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富田電機公司新聞
該公司近期快速完成八年來第三次現增,以擴增產線。富田涉足國 際市場,以美日為主,目標是將載具電動化應用到各種形式的交通工 具,其中以乘用車數量最大,供應特斯拉及日系車廠;電動腳踏車年 產量上看1萬台;重型機車及水上摩托車則預計今年第四季量產。
另外,馬達高效率化是富田的本業延伸,近兩年受惠國內傳產業需 求增溫,營收平均成長30%,節能、減碳雙翼展翅。即使今年受中國 封城、原物料短缺影響,出貨掣肘,全年營收成長率仍維持在15%至 20%之間。
富田電機表示,打從T牌電動車的電力系統製造商轉為零組件供應 商後,覺悟不能依賴單一市場,啟動分散布局:2008年推出自改電動 車,發展整車動力系統;2016年自創三機一體電力系統,以模組化產 品吸引想要發展電動車的車廠採用,今年更成功研發七合一產品。
富田很早就為打造ODM產線堆疊技術含金量,也因此開啟四年半前 為日系車廠打造ODM產線的合作計畫。為服務這家百年車廠,富田打 造了符合全球安全標準、且是台灣少數能測試電動車整車安全的頂級 測試實驗室;開發出模組化產品取得了12項專利,上半年並再新簽下 技術開發合約。
另外,馬達高效率化是富田的本業延伸,近兩年受惠國內傳產業需 求增溫,營收平均成長30%,節能、減碳雙翼展翅。今年因中國封城 、原物料短缺影響,出貨掣肘,全年營收成長率仍預估達15%∼20% 之間。主因是,富田不斷追求創新革新、與環境共榮的DNA始終不變 ,高效率馬達一路從IE3朝向效能更佳的IE4發展。
富田電機總經理張金鋒表示,打從T牌電動車的電力系統製造商轉 為零組件供應商之後,就覺悟不能依賴單一市場,必須分散布局,2 008年推出自改的電動車,發展整車動力系統,2016年自創三機一體 電力系統,以模組化產品吸引想要發展電動車的車廠採用;今年更成 功研發七合一的產品。
有感於傳統車廠終將面臨轉型電動車,必需發展符合自家特殊需求 的電力系統,富田很早就為打造ODM產線堆疊技術含金量,也因此啟 動四年半前為日系車廠建ODM產線的合作計畫。技術能力也可更快被 提升。
成立34年專精馬達的富田電機,與美國最大電動車T廠合作長達17 年,2009年轉為提供關鍵零組件,但仍是T牌唯一的供應商;直到20 16年T牌擴大量產,富田供貨不及,才有日系供應鏈加入。
然而需求方一直希望富田能夠增加產量,經過三年多準備,富田終 於在今(2022)年克服製程及設備調整等問題,目前已有能力接下T 廠每周萬台的訂單。
因為具備與T廠合作的豐富經驗,四年半前日本百年車廠也前來尋 求與富田合作,預計10月投入量產的ODM產線,正是為該日廠量身打 造。
富田總經理張金鋒表示,新款電動車採用增程型的串聯式混合動力 ,基本以電池動力為主,都會區短程市場為主力,另外有個小引擎附 加油箱,可以在跑長途時作為補充動力的備選。未來新車種的動力系 統,從設計打樣數據分析到測試驗證完成,將在台灣富田銅鑼廠一條 龍作業完成,「產品一概需經過車廠認證,因此日方也派駐專門人員 長住富田廠區。」
張金鋒指出,為服務這家百年車廠,富田打造了符合全球安全標準 、並且是台灣少數能測試電動車整車安全的頂級測試實驗室;開發出 模組化產品取得了12項專利,近期又新簽訂技術開發合約,還預備在 日本成立研發中心,「此次合作不僅是國際布局的重要一步,也是O DM電動車心臟產線最接地氣、實踐國產化的重要里程碑。」
創新、出奇為競爭利基的富田,目前研發團隊將近百人,但是要應 付T牌的增產及日系車廠的新車種研發仍嫌不足,因此公開與護國神 山競才,沒想到竟能吸引一些從半導體大廠跳槽,願意在新跑道上實 踐理想的人才。張金鋒表示,富田近幾年投資在測試研發方面超過1 0億元,公司開放式的經營理念,給研發人員提供機會實現自己的創 新構思,也因此有機會磁吸到半導體大廠人才。
和碩24日參加COMPUTEX開展首日InnoVEX「台加智慧車產業高峰論壇」,和碩表示,電動車新創產業興起、中美貿易戰不歇,將改變既有的汽車供應鏈生態。
和碩指出,傳統的汽車供應鏈是金字塔型,Tier 1如Magna、Denso、博世等處於金字塔最定端,負責各種次系統的設計與製造,各種零組件、材料供應商就是Tier 2、Tier 3,如面板業者就屬於Tier 2供應鏈的一環、車用IC屬於Tier 3的一部分,金字塔各層分工明確。
和碩認為,在電動車越來越受歡迎的潮流下,以特斯拉為首的新創電動車廠將會挑戰既有的汽車供應鏈,比起燃油車由機械主導,電動車機械比重不高,原廠開發的軟體才是決定一台電動車使用體驗與性能的重點,也因此,新創電動車廠的供應鏈架構是以軟體、關鍵技術為中心,其他的關鍵零組件、次系統圍繞著軟體,供應鏈的架構扁平。
另外,中美貿易戰開打後,中國以往從西方世界竊取商業機密的行為一再被翻出來,歐美日汽車品牌對於保密要求更嚴格,是影響汽車供應鏈發展的另一因素。
和碩認為,台灣在傳統燃油車已經建立起成熟的機械零件技術,這個優勢有不少可以繼續沿用至電動車,在電動車的電機、電控方面,台灣業者如台達電、富田電機、士林電機、智伸科都在電動車馬達與零組件做出實績,車載充電器不只有台達電取得佳績,光寶、康舒等業者也已投入之外,東元、台達電、富田電機等也都是電動車逆變器重要供應商,而在電池方面,正崴以跨足電動車電池模組之外,先前賓士也宣布與輝能合作開發電動車用固態電池,長春石化更是全球鋰電池材料銅箔的重要供應商之一。
和碩進一步指出,台灣對智慧財產權的重視,加上台灣面積小、產業聚落密度高,加上從資通訊產業訓練出來的供應鏈管理與軟硬體整合能力,都讓台灣在全球電動車供應鏈中已經佔在有利位置,而台灣業者未來在車用在IC設計、第三代半導體、被動元件、高整合度馬達、車用相機、毫米波雷達、AI等領域開疆闢土。
台中電動車產業鏈包括整車與控制系統的車王電與旗下華德動能、馬達的富田電機、和大工業的減速齒輪,車載光學鏡頭的佳凌科技、亞洲光學、電池系統的長園科技,目前富田電機為特斯拉馬達電機唯一供應商,也是台灣最大電動車動力馬達供應商;和大工業則供應特斯拉減速齒輪。
台中能源產業聚落優勢,包括電動車零組件、風機產業及光電產業;台中市經發局長張源透露,上銀與銀泰科技打造高精密的電動車關鍵零組件,讓台中成為滾珠螺桿的生產重鎮;至於車載光學鏡頭的亞洲光學及佳凌科技,都是電動車鏡頭供應商。
車王電與華德旗下中港廠今年4月開始投產,兩班制規劃年產能1,700輛的電動巴士整車,及底盤三電系統7,000套,將進攻國內、外市場。
車王電兼華德董事長蔡裕慶表示,集團今年除打算完成國內示範型計畫電動巴士105輛訂單外,今年元月也交給三重客運8輛一般型計畫電動巴士,3月24日再交給巨業交通2輛一般型計畫電動巴士,目前還有一般型電動巴士購車案正在進行中,公司預期今年電動巴士接單總量超過150輛,等於公司過去十年的交車量。
另外,華德與日本西鐵巴士進行電巴合作案,由華德提供技術授權、西鐵製造電動巴士,符合日本電動巴士在地自製規定,搶攻日本市場。蔡裕慶指出,華德中港廠首輛電動巴士已在財團法人車輛中心測試中,預定4月將外銷至日本,之後公司做技術移轉,將電動巴士的底盤三電系統,首度外銷至日本。
蔡裕慶強調,公司有信心未來三年內,集團在電動巴士的底盤三電系統,將在日本成為非常競爭力的產品。
華德布局電動巴士及底盤三電系統,不僅引進策略性股東-日本住友商事,協助開拓海外市場,今年更取得台灣最大公車動態系統服務廠商-銓鼎科技的38.8%股權。
東元、大同先後與工研院合作開發電動巴士動力系統,東元今年在貿協主辦2021台灣國際智慧移動展,發表電動車動力系統TPower+,模組化範圍150KW∼300KW,適用在電動大客車、重型電動貨卡、港口AGV、渡輪等大型載具,計畫明年量產。
大同今年初發表250KW大型電動巴士動力系統,其中驅動器是與工研院合作開發,應用在大型電動巴士,明年計畫量產330KW動力系統,2023年將動力系統導入物流商務車。
士電布局電動車產業層面最廣,涵蓋電動汽機車動力系統及電動車充電樁。士電表示,光陽新開發電動機車及中華汽車e-moving,都用士電提供馬達及控制器的電動機車動力系統,三陽電動機車也會採用;士電還與日本、越南及大陸最大機車廠洽談9KW∼10KW電動機車動力系統合作案。
士電與工研院、中華車三方合作,共同開發130KW∼150KW電動汽車動力系統,應用在3.5噸電動物流車及SUV車,採用馬達與控制器一體的動力系統,預計2022年3月裝載在中華車電動物流車進行實車測試,未來將開發50KW∼80KW動力系統。
電動車充電樁領域,士電投資「起而行綠能」,雙方策略聯盟,起而行新機種及新市場所需充電樁交士電生產,應用在高級住宅、辦公室及大賣場等場域。
華城生產變壓器起家,除在內湖建置台灣首座具充電樁的停車場外,也搶占全台電動車充電設備和服務網絡,預計年底前全台共建置15座快充站及300座營運AC充電樁。
中興電工嘟嘟房停車事業剛宣布,推出新品牌「iCharging」,進軍國內電動車充電服務市場,與永固、應安及車麗屋等連鎖停車及汽車百貨業,合作建置電動車充電樁,也與台灣聯通洽談停車場裝置電動車充電樁合作案,中興電工預計年底全台完成10個電動車充電樁建置,目標是三年內擴增至200個。
台灣電機龍頭富田電機,長期合作特斯拉,共創電動車未來! 說到特斯拉,我們總會想到馬斯克那張招牌臉,但您知道嗎?這家全球電動車領軍企業的「心臟」,卻是來自台灣的富田電機(FUKUTA)!這家成立於1988年的馬達製造商,與特斯拉的合作關係已經超過15年,是特斯拉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富田電機的發展歷史可追溯至1993年,當時它成為台灣第一家投入變頻馬達開發的廠商。1997年,它更開發出全台第一台交流感應伺服馬達。2009年,當裕隆的自主品牌納智捷(LUXGEN)開發電動車時,富田也參與了關鍵技術的開發,見證了台灣乃至全球電動車產業的蓬勃發展。 與其他大型電機廠商相比,富田雖然規模不是最大的,但它卻能夠成功打入特斯拉的供應鏈。這背後的關鍵,就是富田「少量多樣」的生產策略。它將所有產品朝向模組化方向研發,可以根據客戶的需求進行客製化開發,這正是它獲得特斯拉青睞的原因。 自從2005年特斯拉找上富田,雙方就開始了緊密的合作。特斯拉的Model S、Model X等車款的馬達,都是出自富田之手。2015年,Model X的推出,更讓富田的營收首次突破10億元新台幣,特斯拉也成為富田最大的客戶。 有了與特斯拉的合作經驗,富田在電動車時代也展現出強大的發展潛力。如今,富田也加入了鴻海創建的「電動車硬體開放平台MIH」,希望與更多夥伴共同開創電動車未來。
特斯拉的心臟,就隱身在台灣。
台灣的富田電機(FUKUTA)是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合作歷史最悠久的廠商之一,雙方緣分長達15年。
成立於1988年的富田電機主要生產馬達,產品線從標準型馬達到變頻式馬達、伺服馬達、主軸馬達等都有做,早在1993年,就成為全台第一家投入變頻馬達開發的廠商。1997年,富田電機開發出全台第一台交流感應伺服馬達,2009年裕隆要做自主品牌納智捷(LUXGEN)的電動車時,富田也參與關鍵技術開發計畫,見證了國內外電動車成長的過程。
其實,早年富田生產的馬達主要為工業用途,並沒有跟汽車廠合作過的經驗,但2005年時特斯拉在國際上也默默無名,是一間成立僅兩年的新創公司。他們為了生產電動車,跨海找到太平洋另一端的富田幫忙,在經濟部的牽線下接了這個挑戰。
相較於東元、大同等廠商,富田生產馬達的規模並不是最大的,卻能成功打進特斯拉供應鏈,關鍵在於富田「少量多樣」的生產策略,所有的產品都是朝模組化方向研發,可以依照客戶不同的特點、屬性、交期等,客製化開發流程。
富田在內部不斷投入資源、做新產品研發,藉此厚植技術基礎來提升技術能量。特斯拉後來的Model S、Model X的馬達,都是由富田研發製造;2015年Model X推出,帶動富田營收首度突破10億元新台幣,特斯拉則成為最大的單一客戶。
有了特斯拉的經驗,讓還沒上市的富田在電動車時代具備發展潛力。鴻海成立的「電動車硬體開放平台MIH」,主要希望藉由開放技術規格,邀請各界夥伴加入,而富田也是其中成員之一。
大亞集團近年來不僅在電力線纜市場穩坐領先地位,更跨足固定收益平台及新創事業,展現多元發展的雄心。今年,集團預計合併營收將突破200億元,獲利目標更是上看10億元,這樣的成績對於已經在台灣漆包線市場佔有一席之地的大亞來說,更是如虎添翼。 董事長沈尚弘表示,銅價和新台幣匯率是線纜業的兩大風險,但去年疫情後的銅價回升,讓今年營業額有望超越去年。過去獲利在4.7~5億元,去年則創下183億元合併營收、8.5億元獲利,EPS達1.45元,創下65年來新高。今年,他們設定獲利目標將突破10億元,成長率將達雙位數。 大亞集團的訂單能見度已延伸至下半年,這主要得益于房地產景氣的興盛和電網布置的增長。台電在手標案金額達30億元,未來2、3年將有交貨。今年元月,台灣漆包線市占率從去年底的26%攀升至30%,不含投資持股約二成的榮星部分。 沈尚弘強調,大亞集團正在從電力線纜轉型至能源產生、傳輸、儲能及管理,預計今年在台灣漆包線市占率將超過三成,並希望成為台灣最賺錢的漆包線企業。大亞為電動車馬達廠富田供應電動車用漆包線,並投資富田,展現對電動車市場的信心。 此外,大亞集團在太陽能電廠的布局也成效顯著。去年太陽能電廠發電量達40MW,獲利6000萬元,今年則將掛牌併聯發電量增至120MW,預計獲利將達1.6億元。集團更斥資9.38億元併購大同旗下志光能源,並計劃在台南七股興建全台最大漁電共生太陽能電廠,總發電量目標達240MW,居台灣前五大太陽能電廠。 未來,大亞集團預計每年開發50MW地面型電廠,並等志光能源太陽能電廠併網,總裝置容量達250MW,每年發電收入將達15億元。而旗下的大亞創投自2000年以來,已投資新創事業超過20億元,涵蓋醫療、生技、半導體、AI、科技及網際網路等多個行業,透過併購執行力,新創事業將迎來跳躍式成長。
大亞集團董事長沈尚弘表示,銅價漲跌、新台幣匯率是線纜業兩大 經營風險,去年爆發疫情後,銅價跌至4,500美元,今年開春銅價回 升至八、九千美元,今年營業額一定比去年高。大亞過去獲利在4.7 ∼5億元,去年集團合併營收183億元、獲利8.5億元、EPS為1.45元, 改寫65年來新高,今年獲利目標突破10億元,雙位數成長。
大亞目前訂單能見度到下半年,主要是房地產景氣好、電網布置成 長受益,台電在手標案金額30億元,未來2、3年交貨。今年元月台灣 漆包線市占率從去年底26%攀升至30%,今年漆包線市占率超過三成 ,不含投資持股約二成的榮星(1617)部分。
沈尚弘指出,大亞集團從電力線纜轉型至能源產生、傳輸、儲能及 管理,電力線纜本業今年會比去年成長,今年在台灣漆包線市占率目 標是超過三成居冠,希望成為台灣最賺錢漆包線的企業。大亞供應電 動車馬達廠富田所需的電動車用漆包線,進而投資富田。
沈尚弘表示,集團布局太陽能電廠,去年太陽能電廠發電量40MW, 獲利六千萬元,今年掛錶併聯發電量120MW,獲利可新增1億元、達1 .6億元。
大亞集團3月斥資9.38億元,併購大同旗下志光能源,將斥資60億 元,在台南七股興建全台最大漁電共生太陽能電廠案,第一期發電量 85MW,預計2022年第二季掛錶,第一期發電量35MW,希望2022年底掛 錶併聯發電,總發電量達240MW,居台灣前五大太陽能電廠。
大亞集團預計2025年每年開發50MW地面型電廠,等志光能源太陽能 電廠併網,總裝置容量達250MW,每年發電收入達15億元。
集團旗下大亞創投2000年以來,投資新創事業超過20億元。沈尚弘 表示,大亞創投投資保瑞及穎崴等公司,新創事業涵蓋醫療、生技、 半導體、AI、科技及網際網路等行業,透過併購執行力,會跳躍式成 長。
台灣電機產業龍頭富田電機將參與「AMPA Online」線上展覽,展現最新產品與技術!隨著全球疫情持續影響,商業活動轉向數位化,台灣外貿協會主辦的「AMPA Online」線上展覽將於明日(7日)正式上線,並持續展覽一個月。這次線上展覽將結合數位產品型錄、影音功能、互動人偶,以及即時文字與視訊洽談,讓參展商與訪客能夠零距離互動。 富田電機作為台灣電機產業的佼佼者,將在這次線上展中展示其最新產品,並與全球買主進行深度交流。此次參展不僅是富田電機拓展市場的機會,也是台灣電機產業數位轉型的具體實踐。 為了幫助近500家線上展參展商順利布展,貿協在台中、台南及台北辦理了3場教學工作坊,共有96家廠商積極參與。這些工作坊旨在輔導參展商善用線上數位影音工具和線上接洽管道,提升攤位形象及產品型錄,並透過即時數據追蹤買主動向,以便後續行銷。 AMPA Online的推出,是貿協應對疫情下商業環境變遷的重要措施。過去AMPA實體展吸引了大量質量俱佳的買主,今年則通過密集的數位自媒體行銷,並邀請全球駐外單位邀請重量級買主上線觀展及參加採購洽談會,助力業者數位轉型及行銷。 「AMPA Online」將於明日正式上線,國內外業者可至AMPA官網預先登記,展期間憑名片免費換證入場參觀。更多活動資訊,請關注臉書Facebook官方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TaipeiAMPA/)。
貿協為協助近500家線上展參展商順利布展,並了解平台功能進而與買主洽談,日前分別在台中、台南及台北辦理3場教學工作坊,共有96家廠商踴躍參與,期待線上展能帶入新訪客、新商機。
疫情促使全球企業檢視原有商業模式,增加對於電子商務管道及視訊洽談服務的依賴度,貿協因應推出嶄新線上展,串接實體展,虛實整合展出參展商的展品形象與內容。「AMPA Online」藉由巡迴北中南辦理的3場教學工作坊,輔導參展商善用線上數位影音工具和線上接洽管道,上傳並優化攤位形象及產品型錄,查看即時數據、追蹤買主動向以利後續行銷,協助業者在疫情下仍能觸及新訪客。過往AMPA實體展累積質量俱佳買主,今年展前以密集數位自媒體行銷,同時發動貿協全球駐外單位邀請駐地重量級買主上線觀展及登記參加採購洽談會,助攻業者數位轉型及行銷,部署疫後汽機車產業新局面。
「AMPA Online」已吸引近500家廠商報名,包含參與國際電動車供應鏈的大亞電線電纜、富田電機、致茂電子、和勤精機、健和興端子及飛宏科技等業者;實體展也吸引380家參展商使用730攤,將成為全球首發的汽機車零配件專業展,也磁吸國際買主高度關注及參與。
AMPA Online(www.ampaonline.com.tw)明日正式上線,即日起開放線上預登,國內外業者至AMPA官網(www.taipeiampa.com.tw)預先登記,展期間憑名片免費換證入場參觀,活動資訊查詢臉書Facebook官方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TaipeiAMPA/)。
台灣機械工業公會理事長柯拔希近日表示,隨著全球汽車市場對電動車的需求日益增加,台灣機械業將迎來百億元商機。為了幫助台灣機械業搶攻這波電動車市場,柯拔希積極搭橋,促成鴻海重返機械公會,並協助機械業者參與鴻海主導的MIH電動車平台聯盟。 柯拔希指出,隨著歐美各國推動電動車政策的加強,預計到2030年,汽油車將被禁止上路。鴻海集團在電動車領域的發展不斷加速,與裕隆集團合資成立鴻華,並全力推動MIH聯盟平台,吸引了超過一千家國內外廠商參與。25日,MIH聯盟將首次召開會員大會,並計劃在第四季發表三款以MIH為平台的電動車,其中包含一款電動巴士和兩款電動乘用車。 為了讓台灣機械業更深入地參與電動車產業,機械公會將於25日舉行會員大會,進行理事及監事的全面改選。柯拔希特別安排鴻準董事長李光曜擔任理事,並表示將參加10月舉辦的E-Mobility Taiwan展,以掌握電動車及自駕車未來發展趨勢。 機械公會秘書長許文通解釋,MIH聯盟是一個開放式平台,類似iPhone手機供應鏈的概念,將颠覆傳統汽車供應鏈模式。許文通提到,東元、大同及台達電等成員已經開始與工研院合作開發電動車高功率馬達,並加入MIH聯盟,準備搶食電動車商機。 許文通還提到,未來電動車將追求輕量化,這意味著碳纖維複合材料將得到更廣泛的應用,相關工具機的需求將隨之增加。此外,機電馬達、成型加工及控制系統功率元件等也是機械業可切入的商機。電動車的人機互動、通訊及5G感測元件及ADAS輔助系統,也為設備業者提供了參與機會。 機械公會電子專委會自2019年起就開始規劃及布局電子元件所需的設備,並與政府合作推動智慧製造大聯盟。許文通表示,機械公會與鴻海在春酒時進行了交流,雙方同意設立大客車及小客車等三個平台,建立垂直整合供應鏈的共通平台。
電動車夯熱,2030年將躍升為全球汽車市場主流,台灣機械工業公 會理事長柯拔希為協助機械業搶食電動車金屬加工、複合材料、馬達 、傳動系統及電子元件等每年數百億元商機,促成鴻海重返機械公會 ,搭橋協助機械業者參與鴻海主導的MIH電動車平台聯盟。
業者指出,疫情過後,加速歐美各國推動電動車,預計2030年起禁 止汽油車上路,鴻海發展電動車,與裕隆集團合資成立鴻華外,也全 力動推MIH聯盟平台,超過一千家國內外廠商參加,25日將首度召開 會員大會。鴻海規劃今年第四季,發表三款以MIH為平台的電動車, 其中一款電動巴士、二款電動乘用車。
機械公會25日舉行會員大會,全面改選27席理事及9席監事。柯拔 希表示,去年拜訪鴻海集團副總裁兼亞太電信董事長呂芳銘等人,邀 鴻海重新加入機械公會,為協助機械業者跨足電動車產業,這次理監 事改選,特別安排鴻準董事長李光曜擔任理事。公會也會參加貿協預 計10月舉辦E-Mobility Taiwan展,藉此掌握電動車及自駕車未來發 展趨勢。
機械公會秘書長許文通指出,MIH聯盟是開放式平台,類似iPhone 手機供應鏈概念,顛覆傳統汽車供應鏈模式。東元、大同及台達電會 員廠因應電動車少了變速箱及引擎,只剩馬達及減速機,先後與工研 院合作開發電動車高功率馬達,富田生產特斯拉電動車馬達驅動系統 整合,也先後加入MIH聯盟,準備搶食電動車商機。
許文通指出,未來電動車追求輕量化,使用碳纖維複合材料得用水 刀或超音波雷射頭做切割或鑽孔,得用到工具機。此外機電馬達、成 型加工及控制系統功率元件,都是機械業可切入電動車的商機。
電動車人機互動、通訊及5G感測元件及ADAS輔助系統,設備業者有 機會參與人機互動相關電子元件的生產、加工及組裝所需設備。
許文通指出,機械公會電子專委會早在2019年,就針對電子元件所 需的設備做規劃及布局,加上政府今年開始在南部推科技廊道,是機 械公會推動的智慧製造大聯盟的工作重點。
許文通表示,機械公會日前與鴻海春酒時,雙方曾交換看法,鴻海 籌組MIH聯盟會設大客車及小客車等三個平台,建立垂直整合供應鏈 的共同平台。
竹科園區內,有一家名為富田電機的公司,它並不起眼,卻在電動車行業中擁有著顯赫的地位。這家創立於台灣的公司,不僅是特斯拉的最老供應商,更是全球電動車產業的關鍵角色。今天,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這家台灣企業如何與特斯拉共同邁向未來。
當你駛車進入占地300多公頃的竹科銅鑼科學園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顆超大紅色招牌FUKUTA(富田電機)。這裡,現代文明與古意盎然交錯,讓人感受到不尋常的融合。這裡就是富田電機的第三座廠區——銅科廠區,也是公司未來成長的主要來源。
富田電機的創辦人、總經理張金鋒,一邊環顧著廠房四周,一邊向媒體介紹他一手打造的電動車供應鏈重鎮。他透露,創業這些年來,與「樹」特別有緣,甚至還與牧牛土地公「溝通」了70分鐘才取得首肯,並在廠區內奉祀著守護的古樹。
2005年,當特斯拉還處於草創階段時,便跨海尋找台灣的供應商。張金鋒當時毫不猶豫地接下了訂單,因為他相信「只要讓車子會動就好,應該是很簡單」。當時的富田,在汽車領域是門外漢,但卻因為特斯拉的訂單,開始涉足電動車行業。
然而,接下訂單只是開始,富田需要為特斯拉生產一顆馬力180KW、重量控制在60公斤的馬達,這對當時的富田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經過兩年的努力,富田終於成功開发出了第一顆馬達。
隨著Model S的上市銷售,富田與特斯拉的合作關係也日益緊密。雖然曾經遭遇過客戶資金短缺、拖欠貨款的困難,但富田堅持不懈地與特斯拉合作,最終成功度過了關卡。
如今,富田電機的營收有望成長50%,目標超過新台幣15億元,主要動能來自於電動車市場。張金鋒認為,台廠能夠進軍電動車領域,靠的是整合能力,並預測2030年全球汽車市場,有20%至25%會是電動車。
富田電機的發展,不僅是自身的成長,更是台灣電動車產業的崛起。這家台灣企業,正與特斯拉一起,邁向未來的電動車行業。
占地300多公頃的竹科銅鑼科學園區,目前僅9家廠商進駐,開車進入園區一分鐘後,即可見到超大紅色招牌FUKUTA(富田電機),讓在冬天強風中顯得荒蕪的園區頓時鮮活起來。
富田電機廠區內設置兩排特斯拉(Tesla)充電站,立體流線形、現代感十足,一旁則是有百年歷史的土地公廟與蓊蓊鬱鬱的老樹緊鄰,現代文明與古意盎然交錯,意外地毫無違和感。
這是富田電機FUKUTA第3座廠區-銅科廠區,也是公司未來成長主要來源,富田創辦人、總經理張金鋒環顧廠房四周,向中央社採訪團隊侃侃而談他一手打造的電動車供應鏈重鎮。這位技術起家的總經理,透露創業這些年,跟「樹」特別有緣,當初為了要在這裡蓋工廠,還跟牧牛土地公「溝通」70分鐘才取得首肯,也奉祀旁邊守護的古樹。
這股堅持態度恰好反映在張金鋒與特斯拉關係。當特斯拉股價衝破800美元大關,創辦人馬斯克身價立刻晉升為全球首富,資本市場認證電動車已蔚為風潮。
越過1萬多公里太平洋海域,來到台灣,成立33年的富田電機跟著一砲而紅,原因無他,富田剛邁入「而立」之年,卻有15年光陰跟特斯拉綁在一起,堪稱是最老的供應商,期間富田跟特斯拉不是一帆風順,是跌跌撞撞不放棄,才能走到今天。
特斯拉跨海找夥伴 台灣電動車馬達啟動
時間倒回2005年,草創僅2年的特斯拉跨海來台尋找供應商,透過經濟部的牽線,張金鋒毫不猶豫就接下訂單,他回憶著「那時候想著,只要讓車子會動就好,應該是很簡單」,儘管信心十足,但當時的富田,在汽車領域是門外漢,更遑論電動車。
那時候富田創立已17年,接觸客戶為鋼鐵、造紙、橡塑膠與養殖業,所生產的是工業用馬達與動力系統,也就是說,在特斯拉找上門之前,富田沒有車廠客戶,也沒有相關接觸經驗。
台灣工業用馬達市場,向來是東元、大同為主,大廠資金多,富田無法用產能規模硬碰硬,只能改走少量多樣市場,15顆馬達可以開出6、7種規格,富田的經營模式,類似客製化接單。
也因為特斯拉草創期間,訂單少量特性,一家工業馬達廠與美商新創業,就此展開合作。
然而,接下訂單才是考驗開始,張金鋒坦言,特斯拉開出規格要求,一顆馬達馬力180KW,重量要控制在60公斤,以往富田生產馬達隨便也要400公斤,一下子要減少逾8成,如何「減重」成為最大挑戰。
張金鋒抓著團隊,天天想著馬達如何減重,特斯拉則搭配數據分析,聘請材料專家研議解方,兩家公司全心投入,前後花了2年時間才做出第一顆馬達。
談起這段篳路藍縷的開發過程,張金鋒笑著說,「那2年都沒有收入耶,只能靠著本業工業馬達養」。
隨著Model S上市銷售,雙方的研發正式開花結果,緊接著進入下一車款Model X開發,雖然富田持續交貨,未料2014年傳出Model X油壓系統不穩定等因素延遲上市,新車無法銷售、貨款難收,富田跟著被拖累。
張金鋒回憶,那時候特斯拉客戶資金短缺,「應收帳款delay,拖欠貨款與庫存,加計起來是富田當時資本額的4倍,相當驚人」。
被問及是否萌生放棄特斯拉的念頭,張金鋒說,畢竟是合作已久的客戶,看著它(特斯拉)在茁壯,沒想過放棄,就是咬著牙煎熬地堅持下去,持續配合,一路走過來。
2015年9月Model X克服製造瓶頸,終於成功上市,富田有驚無險度過關卡,那年富田營收,首次越過新台幣10億元大關,特斯拉成為單一最大客戶。
基於長期合作關係,特斯拉今年改款訂單依舊下給富田。採訪當天,特斯拉品管工程師正好在廠區內緊盯新產能。張金鋒直言,今年營收有望成長50%,目標超過新台幣15億元,主要動能就是電動車市場。
回首與特斯拉合作逾10年心得,他說,當年公司主力客戶不是汽車業,特斯拉也不是車廠,卻湊在一起做電動車,「挑戰,才能逼著你去成長與進步」。
協助特斯拉站穩腳步 這天日本車廠突然來了
辛苦「養」出全球最大電動車銷售品牌特斯拉,富田在車廠界頓時聲名大噪,雖然有特斯拉實績加持,但對其他車廠而言,富田是陌生的企業。
某天,一家日本車廠跑來談研發,開出來的規格是17KW、3公斤重的馬達,單一條件容易達標,兩個條件要同時滿足,卻是難上加難,張金鋒豪爽答應,事後才知道,原來日本車廠是在測試能耐與企圖心。
也因為富田的企圖心,張金鋒透露,這家日本車廠的電動車動力系統「要全部交給我們做,算是很大膽!」目前力拚今年底量產日本客戶訂單。
張金鋒說,在燃油車時代,一台車核心關鍵零組件,多半是日本、歐洲、美國國外廠商供應;隨著電動車世代來臨,富田布局動力系統,意味台廠也能將關鍵零組件回銷日本。
他強調,台廠能夠進軍電動車領域,靠著是整合能力,目前光是富田生產的電動車動力系統,其零組件供應商就有5家上市櫃公司(齒輪、鋼材、控制器、煞車、驅動器),零組件是台灣製造業最強一環,只要上下整合,競爭力有望倍數發揮。
張金鋒更預測2030年全球汽車市場,有20%至25%會是電動車,過去汽車是單顆引擎,電動車則是規劃雙顆馬達四輪驅動,動力系統市場會放大。
看好電動車這塊大餅,早在2年多前,張金鋒砸下逾新台幣20億元在銅鑼科學園區興建占地2.5萬坪的廠區,可謂公司創立以來最大資本支出,比起豐工與豐州廠區3000坪,規模大上7倍,從整地、填地逐步堆疊廠區現在的樣貌。
此外,砸重金採購日本、德國採購的動力測試設備、動力平衡機等相關設備,1台要價至少1、2千萬元,才剛運至銅科廠區,等待裝上產線與實驗室。
富田目前實收資本額僅4億元,在銅科廠區最新建置生產線,光1條產線就高達3.5億元,比起工業馬達產線成本相差15倍之多,此時張金鋒願意大手筆投資,無疑是想抓住再次成長機會。
其實富田曾經錯失一次爆發性成長,前兩年Model 3熱銷,是特斯拉銷售以來寫下最亮麗成績,富田卻卡在產能有限,沒跟上動能。
有這個悶虧經驗,張金鋒不得不說,「要接車廠訂單,就必須有規模」。
很顯然,富田正在調整接單型態,過去專接少量多樣訂單,如今將擴大客戶群,朝向規模化生產。
或許就如同公司名字富田,取其名用意是抱持著,「種田才會好額(台語,富有之意)」的信念,套用在張金鋒當前策略,拚搏產能規模,才有機會站穩在電動車潮流的浪尖上。
電動車市場發展迅猛,2021年預計總量將突破300萬輛,成長超過30%。在這波熱潮中,以富田電機為首的汽車供應鏈聯盟,正緊緊把握機遇,全力前進。富田電機董事長張金鋒預測,2025年將是電動車的全盛期,他強調,未來二、三年內,傳統車廠若未對車聯網、物聯網、自駕、安全系統進行升級,將會逐漸被淘汰,甚至被IT產業取代。
雖然2020年疫情與低油價對汽車市場造成影響,但張金鋒表示,今年電動車市場仍將成長40%~50%。他認為,5G、6G、自駕、車聯網將成為未來發展趨勢。他還提到,未來三年中國車電系統將大量使用華為技術,特斯拉的系統則將基於Google技術,而蘋果預計2024年將發表自駕車並上路,這些都將帶動智慧電動車的發展。
富田電機的馬達技術受到日本車廠的青睞,曾為日本車廠提供樣品,日廠只提供汽車底盤及電池,由富田製成整車,包括動力系統、電池充電系統等。2020年3月,這些產品已經運回日本進行測試,證明了台灣在電動車市場的競爭力。張金鋒表示,台灣在車用電子的產能不斷提升,但還欠缺功率晶體,若能在此方面努力,台灣的產業鏈將會落在電動車。
就電動車的動力系統而言,目前美國T廠的電動車動輒配置二、三套系統,未來需求將不可限量。富田電機目前一年的供應產能至少20萬台,不涵蓋德國幾個大廠的需求,加上未來日本車廠預估的3、40億元訂單,富田的產能將會有足夠的擴展空間。
在展望未來的經濟形勢時,張金鋒認為,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影響,但民生必需品的需求仍會回歸。儘管各行各業的產銷生態發生變化,但經濟景氣不會比去年差。他提到,今年台灣助力腳踏車的銷售量從30萬台增加到超過百萬台,這將改變未來的交通思維,尤其是在歐美國家。
此外,政府積極推動智慧電動巴士產業,預計到2030年,所有巴士都將實現電動化,總量約12,000至13,000輛。張金鋒表示,富田電機將積極參與這項計劃,並希望業界能夠達成共識,未來兩年將可以看到電動大巴在地化的成果。
2020年的疫情以及低油價,並未拖累電動車市場發展,張金鋒表示,今年電動車市場還是會成長40%∼50%,5G、6G、自駕、車聯網則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未來三年中國很多車電系統都用華為,特斯拉的系統就是Google,包括蘋果預計2024年發表自駕車要上路,各家都是上控於雲端」,智慧電動車無疑是5G與綠能世代的典範產物。
富田電動車馬達技術受到日本車廠青睞,曾為日本車廠做樣版,日廠只提供汽車底盤及電池,由富田製成整車,包括動力系統、電池充電系統等,2020年3月已運回日本做測試,證明台灣在電動車市場有絕對的競爭力。張金鋒指出,「拜時機好所賜,這幾年台灣在車用電子的產能直直升,唯獨欠缺的是功率晶體,這部分若能好好努力,台灣下一個產業鏈就會落在電動車無疑」。
就電動車的動力系統,現在美國T廠一部電動車動輒二、三套,未來需求不可限量。他直言,目前富田一年供應產能至少是20萬台,還不涵蓋德國幾個大廠的需求,另再加上未來日本車廠預估達3、40億元的訂單(幾萬輛車)就可達標。「富田在銅科的廠區不算小,這些需求加總產能綽綽有餘」。
放眼金牛年景氣,張金鋒認為,疫情對全球影響很大,民生所需的吃、用總是要回歸;各行各業的產銷生態雖然明顯被改變,但景氣不會比去年差。「今年台灣助力腳踏車從年銷售30萬台到破百萬,實屬意外,估計會改變未來的交通思維,尤其是在歐美國家」。助力腳踏車當中的250瓦動力系統,富田的售價約新台幣1萬多元,2021年會提供電動腳踏車馬達的新版本。
另外,政府有心推動國內智慧電動巴士產業,估計2030年所有巴士都要電動化,包括市區公車、偏鄉客運、高速公路客運等,總量約12,000至13,000輛。張金鋒說,電動電能、ICT、智慧科技等皆為台灣產業強項,富田也很有心參與,希望業者能達成共識,未來兩年將可看到電動大巴在地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