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電力公司新聞
近期,川普政府關於鋁鐵產品的關稱稅不確定性以及供應鏈的擔憂,不斷推動工業金屬價格攀升,其中,銅價格更是創下歷史新高。這一趨勢對於需用到銅的電線電纜、CCL等相關產業帶來了極大的影響。
市場普遍認為,川普上個月下令美國商務部調查銅的進口,這是對銅進口徵收25%關稅的前兆,這一消息引發了市場的敏感反應,供應鏈出現恐慌性反應,並提前拉貨,進而推高銅價。由於美國產業在關稅前大量購買銅,導致全球其他地區的銅供應需求減少,銅概念股也因此持續走強。
統計數據顯示,盤面上的銅漲概念股包括華新、大亞、第一銅、宏泰、中電、台燿、華電、期街口道瓊銅、合機、聯茂等15檔,這些公司的股價均呈現上揚,並受到法人的高度關注。其中,大亞和第一銅兩家公司逆勢衝高,與台股整體走勢形成鮮明對比。
分析人士指出,由於銅價波動幅度較大,多數線材廠都擁有一到兩個月的銅材料庫存準備。隨著國際銅價的持續上漲,線材廠也會跟進調漲報價,市場普遍看好調價後有望將實質業績反映在營收獲利上,這也成為吸引資金進駐的重要標的。此外,受益於台電強韌電網計畫的持續進行,大亞、華新、合機等電纜廠的業務也持續看好。
具體來看,大亞2月份的營收達到24.23億元,月增13.2%,年增23.9%,今年累計前兩月營收45.63億元,年增6.42%,創下同期歷史新高;華新2月份營收154.31億元,年增30.88%,月增9.39%,今年累計前兩月營收295.38億元,年增16.57%,兩家公司均呈現雙增格局。
此外,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26日召開穩定物價小組會議,拍板延長 關鍵原物料稅負減徵措施。鄭麗君說,考量國際經貿情勢等各面向因 素,決議啟動第15波措施,延長至2025年9月底,減輕業者負擔。
在穩定物價與電價調整間,知情者說,如要彌平台電今年度虧損約 500億,電價調整一定會和有無撥補千億預算連動。台電過去三年吸 收成本近6千億,民生用電吸收2,600億元,核心就是政府同意撥補給 台電墊付吸收的虧損要落實。
核心人士稱,若2024年5月初提到立院遭擱置的追加千億撥補台電 預算,獲朝野協商同意處理,台電今年不會擴大虧損,可打消部分累 虧,但累虧4,229億元還是要解決。
以政府財政補貼解決台電累虧,是抑制通膨最佳方式,主因國家有 歲計賸餘、財政許可。知情人士不否認,物價壓力是電價調漲的核心 因素,央行亦直言若調漲電價,今年通膨率很可能超過2%。
知情人士分析,電價審議會仍會依台電發電成本結構決定電價調幅 ,為免刺激通膨,調幅可能在6%以下,但若以撥補千億預算納入前 提,先決定漲幅,但暫不實施,觀察國際燃料走勢及本會期立院撥補 預算結果,再決定啟動調漲時機,不失為彈性腹案。
民進黨表示,民生電價最高峰在馬英九政府時期,小商店330度以 下3.76元、330度住宅用電3.02元,現330度以下約2.61元、330度住 宅用電2.45元,但馬英九時期核電逾16%,如今降至5%以下,顯見 電價受制國際燃料價格,與核電占比是脫鉤的。
4月電價調整將於28日電價審議會上拍板,根據台電內部研議,民 生用電方面,將針對330度以下住宅與330度以下的小商店,電價調漲 11%∼33%,消息一出,催動重電族群竄出表態。亞力出量突破5日 均線,盤中最高價衝上116元、更改寫本月新高;中興電同樣大漲走 揚、收復月線,盤中更一度突破季線大關。
受惠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國內半導體大廠持續在國內外擴廠等,亞 力2025年成長引擎多元,法人預期,亞力今年營收可望重返成長軌道 ,全年合併營收可望突破百億元大關,改寫歷史新高。
至於中興電今年展望同樣樂觀,目前電力事業不含風電的在手訂單 規模約393億元,而除重電事業外,其他事業單位業績亦可望同步成 長,其中,受惠國際大廠在台建置AI及雲端資料中心帶動,預期今年 中興電在空調和發電機項目業績可望成長15%,集團今年整體業績成 長目標兩位數百分比。
另,嘉義廠已完成廠房改建,預計4月取得使用執照,林口廠也已 完成1,880坪倉庫增建,預估在嘉義廠改建、林口廠增建後,今年產 能將可提升20%,有助於挹注後市營收動能。
行政院長卓榮泰上周在立院備詢對核電談話,愈發有鬆動跡象。去 年8月他接受彭博專訪,對採用新核能技術,因應半導體製造商激增 的電力需求,稱政府態度「非常開放」,今年,他在立院多次表達, 「如果能保障核安、沒有核廢料處理、社會上有普遍共識,當然願意 跟『新』的核能技術做更多討論及研發。」
毋庸置疑,卓揆對「新」核電態度是「開放」的。而AIT處長谷立 言24日在臉書二度提到台灣能源問題,直言美國可為台灣提供能源解 方,包括核能、電網技術。卓揆談話是否講給美方聽,耐人尋味。
至於舊核電延役呢?賴政府儘管審慎保守,仍可見「欲迎還拒」的 蛛絲馬跡。藍委張嘉郡上周質詢追問卓揆,「如果立法院通過修法, 讓核電廠延役,行政院還會提覆議案嗎?」卓榮泰回答:「曾當過立 委,對於立法院的尊重,與歷任行政院長都一樣。」
卓揆這番談話藏有「貓膩」,不論經長或卓揆都說會尊重立法院修 法或朝野協商的結果,且表示要求台電留任核電廠員工。台電董事長 曾文生也說,既有核電廠員工1,800名人力,年輕人鼓勵轉火力電廠 歷練,有些留在核電廠護產,顯然是要保留核電團隊的專業戰力,為 日後修法、核電再轉,預埋伏筆。
而國民黨有意在517核三廠2號機停機前,提出修正《核子反應器設 施管制法》,將核電機組使用年限從40年延長到60年,也同步修正《 環境基本法》,把非核家園改為「非碳」家園。針對藍營推動修法舉 措,綠營「樂見」者不乏其人。
賴清德在選前拋出「停機核電機組維持緊急使用效能,以備不時之 需」的震撼彈,大選後由擁核的童子賢、中研院前後任院長李遠哲、 廖俊智,出任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的副召集人,希望借有力人士的意 見,衝撞綠營同溫層,在在可見為核電「鋪路」的斧鑿痕跡。
綠營內部深知,賴清德不曾反核,107年通過「以核養綠」公投後 ,賴時任閣揆,尊重公投結果,火速修改電業法第95條,刪除「核能 發電設備應於中華民國114年以前,全部停止運轉」條文,讓核電使 用在114年核三除役之後,保留運轉空間;同年考量冬季供電緊澀, 同意重啟大修停機兩年未運轉的核二廠2號機。這些重大決策,對綠 營執政者而言,需要膽識和勇氣。
賴政府口口聲聲以「核安、核廢處理、社會共識」作為核電使用三 部曲,其實這存乎綠營一心,為與不為罷了!多項民調顯示,台灣有 逾5成民眾並不反對使用核電,社會共識氛圍並不難凝聚。而517核三 廠2號機使用年限一到,不論延役與否都需先停機,目的就是要重新 檢視核電廠再延長,有無安全之虞,有哪些需要強化。組織降級後的 核安會,如何建立人民對核安的信心,展現的是專業的決心。
核廢料處理,政府更不能放任讓台電孤軍奮戰,這涉及中央和地方 ,甚至國際合作,政院及經濟部應登高一呼,作台電最大後盾。展現 處理核廢的決心,自然可杜「反核」悠悠眾口。
美國高科技巨擘自去年以來,紛紛擁抱核能,台灣是仰賴進口能源 國家,又擬打造「AI智慧島」,再生能源尚未站穩腳步之前,實沒有 偏廢任一種能源的本錢。
520將至,外界都在檢視賴政府執政滿周年的政績,4月底,國家氣 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即將召開第四次會議,何妨就以「核電延役、重啟 核能」為題,由賴總統答卷拍板,做出政治決定,如此神來一筆,將 會是全國矚目的亮點政績,也可祛除美國商會、產業界對發展半導體 、AI產業,台灣供電不足的疑慮。
法人指出,川普自上個月命令美國商務部調查銅的進口,挑動起市 場敏感神經認為這將是對銅進口徵收25%關稅的前兆,引發了供應鏈 的恐慌性反應與提前拉貨,導致銅價不斷上漲,且美國產業趕在關稅 前購入,使大量銅被運往美國,進一步減少全球其他地區的銅供應需 求,銅概念股也跟著持續「股漲」。
據統計,盤面上的銅漲概念股包括華新、大亞、第一銅、宏泰、中 電、台燿、華電、期街口道瓊銅、合機、聯茂等15檔,股價紛紛上揚 並全數獲得法人買超青睞,其中,大亞、第一銅二檔逆勢衝出近半根 停板,與台股盤跌的氛圍大相逕庭。
法人分析,面對銅價波動幅度大,多數線材廠均有一∼二個月的銅 材料庫存準備,且國際銅價持續走揚,線材廠也會跟著調漲報價,市 場看好調價後有望將實質業績反映在營收獲利上,成為盤勢表現不佳 時吸引資金進駐的標的;此外,受惠台電強韌電網計畫持續進行,大 亞、華新、合機等電纜廠持續具題材利多。
大亞2月營收24.23億元,月增13.2%、年增23.9%,今年累計前二 月營收45.63億元、年增6.42%,為同期歷史新高;華新2月營收154 .31億元,年增30.88%、月增9.39%,今年累計前二月營收295.38億 元、年增16.57%,兩檔電纜指標股均呈現雙增格局。
去年花蓮大地震造成大量發電機跳機,導致後續電力供應的緊澀。 1999年729大地震,921大停電事故中,造成大量發電機嚴重損壞及跳 脫,台電公司雖亟力搶修,復電偏長,主要係由於全黑啟動輔助性服 務之發電容量不足。當整個電力系統無法在全黑狀態下迅速恢復供電 ,跨國電力的相互支援,或可適時彌補日益頻繁的天災破壞下的電網 復原能力,加強電網供電韌性。
跨國電力傳輸已是發展趨勢,近年來因應淨零需求,相互調度的跨 境海底電纜已是慣用的解決方案。
愛爾蘭EirGrid輸電公司為了實現未來最大系統之非同步電源(再 生能源)占比為75%,除了致力於解決再生能源所引發的問題外,對 於跨國的海底電纜互聯線興建也不遺餘力,以解決再生能源風力發電 過剩問題,將再生能源輸到歐盟國家,對電力系統供電穩定及電價降 低都有極大貢獻,為一舉多得的工程。
歐盟相信「任何國家都不應被認為是一個孤島」,「大海互聯(G reat Sea Interconnector)」計畫擬利用高壓直流(HVDC)海底電 纜,將臨海及海島國家孤島的電力系統與歐陸電力系統連接在一起, 從事電力市場交易與電力融通。歐洲電網運轉單位(ENTSO-E)對「 大海互聯」計畫成本效益評估顯示,每年為社會和經濟福利做出5.8 億至11.2億歐元的貢獻。
台菲海底電纜的概念非憑空想像,2020年美國與巴西學者共同在《 可再生與可持續能源評論》期刊發表的文章中就提出,可效法日本2 011年提出的亞太電力網(AsiaPacific Power Grid)的構想,探討 日本、台灣和菲律賓之間地理環境,架設HVDC海底電纜的可行性。
國內台大等研究單位已對台灣與菲律賓附近海域有研究,未來可借 鏡國際作法,擬定最佳可行鋪設路線,加以評估,並持續與菲律賓政 府進行雙邊對話,尋求合適再生能源開發地區。
菲律賓正大力發展再生能源,對於外商投資再生能源給予優渥補助 ,因此吸引許多各國廠商投入。菲律賓綠電輸台的想法在技術上應可 行,然海底電纜的建置費用需要精密的成本分析,會因為輸送距離、 海底深度、海下地形變化而有所差異。且需考量設置的時間、經濟規 模、運轉成本、商業模式與投資報酬率。
除此之外,更應從能源安全、淨零碳排綠電運用、兩國電網運轉穩 定度及電力品質的影響做考量。
這些因素在「台菲電力合作評估報告」尚未詳細探討.若評估跨國 電力傳輸可行,則應建立誘因吸引國際基金及RE100會員參與投資, 藉由同盟國間彼此提供的備援電能及供電調度資源,可強化各國能源 及電網安全。
台灣面臨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能源挑戰,根據預測,到了2050年,全國的用電量將大幅成長至5000億度。然而,根據中研院院長廖俊智的推估,即使用現有的技術,再生能源的發電上限也只能達到1000億度,這意味著我們仍需尋找其他補充能源來滿足未來的需求。
在《2025國鼎論壇》的演講中,廖俊智強調,我們必須從三個關鍵要項來考量解決方案:首先,如何提高再生能源在發電結構中的比例;其次,如何解決穩定供電的問題;最後,如何減少碳排放,同時兼顧經濟與環境的考慮。
目前,台灣的發電量約為2800億度電,其中燃煤發電約占1200億度,佔據最大比例。而天然氣發電約1100億度,核能則約178億度,但核二、核三將會在不久的將來除役。再生能源的發電量目前約為269億度,約占整體發電量的10%。由於能源安全的考量,廖俊智建議我們應該避免對單一能源的依賴,並考慮引入核能和氫能等多元能源,以分散風險。
此外,經濟部長郭智輝也指出,台電的財務狀況並非單純的虧損,而是在電價凍結期間累積的負債。政府希望獲得更好的補償。台灣經濟研究院長張建一則表示,經濟部已經努力爭取撥補台電千億元,但由於台電的負債比率非常高,這對股東和公司治理都是不正常的,因此還是需要將虧損反映到電價上,以減少台電的虧損。
張建一還提到,在立法院預算過關的困難情況下,台電基於公司營運的調整,必然會進行電價調整。央行已經預期,由於這個原因,今年的CPI通膨率將會超過2%。台經院也進行了相關估算。然而,這是供給面造成的問題,並非民生消費物價的惡性上漲,也不是由於景氣過熱所引起的。主計總處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為3.14%,這個成長率還是高於物價波動的。
昨日,中興電(股票代碼:1513)於法說會上披露了公司近期及未來的發展策略。公司透露,目前在手訂單金額達393億元,並在3月份成功簽下了35億元的新訂單。隨著兩廠改建及增建工程的完成,中興電預計今年產能將提升達兩成。
在產品市場布局上,中興電將主力產品GIS(地理資訊系統)的國際市場開發聚焦於日本,並將美國作為次選擇地。公司將利用短交期的優勢,積極爭取進入半導體晶圓廠的供應鏈,預計最快三年後開始為公司營收帶來貢獻。
對於今年的營運概況,中興電強調,重電業將受惠於台電的強韌電網計畫以及能源開發計畫。該計畫預計從2025年到2035年將投資7,889億元,為相關產業帶來龐大的商機。此外,水力抽蓄發電設備和離島發電也將成為公司爭取的重點訂單之一。中興電在蘭嶼、綠島等離島的發電機組將在今年完工,未來還有36部機組待汰舊。
除了上述業務外,中興電的其他事業單位也將同步成長。隨著國際大廠在台設置電子數據機房及AI研發中心,發電機及空調業務預計今年可成長15%。其中,公司與工研院共同完成的磁浮離心式冰水主機商品化,其節能效率高達30%至40%,將成為公司市場推動的主力產品,並有望隨國家隊銷售至東南亞地區。
嘟嘟房事業部門也預計持續成長,去年營收達33.76億元,年增長16.8%。今年預計營收可達36億元,並逐步從中興電工中分離,預計2027年上櫃。
整體而言,中興電今年預期將實現雙位數成長,海外營收占比也將有望年增長20%。在GIS海外市場布局方面,公司首站選擇日本,並計劃切入當地的電能市場。美國市場則是隨著半導體晶圓大廠赴美擴大投資,中興電GIS產品將有機會進入半導體公司供應鏈。
在產能方面,中興電已完成嘉義廠的廠房改建,預計4月可通過自動化焊接與AI報價系統提升生產效率。林口廠的倉庫擴建也已完工,產線順暢度提升。公司預計今年產能可提升20%,明年則將透過自動化與AI技術提升產能,預計再提升15%至20%。
這次電價調漲,是賴政府的第二次,最大的特色就是「集中鎖定在民生電價」,和最近四次調漲都集中在產業用電,形成強烈對比。而民生用電中,用電較少的調幅超過用電較多的,對弱勢民眾造成重大衝擊。民生用電的調幅,超過用電較大的產業用電,雖然經濟部著重於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但出口產業多為用電大戶,微調產業用電有違「提升能源效率」、「使用者付費」原則,更引發「內銷補貼外銷」的質疑。經濟部有必要說清楚講明白。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表示,台電的電價「沒有合理反映」才有虧損,因為現在和疫情前五年燃料均價相比,漲幅仍達六成,而平均電價只反映燃料成本的四成,尤其是民生330度以下的單價低於20年前。因此希望透過調漲電費來達成「電價結構合理化」。
上述「電價沒有合理反映,才有台電虧損」的說法,只強調「收入面未十足反映成本」,迴避「燃料價格自2023年起已普遍降低,為何購發電成本仍然增加」的問題,顯屬倒果為因,避重就輕。再細究台電歷年的盈虧資料,更發現上述說法是選擇性的不當對比。
例如,油價2011年漲破100美元╱桶後,到2014年的四年期間都在此高檔徘徊,比去(2024)年的均價(81美元╱桶)貴了25%,但台電那四年的虧損反而比現在少,盈餘比現在多,尤其燃料價格比現在貴的2014年,台電還能轉虧為盈。
2015年燃料價格普降之後,馬政府在2015、2016年還調降電費三次,降幅高達18%。主要原因是,那時「所有的核電廠都在營運,而且占比高達18%以上」,低成本、高占比的核電,顯著地降低了煤、油、氣等價格飆漲的衝擊。
經濟部所謂的燃料價格仍高,不足以解釋為何台電發生虧損。現在燃料價格處於相對低檔,政府前幾年撥補了台電3,000億元,電費還調漲了四次、漲幅高達56%,台電仍然發生鉅額虧損,最大的關鍵因素,就是核電廠自2018年底起開始除役,造成台電發電成本的明顯增加。
也難怪,美國在台協會處長谷立言建議,台灣應放眼全世界,看到美、日都在增加使用核電。賴政府首先應當為非核政策造成台電虧損,負起政治責任,趕快讓核二、三廠延役,而非甩鍋給在野黨不繼續撥補台電。
造成台電虧損的另一關鍵因素,就是綠電成本遠超過合理的國際價位。台電買的綠電中,離岸風電因國產化政策任務,導致台電付給外國開發商的躉購費率,比競標機制(免綁國產化)所揭露的合理價格,每度就貴了3.3元,以致台電每年增加450億的購電成本,20年就多花了9,100億,等於民生大眾必須為風電國產化而多繳電費。經濟部需要思考,如何爭取國產化的受益者,增加一些回饋,以減輕調漲電費的衝擊,否則再多撥補都抵銷不了綠電偏高的成本。
至於太陽光電,經濟部長郭智輝拋出菲律賓種太陽光電,並以海纜輸台的構想後,經濟部的研究報告指出菲律賓光電每度2∼3元,透露國內光電價格高達4.22元╱度,嚴重高過於國際價格的不合理,也讓人聯想到為何這幾年屢屢發生光電相關的種種貪腐及利益輸送弊端。
賴政府應該與光電業者協商,合理調降光電售價,從源頭減輕民眾負擔,才是正辦。
總之,就像健保面臨虧損,衛福部必須先檢討成本面的節流,才敢對民眾提高保費一樣,台電虧損顯然來自於政府能源政策的謬誤,納稅人無需承擔撥補的責任,又何辜要承擔漲電價的苦果。賴政府部應徹底檢討能源政策,降低台電的發購電成本至合理水準之後,才有資格調漲電費。
此外,中興電主力產品GIS國際市場開發會以日本為優先、美國次之,並透過短交期的優勢,有望打進半導體晶圓廠供應鏈,最快三年後開始貢獻營收。
針對今年營運概況,中興電指出,重電業除了受惠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外,還有台電能源開發計畫,2025年到2035年預計有7,889億元,將帶來的龐大的商機,另,水力抽蓄發電設備和離島發電也會是爭取的重點訂單之一,其中中興電在蘭嶼、綠島等離島發電機組將在今年完工,未來尚有36部機組待汰舊。
此外,其他各事業單位亦可同步成長,受惠於國際大廠於台設置電子數據機房及AI研發中心增加,發電機既空調業務業務預期今年可成長15%,其中同步工研院完成磁浮離心式冰水主機商品化,節能效率高達30%~40%,成為公司推動市場主力產品,今年有望隨國家隊銷售東南亞。
嘟嘟房事業也可持續成長,去年營收33.76億元,年增16.8%,今年預期營收可達36億元,並逐步從中興電工切開,預計2027年上櫃。整體而言,今年預期可有雙位數成長,海外營收占比亦有望年增20%。
GIS海外市場布局上,中興電指出,首站布局以日本為主,並計劃切入當地的電能市場,相關作業進行中,美國市場則是半導體晶圓大廠赴美擴大投資,而中興電GIS產品是可以跨入半導體公司,有機會隨著半導體廠出貨至海外。
產能方面,中興電指出,嘉義廠已經完成廠房改建,預估4月可自動化焊接與AI報價系統提升生產效率,拿到使照,林口廠也完成1,880坪倉庫擴建,產線順暢度有所提升,預估今年產能可提升20%。明年則不再投資興建廠房,但會透過自動化焊接與AI報價系統提升生產效率,產能可再提升15%至20%。
廖俊智25日在《2025國鼎論壇》演講中指出,台灣目前發電量約2 ,800億度電,其中燃煤約1,200億度、占比最高,天然氣約1,100億度 ,核能約178億度,但核二、核三即將除役;至於再生能源目前約26 9億度、約占10%。基於能源安全,他認為,應避免單一能源依賴, 分散風險,考量核能與氫能的應用;再加上經濟考量:發展低碳能源 同時,確保電價合理,避免影響產業競爭力。
目前全國用電掌控在台電手上,台電財務卻特別脆弱。經濟部長郭 智輝也在同一場合表示,台電的財務狀況非單純虧損,而是在電價凍 漲期間累積的負債,政府仍希望獲得較好的補償。台灣經濟研究院長 張建一則指出,經濟部已很努力爭取撥補台電千億,考量台電負債比 很高,對股東、公司治理都不正常,因此還是要將虧損反映到電價, 讓台電的虧損可以少一點。
張建一指出,在立法院預算難過關的情況下,台電基於公司營運調 整電價是必然作法,央行已預期因此今年CPI通膨率將會破2%,台經 院估算亦是如此,但這是供給面造成,不是民生消費物價惡性上漲, 也不是景氣過熱導致,主計總處估今年經濟成長率為3.14%,經濟成 長率還是高於物價波動。
台灣電力公司面臨著嚴峻的財務挑戰,近期將進行電價調整的討論。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的質詢會議上,經濟部長郭智輝強調,由他主持的內部會議中並未討論6%的電價調整方案,並強調電價決議權屬於電價審議委員會。郭智輝也表達了經濟部對於立法院能夠同意撥補台電的期待,認為這對於台電的財務狀況將有極大的幫助。
立法院經委會於24日對《電業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進行審查,多位立委關注到電價議題。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吳東亮在會議上指出,企業對於充裕、穩定、多元且價格合理的電源有著迫切的需求。然而,由於台電目前處於嚴重虧損的狀態,若無政府支持,台電可能早已關閉。吳東亮強調,電價調整將對民生造成影響,形成一個兩難的局面。
經濟部透露,目前已召開四個場次的工作小組會議,對台電的財務狀況、燃料成本、購電支出、輸配電支出及營業費用等成本資料進行詳細討論。但正式的電價費率審議委員會尚未召開,4月的電價調整方案仍需電價審議會综合考慮多方面因素後決定。
在燃料成本方面,俄烏戰爭導致燃料價格飆漲,雖然近期國際燃料價格有所回穩,但與疫情前五年均價相比,仍處於高價位。經濟部預估,2025年煤價將在120至130美元之間,氣價則為新台幣15.4元,均高於2016至2020年的均價。
台電的虧損主要來自於2022至2024年受全球地緣政治影響,國際燃料價格上漲。為照顧民生與穩定物價,台電吸收了部分國際燃料成本漲勢,近三年吸收成本達6,000億元。由於這部分成本未足額反映在電價中,導致2024年累計虧損達到4,229億元。
台灣電力公司(台電)近期面臨的財務壓力不斷加劇,由於長期吸收民生電價成本,導致電賣得愈多,虧損愈大。根據最新數據,截至去年底,台電累積虧損金額已經達到新台幣4,229億元,情況堪憂。
為了解決這一困境,台電內部正在推動三套劇本,並希望能在3月28日即將舉行的電價費率審議會中找到突破口。這三套劇本分別是:第一套劇本為平均漲幅6%,主要影響民生和小商家,估計將影響約1,450萬戶;第二套劇本則將漲幅壓低在6%以下,以減緩通膨影響;第三套劇本則採取觀望策略,待撥補預算明朗後再作決定。
面對民生用電調漲的問題,經濟部長郭智輝也出面穩定民心,他表示,目前正爭取立法院同意撥補預算,若獲得同意,將對台電財務帶來極大利好,減少借款金額和利息支出。
在這一背景下,電力供應概念股的股價不斷攀升,其中安集股價一舉攻上漲停板,元晶、中興電等公司也表現亮眼,漲幅均超過1%。然而,台灣四大光電業者如雲豹能源、泓德能源、寶晶能源及正崴集團旗下森崴能源則受到台電虧損影響,股價表現不佳,跌幅達到3.96%至2.49%不等。
國家住都中心昨日宣布,今年第3季將推出五大公辦都更案,總投資金額高達195億元,創下歷年新高。董事長花敬群表示,未來四年內,除了台北市的都更案外,還將逐步推展至高雄、新竹縣市、花蓮縣等地。
在昨日舉行的「2025公辦都市更新招商發布會」上,國家住都中心聚焦於台北市的都更招商計畫,計畫將沿台北捷運南京復興站、市政府站、後山埤站等核心區域推出五件公辦都更招商案,總基地面積達6,688坪,整合229位私地主參與,創下歷年之最。
這五大都更案中,第一案為台電後山埤案,基地面積約1,867坪,投資金額約68億元,與台電公司合作,導入智慧綠能與低碳設計,打造永續城市示範區。第二案信義雅祥案位於信義計畫區,基地面積約929坪,投資金額約29億元,私有地主占比七成左右。第三案中正永昌案基地面積約932坪,投資金額約20億元,已取得超過八成私有地主參與。第四案中山長春案基地約1,756坪,投資金額約47億元,透過「整合達人計畫」取得100%公有土地參與。第五案南京龍江案基地約1,203坪,投資金額約31億元。
除了台北市的公辦都更案外,外界也關注到高雄市的都更推動情形。國家住都中心表示,南部辦公室已於去年底成立,預計明年將有兩案招商,對於南部特殊區位和市場特性,招商模式可能會有所調整。
花敬群強調,開發商競爭日益激烈,上市櫃建商將採取多軌並行策略。國家住都中心除了協調國有土地整合外,還需面對台北市及其他國營事業的競爭,特別是地理位置優越的基地,台電、中油等國營事業往往會選擇自行開發。
花敬群還透露,目前中心手中有46個案子,已陸續推出,整合中的有27案,包括高雄市、新竹縣市及花蓮縣災後重建都將推出新案,預計未來四年內逐步推進。
電價審議會即將召開,4月電價是否調漲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近日,工商協進會理事長吳東亮在公亮講座上強調,台灣工商業界普遍期望能夠擁有充裕、穩定、多元且價格合理的供電環境。他呼籲朝野兩黨就台電預算及電價調漲議題加緊磋商,尋求共識。
吳東亮指出,若核能發電能夠向前邁進,將有助於降低電費成本、確保供電供給的穩定性,從而讓民眾更加安心。在半導體、電子製造等領域,台灣在全球佔據領先地位,面對AI商機的同時,也必須直面AI帶來的挑戰。由於AI發展需要龐大的電力支持,台灣必須思考如何確保足夠、多元、穩定、價格合理的能源供應,以維持供應鏈的競爭優勢,並實現人工智慧島的目標。
吳東亮在會前接受採訪時提到,電價調漲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必須從整體環境來看待。工商企業界都希望台灣能夠擁有充裕穩定、多元且價格合理的供電環境,這對於民生穩定和企業的穩定成長都至關重要。近年來,由於成本因素,電價漲幅較快,而台電本身也面臨虧損的問題。若沒有政府的支持,台電可能早已面臨倒閉的危機。
對於立法院討論的台電增加預算以提供補貼的議題,吳東亮認為這將增加電價上漲的風險。他比較了台灣的工業用電價格與南韓相當,而民生用電則較為便宜。然而,若調漲民生用電價格,將對民眾生活造成影響,因此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吳東亮呼籲朝野兩黨達成共識,共同尋求解決之道。
台灣電力公司近期財務壓力重,引發社會關注。經濟部長郭智輝昨日(24日)立法院會中再次強調,積極爭取撥補台電1,000億元預算,以緩解其財務困境。雖然郭智輝對於電價調漲的具體情況未明確表示態度,但強調將由電價審議會做出最終決定。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昨日對《電業法》修法進行審查,按照行政院版本初審通過,其中重點包含台電不分家以及開放再生能源售電業進行同業交易。立委們在質詢時,聚焦於電價調漲問題。有傳聞稱此次電價將全面調漲,平均漲幅達6%,並有三種可能走向:一是直接調漲6%,二是考慮通膨情況壓低漲幅,三是待撥補情況明朗後再作決定。然而,郭智輝在會中明確表示,他所主持的會議並未討論過6%的調漲方案。 郭智輝對於撥補台電預算遭立法院否決表示難過,並強調爭取撥補的目的在於降低台電的舉債缺口。他指出,過去政府對台電的撥補金額達3,000多億元,但實際上台電的凍漲金額已達6,000億元。 經濟部昨日透露,已召開四場工作小組會議,對台電的財務狀況進行詳細討論。電價審議會將在評估時考慮電價成本對民生的影響,進行慎重評估。
近期,台灣物價情勢受到眾多關注,尤其是電價與水價的調整對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影響。根據主計總處主計長陳淑姿的說明,目前預估今年CPI年增率為1.94%,但這個數字尚未考慮水電價的調整。陳淑姿強調,如果電價調漲,主計總處將上修CPI預測,預計可能會超過2%。
在立法院財政委員會的業務報告中,陳淑姿對於立委們關切的電價調整問題作出回應。她提到,先前主計總處已經將今年CPI年增率上修至1.94%,但並未將電價調整的因素纳入評估。陳淑姿指出,由於電價尚未確定是否調漲,因此台電的價格調整尚未被考慮在先前的CPI評估中。
國民黨立委李彥秀在質詢時提到,台灣CPI年增率自2022年起已連續三年超過2%的警戒線,民眾對於通膨的感受非常深刻。他關心主計總處是否已將美國關稅影響及水電價可能上漲等因素納入評估。陳淑姿回答,目前電價尚未決定是否調漲,因此還未對水電價上漲後的通膨影響進行預估。
陳淑姿對於今年薪資是否能夠追上通膨表示有信心,並預計今年仍能維持正成長。此外,行政院將召開穩定物價小組會議,討論關鍵原物料稅負減徵措施的退場機率。陳淑姿表示,她未參與此次會議,但評估措施將持續維持,並將根據現況進行檢討。
總結來說,台灣物價情勢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其中電價的調整對CPI的影響尤為關鍵。在未來的時間裡,物價指標的變化將受到緊密的關注,並且將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適當的調整。
國家住都中心昨日舉行「2025公辦都市更新招商發布會」,此次招商計畫聚焦台北市核心區域,將沿台北捷運南京復興站、市政府站、後山埤站等推出五件公辦都更招商案,總基地面積約6,688坪,共整合229位私地主參與,創歷年最多。
第一案是台電後山埤案,基地面積約1,867坪,投資金額約68億元,與台電公司合作,導入智慧綠能與低碳設計,打造永續城市示範區;第二案信義雅祥案位於信義計畫區,基地面積約929坪,投資金額約29億元,私有地主占比七成左右。第三案中正永昌案基地面積約932坪,投資金額約20億元,透過積極溝通與協商,已取得超過八成私有地主參與;第四案是中山長春案,基地約1,756坪,投資金額約47億元,透過「整合達人計畫」順利取得100%公有土地參與;第五案為南京龍江案,基地約1,203坪,投資金額約31億元。
除此次聚焦北市公辦都更案外,外界也關注高雄公辦都更推動情形,國家住都中心表示,南部辦公室去年底成立,預計明年會有兩案招商,目前都還在努力階段,對於南部特殊區位和市場特性,招商模式可能會調整,不會直接將台北模式套用在南台灣。
花敬群坦言,開發商競爭愈加激烈,尤其對於上市櫃建商而言,多軌並行策略將成未來常態,中心除協調國有土地整合外,還需面對台北市及其他國營事業競爭,尤其一些地理位置較為優越的基地,台電、中油等國營事業往往會選擇自行開發。
至於未來中央還有哪些案件正在醞釀,花敬群透露,目前中心手中有46個案子,已陸續推出,整合中的有27案,包括高雄市、新竹縣市及花蓮縣災後重建都會推出新案,預計未來四年內就要逐步推進。
他也提出,若核電有機會往前跨一步,相信電費成本、供給及安定將能讓大家更安心。
工商協進會昨日舉辦公亮講座,吳東亮致詞表示,台灣在半導體、電子製造等領域位居全球領先地位,在掌握 AI商機同時也須正視AI所帶來的挑戰。AI發展需龐大電力支持,台灣應思考如何確保足夠、多元、穩定、價格合理的能源供應環境,以利維持供應鏈競爭優勢, 實現人工智慧島目標。
吳東亮會前受訪指出,電價調漲是一個很困難的問題,談電價應從整體環境來看,工商企業界都希望台灣能有充裕穩定、多元且價格穩定的供電環境。這不僅有助於民生穩定,也能讓企業能安定成長。近幾年因成本關係,電價漲很快,另一方面台電本身面臨虧損,站在經營公司立場,若沒有政府支持,台電早就倒閉。
吳東亮表示,最近立法院討論台電增加預算提供補貼的議題,造成電價上漲的風險增加,他比較台灣的工業用電價格目前是與南韓相當,民生用電則較為便宜,但若是調漲民生用電價格,將影響民眾生活,因此絕對是兩難問題,呼籲朝野仍要達成共識,一起往前走。
立院經濟委員會昨日審查《電業法》修法,照政院版本初審通過,修法重點包含台電不分家、開放再生能源售電業同業彼此交易等。
立委質詢聚焦電價調漲,外傳此次電價將全面調漲,平均漲幅6%,並有三劇本走向,包含漲足6%、考量通膨壓低漲幅、待撥補明朗後再決定,但郭智輝昨日並未鬆口,僅表示「我主持的會議沒有6%的討論。」
郭智輝表示,對於撥補台電預算遭否決感到難過,爭取撥補是希望台電舉債缺口可以下降,過去撥補台電約3,000多億,但事實上台電凍漲金額是6,000億元。
經濟部昨日表示,目前已召開四場工作小組會議,針對台電財務詳盡討論,電價審議會將考量電價成本對民生影響,審慎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