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沛星互動科技(未)公司新聞
台灣新創沛星互動科技(Appier)的發展之路再次寫下新篇章。隨著Gogoro赴美IPO,沛星互動科技也成為近期台灣第二家踏上海外掛牌之路的新創公司。今年3月,沛星科技在日本東京掛牌,至今半年多,不僅營運快速擴張,客戶數量已達1,000家,更在6月實現單月獲利,展現強大的競爭力。 16日收盤時,沛星科技股價達1,724日圓,市值逼近1,740億日圓,換算新台幣約441億元或15.9億美元。沛星科技董事簡立峰表示,今年全球獨角獸公司數量創下新高,資金、企業對新創的投資意愿提升,對台灣新創來說,現在正是把握機會的黃金時刻。 選擇在日本掛牌的原因,沛星科技執行長游直翰解釋,日本是沛星的主要市場之一,當地的軟體產業發展成熟,投資者和分析師對SaaS軟體的商業模式有深入了解,同類型的企業也較多,這樣的市場環境對沛星來說非常有利。 即便全球疫情持續,沛星科技第二季仍然突破淡季限制,單季EBITDA接近損益兩平,6月更是實現單月獲利,這是自2013年以來首次達成的里程碑。沛星科技在亞太地區的營收年增均超過40%,在疫情衝擊下的電商領域,沛星展現了強勁的成長動力。 實現單月獲利對沛星來說,意味著公司整體獲利能力的提升,是發展史上的重要一步。此外,沛星的年度經常性收入(ARR)創下108億日圓,年增38%,過去12個月的淨收入留存率(NRR)達120%,創歷史新高,這些數據都顯示沛星運營體質的強化與市場擴張的勢頭。
詹宏志直言,新經濟需要的是國家傾力、資本市場支持。例如台灣今天有這麼強的半導體、資訊製造業,就是因為政府去找銀行、創投、外資協助,國發基金扮演過點火的角色。
他指出,台灣前20年的網路、電商發展,整個政府錯過了、沒有幫到忙,現在有些公司走出來,也不需要政府幫忙。現在這些要IPO的網路公司,沒有幾家得到國發基金的幫助。他的感觸是,真要問政府要幫什麼忙,一個要變成政策上的點火者,要不就要有點火的資金,或是要支持點火的資金,或是幫企業創造籌資的管道。
他說,Appier在日本上市是個好消息,但在Appier崛起過程中,國際資金遠比台灣資金重要。因為台灣沒有錢,有錢的人看不懂這些東西;擁有最多資源的例如金融、資訊產業,沒有在投資這類事業。韓國最近電商獨角獸Coupang一掛牌上市後市值超過老牌電商eBay,它在韓國的營業規模不可能超過eBay。
蘇來守表示,國發基金於2015年投資Gogoro 3千萬美元,今年8月 底配合Gogoro增資,國發基金投評小組通過依原始持股比例,增資約 700萬美元,目前持股比例約4.5%,隨著Gogoro赴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估計國發基金持股比例會降一點。
對於被外界譽為獨角獸的Gogoro選擇赴海外上市,而未在國內上市 ,蘇來守表示,國發基金是Gogoro的股東,站在股東的立場自然是希 望這家企業有宏遠的發展,Gogoro赴美國市場可以募集到更多國際資 金,擴展海外市場,有助於國內產業發展,因此自然是樂觀其成。
蘇來守表示,看到Gogoro到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有一種得獎的感覺 ,這是台灣子弟的榮耀,覺得與有榮焉,當然也期許Gogoro的研發、 生產仍能留在國內,繼續以台灣為中心。
對於Gogoro赴美國上市,國發基金是否會售出持股?蘇來守表示, 國發基金每年為配合政府歲入預算,是會規劃一些釋股作業,但是, 目前並沒有規劃要釋出Gogoro的股票。
蘇來守表示,所謂獨角獸是指成立10年以內,還未上市櫃的新創公 司,其市值已達10億美元,若以這個角度而言,1980年代國發基金所 投資的台積電,早已是獨角獸了。
除了Gogoro赴美上市,國內另一獨角獸沛星科技(Appier)也於年 初赴日本上市,蘇來守表示,沛星赴日本上市有其策略上的考量,沛 星並未申請國發基金的投資,總的來說,國發基金並不特別鼓勵所投 資的企業赴海外上市,不過,站在股東的角色,只要有助於企業長遠 營運,國發基金仍是樂觀其成。
沛星科技16日收盤價1,724日圓,市值達1,740億日圓,約為新台幣 441億元或15.9億美元。
沛星董事簡立峰指出,今年全球獨角獸數量來到700多家,創下歷 史新高紀錄,而中美資金分流已成事實,加上全球印鈔,他認為,許 多資金、企業比過去更願意投資新創,現在這個時候對台灣新創來說 是最好的時機,應該要把握機會去搶資本、搶市場,擴大營運。
沛星當初為何選擇至日本掛牌,執行長游直翰表示,主要是因為日 本為沛星主要市場之一,此外,日本的軟體產業發展成熟,投資人、 分析師對於SaaS軟體的商業模式熟悉,也有同類型的企業,這樣的資 本市場有群聚效應,因此才選在日本IPO。
攤開沛星近期營運,雖然全球仍然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但是 第二季沛星突破淡季限制,單季EBITDA接近損益兩平,6月則是實現 單月獲利,係2013年以來首度達成單月營業獲利。而去年到今年全球 受到疫情衝擊,電商領域快速成長,從地區來看,亞太地區成長最強 勁,沛星在亞太市場各地區營收年增均逾40%。
事實上,實現單月獲利對沛星來說是相當重要的里程碑,因為Saa S軟體公司發展初期,相對必須投入大量資源以追求高成長,而單月 實現獲利,對於未來沛星整體的獲利能力,將會是正向指標。
另外,沛星的年度經常性收入(ARR)創下108億日圓,年增38%; 過去12個月以來的NRR(淨收入留存率)也創歷史新高達120%,這些 都是判斷SaaS軟體公司營運模式的重要指標。
而幾項關鍵指標寫下歷史新高,代表沛星的營運體質正在強化,營 運能力與市場也持續擴張。
軟體新創界再掀高潮!沛星互動科技(Appier)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游直翰日前在線上座談中分享,疫情對線上數位行銷的影響,讓企業不得不重視數位轉型,以數位為核心銷售策略。Appier今年3月在日本證交所掛牌上市,成為台灣軟體新創的亮點。
游直翰強調,AI技術在商業領域的應用潛力無窮,Appier的創立初衷就是利用AI幫助企業成長。從2007年創業至今,Appier已經發展成為專注於跨平台數據分析與行銷的軟體服務公司,透過精準的行銷投放,幫助企業洞察客戶行為,預測效果。
疫情加速了數位化轉型的趨勢,游直翰認為,未來數位化將成為企業必須面對的「MUST」選項,從根本上改變工作習慣。Appier選擇在日本上市,是基於對未來營運市場和主要營收地點的考量,目前東北亞地區已成為Appier的主要銷售市場。
Appier在全球17個地區營運,擁有900多家客戶,員工超過500人。游直翰表示,Appier的成功上市,希望為台灣軟體新創提供更多發展道路,並吸引更多人才投入軟體業,帶來新創活絡的正面循環。
Appier以區域化、全球化為目標,積極拓展海外市場,並與投資人保持良好溝通。游直翰表示,Appier不僅是台灣公司,更是國際化的企業,將繼續充實產品線,擴大區域市場,為企業帶來更多價值。
Appier今年3月在日本證交所掛牌上市,這是1998年趨勢科技在日本上市後,超過20年才有台灣軟體業者以新創企業在日本上市,意義非凡。游直翰希望Appier成功上市,給予台灣軟體業正面鼓勵,也會更廣徵人才,給予他們海外發展的機會。
游直翰昨天參加香港瑞銀財富管理的線上座談,以「台灣獨角獸的上市之路」為主題。他說,當年在哈佛專攻AI演算法,原本想做AI機器人,又想要做智慧電動車,但發現都有應用的侷限性。他認為,AI應該要對商業有更多的應用,2007年創業時,想要以AI幫助企業成長,但營運模式幾經變換,2012年才正式成立Appier,以軟體服務模式為企業客戶做跨平台的數據分析與行銷,洞察客戶行為,預測效果,做精準的行銷投放。
他強調,AI可以做到很好的預測,Netflix、Amazon網站能給消費者很好的推薦,就是透過程式去了解並預測消費者的行為與價值。
游直翰指出,全球經歷一年多的疫情衝擊,疫情對線上數位行銷帶來重大影響,很多企業數位優先轉變為數位為主,未來將是數據的結構化,透過AI分析,進而成為競爭優勢。未來數位化是個「MUST」(必須)選項,本質上將改變工作習慣。
Appier今年3月在日本掛牌上市,游直翰說,是以「科學家思維」考慮上市地點,最後選擇日本是以未來營運市場與主要營收地點為考量,目前東北亞是Appier主要銷售地點,日韓企業的營收占比達60%至70%。
根據資料,Appier在全球17個地區營運,有900多家客戶,全球員工逾500人。游直翰說,Appier從新創到上市,希望給類似的軟體新創展現多一條道路。藉由Appier的成功,希望讓國內開始注重軟體業的投資機會,帶來正循環、活絡新創。
游直翰說:「在全球舞台上,我不認為自己是台灣公司。」Appier一直以區域化、全球化的企業為目標,主要營收來自海外,建立國際化團隊。他表示,台灣有很棒的人才,Appier則打開區域市場的機會,可以讓人才向國際市場發展,未來還會繼續充實產品線、擴大區域市場,也持續和投資人保持密切良好的溝通。
Appier今天公布第二季財報,除了營收年增五成寫歷史新高以外,其中幾項重要指標,包括營業毛利年增77%,毛利率由42%提升至50%。EBITDA利潤率從-25%改善至-1%,接近損平。
在客戶黏著度以及經常性收入部分,Appier年度經常性收入(ARR)創下108億日圓,年增38%,同樣寫下歷史新高表現。此外,過去12個月以來的NRR(淨收入留存率,NetRevenueRetention)也創下歷史新高達120.2%,NRR為SaaS公司的重要指標,代表與去年同期相比,客戶更願意付費購買產品。
游直翰表示,對於SaaS公司來說,因為必須投入大量資源追求高成長,因此能在6月份實現單月獲利,其實並不容易,對整體的獲利表現也將帶來正面幫助。
去年到今年全球受到疫情衝擊,電商領域快速成長,從地區來看,Appier在亞太地區的各個地區營收年增均逾40%。在營運據點成立僅一年的美國地區,因為基期低、發展速度快,營收季增則達100%。
而今年5月份,Appier收購全通路聊天機器人新創BotBonnie,已展開整併業務,正式跨入對話式商務與行銷領域,對話式商務已然席捲全球,全球對話式商務通路的總支出將自2021年的410億美元提升到2025年的2,900億美元,預期BotBonnie整合進現有產品線後,下半年將可為Appier業務擴張帶來助益。
台灣沛星互動科技,以AI與SaaS技術為核心,不斷幫助企業應對多種商業挑戰。最近,該公司宣佈與資生堂旗下的美妝網站「watashi+ by shiseido taiwan」合作,成功導入AiDeal猶豫客解決方案,帶來顯著成效。這次合作讓資生堂集團在台灣市場的轉換率提升47%,加入購物車比例增加28%,交易完成率上升15%。 「watashi+ by shiseido taiwan」是專為愛用日系美妝品牌的消費者設計的整合線上及線下購物平台。透過與Appier的合作,該網站累積了一定的流量,並利用AI運算進行線上促銷活動,吸引更多高價值訪客。在這過程中,沛星互動科技扮演了關鍵角色,幫助網站在不打折的情況下提升轉換率,同時兼顧利潤。 面對台灣疫情加劇,實體門市受到衝擊,資生堂集團行銷統括部副部長陳思表示,他們認識到深入瞭解消費者決策行為的重要性,以延續品牌影響力。Appier的AiDeal解決方案,透過差異化優惠刺激猶豫客加速結帳,確保通路優勢的同時,也為顧客帶來新的購物體驗。未來,資生堂集團將與Appier攜手加強數位行銷,讓消費者即使在疫情期間也能輕鬆購買心儀的美妝保養品。
watashi+資生堂集團美妝網,提供喜歡日系美妝品牌的消費者一個 整合線上及線下(OMO)的購物平台。希望消費者即使不出門,也能 藉由watashi+資生堂集團美妝網體驗美好的購物旅程。在長期與App ier合作下,累積了一定的流量,並運用Appier的AI運算,做出差異 化的線上促銷活動,吸引更多高價值的訪客線上瀏覽商品並完成購買 ,在不打折的情況下提升美妝網轉換率,同時兼顧利潤。
台灣資生堂集團行銷統括部副部長陳思(ㄩˊ)表示,台灣疫情升 溫,實體門市專櫃首當其衝,當市場開始打起促銷戰拉攏消費人潮, 資生堂集團認知唯有更深入瞭解消費者決策行為才能延續品牌影響力 。
Appier的AiDeal解決方案以差異化優惠刺激watashi+資生堂集團美 妝網猶豫客加速結帳,在確保通路優勢的同時賦予顧客新的購物驚喜 ,讓新會員與既有會員都能擁有更好的線上購物體驗。因應後續的疫 情態勢,也將攜手Appier強化數位行銷,讓消費者不出門也能輕鬆選 購適合自己的美妝保養品。
沛星科技(Appier)近期在亞洲市場上展開了新的動作,22日宣佈成功收購台灣新創公司BotBonnie,並推出了全新的BotBonnie全渠道對話行銷平台。Appier執行長游直翰表示,隨著疫情持續影響,亞洲商業市場正在發生變革,零售和電商品牌正加速進入對話式商務領域,而AI聊天機器人則能讓顧客通過即時訊息進行更自然互動。 Appier自2018年以來,不斷進行併購,包括2018年在印度併購QGraph、2019年併購日本AI新創Emin,而這次則是台灣新創BotBonnie。BotBonnie專注於聊天機器人技術,服務範圍涵蓋零售、汽車、快消品以及金融保險等行業。游直翰指出,收購BotBonnie後,Appier的服務將擴展至即時訊息溝通,並讓客戶能夠利用Appier的一站式平台解決客戶旅程中的各種挑戰。 這次收購是全額現金進行,收購後BotBonnie團隊將并入Appier,並由BotBonnie執行長羅建凱領導,與Appier持續合作。游直翰也透露,未來將積極參與台灣新創圈,尋找優秀產品和市場領導者的投資目標。 對話式商務在全球範圍內日益普及,Gartner預測,到2023年將有40%的企業將對話式AI技術內建至應用程式中,預計到2025年全球對話式商務渠道的總支出將從2021年的410億美元成長到2,900億美元。對話式機器人將在整個銷售歷程中發揮作用,從發現產品到完成結帳。 游直翰強調,疫情已經成為新常態,企業需要透過對話式商務來主動吸引顧客,並將其轉化為忠誠顧客。BotBonnie與Appier的整合將加速客戶拓展,透過AI即時訊息平台及其分析優勢,從線下到線上貫穿整個顧客旅程。對話式數據分析將幫助強化AI模型的學習能力,更準確預測顧客行為,提供更個人化的服務。
沛星科技近年陸續啟動併購計畫,2018年率先在印度併購QGraph、2019年則併購日本AI新創Emin,近期則是台灣新創BotBonnie。BotBonnie主要業務是聊天機器人,客戶產業分布在零售、汽車、快消以及金融保險等。游直翰表示,併購BotBonnie之後,將可與Appier的解決方案聯合產生綜效,增加對話數據分析等,同時也加速國際市場布局。
游直翰說,這次併購為全額現金收購,收購完成後,BotBonnie團隊將會併進公司,BotBonnie執行長羅建凱也將繼續帶領原本團隊,並與Appier持續合作。游直翰也表示,接下來將積極深入台灣新創圈,未來也將積極找具有優秀產品、同時也是市場領導者的投資標的。
對話式商務已在全球盛行,Gartner預測,到2023年將有40%的企業(目前該數字不到5%)會將對話式AI技術內建至應用程式中,預計2025年全球在對話式商務渠道的總支出,將從2021年的410億美元成長到2,900億美元,預計從發現產品一直到完成結帳整個銷售歷程,都可由對話式機器人協助處理。
游直翰說,疫情已經成為新常態,企業需要透過對話式商務,主動吸引顧客再次光顧、甚至將其轉化為忠誠顧客。BotBonnie與Appier整合後,將加速Appier的客戶拓展,透過BotBonnie,客戶將能受益於AI即時訊息平台及其分析方面的整合優勢,從線下到線上貫串整個顧客旅程。對話式數據分析累積的數據,也將有助於強化AI模型的學習能力,更準確預測顧客行為,讓個人化服務更上一層樓。
台灣沛星互動科技(Appier)昨日(12日)發布了2021年第1季的財報,帶來了一個令人振奋的消息。公司執行長游直翰在記者會上透露,公司在業務擴張、市場拓展和產品開發方面都取得了顯著的進展。其中,年度經常性收入(ARR)首次突破1億美元,年增長達38%,這是公司發展歷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我們在美國市場的拓荒之旅也開始見效了,」游直翰說,「現在的客戶主要來自零售、電商和遊戲行業,對我們的營收貢獻不斐。」他還提到,公司去年已經有單月達到損益兩平的成績,並樂觀預期今年能夠持續達到單月、單季損平的目標。 沛星互動科技以AI和SaaS為核心業務,今年3月30日在東京證交所成功掛牌上市。儘管昨日股價下跌165日圓,收於1,620日圓,但這並沒有影響公司對未來的信心。游直翰強調,股價波動是股市常見現象,上市只是公司發展的起點,未來還需要繼續努力。 在營收方面,第1季的營收達到2,600萬美元,年增長31%。這個成績也讓公司對今年全年的營收有著更高的期待,預計全年營收將挑戰1億美元的目標。
台灣新創公司沛星互動科技(Appier)近來可是大膽跨海,在日本市場上創下了新紀錄。就在昨日,沛星互動科技正式宣布了一項重大收購案,那就是收購了台灣新創公司邦妮科技(BotBonnie),這一舉動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沛星互動科技正搶進對話式商務這個新興領域。 Appier的執行長游直翰親自出馬,表示這次收購將以現金全額收購股權,未來BotBonnie的產品將與Appier的產品線進行整合。透過Appier的強大平台,BotBonnie的服務將能夠拓展到更多市場,這對兩家公司來說都是一個極大的機會。 不過,沛星互動科技並未透露收購金額,但這項交易已經獲得了經濟部投資審查會的通過,預計在未來幾個月內完成收購程序。游直翰還強調,未來Appier將持續進行投資併購,目標是拓展產品線和市場佔有率。 他進一步表示,這次收購將有助於Appier在對話式商務領域的競爭力提升,未來AI技術將與聊天機器人結合,並融入Appier的各項產品中,例如幫助分析從產品中收集到的消費者對話數據。 Appier的營運長李婉菱也強調,公司將持續進行系統性的併購與創新,收購的考量是產品是否具有綜效,以及能否帶來更廣闊的市場。 而BotBonnie這家新創公司,自2017年成立以來,專注於自動化顧客聊天服務,能夠與LINE、Facebook Messenger等通訊軟體相連接,在企業通訊帳號中提供聊天機器人解決方案,幫助企業與顧客建立更個性化的互動。目前,BotBonnie已經為數百家客戶提供服務,包括Audi台灣、蝦皮商城、Yahoo!等知名企業。
沛星以人工智慧 (AI) 與軟體服務(SaaS)為主要業務,今年3月30日在東京證交所掛牌上市,昨天下跌165日圓、收1,620日圓,已接近掛牌價1,600日圓。游直翰表示,股價波動很正常,最近國際股市震盪,上市是一個里程碑,上市後更要繼續努力。
游直翰表示,營收受惠客戶支出增加和新客戶業務啟動,第1季營收2,600萬美元,年增31%。過去幾季營收維持每季年增30%,估今年全年營收挑戰1億美元。
沛星不願說明收購金額,但此案已獲經部投審會通過,將在未來幾月完成收購程序。游直翰強調,將持續進行投資併購,併購方向包括好的產品(如BotBonnie)以拓展產品線;或是擁有市占率的業者以拓展市場。
他表示,收購有助強化Appier在對話式商務的競爭力,將來AI會加入聊天機器人,並整合在Appier各項產品,例如協助產品中收集到的消費者對話數據分析。
Appier營運長李婉菱表示,會持續做系統性的併購與創新,收購考量先決條件是產品能否帶來綜效,以及帶來更多的市場。
BotBonnie成立於2017年,主要業務是自動化顧客聊天服務,可接入LINE、Facebook Messenger兩大通訊軟體,在企業通訊帳號中提供「對話式商務」聊天機器人解決方案,建立「數位服務接觸點」,協助企業強化與顧客的線上互動,建立更具個人化的服務,目前已有數百家客戶,包含Audi台灣、蝦皮商城、Yahoo!等。
台灣新創沛星互動科技(Appier)成功在日本上市,成為近年來台灣新創圈少見的海外上市案例。沛星互動的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游直翰表示,從創業初期就不斷堅信AI的潛力,並致力于將AI技術帶入人們的生活,讓生活更加愉快。他預期,未來20年內,AI將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預設選項。 沛星互動在AI與大數據領域擁有強大的研發團隊,其中博士碩士學位成員佔比高達70%。該公司由哈佛大學電腦科學博士游直翰、技術長蘇家永以及營運長李婉菱共同創辦。蘇家永和游直翰分別擁有哈佛大學的電腦科學博士與碩士學位,李婉菱則在華盛頓大學取得免疫學博士學位,並有10年的免疫學研究經歷。 該公司在成立不到10年的時間內即完成日本掛牌,被媒體形容為「軟體界的台積電」。對於這樣的稱號,游直翰表示,他們與台積電相較之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希望未來在提及AI解決方案時,沛星能夠成為業界首先想到的品牌。 李婉菱強調,沛星從創業初期就堅持以AI技術改善人們的生活,並打造一系列AI解決方案。她表示,「沛星打造suite of AI,希望企業在面對數據相關問題時,我們都能提供相應的AI解決方案。」 游直翰認為,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需要一生的心血,因為AI產業的迭代速度非常快,只要有不斷的數據與資料,AI技術就會持續進步。李婉菱也提到,創業初期就應該聚焦在自身的強項,並相信正確的方向,才能在全球競爭中站穩腳跟。 對於未來AI的發展,游直翰預測,20年後,AI將成為軟體的演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能不再有人提出「AI解決方案」這個概念。
沛星互動科技,這家在台灣科技新創界中風光一時的人工智慧公司,剛剛完成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在3月30日,它成功在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Mothers創業板掛牌上市!這一步驟不僅讓沛星成為成立不到10年的獨角獸,更對台灣新創圈來說具有指標性意義。 沛星互動的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游直翰表示,IPO只是開始,未來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們計劃在全球市場進一步擴張,並希望讓「企業想到AI就想到沛星」。 從一個小新創到如今擁有全球17個營運據點,員工數量超過500人,客戶數量達到827家,沛星互動的成長速度實在驚人。他們以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為核心,提供企業AI解決方案,幫助大企業更有效利用數據和資料,解決商業挑戰。 在募資方面,沛星互動也表現亮眼。它已經從知名國際投資人如紅杉資本、軟銀集團與LINE等獲得了超過1.62億美元的資金挹注。雖然公司的帳上資金已經非常充裕,但李婉菱營運長暨共同創辦人表示,他們進入資本市場的目的不僅是維持運作,更是為了開拓新市場,深化產品開發。 選擇在日本上市,沛星互動看中了日本的產業群聚效應。日本與韓國的營收占比近七成,這讓沛星在日本市場上的發展前景看起來相當美好。此外,日本、韓國、東南亞、中國與歐美等地,AI在商業應用上的成長空間還非常巨大。 沛星互動的SaaS模式帶來了亮眼的財務數字。2020年,它們的年度經常性收入(ARR)達到了8,990萬美元,年增長40.8%。淨收入留存率(NRR)更是高達118%,顯示了客戶的高黏著度。 雖然AI行銷領域競爭激烈,但沛星互動的四大產品——CrossX、AIQUA、AIDEAL、AIXON——各具特色,難以被單一競爭者所匹敵。這些產品解決了消費旅程中不同的問題,覆蓋了廣闊的領域。 沛星互動在日本IPO的成功,不僅是台灣軟體界的一大榮耀,也是新創公司發展的佳例。李婉菱營運長表示,成為公開公司後,他們的責任更大,將繼續努力,成為一個永續發展的公司。
成立於2012年的沛星互動科技,這家AI新創不僅在短短10年內成功實現了日本IPO的目標,更成為台灣新創圈的標竿。沛星互動的執行長兼共同創辦人游直翰透露,公司在初期就迅速國際化,選擇市場的關鍵在於該國的數位化程度以及資料運用是否完善。他強調,公司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而非先技術創新再尋找市場。 Google前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對沛星在東京掛牌表示讚賞,認為這對台灣新創圈是一大鼓舞,並預測未來台灣還會有2~3家新創企業有機會成為獨角獸。集富亞洲(JAFCOAsia)總裁暨執行長Yoshiyuki Shibusawa也指出,沛星的全球營運策略和成功IPO象徵著台灣新創產業的新轉折點。 沛星互動的營運長兼共同創辦人李婉菱回憶起公司成立初期,團隊主要以台灣市場為基礎,逐漸擴展海外。她提到,初期團隊由一群工程師和科學家組成,對市場知之甚少,但後來逐漸學會了聽取市場聲音,並以客戶需求為核心。 游直翰分享了一個案例,沛星的AiDeal智慧轉換優化平台能透過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預測消費者購買意圖,有針對性地提供優惠,幫助電商在不損及利潤的情況下提升營收。 如今,沛星互動的全球客戶超過800家,涵蓋各產業龍頭。未來,公司將在深耕日本、韓國市場的同時,積極布局歐美、中國等市場,並將AI技術應用到更廣泛的商業領域。
沛星互動深耕人工智慧領域,三位創辦人游直翰(執行長)與蘇家永(技術長)分別為哈佛大學電腦科學博士與碩士,李婉菱(營運長)則擁有10年的免疫學研究經歷,於華盛頓大學取得免疫學博士。
沛星在AI與大數據領域擁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成員高達70%,成立不到10年即完成日本掛牌的里程碑,不少媒體更以「軟體界的台積電」形容沛星。
對這樣的稱號,游直翰連忙澄清,「這不是我說的,我們離他們(台積電)太遠了,我們離市場的第一名也還很遠。但希望未來企業想到AI解決方案時,第一個就想到沛星」。
李婉菱補充說,「從創業第一天起,我們想做的事情都是ㄧ樣的:用AI把人們的生活變得更輕鬆愉快。」「沛星打造suiteofAI,希望當企業只要有數據相關的問題,我們都能有相應的AI解決方案來應對。」
不過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游直翰表示「這應該是一生的志業,因為AI產業迭代的速度非常快,只要有相關的數據與資料,AI永遠都有進步的空間。」
從新創走到上市公司,李婉菱認為,新創公司在創業初期就應聚焦在自己的強項,而不是跟風,「當年成立沛星時,AI並不是熱門話題,甚至被潑冷水『沒有AI公司這種分類』。但團隊一直深信AI的潛力,從來沒想過有一天AI會變成這麼熱門的議題。」她說,不管AI今天有沒有爆紅,都不會改變沛星要做的事情,因為這就是團隊的強項,「創業要選擇相信正確的方向,並聚焦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才有機會跟全球頂尖的競爭對手平起平坐。」
AI人工智慧正在深入各行各業,掀起新一波的產業革命,對未來AI的想像是什麼?游直翰說,「20年後,可能就不會有人再提出AIsolution這個概念了,因為全部都變成bydefault(預設選項)了。AI是軟體的演化過程,20年後,軟體都變聰明,AI也將成為每個軟體一定要有的一部分。」
對此,沛星互動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游直翰說,IPO只是一個起點,接下來還有更長的馬拉松要跑,接下來將持續在全球市場布局,最終期望是要讓「企業想到AI就想到沛星」。
沛星由一群人工智慧與數據分析專家創立,從小小新創一路走到掛牌,沛星營運據點已擴及全球17個地點,員工數500人、客戶數達827家,且多半是具有龐大資料、B2C類型的中大型企業。
而沛星以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為核心,提供企業AI解決方案,協助這些大企業能好好運用自己的數據與資料,解決顧客旅程中每一階段面臨的商業挑戰與痛點。
募資亮眼不乏知名國際投資人
事實上,在掛牌之前,沛星一路走來在募資上都有亮眼成績,且不乏知名國際投資人挹注資金,包括如紅杉資本、軟銀集團與LINE等全球投資人,2019年完成D輪融資8,000萬美元,在赴日上市前,沛星總計獲得總額逾1.62億美元(超過新台幣50億元)的資金挹注。
沛星屢獲資金挹注,帳上不缺錢,為何還要進到資本市場?對此,沛星營運長暨共同創辦人李婉菱表示,確實每一輪融資後公司的帳上資金都相當足夠,但在資本市場拿到錢不只是用來維持,而是要開拓,接下來會持續開拓新市場,並把資金運用在深耕現有產品、以及開發新產品。
赴日上市看上產業群聚效應
沛星為何能順利在日本掛牌?堅強的出海實力,是一大原因。攤開沛星的初步發行公告書,可以看到日本與韓國的營收占比近七成(68%),其次是東南亞(10%),再來則是大中華區(22%)。這次選在日本上市,游直翰表示,日本的軟體產業發展成熟,投資人、分析師對於SaaS軟體的商業模式熟悉,也有同類型的企業,這樣的資本市場有群聚效應,因此才選在日本IPO。展望接下來的策略,游直翰說,日本、韓國都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都還離天花板很遠」,另外,網路產業爆炸性成長的東南亞、中國與歐美等地,AI在商業應用上都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沛星的商業模式為SaaS(軟體即服務)模式,其中ARR(年度經常性收入)就是相當重要的觀察指標,以去年來看,沛星2020年度ARR為8,990萬美元,年增40.8%,其中RRR(經常性收入佔比)更高達95.8%。值得注意的是,淨收入留存率(NRR)達118%,NRR代表既有的客戶願意留下來,同時也願意購買公司其他的產品,NRR超過100%,顯示用戶黏著度極高。而雖然沛星目前仍未獲利,但以去年第四季狀況營運來看,虧損已經開始縮小。
不過,AI行銷領域儘管商機大,競爭者也多,如AI技術提供者Google、IBM等,到雲端行銷解決方案提供廠商如Salesforce、Adobe、PLAID,或提供企業AI服務的C3.ai、Snowflake,都可能對沛星造成競爭。
四大產品單一競爭者難以匹敵
對此,李婉菱表示,其實單一的競爭對手較難歸類,以目前沛星四大主要產品來看,每個產品解決的都是不同問題,「品牌與消費者之間,在『消費者旅程』中都會經歷不同階段,而品牌要永遠『黏』住消費者,就需要在每個階段都滿足用戶的需求。」
而這也是沛星的優勢,沛星旗下共有四大AI產品CrossX、AIQUA、AIDEAL、AIXON,解決的都是消費旅程中不同的問題,覆蓋的領域也較廣,單一競爭者難以與其直接競爭。
例如沛星第一個產品CrossX,就是運用深度學習技術,來預測每個用戶的終生價值(LTV),並從中獲取最高價值的新客。AIQUA則是透過AI在多個行銷渠道中建置自動化訊息,以在最佳最佳的時機與用戶互動,另一款產品AiDeal,則是透過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預測電商平台上買家的購買意圖。
沛星在日本IPO,是台灣軟體界自1998年以來首家赴日掛牌的新創,李婉菱說,其實團隊從創業以來就一直很認真在研發產品、開發市場,「老實說過去沒有認真想過要不要IPO,但這就是一個公司發展的必經過程。」,她表示,現在成為公開的公司之後,責任變得更大,「以新創公司來說,IPO當然是很重要的里程碑,但比起更多很優秀的上市公司,沛星還有很多要繼續努力的事情,希望能成為一個永續發展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