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中油(公)公司新聞
台灣中油公司董事長李順欽近來對外表示,雖然巴勒斯坦與紅海的地緣政治衝突引起市場對油氣價格的關注,但由於這些衝突目前還未擴大至伊朗,中東地區的油氣生產與運輸並未受到影響,因此對國際油氣價格的影響相對有限。 為了維持能源安全和穩定供氣,台灣中油持續採取分散風險和多元採購的策略。目前,中東進口的原油占比低於40%,進口天然氣占比低於30%。公司將密切關注後續發展,並即時因應任何變化。 李順欽還提到,台灣中油在海外投資方面,既有固本的部分,也有轉型的策略。固本方面,公司會繼續在傳統石油石化領域進行投資,或參與購買天然氣長約的機會。但考慮到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和淨零排放的趨勢,結合碳捕捉及再利用的傳統石油石化投資將是更好的選擇。 轉型策略方面,公司規劃在2027年底完工的軟碳工廠,並先從國內投資做起,不排除尋求海外投資機會。他強調,將關注澳洲和日本的氫能發展,並在適當時機進行轉投資相關評估。 至於台灣中油的液化天然氣進口,2023年接近2,000萬噸,其中中長期合約進口占76%,短約現貨採購占24%。主要氣源來自澳洲、卡達、美國和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國。由於天然氣售價仍大幅低於成本,2023年天然氣政策吸收計達523億元。2024年預估進口量可達2,100萬噸。 面對配合政府物價穩定政策實施的油氣價格凍(緩)漲,造成中油巨額虧損,李舜欽指出,公司除推行各項經營改善措施外,也陳請主管機關同意依國際市場動態調整國內油氣售價,並提報現金增資計畫,以強化財務韌性。
中油董事長李順欽透露,中油近年來不僅是油品供應的領軍企業,還積極拓展多角化經營,提供消費者更多元化的服務。目前,中油在全台灣的直營加油站中,已經設置了包含洗車機、純人工洗車、自助洗車服務的255站,還有複合商店及簡易店共144店,以及提供車輛快速保養服務的62站。此外,還有CUP & GO來速咖啡158站、機車換電900站、機車充電100站、汽車充電10站和太陽能發電206站(6MW),為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公司帶來豐厚的多角化營收。2023年,這部分營收達到了31.63億元,毛利則是16.12億元。 為了持續發展,中油計劃在2024年6月中旬推出帶有環保標章的洗可麗洗髮精及沐浴露系列,強化對環境的貢獻。而在第三季,將推出中油PAY電子商城,初期將提供超過500項民生用商品,並提供「宅配到府」、「供貨到站」以及「點、點+金、金」等三種支付方式,為行動會員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中油也著手於桃園、新竹、嘉義、台南與花蓮等縣市打造智慧綠能加油示範站,結合創能、儲能及用(智)能等面向,逐步打造多元(油/電/氫)的能源供應站。長期來看,中油希望建立能源共同體,並結合線上/線下新零售模式,發展成智慧能源生活中心。 隨著政府綠能政策的推動,中油自2019年至2022年已經完成了1,000站電動機車充換電站,其中換電900站、充電100站。此外,配合經濟部規劃,中油自2021年至2025年將自建28站80槍汽車快速充電槍,期望透過充電設施的擴建,帶動電動車市場的發展。 近期,中油還與EVOASIS(源點科技)合作,在加油站設置快速充電槍,進一步提升加油站的服務品質,滿足消費者對電動車充電的需求。
另外在氫能生產,中油已評估國際主要產氫技術之製程、優劣點、 經濟性、能耗等之綜合分析,規劃藍氫示範工場,尋覓適合場址。考 量能源趨勢與新場地尋覓有限,希望未來有專法,讓加油站營運轉型 ,初期可從加油、加氫並行,穩健推展執行。
政府「2050淨零排放路徑」,規劃2050年總電力配比中,再生能源 占比為60%∼70%,經濟部亦擬定2025年地熱發電20MW目標。
中油地熱短期以開發淺層地熱能為目標,未來透過自營與合資方式 再複製成功經驗拓展開發至宜蘭及花東地熱區,例如自營的仁澤、土 場,洽詢合資的紅葉谷。
亦規劃引進及研發抗腐蝕管材技術,與經濟部地質調查及礦業管理 中心合作開發大屯山區酸性熱液潛能,並產學合作引進深鑽技術、與 中研院合作尋求深層地熱潛能,建立深層地熱示範區。
截至2022年底,中油完成宜蘭仁澤3、4號井及土場14至18號井、共 七口地熱井鑽探。仁澤電廠於2023年10月24日啟用,由台電負責電廠 設置及營運,規劃電廠裝置容量可達0.84MW發電量,年發電量470萬 度;土場電廠預估2024年啟用。
此外,中油太陽光電已完成255座太陽光電系統,累計設置容量13 .086MW;目前執行中太陽光電建置計畫18件共11.774MW,預計2024年 陸續完工併聯送電。後續仍會評估合適地點,續建太陽光電系統。
李順欽指出,中油於煉油廠內建置「二氧化碳捕捉與轉化甲醇」試 驗設施主利用化學吸收法,以胺液吸收劑捕捉煉油廠的二氧化碳,並 結合二氧化碳轉化甲醇觸媒及製程技術,將二氧化碳轉變為甲醇,可 作為乙烯、丙烯或醋酸等重要化學品原料。此試驗對中油2030年規劃 建置大型二氧化碳捕捉工場,可提供製程技術支援。
李順欽透露,在高階碳系材料項目,中油已與三陽達成推展電動機 車之「車/電分離」策略合作計畫,配合中油電池材料支應,上半年 推出二輪新純電車款,於台南市進行大型區域實證計畫,將視推展成 效,伺機啟動百億元的年產5,000噸高階碳系材料新廠投資。
此外,中油還規劃「煉化轉型產業升級」計畫,將以年產百萬噸乙 烯新廠,進行尖端材料布局,搭配碳捕捉再利用技術,達成100%碳 回收循環模式,開展綠色循環經濟大變身,預估投資約達千億元。以 下為專訪紀要:
問:高值化轉型布局進度?
答:優油策略是發展漸進式原油製石化品(COTC)技術,透過調整 原油種類、變換操作模式及投資關鍵設備等方式,以「減產油品燃料 、增產石化高值材料」為目標,並投入碳循環應用領域,擴大綠色經 濟發展能量。
目前高值化布局包括關鍵觸媒、瀝青系碳纖維之開發,及雙環戊二 烯(DCPD)、鈦酸鋰(LTO)電池關鍵材料、高階碳系材料五項目。
其中,煉油工業煉製過程中,塔底無法再繼續分餾的重質油料(或 瀝青),經研究成分適合做為碳材料前驅物,依不同製程加工為如碳 纖維、電池電極或多孔隙活性碳等,發展零至三維瀝青基碳材,除應 用於動車材料、風機葉片,更切入尖端航太、衛星相關領域。
建置年產8噸純度 > 95%雙環戊二烯(DCPD)試量產工場預計20 24年首季開始試(車)。因具獨特結構和高反應性能,在新型高分子 材料和精細化工產品有廣泛應用,並可作為5G高頻基板、風電葉片、 光學鏡片之樹脂材料(黏著劑)及p-DCPD工程塑膠等,除可支援半導 體產業所需關鍵材料,並可發展更多新應用商機。
此外,觸媒為煉製與石化生產過程中重要的催化劑,中油以觸媒開 發及製程設計為兩大主軸,開發石化業轉型所需要的關鍵觸媒材料, 輔以建立高純度石化品量產製造技術,達成石化產業轉型目標。
問:電池材料的布局進展?
答:年產1,200噸的鈦酸鋰(LTO)電池關鍵材料生產工廠,預計2 024年首季進行試(車)生產。LTO可作為電能巴士、大型儲能系統等 鋰電池所需的負極材料,目前亦有實際動力載具及儲能系統應用。
此外,中油每年約12萬∼15萬噸重質油產出,2015年6月導入軟碳 負極材料試量產技術,2017年底試量產開始運作。軟碳具壽命長、放 電強、容量高等特性,可作為電動(機)車與小型儲能系統的負極材 料。
由三陽配合中油推出新純電車款,中油於智慧能源示範場域結合電 動機車充電、換電雙模式整合管理系統,換電櫃的電池是運用中油研 發的先進軟碳材料,15分鐘即可將電力充滿,大幅領先市面上電池充 電速度,預計上半年於台南市進行大型區域實證計畫。
原油、天然氣價格易受突發事件而波動,在「能源安全、穩定供氣 」原則下,持續分散風險、多元採購;目前中東進口原油占比低於4 0%、進口天然氣占比低於30%,將密切觀察後續發展,即時因應。
此外,中油海外投資想法與國際策略結盟分為固本及轉型兩部分。 固本傳統石油石化領域投資、或藉由購買天然氣長約機會,參與投資 ,惟考量ESG及淨零趨勢,傳統石油石化投資,若能結合碳捕捉及再 利用,才是較佳的投資選擇。
李順欽說,轉型策略如軟碳工廠規劃2027年底完工,先由國內投資 做起,不排除尋求海外投資機會;澳洲擁有豐沛綠電,可電解水製綠 氫,日本加氫站等方面領先我國,將關注澳洲及日本氫能發展,並在 適當時機進行轉投資相關評估。
中油2023年進口液化天然氣接近2,000萬噸,中長期合約進口占76 %、短約現貨採購占24%;中長期合約主要氣源來自澳洲、卡達、美 國、巴布亞紐幾內亞等國。因天然氣售價仍大幅低於成本,2023年天 然氣政策吸收計523億元。2024年預估進口量可達2,100萬噸。李舜欽 指出,配合政府物價穩定政策,實施油氣價格凍(緩)漲,造成中油 鉅額虧損,為強化財務韌性,除推行各項經營改善措施,陳請主管機 關同意依國際市場動態調整國內油氣售價,並提報現金增資計畫。
強化發展能量,中油規劃2024年6月中旬推出具環保標章之洗可麗 洗髮精及沐浴露系列;2024年第三季推出中油PAY電子商城,初期規 劃500項以上民生用商品,以「宅配到府」、「供貨到站」方式及「 點、點+金、金」等三種支付提供中油PAY行動會員更優質服務。
此外,中油於桃園、新竹、嘉義、台南與花蓮等縣市打造具創能、 儲能及用(智)能等面向之智慧綠能加油示範站。示範先行逐步打造 多元(油/電/氫)的能源供應站,長期規劃結合周邊社區導入微型 電網及儲能設施,以形成能源共同體,並結合線上/線下新零售模式 ,發展成智慧能源生活中心。
配合政府綠能政策,中油2019至2022年已完成1,000站電動機車充 換電站,其中換電900站、充電100站。另配合經濟部規劃2021年至2 025年自建完成5年28站80槍汽車快速充電槍,期望透過電動載具充電 設施的布建,帶動電動車市場的成長。
中油日前亦攜手EVOASIS(源點科技)合作經營在加油站設置快速 充電槍。
台塑集團旗下的台塑新智能公司,近日與航太產業龍頭漢翔簽署了合作備忘錄,兩大企業攜手開啟了對全球儲能市場的進攻之路。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與漢翔董事長胡開宏共同簽署了合作文件,並在台塑總部舉行了簽約儀式,GE Vernova太陽能及儲能解決方案亞洲區商務總監Shiv Aggarwal也一同出席見證了這一歷史性時刻。 胡開宏在儀式上強調,漢翔積極響應國家政策,對未來能源減碳的綠色商機充滿信心。漢翔不僅已成功自建三座儲能示範案場,並在台電通霄電廠、中油永安及梧棲電廠建置了統包工程,確立了良好的口碑與能見度。他提到,漢翔與台塑新智能將攜手進軍新能源產業,共同搶奪國際儲能市場的訂單。 王瑞瑜則表示,台塑新智能位於彰濱工業區的2.1GWh電芯廠將於今年7月正式投入生產,這個廠區不僅能生產符合多元車用規格的電芯,更是全台灣唯一能應用於儲能系統的國產電芯,具有強大的競爭力。此次與漢翔的合作,將為台塑新智能的發展帶來更多的機遇。 兩家企業的合作將會結合台塑新智能在地生產磷酸鋰鐵電芯的實力與技術優勢,以及漢翔多年來在大型統包工程方面的經驗。這樣的組合將會帶領台灣的儲能供應鏈進軍全球市場,並在能源管理系統(EMS)和電池管理系統(BMS)等核心技術上,擺脫對外國技術的依賴,同時確保資安與國安的完善。 在這個全球減碳的趨勢下,電動車和儲能產業的發展日益重要,而電池技術及其生產量能則是這兩個產業發展的關鍵。台塑新智能自成立以來,就致力於推動國產化電池產業鏈的發展,並提前布局台灣新能源產業的優勢,此次與漢翔的合作,將為台灣在新能源領域的發展注入新動力。
台灣中油確保油料供應穩定,面對紅海危機展現靈活應變
近日來,紅海地區的危機不斷升溫,不僅讓貨櫃輪航商避開這條重要水道,連油輪也紛紛改道。根據報導,15日至少有六艘油輪避開紅海南端,其中一艘載運石腦油的船舶更因紅海危機影響,將運輸任務轉移至台灣中油。不過,中油表示,由於庫存充足,不會對台灣石腦油的供應和生產排程造成影響。
中油指出,近期已收到有關紅海衝突加劇及油輪運輸可能改道的消息。儘管避開紅海的主要是貨輪,去年12月的油輪運輸量基本未變,但由於美國領導的聯合海上部隊(CMF)12日發出警告,要求所有船隻避開紅海南端的曼德海峽,愈來愈多的油輪開始選擇繞路避開該區。
路透社統計,15日已有六艘油輪改變航向,而在美英開始打擊行動後,改變航向的油輪增加至至少15艘。其中,Torm Innovation、Proteus Harvonne和Alfios I等油輪已選擇遠離蘇伊士運河,選擇繞行非洲好望角。
面對紅海危機,台灣中油表現出極高的應變能力,確保了國內石腦油的供應穩定,顯示了台灣企業在面對外部環境變化時的靈活與堅韌。
台塑新智能與漢翔共同指出,將透過台塑新智能之磷酸鋰鐵電芯在地生產實力、技術等優勢,加上漢翔多年的大型統包工程能量,還要帶領台灣儲能供應鏈進軍全球市場。業內指出,台塑新智能與漢翔攜手可以預見,將一起進軍新能源產業,雙方透過彼此的優勢,一起到國際上搶儲能訂單。
此次「儲能技術合作暨全球市場開拓合作備忘錄」簽約儀式於台塑總部舉行,由台塑新智能董事長王瑞瑜、漢翔董事長胡開宏共同簽署,並邀請GE Vernova太陽能及儲能解決方案亞洲區商務總監Shiv Aggarwal一同出席觀禮見證。
胡開宏表示,漢翔響應國家政策,看好未來能源減碳綠色商機,已經具備自建三座儲能示範案場的實績,且持續貢獻穩定營收。此外在台電通霄電廠、中油永安及梧棲電廠建置統包工程,已成功打出口碑及能見度。儲能最為關鍵的能源管理系統(EMS)、電池管理系統(BMS)等核心技術,漢翔與台塑新智能都擁有自主開發能量,可提供全面的電池儲能系統解決方案,相較於國外進口的系統,將擺脫國外材料與技術制約,且資安與國安都將更為完善。
王瑞瑜表示,位於彰濱工業區2.1GWh電芯廠今年7月即將正式生產,所提供的電芯不僅符合多元車用規格,更是全台灣唯一可應用於儲能系統的國產電芯,具強大競爭力。此次與漢翔策略合作將更有利於共同打進儲能世界盃。
在全球減碳趨勢浪潮下,電動車及儲能產業發展需求與日俱增,其中最關鍵核心資源就是電池技術及其生產量能,因此台塑新智能成立以來即致力於推動國產化電池產業鏈,提前布局台灣新能源產業優勢。
經本報調查,該船所裝載的石腦油是要運交台灣中油。對此中油表示,日前就已接獲因紅海衝突升溫、油輪運輸可能改道的消息,因存貨充裕,不會影響國內石腦油的供給與自身生產排程。
此前避行紅海的主要是貨輪,去年12月的油輪運輸量基本上沒有變化,但油輪組織INTERTANKO表示,美國領導的聯合海上部隊(CMF)12日警告所有船隻都應避開紅海南端的曼德海峽。在CMF發布警告後,愈來愈多油輪也開始繞路避過該區,通過蘇伊士運河的石油供應被干擾中斷的可能性增加。
路透統計15日有六艘油輪改變航向,讓美英開始打擊行動後,改變航向的油輪增加到至少15艘。Torm Innovation、Proteus Harvonne和Alfios I等油輪似已遠離蘇伊士運河,選擇繞行非洲好望角。
中油董事長李順欽於15日舉辦的年終記者會中透露,2023年中油營收達1.11兆元,比去年略減,但自結稅後純損169億元,相比2022年的虧損1,862億元已有顯著收斂。在天然氣價格下跌的情況下,中油預估2024年布蘭特原油價將在每桶70至95美元之間波動,並設定營收目標為1.22兆元,力求扭虧為盈,全年獲利預算為33億元。
為應對農曆春節期間的油價波動,中油宣布自2月5日至18日實施油價「凍漲」政策,確保國內油價在年假期間「只跌不漲」。李順欽強調,中油在2023年政策吸收達805億元,帳上累積虧損318億元,並表示將持續爭取合理反應油汽價格,並希望政府能夠在財務上協助改善現金流。
對於2024年的油價趨勢,李順欽預測油價將先低後高,年均價約每桶80.5美元,略低於2023年的82.5美元。此外,對於石化產業,李順欽提到,由於全球乙烯產能的增長,將導致供過於求,對全球輕裂工廠的開工率和利潤造成壓力。他並指出,全球石化、塑化業的景氣循環不斷延長,預計2024年將持續轉型並有重大投資,預計投入339億元進行黑金轉綠金的轉型。
李順欽還提到,中油已完成加氫站建置的申請和量化風險評估,並將持續進行民眾溝通。他指出,加氫站法規已制定,但車輛方面還未看到交通部公布相關法規,只有等到法規確立後,氫能載具才能上路。
台灣中油董事長李順欽近日宣布,為穩定春節期間的物價,將於今年農曆春節前一周起實施油價凍漲措施,這個期間定於2月5日至18日的兩周內。在這段時間內,油價將會根據國際油價的走勢進行調整,但唯一的不變則是「只跌不漲」。這項決策意在減輕民眾在春節期間的油料開支壓力。 李順欽對於未來的國際油價也提出預測,他認為今年的國際油價將比去年略低,每桶油價約在80美元左右。他強調,今年的油價將呈現先低後高的趨勢,預計今年的油價將在70至95美元之間波動,平均價格約為80.5美元。 儘管去年12月初布蘭特原油價格跌破80美元大關,但李順欽表示,這並不代表整年的油價都會如此低。他預測,2024年的油價趨勢將是上半年走低,下半年反彈拉高。然而,確切的油價走勢還將受到OPEC+產量決策、地緣政治因素、美國原油產出、中國大陸景氣以及歐美利率等多重因素影響。 在石化景氣方面,李順欽指出,近年來大陸新產能不斷增加,但疫後復甦的狀況並不如預期,導致供給過剩。從乙烯現貨價格與合約價格的長期倒掛現象中,可以看出終端市場的需求相當低迷。過去全球石化、塑化業每五至八年會經歷一次景氣循環,但由於大量新增產能和市場需求不佳,預計此次的調整期將會延長至一年甚至更久。
台灣中油董事長李順欽昨(15)日於記者會上揭露,2023年公司營收達1.11兆元,雖較去年略為減少,但稅前虧損180億元,與2022年的2,144億元相比,已有顯著收斂,累計虧損約318億元。在天然氣價格走跌的影響下,中油今年仍努力奮戰,預計全年獲利將達33億元。 對於如何改善公司的財務狀況,李順欽表示,公司將積極採取開源節流策略,並希望能透過合理調整國內油氣價格,讓價格能夠及時反應油氣進口成本。此外,中油也將積極争取政府財務支援,例如向經濟部爭取增資,以降低負債比與利息支出,進而改善現金流。 李順欽提到,截至當前,中油累積虧損達318億元,其中四大產品(天然氣、汽油、柴油、液化天然氣LPG)去年合計虧損361億元,天然氣虧損最為嚴重,達247億元。不過,若將政策吸收的805億元計入考量,其中天然氣吸收523億元,汽柴油則吸收170億元,實際上是有盈餘的。隨著天然氣、原油價格的穩定,中油預計今年能夠扭虧為盈。 為了改善中油的財務結構,李順欽強調,公司期待能夠讓油氣價格合理適當地反映市場變動,從而改善公司的現金流。他並透露,董事會正在討論後續增資計畫,也將持續與經濟部進行對話。 目前,中油的負債比雖然未創下新高,但已接近90%,借款金額高達6,000多億元,對公司財務造成一定壓力。
李順欽也宣布,2月5日起到18日,亦即農曆春節14天油價「凍漲」 ,根據當前國際油價走勢,農曆年假期間國內油價將「只跌不漲」。
李順欽強調,中油2023年政策吸收805億元,帳上累積虧損318億元 。因政策吸收及國家能源投資布局,負債比達9成,年利息支出100億 元,2024年恐升至140億元;將持續爭取讓中油能夠合理、適度的反 應油汽價格,也希望政府能在財務上協助改善現金流。
李順欽認為,2023年油價高點在每桶97美元,低點則在70美元,全 年均價82.5美元。2024年油價趨勢會先低再高,預估年均價會比202 3年再低一點,約每桶80.5美元。
石化部分,研究機構預估2024年全球乙烯新增產能約492萬公噸, 達到2.31億公噸,呈供過於求,將使全球輕裂工廠開工率和利潤繼續 面臨壓力。中國大陸2020至2025年乙烯新增產能約2,975萬噸,達5, 686萬噸,美國2025年碼頭出口乙烯能力將從110萬噸擴建為220萬噸 ,下游衍生物也持續擴建,預期更多石化產品供應至亞洲,影響亞洲 石化業營運情況。
李順欽說,過去全球石化、塑化業大約五至八個年度會經歷一次景 氣循環,但近十年影響不景氣因素頻繁,不景氣出現時程越來越長, 原本全球石化、塑化業應從2024年開始回到上升循環,但因大量新增 產能和需求不佳,調整期將拉長至一年甚至更久。
李順欽指出,2024年仍持續轉型並有重大投資,預估投入339億元 支出,要將把黑金變成綠金。加氫站建置去年提出申請後,已完成量 化風險評估,會持續做民眾溝通。加氫站法規已有,但車輛方面還沒 看到交通部公布,而要有法規,氫能載具才能上路。
李順欽指出,今年農曆春節前一周起油價就會凍漲,也就是2月5日到18日一共14天,屆時油價會依據國際油價走勢調整,不過「只跌不漲」,進一步說,根據國際油價走勢依公式計算,該下跌就跌,若該上漲則會凍漲。
展望今年原油價格,李順欽認為,今年國際油價將呈現先低再高走勢。相較於去年油價高點在每桶97美元、低點則在70美元左右,每桶平均約82.5美元,預估今年油價會比去年再低一點,每桶價格可望於70至95美元之間震盪、平均價格約莫落在80.5美元上下。
中油指出,因OPEC+減產成效不彰,且中美兩國製造業景氣不如預期,造成布蘭特原油價格去年12月初再度跌破80美元大關。但這不代表未來一整年皆會如此,研判2024年油價趨勢將呈現上半年走低、下半年反彈拉高。
由於原油屬大宗商品,價格易大幅波動,關於2024年油價確切走勢,仍應視OPEC+產量決策、以巴與俄烏地緣政治、美國原油產出情況、中國大陸景氣動向、歐美利率決策等因素而定,尚待觀察。
針對石化景氣,李順欽表示,近年大陸新產能一直開出,然而疫後復甦不如預期,造成供給太多。如今,石化最主要問題在需求不振。這點可從乙烯現貨價與合約價倒掛長達兩年上看出,以往都是現貨價格要比合約價高,顯示終端市場需求低迷,也是前所未見的狀況。
李順欽指出,過往全球石化、塑化業約五至八年會經歷一次景氣循環,原本此次應從2024年就開始回到上升循環軌跡上,但因大量新增產能和市場需求不佳,預估調整期將拉長至一年甚至更久。
為改善中油財務體質,李順欽強調,除積極開源節流,盼能合理調整國內油氣價格以適時反映油氣進口成本,同時也積極爭取政府提供財務支援,如向經濟部爭取增資,用以降低負債比與利息支出,改善現金流。
李順欽表示,中油到目前累積虧損318億元,四大產品(天然氣、汽油、柴油、液化天然氣LPG)去年合計虧損361億元,天然氣虧損達247億元為最多。而政策吸收合計805億元,其中天然氣吸收523億元,汽柴油則吸收170億,兩相抵扣後,其實是有盈餘。所以隨天然氣、原油價格趨穩,今年應該可以由虧轉盈。
李順欽強調,為改善中油的財務體質,「期待能適度適當合理反映油氣價格」,用以改善現金流。並透露,董事會仍討論後續增資事項,也會持續跟經濟部來爭取。
目前中油負債比雖未創高,但已逼近90%,借款金額高達6,000多億元。
台灣中油與源點科技EVOASIS攜手,共創充電新局勢!近期,兩大企業共同宣布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從即日起,將在中油林口工三站、桃園梅溪站、新莊站、雲林莿桐義和站、墾丁站等地提供充電服務。這一聯合行動,共計提供20個充電車位,標誌著台灣充電網絡的又一重大進展。 EVOASIS充電服務董事長陶百群透露,公司正積極擴大在台灣的充電站網絡,目標是到2024年底將快充充電站數量突破100個。陶百群強調,EVOASIS不僅與台灣中油合作,打造多元能源補給據點,還將在今年第二季完成七大國道休息站充電站建置,讓電車車主無論是日常通勤還是長途旅行都能安心充電。 台灣中油油銷部副執行長張慧蘋表示,與EVOASIS的合作不僅是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充電環境,更是兩家企業共同投資綠能發展的體現。她提到,台灣中油擁有全台灣最多的加油站,而EVOASIS則是台灣充電站據點最多的企業,兩者的合作將加強充電服務的整體水平。 張慧蘋還提到,台灣中油將持續配合政府淨零路徑,結合「優油、減碳、潔能」三大策略,全面布局達成2050淨零排放的願景。事實上,中油已在全台完成千座電動機車充換電站,並計畫在2021年至2025年間完成28站80槍汽車快速充電槍,期望通過這些措施帶動電動車市場的發展。 中油強調,在佈建電動車充電站的過程中,會優先考慮電動車車輛較多的縣市,並選擇有足夠空間且符合安全距離規定的加油站點。至2023年底,中油已達成10站48槍的目標,未來將繼續以六都為優先,選擇具有電動車發展潛力的城市,為台灣的綠能發展貢獻力量。
台灣中油近期公布去年12月的營收與全年獲利數據,結果令人意外。雖然去年整體營收達1兆5,039.1億元,年減18%,但受景氣低迷、油價震盪等因素影響,台塑四寶去年稅後純益僅440.07億元,創下史上次低紀錄,年減51.2%。其中,台塑化、台化等子公司的獲利都有所增長,但台塑和南亞的獲利則大幅下滑。
具體來看,台塑化去年稅後純益218.6億元,年增51.8%,每股純益2.3元;台化稅後純益84.8億元,年增15.3%,每股純益1.45元;台塑稅後純益73.4億元,年減79.7%,每股純益1.15元;南亞稅後純益約63億元,年減80.4%,每股純益0.8元。不過,在去年12月,由於油價下跌,四寶的營收雙雙下滑,月減2%,年減9.5%。
就第4季獲利來看,台塑化、南亞和台化都有小幅獲利,但台塑化單季稅後純益降至14.29億元,每股純益0.15元,是四寶中唯一虧損的公司。這主要是由於煉油事業和公用事業營利下滑,以及國際油價波動造成的存貨損失。
台塑化表示,去年第4季由於煉油事業和公用事業營利下滑,加上原料供應減少和產品銷價下跌,導致單季虧損。南亞則指出,由於下游停機和市場供過於求,去年第4季出貨量減少,營收下滑。台化則表示,大陸經濟疲弱和原油價格波動影響產品利差,導致每股純益大幅衰退。
總結來說,台灣中油去年在市場環境不利的情況下,仍然努力維持營運。雖然去年獲利不如預期,但公司已經採取相應措施應對市場變化,並且對未來持續保持樂觀。
EVOASIS充電服務董事長陶百群表示,公司積極擴展台灣充電站網 絡,目前在國內擁有最多充電站,共有60個快充充電站,目標2024年 底將突破100個。
整體而言,全台年底前快充充電站將突破300樁,慢充則達800樁。
陶百群指出,EVOASIS除與台灣中油合作打造多元能源補給據點之 外,也將在今年第二季完成七大國道休息站充電站建置,屆時國道將 有50個以上的360KW超充車位,讓電車車主無論是通勤或出遠門都能 安心充電。
台灣中油油銷部副執行長張慧蘋表示,提供消費者優良的充電環境 是台灣中油與EVOASIS的共同目標,中油是台灣最大的能源供應商, 擁有全台灣最多的加油站,同時EVOASIS也是全台目前最多據點的充 電站,擁有充電規劃、設備建置與軟體開發等「一條龍」式的充電服 務。
張慧蘋指出,台灣中油與EVOASIS合作,積極投入綠能發展,將加 油站轉型為多元能源補給站,滿足不同類型的車主需求,同時將持續 配合政府淨零路徑,結合「優油、減碳、潔能」三大策略全面布局, 達成2050淨零排放之願景。
事實上,配合政府能源政策,中油除已完成千座電動機車充換電站 之外,亦計畫從2021年至2025年完成5年28站80槍汽車快速充電槍, 期望透過電動載具充電設施的布建,帶動電動車市場的成長。
中油強調,佈建電動車充電站的場址會優先考慮電動車車輛較多的 縣市,再盤點有足夠空間且符合安全距離規定的加油站點,除加油站 場域之外,也會以六都為優先考量,選擇具有電動車發展潛力的城市 ,連同自建部分,至2023年底中油已達成10站48槍目標。
由於歐美高通膨、高利率影響消費者購買力,並且美國及中國大陸新增石化產能陸續投產,拖累石化行情,再加上國際原油價格持續震盪,導致台塑集團去年營運表現不如預期。
台塑四寶去年全年獲利表現依序為:台塑化稅後純益218.6億元,年增51.8%,每股純益2.3元;台化稅後純益84.8億元,年增15.3%,每股純益1.45元;台塑稅後純益73.4億元,年減79.7%,每股純益1.15元;南亞稅後純益約63億元,年減80.4%,每股純益0.8元。
去年12月營收方面,受到油價下跌影響,四寶全部繳出年月雙減的成績單、合計約1,192.1億元,月減2%,年減9.5%;累計去年營收共計1兆5,039.1億元,年減18%。
就去年第4季獲利來看,由於市場供過於求,台塑單季本業虧損,加上匯兌損失,單季虧損28億元、每股淨損0.45元,為四寶中唯一虧損;南亞、台化則是小賺,單季每股純益分別為0.02元、0.1元,台塑化則為0.15元,表現最佳。
台塑化指出,去年第4季煉油事業、公用事業營利都較前一季下滑,加上隨國際油價波動提列存貨損失,導致單季稅後純益降至14.29億元,每股純益0.15元。惟烯烴事業虧損減少,加上國際煤價下跌有利公用事業營利,加上2023年認列30.9億元存貨評價回升利益,使得去年度獲利表現優於前年。
台塑表示,去年第4季由於台塑化及中油輕裂廠安排歲修、原料供給減少,且有九個廠配合歲修,加上市況不佳,部分產品調降開工率,導致產銷量減少;產品銷價部分,因終端消費及需求不振,加上同業新增產能陸續投產,市場供過於求、壓低行情,致本業出現虧損。
南亞指出,由於去年美國耶誕節、感恩節期間下游停機,加上大陸十一長假及客戶年終盤點等因素,致去年第4季出貨量減少、營收下滑;至於去年第4季雖然仍賺錢,但獲利呈現季減,則是受台塑石化、台朔重工等投資收益減少影響。
台化表示,大陸經濟疲弱,市場供過於求,客戶持續控制庫存備料保守,原油價格隨中東局勢及國際需求波動,影響產品利差惡化,使該公司去年第4季每股純益0.1元,較前一季大幅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