,例如鴻海集團、台積電就是兩大極端個案。
中華徵信所統計,2014年上市櫃公司合併財報揭露的外銷金額前20大公司,外銷總金額達台幣11兆4,199億元,但以鴻海領軍的這20家知名企業,在國貿局出口實績統計為628.29億美元,換算新台幣僅約1兆9,081億元,兩者間的落差超過台幣9.5兆元。
中華徵信所表示,這顯示這些大型企業透過全球布局,海外供應鏈完整,海外地區銷售金額龐大,但多半不是經由台灣海關出口,對台灣的出口貢獻遠不如想像。
該所研究部門分析,一旦企業以各項因素不在台灣繼續投資生產,投資環境只會惡化,未來影響最大的是中高階人才的供給,進而衝擊創新、轉型等永續問題,未來新政府不是只改善台灣的出口結構問題就好,要同時能夠補救企業所需的各項缺口。
中華徵信所26日建議新政府,應針對與出口有關的「三個失衡」同步改善,包括台灣出口地區的結構失衡;企業的本地生產與海外生產失衡;出口產業比重失衡,並應重視台灣產品在大陸市占率提升的人才培養,才能提出治標兼治本的經濟政策。
中華徵信所強調,新政府無論是由誰出掌閣揆,執政的關鍵基礎必然是以經濟成長為指標,距離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就任還有四個月,在這段期間,應就台灣經濟衰弱的現況全盤掌握。對於台灣出口的三個失衡,中華徵信所分析,在台灣出口地區的結構失衡部分,自2005年大陸含香港占台灣出口比重首次站上39%後,已連續10年維持這個高水位,2010年並曾升到41.8%的高峰,形成出口對中國大陸的依賴過深,這些成長動能都在近期的大陸經濟放緩、紅色供應鏈崛起而難以為繼。
且因資源配置錯誤,台灣對美國、日本、歐洲,加上東協六國的出口比重,下滑到50%以下,且2012年到2015年的出口僅提升1.7%,出口金額還反向下降,政府在提振出口的同時,因此應就地區結構的失衡進行檢討。
中華徵信所指出,其次是企業本地生產與海外生產失衡,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重逐年增高,去年累計前11月海外生產比重已達54.91%,全年預估可能超過55%,加上台灣企業供應鏈於東協等海外地區的逐步在地化,均造成台灣製造業空洞化危機日深,「即使台灣加入TPP的區域整合,考量生產要素,也未必能阻擋台灣企業生產出走」。
此外,中華徵信所提醒,台灣出口產業比重愈來愈失衡,原本台灣出口有11類重要出口產品,如電子、基本金屬、醫療、機械等,近5年來,電子產品出口占比,從2011年的27.2%,至2015年已成長到34.1%,其餘七成產品的出口比重都呈現下滑,反映出部份新興地區正在取代台灣產品出口。
中華徵信所強調,新政府無論是由誰出掌閣揆,執政的關鍵基礎必然是以經濟成長為指標,距離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就任還有四個月,在這段期間,應就台灣經濟衰弱的現況全盤掌握。對於台灣出口的三個失衡,中華徵信所分析,在台灣出口地區的結構失衡部分,自2005年大陸含香港占台灣出口比重首次站上39%後,已連續10年維持這個高水位,2010年並曾升到41.8%的高峰,形成出口對中國大陸的依賴過深,這些成長動能都在近期的大陸經濟放緩、紅色供應鏈崛起而難以為繼。
且因資源配置錯誤,台灣對美國、日本、歐洲,加上東協六國的出口比重,下滑到50%以下,且2012年到2015年的出口僅提升1.7%,出口金額還反向下降,政府在提振出口的同時,因此應就地區結構的失衡進行檢討。
中華徵信所指出,其次是企業本地生產與海外生產失衡,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比重逐年增高,去年累計前11月海外生產比重已達54.91%,全年預估可能超過55%,加上台灣企業供應鏈於東協等海外地區的逐步在地化,均造成台灣製造業空洞化危機日深,「即使台灣加入TPP的區域整合,考量生產要素,也未必能阻擋台灣企業生產出走」。
此外,中華徵信所提醒,台灣出口產業比重愈來愈失衡,原本台灣出口有11類重要出口產品,如電子、基本金屬、醫療、機械等,近5年來,電子產品出口占比,從2011年的27.2%,至2015年已成長到34.1%,其餘七成產品的出口比重都呈現下滑,反映出部份新興地區正在取代台灣產品出口。
布局東協市場,國內哪些企業手腳最快?據中華徵信所最新統計,華碩集團在東協有9家子公司或分公司,合計營收3,905億元居冠,其中新加坡華碩公司為台商營收之冠,年營收達3,128億元,其次是明基友達集團旗下16家企業的3,522億元,台達電集團以2,810億元排第三。
中華徵信所指出,東協經濟共同體或未來RCEP的形成,對台灣經濟帶來威脅,基於當地市場的發展潛力,台商集團應以東協作為海外核心戰略之地。近三年來(即2012到2014),台灣企業300大集團在東協地區的投資家數由700家增加為733家,雖然家數增加不多,整體營收卻由2012年的台幣1兆4,122億元成長至2014年的1兆8,438億元;獲利也由753億元增加至851億元,企業集團在東協投資已見穩定成長。
東協經濟共同體(ACE)已於2015年12月31日正式生效,整體市場消費人口6億、GDP形成的市場規模近3兆美元,是全球繼中國大陸和印度之後,最受矚目的市場。中華徵信所分析,台灣大型企業布局該市場已久,只是一直未受到市場關注。實際上,及至2014年的有效統計,台灣300大集團已有逾半數在東協地區投資或發展業務,且持續在拓展當地各領域市場,因此才會有2015年台灣對外投資成長TOP 10國家中,東協成員國均在列。
中華徵信所截至去年底根據公開資料完成的最新統計,台灣300大企業集團的東協營收前十大排名,以華碩集團居冠,集團所屬的9家子公司或分公司合計營收達3,905億元,明基友達集團旗下16家企業總營收3,522億元,排名第二,第3至5名分別為台達電子集團、鴻海集團、光寶集團,這3企業集團的東協營收也都達到1,000億元以上。
整體東協營收前10大集團,據中華徵信所統計至2015年8月,共設有126家分公司或子公司,其中涵蓋直接進入終端消費市場的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也有作代工生產基地的泰國、越南、柬埔寨。至於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汶萊,則被台灣企業提升為亞洲的投資資金中繼站,各個市場的角色已有所分野。
中華徵信所指出,東協經濟共同體或未來RCEP的形成,對台灣經濟帶來威脅,基於當地市場的發展潛力,台商集團應以東協作為海外核心戰略之地。近三年來(即2012到2014),台灣企業300大集團在東協地區的投資家數由700家增加為733家,雖然家數增加不多,整體營收卻由2012年的台幣1兆4,122億元成長至2014年的1兆8,438億元;獲利也由753億元增加至851億元,企業集團在東協投資已見穩定成長。
東協經濟共同體(ACE)已於2015年12月31日正式生效,整體市場消費人口6億、GDP形成的市場規模近3兆美元,是全球繼中國大陸和印度之後,最受矚目的市場。中華徵信所分析,台灣大型企業布局該市場已久,只是一直未受到市場關注。實際上,及至2014年的有效統計,台灣300大集團已有逾半數在東協地區投資或發展業務,且持續在拓展當地各領域市場,因此才會有2015年台灣對外投資成長TOP 10國家中,東協成員國均在列。
中華徵信所截至去年底根據公開資料完成的最新統計,台灣300大企業集團的東協營收前十大排名,以華碩集團居冠,集團所屬的9家子公司或分公司合計營收達3,905億元,明基友達集團旗下16家企業總營收3,522億元,排名第二,第3至5名分別為台達電子集團、鴻海集團、光寶集團,這3企業集團的東協營收也都達到1,000億元以上。
整體東協營收前10大集團,據中華徵信所統計至2015年8月,共設有126家分公司或子公司,其中涵蓋直接進入終端消費市場的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也有作代工生產基地的泰國、越南、柬埔寨。至於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汶萊,則被台灣企業提升為亞洲的投資資金中繼站,各個市場的角色已有所分野。
中華徵信所昨(29)日發表「紅潮崛起台灣IC設計的下一步?」產業評論,建議台灣政府應該有條件開放陸資投資IC設計產業,以協助台灣IC產業未來有機會掌握「中國製造2025」的商機,甚或提升國際競爭力及議價優勢。
中華徵信所分析,大陸本土IC設計業挾其政策與內需市場優勢,近年在全球的市占率呈現跳躍式成長,加上對台灣展開挖角行動,已使兩岸IC設計業的競爭更趨白熱化,目前台灣IC設計業僅剩聯發科較具規模尚可抗衡,反映出國內IC設計業進一步整併資源的必要性。
因此中華徵信所認為,期望在保護台灣的技術優勢、避免不當挖角、技術不當移轉、保護商業機密、產業外移等前提下鬆綁法令規範,提供產業發展空間。台灣只要能維持技術並確保經營權,兩岸產業合作確實有助於台灣布局中國大陸市場,甚或提升國際競爭力及議價優勢,惟合作前提必需摒除惡意併購、惡意挖角,或竊取技術、營業秘密等不利公平競爭之情況,方能創造雙贏,展現合作效益。
大陸自2000年開始積極扶持中國大陸當地半導體產業,再於2014年公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加快半導體製造、封測業者,透過併購、中外合資、合作等方式,提升自主技術發展。
此外,今年也正式啟動「中國製造2025」計畫,明確訂定2020年大陸IC內需市場自製率將提升至40%、至2025年更將目標訂在70%。換言之,在此計畫架構下,中國大陸積極提升產業自製率也將改變原有供應鏈生態。
在中國大陸產業鏈逐漸在地化且積極要求自製率後,已有包括英特爾、高通、德儀、恩智浦、意法等國際IC設計大廠以新的合作方式,進入新競合年代,因此,台灣業者也必須與它合作,方能掌握發展契機。
中華徵信所分析,大陸本土IC設計業挾其政策與內需市場優勢,近年在全球的市占率呈現跳躍式成長,加上對台灣展開挖角行動,已使兩岸IC設計業的競爭更趨白熱化,目前台灣IC設計業僅剩聯發科較具規模尚可抗衡,反映出國內IC設計業進一步整併資源的必要性。
因此中華徵信所認為,期望在保護台灣的技術優勢、避免不當挖角、技術不當移轉、保護商業機密、產業外移等前提下鬆綁法令規範,提供產業發展空間。台灣只要能維持技術並確保經營權,兩岸產業合作確實有助於台灣布局中國大陸市場,甚或提升國際競爭力及議價優勢,惟合作前提必需摒除惡意併購、惡意挖角,或竊取技術、營業秘密等不利公平競爭之情況,方能創造雙贏,展現合作效益。
大陸自2000年開始積極扶持中國大陸當地半導體產業,再於2014年公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加快半導體製造、封測業者,透過併購、中外合資、合作等方式,提升自主技術發展。
此外,今年也正式啟動「中國製造2025」計畫,明確訂定2020年大陸IC內需市場自製率將提升至40%、至2025年更將目標訂在70%。換言之,在此計畫架構下,中國大陸積極提升產業自製率也將改變原有供應鏈生態。
在中國大陸產業鏈逐漸在地化且積極要求自製率後,已有包括英特爾、高通、德儀、恩智浦、意法等國際IC設計大廠以新的合作方式,進入新競合年代,因此,台灣業者也必須與它合作,方能掌握發展契機。
據中華徵信所最新統計,對台股「喊水會結凍」的外資資金,近5年來持有台股市值比重已在今年攀升至37%的高峰,並預料最快在2018年將可能突破40%,外資投資台股的上市公司前十大產業中,半導體類股居冠、最受外資青睞。
從外資持股比率排行來看,前10檔個股包括有日月光(2311)以79.0%居冠,台積電(2330)76.9%次之,台達電(2308)以71.1%排第3位,至於類比IC股富鼎(8261)、鋼鐵股盛餘(2029)則是居於第4位,第6至10名則依次為南茂(8150)、國巨(2327)、力成(6239)、聯詠(3034)、以及聯發科(2454),前十大即有7檔半導體股。
據統計,2009年外資持有台股市值比重曾降至29.3%,並自2010年底再度收復30%的關卡,且近5年來比重持續攀升,於今年5月以37.46%攀上新高峰,並在第3季仍可維持逾36%的水準,因此預估,最快在2018年,外資持有台股市值比重就有可能突破40%。外資對台股形成了新主力的影響,其投資動向仍受到投資人關注。
再從外資持股比率最高的十大產業來看,電子產業仍為投資焦點,在十大產業中即有6個產業屬於電子業,而外資持有半導體產業的持股比率接近5成,以49.6%居冠,而其他電子業排名第二,比重則降至39.5%。
從個股來看,共計61家公司的外資持股比率超過5成,由於外資握有過半的股權,等同於是外資企業了,不過,若扣除F類股來看則有26家,其中半數外資持股比率超過6成。
從半導體個股中來看,除了權值大型半導體股日月光、台積電、聯發科皆入榜之外,被外資視為小而美、後勁可期的類比IC設計股富鼎(8261)其外資持股比高達69.1%,比IC設計龍頭股聯發科的60.8%還來得更高。
從外資持股比率排行來看,前10檔個股包括有日月光(2311)以79.0%居冠,台積電(2330)76.9%次之,台達電(2308)以71.1%排第3位,至於類比IC股富鼎(8261)、鋼鐵股盛餘(2029)則是居於第4位,第6至10名則依次為南茂(8150)、國巨(2327)、力成(6239)、聯詠(3034)、以及聯發科(2454),前十大即有7檔半導體股。
據統計,2009年外資持有台股市值比重曾降至29.3%,並自2010年底再度收復30%的關卡,且近5年來比重持續攀升,於今年5月以37.46%攀上新高峰,並在第3季仍可維持逾36%的水準,因此預估,最快在2018年,外資持有台股市值比重就有可能突破40%。外資對台股形成了新主力的影響,其投資動向仍受到投資人關注。
再從外資持股比率最高的十大產業來看,電子產業仍為投資焦點,在十大產業中即有6個產業屬於電子業,而外資持有半導體產業的持股比率接近5成,以49.6%居冠,而其他電子業排名第二,比重則降至39.5%。
從個股來看,共計61家公司的外資持股比率超過5成,由於外資握有過半的股權,等同於是外資企業了,不過,若扣除F類股來看則有26家,其中半數外資持股比率超過6成。
從半導體個股中來看,除了權值大型半導體股日月光、台積電、聯發科皆入榜之外,被外資視為小而美、後勁可期的類比IC設計股富鼎(8261)其外資持股比高達69.1%,比IC設計龍頭股聯發科的60.8%還來得更高。
F股開市三年來,中華徵信所18日首度針對F股表現進行排名,在獲利金額部分,今年前三季累計F-中租(5871)、F-臻鼎(4958)、F-鎧勝(5264)拿下TOP3,在上市49檔F股中,中華徵信所計算出,獲利10大公司營收總額高達2,072.48億元,合計稅後純益230.32億元,其中有8家稅後純益達10億元以上,F-中租前三季達54.01億元,創下同期歷史新高,摘下F股獲利王寶座。
今年來的F股累積獲利十傑,中華徵信所統計,以截至第三季的淨利來排名,分別是F-中租,F-臻鼎,F-鎧勝,F-鼎固,F-慧洋,F-綠悅,F-GIS(業成),F-亞德,F-永冠,F-美食。
F十傑的EPS也有亮麗表現,如F-鎧勝,為和碩集團旗下3C機殼廠商,EPS達10.23元,前三季營收成長14.35%,是典型蘋果受益股,近三年在母公司扶植下業績扶搖直上,今年已在NB產品投入1.6億美元,董事會也批准2.2億美元的新計畫,未來成長強度緊跟和碩的發展速度。
中華徵信所指出,由外國公司來台上市的F股,開放至今3年來有起有伏,尤其曾因財報可信度遭受市場質疑,引發過一波波股價大跌,但仍無礙F股的股價飆升。
中華徵信所表示,從F十傑名單可以看出,多數是上市公司的集團子公司,除前述和碩和F-鎧勝,還有日月光與F-鼎固,而鴻海集團占有,F-臻鼎、F-GIS(業成)2席,顯示其孵育小金雞的能耐。
除了科技產業,排名F十傑第5名的F-慧洋為航運業。中華徵信所指出,該公司前三季累積稅後純益已超越2014年全年的18.03億元,第三季單季達7.26億元的高獲利,全年將可輕易刷新2012年21.53億元舊記錄,今年再創獲利新高。由於今年至2018年將有36艘新船交貨,船隊將達到100∼120艘的規模。
今年來的F股累積獲利十傑,中華徵信所統計,以截至第三季的淨利來排名,分別是F-中租,F-臻鼎,F-鎧勝,F-鼎固,F-慧洋,F-綠悅,F-GIS(業成),F-亞德,F-永冠,F-美食。
F十傑的EPS也有亮麗表現,如F-鎧勝,為和碩集團旗下3C機殼廠商,EPS達10.23元,前三季營收成長14.35%,是典型蘋果受益股,近三年在母公司扶植下業績扶搖直上,今年已在NB產品投入1.6億美元,董事會也批准2.2億美元的新計畫,未來成長強度緊跟和碩的發展速度。
中華徵信所指出,由外國公司來台上市的F股,開放至今3年來有起有伏,尤其曾因財報可信度遭受市場質疑,引發過一波波股價大跌,但仍無礙F股的股價飆升。
中華徵信所表示,從F十傑名單可以看出,多數是上市公司的集團子公司,除前述和碩和F-鎧勝,還有日月光與F-鼎固,而鴻海集團占有,F-臻鼎、F-GIS(業成)2席,顯示其孵育小金雞的能耐。
除了科技產業,排名F十傑第5名的F-慧洋為航運業。中華徵信所指出,該公司前三季累積稅後純益已超越2014年全年的18.03億元,第三季單季達7.26億元的高獲利,全年將可輕易刷新2012年21.53億元舊記錄,今年再創獲利新高。由於今年至2018年將有36艘新船交貨,船隊將達到100∼120艘的規模。
任職,則信評公司必須重新檢視該評等的適當性,更重要的是信評事業從業人員不得持有或交易有利益衝突的有價證券。
此外,金管會將預告「信用評等事業管理規則」,其中刪除現行要求信評機構發起人至少要有國際知名信評機構持股20%,亦即未來允許台灣本土的信評機構設立。
金管會表示,如日本、南韓都各有2家本土的信評機構,大陸就更多家,但目前台灣尚沒有業者表態要申請,只是先給予空間。
目前國內有二家信評公司,一是標普持股51%、證交所持有近20%、集保投資19%、聯徵及中華徵信所各持有5%的中華信評,另一家則是惠譽信評的台灣分公司;穆迪信評原本在台也設有分公司,但2011年底已撤離。
金管會未來原則上會對信評機構每二年金檢一次,若有不符合規定或違規者,最重可以撤照;新規定上路後會給信評業者約6個月的調整期。
此外,金管會將預告「信用評等事業管理規則」,其中刪除現行要求信評機構發起人至少要有國際知名信評機構持股20%,亦即未來允許台灣本土的信評機構設立。
金管會表示,如日本、南韓都各有2家本土的信評機構,大陸就更多家,但目前台灣尚沒有業者表態要申請,只是先給予空間。
目前國內有二家信評公司,一是標普持股51%、證交所持有近20%、集保投資19%、聯徵及中華徵信所各持有5%的中華信評,另一家則是惠譽信評的台灣分公司;穆迪信評原本在台也設有分公司,但2011年底已撤離。
金管會未來原則上會對信評機構每二年金檢一次,若有不符合規定或違規者,最重可以撤照;新規定上路後會給信評業者約6個月的調整期。
中華徵信所昨(4)日發布「2015年版台灣大型集團企業研究」調查結果,2014年整體呈現投資溫、營收冷、獲利熱的現象。中華徵信所總經理張大為點出兩大需注意的趨勢,一是扣除鴻海、和碩兩蘋果供應鏈集團,百大集團在大陸的稅後純益明顯衰退,此外,百大集團資產增加,高度集中在金融集團的增長上。
張大為說,要留意這些趨勢,以及台灣遲未能參與區域經貿整合帶來產業空洞化的危機,若百大集團帶頭出走,「他們的高峰,反而是台灣經濟谷底」。
至於個別公司表現,中華徵信所統計的資產前十大集團,仍以金融集團為主角,占七名之多。其中霖園集團連續13年奪下資產排名冠軍,更突破至7兆149億元的歷史新高,成長幅度高達14.26%。資產第二大的富邦金控,資產成長率也高達18.74%,金控雙雄成長動能依舊強勁。
中信集團因拿下台灣人壽,資產大幅成長31.51%,來到4兆1,875億元,成為資產第四大企業集團。
全球最大電子代工廠鴻海集團,則以2兆7,856億元資產規模,成為資產排行榜的第十名,並再度成為同時進入資產、營收、稅後純益前十大集團的三冠王。
中華徵信所也觀察到,受惠美國經濟穩定上揚,資訊科技集團交出亮眼業績,包括聯華神通集團(1兆859億元)、金仁寶集團(1兆762億元)、和碩集團(1兆197億元)都進入營收兆元俱樂部。
在稅後純益部分,致力先進製程的台積電連五年蟬連獲利王寶座,稅後純益成長率高達40.29%,來到2,643億元,與第二名的台塑集團差距拉大至1,072億元,遙遙領先群雄。值得注意的是,稅後純益前十大集團中,包括富邦、霖園、中信及新入榜的兆豐都為金控集團,顯示在進軍亞洲盃的政策帶動下,海外分行與併購策略,都為集團帶來豐沛利潤。
張大為說,要留意這些趨勢,以及台灣遲未能參與區域經貿整合帶來產業空洞化的危機,若百大集團帶頭出走,「他們的高峰,反而是台灣經濟谷底」。
至於個別公司表現,中華徵信所統計的資產前十大集團,仍以金融集團為主角,占七名之多。其中霖園集團連續13年奪下資產排名冠軍,更突破至7兆149億元的歷史新高,成長幅度高達14.26%。資產第二大的富邦金控,資產成長率也高達18.74%,金控雙雄成長動能依舊強勁。
中信集團因拿下台灣人壽,資產大幅成長31.51%,來到4兆1,875億元,成為資產第四大企業集團。
全球最大電子代工廠鴻海集團,則以2兆7,856億元資產規模,成為資產排行榜的第十名,並再度成為同時進入資產、營收、稅後純益前十大集團的三冠王。
中華徵信所也觀察到,受惠美國經濟穩定上揚,資訊科技集團交出亮眼業績,包括聯華神通集團(1兆859億元)、金仁寶集團(1兆762億元)、和碩集團(1兆197億元)都進入營收兆元俱樂部。
在稅後純益部分,致力先進製程的台積電連五年蟬連獲利王寶座,稅後純益成長率高達40.29%,來到2,643億元,與第二名的台塑集團差距拉大至1,072億元,遙遙領先群雄。值得注意的是,稅後純益前十大集團中,包括富邦、霖園、中信及新入榜的兆豐都為金控集團,顯示在進軍亞洲盃的政策帶動下,海外分行與併購策略,都為集團帶來豐沛利潤。
台灣大型集團企業資產持續壯大,中華徵信所連續45年追蹤的台灣百大集團企業,連續3年來,整體資產的成長強過於整體營收表現,而且頂尖科技業的營收額下滑相對明顯,惟就獲利來說,百大集團企業2014年稅後純益成長逾三成,以30.15%創下2006年來的新紀錄,形成「資產胖,營收冷,獲利熱」的新現象。
中華徵信所總經理張大為指出,百大集團是台灣經濟的火車頭,資產增加卻高度集中在金融集團,企業現在面對的是中國熱退燒、全球布局遲緩,多數集團擴張的企圖心不足,再創新出路困難重重,政府應積極面對中國問題,盡速爭取台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尤其是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談判的參與。
中華徵信所昨天公布2015年台灣地區大型集團企業研究調查結果,百大集團整體資產總額創歷史新高的台幣79.03兆元,年成長率11.7%;營收總額26.39兆元,年成長率5.23%;稅後純益總額1.56兆元,年成長率30.15%,均寫下新紀錄。中華徵信所工商徵信部總編輯劉任指出,百大集團的資產總額連續3年成長率超過8%,營收成長率卻連續3年低於6%,而此次稅後純益成長率突破三成,與去年僅2.5%的偏低基期有關,實際上,核心公司設在台灣的百大集團,經營條件愈來愈艱困。
根據最新資產總額排名,霖園集團以累計到2014年底的7兆149億元奪冠,已蟬聯13冠王,此次集團資產從6兆元「一下突破」7兆元,成長幅度高達14.26%,創下該項統計的新篇章。中信集團則因拿下龍邦旗下的台灣人壽,資產突破4兆1,875億元,大幅成長31.51%,除續坐資產第四大集團,也是前十大企業集團資產成長最大者。
中華徵信所統計,台灣企業百大集團的TOP10為霖園、富邦、台灣金控、中信金、潤泰、兆豐金、新光、合庫金、台塑、鴻海。其中,鴻海長期在資產前10名外徘徊,此次以2兆7,856億元重回資產第10名,再度同時進入資產、營收、獲利(稅後純益)前10大集團。該所預期,以鴻海近三年平均資產成長率13%來看,2016版的資產前10名門檻將從2兆元拉高至3兆元,只用了短短5年的時間。
此外,此次共有6家新入榜集團,其中股王大立光電、自行車大廠巨大機械首度入榜。中華徵信所指出,大立光因有蘋果訂單加持是近年少數維持「成長快、獲利強」的資訊科技集團,首度入榜就有資產624億元(第88)、營收460億元(第71)、獲利194億元(第19)的佳績。
中華徵信所總經理張大為指出,百大集團是台灣經濟的火車頭,資產增加卻高度集中在金融集團,企業現在面對的是中國熱退燒、全球布局遲緩,多數集團擴張的企圖心不足,再創新出路困難重重,政府應積極面對中國問題,盡速爭取台灣加入區域經濟整合,尤其是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談判的參與。
中華徵信所昨天公布2015年台灣地區大型集團企業研究調查結果,百大集團整體資產總額創歷史新高的台幣79.03兆元,年成長率11.7%;營收總額26.39兆元,年成長率5.23%;稅後純益總額1.56兆元,年成長率30.15%,均寫下新紀錄。中華徵信所工商徵信部總編輯劉任指出,百大集團的資產總額連續3年成長率超過8%,營收成長率卻連續3年低於6%,而此次稅後純益成長率突破三成,與去年僅2.5%的偏低基期有關,實際上,核心公司設在台灣的百大集團,經營條件愈來愈艱困。
根據最新資產總額排名,霖園集團以累計到2014年底的7兆149億元奪冠,已蟬聯13冠王,此次集團資產從6兆元「一下突破」7兆元,成長幅度高達14.26%,創下該項統計的新篇章。中信集團則因拿下龍邦旗下的台灣人壽,資產突破4兆1,875億元,大幅成長31.51%,除續坐資產第四大集團,也是前十大企業集團資產成長最大者。
中華徵信所統計,台灣企業百大集團的TOP10為霖園、富邦、台灣金控、中信金、潤泰、兆豐金、新光、合庫金、台塑、鴻海。其中,鴻海長期在資產前10名外徘徊,此次以2兆7,856億元重回資產第10名,再度同時進入資產、營收、獲利(稅後純益)前10大集團。該所預期,以鴻海近三年平均資產成長率13%來看,2016版的資產前10名門檻將從2兆元拉高至3兆元,只用了短短5年的時間。
此外,此次共有6家新入榜集團,其中股王大立光電、自行車大廠巨大機械首度入榜。中華徵信所指出,大立光因有蘋果訂單加持是近年少數維持「成長快、獲利強」的資訊科技集團,首度入榜就有資產624億元(第88)、營收460億元(第71)、獲利194億元(第19)的佳績。
與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