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台電負擔加重!台積電嘉義封裝廠啟動環差變更,用電需求激增3.8倍**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台積電)將在南科嘉義園區興建兩座先進封裝廠,為了讓廠區順利進駐,南科管理局啟動環差變更程序,擴大嘉義園區可進駐產業範圍。變更後,嘉義園區引進產業內容調整,包含人工智慧、6G、異質封裝等新興科技,而這也代表著用電需求將大幅增加。
南科提出的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指出,變更前園區總用電量估計為6.7萬千瓦(kW),變更後因土地使用和產業引進調整,總用電量將增至26萬kW,達到原本的3.8倍。如此龐大的用電需求,將考驗台灣電力公司(台電)的調度能力。
今年3月,前行政院長鄭文燦宣布台積電將在嘉義科學園區設置兩座CoWoS先進封裝廠,其中首座預計2028年量產。為了配合台積電的進駐,南科啟動環差變更程序。而此次環差變更,主要是為了解開嘉義園區過去不允許半導體產業進駐的限制。
在變更後,除了台積電的CoWoS廠能順利進駐外,國際半導體巨頭輝達(NVIDIA)和超微(AMD)正在尋覓的研發中心,也有機會選擇落腳嘉義園區。
此外,經濟部主導離岸風電區塊開發3-2期選商結果預計6月出爐。
經濟部表示,因應全球2050淨零轉型浪潮,及台電業者加入國際綠色供應鏈與RE100承諾,綠電已成台灣產業發展及出口的關鍵生產要素,預計2030年國內業者將迎來第一波綠電需求,經濟部持續擴大綠能發展、降低開發成本,同時透過「統購分銷」機制,滿足企業購買綠電需求。
在協助開發綠電方面,針對如何加快光電布建,經濟部長郭智輝日前表示,目前屋頂型設置已有8.23百萬瓩(GW),成效良好,會優先推動並提升誘因,另已修法要求新建物都要設置光電。
地面型部分,考量台灣地狹人稠,排除敏感區後,也會引導業者朝向複合使用方式,例如漁電共生、農電共生。
離岸風電方面,經濟部將透過放寬離岸風電規範,包含區塊開發3-1區通案展延一年以降低海事工程障礙、擴大採認不可抗力態樣、產業關聯更有彈性。
經濟部離岸風電區塊開發3-2期現正在選商作業,包括沃旭、CIP、風睿、科理歐(Corio)和道達爾(TotalEnergies)、森崴和富崴、德能等六個開發團隊,分別來自台灣本土、歐洲、美洲等地開發業者共申請八個風場。
業界期待經濟部儘早決標,才有助開發商資金布局及供應鏈採購安排。
這也代表,嘉義園區在完成環差變更後,不僅台積電兩座CoWos廠可正式啟動,就連輝達(NVIDIA)或超微(AMD)正在尋地的研發中心,都有機會可進駐嘉義園區。
值得留意的是,根據南科提出的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在變更前推估總用電量為6.7萬瓩(kW),而在變更後,配合土地使用、引進產業等,總用電量增至26萬kW,是原本的3.8倍,將考驗台電調度。
前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今年3月宣布,台積電將在嘉義科學園區設置兩座CoWoS先進封裝廠,其中首座CoWoS廠占地12公頃,預計2028年量產。
為使台積電CoWos廠順利落腳嘉義園區,南科啟動環差變更程序。南科指出,現階段因應全球產業鏈快速變化的國際新局勢,嘉義園區擬在既有六大產業基礎下,強化新興科技引進產業內容,並據以檢討土地使用計畫及水電資源用量、各項汙染排放。
嘉義園區原本引進產業定位以精準健康、智慧載具、智慧農業、其他新興科技為主,可進駐產業包括生物科技、精密機械、半導體(排除晶圓製造)、通訊、電腦及周邊、生物技術、光電等。
而在變更後,在新興科技方面,涵蓋高速寬頻網路(B5G、6G)、人工智慧、資安科技、異質封裝、淨零及量子等。
台灣能源新挑戰:台電虧損難題與非核目標
面對AI浪潮帶來的龐大電力需求,台灣的能源政策迎來重大挑戰。經濟部長郭智輝強調,非核家園目標不變,並明文載於法律。然而,核二、核三是否延役仍備受爭議,政院將在確保核安和核廢料處理的前提下,徵求社會共識再做決定。
針對台電虧損,郭智輝表明不贊同政府撥補。行政院發言人陳世凱指出,先前追加的1,000億元預算是因台電配合政府穩定物價而調降電價所致,與撥補無關。
環境部長彭啟明表示,小型模組化核反應爐(SMR)和核融合技術尚需時日才能投入實用。他強調,全球主流仍以綠能為首要目標,台灣也不例外。
彭啟明指出,使用核能的國家也面臨輿論壓力,核能使用有條件限制。對於台電虧損問題,他認為補貼石化燃料已經成為國際共識。電價調整應考量民生需求,尊重經濟部的決議。
彭啟明提醒,全球淨零碳排趨勢下,能源價格將持續上漲。民眾應理解碳定價的重要性,並重視節能措施。電價調漲與否仍待評估,如何節能才是當務之急。
**台電釋單助攻機電廠 中興電亞力訂單突破百億**
中興電(1513)和亞力(1514)兩家機電廠,受惠於台灣電力公司(台電)「強韌電網計畫」持續發包,手上的訂單金額皆已超過百億元。 中興電目前在手訂單達410億元,訂單能見度至少到2028年。法人預估,中興電今年營收和獲利將創新高。 中興電5月合併營收20.59億元,年增10.8%;前5月合併營收101.10億元,年增10.72%。亞力的表現也不遑多讓,5月合併營收7.21億元,年增3.99%;前5月合併營收33.87億元,年增3.96%,皆創同期新高。 中興電董事長江馥年表示,公司未來2至3年的營運成長可期,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和民間統包工程訂單已達120億元,預計下半年再取得100多億元訂單,加上離岸風電統包工程和儲能電廠,今年可望增加300億元訂單,營收和獲利將挑戰兩位數成長。 亞力同樣受惠於台電強韌電網計畫、晶圓製造業擴廠等需求,目前在手訂單達103億元。亞力董事長陳建華指出,40%的訂單來自台電,20%來自半導體業。台電年度採購20億元的饋線自動化開關產品,亞力取得一半的訂單,金額約10億元;楊梅廠變壓器二廠完工後,每年可望從台電取得10億至15億元的變壓器訂單。**經濟新聞**
台電強韌電網 華新營收穩健 線纜受惠 鎳價下挫影響營收
受台電推動強韌電網計畫帶動,華新(1605)5 月營收雖然較去年同期減少,但連續 2 個月優於第一季表現,符合預期。不過,隨著 5 月下旬國際銅、鎳價下跌,華新旗下不鏽鋼、資源事業營收也跟著下滑。
華新表示,由於鎳生鐵及冰鎳等資源事業營收受國際鎳價走勢影響,因此 5 月雖然營收月增,但年減。根據倫敦金屬交易所(LME)數據,5 日鎳價 3 個月期貨收盤價跌至 18,288 美元,每噸大跌 780 美元。其中,華新鎳價相關營收占整體比重不小,導致 5 月營收年減幅度較大。
整體來看,華新自結 5 月合併營收達 156.78 億餘元,月增 2.98%、年減 11.48%;前 5 月合併營收為 714.43 億元,年減 15.59%。華新強調,營收下滑主要是受鎳價下跌影響。
展望未來,華新指出,不鏽鋼事業需求回溫,訂單能見度增加,價格也逐步跟上,預計第二季整體表現將優於第一季。
中興電、亞力營收創新高 台電訂單功不可沒 國內兩大電機大廠中興電(1513)與亞力昨(6)日公布 5 月營收,兩家公司單月及今年前 5 月營收都創下歷史同期新高。 中興電 5 月營收為 20.58 億元,年成長 10.8%;累計前 5 月營收 101.1 億元,年成長 10.72%。亞力 5 月營收為 7.2 億元,年成長 3.99%;前 5 月營收 33.86 億元,年成長 3.96%。 中興電表示,目前在手訂單約 410 億元,今年以來陸續拿下民間統包工程、台電約 120 億元訂單,以及離岸風電統包工程 50 億元訂單。下半年目標爭取超過 100 億元的訂單,另外,民間儲能電廠每年可帶來約 20 億元的訂單。 中興電指出,隨著 AI 浪潮興起,未來 AI 資料中心對電力需求龐大,將帶動相關電力設備的需求。 亞力目前在手訂單也超過百億元,主要來源包括台電強韌電網計畫的訂單、太陽能統包工程、桃園機場機電工程、花蓮雙軌電氣化工程,以及高科技半導體建廠、新建 AI 所需的 IDC 機房等。
新核能技術成選項 彭啟明:小型爐商轉後可評估
環境部長彭啟明表示,未來新核能技術將成為能源選項之一。一旦國外小型模組化核反應爐(SMR)安全穩定運轉,台灣將考慮使用。
2050淨零碳排難達成
立法院討論2050淨零排放目標,彭啟明坦言科學上難以達成,但仍需努力縮減差距。
國際聚焦綠能 核能列為選項
彭啟明強調,氣候峰會促進綠能成長,而非核能。然而,新核能技術確實是選項,包含SMR和核融合。他表示,SMR最快要到2029年才有商轉案例,且須觀察安全狀況。核融合則需要至少十年後才有望實現,但都無法解決當前能源問題。
台電補貼引關注
台電近年獲得4,000億行政院補貼,經濟部長郭智輝表態不贊成持續補助。彭啟明表示,不補貼化石燃料是全球共識,核電並非最便宜能源。未來將納入碳費成本,民眾也須認知廉價電費時代已過,排碳量將反映在電價上。
**台灣電力調漲電價,5月居住類消費者物價指數大漲**
台灣的房租價格持續攀升,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最新發布的物價調查,5月的房租類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上漲2.6%,創下28年以來的新高紀錄。主計總處專委曹志弘表示,房租漲勢未見緩和,使服務類物價漲幅難以大幅下降。
曹志弘指出,房租類漲勢從2022年7月開始突破2%,至今仍維持高檔。除了去年6、7月略低於2%之外,其餘月份漲幅均接近或超過2%。他分析,影響房租持續上漲的三大因素包括整體物價上漲、住宅維修費攀升,以及升息和房價上漲導致的房屋持有成本增加。
根據主計總處的資料,5月居住類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2.32%,主要是由於電費、住宅維修費和房租的漲幅。其中,因台灣電力公司自4月起調漲電價,5月電費漲幅達到4.48%。若觀察月增,居住類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0.31%,除了房租調整外,也受到燃氣器具節能補助截止和家庭耐久設備價格上漲的影響。
中興電5月合併營收20.59億元、年增10.8%,前五月合併營收101 .10億元、年增10.72%。亞力5月合併營收7.21億元、年增3.99%, 前五月合併營收33.87億元、年增3.96%,全面都締造同期新高。
中興電董事長江馥年日前預告,中興電未來二∼三年營運成長可期 ,目前在手訂單410億元,第一季取得台電強韌電網計劃及民間統包 工程訂單120億元,下半年規劃再拿100多億元訂單,加上新增離岸風 電3-1期統包工程簽約50億元,民間儲能電廠EPC每年獲20億元訂單, 今年新增300億元訂單不成問題,今年營收及獲利將挑戰兩位數成長 。
亞力受惠台電強韌電網計畫、晶圓雙雄等半導體業擴廠,對變壓器 、配電盤等電力設備需求增溫,目前在手訂單103億元。亞力表示, 目前在手訂單40%來自台電,半導體業訂單約占20%。台電年度採購 20億元配電(饋線)自動化開關產品,亞力可拿到50%訂單,金額約 10億元。楊梅廠變壓器二廠去年11月完工後,預估每年可取得台電改 良型及亭置式變壓器10億∼15億元訂單。
5月下旬國際銅、鎳價雙雙走跌,5日英國倫敦金屬交易所(LME) 銅三個月期貨及現貨都守穩每噸9,800美元以上,4月銅均價9,482.4 3美元,相較去年同期增加7.58%。鎳價從5月下旬跌破每噸2萬美元 之後回檔,5日鎳價3個月期貨收盤價18,288美元、每噸大跌780美元 ;現貨收盤價18,032美元、大跌788.53美元。由於華新鎳生鐵及冰鎳 等資源事業營收是看國際鎳價走勢而定,遂出現5月營收月增、年減 。
華新自結5月合併營收156.78億餘元,月增2.98%、年減11.48%; 前五月合併營收714.43億元、年減15.59%。華新指出,營收下滑, 係受鎳價走跌影響。
華新表示,華新日前法說會已經預告,不銹鋼事業需求回溫,訂單 能見度增加,價格亦逐步跟上;不銹鋼第二季整體表現將優於第一季 。
中興電目前在手訂單量約410億元,今年以來陸續拿下民間統包工程及台電約120億元訂單、離岸風電統包工程50億元訂單,預計下半年爭取100億元以上訂單量,另外,民間儲能電廠一年可拿約20億元訂單。
中興電指出,AI浪潮興起,未來AI資料中心對電力需求龐大,將衍生相關電力設備需求。
亞力目前在手訂單逾百億元,亞力指出,除握有台電強靭電網計劃的訂單,還有太陽能統包工程、桃園機場機電工程、花蓮雙軌電氣化工程、高科技半導體建廠及新建AI所需之IDC機房等。
彭啟明昨日赴立法院衛環委員會專題報告並備詢,外界關注2050淨零排放如何達成。彭啟明昨日表示,從氣候科學來看,2050淨零碳排是達不到的,但我們仍要非常努力,因為這仍是一個目標,要努力縮短差距。
至於許多國家啟用核能,彭啟明強調,COP28氣候峰會是希望綠能成長至三倍,而不是核能成長至三倍,不過他也提到,新的核能確實是一個選項。
彭啟明解釋,包含SMR與核融合兩個技術,目前來看,SMR技術最快商轉案例要到2029年,且必須觀察在商轉成功後有無安全疑慮,或許可以來觀察是否適合台灣;核融合則是至少要十年後才可能成真,「但這些都沒辦法解決當前問題」。
另,台電近兩年從行政院獲得4,000億的補貼,經濟部長郭智輝近期表態,不支持繼續補貼台電。
彭啟明對此表示,不補貼化石燃料是全球共識,核電不會是最便宜的能源,若現在的發電把碳費成本納入,其實一點也不便宜,未來也必須讓民眾知道,電費低廉的時代已經過去,未來的排碳量都必須要碳定價。
曹志弘指出,房租類漲勢從2022年7月就開始突破2%,且持續至今仍續居高檔,這期間僅2023年6、7月略低於2%,但漲幅仍達1.98%、1.99%,逼近2%。房租類漲勢依舊明顯且未見收斂,後續須密切關注。
曹志弘分析,房租類漲勢遲遲無法收斂,主要有三大原因。首先是近期整體物價漲幅大,多仍在2%以上,使房東生活成本增加;其次是住宅維修費漲幅仍高,二年多來已漲逾一成;第三是升息和房價上漲,增加房屋持有成本。短期看來這三項因素尚未消失,仍將影響未來的物價走勢,仍須持續觀察。
根據主計總處資料顯示,5月居住類漲2.32%,主因電費、住宅維修費及房租分別上漲4.48%、2.63%及2.6%所致。
其中,台電自4月起調漲電價,從主計總處統計來看,5月電費漲幅達到4.48%。
若觀察月增,居住類漲幅為0.31%,主因房租調漲,及燃氣器具節能補助截止,以及家庭耐久設備價格回升所致。
至於經長表達並不支持政府撥補台電的說法,應理解為對台電經營 的期許,希望不要透過撥補,就能順利營運。行政院發言人陳世凱並 表示,政院撥補的1,000億元追加減預算,是針對台電在電價上配合 政府穩定物價而為,兩者沒有關係。
環境部長彭啟明則認為,未來新核能技術可能會是選項之一,但國 際最新的小型模組化核反應爐(SMR),首例商轉最快要到2029年, 且須觀察其安全性,至於核融合技術至少也要等10年,短期內無法作 為解決台灣供電問題的選項。他並重申,全世界都以綠能成長為首要 目標,而非核能。
彭啟明還說,部分國家使用核能並開始重啟,但也都各自面臨內部 的壓力,包括日本、韓國都出現過抗爭,核能使用也有但書,且國際 上仍以綠能成長3倍以上為首要目標。
對台電虧損撥補問題,彭啟明說,全球氣候會議希望各國不要再補 貼石化燃料,這是共識,至於電價調漲應考量國內物價與民眾感受, 如何調整,尊重經濟部的做法。
彭啟明還提醒,電費低廉的時代已經過去,在全球淨零碳排的意識 下,能源價格會逐步往上走,民眾要開始理解碳定價趨勢,這不代表 電價一定會調漲,如何節能才是首要的考量。
為因應能源轉型,台灣電力公司將持續全力推動綠能發展,特別優先推進光電建設。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若電力供應不足,將評估興建新電廠的可行性。
郭智輝指出,太陽能發電建設速度快,可補足 AI 產業對電力的需求。未來將透過儲能和智慧電網調度,確保供電穩定。
對於台電虧損,郭智輝認為,企業應依自身努力創造收益,不應仰賴政府補助。他承諾將在 7 月中提出台電虧損解決方案。
對於核電延役爭議,郭智輝強調,目前相關法規尚未解除。若法規解除限制,核電廠延役將可作為備援電力,甚至延役 20 至 30 年都無問題。
郭智輝強調,政府的能源政策仍以滿足用電需求、穩定供電和降低用電成本為優先考量。
**台電營運艱困,經濟部長不挺補助** 台灣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他個人並不支持政府以補助方式協助台灣電力公司(台電)營運。他認為,國家補助弱勢用電應由社會福利支出,並建議電價應反映成本。 台電近年因電價補貼而虧損嚴重。行政院因此連年以現金增資或補貼等方式,撥補台電達4,000億元。不過,台電仍持續虧損。 國民黨立委楊瓊瓔質詢時詢問台電財務問題的解決方案。郭智輝表示,目前無法表態支持補助方式,需要更多時間了解狀況。他強調,企業經營者不能容忍虧損,也無法接受補貼。 至於9月電價是否調漲,郭智輝表示將由審議會決定。不過,他認為民生及小商家的電價應穩定,政府應編列預算補助。而對大用電戶,電價應如實反映成本。 郭智輝也指出,政府補助台電並訂出統一電價,會造成不公平現象,因為用電需求不同卻享有相同電價。他建議政府透過社會福利 anggaran予以補助。 行政院曾編列預算現金增資台電,包括2023年1,499億元、2024年1,001億元。另從特別預算中,2023年補助500億元、2024年補助1,000億元。總計台電近年來獲得行政院約4,000億元的財務援助。
台灣電力評估:AI需求激增 明年底恐難支撐10座數據中心
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先前預估台灣電力供給充足,但隨著台北電腦展開,AI需求暴增,未來用電需求將持續上漲。他指出,明年底約可支持5至6座AI數據中心,若一次湧入10座,台電供電恐吃緊。
郭智輝強調,除了輝達之外,不少業者將在台設立AI數據中心,預估未來用電年成長率將超過3%。為應對暴增的AI用電,他優先考量使用光電補足,同時規劃搭配儲電、水力抽蓄等作為輔助。
針對核電延役議題,郭智輝不排除核二、核三延役20至30年,但仍需通過修法並通過安全檢查。不過,核三1號機7月必須停機,即便不除役,也需3年時間進行安全檢查。
由於新蓋電廠需要6年時間,郭智輝認為光電補足是最迅速的方式。立委質疑光電穩定性不足,郭智輝表示,可透過儲電、水力抽蓄等輔助,而台電也將於2027至2028年推出新建機組。
郭智輝強調,2030年前台灣電力供應無虞,目前不需要核電,但未來不確定。他也將評估AI用電成長情況,並提出因應措施,解決可能發生的供電問題。
郭智輝昨日赴立法院進行業務報告並備詢,立委關注台電財務。台電近年因補貼電價導致出現嚴重虧損,行政院因此連年補貼、或現金增資台電達4,000億元,維持台電營運,但台電仍然累虧嚴重。
國民黨立委楊瓊瓔質詢,台電虧損的財務如何解決?郭智輝表示,個人不贊成補助,但他需要時間全面了解狀況,盡量在本會期(7月中旬)結束前向立委報告;至於9月電價漲不漲,他表示要由審議會決定。
主持會議的召委邱議瑩對郭智輝說,不能漲價、不能撥補、還要不能倒閉,考驗你的經營能力。
楊瓊瓔質詢,台電現在虧損3,800億元,但4月1日電價已漲調,若台電繼續虧損,是否繼續以公務預算撥補台電、向行政院求援?是否像勞保一樣,只要政府在,台電就不會倒?
郭智輝會後受訪時回應,他作為企業經營者,無法容許企業虧損,也不能接受補貼。他認為,電價一定要反映成本。媒體詢問是否應漲電價?他說,應如實反映。他並說,民生及小商家的電價要穩住,但這部分應由政府編列預算補助,這屬於社會福利。
他表示,政府補貼給台電,台電訂出一致電價,就會產生不公平,例如用電大戶和用電小戶,電價相同,公平嗎?你家是一台冷氣,我家是用五台冷氣,卻享用一樣電價,公平嗎?所以應由政府經由社會福利編列預算,給需要補助的群體。
郭智輝也說,補貼並非他的專長,要怎麼補貼才是最好方式,要跟財政部討論。
台電2023年、2024年分別獲得行政院編列1,499億元及1,001億元的預算做現金增資,2023年又從特別預算獲得500億元補貼,2024年再獲1,000億元,台電近年獲行政院4,000億元金援。
郭智輝表示,不只輝達,有很多業者將在台設AI數據中心,目前估未來用電年成長逾3%,但在AI需求下,有可能會超過,如何增加供電,「我會優先從光電來補」。
郭智輝上任後昨日首度赴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業務報告,他指出,2025至2028年是AI應用爆發期,因應AI新增用電,他個人不排除核電,只要延役修法通過,並完成安全檢查,核二、核三可延役二、三十年。這是郭智輝首度提到核二亦有機會納入延役之列。
郭智輝日前曾表示,核三廠可做為AI用電成長的備援電力。不過昨天他坦言,核電受限於現有法令框架,核三廠1號機7月一定要停機,就算不除役,也要三年時間做安全檢查,而新蓋一座電廠要六年時間,緩不濟急。
他很贊同電力就是國力,要解決可能增加用電,優先從光電來補,這是最快方式。但立委質疑光電不夠穩定,郭智輝說,可搭配儲電、水力抽蓄等輔助,台電在2027年至2028年會有新建機組來接手。
昨天多位立委關切AI用電成長及穩定供電。國民黨立委楊瓊瓔質詢,2025年能源配比是否調整?郭智輝回答,過去沒有AI需求,需要再評估,預計立院本會期結束前提出報告。亦即7月中旬前提出。
郭智輝表示會評估AI用電成長,並解決可能、但不一定會發生的供電問題。他強調,2030年前不缺電,目前不需要核電,「但未來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