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中油(公)公司新聞
**台灣中油投資再生能源 跨足離岸風電產業**
為了擴大投資業務,台灣中油宣布將投入再生能源產業。中油董事會同意簽署「海盛國際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股東協議書,預計出資 40 億元取得海盛國際 15% 股權,合資響應政府能源轉型政策和全球淨零排放趨勢。
中油表示,合資夥伴包括 STONEPEAK FORMOSA 4-3 HOLDINGS COMPANY LIMITED、台灣電力公司和海盛國際投資公司。協議書待各股東董事會通過後正式簽署。中油預計出資約新台幣 40 億元,持股合資公司 15%。
為了加速低碳能源轉型,中油持續擴大太陽能和地熱建置。截至目前,中油已完成 255 座太陽光電系統,累計設置容量 13.086MW;正執行中的太陽光電建置計畫有 18 件,總容量 11.774MW,預計今年陸續完工併聯送電。
在淺層地熱能開發方面,中油短期目標是自營和合資開發。成功經驗將複製到宜蘭和花東地熱區,例如自營的仁澤、土場和洽詢合資的紅葉谷。現在加上離岸風電布局,中油的綠能版圖更為完整。
此外,中油今年也推動「可移動式加氫站設置與示範運行」計畫。預計今年在高雄自有場域建置第一座示範加氫站,跨入氫能初級領域。
該公司股東包括台電公司。中油表示,響應政府能源轉型政策及全球淨零排放趨勢,與台電以合資方式跨足再生能源離岸風電產業,投入第三階段的海盛風場開發。中油董事長李順欽指出,面對淨零轉型趨勢,高碳排的賣油本業終有凋零一天,參與離岸風電符合中油轉型三大策略「優油、減碳、潔能」之中的「潔能」。
中油的潔能策略,針對拓展再生能源裝置容量,除離岸風電外,還包括開發國內地熱能、建置太陽光電系統並發展氫能技術。由於中油本業核心能力並無離岸風場的開發與經營,未來透過與開發商合資,學習離岸風電領域,也藉此培育綠能人才。
目前中油在地熱能部分,提出「從探勘、到發電」、「先獨資、後合資」及「先研發、後試產」三大策略。短期以開發淺層地熱能為目標,未來亦將透過自營與合資方式,複製成功經驗拓展開發至宜蘭及花東地熱區,例如自營的仁澤、土場等地區。
中油在2023年協助台泥綠能於台東紅葉完成二口地熱井鑽探,以及宜蘭土場五口地熱井聯產測試。預計2024年完成建置4MW(百萬瓦)地熱發電廠,以及大屯山地熱探勘與克服酸性地熱區生產研究工作,2025年將完成花蓮萬榮地熱井鑽探。2026~2027年繼續探勘10MW地熱潛能。也將持續引進深鑽技術,目標2030年前建立深層地熱發電廠,規劃自有地熱為24MW。
至於建置太陽光電系統部分,目前已完成逾255座太陽光電系統,累積設置容量13.1MW;預計2024年底累計設置容量達24.9MW。未來也將評估導入無人機巡檢與AI技術,智慧化管控及分析數據應用。
中油表示,該合作伙伴包括STONEPEAK FORMOSA 4-3 HOLDINGS CO MPANY LIMITED、台灣電力公司及海盛國際投資公司,協議書將待各 股東董事會通過後正式簽署,中油擬出資總額約新台幣40億元,預計 持有合資公司股權15%。
加速低碳能源轉型,中油相繼擴大太陽能、地熱等建置。在這其中 ,太陽光電已完成255座太陽光電系統,累計設置容量13.086MW;目 前執行中太陽光電建置計畫18件共11.774MW,預計今年陸續完工併聯 送電。
中油地熱短期以開發淺層地熱能為目標,未來透過自營與合資方式 再複製成功經驗拓展開發至宜蘭及花東地熱區,例如自營的仁澤、土 場,洽詢合資的紅葉谷。如今,加上風電布局,綠能版圖更為完整。
中油今年亦推動「可移動式加氫站設置與示範運行」計畫,已規劃 今年於高雄自有場域建置第一座示範加氫站,跨入氫能初級領域。
捷流總經理錢佩玲表示,目前整體產業景氣上升,尤其AI景氣好, 帶動晶圓、IC設計及鏡頭等半導體大廠相繼宣布擴廠計畫,捷流提供 閥門供半導體建廠廠商使用,訂單可望增加。
此外,中油、台塑、台聚、中石化及長春等石化業者,規劃在高雄 洲際碼頭建置「洲際二期」石化品儲槽區工程,總投資金額600多億 元,建置儲槽需要用閥門,捷流預期建置石化儲槽效益會從今年起逐 漸顯現,今年石化業營收比重可望比去年的48.29%增加。
此外,船舶業環保法規,帶動改裝排煙脫硫設備、壓艙水處理系統 等閥門訂單需求。錢佩玲指出,大陸居全球造船業之冠,許多大陸船 舶業者與捷流合作,台船及龍德等台灣船舶業者也是捷流客戶。
錢佩玲表示,捷流生產工業用閥門售價隨鋼鐵等原物料行情漲跌而 反映在售價上,全年毛利率可維持3成多。接單若能順利出貨,今年 營收及獲利可機會優於去年。
**中油加速綠能布局 氫能、太陽能齊頭並進**
台灣中油配合政府低碳能源轉型政策,積極擴大綠能建置規模。除了既有的太陽光電事業,中油更進一步布局氫能領域,推動「可移動式加氫站設置與示範運行」計畫,預計今年在高雄自有場域建置第一座示範加氫站,搭配公部門氫能巴士規劃,跨入氫能初級領域。
截至目前,中油已完成255座太陽光電系統,累計設置容量達13.086MW,另有18件共11.774MW的太陽光電計畫正執行中,預計今年陸續完工並併聯送電。同時,中油也規劃在淺層地熱能領域發展,包括自營的仁澤、土場,以及洽詢合資的紅葉谷等項目。
此外,油電燃汽等相關產業也紛紛展開綠能布局。台塑化已完成14,780kWp太陽能設置,預計在第二階段計畫完工後,企業太陽能總裝置容量將突破189.26MWp;台塑化與台化也持續投入水力發電。
台汽電在光電領域取得烏山頭水面光電二期與彰化永興漁電共生開發權,預計2025年併網上線;北基則已完成115.93MW商轉太陽能光電業務,並擁有15MW儲能業務收入。受惠於綠能事業擴張,北基3月份綠能事業占比提升至11.53%。
欣雄集團也在天然氣事業穩健發展的基礎上,轉向太陽光電領域,轉投資的開泰專責太陽光電開發與建置,截至目前已開發併聯容量2.16萬KW。
加速低碳能源轉型,油電燃汽族群開展綠能布局,中油、台塑化、 台汽電、北基、欣雄等公司,相繼擴大風電、太陽能等建置,中油更 啟動氫能應用布局,推動「可移動式加氫站設置與示範運行」計畫已 規劃今年於高雄自有場域建置第一座示範加氫站,搭配公部門氫能巴 士等規劃,跨入氫能初級領域。
中油太陽光電已完成255座太陽光電系統,累計設置容量13.086MW ;目前執行中太陽光電建置計畫18件共11.774MW,預計今年陸續完工 併聯送電。地熱短期以開發淺層地熱能為目標,未來透過自營與合資 方式再複製成功經驗拓展開發至宜蘭及花東地熱區,例如自營的仁澤 、土場,洽詢合資的紅葉谷。
台塑企業過去十年期間共完成太陽能設置量14,780kWp;待第二階 段174,480kWp悉數完工後,屆時企業太陽能設置總裝置容量將達189 .26MWp。其中麥電與豐田通商合資的六輕廠區風電案已申請環評,預 計架設6支4.2MW機組合計25.2MW,亦評估麥寮廠區是否還有可架設風 機位置;台塑化、台化也續投入水力發電。
台汽電光電布局已取得烏山頭水面光電二期(容量13MW)、彰化永 興(容量30MW∼32MW)漁電共生開發權,預計2025年併網上線;綠電 事業售電業務已轉供14家,累計轉售逾4億度電力。陸域風電設置則 以漢寶風場進度較快。
北基旗下太陽能光電業務共計115.93MW商轉,儲能業務合計15MW案 場AFC併網收入,電動車充電服務品牌「特爾電力」目前全台設置63 站充電站。受惠太陽能光電、儲能與EV充電服務等業務擴張,北基3 月綠能事業占比增加至11.53%。4月嘉義地區共3MW儲能案場已完成 竣工作業,第二季仍陸續推進其他太陽能光電、儲能案場掛表進度。
欣雄在天然氣事業穩定獲利基石下,將發展太陽光電,轉型成為能 源公司;轉投資開泰專責太陽光電開發與建置,開泰和欣雄迄今開發 的併聯容量已達2.16萬KW。
台灣中油攜手恆科,挺進第三代LTO電池領域
隨著中油鈦酸鋰(LTO)負極材料千噸級量產工廠即將竣工,台灣新一代鈦酸鋰(LTO)電池芯及相關產業鏈的發展也正在加速推進。日前,中油與恆科公司簽訂合作意向書(MOU),雙方將攜手開發鈦酸鋰電池第三代材料,力拚在長壽命、高安全性、超快充放電、低溫環境等鋰電池利基應用市場,成為全球第三代鈦酸鋰電池的領跑業者。
隨著節能減碳趨勢推動全球儲電設備蓬勃發展,近年來各類新電池材料層出不窮。然而,目前真正具備規模量產能力的鋰電池材料仍以鋰三元、磷酸鐵鋰、鈦酸鋰這三種為主。其中,鈦酸鋰電池以其超過兩倍的使用壽命、高安全性、十分鐘充飽電、可在-30℃低溫環境下使用等優勢,被譽為「電池界的法拉利」。
有鑑於電池儲能火災事件頻傳,中油數年前即選定鈦酸鋰電池作為綠能轉型發展方向,在高雄設立千噸級鈦酸鋰材料生產工廠,預計今年五月投產。同時,中油也計畫於114年在高雄林園廠建置5MW/5MWh儲能系統,作為自產鈦酸鋰負極材料電池的示範案場,未來將廣泛應用於全台自家充電站的儲能設備。
恆科公司指出,全球擁有鈦酸鋰電池量產能力的廠家約有十家,其中東芝Toshiba與恆科公司為唯二擁有鈦酸鋰第三代先進製程的業者。此外,恆科更超前研發第3.5代鈦酸鋰電池芯技術,能量密度可達110Wh/Kg, 230Wh/L,並已取得台、陸兩地專利權。
秉持著「安全是儲能唯一的路、快充是電池必然趨勢」的理念,恆科多年來專注投入鈦系列電池技術,與中油選用安全電池的政策不謀而合。雙方已就共同發展鈦酸鋰電池材料簽署合作意願書,並將進行第三代材料的試樣與測試。未來,恆科將持續推廣鈦酸鋰電池,以建設台灣成為安全電池示範島為終極目標。
隨著中油鈦酸鋰(LTO)負極材料千噸級量產工廠即將竣工啟用, 台灣新一代鈦酸鋰(LTO)電池芯及相關產業鏈的發展也正加速挺進 中;日前中油與恆科公司簽訂合作意向書(MOU),雙方將攜手開發 鈦酸鋰電池第三代材料,力拚在長壽命、高安全性、超快充放電、低 溫環境等鋰電池利基應用市場,成為全球第三代鈦酸鋰電池領跑業者 。
節能減碳趨勢正推動全球各項儲電設備的蓬勃發展,近年各類新電 池材料風起雲湧,然而至今真正能夠落實穩定量產的仍不脫鋰三元、 磷酸鐵鋰、鈦酸鋰這三種鋰離子電池;其中鈦酸鋰電池因具有其他電 池兩倍以上的使用壽命、高安全性、可十分鐘充飽電、適合-30℃低 溫環境使用等多項優勢,素有電池界的法拉利美稱。
鋰電池儲能火災之公安事件屢見不鮮,根據媒體批露,112年底蘭 嶼電廠儲能火災現場爆燃如巨型鞭炮不絕於耳,電池倉庫在冬季短短 兩個月內發生了六起火災,石墨系鋰離子電池的自燃事件,將隨著使 用數量呈等比例增加,今年國內大型儲能火災預料將無可避免,業界 專家指出,除了安全問題,使用壽命將是電池儲能系統的最大考驗。
數年前中油選定鈦酸鋰電池為綠能轉型發展方向,主要基於安全與 使用壽命的考量,設立於高雄的千噸級鈦酸鋰材料生產工廠,預計今 年五月落成投產,同時,高雄林園廠亦計畫於114年建置5MW/5MWh儲 能系統,作為自產鈦酸鋰負極材料電池的示範案場,未來將廣泛應用 於全台自家充電站配置的儲能設備。
此外,台灣電動巴士製造廠國家隊業者成運汽車也率先採用鈦酸鋰 電池,綜觀國內鋰電池應用領域,鈦酸鋰電池儼然形成後來居上之勢 。
恆科公司指出,全球八百多家電池製造工廠中,具有鈦酸鋰電池量 產能力的廠家大約十家左右,相較其他鈦酸鋰同業仍停留在第二代生 產技術,東芝Toshiba與恆科公司Tek Front為唯二擁有鈦酸鋰第三代 先進製程的業者,值得注意的,恆科更超前研發第3.5代鈦酸鋰電池 芯技術,能量密度可達110Wh/Kg,230Wh/L,並已取得台、陸兩地專 利權。
另外,同屬鈦系列製程的鈮酸鈦電池技術,也是恆科鎖定的研發項目。
恆科強調,秉持「安全是儲能唯一的路、快充是電池必然趨勢」的 理念,多年來專注投入鈦系列電池技術,由於與中油選用安全電池的 政策契合,雙方已就共同發展鈦酸鋰電池材料簽署合作意願書,並將 進行第三代材料的試樣與測試。
未來恆科將持續致力推廣鈦酸鋰電池,以建設台灣成為安全電池示 範島為終極目標。
台電三接遭最高法院發回 海岸使用許可暫時失效
針對三接天然氣接收站訴訟,最高行政法院日前做出判決,發回高等行政法院重審,並非環保團體所稱的「勝訴」。
台灣中油表示,依據法規申請的三接海岸使用許可,皆經內政部核准。環保團體在2018年提告撤銷許可,但在2022年被高等行政法院駁回。環團爾後上訴最高行政法院。
最高行政法院在2024年3月判決廢棄原審判決,發回原審重審,而非環團所宣稱的「勝訴」。中油強調,將與內政部積極備妥資料,向法院說明,力拚三接工程於2025年完工。
中油表示,三接工程是國家能源轉型的重要建設,呼籲各界支持,讓三接工程順利完工,達成供氣目標。中油也表示,將透過理性溝通與討論,共同為生態保育盡一份心力,達成長期永續的目標。
台灣中油表示,桃園觀塘工業區與工業專用港海岸利用管理說明書於2018年3月16日經內政部審議通過核准,另於提出三接外推方案後辦理第一次變更,經內政部2022年6月10日審議通過核准,台灣中油皆遵照相關法規申請許可,並獲核准。
環團於2018年11月以內政部為被告,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提出撤銷內政部之前述許可,案經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於2022年2月駁回,環團再上訴至最高行政法院,2024年3月最高行政法院判決廢棄原審之判決,發回原審高等行政訴訟庭重為調查,另為適法之裁判,並非環團所言的「勝訴」。
台灣中油表示,為配合國家能源轉型政策,興建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期盼各界給予支持,讓三接相關工程早日完成,以達成供氣目標。
目前仍積極進行三接工程,不僅不會停工,也力拚在2025年6月前完工。
對於最高行政法院判決,台灣中油為該訴訟案之參加人,會積極準備相關資料,並配合內政部研議未來之攻防重點,持續向法院說明。也期待透過理性溝通與討論,共同為生態保育貢獻心力,達成生態環境永續及經濟發展雙贏之目標。
台灣中油帶著創新能量,躍上全球太空衛星高峰會的舞台!就在華盛頓熱鬧舉行的Satellite 2024太空衛星展,我們的台灣產業精英們展現了驚人的實力。昇達科和鐳洋這兩大台灣代表,不僅展現了自家研發的衛星技術,還將與全球衛星巨頭一較高下。 昇達科,這個台灣知名企業,帶著總經理吳東義領軍,跨越海洋,來到這個全球太空科技盛會。他們的目標簡單直接,就是用創新的衛星通訊解決方案,在市場上闖出一片天。昇達科去年低軌衛星產品的營收占比已經超過了15%,而且今年這個數字還將暴增,預計年增率可達150%以上。這不是小數,而是對昇達科創新能力的極大肯定。 另一邊,鐳洋也將帶著國家太空中心的指導成果,展出立方衛星和衛星通訊酬載技術。這些技術,對於我們台灣的太空產業來說,就像是珍珠和寶石,亮麗且稀有。鐳洋還特別提到,他們與工研院攜手,展示了低軌衛星全系統動態通訊,以及他們獨家研發的追星技術,這可是突破性地將地面通訊設備的連續收訊角度擴大,適用於衛星車聯網等多種移動通訊場景。 而根據市場研究機構集邦科技的預測,美國衛星直連服務市場將從2023年的4.3億美元,成長到2027年的65億美元,年複合成長率(CAGR)將達36%。這個數字,對台灣關鍵零組件大廠來說,是個巨大的機會。我們可以將在地面接收設備製造上的優勢,延伸至衛星本體關鍵零組件生產,這樣就能夠切入衛星營運商的衛星直連業務供應鏈。 這次在Satellite 2024展會上,台灣中油帶來的,不僅是技術的展示,更是對未來太空科技發展的熱情和決心。我們期待,在這個全球舞台上,台灣中油能夠大放異彩,展現我們的創新力和領先地位。
台灣中油在昨天(17日)遭遇了一次意外,他們位於高雄林園廠的新三輕工場發生火警。由於這起火警,高雄市政府立刻要求相關廠區暫停作業,這對台灣的石化產業產生了影響。當下,台灣中油的主力產品乙烯供應量只剩下三成,但幸好因有大林廠的支援,丙烯的供應並未受到太大影響。 這起火警發生在石化事業部新三輕工場進行開爐前置作業時,是因為乙烯成品冷凍器(E-1385)的法蘭洩漏所引起的。所幸火勢已經被完全撲滅,但由於高雄市政府的要求,這個工場必須暫停作業,進行檢修和事故原因的調查。目前,復工的時程還有待確定。 對於這起火警,台灣中油表示深感抱歉,並承諾會從事故的根本原因進行分析調查,並強化製程管理和設備的可靠度。此外,公司也會檢討工作標準作業程序,確保未來不再發生類似的事故。在確保安全無虞後,新三輕工場才會重新進料開爐。 這起火警對於亞聚(1304)、東聯、台塑等廠家可能會產生一定影響,因為中油乙烯的供應量驟減。不過,由於乙烯和丙烯在國內並非只有中油獨賣,所以中下游業者也有能力自行調節。特別是台塑六輕,它本身就能生產乙烯,所以即使中油暫停供應乙烯,對台塑的影響也相對較小。 這次火警的發生,讓我們再次看到石化產業的脆弱性。雖然中油已經展開了緊急處理,但這起事故也讓我們意識到,預防和安全措施的重要性。希望台灣中油能從這次事故中學到教訓,未來能更加安全穩定地運作。
中油乙烯供應量驟減,亞聚(1304)、東聯、台塑等廠家可能受影響;丙烯因有大林廠支援,則較不受影響。業界指出,乙烯、丙烯等國內都有進口,非中油獨賣,因此中下游業者也可以自行調節。另,台塑六輕本身也可以生產乙烯,所以即使停供乙烯對台塑影響甚微。
台灣中油指出,石化事業部新三輕工場16日進行開爐前置作業時,因乙烯成品冷凍器(E-1385)法蘭洩漏造成火警,目前火勢已經完全撲滅,唯因應高雄市政府停工要求,正全力檢修、調查起火事故原因,至於復工時程仍待調查完畢、全面釐清後,才可能作出規劃。
台灣中油對於造成居民的不便深感抱歉,後續將從事故根本原因分析調查,強化製程管理及設備可靠度,並檢討工作標準作業程序。後續新三輕工場會在確認安全無虞下,再進料開爐。
根據試算,去年一般家庭平均每月用電約338度,若這波電價調升5%,每月增加約35元電費;去年家庭夏月用電平均428度,電價調升5%,每月多負擔50元電費。
這波電價調整已進入最後協商及規劃階段。經濟部最快今(18)日與主計總處協商,敲定政府撥補台電金額,並在周五前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
隨著政府僅撥補1,000億元態勢愈趨明朗,經濟部已做好備案,包括加大工業用電調幅、調漲範圍擴大至長年凍漲民生用電500度以下、以及中油配合調降電業氣價等方向。
原規劃,在政府撥補1,000億元情況下,4月電價平均調幅須達13%至15%,惟近期朝野立委表態不希望電價調幅太高,為回應民意,經濟部已決定電價平均調幅將再壓低至12%。
為縮小影響,原規劃民生用電500度以下才適用最低漲幅5%,經濟部初步決定,拉高至每月用電700度以下,漲幅都是5%,約1,250萬戶,官員說,「約93%家庭用戶影響不大。」
至於每月用電700度以上,則採「用電愈多、調幅愈高」原則,每月用電700度至1,000度約有58萬家庭,估電價將漲7%;32萬戶每月用電1,000度以上預估調升10%。
官員說明,調高民生用電大戶電價,除落實使用者付費精神外,依過往經驗,調升民生用電大戶電價後,台電通常只收到原預估增加電費收入的七至八成,換言之,用電大戶通常會採取節電措施。
官員表示,舉例來說,某豪宅每月用電1,010度,僅其中10度適用10%調幅,701度至1,000度適用7%調幅,因此民生用電大戶適用較高電價調幅,影響也相當有限。
此外小商家調幅也將比照民生用電邏輯,大致1,500度以下約調5%,1,500度以上至3,000度約7%,3,000度以上可能適用一成調幅,尚待最後拍板。
其他配套措施,尚有因預期今年國際天然氣價格有望走跌,中油今年尚有調降電業氣價1元至2元空間,每調降1元,可減少台電約200億元支出。
另外,國際燃煤價格有機會走跌,有助減少台電虧損,惟仍需視國際能源價格走勢而定。
台灣中油近三年來為了配合政府穩定物價的政策,一直處於虧損狀態。不過,中油董事長李順欽在昨(14)日的記者會上給了大家一個希望,他說,根據目前國際燃料價格走勢和調降3月電業氣價等數據來看,今年「打平」機會大,中油正朝轉虧為盈的方向努力。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昨日對中油的預算案進行了審查,經濟部長王美花和中油董事長李順欽都出席了會議。在會議上,多位立委關切地詢問中油的虧損情況。根據中油提供數據,截至今年2月底,中油實際總收入1,710.1億元,總支出1,794.4億元,稅前虧損達102億元,稅後虧損則是84.3億元,累計虧損高達402億元。 李順欽表示,中油這幾年來承擔著兩項重要的政策責任:一是保證亞洲地區最低的物價;二是確保物價的穩定。為了這兩項責任,中油近三年吸收了超過4,000億元的天然氣和超過1,000億元的油品,這是造成中油虧損的主要原因。 在會議上,多位立委都關注到今年中油的營運狀況。李順欽則表示,今年中油有望「打平」,並且會努力達到盈餘。他進一步解釋,這個「打平」的假設是基於布蘭特油價每桶約80.5美元、天然氣現貨價格每百萬BTU為11.4美元,以及3月調降電業天然氣價格6.25%,從每立方公尺約16元調降到約15元,減少168億收入。 王美花則表示,中油的營運與國際油價、氣價密切相關,如果今年國際油價超過80.5美元,中油就會出現虧損。此外,外界關注到台電累計龐大虧損,政府恐無法撥補台電1,500億元,中油可能需要在天然氣價格上讓利,以減輕台電虧損及電價漲幅。若讓利幅度過大,將使中油今年「由盈轉虧」。對此,李順欽表示,要看政府的政策決定。 在這波電價調漲中,經濟部打算搭配中油調降電業天然氣價格,如果每立方公尺調降1元,台電支出可以減少205億。不過,官員強調,這次調降1元是因為國際價格下降,本就應該反映在價格上,不會影響中油的盈虧。 李順欽指出,工業、民生氣價已經快三年沒有調漲了,從2021年6月至今,平均價格一直維持在每立方公尺8.35元。對於媒體關於政府撥補台電金額不足,經濟部可能要求中油再降低電業天然氣價格的問題,李順欽坦承,油氣價格會影響中油的盈虧數字,具體要看政府的政策決定。
台灣中油公司的首座加氫站設立進度一直讓人關注,原訂去年底完成設置,卻一直拖到了現在。近日,中油董事長李順欽透露,雖然進度有些緩慢,但依舊有機會在今年第3季完成這項重要的能源轉型工程。 李順欽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的預算報告會議上表示,由於得標廠商德商林德集團的交貨時間從原訂的去年11月延後至今年6月,所以加氫站的設置進度受到了影響。但李順欽強調,中油已經在3月11日完成了對廠商的驗證,並且正在積極與高雄市政府進行相關的申請程序。 經濟部長王美花也出席了這次會議,並對中油的進度表示關注。她在會上指出,中油作為台灣能源轉型的鍵棋,應該更加積極地落實加氫站的設置,以配合國家能源政策的推進。 對於民進黨立委邱議瑩的質疑,李順欽回應說,中油在這個項目上確實有些落後,但並非毫無進展。他表示,中油首座加氫站將設在高雄,並已根據《加氫站銷售氫燃料經營管理許可辦法》向高雄市政府提出申請。如果一切順利,加氫站將在6月取得丙類工作場所執照,並進行再次驗證,最終有望在今年第3季完成設置。 不過,要讓這座加氫站正式投入營運,還需要取得營業執照。中油方面表示,將會全力以赴,確保這個關鍵能源設施的順利啟用,以滿足台灣對氫能的需求,並為未來的能源結構轉變奠定基礎。
立法院經濟委員會昨日審查中油預算案,經濟部長王美花、中油董事長李順欽出席備詢,多位立委關切中油虧損情況。
根據中油提供資料,截至今年2月底,中油實際總收入1,710.1億元,總支出1,794.4億元,稅前虧損102億元,稅後虧損84.3億元,累計虧損402億元。
李順欽表示,中油肩負亞鄰最低及穩定物價兩項政策責任,近三年中油天然氣吸收4,000餘億元,油品吸收則超過1,000億元,是造成中油虧損主因。
民進黨立委邱議瑩、賴瑞隆、國民黨立委鄭正鈐等人,昨日都關注中油今年營運,李順欽表示,今年中油有望「打平」,並且力拚有盈餘。
李順欽受訪時表示,「打平」是假設布蘭特油價每桶約80.5美元、天然氣現貨價格每百萬BTU為11.4美元,以及3月調降電業天然氣6.25%後,未稅價格自每立方公尺約16元調降到約15元,減少168億收入試算而得。
王美花表示,中油營運與國際油價、氣價息息相關,若今年以國際油價每桶超過80.5美元,中油就會虧損。
此外外界關注,台電累計龐大虧損,政院恐無法撥補台電1,500億元,中油恐要在天然氣價格讓利,以減輕台電虧損及電價漲幅,若讓利幅度大,將使中油今年「由盈轉虧」;李順欽對此僅說,看政策決定。
在這波電價調漲中,經濟部擬搭配中油調降電業天然氣價,若每立方公尺調降1元,台電支出可減少205億。不過官員強調,調降1元是國際價格下降本就該反映,不致影響中油的盈虧。
李順欽指出,工業、民生氣價已快三年沒調漲,自2021年6月至今平均價格維持每立方公尺8.35元。
媒體進一步詢問,若政院撥補台電金額不足,經濟部可能要求中油再降低電業天然氣價格,是否影響中油盈虧。李順欽不諱言,油氣價格會影響「後頭數字」,需視政策決定。
經濟部長王美花昨日率李順欽、中油總經理方振仁等主管赴立法院經濟委員會預算報告並備詢。
民進黨立委邱議瑩質詢指出,中油原定去年底引進首座加氫站,「到底在那裡?」她批評李順欽領導中油「沒有大錯,但也沒有進步」,不要說跟上國際,是否跟上經濟部能源政策都令人質疑。
李順欽表示,中油首座加氫站已由德商林德集團得標,但可能廠商對該案有所誤解,原訂去年11月交貨,延至今年6月才會交貨,中油已於3月11日完成驗證。
另外,經濟部能源署已於去年11月1日發布實施《加氫站銷售氫燃料經營管理許可辦法》。李順欽表示,首座加氫站會設在高雄,中油依據該辦法向高雄市政府遞件申請,也向高雄市長陳其邁報告。
若一切順利,首座加氫站今年6月將在高雄市設置,將取得丙類工作場所執照,並且再驗證一次,有機會在今年第3季完成設置。另據了解,該座加氫站要營運,尚須取得營業執照。
亞洲規模最大的物聯網產業盛會——智慧城市論壇暨展覽(SCSE)將在19日正式開幕,這場盛會將帶來無與倫比的國際交流機會,為臺灣廠商帶來新一波的商機。今年來臺參與的國際企業和政府單位規模創新高,預計將與臺廠舉辦超過500場的國際媒合會,並簽署九個國際性的MoU合作備忘錄,為臺灣的產業發展注入新活力。 國發會副主委高仙桂表示,政府將全力支持各項政策,力圖讓臺灣成為全球生成式AI、淨零碳排及物聯網軟、硬體的輸出大國。這意味著臺灣將在未來的全球產業競爭中,佔據更加重要的地位。 主辦單位臺北市電腦公會表示,今年共有600家廠商參展,佔據2,200個攤位,比去年成長了13%。來自全球46個國家或地區的約2,192位海外訪客將參與此次展覽,其中112個城市、超過400位市政團及80位市政首長、1,600位以上企業訪客,參展規模及海外訪客均創下新高。 此次展覽吸引了臺達電、鴻海、華碩、宏碁、東元、中華電、臺灣大、遠傳、中油等重量級大廠,以及神通資訊、成運汽車、通航國際、果核數位等各領域廠商參展。此外,財政部及金管會率領20餘家公民營銀行推出歷年規模最大的綠色金融展,國發會、交通部、經濟部等八大部會也首度以主題館參展。 高仙桂強調,臺灣不僅是半導體及資通訊硬體製造的重鎮,在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及創新應用實力方面也不容小覷。政府將透過各項政策支持,打造臺灣成為全球提供綠色解決方案的亞洲重鎮及輸出大國。亞矽谷計畫1.0及2.0已在全球22縣市完成2,00多項智慧城鄉解決方案,其中107項已輸出至29個國家。未來將透過亞矽3.0、結合新創臺灣及12項關鍵戰略計畫,提升臺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 未來,所有智慧城鄉解決方案都將導入生成式AI、5G及低軌衛星等創新技術,以掌握創新應用商機。智慧城市及淨零方案在臺灣練兵後,將輸出到東南亞、歐洲及美洲,讓臺灣成為物聯網輸出大國。這一切,都將為臺灣帶來更加光明的未來。
主辦單位台北市電腦公會表示,今年共600家廠商使用2,200個攤位 ,較去年成長13%,全球46個國家或地區約2,192位海外訪客來台參 觀,較去年成長16%,其中112個城市、超過400位市政團及80位市政 首長、1,600位以上企業訪客,參展規模及海外訪客均創新高。全球 電信商大會及系統整合商大會也在展覽期間登場,預計50位電信商人 員來台。
今年吸引台達電、鴻海、華碩、宏碁、東元、中華電、台灣大、遠 傳、中油等重量級大廠,及神通資訊、成運汽車、通航國際、果核數 位等各領域廠商參展。財政部及金管會率20餘家公民營銀行推出歷年 規模最大綠色金融展。國發會、交通部、經濟部等八大部會亦首度以 主題館參展。
高仙桂表示,台灣不只是半導體及資通訊硬體製造重鎮,智慧城市 解決方案及創新應用實力亦不可小覷,政府將透過政策做多,打造台 灣成全球提供綠色解決方案的亞洲重鎮及輸出大國。亞洲矽谷計畫1 .0及2.0在全省22縣市完成2,00多項智慧城鄉解決方案,其中107項已 輸出至29個國家,未來將透過亞矽3.0、結合新創台灣及12項關鍵戰 略計畫,提升台灣在全球供應鏈扮演要角。
高仙桂強調,未來所有智慧城鄉解決方案都會導入生成式AI、5G及 低軌衛星等創新技術,以掌握創新應用商機,另外,智慧城市及淨零 方案在台灣練兵後,將輸出到東南亞、歐洲及美洲,讓台灣成為物聯 網輸出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