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電力公司新聞
近期,台灣電力公司(台電)董事長曾文生針對外界對核電停機及政府與光電商合作的質疑,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他強調,核電停機對台電的財務影響並非外界所謂的那麼嚴重。
曾文生指出,以2022年為例,當核二廠停役後,根據實收電價扣除管銷成本計算,對電價的影響約每度0.11至0.12元,整年影響金額不到300億元。至於光電商方面,雖然雲豹等四家光電商每年將超過八成的電力賣給民間,但台電購買的量並不多,因此並非造成虧損的主因。
在核電對營收的影響方面,曾文生進一步解析,2019年7月核一廠運轉執照屆期,2021年中核二廠1號機組提早停機,當年台電實收電價每度2.72元,核能售電成本每度2.01元,全年影響金額為50億元。2023年核二廠2號機組運轉執照屆期,實收電價每度3.07元,核能售電成本每度1.95元,全年影響金額達143億元。2024年7月,核三廠1號機停役,實收電價每度3.48元,核能售電成本每度1.99元,全年影響金額預計為273億元。
曾文生還提到,核二廠1號機之所以提前停機,是因為台電十幾年來無法取得新北市發出的乾貯設施興建執照,燃料棒無法移出,這是導致提早除役的原因。他認為,如果這對電價造成影響,是因為「台電也沒有選擇的機會」,因此,拿核電來批評電價對台電來說是不公平的。
至於太陽光電部分,曾文生解釋,台灣四大光電業者森崴、泓德、寶晶、雲豹的轉供率皆有8成以上,雲豹甚至超過9成電力賣給民間。去年台電僅向這四家業者購買合計3.3億度光電,價值約15億元,並非造成台電虧損的主要原因。
對於外界認為台電圖利光電業者的指控,曾文生表示,民間確實有光電需求,光電業者也選擇賣到民間,台電並不是這幾家光電業者的主要購買者。
遠傳總經理井琪近日在智慧城市與數位轉型領域的重要發展中,展現了遠傳對於AI技術的深遠影響力。井琪強調,遠傳在智慧城市、電信系統整合、智慧醫療、數位轉型等四大業務領域,皆透過自研技術或與合作夥伴共同開發,以AI為核心動力,推動企業的智慧化進程。
根據遠傳內部統計,自井琪擔任遠傳轉型長、總經理以來,遠傳自研軟體的比重已大幅提升至50%。這一成就是通過自主開發「多雲監控治理平台(IIMS)」、「資訊服務管理平台(IGMS)」與「IT智靈」等軟體產品來達成的。
特別是「遠傳智靈」AI平台,這是遠傳在智慧城市展上首次公佈的產品,它整合了知識管理、場景應用、頻道通信及平台管理功能,能提供即時查找問題、資料整合的服務。目前該平台已陸續在遠傳的人力資源、法務、網路技術暨營運等多個部門中應用,並為遠東集團關係企業、半導體廠商打造AI知識管理中心,未來預期將廣泛應用於各種產業,幫助企業加速AI化布局。
在智慧城市能源解決方案方面,遠傳的「班班有冷氣」專案已成功導入全國9個縣市、超過5萬間教室。近期,遠傳更進一步擴大「班班好空氣」專案的發展。此外,遠傳的「微電網」技術應用整合了太陽光電、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與台電合作在澎湖縣望安鄉打造離島型微電網示範場域,並與中興大學攜手推動「校園微電網」計劃,應用於校園監控、照明、停車場充電樁,甚至於籃球場上方加蓋太陽能板,提供綠能發電,並發展儲能業務。
遠傳還研發了「智慧充電服務」,該服務已擴大應用於辦公大樓、百貨商場、公有停車場等場域,並已建置數百支充電樁,能根據不同場域的需求建置超充、快充或一般充電樁。
在智慧醫療領域,遠傳不斷開發各種服務,包括在宅醫療整合性照護解決方案、Health健康+ APP。此外,遠傳還與新創加速器業者龍骨王合作,推動居家遠距復能創新應用,展現了遠傳在智慧醫療領域的領先地位。
立法院昨日舉辦了一場關於核管法修法的公聽會,會中各方對於核能發展的議題展開激烈討論,未見共識。在這場會議中,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提出核能五大優點,強調核電對台灣經濟的貢獻。
童子賢透過影片發表觀點,指出核能供電穩定、占地小、不排放碳氣體、經濟實惠且能源韌性強。他強調,雖然台灣在綠能發展上有所進展,但現階段還是無法滿足全島的用電需求,更無法對抗全球暖化問題。他呼籲應該核能與綠能共存,不應偏廢任何一種能源。
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在會後接受採訪時提到,核能的碳排放為零且價格低廉,對台電的發展困境和電價調漲問題具有解決力。他認為,只有重啟核電,才能有效改善台電的財務結構,而這些都是單靠補貼無法達成的。
然而,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謝志誠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電力的選擇應該多樣化,僅僅關注價格是不夠的。謝志誠強調,過度依賴核能將會為未來世代帶來更多風險和負擔。
經濟部次長賴建信在會議中也表示,台灣的核電廠正在陸續除役,今年5月核三廠2號機也將關閉。對於核電廠的重啟運轉,賴建信認為還有三個課題需要解決:確保核能安全、妥善處理核廢料,以及達成社會共識。他強調,核電的發展攸關公眾利益,必須謹慎並務實地進行討論。
台灣電力公司董事長曾文生近期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台灣電價結構亟待合理化,尤其是民生電價部分。他指出,目前台灣的民生電價不僅遠低於南韓,甚至住宅330度以下的用電單價還低於20年前。為了平衡發電成本,曾文生指出,電價平均需上漲約6%,但這一數字並不包括合理的利潤部分。
根據分析,台灣與南韓的電力結構相比,台灣的住宅電價確實存在調整空間。過去幾次電價調整主要集中於工業電價,而台電此次所提出的電價結構合理化,則是希望調整民生住宅電價。然而,曾文生也承認,調整民生電價將對物價產生直接影響,最終的決定將由電價審議會進行整體評估。
曾文生強調,台電在2022年至2024年間已承擔了許多政策任務,並吸收了通膨的衝擊,為穩定經濟做出了貢獻。因此,他認為應該由國家稅收共同承擔這部分責任。他提到,任何透過預算程序撥補的資金,包括2024年的追加預算、2025年的追加預算,以及離島建設條例等,都應該用來撥補台電的虧損。
對於電價調整的大方向,曾文生表示,台電希望實現電價結構的合理化。他以韓國電力公社為參考對象,指出2024年台灣住宅電價為每度2.77元,而韓國則為3.98元;台灣工業電價為4.27元,韓國則為4.98元。他還提到,台灣目前住宅及小商家330度以下的用電單價已低於2004年。
曾文生進一步指出,若要打平台電發電成本,電價平均需上漲約6%,這一數字並不包括合理的利潤。台電預估2025年將虧損465億元,但若燃料價格再下降,虧損有望縮小。目前台電預測2025年平均每公噸煤價為120至130美元,氣價為每度新台幣15.4元。然而,由於今年冬季較長,氣價尚未下降。
儘管台電預期2025年燃料價格有望較2024年下跌,但與疫情前五年相比,燃料價格仍高出六成至七成。曾文生提到,台電近年來的電價調幅僅約39%,電價並未足額反映成本。
他還提到,2024年3月電價審議會的決議是因為政府將編列撥補預算,因此才縮小了調幅,甚至凍結了電價。站在台電的立場,他認為政府應該撥補台電的虧損,讓台電的財務狀況在今年能夠相對穩定。
曾文生還指出,近年來全球主要國家都在調升電價。韓國電力公社在2022年和2023年開始調升電價,若台電能夠以韓國的電價計算,將會從虧損轉為盈餘。
台灣電力公司近期面臨了在野陣營對其能源政策的質疑,關鍵焦點落在核能發電的減少對電價的影響。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在昨日(19日)針對這些質疑作出回應,並詳細解釋了核能發電除役對公司財務的影響。
曾文生強調,台電並非主動選擇放棄核能發電,而是因為核二廠1號、2號機及核三廠1號機的除役,導致台電在2024年將減少273億元的收入。他指出,核二廠1號機原訂於2021年12月底除役,但實際上在2021年7月就已經停止運轉,提前了半年。核二廠2號機則在2023年3月除役,而核三廠1號機則預計在2024年除役。
對於核電除役對電價的影響,曾文生進一步解釋,由於核電發電成本加上管銷成本與當年度平均售電價格之間的價差,再乘上當年度核電除役發電量,2022年因核電除役影響了50億元的收入,2023年則影響了143億元。隨著除役核電廠的增多,2024年的影響金額達到273億元。
曾文生還指出,核電減少發電度數對電價確實有影響,其中核二廠的影響最大,一年將少發150億度電。而核三廠兩部機組陸續除役後,又將再少發151億度電。不過,他強調,這些數字占台電累計虧損的占比仍然很低,因此核電除役對電價的影響並不如外界想像的那麼大。
對於在野陣營批評台電不應該使用核能發電的觀點,曾文生表示這種批評對台電是不公平的,並且有失公道。他以核二廠為例,指出台電無法取得新北市發出的乾貯設施興建執照,這導致核二廠1號機不得不提前半年除役。此外,台電曾進行計算,如果以核三廠兩部機組年發151億度電來計算,在除役後改用火力發電機組供電,將使每度電價上漲0.11至0.12元。
核管法被在野黨列為本會期優先法案,攸關核電延役。
立法院昨日舉行公聽會,童子賢透過影片表達看法,強調核能優點在於供電穩定、占地小、不排碳、經濟實惠、能源韌性強,台灣綠能雖有所發展,但目前卻遇瓶頸,滿足不了台灣用電,也救不了地球暖化,每一種不排碳能源都重要,但應核綠共存、不應偏廢。
三三會理事長林伯豐昨日在三三會例會受訪時表示,核能沒有碳排放且價格便宜,台電發展的困境與核電開發有關,重啟核電才能妥善因應電價調漲問題,以及改善台電的財務結構,否則再多的補貼都無濟於事。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會長謝志誠持不同看法,他說電力的選擇有很多,價格只是其中一項,若一味仰賴核能,會為下一世代製造更多風險和負擔。
經濟部次長賴建信表示,我國核電廠已陸續除役,今年5月核三廠2號機也將除役,對於核電廠重啟再運轉,仍有三課題須解決,首先是確保核能安全,其次是核廢料處置,最後是要能達成社會共識。他表示,核電使用關乎公眾利益,須審慎並務實討論。
據分析,就台灣與南韓電力結構比較,顯示我國住宅電價有調整空間。過去幾波電價調整集中工業電價,台電盼電價結構合理化,指的是調整民生住宅電價。不過曾文生坦言,調整民生電價對物價有直接衝擊,最後將由電價審議會整體評估。
曾文生表示,台電2022年至2024年已承擔政策任務,吸收通膨衝擊,穩定經濟,就應由國家稅收共同承擔。任何透過預算程序撥補,包括2024年追加預算、或2025年追加預算、離島建設條例等,都應撥補台電。至於電價調整,他表示大方向是希望電價結構合理化。
他指出,韓國電力公社是參考對象。2024年台灣住宅電每度2.77元,韓電為3.98元;台灣工業電價是4.27元,韓電為4.98元。他還提及,台灣目前住宅及小商家330度以下用電單價已低於2004年。
他表示,若要打平台電發電成本,電價平均要漲約6%,這並不包含合理利潤。台電預估2025年虧損465億元,今年若燃料價格再下降,有機會虧損再縮小。目前台電預測2025年平均每公噸煤價為120至130美元,氣價為每度新台幣15.4元。不過因今年冬季較長,氣價目前仍未下降。
他指出,儘管台電預期2025年燃料價格有望較2024年下跌,但若和疫情前五年(2016年至2020年)平均燃煤價格每噸80美元、氣價每度新台幣9元相較,仍高出六成至七成。換言之,燃料價格仍較疫情前高出三分之二,但近年台電電價調幅僅約39%,電價未足額反映。
他提及,2024年3月電價審議會決議,是因為政府將編列撥補預算,因此才縮小調幅、甚至凍漲。站在台電立場,政府應撥補台電,讓台電可直接打銷累虧,讓台電今年財務相對穩定。
曾文生指出,近年全球主要國家都在調升電價。韓電在2022年、2023年開始調升電價,韓電2022年住宅電價為3.45元,工業是3.75元,台電若能以此電價計算,台電2022年就可由虧損2,675億元縮小為虧損437億元,2023年可由虧損2,477億元轉虧為盈296億元,2024年則可從虧損411億元轉為大賺1,539億元。
核二廠1號機是在2021年7月停止運轉,較原訂除役的12月底提早半年。核二廠2號機是在2023年3月除役。核三廠1號機是在2024年除役。
曾文生表示,以核電發電成本加上管銷成本,與當年度平均售電價格價差,再乘上當年度核電除役發電量計算,2022年因核電除役影響50億收入、2023年影響143億元,隨著除役核電廠愈來愈多,2024年影響了273億元。
他指出,核電減少發電度數,對電價有影響,其中又以核二廠影響最大,一年少發150億度電。此外,核三廠兩部機組陸續除役後,又會再少發151億度電。
曾文生表示,上述數字占台電累虧占比仍很低,簡言之,核電除役對電價影響並不如外界想像那麼大。
曾文生認為,在野陣營認為台電不用核電的批評,「對台電不公平」、「有失公道」,因為「台電沒有選擇機會」。他舉核二廠為例,台電都拿不到新北市發出乾貯設施興建執照,因無法移出燃料棒,更導致核二廠1號機提早半年除役。
此外台電曾推算,以核三廠兩部機組年發151億度電,在除役後,改用火力發電機組供電,估計會使每度電價上漲0.11至0.12元。
曾文生表示,台電與韓電同屬於國營單一事業,較適合比較;對比 從2022年就開始如實反映電價成本的韓電,至2024年,我國住宅電價 平均每度2.77元,韓電則有3.98元,工業電價我國平均每度4.27元, 韓電則為4.98元。
據估算,若台電以韓電的電價收費,2023與2024年能有296億元及 1,539億元盈餘,曾文生指出,正因過去沒有合理反映電價,才會虧 損至今。我國與韓電差距最大部分就在住宅電價,曾文生希望電價結 構能走向合理化。
曾文生表示,在疫情期間全球燃料成本大漲的時候,我國電價從未 漲足,目前燃料成本雖有下跌,但比起疫情前的水準仍屬高點。
他進一步說明,在疫情前五年,燃煤價格每公噸80美元、天然氣則 為每度新台幣9元;2021年燃料價格開始劇烈波動,2024年燃煤價格 每公噸144美元、天然氣每度新台幣14.51元。台電預估,今年燃煤價 格每公噸120∼130美元、天然氣每度新台幣15.4元,燃煤成本仍高於 疫情前水準6成、天然氣則高於疫情前7成。
曾文生也指出,中央銀行亦認可過去這段時間電價抑制物價的努力 成果,代表台電確實發揮了政策功能,台電也背上6,000多億元的政 策虧損,如今讓政府彌補台電政策虧損,是一種方式,而另一種方式 ,就是不考慮通膨影響,以調整電價的形式讓全民承擔,他認為前者 是比較合理的做法。
童子賢指出核能五優點,其一為供電穩定,第二是佔用土地非常的 小,第三為核能不排碳,其四是核能經濟實惠、價錢比天然氣和某一 些綠能更便宜,第五是核能的能源韌性相當好。
他說,零碳排的發電包括綠能和核能兩選項,衷心期望綠能與核能 不要偏廢、兩個一起可以發展,因為綠能是一種間歇性的能源,而核 能非常的穩定,穩定性對工業生產來說非常的重要。他進一步表示, 核能土地佔比小,綠能則需要龐大的土地或海洋面積來執行;以太陽 光電為例,2023年全台灣的用電2,821.4億度,如果完全用光電支應 ,需要10.5個台北市的土地。
如以台電去年發購電成本來說,核能與光電相差5元以上,若以台 灣一年用電3,000億度來算,額外支出非常驚人,核電可以每年替台 灣省下N個千億。
童子賢表示,零碳排的能源每一度電都很重要,希望綠能的研究不 要停,但同時不妨讓核能來合作、「合力共存」,能源問題不難解決 ,只要「選對能源的類別」,同時做妥善規劃和電網建設,用電就可 以很穩定。
主持公聽會的立委葛如鈞指出,台灣對於穩定平價能源的需求,是 否還要繼續用22年前的法規來管制,甚至還要箝制住未來產業的發展 ,而日本今年2月份的資料顯示,過去停止運轉的54座核電廠中,有 10座已經重啟運轉、11座正在做重啟的申請;IEA研究則指出,全球 核電發電量的占比將有可能在2025年創下歷史新高,台灣不應該與世 界及科技的潮流背道而馳。
曾文生指出,核電對於營收影響方面,核一廠在2019年7月運轉執 照屆期,核二廠1號機組則在2021年中提早停機,2022年台電實收電 價每度2.72元、核能售電成本每度2.01元,全年影響金額為50億元; 2023年核二廠2號機組運轉執照屆期,台電實收電價每度3.07元、核 能售電成本每度1.95元,全年影響金額143億元;2024年7月,核三廠 一號機停役,台電實收電價每度3.48元、核能售電成本每度1.99元, 全年影響273億元。
同時,曾文生表示,核二廠一號機之所以提前停機,是因為十幾年 來,台電拿不到新北市發出的乾貯設施興建執照、燃料棒無法移出, 更導致核二廠一號機提早除役,假如真的對電價造成影響,是因為「 台電也沒有選擇的機會」;因此,拿核電來批評電價,對台電並「不 公平」。
太陽光電部分,曾文生亦說明,台灣最主要的四家光電業者森崴、 泓德、寶晶、雲豹,其轉供率皆有8成以上,雲豹更有雲豹更有超過 9成賣給民間,去年台電僅向四家業者購買合計3.3億度光電,價格約 15億元,並非造成台電虧損的主要原因。
曾文生表示,外界認為台電圖利光電業者,但其實民間確實有光電 需求,光電業者也選擇賣到民間,台電不是這幾家光電業者的主要購 賣者。
其中包括自主開發「多雲監控治理平台(IIMS)」、「資訊服務管 理平台(IGMS)」與「IT智靈」。
其中,這次智慧城市展首度曝光的「遠傳智靈」AI平台,整合了知 識管理、場景應用、頻道通信及平台管理功能提供即時查找問題、資 料整合,目前已陸續導入遠傳人力資源、法務、網路技術暨營運等多 個部門,並已提供遠東集團關係企業、半導體廠商打造AI知識管理中 心,未來預期可廣泛運用於高科技、傳統製造、零售流通、金融、醫 療等產業,協助企業加速AI化布局。
另外,在智慧城市能源解決方案,遠傳「班班有冷氣」專案已導入 全國9縣市、5萬多間教室,最近更進一步擴大發展「班班好空氣」專 案。
遠傳「微電網」則應用整合太陽光電、風力發電等再生能源,繼與 台電合作於澎湖縣望安鄉打造離島型微電網示範場域,最近也與中興 大學攜推動「校園微電網」,用在校園監控、照明、停車場充電樁, 甚至在籃球場上方加蓋太陽能板提供綠能發電,發展儲能業務。
遠傳研發的「智慧充電服務」則已擴大應用於涵蓋辦公大樓、百貨 商場、公有停車場等場域,並已建置數百支充電樁,可依據場域需求 建置超充、快充或一般充電樁。
智慧醫療一向是遠傳在數位賦能的強項,遠傳表示,陸續開發的服 務包括在宅醫療整合性照護解決方案、Health健康+ APP。另外,遠 傳亦與新創加速器業者龍骨王合作居家遠距復能創新應用。
近期,台灣電力市場即將迎來重要變革,電價費率審議會即將召開工作會議,市場預測電價調幅可能達到6%。這一變動不僅對消費者來說是一個重要關注點,也引發了對「水電雙漲」的憂慮。
行政院長卓榮泰在立法院的答詢會上強調,電價的決定將會非常慎重,政府會在照顧民生和穩定物價的基礎上進行考慮。他進一步指出,目前台灣的水價相對低廉,平均每度水價約為新台幣10元,這是實際的,但政府仍需鼓勵民眾節約用水,並反映現實中水處理的成本。
卓榮泰表示,水價的調整時機尚未確定,政府希望減少對民眾的心理和財產負擔。同時,合理的調整對於鼓勵節約用水和員工士氣也有正面作用。
經濟部長郭智輝提到,近年來政府推動的再生水、海水淡化廠等項目,以及极端氣候的影響,都使得台灣水處理的成本大幅增加。以海水淡化為例,雖然建設是政府公共工程,但處理1噸水的成本高達70至80元,而台水只能賣10元,這對台水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負擔。此外,老舊水管年久失修也需要進行更新,成本不斷攀升。
對於電價,卓榮泰再次強調,電價審議會將蒐集各方的資料,包括台電的財務狀況。目前台電的虧損已經達到4,300億元左右,這是因為戰爭、油料上漲和補貼政策等多種因素造成的。政府先前編列的1,000億元撥補預算,目的是讓台電的財務狀況更加健康,減輕利息負擔,而不是為了解決虧損問題。
卓榮泰強調,政府絕對不希望造成民生物價的大幅波動,也不希望引起民眾的恐慌。
同時,百名基層台電員工組成的「台灣電力產業工會」表態反對電價調漲。該工會在18日晚間發表聲明,強調支持合理的電價調整,以利電業的永續發展和供電穩定,並讓全體台電同仁能在合理的工作環境和待遇下,全心全力為國家的供電穩定努力。
亞泥(1102)於18日舉行法說會,公布今年營運展望,強調在國內水泥市場穩定增長的背景下,公司轉投資電力及不銹鋼事業的貢獻度不斷上升,並預期大陸水泥需求降幅將逐漸緩和,整體營運將呈現「穩中帶堅、持續上揚」的態勢。
亞泥去年實現税後純益128.9億元,年增長達18%,每股稅後純益(EPS)為3.86元。公司強調,雖然去年大陸市場出現虧損,但在台灣本土營運穩定,以及子公司不銹鋼、嘉惠電力、亞東預拌等企業的獲利貢獻增加,使得全年獲利仍能保持近2成的成長。
對於台灣水泥市場,亞泥指出,雖然房市熱度下降,水泥需求增速趨緩,但預期子公司亞東預拌的獲利仍將維持成長。此外,不銹鋼事業在全球鋼市回暖的背景下,預估產銷將有所增加;電力事業則因嘉惠電廠二期與台電前訂增購合約,發電上限提升至60%,預期獲利貢獻將有二位數成長。
至於大陸水泥市場,亞泥表示,剛結束的二會提出溫和擴大財政、資金支持化債、收購庫存房等措施,有利基建及房市環境改善。同時,水泥廠錯峰生產、停產強度提升,亞泥中國積極擴充骨料產能,發展高毛利事業,以及當地煤價走下滑趨勢,均對大陸水泥市場形成正面影響。市場預估,大陸去年水泥需求年減10%,今年減幅有望收斂,有利對岸水泥價格回穩。
市場分析認為,亞泥今年台灣市場的運營將持續正向發展,不論是本業或子公司、轉投資事業均有望逆勢上揚;大陸市場也預期將從去年的谷底攀升,實現逆轉勝。
台灣漢翔電力(2634)昨日(18日)在台中水湳廠區盛大啟用「2MW風光儲電力島示範案場」,正式搶攻千億元儲能市場商機。董事長胡開宏在啟用儀式上強調,隨著未來電價上調的趨勢,企業需提前應對電價成本壓力,漢翔將以創新储能技術,打造自身的儲能品牌,並著眼於用電大戶市場,未來還計畫拓展至東南亞地區。
該風光儲電力島示範案場具有創新性,能夠整合台電、風能、太陽能及一般發電機,這項技術是漢翔基於航空科技開發的再生能源與儲能技術整合應用的成果。胡開宏表示,該示範案場的啟用,象徵著漢翔在能源解決方案領域的進一步深化。
在啟用儀式上,許多業界代表出席見證,包括中科管理局、金屬中心,以及群創、友達、駐麗、華城、日益、晟田、紅菱重工、台中精機等知名企業。胡開宏指出,漢翔將航空級電控技術與系統全面整合,實現產品商業化,並將整合完成的電力島作為一個小型的獨立電力系統,適用於國內外城市社區、工業園區及災後恢復等場景,提供完整的能源解決方案。
胡開宏還提到,未來電價預計將上調,企業需提前準備。漢翔打造的儲能品牌,將成為用電大戶的示範,預計為業主帶來20%的投資報酬率,並透過光風儲能架構,有效防止電力中斷。漢翔表示,該示範案場的設立,也是為了應對政府推行的「用電大戶條款」,包括規範企業用電方式、提高綠電使用比例等要求。
亞泥去年稅後純益128.9億元、年增18%,每股稅後純益(EPS)達 3.86元。
亞泥指出,去年大陸市場雖出現虧損,不過在台灣營運穩定,子公 司不銹鋼、嘉惠電力、亞東預拌,及轉投資遠東新(1402)、裕民( 2606)等企業獲利貢獻度增加下,全年獲利還有近2成的增加。亞泥 指出,台灣的水泥本業,由於房市熱度降,水泥需求增速趨緩,不過 預期子公司亞東預拌的獲利仍將維持成長;不銹鋼事業也在全球鋼市 回溫下,預估產銷都將有增加;電力事業也因嘉惠電廠二期與台電前 訂增購合約,發電上限由40%增至60%,預期獲利貢獻將有二位數成 長。
至於大陸水泥市場今年前景,亞泥指出,剛結束的二會有提出溫和 擴大財政;資金支持化債,收購庫存房,有助基建及房市環境改善; 水泥廠錯峰生產、停產強度也提升。而亞泥中國也積極擴充骨料產能 ,發展高毛利事業,加上當地煤價也走下滑趨勢。大陸去年水泥需求 年減10%,市場預估今年的減幅有望收斂,將這有利對岸水泥價格回 穩。
市場指出,亞泥今年台灣市場無論是本業或子公司、轉投資事業的 營運,都是朝正向發展;大陸市場預期也將從去年的谷底攀升、逆轉 勝。
漢翔這座風光儲電力島示範案場可以併聯台電、風能、太陽能及一般發電機,這項創新儲能技術是漢翔以航空科技為基礎,開發出再生能源與儲能技術整合應用的成果。
昨天啟用儀式有許多業界代表到場見證,包括中科管理局、金屬中心,以及群創、友達、駐麗、華城、日益、晟田、紅菱重工、台中精機等。
胡開宏指出,漢翔把獨家的航空級電控技術與系統全面整合,做到產品商業化,整合完成的電力島,就是一座小型的獨立電力系統,可應用在國內外城市社區、工業園區及災後恢復等需求用戶,是一套完整的能源解決方案。
胡開宏說,各界預判未來電價有上調趨勢,企業須提早因應。漢翔打造的儲能品牌,有望成為用電大戶的示範,為業主創造20%的投資報酬率,並透過光風儲能架構,防止電力中斷。
漢翔說明,示範案場是因應政府「用電大戶條款」而生,包括對企業規範用電方式、要求提高綠電使用比例等。
台電財務壓力大,電價調整在即
為應對日益增長的營運成本與財務壓力,台電將於近期內進行電價調整。根據最新消息,電價審議委員會將於本周18、20日連續召開四場工作小組會議,專門研討台電的財務狀況、燃料價格趨勢以及對物價的影響評估等相關資料。
根據預估,若要彌平台電今年約500億元的虧損,平均電價的漲幅將不得不超過6%。這一調整將對物價產生影響,可能導致物價上漲,甚至跨越2%的警戒值。對於1,500萬住宅及小商家來說,這將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台電在年初已提出財務改善方案,強調民生電價330度以下用戶的每度單價1.68元,實際上比20年前的2.1元還要低。為了符合《電業法》中適時反映成本的原則,台電期望能夠向審議委員提出合理的要求,即330度以下的兩級距單價結構應該能夠合理反映成本。
自俄烏戰爭以來,產業電價已經四次上調,平均工業用電價格從每度4.29元上漲超過6成,但仍低於日本和韓國。民生電價的平均單價為2.77元,每賣一度電就虧損超過1元。若要維持財務不惡化,並彌平今年的虧損約450至500億元,這次電價的平均漲幅至少需要達到5至6%以上,具體電價將根據民生用電級距的切割方式有所不同。
由於國際燃料價格尚未恢復到俄烏戰爭前的水平,國際油價目前回落至約70美元/桶,戰前為60美元。煤價回落至約130美元/噸,戰前五年平均約80美元,但仍較高。天然氣價格目前為15元/立方公尺,比戰前8元高出許多。中油近來連續三次上調價格,幅度達7.5%,這使得台電每年需要多支出225億元。燃煤及燃氣成本比戰前高逾5成,電價審議會將在決定電價漲幅時,不會受到全年二次6%上限的限制。
台電年初提財務改善方案表示,民生電價330度以下用戶每度單價 1.68元比20年前2.1元低,依《電業法》適時反映成本大原則,盼向 審議委員請命,330度以下兩級距單價結構應合理反映成本,住宅用 電採累進級距,若330度以下兩級距均反映單價成本,約1,400萬家戶 用電受影響。
俄烏戰爭後的2022∼2024年產業電價漲四次,平均工業用電每度4 .29元,累漲逾6成,低於日韓;民生電價平均單價2.77元,每賣一度 虧逾1元,若以財務不惡化,彌平今年虧損約450∼500億元,這次平 均漲幅至少要5∼6%以上,視民生用電級距如何切割,不同腹案牽動 平均電價漲幅。
國際燃料並未回到俄烏戰爭前水準,國際油價目前回落至約70美元 /桶,戰前為60美元。煤價回落至約130美元/噸,戰前五年平均約 80美元,仍偏高。天然氣價格目前15元/立方公尺,比戰前8元高出 許多,中油近來連漲三次幅度達7.5%,台電每年要多支出225億元。 燃煤及燃氣成本比戰前高逾5成,審議會決定電價漲幅,將不限電價 公式全年二次6%上限。
台灣電力公司(台電)近年來推動的強韌電網計畫,不僅為國家電力穩定帶來極大貢獻,同時也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在這波政策的助攻下,機電四雄及線纜業界在去年均表現亮眼,全面獲利並創下新紀錄。
其中,華電在去年實現EPS達2.85元,大山則以3.96元的EPS傲視群倫,合機和東電的EPS分別為3.71元和12.58元,三家公司均創下歷史新高獲利。
榮星公司受惠於電子業客戶需求轉強,去年EPS達0.55元,較前一年倍增。
亞力公司在去年營收達88.29億元,創下歷史次高紀錄,稅後純益8.01億元,EPS為3.04元,創下歷史新高。董事會決議每股擬配發1.9元股利,其中現金1.7元、股票0.2元。亞力強調,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半導體擴廠及軌道工業將是今年營運成長的三大動能,目前手頭訂單金額近110億元,並持續爭取更多半導體大廠的變壓器等重電設備訂單。
線纜業也因台電強韌電網計畫的持續推動,每年都有數億至數十億元的訂單挹注。華電去年合併營收45.38億元創新高,本業獲利4.93億元,全年稅後純益4.52億元,EPS為2.85元。
億泰去年合併營收45.93億元,本業獲利1.61億元,加上銅等衍生性商品業外收益挹注,年稅後純益3.87億元,EPS從前年的1.19元增加至2.04元,董事會決議擬配息1.8036元。
大山去年合併營收58.7億元,本業獲利8.9億元,稅後純益7.41億元,EPS從前年的3.21元增加至3.96元,全面改寫歷史新高。
合機去年合併營收46.75億元,稅後純益7.15億元,EPS為3.71元,全面創歷史新高,董事會決議擬配息1.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