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塑新智能科技(未)公司新聞
台塑新智能科技今宣布將於10月18日參加綠色能源國際專業展,這是公司首次對外展現其全方位的新能源解決方案。展覽中,將聚焦於四大主軸:家用儲能、儲能系統、光儲和绿色循环,透過這些主軸,呈現新能源在日常生活中智慧化應用和永續發展的潛力。 在此次展覽中,台塑新智能將首次實體展出其堆疊式家用儲能系統、工商業儲能系統和能源管理系統。此外,還將在绿色循环區展示微藻固碳和電池回收技術。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將首度公开展示明年量產的國產電芯及下世代全固态電池技術,並積極打造百分百國產化的電池產業鏈。 台塑新智能的UPS業務已成功佔據台灣、大陸、美國、印尼、菲律賓、越南等市場,並涉足電子、石化、鋼鐵、醫院、電信等多元領域。目前,公司已有三座MW級储能系統連接台電電網,另外還有三座超過5MW的储能系統將即將上線。 家用储能方面,台塑新智能已開發出5度、12.2度、18度電等三種規格,預計11月起在台灣市場銷售。除了建設彰化廠200MW储能案場外,還有彰濱案1.5MW、彰化廠1.2MW的工業用储能貨櫃,以及與翰可能源合作新建的50MW储能案場。值得一提的是,彰化觀光工廠1.2MW/1.3MWh電力交易平台也正式上線,成為台灣首座s-Reg電力服務系統。
台塑新智能表示,將於展期內首次實體展出堆疊式家用儲能系統、 工商業儲能、能源管理系統,綠色循環區將呈現微藻固碳、電池回收 ,現場更將首度展示明年量產的國產電芯及下世代全固態電池技術, 積極建立百分百國產化的電池產業鏈。
台塑新智能UPS業務已切入台灣、大陸、美國、印尼、菲律賓、越 南等市場,跨入國內外電子、石化、鋼鐵、醫院、電信等運用場域; 大型儲能已有三座MW(兆瓦)級儲能系統連接台電電網,還有三座超 過5MW的儲能系統將上線。
另外,家用儲能已開發5度、12.2度、18度電等三種規格試銷,預 定11月起於台灣市場銷售。
台塑新智能指出,除建彰化廠200MW儲能案場,還有彰濱案1.5MW、 彰化廠1.2MW的工業用儲能貨櫃,及翰可能源合作新建50MW儲能案場 等;其中彰化觀光工廠1.2MW/1.3MWh電力交易平台也正式上線,為 台灣首座s-Reg電力服務系統。
台塑新智能科技再搶先機!交通部力推2030年客運公車全面電動化,台塑集團、中油搶攻電池材料市場,台塑新智能與多家電動巴士業者洽談合作,展開多路佈局。為達成2030年市區公車電動化目標,台灣還有9,400輛燃油公車需汰換,台塑新智能積極規劃測試,明年第四季將能支援電巴國產化量產需求。此外,中油興建的試量產工場將年產一千噸鈦酸鋰材料,預計年底完工,可為下游廠商提供測試製作儲能電池,並助長高雄電動車產業發展。北基則在台南永康加油站建置兩樁四槍200kW電動車快充站,並取得MODEL T電動巴士獨家經銷,積極推動電動車產業發展。
台灣2030年要達成市區公車電動化目標,目前全台仍有9,400輛燃 油公車需汰換,接下來七年,每年約需汰換1,300輛燃油公車,「燃 油巴士電動化」成為各客運業者近年首要目標。
台塑與日本三井化學合資的大陸寧波電解液廠,主銷售電動汽車及 電動大巴電池廠;南亞開發鋰電池用銅箔等,切入電動車市場,也與 歐洲廠商合作開發高端車用電池等新應用版圖。
為掌握台灣電動大巴的政策商機,台塑新智能目前已有六家廠商進 行接洽,規劃測試,目標明年第四季能支援電巴國產化量產需求;電 動商用車項目也設定2.5噸及5噸電動物流車進行電池模組開發中。
中油去年開始興建試量產工場,年產量一千噸鈦酸鋰(LTO)材料 ,預計年底完工;除可供應下游廠商測試製作儲能電池,更有助高雄 電動車產業發展。
北基除在台南永康加油站建置設置CCS1與CCS2兩樁四槍200kW電動 車快充站,旗下三地能源子公司「特爾電力」已完成全台環島設置3 0個站點、111槍充電服務設施,並取得MODEL T電動巴士獨家經銷。
台塑新智能科技,這家台灣的科技龍頭,近期來展現了強烈的進取心與創新力。公司宣布,已經全面就位四大基地,進行全面性的布局,這是一個大膽的步驟,也是對未來新能源生態圈的深遠布局。 首先,彰濱基地成為了電芯、模組、電池回收、關鍵材料及零組件的研發與生產重鎮。彰化基地則專注於自動化模組產線,包括家用儲能與中大型電池模組。明志科大的綠能中心則負責固態電池的試量產線與智慧載具的開發。最後,台南微藻基地則專注於微藻量產線的推廣。 四大基地的落成,只是台塑新智能科技的一小步。公司還計劃進行中大型儲能案場的布建,精研3S技術(BMS/EMS/PCS),開發電動載具,並推進智慧充電與微電網技術的發展。此外,公司也將投入風光熱氫能的研發,並積極進行產業與國際策略結盟。 在碳中和、綠能與電動車的發展趨勢下,台塑企業積極推動多軌轉型。其中,台塑新智能在台塑四寶、台塑生醫的合資下,由王瑞瑜常委主導,成為集團在電池、儲能等新能源布局的先鋒。 台塑新智能採取自有布建與策略結盟雙軌並進的策略,除了擴大储能系統業務規模,彰濱工業區投資興建全台最大的磷酸鋰鐵電芯廠,並即將啟動廢電池回收廠的投資計畫。此外,公司還宣布斥資3億元入股台灣鋰電池儲能系統廠儲盈科技,佔股9.07%,並將深化合作關係。 對於交通部「2030年客運車輛電動化推動計畫」,台塑新智能已與多家電動巴士、储能案場洽談合作,目標明年第四季能夠支援電巴國產化量產需求。同時,公司也正在進行2.5噸及5噸電動物流車的電池模組開發。 這一切展現了台塑新智能科技在新能源領域的決心與力量,也讓人們對台灣在這一領域的未來充滿期待。
台塑集團在布局電池國產化的道路上再下一城!昨日(13日),台塑新智能科技宣布,將投資2.2億元建立一條「全固態鋰電池試製生產線」,並與明志科技大學綠色能源電池研究中心展開產學合作,共同研發下世代鋰電池技術。這項合作將持續四年,目標是開發出高能量密度、高續航力、高安全性的鋰電池,以滿足台灣新能源產業的需求。 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強調,固態電池是未來電池的趨勢,台塑新智能過去在磷酸鋰鐵電池領域的經驗,將與明志科大的研發能力結合,努力達到試量產和實際應用的目標,為台灣打造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 明志科大校長劉祖華也表示,與台塑企業長期合作,明志科大的綠色能源電池研究中心自2017年起就開始研究全固態鋰電池,已發表超過20篇國際期刊論文,並獲得14項多國發明專利。此次與台塑新智能的合作,將在生產製造和人才培育上提供更多貢獻,與產業需求緊密結合。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機構的分析,由於液態鋰電池價格持續上漲,固態鋰電池有望加速發展。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透露,公司將從電極、電解質製備、電池組裝、檢測等三個方面建立試製生產線,開發關鍵元件製程技術,試產高品質的固態電池。 明志科大綠能中心主任楊純誠則表示,他們研發的全固態鋰電池能量密度已達到每公斤390瓦時,並能夠承受破壞性測試,確保安全性。台塑新智能與明志科大綠能中心將共同深化研發,規劃2023年至2027年的四期發展計劃。
台塑新智能科技,一個堅守在電動車核心技術的領航者,在台塑集團的強大後盾下,正不斷拓展著自己的領域。隨著全球對減碳的共識日益加深,2025年起,歐美政府將逐步禁止銷售燃油車,電動車產業的發展前景可見一斑。在這股勢頭中,電池這一電動車的心臟,也成為了各國爭奪的焦點。 台塑新智能的董事長王瑞瑜,一個對電池產業充滿熱情的領導者,多次表達了公司對於達成百分之百電池國產化的堅定決心。從生產製造到回收的整個流程,台塑新智能都在努力實現循環經濟的夢想。王瑞瑜自豪地表示,台塑企業在鋰電池的研發和製造上,已經積累了超過15年的經驗,從正極材料、銅箔、電解液的製造,到終端電池模組及储能應用,無不涉足。 目前,台塑新智能正致力于推動國產化電芯製造,確保來源穩定並保障國家安全。王瑞瑜強調,他們不僅要從模組到電池芯實現100%國產化,更希望連電池回收也能做到,這才是真正落實循環經濟的關鍵。 總經理劉慧啟則透露了公司對電池回收的初步規劃。這項計劃包括正極片的邊角料、不良品回收等,並正在加緊建設電池回收廠。劉慧啟表示,目標是在電芯廠正式投產前,也就是2024年上半年,就能實現從生產到電池回收的全產線運作。 台塑新智能科技,以其前瞻的視野和堅定的決心,正在為台灣乃至全球的電動車產業帶來新的希望。未來,它將繼續在電池產業的舞台上發揮重要作用,為環保和可持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台塑新智能與明志科大綠能中心將共同深化全固態鋰電池研究發展 ,擬定2023至2027年共四期規畫,除建置試產線及檢測分析工作站, 也會培育新技術承接團隊、專業研究開發人才,為產業奠定長久穩定 發展。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指出,據彭博新能源財經機構趨勢分析, 由於液態鋰電池價格持續上漲,固態鋰電池可望加速發展,初期由半 固態、準固態電池領跑,長期朝向全固態電池的終極目標邁進,逐步 確立商業化規模基礎。
為提前布局市場,台塑新智能將從電極與電解質製備、軟包型電池 組裝、電池檢測等三面向,建立「全固態鋰電池試製生產線」,開發 關鍵元件製程技術,試產高能量密度、高續航力、高安全性之固態電 池,適用於消費性電子產品、工具機具、工商業儲能系統、電動車等 領域,開闢新應用可能性。
據TrendForce「新能源車固態電池發展分析」報告顯示,隨著車廠 加速固態電池投資與研發,搭配高活性正負極材料的全固態電池,有 望在2030∼2035年開始量產,屆時鋰電池能量密度可達每公斤500瓦 時(Wh),對應續航里程約是液態鋰電池的2∼3倍,追平燃油車續航 力。
明志科大與台塑企業長期密切產學合作,綠能中心2017年投入全固 態鋰電池研究,發表逾20篇國際期刊論文、獲14項多國發明專利。明 志科大綠能中心主任楊純誠透露,目前製作的全固態鋰電池能量密度 達每公斤390瓦時的高水準表現,即使接受彎折、針刺、剪切等破壞 性測試,仍能持續供電且沒有漏液、冒煙、起火、爆炸等狀況,足以 證明產品安全性。
在四大基地就位推展後,台塑新智能還將以中大型儲能案場布建、 3S技術精研(BMS/EMS/PCS)、電動載具開發、智慧充電與微電網 技術發展、風光熱氫能研發,及產業、國際策略結盟等項目,擴大耕 耘。
碳中和、綠能、電動車活絡發展趨勢,台塑企業積極展開多軌轉型 大計;其中由台塑四寶、台塑生醫合資,台塑企業管理中心常委王瑞 瑜主導的台塑新智能,擔任集團電池、儲能等新能源布局衝刺先鋒。
為加速開展作戰能量,台塑新智能採自有布建、策略結盟雙軌並進 。
除拓展儲能系統業務規模,彰濱工業區投資興建全台最大的磷酸鋰 鐵電芯廠,一期設置2.1GWh將於明年第三季完工投產,擬旋即推進二 期投資外,更要加碼啟動廢電池回收廠投資計畫,一期電池回收產線 預估投資10億元。
此外,台塑新智能8月初還宣布斥資3億元入股台灣鋰電池儲能系統 廠儲盈科技,占股9.07%,儲盈科技將深化與台塑新智能合作,並導 入台塑新智能生產的國產化磷酸鋰鐵電芯,強化半導體企業之儲能商 機耕耘。
配合交通部「2030年客運車輛電動化推動計畫」,台塑新智能已與 台灣各家電動巴士、儲能案場洽談合作,目標明年第四季能支援電巴 國產化量產需求。
電動商用車項目也設定2.5噸及5噸電動物流車進行電池模組開發中 。
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表示,固態電池是下世代電池首選之一,台塑新智能憑藉十餘年來在磷酸鋰鐵電池領域累積的基礎,攜手明志科大研發全固態電池,並以達到試量產及實際應用為目標,為台灣打造完整的新能源產業鏈。
明志科大校長劉祖華表示,與台塑企業長期密切產學合作,明志科大綠色能源電池研究中心2017年即投入全固態鋰電池研究,發表逾20篇國際期刊論文、獲14項多國發明專利,此次與台塑新智能的合作,可在生產製造、人才培育上做出貢獻,實際接軌產業需求。
根據彭博新能源財經機構趨勢分析,由於液態鋰電池價格持續上漲,固態鋰電池可望加速發展,初期由半固態、準固態電池領跑,長期朝向全固態電池的終極目標邁進,逐步確立商業化規模基礎。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指出,為提前布局市場,將從電極與電解質製備、軟包型電池組裝、電池檢測等三大面向建立「全固態鋰電池試製生產線」,開發關鍵元件製程技術,試產高能量密度、高續航力、高安全性之固態電池,適用於消費性電子產品、工具機具、工商業儲能系統、電動車等領域,為應用端開闢嶄新的可能性。
明志科大綠能中心主任楊純誠表示,由於持續突破技術瓶頸,目前製作的全固態鋰電池能量密度達每公斤390瓦時的高水準表現,且即使接受彎折、針刺、剪切等破壞性測試,仍能持續供電,且沒有漏液、冒煙、起火、爆炸等狀況,足以證明產品的安全性。
台塑新智能與明志科大綠能中心將共同深化全固態鋰電池研究發展,擬定2023年至2027年共四期規劃。
王瑞瑜表示,台塑企業累積15年以上鋰電池經驗,從電池產業上游的正極材料、銅箔、電解液製造,擴及終端電池模組及儲能應用領域,近來更致力於推動國產化電芯製造,確保來源穩定並保障國家安全。
王瑞瑜強調,希望不僅從模組到電池芯可以100%國產化,連電池回收都能一併做到,才是真正落實循環經濟。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指出,初步規劃的電池回收中,包括正極片的邊角料、不良品回收等,正加速電池回收廠的建置,目標電芯廠正式投產前、2024年上半年就位,就能做到從生產到電池回收,全產線具備。
台塑新智能科技,不僅是台灣製造業的領航者,更是全球ESG(環境、社會、公司治理)浪潮的推手。從30年前開始,台塑集團就在永續發展的道路上邁開了堅定的步伐,通過六大階段的不斷進階,創造了許多令人驚嘆的「神奇數字」。
在節能方面,台塑的效益每年都超過300億元,這是製造業的奇蹟。每一滴雨水在台塑園區中循環使用近13次,這不僅是技術的突破,更是對環境的極端尊重。而單一生產園區每天收集的雨水量達1.6萬公噸,足以供應1.3萬人使用三個星期,這樣的效率在製造業中是前所未有的。
黃溢銓副總指出,台塑企業的永續發展可以分為六個時期。從1993年推動的5S管理,到1999年開始的三點不漏政策,再到2006年成立的節能減排推動小組,每一步都充滿了對環境的關懷與對技術的不斷追求。
2016年,台塑集團進入了製程智能化的第四階段,引入AI技術,進行工安管理和製程優化,提升生產效率。而2020年,數位轉型成為了台塑集團的第六階段,通過AI、大數據、雲端等數位科技,進行製程優化和營運效能的提升。
在綠能方面,台塑集團也不遺餘力,各公司專精於不同領域,如台化的小型水力發電、台塑化的綠色氫能和碳封存研究。黃溢銓透露,截至2023年3月底,全企業AI專案已立案1,659件,預計投入32.9億元,年效益預估79.5億元,實際投入18億元,年效益53億元,未來目標則是年效益200至300億元。
台塑新智能科技,不僅是台灣製造業的骄傲,更是全球ESG發展的典範。未來,它將繼續在永續發展的道路上,為地球做出更大的貢獻。
六階段成就典範
30年來,台塑集團在永續領域累積了一部「永續學」範例。
2006年,台塑企業率先成立節能減排循環經濟推動組織,由總裁王文淵親任召集人、台塑四寶董事長一同參與,並且王文淵定期主持開會檢討,由上而下採一條鞭式、全力推動,充分顯示集團對此議題重視的程度。到2023年6月底,台塑總投入404億元,每年效益約374億元;從2007年到2021年,台塑年排碳量已減少逾千萬噸,成果斐然。
台塑總管理處安全衛生環保(安衛環)中心副總黃溢銓表示,台塑企業發展永續的方向與策略,可以初略分為六個時期。最早可追溯到1993年推動5S時期,當時延續二位創辦人的精神,秉持「勤勞樸實、止於至善」的理念,全力推動5S管理:整理、整頓、清掃、清潔、素養。
第二階段則是1999年開始推動三點不漏:不漏汽、不漏水、不漏油。這個階段致力於友善環境並增加雨水回收之目的。黃溢銓透露,初期因雨水還不夠乾淨,僅能用於澆灌;不過時至今日,台塑對於水資源的利用情況已經完全大不相同。
以麥寮園區為例,因所回收的雨水已無汙染物,可進一步供應製程使用,且一滴水可循環使用7.3次,至2021年更提高至12.7次。另,2022年平均每日可收集雨水16,090噸,折合水價達每日21.7萬元,約為該園區1.3萬名員工三星期的生活用水量,效益相當驚人。
接下來的第三階段是2006年開始推動的節能減排。黃溢銓表示,當年成立全企業「節能減排推動小組」,也成為後續循環經濟的基礎。
推動製程智能化
2016年時,永續行動進入第四階段,台塑集團更進一步依原物料、水資源、能源及廢棄物等四大循環面向,納入了「循環經濟」的觀念來思考,推動跨廠區、跨公司的能源、資源整合,達到節能減排及能源使用率提升的效益。緊接著2017年開始,導入AI(人工智慧)是永續發展的第五階段。台塑捐助中研院3,000萬元協助成立AI學校,同仁們開始受訓,將AI用在工安管理及製程優化上,不但實際提升生產效率,更將能源使用率最大化。
第六階段是數位轉型。2020年9月24日,台塑總裁王文淵宣示:「正式全力推動數位轉型。」也就是運用AI、大數據、雲端、IoT、5G等所有的數位科技,進行製程優化、提升營運效能。
2021年7月,台塑已開始將AI加上電腦模擬。黃溢銓指出,因為要考慮到製程風險,所以透過AI大數據來演算,並且模擬用化工理論或是化工的實驗數據資料來優化製程。
像是台化公司開發芳香烴模擬工廠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不但實際提升生產效益,又能減少產業溫室氣體排放,往永續發展又邁進一大步。
時至今日,台塑集團的永續之路不曾停歇,除了在各企業屋頂加裝太陽能發電之外,並與日本豐田結盟於麥寮推風力發電。值得一提的是,集團各公司在綠能推動上也有專精,例如台化推小型水力發電,目標2025年商轉;台塑化則進行綠色氫能、碳封存研究。
事實上,台塑推動製程智能化AI帶來可觀的收益,黃溢銓透露,截至2023年3月底,全企業AI專案已立案1,659件,預計投入32.9億元,年效益預估79.5億元,已完成958件,實際投入18億元,年效益53億元。未來目標則是年效益200至300億元。
台塑新智能科技近日宣布了一項重大策略投資,他們將斥資3億元入股台灣鋰電池儲能系統廠——儲盈科技,並取得9.07%的股份。這次合作將不僅深化雙方的技術與市場優勢,還將共同推動智慧化儲能系統的發展,成為電池產業國產化的關鍵推手。 台塑新智能的董事長王瑞瑜表示,儲盈科技在储能解決方案方面具有領先地位,其主力客戶包括半導體等高科技產業。此次投資將有助於兩家公司攜手拓展市場,並共同建構智慧化儲能系統。 總經理劉慧啟則強調,這次策略投資與交通部「2030年客運車輛電動化推動計畫」相呼應,國產化電芯的需求日益增加。台塑新智能已與多家電動巴士和储能案場洽談合作,這次投資將加強與儲盈科技的合作關係,共同推動電池產業的國產化。 台塑新智能在彰濱工業區投資興建全台最大的磷酸鋰鐵電芯廠,第一期設置2.1GWh,預計明年第三季完工投產。王瑞瑜認為,隨著碳中和趨勢的加劇,再生能源的發展將更加迅速,而储能系統的必要性也隨之增強。 儲盈科技董事長李衍飛提到,近年來工業用電大戶對大型储能的需求明顯增加,這促使鋰電池的安裝容量不斷上升。儲盈科技作為半導體產業的重要供應商,此次台塑新智能的入股將為公司帶來更多的營運資金,並將台塑新智能的電芯及储能系統引入市場,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和加速技術研發。
台塑新智能科技近日宣布,全台最大的磷酸鋰鐵電芯廠將在2024年第3季完工並投入生產,這個投資超過百億元的重點項目,象徵著台灣在電動車與能源轉型上的重大步驟。董事長王瑞瑜在發言中透露,他們不僅追求電池材料的國產化,更希望建立一個完整的電池生產及回收循環,從原料採購到電池回收,都力求達到100%國產化,以實現真正的循環經濟。王瑞瑜說明,這不僅是對父親王永慶遺訓的承繼,也是為了提供人們更優質的生活品質。 台塑企業在鋰電池領域已有超過15年的經驗,從正極材料、銅箔、電解液的製造,到終端電池模組及储能應用,無不涉及。劉慧啟總經理指出,台塑新智能已經積極整合多個相關產業,像是翰可能源和儲盈科技,這些企業的加入讓團隊在技術力上更為強大。 翰可能源雖然是太陽能光電起家,但已逐步拓展至充電站和储能業務;儲盈科技則以晶圓廠和UPS為主,並擁有電池管理系統(BMS)。兩者的加入與台塑新智能現有團隊技術互補,強化了整體技術實力。 為了實現從原料、生產到回收的一條龍服務,台塑新智能不僅積極尋找澳洲的鋰礦源,還籌建電池回收生產線,旨在提升儲能及電池整體的自製率,並對台灣的能源轉型與淨零碳排作出貢獻。
台塑新智能科技近日傳出重大消息,台塑儲能國家隊再添新兵!昨日,台塑新智能宣布,以3億元新台幣入股台灣鋰電池儲能系統領軍企業——儲盈科技,將持有約9.07%的股權。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強調,這次入股儲盈科技,是為了發揮雙方技術和市場優勢,共同打造可靠且安全的智慧化儲能系統。 儲盈科技的主力客戶為半導體大廠等高科技產業,與台塑儲能國家隊的成員有著很好的互補性。未來,儲盈將與台塑新智能深化合作,並引入台塑新智能生產的國產化磷酸鋰鐵電芯,共同拓展市場,成為台灣電池產業國產化的關鍵推手。 王瑞瑜還提到,隨著全球碳中和趨勢的加速,再生能源的發展日益重要。然而,太陽能、風能等綠電受環境影響,具有間歇性,必須搭配儲能系統來減緩電網衝擊,維持發電穩定。因此,電池的需求因應儲能商機而大幅增加。 儲盈科技自2017年成立以來,已經憑藉其不斷電及儲能系統的豐富經驗,成為半導體產業的供應商。未來,將與台塑新智能共同提供更優質的產品。台塑新智能此次入股,不僅能夠充實營運資金,還將借助其強大的技術和資源,幫助儲盈科技擴大市場份額,並加速技術研發。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表示,台塑新智能將配合交通部「2030年客運車輛電動化推動計畫」,全力推動國產化電芯的發展。其中,磷酸鋰鐵電芯以其高放電倍率、高循環壽命、低生產成本優勢,以及高溫下的安全性,成為炙手可熱的選擇。台塑新智能在彰濱工業區投資興建的磷酸鋰鐵電芯廠,將於2024年第3季完工投產,第一期設置容量達2.1GWh,目前已在與台灣各家電動巴士、储能案場洽談合作。 台塑新智能強調,秉持「節能、儲能、新能源、循環再利用」四大發展目標,全力建構綠色產業鏈,讓新舊能源多元並存,實踐經濟發展與保護環境,創造永續發展的未來。
王瑞瑜強調,「台塑新智能不僅是源於父親(台塑創辦人王永慶)對於電能的遠見,同樣也為了人們擁有更好的生活,這也是延續父親的志業。」台塑企業已經累積15年以上鋰電池經驗,從電池產業上游的正極材料、銅箔、電解液製造,亦擴及終端電池模組及儲能應用領域,近來更致力於推動國產化電芯製造,確保來源穩定並保障國家安全。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表示,現有台塑儲能國家隊中,翰可能源從太陽能光電起家,逐步擴展充電站、儲能等業務;此次入股的儲盈科技則以晶圓廠、UPS為主,而且還擁電池管理系統(BMS),與台塑新智能現有團隊具有互補性,儲盈加入後,整個團隊的技術力更加完備。
為達成從原料、生產、回收一條龍的服務,提升儲能以及電池整體的自製率,台塑新智能不僅積極赴澳洲尋找鋰礦源外,也籌建電池回收生產線。
儲盈的主力客戶為半導體大廠等科技產業,與台塑儲能國家隊成員具有互補性,未來儲盈將與台塑新智能深化合作,並導入台塑新智能生產的國產化磷酸鋰鐵電芯,此次策略投資有助雙方攜手拓展市場,成為台灣電池產業國產化關鍵推力。
王瑞瑜表示,全球碳中和趨勢加速推動再生能源發展,但太陽能、風能等綠電受環境影響,具有間歇性特質,必須搭配儲能系統才能減緩電網衝擊、維持發電穩定,電池需求也因應儲能商機而大幅成長。
根據經濟部商業司公司登記資料,儲盈科技2017年成立,儲盈董事長李衍飛指出,近年工業用電大戶大型儲能需求顯著浮現,各科技大廠急需裝設不斷電系統以維持產業競爭力,包括新設儲能系統、或將原使用之鉛酸電池換為環保節能的鋰鐵電池,促使鋰電池安裝容量連年增加。
儲盈憑藉不斷電及儲能系統的豐富經驗,已是半導體產業供應商,未來導入台塑新智能電芯及各式儲能系統,共同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產品。台塑新智能此次入股,除可充實營運資金,台塑新智能的強大技術和資源,也將有助儲盈科技擴大市場份額,並加速技術研發。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表示,配合交通部「2030年客運車輛電動化推動計畫」,國產化電芯炙手可熱,其中磷酸鋰鐵電芯具有高放電倍率、高循環壽命、低生產成本優勢,在高溫下也不會產生強氧性物質,擁有高度安全性。
台塑新智能在彰濱工業區投資上百億元興建全台最大的磷酸鋰鐵電芯廠,第一期設置2.1GWh,將於2024年第3季完工投產,目前已與台灣各家電動巴士、儲能案場洽談合作,此次策略投資有助與儲盈科技共同推動電池產業國產化,未來將持續深化夥伴關係。
台塑新智能強調,秉持「節能、儲能、新能源、循環再利用」四大發展目標,全力建構綠色產業鏈,讓新舊能源多元並存,實踐經濟發展、保護環境,創造永續發展的未來。
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表示,儲盈科技提供儲能解決方案,主力 客戶為半導體等科技產業;此次策略投資有助雙方攜手拓展市場,發 揮彼此技術及市場優勢,共同建構智慧化儲能系統,成為電池產業國 產化關鍵推力。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強調,配合交通部「2030年客運車輛電動 化推動計畫」,國產化電芯炙手可熱,已與台灣各家電動巴士、儲能 案場洽談合作,此次策略投資有助與儲盈科技推動電池產業國產化, 深化夥伴關係。
台塑新智能全力建構綠色產業鏈,在彰濱工業區投資上百億元興建 全台最大的磷酸鋰鐵電芯廠,第一期設置2.1GWh,將於明年第三季完 工投產。
王瑞瑜認為,碳中和趨勢加速推動再生能源發展,但綠電須搭配儲 能系統才能減緩電網衝擊、維持發電穩定,電池儲能需求大幅成長。 台塑企業有15年以上鋰電池經驗,從電池產業上游的正極材料、銅箔 、電解液製造,擴及終端電池模組及儲能應用領域,近來推動國產化 電芯製造。
儲盈科技董事長李衍飛指出,近年工業用電大戶大型儲能需求顯著 浮現,各科技大廠急需裝設不斷電系統以維持競爭力,包括新設儲能 系統、或將原使用鉛酸電池換為環保節能的鋰鐵電池,促使鋰電池安 裝容量連年增加。
儲盈科技不斷電及儲能系統成為半導體產業重要供應商,這次台塑 新智能入股,除充實其營運資金外,未來將導入台塑新智能電芯及各 式儲能系統,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加速技術研發。
台塑新智能科技再展宏圖,積極參與台塑資源現金增資案,為提升自主原料掌握率,展開全球礦產資源佈局。台塑四寶宣布將投入1億美元(約新台幣32億元)現金增資台塑資源,以探勘礦源並充實營運資金。這項增資案將由台塑、南亞、台化與台塑化依照持股比例25%共同認購,每家投資2,500萬美元(約新台幣8億元)。 台塑資源,作為台塑四寶的轉投資公司,雖然去年出現虧損,但台塑四寶為了後續的探勘礦源準備,決定進行現金增資。台塑四寶將依持股比例,計畫各自認購8萬張,單位價格為新台幣10元,交易總金額達2,500萬美元(約新台幣8億元)。 台塑資源自2013年成立以來,由台塑集團100%持股,董事長為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董事會成員包括台塑董事長林健男、台塑集團常委王文潮、越鋼董事長陳源成、越鋼總經理張復寧,監察人則為台塑總管理處資深副總李純正。該公司成立初期主要負責國際鐵礦砂的礦權投資與開發,後來逐步擴展至磁鐵及其他礦產資源的探勘與投資。 在全球鋰礦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透露,公司已經透過台塑資源在澳洲尋覓適合礦源。為了配合台塑河靜鋼廠的運營,台塑集團自2019年8月起開始進行上游鐵礦砂等資源的佈局。台塑四寶公告增資台塑資源3.25億美元(約新台幣103億元),並透過台塑資源100%持有的澳洲子公司「Formosa Steel IB Pty Ltd」,與澳洲第三大鐵礦商FMG集團合作,共同參與「鐵橋鐵礦砂開發計畫」,年產能達2千萬噸,預計開採年限至少40年。今年該計畫已正式開採,並將礦砂出口至台塑河靜鋼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