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塑新智能科技公司新聞
台塑新智能科技董事長王瑞瑜於昨日(13日)宣布,為了加強產業布局與發展,台塑新智能計劃未來五到九年內將投入超過400億元,分階段推動二期電芯廠、殼體廠、金屬加工處理廠、模組廠及正極材料廠的建設,以擴大電池國產化規模,並打造一個更完整、深厚、穩固的新能源產業鏈。這項計劃將延續台塑企業在石化產業鏈上的競爭力。
王瑞瑜強調,為達成淨零轉型目標,新能源事業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且必須加速推進。這不僅關係到國家能源和基礎建設的升級,也成為國安問題,成為各國政策支援的焦點。目前,台灣電芯成本相對於大陸等領先業者(包括政策補貼)約有10%的劣勢,而欧美政府也似乎將提供補貼。王瑞瑜呼籲政府對新能源產業給予更多的關愛與扶植,例如透過補貼或提升電動巴士補助推展,以確保台灣業者能夠與國際對手在公平的條件下競爭。
王瑞瑜指出,過去幾年,台灣每年從國外進口電池芯約2.9GWh,金額達227億元。若國際間出現紛爭,台灣電芯將面臨供應問題。台灣未來極需新能源,除了發展電動車和淨零排放,還包括再生能源等儲能,以及AI發展所需的電力儲能。他希望政府能夠多關注新能源產業,並給予政策上的支持。
王瑞瑜強調,電池芯已經變成戰略物資,國產電池芯的能力至關重要。若沒有這個產業,將成為國安問題,並成為國家的基礎供應鏈。他認為,台灣的量能一直在提升,但若能得到政府的「關愛」,發展速度將會更快。目前,台灣擁有電芯技術,這是台灣的優勢。雖然越南、日本、韓國、印度等國也想要進入磷酸鋰鐵產業,但進入這個產業並不容易,工廠建置至少需要三年。未來,台塑新智能不僅將供應本土市場,還將外銷東南亞,將台灣作為基地,當東南亞國家對電芯有需求時,台塑新智能將能夠提供供應。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補充說明,除了已投資興建完成的崙尾西一區3期土地外,公司已購買崙尾西一區5期土地,面積達24.83公頃。建設完成後,年產值將約1,000億元,並提供3,000個以上的就業機會。在專注於國產電芯模組技術的同時,公司也在研發下一代全固態、半固態電池。
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表示,全球儲能與電動車產業持續成長, 台塑新智能2023至2024年建廠期間與業界緊密交流,提前掌握市場動態與訂單,確保建廠、量產、出貨無縫接軌。
目前已確認出貨規模涵蓋100MW/350MWh大型儲能案場、電動大巴量產電池包與電動物流車測試電池包等,憑藉台灣國產優勢搶占全球AI商機,成功研發美國資料中心專用UPS電池系統,強勢進軍AI市場。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說明,鋰鐵電芯生產線投產後,今年上半年已和國內電動大巴業者合作,開始出貨量產電池包,上半年也將出貨測試電動物流車所需電池包, 後續更針對美國AI資料中心專用的UPS不斷電系統,提供電池備援電力模組,目前電池芯已在送驗證中。
劉慧啟表示,台塑新智能今年營收目標100億元,並要損益兩平,目前訂單已看到明年上半年,明年營收至少要達到150億元以上。
王瑞瑜表示,彰濱一期廠初期產能將先滿足國內需求,之後拓展越南、印度等海外市場,未來五到九年台塑新智能將繼續投入超過400億元,分階段建設二期電芯廠、殼體廠、金屬加工處理廠、模組廠及正極材料廠,擴大電池國產化規模,打造更完整、深厚、穩固的新能源產業鏈。
台塑新智能彰濱電芯及模組廠,以五大管制機制為核心,確保品質無可撼動, 劉慧啓表示,台塑新智能產品涵蓋儲能、電動車及UPS之電池系統,其使用電芯均具備高能量密度與長循環壽命,為台灣建立先進、 安全、穩定的電芯供應鏈。面對全球減碳趨勢與新能源轉型時刻, 彰濱電芯及模組廠將成為台灣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石。
彰濱電芯及模組廠匯聚台塑企業優勢技術,包括台塑網科全新開發的鋰電池生產電腦化系統、南亞光電智慧照明系統等。
王瑞瑜表示,過去幾年,台灣平均每年從國外進口電池芯約2.9GWh,其中90%是從中國大陸進口,金額高達270億元,這些大陸電池芯進口到台灣零關稅,相當容易打入台灣市場;反觀台灣出口到大陸卻要課10%,相當不公平。
王瑞瑜指出,台灣發展電動車、再生能源甚至AI,全都要用到電池芯,但目前所有電池芯都是自國外進口,一旦出現磨擦,可能讓台灣無電池芯可用,電池芯已經變成戰略物資、國安問題,不能所有電池芯都靠國外。
她表示,其實台灣量能一直在提升,但若有政府的關愛,速度就能更快。推動淨零碳排最現實考量就是成本壓力問題,尤其大陸來台灣的電池芯有官方補助和扶持。總經理劉慧啓補充,希望可以有一個公平競爭機會。
王瑞瑜表示,大陸是全球最大電池芯生產國,不只規模大,且有政府補貼,具價格優勢。目前台塑新智能電池芯成本比陸製品高出一成多,且還有關稅問題,台灣電池芯產業需要政府更多關愛與支持。
王瑞瑜認為,為達成淨零轉型目標,新能源事業發展是必須,且要加速開發的產業,除牽涉國家能源、基礎建設發展升級,也會是國安問題,成為各國政策支援焦點。目前台灣業者電芯成本相對大陸等領先業者(含政策補貼)約有10%劣勢,歐美政府也似乎將有補貼,希望政府給新能源產業業者關愛、扶植力量,例如透過補貼或提升電動巴士補助推展,因一台約要300萬元,讓台灣業者有與他國對手有合理公平的競爭條件。
王瑞瑜表示,過去幾年台灣每年從國外進口電池芯約2.9GWh,金額約227億元;若國際間出現紛爭,台灣電芯就會出現問題。台灣未來非常需要新能源,除發展電動車、淨零排放,還有再生能源等儲能,發展AI也一定要有電力儲能,希望政府多關愛新能源產業,給予政策扶植。電池芯已變成戰略物資,國產電池芯能力至關重要,若沒有新能源這個產業,會是國安問題,這產業會是國家的基礎供應鏈。
王瑞瑜說,其實台灣量能一直在提升,但有政府「關愛」的話,速度就能更快。現在擁有電芯技術就是台灣優勢,包括越南、日本、韓國、印度等也想要進入磷酸鋰鐵,但進入這個產業不容易,工廠建置至少三年,未來台塑新智能不只供應本土,還可外銷東南亞,會像台積電一樣把台灣當成基地,當東南亞國家對電芯有需求,可供應給他們。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補充指出,目前除原已投資興建完成的崙尾西一區3期土地外,已購入崙尾西一區5期土地,面積24.83公頃。建設完成後年產值約1,000億元,並提供3,000個以上的就業機會。在專注國產電芯模組技術外,也在研發下一代全固態、半固態電池。
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表示,全球儲能與電動車產業持續成長,2023∼2024年建廠期間,已提前掌握市場動態與訂單,確保建廠、量產、出貨無縫接軌。目前確認出貨規模涵蓋100MW/350MWh大型儲能案場、電動大巴量產電池包與電動物流車測試電池包等,還研發出專為美國資料中心設計的UPS電池系統,計劃強勢進軍AI市場。
王瑞瑜指出,台塑新智能一期產能將主攻台灣儲能、電巴等市場,二期鎖定開拓印度、越南、東南亞市場,並透過目前耕耘美國儲能需求,下一步前進AI資料中心商機。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指出,除接獲大規模儲能系統訂單,有些訂單能見度到明年上半年,預計一期產能今年操作率7成、明年達滿載。今年目標營收百億元、達損益兩平,明年營收盼衝150億元。
台塑新智能彰濱工業區台塑尖端能源2.1GWh電芯及模組廠完工首度對外曝光,歷經579天打造全台規模最大的鋰鐵電芯生產基地,產線自動化程度高達80%。
王瑞瑜表示,過去台灣約9成電池芯仰賴進口的情況將會改變。磷酸鋰鐵電池還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的優勢,台灣有自己的磷酸鋰鐵電池技術後,在亞洲具有競爭優勢。
王瑞瑜說,「我們到越南、印度參訪,我說服對方,你們蓋個廠要3年,到時候已要走下一世代的固態電池技術了,不如跟我們買。」
產品優勢上,劉慧啟強調,新智能的電池芯C-rate至少是2最高為9,可以負荷高電壓地充放電,足以提供BBU、UPS等不斷電廠商。公司已成功研發出美國資料中心專用UPS不斷電系統,針對熱門的BBU(電池備援電力模組),台塑新智能電池芯也已送交驗證中。
台塑新智能積極拓荒新能源產業版圖,不僅深耕台灣本土,更放眼海外市場。公司堅持「節能、儲能、新能源、循環再利用」四大核心領域,並致力于吸引各領域的專業人才,包括研發、管理、工程、廠務和業務等。隨著新能源市場的熱潮不斷升溫,預計到2025年,專業人才的需求將達到供不應求的狀態。
為滿足人才需求,台塑新智能自3月起,在臺大、清大、成大等全台15所知名校園展開徵才活動,尋找優秀學子加入新能源產業的行列。董事長王瑞瑜強調,年輕一代擁有靈活思維和無畏挑戰的精神,這是台塑新智能極力吸引的優勢。
在技術研發方面,台塑新智能不僅在電芯模組技術上取得突破,還在研發下一代全固態電池,並積極推動電池回收循環經濟。公司從「研發、生產、回收」產業鏈的完整打造,為新世代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發揮空間。
作為連年獲選為幸福企業的台塑企業,員工平均年薪超過百萬元,並在2024年調薪3%,創下連續15年的調薪紀錄。公司關注員工福祉,今年更推出彈性育嬰停薪留職方案,支持員工在職涯與家庭之間取得平衡。
王瑞瑜認為,在全球產業趨勢瞬息萬變的今天,僅僅努力轉型是不夠的,只有勇於變革才能創造卓越成就。新能源產業正是突破與創新的象徵,雖然競爭激烈,但也充滿了成長機會。台塑新智能熱烈歡迎願意與之攜手前進的夥伴,共同站上全球能源轉型浪潮的最前線。
為此,台塑新智能將參與全台15場校園徵才博覽會,涵蓋臺大、政大、成大、清大、陽明交大、中央、中正、中山、中興、台北大學、台科、北科、雲科,以及台塑企業創辦的明志科大與長庚科大。學生們將有機會與主管直接交流,深入了解職缺內容和企業發展方向,親身感受新能源產業的潛力與挑戰。
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表示,年輕世代最大優勢是靈活思維與無 畏挑戰的精神,台塑新智能除電芯模組技術,也研發下一代全固態電 池,推動電池回收循環經濟,完整打造「研發、生產、回收」產業鏈 ,這種多元發展為新世代人才提供更寬廣的發揮舞台。
台塑企業連年獲選為幸福企業,員工平均年薪超過百萬元,2024年 調薪3%,創下連續15年調薪紀錄。長期打造友善職場環境,今年 推 出彈性育嬰停薪留職方案,享有投保薪資80%,支持員工在職涯與家 庭間取得平衡。
王瑞瑜認為,全球產業趨勢瞬息萬變,若僅止於努力轉型已不足以 應付挑戰,只有勇於變革才能創造卓越成就。新能源產業本質就是突 破與創新,雖然競爭激烈,但也提供成長機會,願意攜手台塑新智能 擁抱變革的夥伴,將能站上全球能源轉型浪潮的最前線。
為此,台塑新智能將參與全台15場校園徵才博覽會,包含臺大、政 大、成大、清大、陽明交大、中央、中正、中山、 中興、台北大學 、台科、北科、雲科,以及台塑企業創辦的明志科大與長庚科大。學 生將可與主管面對面了解職缺內容與企業發展方向,親身感受新能源 產業的無限可能。
**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揭幕 邁向淨零新世代**
由外貿協會與半導體產業協會綠能暨永續發展聯盟(GESA)主辦的「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和「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於今(30)日舉行記者會,集結綠能產業龍頭業者,共同揭示展會主題:「淨零新世代:布局永續綠能的創新藍圖」。
SEMI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表示,隨著全球科技產業高速發展,淨零轉型是應對氣候變遷挑戰的唯一解方。
此次展會將於2月2日至4日在台北南港展覽2館舉行,規模為歷年最大,匯聚480家廠商、1,625個展位,預估將帶動3成的商機成長。
曹世綸指出,為響應產業發展和政府推動二次能源轉型的政策,SEMI成立GESA綠能暨永續發展聯盟,連結產業與政府間的交流,共同推動淨零綠能的國際商機。
外貿協會秘書長王熙蒙強調,「台灣國際智慧能源週」和「台灣國際淨零永續展」是推動綠能及淨零產業轉型的關鍵平台。今年展會規模較去年提升30%,國際參展占比更創下20%的新高。
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李君禮表示,淨零碳排是全球共同目標,政府透過節能與綠能發展,讓2050淨零碳排目標更具體。而2030年提升台灣製造產品的綠電比例成為當務之急,政府將與業者合作,強化國際競爭力。
太陽能龍頭企業元晶太陽能科技董事長廖國榮分享太陽能產業的進步,表示技術創新將協助顧客化解不確定的天災風險。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則指出,隨著能源轉型與AI發展,儲能已成為產業和社會的必要選擇。台塑新智能成立全國最大規模電芯廠,自產電芯作為核心技術基礎,並橫向發展多元儲能應用,打造完整的電池生態鏈,推動台塑企業和台灣邁向節能減碳。
上述活動將於2至4日在台北南港展覽2館登場,今年共匯集480家廠 商、使用1,625個展位,規模為歷年最大,預計帶動商機看增3成。
曹世綸說,包括歐盟、美、日、中等國加速發展再生能源技術,S EMI為響應產業發展、政府推動二次能源轉型的腳步,也成立GESA綠 能暨永續發展聯盟,鏈結產業與政府綠能政策與技術的交流,期以淨 零綠能為首要目標,共同布局國際市場永續商機。
貿協秘書長王熙蒙表示,產業邁向數位轉型、綠色轉型並進的過程 ,Energy Taiwan與Net-Zero Taiwan是匯聚綠能及淨零產業能量、推 動轉型的重要平台。今年展覽共計480家廠商參展、使用1,625個展位 ,展覽規模為歷年最大,較去年成長30%、國際參展占比達20%,同 為歷史新高。
與會的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李君禮說,淨零碳排是全球共同的目標 ,政府透過深度節能,並加速發展多元綠能,讓2050淨零碳排有更具 體的目標及路徑,其中2030年提高台灣製造產品的綠電比例已成為迫 切要務,政府將持續與業者合作,齊心協力提供充足綠色電力,強化 國際競爭力。政府也投入擴大ESCO量能,透過ESCO幫忙診斷用電習慣 、找出問題,並協助投資節能設備,創造多贏局面。
太陽能龍頭企業-元晶太陽能科技董事長廖國榮,分享太陽能產業 的摩爾定律,並表示太陽能技術再創新,將協助顧客將不確定的天災 風險化成確定的品質保固。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則針對電池與儲能領域表示,隨著能源轉 型與AI飆速發展,以儲能作為電力備載、從燃油過渡到電池的進化道 路,已成為產業及社會必要之選。台塑新智能在彰濱打造全國最大規 模電芯廠,將自產電芯作為核心技術基礎,並橫向發展多元儲能應用 ,垂直整合電池回收及固態電池研發,進一步推動完整的電池生態鏈 ,成為台塑企業及台灣邁向節能減碳的推手。
**台塑擴大綠電布局,台塑新智能推動碳捕捉領航**
繼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後,台塑集團積極推展水力發電,包括台塑化、台化和南亞共同開發小水力發電專案。其中,台塑化、台塑和台塑新智能更全力推進碳捕捉、封存和利用(CCUS)計畫。
水力發電強化永續發展
台塑化取得雲林縣莿桐鄉小水力發電開發標案,預計 12 月併聯發電,年發電量約 231.6 萬度,可減碳 1,146 噸。台化也在沙鹿配水池取得小水力案場開發標案,預計明年 2 月投入運轉,年發電量約 572 萬度,減碳約 2,870 噸。
南亞則在錦興廠區推動小水力案場開發,預計 12 月完成設置微型水輪發電機組,年發電量約 10.3 萬度,可減碳 97 噸。
碳捕捉技術引領綠色經濟
台塑新智能與成功大學微藻碳捕捉團隊合作,研究以微藻吸收工廠煙道廢氣中的二氧化碳,發現其固碳效率遠高於陸生植物。這種創新的技術將有助於推動低碳能源發展。
台塑化與清華大學合作,在麥寮廠實施「每日捕捉 1 噸 CO2 示範計畫」,利用醇胺吸收液捕獲汽電共生機組煙道氣中的二氧化碳;同時與中央大學合作評估麥寮濱海區域的二氧化碳封存潛能。
此外,台塑與南台科大合作,在仁武廠區建置煙道氣碳捕捉再利用試驗工廠,以羧酸鹽類捕獲煙道氣中的二氧化碳,並轉化為烷烴類再利用,經濟部技術處已完成查證。
台塑集團的低(零)碳能源轉型計畫,除了麥電燃煤轉氣和推動固體再生燃料(SRF)使用外,再生能源的設置也是推動重點。台化與嘉南農田水利會合作開發烏山頭水庫水力系統,成為民營最大水力電廠。
台塑集團的綠色轉型策略,不僅強化永續發展,也為低碳經濟創造新的機遇。台塑新智能在碳捕捉領域的積極投入,更樹立了技術創新的典範。
台塑集團表示,台塑化已經取得雲林縣莿桐鄉鹿場課圳300kW小水 力發電開發標案,8月建置完成,預計12月併聯發電,預估年發電量 231.6萬度,減碳1,146噸。
台化取得沙鹿配水池715kW小水力案場開發標案,預定明年2月完成 投入運轉,預估年發電量572萬度,減碳2,870噸。
南亞於錦興廠區取水口推動18.5kW小水力案場開發,預計12月完成 設置微型水輪發電機組,年發電量10.3萬度,減碳97噸。
此外,台塑化與清華大學合作麥寮廠「每日捕捉1噸CO2示範計畫」 ,利用醇胺吸收液,通過超重力旋轉床,捕獲汽電共生機組煙道氣中 的CO2(約14%),每捕獲1噸CO2額外增加碳排0.696噸,還與中央大 學合作麥寮濱海區域之地質調查CO2封存潛能評估,初步顯示西部沿 海地層具良好天然地質條件,可提升封存安全性。
台塑與成功大學、南台科大及工研院合作,在仁武廠區建置煙道氣 碳捕捉再利用試驗工廠,以羧酸鹽類捕獲煙道氣內CO2(約11%∼15 %),每日可捕獲CO2為0.1噸(36噸/年),並轉化為烷烴類0.036噸 (13噸/年)再利用,經濟部技術處已完成查證。
台塑新智能也與成功大學微藻碳捕捉團隊合作,研究以微藻吸收工 廠煙道廢氣中的CO2,發現固碳效率遠高於陸生植物。
台塑集團低(零)碳能源轉型計畫除麥電燃煤轉氣、推動使用固體 再生燃料(SRF),設置再生能源也是推動要點。
台化除與嘉南農田水利會合作投資開發烏山頭水庫水利系統,設置 烏山頭、西口和八田電廠,總裝置容量22,466kW,為民營最大水力電 廠,去年發電量23,193千度,減碳21,477噸,並於新港廠區蘭潭供水 管道開發小型水力發電機組,去年發電量226千度電,減碳209噸。
台塑新智能總座劉慧啟:創新材料推動高階應
外貿協會與機械公會共同主辦的2024年台北國際塑橡膠工業展(TaipeiPLAS)及台北國際製鞋機械展(ShoeTech Taipei),將於9月24至28日在南港展覽館1館舉辦。
其中,指標活動「塑橡膠產業前瞻永續發展論壇」將於9月25日舉行,重量級講師雲集,下午場「塑膠材料與複合材料高值化創新應用」,台灣巴斯夫、台灣瑞曼迪斯、台塑新智能、長興材料等企業將分享可持續性創新材料的實踐,以及在新能源與航太等高階跨域應用成果。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表示,公司將分享可持續性創新材料的實踐,以及在新能源與航太等高階跨域應用成果。此外,論壇安排兩場交流座談,邀請講者針對塑橡膠產業數位轉型與永續實踐,進行深入交流討論。
此次論壇採線上報名或與活動聯繫人林小姐接洽,已啟動TaipeiPLAS及ShoeTech Taipei參觀預先登記,歡迎業者至官網登錄,屆時憑預登QR code無須換證即可入場。
此次論壇重量級講師雲集,上午場「塑橡膠加工設備之數位化及永續發展」,邀請德商阿博格應用技術部經理黃松煒、威猛巴頓菲爾總經理陳凱翔、台中精機永續長黃怡穎,暢談塑橡膠加工設備的AI數位化導入和永續發展如何推動產業邁向更加智能、高效環保的方向發展。
下午場「塑膠材料與複合材料高值化創新應用」,則邀請台灣巴斯夫總經理黃仙蒂、台灣瑞曼迪斯總經理戴英傑、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長興材料部長李全能分享可持續性創新材料的實踐,以及在新能源與航太等高階跨域應用成果。
此外,論壇安排兩場交流座談,邀請講者與機械公會塑橡膠機械專委會會長謝樹林和國際塑膠工程師學會中華民國總會常務理事邱顯堂,針對塑橡膠產業數位轉型與永續實踐,進行深入交流討論。
此次論壇採線上報名(網址:reurl.cc/pvg13a),或與活動聯繫人林小姐接洽:guanyin0913@pidc.org.tw;論壇報名TaipeiPLAS及ShoeTech Taipei參觀預先登記已啟動,歡迎業者至官網:www.taipeiplas.com.tw登錄,屆時憑預登QR code無須換證即可直接掃瞄入場。
**台塑新智能開啟電池芯事業,瞄準台灣市場**
屏東科技園區的台塑尖端能源公司,由台塑新智能主導,建置完成首期 2.1GWh 的電池芯產線,預計第四季量產電芯及模組。台塑新智能表示,初期將以台灣市場為目標,滿足電動大巴、儲能等需求。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表示,台灣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與 AI 投資加速,預估 2027 至 2030 年間台灣每年電池芯需求將超過 7GWh。目前包括台塑新智能、鴻海和台泥等業者投資,但合計產能僅達 6.2GWh,只能勉強滿足現階段需求,無法因應未來 AI 和雲端運算帶來的龐大電力儲能需求。
劉慧啟預估,第一期電池芯產能將有超過 6 成用於儲能,其他則供應電動巴士和電動物流車等產業。台塑尖端能源已與台灣多家電動大巴製造商接觸,後續將優先採用台灣電芯。
台塑新智能掌握電芯關鍵原材料供應鏈,並優化海陸運輸和在地化生產,可縮小與全球大型電芯同業的價差,提升自身模組廠和本土模組廠商的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台塑新智能在中美角力、地緣政治緊繃的情況下,能確保貨源穩定,不浮動供應,這將成為其電芯供應的競爭優勢。
**台塑新智能擴建彰濱二期,打造綠能產業鏈** 因應新能源事業需求,台塑新智能科技積極投資,規劃斥資百億擴建彰濱新能源專區二期計畫。 **擴廠規劃** 彰濱新能源專區二期將擴建電池芯二期、模組廠和電池回收機制,預計最快明年整地。一期電芯廠產能為 2.1GWh,為全台最大,二期電芯廠擬提升產能至 2.5~3GWh,模組廠則擴建 1.4GWh,總產能達 2.5GWh。此外,還將建置正極片回收和廢電池回收再利用的「金屬材料再利用工廠」。 **海外佈局** 台塑新智能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已赴印度及東協考察,初期以模組製造切入,並出口電芯至當地組裝。需求確定後,將複製台灣電芯廠經驗至海外,目前東協和日本已開始接單。由於台塑新智能擁有豐富的 UPS 鋰鐵電池業務經驗,已有許多海外客戶,包括台灣、越南、菲律賓和美國。 **產業鏈整合** 台塑新智能以「建構完整產業鏈及拓展綠色儲能」為目標,規劃四大專區,其中「彰濱新能源園區」聚焦電芯、模組、電池回收、關鍵材料和零組件。彰化基地則專注於自動化模組產線,明志科大綠能中心主責固態電池試量產線和智慧載具開發,台南微藻基地則推廣微藻量產。 **策略結盟** 台塑新智能積極與產業上下游廠商合作,包括台積電 UPS 供應商儲盈科技、太陽能電廠 EPC 業者翰可國際,以及漢翔等,共同發展儲能事業。此外,台塑新智能也與多家台灣大型 IT 公司洽談合作,放眼海外製造或通路銷售。
近期全球電動車成長趨緩,及歐美對大陸太陽能等綠能材料加徵關 稅等發展疑慮,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表示,先前赴歐洲考察時發 現,歐洲對綠能、電動車發展趨勢已無回頭路,其對大陸加徵關稅應 實為扶植歐洲自有供應鏈所採取的策略。
劉慧啟認為,台灣因能源轉型政策及AI投資的加速推進,將帶動儲 能需求大增,預估2027∼2030年後,台灣每年電池芯需求量將逾7GW h。惟當前僅台塑新智能、鴻海及台泥投資,扣除台泥主攻外銷,鴻 海產能1.2GWh,台塑新智能一期2.1GWh、二期2.9GWh,合計產能也只 有6.2GWh,只稍能滿足目前台灣的需求,遑論後續AI、雲端運算帶來 的龐大電力儲能需求,對聚焦台灣市場的營運藍圖頗具信心。
劉慧啟預估,第一期電池芯產能將逾6成用於儲能,後續還有電動 巴士及電動物流車等產業需要,台灣主要6、7家電動大巴製造商均與 台塑尖端能源接觸,下階段還是要優先採用台灣電芯。
尤其,台塑新智能除掌握電芯關鍵原材料採購供應鏈外,兼具優化 海陸運輸及在地化生產與關稅差異等優勢,可大幅縮小與全球大型規 模電芯同業的價差,全力支持台塑新智能模組廠與其他本土模組廠商 提升競爭力,且還未納入地緣政治因素。
中美角力持續,中東、俄烏等地緣政治緊繃,牽動全球航運運作; 在客戶訴求貨源穩定,不會浮動供應前提下,台塑新智能電芯供應極 具競爭優勢。
據規劃,彰濱一期電芯廠規劃產能為2.1GWh,全台最大,二期電芯 廠年產規模擬升至2.5∼3GWh,模組廠規劃擴建1.4GWh,總產能達2. 5GWh;另設正極片回收及廢電池回收再利用的「金屬材料再利用工廠 」,完成電池回收機制初期建置。
此外,台塑新智能赴印度及東協考察,初期以模組製造切入,出口 電芯到當地組裝,需求確定再將台灣電芯廠經驗複製海外,東協及日 本已開始接單。且因台塑新智能成立前就有14年UPS(不斷電)鋰鐵 電池業務經驗,客戶含台灣、越南、菲律賓、美國等,過去電池模組 生意已逾100MWh需求,加上有意支援台灣儲能廠需求,海外客戶正洽 談期望買台灣電芯,建廠跟接單幾乎同步進展。
台塑企業管理中心常委王瑞瑜主導的台塑新智能擬定四大專區推展 「建構完整產業鏈及拓展綠色儲能」,「彰濱新能源園區」聚焦電芯 、模組、電池回收、關鍵材料及零組件;彰化基地為自動化模組產線 (家用儲能、中大型電池模組產線);明志科大綠能中心主責固態電 池試量產線、智慧載具開發;台南微藻基地訴求微藻量產線放量推廣 。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說,除模組上下游分工,還投資台積電U PS供應商儲盈科技與太陽能電廠EPC業者翰可國際合作、與漢翔發展 儲能,幾家台灣大型IT公司也洽談合作可能,將以策略結盟放眼海外 製造或通路銷售。
**台塑攜手韓頂尖大學KAIST,推動生技與新能源創新** 台塑企業與韓國頂尖學府KAIST(韓國科學技術院)攜手合作,成立全球產學研專案團隊,在生技和新能源領域展開緊密夥伴關係。雙方將聚焦於幹細胞、基因治療、儲能電池和車用技術等領域的突破性先進研發,加速科研成果轉移至產業應用。 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表示,台塑與KAIST將共同拓展生技和新能源領域。除了加強產學合作和學術交流外,未來還將互聘教授、交換學生、舉辦研討會,並整合資源,培育高階人才,促進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 在生技方面,雙方將聯手深化幹細胞、基因治療的研究,發揮各自優勢,創造加乘效果。長庚醫院擁有豐富的臨床數據,而KAIST在醫學研究有傑出成就,雙方互補合作,有望取得突破性進展,推動精準治療和全齡健康。 新能源方面,雙方理念一致,將全力開發鋰電池、電動車、電源管理等關鍵技術。台塑將與KAIST儲能研究中心深入合作,提高電池技術和效率,發展多元化、高層次的電池應用模式,以科技驅動產業升級。 此外,王瑞瑜也應邀出席KAIST講座,分享台塑創辦人王永慶的創業精神和人生觀。她強調,創辦人勤勞樸實的態度和獨特的管理制度,打造了台灣的石化王國,還成立學校和醫院,實踐回饋社會的理念。王瑞瑜表示,她受到創辦人的啟發,致力於推動台塑生醫的預防醫學和台塑新智能的新能源發展。
台塑新智能攜手韓國KAIST 翻開台韓合作新頁
台灣塑膠企業集團日前宣布,已與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簽署合作協議,開啟台韓合作的新篇章。本次合作聚焦於幹細胞、基因治療、儲能電池和車用技術四大領域,並將成立產學研專案團隊,加速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產業應用。
台塑企業常務委員王瑞瑜表示,此次合作將結合各方優勢,共同拓展生技和新能源領域。台塑集團將與KAIST加強產學合作、學術交流,互聘教授、交換學生,提升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
在生技方面,台塑集團旗下的台塑新智能和長庚醫院將聯手深化幹細胞和基因治療研究。長庚醫院擁有豐富的臨床數據,而KAIST在醫學研究上具有傑出成就,雙方的互補料將激發突破性進展,推動精準治療和全齡健康。
此外,合作還將涵蓋儲能電池和車用技術領域。台塑企業與KAIST將探討如何提升儲能效率、開發創新電池材料,以及促進車用技術的進步。這些領域的合作將有助於台灣和韓國在國際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
王瑞瑜強調,台韓攜手合作將成為學術、科研和產業合作的新標竿,為兩國帶來共同繁榮和卓越發展。
台塑集團近年積極擴大創新布局,尤其在再生醫學、新能源領域加快投資腳步,此次台韓攜手,台塑集團將之譽為「正式翻開合作新頁」,其目的是為了要「攜手為世界締造更健康、永續的未來」。
台塑企業與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簽署合作協議,包括長庚大學、明志科大、長庚醫院、台塑新智能、台塑生醫、及長春藤生命科學公司,將與KAIST成立全球產學研專案團隊,在生技及新能源領域展開緊密夥伴關係。
台塑企業表示,雙方合作將聚焦幹細胞、基因治療、儲能電池及車用技術等突破性先進研發,加速推動科研成果銜接技轉至產業應用端。
台塑企業指出,KAIST為韓國頂尖大學,素有韓國MIT(麻省理工學院)美稱,其工程及科技研究在國際享有盛名。台塑企業常務委員王瑞瑜5月領軍長庚大學、 明志科大、長庚醫院、台塑新智能、台塑生醫、長春藤生命科學公司,親赴韓國與KAIST簽署合作協議及深度互動。
王瑞瑜表示,台塑企業將與KAIST共同拓展生技及新能源領域,首先加強產學合作及學術交流,未來重要計畫包括互聘教授、交換學生、舉辦研討會及整合資源,再透過跨國培育之高階人才及研發成果,進一步促進產業升級與技術創新,此項計畫不僅能夠激發彼此的潛力與創意,更將成為台灣與韓國攜手在學術、科研、產業領域上追求共榮卓越發展的新合作標竿。
王瑞瑜指出,在生技方面,雙方擬聯手深化幹細胞、基因治療研究,發揮彼此優勢以創造加乘效果。例如長庚醫院成立將近50年具豐富臨床數據,為全台最大規模醫療體系,而KAIST在醫學研究上有傑出成就但缺乏臨床環境,未來雙方互補後可望取得突破性進展,推動 精準治療及全齡健康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