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儲能市場從2022年一片看好,到目前瀰漫著一片悲觀氛圍,甚至造成業者的經營危機,被形容為另一個「蛋塔效應」。台電明訂d-Reg、E-dReg及光儲的目標需求各500MW,但目前d-Reg已有超過600MW進入市場,形成嚴重的排擠效應。但更糟的情況還未到,後續還會有新的供給進入市場,意謂著更嚴峻的挑戰還在後面,「此時還不是最壞的時刻。」
台電多年後即使上修目標,會以E-dReg為主,目前已研議讓d-Reg轉E-dReg的方案,同時針對已拿到許可、正在建置、即將建置或即將採購設備的數量,3個月前就展開盤點。業者近期積極自救發聲,並透過公協會與相關單位展開對話及斡旋。
為解決當下的問題,希望責任全部由台電一肩扛起,也有反對的聲音,認為業者應該自己承擔風險,而不是一昧推給台電買單。業者表示,台電的支出都是民脂民膏,透過電力交易平台的自由競爭購買到最具經濟性的服務,是原本的初衷,沒有理由再成為業者的提款機。合理的作法是,在優勝劣敗的市場法則下,接受部分體質不佳業者退場的現實。雖是短空,但可迎來更健康的「長多」局面,也才有實力到更競爭的國際市場競賽。
儲能是因應再生能源增加而生,眼前的困境是,儲能發展過快,超過再生能源增加的速度,因此進入一輪重新洗牌。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鄭智文表示,再生能源長線發展沒有疑義,等同是對儲能長遠穩定需求的保證,因此現在的亂象導致中挫上升的曲線,只是暫時回檔,不必過度驚慌,希望因此回歸到基本面,看清楚儲能和能源產業並非暴利投資的本質,收與放之間要妥善拿捏分寸。在把維運做好的前提下,也許投報期5至10年才是合理。
然而,台電增資速度抵不上虧損速度。才剛增資,台電2024年預計虧損近2,000億元,相當驚人,如果政府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台電今年再度陷入「資不抵債」的局面。
因此,經濟部現向行政院爭取2023年歲計賸餘1,000億元以上撥補台電,官員表示,這次爭取額度不是增資,希望直接讓台電打掉虧損,以利台電現金流。
財政部日前公布,2023年全國總稅收3兆4,319億元、年增5.7%,創新高,財政部預估全年稅收再超徵3,617億元,換言之,2023年將有歲計賸餘,惟主計總處說,整體稅收包含中央、地方,最終歲計賸餘仍須確定。
但2023年確定有歲計賸餘,成為各方爭取分配的焦點,包括勞保、健保及台電。勞長許銘春表示,爭取勞保撥補不得少於300億元,經濟部爭取千億元以上撥補。
因各方都在爭取2023年歲計賸餘這塊大餅,經濟部能否爭取到千億元以上,甚至更多,以打掉台電虧損,讓電價少漲,現仍有變數。「到時看看誰的比較急迫,」經濟部高層官員說。
工業用電占比高,歷年來成為電價調整焦點,且調幅也較高。經濟部官員也認為,台電發電成本高於售電,工業用電大戶享有較多補貼,調升工業用電大戶電價亦較能有效增加電費收入。
官員強調,自2022、2023年調整電價後已建立電價調整邏輯,工業用電參考主要競爭國工業電費,如南韓;民生電價採用級距模式調整,受衝擊產業或弱勢公益事業則有緩漲、減漲等配套。
台電預期今年第2季景氣將復甦,以及半導體先進製程陸續投產,工業用電需求增加,預期2024年尖峰負載將達4,100萬瓩,破歷史新高。台電今年會有四部大型機組加入運轉,新增443萬瓩,務必確保2024年備轉容量率以不低於6%為目標。
經濟部將在3月召開電價審議會,決定4月電價。據了解,高壓及特高壓用電大戶包含工業及大型綜合零售業,將承擔最多調幅,經濟部現盤點、評估各產業景氣狀況。此外,這次民生電價也會納入電價調漲評估範圍,先前電價調漲都是家庭用電700度以上才調漲,這次可能會拉到用電500度以上就漲,用電500度以下仍凍漲,此舉影響300萬家庭用戶。
熟知內情官員表示,目前台電發電成本已高於電價,等於是用電大戶享有較高補貼,「至少特高壓的半導體產業,補貼是沒有正當性」。
經濟部長王美花日前對外表示,電價調整須尊重由專家學者、官方與民間代表所組成的電價審議會決定。據了解,經濟部支持電價調整,惟調整範圍及幅度,須視行政院撥補額度而定,也須評估對整體物價影響,全案還在研議中。經濟部盼向政院爭取逾千億元以上撥補,若撥補以千億為準,4月電價平均調幅恐將超過一成;若爭取撥補1,500億元,平均調幅才有機會再壓到個位數。
台電虧損持續滾雪球。台電2023年單年虧損1,985億,2023年底累積虧損已達3,826億元;2024年預算政院核定台電虧損1,887億元,如此下去,台電很快再度面臨「資不抵債」、淨值轉為負的破產局面。而避免台電破產只有政府撥補及調漲電價二途。
台電表示,燃料支出翻倍大增是造成近年台電虧損主因,若完全反映燃料成本飆漲,電價至少要上漲五至六成。經濟部指出,台電承擔穩通膨的政策任務,發電成本高於售電,後續希望由政府給予財務支持,短期雖難以打消相關虧損,但階段性目標應為避免虧損情況加劇。
國內電價2022、2023平均各調高8.4%與11%,合計近二成,目前平均電價每度3.11元。
經濟部高層官員表示,工業用電價格調整將參考主要競爭國工業電費,目前南韓工業電價為每度4.35元,台電則是每度約3元,換言之,高壓及特高壓的產業用電大戶,將主要承擔這波電價調整,官員更點名,特高壓半導體業沒有理由不調電價。另,家庭用電大戶也會納入考量。
【台灣電力新聞】機電四雄台電計畫帶動訂單潮,合併營收創新高
近期來,台灣機電四雄士電、中興電、亞力、華城在台電強韌電網計畫的帶動下,訂單來源豐沛,手訂單總額均逾百億元,展望今年營收獲利可望再創高峰。四家機電廠在1月的合併營收全面創下同期新高。
去年業績大幅成長的機電四雄,除了台電強韌電網計畫持續釋出訂單外,美國總統拜登上任後推動的基礎建設政策,也帶來美國各州電力公司積極建置太陽能光電廠,並申請更新電力設備的機會,可獲得10%補助款。這一政策促使許多美國電力公司直接來台採購變壓器等重電設備,進一步推升了台灣機電廠的訂單量。
中興電接獲台電的超高壓氣體絕緣開關(GIS)設備訂單,並承攬離岸風電升壓站統包工程,市場預估在手訂單將近400億元,訂單能見度延伸至2027年,部分長期合約甚至可看到2030年。中興電1月合併營收達19.43億元,年增長9.4%,創下同期新高,並表示今年有信心至少拿下台電300億元的訂單。
亞力則是因應台電、台鐵花東雙軌工程及公共工程等訂單,1月訂單總額超過30億元,推升1月合併營收達6.47億元,年增長22.87%。
華城在1月的合併營收達6.75億元,年增長達266.59%,創下同期新高。華城表示,除了台電強韌電網計畫的挹注,還陸續接獲美國各州電力公司的變壓器訂單,今年外銷營業額占比可望提升至40%,並已開始預接2026年的訂單。
士電的重電事業訂單亦十分熱絡,1月合併營收達39.08億元,年增長23.72%,創下同期新高。士電對今年重電事業的成長持樂觀態度,預期將有兩位數的成長。
台電強韌電網計畫推動下,國際銅價止跌回穩,台灣線纜業1月份營收普遍報喜,其中大亞電線1月合併營收創同期新高,達到23.33億元,其他如華電、華榮、大山、億泰、合機等公司也繳出亮眼成績。不過,華新和宏泰兩家公司元月營收卻逆勢下滑。台電的強韌電網計畫預計將釋出超過400億元的標案,讓線纜業者受惠,訂單金額從10多億元至50餘億元不等,未來十年將陸續交貨。大亞電線主管指出,1月營收創新高是因電線、漆包線出貨量增加,以及綠能售電收入增加。華新雖然營收年減10.64%,但仍然創下同期第四高紀錄,主要因為線纜事業受惠台電計畫,不銹鋼事業則因大陸市場需求下滑及國際鎳價下跌而受影響。華電、華榮、大山、億泰、合機等公司也因營收成長,分別創下同期新高或次高紀錄。
台灣電力龍年開市首日大放異彩,獲得投信及自營商熱烈支持,主力買超1,094張,股價一舉大漲16元,順勢突破230元關卡,終場收235元,創下歷史新高。這份亮眼表現,除了去年1月基期較低外,也因為風電工程項目的挹注。今年,世紀鋼將倚賴台電富崴風場及海龍風場的貢獻,尤其是海龍風場,由於風機規模更大、用鋼量也更驚人,預估將達2,000噸,成為今年營收的主力。分析師們普遍看好世紀鋼的表現,指出公司的EPS、毛利率、營業利益率等指標都逐季成長,預計今年將有出色的表現。
機電四雄去年業績大幅成長,除來自台電強韌電網計畫持續釋單挹 注外,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後,推動基礎建設,美國各州電力公司積極 建置太陽能光電廠,遞件申請更新電力設備,可獲10%補助款,促使 美國許多電力公司直接來台採購變壓器等重電設備,加上四家機電大 廠近年也參與太陽能光電案場統包工程,目前大型重電變壓器交期普 遍至少一年半,小型變壓器要一年,產能均處於滿載狀態。
中興電接獲台電161KV及345KV超高壓氣體絕緣開關(GIS)設備訂 單,加上統包工程部分,加計今年初接獲離岸風電升壓站統包工程訂 單近48億元,市場預估在手訂單近400億元,訂單能見度看到2027年 ,部份長單能見度甚至看到2030年。
中興電1月合併營收19.43億元、年增9.4%,創同期新高。中興電 表示,今年有信心至少拿下台電300億元訂單。
亞力今年初接獲台電、台鐵花東雙軌工程及公共工程等訂單,1月 訂單逾30億元,推升1月合併營收達6.47億元,年成長22.87%。
華城1月合併營收6.75億元、年增266.59%,創同期新高。華城表 示,除台電強韌電網計畫釋單挹注,陸續接獲美國各州電力公司採購 大型電力變壓器及小型配電變壓器訂單,今年外銷營占比可望從去年 的36%提高至40%,並已開始預接2026年訂單。
士電重電事業訂單爆滿,1月合併營收39.08億元、年增23.72%, 創同期新高。士電樂觀今年重電事業有機會兩位數成長。
唯華新(1605)、宏泰(1612)兩公司元月營收逆勢下滑,華新係 受大陸不銹鋼市場需求不如預期拖累,宏泰則是因為停產銅箔基板所 致。
台電2023年強韌電網計畫陸續釋出超過400億元標案,更新345kV及 161kV超高壓、69kV高壓等交連PE電纜及附屬器材採購及安裝標案, 多數線纜業者業績受惠,接獲訂單金額從10多億元至50餘億元不等, 於未來十年陸續交貨。台電訂單在手,加上銅價上漲因素,讓國內線 纜業1月營收普遍傳捷報。
大亞1月合併營收23.33億元、年增35.54%,大亞主管表示,1月營 收創同期新高主因是電線、漆包線出貨量增加,及大亞綠能售電收入 增加。
華新1月合併營收1,354.49億元,雖年減10.64%,仍創同期第四高 。華新表示,華新線纜事業受惠台電強韌電網計畫,銷售穩定增長, 然不銹鋼事業受大陸市場需求下滑,加上國際鎳價下跌,拖累整體營 收表現。
華電1月合併營收4.68億元,年增85.39%。華榮1月合併營收9.66 億元,年成長22.07%,創同期第三高。
大山1月合併營收2.94億元,年增幅41.8%;億泰1月合併營收3.2 1億元,年成長22.18%,均創同期第五高。合機1月合併營收2.57億 元,年成長69.44%,創同期次高。
今年業績將來自台電富崴風場及海龍風場貢獻,其中海龍風場因風 機規模更大、用鋼量也更大,預估將達2,000噸,也讓海龍風場成為 世紀鋼今年營收主力。分析師則指出,世紀鋼的EPS、毛利率、營業 利益率等指標都逐季成長,今年表現值得期待。
台灣電力產業近期表現亮眼,尤其四大重電業者的華城(1519)、士電、中興電及亞力,在去年都交出了一份令人矚目的成績單。業內人士預測,由於美國上千億美元的能源基建需求訂單將從今年起陸續到位,台系重電企業有望持續獲益。根據了解,這四家企業因應国内外需求缺口擴大,訂單不斷增加,目前訂單充足,廠區產能全數滿載,並計畫進行產能擴增。 預期今年在台電強韌電網計畫持續釋單,以及全球綠能浪潮的推動下,這些企業將持續追求成長,並保持一種審慎樂觀的態度。美國能源部規劃指出,美國將在2022至2032年間投入4,640億美元於能源相關基建,這將推動變壓器需求的增長。預計到2035年,美國本土跨區域輸電容量需增加114%,這對台灣變壓器產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法人預估,美國市場將帶動台廠變壓器營收成長,目前國際大廠的交貨時間已拉長至二年以上,而台灣廠商如華城、士電等,能在一年半內完成交貨,這讓台灣廠商在接單上具有顯著優勢。預計2023至2025年間,華城及士電的美國營收年複合成長率將達到47%和89%。 值得一提的是,美國商務部最近決定繼續對韓國進口電力變壓器實施反傾銷措施。這對台灣廠商來說是一個好消息,因為台灣廠商在變壓器出口上對韓國廠商具有一定的競爭優勢。華城電機去年以來的表現特別亮眼,主要是得益於美國基建計畫的大單,以及其作為唯一能生產500kV電壓器的廠商地位。隨著全球對淨零碳排的推動,許多電網都需要重新建立,這對華城電機等台灣電力企業來說,是展開新機遇的時刻。
台灣電力大振!大同、東元積極拓荒新市場,帶動業績飛躍!
近期,台灣電力領域再掀熱潮,大同(2371)與東元兩大企業不僅積極拓展集團事業版圖,更以雄心勃勃的布局,力拚帶動業績成長。大同重電在國內外電力基礎建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工廠目前產能滿載,在手訂單近達百億元,成為業界矚目的焦點。
大同重電特別關注於淨零排放能源政策,積極布局太陽光電案場及儲能系統統包工程、離岸風電陸域升壓站等綠能產業。其中,用於再生能源案場的非晶質變壓器去年業績成長30%,今年預估再成長40%,成為大同重電的亮點之一。此外,電纜廠除了主力台電訂單產能滿載外,市面經銷商需求加劇,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纜線汰換與營建業新屋開工需求提高,市場趨勢升溫。大同電纜廠新增產線預計今年第1季上線,可增加30%的69kV及161kV產能,為企業帶來更多成長動力。
海外市場方面,大同聚焦於東南亞基礎建設參與,電廠規模上看3GW(10億瓦),將推動集團營收及獲利。而東元則在墨西哥、印度兩地啟用新廠,強化北美供應鏈,搶攻美國、加拿大、中南美洲市場,以及墨西哥當地商機。東元董事長邱純枝表示,墨西哥新廠的建立,將為公司在當地形成「在地銷售網路」及「區域生產工廠」的產銷模式,為營收成長注入新動能。
總結來說,大同與東元在台灣電力領域的積極拓荒,不僅帶動了企業自身的成長,也為台灣電力產業注入了新的活力。未來,兩大企業將繼續發揮優勢,拓展更多市場,為台灣電力產業帶來更多驚喜。
據了解,國內四大重電業者受惠於國內外需求缺口日益擴大、訂單持續成長,目前四大企業的訂單滿手、旗下廠區產能全數滿載,且為了因應重電設備供不應求的市場,今年都有產能擴增的計畫。
各大重電業者並指出,預期今年在台電強韌電網計畫持續釋單、全球綠能浪潮趨勢下,持續追求成長,並保持審慎樂觀的看法。
根據美國能源部規劃指出,美國將於2022-2032年間分配4,640億美元用於能源相關的基礎建設投資,帶動變壓器需求成長,而美國本土跨區域輸電容量至2035年需新增114%。
法人預估,美國市場將帶動台廠變壓器營收成長,且目前國際大廠交貨時間已拉長至二年以上,而台廠包括華城、士電等,可於一年半內交貨,等於具有接單優勢,預估2023-2025年間,華城及士電的美國營收年複合成長率將達47%、89%。
另一方面,美國商務部日前決議,將維持針對韓國進口電力變壓器的反傾銷措施。法人認為,美國市場對變壓器仍供不應求,而台廠相對於韓廠在變壓器出口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因此台廠有望間接受惠。
重電四雄中,去年以來表現最亮眼的為華城電機,主要是因為華城是外銷變壓器大廠,大幅受惠美國兆元基建計畫大單,且又是國內唯一可做500kV電壓器之廠商,具有一定優勢,且全球朝淨零碳排,過去既有的電力基礎已無法應用,很多電網等都需要重新建立。
大同指出,大同重電針對2050年淨零排放能源政策,持續布局太陽光電案場及儲能系統統包工程、離岸風電陸域升壓站等綠能產業。用於再生能源案場的非晶質變壓器去年業績亦比前年成長30%,今年預估可再成長40%。
大同表示,電纜廠除了主力台電訂單產能滿載外,市面經銷商需求加劇,同時,石化、鋼鐵等產業的纜線汰換與營建業新屋開工需求提高,市場趨勢升溫。大同電纜廠新增產線預計於今年第1季上線,可增加30%的69kV及161kV產能。
針對海外市場展望,大同表示,2024年聚焦於東南亞基礎建設參與,電廠規模上看3GW(10億瓦),將推動集團營收及獲利。
東元去年相繼啟用墨西哥、印度兩座新廠,可望為今年營收增添新營運動能。東元董事長邱純枝日前表示,投資興建墨西哥新廠,可快速連結位於美國德州的東元西屋馬達廠,進一步強健北美供應鏈,搶攻美國、加拿大、中南美洲市場,以及墨西哥當地商機。
邱純枝表示,因應區域經濟和短鏈趨勢,於墨西哥建立北美地區生產基地,轉移部分亞洲廠產能,就近供應市場減少長鏈風險,以提升高效率低壓馬達的競爭力。
東元原本就在墨西哥設有銷售據點,公司看好當地投資建立生產線後,將形成「在地銷售網路」及「區域生產工廠」的產銷模式,為營收成長注入新動能。
東元印度廠是東元自去年9月於墨西哥啟用北美高效率低壓馬達工廠後,去年新啟用的第二座高效率馬達廠,同樣也是採用短鏈生產的概念,以提升競爭力。
東元表示,未來將優先聚焦於印度內需市場,不排除供應產品至其他東南亞市場甚至非洲等地,縮短供應鏈長度,以因應在地製造短鏈趨勢。
對岸若用政治的手段與ECFA綁在一起,如此台灣每年對中方40%依存度的貿易額,將受到嚴重的限縮。未來政府財經政策若不要過度向美傾斜,維持等距的美中台三角關係,或許可以減少ECFA收回的衝擊。
大陸旅遊收入是服務業收入,也屬於GDP的內容,旅客在台的支出,屬於消費成長率、旅游業購車及興建旅館,屬於投資成長率,以上兩個比率,都納入GDP參數內。政府雖規畫在今年3月開放中國大陸旅行團來台,但形勢不甚樂觀;據聞大陸旅客現有70%已改向歐洲旅遊,若我方鼓勵大陸來台投資,不要限縮旅遊人數,可望提振以往台灣旅遊收入。
此外,年輕人最關心的是高房價、低薪問題,房地產價格高不可攀,一直都是台灣無殼蝸牛族的痛。房價負擔不起,應與作為分母的勞工薪資成長遲緩有關。這十年來,台灣每人GDP年平均成長率為4.7%,但勞工經常性薪資與總薪資卻只有2.2%與1.7%的年成長率,勞工薪資成長過緩,永遠趕不上房價上漲的速度,貧富懸殊愈來愈嚴重。
政府實施貼補房價計畫立意雖好,但粥少僧多,斧底抽薪的做法,首先應盤點現有全台蚊子館,尚有多少餘屋可供使用。其次,大學招生不理想的學校,建議整併或按原價購回,讓資源有效利用,況且大學院校教室、辦公室、宿舍一應俱全,稍加改建,不必支付龐大的建設經費,便可迅速建成青年住宅。
缺電也是一個重要議題。台電這兩年虧損5,460億,而重啟核四、三接遷離等兩個公投案出爐,又未過同意門檻,企業普遍表示,「台灣今年一定會缺電或漲電價」,而漲電價會影響廠商是否繼續在台投資,呼籲政府對缺電應及早做出應有準備。今年核二、核三將陸續除役、綠電20%的目標差距甚遠,況且再生能源看天吃飯,發電量少、太陽下山就會降載缺電,核能不去用,只剩燒煤與天然氣來補足電力缺口。
至於政府一直關心核廢料處理的問題,國外處理方式就是按順序進行廠內水池冷卻,裝桶中期貯存,最終處置深埋。 廠內水池冷卻:核電廠使用後的燃料棒,仍然散發高熱,所以會先在核電廠中設置水池冷卻。 水池由核電廠供電與注水保持水位與溫度,水池冷卻這階段可能要維持幾年。
想要了解人民過得好不好,一般是用痛苦指數來衡量,也就是用通膨率與失業率的加總求算,台灣失業率4.11%加上消費者物價指數(CPI )2.48%,痛苦指數已高達6.5%,若再包括缺水、缺電、低薪、空污、及房價指數等隱性痛苦,可能超過10%以上,可見絕大數民眾目前都在過苦日子;若執政黨能與美中台維持等距關係並與在野黨合作成立財經團隊,台灣經濟或許可望突圍。
台灣新聞記者專欄:國營事業經營困境與新政府挑戰
新的一年開始,台灣的國營事業經營困境成為了財經版的焦點。無論是台水想調漲水價受阻,還是台電預計虧損近2,000億元,甚至是中油連續四年虧損、債務累計將突破千亿,這些問題讓國營事業成了公眾議論的焦點。
以台電為例,由於國際燃料價格高漲,公司預計在2024年的報表中將出現1,850億元的虧損。中油雖然目標今年扭虧為盈,但石油價格的波動讓這個目標變得充滿變數。台水則是去年整年虧損43億元。
然而,這些虧損並不能完全代表國營事業的真正狀況。台電和中油都曾經經歷過獲利豐厚的時期,只是近年來經營成果波動大,加上政策約束,財務報表上的數據往往難看。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國營事業普遍採取漲價的方案,但這卻是個難題。台電希望調整電價,但必須在保護弱勢群體和民生用電的前提下進行,而台水則是提出了新的收費級距,但最終被經濟部打臉。
國營事業的經營困境,其實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一方面,國際燃料價格的波動和長期售價不變的壓力,讓這些企業無法像一般企業那樣追求獲利。另一方面,政策以照顧民眾為前提,讓這些企業不得不成為「護國神山」。
新政府即將上任,面對這些國營事業的挑戰,如何讓經營成果真實呈現,如何提升經營效率,如何吸引優秀人才,都是新政府必須面對的問題。
對於台電和中油等國營事業,新政府需要摒弃形式主義,讓這些企業的經營狀況無需包裝,真正對症下藥,為國營事業的改革大計跨出第一步。
台灣電力公司(台電)近年來積極推動未來重電商機,推出「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預計十年內投入5,645億元,進行電網全面升級。這項計畫採取「分散、強固、防衛」三大主軸,離岸風電則採「先示範、次潛力、後區塊」策略,2025年底前將完成5.5GW設置。太陽光電方面,則分階段推動短期、中期、長期計畫,2025年目標是建置20GW。這些投資預計每年帶來約560億元的工程費,其中約40%用於設備採購,也就是說,台電每年將有220億元的重電設備採購商機。
經濟部也推動再生能源政策,目標是到2025年離岸風電與光電分別達到5.5GW與20GW的建置目標。從2026年到2035年,風電每年將釋出1.5GW,這些建置目標與接案金額預計將帶來十年約3,000億元的工程金額,其中約40%是重電設備購買,也就是每年約有120億元的重電設備商機。
總計來說,台電與綠電預計未來十年將為重電設備帶來平均每年320億元的商機。此外,美國淨零碳排政策也為電力設備帶來龐大商機,市場缺口難以短時間內彌平,估計每年市場規模將達到5,800億元新台幣。
美國的電網系統老舊,輸電線路和大型變壓器的使用時間都超過了25年甚至40年,這造成了能源浪費和高故障率。白宮在2021年提出的2050年淨零碳排長期戰略中,2035年實現100%清潔電力的目標,將會長期推動電網輸電與配電的資本支出。
在美國重電設備供應鏈中,本土業者提供主要供應配電變壓器,而日、韓、歐美進口業者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過去中國是重電設備輸美的大國,但由於中美貿易戰,這些商機也逐漸外溢到台灣廠商身上。
經營績效是最常用來評斷一家企業的指標之一。台電因為國際燃料 價格居高不下,鉅額虧損預估仍會於2024年報表上浮現,公司以年均 電價漲幅3%進行預估,全年度的虧損高達1,850億元。更直接受到燃 料價格波動影響的中油,號稱今年要拚虧轉盈,但紅海情勢引起的石 化價格起伏,此一經營上的大變數,隨時都可能讓賺錢的理想破滅。 躲不開相同因素干擾的還有台水,去年一整年虧損金額高達43億元。
如果從長期的經營成果來看,確實不能武斷的將國營事業與虧損企 業劃上等號,兩大指標公司台電與中油,也都有過獲利豐厚的高光時 刻,只是其不同年度的經營成果,容易出現大漲或暴跌的現象,且近 年來財務報表上出現的難看數據,因受到政策指示的約束而明顯擴大 ,也是不爭的事實。
解決這樣的問題,最直接了當的方式就是漲價,而這卻是國營事業 最難辦到的一件事。對此經驗豐富的台電公司,即使對年度電價的上 調已有想法,仍強調電價須在保障弱勢團體與民生用電等前提下調整 ,且電價能否向上提升,須由電價費率審議會決定。把話攤開來說的 台水,堅持「用愈多繳用多」的原則,還超前部署了七段式收費級距 的新構想,但很快就被經濟部打臉,最後只能另出了個修正版的說法 ,一樣強調涉及民生經濟問題,需要進一步集思廣益,且定奪權不在 台水身上,要由水價審議委員會拍定才算數。
很顯然的,或因國際燃料價格持續上揚的外在因素,或受制長年售 價不動如山的內部壓力,或因政策以照顧民眾為前提等綜合考量,國 營事業被迫成為「護國神山」,犧牲了一般企業視為必然的追求獲利 目標。且大幅虧損的呈現,有時還會有幾分背鍋的味道,例如中油2 022年自結虧損數高達434億元,即因配合政策凍漲了天然氣價格,以 支援台電發電的需要,最後讓台電漁翁得利,兵不血刃賺了400億元 。
換言之,我們很難以正常的財務概念,解讀台灣各國營事業的經營 績效。而這樣表面功夫十足的結果,實在是弊大於利,首先是創造獲 利和出現虧損都和經營階層的能力無關,高階主管的職場守則以遵循 政策為第一優先,好官我自為之,豈能期待國營事業的經營效率能有 所提升?
第二件事也與人有關。要提醒新政府的是,台灣這些具有寡占色彩 的國營事業,都處在轉型的關鍵期,以中油來說,它迫於無奈配合政 策承受虧損事小,國際上愈來愈大的淨零減碳壓力,以及電動車取代 燃油車的新趨勢,才是這家國字號企業要面對的棘手問題,非常需要 有能力撐起一片天的經營長才投入參與,但上述的經營實況,很難期 待國營事業可爭取到高品質的人力願意投效。
而這些經過精心算計的權宜措施,真的有把問題處理好嗎?答案也 是否定的。以台電公司來說,思考虧損問題的處理方式是由政府提供 撥補,農曆年後即將召開股東臨時會,由經濟部編列預算增資1,000 億元,意即年年出現的龐大虧損金額,雖多數沒有透過價格機制予以 反映,民眾表面上仍適用偏低的電價,其實最後缺口的填補,用到的 仍是納稅義務人的錢。同樣需錢孔急的中油未獲准辦理增資,但轉型 計畫迫在眉睫,只能換個方式持續舉債,負債比已攀高至9成的水位 ,超越百億元的年利息支出,成為每年另一項讓財報數據難看的來源 。
期待即將走馬上任的新政府,要摒除掉形式重於實質的表面功夫, 最起碼,先做到讓各國營事業的經營成績,不論好壞都可以無需包裝 的完整呈現,才能夠對症下藥找解方,為國營事業的改革大計跨出第 一步來。
台電提出《強化電網韌性建設計畫》,採取「分散、強固、防衛」 三大主軸,並在十年內投入總計5,645億元預算,為現行電網系統推 動全面升級。離岸風電採取「先示範、次潛力、後區塊」三階段之推 動策略,2025年底前陸續完成5.5GW設置;太陽光電分別推動短中長 期太陽光電計畫,2025年目標為建置20GW。
台電十年將投入5,645億元升級電網,平均每年投入金額約560億元 ,若這560億元工程費中約40%為設備採購,則台電平均每年重電設 備採購達220億元。
另外,經濟部推動的再生能源裝置目標,離岸風電與光電2025年建 置目標分別為5.5GW與20GW,2026年之後至2035年,風電每年釋出1. 5GW,以這些建置目標與業者接案金額來估算,光電併網升壓站與離 岸風電陸域變電站工程金額十年約有3,000億元,若這當中40%為重 電設備購買,平均每年也約有120億元重電設備商機。總而言之,台 電與綠電為重電設備未來十年平均每年帶來320億元商機。
同時,美國淨零碳排政策引導電力設備商機龐大,市場缺口短期難 以弭平,估算美國電力設備市場每年新台幣5,800億元。
美國70%的輸電線路使用時間超過25年,且處理美國90%電力流量 的大型變壓器平均使用時間超過40年,老舊電網系統造成能源的浪費 與高故障率。此外,白宮2021年提出2050年淨零碳排的長期戰略,達 成目標的五種路徑即包括2035年實現100%清潔電力,長期將帶動電 網輸電與配電的資本支出。
美國重電設備供應鏈中,本土業者提供主要供應配電變壓器,日、 韓、歐美其他進口業者也扮演重要角色,中國過去為重電設備輸美大 國,不過因中美貿易戰,商機外溢到台灣廠商。
豐興鋼筋廠年初開盤,廢鋼、鋼筋、型鋼等價格維持平盤,但隨著外界盛傳今年電費將調高,鋼筋廠成本恐將大增,市場變數頗多。中部鋼筋廠豐興於5日公布本周盤價,廢鋼、鋼筋、型鋼皆維持平盤不漲價,而台鋼集團也隨後宣布鋼筋價格持平。然而,鋼筋原物料方面,美國大船廢鋼無報價,日本2H廢鋼下跌,美國貨櫃廢鋼報價也下跌,澳洲鐵礦砂價格也下滑。
農曆年後,鋼筋是否能維持平盤,將面臨多種變數。業界人士指出,廢鋼取得難度增加,鋼筋生產成本將受影響。近期鋼廠表示,廢鋼庫存量愈來愈少,年後用料空窗期將出現,市場供給預計將青黃不接,廢鋼價格勢必上漲。
此外,鋼筋生產的電爐廠是耗電大戶,市場盛傳台電將調漲電費。業界人士表示,台電虧損持續擴大,今年勢必要調漲電價。雖然電費不可能一次漲4成,但市場普遍認為漲幅不會太小。若電價如市場傳言般大漲,鋼筋成本將增加300至500元,對近期接到長單的鋼筋廠來說,將面臨更大的成本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