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塑新智能科技(未)公司新聞
台塑企業管理中心常委及台塑生醫、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表示 ,台塑企業將與KAIST共同拓展生技及新能源領域,除加強產學合作 及學術交流,未來重要計畫包括互聘教授、交換學生、舉辦研討會及 整合資源,再透過跨國培育高階人才及研發成果進一步促進產業升級 與技術創新,此項計畫不僅能激發彼此潛力與創意,更將成為台灣與 韓國攜手在學術、科研、產業領域追求共榮卓越發展的新合作標竿。
KAIST為韓國頂尖大學,有韓國MIT(麻省理工)美稱,其工程及科 技研究在國際享有盛名。台塑企業管理中心常務委員王瑞瑜5月領軍 長庚大學、明志科大、長庚醫院、台塑新智能、台塑生醫、長春藤生 命科學公司,親赴韓國與KAIST簽署合作協議及深度互動,正式翻開 合作新頁。
王瑞瑜指出,雙方生技方面擬聯手深化幹細胞、基因治療研究,發 揮彼此優勢以創造加乘效果。例如長庚醫院成立將近50年具豐富臨床 數據,為全台最大規模醫療體系,而KAIST在醫學研究有傑出成就但 缺乏臨床環境,未來雙方互補後可望取得突破性進展,推動精準治療 及全齡健康目標。
新能源方面,雙方理念一致要全力開發鋰電池、電動車、電源管理 等新能源產業關鍵技術。台塑企業將在既有成熟基礎與KAIST儲能研 究中心深入合作,提高電池技術及效率,發展更多元與高層次電池應 用模式,以新科技驅動產業升級。
王瑞瑜此次也應邀出席KAIST講座發表專題演說,分享台塑企業創 辦人王永慶創業精神及人生觀。王瑞瑜強調,創辦人堅持勤勞樸實態 度及獨有管理制度,建造台灣石化王國,還成立學校與醫院,實踐奉 獻社會理念,她是受創辦人啟發,致力推動台塑生醫預防醫學及台塑 新智能新能源發展。
**台塑新智能搶人才祭出重金**
隨著鋰電池產業近兩年蓬勃發展,國內相關人才需求暴增,業界坦言,過去畢業生容易流失到半導體業,是電池產業面臨的隱憂。
不過,產業快速進展帶來轉機,台南大學教授張家欽指出,近年電池產業人才需求激增,加上一批過去協助打造大陸電池帝國的「電池戰將」返台,為台灣電芯產業注入新血。
張家欽認為,台灣材料人才素質不差,但電池產業「資金密集、技術密集、利潤薄弱」的特質,讓業界搶才不易。
除了材料人才外,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表示,電力控制及車輛機構設計等方面的專業人才也相當重要。台塑彰濱廠第一期計畫招募1,300人,而鴻海高雄廠區產能釋出後,預估需2,000人以上人力。
業界積極與大學合作,培訓人才。鴻海傳出補助碩研生獎助學金,畢業後實習年薪近百萬元;台塑新智能則投資明智大學固態電池產學合作2.2億元。
蟄伏近十年的台灣電池產業,隨著人才培育與研發投入,正蓄勢待發,迎來新的春天。
台塑新智能科技打造台灣新能源新局面
台塑新智能科技總經理劉慧啟表示,台灣亟需更多人投入新能源產業,如同過去石化產業對經濟的貢獻,目前台積電在 GDP 中的佔比很高,下一個階段應由新能源產業接棒。
為了應對儲能業務的「缺芯」危機,台塑集團於 2022 年成立台塑新智能科技投資電池芯工廠。儘管電芯投資金額龐大、獲利不易,但台塑認為它是新能源產業的基礎,只要能供應充足且高性價比的電芯,就能帶動模組、系統和產業鏈的發展。
台塑新智能科技的目標是實現 2025 年全產全銷,董事長王瑞瑜已下達此一指令。台塑正運用其在石化產業多年的經驗,力求在一年內讓電芯事業轉虧為盈。
除了一期彰濱電芯廠外,台塑還計畫發展固態電池技術,並預計在 2027 年後興建三、四期工廠。台塑從石化龍頭跨入新能源產業,展現其深耕 50 年甚至百年的決心。
劉慧啟強調,台灣不能缺席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台塑新智能科技將扮演重要的角色,協助構建國內的產業鏈,讓台灣在新能源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台塑集團在2022年成立台塑新智能正式投資做電池芯工廠,但其實該集團是最早(2008年)就投入鋰鐵正極材料開發的台廠,集團在電池相關材料的布局廣泛,但跨入電池芯,起心動念全是因為發展儲能業務卻在2020∼2021年面臨「缺芯」危機,中國供應商要求包量1GWh起跳,才肯開始談,且連台塑集團都拿不太到貨。
「假如我們有其他選擇,一般人都不想設電芯廠,因為新能源包含原材料、電芯、模組、系統廠四大塊,電芯是裡面投資金額最大,利益卻最不好,所以電芯是個苦生意。」劉慧啟表示。
電芯投資金額大,為何台塑不願放掉?「因為它是基礎,只要能夠供應足量且有高性價比的電芯,模組及系統還有產業鏈就可以構建起來。」劉慧啟表示,這不只是幫助台塑自己掌握產業鏈,也可以幫台灣新能源產業串起來。
台塑先前就宣布一期彰濱電芯廠產能2.1GWh,預計投資150億元,若含維運費用更上看161億元。緊接著台塑目標是發展固態電池技術,2027年後投入三、四期工廠興建,台塑從石化龍頭地位要跨入新能源產業,手筆跟規劃方向都是著眼50年甚至百年而做。「台灣絕對不可以缺席!」劉慧啟說。
「我們台灣有非常好的材料人才,要不然我們的台積電不會這麼地強。」台南大學綠色能源科技學系教授暨環境與生態學院院長張家欽指出。
直到近年,台灣電池產業發展加速,人才需求也增多,過去化學材料相關領域人才畢業往往去半導體業工作,如今鋰電池產業如何跟半導體業搶人才,成為業界傷腦筋的課題。
「電池產業遇到最大的問題就是,它是一個資金密集、技術密集,然後利潤薄弱的產業,像晶圓代工是資金密集、技術密集,但是利潤很好。」張家欽分析。
雖經費有限,但台灣電池材料的人才能力並不差,20年前曾有一批人才前往大陸,協助造就對岸成為電池帝國,今隨台灣電池產業捲土重來,當年出走台灣的這批電池戰將返台,如何將中斷的十年追回來,是現在台灣電芯業者最重要的事。
「不是有專利,就可以把它變成產品。」張家欽帶領的研究團隊,除承接委託案協助做樣品試產或驗證,年承接案金額超過千萬元,協助產業界試產新配方。
不只需要材料人才,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表示電力管理系統等電力控制人才,還有車輛機構設計的人才也很重要。台塑第一期彰濱廠就要招聘1,300人,而鴻海更預期高雄廠區量產人力上看2,000人。
台灣電池產業人才需求直線上升,業界也紛紛與大學合作,就人才培育與專案研發投入資源,鴻海就傳出補助碩研生獎助學金,簽約學生畢業後要到鴻海實習,學生實習期間年薪就近百萬元(含加班及獎金在內),台塑新智能則除投資明智大學固態電池產學合作2.2億元。
台灣電池產業安靜了快十年,如今正重新積蓄能量,要迎來春天。
東海外大攜手台塑新智能打造亞洲最大校園碳中和基地
東海大學攜手台塑集團旗下台塑新智能科技,打造亞太地區最大的校園微藻碳中和與循環經濟基地。這個佔地4.3公頃的「智慧碳中和園區」,預計每年可吸收近2,000噸二氧化碳,堪稱淨零排放的示範基地。
為響應政府2050淨零排放目標,東海大學整合AI建築、環工、資工等領域資源,與台塑新智能合作導入太陽能面板、儲能系統,並透過獨家微藻技術固碳,打造校園內規模最大的智能吸碳試驗場。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表示,除與東海大學合作外,公司在彰化濱海工業區投資160億元興建的新能源園區,預計7月投產電池芯及相關模組,並將爭取擴廠用地,持續擴大規模。
台塑新智能以「節能、儲能、新能源及循環再利用」為三大目標,透過旗下台塑尖端能源在彰化濱海工業區分期投資建置全台最大的5GWh磷酸鋰鐵電芯產線,積極推動磷酸鋰鐵電池取代鉛酸電池,目前全台儲能案場已達150MW。
東海大學校長張國恩指出,成立智慧碳中和園區的目標是打造淨零示範基地,保留近5公頃土地,結合產官學界資源,從生態角度實踐永續發展目標。
為推動2050淨零排放目標,東海大學以AI建築、環工、資工等資源,攜手台塑新智能導入太陽能面板及儲能系統,並以獨特的微藻技術固碳,打造全亞洲校園內最大的智能吸碳試驗場域。
昨天參與開幕活動的各界代表,包括東海大學校長張國恩、台中副市長鄭照新、東海大學董事長吳清邁、遠傳總經理井琪、中龍總經理呂紹榮、中科管理局長許茂新、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等人。
劉慧啟表示,除與東海大學合作,打造碳中和園區,在彰濱工業區投資160億元建置的新能源園區,電池芯及相關模組第一期產能預計7月開出,後續將爭取至少10至20公頃土地持續擴廠。
台塑新智能設下「節能、儲能、新能源及循環再利用」等四大目標,子公司台塑尖端能源在彰濱工業區分二期投資建置全台最大的5GWh磷酸鋰鐵電芯產線,已擴大推動磷酸鋰鐵電池取代鉛酸電池,全台儲能案場總計可達150MW(百萬瓦)。
張國恩指出,東海大學成立「智慧碳中和園區」,以打造淨零示範園區為目標,保留近5公頃土地,並結合相關產業各界資源,從生態角度,實現永續發展目標。
<font color="black" size="4">台塑新智能佈局彰濱新能源園區</font>
<font color="black" size="3">為打造台塑集團新能源產業鏈,台塑新智能科技規劃啟動百億元的彰濱新能源園區二期擴建投資計畫,用以支援電池芯二期、模組廠擴建以及電池回收機制的部署。 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表示,彰濱電池芯廠區將作為新能源園區建置核心,但現有6.1公頃土地不足以支應擴充,預計加碼至少10公頃土地,甚至爭取20公頃以上土地投資。 目前,彰濱一期電芯廠產能為2.1GWh為全台最大,二期電芯廠年產規模規劃拉升至2.5GWh~3GWh;模組廠也將擴建1.1GWh,總產能達1.5GWh。此外,台塑新智能將設立金屬材料再利用工廠,作為電池回收機制的初期建置。 台塑新智能由台塑四寶及台塑生醫投資成立,實收資本額達70億元,在第一階段投資部署陸續完成後,將規劃第二階段擴充計畫,伺機啟動增資。 台塑新智能設立四大目標,包含節能、儲能、新能源和循環再利用。其子公司台塑尖端能源公司已在彰濱工業區設置全台最大的5GWh磷酸鋰鐵電芯產線,並推動磷酸鋰鐵電池取代鉛酸電池,全台儲能案場總計可達150MW。 台塑新智能規劃四大專區作戰布局,包括彰濱新能源園區(電芯、模組、電池回收)、彰化基地(自動化模組產線)、明志科大綠能中心(固態電池試量產線)和台南微藻基地(微藻量產線)。 台塑新智能未來還將擴大耕耘中大型儲能案場布建、3S技術研發、電動載具開發、智慧充電與微電網技術發展、風光熱氫能研發,及產業、國際策略結盟等項目。</font>
**台塑新智能搶攻綠能市場,瞄準高階電動車與儲能商機**
面對中美地緣衝突,電動車產業供應鏈正出現調整,台塑新智能看準機會,積極布局綠色經濟。 泰プラス新智能表示,憑藉著 14 年不斷電系統 (UPS) 的經驗,目前服務的客戶遍布台灣、越南、菲律賓和美國。過去的電池模組業務已經累積超過 100MWh 的実績,包括東南亞和日本客戶。公司預估,第一期電池芯產能中,超過 6 成將運用於儲能領域。剩下的產能則會滿足電動巴士和物流車的產業需求。目前,台塑新智能已接觸台灣主要的電動巴士廠商,並計劃優先採用台灣電芯。
除台灣市場外,台塑新智能也積極布局海外市場。公司已開始評估在印度和東南亞的銷售部署,初期將透過模組製造切入,之後再視需求將台灣電芯廠的經驗複製到海外。展望未來,台塑新智能將持續發展固態電池技術,並在 2027 年後擴建三、四期工廠。公司相信,電池市場將朝向環保耐久的鋰鐵電池發展,搭配再生能源和電動車應用,前景看好。
除了自身的發展,台塑新智能也積極與供應商合作。公司與台積電供應商儲盈科技、太陽能電廠公司翰可國際和航空公司漢翔合作,共同推動新能源產業。另外,台塑新智能也與多家台灣 IT 企業洽談新能源合作,拓展海外市場。
在產學合作方面,台塑新智能與明志科大合作,深化全固態鋰電池研發。公司規劃從 2023 年到 2027 年分階段建置試產線和培訓人才,以搶占未來固態電池市場。
■集團新能源作戰主力
據王瑞瑜規劃,台塑集團將以彰濱電池芯廠區作為「新能源園區」 建置核心,惟一期6.1公頃土地不足支應後續擴充,台塑新智能擬加 碼至少10公頃土地採購,最好能爭取20公頃以上土地投資,展開新階 段擴充項目。
其中,彰濱一期電芯廠產能2.1GWh為全台最大,二期電芯廠年產規 模擬拉升至2.5GWh∼3GWh;模組廠規劃擴建1.1GWh,屆時總產能達1 .5GWh;另將透過設立以正極片回收之「金屬材料再利用工廠」,完 成電池回收機制的初期建置。
台塑新智能由台塑四寶及台塑生醫投資成立,目前實收資本額70億 元。在第一階段投資部署陸續完成、第二階段擴充計劃規劃就緒,後 續應會伺機啟動第二階段增資計畫。
台塑新智能設下「節能、儲能、新能源、循環再利用」四大目標; 子公司「台塑尖端能源公司」在彰濱工業區,分二期設置全台最大的 5GWh磷酸鋰鐵電芯產線,已擴大推動磷酸鋰鐵電池取代鉛酸電池,全 台儲能案場總計可達150MW,加速與綠能業者合作、投入固態電池等 新能源研究,也著手規劃汰役電池再利用,徹底落實循環經濟及環境 永續。
■四大專區產線並進
因應新能源生態圈、產業鏈整合發展定位,台塑新智能已擬定四大 專區作戰布局。彰濱「彰濱新能源園區」基地聚焦電芯、模組、電池 回收、關鍵材料及零組件;彰化基地為自動化模組產線(含家用儲能 、中大型電池模組產線);明志科大綠能中心主責固態電池試量產線 、智慧載具開發;台南微藻基地訴求微藻量產線放量推廣。
在四大基地就位推展後,台塑新智能還將以中大型儲能案場布建、 3S技術精研(BMS/EMS/PCS)、電動載具開發、智慧充電與微電網 技術發展、風光熱氫能研發,及產業、國際策略結盟等項目,擴大耕 耘。
台塑新智能透露,因有14年UPS(不斷電)業務經驗,客戶囊括台 灣、越南、菲律賓、美國,過往電池模組也有逾100MWh成績,已有東 南亞及日本海外客戶洽談採購。電池芯一期產能預估超過6成用於儲 能,後續還有電動巴士及物流車(郵務車、公務車或復康巴士等)產 業需求。現在台灣主要6∼7家電動大巴都有接觸,下個階段擬優先採 用台灣電芯。
此外,台塑新智能也展開海外包括印度及東南亞銷售部署評估考察 ,初期會先以模組製造切入,從台灣出口電芯到當地組裝,等需求確 定再將台灣電芯廠經驗複製到海外。
著眼更長遠布局,台塑新智能緊接著目標是發展固態電池技術,2 027年後投入三、四期工廠興建,要讓集團新能源產業規劃、發展長 期永續精進。
台塑新智能認為,電池市場除將既有鉛酸電池改為環保耐用的鋰鐵 電池,還有搭配再生能源,強化電網韌性的儲能系統,加上電動車應 用,發展潛力可期。尤其,台塑新智能的電池回收技術已完備,也有 具體產線規劃,是有別於其他廠商的優勢。
在王瑞瑜規劃下,台塑新智能將建立上下游供應商合作模式,除模 組上下游緊密分工合作,投資台積電UPS供應商儲盈科技,與太陽能 電廠EPC業者翰可國際合作,並與漢翔發展儲能,現在幾家台灣大型 IT公司也正與台塑新智能洽談新能源合作可能,眼光放向海外製造或 通路銷售。
台塑新智能去年9月宣布投資2.2億元建置「全固態鋰電池試製生產 線」,與明志科大啟動產學合作,共同深化全固態鋰電池研發,已擬 定2023至2027年共四期規劃,建置試產線,也會培育開發人才。
台塑集團旗下台塑新智能加速儲能布局 台塑生醫投資台塑眾樹3成股權
為加速儲能產業布局,台化子公司台塑生醫投資台塑眾樹4.59億元,取得3成股權。投資案通過後,台塑集團共持有台塑眾樹7成股權,其中台塑新智能持有4成、台塑生醫持有3成。
台塑企業積極展開綠能轉型,其中台塑新智能擔任集團新能源佈局的衝刺先鋒。為了加速開展業務,台塑新智能採自有布建、策略結盟雙軌並進。
台塑新智能除了擴展儲能系統業務規模和投資彰濱工業區最大磷酸鋰鐵電芯廠之外,也將啟動廢電池回收廠投資計畫。此外,台塑新智能去年入股台灣鋰電池儲能系統廠儲盈科技,深化雙方合作。
配合政府推動電動車,台塑新智能已與台灣電動巴士廠商洽談合作,也在開發2.5噸及5噸電動物流車的電池模組。
台塑新智能布局儲能 推動電芯國產化 台化(1326)宣布,子公司台塑生醫以4.59億元投資台塑眾樹,取得三成股權。台塑生醫總經理劉慧啟表示,此舉為強化集團在儲能產業布局。 台塑集團目前持有台塑眾樹七成股權,其中台塑新智能持有四成、台塑生醫持有三成。劉慧啟指出,全球碳中和趨勢帶動再生能源發展,但綠電具有間歇性特質,需要儲能系統搭配。 台塑企業擁有逾15年的鋰電池經驗,從正極材料、電解液製造,到電池模組及儲能應用都有涉足。近年更致力於推動國產化電芯製造,以確保供應來源及國家安全。 台塑新智能在彰濱工業區設置的磷酸鋰鐵電芯廠,第一期產能2.1GWh,預計2024年第3季完工投產。劉慧啟透露,已與多家電動巴士、儲能案場洽談合作。 為搶攻儲能市場,台塑新智能去年8月也投資3億元入股儲盈科技,取得9.07%股權。此舉顯示台塑集團積極擴展儲能事業,朝向建構完整產業鏈目標邁進。
碳中和、綠能、電動車活絡發展趨勢,台塑企業積極展開多軌轉型 大計。其中由台塑四寶、台塑生醫合資,台塑企業管理中心常委王瑞 瑜主導的台塑新智能,擔任集團電池、儲能等新能源佈局衝刺先鋒。
為加速開展作戰能量,台塑新智能採自有布建、策略結盟雙軌並進 。除拓展儲能系統業務規模,彰濱工業區投資興建全台最大的磷酸鋰 鐵電芯廠,一期設置2.1GWh將於第三季完工投產,擬旋即推進二期投 資外,更要加碼啟動廢電池回收廠投資計畫,一期電池回收產線預估 投資10億元。
此外,台塑新智能去年8月初還宣布斥資3億元入股台灣鋰電池儲能 系統廠儲盈科技,占股9.07%,儲盈科技將深化與台塑新智能合作, 並且導入台塑新智能生產的國產化磷酸鋰鐵電芯,強化半導體企業之 儲能商機耕耘。
配合交通部「2030年客運車輛電動化推動計畫」,台塑新智能已與 台灣各家電動巴士、儲能案場洽談合作;電動商用車項目也設定2.5 噸及5噸電動物流車進行電池模組開發中。
此次投資案通過後,台塑集團共持有台塑眾樹七成股權,其中台塑新智能持有四成、台塑生醫持有三成。
台塑生醫表示,全球碳中和趨勢加速推動再生能源發展,但太陽能、風能等綠電受環境影響具有間歇性特質,必須搭配儲能系統才能減緩電網衝擊、維持發電穩定,電池需求也因應儲能商機而大幅成長。
台塑企業累積15年以上鋰電池經驗,從電池產業上游的正極材料、銅箔、電解液製造,擴及終端電池模組及儲能應用領域,近來更致力推動國產化電芯製造,確保來源穩定並保障國家安全。
劉慧啟也表示,台塑新智能在彰濱工業區的磷酸鋰鐵電芯廠,第一期設置2.1GWh,將於2024年第3季完工投產,目前已與台灣各家電動巴士、儲能案場洽談合作。
儲能市場需求,去年8月台塑新智能投資3億元入股儲盈科技、取得9.07%股權。
台塑四寶董事會剛剛在29日舉行會議,決定去年財報及股利政策。去年台塑化營收達到7,125.76億元,營業利益有154.04億元,淨利則是218.88億元,EPS高達2.3元。董事會決定配發現金股息2元,配發率86.95%,創下新高。接下來,台塑、台化、南亞董事會將分別在3月6、8、12日召開,預計配息率將延續台塑化的高標準。
由於去年獲利受阻,台塑四寶的股利政策有所調整,從過去的70%~75%調高到80%~85%。估計去年合計獲利440.07億元,現金股息總和約在350億到370億元之間。其中,台化去年EPS達1.45元,股息約在1.1到1.2元;台塑去年EPS達1.15元,股息約在0.9到1元;南亞去年EPS為0.8元,股息估計在0.64到0.68元。
另外,台塑新智能科技為了應對集團新能源的多角化佈局,宣布從3月起將參加台大等14所大專院校的校園徵才博覽會,預計招募將近700名人才,包括研發、管理、工程、業務、生產等五大領域的職缺。台塑企業今年獲社會評選為夢幻轉職企業第一名,並多次獲選為幸福企業,員工平均年薪超過百萬元。
今年台塑新智能將參加14場校園徵才博覽會,第一站將從台大開始,接著將陸續前往成大、清大、陽明交大、中央、中正、中山、中興、台科、北科、雲科、虎科,以及台塑企業創辦的明志科大、長庚大學等校舉辦徵才說明會,讓學生直接與主管交流互動,親自了解職缺內容。
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表示,在2050年碳中和目標的帶動下,儲能、電動車等新能源發展是當前熱門議題,對產業和人類生活都具深遠意義。台塑新智能深耕新能源產業多年,目前重大建設彰濱電芯廠即將完工,並與學界合作投入固態電池、微藻碳捕捉等新興科技,也規劃電池回收產線,新能源版圖廣闊且深遠。
台塑新智能科技,這家台灣本土的企業,正在新能源領域展開一幅精彩的多角化布局。彰濱電芯廠這個重大建設,即將在今年的尾巴完工,展現了台塑新智能在新能源產業的堅定決心。由於海內外事業的延伸與擴展,2024年對於人才的渴求將會大幅上升。從3月份開始,台塑新智能將在台塑企業的帶領下,參加多場校園徵才博覽會,包括台大在內的14所大專院校,預計招募近700名人才,職缺涵蓋研發、管理、工程、業務、生產等五大類。 董事長王瑞瑜強調,在2050年碳中和目標的背景下,储能和電動車等新能源發展,是當前全球最熱門的議題。這不僅是關乎未來幾十年世界產業趨勢的大事,更是與人類生活型態和地球環境變化息息相關。台塑新智能已在新能源產業深耕多年,現在正是擴張發展的關鍵時刻,誠摯邀請有志於新能源產業的青年加入這股全球潮流。 王瑞瑜表示,自2022年成立以來,台塑新智能已經從台塑企業及業界徵集了許多人才。他強調,新能源產業充滿了想像力和進步的勇氣,特別歡迎社會新鮮人和青年學子成為台塑新智能的夥伴。公司提供無限的創新發揮空間,讓員工能夠追求個人成長和職涯發展。 總經理劉慧表示,投資全台最大的磷酸鋰鐵電芯廠將在年底完工,並與學界合作進行固態電池、微藻碳捕捉等新興科技的研究。同時,公司也規劃電池回收產線,以落實永續責任。新能源的版圖廣闊而深入,對創新研發、經營管理、工程技術、業務拓展、製程生產等方面的人才需求持續增加。 今年,台塑企業榮獲社會評選為夢幻轉職企業第一名,並多次獲選為幸福企業,員工平均年薪超過百萬元。台塑新智能將參加14場校園徵才博覽會,第一站將於3月2日在台大舉行,之後將陸續在成大、清大、陽明交大、中央、中正、中山、中興、台科、北科、雲科、虎科等學校舉辦,並與台塑企業創辦的明志科大及長庚大學合作,同時舉辦各校的徵才說明會。
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表示,在2050年碳中和目標帶動下,儲能、電動車等新能源發展是目前全球最熱門議題,更牽動未來幾十年世界產業趨勢、甚至未來的人類生活型態及地球環境變化,是深具意義且能發揮影響力的事業;台塑新智能扎根新能源產業累積多年實力,如今正是大舉擴張的關鍵時刻,加入台塑新智能就等於加入全球最重要的潮流。
王瑞瑜指出,台塑新智能2022年成立,即從台塑企業及業界徵集許多人才,但新能源產業特性是充滿想像力、勇於追求進步,現階段特別歡迎社會新鮮人、青年學子成為台塑新智能的夥伴,台塑新智能提供無限的創新發揮空間,能夠追求個人成長與職涯發展。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啓表示,投資全台最大的磷酸鋰鐵電芯廠將於今年完工,並與學界合作投入固態電池、微藻碳捕捉等新興科技,也規劃電池回收產線以落實永續責任,新能源版圖既廣且深,於創新研發、經營管理、工程技術、業務拓展、製程生產等方面人才需求都在持續增加。
台塑企業今年獲社會評選為夢幻轉職企業第一名,也多次獲選為幸福企業,員工平均年薪超過百萬元。台塑新智能今年將參加14場校園徵才博覽會,第一站3月2日從台大開跑,接著是成大、清大、陽明交大、中央、中正、中山、中興、台科、北科、雲科、虎科,以及台塑企業創辦的明志科大及長庚大學,同時舉辦各校徵才說明會。
緊接著台塑、台化、南亞董事會將於3月6、8、12日陸續登場,推 估三大公司的配息率可望延續台塑化這次85%的高標水準。
考量去年獲利受阻,台塑四寶股利政策一改過往配發率70%∼75% 原則,調高為80%∼85%。以台塑四寶去年合計獲利440.07億元估, 現金股息總和約達350億∼370億元,台化去年EPS達1.45元,股息約 1.1∼1.2元;台塑去年EPS達1.15元、股息約0.9∼1元;南亞去年EP S為0.8元、股息估0.64∼0.68元。
此外,因應集團新能源多角化佈局,台塑新智能宣布3月起將在台 塑企業帶領下參加台大等14所大專院校之校園徵才博覽會,預計招募 將近700名人才,包括研發、管理、工程、業務、生產等五大領域職 缺,向青年族群招手。台塑企業今年獲社會評選為夢幻轉職企業第一 名,也多次獲選為幸福企業,員工平均年薪超過百萬元。
台塑新智能今年在台塑企業領軍下,將參加14場校園徵才博覽會, 第一站3月2日從台大開跑,接著是成大、清大、陽明交大、中央、中 正、中山、中興、台科、北科、 雲科、虎科,及台塑企業創辦的明 志科大、長庚大學,同時舉辦各校徵才說明會,讓學生直接與主管交 流互動、親自了解職缺內容。
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表示,在2050年碳中和目標帶動下,儲能 、電動車等新能源發展是目前熱門議題,對產業、人類生活是深具意 義且能發揮影響力的事業。台塑新智能扎根新能源產業多年,如今重 大建設彰濱電芯廠即將完工,並與學界合作投入固態電池、微藻碳捕 捉等新興科技,也規劃電池回收產線,新能源版圖既廣且深。
台塑新智能科技16日與航太產業領導大廠漢翔簽署合作備忘錄,攜手開發國產化儲能系統解決方案,共同闖進全球儲能市場。台塑新智能利用在地生產磷酸鋰鐵電芯的優勢,結合漢翔的多年大型統包工程經驗,打造具有競爭力的產品。彰濱工業區的2.1 GWh電芯廠即將於7月投入生產,提供多元車用規格的電芯,並成為全台唯一可用於储能系統的國產電芯。
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強調,電動車與储能產業的發展對電池技術和生產量能的需求不斷增加,台塑新智能將提供符合多種車用規格的電芯,並與漢翔共同開發储能系統,為台灣再生能源和節能減碳提供堅強後盾。此次合作,將有助於台塑新智能在储能市場上取得更大進展。
漢翔董事長胡開宏表示,漢翔看好能源減碳的綠色商機,已經自建三座储能示範案場,並在台電通霄電廠、中油永安及梧棲電廠建置統包工程,打造良好口碑。漢翔將利用航太電控技術和大型電廠統包工程經驗,布局自有能源管理系統和電池管理系統核心技術,全方位進軍能源市場。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表示,雙方將共同開發國產化储能系統,並使用台塑新智能的電芯、模組和電池櫃,建置储能驗證平台,以客觀、可靠的方式證明產品品質。未來,雙方將共同制定國內外行銷策略,擴大储能市場占有率,開創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