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台灣近期遭遇連串困境,缺水問題尚未解決,本土疫情又再度升温,而就在這樣的情況下,13日全台發生大停電,讓人捏把冷汗。過去蔡政府高層多次保證台灣不會缺電,但現實卻給了重重一擊。本周用電量創新高,甚至超越歷年5月單月用電前三名,讓經濟部對供電充裕度感到擔憂。雖然此次事故是電網匯流排故障所致,但從台電檢討中,我們仍可看到許多供電結構上的問題。維修機組、氣候變遷、綠電供應減少,以及缺水等問題,都讓系統餘裕不足。2025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將達20%,這是否會讓類似興達事故發生時,系統更難有立即起停的餘裕?核電廠的運轉,是否能夠減少影響?政府對外表示供電穩定,但台電卻將問題推給綠電和用電尖峰,這種說法恐怕難以讓外界接受。面對這些問題,蘇揆似乎該對台電說一句「該收收心了」。
各大晶圓、記憶體及面板業者都是161kV超高壓的大電力用戶,不在停電範圍內,南科各園區昨天出現短暫電力壓降現象,但初估對整體產能影響相當微小。科技市調機構TrendForce表示,半導體生產過程中不容許突發性斷電,否則將造成重大損失,在工業用電戶的供電順序上,都以半導體產業為最優先考量。
晶圓代工龍頭廠台積電表示,昨日部分廠區產生短暫壓降現象,但供電仍正常,採取緊急應變措施及發電機備援準備,影響降到最低。聯電說明南科廠有部分壓降情況、新竹廠正常,都不影響正常生產。
世界先進位於桃園的晶圓三廠由錦興電廠供電,不在台電電網系統內而不受影響;新竹的晶圓一廠與晶圓二廠採用特高壓雙迴路系統,不在台電減壓供電範圍,公司有備用電力系統,不會讓生產受到影響。
旺宏生產重心位於竹科園區,昨天未停電,旺宏強調8吋廠及12吋廠設置各自獨立的不斷電系統及發電機組,即使有狀況也能穩定供電、且不互相影響。
華邦目前唯一生產基地在中科園區,昨日也沒有停電。華邦指出早已設置不斷電及發機組以因應停電,確保生產不致因供電有問題而中斷。
面板廠友達在新竹、台中、台南及高雄等地都有廠區。友達指出,昨日位於台南、高雄等地的南廠區有電力壓降情況。
總統蔡英文昨晚舉行臨時記者會,她說,因電網事故,造成部分機組停機,導致全國許多地方停電,「我要在此向國人表達歉意」。
蘇揆在臉書上說,台灣整體供電足夠,備轉容量率達到10%,但由於變電所匯流排故障,興達電廠發的電無法輸往系統,導致四部機組停機。台電為了確保電網安全,採取低頻卸載機制,同時緊急搶修設備,導致許多用戶必須分區供電。他已要求台電儘快解決問題,儘速復電。在經濟部對外報告後,他也要求經濟部和台電檢討電網配置與維管問題。
蘇揆指出,核電本來就不是台灣主要的發電來源,占總發電量都不到10%,昨天下午,太陽光電的發電比例還高於核電。蔡政府上台後推動能源轉型,而為了改善空汙,已讓天然氣發電成為主要供電來源,未來也會持續改善電網、以燃氣機組取代燃煤機組,更會繼續推動太陽光電等綠能的成長。
王美花昨晚也帶領台電人員說明停電事由,因後續影響220萬千瓦的電力,全台多個縣市也突然停電,她向社會大眾鞠躬致歉。
至於停電賠償情形,台電將會比照815大停電去做電費減免,但詳細賠償金額仍需去精算;據了解,按照過去815大停電方式,這次停電快六小時,估算恐賠償超過2億元。
經濟部長王美花昨晚說,全台62個工業區中有29個工業區配合輪流停電;加工出口區也有部分停電,影響比較大的是楠梓園區;科學園區部分,科技部盤點後,初步影響比較少。另包括台積電、聯電、世界 、旺宏、南亞科等晶圓廠都是「特高壓供電用戶」,產線作業不受影響。
對於事故原因,台電指出,本次大停電是由於「電網故障」,電源沒有問題、不是缺電。
台電電力調度處長吳進忠進一步說明,昨日因高雄市路竹路北超高壓變電所匯流排故障,導致興達電廠電力無法輸出而跳機,共有兩部燃煤及兩部燃氣機組跳機,影響大約160萬瓩電力。為了確保電網安全,必須採取分區輪流供電機制。由於2018年發生815大停電時由AB組進行分區停電,因此這次針對C組與D組進行輪流停電。
王美花指出,匯流排的詳細故障原因,已經責成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與國營會,邀請專家進一步調查,將盡快提出更完整的說明報告,至於要如何咎責,王美花強調,會在檢討之後再一併處理。
曾文生補充說明,水力確實是今年最核心問題,慣常水力少了80萬、抽蓄水利少了100萬,總共少180萬水利發電,但因為怕浪費水,抽蓄水力不敢使用,「當所有最壞狀況疊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可能真的應付不來。」
昨日變電所匯流排故障,導致全台大停電,除了凸顯電網脆弱外,儘管如官方所稱,昨日備轉容量率仍有10%,但變電所匯流排故障導致興達電廠共有四部機組跳脫,跳脫機組裝置容量約不到200萬瓩,占尖峰發電量3,800萬瓩不到5%,占比這麼低竟會導致大停電,背後真正關鍵恐怕是電源仍有所不足,代表10%備轉容量仍然不足以使電力系統維持正常運轉。
其次,昨日跳脫200萬瓩,限電的量達300萬瓩,差別就是太陽光電。太陽光電發電在中午達到高峰後,隨著太陽下山而逐漸減少,晚上用電增加,因此輪流限電量多出100萬瓩,必須要調配供需。
蔡政府推動能源轉型,大力發展再生能源,截至目前,再生能源占比約5.6%,太陽光電占比約1%至2%,2025年整個再生能源占比要達到20%;而再生能源隨著風力、太陽發電,會出現很大落差,傳統電源要配合再生能源的進場與退場,備用容量率必須要更高,才能確保電力系統穩定運作。
更嚴肅地來看,昨日限電的背後,長期電力不足,可能是更大問題。首先是,再生能源占比目前僅5.6%,至2025年要提升到20%,中間有14%差距,要如期達標非常困難。
其次,在蔡政府能源轉型規畫,天然氣發電占比要從目前35%提升到50%,也會非常困難。寄望第三天然氣接收站觀潭案,因為外推1.5公里,將較原期程晚2.5年完工,這段期間至少也差了4%備用容量率。台中港擴充接收站、協和電廠改為天然氣接收站等計畫,原訂2025年要完工,現在仍未通過環評,可預見,天然氣接收站沒有如期完工,未來勢必缺電。
再看需求面,我國用電需求愈來大。根據經濟部預測,在行政院長賴清德任內時,預測2017年至2025年用電量平均成長率為1.37%;後來預測2019年至2025年用電平均成長率則下修至1.24%;經濟部日前最新公布2020年用電量成長率為2.1%,並預測2021年至2025年平均用電量成長率為2.5%。
換言之,在美中對抗及疫後經濟,全球供應鏈重組中,隨著台商回台、半導體陸續加碼投資等,未來用電量成長率是先前預測的二倍,供電必須愈來愈多。但實際供給面上,一方面天然氣、再生能源很可能供應不上來,而核一廠、核二廠又要除疫。目前核電占比達11%,但是2023年核二廠2號機、核三廠的1號機除疫,備用容量率還會因此再減少,如此情況下,怎會不缺電?蔡政府須認真思考,讓部分電廠能夠延役,除了持續供電外,也確保不會增加碳排。
電網脆弱也值得關注,主要是因為長期區域供應不平衡所致,南電北送可靠的供電也只有300萬瓩,而台電現有南北四條迴路若有鐵塔倒塌也容易造成事故,而引發大停電。未來再生能源暴量成長,突然隨著風力或太陽光而同時大量啟動、或是大量退場,都會直接衝擊電網穩定與安全,這恐怕是電網安全更嚴峻挑戰。
從2017年的815停電、到昨日513停電,前者主因雖是燃氣電廠人為疏失,後者是匯流排故障,但都反映出台灣供電系統的脆弱;若無法穩定供電,勢將衝擊民間投資信心,也會衝擊民意支持。蔡政府惟有務實調整能源轉型策略及步伐,才可能在2025年給台灣穩定、安全的電力系統。
昨天供電備轉容量367萬瓩,亦即有這麼多的供電餘裕,而昨天路竹超高壓變電所故障影響興達電廠的供電量是220萬瓩,如果我們相信367萬大於220萬,為何昨天還會出現長達五小時的全國分區停電?為何蔡政府會口徑一致說沒有缺電?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昨天給出答案:「所有最壞的狀況疊在一起,我們可能應付不來。」
最壞情況是哪些?首先是台電預測本月最高用電是3,500萬瓩,但近日天氣炎熱加上景氣轉好,昨天尖峰用電3,670萬瓩,兩者差距170萬瓩,已是兩部大型火力機組的發電量。其次,台電依據上述預估排定各機組歲修,好讓這些機組在7月用電高峰來臨前加入供電,但當5月用電也偏高,之前的樂觀預估就成台電噩夢。
第三個壞是今年缺水,在擔心影響供水下,台電的水力發電減少80萬瓩。第四個壞是前幾年外界就警告再生能源的調度彈性低,昨天太陽能與風力發電實際發電量比台電預估少了55萬瓩。
上述四個最壞狀況疊在一起,於是一個超高壓變電所的匯流排故障,造成逾400萬用戶停電。
過去外界沒對蔡政府的能源政策示警嗎?其實是有的。國外媒體如彭博的總結是:「台灣讓自己脆弱。」
對蔡政府而言,上述四個最壞狀況都不是「供電不足」,供電雖大於缺電,但能源問題從來不是單純的算數問題,對全民來說,四個最壞狀況的結果就是停電。
與其爭辯缺不缺電、擁核或非核議題,更應深思為何台灣能源轉型會走到連官員都承認應付不來的地步?
所幸,包括新竹、台中、台南等三大科學園區,因使用161KV特高壓,而受影響較少。但加工區則以高雄楠梓、前鎮兩區影響最大。
因停電造成損失,王美花說,賠償模式會比照2017年8月15日大停電模式,給予停電戶電費減免。至於後續究責、檢討層級會視調查報告而定,會儘快對外公布。
高雄路北超高壓變電所匯流排故障,導致興達電廠電力無法輸出而跳機,各兩部燃煤及燃氣機組共4部跳機,影響約220萬瓩電力,占尖峰負載6%。台電發出緊急警報細胞簡訊,為確保電網安全,通知用戶下午3時起將緊急分區輪流停電。
由於2017年815大停電時由AB組進行分區停電,這次針對CD兩組進行輪流停電,實施至晚間8時修復,總計有六輪限電,影響約400萬戶、1,139萬戶次。其中62工業區中有29個輪流停電,209家加工出口區廠商、55家園區廠商受到影響,受損金額仍待復電後評估。
台電檢討這次停電原因有三,由於供電瞬間出現缺口,加上其餘供電狀況較預期減少,包含綠能預測失準,太陽光電減少30萬瓩、風電減少25萬瓩,另水情不佳與節水機組不敢啟動而減少180萬瓩,且又有林口、麥寮、核三等3部大型機組正在歲修,下周才會回到供應行列,影響240萬瓩,種種原因造成供需瞬間無法平衡,才會停電。
台電發言人張廷抒表示,匯流排就像是「延長線插座」,當延長線插座故障時,即使有電,也無法傳輸,這就是為何發電沒有問題,但匯流排一故障,就出現停電狀況。對此,王美花責成政次曾文生與國營會調查與檢討匯流排故障原因,14日盡快完整對外說明。
據資料顯示,13日原先預估備轉容量率還有10%,但因氣候炎熱,實際尖峰用電達3,670萬瓩,較原先預估5月尖峰用電3,500萬瓩高出許多,加上去年開始缺水,慣常水力減少80萬瓩,抽蓄機組無法全力使用減少100萬瓩,合計減少180萬瓩,相當備轉容量率減少5%。
本周用電量已連續四天創今年用電新高,甚至爬升至歷年5月單月用電前三名,用電量遠高於過去預估值,經濟部最近聽取台電供電報告,才為供電是否充裕戰戰兢兢。
儘管這次事故是電網匯流排臨時故障所致,導致興達電廠無法輸出電力、影響南電北送,但從台電檢討13日供電沒有更充分餘裕的原因,其實仍有很多供電結構值得檢討之處。
5月台電向來有多部機組正在維修,為了夏天用電尖峰做準備,可以理解,但近幾年氣候逐步極端化,台電的歲修排程早應有所警覺而更具彈性安排,才能快速因應氣候極端的變化。
台電分析大停電原因之一,更點到綠電供應減少,使得系統餘裕不足,包括綠電也較預期減少55萬瓩,直接讓備轉容量率減少超過1個百分點,還有缺水,摜常水力大幅減少,讓救援機組明顯不足。
2025年蔡政府要讓再生能源極大化,達發電占比20%,是否會讓類似興達事故發生時,更難讓系統有立即起停的餘裕,風險更因此增加?
儘管蔡政府一直認核四重啟不可行,也不願意讓三座核電廠延役,但如果今天核電機組全數運轉,即使無法避免興達電廠跳機實施全台輪流停電,但知情專家都坦言,至少影響可望減少。
政府對外表示,2020年全年供電亮出供電穩定的綠燈,備轉容量率皆高於10%,也一再保證供電沒有問題,瞬間供電喪失也應有餘裕來因應,但台電卻推給綠電及用電尖峰大增,這種理由恐怕很難令外界接受。
日前行政院長說疫情有新情況,大家都該收收心了,面對國內外疫情腹背受敵且缺水嚴峻,蘇揆似乎更該說「台電該收收心了。」
台灣電力供需面臨挑戰,工商團體緊張以待
近期,台灣電力供需情況引發關注,尤其在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出現變數的情況下,讓不少工商團體和科技產業感到緊張。經濟部於12日公布最新全國電力資源供需報告,預計未來7年用電量年均成長2.5%,這一成長率將由台商回台投資帶動的產業發展和車輛電動化用電量增加所帶來。
能源局維持「燃氣50%、燃煤30%、綠能20%」的政策規畫,並計劃在2026年後,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每年將分別增加1GW(10億度)及1.5GW。然而,由於三接延遲,備轉容量率可能低於法定15%,而經濟部對於三接公投過關後的供電情況,則未做明確預估。
報告指出,去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國內經濟活動銳減,用電需求僅成長0.4%。但下半年隨著疫情趨緩,用電需求大幅成長3.6%,全年平均成長2.1%。其中,住宅部門用電成長6.4%為最多。
去年全年發電量達2,798億度,較前一年度增加57萬度。其中,燃氣發電量增加87億度,再生能源(太陽光電21億度,風力4億度)也有所增長。燃煤因空污季減少發電,全年減少4億度,核能則減少9億度。
未來供電目標為2025年天然氣發電占比達50%、燃煤30%、再生能源20%。由於國內增氣減煤政策力度加大,預計2025年燃煤占比將降至27%,2026年後也將以此為基礎延續。
值得注意的是,台電台中電廠新設天然氣機組的都審計畫仍處於進行中,能源局表示,由於存在不確定性因素,機組上線時間比原計劃延後一年,首部機組預計在2025年6月完工併網,第二部機組則在2026年。
行政院日前公布的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外推方案,讓供氣期程延後2.5年,預計將影響大潭電廠的發電能力,減少約102至186萬瓩。
經濟部強調,未來備用容量率將維持在15%以上的法定標準,但2023年與2024年將因天然氣第三接收站期程推遲而降低,分別降至12.7%與14.5%。在此期間,將新增民營IPP電廠約250萬瓩,優先調度新設高效率燃氣機組,並研擬需量反應擴大至100萬瓩,以抑低用電,同時提高現有兩座天然氣接收站供氣能力。
台電在高雄亞灣南部電廠啟動了「5GAIoT推動辦公室」,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因為它不僅是台電國營事業的領先行動,也是亞灣推動5GAIoT創新園區後,將這項技術應用於產業的關鍵案例之一。這個辦公室的成立,是為了響應政府「亞灣5GAIoT創新園區」計畫,並將5GAIoT技術融入電力調度、智慧電網、輸電鐵塔維修和巡檢作業等領域。 台電董事長楊偉甫在啟用儀式上表示,南部電廠早已與高雄市民的生活緊密相連,未來隨著電力供應的穩定性日益重要,科技的角色將更加關鍵。楊董事長強調,高雄市政府推動亞灣5GAIoT創新園區的開發,將形成產業聚落,吸引更多產業、官方和研發單位共同參與,打造全新的產業環境。 楊董事長進一步指出,台電成立研發推動辦公室的目的是為了應對氣候變遷、能源轉型和數位轉型的挑戰,引進新興科技、智慧化設施、人才和業界的合作,與國際接軌,推動智慧電網的發展,滿足未來的用電需求。 高雄市長陳其邁也對此表示肯定,他指出,亞灣5GAIoT創新園區內的辦公場域目前非常短缺,預計兩年內將達到1.5萬坪的需求。台電將協助特貿三開發及招商,使亞灣成為台灣5GAIoT的重鎮。
能源局維持「燃氣50%、燃煤30%、綠能20%」政策規畫,並表示2026年以後太陽光電及離岸風電每年將分別增加1GW(10億度)及1.5GW,惟三接延遲會讓備轉容量率低於法定15%,三接公投過關後供電情況,經濟部則未做預估。
能源局指出,去年因疫情影響,國內經濟活動銳減,上半年用電需求僅成長0.4%,惟下半年因國內疫情趨緩,用電大幅成長3.6%,全年平均成長2.1%,以住宅部門用電成長6.4%為最多。
整體供電方面,去年全年發電量2,798億度,較前一年度增加57萬度,其中燃氣增加87億度;再生能源則是太陽光電增加21億度,風力增加4億度;燃煤則因空污季減少發電致全年減少4億度,核能則減少9億度。
未來供電方面,經濟部表示仍以2025年天然氣發電占比達50%、燃煤30%、再生能源20%為目標,惟燃煤因國內增氣減煤政策力度加大,預估2025年燃煤占比會降至27%,2026年後也會以2025年為基礎延續。
值得注意的是,台電台中電廠新設天然氣機組仍在台中市政府都審計畫中,能源局說,目前仍有不確定性因素,因此推遲機組上線時間,較過去規劃延後一年,首部機組在2025年6月完工併網,第二部機組則在2026年。
另行政院日前公布天然氣第三接收站外推方案,讓供氣期程延後2.5年,能源局說,大潭電廠會因燃料供應問題減少發電能力,預估減少約102至186萬瓩。
經濟部指出,未來備用容量率都能維持在15%以上的法定標準,唯獨2023年與2024年會因天然氣第三接收站期程推遲而降低,備用容量率分別降至12.7%與14.5%略低於法定標準。
經濟部說,在三接延遲這段期間將新增民營IPP電廠約250萬瓩、優先調度新設高效率燃氣機組、研擬需量反應擴大至100萬瓩抑低用電,也會提高現有兩座天然氣接收站供氣能力。
台電響應政府「亞灣5GAIoT創新園區」計畫,12日在亞灣南部發電廠成立「台電5GAIoT推動辦公室」,台電董事長楊偉甫表示,南部電廠已經融入高雄市民的生活中,未來電力供應穩定,絕對有更多必須仰賴科技,高市府推動亞灣5GAIoT創新園區開發,形成產業聚落,引進更多產、官、研單位,一起打造全新的產業。
他說,台電今更率國營事業之先,成立研發推動辦公室,目的是為面臨氣候變遷、能源轉型、數位轉型,引進更多新興科技、智慧化設施、人才及業界的合作,聯手開創跟國際接軌的重要產業,推動智慧電網發展,滿足未來用電需求。
高雄市長陳其邁指出,目前亞灣5GAIoT創新園區內辦公場域非常短缺,兩年內需求約1.5萬坪,台電協助特貿三開發及招商,讓亞灣成為台灣5GAIoT重鎮。
氣候變遷、淨零碳排、台灣能源轉型,這些關鍵詞在4月22日的全球氣候高峰會後,為台灣電池芯產業帶來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春天」。21世紀的綠色潔淨產業革命才剛剛開始,台灣若能從電動巴士電芯國產化邁出第一步,整合各政府部會資源,在電動車、储能場域練兵,幫助本土電芯廠強化核心技術,三到五年內就有機會打造出台灣電池產業新局。 電池芯作為電池產業鏈的核心,其重要性無容置疑。它不僅決定了整個電池系統的安全、性能、品質,更是電池產業鏈附加價值最高的部分。沒有電池芯,電池產業只能算是一個組裝業,整體產業價值受限。 隨著電動車、储能新時代的來臨,動力電池產業迎來了創能、節能、储能的爆發新商機。雖然目前中、日、韓的電池大廠主導著全球市場,但由於電池產業的戰略性地位,美國、歐洲,甚至印度等國家都宣示要投入大量國家資源,建立自主的電池芯產業鏈。台灣電芯產業經過二十年的發展,已具備不錯的技術能力與人才,在內地大力推動發展電動車、再生能源發電產業的環境下,為台灣電池芯產業帶來了大量的應用測試機會。 近年來,國內新興的電動車、储能市場,無論是電動機車、電動巴士、台電大型储能備用電源等,都受限於產能規模、成本因素,台灣電芯廠並沒有太多的在地優勢。但近年來,能元、有量、格斯等電芯廠家先後規劃投入數十億元,甚至百億元台幣,建置1GWh等級以上產能規模,展現了企業放手一搏的決心。 與中、日、韓的電芯大廠相比,台灣電芯廠的產能規模雖然不及前者,但已能掌握相關材料設計、製程技術,並從電芯向上整合上游關鍵材料,向下整合模組、系統。台廠開發出多款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快充放、長壽命、低溫特性佳的電芯產品,以客製化、特殊、利基應用切入市場。 今年2月,政府宣布電動巴士國家隊正式成軍。為了協助政府將資源有效運用,落實電動巴士電芯國產化,近期國內電池芯產業界積極與行政院、經濟部工業局、交通部、國發會、立委林政憲等行政立法機構交流洽商,力推電動巴士示範補助計畫納入電芯國產化方案,完善政府能源轉型的綠能產業政策。電芯產業界期待在政策的支持下,繼續作優、作大、作強,再造台灣另一座護國神山。
電池芯是電池產業鏈的核心,電池芯基本上決定了整個電池系統的安全、性能、品質,它是電池產業鏈附加價值最高的部分,缺少了電池芯,電池產業頂多只能算是組裝業,創造的整體產業價值是有限的。
進入電動車、儲能新時代,動力電池產業迎來了創能、節能、儲能爆發新商機,雖然現今中、日、韓電池大廠主導全球電池市場,但是由於電池產業具有的戰略性地位,美國、歐洲,甚至印度等國家都宣示要投入大量國家資源,建立自主的電池芯產業鏈;台灣電芯產業歷經二十年發展來已具備不錯的技術能力與人才,面對國內大力推動發展電動車、再生能源發電產業環境下,也為台灣電池芯產業帶來大量應用測試的良好契機。
近年國內新興的電動車、儲能應用市場,不論是電動機車、電動巴士、台電大型儲能備用電源等應用上,受限於產能規模、成本因素,台灣電芯廠並沒有太多的在地優勢;為建立經濟規模競爭力,近年能元、有量、格斯等電芯廠家先後規劃投入數十億元,甚至百億元台幣,建置1GWh等級以上產能規模,一定程度向外展現企業放手一搏的決心。
相較於中、日、韓電芯大廠,儘管台灣電芯廠產能規模不及前者,但台廠已有能力掌握相關材料設計、製程技術,不僅從電芯向上整合上游關鍵材料,也向下整合模組、系統,包括高階三元、高性能磷酸鐵鋰、長壽命與快充放LTO等不同材料電芯製造技術,開發出16800、21700及40138圓柱型,方型大容量,40Ah、25Ah大容量軟包等多款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快充放、長壽命、低溫特性佳的電芯產品,以客製化、特殊、利基應用切入市場。
今年2月政府宣布電動巴士國家隊正式成軍,為協助政府將資源有效運用,落實電動巴士電芯國產化,近期國內電池芯產業界積極拜會行政院、經濟部工業局、交通部、國發會、立委林政憲等行政立法機構,參與產官研交流洽商會,大力催生電動巴士示範補助計畫納入電芯國產化方案,致力完善政府能源轉型之綠能產業政策,電芯產業界盼能在政策支持下,繼續作優、作大、作強,再造台灣另一座護國神山。
台灣電力公司為了應對減煤增氣的能源轉型政策,苗栗通霄電廠計劃在廠區內興建五部燃氣複循環機組,總裝置容量將低於330萬瓩。這項計畫於昨日(28日)通過環保署的環評大會審查。台電表示,這將對供電穩定性有所提升,並能夠減少污染,公司將依據承諾落實環境保護措施。 通霄電廠的二期更新改建計畫,在經過兩次初審會議和一次環評大會的審查後,最終順利通過。台電在申請環評時承諾,將持續進行鯨豚調查,並在施工期間空氣品質指數(AQI)超過100時採取減輕措施,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這次的環評通過,也顯示了台電對環境保護的承諾和努力。
環保署今(28)日舉行環評大會,正式通過台電通霄電廠二期更新改善工程。未來台電將拆除舊有的機組,並新增5部機組,總裝置容量達330萬瓩,對於電力系統的穩定調度將有顯著的幫助。完工後,備轉容量率預計將提升8%,確保電力供應的穩定性。
台電表示,這個計畫的機組將由台中港接收站供氣,因此將規劃鋪設海底輸氣管線,連接台中港天然氣接收站與苗栗通霄電廠。這不僅能確保未來電力供應的穩定性,還能減少空氣污染及二氧化碳排放,同時持續提高天然氣發電的占比,達到電力供應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台電強調,燃氣複循環機組具有快速起停的特性,調度彈性佳,能夠應對未來大量再生能源併網的間歇性,加強電力系統的穩定度,進行最佳調度。通霄電廠拆除舊機組後,新增的5部燃氣複循環機組與現有的大型燃氣機組將對供電穩定性產生顯著的正面影響。
以完工那一年尖峰負載估算,4,000萬瓩尖峰負載下,新增的5部複循環機組共330萬瓩,將提供8%的備轉容量,對於提升供電能力具有顯著貢獻。
台電提出通霄電廠二期更新改建計畫環評,歷經兩次初審會議、一次環評大會,在台電承諾持續滾動檢討鯨豚調查、施工期間空氣品質亮橘燈時(空氣品質指數AQI大於100)採行減輕對策等,昨天順利過關。
台電表示,本計畫機組由台中港接收站供氣,因此規劃鋪設海底輸 氣管線,連接台中港天然氣接收站與苗栗通霄電廠,不旦可確保未來 電力供應穩定,並減少空氣污染及二氧化碳排放,且持續提高天然氣 發電占比,藉以兼顧電力供應與環境保護。
台電指出,燃氣複循環機組具有快速起停特性,具有調度彈性佳等 優點,可因應未來大量再生能源併網間歇性,加強電力系統穩定度, 做到最佳調度。
通霄電廠拆除舊機組後增設5部新燃氣複循環機組,加上現有大型 燃氣機組,對供電穩定有很大助益。以完工那一年尖峰負載4,000萬 瓩估算,新增5部複循環共330萬瓩等於提供8%備轉容量,對供電能 力有不小貢獻。
台中發電廠新建燃氣機組計畫雖已於2020年1月通過環評,卻因故一直無法開工。這起事件引發了台灣社會的關注,特別是關於能源轉換與環境保護的議題。中央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教授張木彬對此表示,台中市政府要求台電拆除四部燃煤機組才發放施工許可,這一做法是否合法合理,實屬可疑。
張教授強調,根據火力發電廠設計的40年壽命來看,台中電廠1至4號機組剛完成空汙防制設備升級,卻要求提前除役,這對於法規和國家利益都構成影響。他建議,在能源轉換的關鍵時刻,這四部機組可以作為「救援投手」,在供電緊急時提供支持,並遵循特定原則,以確保空氣品質不受影響。
對於台電未來的發展,張教授提出建議,讓這四部機組在達到設計年限或國內天然氣及再生能源發電比率達到規劃占比時再退役,是較為合理的做法。此外,他也對蔡政府提出的「展綠、增氣、減煤、非核」能源轉型方針提出質疑,認為天然氣發電占比上升至50%存在風險。
目前,台中電廠計畫興建兩部天然氣發電機組以取代燃煤機組,但由於台中市政府尚未通過施工審查,進度受阻。同時,台灣再生能源發展不及預期,水力發電量也受到乾旱影響,對2025年能源轉型目標構成挑戰。張教授呼籲加快再生能源發展步伐,以達成既定目標。
中央大學的環工研究所教授張木彬在評論台中電廠的環境貢獻時表示,適度的降載對於改善周邊地區的空氣品質是個明顯的進步,台電的確在努力,但絕不能就此停歇。他建議台電可以學習產業界的先進技術,不斷進步,對燃煤電廠的空氣汙染問題要有解決的決心。 從台電的數據來看,2020年台中電廠的燃煤總量為1,229萬公噸,相比2017年的1,772萬公噸,減少了30.6%。同時期,台中市PM2.5的平均濃度也從每立方公尺20.2微克下降到了15.4微克。 張教授強調,雖然不同發電方式的成本各有利弊,但過去台電為了降低成本、壓低電價,採取了經濟調度政策。近年來,隨著大眾對於乾淨空氣的渴望,台電的發電策略也轉向了環保調度。每年10月至隔年4月,即空品不良季節,台電會降低污染較重的燃煤機組發電配比,從而降低整體的汙染排放。 關於燃煤機組的空氣汙染排放問題,張教授提到,隨著空氣汙染控制技術的日益成熟,許多國家都在積極研發和應用「超低排放」技術,目標是持續降低燃煤機組的空氣汙染物排放濃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