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台電嘉興街都更案基地面積約1,500坪,屬鄰近捷運六張犁的大安優質住宅區,周圍交通及生活機能便利,將由國家住都中心擔任實施者,公開徵求出資人,以權利變換方式實施,全案投資總額約達30億元,總銷金額約90億元,其中住宅均價約單坪87萬元,店面均價單坪約146萬元,車位均價每個250萬元。
國家住都中心表示,收件截止後,目前正在進行綜合評選,至於投標廠商及家數,現階段不方便透露,不過預計評選結果將於9月出爐,順利的話可望在10月與得標者順利簽約。
根據招商說明會之初步規畫,台電嘉興街都更案預計興建地上15至18層、地下四層建物,最大地主台電預計分回位於基隆路二段291巷的獨棟建物,一到三樓做商業使用;北市府分為部分設置身障者日間作業設施約380平方公尺,不過實際情況還須視得標廠商規畫。
此外,配合台電永續綠能計畫,在此案招商中,綠建築及智慧建築為基本要求,居家能源管理系統的創意設計或工法,更是招商加分項目,未來台電嘉興街案將成為智慧綠能展示點。
中鼎攜手美商奇異公司,近期承攬台電公司「興達電廠及台中電廠燃氣複循環發電機組統包工程」,主要工程範圍包含於興達電廠新建三部複循環發電機組,總裝置容量3,900MW;台中電廠新建二部複循環發電機組,總裝置容量2,600MW。
中鼎表示,兩座電廠除穩定台灣電力供應,並以天然氣的潔淨低碳環保優勢,減少發電產生的碳排放,兼顧經濟與環境發展的平衡,協助政府逐步達成能源多元化目標。
中鼎昨日股價收在36.7元,下跌0.25元。
券商主管說明,企業發行公司債的票面利率定價,主要以市場指標 利率為參考基準,即公債標售利率及殖利率,目前指標5年期及10年 期公債的標售利率各來到0.333%及0.37%的歷史低點,殖利率各為 0.3206%及0.415%。相同天期的公司債票面利率則是有高有低,取 決於該公司的信用評等高低。
以目前信評達AAA等級的公司,例如「護國神山」台積電,及具有 類公債特性的台電、中油、中華電等。券商主管舉例,同樣是5年期 的票面利率,最低僅0.5%,較高約0.58%。與五年前的同年期舊債 票面利率大多在1%之上相比,利息最省等於是腰斬的0.5個百分點, 代表借來的每100億元資金,一年就可少付5千萬元利息,五年就是2 .5億元。
其他評等AA以下企業的公司債,雖然目前發行公司債的票面利率較 高,如0.6∼0.7%,但這樣的水準,若在去年下半年時,必須是台積 電、台電才可能。AA級以下的公司,若與本身在五年前所發公司債相 比,平均票面利率約1.2∼1.3%,同樣也是可省約五成利息,且省下 的絕對金額,比AAA級公司更多。
券商主管表示,統計今年以來公司債發債量最大的單一公司台積電 累積已發債895億元,其次台電有474億元,國泰金控211億元居第三 ,台灣大哥大、日月光、台泥、中華電信均為200億元。
第三季以來百億元以上大案,包括台積電295億元、國泰金211億元 、中華電信200億元、台塑化145億元、台積電139億元、台電117億元 、台灣高鐵105億元、日月光100億元,接下來還有統一企業百億元等 著進場,券商主管預料,今年這波發債熱潮將延燒到年底。
今夏的台灣,用電量創下了歷年新高,達到3,802萬瓩!這個數字讓許多人驚呼,原來我們的生活對電力的依賴程度這麼高。根據台電的分析,北部和中部分別是這次用電最多以及成長最快的區域。特別是,新北環狀線的通車,讓北部用電量急速上升,台電為了應對這個情況,已經決定斥資2,910億元來推動六大電網更新計畫,以穩定北部及中部的供電。
台電最近悄悄地公布了電網線路,總計有12條瓶頸線路,這些線路分別影響著汐止、內湖、松山、桃園、新竹等地的供電穩定度。台電表示,這12條瓶頸線路的形成,是因為負載不斷增長所致,未來將透過改善工程來提升供電的穩定度。
這12條線路當中,有8條位於北部,3條位於南部,1條位於東部花蓮。其中,北部線路的69仟伏特,南湖至港南線的可靠利用率最低,去年僅有51%,2016年最低時甚至只有44%,這顯示了供電的可靠度明顯偏低。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台電正在規劃或進行六大供電改善計畫,這些計畫包括第七輸變電計畫、板橋一次變電所改建計畫、北區一期電網專案計畫、北區二期電網專案計畫、中區一期電網專案計畫及變電所整所改建一期專案計畫等。
台電指出,第七輸變電計畫自2010年開始推動,預計明年將全部完工,届时整體輸配電骨幹都將完成,這也是全國性大型輸變電計畫的最後一階段。接下來,將會交由區域性改善計畫來接手。
至於北區一期、北區二期及中區一期,台電表示,這些區域性電網將提升一次輸配電能力,變電所的容量也將增加,並且將變電所從戶外移入室內,減少民眾對電磁波的疑慮,同時也縮小變電所的面積。
其中,台電將在板翠、華江、樹德及玉成等變電所進行北區二期輸變電專案計畫,計投入95.62億元,用於滿足北部用電的需求。由於新北環狀線陸續完工通車,人口持續增加與產業需求,北部用電需求快速成長,這個專案將為北部帶來更加穩定的電力供應。
台電日前悄悄公開電網線路,總計有12條瓶頸線路,會分別牽動影 響汐止、內湖、松山、桃園、新竹等地區供電穩定度。台電表示,負 載成長後形成這12條瓶頸線路,後續會透過改善工程提升供電穩定度 。
據資料顯示,這12條線路當中,有8條位於北部,3條位於南部,1 條位於東部花蓮。北部線路的69仟伏特,南湖至港南線可靠利用率最 低,去年僅有51%,且2016年最低時僅剩44%,供電可靠度明顯偏低 。
為改善供電狀況,台電正規劃或進行六大供電改善計畫,包含第七 輸變電計畫、板橋一次變電所改建計畫、北區一期電網專案計畫、北 區二期電網專案計畫、中區一期電網專案計畫及變電所整所改建一期 專案計畫等六項。
台電指出,第七輸變電計畫從2010年就開始推動,預計明年就會全 部完工,屆時整體輸配電骨幹都將完成,這也是最後全國性大型輸變 電計畫,後續將交由區域性改善計畫接手。
至於北區一期、北區二期及中區一期,台電說,區域性電網將提升 一次輸配電能力,變電所容量也增加,並且同意將變電所從戶外移入 室內,降低民眾對電磁波疑慮,並縮小變電所面積。
其中台電將在板翠、華江、樹德及玉成等變電所進行北區二期輸變 電專案計畫,計投入95.62億元,用於滿足北部用電需求。由於新北 環狀線陸續完工通車,人口持續增加與產業需求,北部用電需求快速 成長。
台電創歷史新高!博士職缺暌違四年後再開放,應對能源轉型大展鴻圖 近年來,台電在能源轉型及智慧電網發展上不斷進步,為了應對這些多元發展的需求,台電今年開出歷史新高的博士職缺,共計18名,這是自2015年首次招募新進博士級人員以來,首次同時開放這麼多類別的博士職缺。 根據台電公布的資訊,今年度的博士級人員甄試簡章已經發布,從10月份開始線上報名,並於12月27日進行初試。錄取後的博士級人員起薪將約為6萬元。這次的招考包含電力系統、智慧電網先進通訊技術、研發科技創新管理技術、資訊工程、海洋牧場、碳捕捉封存與再利用、新能源與氫能發電、葉片再生與銲接工程、經濟、資通訊科技等十個類別。 特別的是,台電今年首次招募智慧電網先進通訊技術博士,這將有助於電力和電子、通訊系統的整合。同時,為了提升大數據、AI與光電、風電等再生能源發電預測以及電力設備的智慧診斷技術,台電也首次延攬資工博士人才。 值得一提的是,台電近年來面臨「人力大退休」的困境,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台電近年來年年招考,僅今年5月份的養成班招考就吸引了700多人報名。加上11月經濟部轄下國營事業聯合考試的700多人,以及其他零星招考,台電今年預計將補充新血超過1,500人。台電發言人張廷抒表示,從前幾年開始,台電人員退休情況增多,預計2021年將達到最高峰,2022年和2023年單年退休人數都將超過千人,2024年才會降到700人左右,退休與晉用將逐漸回到正常水平。
台電表示,今年度新進博士級人員甄試簡章已公布,10月開始線上 報名,12月27日初試,正式錄取後起薪約6萬元。台電補充,過去在 2015年首次招募新進博士級人員,並於2016再招9名,今年度博士招 考更一口氣開出含電力系統(5人)、智慧電網先進通訊技術(2人) 、研發科技創新管理技術(1人)、資訊工程(4人)、海洋牧場(1 人)、碳捕捉封存與再利用(1人)、新能源與氫能發電(1人)、葉 片再生與銲接工程(1人)、經濟(1人)、資通訊科技(1人)等十 類別共18名博士新人名額。
因應智慧電網發展及5G通訊技術演進,台電首次招募智慧電網先進 通訊技術博士員額,投入電力和電子、通訊系統整合。為強化大數據 、AI結合光電、風電等再生能源發電預測、電力設備智慧診斷技術研 發,台電首度延攬資工博士人才。
值得注意的是,台電為補足近期「人力大退休」困境,近年來年年 招考,光今年5月雇用人員(養成班)招考700多人,預計11月經濟部 轄下國營事業聯合考試,也招募700多人,加上其餘零星招考,一年 補足新血逾1,500人。台電發言人張廷抒表示,從前幾年開始台電人 力出現退休較多情況,預計2021年達最高峰,2022及2023年單年都超 過千人,2024年才降到700人左右,退休與晉用趨於一般水準。
去年台電公布的環境白皮書,具體承諾電廠空污減排目標,2021年空污排放強度將較2016年減少30%、2025年減少40%,2030年更減半達50%。
台電董事長楊偉甫表示,台電降低排放是「玩真的」,去年火力電廠空污減排量逾五成,提前達到2030年的目標,於是加碼承諾,將2025年減排目標上修至較2016年減60%以上、2030年則以70%為目標。
台電表示,經過努力「超前部署」,去年火力機組淨排放強度也比2016年減少達4.3%,每度電減少約29克二氧化碳當量(CO2e),預計明年可達7%目標。
從2017至2025年,台電規畫投入約700億元,進行既有機組台中電廠1至4號機火力的空污改善,未來5至10號機也會陸續加裝環保設備,而新設備啟用後,可較未使用空污排放減少2萬噸,減幅達51%。
台電說,近年積極推動綠電先行、環保調度、增氣減煤及既有機組空污更新改善,去年全國再生能源共發出歷史新高,度數達到140億度的記錄,而因應空氣品質情況,台電也優先調度燃氣機組,或於空品不良期間進行機組友善、自主降載減排,至今年7月已降載2862次,總降載電量達220.5億度。
至於後續電源供應是否會因減排而受影響,台電表示,通霄電廠3部新燃氣機組在5月全數商轉,增加約270萬瓩裝置容量,但去年試運轉期間已讓整體燃氣發電量於2019年正式超越燃煤發電,成為我國最大電力來源,台電後續也將推動台中、協和電廠燃氣機組更新計畫,讓燃氣機組邁向發電占比50%目標。
台積電日前宣布,成全球第一家加入全球再生能源倡議組織(RE100)的半導體企業,承諾2050年將100%使用再生能源。今年7月初,台積電一口氣包下了沃旭兩大風場商轉後未來20年的發電量,估年發34.5億度,創全球最大單筆綠電售購電交易紀錄。
由於沃旭並未揭露台積電買電價格,不少離岸風電業者透露,雖已與台積電與其他廠家洽談綠電交易,但憂心在台積電、沃旭龐大交易下,依供需法則,後續價格恐不漂亮。
台積電未來需要多少綠電,不僅各界關注,也是綠能商機的看點。根據台積電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2019年,包括台灣廠區、WaferTech、台積電(中國)、台積電(南京)、采鈺公司,全球能源消耗量為143.3億度,比五年前成長了54.12億度,近五年每年平均年增12.5%。
雖台積不願言明台灣廠區到底用了多少度電,但以台積先進製程仍根留台灣可見,該公司的綠電需求,遠逾當前供給量。
台積電坦言,電力為製程生產設備及廠務系統的主要能源,占能源消耗比重達95%。台電也預估,台積電南科3奈米新廠一年耗電量約70億度,由此可預期,2022年3奈米量產後,台積電用電量還會大幅成長。
此外,台積也已公開宣示,3奈米起新廠再生能源占比20%,並將逐年增加綠電購買量,目標2030年要讓全公司的生產廠房25%用電量以及非生產廠房100%用電量使用再生能源,甚至立下2050年全公司使用100%再生能源為長期目標。
據台電統計,去年全台發購電量約2,324.7億度;其中,再生能源發電約140.5億度,占整體6%,主要來自四成的水力發電、以及28.2%太陽能發電、12.9%的風力發電。證實目前台灣綠電遠不足台積電所需。
台電指出,2019年全年台灣的產業總用電量達1,551.3億度,其中,以台積電等半導體業為主的「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用電量持續成長,去年已攀至470.7億度,占全台產業用電量的三成。
計算台積南科新廠用電量高達80萬瓩,相當於二部小型火力機組的供應量;台電表示,假設該廠房24小時不休息,則該廠房一整年用電量約70.1億度,超過苗栗縣去年全年用電量的68.3億度。
由於公告時點選在「815大停電」三周年前一日,此時此刻新增這條法規,是否「別具意義」?經濟部能源局昨(17)日表示,該法已15年未更動,為因應國際情勢變化快速,啟動修法。台電表示不知情,經濟部本次修法過程未與台電發電處、調度處或業務處等商量。
能源局官員說明,現行規定主要針對一般性電源不足,限電需在前一日預告,但對其他重大因素造成的電源嚴重不足沒有明確規範,因此修正規定,納入可能發生的「意外事件」包括政治、經濟、戰爭、天災等因素導致電源不足,不需先行預告,可啟動特別限電措施。
經濟部考量法規陽春已「不敷使用」,預告修正電源不足時期限制用電辦法第4條之一修正草案,新增「因政治、經濟、戰爭、天災或其他重大因素,致國內電力供應預期發生嚴重不足時,中央主管機關為確保相關必要設施運作之需要,得啟動緊急限電管制措施。」
至於「政治、經濟、戰爭、天災或其他重大因素」的成立要素為何?官員舉例,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若因疫情導致天然氣等發電原料無法順利進口,將嚴重影響發電量,就有可能啟動緊急限制用電管制措施。
限電方式可能為先從契約用電超過5,000瓩的工業用戶開始限電,最後才會到家庭用電等一般用電戶,且限電時間每段最多50分鐘,以降低衝擊。
經濟部依據《能源管理法》第19條,於1995年3月1日訂定發布「電源不足時期限制用電辦法」,最近一次修正是2006年12月29日,本次為近14年來首度修正。
受矚目的是,火力電廠包括大潭、台中、興達新增燃氣機組將邁入投資高峰期,大潭電廠2022年、興達電廠2023年、台中電廠2024年陸續加入發電行列,邁向2025年非核家園目標。而台中電廠2024年首部燃氣機組加入發電行列,將陸續取代燃煤的火力發電量,化解地方限煤禁令衝擊。
至於第七輸變電計畫,台電專總兼發言人張廷抒表示,其中有部分是協助台南科學園區供電穩定,主因台積電等企業新廠進駐後,供電需求增加80萬瓩的供電量,因此南科變電所需要強化電網,確保台積電等企業供電無虞,變電所部分今年內就可以完成。另明年國營事業一般建築及設備採購支出高達717億元。
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公共建設年度經費罕見減少約15.9%,請增數約百億未獲政院點頭,即使加計前瞻基礎建設第3期特別預算共2,365億元,仍較今年度負成長約8.3%。
為加強推動公建擴大內需,後疫時期將由國營事業扮演「救火隊」,點火帶頭衝經濟,其中營業及非營業基金投入資本支出高達2,975億元,使得整體公建規模達5,340億元,較今年度增加962億元,約增22%,呈「逆勢成長」。
而台電資本支出為1,663.7億元,較今年度增加約6.1%,為油電糖水四大國營事業之首。張廷抒表示,主要投資是大潭電廠增建燃氣複循環機組218億元、台中電廠新建燃氣機組202億元,興達電廠燃氣機組更新改建118億元,第七輸變電計畫107億元。
張廷抒指出,明年大潭、台中、興達等火力電廠新增燃氣機組進入高峰期,且會在未來幾年內完工併聯發電。其中大潭8號機預訂2022年6月商轉、9號機2023年6月商轉,每部裝置容量100萬瓩,大於核二廠1部機組98.5萬瓩的裝置容量。
至於台中電廠,張廷抒說,2024年首部燃氣機組投入供電行列,2025年第二部機組加入供電,陸續取代中火燃煤的火力發電,燃煤機組2025年起將轉為備援機組。興達電廠1號燃氣機組預計2023年併聯發電,2號機2024年加入供電,兩部機組裝置容量分別是100萬瓩。
此外,明年經濟部所屬國營事業的繳庫盈餘編列104億元,包含中油56億元、台糖48億元,台電雖有盈餘,但全數用於填補以前年度虧損,因此沒有繳庫數,台水則因略有虧損,也沒有繳庫數。
桃園觀塘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是配合政府推動能源轉型政策,在2025年燃氣發電占比達50%目標。待第三接收站完工後,將供應台電大潭電廠新增燃氣機組運轉所需天然氣,以及北部新增天然氣市場用氣需求。
中油也編列高雄港洲際貨櫃二期大林石化油品儲運中心投資31.8億元。新興計畫則有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二期投資計畫,及台中廠港外擴建四期投資計畫。一般建築及設備採購投資154.4億元。
台水資本支出183億元中,主要是編列繼續性計畫127.8億元,包含降低漏水率計畫67億元、鳥嘴潭人工湖下游自來水供水工程等。一般建築及設備採購支出45.3億元。
台糖21億元中,15.6億元屬於繼續性計畫,包含小港廠提油設備更新、新竹竹科循環住宅投資等。一般建築及設備採購等支出5.69億元。
台泥指出,這次台泥綠能推出的方案,是由能元科技提供5.2MWh裝置容量,以技術能力與安全性,在15MW的採購需求中,拿下三分之一容量份額。台泥綠能為台泥100%持股的轉投資企業,資本額33億元,在2018年6月建置完成首座地面太陽能電廠,2019年底於彰濱完成12.1MW的光電加上7.2MW的風電。
艾姆勒辦理競價拍賣股數6,784仟股,公開申購股數為2,125仟股。
證交所指出,開標結果最低得標價格54元,最高得標價格70元,得標加權平均價格55.55元;依相關辦法規定,艾姆勒競拍最低承銷價格為42.02元,此次辦理公開申購價格為50元,8月14∼18日為公開申購期間;8月20日為公開抽籤日。
【台灣新聞】台電上半年盈餘,電價是否凍漲引爭議
夏天將至,電力公司台電的電價是否會調整,再度成為社會關注焦點。近期,由於台電上半年表現不俗,有盈餘,加上國際能源價格持續低檔,是否調整電價成為了議題。
根據最新消息,台電上半年營收狀況出現虧損,但由於政府推出疫情電費補貼,實際上台電上半年已經出現盈餘。不過,這些補貼暫時由台電代墊,若補齊所有代墊款,台電上半年還是有所盈餘。
在這種情況下,知情人士預測,台電電價維持凍漲的可能性最大。一方面,若電價調降,會對台電的財務狀況造成影響;另一方面,由於電價平準基金僅剩107.50億元,若電價凍漲,有助於未來對抗能源價格上漲。
然而,工商業界對此表示反對。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認為,由於全球能源價格和油價都在走跌,台灣的電價應該隨之調降,減輕企業負擔。林伯豐還批評政府「一手加價一手降價」的做法,認為這樣的做法不合理。
商總理事長賴正鎰也建議政府應該調降電價,讓全國人民都能感受到政府的關懷。他說:「現在疫情讓企業經營困難,政府應該『苦民所苦』,減輕企業負擔。」
目前,台電電價是否調整,還需要等待電價審議委員會的決議。無論如何,這個議題都將繼續引起社會關注。
經濟部3月召開電價審議委員會,決定電價維持每度2.6253元,決定「連四凍」,經濟部當時表示,若國際能源價格持續低檔,9月檢討電價時會納入考量,埋下想像空間。
但因今年上半年受到疫情影響,國內產業接單大受衝擊,經濟部宣布,只要連續兩個月營收較去年減少15%的企業,低壓用戶含服務業及中小企業折扣10%,每月最高減10萬元,高壓用戶即中大型用戶、製造業則降低契約容量減收基本電費。
據台電公布上半年營收狀況,1至6月台電稅前虧損62億元,而政府推出疫情電費補貼,相關費用都先暫由台電代墊,若補齊所有代墊款,台電上半年有盈餘4億元,惟仍較預算書盈餘20億元略少。
知情人士指出,台電上半年已經補貼受疫情重傷的相關產業,而電價平準基金僅剩107.50億元,10月起若凍漲有利讓基金庫存提升,有利於未來對抗能源價格上漲,因此傾向不調整,不過最後電價的調整仍要尊重電價審議委員會的決議。
不過,工商業界則齊呼電價應要調降。工商協進會理事長林伯豐表示,「電價本來就應該隨公式調降!」,今年上半年全球能源價格、油價都是走跌,國內電價應該就要隨著調降,而不是讓電價凍漲,成為壓垮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
林伯豐說,政府一方面調降電價,但6月起夏月電價仍照常實施,一手加價一手降價十分矛盾且不合理,痛批經濟部思想邏輯錯亂,電價應該要調降,降低製造業的營運壓力。
商總理事長賴正鎰則說,目前疫情狀況讓國內企業經營困難,雖然國內疫情有略微紓緩,政府更應調降電價,讓全國人民都能受到激勵,而不是讓電價不動,政府應該「苦民所苦」。
台灣電力公司上半年營運面臨挑戰,虧損62億元
台灣電力公司(台電)在上半年面臨不少挑戰,根據最新公布的營業績效,上半年虧損達到62億元。這主要是因應政府推行的「增氣減煤」政策,導致燃料成本較去年上升。台電發言人張廷抒表示,為了支持政府政策,台電不得不承擔較高的燃料成本。
張廷抒進一步指出,由於政府為應對疫情,推出紓困企業電費補貼政策,相關費用暫時由台電代墊。未來,經濟部將撥給台電30億元,另外36億元則需台電自行設法吸收,並可列為政策負擔。雖然預估上半年營收小賺4億元,但這並未達到預算書編列的20億元目標。
展望未來,張廷抒表示,隨著7月和8月進入夏月電價,加上今年用電量創下歷年新高,預估第三季營收可能比預期增加。然而,由於今年燃氣發電使用占比高,這將會抵消部分獲利空間。
中油上半年虧損258億元,受國際油價影響
中油公司(中油)今年上半年虧損達到258億元,這主要受到國際原油價格崩跌的影響。中油發言人方振仁表示,疫情初期國內旅遊急凍,相關運輸業減少運輸班次,尤其是航空用油減少最多,對上半年營收造成重大影響。
方振仁預計,油價略有回升,但受限於「亞鄰最低價」限制,國內油價要回到過去價格仍需要一段時間。由於國際疫情仍嚴峻,航空業航班短期內無法恢復,預估全年表現依舊嚴峻。
台糖上半年扭虧為盈,防疫酒精貢獻良多
台糖公司(台糖)今年上半年扭虧為盈,實現盈利3億元,與原先預估虧損1.65億元截然不同。經濟部官員表示,這主要得益於台糖在新冠肺炎期間,利用技術實力進口糖蜜生產防疫酒精,既協助抗疫,也增加了營收。不過,由於疫情影響,遊憩事業部營收減少。
至於自來水公司,上半年盈餘1.5億元,這主要與過去積極汰換水管,減少漏水率有關。
根據資料顯示,台電今年上半年虧損62億元,台電發言人張廷抒表示,主要是配合政府「增氣減煤」政策,燃料成本較去年提高。另政府因應疫情推出紓困企業電費補貼,相關費用暫由台電代墊,未來經濟部將撥給台電30億元,另36億要台電自行設法吸收並可列為政策負擔,預估上半年營收小賺4億元,惟未達預算書編列20億的目標。
張廷抒指出,7月及8月已進入夏月電價,加上今年用電量創下歷年新高,預估第三季營收可能比預期增加,不過今年燃氣發電使用占比高,抵消部分獲利空間。
中油方面,今年前6個月虧損258億元,中油發言人方振仁說,主因國際原油價格崩跌,另外今年疫情初期讓國內旅遊急凍,相關運輸業減少運輸班次,尤其航空用油減少最多,都讓上半年營收大受影響。
展望未來,方振仁表示,油價略有回升,不過受限於「亞鄰最低價」限制,國內油價要回到過去價格仍需要一段時間,加上國際疫情仍嚴峻,航空業航班短期內無法恢復,預估全年表現依舊嚴峻。
台糖防疫酒精建功虧轉盈
而台糖今年上半年大賺3億元,較原先預估虧損1.65億元情況完全不同,經濟部官員說,主要是新冠肺炎期間,台糖發揮技術實力,進口糖蜜生產防疫酒精,協助抗疫同時增加營收,唯遊憩事業部因疫情國人減少旅遊,讓相關營收減少。
至於自來水公司,上半年盈餘1.5億,主要與過去積極汰換水管,減少漏水率有關。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在父親節前夕,以父親劉書勝之名,成立了一個特殊的獎項——「劉書勝紀念獎」。這個獎項的設立,旨在鼓勵35歲以下、在國內電力系統產業中工作三年以內的青年,讓他們投身於電力發展,並為電力人才的世代傳承盡一份力。劉文雄與其父親劉書勝都是台灣電力產業的領軍人物,兩代人的努力和貢獻,早已在業內傳為佳話。
劉書勝,這位來自台南農家的子弟,憑借著勤奮和努力,考上台大電機系,成為鄉親間的驕傲。畢業後,他進入台電,從基層工程師做起,最終成為首位台籍業務處處長。其中,他積極推動的台北市配電地下化工程,更是為台灣電力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
劉書勝對台灣電力產業的奉獻,也影響了劉文雄。劉文雄在加州電力龍頭太平洋天然氣與電力(PG&E)以及電力設施建設巨擘貝泰工程(Bechtel)工作多年後,於1996年與貝泰研發部門同事共同創業,成立了Nexant公司,提供電業諮詢顧問服務。2018年,劉文雄回台擔任工研院院長,成為首位具有能源背景的院長,並積極推動電網辦公室、電網學校暨人才發展聯盟的成立,為台灣電力事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劉文雄在29日的記者會上,提及剛滿百日的父親時,不禁哽咽落淚。他強調,父親生前曾說過「蕃薯不驚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湠。」這句話,讓他特別有感触。劉書勝紀念獎的設立,正是為了紀念父親培育電力人才的努力,以及他推動台灣電力現代化的決心。
劉書勝一生為台灣培育無數英才,曾於台大、大同大學及台北科技大學擔任兼任副教授,作育無數後輩。他理論與實務兼備,不斷吸取新知,直到超過八十歲仍孜孜不倦。他將自己的學識和經驗結晶於「工業配電」等著作中,成為電機學門的教科書。劉書勝還曾擔任電機技師編輯,對先進配電技術的引進及推廣做出了重要貢獻。從台電退休後,他還擔任台灣汽電公司副總、大園汽電共生公司及正弦顧問公司董事長等職務,將一生都奉獻給了國內的電力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