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塑新智能科技(未)公司新聞
台塑新智能科技,這家台灣的領先新能源技術企業,近日來取得了重要的進展。該公司成功與波蘭SKB集團簽署了一項業務合作備忘錄(MOU),這項合作將對雙方在歐洲新能源市場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根據合作內容,台塑新智能將提供電池包、模組、儲能系統等整合解決方案,並結合SKB集團在電動巴士系統與零組件開發、再生能源電廠建設及政府專案承包方面的經驗。這將使雙方能夠在歐洲共同規劃儲能基礎建設與電動運輸藍圖,共同推動低碳轉型。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強調,波蘭在電動巴士普及率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且波蘭的發電結構中燃煤比例高達60%以上,為了達到政府2030年75%的電動巴士目標,以及進行電力多元化及減碳轉型,台塑新智能將提供自主開發的儲能解決方案,以應對尖峰負載調節,並在充電設施、交通系統等領域提供全面支援。
此外,台塑新智能也將其UPS(不斷電系統)搭載的電池模組穩定出口至海外市場,包括大陸、東南亞及北美等地。隨著彰濱電芯廠的完工量產,該公司將以磷酸鋰鐵電芯與模組的優勢,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尤其是在電動巴士和儲能系統領域。
王瑞瑜董事長對於雙方的合作前景充滿信心,他提到,未來將共同開發電動巴士平台,並在歐洲啟動試點計劃與示範場域。此外,還將開發V2G(Vehicle-to-Grid)互動功能的智慧充電系統,並展開商業部署。
在儲能系統方面,台塑新智能將與SKB集團共同設計可模組化擴展的儲能解決方案,以覆蓋住宅、商業與工業應用場景,並整合能源管理平台,探索多元商業模式。
最後,雙方還將共同開發AI分析工具,協助客戶打造客製化的能源與基礎建設規劃。結合台塑與SKB集團的優勢,規劃投資物流、能源基礎設施、先進材料應用等可行性,共同布局亞洲及歐洲市場,強化供應鏈韌性,建立國際新能源產業戰略聯盟。
台塑新智能科技昨(2)日盛大宣布與波蘭SKB集團締結業務合作備忘錄(MOU),展開全方位的合作關係。總經理劉慧在記者會上表示,此次合作不僅涵蓋五大戰略領域,更將共同開發AI分析工具,並協助客戶打造客製化的能源與基礎建設規劃。未來,台塑新智能與SKB集團將結合雙方優勢,共同規劃投資物流、能源基礎設施、先進材料應用等領域,並計畫在亞洲及歐洲市場佈局,以強化供應鏈韌性,並建立國際新能源產業戰略聯盟。
劉慧總經理指出,台塑新智能在3月時已宣布投資上百億元於彰濱工業區的台塑尖端能源2.1GWh電芯及模組廠,該廠已完工量產,成為全台規模最大的鋰鐵電芯生產基地。而在5月15日,台塑新智能更在國際市場拓展上取得重大進展,與美國GE Vernova公司簽署「混合動力及儲能解決方案策略聯盟合作備忘錄」MOU。根據雙方協議,台塑新智能將專注於電芯、模組與系統整合,而GE Vernova則將負責储能設備、工程服務與技術支援,共同推動混合動力及儲能解決方案,深入開發台灣市場。
此次與波蘭SKB集團的合作,除了在電動巴士、電動車充電等領域的合作外,雙方還將在儲能系統方面攜手設計可模組化擴展的储能解決方案,適用於住宅、商業與工業各種應用場景。此外,台塑新智能與SKB集團將整合能源管理平台,探索多元商業模式,共同開拓未來市場。
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表示,台塑新智能將提供電池包、模組、 儲能系統等整合解決方案,導入SKB電動巴士系統與零組件開發能力 、再生能源電廠建設及政府專案承包經驗,結合雙方技術,在歐洲共 同擘劃儲能基礎建設與電動運輸藍圖。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指出,目前波蘭市區電動巴士普及率約5 %∼7%,距離波蘭政府訂定2030年75%目標仍有一段差異,加上波 蘭發電結構燃煤比逾60%,因應電力多元化及減碳等轉型需求,太陽 能、風力、沼氣發電等再生能源快速建置需搭配儲能系統,因應尖峰 需求確保穩定供電。台塑新智能將以自主開發儲能解決方案協助強化 尖峰負載調節,並延伸串聯充電設施、交通系統等領域,全面支援波 蘭及歐洲市場推動低碳轉型。
台塑新智能除將UPS(不斷電系統)搭載之電池模組穩定出口至大 陸、東南亞及北美等海外市場。隨著彰濱電芯廠完工量產,以磷酸鋰 鐵電芯與模組擁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穩定性及在地製造品牌優勢, 湧入電動巴士、儲能系統訂單,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王瑞瑜說,雙方簽署MOU展望五大項目,包括共同開發電動巴士平 台,於歐洲啟動試點計劃與示範場域;開發V2G(Vehicle-to-Grid) 互動功能之智慧充電系統並展開商業部署。
儲能系統將攜手設計可模組化擴展之儲能解決方案,覆蓋住宅、商 業與工業應用場景,整合能源管理平台探索多元商業模式。
此外,雙方將共同開發AI分析工具、協助客戶打造客製化能源與基 礎建設規劃。結合台塑與SKB集團優勢,規劃投資物流、能源基礎設 施、先進材料應用等可行性,共同布局亞洲及歐洲市場,強化供應鏈 韌性,建立國際新能源產業戰略聯盟。
上述五大戰略合作涵蓋電動巴士、電動車充電與儲能整合系統、工商業儲能、智慧能源平台、以及策略性投資與產業結盟,雙方正式締結此五大核心領域之戰略合作協議,也是台塑新智能打入歐洲市場首例。
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及SKB集團執行長Bartlomiej Dobosz於7月1日在台北舉辦之「波蘭台灣經貿論壇(Poland-Taiwan Business Forum)」會上,共同代表簽署MOU,現場更有多位波蘭政府官員、專家學者及商界領袖見證,彰顯雙方對此次合作的高度重視與期待。
王瑞瑜指出,台塑新智能長期以全球化視野推動新能源事業發展,過去成功將UPS(不斷電系統)搭載之電池模組穩定出口至中國、東南亞及北美等海外市場,如今隨著彰濱電芯廠2024年完工量產,其磷酸鋰鐵電芯與模組不僅擁有高能量密度、高安全穩定性,更具備在地製造之台灣品牌優勢,持續湧入國內電動巴士、儲能系統訂單,同時積極拓展海外市場。
她表示,此次攜手SKB集團,台塑新智能將提供電池包、模組、儲能系統等整合解決方案,導入SKB電動巴士系統與零組件開發能力、再生能源電廠建設及政府專案承包經驗,結合雙方技術,在歐洲共同擘劃儲能基礎建設與電動運輸藍圖。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啓表示,目前波蘭市區電動巴士普及率約5%至7%,距離波蘭政府訂定2030年75%目標仍有一段差異,加上波蘭發電結構之燃煤比重超過60%,為因應電力多元化及減碳等轉型需求,其於太陽能、風力、沼氣發電等再生能源快速建置同時,需要搭配儲能系統以因應尖峰需求確保穩定供電。台塑新智能將以自主開發之儲能解決方案協助強化尖峰負載調節,並延伸串聯充電設施、交通系統等領域,全面支援波蘭及歐洲市場推動低碳轉型。
未來還將結合台塑企業與SKB集團優勢,規劃投資物流、能源基礎設施、先進材料應用等可行性,共同佈局亞洲及歐洲市場,強化供應鏈韌性,建立國際新能源產業戰略聯盟。
台塑新智能今年3月曾經宣布,投資上百億元打造的彰濱工業區台塑尖端能源2.1GWh電芯及模組廠完工量產,為全台規模最大的鋰鐵電芯生產基地。隨後在5月15日,台塑新智能在國際市場拓展即展現階段進展,該公司與美國GE Vernova公司簽署「混合動力及儲能解決方案策略聯盟合作備忘錄」MOU。
根據台、美兩公司的協議,台塑新智能將聚焦電芯、模組與系統整合,GE Vernova則專注於儲能設備、工程服務與技術支援,雙方將尋求共同推動混合動力及儲能解決方案,深入開發台灣在地市場需求。
如今台塑新智能再度宣布與波蘭SKB集團合作,劉慧啓表示,台塑新智能與SKB集團的合作,除了電動巴士、電動車充電的合作之外,在儲能系統方面,雙方將攜手設計可模組化擴展之儲能解決方案,覆蓋住宅、商業與工業應用場景,整合能源管理平台探索多元商業模式。
台塑新智能科技宣布,成功建置全台首座整合前段物理破碎與後段化學萃取之鋰鐵電池回收示範線,開創台灣電池回收再利用新篇章。該示範線的建成,將有助於應對電動車與儲能領域的快速發展帶來的大量汰役電池,強化全球供應鏈的韌性與資源安全。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表示,這次示範線的完成,是對電池循環回收再利用技術的實際推動,旨在為產業建立完整的新能源生態圈與循環經濟新典範。該示範線的運作,將從回收端到材料端實現全方位循環再利用,包括將回收電池透過破碎、篩分與濕式萃取後,產出電池級高純度碳酸鋰,以及分離回收銅粒與鋁粒,進而再製為各種工業材料。
為了響應國家推動自主回收循環鏈政策,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強調,公司秉持「能製造就要能回收」的理念,不僅建置了示範線,還規劃了後續量產作業。初期目標是建置一年2,000噸廢電池回收產線,並計畫中長期內將回收量能逐步擴充至4,000噸至8,000噸。
王瑞瑜還指出,目前台灣廢棄鋰電池約有28.3%直接輸出海外,其餘71.7%於國內處理後,90.3%再度出口,造成大量高價值金屬資源外流。因此,建立完整的回收再利用機制,對於台灣來說是當務之急。
此項示範線的建成,不僅能夠提升台灣電池回收處理能量,還將對產業鏈韌性與資源掌握能力產生積極影響。未來,台塑新智能將承接台塑新智能彰濱電芯廠的汰役電池、邊角料與淘汰品,為台灣的電池回收再利用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據悉,台塑新智能目前鋰鐵電池回收示範線持續進行相關測試、認 證作業,並已規劃後續量產作業,預計一期建置一年2,000噸廢電池 回收產線;中長期計畫進一步擴充2∼4倍,亦即逐步擴建一年約4,0 00噸、8,000噸廢電池回收量能。
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表示,鋰電池應用從3C電子產品迅速擴展 至電動車與儲能領域,台灣使用量節節攀升,鋰電池後端回收處理是 當務之急。據環境部統計數據,目前國內廢棄鋰電池約28.3%直接輸 出海外,其餘71.7%於國內處理成黑粉後,其中90.3%再度出口,最 終僅9.7%留在台灣使用,造成高價值金屬資源大量外流,極為可惜 ,亟需建構完整回收再利用機制。
王瑞瑜強調,秉持「能製造就要能回收」理念,台塑新智能超前部 署回收系統,完成全台首座涵蓋前段物理破碎與後段化學萃取之鋰鐵 電池回收示範線,先透過物理處理從廢棄電池提取出黑粉,再利用化 學製程將黑粉萃取純化並分離出稀貴的碳酸鋰及其他金屬,落實廢電 池在地回收再利用目標。示範線更具備驗證及放大能力,已規劃後續 量產作業,包括建置廠房與產能布局,未來承接台塑新智能彰濱電芯 廠汰役電池、邊角料與淘汰品,提升台灣電池回收處理能量,強化產 業鏈韌性與資源掌握能力。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指出,這次建構之示範線將回收電池透過 破碎、篩分與濕式萃取後,產出電池級高純度碳酸鋰,供應鋰電池製 造所需;並分離回收銅粒與鋁粒,可再製為銅錠、鋁錠、鋁合金等工 業材料,其餘副產物如鐵鋁富集物可用於水泥添加,酸處理後黑粉亦 可作為冶金助燃劑,實現從回收端到材料端的全方位循環再利用。將 持續以實際行動推動電池循環回收再利用技術,為產業建立完整的新 能源生態圈與循環經濟新典範,成為達成碳中和的關鍵支柱。
稀貴金屬已成全球核心戰略資源,環境部近期規劃資源循環推動法以強化資源安全,並因應鋰電池應用範圍與使用量雙雙增長,政府自2025年7月1日起實施二次鋰電池回收清除優惠費率,鼓勵產業投入回收再利用,建構在地循環體系,確保高價值金屬資源留存國內,強化台灣在全球能源經濟的競爭優勢。
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指出,鋰電池應用從3C電子產品迅速擴展至電動車與儲能領域,台灣使用量節節攀升,鋰電池後端回收處理是當務之急。她表示,示範線更具備驗證及放大能力,已規劃後續量產作業,包括建置廠房與產能布局。
劉慧啟表示,目前國際上投入固態電池技術發展的國家主要有日本、台灣及中國大陸,台灣主要是輝能科技及台塑新智能兩家公司最積極投入研發,台塑新智能更是唯一發展「全固態」電池的公司。
他表示,全球所有投入固態電池發展的企業,在相關產品的商業化時程同步預估在2027至2032年之間,主因各家公司從技術發展、試量產、產品驗證至放量生產,都需要四至六年時間。
台塑新智能目前所訂的「全固態鋰電池」商業化目標也是在2027年,在這之前,公司與明志科大預計今年下半年將先建置兩條先導生產線,一方面進行前期放量製程的發展,另一方面展開小型電動車、無人機及電動載具等產品的應用開發。
劉慧啟說,若成本能取代液態電池成本,以固態電池安全特質來看,屆時將有機會搶攻千億美元市場商機。
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表示,全固態電池具備「高能量密度、高續航力、高安全性」三大優勢,由於不含液態電解液,擁有更優異的熱穩定性,大幅降低電池熱失控、自燃起火、爆炸等風險。同時,其固態電解質膜取代傳統鋰離子電池中的電解液及隔離膜,能夠簡化電池封裝設計與冷卻系統,因此有效減輕電池重量、體積。
此次建置完成的試量產產線,完整涵蓋關鍵材料與元件合成製備、電池堆疊與模組化製程,並結合精準檢測、品管機制,確保產品與製程穩定性,同時導入自主專利技術提升電池性能與循環壽命,加速推動全固態電池實用化,奠基未來新能源體系之核心技術能力。
王瑞瑜指出,儘管全固態電池距離大規模商用仍有技術門檻尚待突破,但台塑新智能透過試量產線之建構與運行,驗證關鍵材料合成與製程技術可行性,有助未來建立放大量產上的核心能力與經驗。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啓表示,全固態電池核心技術挑戰之一來自電極與固態電解質間的固-固界面阻抗,影響電池功率及循環壽命,而台塑新智能與明志科大綠能中心已獲得19項台、中、美、日發明專利,技術布局橫跨「負極材料、固態電解質膜、複合正極材料」三大元件合成與改質技術,在專利設計之Interlayer層與創新膜電極結構技術結合下,成功降低界面阻抗,為實現高性能全固態電池提供具體解方。
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表示,全固態電池具備「高能量密度、高 續航力、高安全性」三大優勢,由於不含液態電解液,擁有更優異的 熱穩定性,大幅降低電池熱失控、自燃起火、爆炸等風險。同時,其 固態電解質膜取代傳統鋰離子電池中的電解液及隔離膜,能夠簡化電 池封裝設計與冷卻系統,因此有效減輕電池重量、體積,進一步 提 升續航能力。
王瑞瑜指出,儘管全固態電池距離大規模商用在全球業界仍有技術 門檻尚待突破,但台塑新智能透過試量產線的建構與運行,驗證關鍵 材料合成與製程技術可行性,有助於未來建立放大量產上的核心能力 與經驗,並持續深化研發、製程技術之整合,為接軌全球全固態電池 市場做好最佳準備。
全固態鋰電池試量產線建於明志科大綠能中心,目前已實際運轉啟 用。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表示,全固態電池核心技術挑戰之一來 自電極與固態電解質間的固-固界面阻抗,影響電池功率及循環壽命 ,台塑新智能與明志科大綠能中心已獲19項台陸美日發明專利,技術 布局橫跨「負極材料、固態電解質膜、複合正極材料」三大元件合成 與改質技術,在專利設計Interlayer層與創新膜電極結構技術結合下 ,成功降低界面阻抗,為實現高性能全固態電池提供具體解方。
台塑新智能科技近日宣布與美國GE Vernova簽署「混合動力及儲能解決方案策略聯盟合作備忘錄」(MOU),雙方將攜手合作,整合各自在電池儲能與燃氣發電領域的專業技術與資源,共同為台灣打造更具韌性、效率的能源系統。
根據合作內容,台塑新智能將著重於電芯、模組與系統整合,而GE Vernova則將專注於儲能設備、工程服務與技術支援。這樣的合作將推動混合動力及儲能解決方案,為台灣储能技術的實現與落地應用奠定重要基礎。
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強調,儘管全球經貿環境充滿不確定性,但能源自主與電力穩定依然是各國的優先課題。储能系統作為推動再生能源普及與電網調節的核心技術,將在未來發揮關鍵作用。台塑新智能在磷酸鋰鐵電芯技術上具有優勢,彰濱電芯廠已穩定量產,將優先供應台灣市場,實現公司對電池產業鏈國產化的承諾。
總經理劉慧啟指出,雙方簽訂MOU後,將首先著手於彰濱電芯及模組廠的國產化储能系統建置,作為技術驗證與示範應用基地。這套系統將整合雙方的核心技術,提供高安全、高效能、高穩定的储能解決方案,並作為後續合作專案的示範架構。
王瑞瑜與GE Vernova燃氣發電業務總裁暨執行長Eric Gray共同出席了在彰濱工業區舉行的簽約儀式,展現雙方對合作的關注與長遠布局的決心。劉慧啟也強調,與GE Vernova的合作將鞏固台灣在储能系統領域的地位,並為台灣新能源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GE Vernova自美國奇異分拆成立,專注於能源需求成長,提供涵蓋能源價值鏈的先進技術與解決方案。台塑新智能則致力于深化台灣新能源產業,發展國產鋰鐵電芯和規模化電池模組生產能力,並自行開發電池管理系統,從上游到下游建立完整的產業鏈。
台塑新智能科技近日宣布了一項重要的合作聯盟,與美國GE Vernova公司簽署了「混合動力及儲能解決方案策略聯盟」合作備忘錄(MOU)。這項合作將結合兩家公司的專業技術與資源,共同為台灣打造一個更堅韌、高效的能源系統。
簽約儀式於台塑新智能在彰濱工業區的全台最大磷酸鋰鐵電芯及模組廠進行,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與GE Vernova燃氣發電業務總裁暨執行長Eric Gray共同出席,展現了雙方對於合作的極高重視與長遠規劃的堅定決心。
台塑新智能將著眼於電芯、模組與系統整合,而GE Vernova則將專注於儲能設備、工程服務與技術支援。兩家公司將尋求商業合作機會,共同推動混合動力及儲能解決方案,並深入開發台灣的在地市場需求。
王瑞瑜在簽約儀式上強調,根據國際預估,到2030年全球储能累計裝置將達到790GW/2,400GWh。雖然國際經貿環境存在不確定性,但能源自主與電力穩定依然是各國的優先課題。储能系統作為推動再生能源普及與電網調節的核心技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台塑新智能與GE Vernova的MOU簽約儀式在台塑新智能於彰濱工業區、全台規模最大磷酸鋰鐵電芯及模組廠舉行,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與GE Vernova燃氣發電業務總裁暨執行長Eric Gray出席簽約,展現雙方對合作高度重視及長遠布局之堅定決心。
台塑新智能將聚焦電芯、模組與系統整合,GE Vernova則專注於儲能設備、工程服務與技術支援,雙方將尋求商業合作機會,進而共同推動混合動力及儲能解決方案,深入開發台灣在地市場需求。
王瑞瑜指出,國際預估2030年全球儲能累計裝置將會攀升至790GW/2,400GWh,即使國際經貿變局出現不確定性,能源自主與電力穩定依然是各國優先課題,儲能系統正是驅動再生能源普及與電網調節的核心技術。
其中,台塑新智能將聚焦電芯、模組與系統整合,GE Vernova則專 注於儲能設備、工程服務與技術支援,共同推動混合動力及儲能解決 方案,建立台灣儲能關鍵技術實現與落地應用的重要基石。
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表示,國際預估2030年全球儲能累計裝置 將攀升至790 GW/2,400 GWh,即使國際經貿變局出現不確定性,能源 自主與電力穩定依然是各國優先課題,而儲能系統正是驅動再生能源 普及與電網調節的核心技術。全球電池技術路線多元發展,磷酸鋰鐵 已躍升主流,台塑新智能布局初期即聚焦磷酸鋰鐵,具備技術能力及 資源整合領先優勢,彰濱電芯廠已穩定量產,將優先供應台灣市場, 兌現公司對電池產業鏈國產化的承諾,此次攜手GE Vernova更是強化 雙方優勢,為台灣儲能產業注入長遠動能。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指出,簽訂MOU後,雙方首波合作將聚焦 於彰濱電芯及模組廠建置一套國產化儲能系統,作為技術驗證與示範 應用基地。此套系統整合雙方核心技術,打造高安全、高效能、以及 高穩定性之儲能解決方案,也將成為後續合作專案的示範架構及國際 聯手的成功典範。
台塑新智能本次台美策略結盟MOU簽約儀式,特別選在台塑新智能 於彰濱工業區、全台規模最大磷酸鋰鐵電芯及模組廠舉行,王瑞瑜與 GE Vernova燃氣發電業務總裁暨執行長Eric Gray親自出席簽約,展 現雙方對合作高度重視及長遠布局之堅定決心,雙方將尋求商業合作 機會,深入開發台灣在地市場需求。
劉慧啟說,GE Vernova自美國奇異(GE)分拆成立,專注能源需求 成長,提供涵蓋能源價值鏈的先進技術與解決方案,促進全球電氣化 及去碳化。台塑新智能致力深化台灣新能源產業,發展國產鋰鐵電芯 、具備規模化電池模組生產能力,自行開發電池管理系統、建構完整 技術資源,從上游、中游到下游建立長期且穩固的產業鏈,此次與G E Vernova策略結盟,將進一步鞏固台灣儲能系統於再生能源發展的 關鍵角色,策畫新能源長遠藍圖。
台塑新智能科技董事長王瑞瑜於昨日(13日)宣布,為了加強產業布局與發展,台塑新智能計劃未來五到九年內將投入超過400億元,分階段推動二期電芯廠、殼體廠、金屬加工處理廠、模組廠及正極材料廠的建設,以擴大電池國產化規模,並打造一個更完整、深厚、穩固的新能源產業鏈。這項計劃將延續台塑企業在石化產業鏈上的競爭力。
王瑞瑜強調,為達成淨零轉型目標,新能源事業的發展是必不可少的,且必須加速推進。這不僅關係到國家能源和基礎建設的升級,也成為國安問題,成為各國政策支援的焦點。目前,台灣電芯成本相對於大陸等領先業者(包括政策補貼)約有10%的劣勢,而欧美政府也似乎將提供補貼。王瑞瑜呼籲政府對新能源產業給予更多的關愛與扶植,例如透過補貼或提升電動巴士補助推展,以確保台灣業者能夠與國際對手在公平的條件下競爭。
王瑞瑜指出,過去幾年,台灣每年從國外進口電池芯約2.9GWh,金額達227億元。若國際間出現紛爭,台灣電芯將面臨供應問題。台灣未來極需新能源,除了發展電動車和淨零排放,還包括再生能源等儲能,以及AI發展所需的電力儲能。他希望政府能夠多關注新能源產業,並給予政策上的支持。
王瑞瑜強調,電池芯已經變成戰略物資,國產電池芯的能力至關重要。若沒有這個產業,將成為國安問題,並成為國家的基礎供應鏈。他認為,台灣的量能一直在提升,但若能得到政府的「關愛」,發展速度將會更快。目前,台灣擁有電芯技術,這是台灣的優勢。雖然越南、日本、韓國、印度等國也想要進入磷酸鋰鐵產業,但進入這個產業並不容易,工廠建置至少需要三年。未來,台塑新智能不僅將供應本土市場,還將外銷東南亞,將台灣作為基地,當東南亞國家對電芯有需求時,台塑新智能將能夠提供供應。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補充說明,除了已投資興建完成的崙尾西一區3期土地外,公司已購買崙尾西一區5期土地,面積達24.83公頃。建設完成後,年產值將約1,000億元,並提供3,000個以上的就業機會。在專注於國產電芯模組技術的同時,公司也在研發下一代全固態、半固態電池。
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表示,全球儲能與電動車產業持續成長, 台塑新智能2023至2024年建廠期間與業界緊密交流,提前掌握市場動態與訂單,確保建廠、量產、出貨無縫接軌。
目前已確認出貨規模涵蓋100MW/350MWh大型儲能案場、電動大巴量產電池包與電動物流車測試電池包等,憑藉台灣國產優勢搶占全球AI商機,成功研發美國資料中心專用UPS電池系統,強勢進軍AI市場。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說明,鋰鐵電芯生產線投產後,今年上半年已和國內電動大巴業者合作,開始出貨量產電池包,上半年也將出貨測試電動物流車所需電池包, 後續更針對美國AI資料中心專用的UPS不斷電系統,提供電池備援電力模組,目前電池芯已在送驗證中。
劉慧啟表示,台塑新智能今年營收目標100億元,並要損益兩平,目前訂單已看到明年上半年,明年營收至少要達到150億元以上。
王瑞瑜表示,彰濱一期廠初期產能將先滿足國內需求,之後拓展越南、印度等海外市場,未來五到九年台塑新智能將繼續投入超過400億元,分階段建設二期電芯廠、殼體廠、金屬加工處理廠、模組廠及正極材料廠,擴大電池國產化規模,打造更完整、深厚、穩固的新能源產業鏈。
台塑新智能彰濱電芯及模組廠,以五大管制機制為核心,確保品質無可撼動, 劉慧啓表示,台塑新智能產品涵蓋儲能、電動車及UPS之電池系統,其使用電芯均具備高能量密度與長循環壽命,為台灣建立先進、 安全、穩定的電芯供應鏈。面對全球減碳趨勢與新能源轉型時刻, 彰濱電芯及模組廠將成為台灣新能源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石。
彰濱電芯及模組廠匯聚台塑企業優勢技術,包括台塑網科全新開發的鋰電池生產電腦化系統、南亞光電智慧照明系統等。
王瑞瑜表示,過去幾年,台灣平均每年從國外進口電池芯約2.9GWh,其中90%是從中國大陸進口,金額高達270億元,這些大陸電池芯進口到台灣零關稅,相當容易打入台灣市場;反觀台灣出口到大陸卻要課10%,相當不公平。
王瑞瑜指出,台灣發展電動車、再生能源甚至AI,全都要用到電池芯,但目前所有電池芯都是自國外進口,一旦出現磨擦,可能讓台灣無電池芯可用,電池芯已經變成戰略物資、國安問題,不能所有電池芯都靠國外。
她表示,其實台灣量能一直在提升,但若有政府的關愛,速度就能更快。推動淨零碳排最現實考量就是成本壓力問題,尤其大陸來台灣的電池芯有官方補助和扶持。總經理劉慧啓補充,希望可以有一個公平競爭機會。
王瑞瑜表示,大陸是全球最大電池芯生產國,不只規模大,且有政府補貼,具價格優勢。目前台塑新智能電池芯成本比陸製品高出一成多,且還有關稅問題,台灣電池芯產業需要政府更多關愛與支持。
王瑞瑜認為,為達成淨零轉型目標,新能源事業發展是必須,且要加速開發的產業,除牽涉國家能源、基礎建設發展升級,也會是國安問題,成為各國政策支援焦點。目前台灣業者電芯成本相對大陸等領先業者(含政策補貼)約有10%劣勢,歐美政府也似乎將有補貼,希望政府給新能源產業業者關愛、扶植力量,例如透過補貼或提升電動巴士補助推展,因一台約要300萬元,讓台灣業者有與他國對手有合理公平的競爭條件。
王瑞瑜表示,過去幾年台灣每年從國外進口電池芯約2.9GWh,金額約227億元;若國際間出現紛爭,台灣電芯就會出現問題。台灣未來非常需要新能源,除發展電動車、淨零排放,還有再生能源等儲能,發展AI也一定要有電力儲能,希望政府多關愛新能源產業,給予政策扶植。電池芯已變成戰略物資,國產電池芯能力至關重要,若沒有新能源這個產業,會是國安問題,這產業會是國家的基礎供應鏈。
王瑞瑜說,其實台灣量能一直在提升,但有政府「關愛」的話,速度就能更快。現在擁有電芯技術就是台灣優勢,包括越南、日本、韓國、印度等也想要進入磷酸鋰鐵,但進入這個產業不容易,工廠建置至少三年,未來台塑新智能不只供應本土,還可外銷東南亞,會像台積電一樣把台灣當成基地,當東南亞國家對電芯有需求,可供應給他們。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補充指出,目前除原已投資興建完成的崙尾西一區3期土地外,已購入崙尾西一區5期土地,面積24.83公頃。建設完成後年產值約1,000億元,並提供3,000個以上的就業機會。在專注國產電芯模組技術外,也在研發下一代全固態、半固態電池。
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表示,全球儲能與電動車產業持續成長,2023∼2024年建廠期間,已提前掌握市場動態與訂單,確保建廠、量產、出貨無縫接軌。目前確認出貨規模涵蓋100MW/350MWh大型儲能案場、電動大巴量產電池包與電動物流車測試電池包等,還研發出專為美國資料中心設計的UPS電池系統,計劃強勢進軍AI市場。
王瑞瑜指出,台塑新智能一期產能將主攻台灣儲能、電巴等市場,二期鎖定開拓印度、越南、東南亞市場,並透過目前耕耘美國儲能需求,下一步前進AI資料中心商機。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指出,除接獲大規模儲能系統訂單,有些訂單能見度到明年上半年,預計一期產能今年操作率7成、明年達滿載。今年目標營收百億元、達損益兩平,明年營收盼衝150億元。
台塑新智能彰濱工業區台塑尖端能源2.1GWh電芯及模組廠完工首度對外曝光,歷經579天打造全台規模最大的鋰鐵電芯生產基地,產線自動化程度高達80%。
王瑞瑜表示,過去台灣約9成電池芯仰賴進口的情況將會改變。磷酸鋰鐵電池還具有體積小、重量輕的優勢,台灣有自己的磷酸鋰鐵電池技術後,在亞洲具有競爭優勢。
王瑞瑜說,「我們到越南、印度參訪,我說服對方,你們蓋個廠要3年,到時候已要走下一世代的固態電池技術了,不如跟我們買。」
產品優勢上,劉慧啟強調,新智能的電池芯C-rate至少是2最高為9,可以負荷高電壓地充放電,足以提供BBU、UPS等不斷電廠商。公司已成功研發出美國資料中心專用UPS不斷電系統,針對熱門的BBU(電池備援電力模組),台塑新智能電池芯也已送交驗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