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開發資本(公)公司新聞
國發會今年再度帶領國內新創團隊參與日台新創高峰會,中華開發創新基金多家新創投資戶也同時與會,開發創新加速器東京據點並在前天接待日台新創高峰會的新創參訪團,透過當地新創服務業者提供落地服務諮詢,相互交流。
開發創新基金總經理郭大經表示,中華開發資本旗下創新基金於2017年成立創新加速器,瞄準網路雲端、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及次世代電子商務等四大領域進行投資;同時提供創業導師資源、企業資源媒合及各類創業課程,提供台灣新創公司一站式成長所需資源,六年來舉辦的活動近700場。
郭大經從台灣經驗觀察到,對於新創企業來說,除了資金挹注外,資源、人才與知識的國際鏈結亦為成功關鍵,而開發創新加速器東京據點作為投資戶在日本的「家」已展現實際效益,不僅提供工作及實體活動空間、相關商務諮詢、支援服務,也舉辦了多場跨國、跨界活動,協助台灣與日本創投及新創團隊進行深度交流。
郭大經指出,開發創新加速器在日本做為資源對接平台,進一步發展新創生態系,是台灣新創產業前進日本的起點,未來影響力及服務範圍將擴及開發資本生態圈中其他夥伴,且不排除結合日本資金及企業,共同投資台、日標的。
開發資本代理總經理南怡君表示,開發資本投資領域多元,有國際化的投資團隊,可幫助新創團隊拓展海外市場,降低營運風險,發揮「海外同鄉會」在地支援功能,未來將持續扮演產業推手的角色。
中華開發資本與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共同舉辦研討會,探討地緣政治風險對台灣家族企業的影響及因應策略
【台北訊】在當今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下,台灣企業,特別是家族企業,如何應對來自各方的風險與挑戰,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為此,中華開發資本與安永聯合會計師事務所於7日共同舉辦了「全球地緣政治風險 台灣家族企業之攻防戰略」研討會,邀請了專家學者與實務界人士共同探討解決之道。
會議中,中經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指出,在美中長期對抗以及俄烏戰爭的影響下,地緣政治風險日益白熱化,企業經營環境風險升溫,選邊站的壓力也隨之增加。劉大年強調,因應地緣政治風險已經成為跨國企業全球化佈局時不可或缺的考慮因素。
開發資本代理總經理南怡君則分享了她對私募資產管理基金的看法。她認為,私募資產管理基金以其靈活且具彈性的策略,能為家族辦公室或家族企業提供量身定做的解決方案。南怡君還提到,開發資本擁有超過六十年的全球產業及私募基金投資經驗,能夠提供適合的私募資產投資及管理方案,透過多元資產配置來分散風險,並創造更多的投資機會。
安永家族辦公室執業會計師林志翔則從家族辦公室的功能和傳承工具兩個方面,為家族企業提供了解決策略。林志翔建議,家族企業可以設立內部單一家族辦公室或與外部家族辦公室合作,以應對不確定性和風險。在傳承工具方面,他提到設立閉鎖性控股公司或採用境外信託架構,都是保護家族資產和實現長期穩固家族持股與經營權的優良選擇。
這場研討會的舉辦,不僅為台灣家族企業提供了應對地緣政治風險的實用策略,也為企業家們帶來了新的思維和洞見,對台灣企業的持續發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灣家族企業之攻防戰略」研討會,分別由中經院區域發 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
開發資本代理總經理南怡君,與安永家族辦 公室執業會計師林志翔分享臺灣企業
與家族企業需要具備的因應策略 ,以及家族財務面及非財務面的客製化解決方
案。
劉大年觀察,在美、中長期對抗,以及俄烏戰爭走向對峙下,地緣 政治下的
衝突更加白熱化。當地緣政治角力衝突擴大,經營環境風險 升高且複雜,企業也
面臨選邊站的壓力。因應地緣政治風險,已成為 跨國企業全球化佈局不可忽略的
因素,而且其重要性更是與時俱增。
南怡君表示,私募資產管理基金靈活且具彈性的策略,能為身處不 同情境、
有不同需求的家族辦公室或家族所主導的企業,提供專屬解 方與途徑。開發資本
有逾六十年的全球產業及私募基金投資的實績, 足以提供適切的私募資產投資及
管理方案。南怡君進一步說明,私募 資產管理基金或其他私募投融資方案,可以
透過多元資產配置,達到 分散風險的功效,加上專注於長期趨勢發展所創造的產
業洞見及生態 圈人脈,可以帶來較多的投資及商務機會。
林志翔指出,家族企業在面臨前述不確定性及風險時,可以善用家 族辦公室
主要功能進行因應,型態方面,可考慮設立內部的單一家族 辦公室,或者基於成
本效益考量,將部分功能外包並與外部家族辦公 室對接。
傳承工具方面,林志翔分析,境內家族企業可設立閉鎖性控股公司 ,在股份
轉讓限制上以章程載明股份轉讓限制,並可發行具特殊權利 的黃金特別股以鞏固
家族企業股權。跨境家族企業可採用境外信託架 構,除了對抗外部風險、保護家
族資產及永續控股等八大優勢,更可 依委託人意思提前規劃達到長期穩固家族持
股與經營權的目標。
開發金控為了積極推動永續發展,不僅將淨零碳排的願景落實於行動,更展現了其對環境保護的承諾。近期,公司正式加入「碳核算金融聯盟」(PCAF),成為全球超過400家金融機構之一,共同為氣候變遷的挑戰尋求解決之道。開發金控透過導入國際投融資碳排管理標準,強化了氣候變遷風險的管理機制,並設定2045年全資產淨零碳排的目標。 「碳核算金融聯盟」自2015年成立以來,已經幫助金融業衡量並揭露投融資組合的氣候變遷影響,範圍涵蓋企業貸款、抵押貸款、公司股權及債務等。開發金控在2021年度的永續報告書中,已經揭露了其投融資的碳排放量,並盤查了集團旗下主要子公司的法人授信部位、股票及債券投資。 加入PCAF後,開發金控將不斷追蹤各項金融業務的碳足跡,與子公司攜手合作,善用金融影響力,逐步降低投融資的排碳量,並協助客戶進行低碳轉型,共同實現永續淨零碳排的目標。 開發金控不僅在永續發展的道路上不斷前進,更在國際舞台上展現了其領先地位。2022年,公司已經簽署加入「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SBTi),並再次展現對氣候議題的關注。為了全面提升治理效能,開發金控及其子公司中華開發資本、凱基證券、凱基銀行及中國人壽均已成立永續委員會,並將其設置於董事會轄下,以深化企業永續治理文化。 開發金控在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領域的長期耕耘,也獲得了國際的認可。公司連續獲得CDP國際碳揭露專案最高A級肯定,並入選DJSI道瓊永續世界指數與新興市場指數成分股。此外,開發金控更在DJSI 2023年永續年鑑中被評為產業Top 5%,並連續六年入選富時永續指數系列成分股。這些榮譽不僅是對開發金控在永續發展上的努力的肯定,也將成為公司未來發展的堅實基礎。
PCAF成立於2015年,主要協助各國金融業衡量並揭露投融資組合的氣候變遷影響,應用範圍涵蓋企業貸款、抵押貸款、公司股權及債務等;透過標準化的評估架構,進行溫室氣體核算,金融機構就能計算投融資組合或個人貸款的溫室氣體排放量,目前全球已有400多家金融機構加入PCAF,並導入PCAF方法學。
開發金於2021年度永續報告書中揭露投融資碳排放量,盤查範疇涵蓋了集團旗下主要子公司的法人授信部位、股票及債券投資。
簽署加入PCAF後,開發金將持續追蹤各項金融業務相關的碳足跡,並與子公司合作,善盡金融影響力,逐年降低投融資排碳量,協助客戶推動低碳轉型,共同實踐永續淨零碳排目標。繼2022年簽署加入SBTi 科學基礎減碳目標倡議,開發金再度與國際機構議合氣候議題,善盡永續金融承諾。
同時,為全面精進治理效能,開發金及旗下子公司,中華開發資本、凱基證券、凱基銀行及中國人壽,皆已成立永續委員會,並設置於董事會轄下,全面升級永續治理層級,透過由上至下深化企業永續治理文化,結合明確化的量化指標,落實各項綠色金融行動方案,提高營運韌性,邁向永續經營。
開發金長期深耕ESG領域,屢獲國際獎項肯定,永續佳績有目共睹,包括榮獲CDP國際碳揭露專案(Carbon Disclosure Project,CDP)最高A級肯定,連續三年入選DJSI道瓊永續世界指數(DJSI World)與新興市場(DJSI Emerging Markets)指數成分股;此外,開發金更獲得DJSI 2023年永續年鑑產業Top 5%肯定,並連續六年入選富時永續指數系列成分股。
股債未實現評價損失衝擊金控股利,開發金控23日在法說會中宣布 ,今年因為只能考慮用資本公積發放股利,不符特別股的規定,即今 年開發金特別股將不配息,是金控第一家宣布者,同時若要用帳上3 36億元的資本公積配息,還須精算配息後雙重槓桿比例(DLR)是否 會超過法定的125%。
連續十年發放股利的開發金控,亦受到存股族支撐,但去年投資市 場大幅波動,開發金不僅稅後獲利163.7億元,較前年腰斬,且股債 未實現評價損失,去年底金控淨值下其他權益是-738億元,淨值減少 840億元,年底DLR超過125%,被銀行局要求限期改善,目前已符合 要求。
但因為未分配盈餘小於股債評價損失,開發金只能考慮動用336億 元資本公積來配股利,但銀行局要求配息後仍要符合資本適足率及D LR比率,因此開發金強調,還須謹慎評估整體財務,最快4月或5月董 事會後對外公布。
開發金前年因為出售大樓獲利挹注,全年稅後賺350億元、EPS為2 .34元,去年每股配發1元現金股利,都創下歷史新高,今年各子公司 除凱基銀行獲利成長46%外,其他包括中國人壽、凱基證券獲利都衰 退,中華開發資本更出現虧損。據法說會上揭露,開發金去年底總資 產3.53兆元,小幅成長2%,但受到股債評價損失影響,導致淨值大 減29%,雙重槓桿比重也因此拉高至128%,
超過法定的125%。
開發金帳上336億元的資本公積,無法用在特別股股息發放上,這 也將是國內首家因去年投資市場波動過大,無法發放特別股股息的金 控。普通股方面,若動用資本公積發股利,DLR等財務指標恐無法達 標,對此,開發金控強調,發放股利要兼顧財務穩健,即使可以動用 資本公積,也會兼顧財務穩健來作考量,將在董事會中討論。
銀行局副局長林志吉指出,金管會已表明股利政策要採穩健原則, 若要用公積配股要審慎評估必要性與妥適性,及對財務是否有不利影 響,提報董事會充分討論,開發金的雙重槓桿比去年底就已超過125 %,當時就要求改善,目前回到125%以下,未來若採公積配股的話 ,配完息雙重槓桿比還是要符合法定要求,所以若是會超過的話,就 不適合用老本配息。
ESG已成為全球發展的趨勢之一,其中在環境部分,淨零碳排及採 用綠電都是產業努力的方向,但缺乏龍頭企業帶領下,使得供應鏈雖 有意願響應,卻苦無方法。因此鴻海以產業領導者之姿,結合開發金 控旗下的專業投資機構開發資本,一同以創新模式布局台灣綠能投資 ,希望導入資金與資源,補足未來綠能發展所需的基礎建設、技術驗 證等缺口。長期則是結合產業的用電需求、投資機構的金融專業、以 及開發商的綠電供應,達到三贏的目標。
身為創投與私募股權投資領導業者,開發資本於基礎建設事業投資 已累積豐碩成果,自1995年民營電廠首次開放時即積極投入民營電廠 投資、融資規劃及主辦聯貸案。這次合作除了結合鴻海的科技專業, 更借重鴻海過去投資太陽能電廠經驗,擴大參與再生能源、儲能等相 關投資,協助鴻海供應鏈能源布局升級,建構低碳節能供應鏈。
開發資本代理總經理南怡君表示,永續金融為母公司開發金控近年 ESG焦點目標之一,開發資本也積極進行永續投資布局,包括再生能 源及儲能設備、節能減碳或淨化環境之產品、技術或商業模式,及廢 棄物處理、汙水處理等循環經濟產業,同時協助企業因應ESG轉型。 開發資本觀察到全球龍頭大廠為達到2050年淨零永續目標,積極攜手 供應鏈進行綠能轉型,是展開此次與鴻海合作的契機。
鴻海發言人巫俊毅指出,這次和開發資本合作成立能源控股公司, 將會是台灣第一個由科技業者攜手金融業為協助產業能源轉型所建立 的綠能投資平台,具有相當指標性意義。供應商作為鴻海價值鏈中很 重要的部分,綠能投資將由鴻海供應商率先響應,透過平台將取得更 多綠能來源管道,攜手實踐低碳轉型,達成節能減碳目標。
經濟日報昨日舉辦生技論壇,劉博以「2020之後─中國生醫投資展望」為題進行專題演講。他指出,大陸生醫產業投資熱,最值得注意的是投資熱點領域逐漸和國外趨同,聚焦於生物醫藥,醫療器材和數位醫療。
劉博以新冠疫情肆虐的2020年為切點,分析中國大陸生技產業的發展概況。他指出,中國生技產業近年蓬勃有四大主因,其中,政策是關鍵,中國國家政策強力支持致使投融資總體數額維持較高水準。此外還包括生物醫藥進入創新時代及逐漸接軌國際標準、中國製造替代成為醫療器材領域投資主軸以及IPO市場退出管道多樣化等四利基。
2020之後的中國醫藥產業經歷各種周期,政策調整及外部環境變化的多重影響。劉博分析,政府持續推出各項重大政策及改革,重構醫藥產業價值鏈的價值和投資方向,都直接促進中國醫藥產業發展。劉博從國際及中國國內兩大層面分析:國際層面消極因素主要是中美之間持續發酵的貿易摩擦,國際層面積極因素主要是一帶一路對醫療產業的帶動作用。中國國內層面消極因素則是金融環境變化對醫藥企業的資金鏈承受能力考驗,積極因素為「國家健康2030」策略下,醫療產業轉型升級帶來的發展空間。
以量化數字來看,2010至2021年中國醫藥產業投資呈現近20倍增長;2021年更達到人民幣2,192億元新高,融資案數量達到1,362件;2020上半年新冠疫情導致投資額暫時下降,但下半年超強反彈,持續至2021年第4季。值得關注的是新創企業得到更多關注,2021年44%融資為A輪和B輪。
劉博指出,中國生技投資熱點領域逐漸和國外趨同,包括生物醫藥,醫療器材和數位醫療成為投資重點,顯示中國生技投資已進入嶄新階段:以全球性創新為價值導向,等同宣告中國生技投資市場進入接軌國際創新階段,揮別過去以仿製藥為主的市場。
進一步分析中國創新藥投資熱潮的驅動因素,劉博認為有六大主因,包括宏觀的創新環境、成熟的投資機構、藥審改革、人才回流、成功案例及醫保控費。
劉博為生技論壇舉辦六年以來首位分析中國生醫市場的與談人。「中華開發昆山華創毅達生醫股權投資基金」在2019年設立,以協助台灣先進醫療擴大大中華市場布局、協助大陸醫藥企業實現升級與轉型,及兩岸企業進軍國際市場為三大目標。開發資本旗下目前已有一檔人民幣生醫基金及兩檔新台幣生醫基金,另外包含自有基金部位,合計生醫產業投資規模超過新台幣百億元。
石崇良昨日出席本報主辦的生技論壇,並以「生醫健康產業政策與推展」為題發表演講。本論壇協辦單位包括晟德集團、中華開發資本、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鑽石生技投資、藥華醫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長聖生技與長佳智能。
石崇良指出,台灣擁有很好的科技產業基礎、優質的醫療體系與從業人員、以及健保及人體相關資料庫,衛福部將以這三大優勢孕育精準健康國際品牌,以醫療服務及民眾健康為出發點推動生醫產業發展,衛福部目前正在推動精準醫療、再生醫療及數位醫療三大方向,並以這三大方向為基礎規劃國際醫療。
石崇良表示,「精準醫療」最重要的生物資料庫(Biobank)平台,未來在疾病研究、新藥開發之外,也希望擴大公私領域的合作;「再生醫療」管理重點包含製造、販賣管理及組織細胞的來源等,「再生醫療雙法」草案預計年底前通過行政院,明年上半年進入立法院審議;「數位醫療」推動重點是遠距醫療,疫情之後至今年6月已累積逾240萬的視訊診療,下一步要推動遠距醫療成為新常規,進行法規調整,第二版「通訊診察治療辦法」近期就要預告,其中也包含與國際醫療照護接軌,由遠距醫療出發,未來更要邁向智慧醫療發展。
石崇良指出,衛福部正要推動次世代醫療資訊系統升級計畫,策略上首先要先定義次世代數位醫療平台,其次是找出符合標準的領頭羊,並鼓勵其他醫院進行醫療資訊系統升級,最後是形塑院所合作共用平台,推動醫療資訊產業國際化。
另外,衛福部已在今年9月21日預告《醫療法》第35條修正草案,醫療法人對單一公司投資額,原本不得超過公司資本額20%,現在只要符合三個規範之一就可放寬:一是投資標的使用的主要營業技術為醫療法人提供;二是以醫療法人研發之智慧財產作價入股生技醫藥公司;三是與目前政府政策發展相契合的產業。
石崇良說明,這項修正案從預告至今快60日,尚無不同意見,若一切順利很有機會在近日上路。除了醫療法人之外,針對公立醫院部份,也會另外找教育部及退輔會討論, 透過「附設醫院作業基金收支保管及運用辦法」尋求開放,讓公立醫院也有機會放寬對外投資限制,希望促成挹注生技產業大爆發的另一活水。
經濟日報將於11月15日主辦2022生技論壇,將以「生醫產業大進擊」為主題,邀產官研領域專家,探討生技產業現況、挑戰及未來藍圖,劉博將以「2020年之後的中國生醫投資展望」為題發表演講。協辦單位包括晟德集團、中華開發資本、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鑽石生技投資、藥華醫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長聖生技與長佳智能。
劉博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大陸醫藥產業從2010至2021年的投資額度呈現近20倍成長,主要受到人口高齡化帶動醫療需求成長,政府的醫保普及也帶動創新藥物發展的空間。大陸近年來藥物發展的企圖,已由過去「me too╱me better」提升到必須與全球最先進藥品並駕齊驅的水準。
近年來雖因疫情造成全球資金走軟,但大陸的生技醫藥投資額仍處於較高水平,創投投資醫藥產業反而比過去更加理性,生技公司每輪平均融資額高於其他領域,投資熱點領域逐漸和國際趨於一致,偏重在生物醫療、醫療器械、及數位醫療等。
後疫情時代為使生醫產業向國際推進,中華開發資本旗下生醫貳基金致力與生醫產業投資戶與夥伴共同建立產業生態系。 生醫貳基金自2020年底成立至今近兩年,分別投資於生技醫藥、醫療科技、數位醫療與服務等項目,看好創新藥與再生醫療、精準醫療、高獲利醫材與服務等次產業,並配合人民幣生醫基金投資布局,逐步建構兩岸生醫產業生態系。
中華開發資本大健康事業群總負責人何俊輝表示,開發資本旗下目前已有一檔人民幣生醫基金及兩檔新台幣生醫基金,另外包含自有基金部位,合計生醫產業投資規模已超過新台幣百億元,兩岸累計投資約50家生醫公司,長期以來成為台灣生醫產業投資的重要支持力量。
經濟日報將於11月15日主辦2022生技論壇,今年主題為「生醫產業大進擊」,邀產官研領域專家,探討生技產業現況、挑戰及未來藍圖,期待凝聚共識。協辦單位包括晟德集團、中華開發資本、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鑽石生技投資、藥華醫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長聖生技與長佳智能。
虞成全表示,台灣企業在生技醫藥研發具有相當創新力,如何搶先進入市場、掌握加值關鍵相當重要,他將以「生醫產業加值關鍵」為題,發表專題演講。他表示「加速數位轉型」、「改變人才體驗」、「掌握智財保護和交易」、「關注ESG要求」四大面向,為台灣生醫企業的加值關鍵。
另外,面對新冠疫情,生醫業迎接「大規模數位化」的時代,改變了社會對工作模式的看法,如何把握因疫情而浮現或加速的數位轉型趨勢,以及創造以人為本的工作體驗為企業不可忽視的議題。虞成全說,生醫產業在ESG上的投資與付出,會對全人類的健康有更直接的影響,報告指出生技製藥產業年碳足跡遠超過半導體、林業等產業,顯示生醫產業邁向永續發展已刻不容緩。
虞成全指出,mRNA疫苗相關專利大戰備受矚目,特別針對核酸藥物、細胞治療、CDMO數位醫療等重點領域,在智慧財產保護策略上,除了專利,營業秘密的保護措施更重要。
本論壇由經濟日報主辦,協辦單位包括晟德集團、中華開發資本、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鑽石生技投資、藥華醫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以及長聖生技。本報廣邀產官學研界專家出席,剖析產業大勢,可能的因應之道。
其中,政府繼今年上路《生技醫藥產業發展條例》之後,衛福部規劃「再生醫療」、「科技與醫院合作」等攸關產業未來的政策也正籌備中。今年生技論壇特別邀請衛福部官員擔任主講人,為台灣生醫發展政策勾勒未來新藍圖。
再者,藥華醫藥自去年取得美國藥證後,從新藥研發公司升級國際藥廠,藥華醫藥執行長林國鐘將從產業趨勢、研發等不同面向分享台灣生醫產業新未來。
再生醫療也是未來生醫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周德陽將以醫院的角色,對台灣生醫發展提出建言,尤其針對創新技術-再生醫療領域的未來與現況,他將提出最前瞻的見解。
晟德集團董事長林榮錦將分享台灣生醫產業成長的創新與突破,面對疫情、戰爭與通膨的巨大衝擊,民眾對防疫、健康與醫療需求仍持續上升,在此趨勢下,林榮錦將分享台灣生技下一個十年的發展願景。
另外,中華開發資本華創毅達生醫基金總經理劉博,也將分享2020年之後中國生醫投資新展望;還有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生技醫療產業負責人盧成全將以「生醫產業升級2.0」為題,預測台灣生醫發展的未來走向。
今年生醫論壇壓軸,是由上騰生技董事長張鴻仁主持的專題座談,將邀請北極星藥業董事長陳鴻文、鑽石生技投資資深副總裁黃彥臻,及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董事長涂醒哲一起探討「台灣生技產業發展新策略」。
中華開發生醫基金總經理徐大誠指出,普瑞博生技與精準健康公司 均為中華開發投資。普瑞博生技核心技術係雙離子電荷技術平台,技 術源自中原大學薄膜研發中心,廣泛應用在各種醫療耗材與材料,包 含白血球減除過濾器、細胞分離過濾膜及抗沾黏複合材料(P-TEX) ,並已陸續出貨或授權南亞和台塑,是國內創新醫療科技公司中極少 數在營運初期即產生相當營收的公司。
精準健康所投資的康健基因與普瑞博日前甫宣布合作推出多項突破 性產品,打造精準醫療、臨床基因檢測技術再升級。
生醫貳基金自2020年底成立至今近兩年,投資策略採多元化資產配 置,看好創新藥與再生醫療、精準醫療、高獲利醫材與服務等次產業 ,將持續朝數位轉型、創新營運模式、配合人民幣生醫基金投資佈局 ,已逐步建構兩岸生醫產業生態系,期進一步提升台灣生醫產業的競 爭力。
中華開發資本大健康事業群總負責人何俊輝表示,本次普瑞博與康 健基因的合作,顯示在生醫產業戰略合作與搭建完整生態系的必要性 。
開發資本旗下目前已有一檔人民幣生醫基金及兩檔新台幣生醫基金 ,另外包含自有基金部位,合計生醫產業投資規模已超過新臺幣佰億 元,兩岸累計投資約50家生醫公司;新台幣基金投資部分,其中約半 數由生醫基金領投或擔任投資企業董監事,長期以來成為台灣生醫產 業投資的重要支持力量。
日前在南化種植愛文芒果的力榮林、陳貴蘭夫婦,將公益金16,92 0元,捐給北台南家扶中心,並將愛心任務交棒給在麻豆種植大白柚 的陳秀香,以實際行動呼籲社會大眾,一起做愛心行公益。
郵局表示,感謝農友們的相挺,本次兩位小農主動傳愛,以買1箱 捐10元的方式幫助家扶中心小朋友,讓愛能永不止息,她們取之社會 ,用之社會的精神,令人溫馨感動。
接棒傳愛的小農陳秀香,在麻豆栽種約6分地的大白柚,懷著對這 片土地的熱情與感恩之心,用心生產栽種,10斤一箱宅配到府特價6 50元,歡迎民眾加入挺小農做公益的行動行列。
霜降時採收的大白柚品質最佳,味甘多汁、酸甜爽口,富含豐富的 維他命C、礦物質、有機酸等營養成分,想品嚐來自麻豆最道地的大 白柚的民眾,歡迎即日起至11月25日前,上「郵政商城」網站「關懷 農產行銷」專區訂購(postmall.com.tw)或洽各地郵局窗口代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