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台電核二廠乾貯設施動工有譜 年底開始移出反應爐燃料
台灣電力公司(台電)21日宣布,已收到新北市政府核准核二廠水土保持計畫的核備函件,預計明年1月開始動工興建室外乾貯設施,並於2026年底前陸續移出反應爐內燃料。
位於新北市萬里區的核二廠,原定於2017年完工的室外乾貯設施,因水保計畫未獲新北市核准而遲未動工。導致1號機爐心燃料無處取出,被迫提前半年停機除役。
台電與新北市政府近年來積極協調,目前核二廠正在進行公開說明會等準備作業,預計明年1月動工,2026年全數完工並於年底開始移出反應爐內的燃料。
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核廢料處理需要地方政府許可,才能啟動相關計畫。新北市政府已同意核二廠水保計畫,後續將按計畫進行。
至於核三廠乾貯設施,台電表示,核三廠1號機已於7月27日停役,2號機也於5月停機。由於核三廠燃料池仍有空間,將直接興建室內乾貯設施。若程序順利,約5、6年後才能完工,預計接近2030年啟用。
**寶晶能源興櫃首日訂價 42 元**
能源產業新星寶晶能源(6987)將於 8 月 26 日登錄興櫃掛牌,興櫃認購價為每股 42 元。寶晶能源採取太陽能案場自蓋、自行發包設計的模式,大幅提升毛利率。今年上半年,寶晶能源毛利率達 49.46%,直逼五成,帶動獲利成長。
上半年,寶晶能源營收 4.7 億元,年增 24%。稅後純益 1.14 億元,EPS 0.57 元,較去年同期 EPS 0.32 元年增 78%,更超越去年全年稅後純益 1.09 億元、EPS 0.55 元。
寶晶能源以太陽能案場投資、興建為本業,目前併聯量逾 120MW。除供應台灣電力公司外,近期也轉售予加入 RE100 的企業或供應鏈業者。隨著企業對綠電需求增加,寶晶能源近 87% 的營收來自售電收入。
另一方面,寶晶能源也積極發展儲能系統。目前已建置總計 26MW/69MWh 的光儲合一系統,採百分百自行開發持有的模式。
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表示,後續仍有多個成長動能可望啟動。目前電力轉供綠電與台電躉購費率相比,每度售電收入多 1 元。若在今年底取得完整的售電執照,明年的售電收入有望大幅提高。
除深耕台灣外,寶晶能源今年上半年也與日本大和房屋工業公司簽署合作意向書,積極展開台、日兩地合作計畫。下半年也將攜手策略夥伴拓展澳洲與菲律賓再生能源市場。
位於新北市萬里區的核二廠,室外乾貯設施原預定2017年完工,卻 因水保計畫未獲新北核准,至今無法動工,導致1號機因爐心燃料無 處取出,不得不提前半年停機除役。如今,台電與新北市政府和解, 已收到同意核二廠水土保持計畫核備函件,目前核二廠正在等待完成 公開說明會及其他準備作業,預計明年1月開始動工,2026年全數完 工並於年底開始移出反應爐內的燃料。
經濟部長郭智輝21日也表示,核廢料處理必須拿出來保存,保存以 後才能處理,需要當地政府的許可才能啟動,現新北市政府已經同意 ,一切按計畫進行。他強調,核安議題仍要由核安委員會,專業人士 來做決議,經濟部根據指示落實執行,現階段核電要先降載並經過一 系列的檢查。
至於核三廠的乾儲設施,台電指出,核三廠的1號機已在今年7月2 7日停役,2號機則是5月停機,有鑑於現在核三廠燃料池還有空間, 將會直接興建室內乾貯設施,如果一切程序、招標順利,5、6年後才 能完工,即接近2030年啟用。
據櫃買中心統計,傳統發債大戶8月還是靜悄悄,僅剩中油按照既 定計畫發債120億元,另有元大金控發債63億元,至今僅發出405.4億 元公司債,主要靠中油進場發債120億元撐腰,其餘發債大戶全休兵 ,尤其上半年狂發債的台積電,下半年以來仍無消無息,整體企業明 顯轉觀望,等降息減輕募資成本後再發債。
下半年起公司債發行量縮,主要關鍵還是大咖消失。券商主管觀察 ,今年以來公司債大咖發行量,上半年是踩足油門狂發債,包括「發 債王」中油發出476億元、台電387億元、台積電343億元;但第三季 起企業發債意願低迷,除7月台電發出100.5億元,8月中油發債120億 元,台積電自5月起發債後,至今未再發債。8月除有中油發債,元大 金發債63億元,以及中龍鋼發債30.5億元,勉強撐住單月發債規模。
以票面利率來看,中油5年新券利率已衝上1.95%、10年新券更達 2.03%;元大金5年新券直接站上2%、10年券也有2.1%;中龍鋼發 出10年券更達2.25%。
券商主管指出,市場上可買額度逐漸飽和,企業發債會考量市場胃 納量,加上發債利率上揚、成本提升,以及今年壽險業瘋狂發債,且 利率更具吸引力,壓縮其他公司債空間,除台電及中油每季維持發債 計畫,台積電能否跟上發債要再觀察。
另回顧今年企業發債量,上半年維持量能,1月有660.5億元、2月 春節月休兵,但3月增至720.2億元、4月發債量續增至892億元、5月 587.4億元、6月764.2億元;進入下半年後,7月僅剩344.4億元、8月 405.4億元,顯現愈來愈冷的趨勢。
寶晶能源以太陽能案場投資、興建為「創能」本業,堅持百分之百 持有電廠,歷經六年的苦蹲,終於開花結果,目前併聯量已逾120MW ,電力除早期供給台電外,近期亦轉售予加入RE100之企業或與其供 應鏈業者,適逢企業大廠對於綠電需求的日益增加,目前87%的營收 來自售電收入,成為穩健的收入來源。
另一成長動能則是來自於光儲合一的儲能系統,亦採百分百自行開 發持有的模式,總計建建量體達26MW/69MWh。
展望明年,寶晶能源以樂觀以待,寶晶能源董事長蔡佳晋表 示,未來仍有多個成長動能可望啟動,此外,目前的電力轉供綠電與 台電躉購費率相比,每度售電收入多出1元,若可於今年底前,取得 完整的售電執照,明年的售電收入也可望大進補。
除固守台灣外,寶晶能源今年上半年亦與日本最大的綜合營建集團 、擁有千萬住宅客戶的日商大和房屋工業公司簽署合作意向書,雙方 積極展開台、日兩地合作計畫。
另今年下半年,寶晶亦規畫攜手策略夥伴積極拓展澳洲與菲律賓再 生能源市場,以推動國際間的雙邊合作。
**台電積極擴大再生能源 氫氣扮演關鍵角色**
面對夏季用電需求高漲,穩定供電仍是台電首要任務,同時,淨零轉型的壓力也不容小覷。台電總經理王耀庭提出戰略規劃,將於2050年擴大再生能源占比,並以氫氣、天然氣混氫發揮關鍵作用,實現零碳天然氣發電。
王耀庭強調,穩定供電是台電的使命,儘管電力建設常面臨環評、疫情等挑戰,他們將持續創新,克服萬難。目前正積極興建北部電網所需的新機組,包括大潭9號機組、台中1號機等,確保北部電力穩定。
除了應急措施,再生能源發展更是重中之重。王耀庭指出,氫氣將扮演未來能源主軸,台電將逐步淘汰排碳天然氣,採用氫氣發電或天然氣混氫,朝向零排碳目標邁進。目前已規劃開發製氫場域,與中研院合作碳燃氫技術,透過裂解技術產生氫氣。
此外,王耀庭也呼籲地方政府積極配合電力建設。他表示,許多電網建設因水保計畫等因素停工延宕,需要地方政府及各界支持,才能確保電力穩定供應。台電將持續規劃電力建設,從現在到2050年,致力於電力轉型,守護台灣能源永續。
**台電鉅虧難解 王耀庭:開源節流、發債求解**
面對財務困境,台灣電力公司總經理王耀庭表示,將以開源節流為首要策略,同時開發新事業、重估資產,以及出租土地等方式增加收入。此外,台電也將持續發債穩定現金流,力拚今年損益兩平。
王耀庭指出,2021年台電燃料採購成本約3,000億元,預計2023年將飆升至6,000億元,加上輸電、配電和售電等費用,一年總成本高達9,000億元。然而,礙於電價審議委員會考量,台電無法直接調漲電價。這種「不能說漲就漲」的困境,導致台電營運困難。
因此,王耀庭提出開源節流的策略。在燃料採購方面,台電將分散採購國家和煤商,採購規模不致於過大,並盡可能與煤商協商最低價格。王耀庭強調,能源對台灣至關重要,不能過於依賴單一煤商,避免壟斷風險。
**台電核三廠兩機組除役公聽會登場**
隨著核能三廠兩部機組的運轉執照分別於今年7月和明年5月屆滿,除役作業也展開環境影響評估(環評)程序。為進一步檢視除役計畫,經濟部明(20)日將舉辦二階環評公聽會和現勘,標誌著核三機組除役邁入關鍵階段。
依據《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核電廠機組在永久停止運轉前三年,必須提出除役計畫並進行環評。核三廠兩部機組運轉執照屆滿後將進行除役,2019年環評大會決議實施第二階段環評。今年7月下旬,台電已將評估報告書初稿送交經濟部。
核三廠佔地面積約95公頃,除役作業將包含拆除、興建除役設施、用過核燃料移置和放射性廢棄物營運等環節。外界關注的放射性廢棄物將依照規定儲存在貯存設施。
根據台電除役作業期程,除役作業分為四階段,共耗時約25年,包括過渡、拆廠、偵測和復原等階段。
**台電優質訂單加持 中興電躍居多頭焦點**
台股震盪頻仍,營運穩定的優質股逆勢而行,成為投資人關注標的。中興電 (1513) 受惠於台電強韌電網計畫等利多,在手訂單滿載,成長動能強勁。 中興電 7 月營收創同期新高,累計今年前 7 月營收年增逾 12%。身為台電 345kV GIS 認證廠商,中興電牢牢掌握國內商機,營收屢創佳績。截至目前,公司在手訂單約 410 億元,今年已獲台電近 120 億元訂單,還有離岸風電統包工程 50 億元訂單,全年新增訂單達 300 億元。 анализатор перспективы рынкаКроме того, серверный направляющий завод Chuanghu (2059) также продемонстрировал впечатляющие результаты. Валовая прибыль во 2 квартале достигла рекордно высокого уровня 69,63%, а чистая прибыль после уплаты налогов составила 1,456 млрд юаней, что является лучшим показателем за тот же период. Прибыль на акцию составила 15,29 юаней. Эксперты China Trust Securities рекомендуют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 опционы на покупку с ценой исполнения в пределах 20% от цены акции и среднесрочным сроком действия, если вы看好 эти два актива. Для 中兴电, доступны опционы, такие как Zhongxingdian CITIC 41 Purchase 01 (081835) и Zhongxingdian Cathay 41 Purchase 02 (084356). Для Chuanghu доступны опционы, такие как Chuanghu CITIC 43 Purchase 01 (047024) и Chuanghu Yongfeng 3C Purchase 03 (078814).王耀庭出社會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台電,36、37年的職涯歲月裡, 一路從基層工程師做到如今身處於高階管理職,一直以來,他的使命 就是帶領台電把電網建設好、穩定供電。他說,規劃電力需求是朝5 年、10年的長期規劃著眼,電量不足時,會及時增加新電廠因應。
頻卡關 需地方政府協助
然而,他和同仁總是遭遇許多挫折,必須忍辱負重,努力解決所有 難題,善盡穩定供電的責任。說起電力建設的挫折,環評是第一個碰 到的難關,而數年前的疫情與人為的干擾,也都造成很大的衝擊,除 此,在建設過程中,包括水保計畫、每個階段須取得各政府部門同意 核可的公文等,都導致電網建設一再停工、延宕。由於十分倚賴在地 的支持與協助,王耀庭說,「台電相當急迫的需要各地方政府提供的 協助」。
而許多地區的電網建設,都面臨著技術面挑戰,一刻也等不了。王 耀庭舉例說,他一直很擔憂北部電網的穩定性,由於協和火力發電廠 使用年限,即將到達除役的階段,這部分的電力缺口,會導致北部地 區的電力過載,過載將使得北部大停電的風險明顯提升,台電必須想 方設法予以克服,例如改建協和電廠興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等,這些 構想,都有賴地方政府及各界的支持。
即使電網建設困難重重,王耀庭還是強調,不會停歇準備電力建設 的工作,當機組建設壓力愈來愈大,他們咬牙規劃許多機組建設,包 括去年完工運轉的8號機、9月陸續發電的大潭9號機組、今年年底將 上線的大潭7號機,以及正在興建的興達電廠1號機、台中1號機、興 達2號機與3號機,和招標的大林電廠機組、發包準備興建的通霄機組 等,一系列的計畫都在準備當中。
將逐步淘汰排碳天然氣
除了應急的增加電網建設,發展再生能源的布局,更是完整台灣未 來電力供應核心中的核心。王耀庭點出未來台電的發展藍圖時說,到 2050年,台電會持續穩定電網建設,此時氫將會扮演重要角色,是能 源的主軸,天然氣電廠將會留下,但全面淘汰會排碳的天然氣,採用 新技術將天然氣電廠改為燒氫氣發電,或轉為發展天然氣混氫氣,或 發展零排碳的天然氣,這些都是選項,最終須視成本、安全性、運輸 方式等綜合因素再下決定。當技術、成本成熟且穩定後,就可以大規 模的進入商用的開發。
王耀庭進一步表示,現階段台電會先開發出製氫場域,或與中研院 合作去碳燃氫技術,透過裂解技術產生氫氣和固態碳,最終會轉變成 氫氣發電。
簡言之,許多技術都在同步發展,台電將針對這些技術做先導的計 畫,待技術成熟、成本大幅降低後,採用較佳、較成熟技術向前走。 他笑著說,「所以台電從現在直到2050年,都會非常忙碌,忙著電力 的轉型。」
王耀庭分析說,2021年台電燃料採購成本大約3,000億元,到了20 23年一口氣飆升至6,000億元,還有其餘包括輸電、配電及售電等成 本,一年合計也要花上3,000億。這兩部分的成本算在一起,高達9, 000億元,但電價審議委員會有各種的考量,無法比照國外做法,直 接將成本反映在電價上,在不能夠「說漲就漲」的情況下,電價上調 的十分緩慢,導致公司運作非常不容易。
也因此,開源節流成為王耀庭的第一個戰略方向。他說,首先燃料 採購必須分散、多元,與多個國家、多個煤商「各買一點(煤)」, 訂定各種不同的長約,且合約規模不要過大,並盡力與煤商洽談最低 的價格,透過這樣的機制,才能讓採購穩定。王耀庭強調,能源對台 灣而言實在太重要,整體經濟都要靠能源予以支撐,若只與一家煤商 採購特別多,某天突遭到壟斷、刁難「豈不很慘?」這些都是必須兼 顧的考量因素。
依《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規定,核電廠機組永久停止運轉前三年,應檢附除役計畫向核安會提出除役申請,並依開發行為應實施環境影響評估細目及範圍認定標準規定進行環境影響評估。
核能三廠兩部機組運轉執照分別於今年7月及明年5月屆滿後除役,2019年時,環評大會決議,核三除役應進行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並在2021年、2022年完成範疇界定與現況調查後,台電今年7月下旬提送評估報告書初稿至經濟部,經濟部明日將辦理現勘及公聽會。
核三廠範圍面積約95公頃,未來將進行包括拆除作業、興建除役作業必要設施、用過核子燃料移置及放射性廢棄物營運等作業,外界關心的放射性廢棄物,也將依規定貯存在保留區的貯存設施執照範圍區域。
據台電除役作業期程,除役作業包括四個階段(法定除役年限25年),包括除役過渡階段約八年、除役拆廠階段約12年、廠址最終狀態偵測階段約三年、以及廠址復原階段約兩年。
近期,以華城為首的重電業者透露,台鏈業者在北美的業務量持續增溫、訂單塞爆產能,而必須啟動訂單轉型計畫,包括「短約轉長約、公共事業體(工程)比重大幅拉升至八成、只挑高值化訂單執行」。
業界預期,因為市場太好,電力產業鏈已經逐漸轉為賣方市場,以華城為首的業者,包括亞力、士電、中興電等,未來幾年的北美重電訂單都將接不完。
不僅北美,重電業者指出,重電行業需求潛在市場規模太大,目前訂單量看到「魚頭」而已,魚的中段、大腹都還沒浮現,因此,為了因應龐大的需求,重電業未來布局規劃藍圖必須清晰明確,指標廠商今年上半年已經開始投入2027年到2030年的訂單規劃。
大型外商法人機構近期拜訪華城,根據法人轉述訪談內容指出,全球能源轉型、AI資料中心等皆推升電力需求,各國皆有政策,包括發電到輸配電、分散式電源需要更多併接點等,讓電網強韌變得更重要,除了美國外,歐洲的需求也相當大,都在向台廠要產能。
北美訂單布局規劃方面,台廠正擬定三項轉型計畫。首先,就是短單轉長單。針對有長期需求的大型客戶,透過簽長約、建倉庫(warehouse)的方式,短期先取代美國建廠的計畫。業者表示,由於現階段國際重電相關需求大,目前長交期尚未看到往下的狀況,加上未來三年電力供應鏈仍存在缺料問題,因此,台鏈業者開始藉此契機強化長期合約。
其次,大幅拉高公共事業訂單比重。過去台灣指標重電業在北美的主要客戶包括兩者,一是公營事業體(utility company),其二是EPC統包公司,往年訂單比重占營收各半,未來要將utility company比重從五成拉高到八成,因為公營事業的訂單穩定、毛利高合作延展性更大。
其三,賣方市場,只挑肥單做。台鏈為了擴大優化毛利率、讓訂單更系統化、規模化,未來將減少接零星的、小型的工程訂單,進一步說,只挑有利的訂單做,將產線的效益極大化。
國內方面,力道也不容小覷,政府力拚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加速執行,從十年縮短成六年,且後續還有許多加蓋電廠等新計畫要執行。
法人認為,為達到2025年能源轉型目標,政府近年大舉投資在電廠更新、水力、離岸風電、太陽光電計畫、以及輸變電計畫建設,預估今年台電總資本支出高達1,309億元,年增53%。
其中,又以四接面臨的挑戰最大,台電已申請將補件期限展延至年底,代表要解決南電北送的問題,還要再等等。
北東電網範圍包括台北市大同中山區以東、新北市板橋區以東、基隆市與宜蘭縣,涵蓋480萬人口,但隨著北東電網老舊機組陸續除役後,供需明顯失衡,預估到2025年時,北東用電需求將來到600萬瓩。
屆時,包括協和電廠、核二廠等老舊機組陸續除役,未來只剩下和平電廠供給130萬瓩,且北西電網融通上限為420萬瓩,換言之仍有不小的供電缺口,急需協和更新改建兩部燃氣機組(260萬瓩)加入供電行列。
協和發電廠更新改建計畫涵蓋四接,考慮填地帶來的影響,台電也調整方案為3.0東移方案,迴避潛堤珊瑚區,面積再縮小22%。
但去年5月底環評審查時,反對開發的團體闖入會議現場抗議黑箱,也讓環評暫停,至今歷經五次初審會議,但仍無共識。
期間,歷經環保署升格環境部、520新內閣就位等變化,原定今年7月底為四接環評的最後補件日,但台電在7月底行文環境部,將補件期限展延至年底,換言之,四接環評最快也要今年底、明年初才有機會接續審查。
北部電力長期仰賴南電北送,行政院表示,北部地區因電力不足,目前積極在北部努力開發電源,包含協和電廠及四接、國光二期、長生二期。
協和電廠目前連環評初審都未通過;至於國光電廠二期,則在今年6月通過環評初審,但是尚未送環評大會審查,還有最後一關要闖。
國光電廠位於桃園市龜山區中油煉油廠區,面積約6公頃,規劃興建總裝置容量約120萬瓩的燃氣複循環機組,取代國光一期老舊機組汰舊換新,每年可以減少116公噸碳排,中長期目標會與台電合作,待混氫燃燒或是其他減碳技術成熟後,配合投入改善相關減碳措施。
至於長生二期更新改建計畫,已於今年5月通過環評,預計2025年至2026年新建一部不低於110萬瓩的燃氣複循環發電機組,並於2027年取得電業執照及商轉後,取代海湖電廠既有兩部機組。
中興電7月營收20.85億元,年增5.9%;累計今年前七月營收143.5億元,年增12.7%,單月、前七月均創歷史同期新高。
中興電受惠台電強韌電網計畫、綠能產業興起等,在手訂單滿檔,加上為國內唯一通過台電345kV氣體絕緣開關(GIS)認證廠商,故大嗑國內商機,去年來幾乎每月營收都繳出同期新高的紀錄。
中興電目前在手訂單約410億元,今年已陸續獲得民間統包工程及台電約120億元訂單、離岸風電統包工程50億元訂單,總計全年新增訂單達300億元。
川湖表示,第3季有機會較第2季成長,第4季持續向上,下半年優於上半年,明年比今年好,2026年成長也可期。
川湖是伺服器導軌廠,第2季毛利率衝上69.63%,創單季新高;稅後純益14.56億元,為同期最佳,每股純益15.29元。
中國信託證券建議,若看好此兩檔,可設價外程度20%以內、中長天期權證,如連結中興電相關權證包括中興電中信41購01(081835)、中興電凱基41購02(084356);川湖相關權證有川湖中信43購01(047024)、川湖永豐3C購03(078814)等。
台電坦言北電供電吃緊 預計未來三年電力需求大增
針對近期外界質疑台灣電力供應不穩,行政院發言人陳世凱坦承,北部確實電力不足。他指出,北部電力開發困難,預估 2023 年供需差距將達 200 億度,需透過南電北送或中電北送解決。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表示,未來三年電量供應將面臨緊張局面。根據預測,電力需求將隨半導體和 AI 產業的用電成長而大幅增加。台電將努力達到預期 280 萬瓩的穩定供電狀態。
曾文生指出,台灣電力消費量和夜間尖峰負載持續攀升,預估未來成長率將是過去 15 年的 2 倍以上。半導體和 AI 產業將成為用電成長的主要來源。台電表示,北部 2024 至 2027 年將出現供電缺口,須增加北東電網的供應。
曾文生強調,電力建設存在困難,時間和資源耗費龐大。台電將盡全力開發電源並穩定供電,呼籲民眾支持電力建設,以確保全國電力供應的穩定。
至於電價調漲問題,曾文生表示,台電不會預設立場,漲幅需由電價審議會拍板定案。政府將考量電價對民生和物價的影響,並積極爭取行政院撥補 1,000 億元以穩定台電的財務結構。
台灣電力協和電廠更新計畫 盼支持解決北部電力不足
台灣電力公司(台電)表示,目前北部地區電力供應不足,且長期依賴中南部送電並非可行之計。因此,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畫至關重要,希望社會各界支持電廠及電網建設。
行政院發言人陳世凱指出,北部地區發電量低於用電量,以2023年為例,用電量達930億度,但發電量僅750億度,需透過南電北送或中電北送補足,但送電過程中電耗達6.4億度,造成23億元電價損失。
為解決此問題,台電提出協和電廠更新計畫,將燃油改為燃氣,同時需要興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此外,還有國光電廠二期和長升電廠二期的電力開發計畫,皆旨在增加北部電源供應。
台電強調,增加自主電源就近供應,才是解決北部電力困境的唯一辦法。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畫將有助於改善北東電網,而松湖變電所完工後,可將電力送進台北市東區。大潭電廠增建計畫也將支援桃園地區用電。
台電呼籲,北部地區若能多支持電力建設,不只可解決自身用電問題,更能支援全國各地的產業發展。
台灣電力攜手中華電信打造節能減碳新局
科技助力減碳已成趨勢。中華電信善用資通訊技術,結合物聯網、雲端運算等元素,推出「iEN智慧環境監測管理系統」,2023年較2020年基準年碳排減量達15.94%,超標科學基礎減量(SBT)目標路徑6.5%,展現顯著的節能成效。
中華電信「微光行動計劃」下,「iEN」系統在智慧節電、綠能管理、系統優化、智慧環境四大策略的推動下,協助企業、學校等場域進行節能減碳。其中,「智慧節電」服務自動收集用電、耗能數據,透過iEN平台監測、分析,協助客戶降低營運成本。
回應再生能源需求提升,中華電信建置「iEN太陽光電平台」,讓企業能即時監控發電系統運作,最大化發電效益。此外,「系統優化」策略更參與台灣電力的電表數位化工程,提升用電數據準確度,促進能源高效利用。
為提升校園舒適度,「iEN」系統建置至全台1,000個學校,尖峰用電降低80%,有效改善電力系統穩定性。而「智慧環境」策略將技術應用擴展至水資源、土壤監控等領域,自主研發的「碳捕捉鑽石機」更能轉化二氧化碳,改善土壤環境。
中華電信表示,作為電信龍頭,將持續善用科技優勢打造永續服務力。除了推廣iEN系統,更開發基地台休眠AI智慧節能技術,預計未來將導入更多技術創新,實現綠色環保通訊,推動低碳營運,促進環境永續。
**台電董事長:供電穩定需整合能源,核能議題理性討論**
台灣電力公司(台電)董事長曾文生近期受訪時指出,台灣需要制定明確的能源政策,將核能、再生能源等不同能源選項納入電力系統規劃。他強調,若選擇「減法」,排除某些能源選項,供電穩定性將面臨挑戰;反之,若選擇「加法」,增加能源的多樣性,供電穩定性將獲得保障。
針對外界關注的核電重啟議題,曾文生表示,台電目前依循現行法規運作。至於核能的未來發展可能性,需要理性討論,特別是考量台灣的地質環境。他認為,應由社會各界共同探討,尋求共識。
此外,曾文生表示,在政府挹注千億資金下,台電今年財務預估可達到損益平衡,累計虧損不再擴大。明年預計再撥補千億資金,以穩固台電的財務結構,確保電力基礎建設和電網建設的順利進行。
對於電價調整議題,曾文生表示,台電將在電價費率審議會中提出客觀數據,包括調整幅度和影響收入等情境模擬,但最終決定權仍由審議會掌握。他也強調,電價調整對民生物價和經濟有一定影響,因此台電會審慎應對。
北部電力吃緊 台電籲地方配合開發
台灣電力公司董事長曾文日前指出,桃園以北地區不再核供大型資料中心。对此,行政院發言人陳世凱表示,北部確實電力供需失衡,2023年預測缺口達200億度,因此必須仰賴「南電北送」或「中電北送」。
陳世凱強調,從全台視角來看,台灣供電充足,但區域性的供需問題依然存在。北部發電能力低於用電需求,造成電力供應不足,不得不透過外縣市支援。
透過「南電北送」或「中電北送」輸送電力會造成電力耗損,約6.4億度,換算電價約23億元。為了解決電力不足問題,台電正積極開發北部電源,包括更新協和電廠、興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四接)、開發國光二期和長生二期電廠等。
陳世凱呼籲地方政府全力配合電力開發,特別是協和電廠更新計畫,攸關480萬人的用電權益。同時,他也指出,核能除役是既定政策,政府將持續推動多元和低碳能源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