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2024 Buying Power社會創新產品及服務採購獎勵」頒獎典禮6日下午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行,台電由副總經理蔡志孟代表受獎,與王品、歐舒丹與全家等百間知名企業組織與單位同獲肯定。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自2017年起辦理此獎項,藉此鼓勵公民營企業組織單位採購社會創新組織產品或服務,協助社創組織取得資源及開拓市場商機,支持對社會及環境友善的產品。
台電自2019年起連續6年獲頒Buying Power獎項,去年結合股東會紀念品購買需求,採購環保紗線編織襪廣獲好評,今年則與社團法人台南市復健青年勵進會合作,由30位身障者與40位中高齡就業者親手製作帆布保冷袋,鼓勵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袋使用並支持弱勢族群就業,再度獲得採購獎首獎肯定。
台電表示,感謝獎項肯定台電關注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議題,台電將致力永續發展及善盡企業社會責任,持續結合責任採購並與社福及社創團體組織合作,為社會環境盡一份心力。
台灣電力公司(台電)近年來在推動企業社會責任與環保理念上不遺餘力,近日更因為其對社會創新產品的採購行為,榮獲經濟部頒發的「2024 Buying Power社會創新產品及服務採購獎勵」首獎,並連續第六年獲此殊榮,更是第二次蟬聯此獎項的最高榮譽。
今年,台電與社團組織合作,採購了由身障者與中高齡就業者親手裁製的帆布保冷袋,這一創舉不僅提供了環保選擇,也為弱勢族群帶來了就業機會。這項措施是台電持續支持環境友善產品,落實企業社會責任的具體行動。
頒獎典禮於6日下午在松山文創園區盛大舉行,台電副總經理蔡志孟代表公司接受獎項。與台電一同獲獎的還有王品、歐舒丹與全家等百間知名企業與組織,共同體現了社會創新與企業責任的融合。
自2017年起,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舉辦「Buying Power社會創新產品及服務採購獎勵」,旨在鼓勵公營企業採購社會創新組織的產品或服務,以此幫助社創組織取得資源和開拓市場商機,支持對社會和環境友善的產品。
台電自2019年起已連續六年獲此獎項,去年結合股東會紀念品的購買需求,採購環保紗線編織襪,受到廣泛好評。今年則與台南市復健青年勵進會合作,由30位身障者與40位中高齡就業者共同製作帆布保冷袋,不僅減少了一次性塑膠袋的使用,也為社會帶來了積極影響。
台電表示,對獲獎感到榮幸,並將持續關注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議題,致力於永續發展,並與社福及社創團體組織合作,為社會環境盡一份心力。
台電指出,今年小額綠電針對不同用戶用電時段,推出「全日型、 日間型」,搭配不同需求量提供「1萬、10萬及20萬度」及年期「1年 、5年」,共設計兩款主商品、各六種組合。
根據決標結果,今年首度針對營業至夜間或採三班制全日營業用戶 推出「全日型」綠電商品,獲得企業青睞,銷售量約占46%。其中, 20萬度5年期商品最受歡迎,接著是1萬度1年期,滿足企業不同偏好 。而得標企業中,亦有近半數企業選擇加購第一次推出的冬日綠電。
台電表示,此次小額綠電參與企業集中雙北地區,占比超過5成, 得標企業則以製造業為主,約占45%,其餘包含不動產經營業及金融 保險業等。
今年亦首度開放總公司代表投標小額綠電,可將購買綠電分配給轄 下分支機構使用,台電統計,共有超過30家企業總公司採用,預計可 協助上百家連鎖門市取得並使用綠電。
得標企業須於12月23日前與投標電號所管轄的台電各區營業處辦理 簽約,而簽約階段仍可以視需求申請加購冬日綠電,完成簽約後,將 於明年起轉供所購綠電。
另外,民間水力發電亦有新斬獲。全台第一案與河川共存的小水力 「安農萬富微水力100kW發電廠」,自2023年6月完工以來,已貢獻超 過70萬度電。該電廠由恆水綠電一手打造,位於在宜蘭三星安農溪與 萬富渠分流的攔河堰上,為台灣首創的「在槽式微型小水力發電」, 這種不與自然環境對抗、排碳量比核能還低的工法特質,更吸引台積 電在興建之前就搶先採購。
能源署表示,我國水力發電目標為2030年達2,135MW,其中,裝置 容量小於20MW的案場皆為「小水力」,目前申設或規劃中的案場就有 23案。恆水綠電執行長鄒飛逯指出,2025年該公司興建及申設的案場 ,粗估就可達3MW。
去年台電首度販售小額綠電,以南鹽光電與彰濱光電等自建光電案場所發綠電為標的。台電今年擴大銷售範圍,除上架開賣自建太陽光電,也納入台電自建離岸一期風電,並結合用戶用電特性,設計二種主商品、各六款組合,總額2,000萬度綠電,在11月13日上架開賣,12月4日決標。
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專委曹志弘表示,影響房租漲勢共有四大因素,包括整體物價、房價、維修費及利率,目前除整體物價漲勢相對和緩,其餘因素漲勢皆未縮小。
例如以內政部最新公布的住宅價格指數來看,房價仍上漲,今年第2季住宅價格指數146.48,寫歷史新高紀錄,六都當中,新北、桃園、台中、高雄年增逾一成;同時利率也未調降。換言之,支撐房租上漲的因素並未排除。
曹志弘表示,房租漲幅會不會再擴大仍待觀察,但要縮小的機會並不大。主計總處資料顯示,今年房租第1季漲2.19%、第2季漲2.5%、第3季漲2.49%。
觀察近年趨勢,房租漲勢並無明顯收斂,近年自2022年7月衝破2%之後,僅在2023年6、7月兩個月分別回跌至1.98%、1.99%,隨後又回到2%以上。
據主計總處統計,11月居住類物價漲2.32%,主因台電4月起調漲電價,電費上漲4.48%,加上住宅維修費及房租分別上漲3.17%及2.66%。其中房租指數年增率2.66%,是1996年6月以來、約28年半最大漲幅。
中興電持續受惠台電強韌電網計畫、離岸風電、綠能產業、AI科技興起等,目前在手訂單滿檔,達逾400億元,能見度可達2026年。
此外,由於中興電為國內唯一通過台電345kV氣體絕緣開關(GIS)認證廠商,在取得台電訂單上較有優勢,今年以來幾乎每月營收都繳出同期新高的好成績。
為因應產能,中興電實施擴廠計畫,其中嘉義廠已於今年初投產,增建1,880坪廠房倉庫,提升產線順暢度,產能增加20%。
台灣電力股份有限公司自成立以來,一直以創新為核心價值,致力于推動台灣電力產業的發展。隨著創新板2.0即將於明年1月正式上路,台灣電力積極準備迎接新局面的到來,並希望成為亞洲新創企業掛牌的重要平台,與全球創新力量共舞。
台灣證券交易所董事長林修銘於近日的活動中表示,創新板2.0將進行四大變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取消創新板合格投資人限制,改採行一般板的交易制度。這一決策將大幅降低投資門檻,從原本的約30萬合格投資人擴展到1300多萬開戶人,對企業及投資人來說都將是一大利好。
林修銘強調,創新板2.0對台灣新經濟產業有三項重要意義:首先,流動性將得到提升,創新板2.0將改善流動性問題,讓更多公司在創新板掛牌後能夠轉移到一般板,成交量有望大增4至20倍。其次,創新板將加強創新元素,引進外部專家提升創新性審查的嚴謹度,目標是挑選出更多優質新經濟企業。最後,創新板將加強與資本市場的溝通,要求公司一年至少開兩次法說會,提升透明度。
林修銘還提到,創新板不僅要扶植台灣新經濟產業,還要吸引原本想國外掛牌的新創公司留在台灣,並希望吸引更多亞洲新創公司來台掛牌,目標是成為亞洲的那斯達克。
以連加網路LINEPAY為例,這家主要大股東為韓日等外資的公司選擇在台股掛牌,並不是以KY股的形式,而是以本國一般板上市。林修銘在主持LINEPAY的掛牌典禮時,特別歡迎它成為上市公司大家族的一份子。
LINEPAY的用戶數已突破1,270萬人,全台每兩人就有一人是使用者,並有57萬處的支付據點。近三年營收屢創新高,今年前十月營收年增達3成,營業毛利及營業利益均持續增長。作為台灣領先的支付服務業者,LINEPAY不僅深耕台灣內需市場,未來也將將支付合作商家的觸角延伸至海外市場。
台電在11月份再次推出小額綠電售賣,此次銷售活動吸引超過70家企業參與投標,共計購買超過900萬度綠電,數量比去年首次開賣時增加了近五成。其中,製造業企業佔據主要地位,得標價格則在5.4元至6.8元之間。今年台電還首次推出針對營業至夜間或採用三班制全日營業的用戶所設計的「全日型」綠電商品,其銷售量約占整體銷售量的46%。
回顧去年,台電首次開賣小額綠電時,主要是以南鹽光電、彰濱光電等自建光電案所產生的綠電為標的。而今年台電進一步擴大銷售範圍,不僅上架開賣自建太陽光電產品,還將台電自建離岸一期風電也納入銷售範圍。同時,台電根據用戶的用電特性,設計了二種主商品,各包含六款組合,總計提供2,000萬度綠電供應。這次銷售活動於11月13日上架,並在12月4日完成決標。
台灣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在11月份再創新高,其中房租指數的漲幅更是達到2.66%,創下近28年半以來的最高紀錄。主計總處指出,房租的漲勢並未見緩和,這與多個因素有關。首先,整體物價的漲勢相對較緩,但房價、維修費及利率等相關因素仍然持續上漲。 內政部最新公布的住宅價格指數顯示,今年第2季住宅價格指數達到146.48,創下歷史新高。在新北、桃園、台中、高雄等六大都市中,年增率均超過一成。這意味著支撑房租上漲的因素並未排除。 主計總處綜合統計處專委曹志弘表示,房租的漲幅是否會進一步擴大仍需觀察,但縮小的機會並不大。根據主計總處的數據,今年房租的漲幅分別在第一季為2.19%,第二季為2.5%,第三季為2.49%,整體來看,房租的漲勢並未顯著收斂。 近年來,房租漲幅在2022年7月衝破2%後,僅在2023年6月和7月兩個月分別回跌至1.98%和1.99%,隨後又回升至2%以上。而11月份居住類物價的漲幅為2.32%,主要原因是台電自4月起調漲電價,電費上漲4.48%,加上住宅維修費及房租分別上漲3.17%及2.66%。 其中,房租指數的年增率達到2.66%,是自1996年6月以來的約28年半最大漲幅。這一數據再次提醒我們,台灣的房租問題亟待解決,尤其是對於中低階層民眾的生活影響甚大。
台灣電力領域的龍頭企業中興電(1513)在昨日(5日)公布11月營收亮麗,達到22.74億元,同比成長24.6%。這一成績不僅創下了該公司歷史同期單月營收的新高,同時也讓累計今年前11月的營收達到了232.56億元,年增長率為15.54%,再次刷新了累計營收的紀錄。
中興電的優異表現主要得益於台電強韌電網計畫、離岸風電、綠能產業以及AI科技興起的帶動。目前,中興電在手訂單方面也已滿檔,累計金額超過400億元,能見度可望延伸至2026年。這一數字顯示了公司未來發展的強大潛力。
值得一提的是,中興電是台灣唯一通過台電345kV氣體絕緣開關(GIS)認證的廠商,這使得公司在取得台電訂單上具有明顯優勢。今年以來,中興電幾乎每月都能交出同期新高的營收成績,這充分證明了公司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和穩定的成長勢頭。
為了應對日益增加的產能需求,中興電進行了擴廠計畫。其中,嘉義廠已在今年初投入生產,並增建了1,880坪的廠房倉庫,這不僅提升了產線的順暢度,還使得產能增加了20%。這一措施將為中興電未來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近期,全球金融市場在美國大選後的不確定性中波動,美國降息步伐受到影響。這對台灣企業的債券發行也帶來了一定影響。11月份,企業公司債發行量明顯下降,當月發債量僅剩318.9億元,較10月的750億元大減。在這之中,台電成為主要發債者,發行156億元債券,而中油則暫停發債,台積電則因為手頭現金充裕,下半年起沒有發債計畫。
隨著全球央行陸續進入降息循環,市場對台灣的降息時間點預期也變得更加複雜。11月份,市場發債意願再度降温,公司債市場相對冷清。當月,台電發行了總額156億元的債券,成為當月唯一大量發債的公司。值得注意的是,可轉換公司債市場相對熱絡,當月合力發出150.5億元,其中大聯大控股發行55億元,世紀鋼則發行綠債20億元。
在票面利率方面,台電11月發行的5年、7年、10年期新券,票面利率分別為1.88%、1.9%、1.93%,較9月發行的同天期有所下降,企業發債成本明顯降低。以近期台電及中油發債為例,10年券已跌破2%,5年券低至1.9%上下。
券商主管分析,隨著市場利率開始下滑,企業發債意願有望提升。雖然短期內市場因素干擾較多,整體公司債市場偏向觀望,但隨著企業發債成本緩解,第四季將是年底傳統發債旺季,公司債規模有望再迎來一波增長。
今年以來,傳統公司債大戶發行量持續,其中「發債王」中油已發出882億元,台電發出770億元,台積電則因為滿手現金,自5月起都沒有發債計畫。今年上半年,企業發債量維持量能,合計發出3,624.3億元;下半年發行一度量縮,但9月、10月又相對熱絡。截至11月,今年以來發債規模約5,200多億元,與去年全年的7,733億元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全球央行陸續進入降息循環,但後續降息步調有變數,包括美國及 歐洲12月都不排除跳過一次暫停降息,且市場預期國內降息時間點可 能較晚,11月起市場發債意願又降溫,視國際金融情勢變化,伺機進 場發債。11月以來公司債市場偏冷清,僅台電發債156億元,其餘大 咖均休兵,但可轉換公司債市場相對熱絡,合力發出150.5億元,尤 其大聯大控股發出55億元最多,其餘如世紀鋼發行綠債20億元。
觀察票面利率,台電11月發行5年、7年、10年期新券,票面利率分 別為1.88%、1.9%、1.93%,較9月發行的同天期下降,企業發債成 本明顯降低。以近期台電及中油發債為例,10年券已跌破2%,5年券 低至1.9%上下。
券商主管表示,市場利率開始下滑後,企業發債意願還是會提高, 短期受市場因素干擾,整體公司債市場偏向觀望,但隨企業發債成本 舒緩後,第四季是年底傳統發債旺季,公司債規模還有機會再衝一波 。
今年以來傳統公司債大戶發行量,「發債王」中油已發出882億元 ,其次台電發出770億元、台積電343億元,但因滿手現金待去化,台 積電自5月起都沒有發債計畫。
回顧今年企業發債量,上半年維持量能,合計發出3,624.3億元; 下半年發行一度量縮,但9月、10月發債量能又相對熱絡,11月有休 兵意味,累計今年以來發債規模約5,200多億元,與去年全年7,733億 元仍有一大段落差。
台灣能源轉型進展順利,將以再生能源和低碳天然氣為核心,全力推動電力系統脫碳,並打造零碳能源系統。經濟部能源署副署長李君禮在「2024能源願景高峰論壇—新能源 永續淨零」上強調,台灣正積極提升自產能源占比,強化電力系統韌性,確保穩定供電同時達到淨零碳排和能源安全目標。
李君禮指出,台灣能源依賴進口,以高碳排化石燃料為主。第一次能源轉型已成功將高碳排電力結構轉為低碳排,再生能源成為政府推動主力,目前發電比重已超過一成。風電和光電的發展取得顯著成果,風電設置量世界第七,光電併網量則是2016年的11倍。
進入第二次能源轉型,台灣將從低碳走向零碳。預計到2050年,天然氣發電占比將降至20%至27%,並需搭配碳捕捉技術。再生能源占比預計達60%至70%,需要儲能系統來穩定電網。太陽光電發展將以屋頂型為主,並規範新建物裝設太陽光電,地面型則著重促進土地多元利用和環境生態保護。
離岸風電方面,經濟部持續協助開發風場,並發展新技術,提升本土產業技術能量。地熱方面,已併網7.49千瓩,中油宜蘭員山深層地熱示範案已開鑽。氫能方面,台電、中油及中鋼將帶領民間企業推動示範驗證,並規畫未來的發展策略。
此外,經濟部也在碳捕捉及封存方面進行試驗,並完善節能機制,預計至2030年節電量提升至420億度電,以促進節能服務業(ESCO)及住宅節電的發展。
台電副總經理陳銘樹在昨日的記者會上強調,面對減碳與極端氣候變遷的挑戰,台電將把強化電網韌性作為首要任務。陳銘樹表示,未來將採取區域韌性與全國融通雙軌並進的策略,以確保在短時間內能夠有效應對事故,恢復穩定運轉,降低停電次數,並實現快速復電,以維持穩定的供電狀態。
陳銘樹在「2024能源願景高峰論壇—新能源 永續淨零」上發表專題演講,題為「電力環境新視野」。他指出,台電將承擔「能源整合樞紐」的角色,未來所有再生能源將在台電的線路上進行整合與管理,同時提高線路及設備的利用率。
陳銘樹強調,當前電力業面臨多項挑戰,包括發展多元綠能以及應對氣候變遷導致的淹水、雷擊及鹽塵等自然災害,這些都可能對電力設備造成損害。他認為,強化電網韌性是台電責無旁貸的責任。
陳銘樹提到,強化韌性的重要性在於能夠在短時間內應對事故並恢復穩定運轉。他進一步指出,台灣作為科技島,用電需求不斷成長,預測未來尖峰負載將逐年上升。他預計,2025年尖峰負載將達到4,182萬瓩,2030年將增至4,732萬瓩,而到2033年將達到5,199萬瓩。
由於台灣地狹人稠,用電需求快速增長,為了滿足這些需求並追求供電效率,過去數十年來,台電的電廠和電網都朝著集中化及大型化發展。陳銘樹坦承,台電過去積極執行配電系統強韌計畫,但現在面臨著新的挑戰,如2050年再生能源佔比預計達到60~70%,極端氣候變遷的考驗,以及電網過度集中所帶來的事故影響範圍擴大等問題。
為了提升電網韌性,陳銘樹表示,未來將採取電網分散的策略,包括分散工程以降低電網集中風險、強固工程以提升設備穩定程度,以及防衛工程以阻止停電事故的擴散。他透露,台電目前已開始執行十年計畫,總投資金額達5,645億元,其中分散工程投資4,379億元,強固工程1,250億元,防衛工程則為16.9億元。完成後,電網將實現區域韌性與全國融通雙軌並進的目標。
台灣經濟部長郭智輝昨日南下高雄,出席由中鋼主辦的螺絲產銷聯誼會,展現對台灣傳統產業升級轉型的強烈支持。在會上,郭智輝強調,政府將全力協助傳統產業迎向進步,並期待中鋼這樣的產業龍頭,能夠帶領台灣重返往日輝煌。他回憶當年大學畢業生普遍夢寐以求的三大企業——中鋼、台電、中油,這些企業曾經因為高獲利而受到青睞。雖然如今獲利狀況不如以往,但這些企業依然承擔著重要的國家使命,需要共同努力,共同推動產業發展。
郭智輝提到,台灣企業普遍受到全球經濟波動的影響,過去的疫情對產業帶來極大衝擊。現在疫情雖然過去,但產業仍面臨著新的挑戰。作為曾經71年間擔任董事長的他,認為自己最能體會產業轉型與進步的過程。他提醒大家,未來「大健康產業」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建議各企業提早布局,把握先機。
中鋼董事長黃建智則對郭智輝的來臨表示歡迎,並強調台灣企業必須打造自己的品牌和差異化競爭優勢。黃建智表示,經過試算,中鋼生產的盤元線材符合歐洲CBAM減碳要求,不僅不必繳碳費,還有餘裕,這讓中鋼在競爭中具有顯著優勢。他認為,在政府的支持下,台灣企業必能克服困難,再創輝煌。
郭智輝此次南下高雄,不僅是為了參與螺絲產銷聯誼會,更是為了親自聽取企業的聲音,了解他們的困境與需求。他強調,政府將繼續與企業攜手合作,共同推動台灣經濟的穩定與成長。
中鋼總經理陳守道昨日宣布,為了實現淨零碳排的目標,中鋼將採取多元化的策略。他透露,公司計劃在明年將碳排量從目前的2,210萬噸減少7%,即減少超過150萬噸。這只是第一階段的目標,接下來從2025年到2030年,中鋼還將努力將碳排量再降低3.6%,最終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
以2018年為基準年,當年的碳排量為2,210萬噸,陳守道指出,中鋼已透過採用再生能源和提升能源效率,在2021年至2023年間完成了695項減碳方案,使得年減碳量達到127萬公噸,減碳幅度為過去平均值的2.93倍。
在第二階段,中鋼將著眼於四大路徑,包括在高爐中添加還原鐵、使用高爐噴氫取代煤、增用廢鋼以及推動鋼化聯產,以持續降低碳排。近期,中鋼已完成6,000噸HBI投入高爐的生產試驗,結果顯示每噸HBI可減少約1.53噸二氧化碳排放。
面向未來,中鋼規劃在2030年後採行製程設備電力化、無碳燃料以及碳捕捉封存等措施,預計將自2018年減碳基準年的排碳量降低25%。
陳守道強調,中鋼的減碳路徑早已提前部署,並投入了大量的研發和測試工作。此外,通過碳中和推動小組不斷追蹤進度和定期彙報,確保減碳目標的達成。
對於長期規劃,陳守道認為,要達到2050年的碳中和目標,最大的挑戰將來自資金、技術和資源三大面向。特別是在減碳過程中,涉及大量的設備整改工程,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在技術方面,則需要同時考慮產品品質和技術成熟度的提升。
作為一個用電大戶,中鋼每年的用電量約為50億度,最高時曾經向台電購買27億度電。目前,約有五成的電力來自公司自有的汽電共生供電系統。
昨(3)日,台灣經濟部次長連錦漳在出席一項重要論壇時強調,台灣正積極因應氣候變遷,致力於達成2050年的淨零排放目標。為此,經濟部將不斷推動能源轉型,加強多元綠能的發展,並深度節能,以確保供電穩定同時達到減碳目標。
在「2024能源願景高峰論壇-新能源 永續淨零」上,連錦漳提到,能源轉型是全方位的挑戰,不僅需要技術上的突破,更需要產業鏈的合作與綠色成長的推動。他期待能夠發現更多合作機會,為台灣的能源轉型與永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該論壇由經濟部能源署、台電、台達電、工研院、永豐餘、凱基金控等多家單位共同辦理。連錦漳在會上指出,台灣的離岸風電發展迅速,截至今年11月,已累計設置374座風機,裝置容量超過300萬瓩,在全球排名第七。此外,光電發展也十分亮眼,截至今年10月,累計裝置容量達到13.7GW。
連錦漳還提到,台灣政府將開發豐富的地熱資源,並已於宜蘭開鑽了國內首口4,000公尺深層地熱探測井。預計在2027至2028年間,地熱推動目標可達到1GW。他強調,再生能源發展面臨多項挑戰,但他呼籲大家先給予掌聲,再進行批評。
經濟部已經做了許多溝通協調工作,例如降低離岸風電成本,並透過釋出綠電給企業,以支持2030年企業對綠電的需求。連錦漳還提到,節能是推動淨零碳排的「首要燃料」,台灣天然資源稀缺,因此節能對於台灣來說是最低成本的能源。
經濟部已規劃依用戶屬性推動深度節能,並計劃導入金融資金扶植節能服務業(ESCO)擴大能量。此外,透過提升家電能效標準和補助汰換老舊家電為一級能效,全面落實節電。政府也將帶頭實施碳盤查,並推動公務車電動化、建築節能及綠色採購等措施。
經濟日報昨日舉辦「2024能源願景高峰論壇—新能源 永續淨零」,李君禮以「能源轉型新趨勢」為題發表專題演講。
李君禮強調,在現有能源轉型基礎下,經濟部致力提升自產能源占比,強化電力系統韌性,推動穩定供電,兼顧淨零碳排和能源安全。
李君禮表示,我國能源高度依賴進口,且以高碳排化石燃料為主,第一次能源轉型(2016年至2025年)是將高碳排電力結構轉為低碳排,亦即以無碳再生能源及擴大使用低碳天然氣,逐步降低燃煤發電占比為方向,可說是「低碳轉型」,其中再生能源是政府推動主力,目前再生能源占發電比重已超過一成。
台灣發展綠電也已取得階段性成果。李君禮指出,我國風電設置量為世界第七,現已有五座離岸風場完工,累計至今年11月已完成374座風機,總裝置容量達3百萬瓩(GW),預計將超越比利時,排名上升至第六。
光電累計至今年9月併網量達13.7GW,為2016年的11倍,其中2023年單年度完成2.7GW創歷年新高。
他表示,自2024年第二次能源轉型,則是要由低碳走向零碳,依目前2050年淨零碳排路徑,到2050年仍會使用20%至27%天然氣發電,須搭配碳捕捉技術。此外當再生能源占比達60%至70%,須靠儲能系統穩定電網,強化電網韌性則可避免導致大規模事故。
太陽光電發展以屋頂型優先,並將規範新建物裝設太陽光電;地面型則著重促進土地多元利用兼顧環境生態,例如漁電共生。隨科技進步,未來可能大幅提高發電效率,即便是相同面積,太陽光電發電量可望提升。
離岸風電方面,經濟部持續協助區塊開發風場順利建置,盤點離岸風電可開發場域及配套基礎設施,發展離岸風電新技術,同時提高本土產業技術能量進入國際市場。
地熱方面,李君禮指出,現已併網7.49千瓩(MW),將由國營事業來帶頭,例如中油宜蘭員山深層地熱示範案25MW已於10月開鑽。
氫能方面,李君禮表示,台電、中油及中鋼將帶領民間企業推動氫能示範驗證,規畫2025年混氫、2030年混氨示範。
經濟部已成立氫能推動小組,研議我國氫能發展策略、布局氫能應用、氫氣供應及基礎設施三大面向。
至於碳捕捉及封存,李君禮表示,台電在台中發電廠建置碳捕集廠及封存試驗場域;中油則在苗栗鐵砧山建置封存試驗場域。另外,經濟部完善節能機制,透過深度節能加強推動節能服務業(ESCO)及住宅節電,預計至2030年節電量提升至420億度電。
經濟日報昨日舉辦「2024能源願景高峰論壇—新能源 永續淨零」,陳銘樹以「電力環境新視野」為題發表專題演講。
陳銘樹強調,台電也將扮演好「能源整合樞紐」(Energy Hub)角色,未來所有再生能源都在同一條線路上跑,台電必須管理好它,並且提高線路及設備利用率。
他表示,當前電力業面臨多重挑戰,一方面發展多元綠能;二方面因應氣候變遷,如淹水、雷擊及鹽塵都會導致電力設備損害,強化電網韌性,台電責無旁貸。他強調,強化韌性的意義,就是在短時間下因應事故,及恢復穩定運轉。
「台灣是科技之島,用電只會成長,不會減低」,陳銘樹說,台電預測未來尖峰負載逐年攀高,2025年尖峰負載為4,182萬瓩、2030年來到4,732萬瓩、2033年為5,199萬瓩,但是台灣地狹人稠且用電成長快速,為滿足用電需求及追求供電效率,過去數十年來電廠及電網都是朝集中化及大型化發展。
他坦言,過去台電積極執行配電系統強韌計畫,但隨之迎來新挑戰,例如2050年再生能源將達60~70%、極端氣候考驗、以及電網過度集中因而事故影響範圍擴大等。
他表示,未來須採電網分散以提升韌性,包括分散工程以降低電網集中風險、強固工程以提升設備穩定程度、防衛工程以阻止停電事故分散。
他表示,台電現已在執行十年5,645億元強化電網韌性計畫,其中分散工程4,379億元,強固工程有1,250億元,防衛工程有16.9億元。完成後,電網將朝區域韌性及全國融通雙軌並進。
郭智輝表示,中鋼是台灣非常重要的產業龍頭,影響很多產業發展,希望在大家努力下,中鋼能回到過去的輝煌時代,當時大學畢業第一個想要進去公司就是中鋼、台電、中油,因為都很賺錢,現在獲利沒有以前好,但仍肩負著國家的責任,大家一起努力共同推一把。
郭智輝指出,台灣企業多數都受到世界景氣影響,過去疫情對產業造成很大衝擊,現在疫情過去產業面臨新的產業的挑戰,經濟部也一樣。
他說,自己71歲前都在做董事長,今年520以後才做經濟部長,「所以我最能了解產業如何轉型、進步」,並提醒未來「大健康產業」很有發展潛力,可以提早開始布局。
黃建智說,部長來自產業界,是企業董事長、又是博士級教授,他強調台灣要有自己品牌與差異化競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