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銀行(公)公司新聞
受惠新青安房貸挹注,多家公股銀上半年房貸成長率仍多達雙位數 ,以臺企銀年增28.84%最高,合庫銀、土銀、臺銀及一銀年增率亦 均逾10%。值得留意的是,各公股銀房貸餘額年增率明顯較第一季底 時縮減,兆豐銀、彰銀及華銀更僅有個位數,顯示在不動產放款管控 下,可承作房貸額度受到限制。
民營銀行房貸大多僅個位數成長或持平,甚至呈現衰退。隨著中央 銀行嚴格要求各銀行進行不動產放款總量控管,銀行房貸水位緊縮, 觀察欲申請房貸的民眾,也有將目光從大型民營銀行轉向中小型銀行 的趨勢,統計今年上半年房貸餘額,包括京城銀行、三信商銀、王道 銀行及高雄銀行年成長率均逾20%,其中又以京城銀年增36.93%最 為顯著。
為配合央行降低不動產放款集中度及《銀行法》第72條之2限額等 規範,加上今年以來房市趨冷,新青安買氣轉淡,以及其利息補貼將 在2026年7月底屆期,公股銀雖仍以新青安房貸、首購族群優先,但 下半年辦理新青安的目標量已有調降。
此外,銀行資金持續緊俏,據各公股銀截至今年5月底統計,扣除 已核准未撥貸後的可承作房貸金額,臺銀、土銀分別還有550億元、 171億元,彰銀、臺企銀各剩55億元、11億元,華銀、兆豐銀僅剩個 位數,一銀與合庫銀更已接近《銀行法》第72條之2的內部警戒比率 。
公股銀海外分行、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維繫營運動能,整體 公股銀海外獲利年增近2成,包括彰銀、合庫銀、臺銀及一銀上半年 海外獲利均成長,年增率分別達927.44%、148.67%、51.65%及23 .72%。
據金管會最新資料顯示,各公股銀海外獲利貢獻全行占比落在1成 至3成之間,依序為兆豐銀29.54%、一銀27.17%、彰銀25.97%及臺 銀24.29%,臺灣企銀、合庫銀、華南銀行及土地銀行則在2成以下。
兆豐銀指出,第二季海外獲利動能主要來自香港及東南亞國家,透 過國內外單位持續攜手合作,引導客戶使用該行跨境平台管理資金, 爭攬存款,並利用資金承作授信業務,維持一定利差。
臺銀海外獲利成長動能強勁,但占全行獲利比重卻下降,推估與全 行獲利在第二季回穩,分母變大所導致。臺銀說明,受惠放款與債券 利息收入增加,上半年海外獲利成長,主要獲利成長地區為歐洲、美 國及澳洲,預期下半年上述區域仍為海外業務發展主要區域。
因應全球金融市場變化與數位化的趨勢,公股銀調整海外發展策略 ,如兆豐銀近期宣布推動海外營運據點整併計畫,未來亦將更聚焦台 商客戶國際營運資金需求。
兆豐銀表示,在川普2.0時代下,預期牽動全球供應鏈重整速度與 幅度,兆豐將透過與台商母公司密切聯繫,追蹤台商動向及資金需求 ,再將商情轉介給海外,同時伺機於台商聚集處增設新據點。隨著將 有較多台商赴美設廠或擴大在美投資,融資需求可望增加,進一步帶 動美國地區分行獲利。
此外,日本持續為國銀設點熱區,臺銀指出,下半年預計將福岡代 表人辦事處升格為福岡出張所,以利加速進入當地市場拓展業務,掌 握日本九州產業商機,深化在地發展;另土銀、合庫銀也正規劃東京 分行申設進程。
整體來看,不含上市櫃公司,今年前七月的銀行局、保險局、證期 局對金融業共計裁罰56件、金額8,335萬元,相較去年前七月的裁罰 60件、金額9,259.5萬元,件數減少四件、金額降低了924.5萬元。
統計個別局的裁罰金額,銀行局今年前七月為九件、3,621萬元, 較去年同期的十件、3,965.5萬元,件數減少一件,總金額少344.5萬 元。銀行局官員分析,今年以來件數減少一件、金額也下滑,因300 萬元以上的重大裁罰比較少。
保險局則是今年前七月裁罰19件3,100萬元,較去年同期的16件3, 600萬元,件數增加三件,金額減少500萬元。保險局官員分析,因去 年保經代檢查,今年檢查報告陸續出爐後處分,裁罰時間點主要落在 今年。
證期局則是今年前七月裁罰28件1,614萬元、較去年的34件1,694萬 元減少,件數、金額跟去年差不多。上市櫃公司今年前七月107件2, 824萬元,跟去年同期的100件2,615萬元,件數、金額相差不多。
證期局中,證券業今年前七月件數22件、金額1,170萬元、投信投 顧四件、金額360萬元、期貨業二件、金額84萬元,相較去年前七月 ,證券業件數25件、金額1,190萬元、投信投顧六件、金額432萬元、 期貨業三件、金額72萬元。證券業、投信投顧業、期貨業的件數、金 額上,今年前七月的件數、金額全數幾乎都較去年同期降低,僅有期 貨業的金額稍微增加。
金管會官員分析,今年以來,銀行局、保險局、證期局的裁罰件數 跟去年比,件數相差不多。
各局的罰款前三名,銀行局為臺灣銀行2,200萬元、台新銀行600萬 元、土地銀行400萬元。保險局為明台產險900萬元、台灣人壽720萬 元、新光產險240萬元。證期局則是國泰投信、復華投信、永豐金證 券皆為120萬元。
金管會官員指出,由於每家的缺失情形不同,因此很難對比個案, 會依據內控缺失的輕重等方面決定罰款的金額。
根據財政部資料,檢視各項獲利指標可見,在資產報酬率(ROA) 部分,截至今年3月底,相較去年同期,僅第一銀行小幅增加0.01個 百分點,合作金庫、華銀、彰銀與臺企銀持平,臺銀、土銀與兆豐銀 則分別減少0.08、0.02及0.07個百分點。
至於權益報酬率(ROE),各公股銀行今年3月均較去年同期下滑, 降幅介於0.01至1.23個百分點間。對此,財政部國庫署指出,主因在 於去年初曾一次性認列高鐵聯貸案利息補償金,墊高當年基期,加上 今年受美國關稅政策及全球股匯市動盪影響,拖累財務操作利益,部 分銀行又將盈餘轉增資以強化資本,使ROE普遍下滑。
除獲利壓力,公股行庫內控同樣受關注。2022年至今年4月間,部 分公股銀行發生理專挪用客戶資金或行員挪用公款等案件,經查均涉 及內控制度不完善或執行不嚴謹,因而遭處糾正或罰鍰。財政部強調 ,已要求各銀行提出後續改善計畫,並將執行情況納入績效考核,對 於共通性風險事項則透過各項會議加強宣導。
財政部表示,銀行提供存款與財富管理等服務均建立在客戶信任基 礎上,因此推動誠信文化、強化內部控制至關重要。未來如何在政策 任務與市場競爭間取得平衡,仍是公股行庫重要挑戰。
台灣金融市場近期動盪,民營金控與銀行整併步伐加快,對公股銀行帶來不小的競爭壓力。根據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底,八大公股銀行的總存款市占率為44.77%,較2024年同期下滑了1.38個百分點。公股銀行主管指出,台灣銀行家數過多,客戶重疊度高,民營銀行合併後固然能擴大營運規模,但整體綜效仍有待觀察。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臺灣銀行迅速祭出三大因應策略。首先,持續提供新台幣、外幣優利存款專案,以爭取更多存款,並根據市場利率趨勢、資金狀況及專案辦理情形,適時調整專案內容。其次,擴展數位存款及薪轉戶業務,規劃建置數位存款及薪轉戶優惠利率方案系統,結合數位存款與薪轉相關優惠,拓展行銷利基,並可差異化設計帳戶利率,創造有利爭攬客戶存款的彈性與空間。最後,修訂考核機制,明確業務重點方向,調增活期性存款月底餘額計分權重,並對重點業務提供額外加分,以正向鼓勵營業單位積極爭攬業務。
兆豐銀行則在兼顧收益與風險的前提下,將持續運用外匯業務優勢服務客戶,適時推出存款專案,維繫並開拓客戶與存款量,以維持存款市占率及競爭力。合庫銀行則強調,儘管面對民營銀行合併,合庫銀行仍具有分布全台各地實體通路優勢,未來將持續藉由滾動調整行內業務評核方式及進行各項激勵措施,引導分行全力拉升新台幣活存及短天期定存營運量。
土地銀行也提到,將運用業績考核及獎勵措施等機制,提升營業單位吸收存款誘因及動能,同時提升數位能力,精進個人行動網銀與企業網銀,加深客戶的黏著度,以維持存款市占率。
隨著金融科技不斷進步,用戶的金融需求也日趨多元化。在這股數位浪潮的推動下,臺灣的公股銀行積極深化數位轉型,不斷優化網路銀行與行動銀行服務,以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
根據最新統計,臺灣銀行在2024年全年網路銀行交易筆數達到2,993萬筆,年增長率為14.4%,戶數則增加至490.8萬戶。這一成績充分展現了臺銀在數位金融領域的穩健成長。
而土地銀行也不遑多讓,其2024年網路銀行轉帳交易筆數為795萬筆,年增長11.7%,行動銀行轉帳交易筆數則為826萬筆,年增長率達17.43%。在整體電子金融業務方面,手續費收入佔全行收入比率達2.7%。
合庫銀行在行動網銀交易金額方面表現亮眼,2024年交易金額達5,429億元,年增長23.1%。第一銀行的個人網路銀行交易金額為3,187億元,年增長17%,而行動銀行交易金額則達1兆1,039億元,年增長28.5%。
近年來,國內金融業發生多起整併,但實體銀行家數依然眾多。在這樣的背景下,臺灣銀行等公股銀行積極推動數位金融服務,不僅在網路銀行和行動銀行中增加新功能,還持續優化App,強調用戶體驗和操作便利性。
此外,為吸引更多年輕客群,臺灣銀行等公股銀行也展開了吉祥物IP角色的設計。例如,臺銀的吉祥物「BUBI」,一銀的「小粉獅」,以及彰化銀行的「柴寶」。這些吉祥物不僅與數位帳戶、信用卡等產品設計相結合,還應用於實際的數位服務操作中。
在推動數位金融方面,土地銀行已啟動多項數位金融科技發展計畫,包括優化網路銀行和行動銀行App,以及應用大數據、社群網路行銷、智能客服、線上申貸、行動支付、網路投保等。同時,還介接MyData平台,以提升線上申辦業務的便利性。
合庫銀行則表示,將積極推展線上服務,提升用戶體驗和網站使用效率,打造以客戶為中心的金融服務。同時,關注金融科技發展趨勢,並掌握資安威脅情資,深化資訊安全教育訓練。
臺灣銀行統計,2024年全年網路銀行交易筆數2,993萬筆,年增14 .4%,戶數達490.8萬戶。
土地銀行2024年網路銀行轉帳交易筆數795萬筆、年增11.7%,行 動銀行轉帳交易筆數826萬筆、年增17.43%;包含網路銀行、行動銀 行及企業委託付款等業務在內,整體電子金融業務手續費收入占全行 手收比率為2.7%。
合庫銀行2024年行動網銀交易金額5,429億元,年增23.1%。第一 銀行2024年個人網路銀行交易金額為3,187億元、年增17%,行動銀 行交易金額更達1兆1,039億元、年增28.5%。
近年國內金融業者有所整併,但實體銀行家數仍多,隨科技日新月 異,行動支付應用場景日趨多元,數位金融服務蓬勃發展,不論線上 或線下,整體產業競爭激烈。
數位浪潮下,公股銀積極轉型,除了在網路銀行、行動銀行加入新 功能,持續優化改版App,強調用戶體驗與操作便利性,鞏固既有客 戶外,也透過品牌吉祥物IP角色設計,翻轉公股形象,以吸引更多年 輕族群目光,如臺銀打造吉祥物「BUBI」、一銀推出「小粉獅」、彰 化銀行也有吉祥物「柴寶」,不僅將角色結合數位帳戶、信用卡等產 品設計,亦延伸至實際數位服務應用,像是透過吉祥物在行動銀行A pp中引導客戶進行相關服務操作。
在推動數位金融方面,土銀指出,已啟動多項數位金融科技發展計 畫,包括優化網路銀行及行動銀行App,以及辦理大數據應用、社群 網路行銷、智能客服、線上申貸、行動支付、網路投保等,並介接M yData平台強化線上申辦業務便利性。
合庫銀表示,將積極推展線上服務,提升使用者體驗及網站使用效 率,打造以客戶為中心的金融服務,並關注金融科技發展趨勢與掌握 資安威脅情資,深化資訊安全教育訓練。
臺灣銀行祭出三大因應策略,第一,持續提供新台幣、外幣優利存 款專案,以爭攬存款,並視市場利率趨勢、資金狀況及專案辦理情形 適時調整專案內容;第二,拓展數位存款及薪轉戶業務,規劃建置數 位存款及薪轉戶優惠利率方案系統,結合數位存款與薪轉相關優惠, 拓展行銷利基,並可差異化設計帳戶利率,創造有利爭攬客戶存款的 彈性與空間;第三為修訂考核機制,以明確業務重點方向,為因應各 項法定比率需要,調增活期性存款月底餘額計分權重,並對重點業務 提供額外加分,以正向鼓勵營業單位積極爭攬業務。
兆豐銀行指出,兼顧收益與風險的前提下,將持續運用外匯業務優 勢服務客戶,適時推出存款專案,維繫並開拓客戶與存款量,以維持 存款市占率及競爭力。
合庫銀行表示,面對民營銀行合併,目前合庫仍具有分布全台各地 實體通路優勢,可提供客戶完善金融服務,未來將持續藉由滾動調整 行內業務評核方式及進行各項激勵措施,引導分行全力拉升新台幣活 存及短天期定存營運量。
土地銀行也提到,除運用業績考核及獎勵措施等機制,提升營業單 位吸收存款誘因及動能外,亦提升數位能力,精進個人行動網銀與企 業網銀,加深客戶的黏著度,以維持存款市占率。
公股銀行不斷進軍智能客服領域,近期成果斐然。兆豐銀行在智能客服應答命中率上已達96.6%,顯示其在AI技術上的先鋒地位。而臺灣銀行雖然目前智能客服應答命中率为75%,但預計今年下半年將大幅提升至90%以上,展現出對數位化服務的堅定投入。
合庫銀行上半年智能客服使用人次約28萬,覆蓋率達98%,顯示其在數位化服務上的廣泛應用。兆豐銀行則在上半年智能文字客服累積使用人次逾33萬,年增長率達4.4%,透過分析客戶提問,不斷擴充問題庫,並優化語意辨識模型,有效提升應答準確度。
臺銀上半年智能客服使用量持續成長,應對表現穩定,力圖提供更精準的服務。合庫銀行上半年智能客服使用人次較去年同期成長18%,覆蓋率達98%,主要關注電子金融業務的詢問。土地銀行也指出,上半年智能客服使用人次穩定成長,顯示客戶對數位查詢服務的接受度提升。
兆豐銀行未來將優化智能文字客服功能,目標將每月使用人次提高至5.6萬,並維持高命中率。這將包括強化辨識度,新增新世代用語及同義字辨識,並優化繁簡體自動轉換與中英文混合語句解析。此外,還將優化留言系統和問題庫牌卡,提升資訊可視性和分類清晰度。
臺銀則計劃下半年擴充語音對話技術,讓客戶能夠根據需求選擇文字或語音對話與智能客服進行諮詢。預計將提升40%的服務量,並將應答命中率提升至90%以上。合庫銀行和土地銀行也將積極推動AI技術的應用,提升客服支援效能。
在AI浪潮的推動下,各大銀行不斷提升智能客服水平,不僅提高了服務效率,也為客戶帶來更便捷的體驗。未來,這些銀行將繼續關注AI技術的發展,為客戶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
兆豐銀統計,今年上半年智能文字客服累積使用人次逾33萬、年增 4.4%,主要藉由分析客戶提問,捕捉單詞含意,以擴充問題庫,並 優化語意辨識模型,有效提升應答命中率;臺銀上半年智能客服使用 量亦持續成長,在應答表現上穩定,命中率已達75%,力拚更精準解 決客戶問題,進而提升服務量。
合庫銀上半年智能客服使用人次約28萬,較去年同期成長18%,覆 蓋率達98%,詢問內容以電子金融業務為主。土地銀行也指出,上半 年智能客服使用人次穩定成長,觀察客戶對於數位查詢服務接受度提 高,系統能有效協助處理常見問題,提升整體服務效率。
未來在智能客服發展上,兆豐銀表示,下半年預計優化智能文字客 服功能,目標提高每月使用人次至5.6萬、維持高命中率逾96%以上 。首先強化辨識度,新增新世代用語及同義字辨識,並優化繁簡體自 動轉換與中英文混合語句解析;其次優化留言系統,提供更多元互動 選項,如返回主畫面、官網留言等;另優化問題庫牌卡,將常見問題 改以「牌卡」方式呈現,提升資訊可視性與分類清晰度,並透過超連 結導向申辦頁面或相應FAQ(常見問題),讓客戶能更快速找到所需 資訊。
臺銀下半年則將擴充語音對話技術,提供客戶依需求選擇以文字或 語音對話與智能客服諮詢,並提升智能客服系統語意解析能力,預期 將提升40%服務量,應答命中率將提升至90%以上。
因應AI浪潮,合庫銀指出,未來將密切關注生成式AI運用情形,長 期規劃提供生成式AI智能客服,優化客戶體驗,今年全年目標為使用 人次較去年成長約5.6萬;土銀提到,下半年將推動AI技術導入,強 化語意理解與應答品質,提升系統智慧化與客服支援效能。
隨著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台灣地區的氣候變化趨趨劇烈,極端天氣事件如颱風和暴雨的頻率和強度不斷上升。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的公股銀行開始重視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的重要性,並對淹水風險進行情境分析。
近日,台灣土地銀行發布了最新的2024年度TCFD報告書,對高淹水風險地區的營運據點和投資性不動產進行了詳細的評估。報告書預測,在2041年至2060年間的最極端情境下,土地銀行在台灣的高淹水風險地區共有34家分行,這些分行佔整體營業據點的22.82%。此外,自有不動產位於高淹水風險地區的帳面價值佔自有不動產總帳面價值的13.99%。
根據土地銀行的試算,由於強降雨導致的淹水可能造成的營業損失約為200萬元,這個數額僅占稅前盈餘的0.01%。而自有不動產在強降雨淹水下潛在的財務影響約為7,000萬元,占稅前盈餘的0.37%。
合庫銀行的分析結果也顯示,在最極端情境下,自有行舍營運據點位於高淹水風險區域的數量占比為24.84%,建物價值減損金額占比為57.59%。合庫銀行進一步量化淹水造成的潛在損失,並推估在2050年時,潛在營運損失金額最高為62.52萬元,對整體營運的影響程度有限。此外,合庫銀行還估計,近年來由於淹水造成的修繕成本,扣除保險理賠後的實際成本約為3.5萬元,每年投入的成本約為52.5萬元。
第一銀行對於國內自有和租賃資產的淹水可能造成的設備損失也進行了評估。報告指出,在2050年的極端情境下,全台灣北、中、南、東部共200個實體點的資產毀損修復成本總計達2,109萬元,其中南部資產毀損修復成本占比最高,達49.2%,北部則為35.3%。
臺灣銀行也發表了對未來氣候變遷的預測,指出若從2036年至2065年間,颱風、暴雨等極端天氣事件持續增加,將可能對臺銀的自有與租賃營運據點、投資性不動產造成風災、土石流、淹水等風險,進而導致財務損失或營運中斷。
面對不斷變化的氣候挑戰,台灣的公股銀行正積極採取多項措施,以應對极端降雨帶來的風險。其中,<台灣銀行>作為台灣金融界的領軍者,更是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五大因應策略,以確保金融服務的穩定性。
首先,<台灣銀行>強調定期辦理防災教育訓練及緊急應變處置演練,確保員工在面對颱風、淹水、停電、疫情等緊急事件時能迅速有效地應對。銀行在總行、區域中心及各營業單位均設立了緊急應變小組,分別負責相關任務,以降低損失。
為降低對實體營運據點的依賴,<台灣銀行>積極推動數位轉型,並將投保保險作為風險轉移的重要手段。保險內容涵蓋地震、颱風及洪水等,同時,行舍勘查報告書中也增列了淹水相關評估項目,從源頭避免選址於高淹水風險區域。
除了上述措施,土地銀行也展開了對實體風險的轉嫁策略,透過購買保險來轉嫁颱風及洪水等風險,並不定期調整營業單位據點的策略,以降低自然災害的影響。
臺灣銀行特別關注營運據點的風險,對自有房舍及營業據點進行詳細的風險評估,並在行舍選址、改建及修繕等過程中,將極端氣候變化考慮進去。對於淹水潛勢區的營業據點,銀行更是在出入口設置防水閘門,並備妥防洪沙包,同時各營業據點均設有不斷電系統及自設發電機,確保在緊急情況下仍能提供穩定的電源供應。
這些措施的實施,不僅顯示了台灣銀行對金融穩定性極高的承諾,也反映了金融機構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前瞻性和責任感。
金管會最新統計資料顯示,今年第二季台灣數位存款戶數達到2,648.97萬戶,季增率3.53%,年增率18.81%,兩者均創下新低。金管會在12日的說明中指出,這一成長趨緩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部分銀行行銷推廣活動減少,二是近年來數位存款開戶基期逐漸升高。
根據資料,截至今年6月底,平均每位年滿18歲的成年人有1.32個數位存款戶。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侯立洋表示,今年第二季的數位存款成長趨緩,主要是受到上述兩個因素的影響。
在數位存款帳戶數量方面,台新銀行的Ricard帳戶以448萬戶的數量位居第一,國泰世華銀以305.3萬戶緊追其後,位居第三的是純網銀LINE Bank,帳戶數達214.7萬戶。此外,永豐銀DAWHO和一銀iLEO分別以206.1萬戶和205.8萬戶位列第四和第五。
在帳戶數量達到「百萬俱樂部」的銀行中,除了上述提及的台新銀行、國泰世華銀和LINE Bank外,還有中信銀、玉山銀、北富銀、華南銀和彰銀。
從成長趨勢來看,季增率最高的前五名銀行分別是台中銀、華泰銀、凱基銀、星展銀和臺企銀,年增率最高的前五名則是台中銀、星展銀、凱基銀、永豐銀和臺銀。其中,台中銀的數位存款帳戶數量從去年第二季的104個增加到今年第二季的21,414個,成長速度達到204.9倍,顯示該行積極搶攻數位存款市場。
據土地銀行最新2024年度TCFD報告書,模擬在2041年∼2060年間最 極端情境下,位於高淹水風險地區的國內營業據點共有34家分行,占 整體營業據點比重22.82%,自有不動產位處高淹水風險地區的帳面 價值則占自有不動產總帳面價值的13.99%。
土銀試算,國內營業據點因強降雨淹水造成的營業損失約為200萬 元,僅占稅前盈餘的0.01%;自有不動產位於強降雨淹水下潛在的財 務影響約為7,000萬元,占稅前盈餘的0.37%。
合庫銀行分析結果顯示,在最極端情境下,自有行舍營運據點位於 高淹水風險區域的數量占比為24.84%,建物價值減損金額占比為57 .59%。進一步量化淹水所造成的潛在損失,推估2050年時,潛在營 運損失金額最高為62.52萬元,對整體營運影響程度有限。若以近年 因淹水造成的修繕成本扣除保險理賠後實際成本3.5萬元估算,每年 投入成本約為52.5萬元。
第一銀行就國內自有、租賃資產進行淹水可能造成的設備損失進行 評估,包含國內北、中、南、東部共200個實體點,於2050年極端情 境下,資產毀損修復成本加總共2,109萬元,當中又以南部資產毀損 修復成本占比49.2%最高,其次是北部35.3%。
臺灣銀行指出,若2036年∼2065年極端天氣事件如颱風、暴雨等增 加,可能使臺銀自有與租賃營運據點、投資性不動產遭受風災、土石 流、淹水等,造成財務損失或營運被迫中斷。
合庫銀行指出,目前內部對天然災害訂有相關應變措施要點,例如 針對颱風、淹水、停電、疫情等緊急事件制定緊急應變計畫,並於總 行、各區區域中心及各營業單位均有設立緊急應變小組,分派各小組 所負責的任務,以確保緊急事件發生時各項運作不停頓,將損失減少 到最低程度。
合庫銀全據點皆有投保商業火災綜合保險,保險內容包含地震、颱 風及洪水等,以適度轉移氣候實體風險,也在國內營業單位行舍勘查 報告書中增列近三年是否曾發生淹水情形的評估項目,以於覓址時避 開高淹水風險區域。此外,因應數位化趨勢,未來持續積極發展數位 轉型計畫,除了降低對實體營運據點依賴外,亦為未來業務發展機會 。
土地銀行表示,針對實體風險,在自有行舍與據點方面,已採用購 買保險含颱風及洪水險方式轉嫁風險及填補損失,並不定期擬訂營業 單位據點調整策略,就分行行舍續租或規劃遷址營運時,列入徵租房 地評估報告,以降低自然災害影響。
臺灣銀行為減緩極端降雨帶來的營運中斷風險,除了檢視自有房舍 及營業據點是否座落於高風險地區,並在行舍選址、改建及修繕等過 程中,將極端氣候變化納入評估,且興建行舍的建築計畫,將受電室 、發電機等設備設置於頂樓。另為防範營運據點因淹水造成財物損失 或營運中斷,臺銀位於淹水潛勢區的營業據點,於出入口建置防水閘 門,同時備妥防洪沙包,各營業據點並均有設置不斷電系統及自設發 電機,可適時提供緊急電源,強化金融營運韌性。
金管會銀行局副局長侯立洋指出,今年第二季季成長與年成長都有 趨緩現象,主因有二,一是部分銀行因為行銷推廣活動減少,導致數 位存款帳戶成長趨緩;二是因近年來整體數位存款帳戶的開戶數基數 提高,截至今年6月底,每千位成年人就有1,320個數位存款帳戶,相 當於每位成年人有1.32個數位存款帳戶,使成長率逐步趨緩。
若以第二季底的國銀數位存款帳戶數排名來看,由台新銀行的Ric hart帳戶數居冠,達448萬戶,其次為國泰世華銀的305.3萬戶,拿下 第三名的是純網銀LINE Bank(連線銀行),達214.7萬戶,第四、五 名分別為永豐銀DAWHO的206.1萬戶、一銀iLEO的205.8萬戶。
而帳戶數「百萬俱樂部」銀行另有五家,包含中信銀133.1萬戶、 玉山銀126.6萬戶、北富銀111.5萬戶、華南銀105.9萬戶及彰銀105. 4萬戶。
從趨勢上看,季增前五名是台中銀、華泰銀、凱基銀、星展銀和臺 企銀,分別是39.22%、19.05%、17.27%、13.85%和11.25%;年 增率最高前五名是台中銀、星展銀、凱基銀、滙豐銀及臺 銀,分別增加20490%、154%、106%、66%及45%,其中,台中銀 從去年第二季僅104個數位存款帳戶,截至今年第二季增加到2萬1,4 14個帳戶,成長速度達204.9倍,顯示開始搶攻數位存款戶市場。
台股現金股利發放旺季及購置不動產兩大因素,共同推動台灣銀行放款動能升溫。根據金管會最新統計,全台38家國銀在6月份的放款餘額達到43兆864億元,較5月份增加1,506億元。銀行局主秘張嘉魁分析,放款餘額的增長主要來自於企業購置不動產和週轉金的增加,這與6月份企業繳納營業所得稅及現金股利發放的高峰時期相關。
張嘉魁進一步解釋,若從放款用途來看,購置不動產和企業週轉金的增加分別達到612億元和827億元,較上月增加。不過,企業投資則連續兩個月呈現衰退,6月底放款餘額為9,216億元,主要因為企業投資還款增加,資金調度需求放緩,但對整體影響不大。
在放款對象方面,6月份國銀對個人的放款大增1,117億元,放款餘額達20兆8,916億元,為所有放款對象中增加最多。其次是民營企業放款增加607億元,放款餘額約19兆8,193億元。張嘉魁強調,個人放款增加主要是由於不動產貸款需求的上升。
從授信單位來看,國內總行與分行放款較上月增加2,049億元,但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放款減少412億元,整體海外分行放款減少65億元,大陸分行也減少了66億元。這些變動主要是因為企業在6月底季底進行帳目清算和還款,以及匯率波動所導致。
存款方面,5月底國銀含外銀子行和郵匯的存款餘額為59兆8,079億元,到了6月增加至60兆1,938億元。張嘉魁指出,這與放款增加的原因相似,企業為了繳納營業所得稅及發放現金股利,提前將資金存放在銀行戶頭。
今年6月底,國銀放款月增額前三大銀行分別為玉山銀行增加625億元、元大銀行增加444億元、台新銀行增加280億元;存款月增額前三大銀行則為國泰世華銀行增加1,012億元、玉山銀行增加867億元、富邦銀行增加559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放款增額最多的前三大銀行為中信銀行增加3,892億元、臺灣銀行增加3,046億元、國泰世華銀行增加2,776億元;存款方面年增最多的則是國泰世華銀行增加5,299億元、合庫銀行增加3,514億元、富邦銀行增加2,529億元。
截至今年6月底,國銀備抵呆帳占逾期放款之覆蓋率為878.56%,較上月底增加17.14個百分點,整體備抵呆帳提列情形仍屬穩健。金管會表示,將持續督促銀行提升資產品質及健全財務結構。
張嘉魁表示,6月放款餘額增加原因,若從用途別來看,主要是購 置不動產、企業週轉金,因6月是繳納營業所得稅,且是現金股利發 放的熱門時間點,導致企業資金需求提升,帶動放款成長,兩者分別 較上月增加612億元、827億元;而企業投資連二月衰退,6月底放款 餘額來到9,216億元,則是因企業投資還款增加,資金調度需求放緩 ,但6月僅較上月衰退61億元,整體影響不大。
若從放款對象別觀察,6月國銀對個人放款大增1,117億元為最多, 放款餘額為20兆8,916億元,其次是民營企業放款增加607億元,放款 餘額約19兆8,193億元。張嘉魁指出,個人放款增加是以不動產貸款 需求為主。
從授信單位來看,國內總行與分行放款較上月增加2,049億元,但 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放款較上月減少412億元、整體海外分行放 款減少65億元、大陸分行也減少66億元,張嘉魁說明,主因是企業於 6月底季底做帳而有還款,另一部分則是因匯率波動所致。
存款方面,5月底國銀含外銀子行和郵匯的存款餘額為59兆8,079億 元,到了6月增加至60兆1,938億元,張嘉魁說明,主因與放款增加理 由相似,6月因企業為了繳納營業所得稅,及發放現金股利,因此企 業會提前將一些資金存放在銀行戶頭,導致整體國銀的存款餘額較上 月增長。
截至今年6月底,國銀放款月增額前三大銀行依序為玉山銀增加62 5億元、元大銀444億元、台新銀280億元;存款月增額前三大銀行為 國泰世華銀1,012億元、玉山銀867億元、富邦銀559億元。若與去年 同期相比,放款增額最多的前三大銀行為中信銀增加3,892億元、臺 銀3,046億元、國泰世華銀2,776億元;存款方面年增最多則是國泰世 華銀5,299億元、合庫銀3,514億元、富邦銀2,529億元。
今年6月底國銀備抵呆帳占逾期放款之覆蓋率為878.56%,較上月 底增加17.14個百分點,整體備抵呆帳提列情形仍屬穩健。金管會表 示將持續督促銀行提升資產品質及健全財務結構。
2025年上半年,國內金融市場展現強勁的發債動能,雖然市場震盪和資金流向的變化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但公股銀行仍積極搶抓機會,發行金融債以確保資金來源穩定。其中,土地銀行(以下簡稱「土銀」)上半年的金融債發行額達到186億元,輸出入銀行則發行了93億元,兩家銀行分別以高額發行金額領先於其他金融機構。
根據櫃買中心統計,今年上半年整體金融債發行金額超過900億元,土銀以186億元的發行金額位居第一,中信銀行以180.5億元位居第二,輸銀的93億元則排名第三。接下來,排名第四的是華豐銀行,發行金額為88億元,台北富邦銀行以85.9億元排名第五。
在公股銀行中,除了土銀和輸銀之外,兆豐銀行、第一銀行、合庫銀行以及彰化銀行等也紛紛在上半年發行金融債。其中,兆豐銀行和第一銀行的發行金額各為15億元,合庫銀行發行11億元,彰化銀行則發行10億元。
公股銀行的主管們指出,受到美國總統川普對等關稅政策的影响,今年金融市场動盪不斷,銀行透過發行金融債,不僅確保資金來源穩定,同時也強化了資本結構。土銀表示,今年上半年發行了無擔保主順位金融債券共計186億元,資金主要用於滿足中長期放款需求。
此外,公股銀行也積極發行永續債券,合庫銀行上半年發行了1檔台幣債,為綠色債券;兆豐銀行上半年累計發行了6檔債券,均為永續發展債券。而臺灣銀行則明確表示,今年度暫無發債計畫,將根據後續資金需求和市場情況進行滾動調整。
隨著金融市場波動加劇,觀察到上半年投資人紛紛將部分資金從美元資產回流至新台幣,金融機構發債也以新台幣為主。然而,仍有部分銀行發行外幣債,例如合庫銀行今年以來便發行了1檔無擔保一般順位結構型金融債券,金額為2,655萬美元,用於支應中長期外幣業務。
在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台灣的公股銀行不斷加強對永續債券的發行力度。根據最新統計數據,截至2025年6月底,合庫銀行累計發行的永續債券金額已突破百億元大關,兆豐銀行則達到80億元,土地銀行則為45億元。這些債券的範圍涵蓋了綠色債券、社會責任債券以及可持續發展債券等多種類型。
為了落實ESG理念,台灣的公股銀行均設定每年至少發行1檔永續債券的目標。這些銀行積極配合淨零轉型政策,將發行的永續債券資金全數用於支持符合绿色投資及社會效益投資計畫項目的放款。行庫主管表示,目前多選擇申請資金用途較多元的可持續發展債券,因為其適用範圍較廣。
合庫銀行截至今年6月底,已累計發行7檔永續債,總金額達101億元,其中綠色債券2檔、社會責任債券2檔,以及可持續發展債券3檔。最近一次的發行是在今年6月26日,發行的為綠色債券。
兆豐銀行在2025年上半年,累計發行永續發展債券共6檔,總發行金額為80億元,包括綠色債券40億元、社會責任債券10億元,以及可持續發展債券30億元。兆豐銀行最近一次的發行也是在6月,發行的為1檔綠色債券,金額為15億元。
土地銀行截至今年6月底,共發行4檔永續發展債券,全部為可持續發展債券,總金額45億元。其中,30億元用於數千戶的社會住宅興辦計畫,15億元用於再生能源、能源科技及各項社會效益投資計畫。此外,土地銀行在7月29日發行了第五檔可持續發展債券,額度為10億元,目前流通在外規模攀升至55億元。
臺銀方面,目前已發行3檔永續債券,分別為1檔綠色債券和2檔可持續發展債券,累計發行金額為3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