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開發資本(公)公司新聞
在剛剛落幕的生醫投資風雲變幻的舞台上,中華開發生醫基金總經理吳欣芳以她的專業眼光,為我們揭示了2024年台灣生醫產業的三大趨勢,並對未來發展提出了前瞻性的預測。這位業界領袖在「2024生技論壇-健康台灣 生技新契機」上,以「生醫新視界 迎接生醫投資新時代」為題,與與會者共同探討了生醫產業的未來發展藍圖。
吳欣芳指出,2024年國內生醫募資金額再創新高,整體產業發展呈現三大趨勢。首先,併購已成為指標公司的主要成長模式,企業間的合作與整合日益加劇。其次,龍頭新藥公司單月營收已近10億元,市場競爭力不斷提升。最後,集團公司內部分拆與重新定位,讓老店再次發光,展現出新的活力。
面向未來,吳欣芳預測台灣生醫產業將朝著創新藥、減重醫美、創新科技與連鎖化的醫療健康服務等三大目標邁進。這不僅是對未來的展望,更是對現實問題的深刻洞察。在這個過程中,台灣生醫產業將迎來新的機遇與挑戰。
在論壇上,吳欣芳還分享了她對國人生醫產業投資的關鍵看法。她認為,投資者可以關注三個方面:一是具授權潛力、滿足重大臨床需求的創新藥公司;二是減重醫美保養商機;三是創新醫療科技與連鎖化醫療健康服務商機,如NGS伴隨診斷、IVF生殖醫學產品與服務,以及醫療AI於工作流程效率提升,醫療健康服務的連鎖化與規模化。
值得一提的是,中華開發生醫基金在國內生技投資領域具有相當的影響力。該基金近半投資案擔任領導投資人與董事,積極推動生醫產業的發展。為了打造更完善的生醫產業投資生態系,中華開發生醫基金在國內已布局兩檔基金,管理規模超過百億元,投資近50家生技領域相關公司,並已與國內各相關生醫法人機構建構資金、技術等各面向之完整生態系。
此外,吳欣芳對政府提出的「五大信賴產業」政策方向以及國發會日前通過的智慧醫療百億基金表示高度認同,並決定自生醫專業延伸至當前熱門且成長中的高齡化經濟。她期望通過與政府資金、壽險資金的互補,推動生醫產業與AI及高齡產業、智慧化技術發展,實現產業跨領域轉型升級。
經濟日報將在11月6日舉辦「2024生技論壇-健康台灣 生技新契機」,吳欣芳將以「生醫新視界 迎接生醫投資新時代」為題發表演講。本論壇由中華開發資本、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鑽石生技投資、藥華醫藥、長聖國際生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訊聯生技等協辦。
吳欣芳認為,國人生醫產業投資可關注:一、具授權潛力、滿足重大臨床需求的創新藥公司;二、減重醫美保養商機;三、創新醫療科技與連鎖化醫療健康服務商機:如NGS伴隨診斷、IVF生殖醫學產品與服務,及醫療AI於工作流程效率提升,醫療健康服務的連鎖化與規模化。
國內生技投資機構不少,然較缺乏長期投資的專業生技創投,中華開發生醫基金與生醫貳基金,是附加價值型的投資人,近半投資案擔任領導投資人與董事。國內生技公司規模偏小,若能與生技創投合作,善用國內生技資本市場高本益比與高評價優勢併購或戰略聯盟,將可更上一層樓。
中華開發資本積極建立生醫產業投資生態系。生醫團隊目前在國內已布局兩檔基金,管理規模超過百億元,投資近50家生技領域相關公司,績效優,並已與國內各相關生醫法人機構建構資金、技術等各面向之完整生態系,對於未來進一步和國際深度接軌已完成準備工作。
另外,對於政府提出的「五大信賴產業」政策方向,以及國發會日前進一步宣布通過智慧醫療百億基金,可望協助生技產業成為兆元產業。中華開發生醫基金高度認同亦表支持,並決定自生醫專業延伸至當前熱門且成長中的高齡化經濟,致力引領生醫產業結合AI及高齡產業、智慧化技術發展,期協助政府資金、壽險資金在資金市場上產生更大互補效果,對類傳統產業廠商進行產業跨領域轉型升級。
中華開發攜手學生創新台灣地方
中華開發資本攜手中華開發文教基金會推動「中華開發國際學生地方創生志工團」,帶領國際學生透過環境保護及地方創生議題,深入認識台灣。
此計畫延續凱基金控「共融力計畫」,針對員工提供「創生公益志工假期」;文教基金會則聚焦教育與人才培育,鏈結本土地方創生團體和國際學生族群。
基金會執行董事余珊蓉表示,讓國際學生參與志工活動,不僅提升對台灣的認識,也有助於吸引優秀人才留在台灣發展。
首發團由台大協助招募,包括來自中國大陸、香港、馬來西亞、印尼、緬甸等地的學生。活動當天,他們體驗蘭陽康氏的拓碑文化,了解頭城的歷史底蘊,並參與四十甲溼地的守護志工活動,關注在地環境保育。
後續將與師大、PAPAGO遊學村合作,推出與茶文化、流域收復、農業廢棄物藝術創作等相關的志工活動,讓國際學生深入探索台灣的地方創生與永續經營之道。
開發資本延續凱基金控集團「共融力計畫」四大主軸:與青銀共創、與長者共樂、與弱勢共好、與環境共生,針對員工推出「創生公益志工假期」,以擴大影響利害關係人;中華開發文教基金會則長期關心教育及人才議題,以多項計畫培育台灣學生。
「中華開發國際學生地方創生志工團」是雙方首度嘗試鏈結本土地方創生團體及國際學生族群,此計畫推出後獲得包括台灣大學、師範大學PAPAGO趴趴走遊學村等單位支持。
基金會執行董事余珊蓉指出,國際學生如能在來台就學期間參與志工活動,透過結合有意義的身體勞動付出,對台灣有深入了解;這些優秀的國際人才未來選擇就業地點時,也可能選台灣,長遠而言可吸引更多優秀人才深耕台灣的社會及產業。
「中華開發國際學生地方創生志工團」首發團為台大學生事務處僑生及陸生輔導組協助招募的學生團,包括來自大陸、香港、馬來西亞、印尼、緬甸等地的學生。5日活動當天,頭城「金魚厝邊」負責人彭仁鴻安排當地最富盛名的書法世家「蘭陽康氏」,以拓碑體驗帶學生們了解頭城豐厚的文化底蘊;並帶領學生前往當地知名的「四十甲溼地」進行溼地守護的志工行程,了解在地環境保護議題。
11月接續將再推出與師大國際事務處合作的國際學生志工活動,行程包括採茶、踏察坪林老街,了解當地的茶文化及流域收復等環境議題;以及與PAPAGO趴趴走遊學村合作招募的日本籍學生,將前往開發資本2023年評選支持的「山之山食驗室」,透過農業廢棄物進行藝術創作,了解創生團隊如何以自身能力回饋地方,同時找出永續經營之道。
中華開發資本轉型私募投資 緊扣台灣優勢跨足海外
凱基證券母公司凱基金控致力提升競爭力,除整合集團資源打造銀行新動能、深耕財富管理,旗下子公司也發揮優勢互補,共築集團發展基石。
其中,中華開發資本已成功轉型成基金管理人,朝向多元私募投資資產服務及產品提供者目標邁進。投資範疇涵蓋基礎建設、海外高收益私募債權,以及家族企業傳承轉型的併購投資,投資地區則緊扣著台灣核心優勢延展,跨足日本、美國甚至東南亞。
中華開發資本以客戶導向的靈活服務模式,提供客製化投資方案。凱基金控表示,中華開發資本的轉型有助於集團提升投資管理能力,為客戶提供更全方位多元化的選擇。
凱基金控透過強化子公司合作和綜效,實現「One KGI」的發展願景,將更有效地利用集團內部的資源,啟動跨業務單位的合作。凱基金控亦致力於實踐永續願景,在ESG上建立有效政策、管理體系與控制措施,並響應國內綠色金融政策,積極投入綠色投融資服務,參與台灣碳權交易所國際碳權交易平台首批碳權交易。
凱基金控表示,金控有三大策略提升競爭力,一是整合集團資源, 創造銀行業務新動能。雖然銀行目前占比相對較小,但這也意味著巨 大的成長空間。凱基金控將致力於整合集團資源,提升子公司綜效, 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金融服務體驗,帶動銀行業務的快速增長。同時 ,積極拓展海外市場,以香港作為戰略支點,逐步建立起區域性的金 融服務網絡,為集團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是深耕財富管理,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面對日益增長的財富管 理需求,凱基金控認為這是驅動成長的關鍵動能。透過深化各子公司 與凱基銀行在財富管理領域的合作,為客戶提供更精緻、個人化的服 務,滿足客戶多元的財務需求。
三、子公司優勢互補,共築集團發展基石。凱基金控旗下各子公司 各具優勢,將持續發揮各自強項,並相互支援,共同推動集團發展。 凱基人壽作為台灣前五大壽險公司,將持續秉持公平待客的核心理念 ,提供多元化的保障與理財商品,深耕在地服務,滿足客戶多元化的 保障需求。
凱基銀行以中小企業放款和消金業務為重點成長方向,並且積極發 展數位金融。凱基證券作為台灣第二大證券商,將持續推動業務員轉 型為理專,並透過組建專業團隊、優化系統工具和平台,以及積極經 營社群平台等方式,提升服務品質,擴大客戶群體。凱基投信作為全 方位投資解決方案提供者,將持續以客戶為核心,提供主動型基金與 被動ETF產品,滿足客戶多元化的投資需求。
中華開發資本已成功轉型成基金管理人,並朝向多元私募投資資產 服務及產品提供者目標邁進,其投資範疇涵蓋基礎建設、海外高收益 私募債權,以及家族企業傳承轉型的併購投資,投資地區則緊扣著台 灣核心優勢延展,跨足日本、美國甚至東南亞,並以客戶導向的靈活 服務模式,提供客製化投資方案。
凱基金控認為,在開發金控正式更名為凱基金控後,會以更年輕活 潑的意象,加深大眾對凱基金控的認識與信任,並為客戶帶來更完整 、更創新的服務。凱基金控也將強化各子公司之間的合作和綜效,實 現「One KGI」的發展願景,將更有效地利用集團內部的資源,啟動 跨業務單位的合作。
凱基金控也致力實踐永續願景,在環境、社會與治理(ESG)上, 憑藉由上而下的公司治理機制,建立有效政策、管理體系與控制措施 ,將永續發展目標納入業務決策流程內。凱基金控亦攜手子公司響應 國內綠色金融政策,推動並掌握低碳轉型相關商機,積極投入綠色投 融資服務,推出綠色存款,並參與臺灣碳權交易所國際碳權交易平台 首批碳權交易。從國內政策以至於國際倡議,凱基金控以實際行動展 現自身對於永續發展的重視與決心。
開發資本加碼國發會創生團隊 培育地方產業永續經營
中華開發資本持續響應國發會「獎勵青年投入地方創生行動計畫」,將在國發會核定獎勵的67支團隊中,挑選10隊,各提供新台幣35萬元的等額加碼獎金,連續兩年挹注超過60年的工商經驗與企業人脈,支持地方創生團隊成長。
國發會主委劉鏡清感謝開發資本的支持,並表示國發會積極推動地方創生,已成立106處青年培力工作站,獎勵130組青年投入地方行動,未來將打造地方創生廊帶,促進經濟發展。
開發資本去年接續國發會的「第一桶金」計畫,評選出10支地方創生團隊加碼等額輔導金,並邀請企業擔任業師,協助團隊建立可持續經營的商業模式,打造地方創生生態系。
今年開發資本除甄選十支團隊等額加碼補助外,還將擴大業師陪伴與輔導,強化利害關係人的資源投入,導入特別顧問制度,並邀請前一年入選團隊參與活動,傳承經驗、互助合作。
開發資本秉持創造價值的精神,將依地方團隊需求提供專業建議,支持政府地方創生政策。
**中華開發資本攜手國發會推動地方創生,扶持青年團隊**
中華開發資本,中華開發金控子公司,今日宣布持續支持國家發展委員會(國發會)「獎勵青年投入地方創生行動計畫」。今年將從國發會核定的67支獲獎團隊中甄選10支,各提供等額加碼獎金新台幣35萬元,連續兩年挹注逾60年專業經驗與企業人脈,共同支持地方創生團隊發展。
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對開發資本加碼獎勵金表示感謝與支持。國發會致力推動地方創生,截至8月中,已成立106處青年培力工作站,獎勵130組青年團隊投入地方創生。未來將積極打造「地方創生廊帶」,展現地方風采,促進經濟發展。
開發資本延續國發會「第一桶金」計畫,甄選出10支符合企業合作力與商轉力標準的團隊,提供加碼輔導金。去年更與綠藤生機、KKday及福盈科技化學等企業合作擔任業師,提供共識營、共創工作坊、實地訪視等輔導,協助團隊建立可持續經營的商業模式,打造地方創生生態系。
今年,開發資本將擴大業師陪伴與輔導,導入特別顧問制度,並邀請前一年獲獎團隊參與,促進經驗傳承與互助合作。此外,開發資本將結合集團與利害關係人的資源,提供財務、法務、商品技術、銷售管道等專業建議,協助地方創生團隊創造價值。
開發資本近期獲得創投之星卓越投資獎,彰顯其致力於協助投資戶創造價值。此次與國發會合作,將持續發揮專業優勢,支持地方創生團隊,促進地方永續發展。
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對於開發資本加碼國發會獎勵金團隊表示感謝和 支持。國發會近年來持續推動地方創生相關計畫,至今年8月中為止 ,國發會於全國各地已經累積成立了106處青年培力工作站,獎勵了 130組青年投入地方創生行動。未來,將積極努力「打造地方創生廊 帶」,展現地方的豐富韌性和風采,從而促進地方的經濟發展。
開發資本表示,去年接續國發會的「第一桶金」計畫,以民間企業 角色接力第二棒,並以企業合作力及商轉力為主要標準,評選出淡水 、桃園、新竹、彰化、雲林、高雄、屏東、花蓮、澎湖等地10支地方 創生團隊,加碼等額輔導金,另邀請綠藤生機、KKday及福盈科技化 學等企業擔任業師,透過共識營、共創工作坊、實地訪視等活動,根 據各自輔導團隊執行計畫的「延續性」、「執行性」、「創新性」與 「合作性」面相進行評量,針對品牌行銷、財務、法務、商品技術、 銷售管道等提出具體建議,協助團隊建立可持續經營的商業模式,進 而打造地方創生生態系。
今年開發資本除同樣將甄選十支團隊等額加碼補助以外,更將擴大 業師的陪伴及輔導功能,強化中華開發集團、投資戶與投資人等利害 關係人的資源投入,導入特別顧問制度,並邀請前一年入選的地方創 生團隊共同參與活動,藉此傳承經驗、互助合作。
開發資本致力於協助投資戶創造價值,近期更以此獲得創投之星卓 越投資獎,開發資本將秉持此精神,依照地方創生團隊的特性需求, 提供多年協助客戶轉型成長的經驗以及金融與法律知識、經營管理、 營運發展等專業建議,支持政府地方創生政策。
國發會主委劉鏡清對於開發資本加碼國發會獎勵金團隊表示感謝和支持。國發會近年來持續推動地方創生相關計畫,至今年8月中為止,國發會於全國各地已經累積成立了106處青年培力工作站,獎勵了130組青年投入地方創生行動。未來,將積極努力「打造地方創生廊帶」,展現地方的豐富韌性和風采,從而促進地方的經濟發展。
開發資本表示,去年接續國發會的「第一桶金」計畫,以民間企業角色接力第二棒,並以企業合作力及商轉力為主要標準,評選出淡水、桃園、新竹、彰化、雲林、高雄、屏東、花蓮、澎湖等地十支地方創生團隊,加碼等額輔導金,另邀請綠藤生機、KKday及福盈科技化學等企業擔任業師,透過共識營、共創工作坊、實地訪視等活動,根據各自輔導團隊執行計畫的「延續性」、「執行性」、「創新性」與「合作性」面相進行評量,針對品牌行銷、財務、法務、商品技術、銷售管道等提出具體建議,協助團隊建立可持續經營的商業模式,進而打造地方創生生態系。
今年開發資本除同樣將甄選十支團隊等額加碼補助以外,更將擴大業師的陪伴及輔導功能,強化中華開發集團、投資戶與投資人等利害關係人的資源投入,導入特別顧問制度,並將邀請前一年入選的地方創生團隊共同參與活動,藉此傳承經驗、互助合作。
開發資本致力於協助投資戶創造價值,近期更以此獲得創投之星卓越投資獎,開發資本將持續秉持此精神,依照地方創生團隊的特性需求,提供多年協助客戶轉型成長的經驗以及金融與法律知識、經營管理、營運發展等專業建議。
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表示,近年來台灣新創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 ,例如每年在美國華盛頓特區舉辦的全球新創競賽SelectUSA Tech, 2022年醫療科技及網路安全二大領域全球冠軍即由台灣團隊囊括,今 年臺灣更有九家新創企業入圍分組決賽,其中三家分別獲選健康科技 領域及開放科技領域前三大,為全球最佳成績。協助本土及台籍背景 企業家及創業家「在地創生、展業八方」,是開發資本的理念,期待 可以成為台灣新創進軍全球的重要推手,開發跨境創新基金即為適例 。
Cool Japan Fund CEO兼COO川崎憲一指出,透過跨境創新基金,日 本和台灣的新創公司將在食品、媒體/內容、生活方式和旅遊等各個 領域合作,為兩地的發展做出貢獻。
自去年3月成立至今的創新加速器日本辦公室已然成為台日新創交 流平台,更是台灣新創產業前進日本的起點。開發創新基金總經理郭 大經指出,去年首先成立日本創新加速器空間提供台日雙方新創業者 落地相關服務及產業交流,今年進一步成立台日基金,成立的願景是 打造一個台日新創共同市場。
郭大經分析,開發跨境創新基金的重要的目標是協助新創國際化。 新創開打國際盃最需要的資源包括資金及在地人脈網絡。在地資源相 對困難而且重要,找到對的合作夥伴,即為落地最重要的入門磚。中 華開發除了提供資金,也為台日雙方找到關鍵的合作夥伴。
在中華開發的關係網絡串連下,日本政府基金Cool Japan Fund、 台灣政府國發基金及產業投資人,代表的是台灣在地資源與日本落地 資源的結合,將有效促進台日新創及大型企業進行產業創新與交流。
開發金指出,開發金為上市公司,經濟部核準後,仍要向銀行局申 請換發執照、並向證交所申請上市更名等;同時董事會決定換票(股 票)基準日,相關事宜會依規範公告,拚今年內更名完成。
開發金董事會在4月26日決議,調整名稱為凱基金控(英文名為KG I FHC),以進一步整合集團品牌識別,打造更全面品牌綜效。6月1 4日股東會亦已通過更名案。
為統一企業識別,前次更名是開發金旗下中國人壽更名凱基人壽, 今年1月1日已正式更名,開發金旗下消金子公司都已達成品牌一致化 。現在進一步將開發金改為凱基金,開發金表示,這項策略性規劃是 基於強化集團品牌凝聚力,也象徵嶄新開始,透過人壽、證券、銀行 與投信等子公司統一名稱,要強化「凱基」品牌在消金客群中的認知 ,不僅強化集團與子公司間的連結,也有助塑造更加一致的企業形象 ,人壽、證券、銀行、投信統一使用「凱基」及「KGI 」為企業品牌 名稱。
開發金子公司中將僅剩中華開發資本,是唯一未更名為凱基品牌。 開發金指出,中華開發資本將沿用現有品牌,這是代表逾半世紀的豐 富投資經驗,承接陪伴台灣產業一路成長茁壯的中華開發工銀的精神 ,位居大中華區產業領導地位,由於開發資本的客群並不是消金或個 人客戶,將傳承延續開發金長期使命,與產業攜手共同成長,為台灣 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創投界指點迷津:找出新創亮點放大優勢
投資界常討論新創公司的潛力與風險,而中華開發資本認為,在評估投資標的時,可參考創投矩陣圖,同時關注「管理團隊契合度」與「創業項目吸引力」這兩大維度。當兩者都不突出時,投資人通常持保留態度,但如果兩者都表現良好,則會積極爭取投資。然而,現實中,100分完美的標的少之又少,多數公司處於「問號區間」的尷尬地帶。
中華開發資本指出,儘管如此,正如瑪利歐遊戲中的「問號磚頭」藏有隱藏寶物,這個「問號區間」的新創公司也可能蘊藏著未被發掘的優點。重點在於「找出它們的亮點」,甚至主動透過投資人的資源與專業,幫助放大這些亮點。
例如,一些公司初期產品表現平平,但創辦人擁有廣泛的人脈,善於募資,因此吸引大量資金,提升估值。隨後,透過投資人引薦,海外併購技術強勁的公司,優化產品線並打開國際市場,事業版圖得以擴張。
中華開發資本也舉例,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的創業故事提供了許多啟發。雖然馬斯克過去創辦多間公司時,都與合夥人或員工發生衝突,但其成功創業家身分、財力雄厚,以及極度有遠見、敢於冒險等特色,也成為其亮點。這類型改變世界的硬體創業,可能需要像馬斯克這樣特立獨行的領袖,才能打破產業僵局,創造出突破性的成果。
但中華開發資本也提醒,這些亮點有時也是雙面刃,在情況好轉時固然有幫助,但當局面不佳時,投資人能否堅定信念與承擔風險,就是另一項考驗。
當管理團隊還沒到位、創業項目也還不行的情況下,投資人自然先 不考慮出手。而當管理團隊ok、創業項目也ok時,當然也就毫無懸念 地搶著投資。然而,在現實世界裡,100分的deal幾乎是不存在的。 真能達到面面俱到的公司少之又少,絕大多數的公司還是處在要上不 上、要下不下的「問號區間」。
■沒有完美的新創,關鍵在找出它們的「亮點」
儘管如此,如同超級瑪利歐裡的「問號磚頭」藏著「超級蘑菇」、 「無敵星星」等稀有寶物,上面問號區間裡的新創也藏著不少璞玉。 只不過,我們需要「找出它們的亮點」,甚至是想盡辦法,透過自身 的力量去「放大它們的亮點」。
舉個例子,我就看過不少公司,一開始的產品不怎麼樣,但創辦人 在業界的人脈相當廣,也非常會募資,因此募了一堆錢、估值也墊了 上去。之後,再透過投資人介紹,去國外透過現金或股權併購了幾個 技術能力很強的公司。這樣一來,不僅優化了自己的產品線,也打開 了國際市場,事業越做越大。
在這個例子,創辦人「業界人脈廣」、「募資能力強」正是這些公 司的亮點,而船上的投資人也透過了手上的資源及對行業敏感度,協 助它們到海外進行資本操作,藉此「放大它們的亮點」。如此一來, 就算產品一開始爛,也不至於阻擋它後來的成功。
再舉個例子,我最近在看《馬斯克傳》(Elon Musk)。這本書很 厚,大概800多頁,但真的非常精彩,我也從中得到不少啟發。我不 禁想著,如果有機會我能搭著時光機回到16年前,也就是2008年特斯 拉(Tesla)遇上經營危機時,我是否會投資他呢?
■特斯拉(Tesla)執行長 馬斯克教我們的事
大家都知道,創投在評估一個投資案時,通常會去市場上探聽大家 對於創辦人的評價。如果我回到2008年的時空去盡職調查(Due Dil igence;簡稱DD)時,我可能會蒐集到以下資訊:
1、馬斯克在1999年創辦P2P支付公司X.com沒多久,共同創辦人就 跟員工發動叛變要求他下台。
2、X.com跟PayPal在2000年合併後,PayPal的共同創辦人們也聯手 發動叛變,要求馬斯克讓出執行長(CEO)寶座,由Peter Thiel來接 任。
3、2003年創辦特斯拉之後,馬斯克也與其他幾位創辦人鬧翻,把 原本的CEO踢走,最後自己下來擔任CEO。
根據這些負面資訊,我想我當時應該99.9999% 會drop這個deal吧 ,基本上他把身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跟他共事過的人,大多覺得馬 斯克就是個混蛋。
當時,馬斯克也曾向紅杉資本合夥人Michael Moritz募資,但後來 也遭到拒絕。那時Moritz對外的說法是,他認為特斯拉很難跟豐田( Toyota)打對台,但事實上,那並不是遭拒的真正原因。多年之後, Moritz才表示:「Elon做事很堅決,但我不欣賞。」
不過,以後見之明來看,也許我們都忽略了馬斯克的其他「亮點」 :
第一,他是個「成功」又「有錢」的連續創業家。他的第一間公司 Zip2在成立四年後被康柏電腦以3.07億美元收購,27歲的馬斯克分到 2,200萬美元。接著,他的第二間公司PayPal在2002年被Ebay以15億 美元收購,馬斯克又從中得到2.5億美元。這些錢讓他在日後特斯拉 、SpaceX遇到經營困難時,還能幫忙解一些燃眉之急。此外,一般來 說,過去有成功經驗與視野的創辦人,通常下一個連續創業不會比原 來的創業規模小。
第二,雖然他總是與人處不來,但不可否認的,他是個非常有遠見 的人,而且極度喜歡冒險,甚至會讓自己走到無路可退的地步。跟他 打過牌的朋友就曾分享:「馬斯克打牌的策略是,每次都把自己的籌 碼全押上,輸掉之後,再投入更多的籌碼,然後加倍下注。直到輸了 很多次之後,他再度把所有的籌碼壓上,在大贏之後,他就不玩了。 」
我就在想,也許像特斯拉、SpaceX這種改變世界的高難度硬體創業 ,就是需要像馬斯克這種三個標準差以外的Outlier出現,敢冒大險 、不按牌理出牌,才有機會改變既有產業僵化的格局。
當然,馬斯克的這些亮點也未必能適用於所有行業,而且這些亮點 有時也是把雙面刃,好的時候很好,但情況轉糟的時候,投資人還能 不能一直保有信仰與大心臟,那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中華開發金控健走競賽 助力生生態環境**
為響應企業永續願景,中華開發金控連續第三年舉辦「CDF Walker」健走競賽。今年以「為地方創生而走」為主題,結合節能減碳與地方創生策略。 活動號召集團員工組隊參與,目標日行萬步。一個月活動期間,參與員工創下紀錄,總步數達8.2億步,相當於環島487圈,累計減碳11.7萬公斤。 中華開發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余珊蓉表示,今年活動參與人數再創新高,超過2,000位員工,組成206個團隊參賽。其中,中華開發資本更是積極響應,由主管親自帶隊,展現出色的團隊精神。 活動中,員工不僅提升體能健康,更透過地方創生體驗團,了解地方文化脈絡。余珊蓉提到,員工參與古道健走,聆聽導覽,不僅是一種難得體驗,更讓他們深入了解在地生態與歷史文化。 此外,競賽中還推出團隊小任務,鼓勵員工發揮策略,以步行代替騎車、淨灘等方式累積任務點數。這不僅增添了競賽趣味,也增進了團隊凝聚力。 余珊蓉強調,CDF Walker健走活動不僅促進員工健康,也展現出集團對社會共融的承諾。未來將持續推進淨零碳排目標,落實永續願景,為環境生態做出貢獻。開發金控CDF Walker員工健走競賽邁入第三年,今年以「為地方創 生而走」為主題,主辦單位中華開發文教基金會結合古道體驗及地方 特色產品,員工可利用假日參加地方創生體驗團,走訪高雄六龜湯姆 生古道,在步行中認識山林自然生態亦深入了解當地歷史文化脈絡。 參與者紛紛表示:「雙腳踏入百年古道,耳朵聆聽在地嚮導的解說, 是一項難得的體驗,身體與心靈的雙重提升」。
為增添競賽趣味與多元性,推出各種團隊小任務,成功達標可獲地 方創生特色產品,參賽員工擬定各種策略,像是以走路代替騎車、清 晨慢跑等,還有團隊相約假日去爬山或淨灘,完成任務的同時,更凝 聚團隊向心力。
中華開發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余珊蓉表示,開心看到集團旗下子公 司凱基人壽、凱基證券、凱基銀行、凱基投信、中華開發資本的員工 都熱情參與,許多更由主管親自帶隊,充分展現團隊合作精神。今年 活動參與人數也創新高,總計超過2,000位員工,共206組團隊參賽, 相信達標過程雖然艱辛,但也提供鍛練意志與耐力的機會。活動結束 後持續為健康、環境永續而走,逐步實踐集團ESG減碳目標。
開發金控透過CDF Walker健走活動,不僅促進員工身心健康,也藉 此培養團隊凝聚力,更以行動支持地方創生發展,展現集團對社會共 融的承諾,未來也將持續以推進淨零碳排為集團目標,落實永續願景 。
**開發資本攜手工研院**
**打造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
中華開發金控子公司中華開發資本與工業技術研究院攜手打造「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旨在促進台灣生醫產業創新發展。
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表示,生醫產業各階段的發展需要不同的資金支持,從前期新創到後期的上市櫃,平台的目標是串連資源,引進對生醫感興趣的投資者。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莊曜宇指出,新創企業需要資金、技術、人才和市場的支援,平台的建立正是為了提供全面性的支持,完善生醫新創育成生態系。
平台日前舉辦「智慧醫療」主題小聚,吸引生醫產業、新創團隊和投資機構參與,發揮媒合資金與技術的橋梁作用。
開發資本大健康事業群總負責人何俊輝表示,平台的初衷是串連資金與技術,讓工研院的技術轉移與創投之間有效對接。
透過平台的運作,開發資本期待扮演資金運水車的角色,活絡產業生態鏈,促進生醫產業的創新與發展。
權證實體賽落幕 中華開發資本穩坐配角
由經濟日報主辦的「第14屆權民搶百萬」權證實體競賽活動正式落幕。
根據中華開發資本統計,經紀客戶參與度逐年提升,顯示這項競賽深獲市場肯定。
今年以來,全球股市氣氛佳,台股更是站上2萬點大關,在利多頻傳下,後市展望樂觀。中華開發資本表示,現在正是投資人善用權證「以小博大」的好時機。
目前中華開發資本存續的權證標的涵蓋範圍超過400檔,今年度將持續篩選優質熱點標的,提供多元的權證選項滿足投資人需求。同時,中華開發資本也將持續優化造市品質,讓投資人更輕鬆掌握標的漲跌變化。
開發資本強調,成立「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目的除串接技術及資金外,更期待有效對接伯樂及千里馬,為不同階段生醫業帶來資金夥伴,扮演資金運水車角色,使資金活水得以流動。
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表示,具有高度專業門檻的生醫產業,不同階段需要的資金夥伴也各異,從Angel、A、B、C輪、公發興櫃、pre IPO乃至上市櫃後需要如壽險的長期資金。平台的目的就是連結資源和力量,工研院和開發資本分別投入技術和資金,同時引入對生醫有興趣的其他產業,讓伯樂與千里馬對接。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莊曜宇指出,新創在成長過程中亟需四大支持,即資金、技術、人才、市場,因此極力推動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同時也是推進工研院生醫領域2030願景「打造健康台灣、推動國際生醫產業跨域創新」的重要策略之一。
本次平台小聚主題設定為智慧醫療,邦睿生技總經理徐振騰分享其創業經驗指出,營收躍升的起點就是從翻轉技術第一的思維,反之傾聽市場及客戶,依據使用者需求及介面改變,創造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與商業模式。宏碁智醫董事長連加恩則分享公司成立過程中,最重要關鍵是國際大廠引薦及策略合作,整合彼此優勢及經驗,強化市場行銷綜效,可帶領新創公司加速成長及產品轉型升級。
中華開發大健康事業群總負責人何俊輝指出,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讓政府每年大量投資在工研院的技術成熟後可進行技轉的案子,與創投有效串接,成功案例模式亦可複製於其他場域,使資金和技術交集。
「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日前舉辦第一次的平台小聚,開發資本 旗下生醫基金及工研院聯手邀請,吸引生醫產業、新創與投資機構熱 情參與,成功發揮平台角色。
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表示,具有高度專業門檻的生醫產業在不同 的階段需要不同的資金夥伴,從Angel、A、B、C 輪、公發興櫃、pr e IPO,甚至是上市櫃後需要挹注如壽險的長期資金。平台的目的就 是連結資源和力量,引入對生醫有興趣的其他產業。開發資本期待成 為資金運水車,對接伯樂與千里馬,使資金活水得以流動。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莊曜宇指出,過去生醫所持續推動新 創發展,深刻體會新創發展極需資金、技術、人才、市場四大支持。 因此極力推動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同時也是推進工研院生醫領域 2030願景「打造健康臺灣、推動國際生醫產業跨域創新」的重要策略 之一。以集結創投、生醫產業和國際大廠的力量,為新創企業提供全 方位支援,從合作交流逐步邁向實質合作,完善生醫新創育成生態系 統,促進國內生醫新創站穩台灣市場、布局全球商機。
這次平台小聚主題設定為智慧醫療,智慧醫療不只是行政院訂定的 產業發展重點,同時也是開發生醫基金的投資焦點之一。南怡君期待 透過「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促進生醫產業與投資機構的了解與 信任,創造商業合作與投資機會,進而活絡產業生態鏈。
中華開發大健康事業群總負責人何俊輝說,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 的原始概念是希望串接資金與技術,透過平台,讓政府每年大量投資 在工研院的技術成熟後,得以進行技轉的案子,有效串接其與創投之 間的關係。類似成功的案例模式亦可複製於與他場域,使資金和技術 不再平行存在,變成更有效率的交叉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