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力(公)公司新聞
碳費徵收已經成為全世界趨勢,台灣也將從明年起開徵碳費,走入 「排碳有價」的時代,而針對550家排碳大戶,環境部也規定須在今 年4月底前完成碳排放量盤查登錄。不過環境部預計3月底要公布收取 碳費的施行細則,迄今卻遲遲沒有訊息釋出,也讓不少業者感到無所 適從。
事實上,國內大型的鋼企對於碳排放量登錄一事並不擔心,以中鋼 為例,該公司建置的ERP系統已可針對碳排放量做管理,因此登錄碳 排不是難事,不過目前具有驗證資格的單位僅14家,是否足以因應這 麼多公司的碳排驗證需求,並在10月31日前完成查驗,量能可能稍嫌 不足。
鋼廠高層表示,對於大鋼廠來說幾乎都已經做好碳排的管理,困擾 程度相較於小廠低,不過《氣候變遷因應法》的子法也應該盡快出爐 ,以提升鋼廠減碳動機。
而對於下游鋼廠來說,碳費怎麼收遲遲未能出爐,也讓業者的心懸 著,畢竟碳費的收費標準勢必增加成本,影響到營運支出,但在收費 標準公布前不好規劃,因此鋼廠也希望環境部能如期在3月底將碳費 的收費標準底定,業者要抓成本也較容易。
中興電董事會擬超額息,配發每股現金股利3.6元,配息率逾110%,以昨日164.5元收盤價計算,現金殖利率約2.1%。另,中興電將於5月27日召開股東會。
中興電去年第2季受到雲豹甲車弊案影響,認列法院判沒收20億9,916萬元的不法所得,去年第2季單季盈轉虧,導致2023年獲利無法繳出佳績,不過,中興電去年下半年已經逐漸回穩,今年已揮別陰霾,營運可期。
中興電受惠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在手訂單為340億元以上,訂單能見度看到三年以後不是問題,部分訂單更可看到2030年。
華城指出,2月較同期增加主要為外銷案依顧客交期認列,故月營收起伏變化較大。若以各產品別來看,華城仍以變壓器為大宗,2月就有6.23億元挹注,其次為配電盤9806.5萬元、統包工程3422.2萬元,至於太陽能/儲能售電收入則為125.1萬元。
台電強韌電網計畫十年投入5,645億元預算,加上綠能產業興起、太陽能統包工程等,皆推升電力設備相關需求,讓重電產業大進補,不過今年2月因逢春節期間,而去年春節則落在1月,因此重電廠商2月多少有被過年因素影響。
目前各重電廠中,以華城表現最亮眼,連續多月營收都繳出翻倍的成績,主因華城是重電業者主要出口廠商之一,多年深耕海外市場有成,而在美國拜登政府推57兆基礎建設計畫及能源轉型下,皆有助華城外銷訂單。
華城指出,現階段在手訂單滿載、能見度到2025年,也已經開始接2026年訂單,且已經增加三班制、產線優化、立體智慧倉儲等去將產能再擴大,預計今年產能可提高三至四成,至於外銷比重,則有望擴大至四成以上。
士電先前指出,去年重電事業爆單,今年接單量會跳躍成長,預期未來仍可維持雙位數成長,且會力拚外銷事業。士電加蓋新廠房,擴充大型變壓器產品線,預計年底可完成建置,最快明年首季投產,屆時產能可增加25%。
亞力是晶圓大廠的電力工程重要夥伴,近年隨著科技擴廠下,每年穩定拿到變壓器、配電設備等訂單,已經跟隨科技廠出貨不少到海外,而為了因應產能,亞力在楊梅廠興建變壓器二廠,預期今年可增加10億元的產值。
台積電2月合併營收約新台幣1,816.4億元,月減15.8%,年增11.3%。凱基投顧董事長朱晏民表示,AI需求強勁將帶給台積電豐厚業績,未來在各地建廠與擴廠也可為其增加產能,因此,業績成長仍可樂觀期待。
國泰投顧表示,根據歷史經驗,台灣半導體類股每三至四年為一次循環,每次上漲二至三年後下跌一年。2024年為此次上漲循環第二年,隨半導體類股受惠AI旋風,預計將有雙位數報酬。
群益投顧表示,AI伺服器與PC仍是今年產業亮點,雖然營收動能不如輝達的主力代工廠美超微,但受惠於產業趨勢,包括主力組裝廠廣達、華碩等皆然。
法人也看好電力、能源產業。群益投顧表示,台電強韌電網計畫預算規模持續上升,帶動中興電營運能見度看到2026年以後;上緯投控受惠今年土耳其廠產能開出,長期非中國大陸地區營收往70%靠攏。
森崴能源今年可望迎來台電二期工程認列高峰、與宜蘭E-dReg儲能案場提供服務;台達電受惠電動車、資料處理中心╱AI伺服器電源等需求增長,有助營運。
群益投顧看好網通的中磊、啟碁及明泰,因後續固網寬頻升級趨勢持續,各國5G陸續商轉,歐美國家增加5G FWA CPE出貨,以及印度加快5G網路建設,也將添增CPE出貨動能。
許舒博昨日出席「iPAS品牌企劃師人才能力鑑定發表會」時被問到電價調漲議題,他強調,目前仍未看到經濟部所提方案,但經濟部能源署已承諾,方案出爐後將向商總報告,屆時他也會反映業界想法、要照顧民生等意見。許舒博指出,電價上漲會帶動物價上揚,對民眾影響很大,政府必須照顧民生,不能說全面調漲就調漲。針對產業,他認為,電價調漲對高科技產業影響較小,但傳統產業受到衝擊就很大,政府需要提供租稅優惠等配套減輕壓力。
許舒博強調,政府不能把台電虧損完全框架在電費調漲,只靠漲電價來處理,也應從綠能躉購價格等其他面向來檢討,「不是電價不足造成虧損,而是政策造成虧損」,例如發電比例、能源政策等問題。
許舒博舉例,中國大陸的綠能約為每度人民幣0.6元(約新台幣2.6元),但台灣綠能換算人民幣卻要每度1元以上,政府應檢討台灣的契約內容是不是有問題,從這個地方釜底抽薪去檢討。
電價調整長久以來都不是純經濟議題,而是複雜的政治議題。陳水扁總統時代凍漲油電價,把燙手山芋丟給下一任馬政府。馬政府處理油電雙漲一事未能符合外界期待,成為其首任任期最大的民怨來源,馬政府第二任任期時記取教訓,在當時的台電董事長黃重球努力推動下,終於在2015年改革了實施長達55年的舊版電價公式。
新版電價公式的最大意義在於將電價的燃料成本與國際燃料價格掛鉤,讓國內電價上下浮動時有一客觀數據可以參考,再加上設定「超額利潤」條款,將台電的超額利潤撥入電價平準基金,可讓電價在面臨國際重大政經變故時,可以緩解電價大幅上調的壓力。
當年為推動新版電價公式,歷經朝野激烈攻防才獲通過,但僅在前兩年試用期尚能落實其精神,在2017年新版電價公式正式實施後,再度因政治力介入,讓電價調整變成政治角力的犧牲品。從2016年10月到2017年10月,以及2018年到2022年間,我國電價歷經了11次凍漲,其中應對新冠疫情而凍漲尚有其理由,但有多次凍漲,就是明顯的政治力介入。
舉例來說,2019年3月台電建議調漲電價6.48%,若照電價公式至少也要調高3%,但當時經濟部強力介入,聲稱國際燃料價格即將走跌,沒有調漲電價的必要。然而,在電價決定不漲後,國際油價又繼續上漲了兩個月,讓台電當年前八月的虧損暴增六成達到202億元。換言之,不論從當時的國際燃料趨勢,或從電價公式來看,都必須讓電價合理反映,當時不漲電價的原因很明顯,因為馬上就要舉行總統大選。
過去八年多來的電價緩漲或凍漲,讓台電背負了龐大的虧損,即便今年經濟部認購台電增資的1,001億元,仍不足以讓台電的財務狀況過關。今年電價調整壓力大,再傳出政府有意補貼台電1,500億元,這項政策除了緩解台電的破產危機,更直接的用意其實是要降低電價調漲的幅度。然而,從人民的左口袋掏錢補助人民的右口袋,並非電價調整的長久之計。
電價是產業重要的生產成本,電價上揚當然會增加企業經營成本,產業界絕非逢漲必反。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多年前被問及電價調整一事時曾說,可以接受電價調整,但台積電不可以一分鐘沒有電。張忠謀的談話有兩個意義,除了強調供電穩定對產業的重要性以外,一個制度合理、可長可久、可預期的電價調整機制,對產業界同等重要。去年上半年政府調漲電價,立刻影響台積電第2季毛利率0.6個百分點,對其他產業的影響亦然,電價絕對是企業在評估生產計畫時最需要掌握的資訊。
電價調整有高、低兩個位階,高位是能源配比,低位是因應國際能源價格的波動做出最妥切的應對。對產業而言,高位的能源配比,像是要不要重新擁抱核能等議題,並非企業呼籲就可以讓政府做出快速的改變。然而在電價的短期調整一事上,政府有責任依據現有的機制做出相應的電價調整,而非每年3、9兩月由政治角力來決定電價調整幅度。產業時時刻刻都在應對生產成本的變化,電價上漲並不可怕,就怕政府的電價調整機制失去了合理與可預測性。
大同董事會決議不分派股利,並將於5月31日召開股東會。
大同去年第4季歸屬母公司業主淨利7.32億元,季增32.3%,年增137.6%,每股純益0.45元。大同自2001年起就未發放股利,在新經營團隊重新整合集團資源,已逐漸弭平累積虧損,且集中發展趨勢產業有成。董事長王光祥2021年接任董座,大同自2021年以來已連續三年獲利。
展望未來,大同指出,在政策加持下,台電5654億元強韌電網基礎建設專案,大同重電事業訂單滿載,累計在手訂單超過200億元,為國家重要建設的一員。大同除龐大的土地資產受到市場關注,過去重電、電力事業的扎實根基,相關業務近年成為集團營收成長的要角。
新團隊入主大同後一直未發放股利,大同總經理沈柏延日前表示,今年計畫處分資產、補足累虧缺口,最快明年配息。
另外,大同強調,為求永續發展,積極規劃海外市場,美國的1.2兆美元基建需求是大同首要目標。
大同指出,東南亞國家的太陽能光電及儲能需求強勁,也是大同的大戰略布局之一,其中以印尼新首都建設為重點。
近日,臺灣電力市場再次引發關注,這次是因為一項重大的能源轉型計劃。據瞭解,臺灣電力公司計劃未來五年內,將投資數百億元新臺幣,進行新能源項目的開發與擴建。這一舉動不僅將推動臺灣綠色能源的發展,同時也對整體電力供應結構產生深遠影響。 對於這項重大投資,臺灣電力公司表示,將會著重於太陽能、風能等再生能源的發展。預計未來五年內,將新增數十座太陽能發電廠和風力發電場,以滿足臺灣日益增加的電力需求。這項計劃的實施,將使臺灣的電力結構更加多元化和可持續。 「我們知道,要達到綠色能源的目標,不能只靠傳統的火力發電。」臺灣電力公司負責人表示,「所以,我們決定加大對再生能源的投資力度,讓臺灣的能源更加清新、健康。」 為了落實這項計劃,臺灣電力公司已經開始尋找合適的投資對象和技術合作夥伴。同時,也與當地政府、社區和企業進行深入對話,確保項目的順利推進。 不過,這項轉型計劃並非沒有挑戰。一方面,再生能源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土地和技術支持;另一方面,再生能源的穩定性與傳統能源相比,還有待提高。對此,臺灣電力公司表示,將透過技術創新和優化管理,逐步解決這些問題。 「我們相信,只要我們堅持下去,一定可以讓臺灣的能源更加綠色、更加可持續。」臺灣電力公司負責人強調,「這也是我們對臺灣未來的承諾。」 隨著這項計劃的啟動,臺灣電力市場的變革已經開始。未來,我們將期待看到更多綠色能源的成果,讓臺灣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清新的能源力量。
四月起,臺灣電力公司(臺電)將進行歷史性的電價調漲,這次調漲涉及民生與產業兩大領域,調漲幅度從5%至30%不等,目的在於彌補臺電的虧損並確保長期運營。以下為詳細報導:
根據相關消息,民生用電將分成三個級距進行調漲,其中700度(或500度)以下(含330度以下級距)最多漲幅5%;701~1,000度約漲7%;1,001度以上漲幅約10%。這樣的調整,使得330度以下每月僅增34元,同時兼顧照顧弱勢族羣。至於是否採用500度或700度作為家庭用戶的門檻,則將視政府撥補的額度而定。
對於小商店和住宅,共計1,462萬戶,將分為三種漲幅,最低級距(可能為1,500度)調幅5%,最高級距(可能為3,000度)調幅約1成。
在產業用電方面,則依產業別分三級距調漲。一般產業以產業類別來劃分,規劃分三種級距,分別是用電成長、用電持平或衰退10%以內、用電衰退逾10%,漲幅初步試算為15~20%、10~15%、不到10%。
特別是對於用電量達50億度以上、連二年成長的「超級大戶」,將以公司別來區分,調幅最高上看近3成。臺積電作為代表,將首當其衝。若政府撥補1,000億元,平均漲幅約在15%以下;若撥補1,500億元,則平均漲幅約在10~12%。
知情人士指出,行政院若給予1,000億元或1,500億元,平均漲幅都會在10%以上。臺電估算至少要有2,200億元的收入才能彌平虧損。而此次電價調漲,也是為了達到以價制量、節約用電效益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4月起民生、產業電價全面調漲,這將對廣大消費者和企業造成一定影響。然而,在臺電虧損大洞亟待政府撥補及調漲電價雙管齊下填補的情況下,這次電價調漲似乎成為了唯一選擇。
臺灣電力新聞報導:電子支付帳戶數狂飆,預計今年將突破3,000萬戶
臺灣金管會最新統計顯示,隨著科技發展和消費者習慣的轉變,臺灣電子支付帳戶數已經突破2,713萬戶,年增長率達24%。這個數字若按照去年的增長速度來推算,預計今年將會突破3,000萬戶,幾乎每個成年人都至少擁有1至2個電子支付帳戶。
從2021年起,金管會陸續為電子支付帳戶開放更多功能,從最初的轉帳功能,到後來的繳稅、繳費,再到去年10月開放的購物功能,民眾在這些功能的幫助下,可以更加方便地使用電子支付。
目前,臺灣有九家專營的電子支付機構,像是歐付寶、橘子支、全盈支付等,加上37家臺灣Pay銀行,都已經開通了購物功能。金管會預計在今年6月底前,這九家專營電子支付機構都將開通購物功能,為消費者帶來更加便利的支付體驗。
金管會還計劃讓電子支付機構拓展到「跨境購物」功能,這將讓臺灣的電子支付業者能夠將服務拓展至海外。目前已有六家專營的電子支付機構向金管會申請與境外電子支付合作,讓國人出國旅遊時,能夠在海外特約商店使用國內電子支付進行掃碼支付。
例如,街口支付、玉山銀行的玉山Wallet、全支付等,都已經與日本Pay Pay合作,讓臺灣民眾在前往日本旅遊時,可以在Pay Pay特約商店使用這些電子支付工具進行消費,並且會根據當日匯率將消費金額即時轉換成新臺幣,從而更加方便和實惠。
臺灣電力供應將於4月起調整電價,據經濟部規劃,連續兩年用電成長且年用電量達50億度以上的「特大戶」將面臨逾二成的電價漲幅。預計影響的包括臺積電、美光等約十家半導體業大廠,這次調整的漲幅將高於原先預期。此外,一般產業的電價調整將依用電成長或衰退分成三級距進行。
臺電目前的售電成本為每度4.17元,而工業用電平均價格為每度3.38元。此次半導體產業電價調升逾二成後,預計將接近臺電成本價,但仍然低於南韓工業用電每度4.53元的價格。為了確保供電穩定性,經濟部將自明日(12日)起召開電價工作小組會議,並在3月中下旬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正式確定4月電價。
經濟部積極向政院爭取撥補金額,若能獲得1,000億元的撥補,將提出相應的電價調整方案,包括擴大到民生用電,並加大工業用電調幅。根據試算,若能爭取到1,500億元的撥補,整體電價平均調幅約為10%至12%;若只撥補1,000億元,則在照顧民生、穩定物價的原則下,將搭配中油調降電業天然氣價格,電價平均漲幅在13%至15%之間。
針對民生用電,規劃中330度以下的用戶漲幅可壓低在5%,民生高用電戶與小商家平均調幅約10%,一般產業用戶則漲幅約15%,工業特大戶則漲幅逾二成。工業用戶將承擔較大的負擔。為了降低對產業的衝擊,規劃中針對個別產業景氣,以用電情況為基準,分為三種調幅:用電成長的產業調幅較高,用電持平或衰退不滿10%的產業調幅減半,而用電衰退逾10%的產業調幅最低。
此外,針對年用電量50億度以上、連兩年用電成長的特高壓大戶,調幅將高於一般產業。這些特高壓大戶主要以半導體產業為主,但最終會依公司歸戶,包括臺積電、美光等不到十家業者。經濟部也指出,年用量電超過50億度以上的還有一些面板、石化、鋼鐵等公司,但石化、鋼鐵用電未成長,面板業用電量僅成長一年,因此這三種產業都自特大戶範圍排除,可適用一般產業三級調幅。
資料中心也被點名為用電大戶,將應調漲電價。不過,經濟部表示,希望爭取跨國公司來臺設資料中心,而較便宜的電價確實是吸引外商的一大優勢。此次調整將特別考慮資料中心,雖然調漲電價,但仍然具備吸引外商的競爭力。臺電統計,2023年工業用電量達1,640億度,佔臺電售電量七成。全臺特高壓用戶共計701家,合計用電量達793億度;其中半導體製造業去年用電量達379億度,臺積電的用電量佔全臺用電約8%。
為了緩解電價漲幅的壓力,經濟部動起了腦筋,打算和中油合作,對電業天然氣價格進行調降。他們計畫將天然氣價格每立方米降一元,這樣臺電的支出就可以節省下來,估計可以省下205億元。同時,為了減輕中油的負擔,並避免因為對出口產業的交叉補貼而受到國際質疑,工業氣價將會調升至接近成本的價格。 經濟部的官員解釋說,中油的天然氣價格分為電業和非電業兩部分。目前,電業以外的非電業,像是工業和民生用氣,每立方米的價格是8.27元,這個價格遠遠低於中油的成本,這讓經濟部不得不爭取更多的預算,實質上就是讓納稅人為臺電和中油進行補貼,而中油再進一步補貼臺塑、中鋼等企業,這已經構成了WTO定義下的交叉補貼爭議。 因此,經濟部希望將工業氣價調升至每立方米10元以上,以接近成本。對於民生用氣,因為沒有出口補貼的問題,所以民生氣價將維持不變。這次的工業氣價調升,主要影響的是那些在製程中大量使用天然氣,或者擁有大鍋爐的公司,比如說中鋼和臺塑。官員舉例說,如果工業氣價提高至每立方米約12元,那麼中鋼一個月就得多付3,000萬元。
台電目前售電成本每度4.17元,現工業用電平均每度3.38元,半導體產業電價調升逾二成後,有望接近台電成本價,但仍低於南韓工業用電每度4.53元。
經濟部將自明(12)日起召開電價工作小組會議,並將在3月中下旬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正式拍板4月電價。經濟部現積極向政院爭取撥補,若撥補1,000億元,經濟部已提出相應的電價調整方案,包括擴大到民生用電,並加大工業用電調幅。
根據試算,若可爭取到1,500億元撥補台電,包括民生及工業用電在內,整體電價平均調幅約10%至12%;若只撥補1,000億,在照顧民生、穩定物價等原則下,將搭配中油調降電業天然氣價格,電價平均漲幅在13%至15%間。
依規劃,330度以下民生用戶漲幅可壓在5%,民生高用電戶與小商家平均調幅約10%,一般產業用戶則漲15%左右,工業特大戶則漲逾二成。工業用戶將承擔最多責任。
針對工業用電,規劃考量個別產業景氣,以用電情況為基準,分三種調幅。「用電成長」者調幅較高,估在15%以上;「用電持平或衰退不滿10%」調幅減半;「用電衰退逾10%」者調幅最低,以降低對產業衝擊。
另規劃,針對年用電量50億度以上、且連兩年用電成長的特高壓大戶,調幅將高於上述一般產業,預期將逾二成。官員表示,特大戶雖以半導體產業為主,但最後會依公司歸戶,包括台積電、美光等在內不到十家業者。
官員解釋,年用量電超過50億度以上,還有一些面板、石化、鋼鐵等公司,但石化、鋼鐵用電未成長,面板業用電量僅成長一年,因此設下「連兩年用電成長」條件下,這三種產業都自特大戶範圍排除,皆可適用一般產業三級調幅。
另資料中心也被點名為用電大戶,應調漲電價,但經濟部希望爭取跨國公司來台設資料中心,而相對便宜電價的確是吸引外商一大優勢,這波調整會針對資料中心特別考量,雖調漲電價,但仍具吸引外商競爭力。
台電統計,2023年工業用電1,640億度,占台電售電量七成。全台特高壓用戶共僅701家,合計用電量達793億度;其中半導體製造業去年用電量達379億度,光是台積電就占全台用電約8%。
經濟部官員解釋,中油氣價分為電業及非電業。針對非電業部分,目前工業、民生等非電業氣價每立方公尺8.27元,遠低於中油成本,導致經濟部爭取預算,形同納稅人補貼台電、中油,中油再補貼台塑、中鋼等,已構成WTO定義的交叉補貼爭議。因此,希望將工業氣價調升至每立方公尺10元以上,以接近成本;而民生因無出口補貼問題,民生氣價仍會維持不調整。
調升工業氣價主要影響製程中使用天然氣、有大鍋爐的公司,如中鋼、台塑等,官員表示,假設工業氣價提高至每立方公尺約12元,中鋼一個月需多付3,000萬元。
專家估計,這項金額上看百億元的電網投資,能將彰化及南部的風光綠能直送北部,攸關產業能否穩定獲取用電。台灣日立永續能源(Hitachi Energy)表示,台灣在HVDC的投資剛起步,但在國外早已風風火火,超出日立、三菱、西門子及GE等大廠的供應量。
此外,為因應更多的再生能源持續併網,消弭電網電壓劇烈波動起伏,離岸風力發電廠設立靜態同步虛功補償系統(STATCOM),已成為必要的投資。台電計畫2023至2030年完成11座,其中4座去年已開標,龍潭、鳳林及台東3處標案預計今年釋出,容量維持在200Mvar。
日立與西門子、GE、三菱、韓國曉星是STATCOM主要供應商,日立為台電離岸一期陸上變電站設置50Mvar系統,為第一套STATCOM,也是國內唯一進入運轉階段;由富崴統包的台電二期,也裝設120Mvar。
投標廠商的技術整合能力及實績是標案勝出關鍵,日立組合式STATCOM符合運作25年的耐用性及穩定性,並可擴充至300Mvar以上,具有彈性、占地相對小等優點,產品由瑞典工廠設計製造,在全球締創可觀實績。
台灣日立永續能源參與台灣能源發展,供應台電電網及企業建廠所需的各種電力設備,並與南亞及國內等企業合作,以符合國產化要求,近年營業額都在1億美元以上。針對台電接下來的STATCOM需求,已積極備標,結合國內重電廠組成鑽石隊伍,提升勝算。
台電虧損大洞亟待政府撥補及調漲電價雙管齊下填補,主計總處估 算結果,去年可用歲計賸餘僅約1,600、1,700億,可撥補台電難達1 ,500億目標,4月起民生、產業電價全面調漲。12日起電價諮詢會前 會展開,連開四場,台電將向委員說明煤氣等採購成本、財務虧損及 未來能源走勢。
據研擬方向,民生用電擬分三個級距調漲,最小漲幅700度(或50 0度)以下約漲5%,701∼1,000度約漲7%,1,001度以上漲約10%。
如此330度以下每月僅增34元,兼顧照顧弱勢。究竟採500度或700 度作家庭用戶門檻,視政院撥補額度而定。
官員說,立委盼330度以下凍漲,但相當困難,而小商店和住宅合 計共1,462萬戶,和住宅一樣小商家分3種漲幅,最低級距(可能1,5 00度)調幅5%,最高級距(可能3,000度)調幅約1成。
工業方面分成一般產業及特大戶二大類,一般產業以產業類別來劃 分,規劃分三種級距,分別是用電成長、用電持平或衰退10%以內、 用電衰退逾10%,漲幅初步試算為15∼20%、10∼15%、不到10%。
而特大戶指的是特高壓用戶每年用電在50億度以上、連二年成長者 ,會以公司別來區分,因台積電和力積電用電規模不同。政府若撥補 1,000億,漲幅上看3成,若撥1,500億漲幅略低但也有2成多,特大戶 家數不到10家,漲幅會最大,例台積電,還有某資料中心。
知情人士說,行政院要給1,000億或1,500億元,平均漲幅都會在1 0%以上,台電估算至少要有2,200億收入才能弭平虧損,4月漲電價 今年只剩9個月可增加收入,政院給1,000億均漲幅約在15%以下,且 經部將協調中油給台電天然氣價調低;若補貼1,500億電價平均漲幅 約10∼12%。台電盼藉此次電價調漲達以價制量、節約用電效益。
金管會統計至去年底電支帳戶2,713萬戶,年增525萬戶或24%,若 依照去年的成長速度來估算,今年戶數將順利突破3,000萬戶大關, 基本上每位成年人手機中都有1個∼2個帳戶。因應國人電支越來越廣 泛,金管會從2021年起就陸續開放各種功能,2021年開通轉帳功能, 2022年5月推出繳稅功能,同年底再開放繳費,去年10月開放購物功 能,民眾就算只有一家電支帳戶,也能到其他電支業者簽的特約商店 掃碼支付。
目前國內共九家專營的電支機構,專營的像歐付寶、橘子支、全盈 支付等,還有37家台灣pay銀行,都已開通購物功能,依照金管會規 劃,預計今年6月底前,九家專營電支機構都將開通購物功能。
金管會表示,「電子支付跨機構共用平台」將提供跨境購物功能, 主要是為國內電支業者,可將服務場景拓展至海外,財金公司規劃向 金管會申請在「電子支付跨機構共用平台」中新增跨境購物功能,在 系統開發及測試完成後推出。
國內部分專營的電支已開始往海外發展,目前有六家向金管會申請 與境外電支合作,包含歐付寶、一卡通Money、悠遊卡、簡單付、街 口支付、全支付等,讓國人出國旅遊時,可拿著國內電支在海外特約 商店掃碼支付。
像是街口支付、玉山銀行的玉山Wallet、全支付等,都與日本Pay Pay合作,主要是看上日本旅遊商機,台灣民眾可拿街口支付、玉山 Wallet或全支付,去日本旅遊時在Pay Pay特約商店進行掃碼支付, 在日本當地的消費,採用當日匯率即時轉換成新台幣,直接以新台幣 帳戶扣款。
一如作為淨零碳排的前瞻使者,台綜院30周年活動特別以舉辦「淨 零與低碳研討會」作為慶祝,邀請長期與台綜院在同一領域深耕的產 、學、研機構共同發聲,真槍實彈討論碳定價實施等經濟措施、規範 企業碳排放,綠色貿易對我國出口貿易的競爭力等等。吳再益表示, 面對快速發展進步的全球化趨勢,以及日益紛繁複雜的決策環境,科 學化和創新性的前瞻政策研究成為迫切之需求與期待,台綜院除在既 有基礎上繼續奉行職責外,將與時俱進、突破創新,善盡新世紀公共 智庫的責任與使命。
吳再益指出,台綜院發展30 年來投入非常多資源,現在獲得外部 單位的重視,環境部、經濟部的能源署、產發署,甚至台電、中油公 司,也都因為大家共同面對淨零碳排目標的挑戰,需要有更多研究團 隊協助,台綜院在這個領域的人才超過100人,全力協助政府相關政 策規劃,進行滾動式機動調整,逐步克服2025、2030,及長遠目標的 2050!
吳再益說,2000年之前是石油經濟的環境,2000年以後是電力經濟 在主導,在2050淨零碳排目標下,現在到未來,全球都要走向低碳的 經濟、氫的經濟,政府部會有待調整的政策法規多如牛毛,這是智庫 發揮角色最好的時機。舉例說,蔡英文總統在任八年來極力推動再生 能源,包括太陽光電、離岸風電等等,未來20∼30年創造更多的綠色 能源,實際上離岸風電的重要性遠大過於太陽光電,因為同規模離岸 風電的發電量是太陽光電的3倍,甚至未來可以透過過剩的離岸風電 作為電解水產出綠氫,這樣的改變需要研究人員投入、完善構思「經 濟、能源、環境」三位一體的可行政策。
此外,同樣也是劃時代作法,台綜院30周年活動上,台綜院三位副 院長陳建緯,蘇漢邦、侯仁義,將首次和創辦人劉泰英、董事長黃輝 珍、院長吳再益同台,為台綜院的世代接班準備,也就是「台綜院3 .0」拉開序幕。吳再益說,自己和「一輩子的老闆」台綜院創辦人劉 泰英,1994年一起離開台灣經濟研究院、陪著「老闆」創設台綜院, 加上他在台經院任職期間,40多年來沒有換過第二個老闆!為了能把 這般的台綜院榮光繼續傳承,2021 年起開始構思「台綜院3.0」藍圖 ,從院內拔擢三位「自家培養」的主管為副院長,每位副院長的研究 專長都和淨零碳排有關,賦與高度的挑戰和期許,讓台綜院順利邁向 未來。
【即時新聞】 電價漲潮來了!經濟部長王美花日前在記者會上強調,為了確保供電穩定,台電的民生電價將會有所調漲。不過,政府也會積極爭取補貼,減緩電價上漲對民生和物價的衝擊。 王美花指出,經濟部會優先爭取政府補貼,並根據補貼金額來決定電價漲幅。根據台電的估算,如果民生電價調漲5%,每戶每月將多付9至34元。 這次電價調整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穩定台電的財務狀況,確保供電穩定性。對於工業用電,王美花表示,將會參考國際工業電價,並考慮用電成長與衰退的情況,進行不同幅度的調整。 對於民生用電,王美花強調,具體的調漲幅度將由電價費率審議會決定。目前,每度電價為1.63元,而發電成本則為4.17元。如果電價調漲5%,那麼每月用電120度以下的住宅,將多付9元;用電121度至330度的家庭,則將多付34元。 王美花曾向閣揆陳建仁爭取用歲計賸餘撥補台電1,000至1,500億元,但由於要扣除債務還本和特別預算舉債,可用資金有限,外界對於台電能否獲得足夠補貼表示擔憂。但王美花表示,她對獲得千億元補貼充滿信心。 此外,立委們也關注到電價調漲可能會進一步推升物價。經濟部表示,過去兩三年的台電虧損,正是因為沒有充分反映電價成本。雖然去年CPI增幅為2.49%,但經濟部會密切關注電價調整對物價的影響,並希望減少對CPI的衝擊。 台電強調,作為穩定物價的「消波塊」,將抵擋輸入性通膨。電價費率審議委員會將根據「反映成本、照顧民生、穩定物價、節能減碳、使用者付費」等五大原則進行討論。
台股今日(7日)表現亮眼,上漲194點,指數衝上19,693點,不過,在權值股帶動下,中小型個股卻出現小幅拉回。市場分析師建議,投資者應該聚焦那些基本面佳、預計今年和明年都有實際營收與獲利成長的個股,像是中興電(1513)和士電(1503),並在適合的時機進行布局。 近期,中興電在電力事業上取得重大突破,陸續獲得台電的大單。作為國內唯一通過台電認證的345kV GIS廠商,中興電在接獲台電訂單方面擁有絕對優勢。除了345kV/161kV/69kV GIS/GCS等設備訂單外,2月份還成功獲得台電通霄電廠二期更新改建計畫新161kV開關場統包工程50億元大單。此外,3-1期離岸風電變電站統包工程48億元訂單也即將簽約,預計第四季開始帶來收益。預計這些新接單將使中興電在手訂單超過400億元,訂單能見度可延伸至2027年,尤其今年和明年是台電電力設備預算的高峰期,將帶動中興電業績持續成長。 另一方面,士電受益於小變壓器產線提前開出,以及三班制應對變壓器需求,再加上變壓器等重電設備毛利率優於公司平均毛利率,帶動產品組合明顯改善。今年首季毛利率預計將提升,且營運已進入新階段成長期,預計首季營收將突破100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