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復華投信(公)公司新聞
復華投信目前率先針對旗下債券ETF進行修約,預計近期完成股票型ETF修約;本報調查,幾乎各家發行債券ETF的投信都有意跟進復華,但各公司因基金結算系統和會計項目異動面臨不同挑戰,最快年底到明年才可能有第二家跟進修約。
基金規模成長稀釋配息水準一直是投信管理基金的難題,ETF由於沒配本金的規範可循,相對主動式基金更具改善難度,在債券ETF成長進一步加深問題的解決迫切性,一度有某C投信修約ETF得配本金,後雖因風險考量遭主管機關要求改回,但業界對解決方法的討論沒有停止。
復華投信提出ETF配息來源增設「收益平準金」,是主管機關最新認可的解決方案。復華說明,「收益平準金」是在過去ETF得配發的配息來源外,再增設一個分配項目,來源是從每筆申購金額,依據距下次配息日的天數按比例提撥,愈接近配息日、提撥比例愈高。
復華指出,此構想源於債券實務交易中的「前手息」,舉例A在債券還沒配息便賣出給B,因債券利息每日計算,B成本必須計入A尚未領到的利息,愈近配息日所付出的成本也愈多。
具體流程上,復華會將每筆申購進行紀錄,某客戶於A日申購B金額、提撥C於收益平準金項目,全數記載。也因為此記錄法,若是贖回時,某客戶至贖回當日的累積收益皆有跡可循,可以將平準金的提撥金額和累積配息一併贖回,基金不因規模縮小而使其他受益人的配息不成比例增加。
復華強調,上述方法有利ETF配息率穩定,長期可貼近指數殖利率扣除費用的收益率;此外,因收益平準金是投信端進行會計帳目分類,對機構投資人並無會計處理問題。
多家投信表示,復華所提出的「收益平準金」,因模式上是從投資人的申購金額進行提撥,類似提本金的概念,「只是將本金換個說法」;除了基金結算系統必須因為增設分類而大調整,會計單位也糾結於原則上還沒有配本金的制度可循,卻在行為上接受本金得為配息來源而苦惱不已。
對此復華說明,既有配息原則也可能涉及本金分配,主要是實務上,凡於兩次配息中途買進的人,因未完整參與配息累積時間,其配息均可能牽涉本金,因此不論該投信修約前後皆面臨相同難題。
另有支持復華作法的投信認為,復華是將本金項目進行制度化管理,以先前某C投信修約ETF得配本金來說,主管機關後來「打回原形」的顧慮是會計制度上,本金項目眾多,難以判定投信從哪個項目分配,相較下,復華定義出「收益平準金」,縮限僅該項目的本金得分配,可將本金風險大幅縮小。
不過不少會計單位仍認定此做法等於承認本金可配,所有基金的會計原則必須重新調整,茲事體大。除此之外,復華提到該作法源於債券「前手息」的概念,但股票交易沒有前手息,是否所有基金能一概適用,也有邏輯上的挑戰。
至於投資人該如何掌握「收益平準金」資訊?復華投信在修約後,官網每天更新各檔ETF的「淨值組成項目」,項下有「收益平準金」,欄位又按債券或股票型產品分為「利息淨收入」及「股利淨收入」;舉例某債券ETF的利息淨收入為0.1891,代表每申購單位提撥0.1891元至收益平準金。
「發展我國資本市場投資論壇」將於9月19日下午14時在台北福華文教會館舉行,邀請行政院科技會報副執行秘書葉哲良專題演講高科技產業發展趨勢;復華投信副總黃壬信專題演講洞悉未來科技商機,掌握投資焦點;野村投信副總賴宥?專題演講透過金融科技創新與實踐,發掘數位時代下的投資價值。
論壇綜合座談則由證基會董事長李?賢主持,另邀請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蔡麗玲、資誠智能風險管理諮詢公司董事長許林舜及3位專題演講者共同與談,探討「運用科技創新發展金融服務業」、「 金融業面對人工智慧之挑戰與契機」、「資訊安全與金融市場穩健發展」及「提升臺灣資產管理整體創新能量」。歡迎國內投信投顧從業人員、金融服務業界從業人員、金融監理與自律單位人員,及機構投資人免費參加。報名電話(02)2357-4353。(項家麟)
復華投信表示,美國聯準會(Fed)7月底祭出預防性降息,評估類似1995、1998年經濟軟著陸的降息循環方式,有利延續美國經濟擴張周期,預估美國聯準會(Fed)後續仍有降息空間。投行高盛、巴克萊等法人認為,2019年底仍可能至少再降息兩、三次。
經驗顯示,美國聯準會(Fed)於1995、1998年啟動預防性降息,促使經濟軟著陸,並帶動全球股市、美國投資等級債及高收益債市等資產年內皆呈正報酬,其中又以全球股市報酬達兩位數最亮眼。
以美、歐、日等已開發股市為主的彭博已開發國家大型300流動指數今年來漲幅達15%,表現優於美股道瓊、歐日股及整體新興市場。
對此,復華投信指出,該指數擷取美、歐、日等已開發股市自由流通市值前300大股票,可同步掌握全世界具競爭力企業漲升契機。
此外,藉由標的分散,降低單一市場波動風險,兼顧不同市場中長期超額投資報酬機會,將是布局全球股市優選。
債市部分,復華投信建議,可選擇美元Caa以上高收益債券流動指數參與預防性降息利多,藉由平衡布局各產業,同時排除Ca與C級債券,降低違約風險。
近年全球金融市場行情常受國際政經情勢干擾,復華投信建議,因應市場不確定性升高,建議資產配置納入五至十年期投資等級債券,透過與美股、大陸A股等主要股市及商品指數等風險性資產呈現低、負相關,同時藉由布局於美國公債搭配各產業的投資等級公司債,兼具公債避險特性,降低投資組合可能下跌幅度,輔以高評等公司債提高收益率表現。
展望後市,投信認為美國透過預防性降息,讓經濟有機會避免衰退,有利複製過去經濟回穩、貨幣寬鬆及股債市雙漲經驗,後續建議股債配置不可偏廢,並可透過股債指數型基金掌握各市場輪動投資機會。
復華投信表示,Fed在7月底祭出預防性降息,評估類似1995、1998年經濟軟著陸的降息循環方式,預估Fed後續仍有降息空間。投行高盛、巴克萊等法人認為,2019年底仍可能至少再降息二、三次。
根據彭博資訊統計,Fed在1995、1998年啟動預防性降息,促使經濟軟著陸,並帶動全球股市、美國投資等級債及高收益債市等資產,一年內都呈正報酬,其中又以全球股市報酬達兩位數最亮眼。
復華投信認為,Fed降息有利提升第4季經濟動能,加上全球經濟景氣受貿易戰影響景氣放緩調整期已達18個月以上,已達過去最長放緩周期尾聲時間,由於下半年比較基期較低,加上第3季起全球各國央行同步貨幣寬鬆,預期最慢至今年第4季全球經濟指標動能可望出現落底改善趨勢,並有機會持續至2020年上半年,因此將持續有利股市表現,債市則受惠貨幣寬鬆政策上漲。
凱基15年期以上美元投資等級精選公司債券ETF基金經理人陳建銘指出,金融市場黑天鵝頻傳,市場也醞釀再一次的降息預期,有利於刺激資金流向美國投資等級債券。在中美貿易談判遲滯不前下,利率向下趨勢仍在,建議投資人逢利率反彈,可伺機加碼投資等級公司債,掌握資本利得增長空間。
由證基會主辦的「發展我國資本市場投資論壇」將於9月19日下午14時至17時在台北福華文教會館舉行,邀請行政院科技會報副執行秘書葉哲良專題演講高科技產業發展趨勢;復華投信副總黃壬信專題演講洞悉未來科技商機,掌握投資焦點;野村投信副總賴宥伶專題演講透過金融科技創新與實踐,發掘數位時代下的投資價值。
論壇綜合座談則由證基會董事長李?賢主持,另邀請金管會證期局副局長蔡麗玲、投信投顧公會理事長張錫及3位專題演講者共同與談,探討「運用科技創新發展金融服務業」、「 金融業面對人工智慧之挑戰與契機」、「資訊安全與金融市場穩健發展」及「提升臺灣資產管理整體創新能量」等議題。
歡迎國內投信投顧從業人員、金融服務業界從業人員、金融監理與自律單位人員及機構投資人,免費報名參加。報名電話(02)2357-4353。(項家麟)
歷史經驗顯示,美國聯準會啟動預防性降息有利經濟軟著陸,同時 可推升股債市表現。彭博資訊統計,1995年聯準會降息後半年,股票 指數、公債及公司債指數、高收益債指數皆呈現正報酬,其中股市表 現優於債市。
復華投信即將在8月26日展開募集的「復華股債指數傘型基金」, 旗下共有三檔子基金,標的涵蓋以美國為主的已開發國家股票、投資 等級債、高收益公司債,可做為參與全球股債市直接便利的投資工具 ,同時有新臺幣、美元幣別,以及配息、不配息級別等多元化選擇。
「復華已開發國家300股票指數基金」追蹤彭博已開發國家大型30 0流動指數,精選美、歐、日股市值前300大股票,將是掌握全球主要 股市脈動的新選擇;「復華5至10年期投資等級債券指數基金」追蹤 彭博巴克萊美歐5至10年期投資等級債券流動指數,避免價格波動太 大,將是抗波動利器;復華美元高收益債券指數基金(本基金主要係 投資於非投資等級之高風險債券且基金之配息來源可能為本金),追 蹤彭博巴克萊美元高收益Caa級以上高收益債券流動指數,平衡布局 於各產業,同時排除C a與C級債券,降低違約風險、兼顧固定收益機 會。
從今年3月22日美債出現2007年來首次三個月國庫券與十年期公債「殖利率倒掛」後,就一直籠罩在「利率倒掛」陰影下,14日出現美國10年期公債殖利率跌破了2年期公債殖利率。
復華投信表示,從經驗來看,「利率倒掛」這項指標只是預示經濟趨弱,並不代表股市會立即轉空,例如近40多年來,美國出現五次十年期減兩年期公債利差轉負,但平均要再過14.8個月後才會進入實際景氣衰退期間,而且在這期間內,美股多半呈現上漲,十年期公債殖利率也多呈現下滑、價格上漲的情況。
就目前情況來看,富達投信指出,富達領先指標連續兩個月小幅走軟,成長雖低於長期平均,但依然位於正成長、改善的區域內,若將關稅衝擊全部納入考量,全球經濟不會陷入衰退局面。當前勇敢入市的投資人雖不多,卻可以運用全球多重資產收益型商品避風,控制下檔風險,若股市彈升,還可參與其中,一舉數得。
在出現利率倒掛之後,聯博投信表示,未來市場態勢恐會更加不穩定,可是不代表債券投資人應退出市場。
隨著目前市場評價已高,加上市況瀰漫不確定性,若投資高收益債首重慎選標的,建議投資人採取多元信用配置,投資全球高收益債的同時,也布局證券化資產,包括部分商業住房抵押貸款債券,與新興市場債券,多元分散配置的報酬可望優於單一資產。
聯博認為,高收益債仍有助降低風險,尤其比股票配置更佳,因為高收益債的報酬類似股票,但波動性較低,且跌幅較小。此外,高收益債的殖利率往往是未來報酬的可靠指標。
新興債ETF在債券ETF中不算主流,首檔債券ETF問市八個月後,才有第一檔新興債ETF,間隔半年後有第二檔,迄今債券ETF已發展兩年半,新興債ETF也僅七檔,占全體債券ETF檔數低於10%,但近期快速增長並衝破千億元大關,潛力爆發。
投信投顧公會統計,今年債券ETF原由壽險投資大宗的投資等級債一枝獨秀,之後較高息率的大陸債、新興債雙吸金,乃至近幾月,新興債ETF規模更見躍進式膨脹,報酬表現也後來居上。
今年來,主要類型中,投資等級債ETF規模成長1.9倍,排第一,其次就是新興債ETF大增1.6倍,領先大陸債的1.4倍,三大類最新規模各4,951億元、1,035億元及1,802億元,美國公債和高收益債則成長不及50%。
縮短到近三個月,更見新興債ETF增速之快,相關ETF總規模成長76%、排行第一,其次是高收債增69%,大陸債增65%第三。
基金經理人分析,投信發行的新興債ETF大致有三類,一是主權債,二是公司債,三是兩類都買,評等均投資等級,計價則以美元為大宗,未來都會和其他債券一起受惠降息,但比起投資等級債、新興債有更高收益,比較大陸債有美元計價優勢。
領先發行的投信也因此大幅受惠,如最早發行的復華投信,旗下二檔新興債ETF都達百億元,瞄準長債的群益和凱基投信,ETF規模更達315億、277億元,且該二投信的新興債ETF近三個月報酬,也位列所有債券ETF第一、第三。
此外,統計也顯示,到上周五(12日)為止,元大、富邦、國泰、群益及復華五大投信,ETF規模均跨越千億元;且原為ETF「四哥」的群益投信,ETF總規模抵1,919億元,已晉升「二哥」,使國泰、富邦退居三、四。
金管會4月底祭出債券ETF分散性要求,一度造成市場「急凍」,債券ETF主力的壽險快速調度,加上股息型ETF強力吸金,至第2季中下旬,ETF市場的交易略見回溫,反映在:一、主要投信的ETF增速漸回正常,二、櫃買中心統計,法人近期交易債券ETF的金額明顯增加。
投信投顧公會最新公布基金至6月底的規模,包括元大、富邦等七大投信ETF規模均比5月成長,而此七家若計入主動式基金,更首度稱霸前七大境內基金業者,使以往排前段班的柏瑞、摩根、安聯等外資投信,名次向後。
以5、6月比較,在基金受益人強調分散化,債券ETF較晚切入的凱基和復華投信,仍延續近幾月的加速成長,ETF規模增幅均有三成以上。
其次,今年2月才發行債券ETF的中國信託投信,借助旗下人才和新基金快打策略,5月來ETF規模增加29%,也大幅受惠分散趨勢。
再次是債券ETF穩定成長的群益投信,及元大投信股息型、公司債ETF膨脹,被動式基金規模增分別增15%、28%,領先國泰、富邦的個位數增幅。
上述七大ETF投信中,除了復華、有六家ETF占境內基金比重逾五成,持續凸顯出ETF對投信規模與排名的影響。
根據投信投顧公會資料顯示,富達投信、台新投信、聯邦等投信新任總經理都已確定,分別由曾秋美、葉柱均及莊雅晴出任,另外,永豐投信和國票華頓投信也都公告新任總經理分別由陳宗熙及忻維毅接任。
至於貝萊德和德銀遠東投信總經理目前雖分別由貝萊德投信執行總經理佘曉光及德銀遠東投信主管劉芝齡代理總經理職務,據了解,德銀、遠東集團內部已內定由百達投顧總經理梅以德出任,該項人事案正待金管會核可。
也因此,年初傳出總經理出缺的投信名單中,只剩貝萊德集團至今尚未對外宣布新任人選。
國內投信董事長、總經理,每年幾乎都是四分之一以上要經過大換血,投信董總周轉率偏高也顯示國內投信經營不易,尤其在基金規模未達經濟規模的投信來說,要轉虧為盈更不容易。
根據Fundlover資訊顯示,在39家投信中,元大投信在2018年淨利逾10億元居冠,另安聯投信、國泰投信、野村投信、復華投信以及貝萊德投信等多家去年獲利也都逾5億元,仍有八家投信去年還是處於虧損,甚至有數家投信幾乎年年虧損。
基金界人士表示,即使投信每年有獲利,若沒達到預期目標,董事長、總經理還是會被檢討。
目前掛牌的債券ETF將近90檔,加上股票類ETF,每個月都有ETF除息;這一波除息潮是5月下旬來最大一波,共計14檔,昨起由群益A級公司債、AAA-A醫療債、中國政金債、及25年美債ETF打頭陣。
債券ETF規模持續成長,規模變化依舊牽動配息率,不過率先除息的群益債券ETF,規模較小的群益A級公司債、AAA-A醫療債,除息前市價換算的年化約當殖利率2.5%∼2.6%,較大型的群益25年美債達到124億元,殖利率5%,受規模影響有限。
影響較鉅是凱基和中國信託投信將在20日和25日除息的ETF,凱基AAA至A公司債、金融債20+、美債25+,從成立來增加到13億至百億元不等,尤以金融債20+長胖到113億元領先,三檔每受益權單位擬配發0.243元、0.295元及0.123元,年化殖利率約2.2%、2.6%、1.08%。期間元大投信旗下元大美債7-10、元大AAA至A公司債於24日除息,該二檔ETF規模穩定,每受益權單位將配發0.27元、0.59元,殖利率約2.5%、5.2%,貼近指數殖利率。
25日中信高評級公司債、優先金融債,及復華首兩檔債券ETF-FH彭博高收益債、FH彭博新興債,與REITs的FH富時不動產,同天除息。其中,中信二檔債券ETF因規模成長快速,分配收益推算的殖利率為3.4%、1.64%,復華三檔則約4.96%、4.3%及9.96%。
復華投信表示,FH富時不動產的指數成分證券,原本就有高收益特性,該指數扣除稅負成本的常態殖利率達到7.5%,本次計入去年度退稅款項,是收益率衝高主因。未來若有退稅,也會反映在第2季的配息金額。
凱基15年期以上AAA至A級美元公司債券ETF基金經理人郭修誠指出,該三檔債券ETF吸引買盤,主要是成分債天期長,更能因應降息利率走低的收益需求。
多重收益基金在前一次調查獲投信推薦首位,多達七票,對照第2季美中貿易戰升溫後,股票市場拉回震盪,多重收益基金的多元、分散特質確實是較穩妥的抗震策略,可見十大投信推薦可列入基金族重要參考指標。
本次調查對象5月底國內規模前十大投信公司,分別是元大、國泰、群益、復華、富邦、摩根、第一金、安聯、野村、柏瑞。其中,投資級債在本季獲得的推薦票數衝高至六票,推升名次從前一季的第二名躍升第一名;多重收益基金從前次調查第一名降為第二名,與美股基金同樣拿下五票。
進一步探究各類型基金票數消長,如國泰投信近兩次都推薦多重收益,但債券型基金從推薦新興市場轉為投資級,而柏瑞上一次推薦多重收益,這次未推薦多重收益,轉推投資級債,可看出法人對後市預測趨保守。
對投資級債券基金勝出,第一金美國100大企業債券基金經理人許書豪表示,在多變的環境,投資債券應依靠信用評等高、獲利能力好、收益率足夠的優質券種。以美國投資級債為例,長期違約率僅0.01%,與公債相當,且多數發債企業營業利潤率高,債券收益亦高於公債,可兼顧收益與流動性。
特別的是,外界一直看衰台股受貿易戰衝擊,但台股基金的推薦票數逆勢增加,獲得群益、復華、安聯的推薦,與投信基金看重逢低進場的思維有關。安聯台灣科技基金經理人廖哲宏便指出,華為事件雖重擊相關電子供應鏈,但股價跌深也拉出了投資機會。美中角力雖尚無定論,卻為台灣科技業帶來更多新機會,包括產地移轉、品牌競合與加速非美供應鏈採用。
美股基金在這次調查推薦票數也高於前次,從三票變五票,居第二名。第一金全球AI人工智慧基金經理人陳世杰表示,美國扮演全球經濟火車頭的角色沒有改變,且相較歐、日與中國等新興市場,美股企業營業利潤率高、淨債務利潤比低,顯示賺錢能力好、償債能力強。
據統計,國內境內基金排行十大投信,有四家總規模已達到2,000億元,為史上首見;市占排行上,也將打破長期以來,僅元大一家達雙位數的格局。
包括排行第二、三的國泰和群益投信,規模分為2,942億元、2,771億元,市占升抵9.5%、8.9%;而去年才發行ETF的凱基和中國信託,更憑藉ETF邁向中型和中大型投信,反映當前ETF發展階段,進一步進入牽動發行、市場規模乃至投信表現的狀況。
過去ETF發行高度集中元大和富邦,這兩家投信也是最早成功做大被動型產品並以此壯大資產規模的代表,其後一度有所突破是國泰投信,做起A50系列ETF,形成三強鼎立,而在債券ETF引入法人資金,使被動型產品的規模效益加以擴展,後進投信幾乎都加速成長。
目前元大、富邦旗下ETF各有3,291億元、1,627億元,占境內管理的資產規模比重達75%、87%,值得注意是,較訴求主被動平衡發展的國泰和群益投信,也因為ETF膨脹,占資產規模比重過半,分別達到56%、55%;另外還有更晚進軍的凱基和中信投信,今年債券ETF成長突出,整體ETF占旗下規模比重亦達75%、54%。
相較下,復華投信因績效帶動主動型基金的規模增速不亞於ETF,ETF比重仍不及四成,不過金額增加到840億元,來自債券ETF的挹注有750億元,同樣對總規模帶來可觀提升。
除群益和復華,多數參與ETF發行的投信,都是金控旗下投信,不少透過集團資源整合成功搭上趨勢,新加入的新光、第一金、永豐等,集團支持力也受關注。
近年來,ETF市場可是熱鬧非凡,尤其隨著上市櫃公司陸續公布的股利政策,高股息題材在第二季度成為了ETF市場的交投熱點。據法人分析,高股息個股在每年4至8月期間,股價表現往往會優於大盤,因此建議投資者透過高股息低波動ETF,來掌握台股的除權息行情,進可攻、退可守,是一個不錯的投資選擇。 對於長線國際資金來說,高殖利率題材一直是他們最青睞的標的之一。台股因為現金殖利率超過4.5%,在全球股市中名列前茅,今年以來已經吸引了外資超過1,500億元的投入。復華投信指出,5月份報稅後,台股將進入除權息旺季,近期大盤因美中貿易談判再掀波瀾,回檔修正,這對於我們來說,可是布局的好時機。若你們擔心單一標的的波動風險,那麼透過相關的高股息低波動ETF,以一籃子股票來布局,掌握現金股息與資本利得雙重投資機會,就再合適不過了。 目前台股ETF市場中,至少有五檔高股息標的,包括最早成立的元大高股息(0056)和富邦臺灣優質高息。近年來,還陸續發行了具有低波動特色的ETF,像是元大台灣高息低波、FH富時高息低波、國泰台灣低波動30等。以FH富時高息低波為例,它的投資標的是連結富時台灣高股息低波動指數,從台灣50、台灣中型100指數成分股中挑選過去12個月股利率前60大股票,再從中挑選波動度最低的40檔,傳產、電子、金融產業的配置比重均衡,目前殖利率約5%。 復華富時台灣高股息低波動基金經理人劉妙惠預估,短期大盤將受美中貿易談判進展牽動,行情波動幅度可能加大。這時,若要逢低布局,建議以財報及產業基本面較佳的個股為主,標的可留意5G、高殖利率及下半年電子旺季供應鏈題材等。或者,你也可以透過相關ETF參與具有較高股利率且波動較低的股票,積累長期收益機會。而元大高息低波ETF則是篩選高配息率個股,並透過分散投資降低波動性,適合追求長期穩健投資的人們布局,去年配息率達5%,也已經填息了。
高殖利率題材向來是長線國際資金最青睞標的之一,台股因現金殖利率逾4.5%,名列全球股市前茅,累計今年來就吸引外資大買逾1,500億元。復華投信表示,5月報稅後,台股接下來將進入除權息旺季,近期大盤因美中貿易談判再掀波瀾回檔修正,相對提供布局時機,若擔心單一標的波動風險,可透過相關高股息低波動ETF,以一籃子股票布局,掌握現金股息與資本利得雙重投資機會。
目前台股ETF訴求高股息標的至少五檔,除了最早成立的元大高股息(0056)以及富邦臺灣優質高息,近年陸續發行ETF還納入低波動特色,包括元大台灣高息低波、FH富時高息低波、國泰台灣低波動30等。以FH富時高息低波為例,投資標的是連結富時台灣高股息低波動指數,從台灣50、台灣中型100指數成分股中挑選過去12個月股利率前60大股票,再從中挑選波動度最低的40檔,且傳產、電子、金融產業的配置比重均衡,目前殖利率約5%。
復華富時台灣高股息低波動基金經理人劉妙惠表示,預估短期大盤將受美中貿易談判進展牽動,在行情波動幅度可能加大下,若要逢低布局,建議以財報及產業基本面較佳的個股為主,標的可留意5G、高殖利率及下半年電子旺季供應鏈題材等,或透過相關ETF參與具有較高股利率且波動較低的股票,累積長期收益機會。
元大高息低波ETF訴求篩選高配息率個股,並藉由分散投資降低波動性,適合追求長期穩健投資人布局,去年配息率達5%,也已經填息。
【台灣投信業界新聞】 上市櫃公司年報季節,台灣38大投信的年度獲利成果一一揭曉。這次的數據顯示,受惠於境內外資產管理規模的成長,整體投信業績表現亮眼,總獲利達到64億元,比去年的61億元還多了5%,年度獲利破億的投信也從14家增加到了16家,其中元大投信以10億元的獲利蟬聯冠軍寶座。 去年,境內基金增加了2,534億元,創下近九年來的最大增額,雖然境外基金規模由3.5兆元降至3.2兆元,但加上代操等其他因素,整體投信管理的資產規模仍較前年增長了9%,達到近4.5兆元。 在這38家投信中,有19家獲利成長,尤其是復華投信等大投信的獲利跳增,對總獲利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復華投信在這一輪的競爭中,以優秀的表現躍升為「億元俱樂部」的成員之一。 在獲利金額排行方面,除了元大投信以外,還有安聯、國泰、野村、蟬聯等知名投信,他們的獲利都在1億元至10億元之間。其中,元大投信的ETF業務成長迅速,連續三年獲利超過10億元,實至名归的冠軍。 值得注意的是,安聯和國泰投信去年表現亮眼,分別從前年的4.9億元和4.3億元激增至7.7億元和6.4億元,排名也從第四和第七快速攀升至第二和第三。這主要得益於他們在境內基金規模減少的情况下,境外安聯收益成長基金和國泰的ETF、退休金管理等業務的出色表現。 此外,瑞銀、柏瑞、第一金等投信去年獲利均達到億元,而富蘭克林華美則獲利滑落至億元以下。在每股純益排行方面,有八家投信的EPS超過5元,其中安聯的EPS高達25元,成為EPS王。 在獲利增幅方面,瑞銀和柏瑞的獲利倍增,路博邁成長了386%,台新則成長了279%。而在虧轉盈方面,宏利和富達兩家投信表現突出;相反,凱基、德銀遠東等投信則盈轉虧,中國信託、德信等六家投信則持續虧損。
去年境內基金增加2,534億元,為近九年最大增額,境外基金雖由3.5兆元降至3.2兆元,不過計入代操等整體投信管理的資產規模近4.5兆元,仍較前年的4.1兆元增長9%。38大投信中,共計19家、一半獲利都成長,尤其多家大投信獲利跳增,使總獲利提升。
以獲利金額排行,包括元大、安聯、國泰、野村、復華、貝萊德、群益、聯博、統一、瑞銀、瀚亞、富邦、摩根、保德信、柏瑞、及第一金等依序賺入1億元至10億元不等,是晉升「億元俱樂部」的16家投信。
其中,ETF壯大的元大是唯一賺逾10億元,已連三年稱冠,安聯、國泰為大黑馬,分由前年的4.9億、4.3億元激增至7.7億、6.4億元,排名從第四、七,快速竄至二、三。
安聯去年境內基金規模減,但境外安聯收益成長基金大熱賣,一年狂吸1,548億元、是境外基金吸金王,提振總獲利躍進。國泰強化ETF、退休金管理等,營收由前年的17億元增至24億元,增幅達37%,連帶獲利激增。另外,貝萊德、統一、瑞銀、柏瑞、第一金等,獲利也有雙位數增幅。
與前年比較,瑞銀、柏瑞、第一金前年獲利均不及億元,但去年達到億元,而富蘭克林華美獲利滑落至億元以下。
若以每股純益排行,有八家賺逾5元,包括獲利跳升的安聯EPS高達25元,比下常居EPS王的野村,再次有貝萊德17.9元、復華9元、瑞銀6.89元、統一6.83元、聯博6.32元、及摩根5.42元。
獲利增幅部分,除瑞銀、柏瑞倍增,路博邁成長386%、台新279%,也繳出一倍增幅。
而虧轉盈方面,有宏利、富達兩家投信;盈轉虧包括凱基、德銀遠東;持續虧損則有中國信託、德信、鋒裕匯理、國票華頓、大華銀及安本標準等六投信。
為了避免債券ETF遭壽險業「包檔」,金管會證期局要求投信業者落實多元化、分散與流動性提供,若單一投資人過度集中在一項商品,要分階段改善,且新發行ETF商品時,須一併提出單一投資人占比不得超過五成的分散計畫。根據金管會資料顯示,目前共有元大、國泰、復華、群益、富邦、凱基、新光、台新、中國信託投信九家投信發行發行債券ETF共51檔,而15家壽險業集中投資其中47檔債券ETF,合計達5,007億元,投資占整體投信公司債券ETF發行規模高達97.7%。金管證期局副局長張振山表示,投信投顧公會已發函給各投信公司,要求針對目前發行的債券ETF,要儘量達到投資人多元化、分散化、與流動性提供等三大標準。其中,強化ETF流動性和報價功能最受關注;要求每檔ETF都要找「造市者」,並規定最佳買、賣價不能差距1%、且不能超過10分鐘,以落實造市者功能,並給予手續費優惠。若未達標,造市者將受到處分。新成立的ETF,在成立初期就要提出分散計畫,單一投資人占比不能超過五成,若超過五成,半年後需要進一步降到三成,否則不准再送相同類型的新基金。據金管會統計,目前核准或申報生效,且尚未成立之債券ETF共計有九檔,包括元大產業債券ETF傘型基金3檔子基金,現正申請成立中,還有群益特選債券ETF傘型基金之三檔子基金,3月5日申報生效,中國信託投資等級債券ETF傘型基金之三檔子基金,這九檔成立之前都要送分散計畫給證期局。
根據金管會資料顯示,目前共有元大、國泰、復華、群益、富邦、凱基、新光、台新、中國信託投信九家投信發行發行債券ETF共51檔,而15家壽險業集中投資其中47檔債券ETF,合計達5,007億元,投資占整體投信公司債券ETF發行規模高達97.7%。
金管證期局副局長張振山說,投信投顧公會已發函給各投信公司,要求針對目前發行的債券ETF,要儘量達到投資人多元化、分散化、與流動性提供等三大標準。
其中最引起市場注意的是,強化ETF流動性和報價功能;流動性報價的作業要點中,要求每檔ETF都要找「造市者」,當市場交易時,最佳買、賣價不能差距1%、且不能超過10分鐘,落實造市者功能,並給予手續費優惠,若沒做到,造市者(目前都是券商負責造市)會被處分。
至於新成立的ETF,在一開始成立時,就要提分散計畫,單一投資人不能超過五成,若超過五成,半年後需要進一步降到三成,否則不准再送相同類型的新基金。
據金管會統計,目前核准或申報生效,且尚未成立之債券ETF共計有九檔,包括元大產業債券ETF傘型基金3檔子基金,現正申請成立中,還有群益特選債券ETF傘型基金之三檔子基金,3月5日申報生效,中國信託投資等級債券ETF傘型基金之三檔子基金,這九檔成立之前都要送分散計畫給證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