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開發資本(公)公司新聞
凱基金控旗下子公司中華開發資本,自2024年8月成立「中華開發跨境創新基金」以來,短短五個月內便成功投資三家日本及台灣新創公司,總投資金額達近500萬美元。這一連串的投資行動,展現了中華開發資本對於跨國創新市場的積極布局。 中華開發資本指出,這次的首批投資對象中,包含了日本無人機表演市場的領軍企業Redcliff, Inc,以及兩家台灣新創公司犀動智能(Aiello)及翔評互動(AlleyPin)。Redcliff, Inc以其在無人機表演市場的領先地位,成為基金首度海外投資的日本新創。 這支跨境創新基金規模介於7,500萬美元至1億美元之間,是中華開發資本第一支跨足東北亞的創投基金。該基金由中華開發資本、台日雙方政府基金(國發基金與Cool Japan Fund)以及台灣產業界如奇景光電、精誠資訊等共同成立,主要投資領域包括移動互聯網、數位轉型、人工智慧/區塊鏈及生活產業等。 中華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表示,該公司致力於幫助本土及台籍背景的企業家、創業家實現「在地創生、展業八方」的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開發創新基金總經理郭大經透露,2023年已在東京成立創新加速器空間,為台日新創業者提供落地服務及產業交流機會。而2024年則進一步成立開發跨境新基金,以打造台日新創共同市場為願景。 南怡君進一步解釋,基金在投資過程中特別關注投資戶的海外拓展潛力,並提供相關協助。以Redcliff, Inc為例,該公司核心事業為無人機表演之動畫內容企劃、製作及營運。中華開發跨境創新基金看好無人機作為新型態的媒體平台,未來將協助其進行海外拓展,首站便是引介台灣合作夥伴。 另外兩家投資戶犀動智能和翔評互動均來自台灣。犀動智能專精於AI自然語言模型,提供一站式旅宿SaaS管理平台,已為超過180家國際品牌飯店提供服務,並在日本市場快速拓展。翔評互動則以醫療診所為核心,成功拓展日本市場,並與當地四家EMR系統商完成技術整合,獲得日本優良設計獎的肯定。
台灣凱基金控子公司中華開發資本近期在創投領域展現強大動能,旗下「中華開發跨境創新基金」自2024年8月成立以來,短短五個月內已成功投資三家日本及台灣新創公司,總投資金額達近500萬美元。這一連串的投資行動,不僅展現了基金對新創企業的熱情,也顯示了其對跨國市場的拓展策略。
基金首度投資的日本新創公司是Redcliff, Inc,該公司在日本無人機表演市場佔有一席之地,是市場的領先者。而台灣方面,則分別投資了犀動智能(Aiello)及翔評互動(AlleyPin)兩家新創公司。犀動智能專注於AI自然語言模型,提供旅宿SaaS管理平台,而翔評互動則聚焦於醫療診所市場,並已成功進軍日本市場。
開發跨境創新基金的規模介於7,500萬至1億美元之間,成為中華開發資本首支跨足東北亞的創投基金。該基金由中華開發資本、台日雙方政府基金(國發基金與Cool Japan Fund)以及台灣產業界如奇景光電、精誠資訊等共同成立,投資主軸涵蓋移動互聯網、數位轉型、人工智慧/區塊鏈及生活產業等領域的台日新創。
中華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強調,開發資本一直致力於支持本土及台籍背景的企業家、創業家,實現「在地創生、展業八方」的目標。開發創新基金總經理郭大經則透露,2023年已在東京成立創新加速器空間,為台日新創業者提供落地服務及產業交流。2024年則進一步成立了開發跨境創新基金,旨在打造台日新創共同市場。
Redcliff, Inc的核心業務是無人機表演的動畫內容企劃、製作及營運。開發跨境創新基金對無人機作為新型態媒體平台的潛力表示看好,並計劃協助Redcliff進行海外拓展,首站即將引介台灣合作夥伴。犀動智能則在疫後觀光市場復甦的背景下,在日本市場快速擴展,簽約房數超越2萬間,累計解決近500萬次房客需求與跨部門任務。翔評互動則在醫療科技領域取得亮麗成績,成功拓展日本市場,並獲得日本優良設計獎的肯定。
開發跨境創新基金規模為7,500萬美元∼1億美元,為中華開發資本 第一支跨足東北亞的創投基金,由中華開發資本、台日雙方政府基金 (國發基金與Cool Japan Fund)及台灣產業界如奇景光電、精誠資 訊等共同成立,投資主軸包括移動互聯網、數位轉型、人工智慧/區 塊鏈及生活產業等領域的台日新創。
中華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表示,開發資本致力於協助本土及台籍 背景企業家、創業家「在地創生、展業八方」,具體進展則如開發創 新基金總經理郭大經所表示,2023年首先在東京成立創新加速器空間 ,提供台日新創業者落地相關服務及產業交流;2024年進一步成立開 發跨境新基金,以打造台日新創共同市場為願景。
南怡君說明,基金在投資過程即特別重視投資戶海外拓展的潛力及 基金如何提供協助,例如「Redcliff」核心事業為無人機表演之動畫 內容企劃、製作及營運,開發跨境創新基金看好無人機作為新型態的 媒體平台,未來將協助其進行海外拓展,第一站就是引介台灣合作夥 伴。
其他兩家投資戶為台灣新創,其一為專精於AI自然語言模型,提供 一站式旅宿SaaS管理平台的「犀動智能」,該公司已服務超過180家 國際品牌飯店,並隨著疫後觀光市場復甦,在日本市場快速拓展,簽 約房數超越2萬間,累計解決近500萬次房客需求與跨部門任務,支援 中、日、英、泰、韓等五種語言。
「翔評互動」以醫療診所為核心,去年開始拓展日本市場,約一個 季度內即成功拿下超過20間客戶,並逐步與當地四家EMR系統商完成 技術整合,完善系統的在地化基礎,當年也獲得日本優良設計獎的肯 定,更是醫療科技領域唯一獲獎的台灣企業。
基金首度投資的日本新創公司為日本無人機表演市占率第一的Redcliff, Inc,兩家台灣新創為犀動智能(Aiello)及翔評互動(AlleyPin)。
開發跨境創新基金規模為7,500萬至1億美元,為中華開發資本第一支跨足東北亞的創投基金,由中華開發資本、台日雙方政府基金(國發基金與Cool Japan Fund)及台灣產業界如奇景光電、精誠資訊等共同成立,投資主軸包括移動互聯網、數位轉型、人工智慧╱區塊鏈及生活產業等領域的台日新創。
中華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指出,開發資本致力於協助本土及台籍背景企業家、創業家「在地創生、展業八方」,具體進展則如開發創新基金總經理郭大經所表示,2023年首先在東京成立創新加速器空間,提供台日新創業者落地相關服務及產業交流;2024年進一步成立開發跨境創新基金,以打造台日新創共同市場為願景。
「Redcliff」核心事業為無人機表演之動畫內容企劃、製作及營運,開發跨境創新基金看好無人機作為新型態的媒體平台,未來將協助其進行海外拓展,第一站就是引介台灣合作夥伴。
「犀動智能」專精於AI自然語言模型,提供一站式旅宿SaaS管理平台,已服務超過180家國際品牌飯店,並隨著疫後觀光市場復甦,在日本市場快速拓展,簽約房數超越2萬間,累計解決近500萬次房客需求與跨部門任務,支援中、日、英、泰、韓五種語言。
「翔評互動」則以醫療診所為核心,2024年開始拓展日本市場,約一個季度內即成功拿下超過20家客戶,並逐步與當地四家EMR系統商完成技術整合,當年也獲得日本優良設計獎的肯定,是醫療科技領域唯一獲獎的台灣企業。
台灣,台北—凱基金控旗下的中華開發資本,與中華開發文教基金會攜手合作,共同策劃並成功舉辦了「中華開發國際學生地方創生志工團」活動。今年度活動透過三場精心規劃的活動,吸引了來自中國大陸、香港、馬來西亞、印尼、緬甸、歐美及日本等地的學生參與。
這次活動以「雙腳行走加上五感體驗」為主軸,讓參與的學生們能更深入地走訪台灣的地方創生團隊,並透過親身體驗,深化對台灣的認識與情感。
活動的第一站是宜蘭頭城的文藝之旅,之後移師新北坪林,讓學生們體驗採茶的樂趣。而第三站則是特別為日本籍年輕學生設計的新北淡水藝術之旅,其中包含了對去年開發資本培力的地方創生團隊「山之山食驗室」的拜訪。
「山之山食驗室」的主持人郭忠坤,從藝術教育出發,將家族農漁事業與藝術教育相結合,以創新手法推動地方創生,成為一個值得借鏡的典範。
自行政院宣佈2019年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以來,國發會已經以多種形式支持地方創生工作,讓這項計劃在台灣遍地開花。中華開發資本基於超過60年的扶植台灣產業發展經驗,決定投入更多資源協助地方創生團隊。
中華開發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余珊蓉強調,人才培力、藝術文化與地方創生都是基金會的重點工作,而「山之山食驗室」的成功案例正是這三項工作結合的典範。
PAPAGO遊學村副社長黃宣瑜表示,透過與中華開發文教基金會的合作,學生們不僅能夠學習學業,還能透過多元的活動體驗台灣的文化和風情,並拓展校園以外的社交圈。
這三場國際志工活動,不僅體現了企業對環境和地方的關懷,也是推動永續發展的重要里程碑。未來,中華開發資本將持續秉持在地連結與國際視野,與各方攜手,讓地方創生的理念不斷萌芽並在當地深耕。
繼宜蘭頭城的人文行程,到新北坪林的採茶體驗,「中華開發國際學生地方創生志工團」為日本籍的年輕學子設計新北淡水的藝術之旅,拜訪開發資本去年展開培力的地方創生團隊「山之山食驗室」。「山之山食驗室」主持人郭忠坤從藝術教育為起點,延伸至家族農漁事業,以全新手法貫徹理念走出地方創生新路。
行政院宣示2019年為台灣地方創生元年後,國發會以各種形式致力支持,至今已遍地開花。因此開發資本決定投入超過60年扶植台灣產業發展的經驗,肩負起協助地方創生團隊的使命。「中華開發國際學生地方創生志工團」第三場走訪的「山之山食驗室」正是開發資本的培力團隊之一。
中華開發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余珊蓉指出,人才是企業之本,「培育人才」及「藝術文化」向來是基金會主要工作項目;「地方創生」這項結合人才培力與在地發展的重要議題,同樣是基金會的重點工作。在「山之山食驗室」的巧思下,結合地方創生、人才培力及藝術文化,堪稱典範之作。本次協辦活動的PAPAGO遊學村副社長黃宣瑜表示,如何引領來台就學的日本籍學生除了學業之外,能透過多元形式領略台灣風采,一直是目標工作;藉由和中華開發文教基金會合作,可讓學生同時看見台灣的地方創生能量,並開展校園以外的交友圈。
連續三場的國際志工活動,不僅昭示企業對於環境和地方的支持,更是永續發展的必要工作及重要里程碑。在全球化趨勢下,未來將秉持在地連結與國際視野,持續攜手各方讓地方創生的理念不斷萌芽、在地深耕。
凱基金控旗下的子公司中華開發資本,近期再掀創新風潮,其子公司開發創新管理顧問於今年8月正式宣布成立「中華開發跨境創新基金」。該基金著眼於深耕台日兩地的新創生態圈,旨在成為串連雙邊資源的橋樑,推動雙邊創新合作。21日,在亞洲最大國際新創展會「Meet Taipei創新創業嘉年華」上,開發資本宣布與台智雲AI超算加速器、國際新創基地CIC(Cambridge Innovation Center)及泰國數位科技門戶Techsauce結盟,打造一個跨越產業及地域的國際新創平台。
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強調,與台智雲AI超算加速器的結盟,將為新創團隊提供加速器資源及投資輔導的全方位支持,助力新創團隊在創業之路上更快更遠地前進。國際團隊的加入,也為台灣新創帶來國際視野,協助台灣團隊開拓日本或東南亞市場。
今年「Meet Taipei創新創業嘉年華」的主軸為「TAIWAN+1」,開發創新管理顧問與Garage+攜手打造「台日連線破浪新勢力」專館,以結合創業加速、企業資源、新創投資與國際鏈結為目標,共同打造台日新創雙向發展的新未來。
開發創新基金總經理郭大經表示,「中華開發跨境創新基金」的目標是幫助新創企業開打國際市場,所需的資源包括資金及在地人脈網絡。在開發資本不斷擴大產業及地域的平台上,新創企業將能獲得關鍵夥伴的支持。
此外,「台日交流論壇」特別邀請Shibuya Startup Support and Shibuya Startup KK介紹澀谷如何推動新創支持,並由Silicon Valley Ventures剖析日本新創生態系,讓參與者更加深入了解日本的新創環境。同時,也邀請日本創投機構Cool Japan Fund和Mizuho Capital與台灣新創公司對話,以促進雙方創新合作的火花。
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指出,與輔導AI新創團隊的台智雲AI超算加 速器結盟,將使新創團隊同時擁有加速器資源及投資輔導之全面支持 ,創業之路上走得更快更遠。國際團隊的加入,更為台灣新創提供國 際視野,協助台灣團隊開拓日本或東南亞新市場。
延續今年「Meet Taipei創新創業嘉年華」的主軸「TAIWAN+1」, 開發創新管理顧問今年與Garage+攜手打造「台日連線 破浪新勢力」 專館,以結合創業加速、企業資源、新創投資與國際鏈結為目標,打 造台日新創雙向發展新未來。
開發創新基金總經理郭大經表示,「中華開發跨境創新基金」的重 要目標是協助新創開打國際盃,所需資源包括資金及在地人脈網絡, 在中華開發不斷擴大產業及域的平台上,新創將可獲得關鍵夥伴。
「台日交流論壇」特別邀請Shibuya Startup Support and Shibu ya Startup KK介紹澀谷如何推動新創支持,並由Silicon Valley V entures剖析日本新創生態系,讓參與者更加了解日本的新創環境; 並以邀請日本創投機構Cool Japan Fund和Mizuho Capital與台灣新 創公司對話,促進雙方創新合作火花。
近年來,全球能源轉型浪潮席卷各地,台灣企業也不甘落後,積極尋找轉型機會。由國喬石化、中華開發資本、凱基證券共同主辦的「全球能源轉型:創造經濟成長機會」論壇於近日盛大舉行,吸引眾多產業人士熱烈參與。
在論壇上,與會人士共同探討了在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台灣製造業如何把握商機,著手進行轉型。國喬石化總經理曾嘉雄表示,未來將加大力度投入電動車、氫能車等新興領域的研發,以應對未來的市場需求。
以台積電為例,Ollleaders LLC執行長郭明政強調,企業要持續不斷投資技術,無論景氣好壞都不能停歇。他建議企業要勇於嘗試創新商業模式,把握新興市場的機會。
工業技術研究院協理李宗銘也分享了他們的經驗,指出研究院積極協助產業發展創新技術,例如與台積電合作開發再生水技術,每天可提供2萬噸清潔用水,並透過導入AI技術提升石化業製程效率,創造年省2億元效益。
在電池技術方面,李宗銘透露,研究院也投入開發低碳溶劑、新型添加劑等材料,並發展快充技術,以滿足市場對高能效電池的需求。
石化業是這波企業轉型大潮中矚目的產業。曾嘉雄透露,國喬石化近年來已推動數十項節能方案,每年可節省近1,700萬度電、約20萬噸用水,未來更將著手複合新材料研發,以應對能源轉型挑戰。
郭明政,一位在杜邦服務28年的專家,對企業創新轉型有豐富經驗。他指出,台灣要發展電池領域,必須走向高階精密化,提高技術含量,以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
郭明政進一步分享了他對電池行業的見解,強調智慧化是未來趨勢,企業需掌握客戶需求,發揮自身技術優勢,並落實改變。
他舉了杜邦硫酸製造轉型為運送事業的例子,指出掌握安全性技術優勢,是企業成功轉型的關鍵。
至於台積電、鴻海等知名企業,早已實施轉型策略。為解決綠電取得問題,鴻海與中華開發資本共同成立開鴻能源,積極發展綠電產業,並獲得國際品牌客戶的青睞。
郭明政強調,台灣擁有豐富的科技人才和完整的產業鏈,只要專注於高價值領域,就能在全球能源轉型浪潮中脫穎而出。他呼籲台灣企業善用這一優勢,把握新機會,創造未來。
全球正處於積極推動淨零排放的浪潮中,能源轉型成為國際間刻不容緩的重要議題。台灣,這個以電子產業聞名的國家,在這波轉型浪潮中,正逐漸發揮其獨特優勢。
近期,前杜邦執行長Dr. Marc Doyle在「全球能源轉型:創造經濟成長機會」論壇上發表專講,強調台灣在這波轉型浪潮中的關鍵角色。他指出,台灣的碳排放量雖然僅占全球總量的0.6%,但對全球GDP的貢獻卻接近1%,顯示其在解決全球氣候問題上的重要性。
Dr. Marc Doyle還提到,電動車和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將帶動電力需求的大幅成長,而能源轉型與數位轉型是密不可分的全球趨勢。中國大陸計劃將電網供電比例從目前的30%提升至2050年的70%,以支援產業發展,這是台灣可以把握的機會。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預估,到2024年全球太陽能投資將達5,000億美元,發電量將突破600G W。Dr. Marc Doyle預測,隨著太陽能發電成本的持續下降,到2032年將超越燃煤發電,成為最主要的能源來源。
鋰電池市場的快速擴張也為台灣帶來機會。2023年全球鋰電池市場規模已達1,800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達5,000億美元。Dr. Marc Doyle認為,台灣在創新領導力、設計組裝和先進製造方面的優勢將使它在這個領域扮演關鍵角色。
Dr. Marc Doyle對企業提出建議,短期內應制定2030年永續計畫,建立碳排放監測機制;長期則要提出更具企圖心的2040年和2050年淨零策略,並優先投資於減碳相關的成長產業。他強調,政府推動對這些改變至關重要。
這場論壇的舉行,不僅凸顯了台灣在能源轉型中的潛在力,也讓全球看到了台灣在創新和技術轉移方面的實力。隨著全球對淨零排放的認識越來越深,台灣的未來將充滿了無限可能。
全球正積極推動淨零排放的浪潮中,能源轉型成為各國刻不容緩的重要議題。前杜邦執行長Dr. Marc Doyle在「全球能源轉型:創造經濟成長機會」論壇上強調,臺灣憑藉電子產業優勢,有望在這波轉型浪潮中扮演關鍵角色。
Dr. Marc Doyle應國喬石化、中華開發資本、凱基證券之邀,於7日出席論壇並發表專講。他指出,去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中,臺灣碳排放量約3億噸,不到全球總量的0.6%,然而臺灣對全球GDP總量的貢獻卻接近1%。他強調,臺灣在解決全球氣候問題上的貢獻遠遠超過這些數字。
能源轉型議題迫在眉睫,Dr. Marc Doyle直言,電動車(EV)與人工智慧(AI)的崛起將帶動電力需求大幅成長。他認為,能源轉型與數位轉型是密不可分的全球趨勢,以中國大陸為例,計劃將電網供電從目前的30%提升至2050年的70%,以打造全球最低成本的電力系統。
目前全球能源消費高度依賴化石燃料。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預估,2024年全球太陽能投資將達5,000億美元,發電量將突破600G W(百萬瓩)。Dr. Marc Doyle預計,隨著太陽能發電成本持續下降,到2032年將超越燃煤發電,成為最主要的能源來源。
鋰電池市場規模也快速擴張。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鋰電池市場規模已達1,800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達5,000億美元。Dr. Marc Doyle認為,這是臺灣最有機會把握的領域之一。
他指出,以充電設施為例,需要大量電子零組件,包括功率半導體、被動元件和工程塑膠等。臺灣產業無處不在,將有數兆美元資金湧入這些領域。尤其在創新領導力、設計組裝和先進製造三個面向具有強大優勢,將在全球數兆美元的投資浪潮中扮演關鍵角色。
面對能源轉型的挑戰與機遇,Dr. Marc Doyle建議企業採取積極行動,短期內制定2030年永續計畫、建立碳排放監測機制;長期則要提出更具企圖心的2040年和2050年淨零策略,並優先投資於減碳相關的成長產業。他特別強調,若沒有政府推動,這些改變將很難實現。
由國喬石化、中華開發資本、凱基證券共同邀請的「全球能源轉型 :創造經濟成長機會」論壇於7日舉行。聚焦在能源轉型的國際趨勢 中,以製造業為主的台灣企業有何商機可以切入、如何著手等。國喬 石化總經理曾嘉雄指出,未來更將投入電動車、氫能車等領域的研發 ;Ollleaders LLC執行長郭明政則以台積電為例說,公司成功的模式 是「持續不斷投資技術,無論景氣好壞都不能停」,企業也要勇於嘗 試創新商業模式,把握新機會。
這次論壇甚受產業界重視,與會代表的意見也均直指問題而來。工 業技術研究院協理李宗銘表示,院方政積極協助產業發展創新技術, 包括協助台積電開發再生水技術,每天可供應2萬噸清潔用水,並透 過導入AI技術,協助石化業提升製程效率,創造年省2億元效益。而 在在電池技術方面,也投入開發低碳溶劑、新型添加劑等材料,並發 展快充技術。
石化業是此波企業轉型大潮最矚目的產業。曾嘉雄指出,公司近年 推動數十項節能方案,每年省下近1,700萬度電、約20萬噸用水,未 來更將投入電動車、氫能車等複合新材料研發。
曾在杜邦服務28年的郭明政,主導過國際大型併購案,對企業創新 轉型有豐富經驗。他表示,電池領域面對大量低價競爭,台灣如要發 展,勢必走向高階精密化發展。「技術含量要高的,台灣才有機會勝 出。
郭明政進一步解釋,現在電池走向智慧化,當中許多精密電子零件 更加精細,對台灣的企業而言,首先要掌握客戶需求,接著找出自身 技術優勢,最後落實改變。以杜邦最早的硫酸製造為例,後來因握有 安全性的技術優勢,轉型為運送事業。
至於台積電、鴻海等企業早已落實轉型策略。為解決綠電取得問題 ,鴻海與中華開發資本成立開鴻能源,「自己的綠電自己種」,且已 獲得國際品牌客戶青睞,共同投資擴大綠電供應。
無論投入哪種方向,郭明政強調,他認為,台灣擁有豐富的科技人 才和完整產業鏈,若能專注於高價值領域,必能在全球能源轉型浪潮 中脫穎而出,台灣大量的科技人才為一大強項,必須好好地把握善用 。
Dr. Marc Doyle應國喬石化、中華開發資本、凱基證券邀請,7日 出席「全球能源轉型:創造經濟成長機會」論壇並發表專講。他指出 ,去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中,台灣碳排放量約3億噸,不到0.6% ,然而台灣對全球GDP總量的貢獻實際上接近1%。他強調,「更重要 的是,台灣在解決全球氣候問題上的貢獻遠遠超過這些數字。」
能源轉型議題迫在眉睫,Dr. Marc Doyle直言:「電動車(EV)與 人工智慧(AI)的崛起,將帶動電力需求大幅成長。」能源轉型與數 位轉型,是密不可分的全球趨勢,以中國大陸為例,計劃將電網供電 從目前30%,大幅提升至2050年的70%,藉此打造全球最低成本的電 力系統,以支援產業發展。
目前全球能源消費仍高度依賴化石燃料。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 )預估,2024年全球太陽能投資將達5,000億美元,發電量突破600G W(百萬瓩)。Dr. Marc Doyle表示,隨著太陽能發電成本持續下降 ,預計到2032年將超越燃煤發電,成為最主要的能源來源。
同時,鋰電池市場規模也快速擴張。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鋰電池 市場規模已達1,800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達5,000億美元,這也是D r. Marc Doyle認為台灣最有機會把握的領域。
Dr. Marc Doyle指出,以充電設施為例,需要大量電子零組件,包 括功率半導體(如碳化矽)、被動元件和工程塑膠等,「你會發現台 灣產業無處不在,將有數兆美元資金湧入這些領域。」他表示,特別 在創新領導力、設計組裝和先進製造三個面向具有強大優勢,將在全 球數兆美元的投資浪潮中扮演關鍵角色。
面對能源轉型的挑戰與機遇,Dr. Marc Doyle建議企業,應採取積 極行動:短期應制定2030年永續計畫、建立碳排放監測機制;長期則 要提出更具企圖心的2040年和2050年淨零策略,並優先投資於減碳相 關的成長產業。他特別強調,「如果沒有政府推動,這些改變將很難 實現。」
十支入選團隊名單,包括屏東縣一途創意(大山豆果樹認養計畫) 、新北市八煙三生發展協會(開發新款抽屜式蜂箱)、新竹縣土者土 者女子工作室(客家保存食物延伸至食農教育)、彰化縣天禾日有限 公司(美學加值餐桌轉譯)、澎湖縣汝賀文化工作室(在地製灶—作 伙來炊粿)、雲林縣宏懿國際有限公司(推動農業升級)、台東縣柴 米(野孩子共學基地)、南投縣破竹工作室(竹藝復興)、彰化縣通 利水產行(廢棄蜆殼循環再造)及苗栗縣霧鹿奇途工作室(木材鹿角 蕨)。
開發資本評審之一的林事務所執行長林承毅指出,今年獲選團隊最 大特色在於女性占比高達七組,看見女力在地方實踐上的展現,也因 而使議題更細膩並具有人性關懷;其次是青年帶著創造力返鄉加值接 班,運用別於家業的創造模式來緩緩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第三是大 舉投入教案開發與設計,讓在地DNA得以傳承並擴散,也讓家鄉文化 資產得以保存;最後是有多組是在本身有事業之外,投入具高度共益 性的行動,並與多重利害關係人合作共創,具有延伸性的運作模式。
去年開發資本以公私協力的模式培力地方創生團隊,過程中引入其 他企業共同投入,包括邀請KKday、綠藤、福盈科化學等不同專業領 域的投資戶,帶給創生團隊全新的視野,對企業及團隊都是新的體驗 。
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表示,今年將再依照入選團隊的需求,在開 發資本超過60年的投資網絡中,找到最符合團隊的企業導師,並對接 商機及產業資源,陪同團隊朝永續經營的方向前進。
中華開發資本近日再展社會責任,積極參與國家發展委員會「獎勵青年投入地方創生行動計畫」,於3日正式公布今年度入選的十支創生團隊。這家凱基金控子公司秉持著公私協力的理念,不僅擴大地方創生培力計劃的範圍,更著力於建構完善的生態圈,為地方發展注入新活力。
今年度入選的十支創生團隊分別來自全台各地,包括屏東縣一途創意(大山豆果樹認養計畫)、新北市八煙三生發展協會(開發新款抽屜式蜂箱)、新竹縣土者土者女子工作室(客家保存食物延伸至食農教育)、彰化縣天禾日有限公司(美學加值餐桌轉譯)、澎湖縣汝賀文化工作室(在地製灶-作伙來炊粿)等。這些團隊不僅在各自領域中具有創新性,同時也關注到當地的文化與環境保護。
評審團成員、林事務所執行長林承毅對今年獲選團隊給予高度評價。他指出,今年獲選團隊中女性占比高達七組,展現出女力在地方實踐上的重要角色,使議題更加細膩且關懷人性。此外,年輕一代返鄉創業,運用創造力推動產業升級,也是一大亮點。他還提到,團隊們積極投入教案開發,傳承和擴散在地DNA,以及與多種利害關係人合作,展現出具有延伸性的運作模式。
去年,開發資本與多家企業合作,引入不同領域的資源,為創生團隊帶來全新的視野。今年,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表示,將依據入選團隊的需求,從開發資本超過60年的投資網絡中,為團隊找到最合適的企業導師,並對接商機及產業資源,助團隊朝永續經營的方向前進。
凱基金控旗下的子公司開發資本近日宣佈,將繼續力挺國家發展委員會推動的「獎勵青年投入地方創生行動計畫」。該計畫於11月3日正式公布2024年度的十支入選創生團隊名單,開發資本也將透過公私協力的方式,擴大與利害關係人的參與,並引入更多企業資源,共同建構地方創生生態圈。
此次公布的十支創生團隊分別來自全台各地,他們的計畫包括屏東縣的一途創意(大山豆果樹認養計畫)、新北市的八煙三生發展協會(開發新款抽屜式蜂箱)、新竹縣的土者土者女子工作室(客家保存食物延伸至食農教育)、彰化縣的天禾日有限公 司(美學加值餐桌轉譯)、澎湖縣的汝賀文化工作室(在地製灶—作伙來炊粿)、雲林縣的宏懿國際有限公司(推動農業升級)、台東縣的柴米(野孩子共學基地)、南投縣的破竹工作室(竹藝復興)、彰化縣的通利水產行(廢棄蜆殼循環再造)以及苗栗縣的霧鹿奇途工作室(木材鹿角蕨)。
開發資本評審之一,林事務所執行長林承毅指出,今年獲選團隊的特色之一是女性占比高達七組,這反映了女力在地方實踐上的突出表現,並使議題更加細膩且具有人性關懷。其次,青年帶著創造力返鄉加值接班,運用創新模式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第三,團隊大量投入教案開發與設計,傳承並擴散在地DNA,保存家鄉文化資產。最後,多組團隊在自身事業之外,投入具高度共益性的行動,與多重利害關係人合作共創,展現延伸性的運作模式。
去年,開發資本以公私協力的模式培力地方創生團隊,並引入包括KKday、綠藤、福盈科化學等不同領域的投資戶,為創生團隊帶來全新的視野。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表示,今年將依據入選團隊的需求,在開發資本超過60年的投資網絡中,為團隊尋找最適合的企業導師,並對接商機及產業資源,陪同團隊朝永續經營的方向前進。
凱基金控子公司中華開發資本近日再次展現對國家發展委員會「獎勵青年投入地方創生行動計畫」的堅定支持,於3日正式公布今年度的十支創生團隊。這項以公私協力為核心理念的地方創生培力計劃,不僅拓展了利害關係人的參與範圍,更引入了豐富的企業資源,力圖打造一個完整的創生生態圈。
今年的十支入選團隊來自全台各地,包括屏東縣一途創意推出的「大山豆果樹認養計畫」,新北市八煙三生發展協會的「開發新款抽屜式蜂箱」,新竹縣土者土者女子工作室的「客家保存食物延伸至食農教育」,以及彰化縣天禾日有限公司的「美學加值餐桌轉譯」等。這些團隊透過各種創新方式,從農業升級到文化傳承,展現了豐富的創意與實力。
評審團之一的林事務所執行長林承毅在評選結果發表會上指出,今年獲選團隊的亮點之一是女性參與度高達七組,這不僅展現了女力在地方實踐上的影響力,也使得議題更加細膩且具有人性關懷。此外,青年創新者返回鄉村,以創造力加值家業,推動產業升級;教案開發與設計的投入,有助於傳承與擴散在地DNA;多組團隊在自身事業之餘,積極參與共益行動,與多種利害關係人合作,展現了延續性的運作模式。
去年,開發資本以公私協力的方式培力地方創生團隊,並引入了如KKday、綠藤、福盈科化學等多元領域的投資戶,為創生團隊帶來新視野。今年,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表示,將根據入選團隊的需求,在開發資本超過60年的投資網絡中,尋找最合適的企業導師,並對接商機及產業資源,陪伴團隊朝永續經營的方向邁進。
開發資本以公私協力為重要理念的地方創生培力計劃,將再擴大利害關係人的參與,引入更多的企業資源,致力建構地方創生生態圈。
開發資本指出,十支入選團隊名單包括:屏東縣一途創意(大山豆果樹認養計畫)、新北市八煙三生發展協會(開發新款抽屜式蜂箱)、新竹縣土者土者女子工作室(客家保存食物延伸至食農教育)、彰化縣天禾日有限公司(美學加值餐桌轉譯)、澎湖縣汝賀文化工作室(在地製灶-作伙來炊粿)。
以及雲林縣宏懿國際有限公司(推動農業升級)、台東縣柴米(野孩子共學基地)、南投縣破竹工作室(竹藝復興)、彰化縣通利水產行(廢棄蜆殼循環再造)及苗栗縣霧鹿奇途工作室(木材*鹿角蕨)。
此次受開發資本邀請擔任評審的林事務所執行長林承毅指出,今年獲選團隊最大特色在於女性占比高達七組,看見女力在地方實踐上的展現,也因而使議題更為細膩並具有人性的關懷;其次是青年帶著創造力返鄉加值接班,運用別於家業的創造模式,來緩緩推動產業的轉型升級。
第三是大舉投入教案開發與設計,讓在地DNA得以傳承並擴散,也讓家鄉文化資產得以保存;最後是有多組在本身有事業之外,投入具高度共益性的行動,並與多重利害關係人合作共創,具有延伸性的運作模式。
去年開發資本以公私協力的模式培力地方創生團隊,過程中引入其他企業共同投入,包括邀請KKday、綠藤、福盈科化學等不同專業領域的投資戶,帶給創生團隊全新的視野。
開發資本總經理南怡君表示,今年將再依照入選團隊的需求,在開發資本超過60年的投資網絡中,找到最符合團隊的企業導師,並對接商機及產業資源,陪同團隊朝永續經營的方向前進。
在台灣的商業舞台上,每當我們目擊企業的營收飛漲,客戶數量激增,總是忍不住要問:這股成長的火候從何而來?它又能維持多久?這不僅僅是關於企業財報的亮麗數字,更是一場對企業生命力與耐力的深度探討。
近年來,無數企業在市場上顯露出強勁的成長勢頭,但這背後的動力究竟來自何方?是在行業的「總經」與「產業」增長紅利中分得一杯羹,還是因為「商業模式」與「營運效率」的內在提升?這些問題往往被強人CEO的光環、優異產品與完善的管控制度所掩蓋,但實際上,企業的成長動能往往並不那麼簡單。
舉例來說,新冠疫情前後的網路新創,無不趁著產業數位轉型的波濤,快速擴張。然而,當紅利期結束,業績便開始下滑,這不僅是市場波動的結果,更是企業未來發展的警鐘。
「成功後的下墜引力」是一個常見的問題。行業先行者雖然能夠獲得先發優勢,但也會引來更多競爭者,從而讓優勢逐漸消退。此外,失速的商業模式也是企業成長的殺手。一些看似成功的跨境電商公司,其商業模式往往隨著市場變化而變得脆弱。
面對這些挑戰,企業如何保持持續的成長動能?關鍵在於對市場動態的敏銳感知,以及對商業模式的靈活調整。例如,新創企業應該時刻保持與客戶的溝通,積極聽取反饋,並在合約期滿前就開始談新合約,以避免後知後覺的困境。
「華夏開發資本」這樣的企業,在市場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不僅是企業成長的推手,也是市場穩定的守護者。在評估企業的成長動能時,它會深入分析企業的外生變數與內生變數,從而為企業提供更具前瞻性的建議。
總之,企業的成長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在享受成長帶來的喜悅時,我們不能忘記隨時檢視自己的「成長動能」來源,並思考在動能消退時,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去應對。這是一場對企業生命力的挑戰,也是對我們自身智慧的考驗。
過去幾年,我評估過不少營收、客戶數都正處於高速成長的公司。 當一間公司成長強勁時,往往經營團隊、投資人很容易忽視其他風險 ,甚至產生一種公司「什麼都做對了」的錯覺,把所有的成長歸功於 強人CEO、產品優異、管理制度完善等等。
不過,有時真正的成長動能,可能跟大家設想的不一樣。
一間公司的成長無非就來自兩個維度:「外生成長」和「內生成長 」。
外生成長包括了「總經」與「產業」的增長紅利,而內生成長則包 括了「商業模式」與「營運效率」等增長因子。
很多時候,一間公司會突然高速成長,並不是它的商業模式、營運 管理多厲害,而是碰巧遇上行業紅利期,分得一杯羹而已。當紅利期 一過,公司又沒有新招因應的話,業績就會一落千丈。
我一直在想,該如何把腦中的這個想法,用圖像的方式呈現出來, 後來我在「寶可夢」遊戲中得到了靈感。
就像皮卡丘的「十萬伏特」、傑尼龜的「高壓水砲」、妙蛙種子的 「陽光烈焰」、小火龍的「噴射火焰」等集氣技能,這些招式雖然攻 擊力強,能給對方不少傷害,卻無法在比賽中頻頻使用。一旦放出第 一次大絕,還得重新集氣才能再出一次。
在我看來,前面提到的那些與「成長」相關的外生變數、內生變數 ,也如同「十萬伏特」、「高壓水砲」一樣,寶可夢們不可能永保放 電、噴水的狀態,再強的力量總有消退的時候。以下舉幾個影響成長 動能的例子:
■來來去去的產業紅利
例如,新冠疫情發生的前一兩年,許多產業都被迫推動數位轉型, 這讓很多網路新創不自覺地吃下了產業的「無敵星星」,營收也在2 022年暴增。
在普遍的樂觀氛圍下,不少團隊便開始擴編人事、大舉增加預算。 然而,無敵星星也有失效的一天,當紅利期一過,2023年的業績便開 始衰退,虧損也相較疫情前擴大。
■成功後的下墜引力
當猴子爬得愈高,大家就愈能看清牠的屁股。成功總伴隨一種下墜 引力,會將在位者拚命向下拉。好比行業先行者(First mover)雖 然率先拿下了競爭優勢、獲取超額利潤,但它現在的高獲利也必定吸 引更多同業加入,從而讓優勢難以輕易延續。
■失速的商業模式
我看過一些協助中小型品牌做跨境電商的公司,靠著老闆的人脈網 絡,一開始生意也做得有聲有色。
然而,中小型品牌有兩個風險,一是容易倒閉,二是好不容易它們 長大了,累積一定know-how後,就可能自己跑去當地Amazon、Lazad a、Shopee上架。一增一減下,這種商業模式自然難以持久(sustai nable)。
說實在的,這些變化早期通常是隱伏的,相當難去察覺。因此,緊 貼客戶、市場動態絕對是必要的。
我發現許多新創喜歡一次就跟大客戶簽個兩、三年長約,但要是市 場在這段期間發生了劇烈變化,公司就會變得後知後覺,直到對方不 續約時才發現問題。
因此,平時多聽客戶反饋,甚至是在合約期滿的好幾個月前,就去 找客戶談新合約,才不至於之後直接掉單、為時已晚。
此外,公司營收增速的減緩、毛利率細微的改變,其實也都暗示著 總體經濟、市場板塊,甚至是商業模式、營運效率正在悄悄變化中, 不可不慎。
總的來說,在跌過幾次跤後,現在的我習慣在評估案子時,不斷反 問自己:「眼前的成長動能到底從哪裡來,又可以持續多久?」甚至 進一步去想,「如果有一天,這些動能不在了,我們又是否有能力因 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