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塑生醫(未)公司新聞
**台塑生醫轉型生技新能源**
面對全球地緣政治角力、通膨,台塑集團宣布瞄準精準醫療、再生醫學及電動車、綠能趨勢,由台塑企業管理中心常委王瑞瑜領軍,打造生技、新能源兩大產業新利基。
王瑞瑜強調,台塑集團不僅是石化產業,也涉及環保、健康、高科技等領域。為了順應高齡化、碳中和趨勢,將深化生技、新能源兩大產業,邁向創新轉型。
台塑生醫過去專注於基礎建設,嚴謹研發產品,並用科學數字佐證效果。王瑞瑜表示,台塑生醫下一步將推動生技醫療升級,鎖定再生醫學、高端醫材、AI智慧醫療三大領域布局,並積極進行預防醫學推廣。
此外,台塑生醫也將加強國際化佈局,成立國外事業部,將台灣建立的口碑及產品推廣至東南亞。
另一成長動能為新能源。王瑞瑜指出,再生能源發展受到環境影響,需要儲能系統降低電網衝擊。台塑新智能彰濱電芯廠預計下半年投產,將促進台灣電池產業鏈垂直整合,實現自給自足的低碳能源系統。
王瑞瑜強調,台塑新智能也將跨入節能、儲能、新能源、循環再利用四大領域,扮演關鍵角色,協助各國規劃碳稅政策,創生碳權。
王瑞瑜強調,台塑集團並非只有石化產業,在環保、健康、高科技 等領域都有著墨。面對全球高齡化、碳中和趨勢,台塑集團將以台塑 生醫、台塑新智能兩家公司深化生技、新能源兩大產業,邁向下一個 創新轉型。
她表示,台塑生醫過往是在打基礎,除用嚴謹態度研發產品,也用 科學數字佐證效果,更以自身做為「稱職的白老鼠」,每個產品試過 才能上市。目前各類產品線及服務已完備,下一步將積極進行預防醫 學推廣。據王瑞瑜規劃,台塑生醫將推動生技醫療升級發展,鎖定再 生醫學、高端醫材、AI智慧醫療三大領域布局。另一成長力道是國際 化,已進行組織改造並整合品牌,成立國外事業部,要把在台灣建立 的口碑及產品複製到國外,東南亞即是首階段布局。
另,針對全球推動再生能源發展,但太陽能、風能等受環境影響有 間歇性特質,須搭配儲能系統才能減緩電網衝擊、維持發電穩定,對 電池需求將大幅成長。台塑新智能彰濱電芯廠下半年即將投產,不僅 象徵台灣電池上、中、下游產業鏈走向垂直整合高效能經營模式,最 重要的是電池產業將完整國產化及在地供應,可建構自給自足的低碳 能源系統。尤其,全球邁向淨零碳排,各國規劃開徵碳稅,擁有碳權 、能創生碳權成為企業發展方向,台塑新智能擬定跨入「節能」、「 儲能」、「新能源」與「循環再利用」四大領域,可扮演關鍵角色。
此計畫也是台塑生醫在先前斥資12億元入股聯生藥、聯亞藥後,近 年最大投資案。
據悉,台塑生醫「生技園區」將透過入股、合資等策略結盟模式, 推動高階醫材、次世代檢驗試劑及細胞工廠等項目布局。其中,高階 醫材項目將以普瑞博生技採技術作股、台塑生醫持股過半架構,合資 成立新公司,推動包括精準檢測用耗材(採血管、病毒過濾器等)、 生化膜特用醫材開發,再透過委託代工模式,由台塑生醫建置產線生 產。
其次,次世代檢驗試劑項目則由台塑生醫入股生技檢測公司,展開 合作交流,其後再透過委託代工模式,由台塑生醫建置產線生產,擴 大策略結盟;細胞工廠則是因應投資長春藤生命科學,整合長庚醫學 團隊於再生醫學領域的獨有技術,藉此支援細胞治療與基因治療等領 域擴大耕耘。
瞄準台灣特管法、精準醫學活絡開展趨勢,台塑生醫透過AI應用、 高階醫材、幹細胞等再生醫學應用及生物晶片廠投資布局,擴大「品 牌國際化」、「生技園區」營運能量。
為此,台塑生醫投資「和康」,開發各類人工組織植入物(含人工 代骨、膠原蛋白等);入主「長春藤生命科學」對細胞療法進行研究 ,投資細胞治療新創公司艾沛生醫,研究基因療法,以長庚大學、長 庚醫院為後盾,發展細胞治療一條龍。由於細胞治療需要醫院臨床試 驗場域,掌握醫院資源者擁有優勢,因而備受矚目。且台塑生醫串聯 普瑞博生技等伙伴資源,擴大高階醫材、生物晶片廠等布局,更是關 鍵策略。
台塑生醫將以宜蘭廠現址近3.1公頃土地作為「生技園區」用地, 規劃檢驗試劑自動化產線,評估設置次世代檢驗試劑與生化膜特用醫 材產線。依據再生醫學與各類蛋白質藥物、試劑發展需要,建構大型 CDMO(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Contract Development and Manufact uring Organization)產能。
**台塑生醫進軍儲能產業,投資台塑眾樹3成股權** 針對儲能產業的發展趨勢,台塑集團積極布局。台化(1326)旗下台塑生醫宣布投資台塑眾樹公司,取得3成股權,金額達4.59億元。 台塑生醫表示,此次投資的目的,是與台塑眾樹攜手開發新的儲能案場。投資完成後,台塑集團將持有台塑眾樹7成股權,其中台塑新智能持有4成、台塑生醫持有3成。 **台塑集團大舉投資新能源事業** 近幾年來,碳中和、綠能和電動車的發展趨勢蓬勃,台塑企業也積極轉型應對。由台塑四寶和台塑生醫合資成立的台塑新智能,負責集團在電池和儲能領域的布局。 **台塑新智能發展多項儲能計畫** 為加速拓展儲能業務,台塑新智能採取自建與結盟相輔並進的策略。除了自建全台最大的磷酸鋰鐵電芯廠,一期產能2.1GWh預計第三季完工投產,並規劃二期投資,還將投入廢電池回收廠投資計畫,第一期產線投資預估10億元。 此外,台塑新智能去年也入股台灣鋰電池儲能系統廠儲盈科技,加強與國產磷酸鋰鐵電芯的合作,拓展半導體企業的儲能商機。 **配合電動車發展,布局商用車電池** 配合政府推動電動車政策,台塑新智能也積極與國內電動巴士和儲能案場洽談合作。此外,在電動商用車領域,台塑新智能已經開始開發2.5噸及5噸電動物流車的電池模組。
台塑生醫投資儲能產業 台塑集團布局再升級
台化(1326)宣布子公司台塑生醫投資台塑眾樹4.59億元,取得三成股權,進一步強化台塑集團在儲能產業的布局。
台塑生醫總經理劉慧啟表示,這筆投資旨在開發新的儲能案場,與台塑眾樹合作開發儲能商機,順應全球碳中和趨勢下再生能源發展的需求。
劉慧啟指出,太陽能、風能等綠電具有間歇性,需要儲能系統來維持電網穩定。而台塑企業擁有超過15年的鋰電池經驗,涵蓋上游材料製造到終端電池模組和儲能應用。台塑生醫也積極推動國產化電芯製造,確保來源穩定和國家安全。
台塑新智能在彰濱工業區的磷酸鋰鐵電芯廠已規劃第一期2.1GWh產能,預計於2024年第三季完工投產。目前已與國內電動巴士和儲能案場洽談合作。
去年8月,台塑新智能也投資了儲盈科技9.07%股權,擴大在儲能市場的佈局,顯示台塑集團持續深耕儲能產業,搶攻未來綠能商機。
碳中和、綠能、電動車活絡發展趨勢,台塑企業積極展開多軌轉型 大計。其中由台塑四寶、台塑生醫合資,台塑企業管理中心常委王瑞 瑜主導的台塑新智能,擔任集團電池、儲能等新能源佈局衝刺先鋒。
為加速開展作戰能量,台塑新智能採自有布建、策略結盟雙軌並進 。除拓展儲能系統業務規模,彰濱工業區投資興建全台最大的磷酸鋰 鐵電芯廠,一期設置2.1GWh將於第三季完工投產,擬旋即推進二期投 資外,更要加碼啟動廢電池回收廠投資計畫,一期電池回收產線預估 投資10億元。
此外,台塑新智能去年8月初還宣布斥資3億元入股台灣鋰電池儲能 系統廠儲盈科技,占股9.07%,儲盈科技將深化與台塑新智能合作, 並且導入台塑新智能生產的國產化磷酸鋰鐵電芯,強化半導體企業之 儲能商機耕耘。
配合交通部「2030年客運車輛電動化推動計畫」,台塑新智能已與 台灣各家電動巴士、儲能案場洽談合作;電動商用車項目也設定2.5 噸及5噸電動物流車進行電池模組開發中。
此次投資案通過後,台塑集團共持有台塑眾樹七成股權,其中台塑新智能持有四成、台塑生醫持有三成。
台塑生醫表示,全球碳中和趨勢加速推動再生能源發展,但太陽能、風能等綠電受環境影響具有間歇性特質,必須搭配儲能系統才能減緩電網衝擊、維持發電穩定,電池需求也因應儲能商機而大幅成長。
台塑企業累積15年以上鋰電池經驗,從電池產業上游的正極材料、銅箔、電解液製造,擴及終端電池模組及儲能應用領域,近來更致力推動國產化電芯製造,確保來源穩定並保障國家安全。
劉慧啟也表示,台塑新智能在彰濱工業區的磷酸鋰鐵電芯廠,第一期設置2.1GWh,將於2024年第3季完工投產,目前已與台灣各家電動巴士、儲能案場洽談合作。
儲能市場需求,去年8月台塑新智能投資3億元入股儲盈科技、取得9.07%股權。
【台塑生醫推「綠循環」 投資回收機布局】
台塑生醫持續擴大「綠色循環經濟」布局。日前宣布投資「ECOCO智慧回收機」公司,取得逾一成股權。董事長王瑞瑜表示,環境永續與產業發展同等重要,垃圾妥善處理就能變身資源。
王瑞瑜強調,要落實綠色循環經濟,必須從根本改變產業對環境的影響。「沒有垃圾,只有被錯置的資源。」台塑生醫的目標就是讓資源得到妥善處理和再利用。
ECOCO智慧回收機回收的寶特瓶,將被用於台塑集團旗下的南亞纖維公司,將其製成高附加價值的長纖絲,再加工為織布、製衣等產品。台塑生醫也研發生產出全球唯一100%回收聚酯膜,已取得台日等地專利。
這種循環再利用的模式,提升資源利用率,減少浪費。除了回收玩具、洗衣精補充站等,台塑生醫也計畫將智慧回收機獎勵機制與洗衣精補充站結合,期望透過循環回收和再利用,促進環境友善運作。
台塑生醫的循環經濟版圖也涵蓋新能源領域。公司自2020年著手研究鋰鐵電芯回收方法,旨在將電池中的珍稀元素提煉再利用,減少資源浪費並保護環境。
未來,台塑生醫將持續尋找集團內外可再利用的資源,推動循環經濟體系綠化。同時也透過虹京資源開發氨氮廢水處理系統,貫徹「一水多用、點滴珍惜」的理念。
王瑞瑜強調,從根本上改變產業對環境的影響,才能落實綠色循環經濟;「沒有絕對的垃圾,只有被錯置的資源」,如何讓資源妥善處理再被利用,是台塑生醫的目標。
台塑生醫表示,未來ECOCO智慧回收機所回收的寶特瓶,可用於台塑集團旗下的南亞纖維公司,透過將回收的PET聚酯塑料造粒,再拉成高附加價值的長纖絲,再製成織布、製衣等產品。甚至也研發生產出全球唯一100%回收聚酯膜,取得台日兩地20多項專利。這種永續循環再利用的模式,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也降低了資源的浪費。
除廣為社會大眾所知的二手玩具回收、洗衣精補充站之外,台塑生醫正積極規劃將智慧回收機的獎勵機制與洗衣精補充站作綠循環結合,期待以循環回收、循環再利用,來達到社會共好的環境友善運作。
台塑生醫的循環經濟布局中,也包含新能源領域。2020年起,台塑生醫成立專案組研究鋰鐵電芯回收方式,為的就是要將電池中的珍稀元素提煉出來,使其能再次回到電池產業被使用,減少資源浪費與保護環境。未來,除了循環水、廢觸媒外,台塑生醫希望透過自身的經驗,繼續尋找集團內外能夠被回收再利用的資源,讓循環經濟體系能夠持續綠化。此外,台塑生醫也將循環經濟的理念,貫徹到虹京資源的用水循環中,開發出全台獨有的氨氮廢水處理系統,落實「一水多用、點滴珍惜」的觀念。
台塑生醫20週年慶!王瑞瑜強調預防醫學理念,未來十年營收預期突破百億元
【台北訊】今(年)正值台塑生醫20週年,董事長王瑞瑜於慶祝活動上強調,公司將全力推動預防醫學理念,並持續擴大事業版圖,進行國際化布局,以打造一個健康、美好的台灣社會。她透露,未來十年台塑生醫的營收目標是突破百億元。
不過,當被問及是否有上市掛牌計畫時,王瑞瑜給出了肯定答案:「不會上市的。」她解釋,上市後公司必須以追求獲利為主,但台塑生醫有些理念並不適合這樣的目標。
王瑞瑜回憶起,台塑生醫的成立是因為父親、台塑企業創辦人王永慶的指導,從研發保濕凝膠開始,逐漸發展至「生活、生物、生化、醫療、醫藥、醫材」六大領域。她強調,公司成立的宗旨就是推廣預防醫學,幫助民眾實現早期健康管理,建立更健康的生活。
對於細胞療法等高價治療,王瑞瑜表示,台塑生醫將努力降低成本,讓更多民眾能用得上。她認為,即使這很困難,但「對的事情就要去做」。
不過,台塑生醫不會上市,但轉投資的公司可能會。王瑞瑜指出,不同產業有不同特性,發展路徑也不同,因此不排除有子公司會選擇上市。
過去20年,台塑生醫已創造了生技界「三個第一」,包括洗髮精滿意度第一、益生菌網購市占率第一,以及獲得全國第一張流感快篩許可證。未來,台塑生醫將持續擴大產品線,並加強再生醫療研究,以達到治療和預防的雙重目標,同時也將進軍海外市場。
堅持理念 砸大錢拚研發
台塑生醫為何不上市的原因,王瑞瑜解釋說,因為一旦選擇上市的話,獲利就必須要對股東有所交代,而公司也必須以追求獲利的成長為主。但台塑生醫成立的幾個理念中,有些理念是不可能賺錢、甚至還要燒錢去做研發。這顯然跟上市公司的目標不同。
王瑞瑜表示,當年她為了父親、台塑企業創辦人王永慶研發保濕凝膠才有了成立FORTE的契機,並進一步領導台化清潔劑組轉型為台塑生醫,正式進軍高端美容保養市場,從當年一罐保濕凝膠開始發展,如今延伸至「生活、生物、生化、醫療、醫藥、醫材」六大專業領域,在20年內建立完整的生技版圖。
「台塑生醫成立的宗旨是預防醫學」,就是推廣「預防醫學」到台灣每個角落,協助民眾落實早期健康管理以防治疾病,建立起更健康、美好的生活;人不僅要活得老、更要活得好,把醫療資源留給真正需要的人。
王瑞瑜透露說:「未來的目標之一,就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用得起細胞療法,活到老都可以無病無痛。」
完備產品線 價格親民化
即使是一般的新藥,在研發前期必須投入的成本就很高,也不見得每種都保證成功,就連老牌藥廠都要看運氣,更不用說生技藥廠了。然而,現在的細胞療法每個療程動輒需要花上數百萬,若要達到所有的人都用得起、每劑價格至少要壓低到數十萬以下,這樣除了量產技術的突破外,勢必還要犧牲部分的利潤,才能讓價格更加親民。
「這很難,但即使很辛苦,對的事情就應該要去做」,王瑞瑜說。雖然台塑生醫不會掛牌上市,但其所轉投資公司卻不一定。因為不同產業的特性都有所不同,必須有不同的發展路程,像是研究循環使用水的水科技公司,甚至是未來的台塑新智能,都不排除單獨上市掛牌的可能。
如今,台塑生醫創立已滿20周年,一共締造了生技界「三個第一」,分別是:洗髮精滿意度第一、益生菌網購市占率第一,以及獲得全國第一張流感快篩許可證。目前各類產品線及服務完備、在六大領域中已站穩腳步,將進行最重要的預防醫學推廣工作,未來除了增設i醫健康診所、持續透過台塑健康關懷團隊協助偏鄉以外,更會加強投入再生醫療研究達到治療及預防的雙重目標,讓全民得以透過新醫療技術活得老、活得健康,同時也將進軍海外市場。
台灣的生醫產業近期掀起了一股外泌體研究熱潮,這種被視為再生醫學重大發現的技術,預計將成為未來醫療及生技產業的關鍵。根據市場預測,外泌體相關應用市場將在2026年達到5.13億美元,並在2030年後有望突破30億美元的產值。這股熱潮的背後,有著前衛福部部長林奏延和台大教授沈湯龍的推動,他們去年上半年與台灣胞外體學會(TSEV)、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TRPMA)以及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PMIA)共同成立了「台灣外泌體產學聯盟」,吸引了四家公家法人機構和58家生技公司的加入。 林奏延表示,外泌體的研究將涵蓋新藥、再生製劑、載體、檢測試劑、醫材、CDMO以及化妝品和保養等領域,範圍相當廣泛。實際上,許多台灣企業已經開始積極投入外泌體新藥開發,像是艾萬霖、台塑生醫、訊聯、順藥等公司;永立榮、聖安及樂迦再生等則取得了國際化妝品原料INCI認證;而台寶及永昕等公司則專注於外泌體製程的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 不過,外泌體技術的發展也面臨一些挑戰。目前,全球僅有美國、日本及南韓等少數國家允許使用人源細胞相關成分作為化妝品原料,而歐盟、中國大陸、東協等國家則還是禁止使用。這對台灣的生醫產業來說,是一個需要克服的難關。
看好外泌體未來在醫療及生技產業的發展潛力,前衛福部部長林奏延及台大教授沈湯龍在去年上半年發起,由台灣胞外體學會(TSEV)、台灣研發型生技新藥發展協會(TRPMA)以及台灣精準醫療產業協會(PMIA)共同推動成立「台灣外泌體產學聯盟」,吸引四家公家法人機構以及58家生技公司參與。
林奏延當時說明,外泌體的研究領域將涵蓋新藥、再生製劑、載體、檢測試劑、醫材、CDMO以及化妝品和保養等,相當廣泛。
在企業方面,艾萬霖、台塑生醫、訊聯、順藥等公司已投入外泌體新藥開發;而永立榮、聖安及樂迦再生等,已取得國際化妝品原料INCI認證;台寶及永昕等公司聚焦外泌體製程的委託開發暨製造服務訂單,為產業帶進新動能。
根據調查,全球外泌體相關應用市場估計到2026年可達5.13億美元,2030年之後產值有機會達到超過30億美元。只不過在化妝品原料的取得上,目前國際上開放「外泌體」取自人類的僅有美國、日本及南韓等少數國家,歐盟、中國大陸、東協等國家目前也都禁用人源細胞相關成分。
台塑生醫邁入20週年慶,董事長王瑞瑜表示,過去兩個十年已經完成扎根和市場擴張,未來將以更高端的醫療、醫材及藥品為目標,加速發展,並成立國外事業部,啟動國際化擴張計劃,目標是達到百億元營收規模。總經理劉慧啟則強調,過去20年,台塑生醫成功打造了FORTE、Dr’s Formula、DF美肌醫生、醫之方四大品牌,營業額從2004年的10.69億元成長至2022年的32.56億元。目前,新冠、流感二合一檢測出貨日本,訂單數量已超過85萬劑,農曆年前都要加班趕製。此外,台塑生醫也於去年7月組織改造,成立國外事業部,將透過全產線支援,前進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市場。
台塑生醫在慶祝20週年時,也分享了生技界「三個第一」的紀錄,分別是:洗发精滿意度第一、益生菌網購市佔率第一,以及獲得全國第一張流感快篩許可證、獲全國最多張體外診斷試劑許可證。王瑞瑜表示,產品線及服務均已完備,在台灣市場站穩腳步,並斥資30億元轉投資17家公司,將事業觸角擴張至新能源、綠色循環經濟等領域。未來,台塑生醫將增設i醫健康診所,並從再生醫學中的組織、細胞療法、基因療法等三領域努力,切入幹細胞、外泌體等高階領域,強化投入精準醫療、再生醫療,並啟動國際化擴張計劃。
劉慧啟補充說明,台塑生醫自2010年起便開始踏入國際市場,許多試劑銷往東南亞,流感與新冠二合一試劑更在10月4日日本上市。未來將擴及香港、印度、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市場。此外,台塑生醫還投資和康生技進行人工組織研究,投資長春藤生技對細胞療法進行研究,投資愛沛生醫研究基因療法,並整合長庚醫學團隊。台塑生醫將透過發展再生醫學、AI智慧醫療、高階醫材,達成預防醫學目標。
台塑生醫昨(23)日盛大慶祝20週年,董事長王瑞瑜親自出席並接受專訪,透露未來20年的發展策略。王瑞瑜強調,公司將聚焦提升營運與永續量能,並持續深化六大領域,包括生活、生化、生物、醫療、醫藥、醫材,預計在這六大領域中取得突破,並達成千億營收目標。 在專訪中,王瑞瑜透露,台塑生醫的宗旨是預防醫學,目標是讓所有人都能用得起細胞療法,享受健康生活。她提到,台塑生醫從台化旗下清潔劑專案組起家,經過20年的努力,已成功跨足美容保養品事業,並在市場上穩穩站穩腳跟。未來,台塑生醫將加速啟動「產、醫、學」策略結盟,與夥伴資源共同推動產業升級。 王瑞瑜還提到,台塑生醫在再生醫學、高階醫材及智慧醫療等領域均有布局。例如,與長春藤生命科學合作,加速再生醫學應用;在智慧醫療方面,則透過i醫健康診所推動新醫療輔助技術。 總結來說,台塑生醫未來將以六大領域為基礎,積極拓展再生醫學、高階醫材及智慧醫療等領域,為民眾帶來更健康的生活。
【台灣新聞報導】 在台灣的ESG(環境、社會、治理)領域,有一家企業不僅以身作則,更將這三個綱領融入企業文化,那就是台塑生醫。從成立之初,台塑生醫就堅持對環境的關懷,對社會的責任,以及企業治理的透明度。以下就讓我們來看看台塑生醫在這三個方面的具體作為。 首先,在環保方面,台塑生醫推動了「四減」政策,即減塑、減廢、減水和減碳排。這家公司在2021年啟動了「洗衣精智慧補充站」計劃,鼓勵消費者重複使用塑膠空瓶,減少一次性包裝的使用。目前,全台已經建置超過340座這樣的智慧補充站,還在研發「洗碗精智慧補充站」,希望提供更多環保選擇。台塑生醫的目標是未來在全台設置1,200座,每年預計可減碳1,706公噸,這相當於超過28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吸碳量。 而在社會責任方面,台塑生醫也展現了領先的企業精神。自2018年起,公司啟動了「台塑健康關懷團隊」計劃,整合產、醫、學相關單位,並招募當地義工照顧長者,透過實際的陪伴和資源挹注,改善民眾的健康狀況。這項計劃在四年內已服務超過7.3萬人。 至於在微藻負碳技術方面,台塑生醫與台塑四寶共同投資成立台塑新智能,並於今年2月8日投資澄灝科技。澄灝科技的「微藻碳捕捉」技術非常獨特,一公斤的微藻可以消耗兩公斤二氧化碳。這項技術的效率是樹木的六倍,而且微藻內含40至50%的油脂,可以作為生質燃料,有助於生產負碳的生質燃料,進一步降低企業的排碳量。 總結來說,台塑生醫在ESG方面的努力不僅讓公司本身受益,也對整個社會環境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這家企業以實際行動展現了對環境、社會和治理的承諾,成為台灣ESG實踐的典範。
「夢想著人類不再受疾病折磨,這是我創辦台塑生醫的初衷。」台塑生醫董事長王瑞瑜在專訪中這樣說。她的夢想,從一瓶為父親特製的保濕凝膠開始。20多年前,王瑞瑜為了讓父親王永慶在寒冷的東北哈爾濱出差時,不至於因天氣乾燥而皮膚皸裂,特別請台化研發人員調製了這瓶凝膠。父親使用後讚不絕口,建議商品化。這個建議,成為王瑞瑜2003年創立保養品牌FORTE的契機,也標誌著台塑生醫的籌備開始。這瓶「為爸爸調製的保養品」,在台塑生醫成立後,甚至成為明星商品。 從小就有「救人」志願的王瑞瑜,對生物醫療領域情有獨鍾。1984年,她從國外學成歸來,投身於長庚醫院,親身體驗醫學救人的力量。這讓她萌生了一個念頭:在台塑集團內,能不能有一家能夠救人命的公司?這也成為她創辦台塑生醫的動力。另一方面,王永慶在規劃健保時,曾提出一個「治未病」的觀念,即未生病前就開始健康管理,避免醫療浪費和提升生活品質。這正是台塑生醫成立的初衷。 台塑生醫的第一階段是扎根,從保健食品、保養品做起,並與產、醫、學界合作,力求產品優質而不貴。王瑞瑜透露,未來她希望專注於醫材開發,因為隨著人口老化,醫院裡排隊看病的人愈來愈多,如果能在家就能進行熱敷、電療等治療,那將是極大的進步。 台灣人均壽命高於全球平均,但臨終前病痛臥床期卻長達八年,這是醫療資源浪費,也是生活品質的損失。王瑞瑜強調,台塑生醫實踐預防醫學,重視健康促進,期望讓國人都能享受健康樂齡生活。
台塑生醫慶祝20週年,昨日盛大舉辦慶生大會,董事長王瑞瑜親自現身,分享過去20年間該公司在生技產業取得的「三個第一」殊榮:洗髮精滿意度、益生菌網購市占率以及獲得全國第一張流感快篩許可證。為了慶祝這個重要里程碑,台塑生醫特別回到20年前創立第一個美容保養品牌FORTE的台北微風廣場,以「守護健康、永續人生」為主題,辦了一場熱鬧的歡慶派對。 當天,微風集團董事長廖鎮漢及夫人孫芸芸、長庚大學校長湯明哲、長庚醫院決策委員會主委程文俊等貴賓都前來共襄盛舉。王瑞瑜在會上提到,當年為了父親、台塑企業創辦人王永慶,她研發保濕凝膠,這個契機讓她有了創立FORTE的念頭。隨後,她帶領台化清潔劑組轉型,正式踏入高端美容保養市場。從一罐保濕凝膠開始,台塑生醫如今已發展成「生活、生物、生化、醫療、醫藥、醫材」六大專業領域,在20年內建立起完整的生技版圖。 目前,台塑生醫各類產品線及服務已經非常完善,在台灣市場上穩定發展。未來,台塑生醫將著眼於預防醫學的推廣,除了增設i醫健康診所、持續關懷偏鄉地區外,還將加強再生醫療研究,追求治療與預防的雙重目標,讓全民都能透過新醫療技術,健康地享受老齡生活。同時,台塑生醫也將進軍海外市場,拓展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總經理劉慧則透露,過去20年間,台塑生醫打造了FORTE、Dr’sFormula、DF美肌醫生、醫之方四大品牌,營業額從2004年的10.69億元成長至2022年的32.56億元。公司轉投資17家公司,將事業觸角擴張至新能源、綠色循環經濟等領域。未來,台塑生醫將持續發展基礎研究,包括再生醫學、AI智慧醫療、高階醫材、循環經濟新技術,以達成預防醫學及永續社會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