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國內主要經濟預測機構近期均下修經濟成長率、上調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中華經濟研究院昨(19)日公布今年第3季台灣經濟預測,由於通膨加上國內疫情衝擊到民間消費,將經濟成長率預測值下修至3.56%,認為整體經濟呈現「內外皆溫」。
中經院報告指出,原本今年4月預估全年經濟成長率仍有3.96%,但昨天的預測值再下修0.4個百分點至3.56%。但也補充說明,雖然經濟成長率下修,但台灣已連續四年經濟成長率達3%以上。
另外,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預估值,也從4月預測的2.56%,上調至3.11%;主因為輸入物價高漲,再加上美元走強,台幣相對貶值,均推升國內物價;中經院也預估,今年固定投資、輸出、輸入分別年增4.19%、5.65%及4.48%。
對於這次下修主因,中經院院長張傳章表示,因為通膨加上國內疫情衝擊了民間消費,4月預估全年民間消費成長率是4.99%,但最新預估卻下修到只剩2.81%。
對於通膨預測,張傳章表示,7月CPI不會太樂觀,還是會在3%以上,後續仍要觀察俄烏戰爭、供應鏈阻塞及國際原油價格等國際情勢,並強調台灣通膨還仍相對溫和,後續會持續觀察政府是否推出更多物價頻穩措施。
至於台灣未來匯率走勢,中經院預估短期內美元將持續強勢,預估2022年全年平均匯價約29.23元對1美元。
而國營事業為了穩定物價及紓困政策,長期吸收成本而造成龐大赤字,既使台電6月終結「電價連七凍」,選擇調漲用電大戶,但恐無法扭轉今年虧損破千億元的局勢。
對此,張傳章表示,國營事業在穩定民生物價上有重大功能,但不能因虧損過大影響營運;他了解,中油、台電將進行資產重新評估,解決部分虧損,若仍有嚴重赤字,那適度漲價反映成本還是有必要性。
中研院18日公布2022年最新經濟成長率預測總展望,將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從去年底預估的3.85%下修至3.52%;CPI年增率上調至3.16%;主計總處公布6月CPI年增率3.59%,是近14年新高,且今年上半年整體CPI年增率高達3.13%,遠遠高於之前預估。
中經院報告指出,原本今年4月預估全年經濟成長率仍有3.96%,但昨天的預測值再下修0.4個百分點至3.56%。但也補充說明,雖然經濟成長率下修,但台灣已連續四年經濟成長率達3%以上。
另外,全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的預估值,也從4月預測的2.56%,上調至3.11%;主因為輸入物價高漲,再加上美元走強,台幣相對貶值,均推升國內物價;中經院也預估,今年固定投資、輸出、輸入分別年增4.19%、5.65%及4.48%。
對於這次下修主因,中經院院長張傳章表示,因為通膨加上國內疫情衝擊了民間消費,4月預估全年民間消費成長率是4.99%,但最新預估卻下修到只剩2.81%。
對於通膨預測,張傳章表示,7月CPI不會太樂觀,還是會在3%以上,後續仍要觀察俄烏戰爭、供應鏈阻塞及國際原油價格等國際情勢,並強調台灣通膨還仍相對溫和,後續會持續觀察政府是否推出更多物價頻穩措施。
至於台灣未來匯率走勢,中經院預估短期內美元將持續強勢,預估2022年全年平均匯價約29.23元對1美元。
而國營事業為了穩定物價及紓困政策,長期吸收成本而造成龐大赤字,既使台電6月終結「電價連七凍」,選擇調漲用電大戶,但恐無法扭轉今年虧損破千億元的局勢。
對此,張傳章表示,國營事業在穩定民生物價上有重大功能,但不能因虧損過大影響營運;他了解,中油、台電將進行資產重新評估,解決部分虧損,若仍有嚴重赤字,那適度漲價反映成本還是有必要性。
中研院18日公布2022年最新經濟成長率預測總展望,將今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從去年底預估的3.85%下修至3.52%;CPI年增率上調至3.16%;主計總處公布6月CPI年增率3.59%,是近14年新高,且今年上半年整體CPI年增率高達3.13%,遠遠高於之前預估。
電價7月起平均調漲8.4%,主要集中在少數的住宅及工商用電大戶,尤其高壓及特高壓的產業用電大戶漲幅更高達15%,勢必轉嫁到民眾的食衣住行支出上面,對6月飆到3.6%的消費者物價火上加油,對經濟停滯雪上加霜,極可能陷入停滯性通膨。經濟部長王美花說電費調漲,主要是因為國際燃料成本大漲;其實有一大部分原因是政府能源政策不當和判斷失誤,造成發電成本無謂的提高。
台電資料顯示,2021年化石燃料(煤、油、氣)與核能的平均發電成本分別為每度5. 12元、1.57元、1.92元與1.39元;但今年5月,油、煤、氣發電月均成本分別漲為6.20元、2.67元、2.72元,核電則維持在1.47元,即知核電除了穩定、無空汙、排碳的優點之外,相對便宜最為可取。然而蔡政府捨棄核能的能源政策,目前83%發電用高汙染的化石燃料,當然易受國際價格波動的衝擊,以致台電的平均發購電成本從去年平均每度2.01元,漲到2.67元,漲幅高達33%。
此外,蔡政府早在俄烏戰爭開始之前,已看到化石燃料價格飆漲,卻參與制裁俄羅斯,減少了10%的天然氣和15%的燃煤從俄國進口,反而讓自己馬上付出代價,迫使全民承擔電價上漲的苦果。而隨著俄烏戰事膠著,能源價格持續居高不下,加上明年3月核電二廠二號機除役,將少了98.5萬瓩的裝置容量,發電成本必然再提高。太陽能及風電建置落後,經濟部坦承2025綠電占比20%的政策跳票,電力排碳短期內降不下來,而歐盟2023年起試行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屆時將對我國產品出口造成衝擊,影響出口產業的競爭力和生存權。
就綠電而言,台電的購入電力中,風電每度5.10元,太陽光電每度4.94元,核電2025年歸零後,太陽光電、離岸風力發電陸續併網商轉,勢將顯著提高整體發電成本,長期電價漲勢恐怕銳不可擋。而且政府愈是政治掛帥,前面電費調幅愈小,未來三年調漲的壓力就更大,遲早非大漲不可。
最嚴重的問題是,政府調漲電費仍不能改善供電品質,也不敢保證不會發生缺電或供電不穩。美國商會說,經過3月的幾次停電,台灣的供電不穩不只是隱憂,而是需要馬上處理的問題。過去基於政治考量凍漲電費作繭自縛,讓台電虧損累累無法投資在電網韌性、再生能源搭配儲能設施的建置等,因而陷入惡性循環。就算綠電占比延後達到20%,因風電與光電屬於間歇性能源,併入電網後輕則導致電壓變動過大、系統頻率不穩,甚至觸發低頻卸載,重則輸電線路壅塞、電網電壓不穩,對系統供電穩定與安全產生衝擊。
國際能源署(IEA)最新的「核能與安全能源轉型」報告指出,繼續或增加使用核能,可減少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減少碳排,也才能讓電力系統融入更多太陽能及風能。反之,若無核能,建設永續的清潔能源系統將更困難,風險跟成本也更高。難怪IEA強調全球要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目標,核電須從今年的413GW倍增至812GW。主要國家逐漸調整排除使用核電的立場,例如南韓新政府擬在2030年前將核電占比提升至30%以上;美國政府增撥核電營運基金;歐盟決議將部分核能視為綠色能源。
在當前全球能源危機、化石燃料價格飆漲、能源安全挑戰與淨零排放的氣候承諾下,核能是最好的選項。遺憾的是,台灣能源政策卻與國際背道而馳,主管經濟發展的經濟部反而將核電歸零奉為最高目標,還將重點放在貴而不穩的綠能,短期和中長期都有缺電的危機,經濟發展被犧牲將是難以倖免的夢魘。
台電資料顯示,2021年化石燃料(煤、油、氣)與核能的平均發電成本分別為每度5. 12元、1.57元、1.92元與1.39元;但今年5月,油、煤、氣發電月均成本分別漲為6.20元、2.67元、2.72元,核電則維持在1.47元,即知核電除了穩定、無空汙、排碳的優點之外,相對便宜最為可取。然而蔡政府捨棄核能的能源政策,目前83%發電用高汙染的化石燃料,當然易受國際價格波動的衝擊,以致台電的平均發購電成本從去年平均每度2.01元,漲到2.67元,漲幅高達33%。
此外,蔡政府早在俄烏戰爭開始之前,已看到化石燃料價格飆漲,卻參與制裁俄羅斯,減少了10%的天然氣和15%的燃煤從俄國進口,反而讓自己馬上付出代價,迫使全民承擔電價上漲的苦果。而隨著俄烏戰事膠著,能源價格持續居高不下,加上明年3月核電二廠二號機除役,將少了98.5萬瓩的裝置容量,發電成本必然再提高。太陽能及風電建置落後,經濟部坦承2025綠電占比20%的政策跳票,電力排碳短期內降不下來,而歐盟2023年起試行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屆時將對我國產品出口造成衝擊,影響出口產業的競爭力和生存權。
就綠電而言,台電的購入電力中,風電每度5.10元,太陽光電每度4.94元,核電2025年歸零後,太陽光電、離岸風力發電陸續併網商轉,勢將顯著提高整體發電成本,長期電價漲勢恐怕銳不可擋。而且政府愈是政治掛帥,前面電費調幅愈小,未來三年調漲的壓力就更大,遲早非大漲不可。
最嚴重的問題是,政府調漲電費仍不能改善供電品質,也不敢保證不會發生缺電或供電不穩。美國商會說,經過3月的幾次停電,台灣的供電不穩不只是隱憂,而是需要馬上處理的問題。過去基於政治考量凍漲電費作繭自縛,讓台電虧損累累無法投資在電網韌性、再生能源搭配儲能設施的建置等,因而陷入惡性循環。就算綠電占比延後達到20%,因風電與光電屬於間歇性能源,併入電網後輕則導致電壓變動過大、系統頻率不穩,甚至觸發低頻卸載,重則輸電線路壅塞、電網電壓不穩,對系統供電穩定與安全產生衝擊。
國際能源署(IEA)最新的「核能與安全能源轉型」報告指出,繼續或增加使用核能,可減少對進口化石燃料的依賴、減少碳排,也才能讓電力系統融入更多太陽能及風能。反之,若無核能,建設永續的清潔能源系統將更困難,風險跟成本也更高。難怪IEA強調全球要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目標,核電須從今年的413GW倍增至812GW。主要國家逐漸調整排除使用核電的立場,例如南韓新政府擬在2030年前將核電占比提升至30%以上;美國政府增撥核電營運基金;歐盟決議將部分核能視為綠色能源。
在當前全球能源危機、化石燃料價格飆漲、能源安全挑戰與淨零排放的氣候承諾下,核能是最好的選項。遺憾的是,台灣能源政策卻與國際背道而馳,主管經濟發展的經濟部反而將核電歸零奉為最高目標,還將重點放在貴而不穩的綠能,短期和中長期都有缺電的危機,經濟發展被犧牲將是難以倖免的夢魘。
台泥集團董事長張安平2017年1月間上任後,大力推動碳中和,台泥雖然是排碳大戶,但也是台灣綠能的急先鋒,包括風、光、地、海洋能等綠電項目都能看到台泥的投資;而2022年台泥旗下電廠發出的綠電量,足以供應集團各事業一年的用電量,更是一大里程碑。
1995年政府開放民間投資發電廠開始,台泥和平電廠就成為第一波民營火力發電廠;2016年起《電業法》修正,開啟電力自由化時代,台泥再投入再生能源業,2017年在彰濱蓋起太陽能電廠,後來又善用空間增設兩支風機,合計發電容量12MW(百萬瓦)。台泥綠能總經理翁吉良說:「這是台灣第一個風電與光電共存的風光案場。」
2017年1月張安平接任台泥董座,更積極投入綠能事業,不論太陽能、陸上風機、地熱發電或海洋能源,幾乎無役不與。翁吉良說:「我們會要求供應商買綠電,早走晚走都要走這條路,不如早點投資綠電,不早做會找不到地。」台泥也是少數的地熱發電投資方,2022年嘉義義竹的專區43MW電廠完全併網,成為全台最大的漁電共生案場。
台泥也是台灣第一個投入「海洋能」的業者,即使1MW的海洋能電廠投資成本高達10多億元,但也沒有影響張安平投入綠能的信念,只要對國家、產業發展有利的就做。
針對台泥興建電廠的原因,張安平曾在公開演說時說:「不是因為綠電賺錢,綠電不是這麼賺錢,是因為我們生產二氧化碳,我要去中和,不能依靠別人解決問題。」
張安平有濃厚人文關懷特質,重視社會責任,大力推動集團朝2050年碳中和目標邁進,定調台泥未來發展的三個主軸:水泥、廢棄物處理、能源。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統計,全球水泥業跟鋼鐵業占地球總碳排的10%,是排碳大戶。台泥要追求碳中和,就要靠廢棄物處理跟能源事業。張安平認為,「廢棄物處理是很大的解方」。
張安平非常了解水泥業,曾多次跟友人打趣說:「若把我的血管剝出來,可能流出來的是水泥。」台泥減碳的做法也很多元,除生產流程中找到更好的方法減碳排,台泥建再生能源電廠賣電給台電,並投入儲能平衡電網供應,2019年起總部及各工廠也開始導入屋頂太陽能,買綠電取代灰電。
翁吉良強調,台泥興建的再生能源電廠綠電量,今年就能超過集團事業體一年的用電量,儘管再生能源發電廠的電多是賣給台電,但未來也將自己找買主。
不只是發電,台泥也體會儲能發展的重要性。2021年7月,台泥併購義大利儲能公司ENGIE EPS SA,並更名為「NHΩA」,一舉躍居全球儲能四哥,搭配集團旗下能元科技投入電池芯研發,加速朝高效電池發展的三元能元超級電池工廠也動工興建,可看出台泥集團正在快速邁向綠能世界。
1995年政府開放民間投資發電廠開始,台泥和平電廠就成為第一波民營火力發電廠;2016年起《電業法》修正,開啟電力自由化時代,台泥再投入再生能源業,2017年在彰濱蓋起太陽能電廠,後來又善用空間增設兩支風機,合計發電容量12MW(百萬瓦)。台泥綠能總經理翁吉良說:「這是台灣第一個風電與光電共存的風光案場。」
2017年1月張安平接任台泥董座,更積極投入綠能事業,不論太陽能、陸上風機、地熱發電或海洋能源,幾乎無役不與。翁吉良說:「我們會要求供應商買綠電,早走晚走都要走這條路,不如早點投資綠電,不早做會找不到地。」台泥也是少數的地熱發電投資方,2022年嘉義義竹的專區43MW電廠完全併網,成為全台最大的漁電共生案場。
台泥也是台灣第一個投入「海洋能」的業者,即使1MW的海洋能電廠投資成本高達10多億元,但也沒有影響張安平投入綠能的信念,只要對國家、產業發展有利的就做。
針對台泥興建電廠的原因,張安平曾在公開演說時說:「不是因為綠電賺錢,綠電不是這麼賺錢,是因為我們生產二氧化碳,我要去中和,不能依靠別人解決問題。」
張安平有濃厚人文關懷特質,重視社會責任,大力推動集團朝2050年碳中和目標邁進,定調台泥未來發展的三個主軸:水泥、廢棄物處理、能源。
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統計,全球水泥業跟鋼鐵業占地球總碳排的10%,是排碳大戶。台泥要追求碳中和,就要靠廢棄物處理跟能源事業。張安平認為,「廢棄物處理是很大的解方」。
張安平非常了解水泥業,曾多次跟友人打趣說:「若把我的血管剝出來,可能流出來的是水泥。」台泥減碳的做法也很多元,除生產流程中找到更好的方法減碳排,台泥建再生能源電廠賣電給台電,並投入儲能平衡電網供應,2019年起總部及各工廠也開始導入屋頂太陽能,買綠電取代灰電。
翁吉良強調,台泥興建的再生能源電廠綠電量,今年就能超過集團事業體一年的用電量,儘管再生能源發電廠的電多是賣給台電,但未來也將自己找買主。
不只是發電,台泥也體會儲能發展的重要性。2021年7月,台泥併購義大利儲能公司ENGIE EPS SA,並更名為「NHΩA」,一舉躍居全球儲能四哥,搭配集團旗下能元科技投入電池芯研發,加速朝高效電池發展的三元能元超級電池工廠也動工興建,可看出台泥集團正在快速邁向綠能世界。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兩年多後,各國陸續邁向疫後生活,原本各界期待疫後經濟逐漸回到常軌,但隨著俄烏戰爭的爆發與通膨的發展,全球響起了經濟衰退的警鐘。台灣難自外於這一波經濟變局中,今年2月景氣燈號從黃紅燈轉為綠燈,月底公布的最新燈號有可能進一步下滑變成黃藍燈,代表國內景氣正面臨可能轉向的關鍵點。
外在經濟環境詭譎多變,國內產業年初已展開應變,包括嚴控庫存水位,收緊應收帳款條件等,都是為了經濟變局預做準備。深挖洞、廣積糧是「自助」,產業更需要的「人助」是政府重大財經政策的可預期性,因為唯有更透明的財經政策,產業才能據此訂立可執行的短、中、長期計畫。
放眼下半年到明年的總體經濟情勢,眼前對產業影響重大的兩大政策分別是能源供應與基本工資。上月底政府宣布調漲電價,其中又以工業用電大戶調漲15%最受矚目。過去三年多來我國連續七次凍漲電價,此次調漲電價雖然是因為國際能源價格飆漲的不得不然舉措,但一次調漲15%仍讓產業措手不及。2015年立法院通過的新版電價公式,用意就是要讓電價調整有一個透明可預期的機制,當國際燃料成本上升或下降時,國內電價跟進反應,不只台電可以掌握電價的調整方向,產業界也可憑著公開資訊預期電價的可能走勢。
可惜的是,新版電價公式2017年正式上路後,七次凍漲讓電價公式流於形式,產業界也可能因此喪失了對電價調整的警覺性,總是預期政府最終會出手干預。過去一年全球減碳趨勢與俄烏戰爭大幅推高了能源價格,政府最終無法承擔高昂的虧損,出手調整電價。產業界關心的是,兩個多月後政府又要檢討電價,依目前的能源價格,10月很可能再調漲電價,但11月即將舉行選舉,依「往例」凍漲的可能性較大,如果今年不再調漲電價,由於明年沒有選舉,屆時是否又會重演今年的大漲電價?
除了電價調整,我國能源政策是否做出改變,也是產業界關心的議題。今年以來我們見到歐盟、南韓多國調整能源政策,或延後燃煤發電退場時間,或重新擁抱核電,背後都有國際政經情勢變化的因素。我國自2017年起經歷四次大範圍停電後,電力供應穩定度以及綠電的發展一直是產業界關心、甚至擔心的一環,尤其是國內電力最重要的支柱天然氣發電,新增接收站的推動一直不順利,若天然氣發電成長不如預期,我們還能倚靠的能源種類為何?
基本工資調漲是另一個影響產業的重要政策。今年前五月我國全體受僱員工實質經常性薪資呈現年衰退,這是六年來首見,顯示薪資成長速度趕不上物價增幅,這也是月前蔡英文總統出席全國產業總工會時宣示政府一定排除萬難、務必讓最低工資持續調升的主因。總統這番宣示不無選舉考量,因為她的政見就是要解決低薪問題,加上年底地方大選是另類的對政府信任投票,政府必須正面回應通膨的挑戰。
不論是能源政策、電價調整與基本工資調漲,都是關係產業生產成本的大事,政府必須更深入、更全面的跟產業界溝通,既是瞭解產業的現狀與困難,更要藉此讓產業知悉政策的可能演變方向,以此為基礎制訂各自的發展與生產計畫。今年跟後年分別有地方與總統大選,政治影響經濟的案例只會愈來愈多,同時間要面對國際間經濟的變局,又要分神面對國內各項政策的波動,絕非產業之福,也可能影響總體經濟表現。對企業經營而言,最怕的不只是變動,而是更多的不確定性。
外在經濟環境詭譎多變,國內產業年初已展開應變,包括嚴控庫存水位,收緊應收帳款條件等,都是為了經濟變局預做準備。深挖洞、廣積糧是「自助」,產業更需要的「人助」是政府重大財經政策的可預期性,因為唯有更透明的財經政策,產業才能據此訂立可執行的短、中、長期計畫。
放眼下半年到明年的總體經濟情勢,眼前對產業影響重大的兩大政策分別是能源供應與基本工資。上月底政府宣布調漲電價,其中又以工業用電大戶調漲15%最受矚目。過去三年多來我國連續七次凍漲電價,此次調漲電價雖然是因為國際能源價格飆漲的不得不然舉措,但一次調漲15%仍讓產業措手不及。2015年立法院通過的新版電價公式,用意就是要讓電價調整有一個透明可預期的機制,當國際燃料成本上升或下降時,國內電價跟進反應,不只台電可以掌握電價的調整方向,產業界也可憑著公開資訊預期電價的可能走勢。
可惜的是,新版電價公式2017年正式上路後,七次凍漲讓電價公式流於形式,產業界也可能因此喪失了對電價調整的警覺性,總是預期政府最終會出手干預。過去一年全球減碳趨勢與俄烏戰爭大幅推高了能源價格,政府最終無法承擔高昂的虧損,出手調整電價。產業界關心的是,兩個多月後政府又要檢討電價,依目前的能源價格,10月很可能再調漲電價,但11月即將舉行選舉,依「往例」凍漲的可能性較大,如果今年不再調漲電價,由於明年沒有選舉,屆時是否又會重演今年的大漲電價?
除了電價調整,我國能源政策是否做出改變,也是產業界關心的議題。今年以來我們見到歐盟、南韓多國調整能源政策,或延後燃煤發電退場時間,或重新擁抱核電,背後都有國際政經情勢變化的因素。我國自2017年起經歷四次大範圍停電後,電力供應穩定度以及綠電的發展一直是產業界關心、甚至擔心的一環,尤其是國內電力最重要的支柱天然氣發電,新增接收站的推動一直不順利,若天然氣發電成長不如預期,我們還能倚靠的能源種類為何?
基本工資調漲是另一個影響產業的重要政策。今年前五月我國全體受僱員工實質經常性薪資呈現年衰退,這是六年來首見,顯示薪資成長速度趕不上物價增幅,這也是月前蔡英文總統出席全國產業總工會時宣示政府一定排除萬難、務必讓最低工資持續調升的主因。總統這番宣示不無選舉考量,因為她的政見就是要解決低薪問題,加上年底地方大選是另類的對政府信任投票,政府必須正面回應通膨的挑戰。
不論是能源政策、電價調整與基本工資調漲,都是關係產業生產成本的大事,政府必須更深入、更全面的跟產業界溝通,既是瞭解產業的現狀與困難,更要藉此讓產業知悉政策的可能演變方向,以此為基礎制訂各自的發展與生產計畫。今年跟後年分別有地方與總統大選,政治影響經濟的案例只會愈來愈多,同時間要面對國際間經濟的變局,又要分神面對國內各項政策的波動,絕非產業之福,也可能影響總體經濟表現。對企業經營而言,最怕的不只是變動,而是更多的不確定性。
2022數位應用週今(19)日起一連展開4天線上活動,包括14場次論壇和線上展示會。論壇主題聚焦在數位轉型與淨零碳排,近百位洞悉全球趨勢的前瞻領袖將現身主題論壇。展示會則規畫「創新數位應用館」,展出近百項解決方案及專屬商機媒洽,引領產業數位轉型,實現碳排淨零。
上午開幕論壇邀請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台電公司代理董事長曾文生、大同智能董事長葉惠青、微軟總經理施立成、慧與科技總經理蕭舜華等出席演講。下午場主題「Transform Asia to Digital Service Society」,邀請國際資服產業代表就各國數位服務趨勢討論。
「創新數位應用館」線上展示智慧應用、雲端服務、新創創新、資訊安全與淨零碳排五大主題館,其中「淨零碳排館」是今年新增主題館,呼應政府2050年淨零碳排政策。主辦單位中華軟協表示,「淨零碳排」不僅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軟協作為資通訊產業代表,結合數位轉型既有基礎,積極推動產業能源轉型與淨零碳排,引領產業發展方向,讓世界看見台灣資通訊產業的優勢與競爭力。
「新創創新館」由經濟部工業局主導,展示資訊服務創新應用解決方案,協助新創創新業者及團隊提高公司和產品能見度。「雲端服務館」主要宣導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推動的「台灣雲市集」補助政策,館內精選1,100多種雲端解決方案,並收錄15篇中小微型企業數位轉型成功案例於線上展示。「智慧應用館」展示多項成熟的智慧化技術,應用在各領域的實務經驗,塑造出多樣態的商業經營模式。「資訊安全館」展示零信任技術、多層次防禦、勒索病毒、雲端安全、遠距應用等多項資安主題。
論壇期間中華軟協特別安排「線上媒合會」,透過專業線上媒合系統協助廠商快速找到合適的產品,凡預約並完成有效商洽者,主辦單位將贈送限量好禮,歡迎線上看展抽大獎。
2022數位應用週活動官網:digi.cisa.tw/。
上午開幕論壇邀請工研院院長劉文雄、台電公司代理董事長曾文生、大同智能董事長葉惠青、微軟總經理施立成、慧與科技總經理蕭舜華等出席演講。下午場主題「Transform Asia to Digital Service Society」,邀請國際資服產業代表就各國數位服務趨勢討論。
「創新數位應用館」線上展示智慧應用、雲端服務、新創創新、資訊安全與淨零碳排五大主題館,其中「淨零碳排館」是今年新增主題館,呼應政府2050年淨零碳排政策。主辦單位中華軟協表示,「淨零碳排」不僅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軟協作為資通訊產業代表,結合數位轉型既有基礎,積極推動產業能源轉型與淨零碳排,引領產業發展方向,讓世界看見台灣資通訊產業的優勢與競爭力。
「新創創新館」由經濟部工業局主導,展示資訊服務創新應用解決方案,協助新創創新業者及團隊提高公司和產品能見度。「雲端服務館」主要宣導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推動的「台灣雲市集」補助政策,館內精選1,100多種雲端解決方案,並收錄15篇中小微型企業數位轉型成功案例於線上展示。「智慧應用館」展示多項成熟的智慧化技術,應用在各領域的實務經驗,塑造出多樣態的商業經營模式。「資訊安全館」展示零信任技術、多層次防禦、勒索病毒、雲端安全、遠距應用等多項資安主題。
論壇期間中華軟協特別安排「線上媒合會」,透過專業線上媒合系統協助廠商快速找到合適的產品,凡預約並完成有效商洽者,主辦單位將贈送限量好禮,歡迎線上看展抽大獎。
2022數位應用週活動官網:digi.cisa.tw/。
ESG議題成顯學,企業發行綠色債券,金融業就算犧牲一點報酬、利率稍低一些,也願意大力支持買進。
一家手握數千億元可運用資金的行庫財務主管說,氣候變遷日益嚴重,為展現愛地球、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等目標,企業與金融機構都會參與ESG評比,「幾乎沒有企業和金融業可以不重視這個議題」。
相較於企業,金融業要達成ESG的績效,除具體的發動節能減碳計畫外,購買綠色債券、永續債券也能間接達成ESG所需的KPI,因此,企業發行綠債,及購買綠債的金融業,對企業與金融業的ESG績效都有加分效果。
「這也是為什麼,台積電、台電等企業發同年期的債券,如果是綠債,利率就可以略低一些,而金融業也願意降一點利率來購買綠債,因為對ESG評比有加分效果,比起利率,達成ESG目標是更重要的目的」,銀行主管說。
行庫主管還說,金融業不只買綠債,也會發綠債,金融業可發行一檔綠債20億元,然後將這筆資金用來放款給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廠商,稱為綠色放款。
行庫主管說,為達成ESG,金融業可說卯足全力,就連財務部也必須達成一定比重,如可運用資金的5%∼10%,須用以投資綠債、或具ESG概念的個股等,且內部也會每季檢視是否達標,未來比重還會逐步提高,展現銀行對環保、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等議題的重視。
一家手握數千億元可運用資金的行庫財務主管說,氣候變遷日益嚴重,為展現愛地球、善盡企業社會責任等目標,企業與金融機構都會參與ESG評比,「幾乎沒有企業和金融業可以不重視這個議題」。
相較於企業,金融業要達成ESG的績效,除具體的發動節能減碳計畫外,購買綠色債券、永續債券也能間接達成ESG所需的KPI,因此,企業發行綠債,及購買綠債的金融業,對企業與金融業的ESG績效都有加分效果。
「這也是為什麼,台積電、台電等企業發同年期的債券,如果是綠債,利率就可以略低一些,而金融業也願意降一點利率來購買綠債,因為對ESG評比有加分效果,比起利率,達成ESG目標是更重要的目的」,銀行主管說。
行庫主管還說,金融業不只買綠債,也會發綠債,金融業可發行一檔綠債20億元,然後將這筆資金用來放款給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等廠商,稱為綠色放款。
行庫主管說,為達成ESG,金融業可說卯足全力,就連財務部也必須達成一定比重,如可運用資金的5%∼10%,須用以投資綠債、或具ESG概念的個股等,且內部也會每季檢視是否達標,未來比重還會逐步提高,展現銀行對環保、社會責任和公司治理等議題的重視。
氣候變遷掀熱浪,超高溫襲擊多國;極端氣候愈演愈烈,帶動綠色債券市場高速擴張。根據櫃買中心統計,今(2022)年上半年,共七家發行人發行綠色債券,合計發行337.16億元,較具指標性的國內發行公司,包括「護國神山」台積電、台電等。
櫃買中心資料顯示,近五年來,企業發行綠債蔚為風尚,2017年共有七家發行綠債,金額為206.6億元,2018年11家,金額為333億元,2019、2020年均為九家,金額連兩年突破500億元,分別來到502與566億元。
2021年,共15家企業發行綠債為近六年最高,不過發行金額滑落至402.9億元。
櫃買中心指出,今年1至6月,共七家發行機構發行綠債,合計發行337.1億元,國內發行人較具指標性的公司包括台電及台積電等。
回顧今年上半年,外商Deutsche Bank Aktiengesellschaft(德意志銀行)發行金額128.1億元高居第一,國內企業則是台積電115億元拔得頭籌,台電也發行32億元,法商法國巴黎銀行22億元,永豐銀行20億元,世界先進與台北富邦銀行分別為10億元。
櫃買中心指出,企業發行綠債,在公司治理評鑑方面可額外加分。此外,企業或金融業若投資綠債亦可獲得額外加分,以鼓勵投資方式支持綠色債券的發行。
銀行主管指出,綠債是指債券所募集的資金全部用於綠色投資計畫,發行人所發行的債券,依據櫃買中心「永續發展債券作業要點」規定,取具綠色債券資格認可,並申請債券為櫃檯買賣,即為綠色債券。
而綠色投資計畫是指:投資於包括再生能源及能源科技發展、能源使用效率提升及能源節約、溫室氣體減量、廢棄物回收處理或再利用、農林資源保育、生物多樣性保育、汙染防治與控制、水資源節約,以及其他氣候變遷調適或經櫃買中心認可等事項,並具實質改善環境的效益者。
櫃買中心資料顯示,近五年來,企業發行綠債蔚為風尚,2017年共有七家發行綠債,金額為206.6億元,2018年11家,金額為333億元,2019、2020年均為九家,金額連兩年突破500億元,分別來到502與566億元。
2021年,共15家企業發行綠債為近六年最高,不過發行金額滑落至402.9億元。
櫃買中心指出,今年1至6月,共七家發行機構發行綠債,合計發行337.1億元,國內發行人較具指標性的公司包括台電及台積電等。
回顧今年上半年,外商Deutsche Bank Aktiengesellschaft(德意志銀行)發行金額128.1億元高居第一,國內企業則是台積電115億元拔得頭籌,台電也發行32億元,法商法國巴黎銀行22億元,永豐銀行20億元,世界先進與台北富邦銀行分別為10億元。
櫃買中心指出,企業發行綠債,在公司治理評鑑方面可額外加分。此外,企業或金融業若投資綠債亦可獲得額外加分,以鼓勵投資方式支持綠色債券的發行。
銀行主管指出,綠債是指債券所募集的資金全部用於綠色投資計畫,發行人所發行的債券,依據櫃買中心「永續發展債券作業要點」規定,取具綠色債券資格認可,並申請債券為櫃檯買賣,即為綠色債券。
而綠色投資計畫是指:投資於包括再生能源及能源科技發展、能源使用效率提升及能源節約、溫室氣體減量、廢棄物回收處理或再利用、農林資源保育、生物多樣性保育、汙染防治與控制、水資源節約,以及其他氣候變遷調適或經櫃買中心認可等事項,並具實質改善環境的效益者。
國營事業兩樣情 油電虧最慘 不敵能源飆漲,中油、台電上半年累計虧逾800億;台糖、台水獲利有限
疫情與國際情勢影響,衝擊台電、中油、台糖、台水四大國營事業 營運,其中油電二家公司因俄烏戰爭造成全球能源價格飆漲,上半年 累計虧損都逾800億元,而中油虧損逾半個資本額、台電累虧逼近三 分之一個資本額,恐加重調漲油氣及電價壓力。
中油表示,今年上半年已虧損555億,累計虧損達869億元,若都不 讓中油反映,預估中油全年累虧達1,800億元,預估會超過一個資本 額(1,301億元)。經濟部同意,7月起調漲電業用戶天然氣價格5% ,虧損可縮減約76億元,但對中油營運壓力的緩解僅杯水車薪,整體 破洞仍大。
中油發言人張瑞宗說,攸關國內民生的天然氣及汽油價格,長期以 來未足額反映成本,是上半年虧損主因,下半年要視國際能源價格而 定。但希望經濟部讓中油調整油氣價格,或給予特別預算紓困、或是 辦理增資。
台電方面,截至5月底虧損672億元,累積虧損擴大到1,057億元, 預估6月用電量增加,居高不下的燃料成本勢必加劇虧損,預6月虧損 應會超過800億元,累虧則會增至1,200億元,至於全年累虧逾千億, 或縮至千億以內,則視汽電共生調高採購價格,及10月電價凍漲或續 漲而定。
面對油電兩大國營事業虧損不斷擴大,經濟部表示,現在談紓困還 太早,且今年特別預算因疫情已接近用罄,需等下半年立法院預算會 期開始後,主計總處盤點明年度預算,確認有空間才會開始進行增資 或特別補助,惟實際提撥至公司也要到明年了。
台糖部分,上半年營收140.15億元,稅前10.89億元,虧損的事業 部是畜殖、休憩、及精緻農業,因疫情關係,讓生技事業部的酒精產 品銷量很好,預估全年會有盈餘,且未來若國內旅遊恢復,休憩事業 有機會轉虧為盈。
台水上半年收入162.61億,稅前淨利有4.8億元,不過因近期電價 調漲、央行升息,光是電費支出預估下半年就會增加1.5億元,另利 息因升息半碼就增加8,000多萬元,預估全年營收恐由盈轉虧,台水 希望能把電價調漲及升息等外在因素改列政策性負擔,但仍需由國營 會來認定。
疫情與國際情勢影響,衝擊台電、中油、台糖、台水四大國營事業 營運,其中油電二家公司因俄烏戰爭造成全球能源價格飆漲,上半年 累計虧損都逾800億元,而中油虧損逾半個資本額、台電累虧逼近三 分之一個資本額,恐加重調漲油氣及電價壓力。
中油表示,今年上半年已虧損555億,累計虧損達869億元,若都不 讓中油反映,預估中油全年累虧達1,800億元,預估會超過一個資本 額(1,301億元)。經濟部同意,7月起調漲電業用戶天然氣價格5% ,虧損可縮減約76億元,但對中油營運壓力的緩解僅杯水車薪,整體 破洞仍大。
中油發言人張瑞宗說,攸關國內民生的天然氣及汽油價格,長期以 來未足額反映成本,是上半年虧損主因,下半年要視國際能源價格而 定。但希望經濟部讓中油調整油氣價格,或給予特別預算紓困、或是 辦理增資。
台電方面,截至5月底虧損672億元,累積虧損擴大到1,057億元, 預估6月用電量增加,居高不下的燃料成本勢必加劇虧損,預6月虧損 應會超過800億元,累虧則會增至1,200億元,至於全年累虧逾千億, 或縮至千億以內,則視汽電共生調高採購價格,及10月電價凍漲或續 漲而定。
面對油電兩大國營事業虧損不斷擴大,經濟部表示,現在談紓困還 太早,且今年特別預算因疫情已接近用罄,需等下半年立法院預算會 期開始後,主計總處盤點明年度預算,確認有空間才會開始進行增資 或特別補助,惟實際提撥至公司也要到明年了。
台糖部分,上半年營收140.15億元,稅前10.89億元,虧損的事業 部是畜殖、休憩、及精緻農業,因疫情關係,讓生技事業部的酒精產 品銷量很好,預估全年會有盈餘,且未來若國內旅遊恢復,休憩事業 有機會轉虧為盈。
台水上半年收入162.61億,稅前淨利有4.8億元,不過因近期電價 調漲、央行升息,光是電費支出預估下半年就會增加1.5億元,另利 息因升息半碼就增加8,000多萬元,預估全年營收恐由盈轉虧,台水 希望能把電價調漲及升息等外在因素改列政策性負擔,但仍需由國營 會來認定。
近期國際燃料價格高漲,台電虧損嚴重,為解決公司負債比,台電 拿出17筆精華地段土地重新估價,讓台電土地市值增加362億元,進 而增加資產,未來仍有多筆土地將重新進行市值重估。據透露,17筆 精華地規劃都更或招商開發,開發完成後價值利益,可望超過1,000 億元以上。
根據資料顯示,台電17筆土地大多坐落在北、高,其中高雄最有價 值的就是亞灣特貿三,而資產重估市值增加最多是台北市電力修護處 土地,原先84年土地價值估算僅24億元,最新鑑價後飆漲成184億元 ,增加160億元。
台電主管透露,這17筆土地都已陸續規劃開發,台北電力修護中心 土地北市府已完成都市計畫變更,預計明年首季對外公開招商,另一 塊南港北儲中心土地,去年完成和冠德建設簽約開發。嘉興街公辦都 更案及仁愛路500坪土地,都正進行活化開發。
這次進行重估17筆土地分別屬於首長宿舍、電力修護處、修理工廠 、變電所剩餘空地、縣市老舊營業處、舊澎湖電廠及印刷所舊辦公室 ,最大面積位在高雄及台北市鬧區當中,以現在附近新建案興起,重 估土地市值差異甚大,地方人士對土地開發展現濃厚興趣。
根據資料顯示,台電17筆土地大多坐落在北、高,其中高雄最有價 值的就是亞灣特貿三,而資產重估市值增加最多是台北市電力修護處 土地,原先84年土地價值估算僅24億元,最新鑑價後飆漲成184億元 ,增加160億元。
台電主管透露,這17筆土地都已陸續規劃開發,台北電力修護中心 土地北市府已完成都市計畫變更,預計明年首季對外公開招商,另一 塊南港北儲中心土地,去年完成和冠德建設簽約開發。嘉興街公辦都 更案及仁愛路500坪土地,都正進行活化開發。
這次進行重估17筆土地分別屬於首長宿舍、電力修護處、修理工廠 、變電所剩餘空地、縣市老舊營業處、舊澎湖電廠及印刷所舊辦公室 ,最大面積位在高雄及台北市鬧區當中,以現在附近新建案興起,重 估土地市值差異甚大,地方人士對土地開發展現濃厚興趣。
台電AFC儲能需求,為產業開出一條前景無限的康莊大道,但也快速成為群雄逐鹿的局面。在激烈的賽局中,開元佳能與美商Fluence結盟,讓市場發展產生全新轉折與變化。
Fluence為儲能系統龍頭廠,以4.8GW實績居全球之冠;開元佳能成立年餘,開陽投控、鴻元工程及利佳興業三大股東在案場開發、系統施工及技術整合具備雄厚的實力,賦予開元佳能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在儲能界異軍突起。
台灣在大型儲能案場正在起步階段,更是外商看重的潛力市場,對接公部門需要在地業者配合,維運在地化也是必然趨勢。開元佳能與外商在技術交流及語言溝通互動無障礙,讓外界看好這個強強聯手的合作案,有助於台灣儲能產業加速發展,更顯意義非凡。
儲能100MW案場由開陽投控、鴻元工程共同開發,利佳興業專長於電子電力,負責此案安裝測試及維護。開元佳能董事長蔡宗融表示,此案為亞太地區最大單一儲能案場,採用Fluence最新Cube系列儲能設備,Fluence也因此搶下台灣市場第一。
開元佳能為Fluence在台灣的第一家100MW等級案場的聯盟廠商,肩負技術承接、系統整合、安裝測試及系統維運之責。
蔡宗融表示,儲能案場年底會看到成果,其中40MW為嘉一能源持有,將在年底分階段完工。Fluence設備交期8個月,100MW案場預定年底動工,除了自建案,開元佳能積極開發更多中大型案場,手上外部委託案絡繹不絕。
2025年台電的AFC需求1GW,已有300MW建置中,但上線容量不到40MW,2至3年內不易滿足需求。另方面,併網申設容量高達4GW,讓投資方對於供過於求的疑慮加深;儲能安規要求也增加成本,評估合規的設備商進一步拖慢時間,全新的儲能戰場尚未出現嚴重的殺戮煙哨味,但也因放款審慎因而拖住腳步。
Fluence為儲能系統龍頭廠,以4.8GW實績居全球之冠;開元佳能成立年餘,開陽投控、鴻元工程及利佳興業三大股東在案場開發、系統施工及技術整合具備雄厚的實力,賦予開元佳能得天獨厚的優勢,因此在儲能界異軍突起。
台灣在大型儲能案場正在起步階段,更是外商看重的潛力市場,對接公部門需要在地業者配合,維運在地化也是必然趨勢。開元佳能與外商在技術交流及語言溝通互動無障礙,讓外界看好這個強強聯手的合作案,有助於台灣儲能產業加速發展,更顯意義非凡。
儲能100MW案場由開陽投控、鴻元工程共同開發,利佳興業專長於電子電力,負責此案安裝測試及維護。開元佳能董事長蔡宗融表示,此案為亞太地區最大單一儲能案場,採用Fluence最新Cube系列儲能設備,Fluence也因此搶下台灣市場第一。
開元佳能為Fluence在台灣的第一家100MW等級案場的聯盟廠商,肩負技術承接、系統整合、安裝測試及系統維運之責。
蔡宗融表示,儲能案場年底會看到成果,其中40MW為嘉一能源持有,將在年底分階段完工。Fluence設備交期8個月,100MW案場預定年底動工,除了自建案,開元佳能積極開發更多中大型案場,手上外部委託案絡繹不絕。
2025年台電的AFC需求1GW,已有300MW建置中,但上線容量不到40MW,2至3年內不易滿足需求。另方面,併網申設容量高達4GW,讓投資方對於供過於求的疑慮加深;儲能安規要求也增加成本,評估合規的設備商進一步拖慢時間,全新的儲能戰場尚未出現嚴重的殺戮煙哨味,但也因放款審慎因而拖住腳步。
台灣第一個特高壓等級大型儲能案件已動工,採用世界排名首屈一指的Fluence儲能設備,由鴻元工程顧問規畫設計,開元佳能負責儲能系統維護及確保效能,南方電力負責台電輔助服務平台的代操作。
南方電力董事長黃坤元表示,太陽光電案場併聯後,只要做好案場維運,台電就會支付躉售電費;參與AFC輔助服務的儲能案,在台電併聯後,展開一連串的服務平台代操作,包括設備運作效能監視、不同時段競標價格決定、設備維護及運作排程、投標設備狀控回報等,須24小時全程監控,最後還要處理得標報表、價格、帳務及銀行金流系統等工作。
南方電力集團布局綠電售電,也積極參與電力交易平台,提供「儲能系統代操作服務」,針對儲能投資人投標以及因應電網需求,須即時配合運轉調度等複雜的技術操作,提供專業服務,以最佳操作策略,為投資方創造最佳利益。目前已有近250MW完成簽約,公司的代操專業工程師6月底也完成台電上機訓練課程,取得服務平台上機資格。
黃坤元表示,從試算效益選址簽約、規畫設計及容量申請、施工作業及併網到代操及運轉維護一手包辦,南方電力提供投資人提供完整建議及一站式輔助服務,已與多家企業簽訂dReg0.25代操作服務,年底代操作量約有50MW,2023年第一季再加入200MW。
南方洽談中的電能型儲能(E-dReg)代操服務約有100MW。黃坤元指出,電力輔助服務交易平台沒有穩定收購價格,商業模式不同於再生能源發電業的躉購機制,融資機制也不同。風險管控需考量建置場址的適宜性,併網線路關係到完工的時程、建置成本以及充放電線路損失等,都會在未來台電AFC市場趨近飽和下的競標風險,業者需謹慎小心。(翁永全)
南方電力董事長黃坤元表示,太陽光電案場併聯後,只要做好案場維運,台電就會支付躉售電費;參與AFC輔助服務的儲能案,在台電併聯後,展開一連串的服務平台代操作,包括設備運作效能監視、不同時段競標價格決定、設備維護及運作排程、投標設備狀控回報等,須24小時全程監控,最後還要處理得標報表、價格、帳務及銀行金流系統等工作。
南方電力集團布局綠電售電,也積極參與電力交易平台,提供「儲能系統代操作服務」,針對儲能投資人投標以及因應電網需求,須即時配合運轉調度等複雜的技術操作,提供專業服務,以最佳操作策略,為投資方創造最佳利益。目前已有近250MW完成簽約,公司的代操專業工程師6月底也完成台電上機訓練課程,取得服務平台上機資格。
黃坤元表示,從試算效益選址簽約、規畫設計及容量申請、施工作業及併網到代操及運轉維護一手包辦,南方電力提供投資人提供完整建議及一站式輔助服務,已與多家企業簽訂dReg0.25代操作服務,年底代操作量約有50MW,2023年第一季再加入200MW。
南方洽談中的電能型儲能(E-dReg)代操服務約有100MW。黃坤元指出,電力輔助服務交易平台沒有穩定收購價格,商業模式不同於再生能源發電業的躉購機制,融資機制也不同。風險管控需考量建置場址的適宜性,併網線路關係到完工的時程、建置成本以及充放電線路損失等,都會在未來台電AFC市場趨近飽和下的競標風險,業者需謹慎小心。(翁永全)
系統公會2010年成立,歷經12年發展,成為再生能源業規模最大、最具影響力的社團組織。從創會理事長林山城(日山能源)、第二任理事長鄭博文(沅碁光電)、第三任理事長郭軒甫(加州能源),3年前蔡宗融(開陽投控6839)上任,在歷屆正、副理事長及理監事攜手努力下,成為支持綠能發展的重要力量。
綜觀歷屆理事長,由於個性使然,行事作風也展現不同風格。創會理事長林山城敢言、勇於任事的大炮性格,令人印象深刻;往後幾位繼任者轉為溫文儒雅,訴求理性溝通,是最大分野。
公會創立之初,萬事起頭難,初期為篳路襤褸的辛苦過程。回顧當時,公會為打破陳年積習,採取非常手段,激進衝撞場面時而有之;看似草莾的行徑,的確產生一定程度的效果,但也是公會與台電及相關公部門關係最緊繃的時期。
系統公會推動太陽光電快速發展,12年的發展史等同於台灣太陽光電產業發展的一面鏡子。蔡宗融對於創會理事長成立全國性公會的勇氣及貢獻,表示敬佩及肯定,接下來的兩任6年期間,公會持續與主管機關磨合,也面對更多來自民眾與環團等外界溝通,屢屢在重大爭議中異中求同,穩步向前行。
系統公會的入會費6,000元,年費1萬元,相當親民。在蔡宗融任內,公會會員增加230家,會費結餘隨著會員數而「長大」,統計共增加上千萬元,結盈款近1,400萬元。蔡宗融在理事長任期內,與理監事們共同將公會推上另一高峰,他期許在世代交替下,一棒接一棒,更加壯大公會的實力。
綜觀歷屆理事長,由於個性使然,行事作風也展現不同風格。創會理事長林山城敢言、勇於任事的大炮性格,令人印象深刻;往後幾位繼任者轉為溫文儒雅,訴求理性溝通,是最大分野。
公會創立之初,萬事起頭難,初期為篳路襤褸的辛苦過程。回顧當時,公會為打破陳年積習,採取非常手段,激進衝撞場面時而有之;看似草莾的行徑,的確產生一定程度的效果,但也是公會與台電及相關公部門關係最緊繃的時期。
系統公會推動太陽光電快速發展,12年的發展史等同於台灣太陽光電產業發展的一面鏡子。蔡宗融對於創會理事長成立全國性公會的勇氣及貢獻,表示敬佩及肯定,接下來的兩任6年期間,公會持續與主管機關磨合,也面對更多來自民眾與環團等外界溝通,屢屢在重大爭議中異中求同,穩步向前行。
系統公會的入會費6,000元,年費1萬元,相當親民。在蔡宗融任內,公會會員增加230家,會費結餘隨著會員數而「長大」,統計共增加上千萬元,結盈款近1,400萬元。蔡宗融在理事長任期內,與理監事們共同將公會推上另一高峰,他期許在世代交替下,一棒接一棒,更加壯大公會的實力。
在通膨高漲、美國聯準會急升息、全球經濟景氣展望出現下修疑慮下,從終端的服飾、手機及NB等消費性電子產品,再到上游的半導體產業,庫存過高及去化的問題也逐漸浮上檯面,在一片產業展望下修的聲浪中,綠能產業為少數展望正向的產業。
長線來看,台灣及各國力求在2050年前達成碳中和、積極發展綠能及儲能;中期來看,離岸風電進入建置期,工程如火如荼地展開,台電則提高電網汰舊換新預算;短線來看,國內入境管制持續鬆綁,有利外籍技師及工人來台,可望彌補先前因疫情缺工導致的工程延宕。
風電方面,台灣海峽坐擁世界級優良風廠,根據國際顧問公司4C offshore調查,全球前20大風場就有七個在台灣,前50名中台灣也占了22個,且多集中於桃園至雲林的沿海一帶。
目前國內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規劃2026年至2035年每年釋出1.5GW,共計釋出15GW裝置容量)選商即將展開,其中沃旭能源「旭風二、三號」風場、CIP「渢妙風場」、上緯新能源「海盛風場」已通過初審,預計於第4季公布獲選名單,將為本國供應鏈再添新訂單。
太陽光電方面,除持續推動漁電共生外,經濟部6月宣達將對於「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進行修正,要求符合一定條件的新建建築物於屋頂設置太陽光電,以加快太陽能裝置跟上進度。同時,為保護國內廠商,禁止大陸太陽能電池或模組進口,以提升國內相關供應鏈競爭力,營運前景樂觀。
儲能方面,為使民間電力與台電接軌,台灣電力交易平台已於去年11月正式上線,並獲得產業界高度關注,主要分為調頻備轉、即時備轉、補充備轉三項,各家廠商將依據不同的交易資源及應用情境,選擇適合的輔助服務在平台上進行競價售電獲利。隨著平台逐漸成熟,公開透明的費用標準也將推動愈來愈多家的廠商提出申請加入。
整體而言,由於ESG已成市場顯學,預計未來將會有更多的企業投入減碳行動,加上由政府牽頭帶動民間投資再生能源及儲能系統商機,經濟部預估未來八年帶動的投資金額將逾3兆元,每年有望貢獻台灣經濟成長率0.56%,可留意再生能源相關供應鏈,在此波台股修正的過程中,浮現之投資價值及機會。
長線來看,台灣及各國力求在2050年前達成碳中和、積極發展綠能及儲能;中期來看,離岸風電進入建置期,工程如火如荼地展開,台電則提高電網汰舊換新預算;短線來看,國內入境管制持續鬆綁,有利外籍技師及工人來台,可望彌補先前因疫情缺工導致的工程延宕。
風電方面,台灣海峽坐擁世界級優良風廠,根據國際顧問公司4C offshore調查,全球前20大風場就有七個在台灣,前50名中台灣也占了22個,且多集中於桃園至雲林的沿海一帶。
目前國內離岸風電第三階段區塊開發(規劃2026年至2035年每年釋出1.5GW,共計釋出15GW裝置容量)選商即將展開,其中沃旭能源「旭風二、三號」風場、CIP「渢妙風場」、上緯新能源「海盛風場」已通過初審,預計於第4季公布獲選名單,將為本國供應鏈再添新訂單。
太陽光電方面,除持續推動漁電共生外,經濟部6月宣達將對於「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進行修正,要求符合一定條件的新建建築物於屋頂設置太陽光電,以加快太陽能裝置跟上進度。同時,為保護國內廠商,禁止大陸太陽能電池或模組進口,以提升國內相關供應鏈競爭力,營運前景樂觀。
儲能方面,為使民間電力與台電接軌,台灣電力交易平台已於去年11月正式上線,並獲得產業界高度關注,主要分為調頻備轉、即時備轉、補充備轉三項,各家廠商將依據不同的交易資源及應用情境,選擇適合的輔助服務在平台上進行競價售電獲利。隨著平台逐漸成熟,公開透明的費用標準也將推動愈來愈多家的廠商提出申請加入。
整體而言,由於ESG已成市場顯學,預計未來將會有更多的企業投入減碳行動,加上由政府牽頭帶動民間投資再生能源及儲能系統商機,經濟部預估未來八年帶動的投資金額將逾3兆元,每年有望貢獻台灣經濟成長率0.56%,可留意再生能源相關供應鏈,在此波台股修正的過程中,浮現之投資價值及機會。
太陽光電發電系統公會(PVGSA)8日召開2022會員大會,並舉行3年一度的理監事改選,會員踴躍出席,順利選出15位理監事,第四屆公會理事長、開陽投控(6839)董事長蔡宗融正式交棒,由全面性系統整合科技董事長廖偵松接任,開啟第五屆任期。
綠能為時下顯學,「碳中和」議題也無可迴避,太陽光電對於企業生存及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社會已廣泛形成共識。即便如此,多數發電系統在開發建置過程中,要與中央及地方密切互動,許多問題仍需系統公會出面斡旋排解。
蔡宗融表示,由此可看出,PVGSA公會相比其他產業公協會的特殊性。此外,能源產業由國家政策主導,政策制定後要能順利推動,公會也具有關鍵性影響力,扛起監督及溝通之責,適時反應執行上的難處,協助打通關卡,成為官方與產業界間的最佳橋樑。
太陽光電從屋頂朝向地面、水面以及結合農漁業發展,能源局主管能源事務,過去時有難以有效進行跨部會溝通,出現卡關、拖住前進腳步的情形。公會過去的官方對口單位只到能源局組長層級,蔡宗融108年上任以來,運用個人影響力,讓公會與政府的互動層級提升到行政院,建立順暢的溝通管道,也獲得府院支持,授命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為「光電總舵手」,每月定期與公會代表開會,充分了解問題的癥結,及時打通任督二脈。
最近3年,公會與主管機關的互動及關係空前緊密,能源局官員、台電主管經常受邀出席會員大會,行政院長蘇貞昌109年更親臨會員大會,實屬罕見。前年獲得總統蔡英文接見,也是歷來首例。
在最後一年任期內,蔡宗融仍大聲疾呼營農型光電的重要性,並且排除萬難,年底催生第一座示範型營農型光電。全台太陽光電併網量108年6月底為3.528GW,今年4月底為8.168MW,3年間增幅達2.3倍以上,為史上最快速發展期;去年FIT破天荒逆勢調升,扭轉年年下修的趨勢,為史上頭一遭,均為任內的成績。
綠能為時下顯學,「碳中和」議題也無可迴避,太陽光電對於企業生存及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社會已廣泛形成共識。即便如此,多數發電系統在開發建置過程中,要與中央及地方密切互動,許多問題仍需系統公會出面斡旋排解。
蔡宗融表示,由此可看出,PVGSA公會相比其他產業公協會的特殊性。此外,能源產業由國家政策主導,政策制定後要能順利推動,公會也具有關鍵性影響力,扛起監督及溝通之責,適時反應執行上的難處,協助打通關卡,成為官方與產業界間的最佳橋樑。
太陽光電從屋頂朝向地面、水面以及結合農漁業發展,能源局主管能源事務,過去時有難以有效進行跨部會溝通,出現卡關、拖住前進腳步的情形。公會過去的官方對口單位只到能源局組長層級,蔡宗融108年上任以來,運用個人影響力,讓公會與政府的互動層級提升到行政院,建立順暢的溝通管道,也獲得府院支持,授命行政院副院長沈榮津為「光電總舵手」,每月定期與公會代表開會,充分了解問題的癥結,及時打通任督二脈。
最近3年,公會與主管機關的互動及關係空前緊密,能源局官員、台電主管經常受邀出席會員大會,行政院長蘇貞昌109年更親臨會員大會,實屬罕見。前年獲得總統蔡英文接見,也是歷來首例。
在最後一年任期內,蔡宗融仍大聲疾呼營農型光電的重要性,並且排除萬難,年底催生第一座示範型營農型光電。全台太陽光電併網量108年6月底為3.528GW,今年4月底為8.168MW,3年間增幅達2.3倍以上,為史上最快速發展期;去年FIT破天荒逆勢調升,扭轉年年下修的趨勢,為史上頭一遭,均為任內的成績。
科技市調機構集邦科技(TrendForce)昨(7)日發布最新報告示警,受通膨、升息與終端需求下滑等干擾,晶圓代工成熟製程面臨砍單潮,若產品過度集中消費性領域,部分8吋廠產能利用率恐面臨九成保衛戰。
法人指出,過去兩年疫情紅利帶來筆電、平板等遠距應用需求大增,推升晶圓代工成熟製程產能供不應求,相關廠商產能利用率都衝上100%甚至更高。隨產能利用率鬆動,台積電、聯電、世界先進、力積電等晶圓代工指標廠都會面臨壓力。
對於集邦最新報告內容,台積電因處於法說會緘默期,不發表評論。法人認為,台積電今年下半年來自客戶預付款挹注與先進製程產品組合優化,產能利用率變化有限。
聯電日前已於股東會坦承,近期有些客戶品項需求轉弱,但車用、雲端伺服器及工業等領域需求非常強勁,可彌補部分缺口。
世界先進則說,最近感受到供應鏈部分產品調整庫存,將影響下半年產能利用率,確切展望將在8月法說會揭露。
集邦指出,此波砍單潮,首波修正來自大尺寸驅動IC及面板驅動暨觸控整合單晶片(TDDI)需求轉弱,近期電源管理IC、CMOS影像感測器及部分微控制器(MCU)、系統單晶片(SoC)也出現訂單修正,雖以消費性應用為主,但不堪客戶大砍單,晶圓代工廠產能利用率正式滑落。
集邦表示,下半年除了驅動IC需求持續下修未見起色,智慧手機、PC與電視相關系統單晶片、COMS影像感測器與電源管理IC等周邊零組件亦進行庫存調節,開始下調投片計畫,砍單現象同步發生在8吋及12吋廠,製程包含0.1X微米、90╱55奈米、40╱28奈米,甚至7╱6奈米等先進製程也難以倖免。
整體來看,下半年需求端持續下修訂單,消費性電源管理IC及CMOS影像感測器也開始調節庫存,儘管仍有來自伺服器、車用、工控等需求支撐,仍難以完全彌補相關晶片砍單造成的產能缺口,導致部分8吋廠產能利用率開始下滑。
集邦估計,下半年整體8吋廠產能利用率約在90%至95%,部分生產消費型應用占比較高的晶圓廠,恐面臨產能利用率九成保衛戰。
法人指出,過去兩年疫情紅利帶來筆電、平板等遠距應用需求大增,推升晶圓代工成熟製程產能供不應求,相關廠商產能利用率都衝上100%甚至更高。隨產能利用率鬆動,台積電、聯電、世界先進、力積電等晶圓代工指標廠都會面臨壓力。
對於集邦最新報告內容,台積電因處於法說會緘默期,不發表評論。法人認為,台積電今年下半年來自客戶預付款挹注與先進製程產品組合優化,產能利用率變化有限。
聯電日前已於股東會坦承,近期有些客戶品項需求轉弱,但車用、雲端伺服器及工業等領域需求非常強勁,可彌補部分缺口。
世界先進則說,最近感受到供應鏈部分產品調整庫存,將影響下半年產能利用率,確切展望將在8月法說會揭露。
集邦指出,此波砍單潮,首波修正來自大尺寸驅動IC及面板驅動暨觸控整合單晶片(TDDI)需求轉弱,近期電源管理IC、CMOS影像感測器及部分微控制器(MCU)、系統單晶片(SoC)也出現訂單修正,雖以消費性應用為主,但不堪客戶大砍單,晶圓代工廠產能利用率正式滑落。
集邦表示,下半年除了驅動IC需求持續下修未見起色,智慧手機、PC與電視相關系統單晶片、COMS影像感測器與電源管理IC等周邊零組件亦進行庫存調節,開始下調投片計畫,砍單現象同步發生在8吋及12吋廠,製程包含0.1X微米、90╱55奈米、40╱28奈米,甚至7╱6奈米等先進製程也難以倖免。
整體來看,下半年需求端持續下修訂單,消費性電源管理IC及CMOS影像感測器也開始調節庫存,儘管仍有來自伺服器、車用、工控等需求支撐,仍難以完全彌補相關晶片砍單造成的產能缺口,導致部分8吋廠產能利用率開始下滑。
集邦估計,下半年整體8吋廠產能利用率約在90%至95%,部分生產消費型應用占比較高的晶圓廠,恐面臨產能利用率九成保衛戰。
攸關能源轉型及供電穩定的基隆協和電廠改建計畫(第四天然氣接收站),昨(7)日第四度叩關環評初審,經過四個半小時漫長討論,環評委員意見一度僵持,最後經共識決,要求補正再審。
台電應在9月30日前,向環委補充填海造陸前後方案的生態衝擊比較、生態保育計畫、對航行安全影響等內容。
協和電廠更新改建案主要是將協和電廠既有四部燃油機組拆除,改建兩部總裝置容量260萬瓩以下的燃氣複循環機組,並填海造陸興建四接;然而環保團體擔憂珊瑚礁生態遭受衝擊,向環委喊話退回此案,並已發起地方「護海公投」,拒絕填海造地。
環評初審一般以三次為原則,但協和電廠案已審查四次,仍無共識,須進入第五次審查,可見爭議不小。
台電昨日上午提出3.0版「東移方案」,從最一開始須填海造地29.25公頃,到2.0版縮減到18.6公頃,最新方案則縮減至14.5公頃,強調朝最精簡用地規畫,並可迴避電廠外側潛堤區珊瑚。
台電總經理王耀庭指出,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劃攸關北北基、480萬人口的用電需求,尤其核二2號機明年除役、協和燃油二部機也將在2024年除役,只剩下和平電廠「東電北送」,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造成供電壓力,「協和不是萬能,但是沒有協和萬萬不能。」經濟部次長暨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喊話,期盼外界可以留給能源轉型、電源開發一點「立足之地」。
然而,台電「突襲」提出東移方案,也遭到環保團體及民代挑戰,以地點與原版不同,應退回重作環評。但環保署綜計處說明,「東移」是配合前次專案小組結論,無須退回重辦環評。
台電應在9月30日前,向環委補充填海造陸前後方案的生態衝擊比較、生態保育計畫、對航行安全影響等內容。
協和電廠更新改建案主要是將協和電廠既有四部燃油機組拆除,改建兩部總裝置容量260萬瓩以下的燃氣複循環機組,並填海造陸興建四接;然而環保團體擔憂珊瑚礁生態遭受衝擊,向環委喊話退回此案,並已發起地方「護海公投」,拒絕填海造地。
環評初審一般以三次為原則,但協和電廠案已審查四次,仍無共識,須進入第五次審查,可見爭議不小。
台電昨日上午提出3.0版「東移方案」,從最一開始須填海造地29.25公頃,到2.0版縮減到18.6公頃,最新方案則縮減至14.5公頃,強調朝最精簡用地規畫,並可迴避電廠外側潛堤區珊瑚。
台電總經理王耀庭指出,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劃攸關北北基、480萬人口的用電需求,尤其核二2號機明年除役、協和燃油二部機也將在2024年除役,只剩下和平電廠「東電北送」,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造成供電壓力,「協和不是萬能,但是沒有協和萬萬不能。」經濟部次長暨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喊話,期盼外界可以留給能源轉型、電源開發一點「立足之地」。
然而,台電「突襲」提出東移方案,也遭到環保團體及民代挑戰,以地點與原版不同,應退回重作環評。但環保署綜計處說明,「東移」是配合前次專案小組結論,無須退回重辦環評。
大亞電線電纜集團董事長沈尚弘指出,看好能源產業發展,透過策略投資廣結盟,大灑能源網,要積極布局儲能及電力輔助服務,開拓新利基市場。
大亞集團從電線電纜業務起家,2012年時重新檢討企業定位為能源(電力)業,從此開啟新布局。沈尚弘說:「電纜是做能源傳輸,漆包線則是能源轉換,我們是從能源傳輸、轉換、儲存到管理。」儘管2013年一度投資離岸風電業務,兩年後因市場不成熟而退出,但大亞很快就鎖定太陽能領域。
從2015年開始,大亞開始投資太陽能電廠,沈尚弘投資經驗豐富,利用創投界常見的合資模式,邀請工程統包(EPC)廠商聚恆合作,大亞入股聚恆22%,同時跟聚恆一起投資電廠,讓聚恆投資15%股權,大亞出資85%,共同成為大亞綠能股東,藉此讓投資方跟EPC業者利害關係一致。
沈尚弘說:「我們興建跟持有電廠,不是建好就賣,所以很關心電廠的品質能否持續20年。」他強調,由於不買賣電廠,電廠的工程品質攸關投報率,找聚恆合作,除案場可委由信賴方興建,聚恆也能幫忙開發案場,大亞會支付開發費,以最有利標合作。
聚恆跨入布局,不僅替業主建置儲能系統當儲能EPC,自己也營運,是台電第一波得標的五家儲能自動頻率控制(AFC)輔助服務業務商之一,大亞更成立儲能子公司大亞儲能及協同儲能跨入儲能市場,沈尚弘透露,大亞也曾參與AFC競標,最後因文件少蓋一個章資格不符,「同仁被他念了半天,還好聚恆拿到」。
他說,目前協同能源可自行設計電池管理系統(BMS),整合通訊技術,替客戶做儲能維運,另投資能源物聯網新創聯齊科技,做能源管理。
大亞目標2026年儲能建置容量上看100MWh,並將加入電力交易平台輔助服務市場。談到儲能建置容量,沈尚弘分析,目標需要滾動式調整,原因是儲能必須有土地,當地有足夠的饋線容量可用,最終更需買到電池芯,這些都會影響儲能進度的快慢。
在電廠發電容量業務方面,大亞不僅自建,去年還買下大同的志光能源(台南七股)案場,因此上調發電容量近程目標,2022年底估將達200MW(百萬瓦),2023年初志光二期完成就達240MW,2023年底估達300MW,後續兩年期望以每年新增100MW的速度,2025年達500MW目標。
而志光這類發電廠將透過有台電核發售電執照的博曜電力轉供企業用戶,小型屋定型案場因單一案場發電量小,會積沙成塔,將在電力市場銷售。
另外,沈尚弘還強調,博曜一定會切入碳權交易市場,因為碳定價跟綠電價格有某種關聯性,台灣勢必要跟國際接軌,避免定低碳費被他國課徵懲罰稅。
大亞集團從電線電纜業務起家,2012年時重新檢討企業定位為能源(電力)業,從此開啟新布局。沈尚弘說:「電纜是做能源傳輸,漆包線則是能源轉換,我們是從能源傳輸、轉換、儲存到管理。」儘管2013年一度投資離岸風電業務,兩年後因市場不成熟而退出,但大亞很快就鎖定太陽能領域。
從2015年開始,大亞開始投資太陽能電廠,沈尚弘投資經驗豐富,利用創投界常見的合資模式,邀請工程統包(EPC)廠商聚恆合作,大亞入股聚恆22%,同時跟聚恆一起投資電廠,讓聚恆投資15%股權,大亞出資85%,共同成為大亞綠能股東,藉此讓投資方跟EPC業者利害關係一致。
沈尚弘說:「我們興建跟持有電廠,不是建好就賣,所以很關心電廠的品質能否持續20年。」他強調,由於不買賣電廠,電廠的工程品質攸關投報率,找聚恆合作,除案場可委由信賴方興建,聚恆也能幫忙開發案場,大亞會支付開發費,以最有利標合作。
聚恆跨入布局,不僅替業主建置儲能系統當儲能EPC,自己也營運,是台電第一波得標的五家儲能自動頻率控制(AFC)輔助服務業務商之一,大亞更成立儲能子公司大亞儲能及協同儲能跨入儲能市場,沈尚弘透露,大亞也曾參與AFC競標,最後因文件少蓋一個章資格不符,「同仁被他念了半天,還好聚恆拿到」。
他說,目前協同能源可自行設計電池管理系統(BMS),整合通訊技術,替客戶做儲能維運,另投資能源物聯網新創聯齊科技,做能源管理。
大亞目標2026年儲能建置容量上看100MWh,並將加入電力交易平台輔助服務市場。談到儲能建置容量,沈尚弘分析,目標需要滾動式調整,原因是儲能必須有土地,當地有足夠的饋線容量可用,最終更需買到電池芯,這些都會影響儲能進度的快慢。
在電廠發電容量業務方面,大亞不僅自建,去年還買下大同的志光能源(台南七股)案場,因此上調發電容量近程目標,2022年底估將達200MW(百萬瓦),2023年初志光二期完成就達240MW,2023年底估達300MW,後續兩年期望以每年新增100MW的速度,2025年達500MW目標。
而志光這類發電廠將透過有台電核發售電執照的博曜電力轉供企業用戶,小型屋定型案場因單一案場發電量小,會積沙成塔,將在電力市場銷售。
另外,沈尚弘還強調,博曜一定會切入碳權交易市場,因為碳定價跟綠電價格有某種關聯性,台灣勢必要跟國際接軌,避免定低碳費被他國課徵懲罰稅。
台電協和電廠更新改建案卡在環評多時,趕在7日下午環評專案小 組會議審查前,台電上午公布最新「東移方案」,降低對海洋生態、 環境影響,力拚首部機組2027年發電。
台電雖極力縮減面積,但環評委員並未埋單,珊瑚等部分生態調查 資料仍無法說服環評委員,9月底前補正再審。
台電指出,由於協和電廠機組老舊,且使用重油當作燃料對於環境 影響大,在穩定供電前提下,提出更新改建計畫,未來將新建二部燃 氣機組,同步新增第四座天然氣接收站與儲槽,希望提升北部供電能 力。但四接需要透過填海造陸才能完成,首當其衝是當地海洋生態, 因此全案卡關在環評會專案小組已久,為爭取環評審查順利,台電昨 搶在環評專案小組審議前,先行召開記者會說明。
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在記者會表示,過去協和電廠2.0計畫是填 海面積18.6公頃,填方量為350萬立方公尺,這次提出「東移方案」 3.0是填海面積縮小為14.5公頃,填方量減為195萬立方公尺,可完全 保留海扇及潛堤區珊瑚。
他說,由於北部用電持續成長,預估2025年用電需求超過600萬瓩 ,但隨協和與核二機組陸續除役,到2025年僅剩和平電廠130萬瓩, 屆時供需缺口將達470萬瓩,不足部分短期會在東北部及宜蘭地區變 電所或電力設施當中興建儲能設備,暫時度過用電尖峰,但仍需協和 電廠更新案,確保未來供電穩定。
民眾及地方團體在環評會議中質疑,新的東移案內容與最早提出的 內容差異甚大,應該廢止現有的環評申請,重新進行範圍界定,才是 友善環境。
目前政府已經制定2050淨零碳排路徑,未來天然氣會逐步減少,現 在是否應再興建天然氣電廠,希望政府應該考量地熱發電等新的再生 能源,才是真正做到減碳。
環評委員認為,現在東移案的確有縮減面積,惟新方案對於海生動 植物影響評估並不明確,且未來珊瑚移植計劃需要額外說明,因此要 求台電補足相關資料後,9月底前補正再審查。
台電雖極力縮減面積,但環評委員並未埋單,珊瑚等部分生態調查 資料仍無法說服環評委員,9月底前補正再審。
台電指出,由於協和電廠機組老舊,且使用重油當作燃料對於環境 影響大,在穩定供電前提下,提出更新改建計畫,未來將新建二部燃 氣機組,同步新增第四座天然氣接收站與儲槽,希望提升北部供電能 力。但四接需要透過填海造陸才能完成,首當其衝是當地海洋生態, 因此全案卡關在環評會專案小組已久,為爭取環評審查順利,台電昨 搶在環評專案小組審議前,先行召開記者會說明。
台電代理董事長曾文生在記者會表示,過去協和電廠2.0計畫是填 海面積18.6公頃,填方量為350萬立方公尺,這次提出「東移方案」 3.0是填海面積縮小為14.5公頃,填方量減為195萬立方公尺,可完全 保留海扇及潛堤區珊瑚。
他說,由於北部用電持續成長,預估2025年用電需求超過600萬瓩 ,但隨協和與核二機組陸續除役,到2025年僅剩和平電廠130萬瓩, 屆時供需缺口將達470萬瓩,不足部分短期會在東北部及宜蘭地區變 電所或電力設施當中興建儲能設備,暫時度過用電尖峰,但仍需協和 電廠更新案,確保未來供電穩定。
民眾及地方團體在環評會議中質疑,新的東移案內容與最早提出的 內容差異甚大,應該廢止現有的環評申請,重新進行範圍界定,才是 友善環境。
目前政府已經制定2050淨零碳排路徑,未來天然氣會逐步減少,現 在是否應再興建天然氣電廠,希望政府應該考量地熱發電等新的再生 能源,才是真正做到減碳。
環評委員認為,現在東移案的確有縮減面積,惟新方案對於海生動 植物影響評估並不明確,且未來珊瑚移植計劃需要額外說明,因此要 求台電補足相關資料後,9月底前補正再審查。
歐盟議會通過歐洲聯盟提出將天然氣和核能投資列入永續綠色能源 的議案,引起國際關注。對此,經濟部次長曾文生7日表示,目前歐 盟僅是先對融資認定,與台灣情境不同,台灣使用核能有兩大面向需 先解決,首先任何新的能源形式都要經過民主程序,且既有核廢料也 要有效處理,再回頭談核能運用的機率比較大。
歐盟議會投票通過歐盟提案,法國帶頭與多個擁核國家提案將核能 列為綠能,德國及部分歐盟國家反對,最終經過投票表決後,最終以 法國提出支持將天然氣及核能列為環境永續的綠能,未來很有可能成 為歐盟法規,歐盟各國都需調整各自國內法規。
曾文生7日受訪被問到台灣是否會重新使用核能時表示,歐洲因為 有跨國電力公司、也有許多民營的電力公司,跨國供電若是把核電認 為是綠電會比較容易,這次歐盟通過的議題是聚焦在投資上,讓相關 融資可以更為彈性,現在還未擴及到歐盟各國,因此還未討論到下一 階段的能源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有企業喊出要發展小型核電廠。曾文生說,核 能是持續發展的科技,台電都有在關注,甚至是核融合發展也有在關 心。
但他強調,台灣必須更務實,台灣的能源使用不可能脫離土地現實 條件,就算是任何一種新能源的技術及使用,也是需要通過民主的驗 證。
他舉例,過去核電三個選址未經過民主程序,但現在光興建地下化 的變電所、改建天然氣發電廠,都要通過重重民主考驗、人民的意志 的選擇。
另外,台電要先把核後端工作往前推動,除役工作能有進展,有效 處理核廢料等,再回頭談核能怎麼用機率才會比較大,目前核後端仍 難處理,像是新北市核一廠、核二廠的乾貯設施都需要解決,要有具 體實績才能說服人民。核後端的處理還未解決,現在要回頭使用核能 還太早。
歐盟議會投票通過歐盟提案,法國帶頭與多個擁核國家提案將核能 列為綠能,德國及部分歐盟國家反對,最終經過投票表決後,最終以 法國提出支持將天然氣及核能列為環境永續的綠能,未來很有可能成 為歐盟法規,歐盟各國都需調整各自國內法規。
曾文生7日受訪被問到台灣是否會重新使用核能時表示,歐洲因為 有跨國電力公司、也有許多民營的電力公司,跨國供電若是把核電認 為是綠電會比較容易,這次歐盟通過的議題是聚焦在投資上,讓相關 融資可以更為彈性,現在還未擴及到歐盟各國,因此還未討論到下一 階段的能源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有企業喊出要發展小型核電廠。曾文生說,核 能是持續發展的科技,台電都有在關注,甚至是核融合發展也有在關 心。
但他強調,台灣必須更務實,台灣的能源使用不可能脫離土地現實 條件,就算是任何一種新能源的技術及使用,也是需要通過民主的驗 證。
他舉例,過去核電三個選址未經過民主程序,但現在光興建地下化 的變電所、改建天然氣發電廠,都要通過重重民主考驗、人民的意志 的選擇。
另外,台電要先把核後端工作往前推動,除役工作能有進展,有效 處理核廢料等,再回頭談核能怎麼用機率才會比較大,目前核後端仍 難處理,像是新北市核一廠、核二廠的乾貯設施都需要解決,要有具 體實績才能說服人民。核後端的處理還未解決,現在要回頭使用核能 還太早。
最近政府調漲電價,1,000度上的用電大戶調漲15%,但為了顧及 對家庭用戶的衝擊,1,000度以下暫時不調,同時,電影院、餐飲、 食品、百貨、農漁、健身房等店家,電價也暫時凍漲。整體社會多數 支持電價要反映成本,反彈的聲浪不大。但對中小企業的運營及傳統 產業競爭力的衝擊不容小覷,更是政府不容輕忽的。
從正面的角度觀之,調漲電費反映成本,達到使用者付費的目標, 並提供節能誘因,有利節能減碳的落實,特別是「淨零排放」口號喊 得震天價響之際,調高電價可促使企業正視節能減碳此一重大議題, 並採取因應對策。
但電價漲得太突然且幅度太大,對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的影響值得 政府關注。因為國內除了電子資訊業衝擊比較小之外,其他的傳統產 業受創程度普遍不小。就一個中型企業而言,電價一下子調高了15% ,將為企業帶來3∼4百萬元新台幣的支出成本,全年電費將會增加4 ∼5千萬元,如以中型企業盈餘5∼10億元來估算,一年將減少5∼10 %的盈餘。
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彭((又又))浪日前表示,電價一次漲1 5%,幅度太大,廠商連適應的緩衝期都沒有,怎麼受得了?而現在 大環境差,企業也無法轉嫁成本。電腦業者尚且如此,國內傳統產業 更是難以承受。
再者,台灣現在產業呈現M型化的現象,高科技、電子資訊業表現 佳,傳產、服務業則表現平平。電價調漲15%對毛利率較低的傳統產 業,以及受疫情困擾的服務業,衝擊程度可能超過想像,未來可能導 致企業倒閉、無力調薪,員工福利受損的局面。反之,電子上游的晶 圓製造、代工、IC設計毛利率高,下游的資訊電子產業有很大的比例 在海外生產,衝擊較小。電價調漲後更拉大高科技、傳產/服務業績 效的差距,乃至薪水的差距,使服務業在召募員工上更處於不利的地 位,產業兩極化的現象將更加凸顯。
雖然調整電價已成為事實,但建議政府仍然可以亡羊補牢,採取以 下的配套措施:第一,透過節能減碳的補助,降低企業電價成本的大 幅提升。第二,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如果調整電價帶來台電公司營收 增加不如企業訂單流失、盈餘下降損失的成本,這考慮由國庫編列預 算補助台電公司,並分階段調漲電價,讓業者有喘息空間。第三,以 目前漲價範圍觀之,仍有近50%的企業、家庭不受影響,無法產生足 夠的節能誘因。因此,針對家庭用戶提高2∼3%的電價,企業提高5 ∼7%的電價,讓民眾、企業共同承擔成本,如此對台灣整體的節能 減碳也會有幫助。
從正面的角度觀之,調漲電費反映成本,達到使用者付費的目標, 並提供節能誘因,有利節能減碳的落實,特別是「淨零排放」口號喊 得震天價響之際,調高電價可促使企業正視節能減碳此一重大議題, 並採取因應對策。
但電價漲得太突然且幅度太大,對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的影響值得 政府關注。因為國內除了電子資訊業衝擊比較小之外,其他的傳統產 業受創程度普遍不小。就一個中型企業而言,電價一下子調高了15% ,將為企業帶來3∼4百萬元新台幣的支出成本,全年電費將會增加4 ∼5千萬元,如以中型企業盈餘5∼10億元來估算,一年將減少5∼10 %的盈餘。
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彭((又又))浪日前表示,電價一次漲1 5%,幅度太大,廠商連適應的緩衝期都沒有,怎麼受得了?而現在 大環境差,企業也無法轉嫁成本。電腦業者尚且如此,國內傳統產業 更是難以承受。
再者,台灣現在產業呈現M型化的現象,高科技、電子資訊業表現 佳,傳產、服務業則表現平平。電價調漲15%對毛利率較低的傳統產 業,以及受疫情困擾的服務業,衝擊程度可能超過想像,未來可能導 致企業倒閉、無力調薪,員工福利受損的局面。反之,電子上游的晶 圓製造、代工、IC設計毛利率高,下游的資訊電子產業有很大的比例 在海外生產,衝擊較小。電價調漲後更拉大高科技、傳產/服務業績 效的差距,乃至薪水的差距,使服務業在召募員工上更處於不利的地 位,產業兩極化的現象將更加凸顯。
雖然調整電價已成為事實,但建議政府仍然可以亡羊補牢,採取以 下的配套措施:第一,透過節能減碳的補助,降低企業電價成本的大 幅提升。第二,進行成本效益分析,如果調整電價帶來台電公司營收 增加不如企業訂單流失、盈餘下降損失的成本,這考慮由國庫編列預 算補助台電公司,並分階段調漲電價,讓業者有喘息空間。第三,以 目前漲價範圍觀之,仍有近50%的企業、家庭不受影響,無法產生足 夠的節能誘因。因此,針對家庭用戶提高2∼3%的電價,企業提高5 ∼7%的電價,讓民眾、企業共同承擔成本,如此對台灣整體的節能 減碳也會有幫助。
與我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