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開發資本(公)公司新聞
根據MSCI《財富管理新興趨勢報告》指出,全球財富管理機構預期 未來三年內將顯著提升對私募資產的配置比重平均高達82%,亞太地 區提升比重更高達92%,並有近75%的受訪者計畫「適度提高」或「 顯著大幅提高」客戶對私募資產配置。然而,目前市場上真正具備深 度與專業性質的私募資產投資工具仍屬稀缺,難以滿足高淨值族群對 多元化與高效率的資產配置需求。
凱基證券表示,高資產客戶需求不再侷限傳統股債配置,而希望直 接參與具投資潛力的私募股權基金,故首次於台灣市場推出境外私募 股權基金,為高資產客戶引進多元創新財富管理解決方案,讓投資人 避開市場短期波動,專注長期價值創造。
此檔私募股權基金由凱基證券與中華開發資本團隊合作推出,商品 設計全面回歸私募股權投資本質,採用有限合夥架構,更貼近全球主 流私募基金操作模式。此種投資除具備私募股權投資與短期景氣循環 脫鉤以及與公開市場低度相關等優勢,且得於市場錯配中精準辨識被 低估標的,提升報酬潛力與投資穩定性。此外,基金投資策略涵蓋成 長型股權投資、收購及槓桿收購(LBO),產業橫跨商業服務(科技 )、零售、教育服務、成熟科技等,同時專注於具穩定現金流或高成 長潛力的企業。基金為6年存續期設計,在追求長期回報與風險控管 之間取得良好平衡。
南怡君總經理於近期的一場論壇上指出,台灣私募資產市場具有龐大的發展潛力。她強調,隨著全球資本市場的發展趨勢,私募資產的「親民化」成為了一項重要的趨勢。許多先進國家如美、英、日、星等,已經在這一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南怡君在工商時報主辦的《壯大資產管理,迎向黃金年代》論壇上,以「擴大私募參與多元資產配置」為題,與現場來賓分享了她的觀點。她提到,全球財富管理規模在2019年已達107兆美元,其中共同基金佔44%,約46.6兆美元。然而,私募資產,或稱為「另類投資」,則佔14%,約14.5兆美元。預計到2029年,私募資產規模將達到29.2兆美元,成為未來五年全球資產管理規模成長最快的領域。
相比之下,台灣的私募資產市場卻呈現下降趨勢。南怡君表示,2024年台灣私募資產的總額不增反減,年複合成長率為負6%。她進一步指出,台灣境內基金資產管理規模約新台幣13兆元,其中共同基金佔74%,尤其是ETF的比重較大,顯示投資重疊性較高,這為私募資產管理帶來了機會。私募資產種類多元,包括私募股權、創投、私募債券,以及基礎建設、不動產、天然資源、對沖基金等。
南怡君還分析了國際間私募資產投資的局限性,指出投資期長、變現性低、投資成功不確定、投資性複雜、評估不易、資訊不透明、最低投資額高是主要的限制因素。然而,隨著全球私募資產市場的「親民化」,台灣也將迎來私募資產的普惠金融時代。
南怡君認為,私募資產親民化的主要推動力包括政策支持、投資人結構變化以及金融商品創新。她強調,適當加入私募資產於投資組合中,可以達到風險分散的效益,並提供抗通膨韌性。對於有全方位長期思考的投資者,私募資產的優化收益也具有吸引力。
南怡君還提到,全球多個國家如美國、英國、日本和新加坡等,都已經開始實施私募資產親民化的政策。台灣金管會也表現出積極態度,未來將有更多具體措施出台。但她也提醒,私募資產親民化雖然前景廣闊,但投資者仍需注意風險,並要有相應的配套措施來保障投資人權益,同時也要面對金融科技帶來的新風險。
南怡君出席工商時報《壯大資產管理,迎向黃金年代》論壇,以「 擴大私募參與多元資產配置」為題做經驗分享。她說,全球財富管理 規模2019年107兆美元,共同基金占44%為46.6兆美元,但私募資產 或俗稱「另類投資」,占14%、14.5兆美元,到2029年私募資產可達 29.2兆美元,是未來五年全球資產管理規模成長最快的。
反觀台灣,2024年私募資產不增反減,下降到0.2%,年複合成長 率是負6%。她說,台灣2024年境內基金資產管理約新台幣13兆元, 以共同基金為主(74%),其中ETF最大宗,顯示投資重疊性相當高 ,這是私募資產管理界的機會。至於種類相當多元,有私募股權和創 投,還有私募債券,也有基礎建設、不動產、天然資源,對沖基金等 不同類別。
何以國際間只有專業機構投資人、超高淨值家庭可參與私募資產投 資?南怡君分析,主因有幾個特性,一、投資期長,變現性低;二、 投資成功否不確定高;三、部分投資性複雜、較不易理解以及評估、 不易評價;四、投資沒有公開市價,資訊多不公開、透明性較低;五 、部分基金最低投資額極高,動輒千萬美元起跳。
不過,全球私募資產趨勢已走向「親民化」,在台灣說「普惠金融 」。她說,過去十年,各國開始看到私募資產親民化,主要驅動要素 ,其一政策驅動,政府希望引資進入策略性產業,就會開放相關投資 ,把這個水龍頭打開。
第二是投資人結構跟需求的轉變。南怡君說,隨著一般社會投資人 年齡漸長,投資需求就會開始轉變,較年輕時可能可以承擔比較高風 險,可在股市進出,年紀漸長或有退休需求,就會變得比較傾向穩定 型的固定收益。第三個是金融商品創新。可以把不同資產,就是交互 組合,可提供一定程度流動性。例如美國的 Interval Fund、Everg reen等都是。
她說,投資組合如適度加入私募資產,可以達到風險分散效益,若 投資是類似基礎建設、不動產,投資組合就會具備抗通膨韌性,和股 市關聯性較低。另財務規劃有全方位長期思考的人,希望投資一個穩 定性收益,若私募資產有好的管理員,就會有一個潛在的、相對優化 的收益。
南怡君強調,私募資產親民化,近年在美國、英國都有長足放寬, 英國鼓勵投資人,還有養老基金可積極參與投資。日本和新加坡也都 有,金管會目前非常積極,未來幾年可以看到相關的具體舉措。但她 提醒,私募資產親民化並非一片榮景,仍要注意挑戰風險,必須要有 配套措施,維護投資人權益,並要持續進持續金融科技帶來的風險。
台灣資產管理市場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型期,這個轉型不僅是金融實力的厚植,更是向資產管理中心邁進的重要步伐。近期,行政院將「亞洲資產管理中心」列為七大施政重點之一,而金管會則以「投資台灣 支持產業發展」與「留財與引資並重」為雙主軸,聚焦於「壯大」與「串聯」兩大核心方針,打造一個有利於資產管理發展的完整生態系。
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長期深耕本土並與國際市場鏈結的中華開發資本,以其專業的跨境與跨產業整合能力,成為政策推動落實的重要夥伴。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強調,該公司擁有逾65年的產業投資經驗,其投資範圍涵蓋國內外創投、成長型資本、私募股權與私募債權等多元資產類別,主題橫跨深科技、先進製造、半導體、生醫照護、雙軸轉型及相關基礎建設、中小企業傳承轉型等。
南怡君指出,開發資本在扶植台灣優勢產業方面不遺餘力,例如布局IC設計、半導體供應鏈、電動車產業鏈、智慧製造及環保創新產業的成長型股權投資;同時,也關注到人口高齡化帶來的多元生醫投資,以及移動互聯網、數位轉型、人工智慧、區塊鏈及綠色科技等前沿領域的新創投資。
在引資方面,開發資本善用其「跨產業 × 跨區域 × 跨幣別」的整合優勢,積極鏈結海內外資金與策略資源,搭建一個生態圈,過去10年間,為本地企業及相關產業鏈匯聚超過新台幣400億元的成長資本,成為非上市中堅企業的重要資金動能。
在留財方面,南怡君觀察到全球資本市場正掀起「私募資產親民化」的浪潮,開發資本洞察這一趨勢,致力開發適合台灣市場及高淨值個人與家族需求的私募投資產品,透過財富管理2.0通路,讓台灣投資人不必出國就能參與國內外私募市場,實現資產配置全球化。
南怡君介紹了即將推出的方案,包括投資於海內外物流中心、商用不動產的私募債權投資,以及與國際投資機構共同投資的私募股權投資,同時,開發資本也將投資專業協助長期資金配置於公共建設、高齡產業、再生能源及其他核心戰略產業。
展望未來,南怡君表示,開發資本將秉持專業、穩健與創新精神,支持政府推動台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之政策,並在政策引導與市場動能交匯下,持續扮演連結資本與政策的橋梁角色,為打造台灣資產管理黃金年代注入堅實動能。
南怡君指出,開發資本擁有逾65年產業投資經驗,投資實績涵蓋國 內外創投、成長型資本、私募股權與私募債權等多元資產類別,主題 橫跨深科技、先進製造、半導體、生醫照護、雙軸轉型及相關基礎建 設、中小企業傳承轉型等。例如以扶植台灣優勢產業為目標,布局I C設計、半導體供應鏈、電動車產業鏈、智慧製造及環保創新產業的 成長型股權投資;回應人口高齡化、健康檢測諮詢、疾病預防、數位 醫療等多元生醫投資;專注移動互聯網、數位轉型、人工智慧、區塊 鏈及綠色科技等前沿領域的新創投資;及全球一流私募股權及私募債 權基金與共同投資。
在「引資」方面,南怡君強調,開發資本善用其「跨產業 × 跨區 域 × 跨幣別」的整合優勢,積極鏈結海內外資金與策略資源,搭建 一連結國際專業投資法人、台灣產業龍頭、研究機構等的生態圈。過 去10年間,為本地企業以及相關產業鏈匯聚超過新台幣400億元的成 長資本,成為非上市中堅企業的重要資金動能,具體落實「投資臺灣 」政策方向。
在「留財」方面,據南怡君觀察,全球資本市場正掀起「私募資產 親民化」浪潮,打破傳統私募市場僅限機構及家族辦公室等超高淨值 族群參與的限制,擴大更多合格投資人的參與機會。開發資本洞察趨 勢,致力開發適合台灣財富管理市場及高淨值個人與家族需求的私募 投資產品,擬透過財富管理2.0通路,讓台灣投資人不必出國就能參 與國內外私募市場,實現資產配置全球化,提高國人理財效率與穩健 性。
南怡君介紹,即將推出的方案包括投資於海內外物流中心、商用不 動產的私募債權投資,以滿足本地投資人對於類固定收益資產之需求 及與國際投資機構共同投資的私募股權投資,以享受全球不同區域及 產業的經濟成長。同時,開發資本以投資專業協助長期資金配置於公 共建設、高齡產業、再生能源及其他核心戰略產業,以強化本土資金 的在地運用效益。
展望未來,南怡君表示,開發資本將秉持專業、穩健與創新精神, 支持政府推動台灣成為亞洲資產管理中心之政策,促進資產管理與產 業發展的良性循環。在政策引導與市場動能交匯下,開發資本將持續 扮演連結資本與政策的橋梁角色,為打造台灣資產管理黃金年代注入 堅實動能。
五月天氣雖然陰霾不散,但台灣金融市場卻在這波新台幣強升的風暴中,經歷了不尋常的波動。根據最新數據,14家上市金控公司在5月份因新台幣對美元匯價強升逾2元,面臨高額匯損,導致整體金控5月單月合計稅後淨損達68.44億元,累計前五月稅後純益則倒退至1,554.07億元,年減41%。
在這波匯率波動中,國泰金控成為唯一子壽險未單月虧損的企業,其旗下國泰人壽獨樹一幟,獲利4.4億元。然而,富邦金控雖然累計每股稅後純益(EPS)仍高達2.89元,但累計稅後純益年減33.6%,顯示市場環境的複雜性。
新台幣的強升對於壽險業來說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九家子公司有壽險的金控中,除了國泰金控外,新光金、凱基金與富邦金均出現單月虧損。其中,凱基金控5月稅後淨損達73.63億元,主要因凱基人壽的匯損衝擊嚴重,累計前五月稅後純益也縮水至18.61億元,年減85%。
富邦金控旗下台北富邦銀行前五月稅後純益157.1億元,年成長19%,創歷史新高。富邦產險累計獲利為歷年次高,富邦證券5月獲利則為歷年次高。但富邦人壽5月稅後淨損達91.4億元,對富邦金控的整體獲利造成影響。
新光金控則在5月份的單月虧損達148.3億元,累計前五月稅後淨損擴大至312.1億元,較去年同期由盈轉虧,每股淨損1.77元。新光金表示,單月虧損主要是新光人壽因台幣大幅升值,致認列匯兌未實現評價損失所致。
在這波市場波動中,台新金控5月稅後純益5.6億元,月減55.9%,前五月稅後純益65.6億元,年減19.1%,累計EPS為0.44元。台新銀行核心業務獲利動能穩健,5月稅後純益14.6億元,累計稅後純益82.5億元,年成長16%,續創歷年同期新高。
5月新台幣對美元匯價強升2元多,壽險業普遍承受匯損吃掉獲利的苦果,九家子公司有壽險的金控中,5月單月子壽險唯一有獲利的是國泰金旗下國泰人壽,而金控5月單月虧損的則增至三家,即新光金、凱基金與富邦金。導致整體金控5月單月獲利盈轉虧,前五月累計獲利比去年同期成長的,只剩玉山金一家,金控累計獲利萎縮、年減幅度放大,唯一累計虧損的新光金則是前五月累虧破300億元,每股稅後淨損1.77元。
富邦金5月稅後淨損57.9億元,累計稅後純益394.9億元,年減33.6%,EPS為2.89元。台北富邦銀5月及累計前獲利創歷年同期新高,富邦產險累計獲利為歷年次高,富邦證券5月獲利為歷年次高。
富邦人壽5月稅後淨損91.4億元。北富銀前五月稅後純益157.1億元,年成長19%,續創歷史新高,富邦產險累計前五月稅後純益24.1億元,年成長12%。
國泰金5月稅後純益52.4億元,較前月大增三倍,累計稅後純益386.5億元,年減34.3%,EPS為2.64元,緊咬富邦金。子公司國泰世華銀、國泰產險及國泰投信累計稅後純益續創歷史新高。
國泰人壽5月獲利4.4億元。國泰世華銀累計稅後純益195.1億元,年成長16.3%,國泰產險累計稅後純益13.9億元續創同期新高,年成長40%。
凱基金控5月稅後淨損73.63億元,主因凱基人壽5月匯損衝擊嚴峻,凱基金前五月稅後純益也縮水至18.61億元,年減85%,EPS為0.11元。
凱基銀累計稅後純益27.55億元,年成長16.7%,是獲利成長表現最亮眼的子公司,凱基證券累計稅後純益27.07億元,中華開發資本累計稅後淨損2.28億元。
台新金5月稅後純益5.6億元,月減55.9%,前五月稅後純益65.6億元,年減19.1%,累計EPS為0.44元。台新銀核心業務獲利動能穩健,5月稅後純益14.6億元,累計稅後純益82.5億元,年成長16%,續創歷年同期新高,台新人壽5月稅後淨損8.9億元,累計稅後淨損9.4億元。
新光金5月稅後淨損達148.3億元,累計前五月稅後淨損再擴大至312.1億元,較去年同期由盈轉虧,每股淨損1.77元。新光金表示,單月虧損主要是新光人壽因台幣大幅升值,致認列匯兌未實現評價損失所致。
台灣知名創新投資公司旗下的開發創新管理顧問公司(以下簡稱「創新管顧」),在繼東京據點後,再下一城,正式於日本福岡設立第二個海外據點。這一重要行動象徵著創新管顧在日本的布局邁入新階段,並對西日本市場的進軍打下堅實基礎。
創新管顧此次選擇與國際知名創新基地Cambridge Innovation Center(CIC)建立策略夥伴關係,並進駐CIC福岡,這一合作將雙方關係推向新的高峰。同時,這也體現了創新管顧與Cool Japan Fund於2024年8月共同設立的中華開發跨境創新基金,在推動台日創新與投資合作方面所取得的具體成果。
福岡作為九州最大的城市,不僅是商業與創新的重要重鎮,近年來更積極推動新創友善政策,並為國際企業營造高度開放的合作環境。這一城市擁有完整的產業鏈和蓬勃的創業生態系,對創新管顧來說,是推動國際創新合作的重要據點。
創新管顧總經理郭大經表示,福岡擁有發展成為亞洲創新樞紐的潛力,選擇在此設立新據點,旨在強化在日本的布局,並為進軍西日本市場奠定關鍵基礎。郭大經強調,CIC福岡匯聚了各領域的創業家、投資人和新創企業,形成了一個高度協作的創新社群。創新管顧的進駐將有助於深入連結當地創業網絡,拓展投資機會,挖掘潛力案源。
未來,創新管顧計劃在台北南港、東京及福岡據點舉辦多場創新論壇、投資媒合會等活動,以促進台日創新與產業交流,加強雙邊實質對話、資源整合與跨域合作,進一步深化台日創新合作的深度與廣度。
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表示,開發資本始終以「與台灣團隊陪跑國際」為自我期許。創新管顧在建立完整的台日新創資源平台與跨境市場方面不遺餘力,通過跨境創新基金與國發基金、Cool Japan Fund、凱基金控等合作,打造了跨境公私協力的典範。目前,基金關帳規模即將超過8,000萬美元,並正朝向1億美元目標邁進。開發資本在日本不僅深耕新創投資,還積極布局私募股權類投資,並期望未來透過半導體等深科技領域及基礎建設相關投資項目,促進台日產業互補發展,為投資人創造更多元的資產配置機會。
開發資本旗下創新管顧總經理郭大經表示,繼東京據點後,創新管顧選擇於福岡設立新據點,除了強化在日布局,也為進軍西日本市場奠定關鍵基礎,福岡具備發展成為亞洲創新樞紐的潛力,是創新管顧推動國際創新合作的重要據點。
郭大經指出,CIC Fukuoka匯聚各領域創業者、投資人與新創企業,形成高度協作的創新社群;創新管顧進駐此平台,將有助於更深入連結當地創業網絡,拓展東京以外的投資機會,挖掘潛力案源。為推動台日創新與產業交流(Open Innovation),未來創新管顧也將於台北南港、東京及福岡據點舉辦多場創新論壇、投資媒合會等活動,促進雙邊實質對話、資源整合與跨域合作,進一步強化台日創新合作的深度與廣度。
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表示,開發資本以「與台灣團隊陪跑國際」自我期許,而創新管顧致力於建立完整的台日新創資源平台與跨境市場,以跨境創新基金鏈結國發基金、Cool Japan Fund、母公司凱基金控以及產業投資人如奇
景光電、精誠資訊等,為跨境公私協力(Cross-Border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新典範。開發資本在日本除深耕新創投資外,亦積極布局私募股權類投資,同時期望未來透過半導體等深科技領域及基礎建設相關投資項目,促進台日產業互補發展,並為投資人創造更多元的資產配置機會。
福岡為九州最大城市及商業與創新重鎮,近年積極推動新創友善政 策,並持續營造對國際企業高度開放的環境,擁有完整產業鏈與蓬勃 的創業生態系。創新管顧總經理郭大經表示,創新管顧選擇於此設立 新據點,除了強化在日布局,也為進軍西日本市場奠定關鍵基礎,福 岡具備發展成為亞洲創新樞紐的潛力,是創新管顧推動國際創新合作 的重要據點。
郭大經指出,CIC Fukuoka 匯聚各領域創業者、投資人與新創企業 ,形成高度協作的創新社群;創新管顧進駐此平台,將有助於更深入 連結當地創業網絡,拓展東京以外的投資機會,挖掘潛力案源。為推 動台日創新與產業交流,未來創新管顧也將於台北南港、東京及福岡 據點舉辦多場創新論壇、投資媒合會等活動,促進雙邊實質對話、資 源整合與跨域合作,進一步強化台日創新合作的深度與廣度。
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表示,開發資本以「與台灣團隊陪跑國際」 自我期許,而創新管顧致力於建立完整的台日新創資源平台與跨境市 場,以跨境創新基金鏈結國發基金、Cool Japan Fund、母公司凱基 金控、以及產業投資人如奇景光電、精誠資訊等,為跨境公私協力的 新典範;目前基金關帳規模即將超過8,000萬美元,正朝向1億美元目 標邁進。開發資本在日本除深耕新創投資外,亦積極布局私募股權類 投資,同時期望未來透過半導體等深科技領域及基礎建設相關投資項 目,促進台日產業互補發展,並為投資人創造更多元的資產配置機會 。
凱基金控旗下子公司中華開發資本,自2024年8月成立「中華開發跨境創新基金」以來,短短五個月內便成功投資三家日本及台灣新創公司,總投資金額達近500萬美元。這一連串的投資行動,展現了中華開發資本對於跨國創新市場的積極布局。 中華開發資本指出,這次的首批投資對象中,包含了日本無人機表演市場的領軍企業Redcliff, Inc,以及兩家台灣新創公司犀動智能(Aiello)及翔評互動(AlleyPin)。Redcliff, Inc以其在無人機表演市場的領先地位,成為基金首度海外投資的日本新創。 這支跨境創新基金規模介於7,500萬美元至1億美元之間,是中華開發資本第一支跨足東北亞的創投基金。該基金由中華開發資本、台日雙方政府基金(國發基金與Cool Japan Fund)以及台灣產業界如奇景光電、精誠資訊等共同成立,主要投資領域包括移動互聯網、數位轉型、人工智慧/區塊鏈及生活產業等。 中華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表示,該公司致力於幫助本土及台籍背景的企業家、創業家實現「在地創生、展業八方」的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開發創新基金總經理郭大經透露,2023年已在東京成立創新加速器空間,為台日新創業者提供落地服務及產業交流機會。而2024年則進一步成立開發跨境新基金,以打造台日新創共同市場為願景。 南怡君進一步解釋,基金在投資過程中特別關注投資戶的海外拓展潛力,並提供相關協助。以Redcliff, Inc為例,該公司核心事業為無人機表演之動畫內容企劃、製作及營運。中華開發跨境創新基金看好無人機作為新型態的媒體平台,未來將協助其進行海外拓展,首站便是引介台灣合作夥伴。 另外兩家投資戶犀動智能和翔評互動均來自台灣。犀動智能專精於AI自然語言模型,提供一站式旅宿SaaS管理平台,已為超過180家國際品牌飯店提供服務,並在日本市場快速拓展。翔評互動則以醫療診所為核心,成功拓展日本市場,並與當地四家EMR系統商完成技術整合,獲得日本優良設計獎的肯定。
台灣凱基金控子公司中華開發資本近期在創投領域展現強大動能,旗下「中華開發跨境創新基金」自2024年8月成立以來,短短五個月內已成功投資三家日本及台灣新創公司,總投資金額達近500萬美元。這一連串的投資行動,不僅展現了基金對新創企業的熱情,也顯示了其對跨國市場的拓展策略。
基金首度投資的日本新創公司是Redcliff, Inc,該公司在日本無人機表演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是市場的領先者。而台灣方面,則分別投資了犀動智能(Aiello)及翔評互動(AlleyPin)兩家新創公司。犀動智能專注於AI自然語言模型,提供旅宿SaaS管理平台,而翔評互動則聚焦於醫療診所市場,並已成功進軍日本市場。
開發跨境創新基金的規模介於7,500萬至1億美元之間,成為中華開發資本首支跨足東北亞的創投基金。該基金由中華開發資本、台日雙方政府基金(國發基金與Cool Japan Fund)以及台灣產業界如奇景光電、精誠資訊等共同成立,投資主軸涵蓋移動互聯網、數位轉型、人工智慧/區塊鏈及生活產業等領域的台日新創。
中華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強調,開發資本一直致力於支持本土及台籍背景的企業家、創業家,實現「在地創生、展業八方」的目標。開發創新基金總經理郭大經則透露,2023年已在東京成立創新加速器空間,為台日新創業者提供落地服務及產業交流。2024年則進一步成立了開發跨境創新基金,旨在打造台日新創共同市場。
Redcliff, Inc的核心業務是無人機表演的動畫內容企劃、製作及營運。開發跨境創新基金對無人機作為新型態媒體平台的潛力表示看好,並計劃協助Redcliff進行海外拓展,首站即將引介台灣合作夥伴。犀動智能則在疫後觀光市場復甦的背景下,在日本市場快速擴展,簽約房數超越2萬間,累計解決近500萬次房客需求與跨部門任務。翔評互動則在醫療科技領域取得亮麗成績,成功拓展日本市場,並獲得日本優良設計獎的肯定。
開發跨境創新基金規模為7,500萬美元∼1億美元,為中華開發資本 第一支跨足東北亞的創投基金,由中華開發資本、台日雙方政府基金 (國發基金與Cool Japan Fund)及台灣產業界如奇景光電、精誠資 訊等共同成立,投資主軸包括移動互聯網、數位轉型、人工智慧/區 塊鏈及生活產業等領域的台日新創。
中華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表示,開發資本致力於協助本土及台籍 背景企業家、創業家「在地創生、展業八方」,具體進展則如開發創 新基金總經理郭大經所表示,2023年首先在東京成立創新加速器空間 ,提供台日新創業者落地相關服務及產業交流;2024年進一步成立開 發跨境新基金,以打造台日新創共同市場為願景。
南怡君說明,基金在投資過程即特別重視投資戶海外拓展的潛力及 基金如何提供協助,例如「Redcliff」核心事業為無人機表演之動畫 內容企劃、製作及營運,開發跨境創新基金看好無人機作為新型態的 媒體平台,未來將協助其進行海外拓展,第一站就是引介台灣合作夥 伴。
其他兩家投資戶為台灣新創,其一為專精於AI自然語言模型,提供 一站式旅宿SaaS管理平台的「犀動智能」,該公司已服務超過180家 國際品牌飯店,並隨著疫後觀光市場復甦,在日本市場快速拓展,簽 約房數超越2萬間,累計解決近500萬次房客需求與跨部門任務,支援 中、日、英、泰、韓等五種語言。
「翔評互動」以醫療診所為核心,去年開始拓展日本市場,約一個 季度內即成功拿下超過20間客戶,並逐步與當地四家EMR系統商完成 技術整合,完善系統的在地化基礎,當年也獲得日本優良設計獎的肯 定,更是醫療科技領域唯一獲獎的台灣企業。
基金首度投資的日本新創公司為日本無人機表演市占率第一的Redcliff, Inc,兩家台灣新創為犀動智能(Aiello)及翔評互動(AlleyPin)。
開發跨境創新基金規模為7,500萬至1億美元,為中華開發資本第一支跨足東北亞的創投基金,由中華開發資本、台日雙方政府基金(國發基金與Cool Japan Fund)及台灣產業界如奇景光電、精誠資訊等共同成立,投資主軸包括移動互聯網、數位轉型、人工智慧╱區塊鏈及生活產業等領域的台日新創。
中華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指出,開發資本致力於協助本土及台籍背景企業家、創業家「在地創生、展業八方」,具體進展則如開發創新基金總經理郭大經所表示,2023年首先在東京成立創新加速器空間,提供台日新創業者落地相關服務及產業交流;2024年進一步成立開發跨境創新基金,以打造台日新創共同市場為願景。
「Redcliff」核心事業為無人機表演之動畫內容企劃、製作及營運,開發跨境創新基金看好無人機作為新型態的媒體平台,未來將協助其進行海外拓展,第一站就是引介台灣合作夥伴。
「犀動智能」專精於AI自然語言模型,提供一站式旅宿SaaS管理平台,已服務超過180家國際品牌飯店,並隨著疫後觀光市場復甦,在日本市場快速拓展,簽約房數超越2萬間,累計解決近500萬次房客需求與跨部門任務,支援中、日、英、泰、韓五種語言。
「翔評互動」則以醫療診所為核心,2024年開始拓展日本市場,約一個季度內即成功拿下超過20家客戶,並逐步與當地四家EMR系統商完成技術整合,當年也獲得日本優良設計獎的肯定,是醫療科技領域唯一獲獎的台灣企業。
台灣,台北—凱基金控旗下的中華開發資本,與中華開發文教基金會攜手合作,共同策劃並成功舉辦了「中華開發國際學生地方創生志工團」活動。今年度活動透過三場精心規劃的活動,吸引了來自中國大陸、香港、馬來西亞、印尼、緬甸、歐美及日本等地的學生參與。
這次活動以「雙腳行走加上五感體驗」為主軸,讓參與的學生們能更深入地走訪台灣的地方創生團隊,並透過親身體驗,深化對台灣的認識與情感。
活動的第一站是宜蘭頭城的文藝之旅,之後移師新北坪林,讓學生們體驗採茶的樂趣。而第三站則是特別為日本籍年輕學生設計的新北淡水藝術之旅,其中包含了對去年開發資本培力的地方創生團隊「山之山食驗室」的拜訪。
「山之山食驗室」的主持人郭忠坤,從藝術教育出發,將家族農漁事業與藝術教育相結合,以創新手法推動地方創生,成為一個值得借鏡的典範。
自行政院宣佈2019年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以來,國發會已經以多種形式支持地方創生工作,讓這項計劃在台灣遍地開花。中華開發資本基於超過60年的扶植台灣產業發展經驗,決定投入更多資源協助地方創生團隊。
中華開發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余珊蓉強調,人才培力、藝術文化與地方創生都是基金會的重點工作,而「山之山食驗室」的成功案例正是這三項工作結合的典範。
PAPAGO遊學村副社長黃宣瑜表示,透過與中華開發文教基金會的合作,學生們不僅能夠學習學業,還能透過多元的活動體驗台灣的文化和風情,並拓展校園以外的社交圈。
這三場國際志工活動,不僅體現了企業對環境和地方的關懷,也是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未來,中華開發資本將持續秉持在地連結與國際視野,與各方攜手,讓地方創生的理念不斷萌芽並在當地深耕。
繼宜蘭頭城的人文行程,到新北坪林的採茶體驗,「中華開發國際學生地方創生志工團」為日本籍的年輕學子設計新北淡水的藝術之旅,拜訪開發資本去年展開培力的地方創生團隊「山之山食驗室」。「山之山食驗室」主持人郭忠坤從藝術教育為起點,延伸至家族農漁事業,以全新手法貫徹理念走出地方創生新路。
行政院宣示2019年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後,國發會以各種形式致力支持,至今已遍地開花。因此開發資本決定投入超過60年扶植台灣產業發展的經驗,肩負起協助地方創生團隊的使命。「中華開發國際學生地方創生志工團」第三場走訪的「山之山食驗室」正是開發資本的培力團隊之一。
中華開發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余珊蓉指出,人才是企業之本,「培育人才」及「藝術文化」向來是基金會主要工作項目;「地方創生」這項結合人才培力與在地發展的重要議題,同樣是基金會的重點工作。在「山之山食驗室」的巧思下,結合地方創生、人才培力及藝術文化,堪稱典範之作。本次協辦活動的PAPAGO遊學村副社長黃宣瑜表示,如何引領來台就學的日本籍學生除了學業之外,能透過多元形式領略台灣風采,一直是目標工作;藉由和中華開發文教基金會合作,可讓學生同時看見台灣的地方創生能量,並開展校園以外的交友圈。
連續三場的國際志工活動,不僅昭示企業對於環境和地方的支持,更是永續發展的必要工作及重要里程碑。在全球化趨勢下,未來將秉持在地連結與國際視野,持續攜手各方讓地方創生的理念不斷萌芽、在地深耕。
凱基金控旗下的子公司中華開發資本,近期再掀創新風潮,其子公司開發創新管理顧問於今年8月正式宣布成立「中華開發跨境創新基金」。該基金著眼於深耕台日兩地的新創生態圈,旨在成為串連雙邊資源的橋樑,推動雙邊創新合作。21日,在亞洲最大國際新創展會「Meet Taipei創新創業嘉年華」上,開發資本宣布與台智雲AI超算加速器、國際新創基地CIC(Cambridge Innovation Center)及泰國數位科技門戶Techsauce結盟,打造一個跨越產業及地域的國際新創平台。
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強調,與台智雲AI超算加速器的結盟,將為新創團隊提供加速器資源及投資輔導的全方位支持,助力新創團隊在創業之路上更快更遠地前進。國際團隊的加入,也為台灣新創帶來國際視野,協助台灣團隊開拓日本或東南亞市場。
今年「Meet Taipei創新創業嘉年華」的主軸為「TAIWAN+1」,開發創新管理顧問與Garage+攜手打造「台日連線破浪新勢力」專館,以結合創業加速、企業資源、新創投資與國際鏈結為目標,共同打造台日新創雙向發展的新未來。
開發創新基金總經理郭大經表示,「中華開發跨境創新基金」的目標是幫助新創企業開打國際市場,所需的資源包括資金及在地人脈網絡。在開發資本不斷擴大產業及地域的平台上,新創企業將能獲得關鍵夥伴的支持。
此外,「台日交流論壇」特別邀請Shibuya Startup Support and Shibuya Startup KK介紹澀谷如何推動新創支持,並由Silicon Valley Ventures剖析日本新創生態系,讓參與者更加深入了解日本的新創環境。同時,也邀請日本創投機構Cool Japan Fund和Mizuho Capital與台灣新創公司對話,以促進雙方創新合作的火花。
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指出,與輔導AI新創團隊的台智雲AI超算加 速器結盟,將使新創團隊同時擁有加速器資源及投資輔導之全面支持 ,創業之路上走得更快更遠。國際團隊的加入,更為台灣新創提供國 際視野,協助台灣團隊開拓日本或東南亞新市場。
延續今年「Meet Taipei創新創業嘉年華」的主軸「TAIWAN+1」, 開發創新管理顧問今年與Garage+攜手打造「台日連線 破浪新勢力」 專館,以結合創業加速、企業資源、新創投資與國際鏈結為目標,打 造台日新創雙向發展新未來。
開發創新基金總經理郭大經表示,「中華開發跨境創新基金」的重 要目標是協助新創開打國際盃,所需資源包括資金及在地人脈網絡, 在中華開發不斷擴大產業及域的平台上,新創將可獲得關鍵夥伴。
「台日交流論壇」特別邀請Shibuya Startup Support and Shibu ya Startup KK介紹澀谷如何推動新創支持,並由Silicon Valley V entures剖析日本新創生態系,讓參與者更加了解日本的新創環境; 並以邀請日本創投機構Cool Japan Fund和Mizuho Capital與台灣新 創公司對話,促進雙方創新合作火花。
近年來,全球能源轉型浪潮席卷各地,台灣企業也不甘落後,積極尋找轉型機會。由國喬石化、中華開發資本、凱基證券共同主辦的「全球能源轉型:創造經濟成長機會」論壇於近日盛大舉行,吸引眾多產業人士熱烈參與。
在論壇上,與會人士共同探討了在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台灣製造業如何把握商機,著手進行轉型。國喬石化總經理曾嘉雄表示,未來將加大力度投入電動車、氫能車等新興領域的研發,以應對未來的市場需求。
以台積電為例,Ollleaders LLC執行長郭明政強調,企業要持續不斷投資技術,無論景氣好壞都不能停歇。他建議企業要勇於嘗試創新商業模式,把握新興市場的機會。
工業技術研究院協理李宗銘也分享了他們的經驗,指出研究院積極協助產業發展創新技術,例如與台積電合作開發再生水技術,每天可提供2萬噸清潔用水,並透過導入AI技術提升石化業製程效率,創造年省2億元效益。
在電池技術方面,李宗銘透露,研究院也投入開發低碳溶劑、新型添加劑等材料,並發展快充技術,以滿足市場對高能效電池的需求。
石化業是這波企業轉型大潮中矚目的產業。曾嘉雄透露,國喬石化近年來已推動數十項節能方案,每年可節省近1,700萬度電、約20萬噸用水,未來更將著手複合新材料研發,以應對能源轉型挑戰。
郭明政,一位在杜邦服務28年的專家,對企業創新轉型有豐富經驗。他指出,台灣要發展電池領域,必須走向高階精密化,提高技術含量,以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郭明政進一步分享了他對電池行業的見解,強調智慧化是未來趨勢,企業需掌握客戶需求,發揮自身技術優勢,並落實改變。
他舉了杜邦硫酸製造轉型為運送事業的例子,指出掌握安全性技術優勢,是企業成功轉型的關鍵。
至於台積電、鴻海等知名企業,早已實施轉型策略。為解決綠電取得問題,鴻海與中華開發資本共同成立開鴻能源,積極發展綠電產業,並獲得國際品牌客戶的青睞。
郭明政強調,台灣擁有豐富的科技人才和完整的產業鏈,只要專注於高價值領域,就能在全球能源轉型浪潮中脫穎而出。他呼籲台灣企業善用這一優勢,把握新機會,創造未來。
全球正處於積極推動淨零排放的浪潮中,能源轉型成為國際間刻不容緩的重要議題。台灣,這個以電子產業聞名的國家,在這波轉型浪潮中,正逐漸發揮其獨特優勢。
近期,前杜邦執行長Dr. Marc Doyle在「全球能源轉型:創造經濟成長機會」論壇上發表專講,強調台灣在這波轉型浪潮中的關鍵角色。他指出,台灣的碳排放量雖然僅占全球總量的0.6%,但對全球GDP的貢獻卻接近1%,顯示其在解決全球氣候問題上的重要性。
Dr. Marc Doyle還提到,電動車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將帶動電力需求的大幅成長,而能源轉型與數位轉型是密不可分的全球趨勢。中國大陸計劃將電網供電比例從目前的30%提升至2050年的70%,以支援產業發展,這是台灣可以把握的機會。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預估,到2024年全球太陽能投資將達5,000億美元,發電量將突破600G W。Dr. Marc Doyle預測,隨著太陽能發電成本的持續下降,到2032年將超越燃煤發電,成為最主要的能源來源。
鋰電池市場的快速擴張也為台灣帶來機會。2023年全球鋰電池市場規模已達1,800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達5,000億美元。Dr. Marc Doyle認為,台灣在創新領導力、設計組裝和先進製造方面的優勢將使它在這個領域扮演關鍵角色。
Dr. Marc Doyle對企業提出建議,短期內應制定2030年永續計畫,建立碳排放監測機制;長期則要提出更具企圖心的2040年和2050年淨零策略,並優先投資於減碳相關的成長產業。他強調,政府推動對這些改變至關重要。
這場論壇的舉行,不僅凸顯了台灣在能源轉型中的潛在力,也讓全球看到了台灣在創新和技術轉移方面的實力。隨著全球對淨零排放的認識越來越深,台灣的未來將充滿了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