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內政部表示,地政司已訂定查訪計畫,並要求各地方政府加強查核市售契約書,確保通路業者販售的契約書符合新版規定,保障租屋族權益。新版契約規定房東應按台電電價合理計收電費,此外也要求電費資訊透明,房東應提供電費單資訊,房客也可向台電申請查詢。
內政部提醒,購買契約書時,可先確認封套或封面是否印有「113年最新版」字樣,或掃描封面上QR碼查閱內容。若發現業者仍在販售舊版契約,可向縣市政府地政機關檢舉,相關單位將負責查核並要求下架。
童子賢表示,台電核能單位過去40年累積的寶貴經驗,不應該因為 各種因素而「被遣散」;並以過去漢翔發展戰鬥機中斷為例,指出2 0年前曾有過漢翔航太人才大幅流失到韓國,使得韓國的教練機戰鬥 機設計突飛猛進,超越台灣的慘痛經驗。因此建議台灣應該記取教訓 ,注重編列足夠預算在核電廠的重要性。
童子賢進一步說明,妥善維護核二、核三發電設備及保護爐心安全 的經費,以及相關人力、費用的經費應該要完整編列,避免屆時若核 電廠真的延役時,發現設備保養不善而無法良好運作。這些都是台灣 累積40年的人才,投資數千億建立的設備,應該妥善編列預算(花小 錢)維護人才,保養設備。
另外,童子賢也引述曾任職台電核電單位高層專家的說法,指出核 二、核三爐心尚有燃料,維護安全的費用無虞,可由後端基金來支應 ;但是核電發電的配套設備,例如發電機、冷卻系統、熱傳導系統等 的維護、整備也是需要預算,才能夠妥善維持良好的狀態的,這是需 要籌錢的。
童子賢先前於1月舉辦的三三會例會中提到,全球電力產值已經是 石油的2倍,意味電力在能源的重要性已經超越石油,而只要找到良 好的能源配比,就能讓台灣的能源電力供應進入穩定、經濟、有效狀 態,若讓核能發電比拉高至3成,另外搭配小部分天然氣跟火力發電 ,組成夜間電力需求的60%基載,將有機會幫台灣省N個千億元;也 因此,應開始進入修改法規程序,放鬆管制,全力研究能源安全,包 括能源韌性與核安。
台電電網強韌計畫分10年,預算總金額5600億元,帶動電線電纜相 關供應鏈近年吃香喝辣。洋華機電產品主要是電纜終端匣和接續匣, 主要客戶是台灣各大電纜廠,新的變壓站電纜要接續都會用到洋華的 產品。
洋華去年機電事業營收占比拉高到8成,也帶動毛利率增加。洋華 去年機電產品的產能大致滿載,以接單狀況來看,預期今年機電事業 群營收和去年相當、而且只會多不會少。
洋華在161 KV附屬器材的市占率約55%、69KV的市占率約45%。除 了既有產品之外,現在台灣345KV都是進口、沒有自製能力,目前洋 華已經開始量產一些精密金屬組件給日本供應商,希望透過345KV先 跟日本廠商合作,未來技術移轉,增加新的345KV產品線。
洋華去年光電事業群表現平平,還是處於虧損的狀況。總經理許益 川表示,觸控面板還是重要的產品線,耕耘的監視器、大尺寸電子紙 等新產品會有營收貢獻。今年陸續有一些因應地緣政治因素,客戶希 望在中國和台灣之外交貨,越南廠的客戶詢問和打樣都增加,會擴大 營業項目和產出。業外方面,洋華去年第三季開始投資黃金,去年第 四季已經有獲利貢獻。此外,公司把閒置廠房出租,每年增加1,000 萬元的租金收入,再加上投資金融股的股利收入,業外收入穩定,可 支撐光電部門的資金需求。
洋華去年合併營收15.77億元、年減3.76%,毛利率則是衝上45.8 9%,年增9.39個百分點,營業利益約4.69億元,年成長31.74%,稅 後純益約7.2億元,年成長26.76%,EPS約4.76元。
歷經七年波折,台灣協和電廠的更新改建(四接)案終於在環評階段取得重大突破。昨日(26日),在一片爭議與抗議聲中,該案通過環評,雖然過程中火藥味濃厚,但17位環評委員在閉門會議中達成共識,一致支持此案,並附帶三項決議通過審查。
台電在2017年提出此開發案,從提出到環評審查,歷時七年,經過六次初審、一次流會,終於在昨日過關。此案規劃拆除協和電廠的既有四部燃油機組,改建為兩部總裝置容量260萬瓩以下的燃氣機組,同時興建四接。台電強調,四接案是確保北東電網供電穩定的關鍵計畫,對於開發是必要的。
台電指出,低碳天然氣發電是邁向淨零碳排的重要橋接能源,能夠減少空汙、降低碳排。此外,台電也強調,在歷次審查中,填海造陸面積已從最初的29.25公頃逐步縮減至14.5公頃,並將填海區東移至LNG卸收站港池內,以兼顧生態及供電穩定。
然而,環保團體和在地議員對此案仍持有強烈反對意見。環保團體和部分議員在環評大會上聚集,試圖阻止會議進行,並高喊「程序違法、立即散會」。基隆市議員陳冠羽表示,即使改建為燃氣機組,基隆市民仍將繼續面對空汙問題。其他反方代表也提出土汙等問題。
支持開發的在地里長與反方在現場發生激烈衝突,基隆市議員施偉政表示,「被環團亂了一個早上。」他強調,協和燃油改建為燃氣機組,有助於提升空氣品質,無法接受反對人士的無限上綱。
為確保會議順利進行,環境部讓台電在抗議聲中完成報告,並進行審查。在閉門審查階段,因環團不願離開,會議主席、環境部次長葉俊宏索性請環委移步至另一間會議室。經過約兩小時的閉門討論,17位環委一致同意通過此案,並附帶三項決議。這三項決議包括增加土壤及地下水監測計畫的地點、項目及頻率,要求開發區海域棲地營造使用高孔隙度硬底質覆蓋,以及台電應確認珊瑚分類的正確性。
台電新聞記者特別報導
台灣電力公司(台電)昨(26)日宣佈,經過多年努力,環評程序終於成功通過,預計將於2032年夏天前,在協和電廠興建新1號燃氣複循環機組,以應對北台灣地區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在記者會上強調,該計畫的落實對於保證北台灣供電穩定性至關重要。他指出,由於供電穩定與環境保護需取得平衡,台電在計畫過程中兩度縮小規模,並在供電需求與環境考量之間做出選擇。
台電總經理王耀庭則指出,2025年北東電網地區預計用電需求量將達600萬瓩,扣除當地和平電廠的130萬瓩裝置容量後,仍有470萬瓩的缺口。目前北西電網的送電融通能力為420萬瓩,若未來協和電廠新增260萬瓩燃氣機組,加上北西電網的融通能力,預計缺口仍將達300萬瓩。
曾文生提到,北東電網夏季日尖峰用電量特別需要關注,若用電成長過快,備轉容量率低於6%,則對現有的3至4號燃油機組轉為警備機組的壓力將非常大。他比喻台電正處於「穿半邊衣服、改半邊衣服」的狀態,在更新發電機組的同時,也要確保供電穩定。
台電計劃通過增加北東電網調度融通裕度來應對挑戰,這包括短期調節用的儲能、增加北西電網融通能力,以及長期開發大屯山地熱等。
對於協和新2號燃氣機組的完成時間,曾文生表示,這將取決於協和現有3至4號燃油機組的拆除時間,因此預計將會延後完成。
環評程序的完成對台電來說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自2017年底將環說書送進環保署後,經過七年多的時間,台電終於通過環評。曾文生表示,完成環評後,台電將積極與地方政府溝通,以順利取得施工許可,確保新1號燃氣複循環機組能在2032年夏天前上線,滿足北台灣地區的電力需求。
台電在2017年提出協和電廠、四接開發案後,環評審查前後歷時七年,期間經過六次初審、一次流會,昨日終於過關,接下來還有地方政府許可函、公開招標等行政作業。
四接案規劃拆除協和電廠既有四部燃油機組,改建兩部總裝置容量260萬瓩以下的燃氣機組,同時興建四接。
台電昨日強調,四接是確保北東電網供電穩定的關鍵計畫,有開發必要,且低碳天然氣發電是邁向淨零碳排的重要橋接能源,可減少空汙、降低碳排。
此外台電強調,歷次審查以來,填海造陸面積已從一開始29.25公頃、逐步縮減至14.5公頃,並將填海區東移至LNG卸收站港池內,可兼顧生態及供電穩定。
不過昨日上午環評大會一召開,環保團體、在地議員就聚集在主席台前,試圖阻止會議繼續,並高喊「程序違法、立即散會」。基隆市議員陳冠羽表示,協和改建為燃氣機組,基隆人仍要繼續吸空汙;其餘反方代表也提出土汙等問題。
而支持開發的在地里長,在現場與反方激烈衝突,基隆市議員施偉政表示,「被環團亂了一個早上。」協和燃油改建為燃氣,可提升空氣品質,無法接受反對人士無限上綱。
為讓會議順利進行,環境部讓台電在抗議聲中完成報告,並接續審查;閉門審查階段,因環團不願離開,會議主席、環境部次長葉俊宏索性請環委移步另間會議室,經過約兩小時閉門討論,17位環委一致同意通過此案,並附帶三決議。
首先,台電應增加土壤及地下水監測計畫地點、項目及頻率;其次,環委要求開發區海域棲地營造應使用高孔隙度硬底質覆蓋,提高海域生態生產力;第三,台電應確認珊瑚分類正確性。
此案審查歷時已久,他表示,台電兩度縮小計畫範圍,在供電穩定及環境保護做權衡與選擇,審查通過後,將能穩定北台灣供電。
台電總經理王耀庭表示,2025年北東電網地區用電需求量約600萬瓩,扣除區內和平電廠裝置容量130萬瓩,缺口是470萬瓩,現由北西電網送電融通能力是420萬瓩。若以2025年至2032年北東電網每年用電成長3%、18萬瓩推估,即便未來協和電廠將興建二部共260萬瓩燃氣機組,加上自北西電網融通能力,估計仍會有300萬瓩缺口。
曾文生表示,與中南部有大量太陽光電不同的是,北東電網要特別注意夏季日尖峰用電量,若北東電網地區用電成長非常快,致備轉容量率低於6%,協和現有3~4號燃油機組轉為警備機組壓力非常大。他形容,台電「是穿半邊衣服、改半邊衣服」,「不只改西裝,也要改內衣」,在更新協和電廠發電機組,同時要兼顧穩定供電。
曾文生並表示,台電會想辦法增加北東電網調度融通裕度,包括短期調節用的儲能、增加北西電網融通能力、以及長期開發大屯山地熱等。他表示,也因為穩定供電種種考量,協和新2號燃氣機組何時可以完成,要取決於協和現有3~4號燃油機組拆除時間,因此新2號燃氣機組「會更晚完成」。
台電四接自2017年底將環說書送進環保署,至今通過環評,歷時七年餘,「能有多少七年,都上小學了,」曾文生表示,在完成環評備查後,台電將積極與地方政府溝通,順利取得各項施工許可,使得新1號燃氣複循環機組能順利於七年後、2032年夏天前上線。
為穩定北北基供電,台電公司規畫協和發電廠燃油改燃氣,並在電 廠旁興建第四天然氣接收站,環境部26日因此召開環評大會進行審查 。
環境部表示,本案經現場17名委員(不含主席)充分討論並採共識 決決議,通過環評大會。
這次四接環評審查的火藥味相當濃厚,反對方與支持方爆發數次衝 突,從上午會議開始就爭吵不斷,反對方民眾佔據主席台,不斷高喊 「違法環評、立即散會」,甚至一度發生多方推擠;下午進入閉門會 議程序時,仍有反對民眾不願離席,會議主席則決定轉至會議室進行 內部討論。
在閉門會議中,委員聚焦討論民眾所提出的土壤污染調查報告,經 濟部表示,台電一定會土壤整治完成才會進場開發,將依循土壤污染 防治相關規範,在產業變更申請前完成先期的處理作業,也會確保所 有污染土壤獲得妥善處置,經濟部也會以主管機關的角度監督。
在逐一討論各項議題後,環評委員認為資訊充足、並提出3點附加 決議後,以共識決通過四接環評開發案。包括要求台電應將2019年至 今土壤與地下水自主調查報告資料,納入開發案定稿附錄,增加土壤 及地下水監測計畫地點、項目及頻率,後續應積極依照土壤及水污染 防治法辦理。
環境部說明,經綜合考量環評委員、專家學者、各方意見及開發單 位之答覆,就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經濟、文化、生態等 可能影響程度及範圍,經專業判斷,認定環評報告書初稿已足以提供 審查判斷所需資訊,得預防及減輕開發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完成 環境保護的目的,通過本案環評審查。對這次會議中,反對開發民眾 團體違反議事程序,干擾會議進行、且動手破壞會議室設備,環境部 譴責暴力並深感遺憾,環評大會提供多元意見管道,讓環委聽到不同 聲音,但希望以理性方式來表達。
基隆協和電廠更新改建計畫自2017年底送件,最初規劃2025年就能 商轉,沒想到環評程序走了七年,曾文生說,他2018年4月到經濟部 任職政務次長,如今「從主管機關轉為開發單位」,才終於看到該案 通過環評。
協和「以氣換油」後,將有兩台容量約130萬瓩燃氣機組上線,台 電預估,第一部燃氣機組若順利,可在2032年夏天以前上線。不過台 電也表示,後續還要做環評報告修正和定稿版,經委員備查後才算正 式通過環評。台電方面要申請電業籌設許可和施工許可;工程推進方 面要招標填海造陸的海事與機組興建工程。台電指出,政府採購需要 時間外,也受地方政府審核時間影響。
台電總經理王耀庭指出,北東電網總需求量為600萬瓩,和平電廠 供電量130萬瓩,北東電網至2032年粗估年用電量成長3%、每年增1 8萬瓩,亦即在2032年協和第一部燃氣機組上線後,仍有超過300萬瓩 供電缺口。
北東電網緊澀,使協和電廠改建進程挑戰重重,主因三、四號舊機 組何時能拆除、改建第二部燃氣機組,看北東電網成長速度。曾文生 說,如果地方負載成長速度快,協和身為緊備機組維持的壓力就大, 若有替代能源、調節機制先出現,就可提前拆除。
曾文生形容,協和未來是「穿半邊衣服改半邊衣服」,台電同時在 調度和儲能方面想方設法、進行電力設備投資等,達到舒緩供電緊澀 效果。他表示,全台電網主要面對夜尖峰調度壓力,但北東電網考驗 反而在夏季日尖峰,因此需「用時間換供電」。
主計總處召開國民所得評審會議,由主計長陳淑姿主持,她於會後 召開記者會表示,雖然經濟成長下修,但是國內經濟依然是穩定成長 。根據主計總處預測,114年民間消費、民間投資、服務及商品輸出 的成長率都較原預測上修,何以內需、出口皆佳,經濟成長卻由原預 測3.29%下修至3.14%?
綜合統計處處長蔡鈺泰說,雖然114年民間消費、民間投資及出口 的成長率都高於原預測,但資本形成、政府消費及政府支出的成長率 都比原預測低。其中,資本形成年增率下修,是由於去年資本形成優 於預期(存貨增加所致),在基數擴大的情況下,今年資本形成的成 長率由4.91%調降至2.14%。
至於今年政府消費、政府投資成長率下修的原因,蔡鈺泰表示,這 是因為今年(114)中央政府總預算有關業務費、設備費被立法院刪 了390億,所刪的這390億就會使得今年經濟成長率減少0.15個百分點 。綜合各項表現有增有減,主計總處把今年經濟成長率調降至3.14% 。
蔡鈺泰指出,不計補助台電的1,000億,114年中央政府總預算刪了 1,076億,這次納入預測的只有確定影響政府消費及投資的部分,另 外,要各部門自行刪減的636億尚未納入,如果636億最後全數不能執 行,還會讓經濟成長降低0.2∼0.3個百分點,如此今年經濟成長恐怕 就不能保3,但由於隨後還會追加預算,因此保3仍有可能。
主計總處預測今年通膨率1.94%,這是近四年首度低於通膨警戒線 2%的一年,不過,這並未考慮台電未來可能調漲電價,在被詢及台 電一旦調漲電價會不會讓今年通膨率升破2%時,蔡鈺泰解釋,由於 近期地緣政治衝突往和平方向發展,可望緩和原油、榖物等原物料上 漲壓力,把電價及原物料未來走勢併同考慮 ,今年通膨率仍有很高 的機率會低於2%。
主計總處也指出,依各國官方最新預測,114年經濟成長率,台灣 3.14%,韓國1.5%、香港2.5%、新加坡1.0∼3.0%,台灣仍居四小 龍之首。
第一銅表示,公司主要是進口原料加工後,賣給國內的沖壓廠,並 非直接將產品賣往美國,因此川普想對進口銅產品加稅一事,目前沒 有直接影響。第一銅主要業務為各種銅製品與銅片的製銷與加工、廢 銅鐵買賣及舊廢船解體、印刷電路基板用銅箔、積體電路以及各種電 路用引線架的製造買賣貿易,以及以銅為基材的電子材料及原料製造 買賣及外銷貿易。
第一銅研判,美國新措施可能受影響的是銅加工出口的業者,但這 些業者有固定需求,就算川普決定對進口銅產品加關稅,業者還是得 出口,也只能將成本轉嫁到客戶身上。
目前全球銅礦最豐富的國家就是南美洲的智利,該國國家銅業委員 會日前表示,今年全球銅礦將短缺11.8萬噸,並將今年銅價從原先預 測的每磅3.85美元上調至每磅4.25美元,並預計未來10年銅價將維持 在每磅4美元以上。
至於台灣線纜業普遍認為,影響不大,因電力線纜因體積大,運費 恐高過線纜報價,多半就近生產供貨,沒有外銷美國。
業者表示,台灣線纜廠目前最大客戶是台電,主要是強韌電網計畫 持續汰換饋線,部分廠商還有來自半導體等產業擴建新廠所需低壓線 纜,或建築業者推建案所需的600V建築用線。由於國際銅價曾暴漲暴 跌,業者為了避險,銅庫存水位控制在1∼2個月,多半是接獲訂單就 預購銅,減少受銅價大漲大跌影響。
另外,近期銅價回升,業者可依據LME(倫敦金屬交易所)銅均價 要求台電支付價差,影響不大。
在臺灣隨著全球淨零轉型進程加速,企業為確保產業競爭力,對再 生能源需求也持續上升。2024年國內除持續發展光電與風電以增加再 生能源供應,政府相繼透過政策與市場機制調整,提高再生能源售電 形式的多樣化,以利採購綠電滿足RE100要求。
國際話題中能源代幣化(貨幣化)值得注意,近期義大利能源巨頭 Enel Group與意大利加密貨幣錢包公司Conio合作,在Algorand上推 出了太陽能電池板的代幣化產品,允許用戶在無需安裝實體太陽能電 池板的情況下,擁有對電池板的部分所有權。
未來展望方面,再生能源供應持續增加,售電形式朝多樣化發展。 2024年太陽能與離岸風電在開發上皆遇到較多阻力,裝置容量增加速 度趨緩。政府持續與風電業者討論,使風場能如期併網,以利RE100 & RE10X10企業於2030年前達成階段性綠電承諾及國內能源轉型與 減碳目標。
售電方面,政府相繼推出政策與市場機制調整,使售電形式朝多樣 化發展,以滿足不同類型企業之綠電採購需求。經濟部2024年開始籌 備由中鋼主導成立泛官股售電平台「台灣智慧電能公司」(簡稱台智 電),可望於2025開始運作並協助中小企業取得綠電以達到減碳目標 。
為因應企業對低碳電力的需求,經濟部長郭智輝上任時指示台電研 議「電價分艙」,將電力分成純綠電、低碳電、一般電力等三類,並 推出RE30低碳電產品。另,行政院通過「電業法部分條文修正草案」 ,主要修正方向包括:台電公司維持現行經營型態不分割,開放再生 能源售電業同業互售,納管併網型儲能及需量反應,確保電力交易平 台中立性等。
新興再生能源發展趨勢方面,地熱發電、小水力發電及表後儲能技 術成為政府與民間重點發展推進的方向。地熱發電方面,政府於202 4年啟動了「深層地熱旗艦計畫」,首個示範項目「員山1號井」位於 宜蘭縣。小水力發電方面,政府選定13個高潛力場址,裝置容量預估 超過1MW。表後儲能方面,政府目標在2025年前實現1.5GW的表後儲能 裝置容量。
這些新興再生能源技術的推廣,為臺灣提供了多元化且穩定的再生 能源補充,並為2050淨零目標的實現注入更多可能性。
於此同時,現階段面臨電價上漲、區域供電失衡及碳排放增加的壓 力逐漸充斥市場輿論;政策繼續支持、國際合作和能源多元化能持續 為臺灣及企業帶來新的轉機與契機嗎?
知情人士表示,總預算若符合「預算法」第79條的4個要件,行政 院仍能提出追加預算,而行政院撥補台電1,000億元被刪減,極可能 提出追加預算案方式來處理。
據政院主計總處概估,《財劃法》修法後,中央政府每年將減少經 常性收入3,753億元,政院發言人李慧芝指出,修法大幅改變中央與 地方間之財政結構,卻沒有併同檢討事權分配,可能進一步擴大城鄉 差距,並造成中央政府部分施政項目無法順利推動或延續。
卓榮泰先前曾指出,目前地方政府財源來自統籌分配稅款、一般性 補助款、計畫型補助款三處,如果未來中央被切掉一大部分的錢,地 方可能必須承接原本一般性以及計畫型補助款相關的業務,但相較由 中央統籌可減少許多行政作業,若分別給不同的縣市負擔,部分縣市 可能會覺得「拿了100元,但要做的事情更多」。
卓榮泰認為,政院希望能有更多時間與各縣市討論,由財政部進行 更精確試算,把中央及地方的財務、事權分清楚,避免增加地方的負 擔。他也在立院答詢時公開說,「希望《財劃法》還有機會,大家能 夠重新來審議」。
至於總預算案,根據審查總報告,政院原列歲出總額為3兆1,324億 6,890萬9,021元,立院決議減列1,135億9,925萬9,000元,且通案統 刪不低於939億7,500萬元。不過,李慧芝表示,立院送出的報告並沒 有說明總刪除數,甚至要求政院自行調整減列預算,違反《憲法》權 力分立與責任政治原則,而刪減及凍結規模,更造成許多部會施政窒 礙難行。
依照《憲法增修條文》規範時程推估,立院對於政院移請覆議案, 應於送達15天內作成決議,因此須於3月14日前做出決議,若有半數 以上立委決議維持原案,政院應立即接受原決議。
台灣電力公司(台電)正處於一個大規模投資的高峰期,為了確保電力供應穩定、配合國家經濟發展以及政府能源轉型政策,台電積極開發各種電源,並規劃了今年固定資產投資計畫,總金額高達2,690億元,創下近年來的投資新高。這筆資金將被分配至綠電開發、電廠更新、強韌電網三大領域。
隨著台電投資力道的加大,市場預期相關機電大廠如士電、亞力、華城及大同等,以及線纜業者如大亞及億泰等將因而受益。根據台電的2025年預算書,這項固定資產投資計畫比去年的2,500億元還高出不少,其中專案計畫佔1,457億元,一般建築及設備計畫佔1,233億元。
台電預計今年將借入3,292億元,用於支應固定資產建設、改良擴充以及借款還本,並計劃還本1,185億元。在今年的大型計畫中,台電將聚焦於三大面向:綠電開發、電廠更新、以及強韌電網建設。
在綠電開發方面,台電將投入離岸風電第二期計畫、綠能第一期計畫,以及萬里水力發電計畫、石門抽蓄水力發電等多個項目。在電廠更新計畫中,則包括興達電廠燃氣機組更新改建計畫、通霄電廠第二期更新改建計畫等。強韌電網及強化離岸風電電網相關建設方面,則包括離岸風電加強電力電網第一期計畫、變電所整所改建一期專案計畫等。
台電已經開始執行十年強化電網韌性計畫,總金額達5,645億元。為了提升電網韌性,台電將優先完成機場、車站、醫院等關鍵區域的電網建設,並推動線路及設備預防維護檢測、加強保護及汰換等配電系統改善工程。
由於台電推動強化電網計畫,加上業者的投資建廠以及銅價上漲,經濟部預期去年電線及電纜業產值將創新高,並終結連續兩年的負成長,轉為正成長。過去五年中,電線及電纜業產值在2021年達到2,024億元的新高,但由於疫情、全球通膨以及客戶調節庫存等因素,2022年、2023年產值連續下滑。然而,去年前十月電線及電纜業產值已經達到1,886億元,年增長達22.9%,其中裸銅線及電力用電線電纜是主要成長動力。
環境部將於明日(26日)舉行環評大會,對協和電廠更新改建案(四接環評)進行審查。台電副總經理鄭慶鴻在日前接受專訪時強調,若無協和電廠,北東電網供電將面臨嚴峻挑戰,並表示「以氣換油不能等」。在環評大會即將叩關的關鍵時刻,正反雙方昨日展開了激烈的前哨戰。
鄭慶鴻與反四接環評代表王醒之昨日同臺接受網路節目專訪,就供電、空汙、填海造陸等問題展開對決。王醒之建議台電應提出更持續的能源政策,質疑若協和改建為天然氣電廠,規模雖大,但總碳排量仍將上升,這是否符合減碳目標值得深思。
鄭慶鴻則拿出圖表及資料進行說明,顯示台電提出四接計畫以來,已兩度縮小填海造陸範圍。他預估將四部燃油機組改成二部燃氣機組,空汙可減量96%、減碳52%。鄭慶鴻強調,四接計畫已經拖了六、七年,協和電廠的改建有其必要性,「以氣換油不能等」。
對於環團建議將協和電廠改以地熱發電,鄭慶鴻表示,協和廠區面積僅8公頃,而地熱發電的潛力與目前北東電網的缺口相比,相差近60倍,無法滿足穩定供電的需求。
環境部明日召開的環評大會將聚焦於空汙減碳、填海造陸、電廠轉型等關鍵議題,預計將引發廣泛討論。
中華民國再生能源商業同業公會近期對政府提出強烈呼籲,要求暫緩推動「低碳電力RE30」電力分艙制度。該公會指出,此制度可能帶來三大隱憂,首先,可能衍生「漂綠疑慮」,讓未參與方案的企业和一般消費者增加電力碳排,進而重創再售電市場和國際競爭力。此外,對於再生能源發展的整體環境也造成不利影響。
對於公會的擔憂,台電方面則表示,RE30低碳電力是為了補充綠電市場的不足,並非與民爭利。目前RE30的價格設定為每度6.3元(不含營業稅及轉供費),這一價格高於市場行情的5.5至6元,目的是為了引導企業在市場購買不足部分時,才向台電購買,以此來平衡市場供需。
RE30低碳電力的銷售方式是先優先轉供民間綠電,若用戶已向民間購買了一定量的綠電,則台電將補充不足的部分。例如,若用戶需要購買100萬度RE30低碳電,其中需30萬度綠電,若用戶已向民間購買了25萬度,則台電將補充剩下的5萬度,以達到RE30的上限。
在價格設定上,RE30商品綠電的價格為每度6.3元,這一價格設定是經過嚴謹考量的結果,旨在避免對綠電市場造成不必要的人為干擾。台電強調,其設計理念是與民間合作,互相搭配,以滿足用戶對綠電的需求,同時也將對銷售方式和價格設定進行審慎考慮,確保對綠電市場的影響降到最低。
基隆協和電廠的更新改建計畫,近期引發了廣泛的關注與討論。為了解答環團的質疑,台電公司副總經理鄭慶鴻與守護外木山行動小組召集人王醒之,日前接受了政論節目的專訪。在訪談中,鄭慶鴻強調,該計畫已經延宕七年,為了氣候變遷的緊迫性,換油進程不能再等待。
鄭慶鴻表示,台電作為開發單位,在過去的環評過程中,已經對各方的疑慮和提問做了詳盡的回應。無論是現場回應還是書面資料,台電都秉持誠意進行說明,以供環評委員進行審查。
根據台電的計畫,基隆協和電廠將拆除四部燃油機組,並新建兩部燃氣複循環機組,同時還將建置第四個天然氣接收站。然而,由於四接環需要填海造陸,過去七年來不斷面臨質疑和方案更換。今年1月17日,環境部第六次初審將「建議通過環評」與「建議認定不應開發」兩案併呈,並直接送交環評大會,大會將於26日召開。
近期,環團不斷召開記者會質疑四接環的必要性,並對台電對於各方疑慮的回應態度表示不滿。台電則表示,對於環境部的會議召開程序,台電一直以來都是配合審查。但過去在環評審查會議召開時,曾發生程序受干擾而流會,或是針對同樣問題重複跳針詢問,無法順利進行實質討論。
在節目訪談中,鄭慶鴻透露,台電對於計畫的合理性及必要性已經回答了91次;對環團提出的以地熱等再生能源替代燃氣電廠的提議,台電回答了37次;關於與基隆地方發展相關的問題,則回答了77次。台電強調,隨著北東電網內機組陸續除役,需要靠區域外其他電廠長途輸送電力,這對電網穩定造成影響。協和更新計畫可以就近供電,有助於平衡區域供電,減少跨區送電的依賴,對於北北基穩定供電更是關鍵。此外,透過燃氣發電排放較低的優點,也有助於改善空氣品質。
王醒之則質疑,北東電力需求的缺口,主因竹科的劃分模糊。鄭慶鴻則進一步解釋,北東電網2025年用電需求達到600萬瓩,未來將持續成長。協和電廠既有老舊機組除役後,僅剩下和平電廠的130萬瓩。鄭慶鴻強調,四接案已經延宕七年,以氣換油不能再拖延。
對於環評大會的結果,王醒之認為,台灣近年依賴天然氣發電的程度過高,碳排總量無限擴張,建議協和電廠應轉型為再生能源電廠。
因台電擴大投資力道,市場預期,包括士電、亞力、華城及大同等機電大廠,以及大亞及億泰等線纜業者將因此受惠。
據台電2025年預算書,台電固定資產投資計畫高達2,690億元,比2024年約2,500億元還要高。其中專案計畫1,457億元,一般建築及設備計畫1,233億元。台電預計今年舉借3,292億元,主要用以支應固定資產建設改良擴充及借款還本;另預計還本1,185億元。
台電今年預計執行大型計畫分為三大面向。首先在綠電開發方面,包括離岸風電第二期計畫263.24億元、綠能第一期計畫17.93億元,其他還有萬里水力發電計畫、石門抽蓄水力發電、大甲溪光明抽蓄水力發電計畫、興達電廠1號機改裝生質能機組、集集南岸小水力計畫等。
第二大項是電廠更新計畫,包括興達電廠燃氣機組更新改建計畫120.86億元、通霄電廠第二期更新改建計畫312.04億元、大林電廠燃氣機組更新改建計畫137.72億元、台中電廠第5至10號機空汙改善工程計畫38.82億元、台中電廠1至10號機供煤系統改善計畫17.73億元。此外也將啟動台中電廠第二期新建燃氣機組計畫3億元。
第三大項是強韌電網及強化離岸風電電網相關建設,包括離岸風電加強電力電網第一期計畫114.99億元、離岸風電區塊開發3-1期加強電力網計畫64.33億元、第七輸變電計畫77.73億元、變電所整所改建一期專案計畫35.57億元、第一期低壓AMI(智慧電表)布建計畫26.9億元、南科超高壓變電所擴建計畫17億元、寶山超高壓變電所新建計畫8.75億元,以及其他北區、中區、南區輸變電計畫等。
台電現已在執行十年強化電網韌性計畫,總金額高達5,645億元。
台電表示,為強化電網韌性,將優先完成機場、車站、醫院、產業園區等重要用戶所在關鍵區域,以及民生相關關鍵工程,包含推動線路及設備預防維護檢測、加強保護及汰換等配電系統改善工程,及區域調度中心導入電能管理系統,提升自動化能力,迅速隔離故障點等計畫。
受惠台電推動強化電網計畫,加上業者陸續投資建廠及銅價上漲,經濟部預期,去年電線及電纜業產值可望再創新高,並將終結連兩年負成長,轉為正成長。 經濟部分析,回顧過去五年,2021年產值2,024億元達歷史新高,惟疫情造成供應鏈瓶頸及俄烏衝突下引發全球通膨,加上客戶調節庫存,2022年、2023年產值連二年下滑。
去年前十月電線及電纜業產值已達1,886億元,年增22.9%。其中裸銅線及電力用電線電纜為成長主要貢獻來源。
四接環評將叩關環評大會,正、反雙方昨日上演前哨戰。鄭慶鴻、反四接代表王醒之昨日同台接受網路節目專訪,分別針對供電、空汙、填海造陸方案等面向直球對決。
王醒之說,台電應提出更永續的能源政策,而非受限於「上面的意思」,若協和改建為天然氣電廠,規模更大、總碳排仍上升,是否能符合減碳目標值得深思。
鄭慶鴻昨日拿出圖表及資料說明,顯然有備而來。他指出,台電提出四接計畫以來,已兩度縮小填海造陸範圍;預估將四部燃油機組改成二部燃氣機組,空汙可減量96%、減碳52%。鄭慶鴻強調,四接已拖了六、七年,協和計畫有其必要性,「以氣換油不能等」。
對於環團建議將協和電廠改以地熱發電,鄭慶鴻表示,協和廠區面積僅8公頃,地熱發電潛力與目前北東電網缺口相比,相差近60倍,無法滿足穩定供電需求。
環境部明日召開環評大會審查四接環評,預料將聚焦空汙減碳、填海造陸、電廠轉型等焦點。
再生能源公會昨日發出聲明,呼籲政府暫緩推動「低碳電力RE30」電力分艙制度,憂心此制度將造成三大隱憂,包含衍生「漂綠疑慮」,增加未參與方案企業和一般消費者的電力碳排,恐重創再售電市場和國際競爭力。台電昨日回應,推出RE30低碳電,購買用戶須先向民間購買綠電,不足部分再由RE30商品補充,設計上是與民間合作互相搭配,以滿足用戶綠電需求,因此銷售方式、價格設定等會審慎考量,避免影響綠電市場。
銷售方式方面,將優先轉供民間綠電,剩餘未匹配成功的用電量再由RE30商品補足。以購入100萬度RE30低碳電為例,需30萬度綠電,若用戶已向民間購買25萬度,則台電只會補充5萬度,以協助補至RE30為上限。
價格方面,RE30商品綠電價格目前設定每度6.3元(不含營業稅及轉供費),高於市場行情5.5至6元,可引導企業於市場購買不足部分,才向台電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