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銀行(公)公司新聞
雖然疫情陰霾不散,但台灣房市卻逆勢熱絡,中央銀行昨(22)日公布,6月五大銀行新增購屋貸款達667億元,創下半年新高,月增7.59億元,房貸利率小幅上修至1.353%。這五大銀行分別是台灣銀行、土地銀行、合作金庫、第一銀行與華南銀行,其新增房貸市占率約四成,因此其金額增減變化成為觀察房市景氣的指標。 央行經研處副處長蔡惠美解釋,6月新增房貸小幅增加,主要是因為房地合一2.0上路前的換手潮,以及部分地區湧現的交屋潮。雖然5月下旬國內爆發疫情,讓民眾不方便看屋,房仲交易也明顯減少,但由於房地合一2.0將於7月1日上路,市場提前出現換手潮,讓購屋貸款不畏疫情,仍較5月略增。 蔡惠美指出,民眾購屋後到申請房貸之間會有一些遞延,因此6月的房貸數據反映了5月至6月上旬的交易情況。雖然數字僅小幅增加,顯示還是受到疫情影響,但由於南科帶動自住剛性需求,以及房地合一2.0上路前的換手潮,投資人有賣房需求,使得新增房貸小幅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較嚴重的台北市、新北市與5月相比均為負數,顯示雙北地區房市交易還是受到影響。但象徵中古屋行情的信義房價指數卻顯示,雙北地區6月房價持續上漲,合計月增1.14%、年增10.12%。其中,台北市月增0.87%、年增9.51%;新北市月增1.5%、年增10.95%。蔡惠美認為,房價的穩定反映營建成本高又缺工,成本面會撐住房價。但在房市需求面,相信受疫情影響,議價率會有些變動。
【台灣新聞】 哇塞,大家有聽說嗎?這個月台灣的銀行界可是熱鬧非凡啊!因為疫情影響,政府推出了紓困4.0方案,結果就是銀行的貸款業務爆發性成長,利率還跌到歷史新低呢! 中央銀行昨天(2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台灣的五大銀行,包括台灣銀行、合庫、土地銀行、華南銀行和第一銀行,在6月份的新增放款金額合計突破了9,377億元,這可是創下了一年的新高哦!而且,加權平均利率也驚人地跌到了1.096%,真的是低到不能再低了。 央行經濟研究處副處長蔡惠美解釋說,這次五大銀行新增放款裡,資本支出借款6月份增加到了870億元,比上個月多了36億元,主要是因為土建融和大額企業貸款增加的關係。 另外,周轉金貸款也異常興旺,6月份的放款金額暴增到了7,571億元,比5月份多了2,164億元。這主要歸功於政府發放的個人紓困金、孩童家庭防疫補貼,還有那麼多紓困貸款,政府為了籌措財源,向銀行申請了大量的周轉金借款。再加上,公民營企業的借款也增加了,這和申請紓困振興貸款也有關係呢! 看來,這次紓困方案的實施,對於銀行業的貸款業務來說,真的是一個不小的刺激啊!
【台北訊】最近這段時間,台灣疫情嚴峻,政府為了幫助民眾度過難關,祭出了紓困4.0方案。這個方案一出,讓許多銀行的貸款業務大增,利率也降到了歷史新低。中央銀行昨天(22日)公布了6月份五大銀行的放款數據,結果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你看,台灣銀行、合庫銀行、土地銀行、華南銀行和第一銀行這五大銀行,6月份的新增放款金額合計達到了9,377億元,這可是創下了一年的新高!而且,加權平均利率也降到了1.096%,這可是歷史上的最低紀錄哦! 央行經研處副處長蔡惠美解釋說,這五大銀行裡面,資本支出借款在6月份增加了870億元,比上個月多了36億元,這主要是因為土建融和大額企業貸款的增加。另外,周轉金貸款也暴增到了7,571億元,比5月份多了2,164億元,這主要是因為政府發放個人紓困金、孩童家庭防疫補貼以及一系列紓困貸款,政府為了籌措財源,向銀行申請了較大的周轉金借款。此外,公民營企業的借款增加,也和申請紓困振興貸款有關。
雖然疫情陰霾不斷,但台灣房市卻逆勢熱絡。中央銀行昨日(2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份五大銀行新增購屋貸款達667億元,創下半年新高,月增7.59億元。其中,房貸利率小幅上修至1.353%,為兩個月來最高點。這五大銀行分別是台灣銀行、土地銀行、合作金庫、第一銀行與華南銀行,其新增房貸市占率約四成,成為觀察房市景氣的關鍵指標。 央行經研處副處長蔡惠美解釋,6月房貸數據的小幅增加,主要是因為房地合一2.0政策上路前的換手潮,以及部分地區湧現的交屋潮所帶動。雖然5月下旬國內疫情爆發,民眾看屋不便,房仲交易也明顯減少,但由於房地合一2.0將於7月1日實施,市場提前出現換手潮,購屋貸款數據仍較5月略增。 蔡惠美強調,民眾購屋後申請房貸存在一定時間遞延,6月的房貸數據實際反映了5月至6月上旬的交易情況。雖然數據小幅增加,顯示疫情對房市仍有一定影響,但南科帶動的自住剛性需求,以及房地合一2.0政策上路前的換手潮,讓新增房貸數據不斷攀升。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6月雙北地區房市交易量較5月小幅下降,但房價卻持續上漲。信義房價指數顯示,雙北地區6月房價月增1.14%、年增10.12%,其中,台北市月增0.87%、年增9.51%;新北市月增1.5%、年增10.95%。蔡惠美認為,房價上漲的原因除了營建成本高、缺工等因素外,疫情對房市需求面的影響也會導致議價率變動。
央行昨日公布,台灣銀行、土地銀行、合作金庫、第一銀行與華南銀行等五大銀行新增房貸,由於五大銀行新增房貸市占率約四成,金額增減變化,被視為房市景氣風向球。
央行經研處副處長蔡惠美指出,6月新增房貸小幅增加,主要是房地合一2.0上路前的換手潮,以及部分地區湧現交屋潮,使六都買賣移轉棟數較5月小幅增加1.1%。
蔡惠美說,「受到5月下旬國內爆發疫情影響,民眾不方便看屋,房仲交易也明顯減少」,但因部分地區湧現交屋潮,以及房地合一2.0將於7月1日上路,市場提前出現換手潮,使購屋貸款不畏疫情,仍較5月略增。
國內5月下旬進入三級警戒,但6月銀行房貸未受明顯衝擊仍持續增長,蔡惠美解釋,民眾購屋後到申請房貸,數據會有一些遞延,6月房貸數據是反映5月至6月上旬交易情況,從數字僅小幅增加看來,還是有受到疫情影響,但因南科帶動自住剛性需求,使台南等地出現交屋潮,以及房地合一2.0上路前湧現換手潮,投資人有賣房需求,使新增房貸小幅增加。
蔡惠美說,「觀察6月買賣移轉棟數,疫情較嚴重的台北市、新北市與5月相比均為負數,顯示雙北地區房市交易還是受到影響。」
不過,象徵中古屋行情的信義房價指數顯示,雙北地區6月房價持續上漲,合計月增1.14%、年增10.12%。其中,台北市月增0.87%、年增9.51%;新北市月增1.5%、年增10.95%。
對於疫情升溫,雙北房價卻未凍漲,蔡惠美認為,房價反映營建成本高又缺工,成本面會撐住房價,但在房市需求面,相信受疫情影響,議價率會有些變動。
央行昨日公布台灣、合庫、土地、華南與第一銀行6月新承做放款金額與利率,包括房貸、資本支出、周轉金與消費性等四大類貸款金額全數較5月上升。
央行經研處副處長蔡惠美指出,五大銀行新增放款裡的資本支出借款,6月增至870億元、月增36億元,主要是土建融及大額企業貸款增加所致。至於周轉金貸款,6月暴增至7,571億元,較5月大增2,164億元,主要是政府發放個人紓困金、孩童家庭防疫補貼及一系列紓困貸款,為籌措財源,政府向銀行申請規模較大的周轉金借款,另外,公民營企業借款增加,也與申請紓困振興貸款有關。
【台北訊】第一金控今(20)日召開股東常會,進行董事改選,新一屆董事會將由10席一般董事與5席獨立董事組成。在改選結果中,公股力量顯著,其中財政部獲得7席,臺灣銀行則獲得2席,加上前明台產險陳家、全球通投資公司代表人陳安甫,公股共拿下9席,陳田垣則離開董事會。董事長邱月琴在會後記者會上表示,儘管疫情對內需市場造成影響,但第一金仍對今年整體獲利表現保持樂觀。去年第一金稅後盈餘達168.07億元,每股稅後盈餘(EPS)1.31元,今年上半年已實現稅後盈餘109.13億元,成長約25%,並且銀行以外子公司獲利占比達13%,顯示獲利結構持續優化。邱月琴強調,第一金持續支持中小企業,一銀連續11年蟬聯「中小企業放款」市占第一名,未來將積極拓展大型企業客戶與聯貸業務。在海外業務方面,第一金擁有44處海外據點,其中一銀休士頓分行已於今年2月開業,成為首家在美國德州設立分行的國銀,並計劃開設德國法蘭克福分行及美國子行聖馬特奧分行,以拓展全球金融服務網,開拓疫後新商機。數位轉型方面,一銀的「iLEO數位帳戶」已突破60萬戶,位居公股銀行第一、全體國銀第四,未來將持續拓展多元支付場域,並與其他金控旗下公司服務串接,打造智慧生態圈。此外,一銀也獲准開辦財管2.0業務,整合第一金資源,開發更具競爭力與創新產品,提供客製化金融服務。
第一金控暨第一銀行董事長邱月琴表示,目前國內疫情暫時影響內需市場,在出口暢旺帶動下,第一金仍看好今年整體獲利表現。第一金去年稅後盈餘168.07億元,每股稅後盈餘(EPS)1.31元,今年上半年已繳出稅後盈餘109.13億元的成績單,較去年同期成長約25%,且銀行以外子公司獲利占比達13%,展現持續優化獲利結構的成果。
邱月琴表示,第一金也一直以實際行動支持中小企業,一銀已連續11年蟬聯「中小企業放款」市占第一名,未來也將積極提升大型企業客戶與聯貸業務市占地位。
海外業務部分,邱月琴指出,第一金目前海外據點達44處。其中,一銀休士頓分行已於今年2月開業,成為首家於美國德州設立分行的國銀,加上籌設中的德國法蘭克福分行及美國子行聖馬特奧分行,將以全球金融服務網,開拓疫後新商機,提高海外獲利動能。
數位轉型方面,一銀目前「iLEO數位帳戶」已突破60萬戶,位居公股銀行第一、全體國銀第四,未來將持續拓展多元支付場域,並開拓與其他金控旗下公司間的服務串接,打造完整智慧生態圈。一銀也獲准開辦財管2.0業務,將整合第一金資源,開發更具競爭力與創新產品,提供客製化金融服務。
【台灣金融新聞】 記者陳記者報導-台灣金融圈近日傳來一則震撼新聞,那就是台灣銀行(台銀)將携手兆豐銀行、合庫銀行等六家國家銀行,共同主辦一項總規模高達510億元的聯貸案,這筆巨額融資將用於中鋼與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共同推出的中能風電項目。 這次聯貸案的重頭戲,當然是台銀擔任管理銀行的重任,這是台銀近年來首次與兆豐銀行、合庫銀行等銀行攜手合作,共同出任管理銀行。而中信銀行、一銀、土銀等六家銀行也加入了這場聯貸盛宴,形成了一個強大的「基本盤」。 知情人士透露,中鋼將發出支持函來支持這項聯貸案,加上該案屬於5加2策略產業、綠能金融,符合金管會所獎勵的政策融資,因此吸引了不少銀行的興趣。台銀與兆豐銀行已經向11家銀行發出邀標書。 這項聯貸案規模龐大,將採取數家銀行共同擔綱管理銀行的架構,總利率水準約為3%,借款年期為20年。除了海上風機等設備,連同中能控股公司的股權,也將質押給銀行團作保。這起離岸風電聯貸案,因為中鋼作為主要大股東,具有「風電國產化」的意義,預計將吸引更多銀行的參與。
臺灣銀行董事長呂桔誠自2017年起,就積極推動一項重要的財經培育計畫——「臺灣銀行經濟金融論文獎」。這個獎項的設立,不僅是為了推動經濟金融研究,還有著培育未來財經領域領軍人才的使命。如今,這個獎項已邁入第五個年頭,2021年的徵稿活動也正式開始了。 臺銀強調,這次的徵稿活動不僅僅是對過去一年的研究成果的一次肯定,更是對未來財經學術發展的一次重要投資。為了確保評選的公正性,臺銀特別邀請了國內外經濟金融學界的佼佼者組成評審委員會,並由總統府資政陳博志擔任召集人。評審標準則是綜合論文的創新性、實用性、研究架構的嚴謹度與完整性,以及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 去年,這個獎項共吸引了大量優秀學子的參與,最終評選出11位博士組及12位碩士組的得獎者,發放了總額達56萬元的獎金。今年,臺銀更是將獎金總額提高至97萬元,明顯見其對於培育人才的重視。 值得一提的是,為了吸引更多優秀學子參與,臺銀特別將徵稿截止日期延長至12月30日,並將博士組及碩士組的獎金分別提高至12萬元、8萬元、5萬元及3萬元,以及7萬元、4萬元、3萬元及2萬元。 如果你是109學年度畢業的博士生或碩士生,並且對經濟金融有著深厚的熱情和獨到的見解,那麼這個機會絕對不容錯過。詳情請關注臺灣銀行官網(網址:https://www.bot.com.tw)的「業務公告」專區。讓我們共同期待今年會有更多精彩的論文呈現,也期待未來台灣的財經研究能夠更加蓬勃發展。
臺銀表示,「2020臺灣銀行經濟金融論文獎」之參賽論文,該行邀 集多位國內外經濟金融學界傑出專家學者組成評審委員會,並由總統 府資政陳博志擔任評審委員會召集人,依據論文之創新性及實用性、 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之嚴謹度與完整性,以及研究成果對學術與實務 之應用價值等標準,評選出11位博士組及12位碩士組各獎項得獎者, 計發放56萬元獎金。
自1899年株式會社臺灣銀行成立迄今,臺灣銀行亦積累深厚的金融 底蘊,並致力構築經濟金融研究平台,今年度仍賡續舉辦「2021臺灣 銀行經濟金融論文獎」,冀藉此徵稿活動發揮承先啟後功能,開創台 灣財經研究新局,並培育具潛力的財經研究人才,共同擁抱財經知識 力。
為鼓勵更多優秀學子投稿,並激勵青年發揮所學、共襄盛舉及成就 自我,此次特別延長「2021臺灣銀行經濟金融論文獎」徵稿活動截止 時間至12月30日止,並將徵稿活動總獎金提高至97萬元,較往年增加 31萬元,其中博士組之金、銀、銅獎及優選獎金分別為12萬元(一名 )、8萬元(二名)、5萬元(三名)及3萬元(六名);另碩士組金 、銀、銅獎及優選獎金分別為7萬元(一名)、4萬元(二名)、3萬 元(三名)及2萬元(六名)。
「2021臺灣銀行經濟金融論文獎」徵稿活動詳情可參閱臺灣銀行網 站(網址:https://www.bot.com.tw)首頁/「業務公告」。具中華 民國國籍,且為國內公立大學或教育部立案之私立大學或獨立學院1 09學年度畢業之博士生及碩士生,以經濟金融為主題之畢業學位論文 報名參賽。
根據最新底定的聯貸架構,台銀與兆豐為帳簿管理銀行,合庫則為擔保品管理銀行,均為今年上半年拿下前三大聯貸排名的銀行,攜手合作共同出任管理銀行,可說是頭一遭。
此外再結合財顧中信、及同樣為公股背景的一銀、土銀等六家銀行為該510億元聯貸大案的「基本盤」,除了土銀以參貸金額80億元進行內部報送程序,其他五家銀行都報送100億元的額度,同時開放其他銀行參貸。
知情金融圈人士透露,由於中鋼將發出近似於保證意義的「支持函」來支持該聯貸案的籌組,加上該聯貸案又有5加2策略產業、綠能金融的屬性,符合金管會所獎勵的政策融資,因此不僅上述六家共同主辦行就有五家公股,其他民營銀行也有高度興趣。對此,台銀與兆豐兩家帳簿管理行和中鋼討論後,已對11家銀行發出該聯貸案的邀標書。
由於該案規模高達510億元,因此比照台塑河靜鋼廠的模式,採取上述由數家銀行共同擔綱管理銀行的架構;據了解,該聯貸案的總利率水準約接近3%,借款年期為20年,除了海上風機等設備,連同中能控股公司的股權,也將質押給銀行團作保,另外,舉凡中能控股公司包括銀行帳戶、不動產、與供應商之間的履約保證書、包括國際再保等各類保險權益,都將一併轉讓給銀行團作為保證。
行庫主管分析,這起離岸風電聯貸案和其他的風電聯貸案不同,因為中能發電是由國營事業中鋼作為主要大股東,可說是首次的離岸風電「國產化」(指符合政府推動風電產業在地化、國產化政策)的指標範例,比起其他風電聯貸案更多了一層「風電國產化」的意義,目前不僅已有五家公股銀行出任管理行或共同主辦行,接下來可能八家行庫會全員到齊。
台灣金融市場最新動態來了!6月份的債券買賣超統計結果一經出爐,結果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元大銀行這次可是風光無兩,一舉奪下買超、賣超雙料冠軍,實至名归。不僅如此,元大證券也表現亮眼,成為賣超第一大的金融機構。 根據櫃買中心的最新統計,元大銀行在6月份買超台債高達82.47億元,成功登上債券買超王寶座。而元大證券則是在賣超方面表現突出,單月賣超金額達到167.5億元,顯示其在市場上的活躍度。 不僅元大表現亮眼,其他民營銀行如遠東銀行、新光銀行、中華郵政與台北富邦銀行也名列買超前五大機構,這也反映出公股銀行在6月份對台債並無大舉加碼的意願。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其他金融機構的表現。渣打銀行、臺灣銀行、農業金庫、花旗(台灣)銀行與華泰銀行在6月份的買債金額介於13.01至32.41億元之間。 對於元大銀行和元大證券的雙料冠軍,有專家分析,這是因為銀行有資金去化需求,而證券商則因為經營債券承銷業務,在次級市場進行公司債交割,所以賣超金額較大。 除了元大證券外,永豐金證券、元富證券、群益金鼎證與凱基證券也名列賣超前五大機構,賣超金額介於66.48至85.3億元。 最後,我們再來看看華南銀行的表現。它以單月賣超債券49.64億元,成為唯一一家擠入賣超前十大的銀行。銀行資調主管表示,銀行賣債的原因通常是獲利了結、入袋為安。
櫃買中心統計顯示,6月債券買超前五大機構,依序為元大銀行、遠東銀行、新光銀行、中華郵政與台北富邦銀行,其中,除「綠巨人」中華郵政外,其餘前四大金融機構清一色為民營銀行,顯示相較於民營銀行,公股銀行6月並無大舉加碼台債的意願。
資料指出,遠東銀行、新光銀行、中華郵政與台北富邦銀行,6月加碼國內債券金額介於39.68至53.47億元。
另外,6月買債第六至第十大依序為渣打銀行、臺灣銀行、農業金庫、花旗(台灣)銀行與華泰銀行,單月加碼債券金額介於13.01至32.41億元。
相較於元大銀行6月登上國內債券買超王,元大證券單月賣超167.5億元,為金融機構賣債冠軍。
對於債券買超與賣超冠軍均為「元大」奪下,銀行財務主管分析,銀行因有資金去化需求,通常都是站在債券買超方,證券商因經營債券承銷業務,會在次級市場進行公司債交割,是證券商賣超金額較大的主因。
櫃買中心統計指出,除元大證券外,賣超前五大依序為永豐金證券、元富證券、群益金鼎證與凱基證券,賣超金額介於66.48至85.3億元。
6月賣超債券第六至第十名,依序為富邦證券、兆豐證券、華南銀行、統一證券與合庫證券,賣超金額介於33.5~62.85億元。
觀察6月賣超債券前十大金融機構裡,排名第八的華南銀行單月賣超債券49.64億元,為唯一一家擠入賣超前十大的銀行,銀行資調主管分析,銀行賣債的原因通常是獲利了結、入袋為安。
包括兆豐、台銀、彰銀、彰銀、合庫、一銀等多家公股銀行6月新作房貸案量均較5月激增;自從央行執行選擇性管制措施以來,多家行庫房貸業務今年首季均成長有限,如今房地合一稅逃命潮打破近半年的沈寂,把行庫的房貸業務帶向高峰。行庫主管分析,房地合一稅對五年內轉手的物件售屋利得課稅50%,因此很多賣方趕著「逃命」,願意降價求售、趕在6月賣房,很多想買屋的民眾也趕搭這股賣方逃命潮趕快買屋入手,因此多數行庫6月房貸都爆大量。
台銀6月房貸餘額就較5月淨增加100多億,兆豐銀更增加115億元。
台銀截至6月底房貸餘額較去年底增加480億元,增幅高達6.5%,6月底房貸餘額已破8千億元,其中公教人員的築巢優利貸,為台銀房貸務另一大動能,台銀董座呂桔誠在年初曾指今年的房貸業務目標將新承作2千億元,如今上半年台銀已超前執行,共已新承作1,100多億元的房貸業務。
兆豐銀上半年的房貸業務量則淨增438億元,較去年底大舉成長12.8%;根據兆豐銀內部最新統計,今年上半年共新作746億元房貸,雖然目前兆豐銀在全體國銀的房貸業務排名約為第十,但後起力道強勁,平均一個月撥款金額都在120∼130億元。
【台北訊】最近這段時間,台灣的金融市場真的是熱鬧非凡,股市創新高,外銷也越來越旺,這股勢頭讓台灣的八大行庫上半年存款增量快達到兆元了!你聽說沒?根據行庫内部最新統計,上半年八大行庫存款合計增加了超過9,600億元,這個數字真的讓人眼睛為之一亮,增長幅度是歷年之冠呢!
這麼大的增長,主要來自新台幣活期存款,差不多有5,000億元的增量。為什麼會這樣呢?行庫主管說,主要是因為新台幣定存利率太低,加上台股大盤指數近半年不斷上漲,讓許多定存戶決定「解封出籠」,轉而持有活存,方便進行投資調度。
除了個人定存戶轉型成為股民,企業戶也因為外銷貿易熱絡,進貨支付需求增加,許多定存也轉變為活存。特別是台銀和合庫,上半年活存大增,定存則減少,台銀的活存增加超過1,100億元,定存減少超過200億元,存款總規模的成長全部來自活存。
其他行庫如一銀、華銀、彰銀的活存增量也超過總存款增量的一半,而土銀、兆豐銀和台企銀則是定存仍然顯著增加。
行庫主管還分析,對於銀行來說,新台幣定存增加有兩個主要意義,一是應對銀行法第72條之2的要求,二是應對LCR(流動性覆蓋率)的規定。
土銀作為不動產放款專業銀行,不受銀行法第72條之2的制約,但基於LCR的考量,還是需要一定規模的定存來支應中、長期放款。所以今年上半年,土銀除了活存增加215億元,定存也增加了804億元。
土銀主管指出,目前土銀的LCR已超過100%,存款結構調整也帶動資金成本大幅降低,近一年來已從0.5%降至0.38%。
對投資人和企業來說,活存方便資金調度,只要資本市場和出口表現好,資金自然會從定存轉向活存。對銀行來說,活存利息支出較低,如果能夠調整資金結構,用吸收活存取代定存,就能有效降低資金成本。
行庫主管指出,主要是新台幣定存利率太低,加上台股大盤指數近半年來不斷上攻,使許多定存戶「解封出籠」,紛紛改以活存持有資金,以方便投資調度。
除了很多定存戶轉型成為「股民」入市,企業戶則因為外銷貿易熱絡,帶動購料等進貨支付需求提高,定存變活存的資金亦不在少數。
尤其是台銀、合庫兩大行庫都出現活存大增、但定存減少的現象,台銀上半年定存減少約200多億元,但活存增加約1,100多億元,因此其存款總規模成長全部來自活存。合庫今年上半年的存款量增加,也同樣都來自活存。
至於一銀、華銀、彰銀的活存增量,也超過總存款增量的一半以上;定存在上半年仍顯著增加的僅土銀、兆豐銀和台企銀。
行庫主管分析,對行庫而言,新台幣定存增加最主要有兩層意義,一是因應銀行法第72條之2(即住宅建築及企業建築放款)的要求,二來則是因應LCR(流動性覆蓋率)的規定。
土銀是不動產放款專業銀行,也是唯一不受銀行法第72條之2制約的銀行,但基於LCR的考量,在支應中、長期放款時,仍需要一定規模的定存支應,因此今年上半年仍向不少知名高科技大廠爭取大額定存,上半年除了活存增加215億元,定存亦增加804億元。
土銀主管對此指出,目前土銀的LCR除已超過100%,存款結構調整也已帶動資金成本大幅減少,近一年來已從0.5%降至0.38%。
行庫主管表示,對投資人和企業而言,活存較方便資金調度,因此過往只要資本市場和出口表現暢旺,資金就會明顯自定存轉向活存;對銀行來說,則因活存利息支出較低,如果能調整資金結構,用吸收活存取代定存,可有效降低資金成本。
臺灣銀行近期響應政府政策,展現企業社會責任,特別在芒果盛產季節,採購超過500餘箱國產芒果,總重約3公噸,這批芒果將被贈送給國內防疫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這一舉動不僅是對醫護人員辛勤工作的感謝和慰問,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補充水果膳食纖維營養的機會,幫助他們保持最佳狀態,共同為抗疫加油。 臺灣四季分明,水果種類豐富,其中5月至7月是台灣芒果的盛產季節。然而,今年由於疫情影響,餐飲業和冰果店等傳統銷售通路銷量大減,外銷市場也受限,加上極端氣候變化,導致芒果產量不如預期,價格和銷售量都受到影響,農民生計受到重創。臺灣銀行長期關注本土農業發展,並積極鼓勵民眾支持國內農產品,這次採購芒果就是其中一環。 作為國營銀行,臺灣銀行不僅重視企業社會責任,也積極回饋社會。近年來,該行不斷採購洋蔥、香蕉、鳳梨等本土農產品,希望以此鼓勵民眾支持國內農業,將愛護台灣農產品的心意化作具體行動。 此外,在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造成衝擊的背景下,臺灣銀行也全力以赴配合政府推動防疫、紓困、振興等措施,以多元方式扶助台灣經濟成長,展現該行為求企業永續經營發展的具體作為。
臺灣一年四季分明,生產的水果多元豐富,每年5∼7月是台灣芒果 的產季。今年受到疫情三級警戒的影響,餐飲及冰果店等傳統通路銷 量大減,其外銷市場也因而受限減量,且受到極端氣候變化,影響農 作物的生長,致使芒果果實不如預期,芒果價格及銷售量雙雙下滑, 農民生計大受影響。為此,臺灣銀行長期關注及支持本土農業發展, 拋磚引玉鼓勵大家多多食用美味時令水果,協助果農產銷,為社會盡 一份心力。
臺灣銀行重視踐履企業社會責任,長期關注台灣在地農業發展,積 極用企業品牌的力量回饋社會。近年來陸續採購本土洋蔥、香蕉、鳳 梨、芒果等力挺小農,希望藉此拋磚引玉,鼓勵民眾多支持國內當季 各項新鮮農產品,將愛護台灣農產品的心,以具體的方式展現行動。
除此之外,身為國營銀行,因應新冠肺炎的衝擊,在全民戮力防疫 的時刻,臺灣銀行更是全力以赴配合政府政策推動防疫、紓困、振興 等措施,以多元方式扶助台灣經濟成長,展現該行為求企業永續經營 發展的具體作為。
【金融新聞】各大行庫大陸曝險比重逐漸降低,台銀表現亮眼
近來,根據各大銀行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許多銀行的大陸曝險比重已經降至三成以下。其中,華銀與台銀的比重更是低至13.6%,在所有行庫中位居最低,顯示台銀在風險控管方面的出色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台銀近半年來的大陸曝險比重更是銳減了18個百分點,這一成績在業界中相當亮眼。彰銀高層也指出,今年以來,彰銀不僅沒有增加人民幣債券的投資額度,還對九大特定產業設置了總量控管上限,以強化授信風控。
這九大產業包括租賃、房地產、鋼鐵、有色金屬、水泥、煤化工、光伏、工程機械、發電設備及船舶製造等,授信總量將不得超過等值新台幣420億元。此外,今年以來,彰銀已經未再增加人民幣債券部位。
根據各行庫截至5月底的最新統計,台銀、華銀大陸曝險占淨值比重均為13.6%,一銀21.19%,土銀24%,彰銀27%。不僅如此,各家行庫在授信部位減少的同时,持有的人民幣債券也同步減碼,目前持有的人民幣債券部位都不到一成。
中美貿易戰以及陸地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讓各大行庫對於授信和債券投資都格外小心。台銀高層表示,台銀的大陸曝險總部位僅約等值新台幣300多億元,和去年底相比降幅高達18%,這主要是因為到期還款不續借。
土銀目前對大陸總曝險部位約為新台幣440億元,大陸曝險占淨值比則約24%,總行也劃出紅線,未來即使增加,也不會超過淨值的30%。
行庫主管指出,目前所留的授信部位,幾乎都是台商集團的授信放款。例如兆豐銀行強調,目前大陸曝險部位,大部分均為對台商企業集團旗下大陸子公司的放款。
一銀目前曝險部位約為新台幣400億元,占淨值比為21.19%,絕大部分也和台商背景企業的放款有關,債券投資占曝險比重則是不到一成。