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塑新智能科技(未)公司新聞
台塑四寶近期共同參與了台塑資源1億美元的現增案,這次的合作不僅為公司帶來充裕的營運資金,更重要的意義在於為了保障礦源探勘的需求。其中,除了滿足台塑河靜鋼廠所需的鐵礦砂原料外,台塑新智能科技也積極尋找磷酸鋰鐵電池和鋰鐵錳電池材料,確保供應穩定。為此,台塑新智能科技已委託台塑資源在澳洲尋找鋰礦礦源。 台塑常委兼台塑新智能科技董事長王瑞瑜強調,自公司成立以來,一直堅持發展電池技術,從原料採購到電芯生產、模組製造、系統開發等,都堅持100%國產、國造、在地化。甚至電池回收的環節也將同步落實。在面對全球鋰礦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王瑞瑜透露,已透過台塑資源在澳洲尋覓適合的礦源。 台塑新智能科技總經理劉慧啟表示,目前台塑集團在鋰鐵電池芯、模組的原料掌握度非常高,其中電芯自製率已超過七成。在四大主材料中,台塑鋰鐵材料負責生產鋰鐵正極材料,台塑三井則負責生產電解液,隔離膜用PP則由台化、台塑共同生產,鋰電銅箔則由南亞生產。由於負極材料需要使用高爐高溫生產,台塑一貫廠本身擁有高爐,未來不排除也將自製,届时自製率可望突破九成。透過上中下游一條龍垂直整合,將發揮最大的生產綜效。 王瑞瑜強調,台塑新智能科技不僅是賣電池、储能,而是從原料、電芯、軟體、硬體到電池回收以及綠能、新能源,提供一條龍服務。這樣的全方位策略,能真正落實循環經濟,對台灣能源轉型、淨零碳排貢獻良多。
台塑資源為台塑四寶分別持有25%股權之轉投資公司,不過去年台塑資源虧損8.5億元,為充實營運資金,同時為後續探勘礦源準備,本次進行現金增資,台塑四寶依持股比例,計畫各自認購8萬張,每單位價格新台幣10元,交易總金額為2,500萬美元(約新台幣8億元)。
台塑資源成立於2013年5月30日,由台塑集團100%持股,董事長為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董事包括台塑董事長林健男、台塑集團常委王文潮、越鋼董事長陳源成、越鋼總經理張復寧,監察人則為台塑總管理處資深副總李純正。
據了解,台塑資源成立之初,主要負責國際鐵礦砂之礦權投資與開發,後來逐步延伸至磁鐵,乃至於其他礦產資源的探勘與投資。考量全球鋰礦資源有限下,為強化電池材料自給率,台塑常委、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透露,已透過台塑資源公司,在澳洲尋覓適合礦源。
配合台塑河靜鋼廠開始營運,台塑集團自2019年8月展開上游鐵礦砂等資源佈局,由台塑四寶公告增資台塑資源3.25億美元(約新台幣103億元),透過台塑資源100%持有之澳洲子公司「Formosa Steel IB Pty Ltd」,與澳洲第三大鐵礦商Formosa Steel IB Pty Ltd(FMG)集團合作,共同參與「鐵橋鐵礦砂開發計畫」(Iron Bridge Development Project),年產能2千萬噸,預估開採年限至少達40年;今年已正式開採,並且出口至台塑河靜鋼廠。
台塑常委、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表示,台塑新智能從一成立,就堅持電池技術,從原料取得到電芯生產、模組製造、系統開發等,都要100%國產、國造、在地化;甚至連電池回收都會同步到位。考量全球鋰礦資源有限下,王瑞瑜透露,已透過台塑資源公司,在澳洲尋覓適合礦源。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指出,目前台塑集團在鋰鐵電池芯、模組的原料掌握度都相當高,其中電芯自製率更已超過七成,其中四大主材料中,台塑鋰鐵材料負責生產鋰鐵正極材料,台塑三井則生產電解液,至於隔離膜用PP則台化、台塑皆有生產,鋰電銅箔則由南亞生產。
另,由於負極材料則必須使用高爐高溫生產,台塑一貫廠本身也有高爐,因此未來不排除也將自製,屆時自製率將可突破九成,同時透過上中下游一條龍垂直整合,將可發揮最大的生產綜效。
王瑞瑜強調,台塑新智能不只是賣電池、儲能而已,而是從原料、電芯、軟體、硬體到電池回收以及綠能、新能源都有的一條龍服務,因為這樣才是能真正落實循環經濟,貢獻台灣能源轉型、淨零碳排。
台塑新智能科技》加速推動綠色新能源布局,與工研院攜手培養電網人才! 【台北訊】為應對淨零排放趨勢與新興科技發展,台塑新智能科技公司積極投入綠色新能源領域,與工研院攜手舉辦「電網人才發展聯盟獎學金頒獎典禮暨產業職涯講座」,頒發獎學金給優秀學子,並邀請大同前技術長林常平、台塑新智能協理洪平松等產業領袖分享電力產業前景與職場現況,激勵更多跨域人才投入電力領域。 工研院院長暨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劉文雄強調,電力產業面臨淨零排放的挑戰,急需優秀人才投入再生能源與電力需求面管理。電網人才發展聯盟自五年前開始透過獎學金、跨域課程等方式培養電力新秀,至今已頒發獎學金給226名學子,並期望未來更多優秀人才投身這一領域。 電網人才發展聯盟與大學合作,開設跨領域學程,包括台大「智慧電網與綠能領域專長模組」、中山大學「永續能源學程」、以及成大「跨域永續綠能學程」,培養更多綠領專業人才。 大同前技術長林常平指出,隨著再生能源、儲能、電動車充電等行業的發展,電力與能源職場機會與待遇不斷提升,現今正是入行的好時機。台塑新智能協理洪平松則表示,台塑集團積極推動綠色新能源布局,成立台塑新智能科技公司,並需要大量電力、資通、機械、化工等專業人才加入。 今年典禮中,共頒發「優秀專題提案獎」、「傑出專題成果獎」、「優秀學生獎學金」三個獎項,29名學子獲獎。其中,中正大學電機系學生古岱軒獲得「優秀專題提案獎」,南臺科大電機系學生王子維獲得「傑出專題成果獎」,臺科大電機系學生周家駿獲得「優秀學生獎學金」。
工研院院長暨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劉文雄表示,因應淨 零排放趨勢與新興科技演進,電力產業急需人才投入再生能源、電力 需求面管理,以滿足環境保護和產業需求。電網人才發展聯盟早在五 年前就透過獎學金、跨域課程等方式孕育電力新秀,五年來已頒發獎 學金給226名學子。他也期許學子未來要投身電力產業,在淨零永續 的趨勢之下,絕對是「呷袂撂」。
電網人才發展聯盟從2022年起進一步與大學合作開設跨領域學程, 目前已開設的學校有台大「智慧電網與綠能領域專長模組」、中山大 學「永續能源學程」、以及成大「跨域永續綠能學程」,期望培養更 多綠領專業人才投入新興能源產業。
大同前技術長林常平表示,電力與能源職場過往較為單一、選擇不 多,被外界認為是辛苦薪水又不高的藍領工作,如今再生能源、儲能 、電動車充電、電力交易市場蓬勃,各行各業都需要電力與能源人才 ,職場機會與待遇水漲船高,現在投入正是時候。台塑新智能協理洪 平松表示,原集中型的大型電網在再生能源的滲透下,已逐步被分散 式的智慧電網所取代,除政策外,亦需要大量電力、資通、機械、化 工等人才的加入來協助推動,許多非電力領域的企業積極投入,比如 台塑集團就成立「台塑新智能科技公司」加速推動綠色新能源布局。
今年頒發「優秀專題提案獎」、「傑出專題成果獎」、「優秀學生 獎學金」共三個獎項,總計29名學子獲獎。獲得「優秀專題提案獎」 得中正大學電機系學生古岱軒,獲得「傑出專題成果獎」的南臺科大 電機系學生王子維,獲得「優秀學生獎學金」的臺科大電機系學生周 家駿。
台塑新智能科技,這家由台塑四寶和台塑生醫合資成立的公司,正成為台塑集團在電池、儲能、水資源等新能源領域的尖兵。總經理劉慧啟表示,這家新興公司的成立,是台塑企業多元化發展的具體體現,也是對創新求變基因的深刻承襲。劉慧啟強調,在快速變遷的環境中,企業應該激發內部創業精神,透過組織細胞分裂的「細胞分裂」法則,來推動企業的創新和成長。 隨著能源產業的轉型,從傳統石化能源到新能源的發展,台塑企業看到了新的機遇。2008年,台塑企業便開始投入鋰鐵正極材料生產,並在台塑生醫的幫助下,掌握了BMS、EMS等關鍵核心技術。台塑新智能的成立,正是基於這些技術和基礎,全方位展開新能源發展布局。 該公司以節能、儲能、新能源及回收再利用為發展主軸,積極在關鍵材料、規模化電芯產能和產業鏈整合上發力。劉慧啟表示,台塑新智能的策略不僅限於電池,而是涵蓋新能源生態圈和產業鏈整合的多元發展定位。目前,該公司正著手於電芯量產前的市場布局,以及UPS、大型儲能、居家儲能、電動載具的需求開發。 彰化觀光工廠的1.2MW/1.3MWh s-Reg電力服務系統已正式上線,這是台灣首座,也是台塑新智能在電力交易平台上的重要一步。未來,該公司還將推進電動大巴的應用和自有廢電池回收產線的建立,展開更深層次的運營布局。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從基層員工到跨領域創新領袖的成長故事
【台北訊】在台灣的工商界,有一位名叫劉慧啟的領袖,他的故事就像一部精彩的電影,充滿了挑戰與成長。劉慧啟,這位台塑新智能的總經理,自1995年7月加入台化清潔劑組,一晃眼已經在台塑企業深耕近28年,堪稱是台塑的「百年老店」。
從最初的基層員工,劉慧啟一路跟隨台塑企業的腳步,從台化清潔劑組轉進投入台塑生醫保養品、生醫事業,再到台塑離鐵正極材料的投資,劉慧啟不斷擴展自己的視野和知識範圍。如今,他肩負著台塑新智能和台塑水科等創新公司的推廣,跨足新能源、水資源處理等領域。
劉慧啟的成功,不僅在於他的勤奮與專業,更在於他對新事物的開放學習和對挑戰的勇氣。他透露,在職場生涯中,曾多次有機會與朋友共同創業,但對於在集團穩健支持下,能夠從大企業的事業發展角度參與創新,他感到非常珍惜。
對於組織的發展,劉慧啟認為,資深員工和中階幹部的角色關鍵,特別是對產醫學資源的整合和引入新觀念、新人才。他強調,對新技術、新業務、新客戶、新市場保持熱忱,是克服困難、開拓新版圖的關鍵。
劉慧啟也提醒我們,工作不僅僅是為了收入,更重要的是找到自己有興趣的領域,並在這個領域中持續學習和發揮。他鼓勵員工持續學習,跨領域輪調,並參與國際化業務,這是企業和員工雙向期許的目標。
正如台塑新智能在新能源領域的發展規劃,劉慧啟和他的團隊正積極尋求多元化的人才,透過技術合作和廣泛的合作面向,讓組織更為強大,並為未來發展勾勒出廣闊的契機。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表示,環顧台塑企業一路至今的發展版圖 ,從煉油石化延伸至電子材料、DRAM、矽晶圓,其後跨界鋼鐵、生醫 生技、UVLED,到台塑新智能等事業領域,本就是該公司企業文化中 ,鼓勵求新求變基因,逐步多元開展的結果。其中,運用企業人力、 資源推動的「細胞分裂」法則,是讓創新公司能在集團合力穩健支持 下,全力開展事業版圖的關鍵要素。
劉慧啟強調,大企業絕非只有僵固、遲緩之刻板缺陷。在大環境的 地緣政商角力、科技快速翻轉及財務波動劇烈之際,具有建立企業內 創業模式,推動組織細胞分裂之集團,更能讓員工有更為充足之創新 、堅持、抗壓、大膽作夢等文化支援底氣。
劉慧啟認為,能源產業不管是傳統石化能源或是新能源,都是國安 、經濟發展與民生需求的必要,其特徵包括政策主導、高資本、產業 鏈龐大,但新能源與傳統石化能源最大不同之處,是其打破地域的限 制,產業多元發展,更容易遍地開花,相形而言競爭也更激烈。台塑 企業2008年投入鋰鐵正極材料生產,是跨大新能源布局的一個重要轉 捩點;其後,憑藉台塑生醫過去12年在新能源領域建構的發展基礎, 特別是掌握BMS、EMS等關鍵核心技術及最完整國際安規認證布局,成 立「台塑新智能公司」,全方位展開新能源發展布局。
台塑新智能以節能、儲能、新能源及回收再利用四個領域為發展主 軸。面對當前諸多企業及創新公司積極切入耕耘,將以關鍵材料+規 模化電芯產能+產業鏈整合能力三核心焦點,爭取勝出機會。亦即透 過掌握包括能源產業基礎延伸;掌握核心技術(如關鍵材料、固態電 池技術等);人才養成(三校+外部人才);台灣新能源產業生態系 建構(彰化新能源基地/明志科大新能源研發基地);本土產業鏈串 接發展等條件,發揮集團合作、產業策略結盟的加乘效果。
劉慧啟指出,台塑新智能策略不只有電池,而是囊括新能源生態圈 (循環經濟)、產業鏈整合(國際盃、國家隊概念)的多元發展定位 。當前電芯量產前市場布建,UPS、大型儲能、居家儲能、電動載具 需求開發等,及電池芯廠興建投資,是該公司第一階段布局重點。
電力交易平台部分,彰化觀光工廠1.2MW/1.3MWh已正式上線,為 台灣首座s-Reg電力服務系統。後續電動大巴應用及建立自有廢電池 回收產線等計畫,都是營運逐步扎根後,蓄勢延伸、推進的目標。
從最初台化清潔劑組轉進投入台塑生醫保養品、生醫事業開拓,並 因台塑生醫投資台塑離鐵正極材料,切入過往學校主學習之正極材料 領域;到如今,肩責台塑新智能公司、台塑水科等創新公司推展,跨 入新能源、水資源處理領域。隨時保持開放學習、不怕挑戰新事物, 並利用企業廣度,放寬自身視野,是劉慧啟讓自己工作得以持續保持 樂趣,獲得成就感的關鍵因素。
劉慧啟透露,工作職場期間,有多次機會,可與朋友一同創業,目 前朋友事業發展也頗為順利,但自己十分珍惜,也享受在集團穩健支 持下,得以從大企業開闊的事業發展評估角度,一路參與、體驗特殊 的「企業內創業」經歷,讓自身職場發展,得以豐富多元能量及樂趣 。
劉慧啟指出,組織求新求變、跨領域多元發展成功與否的關鍵,在 於人,特別是資深員工與中階幹部;因此讓企業資源、特別是產醫學 資源整合很重要,導入新觀念、新人才。對新技術、新業務、新客戶 、新市場,保持熱忱,才能夠克服困難、開拓新版圖。
劉慧啟認為,工作職場不單僅看收入,若能將自身有興趣的領域、 項目,找到長期學習、發揮機會,更能豐富職場生涯。持續學習;鼓 勵跨領域輪調,歷練不同領域專業職能;參與國際化業務,是企業、 員工都需雙向期許的目標。
正如當前台塑新智能對新能源領域之長期、多元及產業串連發展規 劃,正需求人才多元;透過技術紮根、合作面向廣,讓組織細胞分裂 更多更快,強化國際化程度,勾勒發展契機。
台塑新智能科技近期業務拓展成果豐碩,不僅UPS業務跨足國內外多個行業,包括電子、石化、鋼鐵、醫院、電信等,還在大型儲能領域取得顯著進展。公司已成功連接三座兆瓦級儲能系統至台電電網,並計劃將更多超過5兆瓦的儲能系統上線。此外,家用儲能產品也即將在第四季正式在台灣市場銷售。 在微藻固碳領域,台塑新智能旗下的澄灝公司也將在下半年開始規模量化生產,並爭取碳權,展現公司在綠色能源領域的進攻姿態。 為把握台灣電動大巴的政策商機,台塑新智能已與六家廠商進行接洽,並規劃測試,目標明年第四季能夠支援電巴國產化量產需求。同時,公司也在開發2.5噸及5噸電動物流車的電池模組。 UPS業務方面,台塑新智能已進軍台灣、大陸、美國、印尼、菲律賓、越南等市場。儲能布局方面,除了規畫建設彰化廠200兆瓦儲能案場,還有彰濱案1.5兆瓦(已並網台電電網運行近2年)、彰化廠1.2兆瓦的工業用儲能貨櫃,以及與翰可能源合作新建50兆瓦儲能案場等。其中,彰化觀光工廠1.2兆瓦/1.3兆瓦時電力交易平台也正式上線,成為台灣首座s-Reg電力服務系統。 今年,台塑新智能也進軍日本儲能市場,與日本第六大商社雙日集團合作,並將與日本中部電力公司在下半年展開儲能合作。家用儲能產品方面,公司已開發5度、12.2度、18度電等三種規格試銷,預定第四季正式開拓台灣市場。 台塑新智能子公司「台塑尖端能源公司」則計劃分兩期投資160億元,設置產能達5吉瓦時的磷酸鋰鐵電池芯產線。第一期設置2.1吉瓦時產線,預計明年第三季完工投產,並正式量產電芯、模組,年產值預計超過130億元,並伺機啟動二期投資。 未來,台塑新智能將逐步深化電動大巴應用及建立自有廢電池回收產線等計畫,以推進公司營運蓄勢延伸、推進發展。
台塑企業再加碼,加速布局新能源產業!近期,台塑四寶與台塑生醫共同投資成立「台塑新智能科技」,由台塑企業管理中心常委王瑞瑜領軍,全力發展新能源產業。為了應對新能源生態圈與產業鏈整合的發展,台塑新智能科技計畫在彰濱、彰化、明志科大綠能中心、台南微藻等地設立四大專區基地,全面開展應用版圖。 明年,台塑新智能科技將完成電池芯廠一期的建設與投產,並即將推進二期投資。此外,廢電池回收廠的投資計畫也將啟動,預計第一期投資達10億元。台塑新智能科技與政府積極商討,廢電池回收廠不僅僅是企業合作聯盟回收,還將為台灣電池市場提供支持,進一步擴大國家與產業的發展能量。 彰濱基地將聚焦於電芯、模組、電池回收、關鍵材料及零組件;彰化基地則負責自動化模組產線;明志科大綠能中心將主攻固態電池試量產線與智慧載具開發;台南微藻基地則將推廣微藻量產線。這四大基地的總投資額約需200億元。 台塑新智能科技不僅著眼於電池的發展,更希望推廣新能源生態圈(循環經濟),串聯產業鏈整合,從而制定出四大專區基地的新作戰布局。除了電池,還將持續推動中大型儲能案場布建、3S技術精研(BMS/EMS/PCS)、電動載具開發、智慧充電與微電網技術發展、風光熱氫能研發等項目。這些都是台塑新智能科技未來將持續推動和布局的重點。
為掌握台灣電動大巴的政策商機,台塑新智能目前已有六家廠商進 行接洽,規劃測試,目標明年第四季能支援電巴國產化量產需求;電 動商用車項目也設定2.5噸及5噸電動物流車進行電池模組開發中。
台塑新智能表示,UPS業務已切入台灣、大陸、美國、印尼、菲律 賓、越南等市場。儲能布局除有台塑新智能規畫建彰化廠200MW儲能 案場,還有彰濱案1.5MW(併網台電電網運行近2年)、彰化廠1.2MW 的工業用儲能貨櫃,以及翰可能源合作新建50MW儲能案場等;其中彰 化觀光工廠1.2MW/1.3MWh電力交易平台也正式上線,為台灣首座s- Reg電力服務系統。
台塑新智能今年也進軍日本儲能市場,除與日本第六大商社雙日集 團合作外,日本中部電力公司也將在下半年展開儲能合作。家用儲能 也開發5度、12.2度、18度電等三種規格試銷,預定第四季正式耕耘 台灣市場。
此外,台塑新智能子公司「台塑尖端能源公司」將分二期、共投資 160億元,設置產能達5GWh的磷酸鋰鐵電池芯產線。
其中第一期設置2.1GWh產線,明年第三季完工投產,電芯、模組正 式量產,預計年產值達130億元以上,並且伺機啟動二期投資。
後續電動大巴應用及建立自有廢電池回收產線等計畫,都是逐步扎 根後,營運蓄勢延伸、推進的目標。
據台塑新智能規畫,彰濱基地聚焦電芯、模組、電池回收、關鍵材 料及零組件;彰化基地為自動化模組產線(含家用儲能、中大型電池 模組產線);明志科大綠能中心主責固態電池試量產線、智慧載具開 發;台南微藻基地訴求微藻量產線放量推廣。四大基地合計總投資額 ,約需200億元。
台塑新智能繼兩年前投資韓國電池回收廠後,將和明志科大環資學 院、綠能中心合作,規畫明年啟動廢電池回收廠投資,第一期電池回 收產線預估投資10億元。台塑新智能更與政府商討,廢電池回收廠將 不單局限企業合作聯盟回收,表態可支援台灣電池市場為主軸,擴大 國家、產業整體發展能量。
台塑新智能表示,國際對加速推動新能源來達到淨零排放目標,共 識已成,除電動車活絡發展外,包括光風熱氫各類新能源及充電、電 力能源產業所構建的新能源產業鏈也成形,跨過基本經濟規模化門檻 。然而,新能源車成功關鍵在於「穩定充足的電從哪裡來?」,新能 源生態圈布建是重點。
有鑑新能源發展在於關鍵材料、規模化電芯產能及產業鏈整合能力 ,台塑新智能策略不單只有發展電池,而是推展新能源生態圈(循環 經濟),串聯產業鏈整合(國際盃、國家隊概念),因而擬定彰濱、 彰化、明志科大綠能中心、台南微藻四大專區基地的新作戰布局,全 面快速開展應用版圖。
此外,中大型儲能案場布建、3S技術精研(BMS/EMS/PCS)、電動 載具開發、智慧充電與微電網技術發展、風光熱氫能研發,及產業、 國際策略結盟合作都是將持續推動、布局的項目。
台塑集團的電池芯自製率的掌握度已逾七成,據了解,台塑也計畫利用自有高爐生產負極材料,未來目標是電池芯自製率九成以上。
王瑞瑜還強調,「地球資源有限,所以未來絕對是回收、再生的循環運用。」因此,從台塑不只是賣電池而已,而是從一開始就想好要如何回收,讓廢棄電池搖身變成資源材料,重複使用。所以早在二年前,便已投資韓國一家廢電池回收公司,未來台灣也會設立電池回收廠。
台塑新智能總經理劉慧啟透露,目前台塑集團在鋰鐵電池芯、模組掌握度都相當高,其中電池芯自製率更已超過七成,其中四大主材料中,台塑鋰鐵材料負責生產鋰鐵正極材料,台塑三井則生產電解液,至於隔離膜用PP則台化、台塑皆有生產,鋰電銅箔由南亞生產。
另,由於負極材料則必須使用高爐高溫生產,台塑一貫廠本身也有高爐,因此未來不排除也將自製,屆時自製率將可突破九成,同時透過上中下游一條龍垂直整合,將可發揮最大的生產綜效。
王瑞瑜分享,台塑新智能科技公司的成立要回溯到集團創辦人王永 慶。王永慶在1990年代看到能源危機、環境保護時,認為人類即將面 對石油枯竭的困境,電動車是解決能源危機的最佳方案,也知道未來 一定是電動車的世代;只要能掌握電動車電池製造,配合低成本生產 條件和管理,前途樂觀可期。
台塑企業一直在尋找適合的電池,並在1996年找到美國電池公司合 作,當時創辦人王永慶去美國承接技術,回來後在南亞成立研究中心 ,但當時使用鎳氫電池,受限於技術沒有辦法成功。
王瑞瑜說,當初台朔汽車也是為打造電動車而成立,雖然因沒有成 功而告終,但台塑從來沒有放棄電池,終於在2008年接觸鋰鐵正極材 料,並成立台塑鋰鐵公司,但當時用鋰鐵做電動車電池因蓄電容量因 素仍沒有成功。
不過,台塑集團建置電池專案組,專精於鋰鐵原料的掌握,經過十 幾年的默默耕耘,台塑從電芯到模組、BMS(電池管理系統)、儲能 ,已得到一連串認證。
台塑四大企業對銅箔、隔離膜、電解液都陸續在研發銷售,因應這 幾年節能減碳、再生能源,還有電動車的爆發,決定整合資源,希望 比照塑化產業,成為上中下游垂直整合的產業,同時結合台灣其它廠 商,讓台灣在全球新能源產業鏈佔有關鍵一席。
王瑞瑜強調,台塑企業這一路走來,在鋰鐵電池上累積上百個技術 專利,更取得一連串認證,目前是台灣唯一做鋰鐵認證的企業,奠定 台塑未來的利基優勢。
台塑集團將由企業管理中心常委、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於5日對外說明集團能源事業新發展藍圖。
台塑集團認為,各國相繼宣示碳中和發展的政策,催化電動車、再生能源加速發展,而再生能源間歇性發電的特性,也進一步推升儲能系統需求。尤其,當前煤價、天然氣發電成本高漲,各國電力能源供應趨緊之際,建置完備儲能產業支援也是各國電力部署、產業發展的重要關鍵。
據工研院統計,全球充電電池產值去年達近950億美元,今年可望突破千億美元;其中,鋰電池產值去年開始,超越長期位居主流的鉛酸電池,達486億美元,今年上看560億美元。
為此,台塑集團考量長期深耕電池材料、電動卡車、儲能等應用領域,並陸續開展風力、太陽能等綠能建置,加上鋰電池應用持續擴張,決定透過由台塑四寶及台塑生醫合資新成立的台塑新智能科技公司,啟動新能源事業整合布局計畫。隨著整合集團旗下電池、綠能相關子公司資源,組「艦隊」團隊,搭配研發、擴充產能及新投資項目開展,擴大搶進電池、儲能商機。
台塑集團透露,以國內儲能產業供應鏈來看,最關鍵為電池芯產業,但國內自製相對較缺乏,且因規模尚小未達規模經濟,價格偏高,所以儲能電池芯仍以外購國際同業產品為主。
台塑集團過往在電池產業,僅布局上游材料、下游的模組,獨缺中游電池芯,而新北五股模組工廠因歐美客戶需求大增,產能已滿載。因此,台塑新智能科技公司彰化廠區的電池芯廠、模組新廠建置,將進一步完備集團在電池產業的材料、電池芯、電池模組、儲能設備四大領域部署。
不同於台泥集團旗下電池芯廠屬統一規格、全自動化,台塑新智能科技公司電池芯廠保留彈性調整空間,擴大耕耘電動車、儲能等應用商機,期盼能在儲能發展初期,快速開展客源版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