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包括士電、中興電、亞力、華城等機電四雄,手上訂單能見度長達 3∼5年,均樂觀2025年營收及獲利繼續成長。
中興電2024年12月合併營收23.53億元、年增16.72%,創同期新高 ;2024全年合併營收256.10億元、年增15.65%,創歷史新高。中興 電表示,來自台電GIS開關及統包工程在手訂單約400億元,未計入尚 未簽約離岸風電統包工程近50億元訂單,目前訂單能見度最長看到2 030年。
亞力因2023年第四季基期較高,致使2024年12月合併營收11.04億 元,年減11.78%;2024年合併營收88.29億元、年減6.64%,改寫歷 年次高。
亞力指出,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及晶圓雙雄海外設廠所需的配電盤及 變壓器等電力設備訂單,都是2025年營收成長動能,目前在手訂單1 00億∼110億元,訂單能見度最長看到2028年。
華城受惠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外銷、綠能產業三大引擎發威,推升 2024年12月合併營收達35.08億元、年增36.23%,締造單月新高紀錄 ;2024全年合併營收202.03億元、年增45.35%,飆史上新高。
華城2024年下半年接獲多家美國電力公司採購電力變壓器訂單,並 與3∼5家客戶簽訂長約,在手訂單上看300億元,預期2025年外銷營 收比重將首度突破50%。
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說明,本次修法採納業者意見,比照國際開放 售電業同業之間的交易,透過同業銷售剩餘的綠電,充分利用其價值 ,可大幅降低售電的餘電量。同時,考量未來市場交易將漸趨複雜, 量也會增多,因此特別強化電力交易平台中立性監管,確保電力市場 公開透明。
針對預告期間,外界曾提出對交易平台中立性的憂慮,吳志偉說明 ,草案要求電力交易平台設置者採取強化中立性運作的相關措施,並 增訂罰則。至於何時設立獨立交易單位,必須視交易量及實際操作狀 況,目前沒有設定時間表。
何晉滄指出,國內約有80幾家再生能源售電業者,其中38家已進行 售電,修法可讓售電更便利,進行餘電之間的銷售;價格則由市場決 定,經濟部對此樂觀其成。其次,對於現制要求台電須在2026年完成 公司分割,吳志偉解釋,為因應國際淨零趨勢,未來再生能源會持續 大量增加,草案刪除台電分割規定,未來台電將維持現行綜合電業的 經營模式,以迅速整合國內現有資源。
另此次修法增列儲能設備、需量反應等新興資源為特定電力供應業 ,並予以納管,藉此降低業者設立風險,增加投資誘因,以擴大潛在 電力資源。
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近年非傳統電力供應方式,例如併網型儲能 及需量反應措施等,逐步擴增,對我國電網韌性有重要幫助,《電業 法》修法也將特定電力供應業納入管理,健全監督管理機制,以促進 電力市場發展。
環境部擴大強化溫室氣體排放源排放量管理,引發外界擔心,企業 恐需額外花費聘請顧問或查驗,甚至被認為是下一波碳費徵收對象等 疑慮。環境部特別強調,這次推動擴大盤查採取「3不1沒有原則」。
環境部說明,將設計盤查平台嫁接台電用電資訊,讓企業採工商憑 證登入,且只要盤查範疇一、二,不會增加企業負擔。此外,今年起 將陸續辦理說明會及輔導訓練,並編撰「服務業、運輸業及醫療院所 之盤查指引」,協助企業完成盤查作業,無須委外假手他人。
環境部說明,這次擴大碳盤查公告對象預計新增盤查家數約500家 企業。包含一、單一場所年排放量5,000公噸CO2e以上或全公司年排 放量1萬公噸CO2e以上的資訊服務業、百貨公司業、購物中心、量販 店業、鐵路運輸業、捷運運輸業、大專校院;二、單一場所年排放量 5千公噸CO2e以上旅館業。
三、直營及特約門市總數100家以上之電信業、連鎖便利商店業、 超級市場業;四、營運車輛數200輛以上公共汽車、遊覽車及貨運業 ;五、單一場所約達1萬公噸CO2e以上中小型製造業,以及六、衛福 部公告之22家醫學中心。
符合公告條件對象,自2026年起,應於每年4月30日前完成前一年 度溫室氣體排放量盤查登錄。
摩根士丹利(大摩)近期發布了一份報告,對美國變壓器市場的需求前景及台灣電力產業的發展趨勢進行了詳細分析。報告中提到,美國變壓器需求持續強勁,預計台灣電力需求年成長率將達到2.5%,其中AI電力需求預計將達到2GW。對於華城(1519)和中興電兩家公司,大摩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大摩對華城維持「優於大盤」的評等,並將目標價設定在881元。而對於中興電,由於上半年催化因素減少,評等從「優於大盤」下調至「中立」,但目標價維持在188元。
報告指出,北美市場將在2024年成長最快,訂單動力主要來自數據中心和其他大型專案客戶。美國市場的強勁勢頭也帶動了營收的成長。華城的訂單能見度延伸至2027年,預期今年至2027年產能成長率將高於30%。
台灣政府為了滿足不斷上升的電力需求,持續推動電網復甦計畫,台電完成的計畫總金額達5,645億元,並將原定的2032年完工日期提早四年。然而,大摩的研究顯示,華城受到勞力和原物料短缺的影響,關鍵零組件在下半年可能供不應求,導致交貨期限延長。雖然多家國際大廠在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增加產能,但勞動力限制仍是提升產能利用率的關鍵因素,短期內難以解決。
對於台灣市場,大摩認為,如果台電專案進度延遲,將會減緩拉貨速度,導致成品庫存增加,無法認列收入。雖然今年上半年台電工程延誤不會緩解,但整體拉貨速度可能會趨緩。
在台灣的能源轉型大潮中,储能系統的發展扮演著關鍵角色。中優工程不僅在這一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更是西班牙Power Electronics(PE)在台灣市場的銷售代表,其3年來累計銷售的储能PCS已超過1.2GW,對於國內再生能源的發展和電網的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PE專注於電網級储能技術,無論是在全球還是台灣市場,都取得了領先的市佔率。中優為台灣市場提供了27款機型,其中2.865、3.82及4.39MW的機型是主力產品,主要應用於表前市場,並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
儲能技術能夠彌補再生能源的間歇性缺點,雖然去年由於風能和太陽能併網的緩慢進展,對储能市場造成了一定的影響,但從長遠來看,储能市場的發展趨勢仍然看好。中優指出,工廠表後市場的储能容量雖然偏小,但已有用電大戶成功建置超過10MW的储能系統。
PE推出的Freesun HEMK集中型變流器,專為光儲專用PCS設計,這一產品革新在去年10月的Energy Taiwan展會上首次亮相,為中優開拓了新的市場空間。該公司正積極申請VPC認證,準備進一步投入市場。
雖然台灣市場規模並不大,但在PE眼中,中優是其最重要的合作夥伴。中優不僅提供全面的支援,還作為客戶與原廠之間的橋樑,及時反映使用情況,幫助PE不斷提升競爭力。
台電自建的示範储能案場,高比例採用了PE的PCS,這也使得PE成為業界採購的重要參考。中優為台電提供第一手技術資料,幫助相關單位制定储能規範和發展策略。除了PCS,中優還提供了「储能安全守門員」Tamer偵測系統,能在储能發生意外前,及早偵測微量氣體,為台灣的能源轉型提供強有力的安全保障。
華新麗華昨(7)日發布最新財報,揭露2024年12月營收達136.58億元,年減幅為0.93%;而整體2024年全年營收則為1,791.96億元,年減5.74%。儘管營收略為下滑,但華新麗華強調,其電線電纜事業在去年表現穩定,主要得益於台電強韌電網計畫的推動以及科技業的建廠需求,線纜產品需求持續熱絡。公司預計第四季的需求將更加旺盛,整體獲利將維持穩定。
在鋼鐵事業方面,華新麗華預計歐美市場將在去年第三季假期過後逐步復甦,而台灣市場的第四季表現預期將與第三季相當。然而,由於大陸不銹鋼市場終端需求仍然疲弱,對公司產品銷售造成一定影響。為應對市場挑戰,華新麗華計劃在印尼建立不銹鋼盤元廠,預計年產量將達30萬噸,這將有助於提升公司的成本競爭力。該廠預計將以東南亞及南亞市場為主要目標市場,並預計在2026年第二季度完成建設。
台灣企業發債風雲再起,2024年「發債五哥」名單揭曉!根據櫃買中心統計,國營事業中的台灣中油以995億元的發債金額,勇奪「發債王」寶座,而同為國營事业的台灣電力則以828億元的發債金額緊追其後。值得注意的是,「壽險雙雄」富邦人壽與國泰人壽也分別以560億元與440億元的發債金額,名列發債第三與第四大。而科技巨頭台積電以343億元的發債金額排名第五。
回顧2023年,發債前四大仍由國營事業與科技大廠把持,分別為台灣電力、台積電、鴻海精密與台灣中油。國泰人壽在2023年的發債金額為306億元,排行第五。而到了2024年,國泰人壽的發債規模上升至第四大,富邦人壽則以驚人的速度躍升至第三名,成為一匹黑馬。
債券商主管分析,與壽險公司為了接軌國際制度而連續發債不同,2024年國內企業發債的籌資意願相對低迷。櫃買中心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公司債發行金額為5,536.5億元,較2023年的6,725.7億元大減17.68%。這主要是受到央行升息後市場利率上升,以及企業發債態度轉趨觀望的影響。
券商主管進一步指出,美國聯準會在2024年9月啟動降息循環,部分企業預測國內債券利率有可能隨之降低,因此不急於在利率高點時進行發債。
此外,2024年「壽險雙雄」同時進入前五大發債企業,這是過去相當罕見的情況。主要原因在於保險業將於2026年接軌TW-ICS標準,因此大型壽險業者近年來積極增資與發債,以強化資本基礎。
大摩指出,北美是2024年成長最快市場,訂單動力來自數據中心和其他大型專案大客戶,美國市場強勁勢頭也帶動營收成長。其中華城訂單能見度延伸至2027年,預期今年至2027年產能成長率將高於30%;台灣政府持續調高電力需求成長,依台電完成的5,645億元電網復甦計畫,要比原定的2032年完工日期提早四年。
不過,根據大摩研究指出,華城受到勞力和原物料短缺影響,關鍵零組件下半年恐供不應求,導致交貨期限持續延長,雖然多家國際大廠正在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增加產能,但勞動力限制是提升產能利用率的關鍵因素,且短期難以解決。
針對台灣市場,大摩認為,若台電專案進度延遲,會減緩拉貨速度,導致成品庫存增加,無法認列收入,然今年上半年台電工程延誤不會緩解,意味整體拉貨將有趨緩可能。
PE專攻電網級儲能,在全球及台灣市場均取得第一名的市占。供應台灣27款機型,以2.865、3.82及4.39MW為主力,應用於表前市場,具有成本優勢。儲能可彌補再生能源間歇性的缺點,去年因風、光併網緩慢,拖累儲能市場,但無損中長期走多的格局。中優表示,工廠表後儲能的容量偏小,雖然不是PE的主力市場,但也有用電大戶建置儲能系統超過10MW的案例。
PE推出Freesun HEMK集中型變流器,為光儲專用PCS,是產品一大革新,去年10月Energy Taiwan首度亮相,這個秘密武器為中優擴大市場空間,正申請VPC認證,將積極投入。
相對於全球,台灣市場並不大,但在PE眼中,中優是最重要的合作夥伴,全力提供一切支援。中優也善盡職責,扮演客戶與原廠間最好的橋樑,及時反映使用情況,做為設備參數調整或改善的參考,使PE的競爭優勢持續提升。
台電自建的示範儲能案場,很高比例採用PE的PCS,也因此成為業者採購的重要參考依據。中優提供台電第一手技術資料,助力相關單位制定儲能規範及發展,除了PCS,還有「儲能安全守門員」Tamer偵測系統,可在儲能發生意外,進入熱失控前,可及早偵測微量氣體,為實現台灣穩定安全的能源轉型,提供強而有力的支持。
華新先前指出,去年事業群中,以電線電纜事業表現最穩定,主要是受惠台電強韌電網計畫、科技業建廠等,讓線纜需求持續熱絡,預期第4季需求強勁,整體維持穩定獲利。
不銹鋼事業方面,華新先前指出,歐美去年第3季受假期影響,預期第4季逐步復甦;台灣第4季預期表現將與第3季持平,惟大陸不銹鋼市場終端需求仍顯疲弱。
華新計劃在印尼建設不銹鋼盤元廠,預估年產量達30萬噸,將有效提升成本競爭力,未來將以東南亞及南亞為主要市場,該廠預計於2026年第2季完成建設。
相較於2023年,發債前四大依舊為國營事業與科技大廠的天下,分別為台灣電力、台積電、鴻海精密與台灣中油,國泰人壽全年發債306億元排行第五;至於2024年,除國壽發債規模排名前進至第四大外,富邦人壽還以黑馬姿態衝出、搶下第三名。
債券商主管指出,相較於壽險公司為接軌國際制度接連發債,2024年國內企業發債籌資意願相對低迷。櫃買中心數據顯示,2024年全年公司債發行金額為5,536.5億元,較2023年的6,725.7億元,大減17.68%,主因是央行升息後墊高市場利率,及企業發債態度轉趨觀望有關。
券商主管說,「美國聯準會在2024年9月啟動降息循環,有些企業研判國內債券利率有機會跟著走低,不急著在利率高點時發債。」
債券商主管還說,2024年「壽險雙雄」同時擠入前五大,為過去十分罕見的情況,主要原因是保險業將於2026年接軌TW-ICS,大型壽險業者近年來皆積極增資與發債以強健資本。
經濟部預計在農曆年後推出全新「RE30」低碳電力方案,為企業提供降低碳費、取得綠電憑證的機會。該方案首年額度達16.6億度,規劃中企業單一電號購買量從100萬度電起跳,最高可達1億度。
此方案將協助企業減少碳費支出,並滿足國際客戶對綠電的需求。根據規劃,台電自建案場綠電年產量約46億度,涵蓋光電、離岸風電、小水力等產能。今年台電將提供5億度綠電,與現有工業用電混合,以供應RE30低碳電力,並計劃逐年增加供應量,目標於2027年達到100億度的供應量,以協助台灣出口供應鏈在2030年達到綠電占比三成的目標。
RE30電價每度定為4.88元,並規劃在2025年提供早鳥優惠價,每度4.82元。考慮到特高壓用戶的年平均用電量約為1億度,台電設定企業單一電號購買量上限為1億度,並將購買量下限設定為100萬度,以控制成本。
選購RE30低碳電對企業而言,具有兩大誘因。首先,企業可透過選購綠電,減少約三成的碳費支出,等於碳費打七折。其次,企業可取得綠電憑證,這是一種量化計算減碳效益的證明書,可用於溫室氣體盤查、製作ESG企業責任報告書、申請環保標章、綠色工廠、各項指標及獎項等。
雖然RE30價格略高於產業平均電價4.27元,但對企業來說,這是減少碳費支出的好機會,同時將排碳係數降至0.337,優於鄰近日韓等競爭對手。此外,企業還能取得30%綠電憑證,這對有RE要求或面臨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壓力的出口業者來說,有助於維持國際競爭力。
台灣電力公司(台電)近期面臨著電網供電壓力的挑戰,隨著北東電網內機組陸續退役,和平電廠的130萬瓩電力成為區域內的主要供電來源,但與區域需求相比,供電量仍有顯著差距。為了應對這一現實,台電強調需以「區域平衡」為核心,確保穩定供電。 民間團體對於台電的供電策略持有不同看法,批評台電散播缺電恐懼,並質疑台電對新能源開發案的環評過程。環保團體要求在政策環評尚未完成前,暫停所有新能源開發案的環評審查。環團指出,接收站相關政策未依法進行政策環評,導致開發無底線、輾壓地方民意。 對於環團的質疑,台電回應表示,北東電網的供電缺口將達470萬瓩以上,這一現實並不應被忽視。台電強調,北部電網由於地理環境的影響,已經分為「北東」及「北西」兩個電網,並非民團所說的強推協和四接,將北部電網一分為二。 台電進一步指出,即使從其他地區輸送電力,也需要確保其他地區增加發電供應。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台電認為就地新建電源是根本解方,而非過度依賴外援。台電強調,電源開發應以「區域平衡」為原則,以降低風險。 面對北東電網的供電缺口,台電透過協和計畫推動「以氣換油」,這項措施不僅能增加自主電源,還能減少96%的空汙排放量,溫室氣體減排達52%。這一策略不僅滿足在地用電需求,還能改善空品、減少碳排,與在地民眾的期望相符合。
依規劃,台電自建案場綠電一年約46億度,包含光電、離岸風電、小水力。台電今年將拿出5億度綠電,混合現在工業用電,將供應16.6億度的RE30低碳電力,並將逐年提高供應量,目標是2027年提供100億RE30低碳電,協助我出口供應鏈達成2030年綠電占比三成的階段性目標。
台電RE30電價每度訂為4.88元,規畫2025年選購享有早鳥優惠價,每度4.82元,考量特高壓用戶年平均用電量約1億度,台電也設定企業單一電號購買量上限為1億度,另為控制成本,購買量下限設定為100萬度。
企業選購RE30有兩大誘因,一是可減少碳費支出,企業選購RE30低碳電,因綠電占三成,減碳三成,等於約略是碳費打七折;二是可取得綠電憑證,也就是綠電使用證明書,可量化計算減碳效益,亦可應用於溫室氣體盤查、製作ESG企業責任報告書、申請環保標章、綠色工廠、各指標及獎項等等。
簡言之,RE30價格略高於產業平均電價4.27元,但對企業來說,碳費可以減少、且排碳係數降至0.337,優於鄰近日韓等競爭對手,又能取得30%綠電憑證,可協助有RE要求或外銷歐洲面臨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壓力的出口業者維持國際競爭力。
環保團體昨日召開記者會,接收站相關政策未依法進行政策環評,導致開發無底線、輾壓地方民意,要求政策環評尚未審查完竣前,先停止所有新能源開發案的環評審查。
經濟部接續開發天然氣接收站,而位於高雄的七接,日前在環境部僅經過一次初審、一次大會就過關,引發環團質疑。
環境部最快春節前再次開會審查四接案,環團昨日再拋政策環評議題,攻防趨於白熱化。
對於民團所稱「無缺電問題」,台電表示,這忽略了區域電網的限制與輸電風險,而北東電網長期仰賴外援更是不爭事實。
台電表示,北部電網受陽明山、大漢溪天然地形區隔影響,因而分為「北東」及「北西」電網,並非如民團指稱為強推協和四接,將北部電網一分為二。而隨北東電網內機組陸續除役,未來僅剩花蓮的和平電廠130萬瓩,屆時供需缺口恐達470萬瓩以上。
台電表示,受到區域內機組故障和電網輸送能力限制等外在因素影響,即使從其他地區輸送電力進來,也需要確保其他地區增加發電供應。台電認為,就地新建電源才是根本解方,而非過度仰賴外援。
台電強調,電源開發需以「區域平衡」為原則,才能有效降低風險。
面臨北東電網迫在眉睫的供電缺口,透過協和計畫推動「以氣換油」,不僅可增加自主電源,亦能減少96%的空汙排放量,溫室氣體更可減排52%,不論是滿足在地用電需求,或是空品改善、減少碳排,均符合在地民眾殷切期盼。
經濟部近期將正式公告「備用供電容量管理辦法」,此一重大政策調整將對台灣綠能產業產生深遠影響。根據新規定,綠能業者將不再依照各年度的備用容量義務進行評估,而是改為按照一定比例的定額要求,這將大大便利財務評估過程。
值得注意的是,此舉不僅適用於所有規模的綠電業者,而且台電也將開放綠電業者向其購買備用容量,這將為綠能產業帶來更多的彈性和選擇。台電預計在第一季推出多種產品,以滿足綠電業者的需求。
過去,綠能業者的備用容量義務各不相同,這對未來成本預測造成了困難。新辦法將這一義務統一為定額,例如,離岸風電的備用容量義務為轉供容量的10%,陸域風電為6.7%,太陽光電為3.3%,而小水力則為10%。對於直接利用或經處理產生的能源,如一般廢棄物及一般事業廢棄物,其義務為15%,生質能和地熱的義務則為15%(對於2031年底前完工併網者,義務為10%)。
以一個轉供500百萬瓦(MW)的離岸風場為例,它應準備的備用供電容量為50MW,即轉供容量的10%。經濟部能源署強調,新制度的設計考慮到公平性,所有再生能源業者、售電業者等,只要不是直接將電力賣給台電的,都必須遵守規定。若未達成義務,將面臨150萬到1,500萬元的罰款。
新辦法明確規定,備用供電容量必須是可調度的,包括火力機組、儲能系統及需量反應等。綠電業者除了可以自建設備外,也有權利向台電購買備用容量。能源署表示,為了更實際地反映業者的需求,備用供電容量的計算將以整年度為周期,並根據業者的建言,對計算公式進行微調,以全年每月數額的平均值來計算義務量。
【台灣新聞】台灣電力創新,經濟部預計農曆年後推出「RE30」低碳電力計劃,以降低企業碳足跡。
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台灣政府積極推動節能減碳政策。根據最新消息,經濟部將於農曆年後推出「RE30」低碳電計劃,以促進企業界對減碳的投入。
「RE30」低碳電力將分為三類:純綠電、低碳電和一般電力,並根據排碳量的高低來訂定不同的價格。其中,30%的電力來源為純綠電,包括台電自有光電、小水力、離岸風電等案場產出的電力。
台電規劃在首年推出約16.6億度的RE30低碳電力,並預計在2027年將其目標量提升至100億度,其中含綠電30億度。這項計劃的推出,將為台灣企業提供一個減碳的新選擇。
「RE30」低碳電力的平均價格為每度4.88元,而2025年將提供早鳥優惠價,每度僅4.82元。這一優惠價格將鼓勵企業盡早採用低碳電力,以降低碳排。
經濟部長郭智輝在上任時指示台電研議「電價分艙」,並表示這項措施將有助於企業降低碳排,同時減少碳費支出。
對於未來「RE30」產品的訂價是否會持續調整,經濟部官員表示,將以盡量穩定為原則,但若國內工業電價有調整,RE30的價格也將隨之調整。
此計劃的推出,不僅將對台灣的環境保護產生積極影響,同時也將為企業帶來減碳的機會,進一步促進台灣的綠色發展。
為使國內企業能買得到綠電,經濟部長郭智輝上任時指示台電研議「電價分艙」,亦即將電力分成純綠電、低碳電、一般電力等三類,並依排碳量高低訂定不同價格。
台電規劃自今年起推出RE30低碳電產品,首年推出約16.6億度(含綠電5億度),之後逐年增加,2027年RE30目標量是達100億度(含綠電30億度)。台電也會視市場需求量滾動調整。
經濟部表示,台電規劃中的「RE30」低碳電,其中30%是純綠電,70%則搭配其他發電,「RE30」低碳電排碳係數為0.337,比日韓相同產品排碳係數約0.4還要低,有助業者降低碳排。
官員表示,低碳電之所以規劃「RE30」產品,而非「RE10」,主因國內供應鏈2030年須達到總用電量有30%是來自再生能源的目標,「RE30」產品對企業減碳幫助較大。台電RE30綠電來源是台電自有光電、小水力、離岸風電等案場。
訂價方面,「RE30」產品是涵蓋30%綠電價格及70%工業電價。前者是以台電小額綠電競標市場價格加上台電管銷、及處理餘電費用,約每度6.3元;後者則是目前平均工業電價每度4.27元,因此平均RE30電價為每度4.88元。
為鼓勵企業儘早減碳,經濟部2025年推出「RE30」早鳥優惠價,30%綠電部分打了一點折扣,以每度6.1元成本計算,「RE30」早鳥優惠價初步訂在4.82元。企業若於今年選購,便可享有優惠價。
至於未來「RE30」產品訂價是否持續調整?經濟部官員表示,電價會以盡量穩定為原則,但國內工業電價若有再調整,「RE30」就可能調整。
經濟部表示,對於需繳交碳費廠商,可透過購買低碳電力減低碳排,便可減少碳費支出。
過去綠能業者各年度備用容量義務不一,不利評估未來成本,修正辦法後將改為定額。其中離岸風電義務為轉供容量的10%,陸域風電為6.7%、太陽光電為3.3%、小水力為10%,一般廢棄物及一般事業廢棄物等直接利用或經處理所產生的能源為15%,生質能、地熱均為15%(2031年底前完工併網者為10%)。舉例來說,一個轉供500百萬瓦(MW)的離岸風場應準備10%、即50MW的備用供電容量。
經濟部能源署表示,考量公平性,新制改為所有再生能源業者、售電業者等,只要不是賣電給台電的,都須接受規範,若未達成義務,可罰150萬到1,500萬元。
該法明定備用供電容量須為可調度的,如火力機組、儲能系統及需量反應。綠電業者除自建設備外,亦開放向台電購買。
能源署表示,修正草案備用供電容量計算是以整年度為計算周期,但考量實務上業者可能於年度中併網轉供,不足一整個年度,所以公告時將參採業者建言,微調備用供電容量算式以全年每月數額平均計算其義務量。
台電強韌電網計畫的持續推進,為台灣機電產業帶來強大的動能。近期,士電(1503)、中興電(1513)、亞力(1514)及華城(1519)等四大機電廠在手訂單金額均維持在百億元以上,甚至已開始接單2027年之後的項目,其中中興電的長單甚至可見至2030年。市場法人普遍樂觀預期,這四家企業在2025年的營收及獲利將創下新高。
根據最新數據,士電、華城、中興電三家機電大廠在2024年前11月的營收均創下了同期新高,且中興電、華城已超越2023全年營收,創下歷史新高。華城預計2024全年營收將在190億至200億元之間,而中興電則挑戰245億元的目標,四家企業的全年獲利也有機會改寫歷史紀錄。
華城在手訂單金額逾200億元,市場傳言甚至可能達到300億元,未來3至5年的訂單已無虞。華城透露,該公司已開始接單2027年以後的項目,且電力級變壓器外銷美國的訂單持續增長,預計2025年外銷營收占比將從2024年的45%提高至50%,對未來營收及獲利持审慎樂觀態度。
亞力則表示,2024年自製產品出貨仍處於高峰,工廠生產線滿載,自製產品營收持續成長。由於部分工程營收因施工進度延遲,將遞延至2025年陸續完成驗收及認列營收。亞力在手訂單維持在100億至110億元,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半導體大廠擴廠、AI運算的機房商機,以及太陽能PV變流器新產品的推出等,都將為亞力帶來龐大的商機,預計2025年營收可重回成長軌跡。
士電近年來憑藉重電事業的兩位數成長,成功抵銷了自動化事業的下滑。然而,由於工具機產業景氣未復甦,士電預計2025年自動化事業營收回升機率不高,將依靠重電事業來支撐成長。
中興電則表示,GIS開關及統包工程在手訂單約400億元,長單能見度可見至2030年,該公司將在2025年追求營收及獲利的成長。
法人預期,華城2025年營收可望年成長逾30%,亞力則有望在2025年創下破百億元的營收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