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力晶積成電子製造(上)公司新聞
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真的是一個半導體界的奇蹟創造者啊!大家還記得那個因為DRAM損失而下市的力晶嗎?現在看看,他們不僅還清了1,200億元的債務,還成功從DRAM廠轉型為晶圓代工廠,這可是世界先進之後的成就啊! 力積電之所以能夠實現這樣的轉型,關鍵在於黃崇仁巧妙地利用了DRAM製程的特色,進行體質轉換。他帶領公司投入類DRAM製程的電源管理IC、面板驅動IC、CMOS影像感測器等市場,而且還能靈活調整產能,滿足晶豪科、鈺創等利基型DRAM的需求。 黃崇仁還提出了全新的OpenFoundry策略,這個策略可是讓他們吸引了不少策略合作夥伴,共同分攤龐大的設備投資。像是近期電源管理IC產能緊缺,聯發科就決議以16.2億元取得機器設備,再出租給力積電,這樣的安排不僅能夠鞏固聯發科的產能,還能讓力積電在生產電源管理IC時更具成本優勢。 此外,力積電還與國內面板大廠洽談合作,計劃利用OpenFoundry策略引入面板廠的資金投資相關設備,確保未來面板驅動IC的產能。 而力積電的未來擴產計畫也確定了!他們計劃投入2,780億元,在竹科銅鑼基地興建2座12吋晶圓廠,總產能將達到10萬片。黃崇仁表示,由於客戶需求強勁,再加上政府的簽約時程規定,今年就會開始整地,明年第二季就開始動土建廠了。 話說回來,力積電的母公司力晶科技在中國合肥還有個合資晶圓代工廠合肥晶合,力晶持股約41%。由於近期晶圓代工產能吃緊,產能全線滿載,黃崇仁選擇不與台積電在先進製程競爭,而是鎖定在CMOS影像感測器及面板驅動IC的晶圓代工領域。而且,合肥晶合已經準備好了IPO計畫,預計年底前向上海證交所申請掛牌上市。
台灣晶圓代工龍頭力積電昨日正式登錄興櫃,搶搭晶圓代工市場供不應求的熱潮,首日交易就創下市值一度超過台積電的紀錄。股價在開盤後一度衝上84元,較認購價26元大漲逾2.2倍,市值一度達到2608億元,超過了台積電。雖然最終收盤價為55.7元,市值約為1729億元,但這一成績已經讓市場對力積電充滿期待。 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持股3.4%,市值達到58.29億元,而母公司力晶持股83萬餘張,市值則逾465億元。在力積電掛牌的同一天,世界先進公布了11月的合併營收,達到28.7億元,月增0.8%,年增約26.4%,創歷年同期新高。 儘管台積電和世界先進的基本面穩健,但由於力積電吸引了大量資金和市場人氣,昨日股價表現相形失色。台積電昨日收盤價為520元,下跌4元,外資終止第四個交易日買超,轉為賣超1.3萬餘張,市值小幅降至13.48兆元。 國內最大的元大投顧也搶搭行情,發布評論報告預期力晶電2021年在三大動能支持下,表現將向上成長。這三大動能包括力積電計劃提高8吋廠房產能,從今年的9萬片提升到2021年底的11萬片,升幅達20%。此外,12吋產能也因電源管理IC客戶確保產能而增加,記憶體產業的循環向上預計將帶動代工價格看漲5%至10%,自有品牌PowerChip顆粒產品也預期受惠於明年初的報價反彈。
台灣電子製造龍頭力積電,近年來在董座黃崇仁的帶領下,經歷了從DRAM到晶圓代工的轉型之路,成功從一個曾經的小股東「股票變壁紙」的困境中浴火重生。2012年12月10日,力晶最後一個交易日以0.29元收市,而短短八年後,力積電以新的身份重新回興櫃掛牌,股價大漲近200倍,讓當年的小股東們再次展露笑顏。 力積電昨日(9日)正式登錄興櫃,股價最高衝上84元,終場收於55.7元,上漲29.7元,甚至超越聯電的收盤價49.9元。黃崇仁董事長持股10.5萬餘張,持股比達3.4%,而母公司力晶持股26.82%,身價隨著股價水漲船高。 力積電的轉型之路不僅僅是從DRAM轉向晶圓代工的成功案例,更是黃崇仁積極推動「Open Foundry」策略的實踐。該策略讓客戶可以購買設備,順勢搭上晶圓代工產能吃緊的熱潮,成為帶領公司華麗變身的重要關鍵。 在轉型期間,力積電與日本LCD驅動IC廠商保持緊密合作,成功拿下日商瑞薩面板驅動IC晶片代工訂單,並隨著日企打入蘋果供應鏈,力積電也順利沾光。黃崇仁也常提到與台積電的聯盟合作,力積電集團旗下力積電、愛普科技與台積電共同開發技術,推出平價版先進製程方案,成為外界稱之的「窮人版5奈米」的提供者。 黃崇仁所領導的力積電,透過不斷的創新與策略轉變,已經成功在激烈競爭的電子製造產業中佔有一席之地,未來的發展勢頭值得期待。
【台灣新聞】力積電興櫃首日狂漲,市值成興櫃王!
哇塞,大家有沒有看啊!力積電這家台灣晶圓代工廠,9日一登錄興櫃,就立刻引起市場矚目。盤中最高價一度飆到84元,收盤均價也以55.52元作收,比起認購價26元整整漲了1.14倍,成交量也衝高到12.99萬張,成交值則達到72.14億元,真的是熱門股排行榜的冠軍啊!這一下,興櫃的日成交值也狂增至92.71億元,創下歷史次高紀錄,只差一點點就超越7月9日的100.37億元了。
不僅如此,力積電的市值也一度衝高至1,724億元,擠下共信-KY,成為興櫃市值王。這家公司的前身是2008年成立的鉅晶,後來在2018年更名為力積電,並在2019年承接了母公司力晶的12吋廠,跨足邏輯IC與記憶體代工。現在,力積電在台灣有3座12吋廠和2座8吋廠,月產能合計超過19萬片,實力真的很驚人。
雖然力積電還在為力晶和其他客戶代工DRAM等記憶體,但它的非記憶體產能比重正在逐步拉升,主攻電源管理IC、面板驅動IC、CMOS影像感測器等利基市場。而且,它擁有全球唯二的2座12吋鋁製程晶圓廠,這讓它在成本競爭上具有相當優勢。
力積電在2012年因財務危機股票下櫃,但在創辦人黃崇仁的帶領下,將力晶集團旗下晶圓廠合併成立力積電,並成功轉型為晶圓代工廠,還償還了1200億元債務。現在,力積電預計明年下半年掛牌上市,真的是令人期待啊!
今年前10個月,力積電的合併營收已達377.94億元,超過去年全年的358.97億元,前10個月稅後淨利也有31.94億元,每股淨利1.03元,與去年虧損26.43億元相比,運營已經由虧轉盈了。這次的興櫃首日表現,真的是讓人刮目相看啊!
另外,世界先進在9日也公告了11月的合併營收,月增0.8%達28.70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26.4%,創下歷年同期新高。累計前11個月合併營收達301.32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17.4%。預期第四季營收將介於84~88億元之間,法人預估12月營收有機會創下歷史新高,季度營收也將改寫新高紀錄。
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帶領公司創造了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奇蹟!想當年,力晶因為DRAM市場的巨額虧損而不得不下市,但經過8年的努力,不僅還清了1,200億元的債務,還成功從DRAM廠转型為晶圓代工廠,成為全球先進製程的後起之秀。
這次的成功轉型,關鍵在於黃崇仁巧妙運用DRAM製程的特色,轉向投入電源管理IC、面板驅動IC、CMOS影像感測器等市場,並能夠靈活調整產能,滿足利基型DRAM市場的需求,如晶豪科、鈺創等。
黃崇仁還提出了全新的OpenFoundry策略,與策略夥伴共同分攤龐大的設備投資。近期電源管理IC產能緊缺,聯發科決議以16.2億元取得機器設備,再出租給力積電,這樣的方案不僅能夠鞏固聯發科的產能,還能讓力積電在12吋廠鋁製程生產電源管理IC,相比銅製程更具成本優勢。
此外,力積電也與國內面板大廠洽談合作,透過OpenFoundry策略引進面板廠資金投資相關設備,確保未來面板驅動IC的產能供應。
力積電已確定未來擴產計畫,預計投入2,780億元,在竹科銅鑼基地興建2座12吋晶圓廠,總產能達10萬片。黃崇仁表示,由於客戶需求強勁,加上政府的簽約時程規定,今年就會開始整地,明年第二季開始動土建廠。
值得一提的是,力積電母公司力晶科技在中國合肥的合資晶圓代工廠合肥晶合,力晶持股約41%。由於近期晶圓代工產能吃緊,產能全線滿載,但黃崇仁表示不與台積電在先進製程競爭,合肥晶合將鎖定在CMOS影像感測器及面板驅動IC的晶圓代工領域。合肥晶合已擬定IPO計畫,年底前將向上海證交所申請掛牌上市。
力積電昨日開盤即交易熱絡,股價一度衝上84元,較認購價26元大漲逾2.2倍,換算市值高達2,608億元,一度超車世界先進。不過,力積電隨後漲勢收斂,終場參考價以55.7元作收,換算市值約1,729餘億元,世界收123.5元,下跌近1.6%,市值逾2,024億元。
隨著力積電登錄興櫃後股價水漲船高,若以昨日成交均價55.52元計算,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持股3.4%約10.5萬餘張換算,市值達58.29億元,母公司力晶持股83萬餘張,均價換算市值則逾465億元。
世界先進昨天盤後公布11月合併營收約為28.7億元,月增0.8%,年增約26.4%,為歷年同期新高。儘管台積電、世界基本面穩健,但由於力積電昨吸引大量資金與市場人氣,台積電、聯電以及世界先進昨日股價表現相形失色。
台積電昨日以520元作收,跌4元,外資終止第四個交易日買超,轉為賣超1.3萬餘張,市值小幅降至13.48兆元,但仍居台股最大市值指標廠。
國內最大的元大投顧昨也搶搭行情,在力積電掛牌同日發布評論報告,預期力晶電2021年在三大動能支持,表現向上成長。
元大投顧認為,三大動能包含力積電計劃提高8吋廠房產能,自今年的9萬片提升到2021年底11 萬片,升幅20%。對此,力積電已表示將調漲價格。其次12吋部分,電源管理IC客戶為確保產能,甚至為力積電買設備,進一步呼應產業成熟製程產能搶手,產能利用率提高可期。
第三、記憶體產業除了循環向上,力積電預估明年代工價格看漲5%至10%,自有品牌PowerChip顆粒產品也預期受惠明年初報價反彈,營運不看淡。
力積電昨(9)日登錄興櫃,最高衝上84元,終場收55.7元,上漲29.7元,超越聯電收盤價49.9元。董事長黃崇仁持股10.5萬餘張、持股比3.4%,母公司力晶持股26.82%,身價隨著股價水漲船高。
過去從DRAM轉型晶圓代工的成功模式,已有世界先進的前例。世界先進專注在8吋代工領域。而有別世界先進,力積電則是母公司下市、重組歷經八年轉型,再從力晶分割而出。
力積電前身為鉅晶,在轉型期間,和日本LCD驅動IC廠商保持緊密合作,拿下日商瑞薩面板驅動IC晶片代工訂單,隨著日企打入蘋果供應鏈,力積電也跟著沾光。
除了上述那段經歷,黃崇仁最常對外提到的,就是和台積電的聯盟合作,由力晶集團旗下力積電、愛普科技和台積電合作開發技術,推出平價版先進製程方案,成為外界稱之「窮人版5奈米」的提供者。
更重要的是,力積電啟動Open Foundry策略,更增添營業資金調度的靈活度。
力積電前身為鉅晶成立於2008年,為力晶集團8吋晶圓代工廠,2018年更名為力積電,並於2019年透過營業讓與方式承接母公司力晶的12吋廠,同時跨足邏輯IC與記憶體代工。目前力積電在台灣共有月產能合計10萬片的3座12吋廠,以及月產能合計9萬片的2座8吋廠。
力積電雖然仍為力晶及其它客戶代工DRAM等記憶體,但非記憶體產能比重逐步拉升,主攻電源管理IC、面板驅動IC、CMOS影像感測器等利基晶圓代工市場。力積電擁有全球唯二的2座12吋鋁製程晶圓廠,可運用12吋產能生產電源管理IC或功率半導體,相較於同業的8吋廠具有相當好的成本競爭優勢。
力晶於2012年12月因財務危機股票下櫃,在創辦人黃崇仁帶領下,將力晶集團旗下晶圓廠合併成立力積電,成功轉型晶圓代工廠,並償還新台幣1200億元債務。力積電9日登錄興櫃交易,預計明年下半年掛牌上市。
力積電今年前10個月合併營收達377.94億元,超越去年全年營收358.97億元,前10個月稅後淨利31.94億元,每股淨利1.03元,與去年虧損26.43億元相較營運由虧轉盈。
力積電股價9日登錄興櫃表現強勁,開盤後帶量大漲最高達84元,較認購價26元大漲2.23倍,市值最高一度達2608億元超越世界先進當日最高的2106億元。
世界先進9日公告11月合併營收月增0.8%達28.70億元,與去年同期相較成長26.4%,為歷年同期新高。累計前11個月合併營收達301.32億元,與去年同期相較成長17.4%。世界先進預期第四季營收介於84∼88億元之間,法人預估12月營收有機會創下歷史新高,季度營收亦將改寫新高紀錄。
力積電之所以能夠成功轉型,正是利用DRAM製程特色進行體質轉換。DRAM製程技術與邏輯製程有很大不同,但在黃崇仁的帶領下,轉向投入類DRAM製程的電源管理IC、面板驅動IC、CMOS影像感測器等晶圓代工市場,而且還能隨時轉換產能,替晶豪科、鈺創等代工利基型DRAM。
另外,黃崇仁發表全新的OpenFoundry策略,引進策略合作夥伴分攤龐大的設備投資。近期電源管理IC產能大缺,聯發科10月底決議以16.2億元取得機器設備,再出租給力積電,聯發科將可透過此一方案鞏固產能外,也能利用力積電的優勢,在12吋廠鋁製程生產電源管理IC,與一般晶圓代工廠用銅製程技術相較將更具成本優勢。
據了解,力積電也與國內面板大廠洽談合作,利用OpenFoundry策略引進面板廠資金投資相關設備,面板廠也能確保未來取得足夠的面板驅動IC產能。
力積電也已確認了未來擴產計畫。力積電預計投入2,780億元,在竹科銅鑼基地興建2座12吋晶圓廠,總產能共達10萬片。黃崇仁表示,由於客戶需求強勁,加上有政府的簽約時程規定,今年就會開始整地,明年第二季開始動土建廠。
力積電母公司力晶科技在中國合肥擁有合資晶圓代工廠合肥晶合,力晶持股約41%,因為近期晶圓代工產能吃緊,產能全線滿載,但黃崇仁不與台積電在先進製程競爭,合肥晶合仍鎖定在CMOS影像感測器及面板驅動IC的晶圓代工領域。合肥晶合已擬定IPO計畫,年底前會向上海證交所申請掛牌上市。
力晶積成電子製造的創辦人黃崇仁,昨日(30日)在力積電興櫃前公開說明會上,親自分享了他帶領公司浴火重生的過程。黃崇仁強調,公司已成功償還了1,200億元的債務,現在正迎來新的起飛。這家曾經經歷DRAM價格崩跌、股價低至0.29元的公司,在黃崇仁的領導下,從DRAM公司轉型為晶圓代工廠,成為了困境中的浴火鳳凰。 回顧2012年,力晶面臨DRAM市場的嚴峻挑戰,每股淨值轉為負值,股價暴跌。但黃崇仁沒有放棄,他開始調整公司體質,降低對DRAM單一產品的依賴,並成功轉型為晶圓代工廠。力晶不僅為金士頓、晶豪科等企業提供代工服務,還利用DRAM製程優勢,進軍LCD驅動IC、電源管理IC、CMOS影像感測器等市場。 自2013年營運轉虧為盈以來,力晶在黃崇仁的帶領下,過去五年每年都維持獲利,累計獲利達485億元。更難能可贵的是,公司透過自有現金流量還清了近千億元的債務。市場對黃崇仁的領導能力給予高度評價,稱他為「最會還錢的人」,並形容他為「九命怪貓」。 黃崇仁曾經笑稱,力晶的起落過程可以寫一本書。他認為,當初全世界99.9%的人都認為力晶無法存活,只有他自己的0.1%認為公司會有未來。黃崇仁的這種堅定信念,也獲得了台積創辦人張忠謀的讚譽。張忠謀曾向黃崇仁道賀,稱讚力晶的轉型非常不容易。 業界人士普遍認為,黃崇仁的前瞻性領導風格和精準判斷,是力晶成功轉型、重返資本市場的關鍵。他成功協助美光取得爾必達,並轉型代工,同時力保三個廠,每一個關卡都不能出差錯。黃崇仁的這一連串成就,讓力積電重返資本市場,成為台灣科技界的傳奇。
晶圓代工龍頭力積電30日舉行興櫃掛牌前的法人說明會,董事長黃崇仁強調,全球晶圓代工產能短缺將持續至2022年後,這主要是因為需求成長率超越產能成長率,加上5G和AI等新興應用帶來的额外需求。黃崇仁認為,雖然新晶圓廠的建造成本高昂,且至少需要三年時間才能完工,但新產能的緩不濟急已經讓客戶感到恐慌,因此力積電選擇在這個時機重新掛牌上市,正是時機成熟。
力積電今年上半年合併營收達222.3億元,毛利率25%,營業利益率13%,稅後淨利20.3億元,每股淨利0.65元。累計前10個月合併營收377.94億元,年增83.8%。力積電預計12月上旬興櫃掛牌,6個月後申請上市,預計明年第四季前完成IPO。
力晶科技在2012年12月下市,經過八年時間,將以力積電名義在12月登錄興櫃。黃崇仁指出,力晶已償還1,200億元債務,成為唯一下市後不需重整的半導體廠。現已分割重組為力晶和力積電,力積電將在興櫃掛牌。力晶過去仰賴爾必達等技術母廠授權,但如今力積電已能自主開發21/1x奈米DRAM製程、40/28奈米邏輯製程等技術,並掌握新一代3D封裝及AI Memory技術。
黃崇仁預測,未來五年晶圓代工產能將成為競爭焦點,沒有產能的IC設計廠將面臨極大困難。今年晶圓代工產能短缺,原因在於產能增加有限,除了台積電積極擴充5奈米等先進製程產能外,近年來其他晶圓代工廠幾乎沒有增加產能,過去五年產能成長率不到5%。但今年和明年全球晶圓產能需求成長率將達30~35%,2022年後5G和AI的多元化需求將再次推高產能需求。
黃崇仁進一步表示,目前若要興建新晶圓廠,投資者必須選擇製程最先進的晶圓廠,例如28奈米或40奈米等成熟製程晶圓廠的投資建廠計畫相對稀少。蓋新晶圓廠的成本非常高昂,從蓋廠到量產至少需要三年時間。目前看來,近期在成熟製程有投資建廠計畫的只有力積電的銅鑼廠,將於明年3月動土。綜合來看,新產能的緩不濟急,預計將一路短缺至2022年後。
力積電董座黃崇仁昨日(30日)透露,目前晶圓代工產能緊到讓人難以置信,力積電正被客戶追著跑,看好明年記憶體業將接棒晶圓製造產能不足的現象。力積電前身為力晶科技,2012年因DRAM市況不佳,淨值轉負而下櫃,後來轉型晶圓代工並更名為力積電。該公司預計今年12月登錄興櫃,並希望在明年第4季前掛牌上市。 在昨日舉行的興櫃前公開說明會上,黃崇仁強調,力積電下櫃八年後再度重返資本市場,是證券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他透露,力積電今年上半年營收達222.3億元,毛利率25%,營業淨利率13%,稅後純益20.3億元,每股純益0.65元。目前產能利用率達100%,12吋月產能約10萬片,8吋月產能約9萬片。由於客戶需求強勁,明年將微幅增加產能。 黃崇仁還指出,全球晶圓代工產能增加不到5%,但需求成長率高達30%至35%。以全球晶圓代工產能約180萬片計算,等於要五座廠,但建廠成本高,加上從建廠到量產的時間需要2.5年至三年,因此晶圓代工產能相當不足。他強調:「晶圓代工產能已吃緊到不可思議的地步。」力積電12吋晶圓代工月產能10萬片,現在連二、三百片的空閒產能都沒有,預期未來五年晶圓代工產能將是IC設計商兵家必爭之地。 黃崇仁預測,隨著疫苗問世,疫情有望受控,明年下半年百業再次興起,5G、AI等需求大幅提升,晶圓代工及記憶體需求都很強,明年換成記憶體會被客戶追產能。力積電總經理謝再居表示,為應對客戶強勁需求,明年將進行產能去瓶頸化,並有調漲8吋晶圓代工價格計畫。黃崇仁強調,力積電擁有12吋廠及記憶體,具競爭優勢,與傳統晶圓代工廠有所不同。
力積電董座黃崇仁昨(30)日透露,目前晶圓代工市場供需緊張到一個「不可思議」的程度,力積電面對著客戶的強烈需求,無法停下腳步。他預測,隨著半導體晶圓製造產能的不足,明年將由記憶體產業接棒成為市場焦點。這位領導人回顧了力積電的發展歷程,從原先專注於生產標準型DRAM的力晶科技,轉型至晶圓代工並更名為力積電,現在即將邁向新的里程碑——在興櫃市場登錄,並計劃在明年第4季前掛牌上市。 在昨天的興櫃前公開說明會上,黃崇仁強調,力積電這次重返資本市場,是公司發展歷史上的重要時刻。他公布了力積電今年上半年的財務數據:營收達222.3億元,毛利率25%,營業淨利率13%,稅後純益20.3億元,每股純益0.65元。目前,力積電的產能利用率已達100%,12吋月產能約10萬片,8吋月產能約9萬片。面對客戶的需求,黃崇仁表示,明年將微幅增加產能。 黃崇仁進一步分析,全球晶圓代工產能的增長並未跟上需求的增長。2016年至2020年,全球晶圓代工產能增加不到5%,而2020年至2021年,需求成長率卻達30%至35%。由於建廠成本高昂,加上從建廠到量產的時間長達2.5年至三年,因此晶圓代工產能相當不足。他強調,「晶圓代工產能已吃緊到不可思議的地步」。 對於未來,黃崇仁預期,未來五年晶圓代工產能將成為IC設計商爭奪的焦點。隨著疫苗問世,疫情有望受控,明年下半年百業興起,5G、AI等領域的需求將大幅提升,晶圓代工及記憶體需求都將強勁。他預測,明年記憶體產業將成為客戶追產能的主要對象。 力積電總經理謝再居則表示,為應對客戶的強烈需求,公司將進行產能去瓶頸化,並計劃調漲8吋晶圓代工價格。黃崇仁強調,力積電擁有12吋廠及記憶體,在競爭中具有優勢,與傳統晶圓代工廠有所不同。
台灣科技巨頭力晶積成電子製造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力晶」)的創辦人黃崇仁昨日(30日)親自主持了力積電興櫃前公開說明會,向股東們分享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浴火重生的故事。黃崇仁在會上表示,力晶成功償還了1,200億元的債務,現在已經重獲新生。 回顧過去,力晶曾經在2012年面臨DRAM價格崩跌的嚴峻考驗,每股淨值轉為負值,股價低至0.29元,不得不下櫃。然而,在黃崇仁的領導下,力晶開始調整策略,放棄了DRAM單一產品營運模式,轉型為晶圓代工廠。這一轉變讓力晶得以為金士頓、晶豪科等客戶提供代工服務,並利用其在DRAM製程上的優勢,進軍LCD驅動IC、電源管理IC、CMOS影像感測器等市場。 自2013年營運轉虧為盈以來,力晶在接下來的五個年度中,每年都維持獲利,累計獲利達485億元。更重要的是,力晶透過自有現金流量還清了近千億元的債務。市場對黃崇仁的領導能力給予高度評價,稱他為「最會還錢的人」,並形容他為「九命怪貓」。 黃崇仁曾經笑著說,力晶的起落過程可以寫成一本科普書。他回憶道,當時全世界99.9%的人都認為力晶無法存活,只有0.1%的人,包括他自己,相信力晶能夠重生。他還提到,作為好友的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力晶轉型成功後,向他道賀,並表示很高興看到這樣的轉變。 業界人士普遍認為,黃崇仁透過前瞻性的領導風格和精準的判斷,成功帶領力晶完成轉型,並讓力積電重返資本市場。這一過程堪稱台灣科技界的傳奇。
晶圓代工龍頭力積電30日舉辦興櫃掛牌前的法人說明會,董事長黃崇仁強調,全球晶圓代工產能短缺的狀況將持續到2022年後,主要因為需求成長率超越產能成長率,加上5G和AI等新興應用帶來的額外需求。黃崇仁也表示,建造新晶圓廠的成本高昂,且至少需要三年以上的時間,因此期待新產能的到來,但目前產能吃緊,已經讓客戶感到恐慌。 今年上半年,力積電合併營收達222.3億元,毛利率25%,營業利益率13%,稅後淨利20.3億元,每股淨利0.65元。累計前10個月合併營收377.94億元,同比成長83.8%。力積電預計12月上旬興櫃掛牌,6個月後申請上市,並計劃在明年第四季前完成IPO。 力晶科技於2012年12月下市,經過八年時間的蛻變,將以力積電的身份於12月登錄興櫃。黃崇仁指出,力晶已經償還了1,200億元的債務,成為唯一一下市後不經重整持續營運的半導體廠。現在力晶已經分割重組成力晶和力積電,並由力積電在興櫃掛牌。過去力晶仰賴爾必達等技術母廠授權,但現在力積電已經能夠自主開發21/1x奈米DRAM製程、40/28奈米邏輯製程等技術,並掌握新一代3D封裝及AI Memory技術。 黃崇仁預測,未來五年晶圓代工產能將成為競爭的焦點,沒有產能的IC設計廠將面臨困難。今年晶圓代工產能短缺,主要是因為產能增加有限,除了台積電積極擴充5奈米等先進製程產能外,近年來其他晶圓代工廠幾乎沒有增加產能,過去五年產能成長率不到5%。但今年和明年全球晶圓產能需求成長率預計達30~35%,2022年後5G及AI的大量多元化又將帶來龐大需求。 黃崇仁還提到,目前若要興建新晶圓廠,必定會投資製程最先進的晶圓廠,如28奈米或40奈米等成熟製程晶圓廠的投資建廠計畫相對稀少。然而,蓋新晶圓廠的成本非常高昂,從蓋廠到可以量產至少需要三年時間。目前看來,近期在成熟製程有投資建廠計畫的只有力積電的銅鑼廠,預計明年3月動土。總體來看,新產能緩不濟急,產能短缺將持續到2022年後。
力積電今年上半年合併營收222.3億元,毛利率達25%,營業利益 率13%,稅後淨利20.3億元,每股淨利0.65元。力積電累計前10個月 合併營收377.94億元,與去年同期相較成長83.8%。力積電預計12月 上旬興櫃掛牌,6個月後申請上市,預計明年第四季前可完成IPO。
力晶科技於2012年12月下市,歷經八年時間將以力積電在12月登錄 興櫃。黃崇仁表示,力晶已償還1,200億元債務,是唯一下市後不經 重整持續營運的半導體廠,現已分割重組成力晶及力積電,由力積電 在興櫃掛牌。力晶過去DRAM仰賴爾必達等技術母廠授權,但力積電2 1/1x奈米DRAM製程、40/28奈米邏輯製程等技術已是自行開發,而且 掌握新一代3D封裝及AI Memory技術。
黃崇仁表示,未來五年晶圓代工產能會是兵家必爭之地,沒有產能 的IC設計廠會營運很辛苦。今年晶圓代工產能不足,原因在於產能增 加十分有限,除了台積電積極擴充5奈米等先進製程產能外,近年來 其它晶圓代工廠幾乎沒有增加產能,過去五年產能成長率不到5%, 但今、明兩年的全球晶圓產能需求成長率卻達30∼35%,2022年之後 5G及AI大量多元化又會帶動龐大需求。
黃崇仁表示,半導體產業現在若要興建新晶圓廠,一定會投資製程 最先進的晶圓廠,包括28奈米或40奈米等成熟製程晶圓廠的投資建廠 少之又少,然而蓋新晶圓廠的成本太高昂,由蓋廠到可以量產至少要 三年時間,而目前來看近期在成熟製程有投資建廠計畫,只有力積電 的銅鑼廠在明年3月動土。總體來看,新產能緩不濟急,產能會一路 缺到2022年之後。
力積電前身為力晶科技,原以生產標準型DRAM為主,2012年力晶科技受DRAM市況不佳衝擊,淨值轉負而下櫃,之後轉型晶圓代工並更名力積電,預計今年12月登錄興櫃,希望在明年第4季前掛牌上市。
力積電昨天舉行興櫃前公開說明會,黃崇仁強調,力積電下櫃八年後再度重返資本市場,是證券史上的里程碑。黃崇仁說,力積電今年上半年營收222.3億元,毛利率25%,營業淨利率13%,稅後純益20.3億元,每股純益0.65元,目前產能利用率100%,12吋月產能約10萬片,8吋月產能約9萬片,由於客戶需求強勁,明年會微幅增加產能。
黃崇仁指出,扣除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擴產之外,2016年至2020年全球晶圓代工產能增加不到5%,但2020年至2021年全球晶圓代工需求成長率高達30%至35%,以全球晶圓代工產能約180萬片估算,等於要五座廠,但建廠成本高,加上從建廠到量產的時間需要2.5年至三年,因此晶圓代工產能相當不足。
黃崇仁說:「晶圓代工產能已吃緊到不可思議的地步。」力積電12吋晶圓代工月產能10萬片,現在連二、三百片的空閒產能都沒有,預期未來五年晶圓代工產能將是IC設計商兵家必爭之地。
此外,隨著疫苗問世,疫情有望受控,明年下半年百業再次興起,5G、AI等需求大幅提升,晶圓代工及記憶體需求都很強,明年換成記憶體會被客戶追產能。
力積電總經理謝再居說,因應客戶強勁需求,明年將進行產能去瓶頸化,並有調漲8吋晶圓代工價格計畫。
黃崇仁強調,力積電有12吋廠及記憶體,具競爭優勢,與傳晶圓代工廠不同。
2012年時,力晶經歷DRAM價格崩跌,每股淨值轉負,股價剩下0.29元下櫃,隨後在黃崇仁領導下開始調整體質,降低DRAM單一產品營運模式,並轉型為晶圓代工廠,除替金士頓及晶豪科等代工DRAM,也利用DRAM製程優勢跨入LCD驅動IC、電源管理IC、CMOS影像感測器等晶圓代工市場。
力晶自2013年營運轉虧為盈以來,到2017年的五年中,每年都維持獲利,累計獲利達485億元,並且透過自有現金流量還清近千億元債務;五年償還千億元,市場稱黃崇仁是「最會還錢的人」,也被形容成「九命怪貓」。
力晶的起落過程,黃崇仁過去雖簡單訴說,還笑說「寫一本書好了」,更認為當初全世界99.9%的人都判斷力晶不能活了,只有0.1%認為會活,就是他自己。黃崇仁過去也曾爆料,身為好友也是台積創辦人張忠謀在力晶轉型成功後,也向黃崇仁道賀,表示「很不簡單,替你高興能夠這樣轉型」。
黃崇仁曾說:「任何事情都不會讓我們發生意外。」業界人士認為,黃崇仁靠著前瞻性的領導風格和精準判斷,包括在協助美光取得爾必達,轉型代工,甚至力保三個廠,每一個關卡都不能出差錯,不僅讓黃崇仁順利轉型成功,也讓力積電重返資本市場,堪稱台灣科技界的傳奇。
另力積電(6770)及91APP-KY(6741)兩家公司27日送件分別申請 興櫃、上櫃。
櫃買市場掛牌熱,群益金鼎證券主辦的世紀風電興櫃案,在30日以 每股88.88元價格掛興櫃股;世紀風電主要產品是離岸風電水下基礎 產品,108年營收9,458萬元,每股虧損1.01元,自結109年前10月營 收18億6,123萬元,稅後盈餘5億6,196萬元,EPS 5.94元。
接續華南永昌證券主辦的亞泰金屬上櫃案,在12月1日以每股52.8 元掛牌上櫃股;亞泰金屬主要經營業務是自動化機械設備之研發、設 計、組裝、銷售及售後服務,108年營收7億7,903萬元,稅後盈餘9, 356萬元,每股盈餘5.18元,109年前三季營收6億8,591萬元,稅後盈 餘5,548萬元,每股盈餘3.07元。
兆豐證券主辦的台灣精銳、明係事業兩家興櫃案,接連在12月1、 2日各以280元及32元掛牌興櫃股;台灣精銳主要經營業務是減速機、 齒排(條)、客房及餐飲服務,108年營收29億3,093萬元,每股盈餘 10.08元,自結109年前9月營收20億3,476萬元,稅後盈餘4億4,052萬 元,EPS 6.04元。
明係主要經營業務是自行車及零組件製造,108年營收20億8,390萬 元,每股盈餘2.18元,自結109年前9月營收10億732萬元,稅後盈餘 1,615萬元,EPS 0.65元。
櫃買中心表示,力積電、91APP-KY兩公司在27日送件,分別申請興 櫃案、上櫃案。力積電成立於民國97年4月間,董事長為黃崇仁,主 要產品是包裝元件、晶圓及其他等,送件時資本額為310億5,196萬元 ;108年營收358億9,712萬元,稅後虧損14億8,037萬元,每股虧損0 .94元。
91APP-KY公司成立於民國2013年7月間,董事長為何英圻,主要產 品是新零售軟體開發暨服務及數據X電商服務等,送件時資本額為5億 3,590萬元;108年營收6億6,922萬元,稅前盈餘1億2,890萬元,每股 盈餘0.96元。
台灣科技龍頭力積電昨(17)日宣布,與14家銀行共同簽署了一筆總額達293億元的聯貸案,由彰化銀行主辦並擔任額度暨擔保品管理銀行。這次聯貸案是5年期中長期融資,沒有搭配商業本票發行,成為近年來少見的純聯貸案,吸引眾多銀行超額認貸。 力積電此次聯貸金額的擴大,是繼兆豐銀主辦廣達12億美元聯貸案後,再次引發市場關注。該筆資金將用於借新還舊、購置機器設備更新製程,以及充實中期營運週轉金。值得一提的是,彰化銀行過去即曾主辦力積電的聯貸案,規模約250億元,此次金額翻倍,顯見雙方合作關係的深化。 彰化銀行表示,由於力積電在晶圓代工領域的專業服務與優秀營運表現,此次聯貸案獲得各行庫的一致支持與肯定,最終獲得超額認貸17%。這不僅體現了力積電在業界的領先地位,也反映了市場對其未來發展的信心。 與傳統的聯貸案不同,力積電此次聯貸沒有搭配保證商業本票發行,對銀行來說,這意味著沒有因保證手續費而獲得额外收益。然而,這種做法對於力積電來說,可以降低融資成本,同時也顯示了其對金融市場的深度理解和運用。 該聯貸案昨日由彰化銀行董事長凌忠嫄代表銀行團與力積電董事長黃崇仁簽署,參與的銀行包括合庫、華南、兆豐銀行、土銀、一銀、農業金庫、台企銀、凱基、新光、星展、台北富邦、台新及板信銀,共計14家銀行。這次聯貸的成功籌得,不僅為力積電帶來強大的資金支持,也將對其未來發展產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