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法人指出,川普自上個月命令美國商務部調查銅的進口,挑動起市 場敏感神經認為這將是對銅進口徵收25%關稅的前兆,引發了供應鏈 的恐慌性反應與提前拉貨,導致銅價不斷上漲,且美國產業趕在關稅 前購入,使大量銅被運往美國,進一步減少全球其他地區的銅供應需 求,銅概念股也跟著持續「股漲」。
據統計,盤面上的銅漲概念股包括華新、大亞、第一銅、宏泰、中 電、台燿、華電、期街口道瓊銅、合機、聯茂等15檔,股價紛紛上揚 並全數獲得法人買超青睞,其中,大亞、第一銅二檔逆勢衝出近半根 停板,與台股盤跌的氛圍大相逕庭。
法人分析,面對銅價波動幅度大,多數線材廠均有一∼二個月的銅 材料庫存準備,且國際銅價持續走揚,線材廠也會跟著調漲報價,市 場看好調價後有望將實質業績反映在營收獲利上,成為盤勢表現不佳 時吸引資金進駐的標的;此外,受惠台電強韌電網計畫持續進行,大 亞、華新、合機等電纜廠持續具題材利多。
大亞2月營收24.23億元,月增13.2%、年增23.9%,今年累計前二 月營收45.63億元、年增6.42%,為同期歷史新高;華新2月營收154 .31億元,年增30.88%、月增9.39%,今年累計前二月營收295.38億 元、年增16.57%,兩檔電纜指標股均呈現雙增格局。
去年花蓮大地震造成大量發電機跳機,導致後續電力供應的緊澀。 1999年729大地震,921大停電事故中,造成大量發電機嚴重損壞及跳 脫,台電公司雖亟力搶修,復電偏長,主要係由於全黑啟動輔助性服 務之發電容量不足。當整個電力系統無法在全黑狀態下迅速恢復供電 ,跨國電力的相互支援,或可適時彌補日益頻繁的天災破壞下的電網 復原能力,加強電網供電韌性。
跨國電力傳輸已是發展趨勢,近年來因應淨零需求,相互調度的跨 境海底電纜已是慣用的解決方案。
愛爾蘭EirGrid輸電公司為了實現未來最大系統之非同步電源(再 生能源)占比為75%,除了致力於解決再生能源所引發的問題外,對 於跨國的海底電纜互聯線興建也不遺餘力,以解決再生能源風力發電 過剩問題,將再生能源輸到歐盟國家,對電力系統供電穩定及電價降 低都有極大貢獻,為一舉多得的工程。
歐盟相信「任何國家都不應被認為是一個孤島」,「大海互聯(G reat Sea Interconnector)」計畫擬利用高壓直流(HVDC)海底電 纜,將臨海及海島國家孤島的電力系統與歐陸電力系統連接在一起, 從事電力市場交易與電力融通。歐洲電網運轉單位(ENTSO-E)對「 大海互聯」計畫成本效益評估顯示,每年為社會和經濟福利做出5.8 億至11.2億歐元的貢獻。
台菲海底電纜的概念非憑空想像,2020年美國與巴西學者共同在《 可再生與可持續能源評論》期刊發表的文章中就提出,可效法日本2 011年提出的亞太電力網(AsiaPacific Power Grid)的構想,探討 日本、台灣和菲律賓之間地理環境,架設HVDC海底電纜的可行性。
國內台大等研究單位已對台灣與菲律賓附近海域有研究,未來可借 鏡國際作法,擬定最佳可行鋪設路線,加以評估,並持續與菲律賓政 府進行雙邊對話,尋求合適再生能源開發地區。
菲律賓正大力發展再生能源,對於外商投資再生能源給予優渥補助 ,因此吸引許多各國廠商投入。菲律賓綠電輸台的想法在技術上應可 行,然海底電纜的建置費用需要精密的成本分析,會因為輸送距離、 海底深度、海下地形變化而有所差異。且需考量設置的時間、經濟規 模、運轉成本、商業模式與投資報酬率。
除此之外,更應從能源安全、淨零碳排綠電運用、兩國電網運轉穩 定度及電力品質的影響做考量。
這些因素在「台菲電力合作評估報告」尚未詳細探討.若評估跨國 電力傳輸可行,則應建立誘因吸引國際基金及RE100會員參與投資, 藉由同盟國間彼此提供的備援電能及供電調度資源,可強化各國能源 及電網安全。
台灣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能源挑戰,根據預測,到了2050年,全國的用電量將大幅成長至5000億度。然而,根據中研院院長廖俊智的推估,即使用現有的技術,再生能源的發電上限也只能達到1000億度,這意味著我們仍需尋找其他補充能源來滿足未來的需求。
在《2025國鼎論壇》的演講中,廖俊智強調,我們必須從三個關鍵要項來考量解決方案:首先,如何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結構中的比例;其次,如何解決穩定供電的問題;最後,如何減少碳排放,同時兼顧經濟與環境的考慮。
目前,台灣的發電量約為2800億度電,其中燃煤發電約占1200億度,佔據最大比例。而天然氣發電約1100億度,核能則約178億度,但核二、核三將會在不久的將來除役。再生能源的發電量目前約為269億度,約占整體發電量的10%。由於能源安全的考量,廖俊智建議我們應該避免對單一能源的依賴,並考慮引入核能和氫能等多元能源,以分散風險。
此外,經濟部長郭智輝也指出,台電的財務狀況並非單純的虧損,而是在電價凍結期間累積的負債。政府希望獲得更好的補償。台灣經濟研究院長張建一則表示,經濟部已經努力爭取撥補台電千億元,但由於台電的負債比率非常高,這對股東和公司治理都是不正常的,因此還是需要將虧損反映到電價上,以減少台電的虧損。
張建一還提到,在立法院預算過關的困難情況下,台電基於公司營運的調整,必然會進行電價調整。央行已經預期,由於這個原因,今年的CPI通膨率將會超過2%。台經院也進行了相關估算。然而,這是供給面造成的問題,並非民生消費物價的惡性上漲,也不是由於景氣過熱所引起的。主計總處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為3.14%,這個成長率還是高於物價波動的。
昨日,中興電(股票代碼:1513)於法說會上披露了公司近期及未來的發展策略。公司透露,目前在手訂單金額達393億元,並在3月份成功簽下了35億元的新訂單。隨著兩廠改建及增建工程的完成,中興電預計今年產能將提升達兩成。
在產品市場布局上,中興電將主力產品GIS(地理資訊系統)的國際市場開發聚焦於日本,並將美國作為次選擇地。公司將利用短交期的優勢,積極爭取進入半導體晶圓廠的供應鏈,預計最快三年後開始為公司營收帶來貢獻。
對於今年的營運概況,中興電強調,重電業將受惠於台電的強韌電網計畫以及能源開發計畫。該計畫預計從2025年到2035年將投資7,889億元,為相關產業帶來龐大的商機。此外,水力抽蓄發電設備和離島發電也將成為公司爭取的重點訂單之一。中興電在蘭嶼、綠島等離島的發電機組將在今年完工,未來還有36部機組待汰舊。
除了上述業務外,中興電的其他事業單位也將同步成長。隨著國際大廠在台設置電子數據機房及AI研發中心,發電機及空調業務預計今年可成長15%。其中,公司與工研院共同完成的磁浮離心式冰水主機商品化,其節能效率高達30%至40%,將成為公司市場推動的主力產品,並有望隨國家隊銷售至東南亞地區。
嘟嘟房事業部門也預計持續成長,去年營收達33.76億元,年增長16.8%。今年預計營收可達36億元,並逐步從中興電工中分離,預計2027年上櫃。
整體而言,中興電今年預期將實現雙位數成長,海外營收占比也將有望年增長20%。在GIS海外市場布局方面,公司首站選擇日本,並計劃切入當地的電能市場。美國市場則是隨著半導體晶圓大廠赴美擴大投資,中興電GIS產品將有機會進入半導體公司供應鏈。
在產能方面,中興電已完成嘉義廠的廠房改建,預計4月可通過自動化焊接與AI報價系統提升生產效率。林口廠的倉庫擴建也已完工,產線順暢度提升。公司預計今年產能可提升20%,明年則將透過自動化與AI技術提升產能,預計再提升15%至20%。
這次電價調漲,是賴政府的第二次,最大的特色就是「集中鎖定在民生電價」,和最近四次調漲都集中在產業用電,形成強烈對比。而民生用電中,用電較少的調幅超過用電較多的,對弱勢民眾造成重大衝擊。民生用電的調幅,超過用電較大的產業用電,雖然經濟部著重於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但出口產業多為用電大戶,微調產業用電有違「提升能源效率」、「使用者付費」原則,更引發「內銷補貼外銷」的質疑。經濟部有必要說清楚講明白。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表示,台電的電價「沒有合理反映」才有虧損,因為現在和疫情前五年燃料均價相比,漲幅仍達六成,而平均電價只反映燃料成本的四成,尤其是民生330度以下的單價低於20年前。因此希望透過調漲電費來達成「電價結構合理化」。
上述「電價沒有合理反映,才有台電虧損」的說法,只強調「收入面未十足反映成本」,迴避「燃料價格自2023年起已普遍降低,為何購發電成本仍然增加」的問題,顯屬倒果為因,避重就輕。再細究台電歷年的盈虧資料,更發現上述說法是選擇性的不當對比。
例如,油價2011年漲破100美元╱桶後,到2014年的四年期間都在此高檔徘徊,比去(2024)年的均價(81美元╱桶)貴了25%,但台電那四年的虧損反而比現在少,盈餘比現在多,尤其燃料價格比現在貴的2014年,台電還能轉虧為盈。
2015年燃料價格普降之後,馬政府在2015、2016年還調降電費三次,降幅高達18%。主要原因是,那時「所有的核電廠都在營運,而且占比高達18%以上」,低成本、高占比的核電,顯著地降低了煤、油、氣等價格飆漲的衝擊。
經濟部所謂的燃料價格仍高,不足以解釋為何台電發生虧損。現在燃料價格處於相對低檔,政府前幾年撥補了台電3,000億元,電費還調漲了四次、漲幅高達56%,台電仍然發生鉅額虧損,最大的關鍵因素,就是核電廠自2018年底起開始除役,造成台電發電成本的明顯增加。
也難怪,美國在台協會處長谷立言建議,台灣應放眼全世界,看到美、日都在增加使用核電。賴政府首先應當為非核政策造成台電虧損,負起政治責任,趕快讓核二、三廠延役,而非甩鍋給在野黨不繼續撥補台電。
造成台電虧損的另一關鍵因素,就是綠電成本遠超過合理的國際價位。台電買的綠電中,離岸風電因國產化政策任務,導致台電付給外國開發商的躉購費率,比競標機制(免綁國產化)所揭露的合理價格,每度就貴了3.3元,以致台電每年增加450億的購電成本,20年就多花了9,100億,等於民生大眾必須為風電國產化而多繳電費。經濟部需要思考,如何爭取國產化的受益者,增加一些回饋,以減輕調漲電費的衝擊,否則再多撥補都抵銷不了綠電偏高的成本。
至於太陽光電,經濟部長郭智輝拋出菲律賓種太陽光電,並以海纜輸台的構想後,經濟部的研究報告指出菲律賓光電每度2∼3元,透露國內光電價格高達4.22元╱度,嚴重高過於國際價格的不合理,也讓人聯想到為何這幾年屢屢發生光電相關的種種貪腐及利益輸送弊端。
賴政府應該與光電業者協商,合理調降光電售價,從源頭減輕民眾負擔,才是正辦。
總之,就像健保面臨虧損,衛福部必須先檢討成本面的節流,才敢對民眾提高保費一樣,台電虧損顯然來自於政府能源政策的謬誤,納稅人無需承擔撥補的責任,又何辜要承擔漲電價的苦果。賴政府部應徹底檢討能源政策,降低台電的發購電成本至合理水準之後,才有資格調漲電費。
此外,中興電主力產品GIS國際市場開發會以日本為優先、美國次之,並透過短交期的優勢,有望打進半導體晶圓廠供應鏈,最快三年後開始貢獻營收。
針對今年營運概況,中興電指出,重電業除了受惠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外,還有台電能源開發計畫,2025年到2035年預計有7,889億元,將帶來的龐大的商機,另,水力抽蓄發電設備和離島發電也會是爭取的重點訂單之一,其中中興電在蘭嶼、綠島等離島發電機組將在今年完工,未來尚有36部機組待汰舊。
此外,其他各事業單位亦可同步成長,受惠於國際大廠於台設置電子數據機房及AI研發中心增加,發電機既空調業務業務預期今年可成長15%,其中同步工研院完成磁浮離心式冰水主機商品化,節能效率高達30%~40%,成為公司推動市場主力產品,今年有望隨國家隊銷售東南亞。
嘟嘟房事業也可持續成長,去年營收33.76億元,年增16.8%,今年預期營收可達36億元,並逐步從中興電工切開,預計2027年上櫃。整體而言,今年預期可有雙位數成長,海外營收占比亦有望年增20%。
GIS海外市場布局上,中興電指出,首站布局以日本為主,並計劃切入當地的電能市場,相關作業進行中,美國市場則是半導體晶圓大廠赴美擴大投資,而中興電GIS產品是可以跨入半導體公司,有機會隨著半導體廠出貨至海外。
產能方面,中興電指出,嘉義廠已經完成廠房改建,預估4月可自動化焊接與AI報價系統提升生產效率,拿到使照,林口廠也完成1,880坪倉庫擴建,產線順暢度有所提升,預估今年產能可提升20%。明年則不再投資興建廠房,但會透過自動化焊接與AI報價系統提升生產效率,產能可再提升15%至20%。
廖俊智25日在《2025國鼎論壇》演講中指出,台灣目前發電量約2 ,800億度電,其中燃煤約1,200億度、占比最高,天然氣約1,100億度 ,核能約178億度,但核二、核三即將除役;至於再生能源目前約26 9億度、約占10%。基於能源安全,他認為,應避免單一能源依賴, 分散風險,考量核能與氫能的應用;再加上經濟考量:發展低碳能源 同時,確保電價合理,避免影響產業競爭力。
目前全國用電掌控在台電手上,台電財務卻特別脆弱。經濟部長郭 智輝也在同一場合表示,台電的財務狀況非單純虧損,而是在電價凍 漲期間累積的負債,政府仍希望獲得較好的補償。台灣經濟研究院長 張建一則指出,經濟部已很努力爭取撥補台電千億,考量台電負債比 很高,對股東、公司治理都不正常,因此還是要將虧損反映到電價, 讓台電的虧損可以少一點。
張建一指出,在立法院預算難過關的情況下,台電基於公司營運調 整電價是必然作法,央行已預期因此今年CPI通膨率將會破2%,台經 院估算亦是如此,但這是供給面造成,不是民生消費物價惡性上漲, 也不是景氣過熱導致,主計總處估今年經濟成長率為3.14%,經濟成 長率還是高於物價波動。
台灣電力公司面臨著嚴峻的財務挑戰,近期將進行電價調整的討論。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的質詢會議上,經濟部長郭智輝強調,由他主持的內部會議中並未討論6%的電價調整方案,並強調電價決議權屬於電價審議委員會。郭智輝也表達了經濟部對於立法院能夠同意撥補台電的期待,認為這對於台電的財務狀況將有極大的幫助。
立法院經委會於24日對《電業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進行審查,多位立委關注到電價議題。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吳東亮在會議上指出,企業對於充裕、穩定、多元且價格合理的電源有著迫切的需求。然而,由於台電目前處於嚴重虧損的狀態,若無政府支持,台電可能早已關閉。吳東亮強調,電價調整將對民生造成影響,形成一個兩難的局面。
經濟部透露,目前已召開四個場次的工作小組會議,對台電的財務狀況、燃料成本、購電支出、輸配電支出及營業費用等成本資料進行詳細討論。但正式的電價費率審議委員會尚未召開,4月的電價調整方案仍需電價審議會综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後決定。
在燃料成本方面,俄烏戰爭導致燃料價格飆漲,雖然近期國際燃料價格有所回穩,但與疫情前五年均價相比,仍處於高價位。經濟部預估,2025年煤價將在120至130美元之間,氣價則為新台幣15.4元,均高於2016至2020年的均價。
台電的虧損主要來自於2022至2024年受全球地緣政治影響,國際燃料價格上漲。為照顧民生與穩定物價,台電吸收了部分國際燃料成本漲勢,近三年吸收成本達6,000億元。由於這部分成本未足額反映在電價中,導致2024年累計虧損達到4,229億元。
台灣電力公司(台電)近期面臨的財務壓力不斷加劇,由於長期吸收民生電價成本,導致電賣得愈多,虧損愈大。根據最新數據,截至去年底,台電累積虧損金額已經達到新台幣4,229億元,情況堪憂。
為了解決這一困境,台電內部正在推動三套劇本,並希望能在3月28日即將舉行的電價費率審議會中找到突破口。這三套劇本分別是:第一套劇本為平均漲幅6%,主要影響民生和小商家,估計將影響約1,450萬戶;第二套劇本則將漲幅壓低在6%以下,以減緩通膨影響;第三套劇本則採取觀望策略,待撥補預算明朗後再作決定。
面對民生用電調漲的問題,經濟部長郭智輝也出面穩定民心,他表示,目前正爭取立法院同意撥補預算,若獲得同意,將對台電財務帶來極大利好,減少借款金額和利息支出。
在這一背景下,電力供應概念股的股價不斷攀升,其中安集股價一舉攻上漲停板,元晶、中興電等公司也表現亮眼,漲幅均超過1%。然而,台灣四大光電業者如雲豹能源、泓德能源、寶晶能源及正崴集團旗下森崴能源則受到台電虧損影響,股價表現不佳,跌幅達到3.96%至2.49%不等。
國家住都中心昨日宣布,今年第3季將推出五大公辦都更案,總投資金額高達195億元,創下歷年新高。董事長花敬群表示,未來四年內,除了台北市的都更案外,還將逐步推展至高雄、新竹縣市、花蓮縣等地。
在昨日舉行的「2025公辦都市更新招商發布會」上,國家住都中心聚焦於台北市的都更招商計畫,計畫將沿台北捷運南京復興站、市政府站、後山埤站等核心區域推出五件公辦都更招商案,總基地面積達6,688坪,整合229位私地主參與,創下歷年之最。
這五大都更案中,第一案為台電後山埤案,基地面積約1,867坪,投資金額約68億元,與台電公司合作,導入智慧綠能與低碳設計,打造永續城市示範區。第二案信義雅祥案位於信義計畫區,基地面積約929坪,投資金額約29億元,私有地主占比七成左右。第三案中正永昌案基地面積約932坪,投資金額約20億元,已取得超過八成私有地主參與。第四案中山長春案基地約1,756坪,投資金額約47億元,透過「整合達人計畫」取得100%公有土地參與。第五案南京龍江案基地約1,203坪,投資金額約31億元。
除了台北市的公辦都更案外,外界也關注到高雄市的都更推動情形。國家住都中心表示,南部辦公室已於去年底成立,預計明年將有兩案招商,對於南部特殊區位和市場特性,招商模式可能會有所調整。
花敬群強調,開發商競爭日益激烈,上市櫃建商將採取多軌並行策略。國家住都中心除了協調國有土地整合外,還需面對台北市及其他國營事業的競爭,特別是地理位置優越的基地,台電、中油等國營事業往往會選擇自行開發。
花敬群還透露,目前中心手中有46個案子,已陸續推出,整合中的有27案,包括高雄市、新竹縣市及花蓮縣災後重建都將推出新案,預計未來四年內逐步推進。
電價審議會即將召開,4月電價是否調漲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近日,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吳東亮在公亮講座上強調,台灣工商業界普遍期望能夠擁有充裕、穩定、多元且價格合理的供電環境。他呼籲朝野兩黨就台電預算及電價調漲議題加緊磋商,尋求共識。
吳東亮指出,若核能發電能夠向前邁進,將有助於降低電費成本、確保供電供給的穩定性,從而讓民眾更加安心。在半導體、電子製造等領域,台灣在全球佔據領先地位,面對AI商機的同時,也必須直面AI帶來的挑戰。由於AI發展需要龐大的電力支持,台灣必須思考如何確保足夠、多元、穩定、價格合理的能源供應,以維持供應鏈的競爭優勢,並實現人工智慧島的目標。
吳東亮在會前接受採訪時提到,電價調漲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必須從整體環境來看待。工商企業界都希望台灣能夠擁有充裕穩定、多元且價格合理的供電環境,這對於民生穩定和企業的穩定成長都至關重要。近年來,由於成本因素,電價漲幅較快,而台電本身也面臨虧損的問題。若沒有政府的支持,台電可能早已面臨倒閉的危機。
對於立法院討論的台電增加預算以提供補貼的議題,吳東亮認為這將增加電價上漲的風險。他比較了台灣的工業用電價格與南韓相當,而民生用電則較為便宜。然而,若調漲民生用電價格,將對民眾生活造成影響,因此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吳東亮呼籲朝野兩黨達成共識,共同尋求解決之道。
台灣電力公司近期財務壓力重,引發社會關注。經濟部長郭智輝昨日(24日)立法院會中再次強調,積極爭取撥補台電1,000億元預算,以緩解其財務困境。雖然郭智輝對於電價調漲的具體情況未明確表示態度,但強調將由電價審議會做出最終決定。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昨日對《電業法》修法進行審查,按照行政院版本初審通過,其中重點包含台電不分家以及開放再生能源售電業進行同業交易。立委們在質詢時,聚焦於電價調漲問題。有傳聞稱此次電價將全面調漲,平均漲幅達6%,並有三種可能走向:一是直接調漲6%,二是考慮通膨情況壓低漲幅,三是待撥補情況明朗後再作決定。然而,郭智輝在會中明確表示,他所主持的會議並未討論過6%的調漲方案。 郭智輝對於撥補台電預算遭立法院否決表示難過,並強調爭取撥補的目的在於降低台電的舉債缺口。他指出,過去政府對台電的撥補金額達3,000多億元,但實際上台電的凍漲金額已達6,000億元。 經濟部昨日透露,已召開四場工作小組會議,對台電的財務狀況進行詳細討論。電價審議會將在評估時考慮電價成本對民生的影響,進行慎重評估。
近期,台灣物價情勢受到眾多關注,尤其是電價與水價的調整對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影響。根據主計總處主計長陳淑姿的說明,目前預估今年CPI年增率為1.94%,但這個數字尚未考慮水電價的調整。陳淑姿強調,如果電價調漲,主計總處將上修CPI預測,預計可能會超過2%。
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的業務報告中,陳淑姿對於立委們關切的電價調整問題作出回應。她提到,先前主計總處已經將今年CPI年增率上修至1.94%,但並未將電價調整的因素纳入評估。陳淑姿指出,由於電價尚未確定是否調漲,因此台電的價格調整尚未被考慮在先前的CPI評估中。
國民黨立委李彥秀在質詢時提到,台灣CPI年增率自2022年起已連續三年超過2%的警戒線,民眾對於通膨的感受非常深刻。他關心主計總處是否已將美國關稅影響及水電價可能上漲等因素納入評估。陳淑姿回答,目前電價尚未決定是否調漲,因此還未對水電價上漲後的通膨影響進行預估。
陳淑姿對於今年薪資是否能夠追上通膨表示有信心,並預計今年仍能維持正成長。此外,行政院將召開穩定物價小組會議,討論關鍵原物料稅負減徵措施的退場機率。陳淑姿表示,她未參與此次會議,但評估措施將持續維持,並將根據現況進行檢討。
總結來說,台灣物價情勢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電價的調整對CPI的影響尤為關鍵。在未來的時間裡,物價指標的變化將受到緊密的關注,並且將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
國家住都中心昨日舉行「2025公辦都市更新招商發布會」,此次招商計畫聚焦台北市核心區域,將沿台北捷運南京復興站、市政府站、後山埤站等推出五件公辦都更招商案,總基地面積約6,688坪,共整合229位私地主參與,創歷年最多。
第一案是台電後山埤案,基地面積約1,867坪,投資金額約68億元,與台電公司合作,導入智慧綠能與低碳設計,打造永續城市示範區;第二案信義雅祥案位於信義計畫區,基地面積約929坪,投資金額約29億元,私有地主占比七成左右。第三案中正永昌案基地面積約932坪,投資金額約20億元,透過積極溝通與協商,已取得超過八成私有地主參與;第四案是中山長春案,基地約1,756坪,投資金額約47億元,透過「整合達人計畫」順利取得100%公有土地參與;第五案為南京龍江案,基地約1,203坪,投資金額約31億元。
除此次聚焦北市公辦都更案外,外界也關注高雄公辦都更推動情形,國家住都中心表示,南部辦公室去年底成立,預計明年會有兩案招商,目前都還在努力階段,對於南部特殊區位和市場特性,招商模式可能會調整,不會直接將台北模式套用在南台灣。
花敬群坦言,開發商競爭愈加激烈,尤其對於上市櫃建商而言,多軌並行策略將成未來常態,中心除協調國有土地整合外,還需面對台北市及其他國營事業競爭,尤其一些地理位置較為優越的基地,台電、中油等國營事業往往會選擇自行開發。
至於未來中央還有哪些案件正在醞釀,花敬群透露,目前中心手中有46個案子,已陸續推出,整合中的有27案,包括高雄市、新竹縣市及花蓮縣災後重建都會推出新案,預計未來四年內就要逐步推進。
他也提出,若核電有機會往前跨一步,相信電費成本、供給及安定將能讓大家更安心。
工商協進會昨日舉辦公亮講座,吳東亮致詞表示,台灣在半導體、電子製造等領域位居全球領先地位,在掌握 AI商機同時也須正視AI所帶來的挑戰。AI發展需龐大電力支持,台灣應思考如何確保足夠、多元、穩定、價格合理的能源供應環境,以利維持供應鏈競爭優勢, 實現人工智慧島目標。
吳東亮會前受訪指出,電價調漲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談電價應從整體環境來看,工商企業界都希望台灣能有充裕穩定、多元且價格穩定的供電環境。這不僅有助於民生穩定,也能讓企業能安定成長。近幾年因成本關係,電價漲很快,另一方面台電本身面臨虧損,站在經營公司立場,若沒有政府支持,台電早就倒閉。
吳東亮表示,最近立法院討論台電增加預算提供補貼的議題,造成電價上漲的風險增加,他比較台灣的工業用電價格目前是與南韓相當,民生用電則較為便宜,但若是調漲民生用電價格,將影響民眾生活,因此絕對是兩難問題,呼籲朝野仍要達成共識,一起往前走。
立院經濟委員會昨日審查《電業法》修法,照政院版本初審通過,修法重點包含台電不分家、開放再生能源售電業同業彼此交易等。
立委質詢聚焦電價調漲,外傳此次電價將全面調漲,平均漲幅6%,並有三劇本走向,包含漲足6%、考量通膨壓低漲幅、待撥補明朗後再決定,但郭智輝昨日並未鬆口,僅表示「我主持的會議沒有6%的討論。」
郭智輝表示,對於撥補台電預算遭否決感到難過,爭取撥補是希望台電舉債缺口可以下降,過去撥補台電約3,000多億,但事實上台電凍漲金額是6,000億元。
經濟部昨日表示,目前已召開四場工作小組會議,針對台電財務詳盡討論,電價審議會將考量電價成本對民生影響,審慎評估。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昨日邀請陳淑姿業務報告並備詢,許多立委在會中關切,電價審議委員會召開在即,對於今年物價有多大影響?先前主計總處已上修今年CPI年增率至1.94%,立委關注是否已將電價調整因素納入評估?陳淑姿表示,前次預測尚未考量水、電價調漲,若電價調整的話,會上修CPI預測,可能會超過2%。
國民黨立委李彥秀質詢指出,根據主計總處統計,台灣CPI年增率自2022年起已連三年超過2%警戒線,民眾對通膨感受相當深刻,主計總處是否有將美國關稅影響及水價、電價可能上漲等因素納入評估?如果沒有,那是否有預估水電漲價後通膨會上漲多少。
對此陳淑姿表示,電價尚未決定要漲,台電漲價部分尚未納入先前CPI評估,假設電費有所調整,今年CPI應該會上修,不過電價是否調整仍待電價審議委員會定案。
隨後,國民黨立委葉元之質詢也關注今年通膨變化,陳淑姿明確回應,假設台電確定要調整電價,CPI年增率可能會超過2%。
另外李彥秀關注,今年通膨情勢加溫,經濟成長率仍有諸多未知數,今年勞工經常性薪資還可能戰勝通膨嗎?陳淑姿表示「有信心」,今年仍能維持正成長。
此外行政院今日將召開穩定物價小組會議,關鍵原物料稅負減徵措施原本實施至3月底,國民黨立委林德福關注,此次減徵措施退場機率大不大?
陳淑姿表示,並未參與穩定物價小組會議,但評估應會維持關鍵原物料稅負減徵措施,持續檢討現況,目前國際情勢尚未明朗,物價指標當中房租、外食等費用偏高,但其他項目穩定,國際油價也算在低檔。
和2023年相比,2024國內住宅市場的交易價、量齊揚。在全國建物買賣移轉棟數方面,2024年的35.1萬棟較2023年增加14.2%。在房價方面,以預售屋為例,2024年房價較2023年平均上漲10.6%;其中以台北市上漲1.5%為最低,而其餘五都及新竹縣市的漲幅都超過16%,新北市甚至上漲36.5%。
不過,2024年的住宅房價上漲集中在前三季。在9月央行實施第七波打房措施後,住宅市場在第4季的交易價、量皆萎縮。以六都及新竹縣市的預售屋市場為例,交易量的季縮幅度都超過40%。至於交易價格,除新北市季增0.8%外,其餘各都會區皆季減,而其中桃園市及新竹縣市的季減幅度皆超過7%。再觀察各都會行政區的第4季成屋價格,則以和台積電投資設廠相關地區的跌幅最重,其中台中沙鹿、台南新化、高雄岡山及新竹竹北的季減幅度均超過11%。
目前關於今年前二個月的住宅市場交易價、量資訊並不多。和去年前二個月相比,今年前二個月六都建物買賣移轉棟數減少25.1%。而在價格方面,僅有台北市及新北市的資訊;其中,台北市今年1、2月中古屋房價分別較上月減少1.4%及1%,而新北市今年1月房價下跌0.1%,2月房價則上漲1.9%。
影響未來國內房價的主要因素,包括預期電價調漲、台積電對美國加碼投資,以及川普的關稅政策。首先,據央行評估,若今年電價不調整,則預估今年CPI上漲1.89%。不過,由於在野黨反對行政院於今年度總預算補貼台電公司1,000億元方案,因而經濟部勢必要調高電價。而這會加速國內通膨,導致央行面臨升息壓力,故不利房價表現。
其次,台積電增加1,000億美元投資於美國先進半導體製造。之前,台積電已於鳳凰城進行650億美元的投資專案。台積電今年初預估其今年資本支出約400億美元。若其將投資於美國的1,000億美元分散在未來五年,則預估會排擠其原先預訂於國內投資金額的半數。近日又傳出川普主動將台積電對美國的投資加碼至2,000億美元,以及台積電將揪團與英特爾合資的消息。台積電大幅增加在美國投資,不但會減少在台灣僱用員工,甚至必須派遣一些員工至美國,故將不利新竹、台中、台南及高雄等地的住宅房價。
最後,川普以關稅為手段,迫使美國的跨國企業回歸以及生產重要戰略物資的外國跨國企業移轉至美國生產。川普幾乎未付出任何成本,即迫使台積電承諾大幅增加在美國投資。若日後川普對各跨國企業的威脅屢見成效,則不見得需要將高關稅政策付諸施行。
不過,川普關稅戰所導致的政策不確定性,已對全球經濟產生不利衝擊。去年美國占我國進口市場的11.8%以及出口市場的23.4%,因而關稅戰除不利我國出口表現外,也會透過我國進口美國產品的價格增加,而加劇我國輸入性通膨,故不利房價表現。
川普有恃無恐的進行關稅戰,是因美國為貿易逆差國,且其去年進口及出口占GDP的比重僅分別為14%及10.9%。反觀台灣為貿易順差國,且去年進、出口額分別占GDP的49.6%及59.7%,因而受到關稅戰的負面衝擊會大於美國。這導致在川普任期內,我國房市展望並不樂觀。不過,預期國內房價下跌卻有助青年人結婚及生兒育女誘因,長期來看,或許可改善我國勞動人口快速萎縮的趨勢。
不過,面對電價審議委員會預定本周舉行,電價調漲可能推動物價 全面攀升,陳淑姿坦言,原則上,如果併同考量漲電價及其他因素, CPI年增率可能超過2%;因台電尚未確定是否漲電價,主計總處2月 底預測CPI年增率為1.94%,並未納入電價調漲因素。
陳淑姿說明,主計總處調查物價共有340幾個項目,其中17項與民 生、重要物資相關,而立委關注的外食費的確比較偏高。根據主計總 處統計,2025年1月CPI年增率為2.66%,2月為1.58%,是因為農曆 春節所致。
回顧2024年經濟表現,陳淑姿表示,去年第四季經濟成長率(yoy )為2.9%,主因AI應用以及資通訊產品需求持續熱絡,輸出實質成 長8.90%;資本形成隨新興科技應用需求強勁,企業投資力道續強, 實質成長19.20%。2024年經濟成長率為4.59%,高於新加坡4.4%、 香港2.5%及南韓2.0%,亦高於全球的平均2.8%。
展望2025年,陳淑姿分析,根據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 ics)3月預測,雖然美國接連推出加徵關稅措施,但可能因啟動協商 而暫緩或縮小範圍,目前評估實際政策力道對各國經濟衝擊尚屬有限 ,全球經濟平穩成長2.6%,較去年2.8%略緩,但不確定性升高。
陳淑姿表示,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本年世界貿易量成長率3. 2%,略低於去年的3.4%,不過,考量AI技術及相關應用加速擴展, 算力需求仍殷,可望持續推升出口動能;內需則因半導體廠商持續擴 充先進製程及高階封測產能,以及航空業者因應跨境旅遊及貨運需求 增購航空器,可支撐國內投資成長。
至於行政院穩定物價小組25日是否將拍板延長大宗物資降稅措施, 陳淑姿說明,將一併考量國際整體情勢、電價調漲的可能性,以及房 租、外食費漲幅偏高等狀況。
立法院經委會24日審查《電業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經濟部出席 並備質詢。多位立委關心電價議題,對於漲幅6%的版本,郭智輝表 示「我主持的內部會議沒有6%的方案」。經濟部仍希望爭取立法院 能夠同意撥補台電,如果立院能夠同意撥補,對台電的財務有非常好 的助益,例如台電能錢借少一點、利息也少一點。
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吳東亮則表示,企業盼有充裕、穩定、多元且價 格合理的電源,但站在公司經營的立場,以台電處於嚴重虧損的情勢 中,若非政府支持早就倒了,而這次所以會有電價調整課題,也是因 為預算撥補出現了問題,而電價調整必然影響到民生,是兩難。
經濟部進一步指出,目前已召開四個場次的工作小組會議,針對台 電公司財務情形、燃料成本、購電支出、輸配電支出及營業費用等成 本資料進行詳盡討論。但正式的電價費率審議委員會尚未召開,4月 電價調整方案仍待電價審議會綜合考量電價反映成本、電價調整對民 生物價的影響,審慎評估決定。
燃料成本方面,經濟部表示,俄烏戰爭導致燃料價格飆漲,近期國 際燃料價格雖有回穩,但相較於疫情前五年均價仍在高價,2025年煤 價預估120∼130美元,氣價新台幣15.4元,均高出2016至2020年均價 甚多。
經濟部說明,台電現在的虧損主因為2022至2024年受全球地緣政治 影響,國際燃料價格上漲所致,各國均多次大幅調漲電價因應,而我 國為照顧民生與穩定物價,由台電吸收部分國際燃料成本漲勢,近三 年吸收成本達6,000億元,因未足額反映於電價,致使2024年累虧來 到4,229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