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沛星互動科技(未)公司新聞
沛星以人工智慧 (AI) 與軟體服務(SaaS)為主要業務,今年3月30日在東京證交所掛牌上市,昨天下跌165日圓、收1,620日圓,已接近掛牌價1,600日圓。游直翰表示,股價波動很正常,最近國際股市震盪,上市是一個里程碑,上市後更要繼續努力。
游直翰表示,營收受惠客戶支出增加和新客戶業務啟動,第1季營收2,600萬美元,年增31%。過去幾季營收維持每季年增30%,估今年全年營收挑戰1億美元。
沛星不願說明收購金額,但此案已獲經部投審會通過,將在未來幾月完成收購程序。游直翰強調,將持續進行投資併購,併購方向包括好的產品(如BotBonnie)以拓展產品線;或是擁有市占率的業者以拓展市場。
他表示,收購有助強化Appier在對話式商務的競爭力,將來AI會加入聊天機器人,並整合在Appier各項產品,例如協助產品中收集到的消費者對話數據分析。
Appier營運長李婉菱表示,會持續做系統性的併購與創新,收購考量先決條件是產品能否帶來綜效,以及帶來更多的市場。
BotBonnie成立於2017年,主要業務是自動化顧客聊天服務,可接入LINE、Facebook Messenger兩大通訊軟體,在企業通訊帳號中提供「對話式商務」聊天機器人解決方案,建立「數位服務接觸點」,協助企業強化與顧客的線上互動,建立更具個人化的服務,目前已有數百家客戶,包含Audi台灣、蝦皮商城、Yahoo!等。
台灣新創沛星互動科技(Appier)成功在日本上市,成為近年來台灣新創圈少見的海外上市案例。沛星互動的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游直翰表示,從創業初期就不斷堅信AI的潛力,並致力于將AI技術帶入人們的生活,讓生活更加愉快。他預期,未來20年內,AI將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預設選項。 沛星互動在AI與大數據領域擁有強大的研發團隊,其中博士碩士學位成員佔比高達70%。該公司由哈佛大學電腦科學博士游直翰、技術長蘇家永以及營運長李婉菱共同創辦。蘇家永和游直翰分別擁有哈佛大學的電腦科學博士與碩士學位,李婉菱則在華盛頓大學取得免疫學博士學位,並有10年的免疫學研究經歷。 該公司在成立不到10年的時間內即完成日本掛牌,被媒體形容為「軟體界的台積電」。對於這樣的稱號,游直翰表示,他們與台積電相較之下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希望未來在提及AI解決方案時,沛星能夠成為業界首先想到的品牌。 李婉菱強調,沛星從創業初期就堅持以AI技術改善人們的生活,並打造一系列AI解決方案。她表示,「沛星打造suite of AI,希望企業在面對數據相關問題時,我們都能提供相應的AI解決方案。」 游直翰認為,要達到這樣的目標需要一生的心血,因為AI產業的迭代速度非常快,只要有不斷的數據與資料,AI技術就會持續進步。李婉菱也提到,創業初期就應該聚焦在自身的強項,並相信正確的方向,才能在全球競爭中站穩腳跟。 對於未來AI的發展,游直翰預測,20年後,AI將成為軟體的演化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可能不再有人提出「AI解決方案」這個概念。
沛星互動科技,這家在台灣科技新創界中風光一時的人工智慧公司,剛剛完成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在3月30日,它成功在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Mothers創業板掛牌上市!這一步驟不僅讓沛星成為成立不到10年的獨角獸,更對台灣新創圈來說具有指標性意義。 沛星互動的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游直翰表示,IPO只是開始,未來他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們計劃在全球市場進一步擴張,並希望讓「企業想到AI就想到沛星」。 從一個小新創到如今擁有全球17個營運據點,員工數量超過500人,客戶數量達到827家,沛星互動的成長速度實在驚人。他們以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為核心,提供企業AI解決方案,幫助大企業更有效利用數據和資料,解決商業挑戰。 在募資方面,沛星互動也表現亮眼。它已經從知名國際投資人如紅杉資本、軟銀集團與LINE等獲得了超過1.62億美元的資金挹注。雖然公司的帳上資金已經非常充裕,但李婉菱營運長暨共同創辦人表示,他們進入資本市場的目的不僅是維持運作,更是為了開拓新市場,深化產品開發。 選擇在日本上市,沛星互動看中了日本的產業群聚效應。日本與韓國的營收占比近七成,這讓沛星在日本市場上的發展前景看起來相當美好。此外,日本、韓國、東南亞、中國與歐美等地,AI在商業應用上的成長空間還非常巨大。 沛星互動的SaaS模式帶來了亮眼的財務數字。2020年,它們的年度經常性收入(ARR)達到了8,990萬美元,年增長40.8%。淨收入留存率(NRR)更是高達118%,顯示了客戶的高黏著度。 雖然AI行銷領域競爭激烈,但沛星互動的四大產品——CrossX、AIQUA、AIDEAL、AIXON——各具特色,難以被單一競爭者所匹敵。這些產品解決了消費旅程中不同的問題,覆蓋了廣闊的領域。 沛星互動在日本IPO的成功,不僅是台灣軟體界的一大榮耀,也是新創公司發展的佳例。李婉菱營運長表示,成為公開公司後,他們的責任更大,將繼續努力,成為一個永續發展的公司。
成立於2012年的沛星互動科技,這家AI新創不僅在短短10年內成功實現了日本IPO的目標,更成為台灣新創圈的標竿。沛星互動的執行長兼共同創辦人游直翰透露,公司在初期就迅速國際化,選擇市場的關鍵在於該國的數位化程度以及資料運用是否完善。他強調,公司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而非先技術創新再尋找市場。 Google前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對沛星在東京掛牌表示讚賞,認為這對台灣新創圈是一大鼓舞,並預測未來台灣還會有2~3家新創企業有機會成為獨角獸。集富亞洲(JAFCOAsia)總裁暨執行長Yoshiyuki Shibusawa也指出,沛星的全球營運策略和成功IPO象徵著台灣新創產業的新轉折點。 沛星互動的營運長兼共同創辦人李婉菱回憶起公司成立初期,團隊主要以台灣市場為基礎,逐漸擴展海外。她提到,初期團隊由一群工程師和科學家組成,對市場知之甚少,但後來逐漸學會了聽取市場聲音,並以客戶需求為核心。 游直翰分享了一個案例,沛星的AiDeal智慧轉換優化平台能透過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預測消費者購買意圖,有針對性地提供優惠,幫助電商在不損及利潤的情況下提升營收。 如今,沛星互動的全球客戶超過800家,涵蓋各產業龍頭。未來,公司將在深耕日本、韓國市場的同時,積極布局歐美、中國等市場,並將AI技術應用到更廣泛的商業領域。
沛星互動深耕人工智慧領域,三位創辦人游直翰(執行長)與蘇家永(技術長)分別為哈佛大學電腦科學博士與碩士,李婉菱(營運長)則擁有10年的免疫學研究經歷,於華盛頓大學取得免疫學博士。
沛星在AI與大數據領域擁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成員高達70%,成立不到10年即完成日本掛牌的里程碑,不少媒體更以「軟體界的台積電」形容沛星。
對這樣的稱號,游直翰連忙澄清,「這不是我說的,我們離他們(台積電)太遠了,我們離市場的第一名也還很遠。但希望未來企業想到AI解決方案時,第一個就想到沛星」。
李婉菱補充說,「從創業第一天起,我們想做的事情都是ㄧ樣的:用AI把人們的生活變得更輕鬆愉快。」「沛星打造suiteofAI,希望當企業只要有數據相關的問題,我們都能有相應的AI解決方案來應對。」
不過要達到這樣的目標,游直翰表示「這應該是一生的志業,因為AI產業迭代的速度非常快,只要有相關的數據與資料,AI永遠都有進步的空間。」
從新創走到上市公司,李婉菱認為,新創公司在創業初期就應聚焦在自己的強項,而不是跟風,「當年成立沛星時,AI並不是熱門話題,甚至被潑冷水『沒有AI公司這種分類』。但團隊一直深信AI的潛力,從來沒想過有一天AI會變成這麼熱門的議題。」她說,不管AI今天有沒有爆紅,都不會改變沛星要做的事情,因為這就是團隊的強項,「創業要選擇相信正確的方向,並聚焦在自己擅長的事情上,才有機會跟全球頂尖的競爭對手平起平坐。」
AI人工智慧正在深入各行各業,掀起新一波的產業革命,對未來AI的想像是什麼?游直翰說,「20年後,可能就不會有人再提出AIsolution這個概念了,因為全部都變成bydefault(預設選項)了。AI是軟體的演化過程,20年後,軟體都變聰明,AI也將成為每個軟體一定要有的一部分。」
對此,沛星互動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游直翰說,IPO只是一個起點,接下來還有更長的馬拉松要跑,接下來將持續在全球市場布局,最終期望是要讓「企業想到AI就想到沛星」。
沛星由一群人工智慧與數據分析專家創立,從小小新創一路走到掛牌,沛星營運據點已擴及全球17個地點,員工數500人、客戶數達827家,且多半是具有龐大資料、B2C類型的中大型企業。
而沛星以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為核心,提供企業AI解決方案,協助這些大企業能好好運用自己的數據與資料,解決顧客旅程中每一階段面臨的商業挑戰與痛點。
募資亮眼不乏知名國際投資人
事實上,在掛牌之前,沛星一路走來在募資上都有亮眼成績,且不乏知名國際投資人挹注資金,包括如紅杉資本、軟銀集團與LINE等全球投資人,2019年完成D輪融資8,000萬美元,在赴日上市前,沛星總計獲得總額逾1.62億美元(超過新台幣50億元)的資金挹注。
沛星屢獲資金挹注,帳上不缺錢,為何還要進到資本市場?對此,沛星營運長暨共同創辦人李婉菱表示,確實每一輪融資後公司的帳上資金都相當足夠,但在資本市場拿到錢不只是用來維持,而是要開拓,接下來會持續開拓新市場,並把資金運用在深耕現有產品、以及開發新產品。
赴日上市看上產業群聚效應
沛星為何能順利在日本掛牌?堅強的出海實力,是一大原因。攤開沛星的初步發行公告書,可以看到日本與韓國的營收占比近七成(68%),其次是東南亞(10%),再來則是大中華區(22%)。這次選在日本上市,游直翰表示,日本的軟體產業發展成熟,投資人、分析師對於SaaS軟體的商業模式熟悉,也有同類型的企業,這樣的資本市場有群聚效應,因此才選在日本IPO。展望接下來的策略,游直翰說,日本、韓國都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都還離天花板很遠」,另外,網路產業爆炸性成長的東南亞、中國與歐美等地,AI在商業應用上都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沛星的商業模式為SaaS(軟體即服務)模式,其中ARR(年度經常性收入)就是相當重要的觀察指標,以去年來看,沛星2020年度ARR為8,990萬美元,年增40.8%,其中RRR(經常性收入佔比)更高達95.8%。值得注意的是,淨收入留存率(NRR)達118%,NRR代表既有的客戶願意留下來,同時也願意購買公司其他的產品,NRR超過100%,顯示用戶黏著度極高。而雖然沛星目前仍未獲利,但以去年第四季狀況營運來看,虧損已經開始縮小。
不過,AI行銷領域儘管商機大,競爭者也多,如AI技術提供者Google、IBM等,到雲端行銷解決方案提供廠商如Salesforce、Adobe、PLAID,或提供企業AI服務的C3.ai、Snowflake,都可能對沛星造成競爭。
四大產品單一競爭者難以匹敵
對此,李婉菱表示,其實單一的競爭對手較難歸類,以目前沛星四大主要產品來看,每個產品解決的都是不同問題,「品牌與消費者之間,在『消費者旅程』中都會經歷不同階段,而品牌要永遠『黏』住消費者,就需要在每個階段都滿足用戶的需求。」
而這也是沛星的優勢,沛星旗下共有四大AI產品CrossX、AIQUA、AIDEAL、AIXON,解決的都是消費旅程中不同的問題,覆蓋的領域也較廣,單一競爭者難以與其直接競爭。
例如沛星第一個產品CrossX,就是運用深度學習技術,來預測每個用戶的終生價值(LTV),並從中獲取最高價值的新客。AIQUA則是透過AI在多個行銷渠道中建置自動化訊息,以在最佳最佳的時機與用戶互動,另一款產品AiDeal,則是透過機器學習與深度學習,預測電商平台上買家的購買意圖。
沛星在日本IPO,是台灣軟體界自1998年以來首家赴日掛牌的新創,李婉菱說,其實團隊從創業以來就一直很認真在研發產品、開發市場,「老實說過去沒有認真想過要不要IPO,但這就是一個公司發展的必經過程。」,她表示,現在成為公開的公司之後,責任變得更大,「以新創公司來說,IPO當然是很重要的里程碑,但比起更多很優秀的上市公司,沛星還有很多要繼續努力的事情,希望能成為一個永續發展的公司。」
對於沛星在東京掛牌,Google前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表示,台灣的數位新創過去在國際上的能見度比較低,這次沛星在日本IPO,「對台灣新創圈來說是很大的鼓舞」。簡立峰看好台灣新創企業的能量,建議新創走進國際市場、拿到國際資本,估計未來台灣還能有2∼3家新創企業有潛力成為獨角獸。
對於沛星在日本掛牌,集富亞洲(JAFCOAsia)總裁暨執行長YoshiyukiShibusawa則指出,沛星從創立初期就定下全球營運策略,而這次在日本IPO,代表台灣新創產業正邁向新的轉捩點,其成長軌跡將可作為台灣新創產業佈局的參考。
從小新創走到IPO里程碑,沛星營運長暨共同創辦人李婉菱表示,當年剛開始的時候,在台灣先累積一些用戶跟穩定的營收,「那時我們就覺得一定要做全球市場」而網路、軟體無國界的特性,讓沛星快速拓展海外。不過剛起步時資源有限,不能亂槍打鳥,李婉菱說,在選市場時,團隊先以該國家數位化的程度、在資料與數據運用的基礎建設是否完善、企業對於SaaS軟體商業模式的接受度是否夠高等幾項標準來評估,後來才決定先以日本為重點深耕市場。
回顧當年,李婉菱說,當初團隊都是由一群工程師跟科學家組成,「對市場真的不了解,只一心想要做很酷的技術,常常都是『先射箭再畫靶』。」直到後來才發現「我們覺得很酷的東西,跟產業痛點實際上是有落差的。沒有正中客戶的痛點,客戶就會覺得你是good-to-have,而不是must-have。」
游直翰則表示,後來團隊改變作法,「學習傾聽市場,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而非先技術創新後才來找市場。」他以沛星的產品AiDeal平台舉例,現在很多人上網購物但卻不結帳,都等到大促銷推出時才結帳。「消費者不結帳,電商平台就猛發折價券,待雙11等大檔期時折價又更多,對電商來說,利潤就被壓縮。」
又或是,某些消費者本來不需折價券就願意直接結帳,但電商平台因為不清楚消費者的購買意圖,對所有人一律廣發折價券,最後也導致利潤下滑。游直翰說,沛星的AiDeal智慧轉換優化平台,能透過機器學習及深度學習「預測」買家購買意圖,找出哪些用戶是「猶豫客」,並且只遞送優惠給這些人,讓電商在不損及利潤的情況下提升營收。
沛星互動全球客戶超過800家,不乏各產業的龍頭廠商,接下來除了深耕日本、韓國市場,也將積極布局剛起步的歐美、中國等市場,並持續將AI技術應用到更廣泛的商業領域。
台灣新創公司沛星互動科技(Appier)在昨日(30日)正式於日本東京證券交易所Mothers創業板掛牌上市,這是自1998年趨勢科技在東京上市以來,首次有台灣新創企業在日本交易所掛牌。Appier的股價在上市首日就表現亮眼,每股開盤2,030日圓,一度飆漲至2,198日圓,最終以1,900日圓收盤,終場收漲18.8%,市值達到約1,900億日圓(新台幣497億元)。 Appier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游直翰對於這次上市表現感到滿意,並表示創始團隊對此感到興奮。他同時也認識到,隨著股票上市,公司將面對更多投資人與更大的責任。 Appier以AI與機器學習為核心技術,提供企業軟體服務解決方案。由於日本當地投資人對軟體服務產業有較多的了解和分析,加上日本是Appier的主要市場,因此選擇在當地上市。目前Appier的客戶主要分布於東南亞、印度、日本、韓國等地,並已開始在美國舊金山與歐洲設立據點,向全球化邁進。 游直翰強調,Appier的目標是幫助企業解決AI應用的痛點,透過AI技術輔助企業運用數據進行決策,從而轉化為商機。Appier的客戶群體涵蓋了電商、消費零售、遊戲、影音娛樂等多個領域,包括Google母公司字母(Alphabet)、豐田汽車及雅詩蘭黛等知名企業。 Appier上市前的估值已超過10億美元,營運長暨共同創辦人李婉菱表示,上市取得資金將用於產品研發、公司營運及人才招募。根據Appier公布的數據,2020年度經常性收入達94億日圓,毛利24億日圓,毛利年成長率達44.6%。雖然目前仍處於虧損狀態,但由於毛利高且營收逐年增加,預計虧損將會逐漸縮小。
沛星互動科技,這家來自台灣的創新科技企業,在30日正式登上東京證券交易所Motherse創業版的舞台,展開了新的篇章。在IPO的熱潮中,沛星互動早已吸引了眾多國際知名創投的目光,包括印度紅杉資本、軟銀集團與LINE等,總計獲得了超過1.62億美元(新台幣50億元以上)的資金支持。這其中,2014年紅杉資本對沛星的A輪投資,更是讓沛星成為紅杉在印度以外首次投資的新創公司。 創辦人游直翰回憶起與紅杉資本的相遇,不禁笑說:「真的是在電梯內巧遇。」一場偶然的閒聊,竟成為沛星互動發展的關鍵。游直翰強調,在這段旅程中,他們得到了許多投資人的支持,未來將會繼續深耕產品和市場,追求永續經營。 沛星互動於2012年由游直翰、李婉菱(現任營運長)和蘇家永(現任技術長)共同創立。游直翰和蘇家永都是哈佛畢業生,而李婉菱則是游直翰的妻子,擁有免疫學博士學位。李婉菱透露,當初他們只是一群科學家和工程師,對市場知之甚少,只是想要做出酷炫的技術。經過多次轉型,他們終於找到了正確的市場切入點。 李婉菱回憶起沛星互動剛成立時,台灣的新創生態系還不完整,他們早期的天使投資人都是親友團。她說:「我們自己先賺錢,再去投資其他市場。」直到2013年底,沛星決定在新加坡設據點,在當地的Co-working space租了一張辦公桌。就在這個辦公桌所在的建築物內,他們在電梯內遇到了紅杉資本。李婉菱形容,他們在電梯內進行了一場即興的Elevator Pitch。 2014年,沛星科技成功獲得紅杉資本的600萬美元A輪融資,成為紅杉在印度以外市場的首個新創投資案例。這筆資金加速了沛星在國際市場的佈局,並在之後吸引了軟銀集團等重量級投資人的關注,成為沛星快速發展國際市場的推手。 回首過去,李婉菱表示,上市對沛星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成為一家上市公司,意味著他們必須面對資本市場和更多人的檢視,她也期望能夠得到更多人的認可。
沛星互動科技(Appier)在東京證交所掛牌上市,這個創新科技公司的成長故事再次成為業界矚目的焦點。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游直翰表示,Appier已經到了一個「成年」的階段,不能永遠待在保護下。他強調,Appier的成功給新創公司帶來的啟示是「堅持正確的方向前進」,並指出企業面臨的挑戰往往在於人才和資金的缺乏,而AI技術則能幫助企業更好地判斷數據,做出更優的決策。 由於疫情影響,Appier在台北總部辦公室進行了簡短的「敲鐘」儀式,儀式後,員工們便繼續投入工作。游直翰在儀式後表示,上市固然令人高興,但接下來仍要專注於公司發展,對股東負責。 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李婉菱回憶起當年很多人對Appier的AI發展持懷疑態度,甚至有人認為沒有AI公司這種分類。但她和游直翰堅信AI的潛力,並將其應用於產業革命。她也提到,即使過程中有很多失敗的構想和產品,但始終堅持「砍掉重練」的原則。 李婉菱強調,上市是團隊多年的夢想,現在終於實現。上市後,Appier將與更多優秀的公司競爭,她希望Appier能成為一個長期對市場有價值的公司。她提到,即使當年AI並不是熱門議題,但她們始終堅持對AI潛力的信心。 近期,不少企業出現經營權問題或股東內鬥,有的公司甚至法人股東也加入戰局。Appier上市後,大股東有閉鎖期,創始團隊成員,包括游直翰、李婉菱、共同創辦人暨技術長蘇家永、創始團隊成員暨資深軟體工程師陳映睿,都選擇了360天的閉鎖期。游直翰表示,他們將與公司共同成長,並沒有考慮過賣出股票。
台灣沛星互動科技(Appier)近期熱鬧非凡,自確定掛牌上市後,創業團隊展開了一連串的法人Road Show。運營長李婉菱透露,Appier的這次路演特別有趣,因為「只有Show,沒有Road」,這是因為公司前景看好的關係,券商特別為他們引薦了日本和美國的法人投資機構。雖然受到疫情影響,無法外出旅行,但Appier的團隊在辦公室裡進行了兩周的連番面談,日夜不間斷,結果卻迎來了超額認購,讓人驚艷。
Appier自九年前創業以來,已經從一個小小的創業公司成長為IPO新秀。執行長游直翰回憶起創立公司的初衷,當時最大的夢想就是「有企業願意用我們的產品」,對市場狀況並不了解。而Appier的A輪資金,就是來自全球知名的創投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有趣的是,這次投資並非上門求投資,而是兩家公司在電梯裡的偶然相遇。當時Appier還不清楚紅杉資本在創投界的地位,但對方卻大手筆投資了600萬美元,幫助Appier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Appier的股東陣容十分堅強,包括紅杉資本、LINE、軟銀行等重量級投資人。李婉菱表示,找到這些好的股東需要不斷的交流,在討論中,雙方的理念能夠相互理解和吸引,才能達成合作。雖然投資者追求的是獲利,但Appier一路以來,受益和得到的更多。這些有智慧、有經驗的人們,他們在營運上「借給我們大腦」,最終共同成就了彼此的成功。
台灣互動科技龍頭沛星互動資訊(Appier)昨日(30日)在日本東京證券市場正式掛牌,這一里程碑讓Appier成為市值超過10億美元的「台灣獨角獸」。簡立峰,前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現任Appier獨立董事,對此表示樂觀,他相信未來兩、三年內,台灣將出現更多獨角獸,前提是必須「走向國際市場,吸引國際資本」。 簡立峰強調,即使沒有機會到海外上市,也無需氣餒,台灣新創企業可以成為「台灣黑熊」,利用本土資本市場,只要市值達到1億美元,也是一個不錯的成就。他提到,今年第二季計劃掛牌上櫃的91APP,估值已經超過70億新台幣,這也顯示了台灣新創的潛力。 簡立峰進一步分析,過去20年,年輕世代的新創企業已經從傳統產業轉向服務和網路領域。雖然台灣在資通訊產業和硬體方面依然強大,但年輕一代的創業方向與上一代有所不同,這也為台灣新創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台灣AI新創公司沛星互動(Appier)在東京證交所Mothers創業版正式掛牌上市,創下新紀錄。首日股價以每股1,900日圓收盤,漲幅高達18.75%,總市值也衝上17.2億美元。這是自1998年趨勢科技在日本上市後,台灣新創公司在日本首次成功掛牌。沛星互動創辦人暨執行長游直翰表示,選擇在日本上市是因為日本市場對軟體和SaaS模式有較深的理解,Appier在日本與韓國的營收占比最高,達到68%。他強調,IPO只是另一個新的開始,未來將持續拓展市場,包括中國、歐美等地,預期AI技術在這些市場仍有巨大的成長空間。
沛星互動30日掛牌,IPO價格定在1,600日圓,開盤時一度飆漲37.37%,最高達每股2,198日圓。最終收盤價為每股1,900日圓,總共發行1961萬股,其中984萬股為超額分配。發行股票中,75%為國際機構投資人,13%為日本零售投資人,12%為日本機構投資人。沛星互動自2012年成立以來,已在全球設立17個營運據點,擁有500名員工和827家客戶,以AI和機器學習為核心,提供企業AI解決方案。
在IPO之前,沛星互動的估值已達14億美元,跨越獨角獸門檻。Google前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表示,這次沛星在日本IPO對台灣新創圈是一大鼓舞,他看好台灣新創企業的潛力,並建議新創積極走進國際市場,爭取國際資本。簡立峰預測,未來台灣還有2~3家新創企業有望成為下一個獨角獸。
受限於疫情,東京證交所授權Appier創辦團隊在台北總部辦公室進行「敲鐘」儀式。完成儀式後,大家繼續去工作。游直翰說,上市當然很高興,但之後「該做什麼就做什麼」,他要繼續把公司做好,對股東負責。
Appier共同創辦人暨營運長李婉菱說,當年很多人潑冷水說「沒有AI公司這種分類」,但游直翰做了多年研究,她深信AI的潛力,可以對產業有革命性改變。當然中間也有很多不成功的構想與產品,也要斷然「砍掉重練」。
李婉菱指出,上市是團隊的一個夢想,現在有機會去實現它。上市後,要與更傑出的公司去比較,這些公司營運時間更久、地位更穩固,Appier也希望成為長期對市場有價值的公司。她說,即使AI當年不是很熱門的議題,但當年相信AI potential(潛力),這個初衷一直沒有改變過。
近期陸續傳出企業爆發經營權問題或是股東內鬥,有些公司甚至連法人股東也加入戰局,Appier上市後大股東有閉鎖期,創始團隊包括游直翰、李婉菱、共同創辦人暨技術長蘇家永、創始團隊成員暨資深軟體工程師陳映睿都選了規定中最長的360天閉鎖期。游直翰說,他們會與公司共同成長,沒考慮過賣股票。
從九年前創業到現在IPO新秀,Appier執行長游直翰坦言,當年成立時,最大夢想就是「有企業願意用我們的產品」,對市場狀況甚至並不了解,Appier的A輪資金就找到了全球知名的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但並非上門求投資,游直翰坦率表示:「在電梯裡遇到的。」
原來,當初Appier要去新加坡設據點,剛好和紅杉資本同一棟大樓,有一天雙方在電梯裡巧遇,短暫交談後,對方很客氣地留下聯絡方式,當時Appier甚至還不清楚紅杉資本在創投界的地位。後來紅杉資本經過評估,認為Appier有穩健的商業模式、對營運布局清楚,大手筆投資600萬美元,幫Appier邁出一大步。
Appier的股東包括紅杉資本、LINE、軟體銀行等重量級投資人。李婉菱說,要找到好的股東需要不斷交流,在討論中,覺得雙方理念彼此能理解和吸引才能合作。 投資者對他們是希望獲利,但一路以來公司受益、得到的比較多,這些聰明有經驗的人看長期價值,在營運上「借給我們大腦」,最終彼此成就對方的成功。
如果沒有機會到海外上市,簡立峰覺得也沒關係,可以當「台灣黑熊」,可以利用台灣資本市場,市值也需要1億美元。他認為,今年第2季規劃掛牌上櫃的91APP估值新台幣70億元,已經超過「黑熊」規模,同樣是值得注意的新創。
簡立峰說,這20年來年輕人新創已向服務、網路領域發展,台灣資通訊產業、硬體依然非常強,但年輕世代創業和上一代的方向已不同。
Appier執行長暨共同創辦人游直翰表示,對初登場的股價表現很滿意,股票上市令創始團隊很興奮,但也感受到面對更多投資人與更大的責任。
Appier昨天以2,030日圓開出,大漲27%,盤中一度飆漲37%至每股2,198日圓,終場以1,900日圓收市,展開新股掛牌蜜月行情。東京證交所指出,Appier是1998年趨勢科技於日本上市以來,首次有來自台灣的新創企業於日本掛牌。
Appier是以AI與機器學習為核心,以軟體服務方式(SaaS)為企業處理數據提供解決方案。游直翰表示,考量日本當地投資人與分析師對軟體服務產業有較多了解與分析,加上日本是Appier主要市場,所以選在當地上市。
目前Appier主要客戶集中東南亞、印度、日、韓等地,但Appier已開始在美國舊金山與歐洲成立據點,在美國也有了客戶及營收,雖然規模還不大,但代表Appier將走出亞洲區,進入「全球24小時時區」,成為更國際化的公司。
游直翰說,企業的痛點在於沒有足夠人才和能力導入AI服務,Appier則是以AI技術核心的軟體輔助企業運用數據進行決策,持續成長並且成功轉換為商機。目前客戶包括電商、消費零售、遊戲、影音娛樂等,包括Google母公司字母(Alphabet)、豐田汽車及雅詩蘭黛,
Appier上市前估值已超過10億美元,營運長暨共同創辦人李婉菱表示,上市取得資金,將運用於產品研發、公司營運及人才招募。根據Appier公布的資料,2020年度經常性收入達94億日圓、毛利24億日圓,毛利年成長率44.6%。游直翰表示,目前雖仍虧損,但因毛利高,年營收逐年增加,虧損將會縮小。
這是繼趨勢科技1998年赴日本上市以來,台灣首家新創公司在日本上市。
沛星互動創辦人暨執行長游直翰表示,選擇日本上市主要是因為日本對軟體以及SaaS模式較為理解,目前Appier在日本與韓國的營收占比最高(68%),其次是東南亞(10%),再來則是大中華區(22%)。游直翰表示,IPO是一個里程碑,但也將會是另外一個全新的開始,展望接下來的策略,游直翰說,將持續拓展市場,包括中國、歐美,甚至是在原本已經深耕的市場「都還離天花板很遠」,預期AI技術在這些市場,都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沛星互動30日掛牌,IPO價格1,600日圓,開盤以2,030日圓開出,盤中一度飆漲37.37%、至每股2,198日圓。不過收盤價每股1,900日圓,漲幅18.75%。沛星互動此次IPO發行1961萬股,包含984萬股超額分配。而在發行股票的占比中,75%為國際機構投資人、13%為日本零售投資人、12%為日本機構投資人。
沛星互動成立於2012年,商業模式為SaaS(軟體即服務),目前全球共有17個營運據點,全球員工數500人、客戶數量達827家,以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為核心,提供企業AI解決方案。
沛星在IPO之前,估值已來到約14億美元,跨越獨角獸門檻(創立未滿10年、估值超越10億美元)。Google前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表示,台灣的數位新創過去在國際上的能見度比較低,這次沛星在日本IPO,「對台灣新創圈來說是很大的鼓舞」。
簡立峰看好台灣新創企業的能量,建議新創積極走進國際市場、拿到國際資本,估計未來台灣還能有2∼3家新創企業將有潛力成為下一個獨角獸。
實際上,游直翰笑說,當年與紅衫相遇,「真的是在電梯內巧遇」,沒想到一席電梯內的閒聊,成了日後沛星互動起飛的關鍵。游直翰表示,一路走來獲得不少投資人支持,接下來會持續深耕產品、市場,成為永續經營的公司。
沛星互動於2012年由游直翰、李婉菱(現任營運長)和蘇家永(現任技術長)共同成立,游直翰與蘇家永都是哈佛畢業生,李婉菱為游直翰妻子,為免疫學博士。李婉菱說,「當初我們就是一群科學家跟工程師組成的團隊,對市場真的不了解,只想要做很酷的技術」,後來歷經過多次轉型,才找到對的市場切入點。
李婉菱說,沛星當初剛成立時,台灣新創生態系較不完整,早期的天使投資人是Familyandfriends(親友團),自己也想先賺錢了再去投資其他市場就好。直到2013年底,沛星要去新加坡設據點,游直翰與李婉菱在新加坡某個Co-workingspace租了一張辦公桌,就在同棟大樓的電梯內巧遇紅衫資本的團隊,李婉菱說,「我們就真的在電梯裡面做了一個ElevatorPitch(電梯簡報)」。游直翰則笑道,「當初拿了名片還不是很確定他們是誰,回去Google才知道。」
2014年,沛星科技宣布獲得紅杉資本600億美元A輪融資,成為紅杉資本第一個在印度以外市場投資的新創公司,也加速沛星在國際市場的佈局速度,並在隨後獲得如軟銀集團等大咖投資人資金挹注,成為沛星快速發展國際市場的關鍵。
回顧一路走來的歷程,李婉菱說,上市對沛星來說,仍然是一個重要里程碑,成為公開的公司,需要面對資本市場以及更多人的檢視,也期望受到更多人的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