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開發資本(公)公司新聞
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表示,近年來台灣新創在國際舞台嶄露頭角 ,例如每年在美國華盛頓特區舉辦的全球新創競賽SelectUSA Tech, 2022年醫療科技及網路安全二大領域全球冠軍即由台灣團隊囊括,今 年臺灣更有九家新創企業入圍分組決賽,其中三家分別獲選健康科技 領域及開放科技領域前三大,為全球最佳成績。協助本土及台籍背景 企業家及創業家「在地創生、展業八方」,是開發資本的理念,期待 可以成為台灣新創進軍全球的重要推手,開發跨境創新基金即為適例 。
Cool Japan Fund CEO兼COO川崎憲一指出,透過跨境創新基金,日 本和台灣的新創公司將在食品、媒體/內容、生活方式和旅遊等各個 領域合作,為兩地的發展做出貢獻。
自去年3月成立至今的創新加速器日本辦公室已然成為台日新創交 流平台,更是台灣新創產業前進日本的起點。開發創新基金總經理郭 大經指出,去年首先成立日本創新加速器空間提供台日雙方新創業者 落地相關服務及產業交流,今年進一步成立台日基金,成立的願景是 打造一個台日新創共同市場。
郭大經分析,開發跨境創新基金的重要的目標是協助新創國際化。 新創開打國際盃最需要的資源包括資金及在地人脈網絡。在地資源相 對困難而且重要,找到對的合作夥伴,即為落地最重要的入門磚。中 華開發除了提供資金,也為台日雙方找到關鍵的合作夥伴。
在中華開發的關係網絡串連下,日本政府基金Cool Japan Fund、 台灣政府國發基金及產業投資人,代表的是台灣在地資源與日本落地 資源的結合,將有效促進台日新創及大型企業進行產業創新與交流。
開發金指出,開發金為上市公司,經濟部核準後,仍要向銀行局申 請換發執照、並向證交所申請上市更名等;同時董事會決定換票(股 票)基準日,相關事宜會依規範公告,拚今年內更名完成。
開發金董事會在4月26日決議,調整名稱為凱基金控(英文名為KG I FHC),以進一步整合集團品牌識別,打造更全面品牌綜效。6月1 4日股東會亦已通過更名案。
為統一企業識別,前次更名是開發金旗下中國人壽更名凱基人壽, 今年1月1日已正式更名,開發金旗下消金子公司都已達成品牌一致化 。現在進一步將開發金改為凱基金,開發金表示,這項策略性規劃是 基於強化集團品牌凝聚力,也象徵嶄新開始,透過人壽、證券、銀行 與投信等子公司統一名稱,要強化「凱基」品牌在消金客群中的認知 ,不僅強化集團與子公司間的連結,也有助塑造更加一致的企業形象 ,人壽、證券、銀行、投信統一使用「凱基」及「KGI 」為企業品牌 名稱。
開發金子公司中將僅剩中華開發資本,是唯一未更名為凱基品牌。 開發金指出,中華開發資本將沿用現有品牌,這是代表逾半世紀的豐 富投資經驗,承接陪伴台灣產業一路成長茁壯的中華開發工銀的精神 ,位居大中華區產業領導地位,由於開發資本的客群並不是消金或個 人客戶,將傳承延續開發金長期使命,與產業攜手共同成長,為台灣 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創投界指點迷津:找出新創亮點放大優勢
投資界常討論新創公司的潛力與風險,而中華開發資本認為,在評估投資標的時,可參考創投矩陣圖,同時關注「管理團隊契合度」與「創業項目吸引力」這兩大維度。當兩者都不突出時,投資人通常持保留態度,但如果兩者都表現良好,則會積極爭取投資。然而,現實中,100分完美的標的少之又少,多數公司處於「問號區間」的尷尬地帶。
中華開發資本指出,儘管如此,正如瑪利歐遊戲中的「問號磚頭」藏有隱藏寶物,這個「問號區間」的新創公司也可能蘊藏著未被發掘的優點。重點在於「找出它們的亮點」,甚至主動透過投資人的資源與專業,幫助放大這些亮點。
例如,一些公司初期產品表現平平,但創辦人擁有廣泛的人脈,善於募資,因此吸引大量資金,提升估值。隨後,透過投資人引薦,海外併購技術強勁的公司,優化產品線並打開國際市場,事業版圖得以擴張。
中華開發資本也舉例,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的創業故事提供了許多啟發。雖然馬斯克過去創辦多間公司時,都與合夥人或員工發生衝突,但其成功創業家身分、財力雄厚,以及極度有遠見、敢於冒險等特色,也成為其亮點。這類型改變世界的硬體創業,可能需要像馬斯克這樣特立獨行的領袖,才能打破產業僵局,創造出突破性的成果。
但中華開發資本也提醒,這些亮點有時也是雙面刃,在情況好轉時固然有幫助,但當局面不佳時,投資人能否堅定信念與承擔風險,就是另一項考驗。
當管理團隊還沒到位、創業項目也還不行的情況下,投資人自然先 不考慮出手。而當管理團隊ok、創業項目也ok時,當然也就毫無懸念 地搶著投資。然而,在現實世界裡,100分的deal幾乎是不存在的。 真能達到面面俱到的公司少之又少,絕大多數的公司還是處在要上不 上、要下不下的「問號區間」。
■沒有完美的新創,關鍵在找出它們的「亮點」
儘管如此,如同超級瑪利歐裡的「問號磚頭」藏著「超級蘑菇」、 「無敵星星」等稀有寶物,上面問號區間裡的新創也藏著不少璞玉。 只不過,我們需要「找出它們的亮點」,甚至是想盡辦法,透過自身 的力量去「放大它們的亮點」。
舉個例子,我就看過不少公司,一開始的產品不怎麼樣,但創辦人 在業界的人脈相當廣,也非常會募資,因此募了一堆錢、估值也墊了 上去。之後,再透過投資人介紹,去國外透過現金或股權併購了幾個 技術能力很強的公司。這樣一來,不僅優化了自己的產品線,也打開 了國際市場,事業越做越大。
在這個例子,創辦人「業界人脈廣」、「募資能力強」正是這些公 司的亮點,而船上的投資人也透過了手上的資源及對行業敏感度,協 助它們到海外進行資本操作,藉此「放大它們的亮點」。如此一來, 就算產品一開始爛,也不至於阻擋它後來的成功。
再舉個例子,我最近在看《馬斯克傳》(Elon Musk)。這本書很 厚,大概800多頁,但真的非常精彩,我也從中得到不少啟發。我不 禁想著,如果有機會我能搭著時光機回到16年前,也就是2008年特斯 拉(Tesla)遇上經營危機時,我是否會投資他呢?
■特斯拉(Tesla)執行長 馬斯克教我們的事
大家都知道,創投在評估一個投資案時,通常會去市場上探聽大家 對於創辦人的評價。如果我回到2008年的時空去盡職調查(Due Dil igence;簡稱DD)時,我可能會蒐集到以下資訊:
1、馬斯克在1999年創辦P2P支付公司X.com沒多久,共同創辦人就 跟員工發動叛變要求他下台。
2、X.com跟PayPal在2000年合併後,PayPal的共同創辦人們也聯手 發動叛變,要求馬斯克讓出執行長(CEO)寶座,由Peter Thiel來接 任。
3、2003年創辦特斯拉之後,馬斯克也與其他幾位創辦人鬧翻,把 原本的CEO踢走,最後自己下來擔任CEO。
根據這些負面資訊,我想我當時應該99.9999% 會drop這個deal吧 ,基本上他把身邊所有人都得罪光了。跟他共事過的人,大多覺得馬 斯克就是個混蛋。
當時,馬斯克也曾向紅杉資本合夥人Michael Moritz募資,但後來 也遭到拒絕。那時Moritz對外的說法是,他認為特斯拉很難跟豐田( Toyota)打對台,但事實上,那並不是遭拒的真正原因。多年之後, Moritz才表示:「Elon做事很堅決,但我不欣賞。」
不過,以後見之明來看,也許我們都忽略了馬斯克的其他「亮點」 :
第一,他是個「成功」又「有錢」的連續創業家。他的第一間公司 Zip2在成立四年後被康柏電腦以3.07億美元收購,27歲的馬斯克分到 2,200萬美元。接著,他的第二間公司PayPal在2002年被Ebay以15億 美元收購,馬斯克又從中得到2.5億美元。這些錢讓他在日後特斯拉 、SpaceX遇到經營困難時,還能幫忙解一些燃眉之急。此外,一般來 說,過去有成功經驗與視野的創辦人,通常下一個連續創業不會比原 來的創業規模小。
第二,雖然他總是與人處不來,但不可否認的,他是個非常有遠見 的人,而且極度喜歡冒險,甚至會讓自己走到無路可退的地步。跟他 打過牌的朋友就曾分享:「馬斯克打牌的策略是,每次都把自己的籌 碼全押上,輸掉之後,再投入更多的籌碼,然後加倍下注。直到輸了 很多次之後,他再度把所有的籌碼壓上,在大贏之後,他就不玩了。 」
我就在想,也許像特斯拉、SpaceX這種改變世界的高難度硬體創業 ,就是需要像馬斯克這種三個標準差以外的Outlier出現,敢冒大險 、不按牌理出牌,才有機會改變既有產業僵化的格局。
當然,馬斯克的這些亮點也未必能適用於所有行業,而且這些亮點 有時也是把雙面刃,好的時候很好,但情況轉糟的時候,投資人還能 不能一直保有信仰與大心臟,那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中華開發金控健走競賽 助力生生態環境**
為響應企業永續願景,中華開發金控連續第三年舉辦「CDF Walker」健走競賽。今年以「為地方創生而走」為主題,結合節能減碳與地方創生策略。 活動號召集團員工組隊參與,目標日行萬步。一個月活動期間,參與員工創下紀錄,總步數達8.2億步,相當於環島487圈,累計減碳11.7萬公斤。 中華開發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余珊蓉表示,今年活動參與人數再創新高,超過2,000位員工,組成206個團隊參賽。其中,中華開發資本更是積極響應,由主管親自帶隊,展現出色的團隊精神。 活動中,員工不僅提升體能健康,更透過地方創生體驗團,了解地方文化脈絡。余珊蓉提到,員工參與古道健走,聆聽導覽,不僅是一種難得體驗,更讓他們深入了解在地生態與歷史文化。 此外,競賽中還推出團隊小任務,鼓勵員工發揮策略,以步行代替騎車、淨灘等方式累積任務點數。這不僅增添了競賽趣味,也增進了團隊凝聚力。 余珊蓉強調,CDF Walker健走活動不僅促進員工健康,也展現出集團對社會共融的承諾。未來將持續推進淨零碳排目標,落實永續願景,為環境生態做出貢獻。開發金控CDF Walker員工健走競賽邁入第三年,今年以「為地方創 生而走」為主題,主辦單位中華開發文教基金會結合古道體驗及地方 特色產品,員工可利用假日參加地方創生體驗團,走訪高雄六龜湯姆 生古道,在步行中認識山林自然生態亦深入了解當地歷史文化脈絡。 參與者紛紛表示:「雙腳踏入百年古道,耳朵聆聽在地嚮導的解說, 是一項難得的體驗,身體與心靈的雙重提升」。
為增添競賽趣味與多元性,推出各種團隊小任務,成功達標可獲地 方創生特色產品,參賽員工擬定各種策略,像是以走路代替騎車、清 晨慢跑等,還有團隊相約假日去爬山或淨灘,完成任務的同時,更凝 聚團隊向心力。
中華開發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余珊蓉表示,開心看到集團旗下子公 司凱基人壽、凱基證券、凱基銀行、凱基投信、中華開發資本的員工 都熱情參與,許多更由主管親自帶隊,充分展現團隊合作精神。今年 活動參與人數也創新高,總計超過2,000位員工,共206組團隊參賽, 相信達標過程雖然艱辛,但也提供鍛練意志與耐力的機會。活動結束 後持續為健康、環境永續而走,逐步實踐集團ESG減碳目標。
開發金控透過CDF Walker健走活動,不僅促進員工身心健康,也藉 此培養團隊凝聚力,更以行動支持地方創生發展,展現集團對社會共 融的承諾,未來也將持續以推進淨零碳排為集團目標,落實永續願景 。
**開發資本攜手工研院**
**打造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
中華開發金控子公司中華開發資本與工業技術研究院攜手打造「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旨在促進台灣生醫產業創新發展。
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表示,生醫產業各階段的發展需要不同的資金支持,從前期新創到後期的上市櫃,平台的目標是串連資源,引進對生醫感興趣的投資者。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莊曜宇指出,新創企業需要資金、技術、人才和市場的支援,平台的建立正是為了提供全面性的支持,完善生醫新創育成生態系。
平台日前舉辦「智慧醫療」主題小聚,吸引生醫產業、新創團隊和投資機構參與,發揮媒合資金與技術的橋梁作用。
開發資本大健康事業群總負責人何俊輝表示,平台的初衷是串連資金與技術,讓工研院的技術轉移與創投之間有效對接。
透過平台的運作,開發資本期待扮演資金運水車的角色,活絡產業生態鏈,促進生醫產業的創新與發展。
權證實體賽落幕 中華開發資本穩坐配角
由經濟日報主辦的「第14屆權民搶百萬」權證實體競賽活動正式落幕。
根據中華開發資本統計,經紀客戶參與度逐年提升,顯示這項競賽深獲市場肯定。
今年以來,全球股市氣氛佳,台股更是站上2萬點大關,在利多頻傳下,後市展望樂觀。中華開發資本表示,現在正是投資人善用權證「以小博大」的好時機。
目前中華開發資本存續的權證標的涵蓋範圍超過400檔,今年度將持續篩選優質熱點標的,提供多元的權證選項滿足投資人需求。同時,中華開發資本也將持續優化造市品質,讓投資人更輕鬆掌握標的漲跌變化。
開發資本強調,成立「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目的除串接技術及資金外,更期待有效對接伯樂及千里馬,為不同階段生醫業帶來資金夥伴,扮演資金運水車角色,使資金活水得以流動。
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表示,具有高度專業門檻的生醫產業,不同階段需要的資金夥伴也各異,從Angel、A、B、C輪、公發興櫃、pre IPO乃至上市櫃後需要如壽險的長期資金。平台的目的就是連結資源和力量,工研院和開發資本分別投入技術和資金,同時引入對生醫有興趣的其他產業,讓伯樂與千里馬對接。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莊曜宇指出,新創在成長過程中亟需四大支持,即資金、技術、人才、市場,因此極力推動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同時也是推進工研院生醫領域2030願景「打造健康台灣、推動國際生醫產業跨域創新」的重要策略之一。
本次平台小聚主題設定為智慧醫療,邦睿生技總經理徐振騰分享其創業經驗指出,營收躍升的起點就是從翻轉技術第一的思維,反之傾聽市場及客戶,依據使用者需求及介面改變,創造更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與商業模式。宏碁智醫董事長連加恩則分享公司成立過程中,最重要關鍵是國際大廠引薦及策略合作,整合彼此優勢及經驗,強化市場行銷綜效,可帶領新創公司加速成長及產品轉型升級。
中華開發大健康事業群總負責人何俊輝指出,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讓政府每年大量投資在工研院的技術成熟後可進行技轉的案子,與創投有效串接,成功案例模式亦可複製於其他場域,使資金和技術交集。
「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日前舉辦第一次的平台小聚,開發資本 旗下生醫基金及工研院聯手邀請,吸引生醫產業、新創與投資機構熱 情參與,成功發揮平台角色。
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表示,具有高度專業門檻的生醫產業在不同 的階段需要不同的資金夥伴,從Angel、A、B、C 輪、公發興櫃、pr e IPO,甚至是上市櫃後需要挹注如壽險的長期資金。平台的目的就 是連結資源和力量,引入對生醫有興趣的其他產業。開發資本期待成 為資金運水車,對接伯樂與千里馬,使資金活水得以流動。
工研院生醫與醫材研究所所長莊曜宇指出,過去生醫所持續推動新 創發展,深刻體會新創發展極需資金、技術、人才、市場四大支持。 因此極力推動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同時也是推進工研院生醫領域 2030願景「打造健康臺灣、推動國際生醫產業跨域創新」的重要策略 之一。以集結創投、生醫產業和國際大廠的力量,為新創企業提供全 方位支援,從合作交流逐步邁向實質合作,完善生醫新創育成生態系 統,促進國內生醫新創站穩台灣市場、布局全球商機。
這次平台小聚主題設定為智慧醫療,智慧醫療不只是行政院訂定的 產業發展重點,同時也是開發生醫基金的投資焦點之一。南怡君期待 透過「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促進生醫產業與投資機構的了解與 信任,創造商業合作與投資機會,進而活絡產業生態鏈。
中華開發大健康事業群總負責人何俊輝說,生醫創新跨域合作平台 的原始概念是希望串接資金與技術,透過平台,讓政府每年大量投資 在工研院的技術成熟後,得以進行技轉的案子,有效串接其與創投之 間的關係。類似成功的案例模式亦可複製於與他場域,使資金和技術 不再平行存在,變成更有效率的交叉線。
**中華開發資本再推產業基金 與群創聯手布局永續車用領域**
各位觀眾,中華開發金控旗下的中華開發資本,近年來積極與產業龍頭合作成立產業基金。在去年與群創光電合作成立「群創開發基金」成功之後,看好車用及顯示技術的創新趨勢,於今年3月成立「群創開發貳基金」。 開發資本資深副總林束珊表示,先前與群創合作的「群創開發基金」已協助多家投資戶上市或興櫃,表現亮眼。因此,此次推出的「群創開發貳基金」規模暫定33億元,將延續與群創的合作,聚焦「永續、車用、智能化、智慧城市」四大領域。 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說明,基金將投資機會涵蓋資安、節能、車用智慧座艙、電動車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應用等面向。隨著車用載具、智慧城市、數位健康等產業的快速發展,有助於強化基金的獲利來源。 開發資本擁有豐富產業投資經驗和資源,基金管理規模超過520億元。南怡君表示,透過與產業龍頭的合作,可以將資金引導至具有成長潛力的領域。開發資本與群創光電強強聯手,將提高在中美貿易戰重組供應鏈及疫情後時期的競爭優勢。 群創光電位居全球前三大面板廠,產品應用廣泛,技術布局也具前瞻性。開發資本期望透過此次的合作,與群創攜手共創產業新契機,持續為基金投資人創造穩健報酬。**鴻海推RE100 承諾2040年全球廠區100%綠電**
台灣電子業龍頭鴻海日前宣布響應RE100倡議,承諾2040年全球廠區將100%使用綠電。鴻海董事長劉揚偉表示,此舉旨在促進產業永續發展,並實現鴻海「雙E方程式」,即「永續經營=EPS+ESG」的願景。
為了達成目標,鴻海將採取多管齊下的策略,包括在全球廠區設置太陽能系統、探詢風能和熱能等潔淨能源,以及成立綠能基金強化綠電量能。
其中,鴻海已在台灣、中國深圳、美國等地的廠區設置太陽能板。而為了拓展大陸綠能業務,鴻海與旭智資本合資成立綠能資產管理公司,並擬發起設立綠能開發基金,總規模達人民幣90億元(約新台幣396億元)。
在台灣,鴻海2023年攜手中華開發資本成立開鴻能源公司,資本總額目標60億元,旨在投資永續發展的綠能產業,提供企業所需的綠電,同時創造穩定的投資收益。
鴻海強調,將透過能效提升、太陽能發電站、綠電使用、綠證購買和綠能基金投資等多元措施,積極開發可再生能源。此外,鴻海也希望透過響應RE100,推動市場變革和提高綠電使用量。
中華開發攜手群創 再推「群創開發貳基金」
看好車用及顯示相關應用技術創新,開發金控子公司中華開發資本(簡稱開發資本)與群創光電再度攜手合作,於3月完成「群創開發貳基金」設立。基金規模暫定33億元,延續並放大與群創光電的合作綜效。
「群創開發貳基金」聚焦「永續、車用、智能化、智慧城市」等投資機會,包含資安、節能、車用智慧座艙、電動車衍生技術、相關AI運算、物聯網應用等領域。開發資本看好顯示產業生態鏈及相關企業的技術獨創性和國際競爭力,提供產業獲利及成長動能。
開發資本資深副總經理林束珊表示,「群創開發基金」投資成果豐碩,已協助多家投資戶成功上市或興櫃,基金總評價現金倍數為1.41倍。「群創開發貳基金」將發揮強勁的資源及合作優勢,進一步深化投資。
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指出,公司積極與產業龍頭及領域專家策略合作,將更多資金導向產業發展及投資報酬有前景的區塊。群創光電的Mini LED、Micro LED面板技術、X光檢測等前瞻應用,隨著車用、智慧工廠、智慧城市等產業加速成長,可強化「群創開發貳基金」的獲利來源。
開發資本擁有超過60年產業投資經驗,基金總資產管理規模超過520億元。群創光電則是全球前三大面板廠,產品應用多元,技術布局具前瞻性。雙方的強強聯手將大幅提高市場競爭優勢。
劉揚偉強調,鴻海在推動永續的路徑上,會持續不斷尋找最適合的國際標準,這次決定響應RE100,也是基於這樣的理念。希望藉由鴻海主動響應,讓供應鏈以及合作夥伴能夠重視永續經營的重要性。
他說,鴻海也會以開放的態度分享在各地推動綠能的經驗,秉持著與各界合作的思維,讓產業運用綠能的同時依舊能共榮成長。
鴻海集團目前在全球24個國家地區設有據點,目前共有205個工廠與辦公室,各地綠電取得與相關政策複雜,要達成2040年全球廠區將100%使用綠電,業界認為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惟鴻海已有方向,透過多管齊下來達成目標。
首先,鴻海取得綠電的方式,會在全球所有廠區都蓋太陽能系統,目前台灣土城總部虎躍廠、深圳龍華廠、鄭州廠、美國威州廠等,都已經在屋頂搭建太陽能板,未來各地廠區只要能建設太陽能板,全部都會興建。
另外,包括風能與熱能等潔淨能源,鴻海都積極探詢中。例如鴻海已規劃在台灣參與可開發地熱的技術,透過物聯網技術探勘熱源,預估在2026年會較為明朗。
鴻海並透過設立綠能基金,強化綠電量能,例如今年3月與旭智資本合資成立綠能資產管理公司,並擬發起設立綠能開發基金,總規模達人民幣90億元(約新台幣396億元)拓展大陸綠能業務,透過直接投資綠電產業,協助鴻海永續發展,藉此獲得綠電權益。鴻海在全球的第二大生產基地越南,未來也規劃設立綠能基金。
台灣方面,鴻海2023年宣布攜手中華開發資本,共同成立開鴻能源公司,資本總額目標60億元,引領資金投入永續發展的綠能產業,提供企業亟需的綠電,同時創造相對穩定的投資收益。
鴻海強調,將運用能效提升、自建太陽能發電站、綠電(PPA)使用、綠證購買、綠能基金投資等多元措施,並建立短中長期的計畫,積極開發各種可再生能源使用。未來,鴻海也希望能夠通過響應RE100,進一步推動市場變革,發展可再生能源,帶動供應鏈,提高綠電使用量。
鴻海集團4月啟動輪值執行長(CEO)制度,據了解,首任輪值CEO是集團E事業群總經理林忠正。另外,鴻海集團後續事業群組織,可能會隨著人事變動而有所調整,以因應時代變局。
開發資本2021年首度與群創光電合作成立「群創開發基金」,首開金控攜手台灣產業龍頭企業成立產業基金的先例,投資戶表現亮眼,今年再接再厲共同設立「群創開發貳基金」。開發資本資深副總經理林束珊表示,「群創開發基金」投資成果豐碩,已協助多家投資戶成功上市或興櫃,基金總評價現金倍數為1.41倍。
憑藉著強勁的資源及合作優勢,「群創開發貳基金」聚焦「永續、車用、智能化、智慧城市」,投資機會包含資安、節能、車用智慧座艙、電動車衍生技術、相關AI運算、物聯網應用等,加上顯示產業生態鏈及相關企業具有的技術獨創性及國際市場競爭力,可以提供產業獲利及成長動能。
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說明,開發資本積極與產業龍頭及領域專家進行策略合作,發揮自身投資管理的專長及紀律,將更多資金導向在產業發展及投資報酬部分均有前景的區塊。例如群創光電的Mini LED及Micro LED面板技術、X光檢測、半導體扇出型面板級封裝及液晶衛星天線等前瞻應用,穩居市場領先地位,隨著車用/行動載具、智慧工廠、智慧城市及數位健康等應用產業加速成長,皆可強化「群創開發貳基金」的獲利來源。
開發資本擁有超過60年的產業投資經驗,基金總資產管理規模超過520億元,建立資源豐沛且完整的投資生態圈,協助客戶升級轉型不遺餘力,與生態圈夥伴共榮共好,同時持續為基金投資人創造穩健的報酬;群創光電則是全球前三大面板廠,營運版圖橫跨歐亞大陸,產品應用多元,技術布局具前瞻性,在中美貿易戰供應鏈重組及後疫情時代,強強聯手將大幅提高競爭優勢。
開發資本資深副總林束珊表示,「群創開發基金」投資成果豐碩, 已協助多家投資戶成功上市或興櫃,基金總評價現金倍數為1.41倍。 憑藉著強勁的資源及合作優勢,「群創開發貳基金」聚焦「永續、車 用、智能化、智慧城市」,投資機會包含資安、節能、車用智慧座艙 、電動車衍生技術、相關AI運算、物聯網應用等,加上顯示產業生態 鏈及相關企業具有的技術獨創性及國際市場競爭力,可以提供產業獲 利及成長動能。
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說明,開發資本積極與產業龍頭及領域專家 進行策略合作,發揮自身投資管理的專長及紀律,將更多資金導向在 產業發展及投資報酬部分均有前景的區塊。例如群創光電的Mini LE D及Micro LED面板技術、X光檢測、半導體扇出型面板級封裝及液晶 衛星天線等前瞻應用穩居市場領先地位,隨著車用/行動載具、智慧 工廠、智慧城市、及數位健康等應用產業加速成長,皆可強化「群創 開發貳基金」的獲利來源。
開發資本擁有超過60年的產業投資經驗,基金總資產管理規模超過 新台幣520億元,建立資源豐沛且完整的投資生態圈,協助客戶升級 轉型不遺餘力,與生態圈夥伴共榮共好,同時持續為基金投資人創造 穩健的報酬;群創光電則是全球前三大面板廠,營運版圖橫跨歐亞大 陸,產品應用多元,技術布局具前瞻性,在中美貿易戰供應鏈重組及 後疫情時代,強強聯手將大幅提高競爭優勢。
【臺北訊】臺灣經濟新動能來了!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宣佈,將攜手23家「伯樂」投資人,利用自身投資資金和100億元的國發基金,尋找那些有潛力的中小企業,進行資金投入,幫助它們壯大發展。
這23家「伯樂」投資人中,包括兆豐管顧和臺企銀管顧這樣的公股金融機構,他們將與國發基金以1:1的比例共同投資。如果投資的企業符合特定條件,還可以增加投資金額,比如投資新創園區、種子期企業、ESG永續經營或跨國合資公司等。
這次投資的對象必須是符合中小企業定義的公司,實收資本額在1億元以下,或僱員數未滿200人,同時不會投資上市、上櫃公司。
公股金融機構強調,這項計畫的目的是積極尋找具有潛力的投資機會,讓國發基金能夠與民間資金結合,共同為中小企業提供營運資金、產品開發、技術提升和市場擴張等方面的支持。
臺企銀管顧表示,他們將聚焦於六大核心戰略和政府重點扶植的5+2產業,特別關注半導體科技、AI生技醫藥和碳中和新經濟這三大趨勢產業,並以臺灣產業和臺商股權為主要投資對象。
這23家國發基金的搭配投資人,還包括聯訊管顧、達營管顧、益鼎創投、漢鼎、中華開發資本管顧、活水社投資開發、兆豐管顧、國聯創投管顧、卓越資本管顧、資鼎中小企業開發、創新工業技術移轉、比翼加速器、維田科技、臺中銀創投、創世投創、臺安生物科技、臺企銀管顧、邑昇實業、華陽中小企業開發、金石新創投資、和通國際、濾能、安發天使投資等。
經濟部中小企業署和國發基金攜手,為臺灣經濟尋找新動能!為了激勵中小企業發展,我們的政府出手了,他們已經選出了23家伯樂投資人,這些投資人將會用他們自己的錢,再加上100億元的國發基金,專門尋找那些有潛力的中小企業,幫助他們壯大。
這23家伯樂投資人裡,有兆豐管顧和臺企銀管顧這樣的公股金融機構,他們都將參與這場經濟的盤活大作戰。
這次的投資方案,可是有它的規矩,它採用同進同出的原則,就是國發基金和搭配投資人的資金會以1:1的方式參與投資。但如果你符合一些條件,比如投資新創園區、投資新創種子期企業、或是那些綠色、永續經營、社會創新企業,還有那些與國外合作的公司,那麼你就能得到更多的資金支持。
這些要投資的企業,也都有一定的標準,它們必須是中小企業,實收資本額不能超過1億元,或是員工數不能超過200人,而且不能是那些上市、上櫃的公司。
這個計畫的目的,就是讓國發基金能夠結合民間資金,幫助中小企業在成長過程中,解決營運資金、產品開發、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的問題,同時也能夠帶動更多的創投資金投入,共同推動國內中小企業的發展。
臺企銀管顧透露,他們將會聚焦在六大核心戰略和政府重點扶植的5+2產業,他們會在半導體科技、AI生技醫藥和碳中和新經濟這三大趨勢產業中尋找投資機會,他們會主要投資臺灣和亞洲的產業,但註冊在臺灣的比重必須超過60%。
這次的國發基金搭配投資人,包括了聯訊管顧、達營管顧、益鼎創投、漢鼎、中華開發資本管顧、活水社投資開發、兆豐管顧、國聯創投管顧、卓越資本管顧、資鼎中小企業開發、創新工業技術移轉、比翼加速器、維田科技、臺中銀創投、創世投創、臺安生物科技、臺企銀管顧、邑昇實業、華陽中小企業開發、金石新創投資、和通國際、濾能、安發天使投資這些實力派。
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委託全國創新創業總會,代辦「加強投資 中小企業委託投資管理計畫」,選出23家國發基金的搭配投資人,其 中公股的兆豐管顧及臺企銀管顧,也在得標之列。
此次投資方案採同進同出原則,即國發基金資金會跟搭配投資人以 1:1方式參與投資,但若符合幾項條件,可提高搭配投資金額,包含 投資申請一年內曾進駐林口新創園及亞灣新創園、投資種子期企業( 原則成立三年內)者、致力淨零碳排/ESG永續經營/社會創新企業 、投資跨國合作在國內落地的合資公司,合作國家為台灣已簽署MOU 或合作協議者。
所投資的企業要符合中小企業定義,即實收資本額在1億元以下, 或經常僱用員工數未滿200人,且不得投資在上市、上櫃公司。
公股金融機構指出,由於鎖定中小企業,會積極找出具潛力的投資 機會,讓國發基金藉由結合民間資金搭配投資的方式,協助中小企業 在成長過程中,取得營運資金、開發產品、技術或拓展市場,同時帶 動民間與創投資金共同投資並支持國內中小企業發展。
臺企銀管顧表示,以六大核心戰略與政府重點扶植的5+2產業,並 聚焦在半導體科技、AI生技醫藥及碳中和新經濟三大趨勢產業,主要 以台灣產業及台商股權為主要投資對象,包含台灣及亞洲等外國區域 ,但註冊在台灣的比重須達60%以上。
此次國發基金的搭配投資人,包含聯訊管顧、達營管顧、益鼎創投 、漢鼎、中華開發資本管顧、活水社投資開發、兆豐管顧、國聯創投 管顧、卓越資本管顧、資鼎中小企業開發、創新工業技術移轉、比翼 加速器、維田科技、台中銀創投、創世投創、台安生物科技、臺企銀 管顧、邑昇實業、華陽中小企業開發、金石新創投資、和通國際、濾 能、安發天使投資。
台灣中華開發資本於4日公布「獎勵地方創生行動計畫」得獎名單,並正式啟動企業培力方案,以深厚的投資經驗及產業網絡,為地方創生團隊提供必要的資源。該計畫著重於提升團隊的「企業合作力及商轉力」,並評選出十支具有潛力的優秀團隊,分佈於北中南東四個區域,展現全台創生發展的均衡與廣泛。這些團隊以創意設計產品與服務,打造地域品牌,並對應聯合國SDGs2030的永續目標,展現高度設計力與社會影響力。開發資本代理總經理南怡君表示,期望團隊在未來的五個月內,能夠深化企劃提案,與開發資本及相關團隊激盪出更多價值與影響力。評審之一的林事務所執行長林承毅也強調,這十支團隊的多元性將在企業資源投入後,各自展開實踐。其中,「蒔煦文化」與「捻花惹草」專注於原民及客家族群民俗植物轉譯創價,「雙口呂」與「御鼎興」則深化飲食轉譯在地風土,「東福育樂」投入珊瑚復育與海洋生態,「時光工作坊」關注山林保育,「阪豚」與「貓兒干」則從商業出發推廣地方特色,而「瑞歐顧問」則在屏東展開檳榔子染料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